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的问题

篇1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教育科学研究需要从思辨哲学的怀抱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自主的、内在逻辑一致的学术研究领域,就目前我国教育研究的状况来看,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一、“有为”与“无为”:教育科研的作用

以人为教育的对象和核心的教育科研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解决关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毕竟,功用和效用是人类探究活动的重要维度和动力。

1.重建教育的时代精神

教育科研旨在考察人类及社会存续、发展的一般问题,预设人类的应然未来,构想“社会理想国”的图景,它涉及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建造什么样的社会和伦理价值秩序。因此,从广义上看,教育科研探讨的问题、取向与一般哲学理论的思考向度有相同的旨趣,所以,就其目的在于培养和规范人的一般素养来说,教育理论属于一般的哲学理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永葆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智慧资源。教育科研正是基于人与社会的视角,丰富和具体化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反省与思考。观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尽管教育研究不能直接有效地作用于物理世界和社会现实,但却可以在人类精神层面和观念领域营造起一个知识、伦理、信仰三位一体的人类精神生态圈,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始基。它所引领、铸就的社会和时代教育的精神力量必将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生命信念、价值观、伦理操守,实现教育的改造价值。

2.积累教育知识

人类文明进化的最大成就在于两类知识的自觉积累、分化、分离,即理论知识的公共性和实践知识的境遇性。公共知识与境遇知识的分化与分离成为日后认识活动中理论与实践之关系问题的滥觞。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发现和创造具有传承和累积特征的公共理论知识,为学科成长和发展提供较为普适的一般指导;另一方面,特定社会状况下的教育研究也将探究和分析教育实践现象,生成更具操作性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体知识,尽管这类知识的境域、亲历特征使得实践知识的传承表现出主体间的“辗转相传、递相祖述”的性质,难以形式化为系统的命题表述,但却是教育理论行使其功能的实践形式,日益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并在与公共理论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建构出既具有理论解释力,又显示出实践效能的教育模型,丰富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应当说,只有当教育科研真正摆脱了感性的、经验的、先验思辨的、线性类推的低级试误阶段,走向理性的、实验的、本体反思的、改造化的学科领悟阶段,教育研究才有望在知识世界里实现有效的组织和积累。而一个学科是否建立起了自己的系统、稳定的知识资源和研究传统,标志着该学科的发展程度和学术化水平。

3.引领教育实践

有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是自发自在的,还是自觉自为的。教育科研无疑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度认知和自觉体认。虽然任何教育研究都是主体移入、价值关涉的,但“价值关涉和价值中立相协调”的理想科研取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结论具有普适参照和广泛迁移的功效,引导教育活动走向“人学”意义上的和谐与自由,教育科研是“有为”的。当然,学科性质和目前教育科学化水平使得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回应、指导、解释能力还不能达到理性的效度,这不仅是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至今都未能很好地解决的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问题,这提醒我们是不是要重新认识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构关系。因为形而上的思考可以把握客体对象(本质层面),但却不可能彻底符合客体对象(表象层面),所以,任何研究都只能是“后实践的”,所谓的“前实践的”的未来学思考也不过停留在预测层面。因此,我们既不可以视教育科研及教育理性为徒具虚表的事后解释行为,也不可对教育研究寄予其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万灵妙药的期望,教育科研是“无为”的,其作用是有限的。

二、“去伪”与“存真”:教育科研的真实性问题

什么样的研究才是“真”研究?这可能既不是一个理论标准问题,也不完全是实践效度问题,更不是一个研究主体个体理论兴趣的偏爱问题。在教育科研领域,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学科化始终是使教育科研真实性日渐提升的有效路径。

1.走向基于实践的教育研究,观照日常教育实践,从实证研究中归纳出具有理论含量的结论

我们之所以首先提出走向实践的教育研究,主要因为当今中国的教育状况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逻辑,也区别于西方理论视野下勾画出来的现代教育形态。源于中国现代革命和建设的独特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现实正在经历着一场“非古非西”的重组和变革。同时,新时期教育研究已经在理论领域经过了相当长时期的探讨,尽管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但数十年努力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这些理论积累和观点共识为今后深入开展实证、实践探讨,以便提炼出有学理解释力的教育范畴和命题奠定了基础。此外,寻求表征价值规范的教育观念的存在依据,证实、证伪、修正教育理论假说也要最终诉诸实证研究。

因此,要敏锐捕捉教育活动中闪现的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个案,对其加以深入的学理与实证分析,抛弃理论先行和先验思辨的研究定型,关注教育个案追踪与实证描述。我国的教育研究向来存在诸多悖论现象,举凡注重理论探讨,但不能致力于提炼高度概括力的学科范畴;热衷开展教育实验,但疏于对实验现象作深度理性的思考和提升,不由之归结出新的理论问题和结论,不能将之自觉融入先前积累的理论知识之中,没有沿着问题实验反思推演理论新的实验这一人类探究活动的基本脚本进行下去;注重教育实践考察,但却为实践而实践。我们似乎形成了教育研究阵营里的“理论学派”与“实践学派”的分野,且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教育学术终归是一门“时代学”、“实践学”性质的学问,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是交互并进的,我们找不到哪个可以成为教育理论上的巨人,却是教育实践上的矮子。缺乏理论素养的实践研究者和没有实践体验的理论学问家同样不可能对教育问题给出什么新的思考,于是“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便成为这类研究的典型话语特征。

抛弃理论先行、先验思辨的研究定型并非要拒斥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沉思。任何研究向来需要一个先设的框架作为思考特定问题的逻辑起点,不要动辄以拒斥“本质主义”的借口(这是一个西方理论界特有的研究传统和旨趣)忽视甚至抵制关于教育问题的本质探讨。在我国实际的教育研究传统中,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基本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本质主义问题。

2.革除“坐而论道”的研究习气,把教育科研引向学校和课堂

教育研究要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术研究方法有两个层次,一是求得不同名家著作中的“方法通则”,从中萃取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术方法通则;二是在不同的学科和学科分支之间求得“方法通则”。我们并不是断言“坐而论教育”就不能生发出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只是强调教育是一个实践性、时代性、社会性很强的探究领域,其本质与内在构成更多地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规约和限定,不存在稳定不变的研究对象和理论空间,即便表述相同的教育命题或问题,随着时代和文化演变、碰撞也会赋予其不同的内涵,随之需要不同的诠释和回答。因此,教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依赖性和本质流变性,这印证了对教育现象难以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原因。正是由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社会诸因素的联动,教育研究者务必立足于丰富的教育田野,采用相应的方法论和分析模式旁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领域的现实状况,做多视角、跨学科的多元整体思考,才能对教育问题给出有社会价值的有效解答。

3.着力探索、回答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

拒斥依照国外框架“接着讲”的研究时尚,着力探索、回答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提出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命题和体系设想。为此,要深入探究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关系及转化方式、实现条件,理出中国教育政策和体制下教育研究与应用之关系的演进及相互制约的特有逻辑。

我国近现代教育研究无疑是后发展型的,因此,借鉴“他山”思想是我们理论自主、独立、成熟的必由之路,但这绝不意味着“接着讲”的研究路向是合情理的。不同民族、社会、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的通约性是不大的,也许总体框架大略可以类比,但越是具体的对教育实践有直接影响的微观理论则更多是特定运作情境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宏观理论的普适性与微观理论的社会建构特点提示人们,异国理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贡献于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单纯的“接着讲”的结果往往是“为别人讲”。在我国的教育决策机制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遵照行政—理论—实践的复杂互动程序,因此,教育理论不一定会有效地作用于教育实践。如何理出我国特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政体上形成的转化规则,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最大限度的指导作用,就成为教育学者面对的迫切问题。

三、“本土”与“世界”:教育科研的基础

任何对别国思想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与引进,都可能付出丧失自我创新能力的代价。提倡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研究也许对于我国这样后发展型国家的国度来说是艰难的、缓慢的,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但科学的进步和突破需要传统和积累,这些传统和积累不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完成的。从长远来看,没有“本土”、没有自主,就没有“世界”、没有独立。

1.教育研究的民族本位

研究历史就是要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今天,我们要打破“取范经典”、“述而不作”的古老治学理念,改造民族传统教育思想,提升为现代教育智慧,这涉及到古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和研究古代教育文本?对待的态度肯定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中国教育史学一贯的研究范式和理路来看,基本尚未走出“注疏体例”式的研究——多阐述少发明、重评析轻创造、重批判少建设、重微言少体系,尤其未能运用现代先进的理论批评方式和手法厘定、钩沉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核。古代教育遗产大致可以离析出两组成分,一是基于特定社会实践而生成的具有时代色彩的学说,它们无疑与今天的教育实际相距甚远,其理论解释价值有限;二是教育思想稳定的理论内核,它们在一个文明单元中是超社会、超时代的。在价值和信念上,我们的先哲具有优先的发明权和行动机会,对古代教育思想研究的宗旨和任务就是剥离理论的表象,拈出教育智慧的“永恒要素”,再以现论建构原理去推演、补充它的理论外壳,并加以系统化,构建成言说古典民族教育智慧但却彰显出现代社会时代气息和活力的教育理论,以服务于今日的教育实践。众所周知,用现代批评理论提升古代文化遗产而使之现代化、国际化的杰出代表首推国学大师王国维。他采用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诗词理论的一个特质升华为“境界说”,在古代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交流平台。毫无疑问,他阐发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理论的《人间词话》是现代的,但也是世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教育史研究者借鉴的。

2.加强对世界教育的理解和对话

加强对世界教育的理解和对话,尤其需要在教育文本解读、“舶来”理论的原初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学理渊源、演进轨迹的分析,还要对特定教育理论适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加以理性研判。同时,对理论移植的本土适应、修正、发展也需认真求索。我国源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所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教育的春天”使教育战线开始以“春暖花开”的心态和学术豪情面向世界,教育研究的国际视野和教育比较研究全面启动。多年的耕耘为我国滞后的教育科研注入了异域的新鲜气息。但回顾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过往路径和方向,还是值得反思的。目前,一个亟待着手开辟的研究领域是对国外教育理论谱系的系统考辨,以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究和梳理出国外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思想流派的发源与传承谱系,避免对理论原旨的断章取义的理解,也能洞察其潜在的缺陷。这种基于思想源头的批判可以使我们的研究不至于亦步亦趋,而是尽快实现与国际教育研究界的深度交流、理解与平等对话,也才谈得上“识其软肋而超越之”的可能。

3.创生基于“本土”的原创成果

教育科学研究要走向世界,必须有基于“本土”的原创成果。一种本土文化经验在充分掌握现代世界视野之后,还存在着深度开发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使之成为他者文化的世界视野的必要和可能部分。原创性教育理论必须本原于我国的教育世界。理论的建构材料必须大量地来源于本土教育领域,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素材,而不是向其他国家、领域或学科的直接移植。由此而言,原创性教育理论具有国别和学科本体特征,它可以汲取相关学科的营养,但却是把理论之根深深扎在民族教育世界的土壤中。教育理论的建构基础和研究对象必须是本国范围内,而不能是从别的国家移入的。只有在本国研究范围内寻求理论生成的起点和视野,才能使理论成分和结构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问题是构建理论的起因,原创理论的创建必须立足于国内产生的问题,避免以国外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问题,以别的学科问题为本学科问题。对学科和本土基本问题的探讨和回答为理论原创奠定了“本土化”基础,进而形成内源概念和范畴,缔造起原初命题体系,通过逻辑推演形成原创理论。中国教育原创理论既要符合普遍理论标准,又具有中国视角: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又在微观层面上表现出属于中国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构路径,它的基本辨别标准应该是具有与现有理论不可通约的核心假定。

教育理论是一门价值关涉的、负载着民族性格的学科。遵循民族学术传统,沿着民族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出与世界学术平等对话的接口;批判性地模仿,为我所用,逐渐剔除非民族性的理论成分,纯粹教育理论的民族结构,增加理论的民族性含量,由模仿到创造再到原创;积极变革民族的“征圣”、“宗经”、取范经典的思想依附性和创造惰性等古老而沉重的民族性格弱点,变“述而不作”为“但为开先”。同时,理论必以失败而告终,这是科学发展的逻辑,研究者要提高证伪意识和批判精神,这些都是提高教育理论民族原创性的有益之道。

四、“事功”与“责任”:教育科研的价值诉求

任何一种人类探究活动都不是一种职业,而首先是一种事业。即便是职业取向的,研究者本人也应当秉持“责任”先于“功利”的信仰,在内心深处筑起科学精神特质的认知警戒底线。

1.保持学术良知,敬畏教育

怎样使教育研究者保持学术良知,敬畏教育这一神圣的研究领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教育研究者必须树立两种学术伦理和良知,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事业心怀敬畏,虔诚地持守思想先于功利的学术心境,将研究追求定位于为这块尚未完全学术化的学科献出一点绵薄之力;二是对自己所提出的看法、主张勇于承担起学理批评的责任,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学者。不能以获取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意图为目的,发表一些不负责任、不合学术事实的言论,制造语言混乱。“不善”的自然科学研究充其量制造的是物质废品,而教育研究的“不善”则潜在地为人类自身制造悲剧和苦难。

2.自我反思和学理追求

教育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和学理追求对于教育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伦理与信仰是一个合格的教育研究者必备的个体研究品质,它们的获得无不是研究者深度的、批判性的自我剖析和反省的结果,也是通向学理追求而不是功利竞逐的必由之路。目前,教育研究界“商榷”文章式微了,“唱和”文章兴起了;争鸣之风似亦不再,溢美之言屡见报端;对自我反思及治学弱点缺少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术进步和研究者的自我批判是密不可分的,理性的论争和批评永远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动力。

3.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

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纸上回答很容易,那就是“知识”与“育人”。教育研究者的学术使命是不断探究并完善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教育科学的进展,争取早日理直气壮地迈入学术学科之列,成长为一门真正的教育科学,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并非任何门外汉都可以对教育问题行使同等的话语权。教育研究者肩负的社会责任既决定着社会精神特质的引领和重建,也规划着社会群体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愿景,所谓根除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恐怕是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民族重托。

注释:

[1]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5, (3).

篇2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科学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Penetration Scientific Method Education

LIAN Qingyang

(Quan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mputer-aide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57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interview material, analyze penetration scientific method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cs problems in edu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cientific method penetration problems are: teachers lack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scientific methods of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method penetration level is low. Measures considered include: (1) through training,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er education theory literacy; (2)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teachers; (3) establish appropriat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Key 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cientific methods education

0 前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维度,使得“方法与能力”进入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视野。

“过程与方法”的实质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方法的追求总是伴随着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

物理新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以来,人们对科学方法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尽管目前希望把运用科学方法的要素概括出来,形成系统的方法学向学生讲授还不大可能,①但由于其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意义,人们对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却从未止息。

然而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科学方法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对于进一步推进物理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教育研究对象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离开这一特定的情境探讨教育行为是没有意义的。②因此,对科学方法教育实践的研究,有必要首先进行背景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在后续的研究中探讨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具体来说,本研究关注的是,在普遍关注科学方法教育的背景下,探讨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方法教育及其实践研究提供实证的参考。

1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计算机辅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8.0对教师结构访谈的内容进行计算机输入、开放性编码、分析和处理。显示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表现有:教师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渗透手段主要为灌输、渗透过程过于机械、渗透缺乏长期性、渗透方法过于随意、渗透模式局限于个人经验等。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理论基础缺乏和实践水平低下。

2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科学方法教育理论素养

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③物理教师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物理课程改革的所有理念都必须通过物理教师的理解内化才能得到实施,因此,提升物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是物理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方法确定为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有普遍价值的科学方法。

然而,与科学知识不同的是,科学方法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高度抽象的,隐藏在物质世界和物理学科知识背后的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方式与理念。许多教师对科学方法的理论并不十分明晰,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理解、内化、实践这些理念,对广大物理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使物理教师能适应科学方法教育的需要,应加强对物理教师的理论培训。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可邀请在教育领域公认的有着较高理论研究造诣的专家,对物理教师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培训,以拓宽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为物理教师的科学方法教育奠定理论的基础。

2.2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近现代课程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课程理论与实践不断被深入研究和发展的历史,其实质就是课程教学科学化的不断演进的历史。④

教学科学化是指:“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及其系统理论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并力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过程,是教学理论的运用程度与效果实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史过程。”⑤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的科学化,特别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科学化,物理教师应积极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所隐含的科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组织合适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2.2.1 概念规律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活动

在概念规律教学中,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过程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揭示出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较多应用比值定义、类比、转换法等科学方法,一般地说,对建立物理概念的教材,要注意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方法。不同的概念抽象思维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重在分析比较,有的重在归纳总结。

2.2.2 科学探究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活动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释信息的过程,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都列入教学设计的范畴。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以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辩论等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地和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所需的科学方法,并逐步地掌握了这些科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从科学方法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应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⑦建立适合于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方式。

2.2.3 物理习题及复习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活动

有研究表明,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所谓“原始物理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产、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物理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它和物理习题有着本质的区别。⑧原始物理问题由于其贴近现实生活,具有生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和归纳结论的过程。而就是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发现问题的观察、类比、转换等科学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到了分析、综合、比较、论证等科学方法;在总结和归纳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尝试到了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因此,物理习题及复习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原始物理问题的联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科学方法。

2.3 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取向

一般认为,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较为注重甄别的功能,忽视评价的发展功能。因而对于学生往往只要求其提供问题的答案,至于学生是如何思考和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并不注重。这样的评价取向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只关注问题的答案,而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证据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摒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⑨

迎合评价是人的基本行为特征。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势必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自觉应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因此,建立适合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取向,是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教师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评价取向,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推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的运用等,都被划归到评价的视野中,从而通过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教师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

3 研究结论

(1)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理论基础缺乏和实践水平低下。其中,教师实践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渗透手段主要为灌输、渗透过程过于机械、渗透缺乏长期性、渗透方法过于随意、渗透模式局限于个人经验等。(2)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科学方法教育理论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取向。

注释

① 高凌飚.中学物理课程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46.

②③④何国祥.问题与反思: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过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⑤ 项建英.教育“科学化”运动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9.5:41.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

⑦ 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7.

篇3

【摘要】学前期是认知发展最为重要、最迅速的时期,对人成长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发展最具有基础性作用。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学前教育的缺乏则会导致学前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落后。教育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得以合理、有效地开展便成了重中之重,而目前我国的教育科学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教育科学的宝贵经验,并加以有效汲取和转化,然后运用到我国学前教育教学中,以丰富学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0-02

一、推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帮助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性和关联性,构建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

学前教育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智力行为上的,另一个则是潜移默化的心理上的。由于心理变化的不易观察性,目前大部分学前教育都只是进行简单的智力行为层次上的教育,比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压力增大,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的项目得以丰富,简单的智力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期望,所以陆续出现了一些国学幼儿园,以学习中国经典国学作为特色进行招生,取得了更多的关注。由简单的以看护为主的学前教育到现在以学习知识能力为主的学前教育,这不得不说是学前教育一种进步,如果只站在国内的角度观察学前教育的发展确实没有问题,但是放眼国外的学前教育发展,便会发现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让文化的流进与输出日益频繁,文化的交互性日益变强,因此,学前教育的教育高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水平,还应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方式,让幼儿在学前教育中获益更多。

多数人都认为,幼儿不懂世事,且做事的方式都是简单、模仿性的,懂事之后再塑造也不晚。这种观念的错误性显而易见:学前教育其实是一个人未来性格以及能力塑造的基础,学前时期还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学前教育,并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二、普及教育科学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教育科学,教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又是什么?”教育科学其实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它包括属于基础学科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属于基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学原理、教育管理学原理。而现代教育科学所研究的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对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大家已经熟知它的发展历程,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中如何贯彻教育科学,如何进行教育的测量和评价科学研究,其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群体的风格不尽相同,所以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这都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和调整。

1.提前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对象是婴幼儿,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是理解能力较低,行为控制力不强,好奇心极强,因此,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制定。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安全性。其中,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教育性则是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目的,“寓教于乐”是学前教育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另外,学前教育中,大部分学习者都是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低龄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在制定学习内容时,要考虑教学活动的安全隐患,切实保护好学习者的人身安全。

2.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在根据既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变化、兴趣变化,并据此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另外,还要着重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注意力,这样可以带动学习气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成果反馈,总结经验。学前教育的成果往往没有系统考试类的衡量标准,所以需要细心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和各项能力的提升程度来确定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并通过变换教学方式来对比学习成果的优劣,总结教学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让学习者在学前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知识储备,加强性格塑造力,让学前儿童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学前教育经验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向,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表明,幼教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是推动幼教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教育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的必经之路,因此,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苏联于1960年建立了学前教育科研所,内设早期幼儿教育、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教学法、年龄心理学、生理学、美育、体育等实验室,研究所把全国学前教育问题的一切科研工作都统一起来加以分析和评价。国外的教育科学水平发展比较早,这种类似的教育科学实验在国外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却屈指可数,那如何借鉴国外的教育科学经验来丰富我国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

1.借鉴与修改。在观察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模式后再加以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了解它有哪些缺点和优点,然后进行改造再利用。这种做法的根据是:每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分国家的,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当然可以拿来运用到我国的学前教育中,但前提是不能照搬照抄,要灵活地改良和修正,并在方法运用中反复总结经验,让国外的先进学前教育经验落地本土,并发挥它的优势。

2.创新改革。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加以改造和创新,结合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地改造,以达到先进水平甚至实现超越。但是创新模式实现起来很难,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性,还要能够找到彼此结合的创新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洞察力,要能够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找到学前教育的新思路。

四、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前教育,而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还不够充足。当政府逐渐扶持学前教育的发展时,也就意味着学前教育的规范性会得以增强,而此时教师的教学能力无疑会被看做衡量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同时,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备先进理论、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学前教育实践者又通过不懈努力确立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增强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建立在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将得以成形和完善,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家间的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的观察角度,加大和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从单纯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这必将是学前教育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相信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学前教育必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才培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2).

[2]周采.国外学前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5).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92-01

现代教育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当然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积极遵循提问原则,合理、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使教学形式不至于单调,活化语文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能有效地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为改善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课堂提问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目的、有原则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教师应如实的遵循好以下几个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围绕教材内容,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以提升能力为目的来设计。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

2、科学性原则

教师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有所准备。从教学角度说,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颖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更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设计提问时巧妙设计,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采用多种手段,力求新颖奇特,避免平平淡淡,最忌“老调重弹”。所提问题,应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4、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循序而问,步步提高。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既要按照课程的顺序,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最终逐步得出正确结论,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几个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引进,逐步引导,这样的提问处理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乐于接受。

三、巧妙实施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关键,实施才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在科学设计问题的同时,还应合理的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方式,巧妙的实施提问,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要善于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②要善于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③要善于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极其的注意提问的态度以及提问时的气氛,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同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教师还应积极的把握好课堂的提问次数,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

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有的放矢,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篇5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研究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

课堂提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设计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 设计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设计的。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会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语文提问设计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理论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提问行为是问题编拟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行为的简称,共包括问题编拟、发问、应对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显示问题行为的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将隐含学科知识的授课内容演绎为一个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题的过程即可视为问题编拟。问题编拟是课堂提问行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下。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

对课堂提问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学生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启迪学生思维。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二)普通性原则

同一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品质必然会有差异,学习能力会有上中下的不同层次,口语表达也会有愿不愿,善于不善于的区别。班级学生因个体差异,提问也应该体现一个普遍性原则,让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话语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问对象的大众化,全班化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即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使一部分学生能对提问产生积极反应,而置另一些学生于不顾。

(三)启发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学生必须通过己有的一些信息展开思考,初步寻找其中的奥妙和趣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知道,显然价值和意义不大,不值得一提。

(四)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一些问题,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化学生语文知识。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匮乏,这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更能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行走期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参与活动的力量和冲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提问的技巧

巧妙的提问,犹如微风在平静的水面上卷起涟漪,能激起学生点点思维的浪花,教师要善导善控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和技术。

(三)把握好提问的四个“度”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前就需要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1.掌握难度。怎样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2.安排梯度。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同人类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先易后难、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调节密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并且效果甚好,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激发兴趣、集中注意、达到提问的作用。不恰当的提问,高频率、高密度的问题围绕学生全面轰炸,其实不能实现提问的价值,反而阻碍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宽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这是探究性提问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提问没有一定的答案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宽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五、结语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主要取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深深感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是个难度极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不可控性以及诸多的干扰因素。尽管如此,源于教师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学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还是坚定不移地奋斗在求索的路上。真诚地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课堂;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实施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新

型教育理念的贯彻也将有力地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提升,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然而,新课改的全面贯彻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实行了较长的时间,同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针对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言,学生并没有过多的热情表现在课堂上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多数为被动性学习。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工作而言,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标则会更多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二、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1.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

为了新课改的全面贯彻实施,不断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时效性,首先就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够不断地促进小学新课改的改革,提升教学时效性。

2.认清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占据主体作用,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却恰好相反,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听取和接受就行。由于是学生被动地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因此对教师所讲述的课堂内容并不能够完全地吸收,换言之,就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地吸收和消化,这实际上是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需要认清学习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实行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探究式教学则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中去探究所要讲授的知识,这就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

不再是一种负担,同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分析当前的小学课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小学课堂的改革中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新课改的进行,同时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都阻碍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还从四个方面展开对有效性提高的探究。

总之,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认清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实行新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篇7

一、强调预习,做好课前工作

语文涉及的知识较广,每篇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布置课前预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实践证明,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就是每节课前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上新课前再花三至五分钟检查预习情况。不过,如果单强调,没有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也没有多大的收获,所以要求学生预习,教师最好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并且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有根据地去预习,自觉地去预习。

二、引导要得当

很多老师都明白: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可又有不少老师反映:这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主要原因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问题,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老师引导了,学生却不开窍。因此在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代劳了,久而久之,就变 成了 老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充当听众观众了。其实并非学生启而不发,而是老师引导不当。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太深奥,学生无法回答,有的是问得太广,学生知道意思,却不知从哪方面开始作答,所以不敢轻易回答。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引导一定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一些深奥、抽象的问题,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或换一个角度提出。

三、用情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适当的情感调节能使学生情绪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多数语文教材内容,特别是不少抒情名篇都充满着深厚的情感,教师如果能够用饱含激情的言语进行课堂教学,势必都能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学生就能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从中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采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

无论多有名气的老师,如果只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学,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语文课,反来复去都是字、词、句,篇章结构,太枯燥了。所以语文课教学更需灵活,形式更需多样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寓心理素质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当今社会,科学大发展,知识大爆炸,到处都有人才挤挤的现象。因此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竞争中失败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学校里的竞争也一年比一年激烈。而中学生正处在生理急剧发展,心理躁动不安的时期,心理素质一般都较差,承受能力不强,很容易受情绪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语 文 老师可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有意识地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工作,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大量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心理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素质,所以心理素质教育不容忽略,而具有鲜明思想性的语文课更不能脱离心理素质教育。

六、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给学生更多的视听感受

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现在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图像来显示环境,用文字来诠解情景,使枯燥变为生动,使抽象变为具体,让听觉和视觉相互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使课堂知识的容量更大,知识面更广,速度更快,能使更短的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

篇8

一、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篇9

一、探究什么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探究什么?在探究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有效问题是科学探究实施的关键。问题的有效性是相对的(此时此刻、此班学生)。启动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研究等。还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有效问题的特征:有一定思维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带来某方面认知冲突,有探究的空间,最好还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效问题简言之就是有驱动力的问题。

我们观察到有的课堂简单的问答过多,也有的课堂上判断性的问答过多,还有的课堂上教学内容关键词填空式的问答贯穿教学过程中;这样设计的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值得商榷的。

问题的表述也很重要。如《元素》一课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问“观察元素周期表,能获取什么信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进一步提示“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格都看到” (学生继续沉默)教师再问“左上角看到什么?”“为什么周期表有18个族?”提出问题后,学生为什么会启而不发,集体失语,教师需要深刻地反思。

科学探究的实施不仅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还要围绕核心问题准备引导探究逐步深入的问题串,并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调整预设的问题,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二、怎样探究

有效问题的呈现也需要精心设计,创设必要的情景,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若直接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改变?”学生的应答很有可能是不变(预习便知)。但如果通过一组实验(天平有的平衡、有的不平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后再问,可能同样的提问效果会不一样。 转贴于

要根据探究目标,组织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设计时需要注意活动的意义性和适当控制活动的开放度,要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探究空间,经历探究的过程,以获得整体的感知和体验。如《元素》一课,组织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球棍模型将碳、氢、氧三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成多种分子”,如此排列组合出来的分子都有实际意义吗?这样的活动与化学学科到底有多大关联。又如在学习元素概念,“给出几种粒子(其中有原子、离子,也有同位素原子),让学生尝试分类,而此时学生尚未学习离子,教师提供的信息比较繁杂,对部分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可能产生较强的干扰,容易造成学习障碍。

探究活动后,不仅要让学生交流反馈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学会评价和优选,更要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探究行为。

三、如何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标准》指出,过程性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如何体现其更大的作用?

对学生的评价存在重纸笔测验,轻活动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存在失真现象,对交流的观点不做正误、优劣评判,致使学生心存疑问,甚至误导学生的认识。有些评价不是恰如其分的,甚至是逻辑上存在矛盾,如“他回答的非常全面,请你再给以补充”;课堂上也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其他学生给某学生以“掌声鼓励”,很明显这种评价不是发自教师和学生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对学生个体而言,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真心的赞赏和评价还是有很好的激励作用的。教师应该也必须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55-01

课堂提问即师生之间的课堂信息基本交流活动。优质的教学方式离不开课堂提问,有效建立师生之间的问答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打开单一的思维模式,举一反三,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作用

在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做到积极思考,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中学生在课堂学习锻炼其能动的思维模式,从而做到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可以有效的带动课堂气氛,又因为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通常情况下,一个问题的提出会引起不同答案的讨论,这样对促进师生间的教学活动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及时有效的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其更快进入到语言学习中,还可以帮助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展开问题讨论,开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更好的培养对其主观能动性的运用。

二、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技巧

1、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运用发散性思维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通常是以书本知识为课堂重心,这样的教学模式仅仅把学生思想限制在固有的课文中,没有切实运用到发散性思维,使得本该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如: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讲《背影》的时候,就提出“根据原文有关段落,具体分析故事中主人翁的思想感情”。以上案例中老师仅抓课本,没有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故事中主人翁的资料收集,更深刻了解其思想感情。

(2)把握适度原则

在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老师应该切实把握课堂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相关教师应具体做到:首先,在课前引出学习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通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大致了解,展开问题讨论。最后,根据老师讲解,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帮助其在学习中不断优化语言学习能力,促使其更好的进入到语文学习状态中去。

(3)注重技巧性的提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有技巧性的提出问题,着重把握提问中的三性原则,即趣味性、开放性、广泛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统一开展讨论。同时注意不要把问题局限在一个方面,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方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多方面、多角度的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课堂上全体师生的广泛交流,营造最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2、科学提问

(1)删繁就简式提问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通常会遇到复杂的问题,甚至是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这时候,怎样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浅显化呢?这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通过对教材内容熟悉把握,运用口语化的提问方式,将复杂问题分层式解析,帮助学生更易接受。

(2)对比式提问

有效的利用分析比较式的提问方式,对于不同文章相似之处进行思考比较,在学生熟悉两篇课文具体内容之后,有效结合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常规性分析比较,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语文语言的学习。如《春》、《济南的冬天》同时是有关于写季节景观的两篇文章,其不同之处在于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变化,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统一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通过不同文章同一情感的描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两个作者分别用了不同景象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情感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思想。

(3)开放式提问

学习在于思考,只有学会质疑,学会提问,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思维模式,拓宽思维空间。如《荔枝蜜》,作者着重通过对其荔枝以及自身与荔枝间的渊源等故事展开情节描述。针对这一文章,可以发挥其开放性思维方式,把问题具体落实到如荔枝生长地、关于荔枝的故事、荔枝生长所需要的自然因素等等,这样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收集课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量。

总之,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获取信息的桥梁。高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掌控课堂提问技巧,打开学生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其更有效的优化学习能力,这对中学生的语文教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启.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J].读与写(上,下旬),2013(11).

[2] 孙丽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J].华章.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