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数字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客家文化;数字科技;创新设计

1前言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台湾“客家委员会”(HakkaAffairsCouncil)于2001年成立。由于客家族群在台湾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相较闽南与外省族群系处于弱势的地位,面对族群文化逐渐消失与社会多元文化之挑战,当局及非营利组织对客家文化保存和客语的传承,投入相当多的资源与努力,2010年通过的客家基本规定,让客家文化推动有法源基础,通过制度化设计展现客家政策成效。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全球热门的产业,如何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和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并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以及积极开发岛内外市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宗旨。然而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较为特殊,俞龙通(2009)指出,客家文化产业在过去一直未受到重视,在相关的产业计划中不见客家文化产业的影子,因为客家事务的主管机关属于客委会,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事宜归属客委会。虽然客委会成立于2001年,但客委会发展的计划目标有阶段性的区分,计划的涵盖面虽然广泛,也兼顾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客委会政策是扶持与繁荣客家经济,通过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等政策方案,鼓励企业从事客家产业、改善现有客家产业体质,并结合客家文化内涵,运用创意加值、技术加值及服务加值等方式,协助业者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客庄产业发展。为此,本研究通过客委会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的案例分析,了解数字科技与产品创新设计等如何应用于客家文创产业的经营策略。

2文献探讨

2.1数字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表明台湾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殷切,已经是全岛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钱投资的产业,而产品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加值成为产业。对产业而言,文化加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对文化而言,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今天,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结合文化发挥设计创意,以“设计在地化”营造产品特色,这一波“市场全球化”的挑战将是未来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的首要课题。至于数字典藏的文化创意加值,把典藏文物的原始“资料”加以分析整理,让它成为有意义的文物“信息”,这是推理的能力;把信息再加以整理归纳,形成有用的文化“知识”,这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就形成人类的“智慧”结晶,这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整个过程是创意学习的教育目的。就文化创意加值而言,第一个阶段是如何把原始的“文物数据”,赋予意义,经由“信息加值”,成为有用的“设计信息”;再经由分析归纳,通过“知识加值”,变成可用的“创意知识”;最后,则经由灵活运用的“创意加值”,形成有价的“智慧财产”。如果再结合现代信息科技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典藏形成数据库,甚至扩充为“设计知识库系统”;再经由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作为“设计学习转换”的媒介。最后,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直接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

此外,就实际的执行面而言,根据图1的下方虚线所示,也就是连结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的一贯过程,再配合经营模式的典藏加值构想、市场分析、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营运的可行性等,形成既分工又在共同的架构下,整合技艺、创意与生意达成经济美学的成果,三个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关系。架构为基础,配合当局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典藏创意加值,将文化创意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设计的模式。也就是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达到以“文化加值”的故事化,以“设计加值”的艺术化,与以“创意加值”的商品化,将“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的目的。

2.2数字科技在客家文创产业的应用

数字文创的定义,源于信息与传播所结合的新领域,其名称曾经多次演变,早期称为“信息与传播(C&C)”或“多媒体(Multimedia)”。Media一词本身就具有多元的意涵,再加上“多”似有多此一举之感,乃回归“数字媒体”一词,但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平面+视听+互动的媒体)。由于“数字媒体”的制作过程包括完全不同的工具制作与内容制作两部分,为强调其内容而非工具部分,故语汇又变迁为“数字内容”。而近年为再次突显数字内容在产业、经济上的价值与地位,又发展为“数字文创”一词。所以,数字文创是一种“数字科技+新媒体+新创作+新服务+更多新可能”,形成一种跨领域的新观念、新作品、新产业、新生活方式。谭文杏(2013)指出,传统的框架让客家文化与生活中的人们产生距离感,许多与客家研究相关的丛书或文献都不离客家历史根源、文化特色或族群特性的描述;客家文化脱离不了客家美食与山歌、采茶戏,或青一色的农村生活与祭祀活动等;此种现象可能是一种窄化、刻板印象,甚至容易造成非客家人对客家人的扭曲与误解。现代的客家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兼顾“传统”与“创造”,从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下手,以幽默轻松内容取胜,还原当下文化氛围,让语言自然呈现,才能让客家突破多元文化的冲击,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

而随着4G时代的来临,多媒体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充斥在每个时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现影像社会的视觉文化。客委会结合客家符号与象征,借由影像与声音(文字)传递客家新意象给客家与非客家族群,逐渐改变多数人对于客家的认知与想象,进而亲近客家。而依据客委会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度施政绩效报告”,客委会文创产业推动成果具体事迹体现在:补助地方及民间社团办理“推动特色文化加值产业发展计划”,补助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创意改造客家传统市场及建设客家产业交流平台等工程、完成“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台3线”,并继续推动“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六堆”,完成“2012至2014年客家产业创新育成计划”“台3线”及“六堆”2区、创新办理“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办理“2013—2015台湾客家特色商品网络商城暨营销推广计划”、办理“‘客家美食HAKKAFOOD’认证餐厅第2期辅导计划”、办理“2014—2015年度参加会展暨观光旅游展计划”、参加“2014台湾伴手礼名品展”及“2014台北国际观光博览会暨伴手礼展”等成果。

3数字科技的应用

3.1客家委员会应用数字科技

客家委员会自2008年来致力于推动许多施政工作,针对客家人自我文化认同及尊严的提升、客家刻板印象的改观、客家语言传承及推广环境的整备、客家文化艺术的传统保存及创新推进等。客委会在其官方网页成立休闲产业馆,提供客家文创商品售卖渠道并且增进能见度;此外,也设立了空间聚落馆,致力于提供客家文化园区及生活环境营造。为促进客家文化发展,客家委员会在2015年首度举办了“客庄青年新创事业竞赛暨媒合辅导计划”,向69个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从事客家相关产业的20~45岁客庄青年,提供辅导与营销协助。在当局的大力推动及地方团体的支持下,客家文创商品近年来能见度提高,商品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客委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苗栗客家文化园区举办“客·响——客家典藏,文化发响”数字典藏成果会,正式公开近年来通过各种调查累积的客家数字典藏资源;更借由最新数字科技规划各种展示区,盼民众能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数字典藏计划的丰硕成果。

而客家文化发展中心近年来进行多项数字典藏计划,至今已完成约95000笔的数字化图文件及后设数据,包含在台湾摄影史上具有影响地位的邓南光等31位客籍摄影家完整影像作品、六堆及桃竹苗地区重要客家家族收藏之珍贵古文书、全岛11所客家文物馆舍馆藏民俗文物、与客家相关的故宫文献、总督府档案及时代古籍,以及35座列入古迹历史建筑的客家传统建筑3D影像等,都将能通过“典藏管理系统”、“客家文物联营网”及“客家传统建筑数字影像网”查询并浏览相关数据。总之,“客委会”积极推动各项数字典藏计划,如“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科技计划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台湾客家庄”,系以“客委会”为中心,汇聚产、官、学及民间组织力量,整合“客委会”与各界在过去、现在及近期内针对台湾客家文物、客庄文化资产、图书文献、影音数据方面所进行的数字化典藏与数字内容开发计划,通过数字化科技,永久典藏及保存客家具有稀缺性、重要性、代表性及濒危性的文化资产,有助于呈现台湾“多样性”的总目标。以此同步发展数字学习、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影音媒体等产业,并深具经济价值数字内容加值应用产业的重要基础,彰显台湾客家文化独特性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台湾与海外客家族群所依归和凝聚的“数位心灵原乡”。

3.2新北市客家事务局应用数字科技

新北市客家事务局成立了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以都会客家为经营主轴,以文化创新为中心价值,园区内展览及活动皆以创新为目标推动客家文化。至2015年,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办理了多项木雕、纸雕及客家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其文物数字典藏体验,民众能通过网页在线互动,认识客家历史文物,从厨具、生活用品、纺织品到乐器等,每个子项目中皆有图片及文字说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积极推动各项客家事务,如办理客家特色活动、推广客家产业、建设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制作新北市29区客家文化巡礼数字影音纪录片等,在推广客家文化与推广客家产业上不遗余力,设立新北市客家网络电台,举办新北市客家桐花祭、客语魔法学院等活动。面对新北市客家族群逐渐福佬化、隐形化的问题,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有助于民众了解新北市拓垦开发史、迁移族群的人口组成、认识客家艺术文物典藏品、方便游客查询客家美食、文创商品与客家景点,分布在新北市各区的客家社团也可通过此平台寻求相关资源与交流学习。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系统保存、推广客家文化相关出版品、影音、民俗、文创纪录等数据,并以平易近人的陈述方式呈现各馆内容,内容包括客家渊源馆、民俗信仰馆、语文馆、达人馆、文创产业馆、观光美食馆、社团馆、数字馆等丰富资源。

文创产业馆的“客家特色产业”包括服饰、工艺、美食与生活用品等,按产业性质可区分为“时尚风华”、“巧夺天工”、“食饮天下”、“精致生活”等。搜罗客家相关文创商品或产业信息,记录了各商家的历史脉络与产业特性,亦清楚推荐其从创意产出的商品,延续了客家的文化与精神。总之,新北市客事局借助信息科技建设“客家数字馆”平台,将客家文化园区内所收集的资源,通过网络及云端科技的概念,将软硬件数据整合成数字典藏的数据库,使客家文化推广不受时空的限制。客家数字馆收藏的客家相关出版品包含音乐戏剧、历史文物、图书、展览专刊等。出版品部分包含《新北好客都》(季刊),客家人文及客家历史,展览专刊等皆以电子书方式提供民众在线阅读,在音乐戏剧部分包括客家八音、民谣、童谣、说唱艺术及相关音乐创作,互动方式则以提供影音档供大众欣赏。其余相关典藏品及文物则以照片方式,呈现在客家数字馆平台。

4结论

客家委员会与地方客事局等客家机关为提升客家产业经济及客家特色商品之市场竞争力,结合民间各种客家特色商品厂商,积极发展有效的产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观念。此外,应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将可鼓励与促进客家特色商品的创新概念与创新研究,不仅能创造客家产业多元商机,深化创业育成服务,厚植客庄产业培育成果,以塑造客家文创产业发展,提升客家特色商品能见度,开创客家文化产业新价值。虽然目前客家文创产业应用数字科技,仍然只是林荣泰、林柏贤(2009)提出的“融合文化、美学经济促成美学设计新兴产业整合架构之关系”的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过程。未来如何通过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客家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将客家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客家文创产业,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台北,2013.

[2]王健全.200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及年报汇编[R].台北,2005.

[3]余龙通.文化创意产业与客家族群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A]//江明修,丘昌泰.客家族群与文化再现[M].台北市:智胜文化,2009:49-73.

[4]林荣泰.文化创意,设计加值[J].艺术欣赏,2005,1(7):26-32.

[5]林荣泰,王铭显.台湾设计产业发展现况与愿景之探讨[J].艺术学报,2008,4(1):49-69.

[6]林荣泰,林柏贤.融合文化与美学促成文化创意设计新兴产业之探讨[J].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2009(85):81-105.

[7]林荣泰,范成浩,洪天回.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产品设计初探——台湾庙宇文化应用于手机设计之个案[J].艺术学报,2005(76):157-175.

[8]客家委员会.客家委员会03年度绩效报告[EB/OL].

[9]陈定铭,陈桦洁,游靖宇.“政府”与客家社团协力指标之析探[J].行政暨政策学报,2012(54):41-82.

[10]陈定铭,邓佳青,黄伃君.从族群经济观点析探客家文创产业之创新特色与经营策略.2015台湾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系所联合会,台湾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台北市,2015.

[11]覃文杏.客家新意象的想象与形塑:以“客委会”形象广告为例[D].新竹:台湾交通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盛大文学;云中书城;Bambook;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91-02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出版业带来重大的变革。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因其便捷性、海量性而深受用户的喜爱。伴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成为“中国数字出版元年”,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出版机构纷纷进军数字出版领域。然而,就在数字出版看似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直面事实:我国目前的“数字出版”还远远不是成熟的数字出版。数字出版在“版权保护、产业标准、品牌影响、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远不能达到传统出版业的成熟水平”,目前,产业链不协调是阻碍数字出版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因素。

而在众多的数字出版机构中,上海盛大网络发展公司正是凭借其对数字出版内容、平台、终端的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将出版的上、中、下游打通,从而实现了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独树一帜而又长足的发展。盛大网络发展公司(以下简称“盛大”)成立于1999年11月,凭借网络游戏在互联网立足,于2008年7月成立盛大网络文学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数字出版领域。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盛大在成功经营网络文学的基础上,又先后推出盛大云中书城、盛大电子阅读器终端Bambook,通过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盛大在数字出版领域获得了成功与发展。

1 盛大文学:微付费阅读与全版权运营的共谋

盛大文学的建立有着特定的环境:一方面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出台,未被列入审核范围的网络出版拥有很大的出版自由度,另一方面国内如“榕树下”等网络文学原创网站的蓬勃发展也预示了网络文学良好的发展前景,而版权意识的薄弱与赢利模式的模糊也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瓶颈,此时,积累了大量资金的盛大公司成立盛大文学,进军数字出版业。

盛大进军网络文学以2004年收购“高访问量、低赢利渠道”的起点中文网为开端,2008年7月公司由相继并购而来的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等三家原创文学网站组建而成,目标是构建国内最大的网络原创文学平台,随后,盛大文学又相继收购了榕树下、小说阅读网、言情小说吧和潇湘书院4家网站,目前盛大文学旗下已经拥有7家文学网站,据统计,盛大文学已拥有近500亿字的原创文学版权,每天近6000万字的新增量,日平均访问量4亿次,日最高访问量5亿次,占有网络文学90%以上的市场份额。注册用户超过4300万,分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盛大文学之所以成功主要源于以下两点:

1.1 微付费阅读赢利模式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并且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意味着网络文学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是消费者付费阅读的意识薄弱,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网络资源的无偿使用是理所当然的,这导致大量的原创文学网站无法赢利,针对这种情况,盛大文学创立了“微付费”的赢利模式,即微量支付的方式,是用户为零散内容支付的一种方式。盛大在完善了“微付费”模式后迅速将其推广,初步探索出了原创文学网站的赢利模式。目前,盛大文学年收入数千万,其中付费阅读就占了60%~70%,实现了良好的赢利目标。

1.2 全版权运营

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一直影响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盛大文学从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版权的获取、保护与运营,盛大首先通过版权许可合同签约知名作家与培养年轻作者并重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版权,在这之后推行一种“全版权运营”的模式,即以文学网站为依托,建立一个完善的、规模浩大的内容资源库,然后进行版权运作,包括在线付费阅读、无限阅读、实体书出版以及影视、动漫、游戏改编等,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开发,最终获得良好的收益。

微付费阅读与全版权运作的方式在给盛大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又促进了盛大优秀网络作品的创作,保障了盛大数字出版上游内容的质量,为其后垂直一体化的数字产业链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2 盛大云中书城:开放平台与文字淘宝的共赢

盛大文学拥有海量的原创作品,但是作品的缺乏统一的平台,出于对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盛大云中书城应运而生。2010年3月10日,盛大了“一人一书”(One Person One Book,简称OPOB)的电子书战略。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连接数字版权所有者、电子书硬件厂商、用户,开放云服务的大平台——云中书城(也叫云中图书馆)。2011年2月,盛大文学宣布,云中书城正式从盛大电子书官方网站中独立出来,独立后的云中书城拥有一个全新的域名省略,标志着盛大文学试图打造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正版数字书城正式独立运营,也预示着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将进一步加剧。

目前,云中书城是全球领先的数字书城,内容囊括盛大文学旗下诸多原创网站的内容及众多全国知名出版社、图书公司电子书,其独特之处在于:

2.1 完全开放的平台

云中书城构建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实现了三个层面上的开放:第一,海量版权内容的开放。云中书城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盛大文学旗下网站拥有的版权;二是传统出版商、杂志社、报社。目前来说,“云中图书馆”的内容主要来自盛大文学旗下网站,各大文学网站的内容丰富了云中书城。与此同时,盛大也在加强与全国知名出版社的合作,大量优秀的传统出版社加入其中,例如有着30多年历史的优秀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入驻云中书城,并上传了122本优秀图书,内容涵盖金融、法律、艺术等诸多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云中书城的内容。第二,渠道的开放。盛大将无条件放开发行渠道。云中书城的图书已经可以通过云中书城网站、盛大电子书Bambook和使用Andriod系统的手机进行下载阅读。第三是软件和硬件解决方案的开放,包括版权内容的保护系统。

2.2 打造文字的淘宝——店中店

2011年4月11日,云中书城店中店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面向各出版机构和各文学网站的全新开放平台。平台将为版权方提供内容录入、自主定价、营销推广、支付结算等一整套数字版权解决方案。这是国内首次将传统的店中店概念引入到数字出版行业中来,云中书城的目的就是建立数字出版领域的“淘宝网”。

盛大文学的一系列动作显示,盛大文学通过云中书城这一运营平台、内容提供商管理平台以及丰富的推送分销渠道,将海量的电子化读物呈现给读者,实现了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共赢。

3 盛大电子阅读器Bambook:低廉价格与丰富内容的共生随着云中书城的迅速发展,盛大文学和云中书城已经将数字出版产业上游的内容提供和中游的平台建设的产业链布局完整,2010年7月29日,盛大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期间宣布推出电子书Bambook,正式进军电子书行业,试图打造一个以“内容+平台+终端”模式运行的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盛大官方网资料表明,Bambook是一款专为阅读设计的优秀硬件产品,其高分辨率、便捷上网以及太阳能充电的方式,使Bambook正式上市之后,立刻在电子书市场引起巨大的反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易迅网公开电子书销量榜最新数据显示,盛大Bambook已经连续4月位居电子书销售量第一。

盛大的电子阅读器终端Bambook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3.1 相对低廉的价格

中国消费者对于电子阅读终端的心理定价大部分在500元左右,而目前国内电子书终端价格大部分在千元以上,Bambook最终以市场价999元正式进入电子书这一市场,将电子书的价格独树一帜地拉到了千元以下。与此同时,Bambook采取网络直销方式销售,又替读者节省了约30%的渠道销售费用,因此,Bambook最终以极高的性价比成为消费者电子阅读终端的首选。

3.2 无可比拟的内容优势

篇3

创意产业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

篇4

一、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含义和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痕迹,蕴含着政治、经济、艺术、建筑、技术、社会活动和环境演变等大量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文化遗迹历经破坏、重建、修复和改造,很多历史信息不断变化甚至丢失,成为当代人无法解读的“密码”,留下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有鉴于此,中华民族素来即有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从实物载体的木简、纸质文本的典藏到数字媒介的立体化记录,从传统的舞台展示、书本传播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体现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所谓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以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辅助管理、数字展示,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展文化遗产在虚拟空间中的时空延展性。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目前,世界各国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的技术革命正方兴未艾,文化遗产数字化也成为将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转化为新兴文化产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与其他保护方式相比较,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优势:首先,数字化方式可以使文化传统得以有效保护和展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现代文化和人类学家能够描绘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甚至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再现和复原久已失传的文化遗产。例如百多年前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的圆明园,这一久负盛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遗址群,要想全方位实物复原,必将耗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克服众多的科学技术难题,但是如果采用数字化方式去呈现,就可以在不改变既定现状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得以网络化的复原。又如像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饱受“假日经济”游人过多、温湿度难以控制而导致壁画毁坏严重等困扰,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签订了协议,拟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这一技术突破实现之后,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会足不出户在网路虚拟的现实中游览敦煌莫高窟而不必造成对实体文物的损坏。其次,数字化方式有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数字多媒体技术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利用网路的即时有效传播,可以在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永久保存的基础上,使得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平等共享。例如,中国多个省市博物馆、文化馆先后建立了以“360°环视扫描、虚实结合场景、三维空间虚拟”为特征的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人们只要登陆相关网站,足不出户,就可以逛数字博物馆,看数字艺术展,倾听各种讲座,免费在线学习各类优秀教师讲授的精品课程,让普通市民随时都能在线欣赏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再次,数字化方式符合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传统方式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实物修复与重建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砖瓦、陶瓷、金属等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甚至会使地方财政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只需投入由电子计算机所承载的新兴网络信息技术,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方式更符合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走向。复次,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经济”,不仅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而且还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经过文化遗产与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即使民间文学、舞蹈、美术等“许多以往不被认为具有经济意义的文化形态,经由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所负载,进入经济学家和投资人的视野”,从而被赋予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以往被认为处于经济生活“边缘”的文化事业机构,特别是一向依赖于公共资助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将可能被接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

二、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黑龙江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边疆省份,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保护挖掘与利用创造了先决条件。2004年黑龙江省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省重点少数民族及汉族文化遗产资源区域普查基础上,初步梳理出57项重点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资源,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旅游文化产业行列,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保护形式单一。一是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有些城市和地区,片面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隐性价值和房地产开发的眼前利益相比,后者更符合相关部门的政绩需求,因此,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二是开发形式较为单一。目前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之下的旅游开发,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确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除了旅游之外还应开辟多种途径,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必须结合起来,极端的采用政府主导开发或市场主导开发都是不可取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以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作为契机,带动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激发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开发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综合考量旅游开发的历史、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主客观情况而灵活选择。目前来看,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与旅游相关的各种网站也成为网络经济中“异军突起”的一支重要力量。黑龙江省也应抓住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之旅”的网络商机:一方面,深入挖掘省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旅游开发的价值,继续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使出游感觉更加方便、舒适,费用也更加低廉;另一方面,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建立虚拟旅游世界,彻底改变旅游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旅游活动质量。现实旅游业和新型旅游业的关系是:现实旅游依赖于虚拟旅游,虚拟旅游依赖于文化意义链接,文化是旅游业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技术附着于文化,文化通过技术来体现。在虚拟旅游空间中,游客将旅游的对象物以及旅游活动本身与历史事件、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形成对于旅游吸引物的意义理解。这样的“旅游活动”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主题有内在的联系,它能提高现代人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人们形成现代文化眼光,从而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其次,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激发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机遇。目前,“数字化形象被认为是传播文化资源的第一步”,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内容以及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结论,“教育产品是目前需求最大的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产品”,关于新型共享知识手段的大量创造都应围绕文化内容而展开,文化内容应该在信息构成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实现上述教育发展新机遇的关键”。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并且能够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链接”,甚至辅以不同领域中专家学者的咨询与解说,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广义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普遍链接的条件已经具备,传统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将彻底打破。在数字技术教育产品市场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大量可接触和不可接触的文化遗产正在转化为最有价值的教育产业资源。因此黑龙江省也要加快教育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通过多媒体、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使之成为“教育强省”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必须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任何一项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创意和想象力,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黑龙江省已有部分数字化艺术馆、博物馆资源,内容单薄,有些仅能提供一些没有解说词的糟糕图片,或者只有一条解说词的一系列照片,因此淡化或模糊了文化内涵。因此,应用数字技术保护好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展现文化本质和内涵,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为古老博大的中华文化所折服,才能激发和培育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

作者:朱子娟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篇5

广播电视使我国目前最普及的信息工具和最好的信息载体,广电数字化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的模拟接受终端已经成为制约广电信息化进程的瓶颈,“十一五”期间,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要求加快信息化进程,推进“三网合一”,而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三网融合”的基础,因此,推广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根本要求。从个人家庭来说,广电数字化整体转换后,将使家庭拥有一个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和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使家庭率先步入信息化,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这些也将为广电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网合一。

2、技术条件可行性与优越性;

国家广电总局已经确定了我国广电数字化的时间表,全国各大中城市也已启动了广电数字化工程。目前,xxx广电局广播电视发射机房拥有300w电视发射机3台,300w调频广播发射机2台,40m自立铁塔1座,并且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电力及光缆信号传输系统完备。在“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还不能直接实现数字化改造,但是已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数字电视(CMMB)是一个多方位的产业,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就可以掌控运营,它的发展必须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只有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才能使数字电视得到快速发展的动力。目前,xxx县城常住人口5.5万人,流动人口1万佘人。城区有线电视用户1万佘户,其中,数字电视9000佘户,手机用户3万佘部。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在经营方针上,数字电视应该摒弃全局最大化利益转而提倡局部最大化利益,各合作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项,共同努力获取该项目中的最大化利益。数字电视产业涉及的部门纷繁复杂,所能提供的机会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在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可以采用区域经营的方式,打破传统广电条块经营、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将市和县地理区域整合,并通过分公司、支公司或者子公司来进行划分。整个市域内有统一的整合公司,来负责各个部门的整合经营。

篇6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区域性、群体性、母体性艺术,渗透于普通老百姓婚嫁、丧娶、祝寿、祈福、敬仰等民俗活动之中,直接反映劳动大众的物质需求、精神追求以及审美品位。其形式多样、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经集体创造、历史积淀、民族传承与保护逐步发展起来,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需要我们代代研究、创新与发展。[1]然而,由于社会的转型,其政治环境、经济体制、文化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此也造成民间美术生产制作、传播使用、审美方式等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西方的、现代的、时尚的审美理念逐步取代民间的、乡土的、淳朴的造物理念。在此大环境下,中国民间美术同样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危机,有些民间美术品类和功能濒临消亡,尤其一些传统手工绝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民族、民间、民俗研究的珍贵材料,民间美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们怎么样充分利用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有效、充分地去发掘用户的行为、认知和感性“空间”,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寻找新思维、新渠道,是笔者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2中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形态转换趋势

数字化技术在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在不占用绝对空间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图文、声像、音频之间的切换;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修改、备份、删除、移位、排序、扫描;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高速、高效地“发送”、“传播”,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准确地检索、定位。而民间美术本身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的统一,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科学材料与艺术形式之大成。其中,科学技术手段可以看做民间美术保护的“非物质”基础。我们可以从民间美术传统保护载体“竹帛”、“金石”、“盘盂”“文本”等逐步过渡到“图像”、“声音”、“视频”等现代综合化、数字化虚拟载体方向,能够实现“物质”载体向“非物质”载体的衔接,“有形”载体向“无形”载体转型的一脉相承;能够实现民间美术保护手段在时空、时序上的“无缝对接”。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活态”传承与发展,是笔者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3中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形态转换方法

3.1数字化“档案”

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可以以“档案”的形式进行存档、保护。首先,根据种族不同,对民间美术进行分类。我们通过高精度的先进扫描仪器、数字化摄影、硬盘、音频等图像处理技术把分好类的民间美术元素:图案、纹样、图腾符号、材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整理—统计—记录—价值鉴定”,由具体实物生成平面或者立体的数字化图像,即“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便于后期存放和加工。其次,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文档编辑—文献编纂”,作为后期设计创作素材。最后,进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即民间美术的数据加工和输出。其中,数据的加工包括对民间美术结构造型、纹理质感、形式美感等数据进行高精确的提炼,抽象、概括为更为现代、简洁、实用、时尚的图案数据库或者简化的工艺制作流程。然后,建立整体系统的数字化模型,为民间美术元素的保护修复、考古研究、信息共享、参观欣赏、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精准的数字化素材,即数据的输出过程。民间美术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可预见性的实践意义。

3.2数字化虚拟民俗馆

数字化虚拟民俗馆对传统民间美术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微软的“表面质感建模技术”[2](p313)把民间美术材质:竹、丝、棉、麻、布、纸的肌理和原生态气息生动逼真地呈现出来;把由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点、线、面、体、声、光、色综合创造的图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原到一种近乎完全真实的细节。最后,当地政府、协会、非遗持有者多去组织、宣传虚拟民俗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观摩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可以引导他们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空间中近距离感受民俗艺术的魅力,尽情享受民族韵味和风情。数字化民俗馆的成立是一种跨学科的工程,需要与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师、建筑师、计算机专家、网络工程师、考古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等积极合作,探索新设计、新方案、新技术的应用,拓宽展览空间。

3.3数字化模拟技术

根据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采取数字化模拟技术来应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当前,常用的数字化模拟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濒临消亡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保护,通过运用虚拟漫游和人工智能技术把一些破损的、变质的、将要消亡的民间艺术品进行修复、保护,虚拟和复原最本源的面貌,并呈现给大家。一类是针对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造型形式、色彩搭配、工艺流程进行具体地模拟演示,让观者身临其境地参悟它们内在的联系,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避免“猎奇式”和“拟古式”的创作误区。例如,让机器人与传统皮影艺术合作,让它代替人类在民俗博物馆里给观者模拟演示皮影戏,把最新的科技与最传统的美术结合,用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展示,是民间美术数字化的结果。

3.4数字化交互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Wi—Fi、iPad和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碎片化”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间美术要实现从‘日常’到‘创造’,从传承保护到创新发展的转型,就要发展更符合移动用户感官舒适、精神愉悦、审美体验的交互技术。当人们与民间美术产品发生作用时,能够参悟到交互时的真情实感;能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本质;能够唤醒民族的同理心;能够找到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里过着“慢”节奏的生活;能够实现民间美术创意发展的目标。因此,把新型美术产品放在一个动态的数字化文化环境中,与观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交互关系是开发民间美术创意产品的重要途径。例如,我们把民间美术与动画产业相结合,开发民间美术新产品,让其与观看者产生新、奇、特的交互反应。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民族民间美术濒临灭亡的事实出发,将民间美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致力于研究与开发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具体的数字化技术来解决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获得民间美术“活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积极地推动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产业动态、学术研究提供更宽广的技术支持;为民间美术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宽阔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推广平台;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赢得国际文化竞争机制主动权。

参考文献:

篇7

2008年12月19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凭借电影《非诚勿扰》的影响力,将冯小刚首部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4种形式同步出版,首次实现了全媒体出版。

2009年3月26日,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携8项奥斯卡大奖登陆中国,其同名原著也以全球全媒体出版方式与电影同步首发,纸质图书由作家出版社首发,中文在线则获得该书数字出版的授权。

2009年4月26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中文在线主办,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汉王科技和山东出版集团协办的“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在济南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图书公司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沙龙,共同探讨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策略以及如何拓展新兴的无线阅读市场等问题。我国全媒体出版初现端倪。

201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纸质与数字出版结合的“全媒体”出版概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订货会上,导演胡玫团队推出的小说《孔子》举行了首发仪式。这部根据电影《孔子》剧本改编的小说,纸质图书由中华书局首发,中文在线,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公司等推出的数字图书同步发行。

在“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文在线十周年庆典”上,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全媒体出版产业合作倡议书》,这标志着数字出版开启了新的合作共赢时代。

全媒体出版概述

近年来,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媒介融合”,即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具体来说,在技术上,数字化、网络化使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形态的媒介内容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来传输和存储,并依托互联网在同一平台上呈现,从而模糊了不同介质之间的物理界限,统一为某一数字终端的“融合媒介”。我国业界针对这种媒介变革,更多的是使用“多媒体”

(或“全媒体”)一词。由此可见,“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的产物。

2009年8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中心、中文在线、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织撰写的描绘全媒体整合营销理论雏形《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整合营销》正式出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对此书的出版和全媒体整合营销表示认可:“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整合’二字: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的思维误区;二是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三是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换位与融合;四是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五是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尽管业界尚未对全媒体出版作出精确的定义,但相关人员已经对其所包含的要素作出系统总结:

从传播载体上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图书,网络、电信,卫星通讯以及未来新兴载体等。

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

从所依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有基于互联网络和电信的GSM、CDMA,GPRS、3G、4G等传输技术以及WAP、流媒体等展现技术。

全媒体出版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1 全媒体出版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10年里,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产业收入达到799亿,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的产值,成为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各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由产业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各种不同的数字出版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

数字出版步入全媒体时代是历史的必然。在2010数字出版年会期间,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共建全媒体出版和谐产业链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到:“目前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全媒体出版时代,全媒体出版通过同一内容多渠道的方式,实现了图书销售的合作共赢……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满足了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阅读任何内容的需求。”

2 全媒体出版的潜在问题

全媒体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媒介,其理论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任何新生的事物必然会遭到多方质疑,全媒体出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全媒体出版炒作性质严重。之前发展的全媒体出版基本都是依靠电影热映或电视热播之势来运作的,而不是由出版人策划运作。例如冯小刚贺岁版电影《非诚勿扰》成功打入市场后,纸质同名图书,电子书才相继出版。

第二,全媒体出版名不符实。全媒体的出版只是将同一内容简单地放在不同媒体上,内容与媒体的特点不吻合。例如现在多数出版社仅是将纸质内容的数字化复制,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第三,出版物著作权保护不完善。由于管理层面上的缺失,网络出版、移动出版中侵犯出版社权益和作者权益的实例屡见不鲜。

第四,数字出版及市场运营不规范。数字出版仍然属于出版活动,但是目前没有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在市场运营上,数字产品定价没有依据,移动运营商有自己的定价,网站又是另一种定价,而数字出版产品和纸介质产品在价格上的反差,让出版社看不到赢利前景。

第五,成熟的赢利模式不清晰。全媒体出版现在仍然依附于传统出版,独立的产品线和赢利增长点还不清晰,也不稳定,传统出版社依赖其他强势平台和技术,缺少自己的独立性,尽管有的出版社近两年数字出版或数字经营业务增长较快,但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保障。同时,在全媒体出版和销售中,传统出版社如何起到主导作用,不要“被数字化”,仍然需要出版社深入探索和研究。

1 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

该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打破印前,印刷,印后各个环节的界限,印刷数字化流程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使整个印刷工作管理顺畅、高效,节能降耗,将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报业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比例最高,达到半数以上。书刊出版印刷企业大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印前,印刷,印后全流程覆盖。即便是拥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企业,大部分用的是进口设备,而且覆盖到印刷环节的不足50%,覆盖到印后环节的不足10%。这种现象与我国印刷数字化技术水平和设备整体自动化水平有关。发展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要依托印刷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协调配合,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抓住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技术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CTP技术

作为构建“印前数字化”最重要的技术突破,CTP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经过10多年的推广,CTP已经逐渐淘汰了传统制版工艺系统,成为印刷数字化在印前设备中的主导产品。但高档机,核心技术、部件仍依靠进口,而IEI CTP系统性的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提升和发展CTP系统技术仍是发展印刷数字化的重点之一。

3 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印刷机械

无论胶印机、凹印机、柔印机,还是印后加工设备都要与印刷数字化技术接轨,提高数控能力和性能、指标,按照整个印刷数字化流程技术规范要求设计并生产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及其配套设备。这也是印刷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

4 数字印刷技术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印刷行业的热点。数字印刷设备装机量继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介入数字印刷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但我国数字印刷设备的发展形成瓶颈,国外企业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喷墨头完全依靠进口,2012年单热敏喷墨头进口额就达到2.2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2.19%,加上压电式喷墨头等其他进口附件,其进口额竞达到进口胶印机总额的48%;超过数字印刷机的进口额,是数字印刷机进口额的1.44倍。同时,数字印刷机整机进口额是胶印机进口额的81.42%。我们必须组织全行业的力量攻关类似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尽快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当然,制造喷墨头单就靠企业、协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也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

5 网络印刷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网络获取印刷业务,进行流程跟踪,并在线实现营销、加工生产,最终完成交易的新型印刷模式。印刷行业也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不少企业正努力与网络印刷结合。目前国内对网络印刷的应用除了利用互联网业务沟通、文件传输之外,不少企业正在建立基于网络印刷的商业模式,以网络为宣传和接台,然后通过自有印刷工厂或与第三方印刷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和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印刷服务。网络印刷在我国不仅帮助传统印刷企业改进客户服务流程,进行网上订单跟踪和远程打样、印刷,而且还衍生出了网络印刷企业,像网络商场一样,利用IT技术拓展印刷市场,实现印刷业务盈利的模式。网络印刷技术是印刷数字化的延伸,其技术的发展应引起业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是典型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发展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的同时,要系统地考虑与网络印刷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技术规范上要协调一致。

6 印刷器材的国产化

国产CTP版材的发展迫使进口版材降价,对发展、普及CTP数字制版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国CTP版材还处在中低档水平,技术有待提升;另外,数字印刷材料如墨水,墨粉、纸张等大量依赖进口。消耗材料的开发生产不可忽视,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市场,而且涉及数字印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7 其他数字印刷技术

静电成像数字技术、磁记录数字技术,电凝成像技术等数字印刷技术要跟踪研究,随着新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向值得业内关注。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同时,便孕育着其替代技术。像胶印,柔印、凹印方式相互补充一样,多种方式的数字印刷技术也是可能的。

8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也就是常说的绿色印刷技术。绿色印刷要从源头抓起,从设备、器材、印刷工艺技术设计开始,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的印刷设备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要适应绿色的材料,绿色的工艺,要研究相互匹配的技术标准,单强调某个环节绿色,是达不到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

措施建议

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印刷术的又一次变革。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呈现出“军阀混战、各自为战”的局面。关键技术、部件依靠进口,企业间的合作也是“强者”与“弱者”的联合,不仅不能优势互补,而且劣势影响了优势,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经费不足,零打碎敲,仅有的资源不能共享,重复、浪费等因素都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而且造成了行业茫然无措的现象。为此,笔者产生以下想法和建议,希望引起共鸣。

1 协会发动、组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研究”领导小组

组织有代表性,有权威性的印刷用户、设备制造企业和行业专家,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对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进行专项规划,设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组,深入调查研讨、广泛论证,对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面临的技术问题、研发问题、产业化及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提出专业性、前瞻性、权威性的发展研究报告,阐明其发展意义、任务,目标、方向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导印刷及其装备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为政府制订印刷数字化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2 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的攻关

根据“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和研究报告,申请建立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攻关,比如喷墨头,即喷墨数字印刷机中关键部件,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一定困难的;利用专项发展资金带动企业加强联合,协同发展,按照专业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印刷数字化技术产品的产业链,比如数字印刷墨水/墨粉和纸张要有专业生产企业;支持制订整个系统的技术标准,带动和规范我国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3 采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针,引进一批先进数字印刷技术,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六、五”、“七、五”印刷技术装备专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印刷装备快速发展,“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印刷装备专项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把我们带进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刷世界。

4 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引导全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

这对解决分散的企业立项,封闭重复的产品研发、零打碎敲,低水平重复,浪费资源,独自运行、互不兼容等问题有促进作用。比如数字印刷的术语:数字、数码、数位印刷不统一,各自为政;印刷数字化、数字印刷概念不清,混为一谈;特别是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贯穿于印刷品用户、印刷加工企业、印刷装备制造业等,其技术的发展都急需标准规范,都需要有统筹协调的力量。

篇8

[关键词]房产档案;数字化建设;建设与实践

前言

目前,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何合理的、高效的运用这些信息便显得的尤为重要。面对这样的情况,数字化建设便提上了日程,尤其在房地产业日益活跃的今天。所以,在本研究中,笔者将重点探讨关于房产档案数字化的建设与实践。

一、关于房产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意义

所谓的房产档案的数字化是在如今的高科技的支持之下,例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扫描技术等,将我们的房产档案相关的信息输入计算机之中,这样计算机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序,将这些信息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安排。我们在以后用这些档案的时候,便会更加的方便,效率也更高。最为重要的是,面对现在的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共享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莫大的意义。拥有了信息的共享,我们便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有关于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促进房产档案的发展。在我国各项经济都飞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也飞速的发展,与房地产有关的各项业务迅速增长。在利用人工的时候,面对这样的信息量,无疑人工的效率是十分的低下的。并且人工会出现一定的错误。种种缺点的存在使得人工的方法已经不适合逐渐增加的数据量。这些情况的存在更加突出了房产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关于房产档案的数字化存在的不足。

(一)很多的房产资料不能够完整的记录信息

在《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出台前,对房产权属档案的归档范围没有统一规定,致使一些房产权属档案资料收集不全面。一开始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只是初始交易的一些信息,一些双方的资料,产权的归属等都没有明确的记录。在进行房屋的交易的时候关于房屋信息例如面积,用途等也都没有明确的记录。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我国在房产档案方面存在的弊端。但是这也是一个无可厚非的过程。因为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所以发展过程不完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便是逐渐的完善相应的房产档案。

(二)房产档案的服务缺乏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房产档案只为产权管理服务,利用方式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证明或咨询服务,很少对档案信息需求进行超前预测,对实际利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也很少对档案资料的再编研、信息资料的上网服务进行可行性研究。因此,档案管理部门难以主动地、超前地、创造性地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三、关于促进房产档案数字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于房产档案的数字化的认识

科学技术便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房产档案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房产档案的数字化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知道,我们目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所以,我们的房地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他应该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所以房产档案的数字化也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另外,房产档案的数字化拥有诸多的优点,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必将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促使房产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提高房产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培养专业的房产档案的人才

房产档案是目前的社会要求之下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专业。所以目前很多的高校并没有相应的专业。也也就意味着现在的社会上缺乏相应的人才。面对这样的情况,培养一批专业的房产档案的人才便是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调整档案管理队伍知识结构,创造条件让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学习,鼓励他们在岗位成才;同时通过在职培训的方法,让在职人员补上欠缺的不断更新的数字化科学管理知识,提升房产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全面推进房产档案数字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房产档案的数字化的实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只要拥有了相应的权限,我们就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查看我们需要的资料。同样的不仅仅对于工作人员,对于我们的普通市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市民在查询相应的资料的时候,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便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大大的节省了市民的时间。房产档案也极大拓宽了档案利用的渠道,使利用途径也更加多样;它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公众介绍房地产市场及产权产籍的政策、法规,公布查询利用程序和收费标准,向财政、税务、土地、银行、开发公司、中介公司、公证处等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查询服务等,开辟了档案业务的新渠道、新领域。将过去的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变为寻找利用价值主动服务,以少量的资金投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结语

在本研究中,笔者介绍的重点是房产档案的数字化的建设与实践分析。首先笔者介绍了房产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意义。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房产档案的信息化便成为了一种必要的要求。然后,笔者介绍了在房产档案的数字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因为房产档案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它存在一定的不足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然后,笔者提出了现在的社会条件之下的房产档案的数字化的措施。我们应该知道实现房产档案的数字化,我们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房产档案的数字化的重要性。然后,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继续努力,改变不足。

参考文献:

[1]胡文飞,数字时代的房地产档案管理《传承》2011年12期

篇9

关键词:湘西州;数字旅游;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一、引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为湘西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作为湖南西北门户,是湘鄂渝黔的接壤区域,境内居住了三十多个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等,是湖南省内唯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这里山岳秀美瑰丽、溶洞密集神奇,瀑布壮观绝妙,珍希生物种类繁多。当地旅游业已成为州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旅游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产业,它对信息技术具有着较高的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数字化旅游方式将势必成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基于湘西州特殊的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如何加快湘西州旅游产业的数字信息化发展,将是促进湘西州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湘西州数字旅游业发展现状

数字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中一个重要领域,是指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数字旅游是传统旅游方式在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抢先发展数字化旅游业,有利于对现代旅游竞争主动权的掌控。为了使数字旅游规范化国家于2011年制定了数字旅游建设标准,推出了《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引导数字化旅游的有序发展。湘西州各县市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本地区的旅游数字化建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积极的探索,各县市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数字旅游有了初步发展。湘西州目前二星级以上酒店共有67家,旅行社39家,旅游企业19家,这些企业内部大多都配置了电脑及其网络设施,其中36%的企业创建有企业网站,而湘西州内各旅游景区则约有87%建有景区网站,另外一些本土网站如:湘西信息港、湘西政府网等,也增设了旅游产业相关栏目,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数字化网络服务。

三、湘西州数字旅游现存问题及表现

(一)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湘西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其经济底子薄,对数字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旅游数字化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需要通过无线网络来了解旅游信息。但是在州内除去少数星级酒店外,大多数餐馆、旅店等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场所至今没有无线网络连接,更不用说在森林覆盖区域广阔的景区,目前州内景区的WIFI热点覆盖率近乎为零,景区当中能够看到的有关无线网络标志的提醒少之又少,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跟不上旅游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二)数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网站是相关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窗口与平台,因此,建设信息功能完善而独具特色个性的旅游网站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旅游网站的出现,州内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的平台。但还存在着线上旅游预订不够成熟、经营模式较雷同,市场化分不够明确,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问题。如当前各旅游网站上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差别甚微,在线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实则为线下功能的复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旅游网站同质化程度甚高,缺乏创新性,存在着网络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对于不同旅游者如:自驾旅游、包价旅游、结伴同游、休闲度假等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没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湘西州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三)数字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湘西州发展数字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多媒体信息查询预订系统、旅游咨询数字服务系统、数字旅游解说功能、旅游投诉数字通道等都还有待建设中。游客在旅游途中,由于景点数字服务系统功能不完善而无法利用移动终端直接进行旅游门票的购买和客房预订支付,加上存在着异地手机漫游问题,无法享受到及时免费的无线连网的功能,高额的信息流量费用以及数字旅游系统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的不便捷性,让本地区的数字旅游平台对游客来说望而却步。大部分的游客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来旅游,并未体验到数字旅游的发展成果。旅行结束以后,也没有适合的数字渠道来让游客对本次旅游过程进行信息反馈。

(四)数字旅游复合型人才缺乏

随着湘西州数字化旅游建设的深入发展,旅游的数字化建设、营销、管理及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销售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高素质的数字化旅游人才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西州数字化旅游的推进。据了解湘西州有一半以上的旅游景区还未设置专业的数字信息管理人员,很多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政府部门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旅游数字化建设机构,严重制约了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四、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对策

针对湘西州数字化旅游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湘西州旅游数字化与相关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借鉴。

(一)提高对湘西州数字旅游的认识,完善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增强旅游战略意识,从旅游数字化建设的长远考虑,使之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县市应该结合本地区旅游业的现状,依据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并切实加强旅游数字化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州内可以成立数字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旅游数字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调度,并对全州旅游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规划、管理等工作进行责任指派。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使旅游企业从自身做起,通过数字化工具维护推广企业形象,在建全自己网站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国家的“金旅工程”建设之中,与国内其他旅行社寻求共同发展,通过Internet及公平化的数字平台,发展网络预定及销售等相关旅游业务,并将便民服务进行扩展,延伸到广大潜在的旅游顾客家中,在为企业迎来更多客户的同时,让更多人群对湘西州数字旅游有更新的认识。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深入推动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的建设。支持旅游数字化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湘西州的网络覆盖,以有线光缆作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和无线互连技术,来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无线宽带服务,在景区、车站、酒店、购物中心、商场等场所设置热点区域来实现网络热点的深度覆盖,确保各个旅游景点以及其周边区域都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以方便游客能及时的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同时加强旅游数字化的安全保护措施,利用身份识别、授权认证等手段来建立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来健全数字旅游设施软硬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建设,并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数字旅游电子商务

鼓励线上的旅游企业进入传统的旅游市场,通过网络来扩展其在线业务,有效的整合吃、住、行、娱、游、购六大业态的旅游资源,实现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努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购物和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湘西州各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

湘西州旅游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旅游消费人群推出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按照不同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增设新兴旅游市场,并通过各种数字营销渠道展开宣传工作,打开并提升旅游电子商务在总体旅游市场的份额。

加强湘西州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性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信用支付系统,保障旅游活动在线交易的安全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或行业规范,明确电子商务活动中各个旅游企业的责任化分,加强诚信评估,促进企业、游客间的沟通和互信,打造人性化的电子商务旅游环境,推动数字旅游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增强数字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旅游数字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紧密协作,依据本地旅游自身发展优势、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建设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旅游信息服务的质量,通过构建旅游数字化评价系统,增强对数字旅游过程的跟踪和管理,提高旅游数字化工作监督与指导力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利用民俗节日、文化庆典及大型会展等民族活动,展示土家族、苗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建立起数字化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与信息传播共享平台,引导科技与文化旅游。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落实旅游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当前急需及中长期旅游发展所需的数字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加快数字旅游人才的培养速度,健全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大引进数字旅游人才的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邀请工作一线上的旅游专家学者及职业经理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人员开展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旅游数字化知识培训,使现有的从业人员掌握旅游数字化的基本技能并能服务于旅游实践中。

鼓励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行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大与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实际培训场所,共创“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推进湘西州数字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湘西州的数字旅游业还处于摸索起步建设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有限,但在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旅游肩负了重要职责,它对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提升旅游行业的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湘西州民族地区发展数字旅游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周连斌.羌族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8):181-186.

篇10

路径一:嫁接――通过“嫁接”实现“共生”

数字化嫁接是传统传媒业发展的首选“捷径”。《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刊业形态,数字时代将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下。未来三五年。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刊业”发展将在报刊界形成共识。“嫁接思维”要求传统传媒顺应发展潮流,树立数字化战略意识,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制高点。

“嫁接”的关节点在于:内容为王,达到多渠道占领市场的目的。资料显示,国外成熟的报刊网站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几种经营模式值得借鉴。一是在互联网上设立独立网站,以原有媒介内容为主,扩张和包容新的信息,形成跨媒体的信息平台;二是众多媒体联合经营一个大型新闻网站,但内容相对独立,将报刊信息源的整体规模优势与互联网的信息综合集成展示能力相结合,它是一个链接各报刊网站的通道,更是一个把报刊信息进行综合分类与深加工整理的加工厂;三是一家或数家报刊与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专业性网络信息服务,这样,可以为传统报刊业开拓种种类似中介服务的新商机。

路径二:创新――以“数字化”的名义

传统的媒体适应数字化生存,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价值基准在创新。“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要求传统媒体人,要做数字化媒体的“建设者”――推动传统传媒转型,使之焕发出崭新的文化潜质和市场活力。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创新要在“核心平台”立足,并实现报刊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核心平台就是以内容提供者作为立身之本,建立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数字时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内容――这是传统媒体应当抓住的创新机会,因为内容的采集、核实、归类、分析是传统传媒的优势所在。静观十年来的网络传播,其新闻几乎全部来自传统媒体。特别是在中国现有政策条件下,报刊等传统媒体握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和权,网络扮演的角色是二次传播。这样的政策性限制不会在短时间内轻易改变。而传统传媒拥有专业水准和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策划、编辑、记者队伍,他们在大众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和影响能力。这是传统传媒向数字化进军的创新基础。

要实现传统传媒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一是挖掘资源特质,延续传统传媒的生命。进一步“养活”对传统传媒情有独钟的受众,拓展的产品应当有:以深度的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报刊;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社区类报刊;以提供资讯和广告服务为主的免费报刊。二是生产数字化产品,促进报刊等传统传媒在生产方式上的彻底转型。从目前国内外的探索看,已经成熟的数字化产品主要有:在线新闻,即通过网络进行即时新闻;网络报刊,即把编辑成型的报刊省去印刷环节直接通过网络传播;手机报刊,即把报刊内容直接传送到读者的移动终端上。三是多品牌延伸,使传统传媒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包括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路径三:保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