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实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实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实习心得

篇1

关键词:经济形势;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111-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商管理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有效发挥工商管理职能能够使市场经济发展得到保障。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不断增加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给工商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内部环境中,我国经济形势具有明显的内需拉动作用,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国际经济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形势的走向,使其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工商管理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际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

二、新经济形势下工商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体制

现如今,我国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的工商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根据行政区制定管理模式,人为划分已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从而导致各个业务部门无法形成管理合力,大部分都是各自为政,使工商管理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另外,受我国国情影响,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从而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受到一定的阻碍,使工商管理的有效性有所削弱。

(二)缺乏到位的内控

政府主管市场是监督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载体,在社会管理和市场经济中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部门具有较多的工作,虽然国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工商部门却没有对专项资金进行有效利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导致资产流失问题的出现。工商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够严格的管理、会计控制等审计造成无法有效提升内部会计控制效果,更没有办法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三)缺乏专业的人才

现如今,初级工商管理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但中高级工商管理具有较大的人才缺口。建立在知识生产和分配基础之上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工业和农业经济有一定的区别。在现代社会中,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需要管理人才不断提升竞争意识,在对工作进行分析时站在国际的角度。但是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工程管理对专业知识需求过分强调,从而导致对人才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的忽视,导致创新型人才大量匮乏。与此同时,学习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难全面综合的反映出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四)缺乏有效的执法

作为流通领域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在促进社会和谐和依法治国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工商管理人员需要对法律制度严格遵守,使执法效能不断提高,使工商行政执法职能得到有效履行,从而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部门并未充分发挥执法力度,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权责划分,缺少权威和严肃的执行力。另外,在工商管理中,具有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也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进一步限制了工商部门的各项活动,使工商管理部门执法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三、新经济形势下对工商管理的思考

(一)不断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现如今,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所有制、地域已无法限制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目前的工商管理体制滞后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保障工商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工商管理体制得到不断完善。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工商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一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需要将管理覆盖面不断拓展,使工商管理的管理标准进一步提升,使工商管理的涉及范围在一定层面上得到适当拓展,从而使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工商管理部门要对现行工商管理工作的推进加大研究力度,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现行的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要从现行经济环境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入手,全面革新工商管理体制,对工商管理单位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实行更加细致、先进的体制变革推进标准,从而使工商管理体制的发展路径不断优化。

(二)不断强化工商内控管理

相关部门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内部控制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相关的工作人员,企业内部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企业要自上而下从工商管理机构开展思想宣传,另外要从内部考核改革角度入手,加强内部控制。基于财务的角度,要独立设立审计机构,定期审计工商管理部门内部的财务财产,这样能够使部门内部的一些不正之风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确保合理规范使用财产,这也是保护国有资产的重要选择和途径。另外,为了使内部工作人员对于内部管理和控制工作认识进一步提升,需要建立具有强制性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可以针对工商管理人员开展绩效考核,认真考量评定效果,将绩效考核的标准进行深化,不允许出现形式主义。

工商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层在设计内部制度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监督人员的设定,将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流程应用于监督工作中,认真规范监督工作,将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监督人员能够深入到工商管理人员工作的群体中,对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使工商管理机关内部人员的工作态度通过外部执行力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减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工商管理机构中,内部的监督机构与审计机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规范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使工作方式得到创新,使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使工作态度进一步改变。

(三)不断加强人才创新培养

新形势下经济环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和丰富的管理知识,确保其能够将管理职责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使管理效果提升,进一步促进工商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想要顺利开展工商管理工作,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将创新型人才分布在更多管理部门。相关部门要从深度教育教学的角度开展人才创新的培养工作,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阵地设置在高校中,使其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

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时,需要不断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体制,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很多工商管理专业在很早以前就已设立,实践教学却从未更新,部分知识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出现脱节。所以,高等院校要全面深入的变革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将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来,使工商管理专业能够很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将社会实践添加在课程设计中,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四)不断提高工商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市场局限性和地域性在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而增加工商管理难度及任务。目前,工商管理部门执法力度和能力较低,在未来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针对遭遇的困境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有针对性的优化执法标准,国家需要全面调整和综合整合涉及到工商管理执法的法律,使执法效力得到提升,确保最大限度的发挥工商管理执法的有效性。另外,需要对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进行强化,明确认识法律规范和各种标准,确保各项执法行动在工商管理执法工作中能够有法可依。所以,对于执法人员,工商管理单位内部要加强教育和培养,对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同时明确划分部门及人员权责,防止权责不明或职能交叉的情况出现在各内部部门中,确保工商部门的执法力度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秩序维护中,工商管理作为重要部门,构建和谐经济环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工商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发挥其管理的效应,国家也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重视,从工商内部控制、体制建设以及管理执法等方面管理和调整,使工商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中作出e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丽雅.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9):39-40.

[2] 齐寒石.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武汉学刊,2011(6):12-13.

[3] 王娜娜.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1):31-32.

[4] 李雪琰.我国现阶段工商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3):109.

[4] 刘 硕.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6):94-95.

篇2

【关键词】新时期 工商管理 职能

工商管理这一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其英文是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通常会使用现代的手段和措施。工商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经济秩序的保障。因此,除了发挥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外,还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发挥自己的职能,确保经济秩序。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因此更加需要工商部门的配合。作为一个监管市场经济的职能部门,其任务重大。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作出调整,掌握各种管理方面的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运营管理、会计管理学、经济法等。此外,还要运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并结合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特征。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工商管理的原则

市场经济使得许多企业做出调整,作为监管企业的重要职能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也应该随着企业的调整做出调整,这样才能发挥部门的职能。工商管理部门要想做好监管工作,就需要坚持一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和办事。但是,许多工商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原则,比如在遇到新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刻意回避,不直接面对。这样做让工作人员和单位的形象大打折扣。因此,在面子新的情况时,不要回避。在解决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要根据实际作出调整,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一就是一。

(二)严格执行依法行政的原则

工商管理部门只有依法行政,才会让企业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下。做到依法行政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及时对企业进行普法宣传,让这些企业及时了解法律,以及不遵守法律引起的后果。同时,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树立工商管理人员的威信。可以对企事业单位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教育;对内部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当工商管理人员出现不依法办事,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牟利时,要严格的查处和辞退,并追究责任,交给法庭审判,这样才能确保执法的公正性。

二、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

(一)市场准入

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审核企业登记注册,即市场准入。只有严格的实行市场准入,才能从源头上让市场经济的秩序稳定,才能得到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确保营业执照的独立性,实现市场准入唯一部门的登记。此外,要依法行政。对市场进行规范,这样市场经济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才会减少。

(二)维护市场的公平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下大力气对不正当的竞争进行惩治,严厉打击垄断和恶性竞争。对市场加强监督,将执法的力度再上一个台阶。这样,市场才会正常、健康的运作。对市场交易秩序进行规范,让正当的市场竞争存在在市场中,这样才能让合格的商品进入市场。工商管理部门做好经济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良好的经济秩序不仅能够为国家在进行经济宏观调控时提供依据,也可以为经济产业的调整做出一定的判断。

目前,工商管理部门中的商业贿赂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单位不依法行政,工作组织纪律受到严重的破坏。追本溯源,这和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有很大的关系。

(三)保护知识产权,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为了保护不同种类商品的商标,各级的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有关的知识产权计划严格打击各类侵权和欺诈行为,同时对于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不能姑息。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各类违法案件逐步增多,其中国内的占大多数。案件类型上,主要以商标侵权假冒案件为主。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还要密切注意涉外商标的保护,对涉外商标的案件也要密切关注。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重点,这样才能维护投资人的合法利益。

三、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性质

(一)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

国家的许多政策都被工商管理部门所掌握,比如:产业政策、经济法规等。百姓和社会的团体单位在投资时取向难免有偏差,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在这方面进行引导,给予建议。这样,百姓和社会的团体单位在投资时才不会盲目,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遵守国家相关的政策的前提下,同时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二)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经过多年的执法摸索和实践经验,因此已经积累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法不严、流于表面的形式、落实不到位。许多单位只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规章制度上,但是在执行上却非常滞后,因此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此,要切实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在完善各项制度前提的基础上,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执法的力度和意识。

四、新时期下如何加强职能

(一)树立正确的公管意识

要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工商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为企业的改革和服务创造条件,同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己的经济职能,以服务的宗旨为前提,结合一定的有效手段,拓展自己的服务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二)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将工商管理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必须依靠网络,建立网络举报的机制,鼓励网络监督。对于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格查办,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商业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让市场经济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严格市场准入,对企业的设立、变更以及注销要严格的审查。工作方式要灵活,不能机械。

(三)对作风问题一定要重视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关联关系 上市公司利益

在普通中国老百姓眼里,阿里巴巴是马云的,万科是王石的,中国石油是国家的。不可否认,基于我们认识,在这些公司里面,他们扮演着公司的领导角色。换句话来说,公司基因中天然存在着他们的基因。再从会计学的角度而言,他们的存在实质上为公司带来了巨额的商誉。这就不难理解,当苹果的CEO乔布斯先生逝世时,苹果公司的股价暴跌。从这些事件看,我们认识到不仅中国人崇拜英雄,哪怕在太平洋彼岸,代表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最高度发达的美国也不过如此。然而,在现代社会,法律必须给广大老百姓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些上市公司到底是谁的。本人基于对《公司法》、《证券法》的浅显认识,来谈谈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如何利用关联关系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基于本人对大陆资本制度设计的认识,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确实能够代表我国公司的最高形象,哪怕本人不否认如华为等这些优秀的未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层面也是表现优异。由于上市这一特殊的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加严格,因此,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一系列行为能够更加全面的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由于我国的《证券法》、公司IPO等法规中都明示或者暗示了公司在上市时的控股股东最好是只有一个主体(此处包含了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和关联方或者实际控制人),其中,在主板市场,公司申请IPO必须满足最近三年实际控制人(此处的控股股东变更是允许的,但是实际控制人不允许,此处表述将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关系有所混同)没有变更,创业板市场必须满足最近两年没有变更。而且,监管者一般不允许多个股东同时控制公司的情形,除非能够证明多人控制公司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等没有重大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条件。从这些规定来看,监管者天然赋予了控股股东特殊的法律地位。

在关联事项中,最常见的一般有关联交易、关联担保、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由于控股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以上事项非常容易导致显失公平的结果出现,从而导致损害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在目前大陆的资本市场上,监管者对于关联交易是没有完全禁止的,只是要求关联交易对价必须公允,能够根据公司的内部治理来反映控股股东的意志。因此,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包含一致行动人等)中非常常见,很多公司基于材料采购等必须依靠于控股股东。本来,关联交易如果对价合理,其他股东和债权人也无话可说,问题就出现在,由于中国大陆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交易时,资产评估等往往存在巨大的操作空间,特别是当面对如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时,极其容易出现问题。本人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有关上市公司公告和证监会交易所的公告,当控股股东滥用关联交易谋利时,债权人可以主张撤销关联交易,或者要求控股股东承担关联交易造成公司无法偿还债务的损失。实践中,债权人的主张法院在法理上往往是认可的,但是,法官在具体的案例时,由于关联交易发生后往往难以重新对有关交易评估等原因,对于控股股东应该承担责任的大小往往难以判断。本人认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法院要充分考虑关联关系造成的影响,以关联交易影响公司的利润资产等为重点考虑因素来判断控股股东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小。

关联关系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便是关联担保,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要求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关联方或者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在以前的《公司法》中,法律一直是明文禁止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的,控股股东自然也包含在内。后来,基于发展市场经济,体现公司自治的原则,立法者参考了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对于关联担保有所放宽。目前的《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文件中,均允许了公司对于股东的担保,但是规定了上市公司为股东(任何股东)及其关联方、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时,必须经过股东大会决议通过,而且要求关联方(被提供担保者)回避表决。监管者希望通过让关联方回避的方式,让其他股东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方面起到限制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多数决的方式来通过决议,另一方面又维护了公司制度的核心,保障公司高效有序运转。担保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法律事项,担保人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公司中,公司为股东的担保,实质上是公司自己o自己绑上一个定时炸弹,尤其是当控股股东利用自身权力要求公司为其提供担保时,公司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一般情况下公司又不会从该担保事项中得到好处的,哪怕好处通过控股股东最后反馈到了公司,那么第一受益者仍然是控股股东。

篇4

关键词:经济形势;工商管理;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能够快速的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为了能够适应当今的中国社会的需求,政府从管理的方法、管理的能力以及管理的观念着手,对我国的工商管理进行一个大方向的变革。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必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其内部进行改革,以便适应当今工商管理的需求。然而,由于目前的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当前的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当下的工商管理现状改革和建设没有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政府应重点抓工商管理部门,对工商管理的方法、观念进行探索思考,再加以完善,发挥其工商部门的职能作用,给我国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等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对我国的市场经营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进行监督管理。市场经营主体、市场行为,它包括商品市场、生产加工市场、零售批发市场,有形、无形的市场等等,通过行政管理监督和行政执法等,实现我国的市场经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下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影响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不强、工商管理人才欠缺等方面剖析我国当下工商管理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未来工商管理的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1.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工商管理体制是指导工商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导向。工商管理工作又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当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对比之前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要适应我国当下的经济环境,工商管理体制势必也要相应的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次,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实施管理体制、监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地球村的出现,我们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环境转型为互联网式的现代化技术的经济环境,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并没有因此进行改变,还是沿用以前的方式在执行,因此导致工商管理工作、工商管理体制等方面没有很快的适应当下现代市场管理的需求。最后,由于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引发了诸多的问题,比如非法的经营主体的出现、假伪劣产品的盛行。现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并且趋向多样化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快速完善我国工商管理体制,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环境能够正常、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

2.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不强

首先,在工商管理工作过程中,执法也是工商管理的组成部分,严格、公正的执法对市场经济环境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所运用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皆需要执法的帮助,而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存在诸多不和谐、扰乱市场环境、市场秩序等行为,都需要严格的执法监督,才能改变现状。其次,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影响工商管理执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加之管理部门对工商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和管理部门对工商执法效率的弱化,导致了工商执法力度明显下降。最后,由于国家政府对工商管理法律法规的界定不清,导致工商部门面对一些违法违章的行为,不知是否该管理,这就导致工商部门的执法权与工商管理法律法规之间产生了矛盾,长此以往,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在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得不到重视,自然而然导致执法的权威性下降。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势力的阻止和保护的施压,严重影响工商管理部门正常、公正、有序的工作,尽管工商部门发现诸多非法经营个体、经营产品,却无法遵循工商管理法律法规执行,造成工商管理在执法过程当中面临着重重的阻碍。

3.工商管理人才欠缺

首先,人类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而独立存在,因而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围绕人而进行的。而任何市场的竞争都是以人才的竞争为主,因此工商管理人才的优劣才是核心的要素。人是个体的存在,自身的能力强弱皆与自主的能动息相关,因此他决定着技术层面的不同。其次,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上,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如何激发一个人的管理潜能和创新、应变能力。最后,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较发达国家来说不论从培养的手段还是教育的思想皆落后,这导致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在创新方面、管理知识方面、实践方面、管理专业能力、分析市场能力等方面皆有所欠缺,长期以往,导致了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紧缺的情况。

三、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本文针对我国工商管理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强化工商管理执法力、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B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

首先,面对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完善工商管理体制,才能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跟上其步伐。其次,工商管理部门除了要完善工商管理体制之外,并要对当下的工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了解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加全面的知道当下的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才能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最后,当前经济一直处在变化当中,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不应停步不前、固守成规,要时时的与时俱进、不断的拓展管理能力、拓宽工商管理的覆盖面,提高工商管理的执行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

2.强化工商管理执法力

首先,从执法的标准上国家政府要进行一个全面的优化,将目前所涉及到的工商管理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综合、全面的调整,给工商部门提供确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工商管理的执法效率,保障工商管理执法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工商管理执法相关人员,应明确工商管理工作的执法意识,对工商管理执法的法律法规、各个标准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在工商管理工作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效率。最后,在工商管理单位,应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养,规范他们的执法行为和执法准则,这样才能保障工商管理执法实施有效。

3.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首先,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才能够肩负起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其次,在培养的途径上,除了采用传统的高等院校的教学原则,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最后,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面皆因与时俱进,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独立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社会的实践能力,达到提升他们在工商管理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研究工商管理的概念和现状,了解到我国的经济环境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只有时时关注、明确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才能够与时俱进的提出适应当下工商管理现状的对策,国家政府应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才能确保在未来工商管理工作中,保障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轲柱,孙永波.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篇5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有鉴于此,从2007年开始,我国政府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就已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以期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通常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制定得太宽泛,就会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创造更多的空间,使其拥有更多的剩余选择权;而会计准则制定得太详细,则会导致会计人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找到适用的处理方法。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具体而言,主要有资产减值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以及债务重组准则,这些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资产与负债的初始分类、后续计量以及公允价值的使用等很多方面都严重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往往会打新会计准则的“擦边球”以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期,这使得新会计准则在运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1]。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一)会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得到提高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不可逆转的情况,就会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下一年再通过资产减值的转回,从而实现扭亏为盈,这也是实务界通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而新会计准则对于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是不允许转回的,其目的是减少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上市公司的实质性控制,这一变化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了很大影响,明确了公司所要承担的债务,同时也可以有效限制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生。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作出了改进,明确了使用的前提和范围,以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中能够看出,会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得到提高,可选择性有所降低。

(二)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

针对原会计准则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新会计准则特别制定了资产减值原则,将销售价格改成公允价值,使得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更容易被确定,同时也对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预计处置费用等问题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南。原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以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确定,为此,新会计准则又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对创新金融业务以及套利保证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表进行了统一规范,这些举措使得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2]。

三、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

(一)资产种类的划分

新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种类的划分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改变了原会计准则在细则上进行详细规定的做法,而是按照管理当局持有意图进行划分,这一改变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接近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但是这种划分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难以判断,变通资产的划分种类很容易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通常,对资产种类的划分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对金融资产的划分与对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划分。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指的是到期日和回收金额可确定,上市公司有明确意图且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对这部分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债券发生增值时,上市公司对增值部分并不能进行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的是金融资产中的“补缺”账户,这部分资产伸缩性比较大,非常适合充当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器,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可控出售金融资产正在逐年上升;交易性金融资产指的是以投机为持有目的且具有活跃市价的金融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这部分资产每期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转入当期损益,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净利,对上市公司而言,并不容易对这部分资产进行风险控制。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持有房地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本增值,那么该房地产将被视为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可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很多上市公司都看到了房地产中蕴含的巨大潜在收益,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些上市公司便将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这种转换交易行为比较常见[3]。

(二)资产减值的判断

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公允价值,符合了目前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相关的报表导向,但是并没有将对流动性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规范独立出来,当找不到造成资产减值的原因时,在原计提范围内就会将已计提的资产减值转回,这就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在之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这种规定并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区别,固定资产在一定年限内需要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计提累计折旧,某些上市公司在利润较高的年度会对固定资产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使当期利润得以降低,同样也达到了平滑利润的目的。

(三)特殊交易的处理

为了对关联交易进行限制,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在实际运用中反而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操作的可能性。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处理关联交易的一个趋势,借助中间企业对关联交易进行过渡,就可以达到规避会计准则的目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主要体现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个方面,债务重组能够使原债务人获取重组利得,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所得将被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原债权人发生重组损失,则被计入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就是以物易物,基于市场需求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交易费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与资产重组类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难以摆脱关联交易的怪圈,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不需要付出实际的现金流,账面调整的欺骗性更强。

篇6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对现代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现代企业强调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监督与相互扶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双赢。其对于健康、稳定、循环的供应链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1.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内部上游供应商管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大多依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不断争取品牌优势的同时,对供应商的质量、时效性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供应商关系普遍存在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部分供应商过于追求低廉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准入环节更多的是被动寻找供应商[2],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供应商的错失。另外,部分企业对准入供应商缺乏质量、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筛选不科学。

2.缺乏透明的寻源决策

当前,市场采购产品种类丰富、类型众多,企业要想从中选取最优质的采购货源,就必须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多轮询报价,为采购决策提供参考,然而从当前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寻源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模式,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业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不H降低了供应商报价的主动性,而且增加了采购成本。

3.缺乏与供应商的协同

通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涉及到寻源、合同洽谈、备货以及结算对账等多个环节,需要较大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供需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再加上信息的滞后性,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供应平衡矛盾。

4.缺乏对供应商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尚不规范,企业对合作过的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的评价,未建立系统化管理,部分管理较好的企业还存在人工打分,备案存档现象。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采购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供应链,力图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日常经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作为物流的始发点,供应商不仅是资金流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流的重点。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采购部门的竞争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供应商主数据管理

“互联网+”时代,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自助注册服务,企业能够在官网或知名网站上供应商的注册链接等相关信息,潜在供应商可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官网进行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资质业绩等信息注册登记,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过后建立合作关系[4]。

企业可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体系,从基本信息、产品业绩、产品产能、生产效率、财务信息、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供应商建立问卷,并根据供应商填写信息判断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全面实现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结构化。

2.供应商寻源管理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在线寻源协作平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模板及文档形式组织采购寻源活动,通过该平台将信息发送到供应商。然后由供应商对相应的项目做出报价,企业能够随时进入该平台查看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参与对采购寻源的管理。企业专门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评价,通过自动计算得出各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而为寻源决策提供参考。

3.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需对采购订单、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及售后服务进行管理,需成立专门管理模块,使所有参与者能够通过该模块系统了解采购订单、合同执行情况及售后服务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需求指令,例如交货期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申请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在采购订单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通畅,能够随时掌握采购项目最新动向,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对于企业需求部门提出的变更申请,要自动反馈到采购机构,经过核实后,立即执行,避免延期。结算阶段可以参考门户电子发票,根据采购周期标准作出评价。

4.供应商绩效管理

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为日后采购奠定参考基础。

四、结束语

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企业要认清当前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赵先德,杨君豪,等.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金融关系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66-77.

[2]张瑾.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5(2):8.

篇7

关 键 词:自愿性信息披露;印象管理;自利性归因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117-03

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重视研究会计年报语言信息(Accounting narratives)的质量问题,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证实了公司管理层操纵年报语言信息(印象管理)行为的存在。[1-3]然而在我国,不论是证券监管机构还是学术理论界,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于数据信息质量, 对语言信息质量问题极少涉及。[4-6]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乏使我国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的质量缺乏基本保证,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

印象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利用语言信息的特点和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空白,有意识的操纵语言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试图控制公司信息主要接受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及一切利益相关人)对公司的印象,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的行为。语言信息灵活性的程度决定印象管理行为操纵空间的大小。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由于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以数据信息为主且具体的披露内容与格式有严格规定,印象管理的操纵空间较小;而自愿性披露的信息以语言信息为主且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没有相关规定,印象管理的操纵空间较大,因此可以推断印象管理行为主要存在于自愿性信息披露中。

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公司运用综合信息传递策略,如设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语言形式、封面、图片、文字等,构建理想的公司形象即为主动的印象管理(获得性印象管理);当公司经营业绩由于各种原因(管理层决策失误、宏观经济形势、大股东掏空行为等等)下滑或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时,公司管理层就采用一切尽可能弱化这种不良影响的信息传递策略,如选择信息的披露内容与形式、增加信息的理解难度、操纵信息的可读性、强调或夸大不可抗力的作用等即为被动的印象管理(保护性印象管理)。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经济动因

(一)印象管理行为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

1.印象管理行为有利于公司达到上市融资与再融资的目的。中国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紧缺性导致资本市场存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然而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增发、配股或发行可转债)的约束条件相当严格,因此上市公司为了满足约束条件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捏造、虚构和操纵会计数据,但这种造假行为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的破产就是典型的案例。而印象管理行为通过对年报中语言信息的操纵,能够向投资者及其它一切利益相关者宣传公司良好的财务形象、管理形象和社会形象,因而这种行为将直接或间接地演变为上市公司的现实经济和政治利益。公司因此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升了公司的股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的隐蔽性导致其不易被察觉,因此目前还没有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处罚的空白,导致印象管理行为的行为成本很低而行为收益颇丰。

2.印象管理行为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在完全信息的市场条件下,公司的市场价值等于公司的真实价值。但由于证券市场信息的非完全性,公司外部投资者与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将导致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出现价值低估。为了减轻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相对价值高、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将倾向于增加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更多地对外部投资者自愿披露投资项目和公司财务信息等),同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将使用一定的印象管理行为过分美化公司形象、夸大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以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使其等于甚至超过公司的真实价值。

(二)印象管理行为给公司管理层带来的经济效益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企业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有最大化自己财富的强烈动机,而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效用函数并不总是一致的,于是,所有者为了尽可能协调经营者与自己之间的利益分歧,将设计出能够诱使经营者的行动符合自己目标的薪酬方案。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有者不可能观察到经营者的日常管理活动,而只能观察到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结果----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经营业绩往往是经营者获得报酬的主要依据。而在经营业绩既定的情况下,一定的印象管理行为可以增加经营者的财富。

当公司的经营业绩优异时,公司管理层将非常愿意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而且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他们不仅会主动显示在他们的管理下公司经营业绩优异的信号,还会利用印象管理将这种信号尽可能的放大,以突出他们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果,最终达到加薪的目的,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当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或者突然恶化时,公司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印象管理阻碍信息的正常传递、尽量隐藏不利的信号,躲避或减轻自己的管理责任,影响股东的判断,最终达到维持自己当前的报酬或将自身利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由上可知印象管理行为可以给公司和公司的管理层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作为“内部人”的公司管理层,因其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所以一定程度的印象管理行为几乎不会被缺乏信息的公司外部人所发现,即使公司外部人可以发觉公司的印象管理行为,但由于目前法律法规对语言信息规范的空白以及审计责任的免除,导致印象管理的行为成本很低。获得的收益大而付出的成本小,上市公司何乐而不为呢?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的常用手段

(一)选择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公司管理层可以根据自身利益以及公司利益的需要,对私有信息采用完全性信息披露(full disclose)、部分性信息披露(partial disclose)和信息非披露(nondisclosure)三种策略。这样通过选择报告或不报告某些事项,夸大或掩盖某些事项,设计报告封面、颜色、字体、语言形式等等手段,尽量美化公司及管理层形象,操纵年报读者对公司的认识,最终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行为的目的。而传播学中的“自选性”行为告诉我们,当信息与受众的行为态度不符时,受众倾向于接受有助于支持自己的信息以获得心理平衡。因此当公司管理层通过选择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的手段来美化自身与公司的形象时,虽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会计报表中的数据不完全相符,在年报中相互矛盾,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往往易于选择他们所希望的那种----相信公司管理层的谎言。

(二)自利性归因

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虽然主要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但其它一些公司管理层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周期、政治因素、人为灾害等)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就给公司管理层进行印象管理带来了操纵空间---自利性归因。所谓自利性归因是指“公司管理层在解释公司年度业绩产生的原因时,脱离客观性的基本原则,普遍存在自利性倾向,通过归因行为来保护自己和规避责任”(孙蔓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2004)。即当公司经营业绩恶化时,公司管理层在报告公司业绩时常常夸大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作用,逃避甚至否认自己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而当公司经营业绩优异时,尽量夸大自己的主观努力,突出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操纵信息阅读难度

传播语言学认为: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认知具有选择性。即信息接受者比较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而对于非常陌生的信息往往选择放弃。所以当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或突然恶化时,公司管理层会大量使用会计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以增加信息的理解难度,阻碍信息的顺利传递,影响投资者及其它一切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决策。当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时,公司管理层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大量减少会计专业术语,缩短语句的长度,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增强信息的透明性和可读性。

四、印象管理对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印象管理对信息质量的影响

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8条即: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公司管理层的印象管理行为主要影响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与明晰性。根据新准则,“客观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明晰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使信息披露具有选择性倾向和表述倾向,选择性倾向蓄意夸大某些信息或隐藏某些信息导致信息的客观完整性无法保证,而表述倾向则是基于公司与管理层的利益需求直接在原因分析中加入无关信息,歪曲了真实信息,影响了信息的相关性,被如此加工和歪曲过的信息不仅不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能否让信息使用者真切地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都是十分令人怀疑的。至于对明晰性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操纵信息的阅读难度使得投资者根本无法正确判断公司的经营与财务状况。

(二)印象管理行为的控制对策

上市公司印象管理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虽然从短期看它可以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印象管理行为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那些经营不善的管理人员在各种借口的掩护之下,长久把持公司的管理权,只会导致公司的业绩越变越差。而且过度的印象管理行为,还易于被投资者所察觉,一旦投资者对企业凭借的托辞产生了疑虑,企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不止于退回到其本来面目,甚至会影响未来报告中真实信息的信任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远远超过公司的短期收益。因此无论是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对公司的长远发展,相关的监管部门都有必要对印象管理行为进行适当管制,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控制印象管理行为:

1.加强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市场监管。政府及证券监管部门对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遵循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上市公司印象管理行为的显著与否,直接与法律法规的严格程度有关。法规规定越是具体,管理层操纵的余地就越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也越高,越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尽快推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引》,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如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信息是否客观完整,是否既包括“利好”信息,又包括“利空”信息;上市公司是否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系统性揭示;上市公司是否长期自愿披露某些信息,并不断提高披露信息的可靠程度等等。防止上市公司随意披露虚假信息。

3.适当提高自愿性信息的可读性水平,降低信息的理解难度。在自愿性信息披露语言中,尽量增加论题篇幅、缩短平均句长以及减少复杂会计术语的使用,同时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图形(如公司脸谱图或雷达图)辅助投资者理解,使投资者可以迅速判断出公司当前的大致经营状况,提高公司内外信息传递的效率。

――――――――

参考文献:

[1]Leary,M.R,Kowalski.R.M.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 Component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vol.107:34-47.

[2]David Aboody, Ron Kasznik.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the tim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2000) :73-100.

[3]Mark Clatworthy,Michael John Jones.Financial reporting of good news and bad news: evidence from accounting narrative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3)Vol 33.No 3:171-185.

[4]孙蔓莉 姚 岳,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244-247.

[5]张宗新 张晓荣 廖士光,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J],《经济学》2005年1月,第4卷第2期:369-386.

篇8

本文中所提及的外部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式和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企业为某公共服务行业特大型企业。该企业拥有为数众多的下属分子公司,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本部对下属各单位管控能力较强。自2013年5月起,该企业采用自行设计和开发的“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加强了企业的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未使用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功能之前,该企业只有部分零散提报至本部的供应商不良行为于企业已有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简单管理,业务模式缺乏可操作性,且下属各分子公司的外部供应商不良行为提报及审批过程仍然在信息系统外进行。这导致了管理上的三大问题:

提报内容非结构化:下属各分子公司提交的不良行为材料形式多样、内容格式不统一,容易造成提报审批环节的反复,人工沟通成本较高;

提报方式不规范:通过线外手工提报,由下属各分子公司、物资公司、本部物资部逐级审批,环节反复较多,加大业务管理难度;

信息统计整理困难:由于不良行为提报内容多样、审批过程无法有效管理,加大了对不良行为业务信息的后期整理、分析、统计的工作量;

数据应用价值低:信息规范性不足、实时性不强,大大降低了供应商不良信息数据的应用价值,以工程物资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这一采购业务中的管理难点为例,不良行为分析数据对采购决策的有效支持率仅为29%,无法满足飞速增长的企业业务需求。

一、业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设计、开发和应用后,规范了下属各分子公司供应商不良行为提报及审批环节,所有分子公司供应商不良行为申报需要在企业ERP系统中的“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内完成,并按照每月供应商不良行为逐级提报的时间节点要求,在系统中进行供应商不良行为的逐级审批。

“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与企业已有的ERP系统无缝融合,信息共享,并与同业对标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通过实时数据接口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实时同步。

二、业务流程说明

(一)供应商不良行为提报及审批

下属各分子公司在供应商不良行为提报界面填写供应商不良行为上报内容,填报内容包括必填项和选填项。

必填项包括:不良行为发生日期、合同号、合同签订主体、采购订单号、供应商编码、供应商名称、物资大类、物资中类、物资小类、工程物资等级、工程名称、不良行为类型、不良行为描述、不良行为严重程度、招标批次编号、处理依据条款、供应商联系人、供应商联系电话、供应商电子邮件、供应商不良行为报告(附件)、供应商不良行为支撑材料(附件)。

选填项包括:公司代码、不良行为发生日期、供应商编码、物资大类、物资中类、物资小类、不良行为类型、不良行为严重程度。

二级物资公司专责完成供应商不良行为申报填写后,填报人能够保存、修改申报内容,并进行提交。供应商不良行为申报为四级审批,依次为:二级物资公司负责人、一级物资公司专责、一级物资公司经理、本部物资部。各级审批人给出审批通过或拒绝意见,拒绝需要填写退回原因。各级审批人均能够修改“不良行为描述”字段。审批层级如下表所示:

对于创建、审批各环节的供应商不良行为申报单,通过标记不良行为申请单的状态对各地市上报信息进度控制和实时监控:

未提交:暂存状态。提报人可以修改、删除未提交的不良行为申请单。

已提交:提报人提交不良行为申请后,状态为“已提交”,申请单内容不允许修改、删除。

二级单位已审批:二级物资公司完成第一级审批,申请单内容不允许修改、删除。

一级物资公司已初审:一级物资公司专责完成第二级审批,申请单内容不允许修改、删除。

一级物资公司已复审:一级物资公司经理完成第三级审批,申请单内容不允许修改、删除。

本部物资部已终审:本部物资部完成第四级审批,申请单内容不允许修改、删除。

退回拒绝:任一级审批人给出拒绝意见并填写拒绝原因,申请单退回至提报人,申请单状态为“拒绝”。提报人可以修改、删除拒绝状态的不良行为申请单,申请人修改完成后可重新提交,提交后,系统将状态变更为“已提交”。

(二)供应商不良行为公示管理

对审批完成的供应商不良行为的公示情况进行管理,对于已公示的供应商不良行为,本部物资部相关人员能够标记“已公示”状态,则该数据可被同业对标系统获取,为企业同业对标指标统计奠定基础。

(三)供应商不良行为查询

新的管理模式重视供应商不良行为数据对各级业务分析的支持能力。“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支持各级用户按照提报申请时间、采购订单号、工厂编号、不良行为发生日期、供应商编码、招标计划批次、不良行为类型、不良行为状态(未提交、已提交、已初审、已复审、已终审、拒绝)、不良行为严重程度、物资大类、物资中类、物资小类查询供应商不良行为申报的基本信息及附件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权限角色控制。查询界面同时显示供应商不良行为申请单的审批状态、逐级审批人及完成审批时间、是否公示,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监控分析平台。

三、信息系统应用

“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自2013年5月初步建成和应用以来,在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采购决策数据基础、加大各级单位采购行为规范性管理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的支持,企业每月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采购行为获得了更多的安全保障,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风险,帮助企业在频繁变革和快速增长中仍保持了业务稳健和经营持续。

四、结束语

“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块”针对大型企业物资采购业务中的难点,着重分析和解决外部供应商不良行为管理模式不明晰、实用性不强、控制性弱等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了管理模式的固化,实现了管理思想的落地,其所形成的信息化工具具有高度可配置性,具有通用意义。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教育信息化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行各业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趋明显。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巨大挑战。要想培养创新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势必要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本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大学为例,分析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教育信息化提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郑州轻工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随着探索与改革的不断深入,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已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专业影响力等条件的限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较少,实践教学往往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从而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效果欠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常常陷入“走过场”的怪圈。以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为例,大多高校通常采用参观实习的方式,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实习流于形式。为解决参观“走过场”的问题,高校通常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自建实习基地,但也只有少数实习基地能真正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大部分实习基地沦为另一种参观“走过场”的形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践教学资源有待于增加

在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各项资源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功能相对单一,利用率不高。“有课开门,无课关门”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日常状态。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较少,能提供实习岗位的实习基地更少,需要学校积极联络企业,增加和企业的合作。再次,部分专业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工商管理工作的一线实践经验,在指导实践教学方面能力较差。

(四)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不足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虽然安装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用于丰富理论教学,但是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设备投入较欠缺。一方面,专业实验室设备较陈旧,硬件设置配置较差,软件更新也不够及时: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在线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一)转变教学观念

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教育信息化观念上,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将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重要先导条件。首先,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改变思路,不要墨守成规,可以尝试将各种信息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实践教学方式应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可通过在线网络平台指导和督促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再次,应对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重视学习方式的革新与课堂教学改革,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资源的搜索、筛选和集成,多元智能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等。

(二)建立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可对工商行业进行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聘请企业专家对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制定模块化的实习实训方案,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再据此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具体如下图所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实现弹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建设在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可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在线的资源共享平台,供师生在实践教学及理论教学中使用。例如:校企联合建立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将企业在實际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经验、教训等编制成丰富多彩的案例,并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在案例库中,通过课堂讨论、课外研习等方式,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案例库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案例资源质量,不能为了凑数而东拼西凑、以次充好,学校要与企业充分沟通,并且要定期更新案例库,力求呈现新颖而高质量的案例。其次,采用交互式的案例库平台,可以让学生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和在线讨论。交互式的案例库平台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需要重视在线案例库的数据保存。再次,要让案例库用起来、活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案例库进行学习,理论教学中使用案例库,可以成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而实践教学中使用案例库,则可以弥补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缺陷。

(四)信息时代的实习基地。

高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通常会就近选择实习企业,方便组织学生实习,但是大规模的实习活动会打扰到企业的日常运转,所以,多数企业只愿意接受参观形式的实习接待。面对经费不足、校外实习基地短缺的问题,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资源的不足。学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如创办各类网站、网店等,在线形式的实践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语

篇10

本为含条文原内容与条文解读、阅文人个人的延伸解读。延伸解读部分包括某省法院审判实践中形成的多数观点,少数为作者个人观点。红字部分经部分修改。延伸内容后续由省内相关业务庭法官会议陆续讨论、制定并印发纪要。目前仅供具体工作中参照,非强制性规定。

一 、关于民法总则适用的法律衔接

民法总则施行后至民法典施行前,拟编入民法典但尚未完成修订的物权法、合同法等民商事基本法,以及不编入民法典的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保险法、票据法等民商事特别法,均可能存在与民法总则规定不一致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依照《立法法》第92条、《民法总则》第11条等规定,综合考虑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等法律适用规则,依法处理好民法总则与相关法律的衔接问题,主要是处理好与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的关系。

民法总则已施行,在应纳入民法典分则部分的合同法等在未完成修订前,民法总则与合同法、物权法等的关系: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等法律适用原则,处理好民法总则与合同法(应纳入民法典分则)、公司法(不应纳入民法典分则)之间的关系。

1、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关系及适用:(条文略)

民法总则施行暂不废止民法通则。总则与通则不一致的,适用总则规定;总则出台之前依据民法通则制定的司法解释与总则不冲突的内容和条文,仍可适用。

2、民法总则与合同法的关系及适用:(条文略)

民法典施行后,合同法不再保留;在民法典通过并施行之前,原则上适用合同法有关规定;合同法总则与民法总则不一致的,根据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原则,应适用民法总则规定。

总则规定,第三人实施的欺诈、胁迫,属可撤销合同;欺诈、胁迫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属可撤销合同;显失公平与乘人之危合并为显失公平,属可撤销合同,上述情况合同法总则与民法总则不一致,根据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原则,应适用民法总则规定。

合同法分则与民法总则不一致的,基于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规定,优先适用合同法分则规定。

3、民法总则与公司法的关系及适用:

(条文未列)

两者之间为一般法与商事特别法之间的关系,原则上适用公司法规定;例外情形,(1)民法总则有意修改,公司法第32条第3款规定;(2)民法总则新增加的与公司纠纷有关的规定,民法总则第85条规定。

4、民法总则的时间效力:

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民法总则原则上没有溯及力,故只能适用于施行后发生的法律事实;民法总则施行前发生的法律事实,适用当时的法律;某一法律事实发生在民法总则施行前,其行为延续至民法总则施行后的,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但要注意有例外情形,如虽然法律事实发生在民法总则施行前,但当时的法律对此没有规定而民法总则有规定的,例如,对于虚伪意思表示、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合同法均无规定,发生纠纷后,基于“法官不得拒绝裁判”规则,可以将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作为裁判依据。又如,民法总则施行前成立的合同,根据当时的法律应当认定无效,而根据民法总则应当认定有效或者可撤销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

在民法总则无溯及力的场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法律事实发生时的法律进行裁判,但如果法律事实发生时的法律虽有规定,但内容不具体、不明确的,如关于无权在被人不予追认时的法律后果,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规定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但对民事责任的性质和方式没有规定,而民法总则对此有明确且详细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就可以在裁判文书的说理部分将民法总则规定的内容作为解释法律事实发生时法律规定的参考。

(1)原则上没有溯及力,民法总则施行前的法律事实适用当时的法律;(2)发生在总则施行前,延续至总则施行后,适用总则规定;(3)法律事实发生在施行前,但当时法律没有规定而总则有规定的,可以将总则规定作为裁判的依据;(4)总则施行前成立的合同,按当时法律规定为无效,按总则规定为有效或可撤销,应按总则规定;(5)总则施行前按当时的法律虽有规定,但不具体、不明确,而之后民法总则有明确而详实的规定的,可在裁判说理部分将民法总则规定的内容作为解释法律事实发生时法律规定的参考。如,无权合同,在不存在合同无效其他事由,认可其效力。

二、关于公司纠纷案件的审理

审理好公司纠纷案件,对于保护交易安全和投资安全,激发经济活力,增强投资创业信心,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法协调好公司债权人、股东、公司等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公司外部与内部的关系,解决好公司自治与司法介入的关系。

应依法协调好公司债权人、股东、公司等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公司外部与

内部的关系,解决好公司自治与司法介入的关系。

(一)关于对赌协议的效力及履行

实践中俗称的“对赌协议”,又称估值调整协议,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股权性融资协议时,为解决交易双方对目标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成本而设计的包含了股权回购、金钱补偿等对未来目标公司的估值进行调整的协议。从订立“对赌协议”的主体来看,有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对赌”、投资方与目标公司“对赌”、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目标公司“对赌”等形式。人民法院在审理“对赌协议”纠纷案件时,不仅应当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还应当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既要坚持鼓励投资方对实体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投资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又要贯彻资本维持原则和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原则,依法平衡投资方、公司债权人、公司之间的利益。对于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订立的“对赌协议”,如无其他无效事由,认定有效并支持实际履行,实践中并无争议。但投资方与目标公司订立的“对赌协议”是否有效以及能否实际履行,存在争议。对此,应当把握如下处理规则:

(1)不仅应当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还应当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2)既要坚持鼓励投资方对实体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投资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又要贯彻资本维持原则和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原则,依法平衡投资方、公司债权人、公司之间的利益;(3)投资方与目标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订立的对赌协议,如无其他无效事由,认定有效并支持实际履行,并无争议,但投资方与目标公司对赌协议是否有效以及能否实际履行,存在争议。

5、与目标公司对赌:

投资方与目标公司订立的“对赌协议”在不存在法定无效事由的情况下,目标公司仅以存在股权回购或者金钱补偿约定为由,主张“对赌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投资方主张实际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是否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及股份回购的强制性规定,判决是否支持其诉讼请求。

投资方请求目标公司回购股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公司法》第35条关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或者第142条关于股份回购的强制性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目标公司未完成减资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投资方请求目标公司承担金钱补偿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公司法》第35条关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和第166条关于利润分配的强制性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目标公司没有利润或者虽有利润但不足以补偿投资方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或者部分支持其诉讼请求。今后目标公司有利润时,投资方还可以依据该事实另行提起诉讼。

投资方与目标公司订立对赌协议在不存在无效事由的情况下,目标公司以存在股权回购或者金钱补偿约定为由,主张对赌协议无效的,不予支持,投资方主张实际履行,应当审查是否符合公司法关于“股东不得抽逃注册资金”及股权回购的强制性规定,判决是否支持其诉讼请求。

投资方请求目标公司回购股份,目标公司未完成减资程序,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投资方请求目标公司承担金钱补偿义务,目标公司没有利润或虽有利润但不足以补偿投资方损失的,应当驳回或部分支持其诉讼请求,今后目标公司有利润时,投资方还可以依据该事实另行起诉。

(二)关于股东出资加速到期及表决权

6、股东出资应否加速到期:

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股东依法享有期限利益。债权人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请求未届出资期限的股东在未出资范围内对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下列情形除外:

(1)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人民法院穷尽执行措施无财产可供执行,已具备破产原因,但不申请破产的;

(2)在公司债务产生后,公司股东(大)会决议或以其他方式延长股东出资期限的。

注册资本认缴下,股东依法享有期限利益。债权人请求认缴未出资到位股东对公司不能清偿债务承担补充责任的,不予支持,但以下情形除外:(1)公司债务生效判决确定,经执行程序无财产可供执行,已具备破产条件但不申请破产;(2)公司债务产生后,股东大会或以其他方式延长股东出资期限的。

7、表决权能否受限:

股东认缴的出资未届履行期限,对未缴纳部分的出资是否享有以及如何行使表决权等问题,应当根据公司章程来确定。公司章程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认缴出资的比例确定。如果股东(大)会作出不按认缴出资比例而按实际出资比例或者其他标准确定表决权的决议,股东请求确认决议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该决议是否符合修改公司章程所要求的表决程序,即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符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反之,则依法予以支持。

股东认缴出资未届履行期间,股东是否享有、如何享有表决权,首先按照公司章程规定,没有规定按照认缴出资比例确定。股东大会作出不按认缴出资比例而按照实际出资比例或者其他标准确定表决权的决定,股东要求确认股东大会决议无效的,应审查股东大会是否符合公司法或公司章程规定的表决程序,从而决定是否支持原告诉请。

(三)股权转让

8、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变更:

当事人之间转让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受让人以其姓名或者名称已记载于股东名册为由主张其已经取得股权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手续生效的股权转让除外。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变更以股东名册记载为准,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手续的股权转让除外。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至于是否影响合同本身效力,审查合同约定生效条件的约定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相关内容。

9、侵犯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

审判实践中,部分人民法院对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21条规定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以保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为由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准确理解该条规定,既要注意保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也要注意保护股东以外的股权受让人的合法权益,正确认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与股东以外的股权受让人订立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一方面,其他股东依法享有优先购买权,在其主张按照股权转让合同约定的同等条件购买股权的情况下,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除非出现该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另一方面,为保护股东以外的股权受让人的合法权益,股权转让合同如无其他影响合同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有效。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虽然股东以外的股权受让人关于继续履行股权转让合同的请求不能得到支持,但不影响其依约请求转让股东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未征求公司其他股东意见,擅自与其他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在该合同无其他无效事由情况下,应认定该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一般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在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情况下,对股权受让方当事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主张,不予支持,但不影响其请求转让股东承担相应违约责任,但应释明要求受让方变更诉讼请求。

(四)关于公司人格否认

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由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是股东有限责任的例外情形,旨在矫正有限责任制度在特定法律事实发生时对债权人保护的失衡现象。在审判实践中,要准确把握《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精神。一是只有在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及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且该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损害债权人利益,主要是指股东滥用权利使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公司债权人的债权。二是只有实施了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行为的股东才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而其他股东不应承担此责任。三是公司人格否认不是全面、彻底、永久地否定公司的法人资格,而只是在具体案件中依据特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突破股东对公司债务不承担责任的一般规则,例外地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在个案中否认公司人格的判决的既判力仅仅约束该诉讼的各方当事人,不当然适用于涉及该公司的其他诉讼,不影响公司独立法人资格的存续。如果其他债权人提起公司人格否认诉讼,已生效判决认定的事实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四是《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滥用行为,实践中常见的情形有人格混同、过度支配与控制、资本显著不足等。在审理案件时,需要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进行综合判断,既审慎适用,又当用则用。实践中存在标准把握不严而滥用这一例外制度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因法律规定较为原则、抽象,适用难度大,而不善于适用、不敢于适用的现象,均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公司人格独立、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法基本原则。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由相关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是公司法上的例外情形:(1)公司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且该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利益;(2)只有实施上述行为的股东才承担连带责任,其他股东不应承担责任;(3)个案中否认公司人格仅约束诉讼各方当事人,不当然适用涉该公司的其他诉讼,不影响公司独立法人资格的续存;(4)公司法20条第3款规定的滥用行为,有人格混同、过度支配与控制、资本显著不足等。

例外情形既要审慎适用,又要当用则用。避免把握标准不严而滥用例外制度的现象,又要避免不善适用、不敢适用现象。

10、人格混同:

认定公司人格与股东人格是否存在混同,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是公司是否具有独立意思和独立财产,最主要的表现是公司的财产与股东的财产是否混同且无法区分。在认定是否构成人格混同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股东无偿使用公司资金或者财产,不作财务记载的;

(2)股东用公司的资金偿还股东的债务,或者将公司的资金供关联公司无偿使用,不作财务记载的;

(3)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不分,致使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的;

(4)股东自身收益与公司盈利不加区分,致使双方利益不清的;

(5)公司的财产记载于股东名下,由股东占有、使用的;

(6)人格混同的其他情形。

在出现人格混同的情况下,往往同时出现以下混同:公司业务和股东业务混同;公司员工与股东员工混同,特别是财务人员混同;公司住所与股东住所混同。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关键要审查是否构成人格混同,而不要求同时具备其他方面的混同,其他方面的混同往往只是人格混同的补强。

公司是否具备独立意思和独立财产,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是否混同且无法区分:(1)股东无偿使用公司资金或者财产,不作财务记载的;(2)股东用公司的资金偿还股东的债务,或者将公司的资金供关联公司无偿使用,不作财务记载的;(3)公司帐簿与股东帐簿不分,致使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的;(4)股东自身收益与公司盈利不加区分,致使双方利益不清的;(5)公司财产记载于股东名下,由股东占有、使用的;(6)其他情形。

11、过度支配与控制:

公司控制股东对公司过度支配和控制,操纵决策,使公司完全丧失独立性,沦为工具,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1)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进行利益输送的;(2)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收益归一方,损失却由另一方承担的;(3)先从原公司抽走资金,然后再成立经营目的相同或类似的公司,逃避原债务的;(4)先遣散公司,再以原公司场所、设备、人员及相同或相似的经营目的另设公司,逃避原债务的;(5)其他情形。

控制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控制多个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滥用控制权使多个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财产边界不清、财务混同,利益相互输送,丧失人格独立性,沦为控制股东逃避债务、非法经营,甚至违法犯罪工具的,可以综合案件事实,否认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法人人格,判其承担连带责任。

12、资本显著不足:

资本显著不足指的是,公司设立后在经营过程中,股东实际投入公司的资本数额与公司经营所隐含的风险相比明显不匹配。股东利用较少资本从事力所不及的经营,表明其没有从事公司经营的诚意,实质是恶意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把投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由于资本显著不足的判断标准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别是要与公司采取“以小博大”的正常经营方式相区分,因此在适用时要十分谨慎,应当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

不同于股东抽逃注册资金,而是指公司设立后在经营过程中,股东实际投入公司的资本数额与公司经营所隐含的风险相比明显不匹配。股东利用较少资本从事力所不及的经营,表明其没有从事公司经营的诚意,实质是恶意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把投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公司注册资本是公开可查询的,交易方可以在与其发生经济交往前审慎尽调,可以不发生交易,不存在股东要风险转嫁的概念。简单来说,风险自负,预先贴上“恶意利用……”的标签的办案思路和办案方式是不恰当和有害的,这是一种“被害妄想症”式的精神疾病。)

13、诉讼地位:

人民法院在审理公司人格否认纠纷案件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形确定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1)债权人对债务人公司享有的债权已经由生效裁判确认,其另行提起公司人格否认诉讼,请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列股东为被告,公司为第三人;

(2)债权人对债务人公司享有的债权提起诉讼的同时,一并提起公司人格否认诉讼,请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列公司和股东为共同被告;(为便利诉讼,似乎这种方式比较有效率,但实际上就没有必要成立公司了。因为反正要一起做被告。)

(3)债权人对债务人公司享有的债权尚未经生效裁判确认,直接提起公司人格否认诉讼,请求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债权人释明,告知其追加公司为共同被告。债权人拒绝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1)解决何谓“一事不再理”原则,解决何谓第三人,本条对其他民商事案件程序上有帮助借鉴作用;(2)前有生效判决基础之下,基于实体法的连带责任规定,对生效判决未涉及的责任人另行起诉,不构成“一事不再理”,只是将前生效判决确定的责任主体列为第三人;(3)在同一诉讼中,原告将实体法规定的责任人列为共同被告,一次性主张解决全部问题,是标准的诉讼模式,原告仅告部分责任人,倡导释明追加被告,经释明坚持不追加被告的,可追加其他责任人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4)债权人对债务人公司享有的债权尚未经生效裁判确认,直接提起公司人格否认诉讼,请求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或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债权人释明,告知其追加公司为共同被告。债权人拒绝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该情况类似于一般保证。

(五)关于有限责任公司清算义务人的责任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清算责任的认定,一些案件的处理结果不适当地扩大了股东的清算责任。特别是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职业债权人,从其他债权人处大批量超低价收购僵尸企业的“陈年旧账”后,对批量僵尸企业提起强制清算之诉,在获得人民法院对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的认定后,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第2款的规定,请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有的人民法院没有准确把握上述规定的适用条件,判决没有“怠于履行义务”的小股东或者虽“怠于履行义务”但与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没有因果关系的小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远远超过其出资数额的责任,导致出现利益明显失衡的现象。需要明确的是,上述司法解释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清算责任的规定,其性质是因股东怠于履行清算义务致使公司无法清算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在认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是否应当对债权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第2款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清算责任的规定,其性质是因股东怠于履行清算义务致使公司无法清算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在认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是否应当对债权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问题第14、第15、第16。

14、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认定:

股东举证证明其已经为履行清算义务采取了积极措施,或者小股东举证证明其既不是公司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成员,也没有选派人员担任该机关成员,且从未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以不构成“怠于履行义务”为由,主张其不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依法予以支持。

15、因果关系抗辩:

股东举证证明其“怠于履行义务”的消极不作为与“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的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主张其不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依法予以支持。

16、股东责任的诉讼时效期间:

公司债权人请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股东以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的债权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抗辩,经查证属实的,依法予以支持。诉讼时效自公司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公司无法进行清算之日起计算。

(六)关于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

17、违反公司法第16条构成越权代表:

为防止法定代表人随意代表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给公司造成损失,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公司法》第16条对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进行了限制。根据该条规定,担保行为不是法定代表人所能单独决定的事项,而必须以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公司机关的决议作为授权的基础和来源。法定代表人未经授权擅自为他人提供担保的,构成越权代表,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50条关于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的规定,区分订立合同时债权人是否善意分别认定合同效力:债权人善意的,合同有效;反之,合同无效。

应当根据《合同法》第50条关于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的规定,区分订立合同时债权人是否善意无过失,且对外有表件外观,分别认定合同效力。债权人善意无明显过失的,合同有效;反之,合同无效。

18、善意的认定:

前条所称的善意,是指债权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订立担保合同。《公司法》第16条对关联担保和非关联担保的决议机关作出了区别规定,相应地,在善意的判断标准上也应当有所区别。一种情形是,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关联担保,《公司法》第16条明确规定必须由股东(大)会决议,未经股东(大)会决议,构成越权代表。在此情况下,债权人主张担保合同有效,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在订立合同时对股东(大)会决议进行了审查,决议的表决程序符合《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即在排除被担保股东表决权的情况下,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签字人员也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另一种情形是,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非关联担保,根据《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此时由公司章程规定是由董事会决议还是股东(大)会决议。无论章程是否对决议机关作出规定,也无论章程规定决议机关为董事会还是股东(大)会,根据《民法总则》第61条第3款关于“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的规定,只要债权人能够证明其在订立担保合同时对董事会决议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进行了审查,同意决议的人数及签字人员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就应当认定其构成善意,但公司能够证明债权人明知公司章程对决议机关有明确规定的除外。

债权人对公司机关决议内容的审查一般限于形式审查,只要求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即可,标准不宜太过严苛。公司以机关决议系法定代表人伪造或者变造、决议程序违法、签章(名)不实、担保金额超过法定限额等事由抗辩债权人非善意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是,公司有证据证明债权人明知决议系伪造或者变造的除外。

根据公司法第16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进行区分。第一款是为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担保,必须通过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控股的其他公司担保,是否适用公司法第16条第1款之规定,个人倾向于适用)。第二款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之外的人担保,内部根据公司章程规定程序或股东大会决定。对于第一款,相对人必须审查股东大会决议。对于第二款,相对人审查股东大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均可,相对人尽到审查义务,一般即构成善意。

19、无须机关决议的例外情形:

(1)以担保为业的担保公司;(2)公司为控股股东的下属公司担保;(3)相互担保等商业合作关系;(4)担保合同单独或共同持有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签字同意。

注意本条第4项的规定与最高院刘贵祥专委讲话不同。

20、越权担保的民事责任:

依据前述3条规定,担保合同有效,债权人请求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请求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可以按照担保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关于担保无效的规定处理。公司举证证明债权人明知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或者机关决议系伪造或者变造,债权人请求公司承担合同无效后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越权担保无效,公司不承担担保责任,但债权人请求公司承担担保无效的赔偿责任的,视个案案情而定。如债权人明知公司法定代表人等超越权限或机关决议系伪造、变造形成的,公司不承担担保无效的赔偿责任,由实际越权盖章的责任人承担。

21、权利救济:

法定代表人的越权担保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请求法定代表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公司没有提起诉讼,股东依据《公司法》第151条的规定请求法定代表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法定代表人等的越权担保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如公司承担担保无效的赔偿责任),公司实际承担责任后请求法定代表人等承担赔偿的追偿责任,应予支持;公司未提起诉讼,股东依据公司法第151条规定请求法定代表人等承担公司对外赔偿后的追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22、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

债权人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关于担保事项已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的信息订立的担保合同,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23、债务加入准用担保规则:

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并通知债权人或者向债权人表示愿意加入债务,该约定的效力问题,参照本纪要关于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有关规则处理。

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并通知债权人或者向债权人表示愿意加入债务,参照本纪要关于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有关规则处理。

(七)股东代表诉讼

24、何时成为股东不影响起诉:

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被告以行为发生时原告尚未成为公司股东为由抗辩该股东不是适格原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提起诉讼所依据的行为发生时,原告尚未成为股东,不影响其原告主体资格。

25、正确适用前置规则:

根据《公司法》第151条的规定,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之一是,股东必须先书面请求公司有关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般情况下,股东没有履行该前置程序的,应当驳回起诉。但是,该项前置程序针对的是公司治理的一般情况,即在股东向公司有关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之时,存在公司有关机关提起诉讼的可能性。如果查明的相关事实表明,根本不存在该种可能性的,人民法院不应当以原告未履行前置程序为由驳回起诉。

公司法第151条规定,股东提起代表诉讼一般有前置程序,前置程序是股东书面请求公司有关机关提起诉讼,一般情况下股东没有履行该程序,应裁定驳回股东的起诉,但经查明根本不存在上述可能的,不应裁定驳回股东起诉,如公司公章、法人章等均掌控于他人尤其是被告手中,股东代表提起诉讼,公司股东均无异议等。

26、股东代表诉讼的反诉:

被告以股东提起恶意诉讼损害其合法权益为由,提起反诉,符合反诉条件,应予受理并审理;被告以公司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为由,提起反诉,应反诉被告主体不适格,应当不予受理,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27、股东代表诉讼的调解:

公司是股东代表诉讼的最终受益人,为避免因原告股东与被告通过调解损害公司利益,人民法院应当审查调解协议是否为公司的意思。只有在调解协议经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通过后,人民法院才能出具调解书予以确认。至于具体决议机关,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章程没有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公司股东(大)会为决议机关。

在该类诉讼中,股东代表与被告达成的调解协议草案,只有在经过公司章程规定的决议机关(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通过后,法院才能确认民事调解协议效力,故民事调解书送达时才能生效。

(八)其他问题

28、实际出资人的显名条件:

实际出资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有限责任公司过半数的其他股东知道其实际出资的事实,且对其实际行使股东权利未曾提出异议的,对实际出资人提出的登记为公司股东的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公司以实际出资人的请求不符合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的规定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对实际出资人提起登记为股东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的条件是:有实际出资;过半的股东知道其实际出资的事实;实际行使股东权利其他股东未提出异议。

29、请求召开股东大会不可诉:

属于公司内部治理范围,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三、关于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

合同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合同纠纷也是民商事纠纷的主要类型。人民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时,要坚持鼓励交易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要依法审慎认定合同效力。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合理解释合同条款、确定履行内容,合理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审慎适用合同解除制度,依法调整过高的违约金,强化对守约者诚信行为的保护力度,提高违法违约成本,促进诚信社会构建。

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中,(1)要鼓励交易原则,充分尊重意思自治;(2)要依法审慎认定合同效力;(3)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合理解释合同条款,确定履行内容,合理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4)审慎适用合同解除制度;(5)依法调整过高的违约金,强化对守约者诚信行为的保护力度,提高违法违约成本,促进诚信社会构建,违约金调整不能简单以民间借贷24%为标准,对明显恶意的违约行为应适度加大违约金的惩罚性。

(一)关于合同效力

人民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过程中,要依职权审查合同是否存在无效的情形,注意无效与可撤销、未生效、效力待定等合同效力形态之间的区别,准确认定合同效力,并根据效力的不同情形,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确定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审理合同等纠纷中,(1)对于合同属有效、无效还是可撤销、不成立、成立未生效等进行主动审查、审理,对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限等应予主动审查、审理;(2)对于“不告不理”原则不能机械理解和适用,注重当事人主张与实际认定之间的隐含、包含关系。

30、强制性规定的识别:

合同法施行后,针对一些人民法院动辄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由认定合同无效,不当扩大无效合同范围的情形,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将《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明确限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概念,指出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形认定合同效力。随着这一概念的提出,审判实践中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有的人民法院认为凡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都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不影响合同效力。这种望文生义的认定方法,应予纠正。

人民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时,要依据《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的规定慎重判断“强制性规定”的性质,特别是要在考量强制性规定所保护的法益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交易安全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认定其性质,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说明理由。下列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强制性规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交易标的禁止买卖的,如禁止人体器官、、枪支等买卖;违反特许经营规定的,如场外配资合同;交易方式严重违法的,如违反招投标等竞争性缔约方式订立的合同;交易场所违法的,如在批准的交易场所之外进行期货交易。关于经营范围、交易时间、交易数量等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一般应当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关于经营范围、交易时间、交易数量等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一般应当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1)强制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一般认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就划拨土地的转让、抵押,国务院生效行政法规相关规定应认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就划拨土地租赁,行政法规的规定理解为效力性还是管理性规定,上级法院未有解答,全国各省法院观点不一,故不能一概而论。如将划拨土地整体出租,对行政法规相关规定是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还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予以回避,但应认定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4项之规定,从该角度认定合同无效,如仅将划拨土地小部分出租,且无其他合同无效事由,原则上认定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倾向于有效);(2)交易标的禁止买卖的,如禁止人体器官、、枪支等买卖;(3)违反特许经营规定的,如场外配资合同;交易方式严重违法的,如违反招投标等竞争性缔约方式订立的合同;(4)交易场所违法的,如在批准的交易场所之外进行期货交易。

31、违反规章的合同效力:

违反规章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合同效力,但该规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并在裁判文书中进行充分说理。

在民商事案件处理中,如违反规章,且合同内容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以违反合同法第52条第4项认定合同无效。

32、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合同不成立时也可能发生财产返还和损害赔偿责任问题,故应当参照适用合同无效、合同被撤销的规定。

在确定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后财产返还或者折价补偿范围时,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不能使不诚信的当事人因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而获益。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情况下,当事人所承担的缔约过失责任不应超过合同履行利益。比如,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在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情况下,可以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但除非增加了合同约定之外新的工程项目,一般不应超出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就合同签订后不成立,在合同法分则、担保法等法律中有例外规定。按合同法分则、担保法等法律,部分合同必须以标的物交付为成立要件,也就是理论上的实践合同。如,保管合同等。(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关系,定金合同,实际交付标的物后合同才生效,法律条文表述与保管合同条文表述不完全一致,如何区分,等待研究。)。

33、财产返还与折价补偿:

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在确定财产返还时,要充分考虑财产增值或者贬值的因素。双务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双方因该合同取得财产的,应当相互返还。应予返还的股权、房屋等财产相对于合同约定价款出现增值或者贬值的,人民法院要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受让人的经营或者添附等行为与财产增值或者贬值之间的关联性,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或者分担,避免一方因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而获益。

在标的物已经灭失、转售他人或者其他无法返还的情况下,当事人主张返还原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主张折价补偿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折价时,应当以当事人交易时约定的价款为基础,同时考虑当事人在标的物灭失或者转售时的获益情况综合确定补偿标准。标的物灭失时当事人获得的保险金或者其他赔偿金,转售时取得的对价,均属于当事人因标的物而获得的利益。对获益高于或者低于价款的部分,也应当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或者分担。

在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后,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情况下,要根据民法总则第157条、合同法第58条之规定,注意诚实信用原则的运用,以双方过错来分配利益,根据个案案情做出裁判,尽力改变合同无效而简单地按原物、原价返还的局面。

34、价款返还:

双务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时,标的物返还与价款返还互为对待给付,双方应当同时返还。关于应否支付利息问题,只要一方对标的物有使用情形的,一般应当支付使用费,该费用可与占有价款一方应当支付的资金占用费相互抵销,故在一方返还原物前,另一方仅须支付本金,而无须支付利息。

35、损害赔偿:

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时,仅返还财产或者折价补偿不足以弥补损失,一方还可以向有过错的另一方请求损害赔偿。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既要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合理确定责任,又要考虑在确定财产返还范围时已经考虑过的财产增值或者贬值因素,避免双重获利或者双重受损的现象发生。

36、合同无效时的释明问题:

在双务合同中,原告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有效并请求继续履行合同,被告主张合同无效的,或者原告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返还财产,而被告主张合同有效的,都要防止机械适用“不告不理”原则,仅就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而应向原告释明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或者向被告释明提出同时履行抗辩,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例如,基于合同有给付行为的原告请求确认合同无效,但并未提出返还原物或者折价补偿、赔偿损失等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其释明,告知其一并提出相应诉讼请求;原告请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要求被告返还原物或者赔偿损失,被告基于合同也有给付行为的,人民法院同样应当向被告释明,告知其也可以提出返还请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合同无效的,除了要在判决书“本院认为”部分对同时返还作出认定外,还应当在判项中作出明确表述,避免因判令单方返还而出现不公平的结果。

第一审人民法院未予释明,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对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作出判决的,可以直接释明并改判。当然,如果返还财产或者赔偿损失的范围确实难以确定或者双方争议较大的,也可以告知当事人通过另行起诉等方式解决,并在裁判文书中予以明确。

当事人按照释明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归纳为案件争议焦点,组织当事人充分举证、质证、辩论。

针对本条第一款,(1)合议庭认定的合同效力与原告、反诉原告主张不一致,应予释明;(2)原告、反诉原告主张要求确认合同无效、主张合同撤销、合同不成立,而未主张法律后果的,应予释明,要求明确合同无效、合同撤销、合同不成立的法律后果;(3)被告或反诉被告未抗辩主张同时履行、先履行抗辩权的,应向被告或反诉被告作相关释明;(4)原告或反诉原告主张合同无效及财产返还、损害赔偿等的,人民法院在判决合同无效、被告或反诉被告财产返还、损害赔偿的同时,应对被告或反诉被告基于合同无效产生的财产责任一并予以处理;(4)被告或反诉被告未主张违约金过高,但抗辩主张隐含了违约金过高的意思表示,应向被告或反诉被告释明;(5)被告或反诉被告抗辩主张属本诉抗辩或应提起反诉范畴在法律上存有争议,而被告或反诉被告坚持认为应按抗辩主张一并审理的,应结合抗辩内容形成来源等,在本诉中对抗辩主张一并审理,避免判决出现实质不公平的结果:(6)法律、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不能释明的内容,坚决不能释明,如诉讼时效抗辩等;(7)法律、司法解释等未明确不能释明,但结合有利于案件实质公平审理裁判、有利于减少当事人诉累、有利于还原客观真实的情况,合议庭或主审法官原则上应行使释明义务。

针对本条第二款,是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相关条文理解的扩充解释,目的是减少当事人诉累,同时兼顾法院二审直接改判存在的风险。

针对本条第三款,在经释明、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新的抗辩后,应重新组织开庭,让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

37、未经批准的合同效力:

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未生效合同认定为无效合同,或者虽认定为未生效,却按无效合同处理。无效合同从本质上来说是欠缺合同的有效要件,或者具有合同无效的法定事由,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而未生效合同已具备合同的有效要件,对双方具有一定的拘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撤回、解除、变更,但因欠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别生效条件,在该生效条件成就前,不能产生请求对方履行合同主要权利义务的法律效力。

合同约定的事项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经相关行政机关批准,并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须经行政机关批准生效的合同,如划拨土地的转让、抵押、出租等,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5%以上股权转让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本身须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是典型的须经行政机关批准生效的合同。

38、报批义务及相关违约条款独立生效:

须经行政机关批准生效的合同,对报批义务及未履行报批义务的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作出专门约定的,该约定独立生效。一方因另一方不履行报批义务,请求解除合同并请求其承担合同约定的相应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1)须经行政机关批准生效的合同,对报批义务及未履行报批义务的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作出专门约定的,该约定独立生效;(2)一方因另一方不履行报批义务,请求解除合同并请求其承担合同约定的相应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39、报批义务的释明:

须经行政机关批准生效的合同,一方请求另一方履行合同主要权利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其释明,将诉讼请求变更为请求履行报批义务。一方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经释明后当事人拒绝变更的,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但不影响其另行提起诉讼。

在本案中向一方当事人履行释明义务,但该当事人拒绝变更诉讼请求,理应承担相应法律后果。但该当事人经释明后能否另诉,司法实践中有争议,但该条规定了可以另诉,对于其他民商事案件具有参考价值。经释明后原告坚持不变更诉讼请求被驳回诉讼请求后,原告另诉请求履行报批手续的,因两案诉讼请求类型不一致,不存在违背“不告不理”原则,应予准许。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法院释明要求原告进行司法鉴定,但原告坚持不申请,故而法院驳回诉讼请求,该判决生效后,原告又另诉主张工程价款并要求司法鉴定,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原告另案起诉主张亦是给付金钱,违背了“一事不再理”原则,不能另行起诉,只能按申诉处理,故在该种案件类型下,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即上诉人又表示同意司法鉴定的,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应发回重审,与解读的前款情形并不一致。

40、判决履行报批义务后的处理:

人民法院判决一方履行报批义务后,该当事人拒绝履行,经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仍未履行,对方请求其承担合同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一方依据判决履行报批义务,行政机关予以批准,合同发生完全的法律效力,其请求对方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行政机关没有批准,合同不具有法律上的可履行性,一方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人民法院在判决一方履行报批义务前,应通过调查、开具调查令等方式查明确定履行报批义务不存在障碍,确定相关行政机关会同意报批,才能判决被告履行报批义务,如果不采取上述调查行为,在未征求相关行政机关意见情况下贸然做出履行报批义务的判决,事后证明该判决无法执行,导致履行报批义务的判决书存在错误。

在判决前通过调查、开具调查令、通知行政机关出庭等方式确定行政机关不能履行报批手续的,应释明原告变更诉讼请求;在判决前通过调查等方式无法查明行政机关是否能履行报批手续的,原则上应予支持。

至于判决履行报批义务后产生的新情况导致强制执行未果的,一方可另案起诉主张承担合同违约责任。

41、盖章行为的法律效力:

司法实践中,有些公司有意刻制两套甚至多套公章,有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人甚至私刻公章,订立合同时恶意加盖非备案的公章或者假公章,发生纠纷后法人以加盖的是假公章为由否定合同效力的情形并不鲜见。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主要审查签约人于盖章之时有无代表权或者权,从而根据代表或者的相关规则来确定合同的效力。

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之人在合同上加盖法人公章的行为,表明其是以法人名义签订合同,除《公司法》第16条等法律对其职权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外,应当由法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法人以法定代表人事后已无代表权、加盖的是假章、所盖之章与备案公章不一致等为由否定合同效力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人以被人名义签订合同,要取得合法授权。人取得合法授权后,以被人名义签订的合同,应当由被人承担责任。被人以人事后已无权、加盖的是假章、所盖之章与备案公章不一致等为由否定合同效力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公司有两套以上的公章在实践中是普遍现象,加盖的是否是相关机关备案的章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看加盖公章的人是否在其权限之内,是否对外足以构成代表权或权的外观表象。

注意法律对外观表见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司法第16条规定。

42、撤销权的行使:

撤销权应当由当事人行使。当事人未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不应当依职权撤销合同。一方请求另一方履行合同,另一方以合同具有可撤销事由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查合同是否具有可撤销事由以及是否超过法定期间等事实的基础上,对合同是否可撤销作出判断,不能仅以当事人未提起诉讼或者反诉为由不予审查或者不予支持。一方主张合同无效,依据的却是可撤销事由,此时人民法院应当全面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无效事由以及当事人主张的可撤销事由。当事人关于合同无效的事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当事人主张合同无效的理由不成立,而可撤销的事由成立的,因合同无效和可撤销的后果相同,人民法院也可以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判决撤销合同。

(1)撤销权应当由当事人行使,人民法院不应当依职权撤销合同,与合同有效、合同无效、合同不成立、合同未生效不同。当事人是否实质主张撤销权,不能机械理解;(2)撤销权可以抗辩方式提出。一方请求另一方履行合同,另一方以合同具有可撤销事由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查合同是否具有可撤销事由以及是否超过法定期间等事实的基础上,对合同是否可撤销作出判断,不能仅以当事人未提起诉讼或者反诉为由不予审查或者不予支持,撤销权的行使可通过抗辩方式提出;(3)一方主张合同无效,依据的却是可撤销事由,此时人民法院应当全面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无效事由以及当事人主张的可撤销事由。当事人关于合同无效的事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当事人主张合同无效的理由不成立,而可撤销的事由成立的,因合同无效和可撤销的后果相同,人民法院也可以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判决撤销合同。当事人合同无效主张隐含包括了合同撤销主张,不能机械认定“不告不理”原则。

(二)关于合同履行与救济

在认定以物抵债协议的性质和效力时,要根据订立协议时履行期限是否已经届满予以区别对待。合同解除、违约责任都是非违约方寻求救济的主要方式,人民法院在认定合同应否解除时,要根据当事人有无解除权、是约定解除还是法定解除等不同情形,分别予以处理。在确定违约责任时,尤其要注意依法适用违约金调整的相关规则,避免简单地以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作为调整依据。

(1)在认定以物抵债协议的性质和效力时,要根据订立协议时履行期限是否已经届满予以区别对待;(2)合同解除、违约责任都是非违约方寻求救济的主要方式,人民法院在认定合同应否解除时,要根据当事人有无解除权、是约定解除还是法定解除等不同情形,分别予以处理;(3)在确定违约责任时,尤其要注意依法适用违约金调整的相关规则,避免简单地以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作为调整依据。

43、抵销:

(未列条文)

(1)抵销权既可以通知的方式行使,也可以提出抗辩或者提起反诉的方式行使。抵销的意思表示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一经生效,其效力溯及自抵销条件成就之时,双方互负的债务在同等数额内消灭;(2)双方互负的债务数额,是截至抵销条件成就之时各自负有的包括主债务、利息、违约金、赔偿金等在内的全部债务数额;(3)行使抵销权一方享有的债权不足以抵销全部债务数额,当事人对抵销顺序又没有特别约定的,应当根据实现债权的费用、利息、主债务的顺序进行抵销。(具体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厦门源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海南悦信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合同纠纷案,于2018年公报刊登,是典型的有关于抵销的案件)

44、履行期届满后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

当事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达成以物抵债协议,抵债物尚未交付债权人,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交付的,人民法院要着重审查以物抵债协议是否存在恶意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等情形,避免虚假诉讼的发生。经审查,不存在以上情况,且无其他无效事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因达成以物抵债协议申请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许。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申请撤回上诉的,应当告知其申请撤回起诉。当事人申请撤回起诉,经审查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许。当事人不申请撤回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出具调解书对以物抵债协议予以确认的,因债务人完全可以立即履行该协议,没有必要由人民法院出具调解书,故人民法院不应准许,同时应当继续对原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审理。

债务履行期满后达成以物抵债协议,法院应甄别协议内容的效力,如以物抵债协议存在个别清偿情况的,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2项规定及个案案情,可以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而认定合同无效,对于原告主张不予支持。

本条第2款系对双方当事人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的限制。(1)在诉讼前达成以物抵债协议,另一方不履行,一方起诉至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在审查协议是否存在虚假诉讼、是否存在无效情形基础上,判决是否支持;(2)在一、二审诉讼中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法院不应出具调解书,应对基础债权债务继续审理;(3)对于二审中上诉人以达成以物抵债协议而撤回上诉,应释明告知上诉人申请撤回起诉。

45、履行期届满前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

当事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达成以物抵债协议,抵债物尚未交付债权人,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交付的,因此种情况不同于本纪要第71条规定的让与担保,人民法院应当向其释明,其应当根据原债权债务关系提起诉讼。经释明后当事人仍拒绝变更诉讼请求的,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但不影响其根据原债权债务关系另行提起诉讼。

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标的物尚未交付的,一般应认定以物抵债协议实为担保,根据民法总则164条规定,应向原告释明按照真实法律关系主张权利。

46、通知解除的条件:

审判实践中,部分人民法院对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不论发出解除通知的一方有无解除权,只要另一方未在异议期限内以起诉方式提出异议,就判令解除合同,这不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有关规定。对该条的准确理解是,只有享有法定或者约定解除权的当事人才能以通知方式解除合同。不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向另一方发出解除通知,另一方即便未在异议期限内提起诉讼,也不发生合同解除的效果。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审查发出解除通知的一方是否享有约定或者法定的解除权来决定合同应否解除,不能仅以受通知一方在约定或者法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内未起诉这一事实就认定合同已经解除。

本条观点实际即是对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主张不能简单适用。

47、约定解除条件:

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时,守约方以此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违约方的违约程度是否显著轻微,是否影响守约方合同目的实现,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合同应否解除。违约方的违约程度显著轻微,不影响守约方合同目的实现,守约方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反之,则依法予以支持。

(1)双方达成约定解除条件的合同后,一方当事人表面上违反约定,另一方起诉主张解除合同,审理中应着重审查一方违反约定的原因,包括是否形成新的交易惯例、是否存在履行抗辩等问题;(2)即使查明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解除的条件,但情节显著轻微,不影响守约方合同目的实现的,对守约方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但可让相对方承担部分或全部诉讼费用。

48、违约方起诉解除:

违约方不享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在一些长期性合同如房屋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形成合同僵局,一概不允许违约方通过起诉的方式解除合同,有时对双方都不利。在此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违约方起诉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1)违约方不存在恶意违约的情形;

(2)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对其显失公平;

(3)守约方拒绝解除合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1)本条依据实际上来源于合同法第110条规定,即非金钱债务不能要求履行的情况,法律条文列举3项,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等;(2)诉讼中判定合同解除系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10条规定依职认定合同解除,符合法律规定及精神。详见市中院民一庭法官会议纪要第三期规定。

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合同的,违约方本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不能因解除合同而减少或者免除。

原告主张继续履行合同或含有继续履行合同意思的,应予释明,由原告或反诉原告变更或增加诉讼请求,经释明后坚持不变更的,对违约责任不予处理,但不影响其另案起诉。(另诉不违背“一事不再理”规则)

49、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合同解除时,一方依据合同中有关违约金、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定金责任等违约责任条款的约定,请求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适用该条规定,应按照合同法、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规定的相关精神处理,在合同同时约定违约金、定金、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情况下,如损害赔偿计算方式计算出的金额高于违约金、定金罚则,但守约方同时主张的,应属释明,经释明后原告没有明确主张的,原则上应就高支持或对于超出定金、违约金的损害赔偿部分予以支持。

50、违约金过高标准及举证责任:

认定约定违约金是否过高,一般应当以《合同法》第113条规定的损失为基础进行判断,这里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除借款合同外的双务合同,作为对价的价款或者报酬给付之债,并非借款合同项下的还款义务,不能以受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作为判断违约金是否过高的标准,而应当兼顾合同履行情况、当事人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因素综合确定。主张违约金过高的违约方应当对违约金是否过高承担举证责任。

(1)违约方未到庭,未作出违约金过高抗辩主张的,法院是否应主动调整,对此,有不同认识。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宜主动调整违约金,是否存在例外情形,待上级法院进一步确定或市中院民二庭法官会议进一步研究;

(2)对于违约金调整,就延迟给付金钱产生的违约金,根据本条规定、违约金调整适当保守的精神以及市中院在相关会议上统一的尺度,一般应调整为11.7%,如被告或反诉被告违约恶意非常明显,拟调整标准超11.7%的,应提交法官会议讨论,但最高不得超过24%,避免在不同案件中违约金标准调整尺度过大导致不同案件利益显著失衡、市中院对外裁判尺度不统一的现象产生。市中院民二庭即将就该问题出台法官会议纪要,民一庭法官代表拟参加法官会议。对于非金钱给付违约金,按民一庭2017年法官会议讨论通过的解答予以处理;

(3)在商品房销售(预售)合同纠纷中,开发商向购房人交付房屋时并未取得合同约定的交付备案证书,交房协议中购买人并未放弃向开发商主张之后产生的违约金,后开发商取得交付备案证书,购房人起诉开发商支付实际交房之后至开发商取得交付备案证书期间的违约金,对此有不同认识。开发商实际交房不符合合同约定,在购房人未明确免除开发商违约责任情况下,开发商应承担违约金,但违约金可按合同约定或在一般逾期交付违约金调整标准基础上适当下浮。

(三)关于借款合同

人民法院在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过程中,要根据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的精神,区别对待金融借贷与民间借贷,并适用不同规则与利率标准。要依法否定高利转贷行为、职业放贷行为的效力,充分发挥司法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注意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降低实体利率水平,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这一标准已经取消。因此,自此之后人民法院裁判贷款利息的基本标准应改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予注意的是,贷款利率标准尽管发生了变化,但存款基准利率并未发生相应变化,相关标准仍可适用。

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这一标准已经取消。因此,自此之后人民法院裁判贷款利息的基本标准应改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予注意的是,贷款利率标准尽管发生了变化,但存款基准利率并未发生相应变化,相关标准仍可适用。

法律、司法解释的利息规定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为准的,之后改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四、关于担保纠纷案件的审理

要注意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与物权法对独立担保、混合担保、担保期间等有关制度的不同规定,根据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法律适用规则,优先适用物权法的规定。从属性是担保的基本属性,要慎重认定独立担保行为的效力,将其严格限定在法律或者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情形。要根据区分原则,准确认定担保合同效力。要坚持物权法定、公示公信原则,区分不动产与动产担保物权在物权变动、效力规则等方面的异同,准确适用法律。要充分发挥担保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积极作用,不轻易否定新类型担保、非典型担保的合同效力及担保功能。

(1)物权法与担保法有不同规定,根据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法律适用规则,优先适用物权法的规定;(2)从属性是担保的基本属性,要慎重认定独立担保行为的效力,将其严格限定在法律或者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情形;(3)要根据区分原则即物、债分离原则,准确认定担保合同效力。要坚持物权法定、公示公信原则,区分不动产与动产担保物权在物权变动、效力规则等方面的异同,准确适用法律;(4)要充分发挥担保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积极作用,不轻易否定新类型担保、非典型担保的合同效力及担保功能。

(一)关于担保的一般规则

54、独立担保:

独立保函纠纷案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处理。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凡是由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开立的符合该司法解释第1条、第3条规定情形的保函,无论是用于国际商事交易还是用于国内商事交易,均不影响保函的效力。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之外的当事人开立的独立保函,以及当事人有关排除担保从属性的约定,应当认定无效。但是,根据“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原理,在否定其独立担保效力的同时,应当将其认定为从属性担保。此时,如果主合同有效,则担保合同有效,担保人与主债务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主合同无效,则该所谓的独立担保也随之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不承担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其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一经认定为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出的符合司法解释第1条、第3条规定的独立保函,无论是国际商事交易还是国内商事交易,不因认定主合同无效而该保证合同无效。

55、担保责任的范围:

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范围不应当大于主债务,是担保从属性的必然要求。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范围大于主债务的,均应当认定大于主债务部分的约定无效,从而使担保责任缩减至主债务的范围。

56、混合担保中担保人之间的追偿问题:

被担保的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向其他担保人追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担保人在担保合同中约定可以相互追偿的除外。

该条规定解决了司法实践中一直争议的问题,在没有合同特别约定情况下,承担了担保责任的保证人、担保人不可以向其他不同类型的担保人追偿。

57、借新还旧的担保物权:

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与贷款人订立新的借款合同,将新贷用于归还旧贷,旧贷因清偿而消灭,为旧贷设立的担保物权也随之消灭。贷款人以旧贷上的担保物权尚未进行涂销登记为由,主张对新贷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当事人约定继续为新贷提供担保的除外。

58、担保债权的范围:

以登记作为公示方式的不动产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一般应当以登记的范围为准。但是,我国目前不动产担保物权登记,不同地区的系统设置及登记规则并不一致,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充分注意制度设计上的差别,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一是多数省区市的登记系统未设置“担保范围”栏目,仅有“被担保主债权数额(最高债权数额)”的表述,且只能填写固定数字。而当事人在合同中又往往约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等附属债权,致使合同约定的担保范围与登记不一致。显然,这种不一致是由于该地区登记系统设置及登记规则造成的该地区的普遍现象。人民法院以合同约定认定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是符合实际的妥当选择。二是一些省区市不动产登记系统设置与登记规则比较规范,担保物权登记范围与合同约定一致在该地区是常态或者普遍现象,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以登记的担保范围为准。

抵押登记后,优先受偿的金额范围到底是以登记为准还是以主合同约定的优先受偿范围为准,该条对此予以了相对明确的解答,具体操作以相关业务庭解答为准。在涉及追偿权的纠纷中,追偿范围以生效判决、执行到位情况为准。

59、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

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抵押权。抵押权人在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前未行使抵押权,抵押人在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后请求涂销抵押权登记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二)关于不动产担保物权

60、未办理登记的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

不动产抵押合同依法成立,但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债权人请求抵押人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因抵押物灭失以及抵押物转让他人等原因不能办理抵押登记,债权人请求抵押人以抵押物的价值为限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其范围不得超过抵押权有效设立时抵押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1)抵押合同一般自签订时生效,有别于担保法规定,不以办理抵押登记为生效条件;(3)抵押权的设立、取得,与抵押合同生效系两个概念,前者是物权概念,后者是债的生效概念。物权法规定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才取得抵押权,如未办理登记的,不取得抵押权,不影响合同效力,至于法律条文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规定,是指未登记不取得优先受偿权;(3)抵押合同的债权人起诉请求办理抵押登记的,在抵押合同不存在无效、法律上或事实上不存在障碍情况下,应予支持;(4)抵押合同生效后,但按法律规定未取得抵押权、抵押物即灭失或转让他人等,合同中的债权人要求抵押人承担责任的,抵押人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为限承担责任,抵押物价值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通过司法鉴定确定,司法鉴定的时间节点,由合议庭或主审法官根据个案情况确定。

61、房地分别抵押:

(未列条文)

(1)“房地一体”是原则,地上已存在房屋情况下,单独抵押土地或房屋,地上房屋或房屋所附土地一并认定为抵押;(2)土地抵押之时上面没有房屋,之后地上新建房屋,不纳入抵押财产范围;(3)抵押权有冲突的,按抵押担保价值范围比例确定;(4)本条对执行有非常大的意义。

62、抵押权随主债权转让:

抵押权是从属于主合同的从权利,根据“从随主”规则,债权转让的,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担保该债权的抵押权一并转让。受让人向抵押人主张行使抵押权,抵押人以受让人不是抵押合同的当事人、未办理变更登记等为由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关于动产担保物权

63、流动质押的设立与监管人的责任:

在流动质押中,经常由债权人、出质人与监管人订立三方监管协议,此时应当查明监管人究竟是受债权人的委托还是受出质人的委托监管质物,确定质物是否已经交付债权人,从而判断质权是否有效设立。如果监管人系受债权人的委托监管质物,则其是债权人的直接占有人,应当认定完成了质物交付,质权有效设立。监管人违反监管协议约定,违规向出质人放货、因保管不善导致质物毁损灭失,债权人请求监管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如果监管人系受出质人委托监管质物,表明质物并未交付债权人,应当认定质权未有效设立。尽管监管协议约定监管人系受债权人的委托监管质物,但有证据证明其并未履行监管职责,质物实际上仍由出质人管领控制的,也应当认定质物并未实际交付,质权未有效设立。此时,债权人可以基于质押合同的约定请求质押人承担违约责任,但其范围不得超过质权有效设立时质押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监管人未履行监管职责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监管人承担违约责任。

(1)质押合同一般于签订时生效,不以质押物交付为生效条件,不同于担保法规定;(2)质权以质押物交付为设立、取得(质权物权的取得)条件,交付不仅是指直接交付,也包括向第三人交付、占有改定等。本条意见是对监管人身份如何确定,根据个案判断监管人受哪一方委托或控制,从而确定质押物是否交付,以及监管人的违约责任;(3)质押物未交付,出质人的责任以质押物价值为限,可参照抵押人责任的意见。(4)质押合同的债权人起诉请求交付质押物的,在质押合同不存在无效、法律上或事实上不存在障碍情况下,应予支持。

64、浮动抵押的效力:

企业将其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及产品等财产设定浮动抵押后,又将其中的生产设备等部分财产设定了动产抵押,并都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根据《物权法》第199条的规定,登记在先的浮动抵押优先于登记在后的动产抵押。

65、动产抵押权与质权竞存:

同一动产上同时设立质权和抵押权的,应当参照适用《物权法》第199条的规定,根据是否完成公示以及公示先后情况来确定清偿顺序:质权有效设立、抵押权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按照公示先后确定清偿顺序;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质权有效设立,抵押权未办理抵押登记的,质权优先于抵押权;质权未有效设立,抵押权未办理抵押登记的,因此时抵押权已经有效设立,故抵押权优先受偿。

本条是根据物权法第199条规定,系对担保财产优先受偿顺序的特别说明。

(四)关于非典型担保

66、担保关系的认定:

当事人订立的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不存在法定无效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虽然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属于物权法规定的典型担保类型,但是其担保功能应予肯定。

对于合同担保即债的担保,不同于物权法上规定的担保,不宜轻易否定其效力。

67、约定担保物权的效力:债权人与担保人订立担保合同,约定以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或者质押的财产设定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的担保,因无法定的登记机构而未能进行登记的,不具有物权效力。当事人请求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就该财产折价、变卖或者拍卖所得价款等方式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对其他权利人不具有对抗效力和优先性。

(1)本条适用前提是担保合同的例外情形。在担保合同约定担保物权设立、取得应办理抵押登记的情况下,因无法法定机构导致无法办理抵押登记,在担保物不存在障碍情况下,可判决就担保财产折价、变卖或者拍卖所得价款等方式清偿债务。对其他权利人不具有对抗效力和优先性主要是指,合同约定的担保物所有权已转让他人,担保物被查封等,原则上不能判决就该担保物财产折价、变卖或者拍卖所得价款等方式清偿债务;(2)在适用该条情况下,原告起诉前或起诉后应及时申请对不存在障碍的担保物保全。原告未申请保全的,人民法院应根据原告诉请释明原告申请财产保全。

原告主张被告履行非金钱债务(如要求被告履行过户手续等),人民法院应向未申请保全的原告释明申请保全,并告知其不申请保全的不利后果。原告不申请保全或经释明后不申请保全,导致拟判决前标的物被另案查封、抵押的,应裁定驳回起诉,但作出裁定前应向原告释明是否变更诉讼请求。

69、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保兑仓交易:

保兑仓交易以买卖双方有真实买卖关系为前提。双方无真实买卖关系的,该交易属于名为保兑仓交易实为借款合同,保兑仓交易因构成虚伪意思表示而无效,被隐藏的借款合同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如不存在其他合同无效情形,应当认定有效。保兑仓交易认定为借款合同关系的,不影响卖方和银行之间担保关系的效力,卖方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

本条规定对于其他民商事案件有重要启发和参考作用:(1)在房屋买卖等交易性合同中,名为买卖实为担保,且买卖标的物并未交付,不构成有效让与担保合同,一般应认定买卖合同无效,虚伪意思表示无效,隐含的真实意思予以查明,确定真实意思的合同效力;(2)在部分民商事案件中,真实意思表示直接体现在合同中或合同主要条款中,不存在以虚伪意思掩盖真实意思情形,双方仅存在一种法律关系,不能仅以合同抬头判断分析双方法律关系和性质,在审理该类案件中直接根据合同或合同主要条款认定双方的法律关系实质。如合同抬头名为承揽关系,但根据合同内容、特点、性质认定为雇佣关系,是典型的问题。

70、保兑仓交易的合并审理:

当事人就保兑仓交易中的不同法律关系的相对方分别或者同时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21条的规定,合并审理。当事人未起诉某一方当事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追加未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为第三人,以便查明相关事实,正确认定责任。

本条规定对于其他民商事案件有重要启发和参考作用。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不同的主张,原则上应合并审理。如买卖合同,一方主张价款,另一方在本案中不作合同解除或质量赔偿等抗辩,而是另案起诉主张合同解除或质量赔偿等,实质上违背了“一事不再理”原则。在两个不同法院先后已立案受理情况下,后立案的法院应裁定移送先立案法院合并于前一案件审理;两个案件属同一法院受理的,后立案案件,应裁定合并于前一案件审理。

71、让与担保: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与债权人订立合同,约定将财产形式上转让至债权人名下,债务人到期清偿债务,债权人将该财产返还给债务人或第三人,债务人到期没有清偿债务,债权人可以对财产拍卖、变卖、折价偿还债权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有效。合同如果约定债务人到期没有清偿债务,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部分约定无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

当事人根据上述合同约定,已经完成财产权利变动的公示方式转让至债权人名下,债务人到期没有清偿债务,债权人请求确认财产归其所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请求参照法律关于担保物权的规定对财产拍卖、变卖、折价优先偿还其债权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债务人因到期没有清偿债务,请求对该财产拍卖、变卖、折价偿还所欠债权人合同项下债务的,人民法院亦应依法予以支持。

(1)让与担保在狭义上不同于以物抵债协议;(2)让与担保合同属债的担保性质,故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按我国法律、司法解释现有规定,原则上不认可其效力。名为买卖,实为担保,根据民法总则规定,买卖的虚伪意思认定无效,故对“买受人”提出的房屋买卖过户主张,因买卖合同无效,不予支持,但应行使相关释明义务;(3)让与担保合同标的物已经交付情况下,认可其效力,主要是隐含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担保,对债的担保并无禁止性规定,而担保合同的效力及效果优先受偿,一方面解决了流抵禁止、对所谓“出卖人”不公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精确体现出真实意思表示和担保物的优先受偿效力。

十二、关于民刑交叉案件的程序处理

会议认为,近年来,在民间借贷、P2P等融资活动中,与涉嫌诈骗、合同诈骗、票据诈骗、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有关的民商事案件的数量有所增加,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等规定,处理好民刑交叉案件之间的程序关系。

128、分别审理;

同一当事人因不同事实分别发生民商事纠纷和涉嫌刑事犯罪,民商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应当分别审理,主要有下列情形:

(1)主合同的债务人涉嫌刑事犯罪或者刑事裁判认定其构成犯罪,债权人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

(2)行为人以法人、非法人组织或者他人名义订立合同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或者刑事裁判认定其构成犯罪,合同相对人请求该法人、非法人组织或者他人承担民事责任的;

(3)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涉嫌刑事犯罪或者刑事裁判认定其构成犯罪,受害人请求该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承担民事责任的;

(4)侵权行为人涉嫌刑事犯罪或者刑事裁判认定其构成犯罪,被保险人、受益人或者其他赔偿权利人请求保险人支付保险金的;

(5)受害人请求涉嫌刑事犯罪的行为人之外的其他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

129、涉众型经济犯罪与民商事案件的程序处理;

2014年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和2019年1月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所涉人数众多、当事人分布地域广、标的额特别巨大、影响范围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于受害人就同一事实提起的以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为被告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并将有关材料移送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或者正在审理该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受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应当通过刑事追赃、退赔的方式解决。正在审理民商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发现有上述涉众型经济犯罪线索的,应当及时将犯罪线索和有关材料移送侦查机关。侦查机关作出立案决定前,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审理;作出立案决定后,应当裁定驳回起诉;侦查机关未及时立案的,人民法院必要时可以将案件报请党委政法委协调处理。除上述情形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外,要防止通过刑事手段干预民商事审判,搞地方保护,影响营商环境。

当事人因租赁、买卖、金融借款等与上述涉众型经济犯罪无关的民事纠纷,请求上述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130、民刑交叉案件中民商事案件中止审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