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篇1

福建省科技馆福建福州350005

摘要: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育应该成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正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最主要阵地。

关键词 院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项目;科技场馆;青少年;促进

1 科学教育在国外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科学教育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造成一些强国的崛起:如蒸汽机和纺织业之于英国;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之于德国和电力、铁路和钢铁业之于美国。西方国家由此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国家将科学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冲破了被教会控制的经院教育,实行了科学教育,即在中小学中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在我国,科学教育进入课堂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901 年,清政府决定将旧式诵读经书的学校改革为现代化的学校;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全国普遍实行。这是科学教育进入学校的开始;民国初期,中国政府在小学课程中设置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自然课和常识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国民希望强国的想法;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以来,科学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先后公布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重新编制了小学《自然》课的大纲和教材以及完成了《科学(3耀6 年级)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小学科学教育八套教材的审定。这说明我国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着力把科学教育提高到与传统的语数英物化课程并重的高度上来。

2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0 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20 世纪以后,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后,当代的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国家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把科学教育当作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将科学和语文、数学一样确立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世界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测项目(PISA)对15 岁的青少年进行素质评测,以前只评测语文和数学,自本世纪以来增加了对科学素质的评测。2008 年,PISA 把科学素质的评测列为重点,给予很大的重视。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在早期建立的科学概念,掌握的探索技能以及确立的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其成年后所具有的科学素质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科学教育是脑科学、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2.2.1 青少年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健康、以及脑的组织结构等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早期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最好,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却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

2.2.2 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2.2.3 早期发展对青少年气质和社会情绪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们一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对社会来说也是和谐和稳定的基础。

2.2.4 早期发展对于感知和认知能力,对于身体健康,对于预防不良发展倾向等等都有重大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的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他们后来的学习、工作,以至成年后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某些方面后来可能做些弥补,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3 在科技场馆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

根据我国科技部科普统计数据,截至2012 年底,我国建筑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 个,其中含科技馆364 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32 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39 个。青少年是科技馆教育活动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众,科技场馆是开展校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硬件设施急剧扩张的同时,科技馆要吸引公众、尤其是让青少年“走进来”,并且“留得住”,就要在软件,尤其是科学教育项目的研发上下功夫。科学教育项目研发也是解决目前科技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

4 科学教育项目在福建省科技馆的开展情况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始创于2012 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四家主办单位希望通过展评活动,向社会、中小学校和科技场馆推介这些教育项目,提高人们对科技场馆非正规教育价值的认知。同时,主办单位还希望活动能传播创新的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激励更多的科技场馆研发创新性的科学教育资源。

在2014 年第二届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中,福建省科技馆推荐了两个项目:“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和“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这两个项目都极具当地特色,深受参与青少年的喜爱。

4.1“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

寿山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其色泽瑰丽雅致,品种丰富多样,目前有160 多种,在石间世界可谓倾国倾城。其中“田黄”价比黄金,几乎是历代皇帝刻制“御玺”的专用石料。“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旨在以福州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寿山石为依托,让孩子从欣赏、体验、实验探索、刻制、交流等方面经历对寿山石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

项目流程有:

淤赏石:到“寿山国石馆”参观。

于探石:到“寿山石矿洞景区”探索寿山石挖掘的方式和形成的奥秘。

盂捡石:在景区捡石区捡自己心仪的石头,辨别石头质地。榆磨石:在磨石区打磨石头,形成自己的寿山石毛坯。

虞研石:在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岩石分类和辨别方法,对寿山石的硬度、种类、成分、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愚刻石:在专家指导下了解篆刻历史,学习篆刻方法,并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

舆写石:制作寿山石探索海报,表达自己的体验及收获,传播寿山石文化。余谈石:邀请各界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座谈交流。俞挺石:进行网络签名,支持“爱我国石、爱我家乡”活动。本项目的特色有:

4.1.1 深入、系统的探究过程

本活动从考察体验开始、到动手实验研究、到亲手磨石和篆刻,制作海报以及网络签名等,充分考虑到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感性认知和体验,到实验及理性分析,最后到情感升华和表达,探究过程系统、深入。相对单一的课堂授课,孩子在其中所收获到的科学知识、方法、态度、精神以及情感体验是极其深入的。4.1.2 与学校科学课程衔接紧密与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认识岩石》、《岩石会改变形状吗》等内容契合,很好地实现了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

4.1.3 文化和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

本活动把岩石形成、寿山石形成及成分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寿山石文化艺术体验过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极具文化内涵。4.2“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

这个科学教育项目方案旨在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教育,使参与本项目的中小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的教育理念,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同时启迪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认识到保护闽江口湿地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并可结合福州当地的区位优势,开展两岸科普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 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对闽江河口湿地鸟类活动的观测,了解认识闽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初步学习鸟类活动的观测技能。4.2.2 青少年的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做和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养成勤于思考、认真探索,努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4.2.3 青少年的科学态度、兴趣的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规,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品质。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近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自项目开展以来,参与的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观赏鸟类纪录片、参与观测知识讲座,并实地进行了湿地考察。在考察中中青少年们完成了观测、记录、写生、填写考察报告等多项任务。在活动中青少年们深刻感受到湿地、飞鸟、人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体会到湿地的脆弱,大大增强了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的意识。这比任何一堂青少年只能正正经经坐在教室里,教师讲授,青少年只能被动接受的生物自然课程的效果都要好得多。而且,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参与兴趣,科技馆还组织他们进行湿地写生比赛,制作湿地水鸟书签,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

篇2

在青少年的培育过程中,对其进行科普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今人们提出在农业科普基地内来推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寄以希望利用科研基地的研究成果,来深入化的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以最优的来对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为了有效的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首先应提升自身的认知,对于在科普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意义、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恰当的、科学的来完成青少年科普教育,为其的日后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一、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推进的作用

(一)农业科研基地

农业科研基地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同时也担负着向人民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的任务。于其内拥有大量的人才、科研成果、科技信息,进而为青少年亲近自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支撑。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

所谓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其教育培养下,将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其也是一项促进我国科技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性、基础工作。

(三)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作用

农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而农业科技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培养青少年了解并掌握农业科学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于新时代下于农业科研基地内来进行青少年科普知识的推进,可促使青少年近距离的了解农业生产、感悟并鉴赏农业知识内涵,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思维能力、科学意志的形成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于各类科技馆、科技示范机构内都开展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这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基地内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相关部门也积极的给予了配合,并开展了青少年农业科普实践教育。相关培训机构,还根据农业发展的趋势,不断的来对科普基地进行建设,以完善内在的功能,以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但是即便如此,在当前的农业科研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行中依然存有各类问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解决。

三、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

在当前,虽然有关部门大力宣传推广农业科研基地内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但是一些家长及学生依然未能认识到其的重要性,而是一再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该情况的存在极为不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方法措施方面

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进而对此项工作带来了影响。从而也未深入的来探方法,以促进农业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完成。就更谈不上工作有规划性,相应的事后考察、教育的科学性都将受到影响。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将严重影响到该项工作的进行效果。

四、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作用

(一)开展多元化的科普教学方法

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效果,相关人员应积极的进行方法探讨,进而来为学生进行多样式的科普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的来利用基地内的设施,以此为基础来灵活的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来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农业科研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活动中来,将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呈现在青少年的面前,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高效完成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认识,完善科普合作机制

相关工作者应加大农业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推广,将其的意义进行传播,以达到提升大家认识的作用。同时还应强化与学校的合作,将精心设计的科普活动最大限度的应用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将其的教育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语

篇3

基金项目:2014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414160011Y。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以及数学阅读对青少年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阅读量少、对阅读缺乏兴趣以及家长在培养青少年阅读方面存在误区的现状,从教师培养青少年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以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数学阅读意识三方面出发,共同促进青少年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 数学阅读 培养

一、青少年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第一,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性。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人类的每一次的重大进步的背后都是数学强有力的支撑。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两弹一星”的问世以及现在普及的手机的发明都离不开数学,可以说没有数学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第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因而可以发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符号化等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的语言阅读。

第三,重视青少年数学阅读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青少年自学能力的发展。青少年重视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重视青少年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青少年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

1.青少年的数学阅读量少,阅读理解能力下降。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数学阅读量几乎为“零”,青少年很少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而在阅读的数学书籍中有关解题的、奥数的书籍几乎占百分之百,除去这部分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的应试阅读外,青少年能够自觉的,把数学阅读当成兴趣的青少年几乎为“零”。由于青少年阅读量少,导致了青少年阅读理解能力的下降。

2.青少年缺乏教师引导,对数学阅读缺乏兴趣。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而数学学科是不需要阅读的。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交给青少年解决方法和技巧,并没有在数学阅读方面给青少年引导和阅读方法,使青少年很难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加上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方法,要想青少年主动阅读是不可能的。

3.家长认识方面上的误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数学成绩能够有所提高,所以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给学生买很多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可是再看看具体书籍呢,都是些数学习题册、数学参考材料以及奥数知识等方面的带有应试性、功利性的书。

三、青少年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对策

1.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书本上的知识点和阅读量是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的,教师可以在课外推荐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课外书籍,拓宽青少年的阅读面。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

2.教师要加强引导,培养青少年数学阅读的兴趣。由于青少年心理年龄的特点,学生的阅读需要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青少年学生边读边思考,同时能够做好笔记。通过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圈、勾、划等形式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兴趣的引领。只有当青少年学生为情所动,把阅读当成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潜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家长树立正确的青少年数学阅读的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家长要走出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数学阅读的意识,要始终坚信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同时家长要意识到经历比名次更重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快乐以及青少年数学阅读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要有长远的目标,立足于青少年持续、终身的发展,而不是短时的成绩。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数学阅读能力,为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与策略[ M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91-96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33.

[3]李家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 许颐. 主动阅读—— 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起点[ J ] .读与写,2011,8(4):108

[5]王建文.阅读能力,数学老师也追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1

篇4

关键词: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社区青少年人数的不断增加,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也变得非常复杂。城市社区的青少年长期处于无人管教、无处就业的状态,他们正值最为灿烂的年纪,但是所处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当今的城市当中,青少年涉嫌犯罪的案例不在少数,多数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教育而产生的,他们在生活环境中会由于受到社会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心理和观念发生变化。

一、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就教育主体的形式来讲过于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教育也逐步扩大了施教范围,对于我国成人教育机构来讲,虽然对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育群体的问题,成人教育机构是负责教育城市社区青少年的主要基地,但是我国的成人教育机构面向的招生范围非常广泛,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机构中受教育者的年龄参差不齐,对于教师而言,这使得管理难度大增,教育效率低下。虽然我国在成人教育的这个问题上有了新的进步,但是实际上还处在一个发展的状态,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对培养社区青少年的目标和方向并不明确。社区青少年本身就长期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大大高于普通青少年,这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会让他们深感约束;还有很多教育机构存在着管理不严的问题,在业余的时候,社区青少年泡网吧、打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都给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的破解方式

面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问题,无论是作为教育机构的教育者,还是家庭和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起来。成人教育机构是社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特点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青少年的德育为主,抓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对他们自身的不良习惯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教;成人教育机构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划分,并根据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教材和课程。加强和社区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尽量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化他们,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温暖。

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发展不仅仅只是教育机构应该要做的,家长更要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长是青少年接触到的直接教育者,应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青少年的教育不容忽视,对于没有太多时间或精力来教育的家庭也不要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关爱。社会更要为青少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只要我们人人都能以身作则,就能为广大的青少年做好学习的榜样,这也是转变教育的方式。对于沉迷于网络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机构、社会和家庭要利用合作教育实现对社区青少年的监管和教导,严厉打击和杜绝未成年进入相关的娱乐场所,可以适当地组织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让社区青少年参与其中,例如去博物馆参观,在丰富他们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能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

在社区青少年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人们应该实现成人教育的改革,加大教育整改力度,青少年不但要接受素质和能力教育,还要培养他们更加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视野,尽量开发出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作为成人教育的机构而言,更要加强与正规教育的衔接延伸,在保留成人教育特色的同时实现社区青少年的针对式教育,这样,对社区青少年来讲不但能接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还得到了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利于社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面对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问题所面临的困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庭和社会,都要正确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成人教育作为直接的教育机构,应该负起作为教育人的责任,时刻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为重,从何实际出发,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案,加大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力度,实现与正规教育的接轨,逐渐让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正规化。

参考文献:

[1]李慧霞.社区管理中青少年教育路径探究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4):80―82.

[2]张湘豫.浅谈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S1):83―85.

篇5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市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初期,人们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中心”教育指导工作只能面对本校具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学生开放。为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我们利用板报、广播、媒体,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走进社区、家庭、学校,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远远超过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需求及思想道德培养,一些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严重的不健康因素,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进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下发心理测试题和辅导资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一个又一个来访者,从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广泛的宣传,满腔热忱的工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沟通,让青少年不再迷茫,牵手爱心,让孩子们走出困境

1. 以人为本,深入调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心理问题。据调查统计,有26%的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青春期逆反、交友早恋、脸上长青春痘等,而学习压力大、缺少最佳的学习方法、青春期逆反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分别召开了家长面谈会、学生座谈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家长的困惑,我们发现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溺爱、粗暴、放任不管、事无巨细、期望过高、挖苦讽刺,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离异、留守儿童、隔辈管理,这些都是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全市开展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各学校征订了家教指南,坚持每周五下午家长接待日接待家长的来信来访,通过热线电话、网上答疑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坚持每月一次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发讲座材料、反馈教育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2. 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正确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青少年年龄小,简单地说教、乏味地劝说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疏导他们的心理。

我们针对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学习方法大比拼”活动;针对孩子与父母对立,青春期逆反,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亲情互动”活动;针对师生关系紧张,开展了“教师心语、学生感言师生交流”活动;针对学生交友、早恋等心理问题,开展了“走进花季,青春宣言”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各项活动紧扣主题、抓住问题、设计新颖、参与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篇6

摘 要: 从个体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的知识利用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他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学习和消化各科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利用习惯,对知识加以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极大浪费。结合对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模型的探究,运用调查研究方式,分析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现状与表现差异,从提高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效率出发,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知识利用是教育学、心理学、组织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目前,国际上对于知识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的获取、知识自主性、互联网及电子资源的利用、公众和学校图书馆服务、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阅读状况等六个方面[2]。其中,互联网及电子资源的利用、公众和学校图书馆服务涉及的是知识利用的工具或者情境状态;知识的获取、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阅读状况关注更多的是知识获取或者知识利用的内容。可以说,这些研究对于了解青少年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特征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有知识的自主性是关于青少年如何整合与发展知识体系的研究[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知识利用的状况进行分析,内容涉及知识利用的能力、过程以及不足等方面。比如,图书馆专业人员对高校大学生书目情报能力的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的教育、青少年知识利用过程中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的分析,等等。但总体来看,论述不够深入,相关实证研究资料不多,尤其是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知识利用过程与特征的研究。

知识利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知识利用的主体身上,体现了一个人对知识与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与整合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会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本文依据对知识利用的内涵和本质的分析,从知识利用过程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入手,建构了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模型,编制了相应的知识利用习惯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层次(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的3575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现状与差异,进而从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的角度,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差异分析模型的构建

对知识的利用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知识的实践。知识利用是个体借助外物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通过交流与共享,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创新的一个动态心理过程。也就是说,运用知识的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往往带有个体的特殊色彩。

Davenport& Prusak (1998)提出知识转移模式来诠释知识利用,他们认为,知识转移主要包括知识的传递、吸收和利用三个步骤,表示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接受者能有效地吸收与利用。林东清在《知识管理实务与理论》一书中阐释广义的知识利用,认为它至少包括采纳、吸收、利用和价值实现等四个阶段,即知识转移的成功利用必备以上四个条件[4]。综合以上观点认为,吸收和采纳是知识利用的前提;转移和价值实现是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前提发生在个体身上,而转移与价值实现则需要借助于客体。于是,从整体上来看,一个个体知识利用的过程应当可以划分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知识整合、知识采纳、知识外化、知识共享等。整合和采纳阶段是知识利用的初级阶段,个体将获取到的知识系统化并进行重组,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为了使知识利用更方便,通常通过采纳别人的意见,借助他人的帮助,使得获取的知识更加符合个体内在的知识体系。知识利用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知识的实际运用阶段,包括知识的外化以及知识共享过程。由于每个个体内在的知识体系不同,在遇到相同的知识利用情境时,知识的外化的方式以及外化的质量也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包括常规性的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知识利用的最后环节,即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体通过分享、交流、传播知识,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知识[5]。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知识利用的渐进过程中,个体会形成一些带有自身独特行为色彩的稳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习惯或者叫知识利用习惯[6]。在知识利用的每个特定的阶段都会形成相对应的行为习惯,分别是知识重组的习惯(自我重组与否)、知识采纳的习惯(寻求帮助与否)、知识外化的习惯(主动与被动区别)以及知识共享习惯(分享交流的意愿)。简而言之,所谓的知识利用习惯也就是指个体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一定的任务时,在一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典型的行为特征。

为了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与分析青少年知识利用的习惯差异,可以将上述认识纳入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分别是知识利用的方式维度、内容维度、意愿维度。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知识利用的个体差异。

知识利用的方式维度描述了青少年在知识利用中表现出的独立与依赖行为特征。独立表现为主动、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依赖则表现为寻求帮助的习惯。知识利用的内容维度描述了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加工深度:深加工和浅加工。浅加工表现为自我重组习惯、阅读习惯等;而深加工主要表现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知识创新上。知识利用的意愿维度则与个体对知识利用的目的性与重要性的觉知程度有关,认识到重要性,他们就会表现出分享交流和外化的行为习惯;反之,他们就会表现出保守、退缩的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愿意分享交流的个体,其知识利用是清晰的,他们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知识利用习惯。而没有意识到知识利用的重要性或者不注重分享交流与外化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利用是模糊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无知识利用习惯,因为分享交流和转移才是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个维度是我们认识青少年知识利用过程的维度,而不是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维度,但是,在这三个维度之下,青少年知识利用的行为会表现出典型性的特征,这就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将以下我们构建的模型视作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差异分析的模型。它指导我们来认识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整个行为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指向知识的创新。

二、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与差异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了解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与差异表现,为促进青少年更有效地知识利用提供教育建议。

(二)研究对象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层次(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的3575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分布。

(三)研究工具

根据所建构的知识利用习惯差异的分析模型,基于对青少年学生的访谈与开放式问卷结果,编制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调查问卷》。问卷结构包括知识重组习惯、知识采纳习惯、知识外化习惯以及知识共享习惯等四个维度。

(四)研究结果

1.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

知识利用习惯的多样化。通过对3575名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调查来看,93.2%的青少年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一种或一种以上良好、稳定的习惯,比如:他们习惯于运用所获得

的知识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他们习惯于获取知识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消化重组知识,他们还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借鉴模仿他人,等等。这说明,绝大部分青少年已经意识到知识利用习惯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

知识利用习惯的不稳定性。研究发现,6.8%的青少年并没有形成知识利用的习惯,即他们不能对已有知识很好地加以利用,或者运用知识时无计划、无准备,完全是处于应付状态。同时,仍有23.2%的人在形成习惯和无习惯之间徘徊,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利用习惯的单一性。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显示:在已经形成的四种习惯中,自我重组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分享交流、主动地解决问题和任务,而通过“寻求帮助”习惯利用知识的青少年比例则最低。并且,大部分已形成习惯的青少年知识利用方法单一,同时拥有上述四类习惯的仅有155人,大部分青少年所形成的习惯都在两种以下。这种单一化的知识利用习惯会造成知识学习上营养不良、消化功能萎缩,导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下降。对大学生而言,不利于构建自己宽广扎实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

因此,青少年知识利用良好习惯的培养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青少年知识利用的良好习惯,还要注重知识利用习惯多元化的训练。

2.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

从有无习惯的角度看,在性别上,男生在知识利用中具有一种或多种习惯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而没有形成习惯的男生比例(7.6%)也高于女生(5.8%)。说明男生在知识利用习惯的形成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极端化倾向,即一旦养成良好习惯便比较稳定,能有计划有策略地利用知识;而没有形成习惯者,则在知识利用过程中束手无策。女生在知识利用习惯的形成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扁平化倾向。

在文化程度上,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没形成习惯的青少年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无习惯的本科生比例仅有2.2%,同时拥有四种习惯的青少年比例也呈下降的趋势,而介于有习惯与无习惯之间的青少年直线上升,例如,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初中生(8.4%)比例明显低于本科生(45.4%)。这一方面说明随着学习的扩展和深入,青少年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本科生的数据得知,随着学习任务的改变,可能这四种习惯并不适合本科的学习任务,他们逐渐养成其他多种习惯进行知识的利用。

城乡角度上,整体来说,形成习惯的城市青少年比例(75.4%)高于农村青少年(62.8%),没有形成习惯的城市青少年(8.9%)也高于农村青少年(4.6%)。说明尽管城市中有习惯的青少年多于农村,但在知识利用过程中仍有部分城市青少年并没有形成习惯。因此,针对城市中没有习惯的青少年,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尤为必要,同时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形成习惯的群体要坚持并巩固自己的习惯。农村青少年中无习惯的比例较城市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农村青少年能够运用些最原始的知识利用习惯。但是农村中仍有32.6%的青少年介于有习惯和无习惯之间,因此,使他们尽快形成习惯应该是当前农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已形成习惯的角度看,男生在四种习惯上比例均高于女生,尤其以“主动地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差异最为明显。可能是由于男生个性较豪放,善于借助外界帮助,积极地解决问题,而女生更内敛、认真,习惯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向外界寻求帮助。

农村青少年拥有四种习惯的比例均低于城市,其中在“寻求帮助”这一习惯上差异显著。可能由于地域和环境的差异,农村青少年在知识利用中并不善于借助外界帮助去解决问题。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青少年的知识利用习惯呈单一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本科生中,诸如“寻求帮助”等一些好的习惯被忽略。或者说“寻求帮助”等习惯可能不适应本科的学习任务,我们所说的习惯可能更适合于课本和显性知识的利用,或者这种习惯是能够意识到的,还有不能意识到的习惯存在于其他习惯当中。

总体来说,在四种典型的习惯中,鼓励青少年通过向别人寻求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进行知识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初中生和本科生知识利用习惯单一化倾向比较明显。同时还可见,青少年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除了具有常用的四种习惯以外,还通过不断寻求其他途径或渠道利用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

三、培养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教育建议

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现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建议:

(一)强化引导,重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实际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青少年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是信息时代利用知识的主体,另一方面其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其良好习惯、摒除不良习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效率。我们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良好习惯尤其是知识利用习惯的养成当作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之一,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首先,教师要强调知识利用习惯的重要性,使得青少年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提高学习和利用知识的效率的现实意义[8]。其次,对于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要及时而科学地强化引导,不断促进和巩固良好知识利用习惯的养成。而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应当及时予以提醒。最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榜样教育的作用,选择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青少年作为榜样,鼓励其他青少年学习效仿。

(二)因材施教,训练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知识利用习惯

由于地区、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异,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也存在相应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从深度分析,按照不同个体需求各有侧重。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介于有习惯和无习惯之间的比例较多,而城市青少年有稳定习惯的比例和没有形成习惯的比例均较高。因此,针对农村地区青少年而言,通过训练与引导,让他们逐步从无习惯走向有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城市青少年而言,首先,有稳定习惯的青少年要不断完善和巩固良好习惯,并使之系统化。其次,针对部分没有形成习惯的青少年,则需要下大力气,从方式方法上加强知识利用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由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在知识获取以及知识利用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差异。女生拥有多种习惯的比例都低于男生,因此,加强女生多种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还发现,虽然青少年的知识利用习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没有形成稳定习惯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寻求帮助”一项上,从初中到大专,青少年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本科生的比例仅为2%。因此,针对大学生,首先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共享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别人的建议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巩固的影响。使他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寻求帮助”,将其作为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促进因素,从而加强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次,大学教师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再次,学校要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讲座、辅导员QQ群、学校学科专业论坛、网络教学等学习交流平台,及时向学生提供帮助。

(三)系统指导,构建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完整体系

研究表明,青少年初级阶段的习惯正逐步形成,但高级阶段的习惯还比较薄弱。特别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分享交流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快青少年知识利用的习惯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在青少年学会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自我重组的基础上,要启发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有计划地去利用所获取的知识。其次,教育者应该鼓励青少年学会借助外界的帮助,向别人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初步的知识利用的良好习惯。第三,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和与别人讨论的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第四,适时开展辩论会、演讲等形式的课余学习活动,可以实现青少年之间知识的分享交流,进而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与共享知识的意愿。例如,营造怡人的读书环境;开展多种知识利用辅导讲座;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组织读书沙龙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形式,都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受到青少年欢迎的,它们会起到进一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知识创新上有所欠缺。也就是说,青少年知识利用往往还满足于低层次的利用,不能够站在更高层次上去思考与运用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上的浅层次加工倾向。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关键。如果青少年能够形成深层次加工知识与利用知识的习惯,那么,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庄薇通过对研究生群体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知识利用的实践性观点,她强调知识利用应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将创造新知识作为知识利用追求的目标[9]。因此,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对他的学生所说:“必须要学会创新,如果只是简单的储存知识,其价值可能只值5元钱一张的光盘。”

实现知识利用从无习惯向有习惯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实现知识利用的习惯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进而实现知识利用从常规化向创新化的转变非常重要。青少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性学习,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还要加强知识利用的训练,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质。这是所有条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储节旺.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06,(5):36-39.

[2] YALSA Research Committee. Current Research Related to Young Adult Services,2000-2005:A Supplement [J/OL].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2006,4(3) :35-46.

[3] 葛明贵,胡长粤.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知识管理[J]. 现代情报,2010,30(10):7-9.

[4]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57—260.

[5] 颜士梅.组织内部知识利用体系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10):81.

[6] 葛明贵,漆文烨. 青少年知识利用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69-71.

[7] 戚永红,宝贡敏.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多角化的学习观[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103-106.

篇7

一、《大纲》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大纲》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出台的。党的十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并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及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等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大纲》深刻阐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确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确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途径,健全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保障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大纲》的出台,对于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纲》的主要内容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

《大纲》确定了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遵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纲》还针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阶段目标。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纲》确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内容: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分阶段、系统安排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公共生活、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等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核心内容;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大纲》还针对义务教育(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确定了各学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大纲》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均要开设法治教育专门课程,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学科协同,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在法治教育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规则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2. 社会教育。广泛组织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积极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3. 家庭教育。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积极引导家长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机制,编写家长法治教育手册,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产生违法行为。发挥学生法治教育对家长的作用,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影响。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制度保障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司法部门、共青团和有关部门、组织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完善保障机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帮助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法治内涵。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完善法治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三)健全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评价要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基于《大纲》确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素养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司法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区域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可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育教学资源保障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专业网站建设,提供形式生动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网络优秀法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纳入各地校外教育机构建设的整体规划。 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发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及相关产品。鼓励各地将法治教育教材、读本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大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课题。引导大众传媒切实承担起法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公益法治宣传活动。

篇8

关键词:体育舞蹈;青少年;体态形状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1一、形体美是人的身体所展现出的形体结构

体育舞蹈的美的展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是舞者的动作的美和舞者形态的美,动作和形态的完美结合这才是体育舞蹈美之所在。体态形状美包括人的身体美和姿态美两个方面。人的身体美主要是指人的身体外部展现出来的线条、比例、色彩的美,如美的身材、外貌,是一种静态的美;姿态美是指人的身体各部分在空间活动所构成的各种姿态和行为举止的美,是一种造型的动态的美。二、对青少年进行形体美塑造的必要性及特点

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造成形体的不正,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遗传因素的作用。如耸肩、含胸、背部弯曲等。但是经过一定的校正还是能够改变过来的。

体育舞蹈是一种伴随着音乐舞动四肢的大众娱乐项目,它需要舞者有着较强的动作展现。活动时人的身体上面肢体,下面肢体,腰部,头颈的肌肉,关节,骨骼,韧带都参与了活动,对提高人的身体协调,灵活性,有着显著的作用。参加体育舞蹈锻炼时优美动听的音乐,开朗欢快的气氛。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肢体、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将来的发展。这段期间的人多为青少年,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在这一阶段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接近成人水平,神经系统发育特别是脑皮层的结构与机能的发育已基本完成兴奋进程和抑制进程趋于平衡和稳定,动作更加协调。所以通过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情况采取针对的形体练习,那么就能够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态形状美塑造的作用

一般体育舞蹈的初学者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先学习一些基本的姿势,这样才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形体姿势。通过课堂教学,让青少年感受到纠正不良形态的重要性及掌握使自己的形体更加完美的方法,如男同学抬头挺胸显得挺拔又有男人的气质,女同学显得更加具有魅力。进行体育舞蹈训练,可以对一些不好的形态进行改正,如"一"位脚的站立训练可以纠正圆圈退;长时间坚持挺胸收腹的贴墙训练可以纠正含胸、弯腰等不良站姿;压腿、踢腿、绷脚尖可以改善腿部的线条;压肩、扩胸可以纠正耸肩含胸;姿态控制练习可增强身体的平衡感和控制力,使身体造型更加优美。综上所述,通过体育舞蹈课的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学到了新的动作技能,锻炼其协调性和灵敏性。同时体育舞蹈的训练还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形体姿势,从而有利于其整体气质的培养。四、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态形状美塑造的途径

4.1 一些基本姿态的训练

体态形状美的塑造关键在于一些基本姿态的训练,并且通过一些简单的姿态训练能够让青少年受益终身。为了突出其训练结果及趣味性,和体育舞蹈结合会很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引入以下几个方面的形体训练内容。人的形体除了受遗传影响,还主要受后天的营养、生活习惯以及体育锻炼、形体改善等影响,如现在很多刚出生的孩子早期发现有圆圈退、扁平足等症状,都可以通过按摩进行改善。现在青少年由于缺乏形体练习导致他们中有些人存在不好的形体特点,如耸肩、含胸、背部弯曲、两个肩膀不平、头颈歪斜、X形腿、圆圈退、斜跨八字步、脚尖内扣等。即使有些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上面的一些形体特点,但是经过一定的校正还是能够改变过来的

4.2 加强青少年对音乐节奏的领悟

体育舞蹈美的展现离不开体育舞蹈,音乐既能够将舞者迅速的进入到体育舞蹈情境中,还能够帮助其进行美的展现。音乐不仅助于习舞者体会和感受动作节奏、风格、速度及强度等变化,还能使习舞者合理调节活动时的强度变化,培养其乐感和节奏感,并有助于激发练习者的体态形状美的意识,提高练习兴趣性,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展现力。作为健与美结合的体育舞蹈,要求男女以精湛的体育舞蹈技艺、默契的配合、精心的编排去展现体育舞蹈的华贵艺术,需要音乐。

4.3 注意理论和动作的结合教学,培养青少年审美意识

篇9

关键词:法制教育 政治教学 相互渗透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各项犯罪也在升级,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升高的趋势更是严重,而青少年犯罪也是越来越智能化、科技化、隐藏性比较高,然而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造成了很多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经是一项当前学校的重要任务了,这也让社会、家长、学校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呢?在这时中学时代的政治课本,政治老师被各界关注起来,人们越来越觉得政治教育中渗透法律知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必要的。[1]

一、中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的阐述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在学校不断的出现,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很多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据统计在各类的犯罪比例中青少年的犯罪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且犯罪的手段更是智能化,多样化。而年龄的层次是越来越小,手段则是越来越残忍,所以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趋势在中学时期普及法律知识是很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还需要很多的改善,所以难免在法律教育方面有所不足,这也亟待在中学的老师们去改善这些,在课堂上普及法律知识,尤其是在政治课堂上给同学们渗透法制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是非常的重要,其实不仅是学校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引导,社会乃至是家长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来改善现在的社会环境。

二、中学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的实例

我国是一个法制的社会,那么法律知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当代青年犯罪的数量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学生中间普及宣讲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老师的教学中应该时不时的给同学们讲解一些法律知识,我们时常在生活之中可能碰到一些例子。[2]

自从小张考取了驾照后,从此就成为了一个出门都是以车代步的骑车族,平时出门, 只要没下雨, 无论是10分钟的路或是1个小时的路程,他都基本上是以车代步。 5月11号这一天,天下着倾盆大雨,因此小张今天就没有办法骑着车去上学了,只能自己去里屋带上雨伞, 然后搭车去上学。在中午休息的时间里,小张发现下午需要提交的实验报告竟然忘在家里没有带出来,于是他便决定回家一趟。小张习惯性地走到自己经常停车的地方, 找了半天没有自己的车子,才想起来今天自己没有骑车到学校。这个时候小张发现有一辆摩托车的钥匙还插在车上,没有被取下来。小张小心地把钥匙取下来,原本想马上把这个摩托车的钥匙交到学校的警务室去,但是他想到自己要回家一趟去拿自己的实验报告呢,正好今天又没有骑自己的车,那就借用一下这辆摩托车吧。反正又没人知道的,因为自己平时就是开车的所以他很清楚从家里到学校往返时间,大概在半小时以内就可以回到学校了,到时候再把这钥匙交到警务室,说不定到那时车子的主人发现自己的钥匙被好心人捡到的交到警务室了,说不定到那个时候他还要感谢我呢!甚至不知道他的车子曾经被人偷偷的借去骑过呢。 在小张骑车回家的路上,刚好碰到警察巡查,警察要小张出示自己的驾照,此时没有驾照的小张慌忙地向警察解释事情的原委,他其实只是想借用一下这辆摩托车而已,根本就没有要偷窃的意思。但是小张的这个说法没有切实的证据表明他不是偷窃的,所以即使是本意根本就没有偷窃的意思,但是他的行为却已经是构成了偷窃的罪行。在法律面前一切讲究证据。没有证据,自己只能是寸步难行,随时都难逃法律的制裁。

其实有很多时候自己觉得可能别人不会发现,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然后就偷偷的去做了一些事情,孰不知自己当时已经触犯了法律,在法律面前讲究的是证据,当自己说不清的时候,那就是只有两个字:“后悔”。在很多事情的面前都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所以我们只有认清楚什么是犯罪,我们要做一个知法懂法的公民,就必须学习法律知识,不要到了被告上法庭的时候都还不清楚到底是犯了什么罪。那么在中学期间进行法律教育是尤其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法律知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才不会在青年时期不了解的情况下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青少年也要不断的去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尤其是在政治课程上面,老师会尽量多的宣讲法律知识,不要当政治课程是一门杂门课程,自己更应该重视起来,积极的配合老师学习了解法律知识。不断地使自己成长成为一个优秀良好合格的公民而努力。

三、政治老师进行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互相渗透

政治教育在中学时代是一个很好的给中学生正面讲解法律知识机会,所以政治老师应该把握住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那么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到把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政治课本上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例子,进行比较教育,政治老师要根据政治的基本特性,在政治课堂上要结合课本的实际例子挖掘其中的法律道理,然后对学生们进行因势利导,一步步的对学生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切实的让政治教育成为中学时代法律知识的大讲堂,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把学生们培养成积极的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保护集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养成一个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公民形象。[3]

四、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是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人,不光要继承历史的使命,也要继承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中学时代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尤其是中学时代的政治教育很合适向学生们们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自己的法制知识,老师要找准课本上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相结合点,从不经意间就能宣传到法律知识。[4]

参考文献:

[1]杨为民.如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No.63410:65.

[2]周浩.如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No.64012:21.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文学 智育教育 德育教育 美育教育 教育价值

一、引言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Young Adult Literature, 简称“YAL”)泛指处于12~18岁的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 [1] ,从广义上讲,甚至可以包括所有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许多小说(如《 雾都孤儿 》 《 汤姆·索亚历险记 》 《 麦田的守望者 》 《 蝇王 》等)都因出色的青少年视角叙事而被列入经典文学,英美国家更是通过专设卡内基奖(Carnegie Medal)和纽伯瑞奖(Newbery Medal),将其颁发给出色的青少年文学作品,而突出地表现出对青少年文学及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近年英美青少年文学发展迅速,在世界文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许多文学或影视大奖作品(如《 哈利·波特 》 《 圆屋 》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等)都是围绕青少年主人公的故事展开,逐渐扩散式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文学教育观。对于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而言,研究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蕴含的教育理论与价值,无疑将是督促实现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捷径。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03年撰文《 论教育之宗旨 》,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美、善三者,“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2] 本文拟以王国维先生的观点为基本构思依据,研究总结在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英美青少年文学所蕴含的、有借鉴意义的智育、德育和美育三方面教育价值。

二、趋向成熟的心智培养

古今中外皆重视受教育者的智育教育,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儒家文化教育,西方的古希腊雅典教育,还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普及教育,共性都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和学习能力,其差别大多是开发方式和教育内容的不同。然而,从近年的中西方教育情况比较来看,国内的青少年智育教育较之西方,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余,而在培养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培养青少年成熟心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从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获取相关的借鉴经验应行之有效。

英美青少年经典文学中蕴含的关于勇敢探索的精神比比皆是,这与英、美国家热衷冒险和开拓的海洋文明起源不无关联,而且航海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强化了其继续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英伦三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发展史不仅产生了英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也开拓了凸显英国人冒险精神的荒岛文学。同为荒岛题材的青少年文学作品《 蝇王 》虽然与《 鲁滨逊漂流记 》的故事背景和结局有所不同,但是两部小说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描述一个年轻人或一群青少年在海外荒岛上的神秘离奇境遇或惊险刺激经历。而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不过是将两位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追求自由的历险地由荒岛移到了北美密西西比河畔,甚至风靡全球的冒险小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亦是如是地更换了历险背景,不变的主题是小主人公在异地他乡战胜重重困难的经历及其不服输的探索精神,这才恰是青少年读者孜孜不倦渴求的精髓,能够激发其内心磅礴的想象空间和勇敢探索未知的斗志。

近年的英美青少年热点文学多为奇幻或科幻题材小说,能够大大启发青少年读者的创造性思维。J.K.罗琳的《 哈利·波特 》系列、J.R.R.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 霍比特人 》《 指环王 》系列、以及斯蒂芬妮·梅尔的《 暮光之城 》系列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扩充了读者的想象空间,J.K.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道,她就是要向“处于现实世界入口处的”青少年“颂扬想象力的重要性”,这种“人类能够在没有自我经历的情况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才会锻造人们“思他人所思,想他人所想”的同理心。[3] 而科幻题材则不过是“试图使其虚构的世界合情合理,明显地涉及已知或想象的科学原理,或是设计好的技术进步,或表现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4] ,玛丽·雪莱的《 弗兰肯斯坦 》即为佳例,科幻的成分不仅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引起阅读兴趣,更会以科幻色彩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丰富传统小说的单一结构模式,完备青少年阅读者的叙事学经验和审美鉴赏力。

勇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能够加强青少年实践生活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可以敦促深广而又发散地思考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无疑会促成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成熟的心智,这在目前国内以青少年文学促进个体教育方面将大有裨益。所以,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青少年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而且还应有意识地注重加强其实际生存能力,才能培养出智力完备的人才。

三、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

道德教育不仅指个人品德的修为,更涵盖社会公德的培养,而且会伴随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青少年阶段是对个人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的基本形成时期,将会影响个人未来的行为取向。与英美国家的德育教育相比,国内更倾向于形成以正面事例引导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以说服教育的方式培养其社会公德的教育思维定势。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则为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其他可行途径和借鉴方法。

在个人品德修为方面,国内的教育一向对反面事例采取避讳态度,甚至对有反面引导倾向的文学实行全面禁止阅读。而近年的英语青少年文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着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称为问题小说或成长小说(problem novels or coming-of-age novels)。[5] S.E.辛顿的《 局外人 》、保罗·金代尔的《 猪人 》以及伯莉·多缇的《 亲爱的无名氏 》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代表。《 局外人 》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少年群体遭受社会歧视、派系冲突的辛酸成长经历。《 猪人 》借两位青少年主人公约翰和罗林的视角,描写了不谙世事的问题少年遭遇的一场人生悲欢离合。《 亲爱的无名氏 》则更为地刻画出青少年主人公克里斯和海伦偷吃禁果后,所承担的怀孕、生子等一系列的心理挣扎与成长过程。塞林格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甚至在“问题小说”这一名词作为题材被提出之前就已诞生,真实再现了十几岁的青少年愤怒和焦虑的内心世界。但是,所有问题小说的青少年主人公及其读者都能从中学会成长,正如保罗·金代尔所言,遭遇问题的主人公“会学到经验教训,我也同他们一样学到了经验教训”。[6] 此类问题小说很多都“未曾提出解决方案,只是如实描写出寻找方案的青少年”[7] ,在青少年读者面前预演成长过程中将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这更会将青少年读者及青少年教育者带入情境,引起感同身受的主动反思。

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可以借鉴的是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以加强道德教育的神圣性和普遍性。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可以追溯至其的源头,19世纪以前,供西方青少年阅读的书目就已经限制在宗教文学范畴。“约翰·班扬的《 天路历程 》就是警示青少年,他们不过是即将必须面对上帝愤怒的准成年人。”[8] 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与其关系密切,借鉴其宗教道德教育理念并非意指国内的青少年教育要照搬西方的。国内的青少年社会公德心培养,可以借鉴西方宗教道德教育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儒家文化经典,将仁、义、礼、智、信的民族文化传统贯穿到青少年德育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兼具传统民族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个性化青年。此外,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其对社会公德实践环节的重视,小说《 百舌鸟之死 》就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原则,表现了小主人公的同情之心、理解之心和正义之心。这种为正义挺身而出、自治团体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动做义工帮助弱小等情景常常不经意地再现在英美青少年文学的情节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读者成长着的公德心。

四、以美育升华精神境界

德国美学家席勒这样提出美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9] 定义美育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0] 足以见得,美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理想的追求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且,根据王国维的观点,“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1] ,美育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也是促进智育和德育的有效手段。就英美青少年文学而言,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可借鉴的美育教育内容包括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自然美和社会美分属于现实美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也通常分别与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爱丽丝梦游仙境 》虽然为梦境,但是描绘了爱丽丝从兔子洞进入了一个神奇国度,遇到了一些会讲话的生物和像人一样活动的纸牌,这自然会引导读者对神奇的自然产生无限的想象。想象力的培养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想象力在科学研究和创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扩充读者多维的联想空间,即是寓美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

《 夏洛的网 》对生命、友谊和忠诚的赞美实则是对社会美中人性美的褒扬,《 柳林风声 》中一群个性鲜明的小动物亦是如此,明白事理的鼹鼠、聪明机灵的河鼠、睿智持重的獾和放浪不羁的癞蛤蟆,都是以动物的形象勾勒充满友谊和温情的现实社会生活,将社会美的审度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以关联。“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为德育的手段,所谓的情感教育偏重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的最终指向也是德育。”[13] 这几位近代教育家都表明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与德育密不可分的观点。

青少年文学中的艺术美综合了自然美审美的多面联想与社会美审美的稳定实在,也自然地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到了一起。《 芒果街上的小屋 》既讲述了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眼中的现实世界与心中梦想,也借助简单清澈、美丽稚嫩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诗化回忆,给读者以很多留白与想象的空间,将艺术美的审美感受推向了极致。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注重行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艺术美,对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丰富受教育者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常识,也能够以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真实地传递出其中蕴含的背景文化,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夯实人文素养底蕴。

五、结语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及其教育由来已久,在近年的世界文学文坛成果丰硕,具有明显的先锋潜质。在当前教育国际化趋向愈渐明显的现实形势下,各国青少年教育出现的问题也常呈现出一致性、规律性的特点,所以,通过阅读、研究教育国际化的先行国家(英国、美国)的青少年文学文本,结合国内教育现状和实际,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教育三方面(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为基本框架,为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总结发现,应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成熟心智,多维强化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美育结合智育、德育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逐渐趋向实现民族教育的国际化走向。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32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 通化,134002)

参考文献:

[1][8]Nilsen A P,Donelson K L. 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M].8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Inc,2009.

[2][11]郑振铎.晚清文选(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英]J. K. 罗琳.失败的额外收益与想象力的重要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9(3).

[4][美]M. H. 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M].7版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Lamb N. The Writer’s Guide to Crafting Stories for Children[M].Cincinnati:Writer’s Digest Books,2001.

[6] Forman J J. Presenting Paul Zindel[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

[7] Jenkins E. Reads Like Teen Spirit[M]. New York:Village Voice, 1999.

[9][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