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习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大胆猜想,在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拓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如“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让学生猜想自编好算的除法式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也会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2、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比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3、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以往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4、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我认为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5、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篇2
一、“自主课堂学习”教学模式的结构
“自主课堂学习”的模式结构,由“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新知导学――合作探究――检测反馈――知识拓展――自我评价”等基本学习环节构成。目的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放矢地分类指导。最终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口、动手、动脑等能力。
二、“自主课堂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自主课堂学习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地各学校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本文提出的“自主课堂学习”教学模式是以“自主课堂学案”为载体,明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自我评价,以利于教师矫正、进行补偿训练。
三、“自主课堂学案”的设计要求
1.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现有的知识水准,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的学习要求。在进行学习目标设计时,应注意结果性目标,更注重过程性目标(体现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三方面)。
2.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不只是旧知识的再现,而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即由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本课的知识问题化。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出关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要研究的问题的冲突,同时还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指导性、衔接性及趣味性,分层设问、层层递进。
3.新知导学。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熟悉“标准”,明确“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将“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内容反复对照,形成“标准”要求与知识点的一一对应。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概念的良好记忆,甚至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概念,也不能一带而过,而不去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和其它概念的联系。因此,学案的设计要灵活采用适当的策略。
4.合作探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进而去钻研、去探索、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感受新知,掌握技巧,形成技能。
5.检测反馈。检测反馈是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得到反馈。它既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6.拓展延伸。这是对部分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提高,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涉及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介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理解、掌握及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善自我评价,同时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评价。
四、对“自主课堂学习”建构的几点感悟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从一个支配的权威地位实施角色转变,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对话、课堂讨论交流等使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摸清学生的信息基础和个性特点,尽可能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
篇3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修订前《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修订后的总体目标是:力图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以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课标修订后基本理念是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修订前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从字面上看,总体目标和理念在修改前后好象变化不大,但仔细阅读才发现:修改前后应是侧重点有所改变。修改后的总体目标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和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有机统一。
为了实现新课程目标,对于我们教学前缘教师课程改革也同时开始 。改革不仅仅是“换本子”更重要的是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课标》理念下进行创新。教师行为变化是:由单纯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行为的转变是: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评价由单纯情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顷向。
这次《课标》修订,除了从目标和理念上进行完善,同时也从具体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主要从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让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支撑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便更好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落实,让我们在工作中有了风向标。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课标》精神和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的,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篇4
下面通过高二年级“导数在函数中的运用”的第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来感悟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因而数学活动的对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对象基本有两类:一类是以实物存在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另一类是以心理映象或符号存在的心理表象.根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教学活动应适当应用双重编码即形象编码和语义编码.通过将静态对象动态化,抽象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在对活动对象的占有、改造过程中主动实现主体的发展.
“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的第一节复习课,着重是复习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中的应用.它包括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已知函数的单调性,用导数法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约束条件下求参数的值等几个模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了如下四道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前小练.(1)函数y=x3-3x2+4x的单调性为;(2)函数f(x)=xlnx的单调减区间为;(3)函数y=ex・sinx在[0,π]的单调增区间是;(4)已知a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体性
数学活动的整体性,一方面是指数学活动的结构具有整体性,即学生主动的活动应该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组成.另一方面,数学活动的整体性是指数学活动过程的整体性.从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具体地说,数学活动既是一个操作活动数学化,又是数学材料逻辑化、逻辑材料实践化的过程.这三个过程转化正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外化和内化的统一.
已知函数的单调性,用导数法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复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体性,设计例2:函数f(x)=ax12xlnx在(0, +∞)上是增函数,求a的范围.变题:已知函数f(x)=4x+ax2-23x3在区间(0,1]是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而在例2的变题中,学生意识到f′(x)=4x+2ax-2x2≤0对x∈[-1,1]恒成立,即不等式x2-ax-2≥0在x∈(0,1]要恒成立.如果采用例2求最值的方法,比较烦琐,故要求学生想出其他解法.学生经过讨论,想出参变分离的方法.在例2及变题的设计中,笔者并未一味地将解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参变分离的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与求极值方法的各自适用情况,适用的条件及题目中关键词对参变分离方法的暗示等.由此,体现了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
三、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性
数学活动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数学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数学活动过程的动态化、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活动结果的多样化.对于某段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思维活动层层深入,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了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发现者和探求者.这同时也表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自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度,起自于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过程,离开了主体的活动,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而言了.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策略
G623.5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数学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失衡现象违背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要受到教学规律的惩罚:一方面现代数学教育要加速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使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致使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等不良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对教育失衡现象的深刻反思,促使人们把数学教学改革的视线不再囿于认知领域,而是拓宽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广阔视野里。于是,作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便引起现代数学教学改革者的重视。对此,笔者就情感中的身心轻、学习愉悦感、感觉新颖感、逻辑严谨感和成就喜悦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赘述如下。
一、身心轻
众所周知,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鞯菪畔⒌耐ǖ莱┩ㄎ拮瑁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就加速了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正由于学生没有胆怯怕错的心理包袱,享有充分的“心理自由”,就形成了一种心悦意爽而无任何压抑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才会出现上面新颖别致的妙法,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使学生感到数学认识活动是一种轻松的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笔者以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营造轻松的情感气氛。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疑。二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保证积极情感体验。教学中要重视“三基”的落实,精讲多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别差异,采用多层次,多起点的教学手段,使每位学生都享受到轻松感。
二、学习愉悦感
学习愉悦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加速,新信息很快被吸收,而贮存的信息也容易被提取。培养学生愉悦感的重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对教学活动的情感能够相互激发,相互影响。教师课堂上所表现的热烈感情、生动语言、娴熟技巧,能够引发学生的愉悦感。二是从教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愉悦感,让学生明白“应用而学”,体验“越学越有用”,明确“越有用越要多学”,形成“学――用――学”的良性循环。三是解题活动中,暴露题目的构造过程,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是思维本身的魅力。四是利用数学史、数学的简捷美、统一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诱发学生的愉悦感。
三、感觉新颖感
感觉新颖感是人们对新鲜事物奇异现象的敏感直觉与好奇心态。每当人们遇到一件新事物,发现一个寻常现象时,必然会被深深地吸引住。情不自禁地对遇到的“新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思考,由此可见,新奇感容易形成学习的“内化”,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良性“循环流程”,即感觉新颖感发展为求知欲到形成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必然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力的是高又刺激、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感觉新颖感是学习的一种“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多以设问置疑入手。设计一些新颖奇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常常能够引发学生的感觉新颖感,使他们主动地加入探索者的行列。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特点,还可以设计出猜想归纳式、开放探求式、类比迁移式、数形结合式等,诱发学生的新奇感。结合数学方法,可利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等培养学生的新奇感。结合思维方法,可利用发散思维、整体思维、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新奇感。
四、逻辑严谨感
逻辑严谨感是指人们追求科学工作作风的情感,它能促使人们养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这种良好品质,正是数学活动所追求和培养的目标。这是由数学的立论严谨、推理有据、系统严密等特征所决定的。心理学告诉人们:严谨作风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数学教学活动又能促使形成逻辑严谨的作风。所以培养严谨感既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养成,也可以从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学过程中,重视概念的形成,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解题过程中,必须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谨,不允许有任何遗漏与念糊之处。有效利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重视解题后的回顾。学会特殊否定,利用图象印证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逻辑严谨感。
五、成就喜悦感
成就喜悦感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后所带来的情感(如自豪、满足感等),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成绩,如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一个学生很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成就感是学习的“内动力”是促使创造性思维自我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成绩,使学生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有一种独特的成功快乐和恰如其分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这样他们才能经常保持积极进取心态。所以平日改作业或试卷时,一但发现好的解法,巧的真理,准的表达,都要给予“解法精彩”这类评注。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举行数学竞赛、开展课外数学活动小组,做数游戏等。这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更强烈的成功欲望,而且会把老师的评语、活动中的成绩当作自己成功道路上的新起点、加油站,努力地从成功向成功。最佳学习心态,主要同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严谨感和成就感构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轻松愉悦是数学活动成功的发动机,新奇是成功的催化剂,严谨则是成功的检控器,而成就既是关键又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形象
教师自身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从容自如,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使他们愿意亲近,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教师的道德面貌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给学生作出了榜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教学“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时,由于我第一次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意并提出问题,学生的语言冗杂,经常把一幅图讲述成一个故事。经过反复引导,学生们终于能区别语文课上的描述,用精练、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图意。可当我叫到一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学生时,他仍然采取讲故事的说法,惹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一直以来对他的不满,在这一刻爆发了,我用教鞭狠狠地敲了下桌子,大声说了句:“废话!”我中午到校后,发现管纪律的学生正学着我的样子用教鞭敲桌子,并大声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废话!”我看到这样熟悉的一幕,心里的震惊真是无以言表。在下午的课上,我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给那个孩子道了歉,同时和学生们约好:以后我们都要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2.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除了具有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对文学、自然科学、生活常识等都有所了解,夸张一点地说,就是一部“会说话的百科知识全书”。目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各方面都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
有一次,一幅主题图出现了海狮。有些学生说是海狮,有些学生说是海豹,争执不休。根据平时积累的常识,我对学生解释:海狮前面的足鳍比较长,在地上的时候它可以用足鳍把自己的身体立起来,而且它的足鳍可以朝前放着;海豹身上有斑点,而且头很小、圆圆的,海豹的足鳍只能向后,拖着身体一点一点地走。学生佩服极了,一致认为这是海狮。课堂教学氛围空前和谐。
3.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主要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水平。教师要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精妙的教学艺术带领学生学习知识。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来自师生间心灵的和谐共鸣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感悟
一、新课程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思维方式和已有知识都不同,因此,想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就要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一个了解,进行必要的学前分析。在教学前应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通过交流对每个学生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对学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讲解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有所得。此外还需对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及评定标准进行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前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课程有大致的规划。
二、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经过调查,学校大部分的学生计算机基础都不是很好,有的几乎是零基础,而新教材起点相对于以往课程要高一些,因此,想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比如,在一般的授课外,还可制作相关学习网站,使学生在网站上可进行自主学习、作业提交、进行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老师也可将自己设计的学案放到网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模板,也可为学生解答问题以及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学生共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评价,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完成任务。因此,老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做好上述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
篇8
学案教学及在其基础上采用的学生分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除了能在明确课程目标上,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有参考的依据外,在以下方面也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一、学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案,把本来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情景、有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识需要,紧扣学生的弦,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师的教学激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热烈和谐的教学情境中不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达到提高实效的目的。
二、学案教学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学案分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对开展小组竞争和促进分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三、学案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利用率。
学案给了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样学。学生借助学案可以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效率。同时,学案教学更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了学生一份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这根本改变了高中生学习技术课程时不记笔记甚至不看书本的现状。
四、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
通过分组进行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爱争强好胜,小组竞争可以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五、学案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案教学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在指导中必须循着学生的思路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而后提出修改、完善等方面的意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继续学习和进修,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运用学案教学时也存在困惑和问题。
首先,在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学案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呢?部分教师在课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引入新课后,课堂便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在简单交流课下准备的学案资料之后,便组内挨个回答问题,抑或展示几幅网上下载的图片或播放一段视频。期间,教师在聆听、在欣赏,除此之外,别无他做,此时教师在课堂上简直成了“多余人”。等学生将学情一一汇报完后,离下课就只剩几分钟了,这时,教师像是从后台又转到了前台,总结几个重复的要点,展示几张重复的图片,然后宣布下课。教师在整节课上,处在一个若隐若现、不显眼的角落里。此时,我不由疑惑、不解,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仅仅是要求学生有条不紊地将课前收获展示出来吗?教师的引导仅仅是在一个小组答完后指挥下一组的学生回答吗?
其次,学生有了学案,教师是否还需要教案呢?我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如果认为学生有了学案,教师就不需要教案,在认识上就产生了误区。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一条线索,它代替不了教师的教案,否则,课堂教学过程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单边活动过程。我认为,要想发挥好“学案”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的思路,没有教案是不行的,简单、草率的教案亦是不行的。
篇9
体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处于支配地位,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规定的知识讲解清楚,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通常采用课外补差的办法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是不理想的。
如何对待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的差异?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适应差异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差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己确定学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征,能适应学生各自差异。促进发展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得到发展。
“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与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课堂教学中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就不可能适应有差异学生的需要,当然也不能促进有差异学生的发展。
就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在分层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差异最大的方面就是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各班、各年级情况也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大致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层。能力高的一类学生主要指,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已基本接触过,此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比较丰富,中层次主要指对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这类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最后一类学生是指很少接触计算机或学习能力不够强,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学生的分层不是给学生贴上一张永远不变的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帮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分层情况会发生变化。这主要由于学生通过一阶段学习后,在认知方式方面产生新的差异造成的。
二、备课分层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要求严格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这些目标又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目标的分类并不是和学生的分类一一对应的。学生有选择从什么目标开始,最终达到什么目标的权力,学生可以自己作出计划。教师仅进行必要的指导。当然,这三种目标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出发。
三、上课分层
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使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上课分层改变了原来主要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中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支持和帮助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策略。“分层”不是“分家”,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时有“共性”的问题产生,应当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有“分层”教学过程中,最感困难的是如何兼顾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除了教师合理安排外,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群体优势,是兼顾各层次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教师有目的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强带弱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作业分层
作业的安排上既要有基础性的习题,又要有操练性的习题,更主要的是带有发散性的综合题。在难度上和发散的程度上都要有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对主要是操练性的题,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发展性的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要求较高的题,在尝试中得到提高。
五、评价分层
篇10
案例 师: 爱听故事吗? 生: 爱听! 师: 那咱们先听个小故事。 (教师播放录音故事) 秋天到了,枫叶红了,满鼻的桂花香,满眼的苹果绿…… 老虎、猴子、兔子、狐狸四大家族准备在美丽的大峡谷举办一个联欢会。这个联欢会由聪明的小狐狸设计,节目丰富多彩,音响效果特棒,真可谓盛况空前。筹备小组建议给这次盛会留个资料。可惜,森林王国没有摄像机,只有一台录音机。联欢会的技术总监虎大王要求录音师猴子把整个盛会都录下来。负责接待的兔子小姐在高音喇叭里向大家报告着到会人员的情况。 “报,老虎大王到!” “报,兔子先生到!” “报,猴子到!” “兔子、猴子、老虎到!” “狐狸大妈到!” “老虎、猴子到!” “狐狸、兔子、老虎、狐狸到!” “猴子大哥、兔子弟弟到!” “兔子哥哥、狐狸妹妹、小老虎到!” “猴子、兔子,狐狸到!” “猴子、老虎、狐狸到!” “兔子、猴子、老虎到!” “老虎、狐狸到!” “两只猴子到!” “老虎、兔子、猴子到!” 大峡谷里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可是负责接待的狮子小姐怎么闷闷不乐了呢?原来,兔妈妈要为每个动物准备午餐,问她到会的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可狮子小姐没记录哇,她正为这事犯愁呢…… (故事结束,出示思考题) 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 师: 大家能帮助狮子小姐解决这个难题吗? 生1: 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到大会现场去数数每种动物多少只。 生2: 这办法不好,故事里说了,会场很热闹,动物们又是运动着的,不好数。我有办法,等动物们休息的时候去数。 生3: 这也不好,你得让兔妈妈有时间准备午餐吧,等休息了,大会也就快结束了,来不及的。不是有录音吗?再听一遍录音,记录一下不就行了?(其他学生都点头称是) 师: 你真会倾听!再放一遍录音!(教师把手放到放音键上,却不按下)你们就这么听着? 生1: 哦——应该记录! 生2: 对,拿笔记下来。 (同学们于是纷纷拿笔准备记录。播放兔子小姐报告到会人员部分录音。) 生1: (抓耳挠腮)跟不上—— 生2: 不行,太快了! 生3: 重来,重来! 师: 跟不上是吗?小组快讨论一下: 怎么提高你们记录的速度呢? (学生小组交流一下能够记录下来的对策。) 师: 商量好了吧?再来? (再次播放录音。) 师: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呀?(一个小组起立汇报记录方法) 生1: 我们组是采用分工的方法,小组4个人,每人记录一种动物,这样就可以跟上了。 生2: 另外,我们还特别集中注意力,这样就不容易记错。 师: 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意见吗?(很多小组组员举手表示要发言) 生1: 我们组在记录的符号上进行优化,采用画竖杠的方法记录,这样会很快。 生2: 用画三角,画圆圈的方法记录也行。 师: 看来方法很多啦,其他人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 我采用的是画“正”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在班级评选中队委的时候用到过。 师: 那么画“正”字有什么好处呢? 生1: “正”字是五划,我们在最后算总数时好算,用五的乘法口诀就能很快算出来了。 生2: 还有,正字的笔划都是横和竖,简单好画。 师: 刚才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统计的方法,有的是画竖杠,有的是画三角,有的是画圆圈,还有的画正字,都很有价值。不过,你知道吗?这么多方法中,人们较多的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板书: 正),刚才陈××已经向大家介绍了这种方法,你们都明白了吗? 生: 明白啦! 师: 那我们统一用画正字的方法再统计一遍。快速从信封里取出这张表(投影出示表一,待学生取出表格后),按小组分工用画正字的方法做好统计,并且听完录音后小组合作填写好小组的这张表格(出示表二)。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表一
动物
只数 老虎:
兔子:
狐狸:
猴子:
表二 老虎 兔子 狐狸 猴子 只数 (学生们跃跃欲试,精力集中。教师又一次播放录音,录音结束,学生们很快小组进行自动交流填写表二,很快就有小组举手 备汇报。) 师: 这个小组真快,他们都做好了,是第一名;这个小组也特别快,四人都举手了, 二名。 (很快,全班基本都安静了,老师请一个小组汇报。) 生1: 老虎9只。 生2: 兔子8只。 生3: 狐狸7只。 生4: 猴子10只。 (全班没有异议。老师投影出示
师: 好极了,现在狮子小姐的问题解决了吧?
生齐答: 对,解决了。
师: 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就是统计。(板书: 统计)
师: 解决动物王国的问题用上了统计,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统计了呢?同学们都做了课前预习,先小组按照课前参与题(投影出示课前参与题)交流交流,然后选出小组内最有代表性的统计表,向全班汇报。
课前参与题:
1.这是一张什么统计表?
2.从表中你主要看出了什么?
生1: 我们小组我来当代表,我的统计表是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爬长城次数统计表,我想考考大 ,从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2: 我看出来你爬八达岭长城次数最多,有11次;爬金山岭最少,0次,就是还没去过。另外,你到慕田峪、司马台的次数也比较少,分别只有1次、2次
生1: 你说得很好,谢谢你。我还想问问大家,我们刚刚学习了分数,那么我爬慕田峪长城的次数占 爬长城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3: 你爬慕田峪长城的次数占爬长城总次数的十四分之二。
生1: 你说对了,谢谢你。我汇报完了。
- 上一篇:法治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药厂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