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区域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区域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区域发展

篇1

【关键词】乡镇区域 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整个乡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乡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由于乡镇区域市场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科技投入力度以及从业者的整体不高等原因使得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其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性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发挥其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乡镇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化程度较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在广大乡镇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依旧较低,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干预依旧较多,就农业生产而言,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还掌握在乡镇政府手中,其行政手段对乡镇经济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使得我国乡镇地区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使得广大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乡镇区域面积广大,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差异,使得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乡镇企业以及农业生产等受到严重的阻碍,进而降低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其难以在短时间内缩短生产周期,因此综合竞争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广大农民及企业主的诉求难以被有效满足。乡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必要的投入,这是现阶段限制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科技投入较小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在农业生产还是企业发展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科技投入。其一,乡镇企业多为生产型企业,其产品技术含量和价格较低,附加价值难以有效提高,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进行科技研发的投入。其二,在农业生产中,受到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使得农业生产依旧存在严重的低效率。科技投入较小将在长期内限制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乡镇政府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改进的重要问题。

(四)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其所从事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首先,乡镇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其对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认识不足,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市场变化进行准确预期,存在严重的盲目经营和发展的现象,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生命力受到很大的威胁。其次,广大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以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致使农业生产活动在技术层面上相对落后,效率低下。最后,乡镇政府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在指导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区,这也是造成广大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促进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减小政府行政干预,强化市场主体作用

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要在经济发展方面重新确立市场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减小政府的行政干预。因此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市场的主体作用,以市场化手段指导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农业生产,同时乡镇政府要将自身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不断对市场机制进行研究,及时对市场变化情况作出预测,以此来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使得我国乡镇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进行运作和发展,以此来提高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作用。

(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在公路、水利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在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投资,保证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减小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以乡镇企业为主体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强大的外部保证,有效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创收提供保证。最后,要不断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和维护,使其不断保持先进化,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保证整个乡镇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度增加乡镇政府的投入,将其列入政府的预算范围内,强化资金方面的保障力度。

(三)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的投入力度将决定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乡镇政府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强化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制定有效的科技投入计划。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上要提高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理念,倡导高产量高价格的农作物,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要不断鼓励其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补贴,以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对企业进行评价,并为企业的科技投入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能力。

(四)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其一,要对乡镇企业主及从业者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增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使其对市场经济能够有清晰的认识,以市场经济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其二,要强化农民对科技和市场的认识,使其在农业生产中从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中解脱出来,不断增强其增加收入的能力。

四、总结

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现阶段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主要从市场化、基础设施、科技投入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性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一、历史背景及现状

燕格柏乡位于围场县城西部,因清代境内设“永安湃色钦”围场而演变得名(永安湃满语是沙地的意思)。全乡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含国有林场)。全乡有耕地10640亩,有林地84399亩,林间草场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全乡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6172人,民风淳朴,依山傍水,以田间种植、饲养牲畜、山野采摘、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1.林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破坏了生态环境。燕格柏乡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内有多种野生动物,如野猪、狍子、鹿、狐狸、狼、獾、山鸡等,境内山野菜资源主要有蕨菜、苦乐芽、金莲花、山杏、榛子、蘑菇、金针等。近年来,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乱砍滥伐现象严重,部分山体树木采伐过度,出现沙化地,尤其机械采伐工具的使用,人为破坏森林植被现象更加突出,这种掠夺性采伐使燕格柏乡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

2.林间草地过度使用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景不复存在,草场上随处可见羊群、牛群、马群成群结队。据调查,草地的过度使用,大部分草地水土流失、土地硬化、沙化,畜牧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另外,该乡域内矿泉较多,泉水冬暖夏凉,水质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随着草地、湿地的破坏,小流域治理不到位,泉水周边环境的恶化和生活用水以及生产化工用品的使用,使得小流域内水质受到影响,矿泉水企业发展受到制约。

二、原因分析

近几年,燕格柏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事业的发展,但该乡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植被沙化,森林资源出现短缺等现象不得不引起乡镇政府、地区民众反思,主要原因有:

1.森林采伐缺乏规范,缺少监督机制和采伐后的再生恢复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业、乡镇政府等单位对树木采伐规范和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采伐者为争一树利益,运用机械工具乱开山道,不惜破坏其它林木。二是树木采伐缺少监督机制,这种掠夺性采伐与无监督导致森林资源链条被破坏,动植物尤其动物受到灭绝性冲击。三是采伐后相关责任部门没有建立有效地再生恢复机制,被采伐的山体逐渐沙化,部分区域出现地质灾害。

2.林间草地管理失范,畜牧业发展失衡,缺少准入准出机制。由于当地政府对林间草地管理失范,当地民众为获得田间种植土地,开辟草地成田,导致草地内小流域治理难度增加,河道两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变窄,夏季常出现洪涝灾害。畜牧业发展与草地形成对立,现有草地已不能适应畜牧业发展,该乡林间草地区域逐渐变小,部分沙化,矿泉水资源受到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

3.自然资源过度采集,特色产业面临困境,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为扩大野生产品开发,形成规模,增强经济效益,该乡特色野生植物如苦乐芽、蕨菜等被掘根式采摘,迁移到大棚区培植。由于野生植物对生态环境的依赖较高和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导致森林内野生植物物种减少,大棚区植物也逐年减少,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燕格柏乡的生态环境受到>中击,物种、植被、矿泉、森林、草地等特色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困境。

三、建议和对策

1.提高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加大对外宣传,严厉打击非法采伐、偷猎、草地施耕行为,控制林间矿泉水污染源。乡镇政府要切实转变思想,加快经济发展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立足乡镇独特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认真研究入乡企业要有益于乡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所辖村的村民宣传引导,制定森林、草地、矿泉水保护规范,建立全民监督、全民参与机制,维护全乡生态环境向好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区域气象站;维护;保障

中图分类号: P41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45

辽宁省区域气象自动站在各县局的努力下和省装备中心的指导下,实现了各乡(镇)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使得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全省的预警工作覆盖面积更加准确,尤其是在汛期,当暴雨和大风这类短时性、破坏性强的灾害天气来临时尤为突出,要实现对这类天气的精确预警,除了中尺度的天气图分析,还要做好监测的保障工作。但是由于辽宁省的区域气象站建成已经有8年之久,设备中的线路、电池等硬件已经老化,经常发生一些故障,需要各县级气象部门维护人员及时的维护和维修,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排除故障的原理和技巧,以提高排除故障的能力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 区域四要素气象自动站的组成

区域四要素气象自动站一般是由风速传感器、风向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四个部分组成,连接到采集器上,并通过宏电模块和GPRS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省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上,反馈给各个市局,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到实时的分钟数据。本文就这四个传感器经常出现的故障和排除方法做简单介绍。

1.1气温传感器

气温传感器的测量一般用铂电阻传感器,铂电阻传感器是根据铂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来测定温度的。目前辽宁省气象局要求两年更换一次,所以在日常维护中,在没有发现性能下降之前,一般不用特别的维护。除非是气温缺测和最高、最低气温与临近的乡镇区域站相差较大,准度失真,使用价值降低;当遇到这类故障时要检查,如果只有气温的分钟数据不正常,造成温差较大的原因应是在防雷接地处理或者等电位连接线接地装置接触不良所致,或者只有气温缺测时,更换一根好的铂电阻传感器测试一下是否为传感器本身故障,还是采集器的故障。

1.2雨量传感器

我省区域气象站一般用的是双翻斗雨量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翻斗翻转时与干簧管摩擦产生的脉冲信号对雨量计数。在平时的雨量传感器维护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有降水天气的过程中,只有雨量没有数据,这样一般是翻斗或者雨量器漏斗堵塞,通过疏通漏斗和雨量孔可以解决此故障。

如果没有堵塞,但是依旧没有雨量数据的情况下,可将万用表拨到蜂鸣档,测量一下雨量器的两个接线柱,人工翻动翻斗,查看是否有信号发出。如果没有,一般是干簧管损坏,需要更换。

如果出现万用表测量、雨量筒有信号输出,但是没有雨量数据的故障,应在采集器断开雨量线,再次测量,查看雨量线是否为通路。如果不通,证明雨量线中间有断点。

1.3 风向、风速传感器

如果只是风向和风速传感器没有数据,那么应是传感器出现故障。在冬季要注意检查风向和风速传感器是否被冻上。

1.4供电原因造成的故障

目前大部分的区域气象自动站是依靠太阳能板供采集器供电,同时也给蓄电池充电,到了没有阳光的时候,蓄电池再给采集器供电;有时数据缺测或者区域站是上午有数据,到了下午4点钟左右数据中断了,这样时断时续的情况,又出现-10℃接近-20℃左右时,自动站没有数据,这样应考虑蓄电池使用的期限,一般寿命为18~24 个月,说明电池性能已经下降,应考虑更换蓄电池;由于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高度角低,阳光很有可能被建筑物遮挡,使得太阳能板无法给蓄电池充电,只靠电池供给主板,造成蓄电池亏电,使得数据传输极易中断。遇到这类情况要重新调整太阳能板接收阳光照射的位置,或者再增加太阳能板给电池供电。

2结语

气象自动站除了要及时排除故障外,还是要及时维护,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及时更换蓄电池、擦拭太阳能板;防止由停电导致的数据缺测,定期更换排线,防止数据传输不稳定;夏季要及时清理杂草,防止草籽和昆虫落入雨量筒内,预防降水时雨量筒堵塞;要做好备件的储备,在维修时将工具带全,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B贯性。

参考文献

[1]任彦民,牛永波,吴晓辉,李灵生,赵晋华.自动雨量站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山西气象,2008,(01).

[2]刘荣,周杰,杜景林.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气象数据观测系统的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2,(08).

[3]李爱贤,王美心,张丽丽.DZZ2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4]张硕,李兰霞,刘礼峰,罗金平.乡镇自动雨量站故障检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

[5]刘畅,吴佳丽,李峰,张鹏.2009年新宾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记录对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09).

[6]段文广.区域气象站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02).

篇4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镇化;回归分析;实证检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3

1前言

当前,经济发展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期世界城镇化平均速度的两倍,但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还处于滞后状态,发展空间较大。我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建立起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各种金融机构组成的较为完善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但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仍不高。研究金融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目前提倡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持程度和城镇化建设为金融体系创造出来的需求,这些都将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2城镇化相关理念

城镇化的概念,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原本传统的乡村模式转化为城镇模式的一种过程,是社会经济形式由单一的农村个体转化为城镇中的交流合作统一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城镇化,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其中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只有在经济发展下经济在各行业间交流合作下才可实现城镇化。

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在于促进居民间经济往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和人口集中化,扩大整体经济规模。城镇化过程中主要的表现是基础设施的优化,公共服务的扩大发展和人民整体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

3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发展

金融部门如果弱化在农村的服务,将使得小城镇和乡镇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主体,也会增加城镇化发展的难度。金融业在支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中起着政策导向的作用。

金融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城镇化道路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扩充农村中小型企业规模,促进城镇化进程。因此,我们认为城镇化进程可能与金融业发展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变量的选取

(1)城镇化率:用市人口和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全部人口(人口数据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从而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我们选取该变量为因变量Y。

(2)金融相关比率(FIR):某一时点上地区金融资产总量/地区GDP。我们选取该变量为解释变量X1,作为研究的变量。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我们选取该变量为解释变量X2。

(4)金融发展效率指标(FE):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我们选取该变量为解释变量X3。

(5)公共服务支出占比:用于公共服务的地方财政支出/地方总财政支出,我们选取该变量为解释变量X4。

5数据的收集和选取

由于我们没有找到合适数据,此数据参考于其他文献,选取了2013年31省市的城镇化率和其他解释变量的数据表。

6.7DW检验

将所得到的双对数模型进行DW检验,在n=31,k=4的情况下查表,dL=1.160,dU=1.735,而我们的对数模型中dw=1.587,因此处于不能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的情况。

7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进项各种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并没有严格的线性相关。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不同,才导致在回归中该变量没有相关,若对同一城市进行时间截面的回归该结果可能有改善,因此我们不能排除金融l展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除此以外,我们发现人均GDP和公共服务支出比率对城镇化进程有正相关的影响,但是也不能排除是由于城镇化率高导致人均GDP高且增加对公共服务支出这一现象,对于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调查论述。

8政策及建议

8.1推进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经济金融化与城镇化是不冲突的概念,经济金融化的同时应当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如此一来城镇化的速率才能跟得上经济金融化的进程,在经济金融化的同时要扩大社会服务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8.2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抑制金融投机

进行金融服务机制的革新,改善目前产能过剩及供需不合理的关系,对中小型企业开放更加宽松的金融政策,以此帮助其发展,同时完善金融体系服务的审核及监管模式,防止投机倒把行为的出现,规避由于短期投资和投机心理影响金融整体形势,通过完善政策促进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发展,以此加大城镇化进程。

8.3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构建与城镇化相协调的金融体系

新型城镇化在表面上是“人”的城镇化,实际上是金融市场的城镇化,由于各行各业的差异性,应当构建差异性的金融市场体制,根据不同的行业构建并完善不同的体制,且金融市场化改革要深入城市中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且渗入各行业的各个流程中,如在生产,加工销售渠道都应深入,且应放宽对生产销售企业的贷款,以此扩大制造与销售,从整体上扩大市场,加快城镇化的步伐,稳步发展经济,构成与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8.4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金融市场在扩张的同时,金融风险的概率也相应的增大,且在城市中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可能造成一系列经济问题,该问题在人口越多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影响更大,因此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才能避免金融风险。使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镇化建设:一是要通过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模式;二是要完善信用结构,健全信用关系;三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增强地方政府的信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宝礼,胡雪萍.金融集聚对中国城镇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5,(10):5562.

[2]郑长德.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03):1218.

[3]王士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07):6063,74.

篇5

关键词:蓝海战略;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

一、引言

自从波特提出了竞争理论以来,有关差异化、成本领先等竞争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愈受学术界及市场主体的认可,而W.钱・金教授等学者提出了与之看似“相逆”的分析视角,即追求非顾客化市场占领、通过合并细分市场达到市场整合的蓝海战略。该理论的提出一方面给处于激烈的红海战争的企业带来了新的生存、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本文是在肯定蓝海战略及其分析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地区电脑零售行业发展困境,提出了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

二、蓝海战略理论概述

蓝海战略是基于红海竞争提出的,它突破了红海战略所假设的产业结构及竞争结构不变的条件,从以低成本、差异化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吸纳非现实顾客等方法合并细分市场来获取市场整合,从而实现从企业到产业的战略联动,最终获取价值创新及收益。相比于红海战略,其主要特点在于“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甩脱竞争、创造和获取新需求、打破价值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为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协调公司活动的全套系统”。该理论以战略布局图为核心分析工具,具体阐述了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等4项战略制定原则,同时分析了克服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等两项战略执行原则。从而运用跨越产业、时间、战略联盟等多种路径延伸甚至重建市场边界,并从全局出发、以战略布局图为战略制定依据,根据3层次非顾客群的不同需求以超越现有需求,最终从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及接受等战略顺序完善蓝海战略。蓝海战略一提出就给予竞争日益成熟的企业、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中就包括了竞争白日化的发达地区电脑零售行业。

三、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的制定

目前,电脑零售产业基本依托城区电脑城的规模效应予以推动。这样的一种战略布局在最近5-10年确实拉动了电脑零售产业的发展,一大批经销商也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随着居民消费行为的日益理性及商家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脑零售产业需要战略调整。这对于电脑零售发展较早、竞争更为激烈的发达地区来讲尤为必要。而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就给发达地区电脑零售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其战略的核心就是以县、市电脑中转站为枢纽,依托发达地区现有的各个乡镇电脑维修个体工商户为市场渗透点,以电脑产品或服务销售为主的运营模式,从而覆盖周边各个乡村,形成网格状的电脑零售网络,最终占领广大农村市场。

(一)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布局图

综上可知,战略布局图是蓝海战略的核心。本文也将从战略布局图来具体阐述该战略。从图1可以看出两种战略存在很大差异性:买方群体分别以城市居民、乡镇农村为主;价格、成本等方面,城市电脑聚集战略都高于乡镇点状电脑零售辐射战略;而城市电脑聚集零售战略的选择性也多于后者;从购买及维修方便性、服务上看,后者略高于前者;利润空间则是乡镇点状电脑零售辐射战略大于城市电脑城聚集零售战略。

(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的主要特点

1、跨越买方链,重建产业买方群体。蓝海战略中的首要原则就是重建市场边界,并提出了跨越产业联盟、买方链等6条构建路径,以此重新界定产业的市场边界。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则依据其中的跨越买方链价值原则,将自身的买方群体从城市居民转移为乡镇、农村消费者。这一跨越将给予电脑零售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先,从需求角度分析,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居民对电脑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具备对电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已经养成了电脑消费习惯的80后的年轻一族成长为社会价值创造者,再加上发达地区宽带等网络设施的完备,对电脑的消费也实现了从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惊险跳跃”。其次,从供给角度分析,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电脑零售供给基本以城市聚集电脑零售为主,目标群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这样的一种市场边界,将广大的乡镇、农村市场拒之门外,使得高成长性的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电脑消费市场被忽略。基于这样的市场供求结构,发达地区乡镇、农村消费者只能遏制、减少对电脑的消费行为。换句话说,如果能解决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电脑消费市场的“供给短板”,就能激发广大乡镇、农村市场对电脑产品的需求,开创新的蓝海市场。

2、基于买方效用,拓展顾客价值链。蓝海战略认为企业要从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和接受等4个环节制定战略,以充分拓展顾客价值链。而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则能很好地满足买方效用,延长甚至创建顾客全新的价值链。(1)从买方效用角度分析,能极大地提高顾客生产率。产品消费流程一般包括购买、配送、使用、补充、维护和处置等6个环节。而从图1可以看出,该战略能在这6方面做得更好、更快,极大地提高顾客生产率:通过广泛布局于各乡镇的电脑零售及维修店,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即电脑购买、配送、补充、维护、处置等活动都可以完全由最近的同一家电脑店予以完成,从而避免电脑长途运输、维修不便所带来的顾客效用降低,实现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服务提高顾客生产率。(2)从价格和成本角度分析,能实现顾客与企业双赢。从图1可以看出,该战略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乡镇的房租等经营成本要远远低于城市。而低成本则会使得战略定价相对较低,从而实现顾客与企业双赢:一方面顾客以较低价格和相对及时、便捷的服务获取更高的顾客价值;另一方面,基于较低成本的战略定价虽然从绝对量上有所下降,但由于其成本远远低于城市战略,所以其利润空间仍然相对较大。(3)从接受角度分析,该价值链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战略只有被相关主体接受才能从纸上谈兵走向真枪实弹,顾客价值链才有生命力。首先,其所面对的市场对电脑产品具有接受意愿与能力。综上可知,乡镇、广大农村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该市场具有极强地追求价廉物美、实用主义的消费特点,而该战略则能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顾客更多、更方便的实用服务,符合理性消费特点,具有接受意愿与能力。其次,其战略实施主体之一的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通过该战略能使企业避开发达地区日益严峻的电脑零售的红海竞争,以较低成本充分运用现有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的现有的营销网络占据顾客消费心理,以较高利润成为乡镇、农村市场的先驱者,战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最后,其战略实施主体之一的现有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则能通过加盟获取店面装修、产品推广、滞销产品处理等方面优厚待遇,从而大大降低其经营风险。同时通过增加电脑买卖、补充品买卖、维修等产品服务环节,实现其利润来源多元化,战略具有极强的牵引力。

四、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运营模式分析

综上所述,可将其具体运营模式图绘制如图2所示。由图2看出其运营基本流程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将电脑产品输送至县市电脑运转中心,然后由县市电脑运转中心向各个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输送电脑产品,最后由乡镇电脑个体工商户向乡镇、农村消费者提供电脑产品及服务。

(一)模式主体分析

从图2看出其主体主要有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乡镇电脑店等方面,其职责如下:一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承担着规则制定、经营理念传递等主要职责,一般以品牌电脑生产企业或大型专业电脑零售企业为主;二是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一般是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的分支机构,主要承担着产品调剂等实际交易功能;三是乡镇电脑个体户是该战略模式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通过与电脑生产企业、专业电脑零售企业加盟,按照事先契约获取战略参与资格,并通过自身区位优势将从县市电脑运转中心输送的产品向广大农村地区予以传递并宣传公司理念。由此可以看出,电脑生产企业或专业电脑零售企业与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一般是从属关系,与乡镇电脑维修个体户一般是与被关系,而县市电脑运转中心与乡镇电脑个体户一般是产品供需等具体交易关系。

(二)模式客体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其战略模式的客体主要是电脑产品和服务。首先是电脑产品,它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电脑产品以电脑组装整机、零部件、品牌台式机为主。考虑到农村市场需求特殊性,其产品应突出实用功能以降低因选择性减少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发现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市场对于价格实惠、基本实用功能健全的一、二类品牌台式机尤为青睐;其次就是服务。其服务对象为电脑产品;基于乡镇、农村市场分散性等区位布局,其服务方式中上门服务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其销售、服务终端是乡镇电脑个体户,所以乡镇电脑个体户就成了服务的主要实施主体。

五、结束语

发达地区乡镇点状电脑零售战略将目前的非顾客群体当作目标市场予以开发,在实现差异化的同时实现了低成本,从而避免了市场过于单一所导致的红海竞争,实现了蓝海战略。对于该战略的可行性,笔者对现有的部分乡镇电脑维修个体工商户进行了随机走访,发现合作意向比较强烈;对发达地区乡镇、农村的部分准顾客进行了调查,发现其非常愿意到有电脑生产企业或大型专业零售企业加盟的乡镇电脑店购买电脑及接受后续服务。当然该战略也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以产生操作性更强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W.钱・金教授,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6.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8.

3、韦国宇.基于蓝海战略的物流行业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4、王建军,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5、白胜. 蓝海战略理论与竞争战略理论的对比分析[J].经济纵横,2006(6).

6、黄.“蓝海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新思维[J].经营管理者,2007(10).

篇6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统筹;平原地区;空间管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n overview of Fengzhuang Township was presen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lanning were analyzed, its planning guiding ideology was described, and the planning experience was summed up,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similar small towns in plain areas.

Key words: Small town;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Plain area; Space control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2009年新乡市成为河南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新乡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审批的通过,标志着新乡市的村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等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切忌孤立地对单个城镇进行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丰庄镇具有典型的平原地区的特点,其良好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小城镇规划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学者、专家对平原地区的小城镇研究较少[2-4],作为具有典型的平原地区特征的延津县丰庄镇总体规划,拥有一些经验,通过分析其规划特点,可为其它地区的具有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参照标准并指明发展方向。

一、丰庄镇概况

丰庄镇位于延津县城北41公里处,西与卫辉市庞寨乡相毗,北与鹤壁市浚县新镇相接,东与安阳市滑县王庄镇相邻,郑滑、新濮两条省道交汇于该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3万人口,8094户,耕地面积41829亩。丰庄镇为全镇的政治、文化、经济及交通中心。

2010年,丰庄镇GDP完成16.8亿元。丰庄镇工贸产业聚集区规划已具雏形,必将大大推动丰庄镇商贸业的发展。丰庄镇地处华北黄河冲积平原的南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降约七千分之一,耕地4.1万多亩,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化小两合土,土地肥沃,素有延津“北粮仓”之称。丰庄镇是具有典型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

二、丰庄镇规划的优势、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丰庄镇地处新乡、鹤壁市、安阳市三市交界处;延津县、滑县、浚县、卫辉市四县交界于此,同时也是新濮、郑滑两条省道交汇处,新濮公路沿镇域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的郑滑公路呈南北走向,使得镇域形成了两条十字交叉口于镇区的经济发展轴线,优越地理位置(图1)和便利的对外交通给丰庄镇带来了无限潜力。

(2)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丰庄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镇域经济连年稳步增长,特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增长速度较快;民营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也初具规模,这些都为下一步全镇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3)工农业生产初具规模

从镇域现有工农业生产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初具规模,农业以优质小麦种植和培育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较为突出;工业以铝制品、食用油、食品加工、电子等行业较为突出。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工农业发展具有规模化、特色化的特点,并着重突出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

(4)镇区建设有规模、商业市场较繁荣

丰庄镇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受村镇布局和行政界线的影响,丰庄镇区主要向南发展,现已包括:丰庄村、赵庄、大罗寨、殷庄四个行政村,加上流动人口,镇区人口已达到12000多人,镇区建设用地达到1.60平方公里,丰庄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镇区的商贸业和市场业较发达,沿着镇区几条主要街道几乎每日成集,商贾云集,目前已成为三市四县沿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2.劣势分析

(1)镇域内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尽管丰庄镇近年来经济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基础较为薄弱,镇域整体经济实力还较弱,其乡镇发展规模还较小,尚不足以带动延津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丰庄镇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受交通区位的影响,镇域南北部地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S219、S101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均优于其他地区。

(2)村镇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丰庄镇由于受到用地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乡镇道路系统相对紊乱,缺乏乡镇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绿地,乡镇用地发展缺少有效控制,乡镇用地布局混杂;另一方面,原有镇区道路狭窄,房屋年代久远,居住条件较差的状况依然严重,到目前为止,丰庄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过低,设施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镇产业的发展。

三、规划创新思路

1.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为载体,立足于延津县域及更大区域范围,从丰庄镇域、镇区以及镇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丰庄镇发展的要求,加强丰庄镇镇区的建设,完善中心镇的职能和镇区各项设施的建设。

2.功能结构布局规划

规划镇区以新濮路镇区段和丰李路交叉点为中心,以不规则扇型展开布局,并结合实际适当沿新濮路向东发展布局,形成“一心、三轴、三片区”组团式集合布局结构。(图2)

①“一心”:强化一个主中心―核心组团

该组团为丰庄镇镇区中心,融行政办公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金融贸易设施、体育设施、公园、绿地为一体,结合镇区市民广场形成丰庄镇镇区核心组团。

②“三轴”:有机发展三条轴线

以新濮路、丰李路和郑滑路为主要景观及发展轴线,建成一条多功能具有较完整空间序列的街区。

③ “三片区”:改造重塑丰庄镇居住组团,新建产业集聚区组团和南部居住组团

丰庄镇旧镇区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与建筑特色,迁出行政办公、工业用地,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丰庄镇组团为在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生活服务区;北部产业集聚片区位于丰庄镇北部,丰李路北侧,按照高标准,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南部居住片区,利用南部有利的地形地势和地理条件,建设丰庄镇镇区南部丰庄新社区。

3.绿地景观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以“田、水、路”为骨架,构建“点、线、面、轴”相结合的乡镇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一心、四轴、多处景观节点”。(图3)以中心公园、广场为中心,新濮路、丰李路为近期景观主轴、丰寇路为远期景观主轴、丰李路景观纵轴来组织镇区的景观体系。结合主要景观轴,将丰庄镇入口景观、中心景观区和其他景观点联系成有机的景观体系。做到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阴、面上绿化成林、轴上绿化成带,点、线、面、带立体混合式布局法,形成有机的景观体系。

4.空间管制

丰庄镇区在《延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年)中被确定为生态敏感区,因此生态和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是丰庄镇域规划的重点之一。为了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根据丰庄镇开发建设的实际条件、各种相关政策,并结合镇域空间分区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在确定的各类分区基础上,划分出不用的开发区域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对各类型用地提出合理的控制引导性策略,同时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规划可开发区域。可开发区域包括一般城镇建设区(即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心村建设用地、超低强度建设用地3类。超低强度建设用地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丰庄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战略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2)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包括所有的水系,除超低强度开发范围以外的水面50m范围,以及现有的和规划的林地(包括苗圃)。在生态保护区域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除市政设施外的已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应逐步迁出。

四、结语

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笔者对丰庄镇总体规划的规划理念、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规划实施以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河南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中具有典型平原特征的小城镇――丰庄镇,其规划不仅对丰庄镇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它相似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起着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焦青松,王娟,周璐.平原地区小城镇规划浅析――以魏邱乡集镇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15-10417.

[2]任月红.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24(4):102-106.

[3]靳拥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1,(01) :50-52.

[4]郭健.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为例[J].城市规划,2011, 35(9):92-96.

[5]黄俊舟,宋建成,吴银玲.“1+8”城乡圈小乡镇建设规划研究―以孝感市三汉镇建设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219-12220.

作者简介:陈如聪,女,河南焦作沁阳人,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17年。现任职于沁阳市方圆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篇7

关键词气象要素;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差异;准确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1],农业生产也迫切需要更加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制作精细化到乡镇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显得尤为重要。分宜县乡镇的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一直是以分宜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所监测的数据为准,凭经验对乡镇要素进行订正,预报的空间尺度大,精细化程度不高,人为因素较大[2]。而近年来,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设为提供精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奠定了基础。区域自动气象站具有获取资料准确度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强并能获取空白区域资料的特点。笔者利用密度较大的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开展最高、最低温度的订正预报,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乡镇要素预报经验规律,摸索出一套适合乡镇要素预报的方法,对上级的指导预报开展订正,提高乡镇要素预报的精细化,制作乡镇短期基本气象要素预报产品,提供质量更高的气象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和质量控制

选取2013—2014年的分宜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和10个乡镇区域自动站每日的最高、最低温度观测资料,2013年因区域自动站才开始布设,数据不完整,用2016年的部分数据代替。利用温差订正法,分析县城与各乡镇气象要素(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异。由于区域自动站分布范围广,维修维护保障人员少,加之若需要更换配件时,则维修时间延长,故因维修不及时,导致数据可用性较低的数据已做剔除处理。

1.2乡镇温度预报方法

以县站每日的最高、最低实况温度为基准值,暂时不考虑与实际预报温度的差值。假设县站每日的最高、最低实况温度为正确的预报温度,10个乡镇区域站的最高、最低实况温度为订正后做出的正确的预报温度。假设在全县范围内天气形势的发展是一致的,包括天气现象、云量的增减等都一致,也就是说县站的天气现象代表着全县所有乡镇的天气现象[3],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这样假设就排除了不同地区不同天气现象对温度造成的影响),计算县站两年间与10个乡镇之间每日的最高、最低实况温度的差值,然后把差值分成5个温差档,求出每个乡镇每个温差档所占的比例,继而统计年平均差值所占比例,该比例则可作为在预报中最高、最低温度订正预报的参考值[4]。温差分为5个档:>1.0℃(比实况温度高1.0℃)、<1.0℃(比实况温度低1.0℃)、±0.5℃(与实况温度基本一致)、>2.0℃(比实况温度高2.0℃)、<2.0℃(比实况温度低2.0℃)。

2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温差订正法,分别统计乡镇区域站与县观测站两者之间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值所占比例,结果发现(图1),有的温差档所占比例几乎相当,这也就需要后期有大量的数据来验证与完善具体哪一个温差档的准确率更高些。从表1可以看出,各乡镇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订正值与县城温度差值有明显差异,平均绝对偏差均为1.0℃。高岚的最高温度,相较而言与县站温度无差异,所占比例稍高些,通过分析得知,虽然低于县站最高温度1.0℃的比例为41%,但低于县站最高温度2.0℃的比例应该也算在低于1.0℃的范畴内,故将高岚最高温度统计为低于县站最高温度1.0℃较为妥帖些;同理,洞村也统计为最高温度高于预报温度1.0℃。

3结论与讨论

运用差值平均法做最高、最低温度的订正预报,把各地区的温度差异用数值表现出来,比较直观简单,县级预报缺乏专业预报人员,对于温度的预报主要是针对市局的指导预报做出订正,故很难有能力、精力去分析乡镇的要素预报,对预报员而言,既减轻了工作量,又在经验预报的基础上做了衔接,只需要把基准站的温度预报准确,进行订正即可得出乡镇的预报,而在现行的温度考核标准上做出的订正预报,也基本能满足预报准确率的需要。运用差值平均法做最高、最低温度的订正预报,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①基准站的温度预报质量要高,且比较稳定,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订正;②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差订正法要有规律可循,经得起检验;③统计分析需要足够多的样本数,通过大量的数据才能做到有规律可循;④区域自动站安装的环境、位置、海拔都是造成县城温度与乡镇温度差异的原因;⑤该方法的运用是假定县域面积较小,且在全县范围内天气因素的影响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天气现象会影响不同区域的温度预报结果;⑥各个乡镇的森林覆盖率、植被条件以及地形环境等都是造成温度差异的原因[5-6]。

参考文献

[1]邱学兴,王东勇,朱红芳.乡镇精细化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3):92-96.

[2]常静,罗兵,常自祎,等.温度精细化预报方法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9):34-35.

[3]廖.用平均差值法制作乡镇精细化温度预报[J].河南科技,2014(14):171-172.

[4]李若楠,米雷,吴佳丽,等.基于差值方法的乡镇温度订正预报研究[J].新农业,2015(19):6-10.

[5]胡林娜.最高最低气温预报中的“温差订正法”[J].江西气象科技,1995(2):39-40.

篇8

首先感谢营业部给我提供了这次竞职上岗的机会。今天,我在这里做竞职演讲,参与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竞职,心情非常激动。首先感谢营业部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次竞聘,更多的是为了××营业部事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叫××*,现年26岁,大专学历。今天我竞争的岗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

本人于20*年毕业并参加工作,从事过3年的计算机维护和销售等工作,积累了大量业务销售和客户服务经验,20*年荣幸的加入到中国电信的大家庭里面,经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路从营业员到值班经理,从值班经理在到现在的乡镇区域经理,这与公司领导的信任、支持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这次营业部各部.室竞职上岗,是新形势的需要,是选拔任用优秀员工的一条良性途径,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电信事业的发展势必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今天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根据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分析,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优势:

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既然是竞聘营销负责人,首先必须要负责,对上要对相信自己的领导负责,对下要对和自己的同事负责,所以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当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责任感与责任又有不同,责任是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而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单位的态度。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将决定了他工作成绩的好坏。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以“明明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信条,言行与各级保持高度一致,踏实干事,诚实待人。经过多年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领导部署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平时注重个人修养,踏实做事,正直为人,坚持原则,公正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有大局观念,团结意识、配合意识强。

四、经过多个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除了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更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且深感人生不易,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正是团结同志、做好工作的基础。

这次我竞争的职位是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如果有幸成功的话,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工作思路和竞争态度

这次如果走上乡镇区域营销负责人岗位,我将和全部门同仁一起牢记“用心服务,满意100”的服务理念,发扬优点,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和指标。自身方面,一是加强自身修养。在认认真真学习上有新进步,在堂堂正正做人上有新境界,在踏踏实实做事上有新成效,在清正廉洁上有新形象。二是向领导多请示,勤汇报,并且处理好各部室之间的协作配合。了解领导意图,琢磨领导思路,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统一起来;虚心向各部室学习,多交流,多协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三是搞好营业部内部团结。生活上多关心同事,让同事有一种温暖感;工作上帮助同事多出成绩,让同事有一种成就感;在利益和荣誉面前,不争不抢,多让同事,让同事有一种被承认感。对于同事之间的矛盾,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多做思想工作,,让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篇9

关键词:土地规划;村镇规划;现状图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规范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先导和基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现状特点,突出发展生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综合部署,逐步完善新农村规划的有关内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规划体系,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已成为当前各级规划与管理部门面临的核心工作之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在现状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底图的内容对于规划图的完备性、对比性具有重要影响。以现状图作为规划底图,既可以为各种规划内容在图上转绘提供控制基础,又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规划内容与现状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直观地看出何时、何地将进行何种建设,使规划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要测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所用现状底图,为科学规划提供保障和依据,首先要分析和理清规划的内涵、底图规范等问题。本文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中的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简称“两规”)为例,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论述。

1 两规的内涵及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土地,使用土地不能没有土地利用规划,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先行进行土地规划;另一方面,通过村镇规划,可以合理制定村镇布局体系,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以更好地节约、集约用地,完善村镇基础设施,积极促进村镇经济和其他的建设合理发展。

1.1 乡镇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又称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又可将土地利用规划相应地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乡(镇)等五级[1]。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需要,要在做好县级以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重点安排好耕地和基本农田、村镇建设用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划定土地用途区,合理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依据规划对象的层次和工作深度,通常可将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划分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在总体上的宏观控制和战略安排,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区域性和指导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单位使用的土地作出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也是在土地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2 村镇规划

村镇规划,是为确定村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布署和具体安排。由于我国村镇一般包括村庄(基层村、中心村)和集镇(一般镇、中心镇),因此,在规划体系上,村镇规划通常可相应地区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2]。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布署,其中村镇体系规划具有“准区域规划”性质。村镇建设规划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

两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二规分属于两种规划体系,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主体目标、规划期限、统计方式、管理机构和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一致;另一方面,两大规划的编制都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以土地合理利用布局为核心,规划成果都落实在“地”上,用“图”加以表示,但在用地方式、分类标准、评价系统上又不尽一致。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两规之间脱节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迫切需要统一认识、使二者互相协调、有机衔接、彼此制约和互为补充[3,4]。

2 两规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规划的编制工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规划的质量、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对两规现状图的要素构成、成图比例尺等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现概括如下:

2.1 乡镇土地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底图,要求既能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又能显示出项目区地形地貌,以满足土地利用项目规划设计之需要,符合空间直观性、可量测性、概略一览性等基本要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5],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由以下三类要素构成:

(1)基础地理要素:包括行政界线、政府驻地、高程特征点、等高线与等深线、其他重要地物等。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要素转绘的骨架;二是指示专业要素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专题要素:包括土地现状用途、大型工矿企业等的范围和名称、乡域及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民用机场、重要港口码头、重要水利设施等。

(3)整饰要素:主要包括注记、图名、图例、比例尺、方位坐标、编图说明、拼接合图表等。其作用是使整幅图要素完备、说明清楚、图示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目前,各地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一般采用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作为规划底图。事实上,这种比例尺的现状图很难准确、清晰、客观地反映出地块的实际变化和规划情况,达不到按图审批用地、画出用地红线的要求,仅为示意图,在规划的实施中较难操作[6]。因此,有必要重新规定乡镇土地规划图底图的比例尺大小。

为了能在图上把实际变更的最小面积清晰地表示出来,在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1:1000和1:2000两种比例尺的工作底图。与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相比,1:1000比例尺的图件虽然图面更详细,但同时图面荷载量也大大提高,而且变更修改也更频繁。这不仅使测量工作量大大加重,而且也使财力、物力的负担加重,并影响成图时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适宜在我国各乡镇推广。况且就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制的要求和作用而言,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荷载的详细程度已完全足够。因此,我们建议以1:2000作为乡镇土地利用底图的首选比例尺。

2.2 村镇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建设部于2000年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该办法在种类、要素构成、比例尺等方面定义和规定了村镇规划现状图的内涵以及有关的绘制技术要求。村镇现状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现状图、镇区现状图、村庄现状图等三种基本类型:

(1)乡(镇)域现状图:主要包括乡(镇)域行政辖区内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河湖水系、绿化等土地利用和分布情况;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在现状图表示的内容。

(2)镇区现状图:主要包括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和规模;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其他对建筑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

(3)村庄现状图:可参考镇区现状图所应包含的内容,适当简化。乡镇域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镇区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村庄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1:2000之间选择。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形成统一的规划现状图精度标准。因此,在测制各种规划现状图的实践中,各地要以能满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参考已有相关国家测量技术规范(如《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等),灵活设置和规定各种比例尺现状图的精度指标[7,8]。

3 结束语

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是统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蓝图,而现状图是编制这张蓝图的底图。没有现状图作为底图,规划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快速测制形成高质量的规划现状图,积极发挥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障服务作用,本文尝试论述了规划现状图测制的若干问题。当然,这些内容只是初步的和描述性的,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41-44.

[2]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S],2000.

[3]张明锋,鲁成树,费罗成,吕军.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6):517-519.

[4]梁湖清,沈正平,沈山.村镇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比较及协调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67-70.

[5]国土资源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S].2009.

[6]欧海若,吴次芳,高宏伟.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的底图规范和成图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2):453-456.

篇10

关键词:山区城镇空间布局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平原区的都市高密度开发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使山区没有得到开发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重新进入市场经济体系,山区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形势中。城镇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其在区域内的空间结构布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研究湖南郴州汝城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以及优化方向,以期为类似山区城镇空间布局模式提供拙见。

一、山区城镇现状特征分析

1、远离经济辐射中心,整体社会经济水平不高,城镇建设薄弱,城镇化水平低

由于山区的地形复杂以及交通不便,山区城镇在空间上距离大都市较远,处于核心经济辐射圈之外,使山区城镇具有了一定的“边缘性与封闭性”

如湖南郴州汝城县地处于广东、湖南、江西三省区的交界处,从区域位置上来说具有内引外联和东靠南延的技术流通、市场流通和资金流通的潜在优势,但汝城的区位优势并未转换为经济发展能力,由于地处偏远,远离经济辐射中心,整体社会经济水平不高,县城增长核功能不明显,同时县域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镇不突出,导致城镇建设薄弱,城镇化水平低。

2、各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功能单一

受建设用地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制约,山区城镇普遍规模偏小,功能较为单一。如汝城县23个乡镇的平均人口为1.63万人,不足1万人的乡镇有3个。在乡镇规模普遍偏低的基础上,城镇人口规模偏少,其中盈洞乡城镇人口仅为1900人,一般集镇人口规模在3000以下人(占比例为45.8%),有自主产业或者县城近郊乡镇镇区(如土桥、三星等)才突破5000人。汝城县各城镇功能主要体现为行政管理、教育、医疗等基础,产业、商贸等功能不明显。

3、城镇建设受用地限制较大

城镇建设以土地资源为基本前提,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山区城镇适宜建设用地较平原或者丘陵地区少,用地的制约已经成为各集镇建设的首要瓶颈。根据汝城各乡镇国土土地利用规划,各镇区现状建设区多被基本农田、高山等不可建设用地包围,少量适宜建设用地布局零散,非常不利于建设。山区适宜建设用地的分布直接影响山区城镇空间布局。

4、城镇服务半径大,城镇之间设施共享性差

类似于汝城,很多山区各城镇乃至县城由于经济能力以及产业基础较弱,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差,导致山区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村庄人口大量减少,大多村级基础设施(主要是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在市场作用下撤销,小学、中学、敬老院的设施大多集中在中心镇区,各城镇山路交通不便造成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大,共享性差。

5、城镇空间布局关联性不高

相对山区,平原区域城镇空间布局的关联性较强,一个城镇可以与多个城镇利用各种方式以及渠道进行经济、社会等要素的流通,但山区城镇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在各乡镇之间的流通性差,导致城镇辐射作用较差,集聚和扩散效应较弱。

6、山区城镇具有生态脆弱性以及多样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山区既是重要的江河发源区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基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如汝城的瓯江、淇江都是东江湖水域的上游,暖水镇、南洞乡等城镇区都是临江而建,故山区的城镇具有很强的生态脆弱性。

同样的,山区也是现有少数民族的主要集聚点,多种民俗文化、民俗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都在山区汇聚,是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文化多样性是山区尤为可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山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1:试论中国山区城镇化方向选择及对策,邓伟、唐伟),城镇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上承担着此类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责任。

二、山区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分析

1、通过挖掘自身特色资源,找到经济发展突破口,通过城镇的合理布局来整合生产力,形成自我经济集聚中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质就是通过各类经济活动使资源资本化,在发展初期,各类经济活动的集聚需要一定基础条件,如便利的交通对接、近距离的市场,故平原区成为经济活动高度集聚区。但是经过将近20 年的改革开放,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活动高度集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已经极大的破坏了其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山区的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将成为山区经济发展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动汝城城镇建设的新动力。

在此基础上,山区城镇的空间布局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突破以往“统配、被扶贫、依靠大城市经济辐射”的依赖思想,结合山区特色资源的利用,整合各类经济发展要素,利用城镇有机组合形成区域性“增长极核”。如汝城热水汤河风景名胜区整合了热水温泉、南国天山自然保护区以及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在这个区域的城镇布局充分考虑生态资源保护、旅游服务以及产业链接之间的衔接。

2、山区城镇的布局应保护并合理利用特有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优美宜人山区小城镇,避免一味追求“大规模、大效益”的都市模式

现代都市较多的集中在平原或者缓丘区,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承载力以及规模经济的巨大能量,城市形态体现为现代繁华、宏伟大气,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山区城镇由于地形地貌以及现状经济状态的独特性,经济活动承载力有限,产业类型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城镇布局与城镇规模、形态上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体现出更好的生态、宜居宜业以及独特性。

有别于大都市热闹非凡的快速生活生产方式,山区小城镇的优雅逸致、青山绿水间透着一种的宁静致远以及神秘悠扬的民俗气息将越发独具魅力。故山区城镇的空间布局与城镇形态应该避免盲目追求“大规模、大效益”,而忽略了自身最宝贵的独特性。

3、山区城镇的布局应该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水源上游、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应该适当减少城镇布置或者严格控制城镇规模

类似于郴州汝城县域范围内70%的林地面积,大部分山区生是区域性的重要天然生态屏障与供水水源的源头。在此类生态高度敏感区,生态意义重大,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规模等级规划应该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通过生态容量分析确定生态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分区要求实行差异化的城镇布局控制。位于生态高度敏感区的城镇 “数量宜少不宜多,规模宜小不宜大”,应该慎重科学处理城镇布局形态与生态格局之间的关系。

4、山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应该紧密结合主要交通干线,通过强化、优化交通通道建设,促进各城镇之间的经济要素流通,引导城镇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交通的不便利性直接导致山区各类经济活动集聚效应不强、经济要素流通缓慢,也使山区城镇具有封闭性,各自为政,系统整体性不强。

加强山区各城镇之间的关联性与整体性,基本前提是城镇之间交通运输、各类经济要素流通的通畅与优化,如汝城的城镇空间布局,县城、中心镇大多布局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道一厢,一般镇以及农村集镇大多布局在县道以及主要乡道一厢。类似于汝城此类的山区地域,各城镇之间的交通对接不同于平原城镇可以多方位多方式进行,提质优化现有的或者仅有的交通干线,这也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5、山区的城镇空间布局要做严格的用地安全评估,防止山区城镇地质灾害的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的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如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现象山区的发生率要远远大于平原区域。山区城镇主要分布在临水或者山谷区域,城镇形态沿河或者沿山谷多呈线状,这类区域过多的或者不合理的人工活动,如边坡开挖切割、加载等,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地质灾害,故这些山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人工活动较集中的城镇区。在山区城镇空间布局中要对区域范围内进行严格地质灾害等用地安全性评估,具体划定不可建设区,避免灾害地貌过程的发育和发生。如近年来,考虑山区土地资源的有限,云南省提出了“城镇用地上山”的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但这种城镇建设方式前期的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6、山区的城镇空间布局要体现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