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1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市标准农田不到50%,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沉重镇村债务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镇村头上,就赤壁市而言镇村债务仍然很重,通过去年的多法化债,债务仍高达4064.61万元,其中债务最多的村达到100多万元,镇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

3、农村土地纠纷不断,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较困难。

由于好政策给农业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土地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土地的一轮承包已过去30年,二轮延包也过去七八年,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多年来不值钱,土地和承包者之间的经营关系没有理顺和规范,而造成当前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再加上由于过去的二轮延包极不规范,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所以二轮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市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6、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7、春耕备耕中存的问题。

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解决“四难”,建设“四网”。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油路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实行桥涵闸配套,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道路硬化网络。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网建设,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农村自来水供水网络,让农民用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选择1至2个乡镇办合作试点,健全规范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户,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在“四网”的在建设中,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把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网”建设分层次推进,每年选择几个有基础的乡镇,实施好一两个项目,花3—5年的时间建设农村“四网”。同时,抓好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农村水利设施。

2、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把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二是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开展了合村并组工作,全市247个行政村已合并为149个,减少村干部750人,今年重点抓好组的合并,力争合组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把减人、减事、减支落到实处;村组合并完成后,将村干部纳入财政供养,每村财政供养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财政支付村干部工资1000至1200元,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组的正常运转。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落实好“双代管”的有关政策;努力化村债务,要采多法化债,今年再化债30%;继续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经营能力。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突出林纸、粮油、茶麻果和水产等“四大产业”重新进行部署,从基地建设到龙头兴建到市场开发,高起点规划,加速度发展,使我市农业综合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按“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激励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快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赤壁晨鸣集团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的产量;重新运作好林纸公司,使其在竹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粮油产业和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上,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户,引导加工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以企业群组建联合体形成大龙头、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积极发展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延伸产业链,扭紧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利益关系,网络更多的农户,逐步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市政府从财政列支100万元建立一个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化经营绩效挂钩、科技推广、检查评比、外出考察、名优申报、产品宣传、办公经费等,对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篇2

科技调查报告是针对科技领域的某一事物、某些现象或某些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认识之后所写的一种报告性文书。科技调查报告要陈述事实、列出数据、分析特征、把握规律,是一种将叙述、说明、议论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的实用文体。

科技调查报告的作用是为科技领域的决策、管理、研究等提供参考资料。

(二)科技调查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体,它或者针对科技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力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针对科技领域里的某些情况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科技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材料、数据、意见、建议,往往会对科技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据性

科技调查报告对情况、现象和问题的揭示并不是主观印象式的陈述,而是要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供大量确凿的数据,把认识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大量来源可靠的数据使调查报告显得内容充实、真实可信。

3.及时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针对当前科技领域里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而进行调查、写作的,它在时效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当前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科技领域也日新月异。如果调查和反映内容已属时过境迁,其意义和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三)科技调查报告的写作

1.标题

科技调查报告的标题有三种写法。

一是直接由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组成标题,如《光电技术产业动态调查报告》。

二是用提问的方法拟制标题,如《cad能够帮助我们干什么?》

三是正副标题写法,正标题用来陈述事实或提出疑问,副标题写明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如《无证造缆车,六成不合格——对×市七家游乐场游览车质量的调查》。

2.导言

导言是科技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用来简明扼要地介绍调查展开的背景,交代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方法等,阐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主体

主体是调查报告中是篇幅最长、内容最重要的部分。对基本事实的叙述,对各种现象的统计和分析,对特点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都是在这一部分中进行的。

科技调查报告的主体要分出不同层次进行撰写,每一层次可以有一个小标题,也可以用标序码、层间空行、段首关键句提示等方式显示层次。

4.结语

科技调查报告的结语,也就是全文的结尾部分,它可以用来概括全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提出希望,可以用来作些补充说明。

【 例 文 】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与实践

——关于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调研报告

科技部赴福建南平调研组

20__年5月25日

【摘 要】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福建南平市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探索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在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南平市通过大批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特长的科技人员直接下派到农村一线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服务,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把短期行为转为长期行为;不同于科技副职,把对基层的行政领导转为直接的参与农村生产实践;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不同于“定点扶贫”,把农村的脱困解难转为示范带动;不同于机关的“分流下派”,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人生价值得到最直接的具体体现;也不同于简单的技术服务,把个别项目的个别行为转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注重农产品品质、品牌、专利和标准,兴办农村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供销的集成运作和系统运转。通过综合调研我们认为,在闽北贫困山区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带动了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资源的进一步作大,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特派员”,使当地农民尝到了用科技增收快、增效快、致富快的甜头,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基层政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是在地方农村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一种适合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创举

1.积极探寻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南平地处闽北山区。建国以来,南平一直是福建的经济重地。南平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近年来,随着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统购统销环境下形成的闽北传统农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原有的单一以粮林为主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减缓,农民收入增幅下滑,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农业成本提高,卖难问题加剧。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落差增大,一部分农民抛荒土地,外流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空缺。

南平“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民科学

文化素质低与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矛盾;二是农业发展亟需加大投入与农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分散的农民小生产的矛盾;四是基层各级党政领导方式上下自成体系与农民自发性生产经营“两个循环体”相互游离的矛盾;五是群众需要干部转变作风、贴近服务与干部作风不深入、脱离群众实际需要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是闽北最突出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全国农村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南平市领导班子通过调研认识到,在众多矛盾中,农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另一方面,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解决南平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只有科技才能救“三农”。

2.积极探索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的新途径

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把大批科技人才派到农村,在科技与农民之间建立起一个直接联系的机制与平台。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进驻215个行政村。这些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涉农部门干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一般任职时间为1~3年。这其中不少人员,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只是普通干部,他们比农民科技、文化、政治素质高,派到农村后就好像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找到了干事业的舞台,发挥了超乎预料的作用。三年多来,已先后分四批选派2238名科技人员,进驻1364个村,覆盖了闽北85%以上的行政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浪潮。

南平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推进的过程。其主要做法:

一是实行双向选择,寻找科农的结合点。(略)

二是创建利益共同体,科技进大户,形成龙头企业示范。(略)

三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成果转化一步到位。(略)

四是建立保障机制,解除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略)

五是小农经济与集约化联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略)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在哪里

经过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就特在制度、机制和途径等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特殊的抓法(略)

2.特殊的政策(略)

3.特殊的使命(略)

4.特殊的地位(略)

5.特殊的工作方式(略)

6.特殊的效果(略)

三、启示与思考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南平市在经济发展遭遇诸多困难、经济增长陷于低谷、经济结构面临艰难调整之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南平市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也没有一味向上伸手“等、靠、要”,而是自寻发展路径,在发展中创造条件,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致富,使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开端。这一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也给我们科技管理工作者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深层的思考。

1.在落后地区把资源做大,在农村基层“筑巢引凤”,使科农携手,实现了“双赢”。(略)

2.突破“三部曲”,三个资源一起抓,以人力资源重组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略)

3.重心下移,高位嫁接,营造农村科技创新平台和网络,为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奠定基础。(略)

4.机制重于技术,防止市场失灵,激活农村经济细胞,做到系统有效。(略)

5.在农村播撒科技种子,把点的技术固化转为面的技术辐射,是新时期农村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使命。(略)

6.通过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资源的重新整合,巩固和稳定党的基层政权,是我国结构性稳定的前提,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略)

四、西北地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刻不容缓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西部的经济发展与西部稳定问题密切相关。同志最近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一条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

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最大的贫困、半贫困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那里的农村经济能否通过引入科技实现较大发展,闲置的科技人力资源能否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得到盘活,特色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能否同步进行,是新时期的重大政治问题。根据调研,我们认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革命老区、闽北贫困山区进行的一场制度和机制创新,是我国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在地方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可以在西部进行“移植”和试点。下一步,我们建议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宣传福建省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

2.科技部将选择西北地区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进一步总结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示范推广。

3.认真贯彻《20__~20__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关于西部地区人才政策、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等精神,在促进西部人才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积极鼓励东部地区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向西部选派和流动。

4.目前,西北地区正在积极制定有关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方案。拟于下半年在西南地区试点,进而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科技部应对试点进行政策上的指导。与此同时,对西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地区和城市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

篇3

论文摘要:从中国农村土地的流失、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状况处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十分有限的“阴阳两虚”状态。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社会经济发展3大基本资源要素远远不够。(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证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4大柱石,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源只有有了合理的制度才能得以发挥功能。制度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劳动和资本3大最基本的资源要素,更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度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人口压力将继续加大与中国农村可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矛盾。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产品价格、质量的竞争必定更加激烈,而目前的中国农村经济生产投入大、产出小,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中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研究者对24个省市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已达5658个,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省级政府批准的1019家。据统计,各类开发区面积为360万hm2,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315万hm2的用地总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在《聚焦失地农民》一文中透露,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约226万hm2,其中70%以上是征地。这是依法审批的占用数,不包括突破指标、违法征地和一些乡村擅自卖地部分。卫星遥感资料表明,违法占地数量占一般占用地总量的20%~30%,有的地方多达80%l4j。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资源与资产双重特性,又具有保值和增值等多种功能。同时土地又是农民谋生致富不可缺少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土地对农民来说是一种社会保障。2000年以来。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4.69万件,涉及耕地面积15318hm2。其中。立案查处3.39万件,涉及耕地面积13583 hm2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农村很多地方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如果真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发展城乡统筹,将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乡镇、村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幌子,打着“要想富,先通路”的口号,不经过法定程序乱毁、乱占农田(其中有许多是属于基本保护农田)。如果这些乱占耕地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将会急剧萎缩,将严重影响到农业的良性发展,可能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近几年农民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撂荒现象突出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民在土地投入方面就出现物质、劳动投入显著递减,重近期效益轻远期效益,重局部投入轻整体改造,重经验轻科技等问题。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常常做出不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的事情,如增施农药、化肥和增加灌溉面积一般都会提高土地的短期产出,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损害土地长期生产力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民承包集体所有制的耕地,只享有使用权。有人担心政策改变,出现了粗放经营和掠夺经营的情况。这样必将造成土地抗灾能力下降,土地效益越来越低。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2种。隐性撂荒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耕作现象抬头;显性撂荒则主要表现为劳弱户、举家外出户、土地承包纠纷及前些年的“开发区热”、“基础投资热”、“房地产热”带来的积弊,“包而不种、代而不耕、占而不用”等显性撂荒现象不断出现。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共有撂荒土地217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29%,其中有的村社土地撂荒率竟高达40%以上。

3农户经营的土地分散和细碎

我国不但存在非常大的人口压力,而且耕地资源也异常紧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显出来。农户经营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1999年,全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0.53lml2,却被分成了6.06块l1,土地的细碎化程度可见一斑。李功奎等曾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的推行,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由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农户经营的土地进一步呈现分散化、细碎化的特征。2003年中国农户家庭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0.5,户均拥有地块为5.722块,平均每块面积约为0.09hm2,在有些地方,农地细碎化现象更加突出。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使农户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经营成本较高,也使得田埂、土埂等边界面积较多,使本来就异常紧张的耕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另外,由于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土地的灌溉效率、施肥效率、收割效率等和日常管理的效率相对低下,进一步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升高,降低农业的产出水平。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不足又进一步减缓了其机体的自我修复速度,也进一步减弱了农村经济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资源相对缺乏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安排禁锢了农村资源的有效流动,它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市场化的,不是靠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自愿形成的结合,而是靠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强行结合在一起,农民没有退出的权利,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土地流转始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难以成为具有明确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现行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组织往往与村委会在组织上和功能上相重叠,追求获取经济利益、发展公益事业、安排就业等多重目标,具有明显的“政社合一”的复合性特征。由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这些弊端,导致农民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没有自我防御能力,在与强势征地主体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土地等资源流失严重。同时土地流转制度还缺乏创新,致使愿意种地人不能取得种地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愿种地的人则将土地撂荒,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户籍制度的制约作用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使农民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失,如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不能享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严格限制了农民的就业选择空间,限制了农民既有的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实现的可能性;阻碍农民素质的提高,导致其“能力”或人力资本的贫困;阻碍农民进城创业;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既阻碍农村人口流入现有城市,又不能在现有的农村建造新的城市,使已经存在的人i=1流动的积极作用被抑制,出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状态l14j,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虽然在法律上肯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但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权的三权分离使得其流转而产生的利益分配并不能处于平等互利状态。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用益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是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并不健全,相应的价格机制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并不一定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未建立,另外有些地方虽然逐步开展保险活动,但是其保险人员并不是建立在农民自愿买保险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5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不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力度较小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有学者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其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增长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5,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事物发展的一面,并没有进一步发掘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因为从1994~200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该期间gdp增长率的数据来看(表1),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是如果从二者增长速度的相对矩(d=is—yi/s)来看,可明显地看出其波动幅度变化比较大。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稳定。

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与之相关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正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自动稳定器,能够在社会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紧缩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表1 1994 200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gip增长率比较

从中国农村劳动力总体质量来看,1995~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在缓慢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很小,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超过50%,而高中及以上的所占比重很小,不到10%,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表2)。

表2 1995—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

这使得: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大打折扣。②土地流转的规模、时间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产生规模经济。这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两栖”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从2004年外出农民工的性别构成来看,在这些青壮年当中以男性为主,占66.3%,女性占33.7%。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生态环境;低碳经济;庭院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07-02

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就是通过对农村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和谐、平衡、长效发展的一种发展能力。长期以来农村各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是造成我国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的根本原因,而生态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是以各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原则的,这就为我国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生态环境建设是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农业生产活动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由于其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依据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以及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我国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被描述成这样一个循环(如图1)。

生态环境农业产出能力农民的收入农村各种资本的积累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现代化水平

图1 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示意图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状况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直接决定着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决定了农村各种资本的积累能力。而农村各种资本的积累必然会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需求层次也会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新的需求。目前,由于人口压力、经济法增长方式、国家政策等原因,我国农村并未形成一个上升的自我发展循环链条,而是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由于违背了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虽然农业产出能力在提高、农民收入在增加,但农村的各种资本却在流失,农村经济只见增长不见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

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是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实现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良性循环必须要尊重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化转化、产业链形成,吸引农村各种资本的回流,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对气候问题关注引发的新一轮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凸显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契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进行“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的源头;农村生态系统更是整个生态系统实现物质平衡和能量自给的前提。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视,必然带来资金、技术等支持,为打破农村经济的恶性循环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伴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发展主体意识日渐觉醒,也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经济支持。而生态环境建设所具有的产业带动功能能有效的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物流、生态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一)生态环境价值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关于环境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层面和哲学范畴的规劝,殊不知我国生态失衡的根源在于利益失衡,只有实现生态环境资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环境资源以自由物品的“身份”进入社会再生产,到自然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及其再生产费用与日俱增,生态环境价值化、资本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开展的一项有关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71.3%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大有裨益;53.8%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绿色产品;15.2%的人认为,目前绿色产品的品种还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消费的需求。伴随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渐觉醒、消费习惯的改变,生态环境也开始作为经济要素进入社会再生产。如“有氧活动”、“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活动的兴起直接体现了生态环境的价值,而生态环境对房地产、食品等价格的影响则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的价值。

(二)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

传统的农业生产系统中,物资能量的流动是单性的。即农业系统从系统外获得资源能量,并通过系统内的生物作用将其部分转化为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并向系统外部排放废弃物。这不仅使约50%的光合作用的产物被白白浪费,而且不当的处理方式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农村在生活用能中使用柴草的常住农户数占60.24%,而柴草直燃的热效率仅为15%~20%,不仅浪费了农村的生物质资源,而且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二次污染和破坏。

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稻壳、玉米芯、花生壳、甘蔗渣等)超过1亿,禽畜粪便以及农产品加工工业有机废水18亿余吨,理论上可以产生沼气700亿平方米。同时,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以作为有机肥综合利用,沼肥可以改良土壤,沼液可以用来浸种和根外施肥。另外,据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实际测试,连续施用沼肥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9%,全氮增加0.05%,土壤容重减少0.2克/立方厘米,孔隙度增加6.6%,土壤微生物活跃,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大幅度提高,比直接使用人畜粪便和化肥效果更好。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提供沼液15吨,沼渣25吨,相当于480公斤碳铵的肥效。这表明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经济上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如果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这些废弃物又以能源和有机物质等形式返回到农村生产生活中,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资源闭路循环的形成,从而促进农村良性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关联度高,产业发展空间大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认为,社会经济各有关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因素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受“锁定效应”(由于技术、制度和社会的惰性而导致市场和政策对更好的技术和行为的推行形成阻碍的一种现象)的影响,我国农村不知不觉走上了“高碳”发展道路。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就是那个能够打破“锁定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形成上升性累积循环效应的因素,它除了具有一般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带动作用外,还具有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等优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农民的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是无价的,它可以带动农村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农村的自我发展。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政府、企业等外界资金的注入是实现循环的前提。因此,我国要抓住发展“低碳经济”这个机遇,激活农村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下大决心落实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的“庭院经济”,由于经济、生态效应不高,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行政命令色彩严重,不仅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弱化了政府的威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经过成本收益比较的理性最大化行为,一种制度的施行,只有能够改变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函数才能起作用。只有建立一个激励相容的产权安排,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人们脱贫致富的愿望结合起来,使具有外部性的环保行为成为经济上有利可图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首先进行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转换,通过资源的升值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进一步完善“庭院经济”,突出其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建设积极性;以县域为单位,集中使用生态环境建设补贴资金以及县级财政补助,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村,实现村域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化;农民自主创新,政府予以补贴等。

另外,根据消费和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个消费问题,通过教育、宣传、经济手段等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态消费观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总结

作为公共物品,生态环境破坏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效应,同样,生态环境建设也会带来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尤其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大国的现实,要求农村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借助“低碳经济”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浪潮,发挥生态环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促进我国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蕾,蔡志坚,牛利民.低碳经济与我国农村发展[J].生态经济,2010,(9):73-76.

[2] 李晓宁,高晓春.突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5-76.

[3] 绿色消费调查报告, , 2010-12-15.

[4]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396.

[5] 刘成玉.产业化经营的形式推进农村生态保护[J].农村经济,2003,(3).

[6] 肖毅.农村生态危机的主体救赎――基于农民的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 高海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社区促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4).

篇5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变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经济学看,主要关注农村经济空心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问题;从政治学看,主要关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维稳等问题;从管理学看,主要关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从社会学看,主要关注农村社会变迁、社会整合等问题。本文拟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指导,从社会系统理论的社会学角度,对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思路。

一、农村空心化现象

对于“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学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空心化农村”是指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空闲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有的则从城镇化背景、村庄空间形态和村民的年龄结构、空心村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定义。刘彦随认为,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其特征包括: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趋势,人口、资金等要素流向城市等。

(一)农村公共权力弱化

主要表现为政权重心转移和公共服务不断缺失。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城镇,城市和各县城、中心城镇甚至是各乡镇所在地都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治理区域,由此政权重心逐渐偏离了农村。这从各乡镇“七站八所”中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农机站、水利站、文化站等的普遍弱化即可见一斑,由此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急剧弱化,尤其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水气电等基本公共服务十分短缺。

(二)农村经济资本弱化

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空心化。大量农民工虽以寄钱回家的方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一定发展,但毕竟他们常年在城市工作,所以就经济贡献而言,带给所在城市的要比家乡农村的大,因此导致农村经济活力越来越差,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依然靠农业收入为主,经济活力十分疲软。

(三)农村人力资本弱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数据,2011年全国农村人口为65639万人,全国0-14岁、60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16.5%、13.7%,由此可推算当年全国农村15―59岁的人口数约为45816万人。再根据《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全国农民工达25278万人,由此可推算农民工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约为55%,农村人力资本已经流失超过一半,且据上述报告,农民工中男性占65.9%,50岁以下的占85.7%,这导致留守农村的绝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四)农村社会资本弱化

主要表现为农村传统社会结构、信任关系和价值观逐步瓦解。一是以多子女家庭和扩展家庭为主、受宗法制度约束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走向以独生子女家庭、核心家庭为主、宗法力量严重削弱的转型社会结构。二是信任关系严重受损,交往对象渐趋多元化、熟人社会关系逐渐陌生化、人情关系日益金钱化、代际关系逐渐疏离化。三是受上述因素以及城市物质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维系农村社会特质的主要社会资本十分稀薄。

(五)农村文化资本弱化

一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带走了以他们自身为主体的农村文化资本;二是随着现代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不断渗透,农村有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不断受到消解;三是国家对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亦未见明显增长。在这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村文化资本越来越少。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对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帕森斯最具代表性。他认为,社会系统为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四种功能条件:一是适应功能,即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分配。二是目标达成功能,即制定系统的目标并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三是整合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四是潜在模式维系功能,即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帕森斯认为,这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从而使社会系统趋于均衡。

虽然结构功能主义受到冲突主义论者的强烈批评,认为它只适用于稳定状态下的社会结构分析。但因为我们要考察的正是几千年来一直是稳定结构的农村社会如何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出现了以空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变迁现象,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经济系统

按照帕森斯的观点,农村经济系统必须确保能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维系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因为任何系统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都需要耗费能量,只有持续注入资源才能维持该系统。一是经济资源无法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大多数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仅够用来改善家庭生活,这只是维持经济运行的最低条件,难以作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外界投资无法确保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各级政府的经济重心都在城镇,缺乏为农村制定投资优惠政策的足够动力,农村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三是大量人力资源流失到城市中,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了最为核心的人才资源。

(二)政治系统

帕森斯认为,政治系统必须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但从上述分析可见,一是各级农村政权组织都以所在城镇为重心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以公共资源分布也是以所在城镇为重点区域,农村的公共资源相对稀缺;二是青壮年农民大多都已外出务工,农村变成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他们的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水平明显偏弱,难以符合农村社会发展需要。

(三)社会共同体系统

按照帕森斯的观点,农村社会共同体系统必须能使农村社会的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充分发挥社会整合作用。但从上述分析可见,一是农村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元素――家庭随着青壮年男性的大量外出已变得残缺不全,这就从根本上难以实现社会整合;二是随着宗法社会的瓦解和个人自主性的增强,家族纽带在发挥协调和整合家族内各个家庭方面的能力和意愿已不如以前,因此,社会共同体越来越不稳定。

(四)文化模式托管系统

帕森斯认为,文化模式托管系统必须能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能使其稳定化和规则化。但从上述分析可见,一是受现代文明影响,农村中横向的人情关系和纵向的代际关系日趋淡化,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渐趋荒芜,农村传统文化体系面临解体危险;二是受城市世俗文化影响,农村社会价值观已出现多元化,农村传统价值观如面子问题及勤俭持家等理念遭致严重消解,相互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共同价值观的稳定。综上所述,按照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本质是农村社会结构系统已经全面弱化,即其政治、经济、社会共同体及文化模式等四个子系统难以发挥正常功能,农村社会系统面临着“重构”的必然性,即发生社会变迁。

三、结构功能主义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启示作用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新的制度均衡”的动态过程。可借鉴结构功能主义使其迈向新的制度均衡,成功实现社会变迁:

(一)打造新的经济系统和社会共同体系统

各级政府应坚决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向产业价值链挖潜,吸引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近就业、家乡就业,既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确保农村获得维系其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资源,又使农村社会重新获得完整的家庭结构和人力资源,从根本上重构经济系统和社会共同体系统。

(二)打造新的政治系统

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中的精英回乡参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搭建公共沟通平台,完善村民民主参与机制,通过财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形式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将村民聚合到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提升村民参与的广度、范围、强度和深度,重建农村政治生态。

(三)打造新的文化模式托管系统

不断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大对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对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和谐的家庭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重构农村共同价值观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北京:地理研究,2010年1月.

[2]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EB/OL].http:///tjfx/jdfx/t20120118_ 402779722.htm.

[3] 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篇6

我站xx年的各项工作,在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经过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努力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平稳推进,全县没有发生因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二)切实加强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防止村组借“一事一议”名义增加农民负担。今年5月,安排各乡镇开展了xx年度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xx年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搞好今后工作提供了依据。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的筹资筹劳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出现强行筹资筹劳的现象;二是严格坚持了一事一议原则,没有把筹资筹劳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三是普遍推行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筹资筹劳项目和筹资筹劳标准等由群众会议讨论决定,公开资金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做到了资金专款专用。

(三)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农民负担现状。为了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变化情况,根据重庆市农办的安排,从xx年开始,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负担监测县。我们在下路镇、龙沙镇选定农民负担监测村6个、监测农户30户。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测培训,按时完成了半年和全年调查上报。

(四)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减负工作收到实效。xx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乱收费、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收费等专项治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我县农村全面推行;各涉农价格和收费单位普遍设立了公示牌(栏),乡镇建立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督站;各地除订阅党报党刊外,无强行订阅报刊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负担。

(五)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督促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今年,配合县财政局搞好种粮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全县兑付补助资金345万元。8月,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对我县xx年免征农业税以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自查,督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减免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好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利用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政策水平,增强学法、守法自觉性。

(二)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文书格式的通知》(渝府农〔xx〕26 号),对《重庆市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三)指导各乡镇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今年共协助南宾、三河、西沱、沙子、中益等乡镇调查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纠纷6件(次),指导各乡镇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130多起,做到了承包纠纷出现一件就调解处理一件。全年共提供政策咨询服务150多人次,维护了广大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

三、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一)起草制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今年,代县委县政府起草制定了《关于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石柱委发〔xx〕16号)和《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指导任务和考核办法》(石柱府办发〔xx〕84号)等指导性文件,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经济组织3个,市供销总社批准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各级示范(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利用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理论骨干培训班”和农业局举办的“农业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与实务”培训,共培训人员140多人次。

(五)深入实际,加大了指导工作力度。深入龙沙、大歇、枫木等乡镇检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大歇乡双坝村制订xx年~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利用各种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政策宣传,加强了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指导,指导乡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

(二)根据农业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各乡镇开展了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通过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我县村级债权债务现状,按时完成了全县村级债权债务的摸底清查和分村录入上报工作。

五、认真开展农业和农经统计,按时完成农产品成本核算和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

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基本任务是为各级党政机关研究制定有关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坚持按照调查统计规程要求,开展调查统计培训,加强调查统计工作的指导,保证调查统计质量,按时完成各项调查统计任务。

(一)制定印发了《关于布置xx年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县今年的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任务,提出了做好当年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的具体要求。 (三)按时完成了全年四个季度农户家庭经营收支预测上报和大小春4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的调查上报。 (五)按时完成了农业部“全国物价网点价格月报”和“重庆市农产品市场价格半月报”的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共上报农业部物价信息12期,网上报送调查表72份,上报价格变动情况分析说明12篇。在市农业局局域网上藏经寺农贸市场价格信息24期。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六)积极为各级各有关部门提供统计数据查询服务。全年共为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查询80多人次,查询数据6000多个。

六、认真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努力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是按照市农负办安排,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按时完成《关于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二是按照市农业局的安排,对全县各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按时完成《关于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三是按照市农经站安排,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调查,按时完成《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四是积极报送农经信息,《中国农经信息网》、《重庆农经信息网》等登载我县农经信息6篇,在市农业局局域网农业信息62篇。

篇7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特征有了清晰认识,之所以其表现出这些特征,存在诸多方面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信贷风险预防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为此就需要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来进行支持,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业务,若是没有长效机制,难以有效地控制不良贷款的数量。此外,农村信用社信贷评价系统也过于粗放,导致信贷行为风险性增加。当前贷款细致程度不足,诸多项目、标准尚不是十分明确,这样就难以保证贷款分类的科学性,从而增强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风险。2.人才资源稳定性不足金融行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水平人才一向是金融市场争夺的焦点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者跳槽,这样不仅导致农村信用社人才链的断裂,同时难以延续客户信任,降低了信贷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信用社的信贷成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信用社政策性强,业务品种单一,其他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抢占较为严重,为此,农村信用社应该着力改革,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高水平银行人才。

3.企业经营管理陷困境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个人和企业主要的信贷来源,很多企业的建设、成长和发展都和信用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大多数乡镇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低,资金、规模、人才、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旦企业由于市场波动而陷入困境,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造成大量债务的积累,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

4.信贷信用机制不完善

乡镇企业、个体户为了获得信用社的信贷支持,所提供的偿还能力证明中往往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而我国当前的信贷信用机制不完善,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逐个排查,难以详实地了解相关企业、个人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信用社若是以这些虚假的信息作为信贷决策条件,往往会使信贷行为存在很大风险。

5.政府政策性干预过多

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完善,然而在农村信用社的实际运营当中,各级政府为了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微观调节,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就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信贷标准、行为、取向,给信贷偿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来看,其承担了过多的公共职能,诸如平衡收支、维持社会稳定等,甚至有的时候还需要为政府错误经济决策买单,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的被动局面。地方官员为了“形象功能”、“政绩”工程,往往违背市场规律对信用社的行为进行干预,做出错误的政策指引,难以优化配置信用社的信贷资金,使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降低了其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浮动利率风险性较高

目前,利率市场化趋势已经形成,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结果。高利率带来高收益,风险激励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借款人越是偏好风险,农村信用社就会将其纳为自己的客户。而这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些借款人经营、投资的项目本身风险性就很高,一旦经营、投资不善,违约可能性很高。

二、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村信用社,然而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违约风险较高、流动风险严重、风险过于集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对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原因有了深入地认识。为此,就需要提出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信贷人员培训

人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的资源,要提高信用社业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就需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基层信贷人员面临的大多是实际的操作内容,为此需要将理论融入具体的实践进行培训。诸如可以规范调查报告的写法,并申明调查报告的意义;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方法,并着力提升信贷人员的工作效度,诸如此类。除此之外,为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需要将培训和激励制度相结合,适时举行技能竞赛,对胜出者予以奖励,这样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全面提升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完善担保抵押手续

担保贷款管理制度是农村信用社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其对转移化解信贷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信贷人员应该按照规定审核手续办理,确保担保抵押合法化,保证信用社的资产安全。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完善管理制度,对以往信用社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做好基础调查、分析、评估等工作,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信用社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担保贷款管理办法进行创新,健全贷款担保登记簿,加强对表外科目的核算,这样才能确保担保贷款的质量;规范贷款审批发放程序,结合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完善信用社的权力制约机制,确保担保贷款损失赔偿制度。其二,提升执行和操作能力,信贷人员应该按规定进行审核,全面审查担保主体合法性、担保抵押质押手续、抵押物价值等内容,此外,还需要加强存单管理、存单质押核定,且对催收手续、通知止付等进行完善。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是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重要手段,为此,监管部门应该坚持公平、效率、依法、公正原则对信用社进行监管。为此,县级监管部门需要转变自身的监管理念,除了要对信贷业务的运行过程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稳定的金融秩序,防范信贷风险,还需要鼓励信用社进行金融创新,提高自身的信贷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样才能在促进信用社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监管一方面要依赖于外界,另一方面还需要靠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农村信用社应该探索更加有效的监管制度,将委派会计制、部门监督问责制、稽查特派员制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这样既相互制约,也相互统一,便于及时发现信贷管理的纰漏,及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4.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要一个表现就是违约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征信体系不健全。为此,信用社在征信评定工作中,应该加强和基层的联系,评选出那些信用较好的乡镇、村、户,并备注在册。在贷款投放上,对这些评选出来的个人应该予以差异化的信贷政策,不但要简化贷款手续、优先贷款和服务,还需要在利率上、额度上给予更大的优惠。利率上实施差异化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小额贷款只需要“两证一章”;优先安排联保贷款。

5.落实贷款营销工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在进行放贷的时候需要分析诸多内容,不但包括企业班子结构、激励制度,还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人力资源配置等。在对如上信息进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导向、产业政策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将乡镇龙头企业作为信用社信贷营销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确保信用社营销的质量,要杜绝以不正当办法“垒大户”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制贷款风险集中的问题,信用社主管和监管部门在检查、处罚上要加大力度。

6.执行信贷业务问责制

完善的动态管理制度对信用社的运行管理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做好信贷管理工作,应该加强对信用社班子的考评、问责。贷款考评制度的完善是预防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落实信贷岗位责任,加强责任审计、离任审计工作,才能及时发现贷款流程存在的问题。信贷风险存在滞后性,责任难以有效地明确,为此一般在离任审计后再进行一次审计。若存在违法违规信贷行为,应该对直接责任人责任予以追究,对相关主管进行问责;若是在信贷业务的执行中存在刑事行为的,需要将相关责任人交与司法机关,并提交相关证据,协助司法机关、公安机关尽快破案。

7.打击逃废债务行为

篇8

ZHENG guo ZHANG Tian-cheng

(P.E.Department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health related behaviors among students of Changsha rural children aged 12 to 16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hangsha city government, education, health and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the schoo for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Methods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extraction of changsha rural schools784 students.And analyzing the data by SPSS11.5. Results 73.98% students eat breakfast every day; Among the surveyed students, 34.18% students eat dessert more than once a day during the last 7 days ; 54.59% students eat western fast food in the past during the last 7 days; 37.76% students had a penchant for some food; 32.14% students think themself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quality;47.83% students in the past 7d, usually a day watching television or video more than 2h;48.98% students every day to play games more than 1 h during the last 7 days;34.18% students had to fight with people during the last year;15.05% students attempted smoking;50.38% students feel no security to and from school in the past during the last year;and 29.85% students had thought of suicide.Conclusions Health related behavior is more common among students of Changsha rural children aged 12 to 16, so it is necessary to advocate strengthening health way of life , improve their harmful life habit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m.

【Key words】In changsha city; Village;Aged 12 to 16; Health behaviors;Health risk behaviors

12-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不平衡阶段,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以及种种矛盾和困惑,这个阶段面临心理危机,也是学生青春叛逆的最显著时期。长沙市农村处于半城市半农村的特殊状态,儿童深受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导致出现各种问题,本调查旨在了解长沙市农村12-16岁儿童的健康相关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长沙市农村12-16岁儿童健康相关行为,从长沙市六区两县一市中,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望城县大湖村大湖中学和宁乡县巷子口镇南轩中学的800名(男生362名,女生43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9月至10月对所抽取研究样本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年级随机整班发放的原则,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4份(男生352份,女生432份),问卷有效率98.25%。

1.2 方法

本文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相关行为、生活习惯相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网络成瘾行为、各种伤害的相关行为五个方面。采用现场问卷调查表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在调查员统一指导语下,统一时间组织学生匿名、自愿填写问卷,学生独立完成。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判断法,经评定,符合问卷的调查的信度要求。采用再查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r=0.872(p

1.3 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 2003 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检验男女间性别差异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相关饮食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73.98%的学生每天吃早餐。过去7d,曾吃过西式快餐的检出率高达54.59%,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χ2=8.18,P

2.2 生活习惯相关行为

2.2.1 减肥行为

中学生认为自己体重偏重的占32.14%,在健康减肥行为中,过去30d,为减肥而进行锻炼的达到18.37%,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χ2=20.9,P

2.2.2 睡眠情况

中学生平均每晚睡眠时间≥8h的占43.1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χ2=265.85,P

2.2.3 静止性生活活动行为

过去7d,每天至少运动1 h≥3d有46.69%的学生,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χ2=8.85,P

2.3 伤害相关行为

2.3.1 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

2.3.2 故意伤害相关行为

过去1年,曾与人动手打架达到34.18%,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χ2=108.07,P

2.4 网络成瘾行为

过去7 d 里,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超过1h的学生高达48.98%,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χ2=16.87,P

2.5 物质成瘾行为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农村12-16岁儿童一些促进健康行为较好,有健康饮食习惯如每天吃早餐、每天喝牛奶的报告率高于江西省[1],可能与家庭因素有关,在调查的数据中显示:女生父母文化程度均为高中以上(包含高中)的占40.97%,而男生只占32.10%。

篇9

近些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破坏;而农村环境污染往往被忽略,因此本次调查以江苏沭阳农村为例,实地考察江苏沭阳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环境污染现状,深入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环境经济学为基础,探寻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农村经济;环境污染;环境经济学;最优经济选择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约有6.7亿人,占50.3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当前由于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知识方面的匮乏及政府的措施不到位,农村环境恶化状况已相当严重,笔者以江苏沭阳农村为例深入调查当地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考察当地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环境现状,以此深入探讨沭阳农村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环境经济学为基础,探寻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

1江苏沭阳农村居民收入来源

1.1农业种植包括露天大棚种植

该县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近年来大棚种植及花木种植发展迅速。由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生产率自然低,加上近些年粮食价格起伏较大且农药化肥的价格逐年提高,种植粮食的成本不断增加进而农村居民将目光投入到大棚种植及园艺种植上。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投资大棚种植,大棚种植主要包括蔬菜、瓜果之类,利用反季节种植销售,收入颇丰,已成为沭阳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同时沭阳县作为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对花木的种植有丰富的经验,政府高度重视花木产业发展,使得当地花木种植业发展迅速。

1.2网络花卉制品销售

沭阳作为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种植各种各样花卉、盆景;同时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的普及,当地农民开始着眼于网上销售成品花卉、盆栽及干花制品。既然有了销售平台,当地居民就自己种植花卉、盆景或者购买当地农民种植的花卉、盆景来进行加工,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人手不够时会雇佣当地妇女及老人进行干花制作及花卉包装。目前,已建成花木销售网站230多家,发展网店4500多家,从业1.8万人,实现网上销售额6.3亿元。此项业务的经营不仅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经营模式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扩大了就业。

1.3养殖业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的养殖规模较小,专业养猪户平均每户养殖6头左右,非专业的仅有2头左右,而养鸡农户的养殖规模基本都在1000只以下,大多数农村都是散养。沭阳农村养殖业也包括在内,养殖业虽说是沭阳农村经济来源之一,但是利润却很低,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难以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农村一般分散养殖难以形成规模缺少竞争力。因此政府需加大对养殖业的投入和引导。

1.4家庭小作坊

沭阳拥有沭城等6个街道、庙头镇等33个乡镇、1个农场、1个国家级开发区,因此沭阳农村居民对家庭小作坊越来越依赖,家庭小作坊涉及小型面粉厂、油坊、小型饲料加工作坊等方面。一方面由于家庭小作坊所需的成本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小作坊生产的产品质量有保障,所以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家庭小作坊进而发展起来。家庭小作坊已成为沭阳农村居民另一收入来源。

1.5乡镇企业就业

近些年,沭阳政府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了较多的外商投资,使得乡镇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乡镇企业涉及化工、木业、酒厂、电子加工、实业等方面。乡镇企业的增多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2.1滥施农药、化肥对土壤、大气、水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农业种植产量稳定增加,除了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还离不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当地居民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化肥、农药的控制还是不合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了解到,化肥利用率在50%以下,其余部分在土壤内分解、挥发或累积,导致农田土壤板结或土壤重金属增多,并经渗漏、雨水冲刷等途径造成周围水体的污染。若长期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将会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分隙减少,土壤养分变质,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虽说沭阳农村当地的绿化覆盖率较高,但是根据我们团队对沭阳当地空气质量长期的检测和分析,得出当地空气处于重度污染时间较多,因此化肥农药的不规范使用都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土壤结构变化导致农作物减产,农药本身不易被分解易残留在农作物上,农作物的品质也会随之下降,用被污染的地下水浇灌作物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污染的大气不利于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沭阳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规范种植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制约沭阳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大量灌溉引起的地下水的急剧减少造成的危害

经过团队的实地考察,沭阳农村的灌溉主要依靠打井灌溉,以漫灌的方式为主,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地长期采取大水漫灌的方法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并加速土壤结板,同时沭阳当地农村河流较少灌溉主要依靠的是地下水,加上农业用水量占的比重相当大,长期使用会引起水源地的超量开采。土壤盐碱化使得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土壤结板降低粮食产量与质量,同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会引起水质的变化不利于沭阳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大量灌溉引起的环境破坏导致沭阳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还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2.3塑料薄膜未及时清理带来的后果

江苏沭阳的种植业迅速发展离不开农药、化肥、种子的技术进步同时也离不开塑料薄膜的应用。塑料薄膜的出现对农业的发展又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主要呈现出两大显著作用:保温与保湿,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在沭阳农村所做的问卷调查可知当地农户并未及时清理地膜,地膜的不及时清理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首先农膜残片进入农田后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生产力下降,作物产量减少。其次残留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运动和气体的交换,使得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最后塑料薄膜在土壤的分解是个漫长的过程,会分解挥发出许多有害物质,影响到微生物的生存。地膜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农业种植的变革;但是不科学的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2.4花卉个人加工经营产生的废弃物产生的影响

沭阳素有“花香沭阳”之称,花卉种植面积广泛。近年来由于政府对淘宝村的大力提倡及扶持,因此农村出现相当多的个人加工用于网上销售的花卉及干花制品,其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由于设施落后排放大量有害染料,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其主要危害有:①染料废水中色素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生长,破坏水体自净功能,同时易造成视觉上的污染。②染料废水中毒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染料中的生物毒性都较大,有的还是“三致”物质。③染料废水中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染料中存在的重金属无法生物降解,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存在,并且会通过食物链不断传递,在人体内积累。④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有害物质含量高。若染料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对水源、土壤及居民健康都会造成威胁;水源和土壤的破坏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威胁到居民的健康。

2.5养殖业的不规范养殖带来的影响

养殖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江苏沭阳农村养殖业规模一般较小,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且主要依靠传统养殖方法。每户平均养殖2~5头牲畜,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及当地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缺乏,使得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随意堆放在室外。堆放在室外的废弃物由于天气原因一方面会破坏土壤的结构,污染水资源及大气,另一方面也会对当地居民整体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被污染的土壤、水资源及大气都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制约着经济发展。

2.6家庭小作坊产生的后果

家庭小作坊涉及小型面粉厂、油坊和小型饲料加工厂等方面。家庭小作坊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危害。例如小型面粉厂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和空气中的颗粒物结合在一起将形成可吸入有害物,江苏沭阳农村的油坊大多是采用传统压榨方法会产生大量噪音及排放污水,小型饲料加工厂依旧使用旧式设备,由于设施陈旧过时所以不仅效率不高费时费电、噪声大而且产出率较低。一方面家庭小作坊缺乏必要的处理设施,另一方面家庭小作坊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小作坊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家庭小作坊一般处在居民住处噪声过大影响周围居民休息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粉尘形成的可吸入颗粒也会引起居民呼吸道感染等方面的疾病,而且设备陈旧落后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也是间接的环境污染。家庭小作坊一方面影响当地居民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及减少收入来源,另一方面直接排放污水和浪费资源也是对环境的破坏。

2.7乡镇企业污染带来的影响

近些年江苏沭阳农村引进的乡镇企业不仅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其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化工、电子、酒业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有害物质。扎下镇工业区污染最为严重,扎下镇沂北化工园区内的化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到河流及大气中。近些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靠近化工区的村镇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不少村民出现咳嗽、头晕甚至得怪病死亡的情况。因此乡镇企业若不加以严格监管,不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沭阳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应以环境经济学为指导思想,环境经济学注重运用经济的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有利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改善及经济发展。

3.1评估沭阳农村土地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

沭阳农村种植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地政府可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沭阳农村土地进行评估并估算出不同地方土地的承载能力,制作土地评估报告。当地政府根据报告的内容因地制宜制定土地种植政策。对于肥沃的土地可鼓励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比如种植西瓜、红薯、蔬菜,近些年沭阳农村温室大棚种植发展迅速,政府可加大经济补贴鼓励更多的农户搞大棚种植,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对于不适合种植的土地比如沭阳新河镇,当地的土地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政府可鼓励当地农村居民种植花卉及盆栽,又因沭阳有“花木之乡”的美名可籍此形成自己的品牌,增加经济价值;对于贫瘠不适合种植的土地,政府可具体规划养殖区域,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加大对养殖户的补贴,扩大当地养殖业的影响力,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根据沭阳农村土地不同的土壤结构因地制宜,可以在土地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既不污染环境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发展经济。

3.2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需进行最优经济选择

沭阳农村以往的经济活动对土地、水源、大气及沭阳农村居民整体的居住环境都造成了污染。对各种环境污染治理应是最优的经济选择。第一,针对沭阳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可以在各村设置垃圾桶将垃圾集中在一起,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把产生的垃圾用于发电,一方面既处理了生活垃圾,另一方面将垃圾用于发电也是能源的再利用,节约了因发电造成的资源损耗。“粪便乱堆”的现象也是由于沭阳农村大多是露天厕所,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厕所的改造。可在沭阳农村推广沼气装置,将沼气池和厕所连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整体居住环境,另一方面沼气可替代燃气减少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开支。既保护了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对于沭阳农村农药、化肥及地膜不规范使用造成的后果的治理,在考虑自然的自净功能以外政府需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及科学种田的知识的普及,对于灌溉方面政府应加大节水设施的建设,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3.3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3.3.1管理乡镇企业的经济手段。

根据沭阳当地的经济水平,对于浪费严重的乡镇企业征收资源补偿费,有利于减轻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对于沭阳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增收排污费,以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取代目前的“浓度控制”,只要企业有排污行为就要征收排污费;沭阳农村乡镇企业扩建需征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审批,审查的内容包括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设备,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政补贴或优惠贷款,实现企业废弃物处理装置的配备。

3.3.2管理家庭小作坊及小型私营企业的经济手段。

家庭小作坊及花卉加工的私营企业资金有限,如果对其盲目征收环境资源补偿费及排污费显然不合理,一方面可能会制约沭阳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方面也会打击沭阳农村居民发展经济的热情。对于小作坊及小型花卉加工企业,政府一方面要鼓励其购置新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并发放适当的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环境保护的宣传有助于当地居民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技术的改进及生产设备的升级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收益。

作者:袁亚芹 张颖 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冬梅.新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2]田文中.养鸡业,一块有待做大的蛋糕[J].价格月刊,2000(4):23-24.

篇10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措施;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01-01

彭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全县上下一定要保持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把林权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及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合力攻坚,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 认清形势,增强林权制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强大动力

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彭阳县林业的发展活力,必须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彭阳县林业生产机制和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林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1-2]。

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工程”

彭阳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潜力巨大。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重新调整农村分配关系,实行“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将为全县林果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林业多元化投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产权

改革,可从根本上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经营主体不实、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 明确任务,扎实推进林权改革各项工作

2.1 严把工作程序

严格按照“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公示林权现状、外业勘界确权、签订承包合同、审核建档、发放林权证”等几个步骤来实施,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实现全过程“阳光操作”。乡镇主要领导要积极开展调研,掌握工作进度,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林改工作进行政策指导[3]。

2.2 严格明晰产权

对已承包的集体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承包关系;对尚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地,要采取家庭承包经营、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和其他经营方式明晰产权。在生态移民迁出区、县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等范围内的集体林地,各乡镇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可采取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和其他经营方式;对权属有争议林地、林木,要依法调节,落实经营主体[4]。

2.3 认真做好勘界确权

产权明晰后,要实地勘界、登记,将林地进行准确的定界和勾图,做到地块、地类、面积和四至界线“四统一”,使登记内容和相关数据齐全规范、准确无误,图、表、卡、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2.4 切实加强档案管理

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改档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观反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是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各乡镇要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贯穿于林改全过程。

3 落实措施,确保林权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2012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年,全县林权改革要紧紧围绕“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明确责任”三大任务,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要及时召开乡、村、组干部会议,立即安排部署林改工作,确保10月底前完成12个乡镇36个重点村的主体改革任务,其余村组要同步推进,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

3.1 责任上再落实

各乡(镇)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林改工作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干部直接抓、技术干部蹲点抓的工作机制,形成林改工作整体合力。

3.2 宣传上再强化

各乡镇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对林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各项政策,以及改革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增强群众参与林改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对林改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8%以上[5]。

3.3 质量上再保证

林改工作质量是通过验收的关键。各乡镇要认真贯彻执行区、市、县林权改革的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严格按照规定动作和程序要求,一道程序也不能少,决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工作质量。

3.4 力量上再保障

当前,全县林改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充实林改工作人员,要增派懂业务、责任心强的林业技术干部和工作人员参与到林改的各项工作中,保证林改工作顺利进行。为了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县有关部门专门安排了林改工作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资料印刷、设备购置、宣传培训、车辆燃油和干部工作经费补助等,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徐济德,许传德,黄东,等.福建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2M):12-16.

[2] 李然,严立冬.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J].当代经济,2005(2):59-60.

[3] 李凤辉.华安县湖林乡集体林权改革的实践与措施[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