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服务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学服务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上课出勤不出力,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很多教师进行了大量尝试,他们结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培养要求和目标要求,对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一主多副”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主多副”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体育课堂教师讲得多而学生练的少的现象,突破了一节课一到两项练习内容的做法,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确保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一主多副”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学生的选择面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锻炼兴趣,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效促进了多种实用技能的掌握,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一主多副”教学模式实际操作中存在的误区与弊端
我们来看《体育教学》2011年第9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一主多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及的示范课:高一年级,授课内容: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副教材――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课的开始部分安排8分钟的球性练习,接下来是15~20分钟的“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教学和练习,剩下时间是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多副内容的选择与自主练习。
这是一堂非常典型的“一主多副”的体育课,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多,主教材的安排突出了教学重点,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副教材的选择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揣摩这堂课,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存在概念理解上的误区和操作中的诸多弊端。
首先从概念来看,“多副”是指在体育课教学中尽可能地从学生兴趣出发,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实际选择若干教学内容,但是“多副”不等于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多副”的内容适合“一主”的需要。
其次我们发现这样的体育课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诸多弊端:
1.“多副”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太大
一堂以篮球为主的课堂,“多副”的内容涵盖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学体育课最常见也是开展最多的教学项目,整个课堂犹如一盘“大杂烩”,覆盖面太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活动的区域太大,安全难以掌控
一些体育项目的开展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说乒乓球、羽毛球等。这堂课主教材篮球的上课地点无疑在篮球场,“多副”内容练习时,学生将会分散在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馆)、羽毛球场(馆),学生分散区域之大,教师很难兼顾学生活动时的安全,一旦有意外发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
3.教学的组织难度太大
这么繁多的“多副”内容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巨大的挑战,课前运动器材的准备、和其他班级运动场地的协调,课中“多副”内容练习时的人员分组、场地安排,以及课后学生的集合、器材的归还都将花费不少精力。
4.容易回到“放羊式”的老路
在“一主多副”的体育课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结构和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驾驭课堂,正确处理好“主”与“副”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生偏差,很有可能会造成主与副的混乱,原本主的部分好比副部分的准备活动,原本副的部分变成了课堂主阵地,主为副服务,久而久之,主变成了形式,副变成了课堂的灵魂,又回到原先“放羊式”的体育课堂。
三、对体育课堂“一主多副”教学模式实施的建议
1.“多副”内容的选择要慎重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当确定了“一主”的内容后,“多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应该考虑运动技能的形成、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娱乐体育的纳入,以及因地制宜的选择校本教材和运动性教材的改造。
但要注意,“多副”内容的选择不等于每堂课都面面俱到,不是横向多内容的简单串联组合,而是要纵向挖掘深度,开发出尽量与主项目有关联的项目,然后进行并联整合。比如说篮球的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多副”内容可以安排篮球技巧、花式运球、街舞篮球、三对三篮球,这些多副内容的练习能促进篮球基本功的提高,利于主教材内容的掌握。
2.“多副”内容的组织安排要合理
“多副”内容的组织及管理是进行“一主多副”教学的核心所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首先,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多副项目的设置进行分组,选定称职的小组长。在“多副”内容的练习前,教师布置各组学习内容,提出任务、要求、安全事项等并安排练习场地;在练习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必要时同学生一起练习,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危险性较大的如投掷、体操等项目,要指派专人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课终放松活动后要对各小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小结以鼓励为主,但要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和需改进的地方。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在“多副”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在教学方法上向个性化、多元化转变,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互动。在分组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法、学法、练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在行进间低手投篮的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分组练习,基本功好的学生可以进行以低手投篮为主的组合技术练习,技术一般的学生可以以巩固练习为主,基本功稍差的从分解动作开始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方式,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
4.在评价体系的制定上要不断完善
“一主多副”的评价体系既要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又要完善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要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现状,更多着眼于过程性评价,它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勤(10%)、课堂表现(20%)、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30%)、学生的自我评价(20%)、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20%)。这样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体育与健康的含义,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呈现出的状态,使评价体系更具有科学性。 5.上好“一主多副”课其他必备因素
在场地安排上,“多副”练习的场地不宜太开阔,以便教师全面管理,及时指导,做到“统而不死,散而不乱”。教师课前要准备好场地器材,规划好各组练习的地点,同时课前要与同堂上课教师进行协调,以免发生班级之间的相互干扰或其他偶发事件。
篇2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bout clinical pharmacy in our university
LI Yaling1,2 YE Yun1 HUANG Yilan1,2 LI Jun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临床药学是一个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以患者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1],研究药物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等。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和药学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它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推动了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电话咨询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提高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议,以期为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于2013年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学位:三年学制、毕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在教研室领导下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侧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药学、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教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课题设计、从事临床药学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药品临床??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研究方向: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应用安全性研究、循证药学研究。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高等药剂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导论、外科学进展、循证医学、肿瘤基础理论、药物分析选论、内科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和专业课程(临床药理学、专业外语)及公共课、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论文答辩。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践和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实践分为初级实践(在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药学室等部门轮转3个月)、高级实践(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参与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轮转5个月)和专科实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临床药学某个专业方向进行较深入的专科临床药学实践,时间4个月)。
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优势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拥有临床药学研究生导师5名,都是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高级双师双证导师[3];拥有3家直属大型三甲附属医院及30多家非直属三级教学实践基地,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具备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及优质资源。通过对我校临床药学相关师生广泛调查发现,他们均对招生就业情况评价较为满意,这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药学服务由原来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4]以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需求、药学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背景需求[5]有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也较为满意,这与我校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较好的教师队伍有关。
2.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国是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57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国外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己较为成熟,国内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药科大学是最早(2006年)获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学校,我校的批准时间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处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科发展时间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及欧美相比,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学制学位较为单一,培养方式合理,但很多?节未到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与现代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7])有所偏颇,研究方向较少,需拓宽研究领域,课程设置无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科学学位型培养模式,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这与我国还没有独立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有关[6];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差,尽管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还有待提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实用性较差;见、实习安排不尽合理,临床药学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用药咨询,而临床用药决策参与较少,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药学、社区药学领域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需修善,教师、学生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3 建议
3.1 加快“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
目前我校是培养能够在药品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为目标,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是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引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监督者、控制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9]。培养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教育理念转变,由培养“化学型药学人才”向“临床型药学人才”的转变,由“科研型”向“服务型”药学人才的转变。
3.2 建立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从目前国际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我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来看,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属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开展专业学位型教育。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只有3年,授予理学学位,建议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逐步增设6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5年制硕博连读,增设博士点,毕业时授予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山东大学[10]、北京大学[11]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可为我校提供宝贵经验。这种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利于节约培养时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与临床医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历学位、职称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利于突显我校特色办学,实现我校品牌效应。
3.3 拓宽临床药学专业研究方向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更没有备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方向建议该专业导师及新增导师应向群体药物生物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个体化给药研究及药物代谢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上市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广泛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建议我校师生广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学团队,有利于过程性评价[13]。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教师联合应用讲授式教学法(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14]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药学沙龙、实验、专题 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使临床药学教学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
3.5 加强教师队伍团队意识,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师队伍来自药学及其相关学科,多为药理学、中药学等专科教师,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合理用药与临床问题有效结合,建议教研室对整个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医、药导师组制度,通过团队定期开展医学、药学沙龙(处方用药分析、专科用药解说、经方应用举例、典型案例探讨等)、专题讲座等,达到医药互动、医药互补、知识共融、医通药情、药知医意,增强双方共识,弥补学识漏洞,极大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多,质量高,但其与教研室及导师联系不紧密,交流平台不完善,建议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研室及导师建立开放性、多媒体、多层次交流平台,让导师参与建议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整合学校与社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多重实践教学平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3.6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4类,复旦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课程分类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选择和我们差距很大,而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药学相关课、医学相关课、临床药学相关课[15],作者认为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类更为合理。建议加强学生药学、医学相关知识培养的同时,应重视临床药学相关课程的普及,建立针对性更强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增设人际交流学、自我保护和人文素质、心理学、信息检索与写作;药学相关课增设药学伦理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药物计量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学政策与公共卫生;医学相关课增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学课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临床药学实践导论、药学监护、临床药物评价、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事管理。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很为合理,临床药学实践共1年,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毕业学生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不能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实践范围拓宽至社区、社区药房、社会大药房、药厂、实验室以及临床肾病科、ICU等科室,实践时间从1年延长到2年,半年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理论课始终要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协作、穿行,可将理论课以药学问诊、药学查房、药历书写、文献分析报告、临床处方点评、讲座、典型病例讨论、医学药学沙龙、多学科综合门诊、药学监护、用药宣教、ADR监测等形式安排在临床药学实?`环节中去,同时建立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6],使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学生与住院医师一样在临床科室轮转、管理患者、参与查房和会诊、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等,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无缝衔接,毕业时培训考核合格可授予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这对学校吸引生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就业顺畅,减少学生就业单位培养经费等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3.7 规范生源,考核目标明确、形式多元化
篇3
关键词:口译市场;大学本科;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1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为了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口译服务,中国的口译市场需求也由此空前旺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口译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口译工作开始出现职业化动向(王恩冕,2005)。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口译人才以满足职业市场的需求、如何使口译作为一个特殊职业得到口译市场的认可、如何使口译从业人员得到全社会的尊重都成为了亟待解答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的口译教育在翻译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在口译市场需求动态的指引下也在逐步发展,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的教育体系,以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口译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口译市场需求。中国国内现在已有40所大学招收MTI学生,有18所大学在本科层面开设口译(戴惠萍)。但是,由于以培养职业翻译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本科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在同时开展两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现有认知,并进而结合两者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培养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口译人才。
一、调查的设计和展开
两套问卷调查从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到数据的分析历时两年多的时间(2010—2012年)。其中第一套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义乌和上海两地的口译服务“用户”(主要包括中外企业、翻译公司、政府部门)和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包括专职、兼职和自由职业口译员),第二套的调查对象则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的学生。两套问卷分别从“市场”和“培训基地”的角度出发,问卷问题主要围绕市场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口译人才的培养三大方面来设计。第一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58%,其中“用户”25份,“译员”33份。第二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为现场发放,发放问卷6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7份,回收率95%,两套问卷总回收率约为72%。
二、调查发现和分析
1.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根据第一套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口译服务“用户”在聘请译员的过程中,12%的用户表示总是或经常遇到困难,53%的用户表示有时会遇到困难。而译员在寻找口译工作机会的过程中,则有47%的译员表示很少或从未遇到困难。在调查中,共有67%的口译服务“用户”或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倾向于建立固定的业务关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目前的口译人才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口译人才在市场上总体来说供不应求。
2.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两套调查问卷都主要设计了涉及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旨在考查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公共演讲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和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这些未来译员的生力军,对译员所需具备的这些素质的现有认知。口译市场对译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上,还体现在其职业素养上。而在校的翻译系学生则更加侧重自身对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当然,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在口译工作中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与其还未步入口译市场开展他们的口译工作也有一定关系。
3.口译人才的培养。在对译员的学历或学位的要求方面,口译市场中有41%的用户和47%的译员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而28%的用户和22%的译员表示译员应该具备有外语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在浙师大外院翻译专业的被调查学生中也有59%的人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由此可见,在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和培训对培养中国口译人才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同时,根据第二套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的反映,当前对他们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76%)、课程设置不合理(59%)、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43%)等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这两套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的需求和市场上实际可供用户聘用的高素质的译员不对称,高水平、高层次、精专业的译员供不应求,这也就把各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译员培养任务急切地提到日程上来。此外,“市场”上的用户和译员与“培训基地”中的翻译学生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等方面的素质修养和学历学位要求有着相同的认知,但是在公共演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认知上,两套问卷中的调查对象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在翻译学生当前的口译学习中,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较为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本文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改善课程设置,改变当前翻译课程设置中“重笔译、轻口译”的现状,增开更多的口译课程,改善口笔译比重严重失调。(2)针对当前口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更多口译课程的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导向,增加针对口译技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适当加重实践练习的比重,进行更多、更高强度的口译练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口译知识和技能体系。(3)完善口译教师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口译教师,尤其是那些“半路出家”的既非专业译员出身又非口译专业毕业的口译教学任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或学校教育。这些教师承担着大量的口译教学工作,但却很少接受过专业的口译教育或培训,有些甚至不曾有过任何口译实践,因此,对这部分师资的培训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两套问卷调查的发现和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这些建议也只是一些比较初浅的看法,有些认知也有待系统化。总体来说,当前的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种类多元、层次多级、素质全面化等趋势,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也应以此为导向,构建更加完整、合理、系统、科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和特色化的口译教学体系,使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更加跟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7-31.
篇4
一、课堂教学录播专用教室定义
课堂教学录播专用教室,是学校用来为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自动或半自动录制的专用场所。
课堂教学录播专用教室由三部分组成:教室环境建设、数字化课堂教学录播系统和课堂教学网络传播平台(环境、硬件和软件)。
课堂教学录播专用教室的功能实现如下:
1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录制优质的课堂教学,作为优质资源存储和共享、交流。
2 教师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教师自主录制课堂教学,作为个人课堂教学的资源建设与个人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研讨、评估评价的参考。
3 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可利用“录播”系统直播到每一个教师桌面,也可录制后作为样本在网上进行“微格式”分析研讨。
4 开展课堂教学绩效管理:学校可用本专用教室进行教学管理与绩效考核。(1)学校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录制一定数量的课,并且自选最好的课,开展好课评比;(2)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均可在网上进行,形成教研活动数据库;(3)学校优选优质课,组成学校精品资源,可对外交流、可供学生家长课后浏览阅读、可作为示范课示范他人等。(4)开展好课或优质课评比活动。
5 小型演播室功能: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视频会议用。
6 互动录播:两个录播教室之间,能够展开校际互动,实现两个教室同上一堂课,有力地推动教育均衡。
二、教室基础环境建设标准
1 教室位置选择
选择位置相对安静的教室或专用教室(最好不要临街或靠近操场、音乐教室等),教室靠近走廊一面建议要有相应的隔音措施。
2 教室结构布局
教室面积:大于或等于标准教室或专用教室(90平米以上),高度为3.5米左右;
空间分割: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录播教室分为教学区、观摩区、控制区;
学生桌椅排布:秧田式排列与分组排列均能实现,可符合分组讨论需要自由组合的需要。
3 教室环境技术指标
温度:25℃以内;
噪场级:40dB(A);
混响时间:0.5~0.7秒/100平米。
4 教室环境装修建议
(1)建议教室吊顶使用有吸声孔的矿棉板,或其他吸音装饰;
(2)建议窗户加装中空玻璃窗体、增强密闭性:
(3)建议地面使用PVC材质的静音塑胶;
(4)建议四周墙体采用浅色吸音材料,教室与观摩室间的隔墙装饰,采用吸声板,内填吸声材料。窗帘等尽量选择色淡遮光的,教室内的布局尽量简洁。走廊一侧侧墙如人流量较大,可采用加强吸音隔音措施;
(5)观摩室与主体教室(录制区域)相邻墙壁建议采用双层夹胶隔音防爆单向可视玻璃,玻璃安装时要有一定的下倾角度,防止声音的反射混响,并注意隔音设计;
(6)室内建议安装五匹静音空调,有条件的安装换气扇;
(7)室内需按一般教室的两倍照度安装日光灯,建议使用三基色灯管;
(8)因教室耗电较大,建议供电系统从大楼主配电箱拉专线,切勿沿用原教室电路,还应确保电源接地良好。
三、数字化课堂教学录播系统技术标准
1 课前准备模块需求
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与学校数字化校园资源平台对接,整合学校数字图书馆、数字成品资源库,学校、教师可以自建视频资源、自建课件、教案,并上传校内动态资源库。能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和要求建立资源分类并能对现有资源进行导入。
2 录播模块技术需求与标准
系统先进可靠、操作简单,满足教学过程常态化(不改变原有的授课习惯),教学互动和管理方便的要求。
(1)录制模式:录制采用主流流媒体格式,录制结果能形成一个视频文件,也能选择多路视频分别形成单个文件的存储方式。生成的视频文件在Windows下能做到不使用特定播放器正常播放。
支持单屏全过程自动录制,能输出显示一个最符合用户要求的画面,同时系统可实现全景模式、电影模式、资源模式3种现场录播策略。
①支持多屏录制,按用户需求可选择至少3路视频(教师、学生、板书)和1路VCA信号进行全程录制,并能进行后期编辑。多屏叠加录制时对视频采样分辨率可调。
②系统支持至少N+2路视频信号输入。视频输入设备采样分辨率要求:不低于720×576,其中电脑VGA信号能达到1024×768标准,录播帧率能以25帧/秒录制,码流可调。
③支持导播录制模式,专业人员能利用云台控制器手动定位并进行画面切换。并能在自动跟踪模式下随时切换到导播模式。要具有简单的现场同步编辑功能。
④系统在录制的同时能进行校园网络直播,支持公网直播。直播时声画必须同步,尽量减少传输延时(延时越短越好)。
⑤必须有一键上下课功能。必须有暂停功能,恢复后从原停止位继续录播,不另外生成文件。
(2)全自动多场景录制:系统能全过程自动录制,可实现教师、学生、黑板和多媒体设备等多个场景之间,依据动作、声音或其他特征因素应用智能化策略进行自动切换,全过程自动录制和自动编辑,场景转换画面切换要平滑有过渡效果。支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场景的录制,多学生互动场景录制应采用全场景。多场景全自动录播应避免场景切换中出现无效劣质画面,如镜头抖动引起的画面模糊等。
(3)拍摄自动跟踪定位模式:跟踪定位设备的电磁指标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对人体无伤害。为满足教学互动的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实现常态下的教学互动自动录播跟踪模式均可。跟踪无盲区,不受环境因素影响,无须摄像人员控制,教师能够在教室内自由走动,摄像机自动连续跟踪拍摄,其跟踪拍摄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讲台;自动策略需支持学生随机分组合作型授课模式,根据学生座位调整实际情况,确保拍摄主体在图像中央。
(4)手动录制模式:需要专业人员参与,利用云台控制器对教师手动定位并应用专业切换台进行画面切换。并能在自动跟踪模式下随时切换到手动模式。要具有简单的现场同步编辑功能。
(5)音频采集:音频子系统需实现教师讲课、学生答问及课件音频的采集和混音,并将信号输出到录播服务器与扩音系统。拾音方式要能满足常态(包括互动分组)的教学需求。对主讲人要有识别措施,只拾取主讲人的声音信号进行放大。同时保证录制声音清晰。对学校的特殊需要可以增加混音策略,或使用智能音频控制设备来完成音频智能管理和自动混音功能。
(6)录制人性化措施:
①设置片头片尾:开始录制或直播前,系统应可根据教师个人喜好自动或手动设置、选择合适的片头、片尾图片及文字信息,系统自带丰富的素材和模板供用户选择。
②支持L(E0,索引。
③支持切换效果。
④配套工具软件必须齐备,特别是编辑软件、播放器。
⑤支持自动添加课名和校标:开始录制或直播前,系统应可输入授课教师姓名、课程名称、校标或者课标,在直播或录制过程中自动添加到输出画面中,给观
众必要的信息提示。
⑥支持一键开关机、一键录制和停止。
⑦支持索引(打点)。
(7)支持电子文档和电脑软件: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各种格式电子文件和常用电脑软件,如PDF,Office,各种图片,CAD,Flash等,在教师讲课时根据需要同步录制。对主流视频格式和播放器提供支持。
(8)录播节目播放:要求为主流流媒体格式,可通过多种网络浏览器和通用的流媒体播放器播放。播出画面质量可达到1024×768分辨率或更高分辨率。如有多画面录制下来节目可以使用提供播放器软件进行浏览,但同时生成的单流节目(含单流多画面)可以在任意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播放录制的资源,无需专用播放器。
(9)现场观摩区设施:作为全自动跟踪录课教室,可根据策略将室内每位成员均作为跟踪拍摄的对象,如果室内坐有大量听课教师将会严重影响拍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单辟观摩区,既实现现场听课也不影响常态录课。
四、课堂教学录播系统资源管理模块、
1 平台建设:(1)平台建设要求。要有完善的平台,并提供向上级平台上传的接口,为今后区级或市级平台的搭建做准备。同时要能对其他厂商的平台接入和兼容预留接口。该平台能支持对视频、课件、教案、评论及其他相关素材以及用户、功能版块的管理,提供用户注册、上传发表评论搜索等功能。(2)系统技术列表见表1。
2 和存储:全自动录播课堂教学后,能结合录制软件自动上传至服务器并进行,实现点播和直播;同时对资源能按照学科、年级等需求进行自动分类。考虑到有学校可能有两套以上的录播教室,同时直播时专家和教师能在平台界面上自由选择观看。支持主流存储方式,对外网和对内网能自动生成高码流和低码流2种流量。
3 用户管理:支持多级管理,任课教师、教研组、学校领导有不同的权限进行资源的管理、审核和。教师可以在资源平台上自主申请上课时间,领导批准后。录播教室开机后,录播软件能自动到资源平台比对课表,所有信息能自动生成。大大节约管理成本和提高办公效率。
4 与资源平台对接:本节视频课程中出现的教案、课件等资源能够提供给用户下载。考虑到教师的著作辛苦可以加设权限,校内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另外,资源平台能单独增加课件、教案、常用小软件等教学资源下载栏目。真正做到一个平台多种资源共享。
5 数字微格教研评估:能实时或点播时进行评估、评分汇总,实现在线评估,微格评测,打点标注、技能训练,教学研究,支持IE实时在线评估。领导或专家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观察教师上课情形,并对课程关键点进行点评,做好标记,方便回放时的快速定位。
6 网络应用,资源共享:作为网络教学的音视频采集前端,通过网络在校园内直播授课过程。作为视频教学内容数据,在校园内供学生观看和下载,增加校园网站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校园网进行资源共享,增加网络教学的增值空间。也有利于网络评课。可通过Internet访问,随时点播相关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即使在家里,也可以实现补漏拾遗和实现“课堂再现”式复习。
7 后期编辑:资源管理平台为B/S架构,系统应支持用户管理。系统在录播完成后,形成的文件能自动归类上传,且支持VOD点播,授课教师直接应用录播系统查看录像并导出录像文件或在统一录播网上管理平台调用录像文件。并支持前台在线编辑或后台非线性编辑,如果需要,教师还可以在后台非线性编辑机上重新编辑已录制好的课件。能根据学校定义课的类型决定录制下的节目是否能共享,必须有审核和全面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
8 互动录播:互动录播有三种参与方式,一,主讲教室,每个互动有且只有一间主讲教室,是互动过程中讲课的教室;二,互动教室,由一个指定的辅导教师负责,每个互动可以有一到多间互动教室,互动教室的学生听主讲教室的课程,并能参与课堂过程的提问互动;三,观看客户端,观看互动的直播过程,包括主讲教室和互动教室的内容。互动录播需要保证画面、声音、延时、录制四方面的要求。一,画面,参与互动的主讲教室和互动教室能够看到主讲教室的教师图像、VGA画面和主讲、互动教室的学生画面,并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切换;二,声音,互动录播必须能进行回音抑制,保证互动过程声音清晰;三,延时,单向互动延迟必须控制在300ms(不考虑由于网络增加的延迟),保证双方交互的顺畅进行;四,录制,互动形成的录像文件必须包含主讲教室和互动教室的录像,能点播能够观看互动的完整过程。
五、录播系统培训与服务
1 录播硬件免费保修时间为5年,录播软件前5年免费升级;在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周期内,报价单位应能保证使用方更换到原厂正宗的备件材料,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2 服务时间的承诺:须明确响应供货的时间要求。
3 卖方所提供的货物开箱后,如使用方发现有任何问题(如外观有损伤),卖方必须立即以同样型号的设备在使用方商定的时间内更换,确保其使用。
4 如设备在质保期内发生故障,卖方应在接到使用方报修电话后2小时内予以响应,紧急情况下1小时。故障必须在24小时内排除,否则使用方将自行采取必要的措施,由此产生的风险和费用应由卖方承担。
篇5
关键词 教学 二级管理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贵阳中医学院作为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几所医药学类普通高等学校之一,随着近年招生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务工作日益繁重,一级教学教务管理的各种问题日益突现。为了提高教务工作的效率,真正发挥教务部门对教学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尝试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逐步实行教学二级管理。我校于2010年初步提出推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即学校一级的职能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调控和服务,院(部)作为学校下属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建立这种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及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扩大各二级学院部的办学自,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管模式,建立以各院部为重心的管理机制。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体制的这种发展变化对于诸多环节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出现问题再所难免。主要出现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定位不明确,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本文将对我院教学二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力图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1贵阳中医学院二级管理的现状
1.1 二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贵阳中医学院的在校生人数从两年前的 6000人到现在的1万多人,专业从9个专业21个方向增加为14个专业33个方向,教学管理人员从两年前的17人到现在的12人。各二级学院部虽有教务科,但是人员配备不足,很多院系只有一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只是作一些简单的传话人的作用,没有发挥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起到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学生管理部分现在仍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很多时候学校教务处要直接面向学生和辅导员,教务处的教师成了二级学院的“兼职辅导员”,这很不利于学院的二级管理的推进。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贵阳中医学院虽然试推行二级管理制度,也做了一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的事,如将排课、学生成绩打印、密码查询等事务放到了二级学院,但是至今仍没有建立明确的二级管理制度,到目前有二级管理制度影子的文件只有《贵阳中医学院教学秘书职责》,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二级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由于没有制度的保障,各管理层面的职责就没有清晰的界定,学校各教学管理层面的管理定位不是很明确,没有明确地规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定位。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甚至教学教务处的管理人员都不知道自己明确的工作定位。所以目前学校的二级管理推行缓慢,教务处还是整天都在做一些很具体的事务性教学管理的工作,有的二级学院对二级管理的做法思想认识不到位。
1.3对二级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够
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从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改革必要性认识不够,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对二级管理没有总体的认识,教务处对学校的二级管理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推行方法,二级学院也没有认识到他们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对学校教务处推行的二级管理举措持有抵触情绪,使得教学二级管理推行十分缓慢。虽然有些文件里有规定学校教务处就是掌握学校整体的宏观管理,掌握方向的,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以至于教务处的管理人员成了大包大揽的人,而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成了“会话筒”。
1.4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教学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多的性质,因此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我校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上,有的认真负责,有较好的爱岗敬业精神,工作及时认真还有创造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助手;而有的没有责任心,心思不在工作上,总是消极应付,总是不按时完成应做的工作,给整个的教学管理增加困难。
2解决问题的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二级教务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没有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建议学校教学管理职能应当建立在“校院二级管理,重心在院系”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二级教学管理的现状,制定和完善校院(部)二级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教学管理人员责任制等。这样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一方面要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任何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切实做好;另一方面相关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才能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地运行,使教学工作纳入良性循环轨道,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化,是教学管理上的一项基本措施,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我院的二级教务管理制度体系,二级管理改革才会取得成功,才能使教学管理高效化、教学效果明显化。
2.2加强管专职的管理人员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学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一样是学校教学管理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教学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只是各自的职责和服务的对象不同。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基层,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直接对各师生服务,也是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联络者。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就是要加强各二级学院管理队伍的人员和工作能力的建设。
人员建设方面:目前各二级学院已有教务科这个教学管理岗,为了工作的方便,建议学校将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和学籍管理员分别设立。原因是教学包含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管理岗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如汇总整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任务,整理教学档案,协助分管领导做好教学质量调查、教学检查等工作。而学籍管理岗主要面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学生注册、学籍管理,各种考试安排、毕业生审核等等。分别设置教学管理岗和学籍管理岗,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好,有精力研究教学教务管理的方法、规律,以充分发按其教学管理的功能。
工作能力方面: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实施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先进的管理意识和良好的工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建议学校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参与一些有益的教学研究会议和参与一些工作技能的培训,这样能多方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
2.3 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学校各二级学院教务科的管理人员是学院基层教学单位院(部)最直接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是学校与二级学院(部)及师生这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的链条,他们的工作从属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和本院(部)教学院长,受到双重领导,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管理本院的教学事务,围绕教学活动主体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教学管理中只有各个管理岗位职责明确,才能各司其职,做好整个的教学管理工人作。
篇6
关键词:新生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科研管理;教科研创新;高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S8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85-02
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大潮中,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及各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批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随着生源质量、教学科研经费和所承担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这些院校逐步由原来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类院校脱胎于专科性大学。历史上,大部分这样的院校只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略了科学研究工作,致使科研基础薄弱,科研实力积淀不足。就总体而言,与国内外其它类型高校相比,这类院校的科研工作处在“既缺大师也缺大楼”的状态。
1 新生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现实状况
新生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一般较低、研究项目比较匮乏;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对这类学校的科研总资助经费及单项资助额度较低;这类院校供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相对较少而且比较落后;缺乏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合理、人员构成稳定、组织运行高效、数量规模适中的创新型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没有提炼、凝聚出具备鲜明特色、且具有比较优势的科学研究方向;科技成果的水平、数量和社会影响力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较少。
2 科研工作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坚持学术界公认的科研工作评价标准。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以“获奖、论文、著作、专利”等被学术界公认的有形成果为“金标准”,杜绝闭门造车、卡拉OK式的“土标准”;科研项目的申报、推荐、配套资金投入的方向和多少等也以这几项作为“指挥棒”。建议目前状况下,科研工作尽量“企业化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率。
科研活动应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大科学”的时代,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研究,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逐渐向微观各层次和宏观各层次引深。第二,科学研究的内容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第三,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以集体研究为主。第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第五,科学研究的成果产业化速度加快。第六,科技合作与交流迅速增加。第七,既关注研究工作的潜在应用,更重视研究成果的可使用性,成本效益和社会可接受性等。
3 现阶段科学研究项目应具有的特点
结合以上内容和新生本科院校目前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扶持的科学研究项目应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研究的内容应具备先进性和交叉性,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找准并重点建设能紧跟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方向,为发表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奠定基础;
(2)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应购买一次性投入少、运行维护成本低的产品。充分发挥新生本科院校在仪器购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后发优势。科研工作不等不靠,现阶段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应立足于学校已有的设备。对于使用价格昂贵科研设备的实验,应以与公司和其他科研单位合作为主,节约学校有限的科研经费;
(3)现阶段,重点扶持科研成果产生周期相对较短的科研项目,从而迅速提升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影响力,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自信心;
(4)科研项目所需研究及辅助人员应较少,科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以精干的小团队为主,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搭配使用、分工明确;
(5)研究成果、仪器设备应尽量能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地方经济;
(6)优先购买既能服务于科研,也能服务于教学的仪器设备。对于只能服务于教学或科研的仪器设备应谨慎购买。
4 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具体建议
新生本科院校科研活动的开展是一项涉及科研人员激励、研究经费管理和科研氛围建设的系统工程,也涉及到平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比重等问题,以下建议也主要是针对这几个方面和其相互关系而提出。
篇7
关键词:气象国际培训 学员满意度 调查研究
一、引言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自1993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以来,已为134个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高级气象科技人才和气象部门高级官员,为我国气象领域援外培训和世界气象事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有助于我国积极推进“大外宣”战略。[1]
目前已有对国内气象教育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估的实证研究成果(王亚光,2006[2];方小美,2007[3]),但尚无对国际气象培训班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成果。本课题对2013年WMO 南京区域培训中心举办的共8期国际培训班的全体126名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反馈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对学员主观意见的汇总归纳,准确评估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气象国际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并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为提高我国气象领域援外培训的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表的内容、发放、回收和统计
根据商务部援外培训处的要求,WMO南京区域中心对每一期国际培训班都进行了学员满意度问卷调查,所使用的调查表由商务部统一提供,用于商务部支持的各类国际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估,有较好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该问卷调查表包括“培训类”、“管理类”和“综合类”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分别有9个、8个和3个调查项目,每个项目有五个评价等级供学员选择反馈。
除以上20个项目的等级评价外,调查表还有专门的栏目供学员对培训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课题研究人员向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在2013年开办的共8期国际班培训班所有126名学员发放了调查问卷,这些调查表全部回收且都为有效问卷。这些调查表中的定量数据(即对“培训类”、“管理类”和“综合类”共20个项目的评分)全部输入SPSS软件,通过该软件中的 “描述统计”功能统计了国际培训班学员对这20个项目的评分,统计结果如下:
三、调查表数据统计结果
如表一所示,与“培训”有关的9个项目中,学员满意度最高的是“授课教师水平”,有94.4%的学员表示“满意”(34.1%)或“很满意”(60.3%);满意度最低的是“翻译水平”(主要指培训教材的英译质量),只有69.8%的学员表示“满意”(46.8%)或“很满意”(23%);有7个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都在80%或90%以上,这表明国际培训班学员对这9个方面的总体认可度较高。
如表二所示,在与“管理”有关的8个项目中,国际培训班学员满意度最高的是“中方工作人员的态度”,共有96%的学员表示“满意”(23%)或“很满意”(73%),而满意度最低的是“项目时间长短”,只有76.2%的学员表示“满意”(36.5%)或“很满意”(39.7%),有6个项目的学员满意度在85%或90%以上,这表明学员对培训班的管理工作总体满意度较高。
从表三可以看出:有89.7%的学员认为他们参加的培训项目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一定帮助”(34.1%)或“有很大帮助”(55.6%);有94.7%的学员认为他们参加的培训项目对中国与他们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有一定促进作用”(28.6%)或“有很大促进作用”(65.1%);有92.9%的学员对他们所参加的培训项目的总体评价为“满意”(41.3%)或“很满意”(51.6%),这表明,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总体评价很高,培训项目取得了很大成效。
四、学员主观意见的汇总与归纳
在回收的所有126份问卷中,约有一半学员填写了主观意见,以下将最有代表性的意见按“教学”和“管理”这两个方面作如下归纳:
(一)与“教学”有关的反馈意见:1)大多数填写主观意见的学员都希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培训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2)有部分学员希望延长培训时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所学内容,掌握中国先进的气象技术;3)有部分学员建议汉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能安排在气象课程之前,而且这两类课程中有不少重复内容,希望能够适当精简;4)有不少学员反映,发给他们的部分教学材料还是用中文编写的,对不懂中文的学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希望能译成英文;5)还有学员建议在培训中选取不同国家地区的教学案例,而不只是局限于中国的教学案例。
(二)有关“管理”的主观反馈意见:1)有学员建议WMO培训中心能建立对已受训学员的后续跟踪管理,了解这些学员在各自国家的发展状况和他们今后的培训需要;2)学员希望他们所住宾馆(一所四星级涉外宾馆)在餐饮、卫生、服务人员外语水平等方面能更加完善。
五、讨论与建议
从对本次问卷调查反馈数据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于培训班的满意度很高,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所具备的优势和特色,包括:1)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气象和环境等方面的众多优势学科,集中了多方资源;2)认真组织培训选题,突出气象领域热点问题,增强培训选题的针对性和时代性;3)认真实施培训项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4)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国际气象界知名学者和中国气象局一线专家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培训班师资;5)拥有与中央气象台同等水准的校气象台、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农业气象试验站、华东干旱联合科学实验基地和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实验室等先进教学平台和其他一流的培训设施。
不过,学员在调查问卷中提出的意见也反映了气象国际培训班存在的需要改进之处,我们对此提出如下建议:1)在培训班课程设置中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特别是利用好我校各种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使学员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2)加强WMO国际培训班的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针对培训班课程的英文教材,并引进部分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教学材料由专业翻译人员全部译成英文;3)培训中心应建立对已受训学员的后续管理档案,跟踪了解这些学员在各自国家气象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今后对国际气象培训的需求;4)在WMO国际气象培训班的管理服务方面,要促使学员定点入住的宾馆在餐饮、卫生、服务人员英语水平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我们相信,如果根据以上建议采取相应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的气象国际培训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范勇.英语国家受众对中国当代政治宣传语官方英译文接受效果的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15 (3):92-99.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是将工作实践和学习相结合,即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他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是核心环节,课程开发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而在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具体课程的开展,即课程标准。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可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新理念
1.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学结合课程有以下两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课程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2.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新理念
广义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行企业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新理念;注重“三性”和“三观”,即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能力观、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基础观、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体性和过程观。具体表现在:第一,在课程开发主体上,聘请行企业专家组织共同开发,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贴近行业中先进企业的就业岗位的需要,提高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开发模块化的课程内容;第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将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采取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利用现场教学、教学做一体教学等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特点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高职院校课程标准无论从专业培养方案还是教学内容、考核大纲都基本处于改良阶段,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零距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从课程标准指导原则、基本程序和基本理念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和探索。
1.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建立的指导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合作之路。作为教育活动基本单元的课程就必须坚持为就业服务的原则。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准入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建立由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专项能力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构成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2)继续和综合性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开发需着眼于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综合发展的促进,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领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促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向职业能力的高级水平发展,这样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主体性原则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必须以自己的亲身参与为前提条件。
2.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建立的基本程序
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应按以下步骤进行: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根据本课程承担培养某个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依据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和针对核心能力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将已确定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落实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法。
考核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程度描述,指明应获得的执业证书的种类和等级。
3.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这几年我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和行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以能力为本位,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三方面形成构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1)“一体两肢”的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在企业进行一线生产的高级技能人才,注重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应达到行业所要求的水平和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围绕这个展开。课程教学目标中一体就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即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改革。同时,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目标体系的一肢,即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的另一肢是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即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符合了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也体现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
(2)“项目化”的课程教学内容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适应和相对行业发展滞后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以项目为主线进行组织。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基本内容”是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拓展内容”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和创新能力,是对基本内容的总结以及新技术的补充,开阔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眼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3)“三原则并举”的课程教学实施
为了确保课程理念和目标在实施中得以有效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提供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考核建议等。教学实施建议注重发展性、实用性和过程性的原则。
①发展性
在体现稳定性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性,要随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
②实用性
能对教材选用和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建议,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③过程性
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自我评价,完善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一突出、三兼顾”的考核体系,即突出实践,兼顾理论、兼顾行业特点、兼顾职业技能鉴定要求。
三、结语
总之,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构建必须根据其新内涵,按照基本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标准,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作为依据,采取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利用现场教学、教学做一体教学等的教学方法,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符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也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20).
[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讲座.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篇9
1.1商业意识
商业意识,即指导商业活动更好开展的意识。商业活动是企业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利润以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在竞争环境中,企业一定要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样企业要实现良好发展,这离不开商业意识的指导。商业意识主要包括客户意识、竞争意识、营销意识、品牌意识、沟通谈判意识等。
1.2广告活动
广告是企业营销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广告活动来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态度,从而来吸引消费者尽可能多的购买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广告活动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企业冀希望通过广告活动尽可能的将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区隔开,同时传递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特有的价值。不难看出,广告活动是带着枷锁跳舞的活动,广告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企业、产品、竞争、消费者及市场环境的良好洞察,广告活动深深打印着商业意识的烙印。
2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是广告行业未来发展的新鲜血液,毕业生主要在广告公司、企业市场部、专业设计公司等机构从事广告设计工作,主要在商业意识指导下通过广告设计作品创造商业价值。在占有高等教育近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中,广告设计专业设置于该类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而且开设比例很高。但是受制于师资、地域专、业建设理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2.1在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商业意识的专业基础课程欠缺或薄弱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广告设计工作是在明确的商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作品创作工作。因此关乎商业意识培养的课程必不可少。可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在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培养学生商业意识的专业基础课程,诸如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作品方案提报等类的课程。这对学生良好商业意识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这从学生作品中可反映出来,学生作品往往很美、很高大上,但从市场角度看可实施性很低。
2.2教师的商业意识薄弱,一线实践能力亟需提升
专业教师在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除较少外聘教师外,大部分教师主要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的转变。这导致广告专业教师先天性的行业从业实践经验缺失。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能实现角色迅速转化,但他们不具备丰富的广告行业经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另外高职院校教学任务普遍繁重,教师到专业公司进行锻炼的时间很少,这导致一个严重问题——教师一线广告设计能力不足,经验缺失,商业意识薄弱。在此窘境下,教师虽然努力提高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学活动,精心选择广告案例,并能指导学生取得一些竞赛奖励,可往往不能完成客户委托的实际项目,出现较多碰壁情况。
2.3地域局限导致实际广告设计项目训练欠缺,学生的商业意识薄弱
广告行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广告业的发达程度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因此服务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广告业发展较好。许多高职院校处于不发达地域,学校的广告专业面临着地域广告发展程度低,广告环境差的尴尬现实。地域局限导致广告设计项目较少,学生真实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大都通过模拟项目来完成广告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因为缺乏客户的介入,对消费者也做不到深入研究,学生的商业意识薄弱,作品往往美观,但经不起商业检验。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与隐含其中的商业意识薄弱有密切关系。作为培养广告设计核心能力的专业,需要牢固贯穿商业意识,突破地域局限,以前沿眼光提升人才专业建设。
3商业意识视角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培养什么样的广告设计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两个基本命题。就第一个命题来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应培养“具有强烈商业意识的、较高广告创意水平的能熟练创作各类型广告作品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广告活动是典型的商业活动,因此广告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强烈商业意识。就第二个命题来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建设、教学实践环节、毕业实习环节等方面牢固贯穿商业意识,以使培养的学生能力无缝对接行业的广告设计岗位。具体建议如下:
3.1课程体系设置环节
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科学的程序,即首先开展行业人才供需调查,接下来召开行业专家座谈会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之后以依此为依据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等。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而言,商业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并且越早越好。大一阶段学生主要进行公共课、一定比例的专业课程学习,因此建议在大一课程学习环节设置培养学生商业意识的课程,一是课程体系中各课程关系衔接的需要,二是商业意识应及早培养。根据“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建议设置《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2门课程。在大三阶段,学生出于作品设计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议设置《作品提报》课程,以培养沟通谈判的商业意识。
3.2师资建设环节
高职教育对师资强调“双师型教师”,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格外要求。在师资建设上以“内培外引、内助外辅”来进行师资建设,注重校内专职教师商业意识的提高,注重通过实际项目训练教师实践能力。具体建议有:(1)比拟广告公司的创意部,引入竞争机制,教师根据专业组合为不同的工作室,通过实际项目进行竞争,以提升教师竞争意识、客户意识及实战能力。(2)引导激励教师分批次到大型专业广告公司进行较长时间的项目实践,以此全面提升教师的商业意识、全方位能力。
3.3教学实践环节
项目教学是适合广告设计专业的较好教学方式,在项目化教学中,通过解决具体项目,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师生商业意识,提高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在此提出,在引进项目上,专业老师应该主动融入行业、寻找市场客户,让客户将真实的项目带进课堂,这样学生的设计过程将更有针对性,设计的作品及时得到客户反馈,得到市场检验,从而提升学生设计兴趣、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商业设计意识。
3.4毕业实习环节
篇10
关键词:期刊资源利用;读者服务;读者工作;问卷调查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21 -02
一、调查目的
(一)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读者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是图书馆评估共享工作的重要指标,读者的意见建议是图书馆评估资源、改进服务的重要参照,能经常听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图书馆的需求。[1]
(二)2012年6月下旬我院图书馆由临时馆搬迁至新馆。基于读者对新阅览区域的全面认知,为了深入地系统地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优化馆藏体系,为更好地改善和促进阅览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我们针对在校学生组织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本院在校大学生1—3年级。
(二)调查方法:随机调查,读者根据问卷题目选择回答。发放调查问卷表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的基本内容:本着便于操作与统计,我们将问卷主要集中以下几个问题:读者的性别和身份,提到阅览室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去阅览的次数及环境满意度,阅读最多的是哪一类期刊,是否愿意把好期刊推荐给别人,是否希望提供定期的个性化服务,如推荐期刊你最希望的是哪一类的期刊,希望增订的期刊是哪一类,以及你对期刊阅览室的希望及要求。围绕着几个主题我们设计了10个问题以及读者意见与建议,除了1、2题外,其余每个问题都有若干选择答案,读者只要在选项前打√即可.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问卷中:
进入期刊阅览室首先想到:
对环境满意率为:
去过阅览室的读者占98%,愿意把好书推荐给别人的占83%,读者阅读最多的期刊为:
读者希望增加期刊为:
读者希望提供定期的个性化服务以及期刊推荐服务的比例为:
(二)从调查表上反馈的信息表明读者对新期刊阅览室舒适而肃静的环境满意率比较高,新环境为读者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广大读者知道并且愿意来期刊阅览室查阅参考信息资料,对文学及娱乐休闲类的阅读需求比较大,读者希望期刊阅览室提供新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需求比较强烈。
四、思考分析及建议
(一)期刊阅览室的作用
期刊是高校图书馆中最为活跃、最与时俱进的文献信息资源。大学生最喜欢涉足期刊阅览室。它是刊载科学情报技术文献以及时尚娱乐休闲的主要工具,它能及时报导和反映国内外科技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是各高职院校图书资料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期刊一般只是供读者阅览不外借,因此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期刊阅览室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是从事期刊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有效开发利用馆藏资源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已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扮演教育辅助者的角色,而且是课堂教学的充实和拓宽,也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图书馆中的期刊由于周期短、内容新、信息量大而见长,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期刊阅览室已经成为他们日益独立学习、丰富自我娱乐活动的中心,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学习场所。他们在此可以不局限于老师指定的教材而更能动地获取广泛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期刊的作用,通过调查和分析读者、剖析馆藏的动态结构,使期刊工作在相对时期内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是期刊读者服务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期刊的时效性很强,下架过时期刊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阅读价值也会大大地下降。以前馆内采购人员不太了解读者对各类期刊的满意程度,在采购时只是兼顾了期刊的连续性,没有及时了解刊物的内容以及读者的倾向,从而导致了一小部分期刊利用率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对读者信息调查及反馈工作力度,及时做好期刊杂志的推介工作。图书馆有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院报、网络、展台等多种形式,推荐好期刊、新杂志,使读者对期刊阅览室的情况能够充分了解,从而科学有效地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三)加强宣传扩展服务项目
如今的教育是注重向综合性、创新性、发展性的方向发展的,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所以文献信息服务也应体现个性化。图书馆只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观念,才能使读者获得最佳最好的服务效果。针对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从面上的服务深入到点上的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在不断激增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用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议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宣传设定“专题宣传栏”开展“期刊推荐”等工作。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可以采用征文、演讲比赛、座谈会、读书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因此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加强新生的入馆教育,开展“怎样利用图书馆”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者培训班,根据读者的愿望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的中心,科研是其本质的工作职能,图书馆可以在现有的工作平台上以学科馆员为引导,加强学科馆员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学科馆员可以通过E-mail。电话和各个系部联系传递专题文献和信息,根据读者要求开展导读工作,加强引导和充分发挥文献的作用,更好地推动深层次的信息化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与水平。
五、结论
由此可见我院期刊阅览室的硬件还是可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的,软件方面有待提高和不断地完善。高职院校的期刊阅览室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读者获取新知识的场所之一,它虽然没有老师的讲授,却能“传道授业、解惑”,满足读者的渴求,使图书馆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中逐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2]在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纸质期刊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期刊文献,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重要职责,更是期刊管理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源利用以及读者服务问卷调查与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2]岳红.浅谈高职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与管理[J].科技信息,2011,(22).
- 上一篇:信息化规划报告
- 下一篇:法治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