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发展建议

篇1

关键词:区域旅游;协调开发;利益协调机制;中小企业

Abstract:Tourismisanintegratedsocialandeconomicsystem,whichinvolvesmanybenefitentities;Thefactthateverybenefitentitywantstheprofitasmostaspossibleleadstothedevelopmentofregionaltourismuncoordinatedly.However,withthefastdevelopmentofregionaltourismtoday,synergicdevelopmenthasbeentoonecessarytobeignored.Asaresult,basedonthe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sandrelativereasonsthatimpedethesynergicdevelopmentofregionaltourism.Thisarticlepointsoutthatinterestsynergicmechanismistheessenceintourismsynergicdevelopment,andcarriesitthroughregionalgovernment,tourismcorporation,marketmechanismandsynergicmechanism.

Keywords:regionaltourism;synergicdevelopment;interestsynergicmechanism

引言

各个地区开展旅游业的核心是旅游资源,而不同的旅游资源一般具有互代性或互补性的特点,对于拥有互代性旅游资源的地区来说,如果在地理空间上相邻,则容易被认知为具有相似形象的旅游地,产生同等级旅游地之间的替代选择,因此具有可替代性旅游资源的地区之间的区域协调往往能收到显著的成效。此外,对于拥有互补性质的旅游资源的地区来说,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的性质单一、客源市场有限,而开发其他种类的旅游资源不仅要耗费大量成本,还要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因而互补性的旅游地区之间的联合营销、协调发展已经被很多地区提上日程并开展起来,以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分额。

一、区域旅游非协调发展的表现

1.各自为政

由于旅游业的经济性特点,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其提高政绩和地方GDP的手段,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各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现象:只为获取一己私利而不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系统性、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从而使区域旅游整体形象下降,影响各次区域的旅游业发展。

2.管理无序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期内,体制原因所造成的条块割据式的管理弊端依然十分突出,再加上各合作主体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地位是对等的,机构的平行和交叉带来了管理上的“重叠”与“真空”导致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等现象。虽然各合作方常会组建一个旅游协作会性质的共同管理机构,但它只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组织,无行政管理权,对地方政府的权威不足,导致管理失效。

3.开发无序

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经常在联合开发线路、联合促销等方面达成协议,但是在区域范围内却难以组织其权威性的整体旅游规划。由于对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与分工,各地区对旅游资源的使用各成体系,景点的建设常出现近距离重复,造成旅游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浪费。另外,由于各地区对区域性资源的分割使用导致区域性资源、区域性产品的整体特色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区域总体旅游产品体系的形成。

4.竞争无序

区域相当于一个市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通常是通过区域市场进行的。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地区间在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共享、旅游客源市场共享等方面出现了“伪合作”的倾向,常会为了各自利益发生争夺客源、争夺资源的恶性竞争,使原本就难以统一的区域市场发生混乱。

二、区域旅游非协调发展的原因

1.行政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市场机制发育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尽管像过去那样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经济由政府主导的方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权力下放、财政改革、经济增长和GDP指标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关键要素,各地方政府比过去更加关注本地经济增长,并通过更多手段干预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高度分割的“行政区经济”。行政区政府的局部协调与随机协调在整个区域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许多调控职能缺失或不能直接到位,造成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协调失灵问题。

2.区域协调整合难度加大

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协调主体数量上的增加,而是协调主体结构上的复杂化、差异的扩大化。由于参与协调发展的各个地区在地理环境、资源赋存、历史基础、经济水平上千差万别,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均不相同,因而其在区域旅游协调中的心理状态、利益驱动、价值取向、政策措施等难于完全协调一致,从而导致协调成本上升,合作难度加大。

3.合作各方忽视利益机制

区域旅游协调本质上是利益协调。以往的区域旅游规划只注重空间、产业等的协调,大多提出一个“整体利益”,倡导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缺乏对利益的正确评估和有效的分配机制,不能保障各利益主体都能得到大于成本的绩效或补偿,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缺少合作的积极性。

4.经济效用函数的复杂化

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往往追求综合效用最大化,即要同时考虑三重因素:(1)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2)通过发展旅游业满足政府层面自身的利益。(3)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兼顾市民和投资者的偏好。这种复杂的效用函数使得政府决策不能完全用经济来考量。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其他城市发展得更快,就比自己获益或升迁的机会要大,这就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合作态度。

5.微观合作主体有限理性

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是具有一定理性的主体,力图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各方在追求自身利益时的理性又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既可能合作,也可能冲突。

三、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区域旅游协调的主体由两个方面构成:即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是区域旅游协调的第一主体,旅游企业是第二主体。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两只“轮子”。此外,还必须有一个链接机制,即市场机制和协调机制。健全的市场是旅游企业合作的基础,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合作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链接机制运作得好则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名存实亡。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

区域旅游协调本质上是利益的协调。以往的区域旅游规划只看重空间、产业、生态环境和设施的协调,而忽视了利益的协调。区域内部各个城市实际上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利益的行为主体,都具有谋求本地经济快速增长和效益最大化的动机,但是现实中个体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创造的效益却往往难以达成区域整体的效益。因此,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的构建,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发展问题,找到解决区域旅游协调问题的突破口。

“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是指合作成员通过整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规范区域旅游业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利益在各个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各合作成员在共同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制定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以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各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解决各地方政府在合作中的利益冲突,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供保证。此外,区域旅游利益分享应该以让渡原则为前提,即成员地区应该本着劳动分工的原则拆除市场壁垒,让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由流动与组合,形成一种充分、有效、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利益让渡。同时,利益分享机制强调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相应的,政府行为方式就会发生变化:首先,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主要应集中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其次,地方政府应该把培养旅游市场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消除市场发展的障碍,冲破市场封锁。最后,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不应是建企业,而是要为社会提供服务,为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2.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利益补偿机制应包括的含义是:中央政府以公平行为原则,以市场调节为基础,通过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及调整包括区域旅游协调政策、旅游产业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来实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利益转移,并特别强调旅游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与平衡。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手段有:

(1)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转移支付的实质是中央对地方的各种补助。目前,中央政府为保证地方政府的既得财力而采取的“税收返还”做法,尽管也属于转移支付的一种方式,但对这部分返还的收入中央不指定用途,完全由地方统筹安排,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力不强,并且在具体实施上也不规范,如返还比例仍采用传统的基数法核定,不利于财力的公平合理分配。因此,从长远看我国必须建立起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作为核定技术的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2)在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为了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对矿产、油、气等资源的使用者均征收了资源税;同样,为了建立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国家也应对旅游资源的受益者征收资源税。对于区域旅游而言,应按照“谁合作、谁受益”的原则,将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区域旅游业建设的投入和补偿,以提高区域的整体性意识,并能减少中央财政的支出负担。

(二)企业层面

1.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旅游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旅游企业要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利益,因此就需要在区域中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旅游企业要寻找利益共同点,各自提出在利益点想要达到的企业目标并相互磨合各自的目标,同时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其次,各企业应达成合作协议。这个协议通常应该是书面的,协议的目的不是为了相互控制,而是努力协调不一致的地方,更好的大到整体目标。此外,各旅游企业间还要相互沟通和包容,以正确地对待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分歧。

2.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各个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应该着力挖掘各自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文化,确定各自的目标市场。在规模经济能力、产品差异能力和文化战略能力方面加以提高和深化,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进入门槛。另外,旅游企业还要加强权威机构对企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分析,在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一批熟悉行业和旅游目的地状况、专门研究旅游业生产与经营、了解技术进步与革新的专家对建设项目进行论证与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提高旅游企业投资和开发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市场机制

区域旅游利益的突围应重视市场的作用,而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市场机制能有效引导旅游企业进行旅游资源流向的合理选择。旅游价格调节机制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节。从旅游经济总量上对旅游价格总水平进行调控。二是直接调控价格。即对不能形成市场竞争,或市场竞争不充分及特殊时期对整个旅游经济影响比较大的旅游产业价格采取政府直接的价格调控措施。三是价格管理。由于市场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要以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条件,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价格的管理。

(四)协调机制

建立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机制,可以以高层联系会议、轮值主席制度等形式加强地区间的沟通和协调,制定共同行动准则,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研究地区间统一的财政税收政策、市场政策,尽可能统一标准,为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整合功能的形成,可以在区域内成立旅游协调发展委员会。这一区域协调组织必须有法人地位及相应的权利,使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

四、结语

区域协调的本质是利益协调,忽视或回避利益的协调举措均会失败。要整整有效地推动区域旅游走向协调发展之路,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利益评判与分配、补偿机制,确保合作各方的综合收益大于合作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正国,吴光伟.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论坛,2006,(11):6-7.

[2]江冰.区域协调发展要靠新型利益协调机制[J].中国改革,2006,(2):64-66.

[3]郭寻,吴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6,(1):56-61.

[4]杨荣斌.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95-98.

[5]廖春花,李庆雷.西双版纳与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5):57-60.

[6]唐松.浅析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中区域利益机制[J].台声·新视角,2005,(11):57-58.

[7]秦学,张伟强.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战线,2000,(2):128-133.

篇2

论文摘要: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一、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转贴于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

2、颜帮全,蒲晓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1).

篇3

论文摘要: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一、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

2、颜帮全,蒲晓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1).

篇4

贵广高铁沿途风景优美,号称“最美风景联播,半小时一个风景”。铁路沿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具有浓郁的民俗民风。广西段有三江、桂林、阳朔、恭城、贺州等车站,沿线旅游区以各自的独特风景、特色美食和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各方游客。

一、贵广高铁对广西沿线旅游区域影响的SWOT分析

(一)优势(S):1、贵广高铁速度快,大大缩短了高铁沿线城市的距离。如:开通贵广高铁前,从贵阳到桂林需要11.5小时,开通后仅需2小时就能到达。2、贵广高铁沿线风景美,号称“半小时一个风景”。仅广西段就有三江、桂林、阳朔、恭城、贺州等风景区。3、贵广高铁有舒适的搭乘体验。分了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4、准点率高,保证商务、旅游出行的需求。5、高铁班次多,每天从贵阳到广州、桂林到广州的动车开行20对,使得贵州、广西、广东三省之间的动车开行接近“公交化”。这样能就方便了游客灵活调整出行计划。6、贵广高铁载客量高,输送能力大,基本满足节假日等出行高峰的搭乘需求。7、安全性高,能耗低,对环境的影响较轻,使贵广高铁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客运交通工具。

(二)劣势(W):1、贵广高铁票价高,高铁上其它消费项目价格也较高。虽然贵广高铁划分了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不同档次的票价,但总体来说票价还是偏高了。如:从贵阳到广州,动车票价(二等座263.5元)和快速火车票价(硬座173.5元)之间相差90元。高铁上的其他收费项目,如:快餐,零食,饮料等价格是超市价格的3倍以上。2、贵广高铁给广西沿线旅游区域带来了人流,同时也造成了较大的区域交通压力,及旅游景点的环境承载压力。贵广高铁开通后,2015年元旦假期期间,贺州旅游总人数达到14.1万人次,同比增长28.6%。3、高铁无法实现“点到点”服务,要实现车站与景点的“无缝对接”,对高铁与其他客运工具进行密切合作提出了新要求。4、贵广高铁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也高,但是软件服务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经常出现因为没有有效的引导乘客正确使用设备,使得设备经常维修,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三)机遇(O):1、区位优势。贵广高铁沿线旅游区域比高铁运营之前具备了更多的区位优势。如:桂林,南广高铁和贵广高铁都通过桂林,让桂林实现了到达四个省会城市(贵阳、广州、南宁、长沙)都只需2小时。使得桂林成为了继南宁、柳州之后第三个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2、贵广高铁把原来分散的“点”式旅游区很好的连接成“线”,通过高铁自身运载量大,输送能力强的优势,把高铁沿线的“点”式旅游区发展成为“线”式旅游。3、贵广高铁提升了广西旅游市场优势。桂林风景甲天下,世界闻名。贵广高铁不但提升了桂林的旅游市场热度,同时辐射了三江,贺州等旅游市场。4、贵广高铁开通后,帮助广西沿线旅游市场吸引了更多的人流,同时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娱乐,旅游产品等旅游经济的发展。如:贵广高铁开通后,贺州就推出了为期一个月的“乘坐贵广高铁,可免费游贺州景区、享受景区门票打折优惠、享受旅游饭店打折优惠”的旅游优惠政策。5、政策机遇。高铁沿线旅游区域能享受更多的政策机遇。贵广高铁开通当天,以“迎接贵广高铁,深化区域合作,共建高铁经济带”为主题的“贵广高铁旅游――黔粤桂联合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推介会上,三省区一起进行促销活动的宣传,各区、各地的旅游优惠政策。

(四)威胁(T):1、旅游产品单一。贵广高铁为沿线旅游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但是旅游产品单一、产品雷同、低端,线路单一、老化,是没有办法吸引顾客再次消费的。2、旅游产品质量差。旅游服务质量差,景点乱收费,配套的旅游项目、酒店、娱乐、餐饮差,服务跟不上,无法建立旅游品牌,造成旅客投诉率高,口碑差,不愿意再次消费。3、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威胁。贵广高铁沿线旅游区域都是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保护区。旅游需要量的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庸俗化、舞台化、形式化开发,有可能引起民俗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没有形成跨区域合作旅游品牌。贵广高铁沿线旅游区域各自为政,旅游质量参差不齐,相互合作很少,不利于建立跨区域合作旅游品牌,形成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跨区域合作旅游品牌。

二、贵广高铁广西沿线旅游区域的发展建议

(一)优势与机遇建议(SO建议):利用贵广高铁速度快、沿途风景美、班次多、载客量高、输送能力大的优势,并争取更多的政策,进一步提升沿途旅游城市区位优势;通过不断升温的旅游产业带动旅游上下游经济,吸引更多旅游投资;扩大旅游范围,形成“点―线―面”的发展趋势,吸引更多游客。

(二)劣势与机遇建议(WO建议):高铁建设投入大,但回收也快,有较大可能对高铁票价进行对旅客更有吸引力的调整,使得高铁更具价格优势;加速贵广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的综合交通建设,缓解高铁带来的人流压力,高效的综合交通能有效的提升游客的旅游感受,提升旅游产品品牌优势;做好“完美的最后一公里”旅程服务设计,实现真正的“点”到“点”客运服务,同时也带动综合旅客运输的发展。

(三)优势与威胁建议(ST建议):贵广高铁沿线旅游城市应该发展旅游产品多元化。改变单一的旅游形式,根据旅游需求的差异化,来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等等。贵广高铁沿线旅游区域应该注重旅游质量的提升。旅客数量增加,必然带来服务的速度滞后,服务设备的缺修,服务水平的下降等等问题的产生。应该注重硬件设备更新升级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人员素质与职业规范性的提升。使得游客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优质的旅游服务,让游客产生多次重游的想法。

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 校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尽管很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为什么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等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晰。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人手,对地方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1、学校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指导方向,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办学定位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办学传统以及区域经济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和环境给予的机会确定办学定位。大部分地方院校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区的城市,这些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人才吸引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教学资源以及学科实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因此区域之外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将办学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明智的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一旦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其社会声誉也会得到提高,而社会声誉又直接影响着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才能以鲜明的特色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捷更直接地进入生产服务领域,达成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只有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与区域经济实体之间才能形成良好互动。

2、人才培养目标

如果将学生视为“产品”,那么学校就是“企业”。要想产品适销对路不但要市场定位准确,还要生产出符合市场规格的产品。办学定位需要差异化,而产品本身的特性是差异化的体现。人才培养规格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办学定位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地方本科高校应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的本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人才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更注重知识的转化效率和效果,适合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的需要。其次,人才层次上定位于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并不是陌生的词汇。在我国,高职高专最早把培养目标指向应用型人才。但是本科的应用型人才与专科的应用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比专科教育的要求高。本科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在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此外,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也需要本科层次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最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

1、关注特色产业,依据市场需求构建培养体系

为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建立在经济发展需要的准确把握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特色领域。这些特色领域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关注点。例如,省内的石化、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纺织等依然是传统优势产业。区域内的优势产业有:石家庄电子信息产业、涿州精细品种钢产业、廊坊信息产业、唐山陶瓷产业及特种钢、秦皇岛特种玻璃、冀东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冀南新材料产业。此外还有一些新兴产业如:邯郸的药业、保定的新能源、秦皇岛的数据产业、承德市的钒钛产业同样需要大量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加入。这些产业不只是在河北是新领域,有些产业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新的领域。因此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脉搏,建设相关学科,培养专用性人才,不但会成为省内特色,在全国内也会形成优势学科。

2、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凸显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创新性。建立“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现“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要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陶冶,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实践教学体系要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增强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获得行业执业资格”为导向,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应加强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设计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对实验项目选修,又可预约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将毕业设计和论文与相关实验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技能。

3、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办学定位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首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供平台。其次,建立教师入企业锻炼的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关键是教师要掌握新技能。因此要让更多的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了解相关岗位对人才的技能需求,锻炼教师的技能操作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的数量。鼓励教师建立横向课题,深入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帮助企业解决运营难题,也能帮助教师及时把握生产、管理或服务一线情况,增强教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激发教师开拓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视野,提高指导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从市场需求的岗位分析该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然后围绕如何培养这些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展开建立培养模式。

知识结构主要侧重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组成。通过由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模块课教授。能力结构主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通过由实践课程来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应能主持新产品的开发,能解决生产第一线出现的工艺、技术、管理问题。素质结构主要强调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此外还有一些思想政治、人文以及科学素质。素质是人才评价的综合指标,是知识和能力内化的结果和综合的体现。其中,知识为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是培养的核心,形成素质是培养的最终目的。某个专业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依靠专业培养的职业目标进行设计。

2、教学体系构建

(1)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带动了新兴行业和新职业的出现。首先,地方性本科院校应摆脱传统学科建设的模式,在学科建设上进行

创新,培育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其次,优化已有的学科体系。加强对应用型学科的投入,提高学科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实用性。再次,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岗位需要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单一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因此加强知识的价差和融合更有利于专业的特色的凸显,更有利于学生就业,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2)优化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要基于胜任岗位的要求设计,目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岗位要求的应用能力。课程内容上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包含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注重以理论技术为主,注重技术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能力。在授课方式上专业课教学内容要注重以项目、专题、问题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加强教师的技能学习能力,增加所受内容的前沿性和技术含量。实践课程包含基本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岗位综合实训。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智力技能为目的,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要以实训为重,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40%以上,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加强两课之间的联系。

(3)加强实训实践教学。校内实训课程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校内实训课程按照再现职业场景、反复训练基本技能、逐步配套与办学规模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校外实训基地要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将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堂带入企业中。以工作现场的认识和工作实习为主,加强学生对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应用或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组织现场生产,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制定好实践性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应当对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一整体认识和规范设计,使实践教学程式化和系统化。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并非实验室、车间与设备的集合,而是一种特别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影响。因此除了模拟教学环境还要注重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使得实验室能让学生有现场实践的感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教学的质量监控系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教学的质量监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学的评估,包含学位评估和本科教学评估。另一方面来自地方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靠外部压力来提高,只有自己有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持续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意识。全体教师要建立起教学为本的观念,教学是教师的根本。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发展,全体教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其次,建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相关的院系、督导监督管理制度。除课堂教学外,还要对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方面建立起质量评价和监控体制。再次,建立质量评价的结果运用体制。将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与教师个人及院系考核、职称职务聘任、工作量计算挂钩,优秀学生和奖学金评选等相结合。最后,终端监控。由于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比较后的偏差反馈上,这一反馈有利于直接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因此,对毕业生进行终端监控、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卢学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2]杨素明,贾桂芳.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的评价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0(8):5-8.

[3]孟令择,王少军.河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探索.2009(06).

篇6

    县域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准入缺乏整体规划,影响保险市场的正常发展各家保险机构为扩大业务规模,不根据区域的人口数量、财政收入、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盲目的增设机构,使县域保险市场过度膨胀,造成保险机构之间的恶意竞争,不但保险产品的效力发挥不好,还会影响保险行业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大地保险公司在柳河县设立了一家营销部,但由于管理不善、保险产品不对路等原因,两年的时间就撤销了网点,售后服务跟不上,给参保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二)人员素质低,阻碍保险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是公司正式员工,大多数是保险公司招聘的临时营销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培训;二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为了追求业绩,根本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因误导客户而导致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三是人员流动率较高,由于招聘的业务员经常更换,给保险公司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三)用人体制过于简单,营销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的人员结构分为内勤、外勤,外勤人员均为保险公司向社会招收的业务营销人员,这部分人员与公司之间是合同制,只象征性的缴纳为数不多的保证金(一般在几百元左右),经过短期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就可以进行保险产品营销,营销员凭销售业绩提层,与公司之间基本是电话联系,公司对营销人员没有硬性的约束机制。由于这种一对一的销售模式,很容易出现由于营销员主观上误导和客观上客户理解偏差而导致对保险产品的误解,继而出现续期保费不到位、退保的一系列现象,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四)产品开发不够,针对性不强县级保险市场销售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有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繁琐,老百姓根本看不懂。(五)保险机构在县域保险市场中的存在弊大于利保险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之为保险“超市”,各家公司的保险产品汇集在一起,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保险产品,很适合一些保险行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但是,就我国县域保险行业目前发展的情况看,老百姓对保险的认知程度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保险还处于上门推销的滞后状态,县域保险机构的存在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效性差。比如保户体检、理赔等,都要通过保险中介与各家保险公司联系,然后才能进行到下一步骤,与直接购买专业保险公司产品相比,中间就要有一个时间差,影响了公司的办公效率;二是产品效力发挥不好。由于保险机构多家产品,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根本达不到对各家产品都了如指掌的程度,所以对产品的介绍也只是肤浅的毛皮,客户不能够深入了解产品的特征和效力,以至于客户对保险机构不认可、不相信,即使买到的产品也不能够完全发挥产品的效力;三是售后服务不到位。由于保险机构的产品很多都不是当地专业保险公司的产品,比如:柳河宏大保险公司的产品的机构都在长春市,本地根本没有设机构,所以保户买到产品后,各种售后服务都跟不上,严重影响了产品效力的发挥。

    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行为的监管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措施,使之切合县域保险实际操作和执行力;二是要整合县域保险监管力量,实行联合监管机制;三是设立县域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严防营销员误导欺诈、挪用保费;四是加大合规性检查和惩处力度,同时加大信息披露。(二)合理规划机构准入数量,防止竞争过度在保险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国内外保险公司纷纷看好中国保险市场巨大潜力,为了防止机构过度膨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在机构准入数量上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三)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保险队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和从业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搞好培训工作。(四)突出区域特点,优化保险产品根据不同县域的自然情况、消费水平和需求特点,根据群众的实际购买力和缴费习惯,有区域针对性地开发一些保费低廉、方便购买、适合县域市场消费需求、条款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的保险产品,解决相关保险产品、保险合同、宣传资料的文字问题。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引导客户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如: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险种,全省各县销售产品的投保额、理赔额标准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地域自然情况的不同,每年遭受灾害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吉林省白城地区周边县域常年干旱,而吉林通化地区周边县域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对较少,这样以来,白城地区的农业保险基本是“赔本”,而通化地区的农业保险基本是“保赚”。所以说开发险种,应该考虑区域划分。(五)加强银保合作,达到“三方”共赢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针对地方经济特点,大胆创新服务方式、开发特色险种,比如: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可与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信贷产品,农户用农业保险合同作为银行贷款抵押,银行为其发放农业贷款,如贷户到期无法偿还,由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偿还,这既拓展了保险公司的业务空间,又为银行和农户提供了增信服务,提高了农户的融资能力,可以实现银行、保险公司、贷户三方受益,有利于推动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六)取缔县域保险机构,净化保险市场县域保险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尚不需要“保险超市”的存在,合理有序的竞争才能促进县域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险机构的存在是保险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是目前县域保险环境还不具备保险机构发展的空间,盲目的效仿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建议取缔县域保险机构,净化保险市场。

篇7

关键词:中国莲藕之乡;莲藕产业化;莲藕加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S645.1;TS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192-03

莲藕在武汉市蔡甸区已有2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曾作为贡品进贡京都。近10 a来,蔡甸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莲藕种植已从湖泊发展到农田中,生产区域遍及全区10个街(场)乡镇, 种植面积已达6.67万hm2以上,年产量20万t以上,年产值4.8亿元,200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了莲藕绿色食品A级证书,2006年蔡甸莲藕生产技术标准被批准为湖北省地方标准,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书,2009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蔡甸莲藕”证明商标,2012年第21届食博会商业部授予蔡甸区“中国莲藕之乡”称号,蔡甸区成为全国最大莲藕生产基地,有着“华中莲藕第一乡”的美誉。

推进莲藕产业化,也是实现莲藕生产经营企业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着农产品和市场相结合的关键地位,莲藕加工作为莲藕产业的重要一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蔡甸作为“华中莲藕之乡”和中国重要的莲藕生产基地,莲藕产量巨大,迫切需要一大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莲藕加工企业来完善莲藕生产加工链。

近年来,蔡甸区以打造莲藕加工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莲藕加工业,目前莲藕加工企业已发展为6家,开发出净菜藕、保鲜藕、藕汤、藕粉、盐渍藕、多味藕片、泡藕带、莲藕面条、荷叶茶等系列产品,有力推动了莲藕产业化发展。

1 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莲藕加工初现雏形

莲藕加工企业发展为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企业从业人员360人以上。2012年,全区莲藕加工企业共消化鲜藕16.7万t,产值达到5.52亿元,占全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78.73%,其中,加工出口120 t以上,创汇超过20万美元。

1.2 技术及产品日益成熟,品牌初露端倪

世林福幸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保鲜藕、藕汤、多味藕片、泡藕带、航空食品等系列产品。

富泰天乐农贸有限公司开发了高钙莲籽藕粉、桂圆枸杞藕粉、红枣莲籽藕粉、核桃莲籽藕粉等藕粉系列,及排骨藕汤、莲籽罐头等罐装产品系列。“蔡甸莲藕”牌宫廷藕汤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0610018828.5),并荣获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公司质量管理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生产获得QS认证以及绿色食品认证。

武汉天慧农产品加工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富纤维莲藕面条、火锅莲藕面条等3个产品,产品获得第四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其盐渍藕加工产品采用先进的冰醋酸加工保鲜技术,产品远销到日韩及港澳地区。

1.3 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莲藕煨汤”为蔡甸一绝,“蔡甸莲藕”牌罐装藕汤以传统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制作方法保持了“莲藕煨汤”的原汁原味,深受人们喜爱,目前产品在中百仓储、武商等各大超市均有销售,且还远销到东北、华北地区,供不应求。

1.4 政策环境优越

近几年来,蔡甸区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带动农民增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生产的品种不丰富,基本上是传统产品,即使试生产了一些休闲产品,但市场占有率不高,这与蔡甸莲藕产业规模不相适应。

②蔡甸区加工企业带动力不强,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利益连接机制是实现莲藕加工企业与农户“双赢”、做强做大龙头加工企业的基本保证条件。蔡甸区莲藕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还很不紧密、不规范,有的甚至只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加工企业和农户常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履行合同或协议的情况屡有发生,增加了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得企业加工的原料产品数量难以保证。

③莲藕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莲藕质量不能完全满足莲藕食品加工的要求,特别是出口加工的要求。要求上市销售的农产品都应当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要求,我区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莲藕生产技术标准,但莲藕种植涉及千家万户,具体操作难度较大,莲藕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④企业对产品开发、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

⑤政府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的扶持优惠政策显得乏力,企业生产融资渠道不畅。虽然企业有产品、有市场,但缺乏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失去抢占市场的预期值。

3 发展建议

①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从“四化同步”重大战略出发,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争取项目支持和政策支持。

②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技术研发团队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大专院所的技术研发合作,开发高科技的加工产品。

③加强莲藕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对接机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自建基地,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实行订单农业种植,与农户建立较稳定的利益对接关系,既解决了农民的莲藕产品销售,也保证了企业加工原料的质量和数量。

④提升莲藕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莲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莲藕生产基地,以提供莲藕生产鲜销、加工及出口的需要,使莲藕产品质量标准贯穿于莲藕种植、加工、销售的全过程。

⑤加强品牌建设,扶持企业、农业合作组织进行产品品牌创建。建立强有力的营销团队,借助“中国莲藕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品牌优势,做响做强莲藕产业品牌。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莲藕系列产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国内、国际高端市场。

参考文献

[1] 马章甫,宋继伟.武汉市蔡甸区莲藕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长江蔬菜,2008(11):54-55.

[2] 邱艳.蔡甸莲藕产业化发展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陈学玲,何建军,关健,等.湖北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加工业发展建议[J].食品与机械,2011(5):190-192.

篇8

【关键词】分享经济;内涵;特征;发展建议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提“发展分享经济”,标志着分享经济正式列入党和国家战略规划。2016年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让分享经济助力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新经济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行动。为此,笔者通过走访企业、查阅资料、专家咨询等,就江北区加快发展分享经济提出意见建议。

一、分享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一)内涵。“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称之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指供需双方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分享平台,将闲置资源的提供者与需求者进行匹配,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分享经济由于能降低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便捷性,因而得到迅速发展。

(二)特征。一是技术特征:互联网尤及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提供即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信用保障,供给方与需求方可以迅速建立联系。二是主体特征:普通个体只要拥有一定的资源和一技之长,就能方便地参与到分享经济中来,参与者往往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个体潜能与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三是客体特征:,分享经济将闲置与浪费的资源通过网络整合起来,让其发挥最大效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四是行为特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五是效果特征:以快速、便捷、低成本、多样化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用户评价会对其他消费者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推动平台与供给方努力改进服务。六是文化特征:较好地满足了人性中固有的社会化交往、分享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顺应了当前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江北区发展分享经济的有利条件与薄弱环节

(一)有利条件。一是有足够多需求没有被现有服务体系充分满足。2015年全区GDP687.3亿元,同比增12.3%,居主城九区第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7元,增长8.2%。但不相匹配的是,社零总额增幅低于全市增幅。城乡居民“衣、食、住”的传统消费占比不断下滑,5大主力百货零售额12.8亿元,比上年下降4.8%。这说明我区现有服务体系已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要用传统的方法实现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已不现实,而发展分享经济正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二是有足够多存量服务能力没有被充分挖掘使用。目前网上购物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消费市场活跃程度的主要指标。我区创立网商产业园时间不长,入驻电商企业多数属于创业起步阶段,达到限上标准的企业寥寥无几,线上交易不够活跃,还有相当多的存量服务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分享经济发展空间巨大。三是有良好机制和系统保证匹配需求和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区零售、餐饮等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整体销售。在网商产业园的带动下,2015年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互联网零售额为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在279家限上商贸企业中,互联网零售额5.4亿元,增长63.0%。因此我区应继续以现有的良好体制机制为基础,加大力度建构分享经济的机制和系统,引导以互联网消费为特征的分享经济集聚发展。四是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力保证。2009年,区政府投入50万元完成了联合征信系统二级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信息征集与运用的分享网络。目前,企业信用信息征集面已基本覆盖了全区重要职能部门及司法、公用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薄弱环节。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存在三个层面误区。政府对分享经济认识不深,认为存在安全、信用、税收等隐患,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直接封杀或者间接阻碍的管理方式,比如上海,导致分享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现状。企业对分享经济适应不足,仍然执着于传统行业和经营管理模式,对分享经济敏感度不高甚至抵制,如果不能变革,利润率将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可能会被淘汰。个体对分享经济参与不够,人们对分享经济的概念不清,认为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其不安全性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序,这些误区阻碍了人们对分享经济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二是政府治理模式陈旧,监管体系亟待重构。分享经济粉碎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具有典型的网络化、跨区域、跨行业等特征,快速发展的实践使得许多制度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其全民参与的商业模式,使得政府的监管对象变得无限庞大,监管内容快速增长,需要不断调整监管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环境。分享经济涉及信用、税收、保险、执照与认证,以及政府如何操作等各个方面问题,政府需要时间去思考和调整原有的治理模式。三是分享经济平台缺乏,闲置资源流动不够。我区城市化程度高,有大量的分享服务基础设施,人口的大量集中与流动,创造了大量闲置供应以及涨落明显的潮汐需求,这为分享资源和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却缺乏对分享经济平台的打造和整合。一个平台用户的流量是关键,当供给方与需求方足蚨嗟氖焙颍需求和供给也就越能及时匹配,也就越能促成分享行为。我区的分享经济目前还处于自发形成、一盘散沙的状态,优质平台很少,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找不到出路,不能得到充分流动,资源价值未能最大化。

三、江北区加快发展分享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营造分享经济氛围。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区委、区政府要尽快将分享经济发展纳入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牵头抓总部门,形成一条类似于我区新型金融、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口岸经济“六个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工作机制和路线图。二是培育分享产业。企业始终是发展分享经济的主体。要借助江北区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战略优势,制定一些优惠的发展政策和帮扶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分享企业,打造一个新兴的分享经济产业集群。同时,借助政府财政和各类基金项目,为分享经济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率先垂范,将分享经济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使用分享经济平台选择差旅住宿和交通方案企业。三是鼓励全民参与。分享经济使得“占有但不拥有、使用但不购买”新消费观念和模式逐步盛行,这种绿色消费的模式更少资源消耗而满足更多人群需求,必将极大促进社会绿色发展。为此,普及分享经济理念,助力“绿色消费”,需更多民众了解分享经济的益处,主动投入其中。要通过学校教育、网络、手机、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在全区范围内倡导分享消费理念,让社会公众知晓分享经济的价值,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构建新型监管模式,完善相应体制机制。监管是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对企业监管。网络安全是政府支持分享经济创新过程中最大挑战,平台和网络安全环节的弱点将会威胁商业模式和信息安全。Uber就一直因掌控用户的隐私数据而备受争议。大数据时代,政府需要重点加强对这类大量收集、存储和使用用户信息的企业的监管,通过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等级保护,保障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二是对平台监管。分享经济下,最有流通价值的不是货币而是“信用”。分享经济企业是建立在一个P2P的平台上,平台上的服务供应方个人以独立承包商身份向需求方提供服务,平台收取服务佣金。除了引导平台方的自律监管之外,政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平台责任制度,制定平台中的准入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依法纳税制度等,实现安全、可信、公平竞争的监管目标。三是探索合作监管。分享经济模式是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以Uber为例,利用经济活动中收集的信息,可以研究人们的移动规律、哪些社区联系更紧密、人们最爱去的周末聚会地点等,未来甚至可以通过Uber,实时监控城市空气质量、气温、风速和污染情况。Uber在纽约与政府合作,通过披露其收集的交通信息,供政府进行全面的城市交通研究。政府探索与分享经济平台的合作之道,利用其数据收集和开发利用能力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以此实现更好的城市管理与服务。

(三)打造本土化优质平台,发展特色分享经济。一是打造旅游分享经济平台。国内目前旅游业分享经济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分享个人闲置房源切入旅游行业即所谓的非标准住宿产品,如途家、小猪短租等;以分享个人闲置车辆切入旅游行业,如Uber、筷子旅行等;以分享个人闲置时间切入旅游行业即所谓的私人导游,如丸子地球、哈达旅行等。应鼓励我区因地制宜,建设本土化的旅游分享经济平台,打通“需求―产品―交易―服务―分享”整个旅行闭环,培育市场主体,并加强行业自律。二是打造社区分享经济平台。我区应打造包含线下电商、物流配送、社区服务分享和社区“内社交”整合的分享经济平台,将类似“京东、顺丰、58、微信”融合在一个社区环境内,将真正意义上的O2O发挥到极致,有效降低渠道成本、人力成本与资源浪费,将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把社区居民的各种资源纳入平台后点对点推送,“一方有求,八方支援”,让社区本身几乎无需借助外部中介平台进行内部供求,如鼓励男性卖掉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女性卖掉冲动买下的衣服鞋子和化妆品等,家庭卖掉不再需要的婴儿车、玩具等。三是打造物流分享经济平台。物流业中存在较多资源过剩现象,可以通过打造分割、整合、开放、众包等分享经济平台重新利用这些过剩产能。分割平台,是将已有的物流资源分割成更小部分,以便与用户的真正需求相匹配,如招商陆凯,针对客户企业的“逶耸浼巴信汤朔盐侍猓专门为客户提供托盘的交换租赁、循环共用等服务。整合平台,如云鸟配送、货车帮等,通过整合闲散的货运车辆,在平台以公开竞价招投标的方式,为货主企业提供专业的配送解决方案。开放平台,如顺丰,为客户企业搭建了可接入的分享性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速递业务和仓储业务的接入,客户或者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可以与顺丰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从而打通信息流,实现物流供链的一体化。众包平台,如人人快递、达达等,通过让大众根据自身的时间、行程等情况,下载相关APP进行接单,配送“顺路”的快件,赚取快递费,而寄件人则用普通快递的价格实现货物的快速送达。四是打造企业分享经济平台。分享经济平台解决生产的供需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企业不再独立生产,而是以闲置生产能力的分享实现协作生产。生产能力分享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不同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整合,进行业务协作与众包生产,实现产品的需求方和生产的供应方最有效对接的新型生产模式。生产能力的整合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按照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变得更加容易。如,淘工厂主要为淘宝上的卖家提品生产服务,利用各工厂的空闲档期实现整合协作生产,更好地满足淘宝卖家的特定需求;沈阳机床厂“i5智能化数控系统”,通过互联网平台,通过智能机床将其运作状态整合,实现机床闲置时间的分享,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连接智能机床的i平台就是其自建的分享平台。五是打造金融分享经济平台。目前主要有P2P网贷和网络众筹两种形式。P2P网贷又称为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的交流、身份认定以及与促成交易有关的各种服务,从而使借贷双方直接达成交易。网络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筹款项目的发起者和支持者双方之间提供信息和交流、审查以及项目达成所必须的相关服务,以实现项目所需资金的募集。分享金融服务近年来发展较快,同时服务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以及问题平台较多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区要在深谙金融行业大洗牌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一方面鼓励金融分享经济平台的发展,一方面加强监管,将未来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业务违规的、实力薄弱的平台淘汰出局,进一步细化政策,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强化对平台的监管。

篇9

1、盐城市区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职工队伍情况:盐城市公交总公司成立于1977年12月,现有三个营运分公司,一个出租公司,一个油料公司,职工人数822人,其中机关人员176人,驾驶员502人,乘务员123人。

营运车辆情况:2007年以来,政府累计投入1.28亿元,增加公交车辆280辆。目前运营车辆共计435辆,折合472.2个标台。其中BRT车辆120辆,折合170个标台。

公交线路情况:市区现有公交营运线路42条,线路总长度680公里,基本通达亭湖区所有乡镇(盐东、黄尖两镇除外)及盐都区的龙冈镇、潘黄镇。

公交运营情况:市区公交运行能力逐年提升,2010年总客运量5100万人次,比2009年(总客运量4300万人)增长18.6%。今年上半年总客运量达325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企业营运总收入近几年平均以10%的幅度增长,2010年达4306万元,今年1―6月份实现营运收入250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9%。

快速公交情况: 2009年起,盐城市委、市政府借鉴常州、杭州、广州等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市实际,先后在解放路、开放大道建成城市快速公交BRT系统,形成了“一主一环五支”全长126公里的快速公交网络,成为盐城公交发展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盐城也因此成为全省第二、江北首家开通BRT的城市。

场站设施情况:市区共设有停车场4个,回车场8个,公交站台473个,其湾式候车亭92个。2010年,市政府投入约6000万元,在西环路南段西侧建成占地50亩的城南公交调度中心,包括公交停车场地、调度中心大楼和加油加气站、保养车间、自动洗车机等配套设施建设,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信息管理情况:盐城公交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正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已实施IC卡电子收费系统,简单运用信息技术统计人员成本、营运生产情况等常规数据,GPS定位系统对BRT车辆能进行实时调度。

2、盐城公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公交优先意识尚未普遍确立。较长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步伐不快,城市规模偏小,公交发展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和扶持等方面缺乏优先意识和具体措施。即使现在,社会各方面对公交发展的认识还有较大差距,上面优先,下面不优先;主管部门优先,其他部门不优先;口头上优先,碰到实际问题就不优先的情况依然存在。如公交站场建设所需的土地划拨尚未优先供给;不少大型项目、规模小区在建设前缺少公交规划,建成后又不愿提供公交站点和回车场地;市区现有超万辆电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不仅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同时占用公交站台资源;个别乡镇、企业、学校甚至出现千方百计要公交,公交来了又向公交收取停车费、清洁费、治安费的现象。只要公交服务,不愿服务公交,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

2.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明显滞后。近几年来,盐城按照建设江苏沿海特大城市的要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路建设逐步成环成网,城市公交需求不断增长。但现行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还是2005年编制的,近几年一直未作修编。过于陈旧的规划已远远不能适应大市区建设的现状,对公交发展已经失去应有的指导性,甚至成为公交发展的制约因素。如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场站建设的分布、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构建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市区道路容量不足,中心区的交通压力过大。

2.3企业智能化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新的公交运营技术,包括营运车辆自动定位技术、全方位智能调试系统等才刚刚起步,精确控制与平衡生产管理成本、建立健全企业信息链、车辆修理项目即时或事后查询统计系统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盐城的公交营运管理仍以手工的、经验的、机械的老模式为主,人车比高达3:1,人力成本过高;调度员、乘务员、驾驶员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调度员不知道车辆在道路上的运行情况,公交驾驶员则不知道前方道路具体状况,而乘客也无法确定最佳的出行路线,整体管理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智能化与人性化要求。

2.4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不快。目前市区在建的公交场站项目,基本还是2009年、2010年、甚至2008年的政府实事工程,有的项目因规划、土地、招标、地方矛盾等原因仍处于选址阶段,建设进展缓慢;公交营运车辆数量不足,目前只有435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不足6个标台,与国家标准15个标台相比差距甚大;车辆配置标准偏低,近几年更新的车辆都是本地企业生产的,其设计、工艺、质量有的达不到客车技术规范要求,车辆运行故障率高,不但增加企业维修成本,而且带来安全隐患。

2.5公交职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公交岗位对职工的学历、技术、职称要求标准较低,职工的知识层次整体不高。目前公交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只有98名,占职工数的11.9%,具备技术职称的职工只有29名,仅占3.5 %,技术工种人才奇缺;公交企业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工作活力不够;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公交职工收入、福利待遇较低,影响工作热情,尤其是驾驶员流失严重,目前公交公司紧缺驾驶员近100名。

3、关于加快盐城公共交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优先发展公交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城市公交法规体系是“公交优先”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落实“规划优先、土地配置优先、路权使用优先、政策扶持优先”和“政府投入为主”政策的重要措施。为此,应把城市公共交通法规建设作为城市公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建议盐城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和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将“公交优先”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科学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从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筹、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尽快完成公共交通规划和相应的场站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规划编制要准确把握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律,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安排公交线路、首末站等设施数量、位置和用地规模等等。要严格规划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侵占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3.3进一步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交车辆更新力度。根据车辆报废、新辟线路、缩短班次间隔等实际需求,适时适量更新公交车辆,并逐步增加空调公交车的投入比例。加快公交场站建设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公交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公交服务功能。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目前亭湖和盐都两区仍有13个乡镇未通达公交车,当地群众出行仍以农共班车为主,线路达20多条,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建议大市区范围内各乡镇将公交场站建设纳入乡镇总体规划,一并付于实施,逐步取消农共班车,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客运体系。

3.4着力提高公交智能化管理水平。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逐步改变目前公交营运调度技术落后的状况。运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健全公交线路运行显示系统、多媒体综合查询系统、乘客服务信息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公交智能化调度中心的作用,尽快在常规公交车上安装车载GPS设备,逐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积极推广非接触式IC卡,利用IC卡实现不同线路间的优惠换乘,提高公交出行的经济性和分担率。拓展现行的IC卡系统功能,将公交IC卡与超市、银行、其他交通行业联网,逐步实现城市一卡通。

篇10

关键词:自动监测环境质量 污染源

Th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source of pollution in Pudong new area and some thinking on its future pl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source of pollution in Pudong list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its routine management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source of pollution in Pudong

Key words: automatic monitoring status

背景

我国最早的自动监测从空气自动监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自动监测的开展,推动了城市空气污染控制,也推动了其他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建立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目前各地均在开展水质自动站建设。噪声自动监测可追溯到较早的交通噪声显示系统,近年来很多城市建成了噪声监测网络,噪声显示屏同时显示环境宣传信息,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逐步扩大。国家环保总局从“九五”期间开始在污染源自动监测管理和技术方面开始探索,“十五”期间要求全面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明确规定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1]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在线监测体系的建设会进一步加快,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将有所增加,这将推动环境在线监测行业进一步发展。

1、浦东新区环境质量与污染源自动监测历史及现状分析

1.1自动监测系统基础能力建设情况

2006年浦东新区开始建设环境质量与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一期),新建了25个污染源(废水)自动监测子站,15个噪声自动监测子站,其中5个噪声子站建有公告显示屏,1个系统监控中心,将原有的9个空气自动监测子站、2个水质自动监测子站联网整合纳入此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初竣工通过验收投入运行。2009年为进一步扩大在线监测覆盖面,扩展监测项目,在一期项目基础上,又新建了44个子站,其中包括废水自动监测站35个,烟气自动监测站5个(2家企业)和地表水自动监测站4个,该系统二期于2009年底竣工,2010年正式投入运行,至此,浦东新区环境质量与污染源自动监测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覆盖浦东新区范围的污染源、区域环境和交通噪声、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自动监测的网络框架。

1.2系统特点

(1)综合性:实现了在同一平台上对地表水、空气、噪声、废水、废气多种类型监测对象进行在线监测与数据处理。

(2)可扩展性:支持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最终能覆盖整个浦东新区;支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指标的增加;支持联网子站数量的增加。

(3)兼容性:支持新类型监测子系统的建立;支持不同品牌监测设备的接入;支持联网方式的变化。

(4)网络平台的实效性:自动监测通信线路的通断情况以及联网通断情况;实时监测子站的电源、温度等工况;重点水污染源监测子站配置监视摄像机,监测现场安全和实际排污情况

(5)安全性:除常规安全配置外,增加了动态IP地址功能,即:当监控中心或任意监测站点遭到攻击时,系统能自动更换遭攻击点的IP地址, 从而摆脱攻击;重要子系统采用双机容错系统。

(6)重要子系统热备:服务器系统(包括通信服务器)双机热备;通信线路异种热备(有线为主、无线备份)

1.3系统运行及数据应用情况

从建设以来运行情况来看,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水、气、声、污染源监测数据应用层面情况有较大差异。

污染源(废水)60个子站中除2个企业停产外,其他子站均正常运行。目前污染源(废水)和地表水在线监测数据实行每周周报,汇总企业排放情况和站点维护情况,并同时送报监察支队和污防处、环评处。

空气质量13个子站均正常运行,但在此系统平台上只达到了接收数据的层面,数据处理和综合报告仍沿用以前的软件系统,每日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每周环境空气质量周报到网站、报纸等媒体,并报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

烟气5个子站和噪声15个子站正常运行,每日进行数据审核,对超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但对数据的应用仍有待加强。

1.4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

污染源、地表水、噪声质保工作由第三方运维公司作日常的质保维护工作,对站点进行日常的检修、校准和比对工作,监测站对站点自动监测设备进行监督比对工作,污染源的国控重点企业每季度作一次监督比对工作,其他站点每半年作一次监督比对工作。

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人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面对系统近百个站点、每天上万条数据,其管理、维护、监督、数据审核、数据应用等工作量是巨大的,目前的技术人员人力明显不足,环境自动监测对于环境监测站来说是一项新近开展的工作,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经验积累,再加上我国有关自动监测的规范性技术性文件的编制明显滞后于自动监测应用的发展要求,人员往往在工作中无所适从,所以技术人员不但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培训,更需要单位和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软件建设。

2.2系统平台软件功能有待提高

目前该系统每天都会获得大量的基础数据,但数据到来之后除了审核后存储之外,并没有作更进一步的加工和综合处理,导致不能用于判定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规律,更做不到为上级管理部门提供环境信息了。

2.3质控质保工作薄弱

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还是靠运行机构内部的管理,缺乏相对统一的质控技术规定。另外,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自动监测的质控有很多空白点。同时系统本身的质控功能不足也是影响自动监测质控工作的原因之一。

对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强人员管理和技术培训

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高低,需要人员熟悉环境监测和自动监控技术,使各种自动监测仪器发挥最大功能,系统运行效率更高,数据挖掘度更好,[4]建议由环保部门对从事自动监测的人员进行统一考核,发放岗位证书,保证人员的基本技术水平。

3.2继续完善监控平台,继续扩展系统数据综合处理的功能,增加先进的自动监管技术

目前监控中心已具备接收、审核、存储、统计分析数据等基本功能,应继续强化这些功能,并对基础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进行各种关联分析,对环境质量随时空变化的内在规律进行总结,提供更有价值更为直观的环境信息[3]。

3.3 加强运营维护监督管理,采取有效奖惩措施

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准确可靠,仅靠第三方的运行维护是不够的。运营维护是商业行为,容易受其他因素驱使,运行维护质量难以保证,必须强化监督监管。[2]并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统计监测设备运行率、监测数据准确率以及设备巡查情况,对运维方工作质量有评价机制,根据每年的工作评价结果进行奖励和相应得惩罚,一方面可以提高责任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避免责任单位工作中的质量问题。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可靠性。

3.4 加强监督性比对工作

自动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必须定期、随时对其进行监督性比对,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数据准确可靠。今年已连续开展了各站点的监督性比对工作,比对工作工作量大、环节多、要求高,今后应更注重现场采样环节,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每个季度的监督性比对工作顺利完成。

3.5系统建设速度应适度控制,应先软件,后硬件

我认为应以先软件,后硬件的方式推进,软件指的是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支持,硬件指的是系统建设,两者不可或缺,目前系统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那么现在该做的就是抓软件,加强人员培训,摸索总结经验,建立和加强各项制度,完善技术规定等更为关键。

总结

环境自动监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而且对环境管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在逐步的推进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需要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监测站也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技术储备、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更好为社会公众和环境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德明浅议环境自动监测(控)系统建设运行管理中国环境监测 2010-12

2、张近扬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维护方法论初探环境科技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