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化;安全;档案;数字档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查询速度和数量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工作不断深入和推进,为使馆藏档案得到更好的利用,档案部门迎来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浪潮。传统的纸质档案在检索和查阅上都较为复杂,保存效果也较差,不利于档案的开发利用,数字档案存储空间小、利用便捷,所以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成为档案工作的主流趋势,为了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控制成本,数字化外包走上舞台。南京中医药大学档案馆也加入了数字化的大军,根据几年来的数字化工作经验,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和思考。
1 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准备
1.1 进行市场调研,做好标书
通常招投标部门会根据标书要求结合竞标价格来确定中标方,所以要得到满意的竞标商,首先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考察。对已经完成数字化和正在进行数字化的单位走访,了解数字化服务公司的情况和数字化部门对该工作的意见,实地体会数字化现场工作并了解数字化流程和注意事项。征询专家和相关行政机构的意见,结合企业背景和档案数字化外包规定,邀请符合条件的公司到单位竞标,择优选择。
1.2鉴定、统计要数字化的档案,签订相关协议
结合本部门资金和需求,对馆藏档案进行鉴定、统计,按照密级和年限确定数字化的范围和数量,根据鉴定、统计结果,和公司签订“档案数字化加工合同书”。此外,还应签订“档案数字化加工保密协议”,明确双方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权责问题及保密责任,保障数字化过程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
1.3做好场地的安全设施布置
首先,工作室需要进行全方位24小时监控,要安装前后摄像头,保证360度无死角。其次,做好电子产品检测,合同中规定禁止携带电子产品,但是档案部门不可能对外包人员搜身,有效的办法是采取电子探测,但自动电子探测门的代价较高,扫描工作本身又短期性的;人工探测费用可以接受,但是扫描人员较多,且出入频繁,长期守门也不现实,所以这个问题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做好场地信号屏蔽,场地是无网络的区域但是却因为条件限制,可以接收手机信号和网络信号,所以应安装信号屏蔽器。此外,U盘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隐秘,装饰品成了U盘的外衣,主机USB口也较隐秘,U盘插上去人眼几乎都无法察觉,更不用说安装在高处的摄像头,因此还要拆去主机上的所有可能外设安插接口。
1.4 与外包方提前协商,尽可能保证人员稳定性
扫描工作较为枯燥,且含金量较低,工资偏低,工作人员多为年轻、低学历人群,这就造成外包公司中扫描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而人员变动由外包公司管辖,档案部门无权干涉,这会造成后期档案检查中出现问题时权责不清,如档案单页丢失,扫描数据交接不清等问题,给档案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
1.5 制订数字化加工方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 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要求制订加工方案,包括:前期准备标准(借还档案,扫描文件命名、电子目录与纸质目录校对,纸质目录与纸质原件校对),扫描中标准(确定文书、图纸、照片等不同文件的格式、分辨率、大小、色彩度等参数;扫描操作规定,要保证纸张,页码顺序、案卷顺序、档案盒都保持拆卷前的状态,规定问题另行备注不可在原件上进行,不能因加工或拆卷而造成对纸质文件的损坏)、质量检验标准(确定检查标准,文件歪斜、纸张大小与原件不符、页码顺序不对、漏页或重复、PDF文件未双层处理、文件不清晰、光盘刻录数据损坏、数据不全等重新处理)。
2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施
2.1 借阅归还档案
档案应遵循当天借出、当天归还的原则。双方工作人员均要在“数字化档案借阅记录”上登记、签名,写清案卷数量和卷号、借出和归还时间、双方负责人签字。在档案出库入库时都需清点清楚,出库后数字化服务人员检查有无缺损,入库时档案部门负责人检查原件是否复原,数目、排序是否正确,有无缺页损坏等问题。档案应及时还回到库房,以免信息外漏或者丢失。通常,实际工作中,纸质档案较重且较多,搬运过程只能记录档号和卷数,内部虽有目录但装订完了后很难做到一页一页的检查,被遗漏或者定错一页或几页,如果纸质的档案常年未被利用,根本无法察觉,多年后再发现也无从确定是怎么漏失的;以件为单位的档案,由于统计数量更加庞大,一份一份地查看更加不现实;档案因年代过久,纸质易因老化出现损坏;工作人员有时也因翻页时动作幅度较大造成原件受损;案卷过厚,数字化服务人员装订不仔细,个别纸张会错位,造成打孔时打在内容上,破坏了原件等。因此,纸质档案交接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制定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保持操作的统一,保证纸质、数字化档案的安全。而目前好多档案馆库房、办公区较小,有的仅一墙之隔,扫描直接在库房中进行,虽然方便操作,节省了空间和时间,但给档案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所以这种情况要杜绝。
2.2 档案扫描过程
第一,拆卷。档案不论是件、卷、盒,都应遵从复原后保持档案装订原貌的原则,所以在拆卷时要按照顺序,一本本有序进行,力度适中,以不损坏档案为原则。第二,扫描。扫描的文件、图片、图纸都应达到制定的数字化标准的要求,保持内容、大小、色彩均与原件一致,应按照文件编号处理、合成一份文件,按照规定的命名方式命名,等待挂接。通常,普通文件按300dpi黑白扫描,老旧泛黄档案和彩页按300dpi彩色扫描,并保存为PDF和JPEG两种格式;照片扫描像素为600dpi以上,保存为JPEG格式;图纸扫描像素根据图纸大小调整,以内容绝对清晰为标准,保存为TIF和PDF两种格式。老旧泛黄档案如果破损严重或无法直接扫描,还需要先进行修复处理。扫描的图片通常要进行纠偏、去污、拼接、裁剪等技术处理。第三,装订。扫描完成后,应将档案按照档案的装订原貌进行重新装订,且应注意保持档案的页码、件号、卷号顺序不变,内容准确、无遗漏。
3 档案数字化数据后期处理
3.1 数字化数据检查
扫描工作量大,重复性强,档案具有相似性,扫描时容易造成漏页,错页的现象,因此,数字化后的档案数据要进行质量检查。因为数字化数据量巨大,采用抽检的方式进行检查。通常,数据验收时抽检的比率不得低于5%,合格率达到95%以上(含95%),认为合格(合格率=抽检合格文件数/抽检文件总数×100%)。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档案需要绝对的完整、清晰和真实,抽检对档案工作来说存在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扫描工作具有主观性,和扫描个人认真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常常发现扫描问题是扎堆出现的。其次,案卷需要装订,就容易出现页码遗漏、标注错误的现象,数字化过程也是二次纠正的一个好时机,而抽检很难发现。最后,如招投标、科研文件部分档案不需要数字化,数据自然会出现断码的情况,抽检很难排除缺页原因是断码还是漏扫。况且由于数量巨大,一旦挂接入系统,后期利用中很难发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后,纠正也很麻烦。为了解决遗漏问题,可能档案还要重新扫描、处理,然后再覆盖系统数据、光盘数据、移动硬盘的错误数据,还会给利用者带来不便。所以本馆采用一页一页检查的方式,虽然耗时耗力,但一劳永逸。审核完毕后,一定要尽快针对问题进行修改,再次检查无误后,必须负责人或相关领导确认、签字后方有效。
3.2 存储、备份数据检查
电子数据需要载体存储、备份,通常保存载体为光盘、移动硬盘、服务器等。为保证数据安全,通常采用在线、离线备份和多套备份方式。所以检查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备份载体进行。通常针对设备是否正常(光盘、移动硬盘是否可读)、数据是否可正常读取、数据数量是否正确,数据内容是否完整等标准检查。检查完成后离线备份数据需要进行目录著录、粘贴标贴、存放入库等操作,以便今后的管理和利用。
3.3 原文挂接
数字化数据检查无误后,可以将其挂接到系统中对应的目录下,开始进行利用。因数字化文件数量巨大,通常采用批量挂接的方式,需要文件名称与数据库中目录一一对应,这是就体现了文件命名规则的重要性。挂接过程会出现电子目录找不到,或者目录多条的现象,就需要即使修改电子目录,重新挂接该条数据。挂接完成后,需要针对挂接的数据进行检查,通常问题有数据显示不正常、文件打不开、挂接漏页、挂错位置、文件格式错误,无法下载等问题,因文件内容本身就大,数据量又多,工作量也更加庞大,通常只能采取抽检的方式进行,抽检的比率不得低于5%,合格率达到95%以上(含95%),认为合格。挂接原文的错误通常都是一眼就可发现的,且不涉及文件内容,所以抽检是可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性,后期利用发现问题后,只需要找出备份文件重新挂接即可,工作量也较小。
4 结 语
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降低了档案的保存成本,提高了检索利用的便捷性,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档案电子信息化进程,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因档案数量巨大而催生的数字化外包,给档案安全也带了新的风险。档案部门除了在数字化外包期间做好上述的工作,还应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全馆人员进行数字化安全风险教育,让档案工作者做好数字化期间的监督工作,确保数字化工作期间,档案信息和原件得到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朋.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风险及其防控[J].四川档案,2011(2).
[2]孙宁宁.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3).
[3]陈明,李莉.对实施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兰台内外,2014(1).
[4]种金成,何祖华.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及安全策略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4(1).
[1]王静.对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东方企业文化. 2014(03).
[2]王翠红.实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 档案管理. 2013(05)
[3]孟庆华.利用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工作[J]. 黑龙江史志. 2013(15).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
建筑行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还解决了国民就业问题。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规模在逐渐的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的显示出来,比如说,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项目质量没有得到保障等问题。施工材料的浪费、施工现场秩序混乱都会直接的影响到项目的施工质量与效率。随着建筑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保证项目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概念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非常复杂,同时其管理工作内容也非常的大,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仍采取传统人工统计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统计工作对于数据信息的操作过程中既不方便,因此,建筑企业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将信息数字化系统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是指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将施工所需要的原材料还有生产中的各种所需过程中进行量化,并对其统计,在统计之后需要将数据信息反馈给相关建筑统计部门,统计部门再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与工作效率[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并不相同,数字化管理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利用计算机将其统计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施工数据信息进行共享,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2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理论依据
在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理论依据有以下两点:
2.1项目结构分析
对于施工项目的结构分析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将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分成多个子项目,保持各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保证各个子项目互相依赖,将项目之间的子项目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对这些子项目处理完成之后,再将项目工程进行结合。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子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将这些子项目分解成独立的施工模块,再将这些施工模块进行标记,从而方便项目工程施工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2.2建筑项目目标制体系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施工时,比较常见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减少施工周期,并保证施工质量。建筑项目的主要目标有造价、进度、质量这三点,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施工,减少建筑施工造价,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建筑目标。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工程造价管理,只有在规定的资金范围内进行施工才能保证项目可以顺利进行下去[2]。
3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步骤
要想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就需要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工作,并做到以下几点:
3.1将建筑施工结构进行化解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将建筑施工进行结构划分,再将各个结构模块进行编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3.2对模块的特征目标进行强化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造价问题是整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施工进度管理、工程审核等相关问题。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预算与消耗成本的计算,并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后保证建筑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在施工过程中主要还包含了项目的施工周期管理;施工质量审核管理,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中各项模块与施工材料都符合制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保证项目在日后的使用安全。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工作时,需要将管理体系中的数据信息呈现出来,并根据当地的市场经济状况进行操作,从而提高项目的质量与效率。
3.3建筑施工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结合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将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并建立一项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库,再将施工数据信息共享在信息平台中,只有将数据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更好的方便施工团队在日后的操作[3]。
3.4将建筑施工管理深入落实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数字化管理才能更好的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收集施工数据信息,将数据信息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施工人员观看。在前期购买材料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时,购买操作设备时,都需要使用数字化管理将其进行分析,从而减少施工资金的支出,避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项目的检验工作,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4总结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工程项目进行模块划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项目可以顺利施工下去。同时在施工时,还需要对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与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严格把关,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工作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工作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作者:李治国 单位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国兴,芦亚东,轩艳群.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8,13:374.
篇3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数字化资源;问题;使用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113-03
按照教育部2013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要求,2014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与《公共艺术?美术篇》,并启动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工作,面向一线教师广泛征集示范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由于中职阶段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很长时间之内一直处于“无大纲,无课时”的空缺状态,很多艺术课教师都转而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学工作,直接导致了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与教学研究较浅。此文主要介绍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旨在与广大教师共勉,不断提高数字化资源的质量。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概况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教学价值已经突显出来。为了进一步帮助广大教师更快、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有效落实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人教社于2014年初正式启动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研发工作。目前,人教社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以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参考资料、教研论文和师生论坛五大板块为主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1. 教材介绍
这一板块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主要包括电子课本、教材说明、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四部分内容。
其中,电子课本为PDF格式的电子文本教材。考虑到公共艺术教材,尤其是美术教材图片众多,而纸介质的教材在彩色印刷时难免会出现色彩偏差的情况,我们将色彩的真实性与还原度较高的电子文本教材放到资源平台之上,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对作品的光影与色彩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教材说明部分为学科专家对教材的介绍、展示等PPT文件及教师培训的视频文件。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分内容,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教材整体的架构、内容组织的逻辑线索。
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部分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展开,具体涉及教学大纲的研发背景、研发目的、具体内容、大纲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教学评价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与理解大纲,并按照大纲的要求来实施教学。
2. 教学案例
这一板块主要包括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两部分。考虑到目前公共艺术课教材尚未推出配套的教师用书,对于教师较为关注的课时问题、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重难点问题等,我们采用了在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进行具象呈现的方式,使其更直观、更便捷、更适用。
3. 参考资料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包含多种类型的参考资料。按照资料的介质或格式来划分,主要包括图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类型。
图文资料从作者介绍和作品欣赏两个维度,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补充。在具体内容上,既包括入选教材的作者及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也包括由于篇幅关系没有选入教材,但是自身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者及其作品。
音频资料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我国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如今音频资料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音频资料主要以音乐教材中的曲目为主,并与其他类型的数字化资源相结合。
与音频资料类似,视频资料如今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中的视频资料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课堂实录,摄制组走入课堂,将教师授课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全方位地展示教学的全过程。另一类是与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及动画资源等。如人教社与《中国美术教育》数字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和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部分数字美术资源,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赋予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动态的效果,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4. 教研论坛与师生天地
上述的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共同构成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主体。除此之外,作为面向全体师生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具有更强交互性的板块必不可少,即教研论坛和师生天地。
教研论坛主要面向一线教师,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和心得、对新教材新方法的试用情况,以及对于中职公共艺术课教育与教学的理论探讨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
师生天地是为教师和学生专门开辟的一块园地,目的是推介和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和教师作品,让中职的艺术课教师和学生在全国性的教育平台上展示才情,表达想法。此外,对于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对教材内容有任何疑问,师生们都可以在论坛留言,人教版公共艺术课教材的编者与编辑会定期进行答疑。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 相关教学资料的权威性尚待验证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自行搜集的其他资料都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师提交的相关资源当中,在作者介绍、作品分析,甚至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等方面存在不少科学性与知识性错误,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权威性。
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网上有海量的资源,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遇到不懂或是含混不清的地方一定要一查究竟。在参考资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纸介质的权威出版社的出版物,同时手边最好常备《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美术教育词典》等工具书。
2. 对于学情只有分析,没有落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学情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便于因材施教。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稍加结合,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江苏泰兴某中职学校一位教师制作的《外国建筑艺术》教学设计为例。这位教师的学生都是中职二年级建筑专业的学生,有一些建筑方面的基础和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情况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作了扩展和延伸。比如,在介绍古希腊建筑时,补充了古希腊建筑最典型的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柯林斯柱式。在介绍哥特式教堂的过程当中,补充了有关哥特式教堂的肋架券、墩、柱、飞券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的内容,让这些建筑系的学生对哥特式教堂为什么呈现出筋骨嶙峋、中堂高耸、直插天际的外观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细致地分析了学情,准确地把握了学情,并且落实了学情,因而这堂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对教学方法只知其名,不知其实,为方法而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要件,其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收集上来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来看,部分教师对于目前琳琅满目的教学方法的概念、适用情况、优点及不足似乎缺乏充分的认识,甚至个别教师只是将某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摆在那里装饰门面,在其后续的教学过程当中完全没有运用该方法。
比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介绍自己这节课运用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源于杜威的“设计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其构成要素包括来自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等具有建构性的系列活动,以及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成果等。而在声称运用了“项目教学法”的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以教师对作品的展示与介绍为主,并不具备该方法的构成要素,冠之以项目教学法的头衔似乎是名不副实。
因此,对于某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广大教师一定要具有批判性思维:首先,研究一下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它是什么。其次,要明晰它有怎么样的发展沿革。再次,试用一下,适不适合自己的教学,在哪个环节用,怎么用,是否需要调整等。
4. 数字化资源本身在技术层面的一些问题
数字化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资源,在素材的设计方面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有的教师生怕信息有所遗漏,一股脑将图、文、声、像等所有信息都堆砌到同一个展示页面上,大大超出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教学信息接收的数量极限。结果这些信息被学生快速屏蔽或遗忘,并干扰了学生对正常信息的接收。
出现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数字化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资源的基本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不会因多媒体资源的出现而变得简单;相反,各类媒介的教学资源的出现,为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才能使数字化资源真正起到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作用。
合理、有效地使用数字化资源
1. 正确认识与对待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教育资源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性而不是技术性,也就是说技术性要服务于教育性。数字化资源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补充与辅助,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顺利解决教学的基本矛盾,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因此,使用何种数字化资源、在什么环节使用,不取决于数字化资源有多么丰富、直观和生动,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存在学习障碍,以及数字化资源对于解决这种学习障碍是否有效。
2. 根据学情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数字化资源必须与教育对象紧密结合,离开了对具体教学对象的关注,再优质的数字化资源也无从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中职阶段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专业、观察习惯与能力、兴趣与动机、感知和注意的心理特点等对资源进行有效设计与整合。在资源内容的设计层面,需要补充的要补充,需要加强的要加强,需要弱化的要弱化,以突出教学重点;在资源内容的展示层面,要注意选择适切的展示时机、展示时长及展示频率等,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改善教学的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把学生交给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要坚持发挥“教”的重要作用,将自己的行为引导与数字化资源结合起来,注意对学生注意力和关注点的吸引和控制,在教学的各个节点上,通过提问、提示、讲解、讨论等方式,考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这些活动原本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会因为数字化资源的存在而变得无足轻重;相反,这些活动决定和实现了数字化资源的教学价值。
篇4
【关键词】数字化 医院 技术
数字化医院工程有助于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必将导致管理组织和管理职能的变化,也必将产生新的医疗和救护模式。
一、数字化医院的框架构建探讨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必然会导致组织和管理的变化,在信息时代及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将实施组织将“解构”形式。各部门间将采用灵活的团队形式设计和开展自己的工作,取代以往组织层次自上而下的结构形式,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安排作业和任务给员工。医院管理人员将通过网络和互联网应用实施新的医生与病人的对接方式,借助于丰富多样的软件工具箱重组他们与病人的对接关系,降低医疗成本,保障他们的健康。典型的数字化医院,将实现无纸化办公,没有记录表格,没有备忘录,没有留言单,没有护士的笔记或医嘱,节省大量的图表和表格。运用数字化医院的电子工作站,可以普遍用于临床医疗或行政管理。病人的床边,走廊里,医疗检查室,医疗机构和急诊室托架,都将通过局域网(LAN)连接实现与电子工作站的连接。医护人员将成为新型数字医疗团队,所有医护人员将携带手机,寻呼机或PDA设备实施电子办公,每一个医护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有一个编码密码实施信息系统管理和电子文件签名。从急诊科到重症监护病房,一切都是由电脑控制,而必须用纸的领域如膳食订单或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等,每天下班前都会被扫描归档,并即时销毁。在第二次使用时,可以借鉴前面的将扫描件,实现连续的医疗服务管理。医院应该采用最新的监测,诊断和成像技术,实现企业级的网络传输,建设专门的软件模块,实现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康复室,普通护理楼层和医嘱录入系统,管理病人进入、医疗、输出。通过功能完整,全新,完全电子化的医疗记录,医疗可实现病床瞬间、护理或从外部医院通过电子安全链接的即时治疗。
二、数字化医院构建的成效分析
(一)财务影响分析
改善财务,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是医院数字化改造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外数字化医院财务状况来看,节约成本是可行的。据报道,总部设在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具有令人垂涎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其管理等级在美国医院前100名内,医院斥资1.9亿美元,积极实施高品质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方案,以实现越级标准,实际中数字化管理每年为医院节约50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数字化医院能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举措,降低临床变化情况,如病人逗留的时间。我国部分数字化医院的住院时间达到平均5.1天,低于全国平均7.4天。较长的住院时间将会导致医护资源浪费,对医护成本也是浪费。在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专家通过开发出一种电子重症医学监护和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对重症患者的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监护和管理。通过为期四个月的研究显示,实施数字化监护后,严重程度的死亡率减少了60%,住院天数减少30%,并降低28%费用。
(二)医疗质量的改进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和管理将进一步减少医疗产生的差错率。通过实施用药安全管理系统,如使用单位剂量用药包上的条形码,可以核对病人的药物订单和药物过敏可能性。在医院里,由于医护人员的粗枝大叶或者管理的不到位,每年都会有1%至3%用药错误。用药错误带来严重的医疗后果,重则导致病人死亡,轻则导致病人残疾而失去了劳动能力,这些都会增加医院的医疗成本及额外成本如法律成本。启用条码的保健用药安全系统则能避免和防止用药事故,帮助医院避免诉讼和成本损失。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和管理将进一步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数字技术和诊断软件也可以帮助诊断错误的问题。X线照片的误读可能意味着乳腺癌的漏诊,而通过计算机辅助检测(CAD)“影像检查”系统进行X光检查能削减50%的漏诊率。
三、数字化医院构建实施中的核心技术探讨
(一)庞大的数据库系统技术
由于所有的医疗记录必须实现数字化,在数据库中,每个字段使用标准的代码,如??疾病的类别,年龄,并发症,药物使用等,都必须予以体现。这样就可以让病人和家属在线访问(带有特殊的代码,只允许患者的主治医生查看)。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方便查询数据库,并且可以设计个人的、即时的、定制的、回顾性的临床研究,例如通过数据库可以从数据库上千万个相似病例中找出医疗方案和使用药物及使用剂量等。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技术
数字化医院必须建立患者的医疗记录,病人和病人的所有医疗服务可以访问医疗记录提供的网站,部分病例可以建立适当隐私和问责编码保障病人的隐私权。软件自身应该能够不断更新升级,通过一个通用的标识符和权限算法自动从病人接触的每一个卫生保健提供者处实现数字化的医疗记录。软件甚至于结合家族和家庭构建一个人的综合终身医疗记录,它通过记录病人工作和生活阶段状况给病人提供帮助,例如提醒他们绷带何时可以解开,再例如对感冒用药问题给出建议。这样的系统,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技术,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事中规范、事后提醒,这就是所谓的守护天使。
(三)复杂的系统设计技术
数字化软件的设计应该帮助医生医治方案设计实施。在设计中,给予不同症状优先级别。同一手术室,谁先用谁后用,软件应该按优先级别作出选择和安排。必须建立比人类大脑可以掌握更复杂的系统实现从护士站到整个医疗保健机构的监控和实施。这就需要软件具有复杂的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智能管理功能,而不是单一的记录功能或简单的管理任务分配功能。
数字化医院的时代即将来临。无论数字化医院如何发展,更好,更快和更便宜是其发展标准!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卫生行政人员、医生和护士将至少有一个手持式个人数字助理,实现互联网上的沟通,永远是全天候的电子连接医护方式,以适应于人们的快捷方便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
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篇6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在校学生2900人,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 %。学校以创造优质教育,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办学理念,多年来形成了“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在多年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多元开放的育人方式,大胆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异彩纷呈的教育活动,民主管理的文化氛围。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校等。同时,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实验校、“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基地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校、全国体育及艺术传统项目校。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我校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以“服务教师、服务学生、规范管理、效益优先”为指向,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服务教师。教与学是学校业务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转变的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支撑创新的教学模式,服务教与学的转变,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服务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学校进行了一站式微课社区的建设,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提供四位一体的协作式教育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微课社区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服务管理。管理是学校业务正常运转的保障,针对学校传统办公方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信息化实现管理的流程化和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无处无在的办公管理和服务环境。
效益优先。在评估信息化应用建设和应用推广的优先级时,我校以实用、可行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综合考虑需求迫切性、服务效益,以及应用系统的成熟度、易用性、稳定性等进行理性选择。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1.教务教学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我校以提高效率为基础,以规范流程为原则,以数字化教学为手段,进行了教学教务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智能排课系统、在线选课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等多个应用模块为教学服务。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同时方便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1)智能排课系统
随着学校课程的愈加丰富,排课的各种限制条件越来越多。这对有限教学场地的合理运用和教师资源的合理安排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我们用智能排课系统取代人工排课,利用系统自动识别排课过程中的教师冲突、专业教室冲突等问题,并且结合办公系统,使师生能够通过网络、移动设备随时调取排课结果。通过智能排课系统,还可以快速调课,减少不必要的沟通环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打印课表所带来的纸张浪费。
智能排课系统从2010年开始投入使用,通过连续几年在使用过程中对系统的不断完善,如今已能充分考虑学校排课的各种需求,在排课规格设置合理的情况下,排出的课表正确率可达90%以上,减少人工时间成本70%以上。
(2)在线选课
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在线选课系统采用先到先得和虚拟币优先级两种方式进行选课,使选课更加合理。选课系统与学生CMIS数据关联,周期性地同步数据,保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与区信息中心的数据统一,极大地方便了选课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减少了工作量。
选课系统与排课系统数据关联,选修课表的设置与教师安排,都可以通过数字校园提供的智能排课系统来统一管理。排课系统生成的真实数据将直接推送到在线选课系统,简化了过去在线选课时的一些必要环节,也减少了选课前期的数据录入工作。
选课系统与教学评价系统关联,选课结果中的学生与教师数据,可以通过数字校园推送到教学评价系统。通过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教师测评与学生成绩分析,最终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3)教学评价
学生通过账号登录网上教学评价系统后,系统会自动筛选出其对应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并推出相应项目的评价表由学生自主评价。问卷通过网络进行,节省了教师以前进班组织评教的烦琐环节,并且学生受教师影响较小,没有思想负担,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评价。待所有学生完成评价后,评价表上的各项数据会自动统计生成并推送到相关负责人,克服了原先需要大量人工统计的困难,减少了人为因素引发的评教偏差,提高了工作效率。评价数据还可实时精确到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掌握评教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了评教的合理性。
(4)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系统的建设,降低了制卷成本,让学校能够在短时间内轻松制卷、高效阅卷。网上阅卷系统结合成绩分析系统,可使网上阅卷的结果及时同步,进行汇总分析,使判卷、查分、成绩分析串联在一起,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在学校建立阅卷系统初期,只在个别年级的部分学科中试用。随着系统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吸引了更多年级与学科教师主动参与到系统的试用中来。目前,学校所有年级都使用了网上阅卷系统。
(5)成绩分析
成绩分析系统可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从统计范围来说,小的方面可以统计分析每一位学生成绩变化情况,大的方面可以统计分析班级整体的情况,从全体角度统计整个年级的情况。从分析维度来说,分为横向分析(针对一次考试)和纵向分析(针对几次考试)。从分析结果来说,既可以得出班级、年级和个人成绩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生成试卷出题质量报告。从分析精细化程度来说,既有对总分的分析,也有对小题的分析。每种分析结果都有图表展示,形象地呈现出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和变化,分析结果支持导出和在线打印。通过权限设置,系统可以使不同角色和身份的教师了解与之相关的分析结果。经过多次试运行和迭代开发,我们对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与改进,使其设计得更贴合我校实际,更加简便、易用。
2. 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教学模式变革
2013年9月,学校成立了微课平台建设工作组,专门建设了教师微课工作室,开始进行微课平台的开发设计工作,由校长亲自为项目教师开展微课项目启动培训,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目前已开设20余门课程,总浏览量达到5655人次,单节微课视频的浏览量最高857次。 学生利用微课社区,根据教师的指引,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向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群学习,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数字化办公环境对管理效率的提升
学校在建设数字校园之前,处于用单机处理文字和表格,通过打印下发、电话通知等手段进行信息沟通的办公模式中。信息的交流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等无法无缝地连接到一起,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学校以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为契机,建设日程安排、邮件收发、校内即时通讯、个人云盘、信息公告等办公应用,减少或避免了沟通中的信息衰减和差错,缩短了办公处理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利用信息公告、邮件、个人云盘等,实现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数据共享,使大家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利用校内通,大家能够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解决了即时通讯、文件传递、任务管理和与数字校园的信息推送,并充分结合移动端,实现了随时随地、移动办公的需要;利用资产管理,实现了对学校设备从入库到出库的流动化跟踪;场馆预约则能够更加方便地对专业教室资源进行合理安排。
通过全方位的办公服务平台建设,我校建立了一套以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为载体,以资产管理、场馆预约等为提升,“全方位、智能化、节约型、绿色型”的全新办公模式,方便学校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并输出报表,大大减轻了基础信息维护的工作量。目前,学校的管理者、大多数教师已经逐渐感受到信息化办公带来的好处,信息化办公在办公、交流中已实现常态化。
4.“实用主义”的数字校园管理及推广创新机制
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我校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建设经验。在建设前期,我校优先成立项目骨干小组,明确项目成员责任,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并对建设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聘请专家、领导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完善管理,保障并引导各项工作朝着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有序化的数字校园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建设原则,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规划,不求大而全,但求产生切实的效益;本着“循序渐进”的建设步骤,根据需求分层建设,边建边用;同时根据使用反馈,反复修整改进,随“需”应变,确保系统能够贴合实际需求,最大化其使用价值。
在推广过程中,采取分期、分阶段推广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优先级,保证推广一个功能,稳定一个功能,由少到多,边建设边推广,不断丰富平台功能。同时,通过经验积累,总结出“抓住应用时机,先小范围试用、后大范围推广”的推广策略,规避因功能不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不断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扩大数字校园的建设效益。
通过3年多的定制开发与逐步推广,我校数字校园系统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办公当中,上线应用25个,系统访问量15万余次,系统数据总量1200万条,平台累计资源10T,视频教学资源6447个,音频资源3327个,图片资源128774张,用户累计数据12872条,平均每天在线人数130人。一体化教务教学系统完全替代原有管理模式,通过成绩分析系统、教学评价系统、智能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共进行了10次考试成绩分析,9次教学评价工作,3次排课,3次选课,帮助学校将以往的复杂工作简单化、快速化,并积累了大量珍贵数据,为学校分析教学情况、了解教学变化提供了依据;通过办公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原有办公习惯,使沟通交流更便捷、信息传递更通畅。
近年来,我们也不断开拓思路、丰富视野,接待了全国各地几十所学校的来访交流,互相学习探讨数字校园建设经验,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建设与应用数字校园的后续思考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改革工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优化的系统工程。数字校园未来价值的开发,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从系统的功能完善、应用深化、资源的构建与应用、信息化素养提升、运行机制与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利用率和应用深度。
随着平台系统的不断建设和深入推广,我们将加大师生信息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鼓励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得教学成果,提升数字校园应用水平;重视教学资源的构建,除了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外,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应用和开发,促进资源的积累与动态生成。另外,我们也期望数字校园可以成为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与生活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载体,使数字校园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点评
篇7
概述
IC卡是Integrated Circuit card(集成电路卡)的简称,有些国家和地区称其为智能卡,它是将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镶嵌在塑料基片中,封装成卡的形式。IC卡具有写入数据和存储数据的能力,其存储器中的内容根据需要可以有条件地供外部读取,或供内部信息处理和判断之用。
根据卡中所镶嵌的集成电路的不同,IC卡可分为:
(a)存储器卡:卡中的集成电路为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
(b)逻辑加密卡:卡中的集成电路具有加密逻辑和EEPROM;
(c)CPU卡:卡中的集成电路包括中央处理器CPU、EEPROM、随机存储器RAM以及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中的卡片操作系统COS。
严格地讲,只有CPU卡才是真正的智能卡。存储器卡是以EEPROM为核心的,能多次重复使用的IC卡。由于它本身只是一种数据存储介质,不具备硬件逻辑加密功能,但可以对卡内数据本身进行加密处理,因此没有或仅有很少的安全控制功能。
逻辑加密卡是在存储器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部分密码控制逻辑单元。由于采用密码控制逻辑来控制对EEPROM存储器的访问和改写,因此它不像存储器卡那样可以被任意的复制和改写。
逻辑加密卡的内部存储空间,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通常可分为以下四个功能区域:
(a)制造商代码区,此区域存储不可更改的芯片制造商、IC卡制造商及IC卡发行商等代码数据,该数据用于识别、跟踪有关制造商信息及有关用户的应用情况,为在管理上增强安全性提供了可能;
(b)个人化区,这是与应用相关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相关数据控制着对该卡片的个人化过程,并对个人化操作提供安全保证,如使用次数限制、重复使用限制等;
(c)安全区,用以存放不可读取的有关安全数据,如个人密码等;
(d)应用区,用以存储有关应用数据信息。
存储器中的应用区域还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法,一种是将相关应用区域做成计数器形式,如公用电话预付费卡、停车计费卡等;另一种是存储器形式,主要用于对数据信息的存/取操作,如病历卡、校园卡等。面向计数形式的存储器主要是位操作,而存储器形式主要是字节操作。
CPU卡芯片内部集成有CPU、ROM、RAM、EEPROM、安全逻辑、密码运算协处理器等一系列功能部件,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普通智能IC芯片:内部设置通用标准部件如CPU、ROM、RAM、EEPROM、简单的安全逻辑等,并且每一部件的功能也较为简单。此种IC芯片的安全性适中,价格相对便宜,应用开发也较为简单,比较适合于中等安全要求的智能IC卡应用。
(b)增强智能IC芯片:内部除设置通用标准部件外,还设置密码运算协处理器(CAU)及增强功能的安全逻辑等,其余部件的功能也有相应增强,其中CAU多支持如DES对称密码算法。另外,此种芯片在制造上也采取一些硬件安全保护措施,安全性较高,价格也相对较高,应用开发较为复杂,比较适合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智能IC卡应用。
(c)高级智能IC芯片:内部设置高性能的CAU及安全逻辑等,多支持如RSA非对称密码算法。另外,此种芯片在制造上采取较高的硬件安全保护措施,即使很小缺陷的芯片也必须进行登记、销毁处理。可以认为,这种芯片在软(管理等)硬(设计、制造)两方面条件的保证下,具有十分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技术性能,适用于高安全性的应用领域。
按卡与外界数据传送的方式分,IC卡可分为
(a)带触点的IC卡(接触式IC卡):卡上的集成电路通过有形的电极触点与外部接口设备直接接触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b)无触点的IC卡(非接触式IC卡):它不向外引出触点,而是通过射频感应的方式与外部接口设备通信。
无触点IC卡是由IC芯片和接收天线组成,并完全密封在一个标准PVC卡片或其他媒介中,无外露部分。它通过天线接收到读写设备发来的射频(RF)信号后,瞬间可产生一个能量来供给芯片工作,帮助芯片完成数据的读取、修改和存储等,并返回信号给读写设备。当无触点IC卡的读写设备对卡片进行读写操作时,读写设备发出的信号由两部分叠加组成,其一是特定频率的高频无线电磁波信号,即RF载波信号,是传输电能的物理媒体和传输数字讯号的信息载体。如图3所示,无触点IC卡内有一个L/C谐振电路,其固有谐振频率与读写设备发射的频率相同,这样,卡片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回路产生共振,从而使谐振电容Co内有了感生电荷。在该电容的两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及时送到另一个电容C内存储起来。当所累积的电荷量达到2V或以上时,其内部电子开关导通,将电容内所积累的电荷作为电源,为芯片和其他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其二是经过调制后的各种数据信号,在智能处理程序指挥控制下,回传到天线ANT和Co组成的L/C谐振回路,使芯片完成数据的修改、存储、认证传送等操作任务,并以同一频率的已调制无线电载波返回给读写设备,如图4所示。
(c)双界面IC卡:具有符合GB/T 16649接触式接口和ISO/IEC 14443非接触式接口的IC卡。
按应用范围,IC卡可以划分为:
(a)支付工具(payment tools)
如:信用卡、贷记卡、储值支付、访问金融帐户、金融帐户之间的资金往来等。
(b)访问控制工具
包括:网络和主机的安全逻辑访问认证标记及物理访问大楼、办公室、停车场或其他重要场所的控制工具两种形式。
(c)信息存储和管理工具
(d)提高安全访问能力的工具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选用不同类型的IC卡。
数字化建筑及居住区中的IC卡应用就是以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将建筑或居住区内的各项设施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户通过IC卡便可完成通常的资金结算和某些控制操作,如用IC卡开启房门,用IC卡支付电费、水费、煤气费、物业管理费、停车费、电话费、网络信息服务费等,用IC卡购物、停车, 甚至通过Internet来进行网上交费等等;物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IC卡完成门禁系统管理、IC卡发卡系统管理、餐饮娱乐管理、物业消费资金结算、信息服务管理、停车场管理、保安监控等等。
近几年来,IC卡在我国的应用有了很大的提高,与IC卡有关的技术设备已经很成熟,建筑及居住区采用IC卡管理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设计出安全、可靠的IC卡应用系统。GB/T 20299.1-2006的本章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IC卡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
1. 系统组成
GB/T 20299.1-2006的本章规定的数字化建筑及居住区中的IC卡系统主要由IC卡、终端设备、密钥管理与发卡系统、充值系统、应用及管理系统及安全策略等组成。
2. 应用领域
IC卡系统适用于GB/T 20299.1-2006所涉及IC卡应用的各种场合,如:门禁、巡更、停车、三表付费、物业管理等。
3. 一卡多用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信息载体的要求趋于便利和安全,在这种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IC卡以其存储量大、数据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存储可靠、读写设备简单、操作速度快、脱机工作能力强等优点成为继磁卡之后的又一科技新宠,生产和应用的发展非常迅猛。我国有4亿多手机用户,都在使用IC 卡进行身份识别;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具备信息储存、防伪等多重功能;各地正在推广的“交通一卡通”工程,均采用了IC卡;此外,在医保、 社保、税务、公安、公用事业、门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等许多领域,IC卡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IC卡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如何将多种应用集成在一张卡上,做到一卡多用,方便持卡人或实现多功能卡便成为了人们新的目标。
在建设事业IC卡的管理上,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和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我国IC卡应用和管理的总体部署,立足建设事业IC卡应用的实际,着眼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前景,坚持各地在实施IC卡应用项目时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统一发卡、一卡多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因此标准也提出:鉴于IC卡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建议在建筑及居住区IC卡系统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一卡多用”的原则,为未来应用的扩展保留充分的空间以及必要的系统接口。
(2)多应用IC卡系统举例
IC卡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
多应用IC卡系统由发卡商支持系统、服务提供商支持系统、登录认证机构支持系统、IC卡、发卡业务支持系统、终端、卡读写器、IC卡服务提供系统、服务终端等组成。
(a)发卡商支持系统:执行向持卡人发卡等管理工作。
(b)服务提供商支持系统:针对持卡人的IC卡,进行下载及删除应用软件等管理工作。
(c)登录认证机构支持系统:在IC卡系统中,提供由PKI来进行管理的登录认证服务。作为IC卡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使用基于公开密钥加密方式的电子签名来进行认证。
(d)IC卡:由发卡业务支持系统发行的IC卡。拥有由服务提供商支持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根据服务提供商支持系统、及持卡人的指示,可进行应用程序的搭载及删除。IC卡服务提供系统可根据IC卡内搭载的应用程序向持卡人提供服务。
(e)发卡业务支持系统:发卡业务的支持系统。
(f)终端:提供用于操作发卡商支持系统及服务提供商支持系统的画面与功能。
(g)卡读写器:提供实现一卡多用的IC卡及IC卡系统间的接口。
(h)IC卡服务提供系统:根据IC卡中搭载的应用程序,向持卡人提供服务的各种系统。
(i)服务终端:具有画面等功能,面向持卡人提供IC卡服务的各种终端。
(3)对安全的考虑
IC卡的多应用程序环境及向已发卡内下载AP的操作等,都会给IC卡应用系统带来安全方面的威胁。这种威胁包括以下几项,见图7。
(a)非法的卡发行商、服务提供商对卡的访问。
(b)非法下载AP,或在下载途中篡改AP。
(c)在下载途中泄漏卡信息及AP信息。
(d)向伪造卡内下载AP。
(e)通过卡内的AP,访问、攻击(破坏、篡改)IC卡资源,及泄漏信息。
(f)冒充卡用户。
(g)不能使用卡资源。
多应用IC卡系统可以通过以下对策来确保安全,防止上述威胁。其中,一部分对策为必需项,一部分对策为可选项。是否选用可选项,可由IC卡应用系统的运营管理商来决定。
(a)通过登录管理,对卡发行商及服务提供商进行登录,明确其身份,并由卡发行商、服务提供商对访问卡的行为进行认证。
(b)保证应用程序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通过卡发行商发行的应用程序搭载许可证,防止下载非法应用程序。以及,在下载时通过检查应用程序的登录内容来防止篡改应用程序。
(c)通过在进行下载时对应用程序文件或者信息通道加密来防止泄漏信息。
(d)通过对卡提供商进行认定,防止伪造卡的散布,以及,通过以公开密钥方式,对卡进行认证,查出伪造卡。
(e)通过硬件或者卡OS及中间件,隔离(应用程序防火墙)卡内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对卡资源的访问。
(f)通过使用PIN防止冒名顶替行为。
(g)在下载应用程序时,通过卡对下载者(IC卡运营系统)进行认证,以及通过发行下载收据,防止对访问事实否认的行为。
(4)多应用IC卡系统交易结算示例
结算管理中心是“一卡通”系统建设的核心,一个独立于应用的结算管理中心的建立可以避免各个应用系统自主建立中心所带来的重复建设问题,防止国家财产的闲置和浪费。
4.安全策略要求
IC卡安全策略应符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标准建议使用安全性较强的带有CPU的IC卡(以下简称智能IC卡)。
5. IC卡标准
IC卡系统中应用的IC卡,应符合GB/T 16649.1、GB/T 16649.2、GB/T 16649.3、CJ/T 166-2006、ISO/IEC 14443-1、ISO/IEC 14443-2、ISO/IEC 14443-3、ISO/IEC 10373-6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对于带有CPU的IC卡除上述标准外,还应符合GB/T 16649.5、ISO/IEC 7816-4、ISO/IEC 14443-4等规范要求。其他可供参考的规范包括:GB/T 16649.8、ISO/IEC 7816-9等。
GB/T 16649.1《识别卡集成电路卡 第1部分:带触点的卡-物理特性》,规定了带触点的IC卡的物理特性。适用于可能包含凸印和/或磁条的ID-1型识别卡。
GB/T 16649.2《识别卡集成电路卡 第2部分:带触点的卡-触点的尺寸和位置》,规定了ID-1型IC卡上每一个触点的尺寸、位置和分配。
GB/T 16649.3《识别卡集成电路卡 第3部分:带触点的卡-电信号和传输协议》,规定了电源、信号结构以及IC卡和接口设备(例如终端)之间的信息交换。此外还包括信号速率、电压电平、电流值、奇偶约定、操作规程、传输机制以及与卡的通信等。
CJ/T 166-2006《建设事业IC卡应用技术》,规定了建设事业应用IC卡的卡片技术要求、终端技术要求、应用技术要求、密钥系统和安全认证技术要求和相应的定义、符号等。适用于由建设行业发行或接受的IC卡及其相关产品。其使用对象主要是与建设事业IC卡应用相关的卡片和终端设计、制造、管理、发行以及应用系统的研制、开发、集成、维护和监理的部门(单位)。
ISO/IEC 14443-1《识别卡 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接近式卡第1部分:物理特性》,规定了接近式卡(PICC)的物理特性,该种卡的工作距离约在0-10cm。
ISO/IEC 14443-2《识别卡 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接近式卡第2部分:射频接口》,规定了在接近式耦合设备(PCD)和接近式卡(PICC)之间提供功率和双向通信的场的性质与特征。
ISO/IEC 14443-3《识别卡 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接近式卡第3部分:初始化和防冲突》,规定了:
(a)PICC进入PCD工作场的轮询;
(b)在PCD和PICC之间通信的初始阶段期间所使用的字节格式、帧和定时;
(c)初始REQ和ATQ命令内容;
(d)探测方法和与几个卡(防冲突)中的某一个通信的方法;
(e)初始化PICC和PCD之间的通信所需要的其他参数。
(f)容易和加速选择在应用准则基础上的几个卡中的一个(即,最需要处理的一个)的任选方法。
ISO/IEC 10373-6 《识别卡测试方法 第6部分:无触点的卡 接近式卡》,规定了接近式卡(PICC)的测试方法和接收要求。
GB/T 16649.5《识别卡集成电路卡 第5部分:应用提供者的注册》,定义了注册的应用提供者标识符(RID)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用法;规定了应用提供者的注册规程,并确定了各种机构和规程,以确保和优化相应注册的可靠性。
ISO/IEC 7816-4《识别卡集成电路卡 第4部分:用于交换的组件、安全和命令》,规定了
(a)在接口处交换的命令-响应对的内容;
(b)检索卡内数据元和数据对象的方法;
(c)用于描述卡的操作属性的历史字节的结构及内容;
(d)当处理命令时在接口处所看到的卡内应用和数据的结构;
(e)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方法;
(f)定义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权限的安全体系结构;
(g)卡内应用的识别及寻址的方法和机制;
(h)安全报文交换的方法;
(i)访问卡采用的算法的方法。
ISO/IEC 14443-4《识别卡 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接近式卡第4部分:传输协议》,规定了以无触点环境中的特殊需要为特色的半双工传输协议,并定义了协议的激活和停活序列。
GB/T 16649.8《识别卡集成电路卡第8部分:与安全相关的行业间命令》,规定了
(a)卡中使用的安全协议;
(b)安全报文交换扩展;
(c)卡的安全功能/服务上的安全机制的映射,包括卡内安全机制的描述;
(d)安全支持的数据元;
(e)在卡上实现的算法的使用;
(f)证书的使用;
(g)与安全相关的命令。
密码机制的选择和使用条件可能影响卡的输出。算法和协议的适宜性的评价在该标准的范围之外。并不强制卡支持该标准描述的所有命令或支持命令的所有选项。
ISO/IEC 7816-9《识别卡集成电路卡第9部分:用于卡管理的命令》,规定了用于卡管理和文件管理的行业间命令。这些命令覆盖卡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有些命令在卡发行到持卡者手中之前就被使用,有些命令在卡终止后仍被使用。
篇8
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更大的遗失风险。民间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累的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民间艺术也是了解一些地区民间习俗、文化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这就可以使书本无法记录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下去。此外,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很愿意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如浙江大学在1989年就开始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CAD&CG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七五”计划建设项目,1990年对外开放,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的验收,1997年开始对敦煌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我国的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者虽然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民间艺术未能很好的保护起来,从而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上海嘉定的竹刻,在明清时期,那是相当的繁荣,而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前的竹刻工作者都已年过半百,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福建泉州的南音,是我国的四大古音乐体系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据东方网报道,泉州城里有个“南音社”,一位老南音艺术家开办了免费学习班给人授课,即使如此,现在参与南音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2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措施
民间艺术由于覆盖面较广,内容复杂,致使其缺乏必要的归类整理,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此外,相关部门和单位缺乏对民间艺术的广泛宣传,导致人们对民间艺术没有充分的认识,也不了解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各省市可以根据本省的民间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字博物馆,实行“收藏优先”的原则,并配合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建立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料库和数字民间艺术资料馆,使民间艺术得以很好的保护并传承。
2.1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对民间艺术要进行实地考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工。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民间艺术大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就要对民间艺术的资料进行收集。
2.2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其次是资料的整理工作
大体上讲,民间艺术覆盖面较广,包括皮影戏、剪纸、绣花、狮子舞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各类民间艺术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内容十分的复杂,如果紧靠书本进行人工整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创作民间美术作品,利用三维技术制作出作品的效果图,这样就可以节省在制作中的材料成本并缩短制作时间。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分类整理。
2.3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要建立民间艺术网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民间艺术网,将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免费向人们宣传。网站作为民间艺术资源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宣传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讨论和补漏的途径,如论坛等,这有利于人们补充遗漏和讨论民间艺术及其保护方法。
3结语
篇9
关键词:《百鸟朝凤》;吴天明
近期,我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在全国同步上映,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教授撰文高度评价《百鸟朝凤》,认为:“这正是吴天明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形形的思潮和东施效颦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的体现。”[1]从实际观影反响看,该片以“看五分钟就想哭”的朴实无华、饱含真情的感染力与感动力征服了无数观众,先后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和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百鸟朝凤》意味着吴天明导演由80年代的《老井》、《人生》等影片所坚守的现实主义艺术理想,过渡到了现实主义、现代性、时代精神兼容并包的审美追求。这给当下中国电影带来了关于艺术、关于市场的诸多启示。
首先,《百鸟朝凤》以直接指涉“德”和“艺”这对孪生价值要素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表征出恪守真善美道德立场的价值取向。影片讲述的是在物欲横流、浮躁之风泛滥的当下时代背景下,两代民间唢呐艺人秉持民间文化精神,坚守传统艺术传承模式的故事。老戏骨陶泽如在剧中扮演“唢呐王”焦三爷这一角色,他坚持要将自己的手艺和演艺班底传给一个德艺双馨的徒弟。在焦三爷的众弟子当中,游天鸣的资历远不及一众师哥,其聪慧也逊色于同辈师弟蓝玉,但向善好学的品性使他最终成为继承师傅衣钵的人。焦三爷看重的是游天明那份尊师重道、为人忠厚、勤奋刻苦的品性。游天鸣曾为父亲的意外摔倒而落泪,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大火中拼命为年幼的师弟抢出唢呐,这是一种德性的自然流露;他在学艺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执着,幼时夜以继日地练习吸水,这恰恰是学艺者应有的执着境界。
片名《百鸟朝凤》不仅指的是一首唢呐名曲,其深层含义是借助此曲弘扬一种至高至善的价值观和一份当下社会稀缺的正能量。在现实生活中,唢呐曲《百鸟朝凤》常被用于乡村的婚丧嫁娶。导演吴天明创造性地将该曲改编为深沉刚毅的风格,以契合影片主旨。唢呐匠这个行当在影片所设定的小山村――无双镇,曾一度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唢呐匠的工作就是为四邻八乡的红白喜事吹奏乐曲,“请乐师”成了一种高规格的仪式。每当遇到死者出殡,唢呐匠们根据级别不同将演奏分为两台、四台、八台,最高等级是《百鸟朝凤》。但这首至高无上的曲子并非任何人都能享用,也并不是出价高就能买得来的,只有生前德高望重,具有社会认可度的逝者才能配得上此曲。在影片末尾,《百鸟朝凤》曾两度吹响,第一次是土庄的老村长过世,焦三爷强忍肺癌之痛,在临终之际为这个曾经打过鬼子、为群众修过水库、负过重伤的老前辈吹奏此曲;第二次是徒弟游天鸣在焦三爷的坟前以此曲送别恩师。凤凰已逝,百鸟哀鸣,焦三爷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壮歌!
其次,电影《百鸟朝凤》表达揭示了新形势下如何坚守文化传统以及怎样培育文化自信的命题。《百鸟朝凤》里的民间和艺术,不仅仅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民间现实生存空间和唢呐艺术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一种影视创作者加工后的审美空间和最本真的原初的艺术情怀,其深层的创作寓意是传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这是一种从艺术层面到价值意义的升华。影片中焦三爷拿出治癌症的钱为徒弟置办一套崭新的乐器,而游天鸣更是在众师兄都另谋高就时坚持要保住这支民间乐队,同时始终秉承师训,坚守“唢呐离口不离手”的匠人精神。可见,真正的艺术需要克服魅惑、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真传。焦三爷和游天鸣这对亦父亦兄的师徒,为了一份艺术传承而不舍初衷,令人感动不已。
影片并未刻意拔高或美化民间传统技艺在当下的尴尬处境,而是真实表现了当下部分民众对新鲜事物的偏好和对传统技艺的不屑甚至是抵触。剧中的传统乐队“游家班”遇到了洋乐队,在后者媚俗表演的冲击下,“游家班”终于难以为继,曲终人散。但片中的焦三爷与游天鸣的坚守却传递出了一种艺术精神内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正如焦三爷对弟子的告诫:“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自己,肯定自我。我国传统文化和某些民间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也为各类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将文化自信贯通于艺术实践,使其与坚守文化传统的努力互为表里,相向而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绝非在此一味倡导文化守旧主义,而是借此倡导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同时注入艺术文本之中,从而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心。《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匠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再次,《百鸟朝凤》是人文情怀与影像语言完美结合的文本,戏里戏外皆艺术。戏中的艺术,是唢呐这种器乐艺术;戏外的艺术,是影像本体的艺术。二者都各具魅力,但也都无法逃避各自传承与发展的困局。这是一部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华丽视觉特效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如何能够立足于影坛?答案很简单:人文情怀。《百鸟朝凤》同时具备对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指涉:既指涉精神文明的传承,又指涉国产电影的现状。其叙事文本是建立在重塑国产电影的传统道德和艺术信仰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时代艺术的象征、隐喻的审美功能,建构起一种独具神韵的影像风格。整部影片一反当下商业片过度依赖蒙太奇剪切的偏好,而是适时地将长镜头融入镜头语言,降低剪辑速率,以达到描摹现实生活、提高艺术真实性的目的;同时,清新典雅的空镜头与灵动悠然的鸟鸣音效相得益彰,再与长镜头匹配共同营造了一种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此外,将众多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象征符号融入到影视艺术作品中,也有力地激活了影像的生命力。《百鸟朝凤》主要体现了一种久违的现实主义艺术气息,同时也有现代元素的合理融入,还充斥着老一代影人返朴归真的情怀。影片里唢呐传承的困局其实正隐喻着国产电影的现实境遇:与导演名字同音的主人公天鸣为了唢呐而放弃省城的诱惑、坚守传统艺术,这也使该片成为了导演本人为中国电影事业留下的一阕安魂曲。正如黄建新导演评价此片时所说:“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2]
众所周知,当下有众多的国产电影在面对好莱坞商业大片和跨国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时,难以坚守应有的价值底线,时常把视觉奇观甚至作为卖点,忽视人文精神,缺乏艺术定力。为此,有见地学者曾尖锐地指出:“视觉奇观和影片的思想价值谁为本体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影片只为视觉奇观而拍摄时,观众对影片的情感投入就会缺乏一个有效的道德判断皈依点或立足点,从而也就根本无法接受积极有益的思想启迪和人性教化。”[3]从《百鸟朝凤》一波三折的上映过程,国产电影的处境亦可见一斑。导演吴天明于2014年初不幸离世,这样一部封箱之作是在其女儿的多方奔走求助下方才得以上映的。这足以显示出当下国产电影市场的窘境,优秀影片极易胎死腹中。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部蕴含着真挚情感的当代影坛的“作者电影”,终于在2016年5月份与公众如约相见,给当下中国的电影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启示与引领。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4年5月23日24版。
篇10
【关键词】油田数字化;标准化建设
长庆油田进行数字化建设以由点向面全面进行了规模建设,由探索阶段进入了实践应用阶段。但是由于油田领域使用的抽油机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形式各样,加之数字化抽油机的大量推广应用,采油实现数字化上线困难重重。
油田数字化数据传输模式为:井场将抽油机数据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传输到增压站;增压站通过站控平台收集下属各井场数据,整合站内流程数据通过有线网络传输至上一级采油作业区;各采油作业区将各站点数据整合传输到上一级采油厂,从而实现全采油厂数字化信息全面监控。
但是由于基层数字化建设有先有后,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数字化装备品牌众多,兼容性参差不齐,从而造成增压站一级不能实时收集井场数据;作业区不能实时收集各站点流程数据;从而为整个采油厂的数字化管理带来巨大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采油厂调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数字化基层系统进行维护,从而大大的增加了数字化系统运营的成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数字化前端进行标准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抽油机标准化改造
抽油机数字化改造是最底层的数据采集点,也是数字化系统系统的基础,现在长庆油田抽油机使用的数字化装备有7种左右,井口数据采集方式不一样,数据传输方式也不一样,从而造成在上一级站控系统要正常运行,需要同时开启不同厂家的驱动程序,由于软件的冲突、硬件的不兼容等,经常会造成工控机的死机,从而使井场数据无法上传。
因此,抽油机改造标准化首先要统一数字化产品,优先使用数据采集与传输与数字化抽油机相匹配的产品。因为随着数字化抽油机的大规模推广,传统抽油机将逐渐退出采油市场,使用与数字化抽油机相兼容的井口采集器、井口RTU等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厂家产品在同一区块内协议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减轻了增压站工控机的负担,后期维护成本也相应得到降低。
2.井场标准化建设
井场数字化建设除了井口数据采集之外,还有井场汇管压力采集、视频信息采集、井场照明、网络信号传输等模块。井场汇管压力采集设备应使用统一的能直接传输到数字化抽油机井口采集器内的产品,并同时具备一定的防爆、防水、防雷击等功能;照明系统使用1-2家产品,便于维护保养;视频系统应统一视频服务器厂家及配套软件,因为上一级或多级进行视频监控时,不可能同时开启多个视频监控软件;井场网络交换机应使用工业级的交换机,能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连续工作;光纤收发模块尽量与井场交换机分开使用,以避免其中之一损坏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情况。
3.网络标准化建设
油田数字化网络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模式。有线即光纤,一般的增压站一级及上一级都铺设的是光纤,光纤线路故障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如果是干线光纤断路,有可能会导致整个采油厂数字化系统的瘫痪,因此铺设光纤时应统一成兼容性较好的光纤设备,制定相应的光纤线路建设标准,使用多模光纤,并为干线光纤线路铺设备份光纤,以确保干线线路的通讯质量。
无线使用的是无线网桥,分为点对点、点对多点、VLAN等多种形式,多用于井场与井场之间,井场与增压站之间的信号传输,采用点对点、点对多点的设备时,部分井场要作为中心基站或者是信号中继来使用,一旦基站无线设备出现故障,将会导致整个无线网络的瘫痪,数据将无法传输到上位机。而使用VLAN模式进行组网,当链路中有某一节点出现故障,传向该点的无线网桥设备会自动从最近的其他网络设备上重新链接,从而绕过损坏的节点。因此,尽管其作用仅限于连接两级单元,其影响范围较小,但出于后期维护考虑,无线设备也应尽量集中使用性能较好的产品,产品种类不能太多,在进行无线网络规划时,对于井场分布较多的片区,尽量避免使用基站一类的无线网络设备,优先使用VLAN模式进行无线组网。
4.站点标准化建设
站点数字化建设主要有流程监控、站内状态等数据,需要用到的数字化设备非常多。有数字化注水仪表、流量监测仪表、压力监测仪表、液位监测仪表、数字化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电磁阀门、变频装置、电参监控装置等。而且这些设备经常在露天的场合使用,经常会遇到潮湿、高温、低温、雨水侵蚀、雷击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故障率较高。因此,经过数年的数字化建设摸索,应统一数字化站点建设所用数字化装备的厂家、型号等。以降低故障率、节约维护成本。另外站内数据采集、分析、传输、控制等均由站内PLC进行,由于PLC抗干扰、抗雷击等均十分脆弱,维护、调试又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因此,对于一个采油单元(作业区级别),应尽量避免使用多家PLC产品,因为PLC维修周期长,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导致整个增压站及其所辖井场的数据都无法上传到作业区。
5.站控标准化建设
长庆油田数字化系统目前使用的是力控组态软件进行站控系统建设,由于近3年来力控软件不断的进行了升级,但是基层已建设过的站控系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升级,从而造成不同版本的站控软件之间通讯不畅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站控建设时,一方面,要求软件提供商开发力控具备自动升级的功能,同时要制定出标准化的组态界面。方便上一级数字化单位进行远程监控。
6.结语
目前在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五里湾二区作业区已经进行了标准化建设试点,通过标准化改造,更换了部分数字化装备,统一了井场、站、站控系统、无线网络等的建设标准,经过全面标准化改造后,对其中运行较稳定的20个井场试行了“无人值守”作业,经过3个月的运行,“无人值守”井场运行稳定,无重大事故发生,标准化建设正在一步一步向其他采油作业区推广。
推行油田数字化前端建设标准化,有利于油田对数字化建设单位进行量化考核、验收;有利于数字化系统高效运行;有利于统一油田数字化市场;有利于降低数字化系统运行、维护成本;有利于实现“无人值守”井场、站的目标;有利于油田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 [科]
【参考文献】
[1]甄长富.信息技术在“数字油田”数据源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