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成果汇报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成果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依据新《纲要》,对全体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三个层次的培训:一是县市区级视导员培训;二是幼儿园园长培训;三是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全年。
2、上半年开展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活动,并进行知识竞赛10月。
3、在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运行一学期后,九月份开展“落实新《纲要》,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方法教育活动的评优”活动。
4、依据新《纲要》,修订新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以指导工作。6――7月
三、继续开展幼儿创造性实验研究,“
四、巩固农村幼儿教育成果,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大桦甸、磐石中心幼儿园工作力度,使之有2/3以上乡镇建立幼儿园。使全市中心园发挥好对村小的教育示范中心、培训教研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的作用。
篇2
㈠、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世纪,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是创造力。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则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创造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和未来的教育。
㈡、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小学教育要为未来社会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创造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始建于1945年,曾是区重点小学,在社会上享有“治教严、质量高”的美誉。但从客观上看,因校舍小而分散,给各项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设备简而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均受到一定制约;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及课堂氛围已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三条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在小小的院落里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想开创工作新局面,创出一流的成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走创造教育之路”这是全校教职工的共识。于是从1995年7月开始,我校参加了区“开发全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题研究。经过探索研究,增强了我们进行教科研的信心,我校还确立了以创造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方法步骤㈠方法:即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㈡实验步骤:第一步——组织落实第二步——学习培训第三步——探索研究第四步——实验总结三、实验过程(“四个寓”)㈠寓创造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探索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我们遵循主体主导、民主和谐、成功激励、延缓判断等原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发问、勤于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创造性地学。具体作法是:
⒈探索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方法(归纳“六法”)⑴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采用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情景激励法。根据学科内容采用录音、录像、挂图、布置环境、语言表达、课本剧、小品等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②质疑激励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师生),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其中包括探究质疑、发散质疑、求异质疑、逆向质疑、比较质疑。
③猜想激励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动脑思考、操作实验,解决问题。
⑵操作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马昕老师数学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为了更好地贴近日常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行发芽实验。课上,老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讲授新课,既浅显又实际,易于理解新知,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⑶绘画法。即把课文中的“话”变成“画儿”,把“画儿”变成“话”。通过绘画,一方面借助于形象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⑷游戏法。即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低年级学生。(请林春老师介绍“立定跳远、造型接力”一课的教学设计)
⑸观察想象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情景,让学生去观察、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姚健老师语文课《火烧云》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理解作者能把火烧云写得那么美妙神奇,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教师以课文为例,出示图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并表达出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⑹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或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产生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⒉探索创造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模式。开设思维训练课,因没有教材,造成教学中的困难。我们采取试点方法,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们根据创造思维训练课计划,确定每节课的发散点,设计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提问和创造思维含量高的练习题。目前,创造思维训练课课型大体分为:
⑴故事课;
⑵议论课;
⑶技法课;
⑷操作课。
同时,初步形成了创造思维训练课的六个基本环节:
⑴、提出问题,激发探讨欲望。
⑵、集体讨论,大胆想象,激起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
⑶、独立思考,合理构思。
⑷、动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⑸、汇报展出,引入竞争,标新立异。
⑹、老师讲评,总结归纳,表扬激励。(请王晶老师介绍“打破常规”一课教学的设计)
㈡寓创造教育于多彩活动之中,培养创造才能我校把创造教育渗透于各项教育活动中,力求让学生在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中受到启迪,体现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信心、独创性以及敢于质疑、富于挑战的创造性和非智力因素。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我们抓住科技月活动这一契机,通过让学生拼摆七巧板、组装赛车、写小
论文、搞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形式,展示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让他们把所学到的书法知识、绘画知识、英语知识等运用到实践之中。学校则为他们开辟园地,展示其创作画、自创英语小报、红领巾小报、篆刻作品、手工艺品……每年坚持举办合唱节、艺术节、劳动竞赛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使他们乐于创造,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少先队的“五自”实践活动。我校少先队大队为突出学校创造教育的特色,以“五自”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体现队员是少先队的主人,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帮。队员们自己认领小课题,成立课题小组;队员们走向社会、步入家庭、走访老师、进行社会调查;队员们自制道具、自编自演小品、召开主题队会;队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21世纪新型的汽车和独特的车标;自行设计红领巾电视台台标、迎宾旗以及21世纪的上三条小学。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实践证明:创造来源于生活,动手实践则是创新人才具备的必要条件。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街巷长跑;在院内做体育游戏、组织小型体活比赛;请全国跳绳大王、踢毽冠军、武术教练来校表演,以此推动全校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快乐课间的创造活动。为保证良好的秩序,全校班班开展文明、有趣的课间活动。如跳绳、踢毽花样翻新、集体舞等。班班有高招,月月有新意。学期末,校内评比自创活动特色班。
㈢寓创造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发挥渗透功能我们全校教职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创造性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力求每年都变一点、新一点、发展一点,力求“小巷陋室开新花,创造教育结硕果”,真正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校园,达到环境育人之目的。巧设专用教室。我们把平日上课教室与兴趣班活动室合二为一,利用墙报、园地显示兴趣班的特色。如书法室、美术室、篆刻室、象棋室……。无荣誉室,则在校园门道设立了荣誉窗;无少先队大队部,则建立了红领巾走廊;无多媒体教室,则在教导处隔墙建立了电视台控制室。师生们在这简陋狭小的天地中,倍感创造的无穷乐趣。力求墙壁说话。玻璃窗前挂名人画像、挂地图。院墙根下画儿童壁画、设书法园地。利用山墙设置标语、警句牌。利用校门口仅有的一面墙办橱窗,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教育特色,展示学生各方面学习收获,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既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信息交流,也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鞭策。文化建设统一。即校园环境与班级环境相结合,体现“四有”:有主题、有系列、有特色、有展评。让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㈣寓创造教育于家庭社区之中,产生合力作用以学校为主导,把创造教育引入家庭、社区教育,使其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则成效更大。为了取得家长的认同,我们先后组织家长观看天津市右脑智力录像灌输开发全脑的思想,进行会后座谈。我们请全校家长一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观看中央教育电视台对我校创造教育纪实报道的录像。我们组织过家长与学生的同场电影、同台演出。请家长来校听课、参加班会、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还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及个别访谈,向他们汇报学校教育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对学校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如为配合课堂教学,主动绘画课文插图,为班级设计壁报,为班队活动录像;带领学生开展假日小队的实践活动;为配合体育达标,带领孩子在校外、家中进行左右肢体训练……。
另外,社区是个大舞台。学生们可以实践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教育在社区。同时社区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依托。他们为我校开办家长讲座,市民学校,提高家教的认知水平,净化街道、家庭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幸福的氛围。我校学生在社区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动脑动手设计各种宣传卡,为居委会出板报等,得到了居委会的称赞。今年7月,我校的社区工作经验总结在全区进行了交流。四、初步的成果
㈠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五年来创造教育的实验,推动了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通过不同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因而对实施创造教育充满了信心。五年来,干部教师共撰写论文765篇,在全国、市、区获奖296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43篇。其中撰写创造教育论文453篇,获奖135篇,公开发表36篇。干部教师共做区级以上创造教育研究课22节。实验班数学老师连续3年在全市上研究课并在电视台录像。有2节创造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纪实分别在《星星火炬报》和中央教育台进行报道。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4人,区级导师4人,区研习生4人,区徒弟6人,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99年,我们请教育分院童长江老师对我校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创造思维水平的测试,结果是:发散思维、思维的变通性及创造性思维与对比班相比,均达到了lt;0.0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独创性达到了lt;0.01的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经过四年的培养和训练,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另外经过测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也初步形成。学生在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这三项主要品质的总分上均达到了lt;0.05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实验班的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发言,词汇丰富,逻辑性强,善于分析说理,语言表达能力强。从学生学习的结果看,仍表明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㈢学
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创造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教育电视台先后对我校创造教育进行了纪实报道。98、99年曾两次召开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受到区领导、兄弟学校的好评。我校创造教育实验荣获区“九·五”教育科研中期研究成果二等奖,创造教育课题组荣获区教育学会先进集体。今年9月,在全国创造教育研讨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创造教育科研实验先进单位。创造教育的研究,带动了我校各项工作。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保持了连续10年无一名留级生,《中国教育报》曾予以报道。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均榜上有名。98年我校被全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书法实验校。98年在区政府的教育督导中,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我校还被评为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优美校园等。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受到了对口中学的好评,也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五、讨论与结论
㈠实验证明:创造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开展创造教育可覆盖学校整体工作。实施创造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3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中学管理工作,身感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细心督查,形成了富有实效性、趣味性、常规性的艺术教育模式,使每一个农村孩子在学校里快乐成长,享受幸福的教育。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趣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为满足艺术课程需要,学校花大力配齐配足了教学设备,为推进艺术教育教学创造有力条件。学校注重加强音乐、美术、书法、体育课的常规管理。实实在在备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个学生,每堂课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力求达到有新意、有收获,学校随机对艺术课的教案、课堂、作业等进行督查。课堂不拘一格,或蹲或站、或唱或画、或跳或弹,让每位同学尽情展示,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情趣和爱好。
二、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培养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级活动比赛是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一是每班每周由班主任组织开展一次艺术活动比赛,如绘画、书法、剪纸、雕刻、唱歌、乐器、趣味体育等活动;二是每级每两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开展一项年级艺术比赛活动,活动结束后由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将活动计划、过程、结果、活动图片等资料上报政教处,进行存档和考核。丰富、有趣的班级活动,增强了班级的活力和向心力。
三、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催化剂和助推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艺术教育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成立了美术、书法、剪纸、乐器、舞蹈、体育等兴趣小组,安排有专长的教师负责,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各小组活动定时间、定地点,有内容、有记载、有汇报、有成果。异彩纷呈的兴趣小组活动,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启迪了心智,滋养了性情,涤荡了灵魂,有力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以学校大型活动为展示平台,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
学校大型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一是学校在各级各班活动的基础上每学期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如“五一”“五四”“十一”“元旦”等节日,举行一次艺术教育专项评比活动,组织评奖,将美术、书法等获奖作品在学校师生艺术长廊集中展出,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室、楼道等位置悬挂,这样既美化了校园文化,又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二是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学校艺术周活动,向社会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总之,学校大型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和内涵。
五、以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为保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就业能力 就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0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This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whereabouts of the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whereabouts
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去向
1.1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就业能力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但对基于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多,特别是苏州大学部分工程类专业已经开展相关教育多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就业能力,使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就业去向。
1.2 大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就业去向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的发展方向,包括直接就业、国内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及自己创业等,就业意向的选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②
近年来,“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大部分“考研党”的“考研观”越来越偏向理智。与此同时,出国留学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青睐,特别是苏州大学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以来,出国留学学生比例递增。公务员考试已经超过高考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自己给自己打工是当下毕业生向往的生活,然而在毕业后随即选择创业需要勇气和实力。
2 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2.1 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化管理是由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项目特征,为其引入项目化管理提供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面向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项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③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影响力不断扩大,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最普遍的教育载体之一。苏州大学部分院系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参加此类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已达到60%以上的比例,基本形成本科生项目化教育的规模效应,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础,也正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必要条件。
2.3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中期答辩、项目结项、成果汇报等环节。项目执行中还需要参加相关经验分享会、实验知识培训、论文写作培训、报销规范培训等业务培训,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
在项目立项环节主要分为项目确立与《立项申请书》撰写两个环节。项目确立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立项申请书》撰写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研究的意义、形式、内容、成效等方面进行描述,审核成功即可完成立项。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有较大锻炼。
项目计划环节主要体现是工作分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而项目执行环节即按照既定的计划而完成任务,这期间可以体现规划与组织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中期答辩是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采用结合PPT答辩汇报形式,是主办方了解项目进展的手段,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种鞭策与阶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终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也是团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借鉴机会,对演讲与沟通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项目结项需提交《结项申请书》,对照《立项申请书》总结梳理一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成效的检验。
成果汇报包括论文式研究成果的汇编成册和结合PPT总结汇报两个部分。将自己一年来研究的成果写成专业的论文样式,对大部分大三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是第一次,措辞、图表、格式等都是挑战。现场的总结汇报则可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分析,对项目成员的演讲演绎能力、原创与进取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等方面提升明显。
3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3.1 从就业去向角度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
调查苏州大学2015届工程类390名本科生毕业去向发现,90%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学生参加过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0%的学生曾担任项目负责人,20%的学生进入到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多选择自己申请国外高校,并且成功率高,申请到全球前100位的著名高校比例较高,这与其较好的英文基础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有较大关联。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上,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意识远高于普通同学。在40名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30位曾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说明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形成起着推动作用。
调研发现,在大三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已有90%确定了清晰的就业意向,并开始着手准备,而且95%的同学与最终的就业去向一致。而没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中,仅有75%确定清晰就业意向,且就业意向与其最终就业去向仅63%一致,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去向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
3.2 不同角色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一般由3~5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其在项目管理中对应“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创新创业项目起着决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与导师先期联系,达成一致。项目负责人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需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经常与导师、实验师、学长学姐、项目组织方、项目成员等多方位沟通,以及后期研究结论的撰写,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中付出更多,锻炼更多。调查发现,98.3%的项目负责人能坚持完成整个项目的立项到结项,不会中途退出,仅有80.6%的项目成员能坚持到底。项目负责人选择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就业去向的比例为78.7%,高于普通成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坚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的毅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多种就业能力与品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
3.3 不同年级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从迎新开始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进入新生视野,从大一时“新兵连”到大二时的“作战部队”,再到大三大四时的“特种兵”,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对参与者心态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参与到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涉猎成为其着重想提升的就业能力。大二时,很多积极备战的学生早已蓄势待发,培养耐心细心、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沟通水平、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有其他发展愿景的学生顿时显现,参与到其中的部分同学会选择中途退出,另寻发展方向。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认同或职业兴趣的炼金石。大三大四时学生参加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参加高级别大赛、成为学生导师、转变就业意向等。
4 结语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任务驱动”法,使得学生主观规划、能动参与到团队化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在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行上,点滴积累;在创新意识和专业理论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维逻辑和自主学习方面,突出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及时准确;在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注重实效;在职业生涯和就业策略方面,及早规划,多方着眼综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来工作的匹配性,在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去向的确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① 王晓红,杜文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8-29.
② 马书明.纺织类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及工作启示[J].纺织服装教育,2012(12):473-475.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巩固和提高文明礼仪知识教育成果,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杨愚公精神,与“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相结合,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稳步推进机关事业保险处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开展。
二、主要任务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彻底解决全处职工在行为习惯,卫生健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全处职工的文明素养,在全处上下开展“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处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通过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全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让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进一步融合,让公民道德规范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追求。
(二)整治不文明行为,提升职工的文明素养。
20__年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年,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省正在开展“热情迎奥运,文明我先行”活动。大力普及奥运知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也是我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要从基础抓起,通过开展迎奥运文明礼仪知识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不文明行为集中整治活动,逐步消除影响我处形象的不文明行为,在全处形成“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提升广大职工的文明素养。
(三)班子成员带头,培养文明先进典型.
班子成员带头,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处上下形成浓厚的学习文明礼仪,倡导时代新风,进行文明道德规范,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把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完成活动体现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来完善评选机制,开展先进文明模范和道德素养先进科室创评活动。
三、工作重点
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过程。要在工作中去总结,在总结中去创新,在创新中去实践。要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活动载体,要适应形势的需要,争取让全处职工都能从思想上积极参与行动上得到突破。
(一)开展“互帮互学”共创文明单位活动。
结合单位实际,开展“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采取不同形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建立学习档案,规范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使其得到规定目的。
(二)开展创建“六型”领导班子和“四型”文明机关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机关。
机关是进行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要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和谐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文明机关为重要载体,加强文明和谐机关建设力度,树立劳动保障良好形象。
一是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和谐型”领导班子为核心,加强全处工作人员文明素质教育。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每名机关工作人员每年要读3-5本书,人人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创建学习型机关(处室)。二是以全市开展的“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为切入点,以超前的理念、超强的力度、超常的作法,进行思路、体制、机制、载体创新,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争一流,创建创新型机关(处室)。三是落实服务承诺制,从广大职工利益的每一细节抓起,做到领导为群众服务、为机层服务,创建服务型机关(处室)。四是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依托,以科学决策、资源整合,加强管理,全面实行节水、节电、节支,建设人人节约、事事节约的节约型机关(处室)。开展“六型”领导班子建设和“四型机关”创建活动,是深化全民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机关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服务热情、求真务实、具有创新精神的机关公务人员队伍。
四、实施步骤
根据20__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活动分方案制定、安排启动、组织实施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阶段(20__年6月13——6月20日)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拟定《济源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处20__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草案)》,召开座谈会,征求各基层意见,完善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安排启动阶段(20__年6月20日——6月31日)
1、组织召开我处20__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度工作。根据方案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账。
2、制定“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方案。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__年7月至11月)
1、在全处组织实施“四型机关”和“六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机关。
2、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教育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__年12月至20__年1月)
1、总结20__年度全处文明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
2、召开表彰会,大力表彰,并积极向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职高班主任 沟通 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的职业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如何走近职高学生,形成班级凝聚力?心灵沟通在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艺术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的沟通工作:
一、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重要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除了学校(特别是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家长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
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决不能以教训式的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如果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不仅会使家长难堪,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学生家长的愿望相一致,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二、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
在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接近学生特别“问题”学生,不要一味地歧视。要通过耐心教育、嘘寒问暖,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从学习到生活起居对他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样,通过沟通,能够培养学生与老师的亲近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三、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
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是班级管理共同体中的合作伙伴。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创设班级育人的和谐环境,及时互通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努力与任课老师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尊重任课老师对班级工作的建议与意见。
在安排班级工作、拟订班级公约、选配班干部与课代表等工作中,班主任应尊重任课老师提出的建议与意见。这不仅能激发任课老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也能消除其可能存在的顾虑,从而同舟共济,共同为班集体建设出力。
2.主动协助任课老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任课老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遇到职高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等问题时,班主任应及时地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协助任课老师解决这些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协助任课老师解决了这些问题,班务工作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3.帮助任课老师树立威信。
班主任切忌在学生中间抬高自己而贬低任课老师,尤其是当学生提出某个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时,更要维护任课老师应有的威信。要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老师,积极主动地宣传任课老师的长处与劳动成果,使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这项工作做好了,任课老师便会与班主任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班级就会管理得更好。
四、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沟通
班级的各项活动,都要依靠每位同学的支持与努力,因此,班委与同学们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班,班干部的任免都是学生自己经过民主选举投票产生的。在每周的班会上各个班委要轮流作“述职报告”,内容是班委向全班同学汇报近阶段的工作,对班级一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予以总结,同时布置新的任务,学生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都可以在此时提出,帮助班干部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班干部工作是否细心、负责,是否能真正代表同学发言,通过班干述职时的表现学生自会给其“打分”。这样,在班级进行“中期选举”时,学生就会不选择那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班干部。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给班干部以危机感、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篇7
不可否认,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面上,有很多地方甚至没有艺术这门课,只有语文、数学这两科。这些现象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大相径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办学理念陈旧。因为认识的差距,办学理念落后,一些农村学校领导不具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和艺术素养,总是把艺术教育课程看成可有可无,只重视“智”的教学工作,忽视了音乐、美术学科等艺术教育的课程开设,挤占、挪用艺术学科课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教育硬件受到限制。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十分紧张,放在艺术教育这块的投入就更加有限。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器材配备根本不能适应当前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有的学校只有一架破旧的脚踏风琴,有的甚至没有可供上课用的乐器等。器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限制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发展艺术教育,需要艺术教师的辛勤耕耘,夯实艺术教育的基础,还必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做保证。然而现在农村中小学科班出身的艺术教师非常少,甚至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即使有些农村中小学分配来了科班出身的艺术教师,但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也只能先教语文和数学。例如2014年丰城市某乡镇中心小学新分配来了两位音乐科班生,但因学校三位主科教师离职,所以这两位艺术教师只好弃“音”从“数”或从“语”。如此情形,根本不要谈培养农村学生的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
如何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类课程、艺术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有这样的理念,艺术教育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校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公平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学校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需求,为学生提供满足个性发展的机会。
(二)形成合力扩大投入。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应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硬件投入制度,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创造必要的硬件。有了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才能直观、形象地感受艺术之美。
1.农村学校要立足实际,克服“等”“靠”思想,多渠道多措施地筹集资金,开展好艺术教育。地处山区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资源,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例如丰城市荷湖乡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利用本乡地处山区多产竹子的特点,指导孩子们用竹子制作出各种打击乐器快板、双响筒等竹制乐器,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认识了大自然,一举数得。此外,学校可尽量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加大艺术教育的开支比例,为艺术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2.开展必要的社会捐助活动。社会应该广泛关注农村学生成长,呼吁人们进行献爱心活动,如图书捐赠、艺术品捐赠等物质精神的奉献,呼吁大学生投身到农村艺术教育中。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相信农村孩子公共艺术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3.争取社会信任。其方法是通过向社会、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阶段性的艺术教育成果,以一流的业绩、辉煌的成果赢得领导的信任,用满意的效应、信任的效应争取社会各界、上级领导增加对学校专项资金的投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强的师资是做好艺术教育的基础。学校要重视音乐、美术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选用和培训,采用脱产专职培训和自学成才、业余进修、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从本校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并具备一定音美知识的年轻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音、美教学力量。而边远地区、人员较紧张的学校则可以采取假期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一些有水平的音、美教育专家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
(四)挖掘资源,提升教育视野。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言,世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同样需要发现美的眼睛,用大教育的视野去审视身边的艺术教育资源。
1.借力而为。笔者所处的丰城市河洲中心小学由于各种因素,开展艺术教育的条件有限,2014年下半年,学校附近建起了丰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河洲中心小学借力而为,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手,借助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师资力量,先后开展了绘画、美术、舞蹈、书法、象棋、围棋、航模、京剧等多种艺术教育,全校有三百多名学生参与了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取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篇8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合作学习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体育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科学分组,明确职责;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对使用体育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合作学习 高职 体育教学 运用
合作学习着眼于全体学生,使他们能够整体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重视差异发展、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等方面都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学生们之间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明确的承担的分工学习互助形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体现了学生为了集体利益和个人的学习利益而一起完成共同任务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合作学习是以协同合作的形式出发,以人际交往为基本方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交流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
二、高职体育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因其学科自身独有的特性也更加明确了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主动性来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形成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一个良好的评价依据。而合作学习的模式则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观念,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安排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组合学习,使学生得到相互合作的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技巧,促进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体育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体育活动的效果会越好。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活动热情,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三)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体育合作学习是在由不同体育运动水平的同学组成的合作小组中进行的。有利于培养竞争与合作的团队精神。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体育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明确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积极影响因素,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高职体育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一)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通常4-6人一组为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使其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小组内的角色和分工要明确,一般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
(二)设计合作学习活动
如有效改编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合作学习的开展;针对性地选择跳竹竿舞、划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项目动作的一致性、配合性、帮等内在特点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的互动情况,并通过观察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适当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干预,提供有建设性的信息,建议学生使用一些更加有效的共同学习的方法,促进运动技术迁移的发生。为了能提供给所有学生体验每个角色的机会,在下一次任务时可以转换角色。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直接手段,是伴随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进行小组教学时要对技能掌握有很大进步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让成功小组介绍他们的合作学习经验。由于这些经验来自于自己的同学,学生们对此很容易接受,觉得比较容易操作,并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学生对实际的合作学习过程的反思,有利于他们合作意识和技能合作提高,从而促进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练结束时,分配一定的小组过程时间,让学生讨论在技能和方法中的体会及努力的方向。
四、使用体育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建议
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小组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启迪学生运动心灵的窗户。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必须体现达成课程目标的功能。同时,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形式上,也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目标上,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要有利于调动学生运动参与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及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实际,注意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与渗透,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体育教学变革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福春.高职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7).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思考;研究生;分子遗传学
1.综合性实验在高等医学研究生分子遗传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前,随着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日渐改进,以造就动手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成为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育改革方向。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分子遗传学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因此在分子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发展动态与科技研究成果,并及时对分子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与整理更新,以使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的方法及手段上与时俱进,紧跟学科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及时接收和懂得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不断推进和深入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或实验课程设计,才能把理论与实践巧妙的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传统的分子遗传实验
传统的分子遗传学实验方法,每一次的实验课,实验内容就一个,而且做实验之前老师要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全班研究生才可以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方法的特点:一是全班研究生做一个实验内容,而且由于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的限制,往往需要好几个研究生为一组做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很难让每个研究生都能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没有机会对实验现象进行仔认真地观察;二是实验在老师统一指导之下进行,研究生对课前实验预习不够重视,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很难独自解决,大多数都是按照实验指导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三是实验内容单一、具体的验证性实验多,具有整体性强、可塑性强、有创造性的实验少;四是课堂规划课时内进行的实验多,课外研究生自主实验的少。五是由于实验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程流程由老师规定下来,研究生不必设计实验方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生只是跟着看和模仿着做的配角,较为被动。这样既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提高兴趣,又不利于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1]。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综合性实验的分子遗传学实验方法。综合性实验是让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实践。实验须由研究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拟定具体实验方案或对关键的实验步骤、实验因素(酶的温度、PH)等对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督促研究生培养多思考多提问题的习惯。提倡研究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步骤和原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分子遗传学综合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
分子遗传学综合实验的实验过程如下:分子遗传学实验小组自行设计所做实验的步骤和整理实验要点,在教师的指引下列出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完成所做实验的设计,同时归纳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交与实验指导教师,由老师查看并提出建议,各小组集中汇报研讨后,才可开展实验。
4.综合性实验过程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方式
4.1为了方便研究生进行分子遗传学实验,学校可以指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并要求研究生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开放的遗传学实验室一天12小时开放,研究生需要提前跟实验室管理老师预约,就可以在预约的时间内安排实验。对于实验不理想的研究生,可以再次进行重复实验。方便研究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且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提高研究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日后进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4.2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教学期间实行轮班制。可以在实验室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是否规范,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也可以跟老师交流实验心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寻求解答也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
4.3综合性实验大多以先进的仪器设备做为支撑,在分子遗传学实验这一模块更是如此,我们所使用的仪器有PCR扩增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琼脂糖凝胶电泳装置、超级恒温水浴、醋酸纤维膜电泳等。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使用这些仪器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先进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的事项[3]。同时,各研究生在进行小组汇报时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有益于分享实验经验。
4.4综合性实验教学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再是传统的仅仅考察实验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综合性实验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以研究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内容占30%、实验过程(考勤、实验安全、实验态度、技能操作规范、实验室清洁卫生等)占30%、小组汇报和小论文占40%的形式进行考核[4]。
篇10
一、“23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本内涵
“2”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核心——仁爱之星和求真之星的评选。第一个“3”是指三个支撑:改革学业评价,科学设定学业成绩等级划分标准;落实过程评价,编写养成教育读本《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呈现评价结果,合理改造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二个“3”是指三个优势:融合过程和结果;融合差异性与全面性;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
二、“23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背景
1.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评价制度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聚焦了家长的目光,引领全社会评判教育的价值导向。从这个角度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因此,这项改革实践旨在让更多的家长和社会群体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目光聚焦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2.学校文化传承的需要
学校创办之初立下的校训——仁爱求真,走过了100多个春秋。它反映了我校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即崇尚仁爱、倡导求真。随着时代的发展,校训还要被赋予哪些新的内涵?怎样在新一代育才学子的身上打上烙印?校训精神的传承需要一个载体,改革学生评价是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对传承与发扬校训精神有实际意义。
三、“23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举措
1.创新校本评价
作为研究主体的《育才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又称“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方案。该评选是对“三好生”评选和少先队“雏鹰争章”的发展和完善,保留了原有评价制度中的全面发展理念,削减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同时借鉴了“争章”这一有效的形式和载体。
“仁爱之星”涵盖五大素养:亲近自然、胸怀祖国、热爱校园、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求真之星”也涵盖五大素养: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追求真知、遵守秩序、学会诚信。由此派生出十枚奖章,围绕这十枚章开展争章、评章活动,每一枚奖章都有具体的评比标准。最后,结合奖章获得的多少和学业成绩确定星级等次。第一学期评选“仁爱之星”,第二学期评选“求真之星”,两个学期均表现突出的当选为最高级别——“仁爱·求真之星”。设置三个级别星级标准,既照顾全体又尊重差异,激励每一个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方案还对自主申报争章公开评选统计获得奖章数参考学业成绩星级认定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做出了具体指导,有很强的操作性。
2.改革学业评价
2009年11月19号,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2009]34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考试问题的通知》,其中第1条就要求各学校必须严格控制本校组织的考试次数:小学每学期统一考试不得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3门,考试结果应以等级形式呈现。
传统的等级是依据(百分制)分数划分的,如表1所示。
分数值是绝对的,但划分的结果却是相对的。因为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前后之间试卷难度不均衡,从而造成等级划分的信度和效度偏低。
改变等级划分标准,把切分标准线改成百分比,按考试人数的百分比划分等级,如表2所示,解决了上述难题。
表2中“优秀”的百分比从90%—80%—70%、“不及格”的百分比上限从2%—6%—10%,正好保证年级间的稳定和质态的递升,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
等级制的实施,在行为操作上要具有可行性,在评价理念上要科学有效,等级划分的改变,使等级制更为科学,也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3.落实过程评价
《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是学校自主编写的学生素质养成读本,是实施教育启发和过程评价的双重载体。读本分上、下两篇,上篇围绕“仁爱”主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与自然、祖国、生命、他人的关系;下篇围绕“求真”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求真知、做真人。每一个单元都分低、中、高三个级段,呈循环上升的态势,不断深化认识。读本有很强的人文色彩,一个个小故事触及心灵、启发思考,正如读本前言所说:“习惯无痕,并非简单地应该或禁止,要以文化浸润,用心灵滋养,在精神的沃土播种,从生命的深处唤醒。” 每个单元还有相应的辨析、操练和评价要求,教师在使用时,可以借此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并且通过适时的评价,为期末的综合评价提供一手资料。
4.呈现评价结果
《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苏扬出准字082号)第一版时间是1993年,后来每年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第十次修订,时间是2004年10月。审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发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整体序列模糊。“品行表现”的教育要求没有整体规划,应按年级层次特点形成序列化。如关于“关心身边的先进模范”的教育要求就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
二是儿童意识淡薄。素质报告书应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的生活心理和成长规律,不是从成人的视角规范儿童。如“遵纪守法”的表述之类。
三是设计操作繁琐。素质报告书的表格设计多处违背逻辑,有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对学科考核随意肢解之处,操作繁琐。如一般情况下平均每个学生要画300多个“”。
发现上述问题后,学校立即着手解决——改造《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改造后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在传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矫正了实践中的偏差,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尊重、激励、扬个性。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一学期综合评价中设有“努力方向”栏目,而在第二学期该栏目被改为“教师寄语”。前者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欣赏发现,鼓励学生成长;后者从品行、身心健康、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角度帮助学生明晰努力方向,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办学思想。这两个栏目关注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个性,不仅是对学生评价的真实记录,记录本身又发挥着评价激励的积极作用。
二是真切、细致、有层次。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品行情况”中的教育达标要求不是假大空的描述,而是真实细致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实要求。这些要求与《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以及“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规定的各级段的评价标准是同标准的。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决定了评价行为的延续性、连贯性,强化了过程性。
三是简洁、全面、易操作。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在“学习情况”栏目中增设了任课教师姓名一栏,“师恩难忘”是对任课教师劳动的尊重,也是在明晰一份责任。“实践情况”记录是在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在对报告书的内容进行改版的同时,学校还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评价结果的记录与呈现服务。有了这套素质发展操作系统,学业成绩再也不用人工誊写,可直接从管理学业成绩登记的部门一次性导入,减轻了教师负担,确保记录的真实性。数据库管理还便于信息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构成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部分,各部分看似独立,实际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侧重播种,是品行方面的过程载体;等级制改革是学业方面的过程载体;“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是对过程的强化,对教育成果的巩固;素质报告书是对阶段性发展状况的记录、汇报和展示。
四、“23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势成效
1.融合了过程和结果
《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素质养成读本,涉及小学生若干必修素养,“仁爱之星”“求真之星”的评选标准就是参照此读本而制定。这样,读本的使用为评价结果的产生提供依据,强化了过程性,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2.融合了差异性与全面性
“仁爱之星”“求真之星”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的标准为学生评价提供了依据,是组织评价过程的重要参考。而评价作为无形的指挥棒,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为防止模式化,倡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在实施办法中既有标准,又不唯标准,开辟了破格入选通道,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发展。当然,在兼顾差异的同时,也不能违背全面发展的要求,评选标准既有对品行方面的要求,也有对学业方面的要求,不再凸显语文、数学、外语主要学科的重要性,每一门学科,如美术、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等都有相应的要求。
3.融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
在“仁爱”“求真”的总命题下设若干分支,涉及学生素质发展的诸多方面,借以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评价还兼顾多元主体。学生本人、同学、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最终的评价结果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签名方可生效。多主体参与不仅是对公正性的监督,更重要的是,使评价行为更为客观,防止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产生负面影响。
“233”在我校全面推行已有3年,对约5000名学生实施评价,受到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核心价值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主动发展的原则,适应了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