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影响

篇1

【关键词】数字影像 摄影创作

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读图时代”,影像已成为人们快速、直观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摄影是影像的重要来源,随着影像数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数字影像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数字影像设备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普及,使得摄影者的创作手段和方法、创作思路以及表现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观看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摄影中,大画幅相机、120相机和135相机的取景方式截然不同,这直接影响到摄影者的观看方式和对待拍摄对象的态度。

大画幅相机因机器较大、操作繁杂,使用时需要精确调整,在取景的过程中摄影者与被拍摄对象有着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拍摄时被摄对象焦点的确定、光圈大小的选择以及曝光点的测定要求都很高。摄影者必须对被摄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和特征选择,并尽可能与被摄对象进行深入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说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摄影者无法拍摄到满意的画面。可以说,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者必须凝视被拍摄对象,采取慎重细致的态度与被摄对象平等地交流,通过精雕细刻的拍摄手段实现表现效果。

对于120双镜头相机来说,其体积远远小于大画幅相机,操作相对简便,摄影者需要俯视取景,因此摄影者在拍摄活动中,可以不与被拍摄对象发生面对面的关系。拍摄时不用直视被摄对象,此刻摄影者有着很大的主动性,心理优势明显。这时摄影者对被摄对象的视点就不再是大画幅相机那种平等的视点了。摄影者能够控制他所要拍摄画面中的各种因素,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来调整被摄对象的形体和表情。

当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出现后,摄影者拍摄时无须打扰被拍摄对象,无须惊动拍摄环境中的任何人,摄影者可以通过抓拍的方式得到想要的画面。135相机的技术进步,让摄影已经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的非常普及的艺术,今天的拍摄活动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频繁。135相机的拍摄方式将摄影者隐藏在相机的背后,摄影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可以随心所欲地拍摄;而对于被摄者而言,他无法知道自己在影像中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甚至连自己被拍摄都不知晓。这样摄影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不对等的。摄影者不需要与被摄对象交流,也不需要得到被摄对象的认可,只需要熟练使用手中的摄影器材,就可以完全控制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形象。

但是传统摄影受感光材料的局限,拍摄的影像在最终冲洗放大之前是不可见的。数码相机的浏览功能使得摄影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上述不足,大大提高了影像拍摄的成功率。可以说数字相机时代,摄影者对于被摄者的观看是一种公开的强势占有,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间是一种强势与弱势的不平等关系。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开始产生了一种平衡,也就是摄影者范围的扩大。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从原先的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摄影器材的使用已不再是摄影家的特权。摄影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少数人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观看周围的世界,而且是大众可以通过摄影来观看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摄影不再是单一的摄影家的观看,而成为大众的观看,大众从被动的地位转向了主动。

二、创作空间的拓展

在使用数字相机进行摄影创作过程中,摄影不再局限于前期的拍摄阶段,拍摄后期的影像处理也是摄影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像的数字化大大拓展了摄影创作的空间。

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有别于用胶片记录影像的传统摄影,传统的摄影必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场景,是对现实场景的再现。在后期暗室的冲洗与放大过程中虽然可做一些特效,但是艺术表现上的局限性和技术处理上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艺术创作费时费力,艺术效果难以把握。

数字化的影像摄影,使得前期拍摄的技术和后期处理的手段变得多样化。传统的摄影照片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处理,现代的数字影像可以通过数字摄影进行拍摄。数码相机的技术性能对摄影创作带来了无限的表现空间,数码相机的观看方式对影像拍摄创造了丰富的展现空间。

在影像的后期再创作过程中,数字影像设备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普及,为摄影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数字化的“数码暗房”,使得图像效果的处理由复杂和偶然性变得简化和可视,大大拓展了摄影者的表现手法与创意空间。由此,通过软件处理的数字影像能够向观众展现一个新颖的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世界。数字化的影像处理技术使得摄影作品在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创意上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操控上得到极大的简化。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摄影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可视化的、崭新的创作空间。

三、创作观念的变化

影像数字化为摄影者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摄影者的创作观念也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的数字影像同传统的模拟影像创作有相同之处,摄影者要有一定的构图与用光的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术,需要经过长期的视觉训练,这样才能进行拍摄和影像创作。不同的是数字影像的创作,已经从原来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人物与事件转变到记录摄影者内心的思想与意识。数字虚拟的影像代替了真实的影像,客观真实已不再是摄影作品影像表现的重要标准,摄影创作的主题在向表达摄影者主观世界转换。此时客观的真实与虚假已经不是关注的焦点,摄影的观念在数字化时生了深刻的变革。

摄影者将其对现实社会的印象与态度用影像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展现现代社会的喧闹和机械钟表式的运作方式,以及给人的浮躁和破碎感。这时影像不再是对客观现实的记录,而是客观现实在作者脑海中的主观体现。

数字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全新的表现手段,创作内容和表现方法也不断丰富。艺术创作观念从艺术生产、艺术传播到艺术消费都发生了转变。数字影像技术给摄影者带来了崭新的、广阔的创作领域,同时其变幻万千的神奇效果常常使人陶醉。这往往会形成过分关注于形式,而忽视了艺术作品的主题与内涵。所以作为摄影者,在进行摄影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运用好数字影像技术。

参考文献: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数字化;碎片化浏览;纸质阅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079-02

回顾数字阅读、新媒体传播的蓬勃发展的短短几年,真有颠覆之感。回顾2008年,还在广泛使用的索尼爱立信K810,屏幕只有两英寸大,最多可显示80个字,而且Wi-Fi还没普及,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数字化阅读,可以想象是多么繁琐的事。随着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移动设备不断升级,还有无处不在的3G、4G网络信号,将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放入阅读设备中轻而易举。

然而,数字化阅读经过一轮轮硬件升级及与内容提供商的反复磨合也逐步进入了商业模式和消费倦怠的瓶颈期。面对如此状态,阅读本身也在不断被重新审视、重新定义:

1)浅度阅读,即资讯阅读,对应着纸媒时代的报纸,目前已被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所替代,报纸的经营遇到沉重打击,订阅量大肆滑坡,广告收入急减。

2)中度阅读所对应当期刊杂志、休闲图书也已被碎片化和社会化广泛推荐,读者对纸媒的兴趣已大打折扣,期刊及大众读物的传统纸媒销售日渐下滑。而数字出版形式将是未来中度阅读的主流,它在社会化媒体、阅读垂直社区、SP、门户、手持终端等业务中的增长空间是最大的。

3)深度阅读,即思考性、赏析性阅读。通常长文能够提供更多丰富的阅读体验,通常在纸媒上更能实现,包括正文的字号、行距、字体的选择及图表的布局,封面的图案、整体板式的设计等都能给读者以不同的体验。

大脑和肌肉一样,通过锻炼会产生相对的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如果大脑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经过科学家研究指出,数字化阅读是“F形阅读”。所谓“F形阅读”,是用字母F模仿数字阅读养成者的眼球活动轨迹。这种阅读方式,使大脑在看任何读物使都会像读网页新闻那样,前几行细读,后面就竖着略读。这种方式已经是不少人下意识的阅读习惯。

数字化技术在发展,使我们的阅读碎片化,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快速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然而,数字化阅读的最大问题是注意力极易分散。由于网络内容多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交替冲击,并常以超链接形式出现,跳跃性很强。很多人上网之初,也许是为了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可不断地被链接导引,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已远远偏离了最初的主题。“走得太远以致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可谓是对数字化阅读的最好描述。

深阅读-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化碎片式阅读堪称耐心杀手。数字化阅读使眼球不断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并点击阅读,丰富多样的信息不断刺激转换注意力,很难锻炼耐心。而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由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计入深度阅读,并体味深阅读的乐趣,逻辑思维也能产生互动。数字化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很难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据统计,2014年美国成年人每天上网的时间已超过5个小时,我国这一数字已接近4个小时。这一状态确实令人堪忧。然而,《华盛顿邮报》最近的一项调查,却让行业专家深为困惑:无论是教科书的出版方、书店经营者,还是读电子书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提供的调查数据结果相当一致,即当代年轻人仍倾向阅读纸质书,不管出发点是消遣还是学习。

阅读时的一心多用,在阅读纸质书时,发生概率只有1%,而在屏幕阅读时发生概率则为99%。在屏幕上阅读会导致的问题,这两年也已经引起了脑神经科学家的注意。他们认为,跟语言和视觉不同,人脑并没有专门负责阅读的基因,而是一个具有很强适应性和可塑性的机制,它会根据人们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而形成阅读习惯。屏幕阅读和纸质书阅读,仍然是两种非常不同的体验,甚至对于两者之间这种不同的认识,他们要更深切;同时,他们更愿意选择用纸质书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美国21岁的大学生库珀・诺德奎斯特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为什么他宁愿阅读900多页的纸质版《论美国的民主》的原因:作为学习政治科学的学生,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头脑中建立一张地图,标明知识点的位置。这样的理解就是感性的。其实已经有研究表明,读者记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照相式的记忆,是对整页形成印象;另一种是框架式地记住文本的布局。研究者认为,对于理解来说,这种记忆方式扮演了关键角色。

但是在电子屏上阅读,这基本很难实现,因为对着屏幕阅读时,我们大部分时间是浏览式的,只有16%的人,能够在屏幕阅读时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当我们的读物要求我们放慢速度、字斟句酌的时候,我们需要克服已经形成的浏览习惯。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数字化阅读似乎是大势所趋,教育部门会为教室购置多媒体设备,甚至平板电脑也已经进入课堂,成为学生人手必备的课堂学习辅助,纸质书正在被数字化。但是,这个进化的趋势也已经出现了问题,应该得到关注。阅读载体和阅读形态只是表层问题,而由阅读习惯所决定的对内容理解程度和理解方式的变化,才是更应让人担心的。

综上所述,指出数字化阅读的缺陷不是要否定数字化阅读,只是提醒人们注意技术化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引导培养上,不应过早养成数字化阅读的习惯。大船和大飞机在航行时要平稳得多,青少年就像小飞机或小船,在尚未成长起来之时就一头扎进未知的数字化海洋,绝非明智之举。只有打牢根基,才不至于在数字化信息的大海中迷失,才不至于随波逐流而变得浅薄愚蠢。

参考文献

[1]张贺.数字化阅读会让人变傻吗?[N].人民日报,2015-3-8.

篇3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阅读文化;知识阅读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57-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2年提出建设阅读社会的目标,1995年起又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在于唤起世人关注阅读以及出版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同时也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1997年,等9部委共同发出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号召,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型社会,从2000年起在全国开始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积极倡导推广阅读文化,这是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一项内容。信息时代的阅读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的文化成长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力建设发展阅读文化,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改善读者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读者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内涵特征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真正的意义在于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和处理。能够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数字化处理、存储、传输。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征是存储数字化、操作微机化、传递信息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因此,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集图书馆、情报、计算机、软件、系统、网络、图像、教育、出版、法律等众多专业学科和行业研究于一体的技术应用新领域。数字化图书馆方案以全新的结构,将纸面信息转化为数字多媒体形式,通过网络安全地发送给用户,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高速有效的信息服务,使图书馆的信息体现出最高的价值。

二、数字化图书馆知识阅读服务系统建设

(一)知识采集系统。知识采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文献信息到知识之间的转换功能。知识采集系统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印刷本知识采集系统和数字知识采集系统。印刷本知识采集系统应用于完成印刷本载体上的知识采集工作。数字知识采集系统完成电子资源的知识采集工作。针对不同价值和形态的资源,可采取不同的采集手段。对于资源相当丰富、采集价值较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采集系统可以将其完全下载到本地且保持原站点的结构,然后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资源转换为知识,通过智能标引,分解成知识元,为进入系统知识库做好准备。

(二)知识处理系统。知识处理系统负责将采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知识化的处理,内容包括文种代码的识别和转换、资源格式的转换、资源分词标引、智能词表、知识过滤、知识标引、文摘生成、文档分类聚类处理,并对已经作过加工过滤的知识与知识库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智能地分类与匹配,然后把符合进入知识库条件的知识按特定要求存储,使知识库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

(三)知识库存储系统。知识库存储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设计、软件设计(管理系统)和检索系统等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库的作用,应该把知识库建立在设置了磁盘阵列(RAD)的海量存储设备中,以保障系统快速、高效、正确地存取。知识库管理系统不仅要从硬件的字节级进行,还应从软件设计方面着手考虑,应使之具有自动纠错、自动、自动索引和高效能开发控制等功能,以减少知识库的不一致性,最大限度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检索系统必须采用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比如TRIP全文检索、LotusNotes文本数据系统、MS-SOL数据库系统)作为底层的存储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与知识库任务相关的二次开发,从而达到知识服务系统的要求。

(四)知识服务系统。智能知识服务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对用户阅读产生问题的分析,利用方便有效的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知识服务系统以友好的界面,完善的智能知识过滤、知识化挖掘和推理等技术,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用户提供联机的知识服务。

(五)知识服务反馈系统。知识服务反馈系统基于用户对服务质量的反馈信息及用户获取服务的模式等信息,对知识处理系统的算法进行动态的调整使之更为适应用户的知识需求。根据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意见反馈,对当前知识加工处理进行改进,以寻求适应广大用户新的需求的技术。

(六)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服务系统中管理员所接触到的系统,管理员利用该系统对全部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整。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管理的需要,并且尽可能实现对各子系统管理功能的方便实用。

三、数字化图书馆对阅读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打破传统,创新阅读方式。当前,围绕阅读文化建设工作,高校图书馆设计各具特色的阅读活动,但大体上还是一些经典项目,例如征文大赛、名家讲坛、座谈会、主题展览等。在传承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趋势:有关数字资源利用、数据库的使用等有关数字资源的培训讲座逐渐增多,并成为一种主流活动。大学生探求新技术、新知识的求知欲与数字化信息技术服务是相统一的。随着越来越多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和不断发展,高校师生所必需的各类阅读资源可以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平台更好地传播。

(二)信息增加,满足阅读需求。通过不断加快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增加新型信息化资源的采购,积极整合网络资源并提供有效的导航功能,数字化图书馆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载体形式更为多样的阅读资源,让习惯各种阅读方式的读者都有书可读、有资源可用。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可以不断扩展和延伸,并与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实施共享、交互、对接,使图书馆的阅读资源信息容量不断增加。数字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网上读书资源,加强网络图书馆、电子书库等项目建设,不断更新阅读信息,充实阅读内容,满足广大在校师生的阅读需求。

(三)积极引导,发展阅读文化。数字化图书馆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丰富的文献资源数字化,辅以友好界面,方便浏览、检索、复制,全天候、全开放性地供读者使用。这样一方面可不受时空的限制,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把读书变成24小时不间断的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当今许多青少年都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建设好数字化图书馆,并充分发挥其阅读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培养更多的高校学生读者。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通过网络信息渠道在数字化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使阅读不受地点和时间等条件限制,拓展了自由阅读空间。

四、数字化图书馆如何对阅读提供有效帮助

(一)做好服务设施建设。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网络化服务技术难度加大,做好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是提供更好服务的前提和保障。首先,做好新一代图书馆软件系统建设。对于数字化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而言,着眼点已经不是单纯对书刊文献的“管理”,而是能为阅读提供怎样的内容和实现怎样的服务。因此,数字化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必须是建立在最新技术基础上的兼具中外文字处理功能的、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

(二)做好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大量的多媒体技术要求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具有高速的交换和传输速度,因此网络布线和服务税交换机配置选择上要优先考虑高速和大容量的设备并注意设备的模块化。骨干线路应为千兆光纤,中央交换机应以模块化高速千兆交换机为主。服务器及操作系统应选择技术成熟的产品,且要引进大容量高速设备满足数据存储空间和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三)提供个性化的阅读信息服务。数字化图书馆设立专门机构可以针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与研究,并界定服务目标,以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导向,利用网上资源和管藏特色信息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信息产品。伴随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也应运而生,如代查、代翻译、代检索、代复制、代办手续、联机检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课题跟踪服务、学科馆员咨询服务、新书推荐服务等等。其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被动的等待式服务为主动的推送式服务已成为数字化图书馆服务阅读工作的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嘉慧,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R009(2):6-8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55-04

一、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环境、资源、应用全部数字化,实现对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在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方面,包括应用理念和应用模式、推动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等与国外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10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建设目标。[2]2013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新起点”一文中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必须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数字化校园在教学上深层次使用的成功案例。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深层次使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所以,只有聚焦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深层次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目前,数字化校园已有研究多从新技术应用、硬件环境建设、平台构建等技术视角展开,从管理视角分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极为缺乏,从而使我国高校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缺乏理论指导,延缓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剖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有助于我国高校在推进信息化教育中制定出正确的管理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代教育核心理念。

二、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

数字校园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 计划。1990 年,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科研项目。上个世纪末,我国教育部制订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其后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批准67所高校积极开展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进行远程教育方面的试点工作。经过20余年的实践,我国数字化校园发展经历了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校务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应用服务建设等多个阶段,已取得几个方面的成果。

1.主要成果

(1)网络基础建设实现校园全覆盖

网络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承载主体。各高校历年来不断扩大投入保障网络基础建设,普遍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实现主干网络万兆光纤链路,接入层光纤到楼、百兆到桌面,网络总出口带宽大部分高校都在1Gbps以上。有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学生宿舍及家属区全覆盖,无线网络已覆盖主要教学、科研场所以及包括图书馆、食堂在内的人群密集区域,有效地扩大了数字化校园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对网络的需要。同时,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网络运行的高速、可靠、稳定和安全。

(2)校务信息化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基础上,各高校逐步开展了校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分别建立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校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常规化使用。

(3)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化

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已初具规模。主要包括数字化图书馆、教育视频资源库、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生信息数据库、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等。部分学校已经拥有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正在系统、有序地推进。这一方面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智力资源,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与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4)应用服务多样化

在为校园用户提供WWW、电子邮件、文件传输、VPN、BBS、VOD等基本应用服务基础上,还建立了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提供网上个人存储空间、校内信息资源搜索服务等。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大都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生活服务上的常规化应用,促进了校园管理手段、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主要问题

(1)应用水平低

在教学应用中,课件电子化、精品课程视频信息的资源共享仅实现了学习的单向流动,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实时双向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校务管理应用中,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低,很多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还依靠人工、纸质方式;在服务应用中,仅实现信息查询与下载等基本功能,对数据进行挖掘,提供个性化、定向化服务仍有很大差距。

(2)数据协作能力差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局观还很薄弱,软硬件建设与实际需求缺乏有效沟通。许多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只从自己应用需求出发建立自己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并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标准对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整理,数据不能实现跨系统共享。这一方面造成了数据的重复输入, 另一方面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数据不能在各应用之间实时共享,产生“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不同部门及应用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3)深层次使用能力缺乏

数字化校园应用中,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培训等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无论是信息化技能要求,还是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高校的比例都不超过70%。根据美国教育技术协会的建议,所有教师应具备下列三大领域的信息素质:一是计算机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二是能够运用工具,如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系统、网络通讯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支持未来任教的年级和学科领域。从以上三点来看,高校大多教师能达到第一层要求,少数教师能达到第二层的要求,但在第三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教师尚为数不多。

三、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数字化校园深层次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技术问题。组织是深层次应用的决策者、组织实施者、管理控制者;个人是具体的操作者和直接使用者,他们对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看法、态度以及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应用的效果。因此,分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应从组织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1.组织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促进沟通、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推进态度转变的有力保障。通过标准化制度,可以固化业务流程,明确责任,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促进信息在不同应用者之间共享;利用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促进使用者的态度由被动、消极向主动、积极改变,进而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行为。

(2)高层支持

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高层支持是影响组织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及设备的投入,这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其次,数字化校园伴随着管理、教学模式的变革,校内各部门及人员因为变革的发生会对其即得利益产生影响,因而产生抵制行为,从而阻碍应用深度的演进,这需要高层管理者采取有效机制进行处理;第三,高层领导的思想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着该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其明确的支持与肯定态度决定着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因此,高层支持对个人使用态度转变具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决定着深层次使用发展的进程。

(3)沟通

良好的沟通环境与手段,一方面促进了使用者对彼此业务流程、运营方式和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的了解,增加了行为透明度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高有用性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使组织与个人更有可能具有获取和整合其他行为主体资源的能力,促进了积累的大量经验和知识的分享,有效地解决业务流程或者技术上遇到的障碍,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技术诀窍的有效转移,促进了共同知识创造和投入更多资源交换动机,提高创新使用能力。

(4)培训

良好的培训机制一方面可让使用者明白采用数字化校园的意图和对自身工作与发展带来的有益性,提高其有用性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使用者的信息素质。从知识视角来看,信息素质是通过组织培训与学习产生的,而培训与学习发生的范围不只局限于组织内部,广泛的外部组织关系可能是更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资源的来源。从不同人员与渠道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有助于拓宽使用者对应用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并将其在组织内广泛传播,使之成为集体和组织共同知识的一部分。因此,培训不仅影响着个人经验积累和有用性认知,还影响到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5)竞争压力

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资源实体,承担着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智库服务等多项社会职能,面临着国内外其它高校的竞争压力;同时,校内各类人员也承担着具体的教、学、研、管等多项工作,并接受学校相应的考核,面临着管理层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这影响着个人对数字化校园的有用性认知和使用态度。

(6)信息技术的适配能力

信息技术必须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适配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包括:不同应用系统内嵌的“最优流程”要与校园不同业务流程需求适配;系统的可靠性、易用性、响应速度等特性与企业需求之间适配;系统输出信息在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的质量与需求之间适配。适配程度越高,越能满足使用者需求,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有用性认知,进而促进使用态度的转变,并最终对深层次使用产生影响。

(7)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力

数字化校园已发展为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良好的信息技术集成能力可以为教学、科研、管理等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平台,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关联和整合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使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在各系统间传送,为更多类型的用户提供统一展现的个性化服务。这直接影响到使用者对数字化校园有用性的认知水平。

2.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1)经验积累

Nolan曾指出, 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 因为组织机构在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工作之前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在前期常规使用过程、组织提供的培训与沟通环境支持下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对其在深层次使用中规避风险、少走弯路、转变使用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能力。在数字化校园使用过程中,个体的创新能力大小决定其使用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进而对使用方式产生影响。因此,个体创新能力是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动力的来源。

(3)有用性认知

Davis在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态度时发现,个体对信息技术有用性的认知对其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有重要影响。[6] Seddon在信息系统成功研究中亦发现,有用性认知会影响信息系统使用,并进而影响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数字化校园不同系统的应用为个体完成多种类型的工作任务提供了可能,实现了使用者对应用有用性的认知。这一方面成为个体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积极掌握新技术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使他们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行为产生,如集成性使用或者创新性使用,这种深层次使用行为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体的有用性认知会影响用户使用态度,从而推进数字化校园使用深度的变化。

(4)使用态度

使用者的态度能体现其估计使用结果的倾向(如积极或消极), 而由直接使用经验形成的使用态度则会对使用行为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持续使用研究发现,用户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影响用户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是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行为,个体使用态度不仅影响着使用是否可持续,而且直接影响其深层次使用行为。

四、结论

本文在对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的主要因素。组织从宏观层面着重管理与控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领导支持、制度规范、培训、沟通、信息技术与业务的适配性、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个人是微观层面具体的操作与使用者,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积累、创新能力、有用性认知和使用态度。

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的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并不是割裂的,不同层面因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后续还需要利用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提取更多影响因素,并探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而为实现数字化校园深层次应用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27-3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1-3).

[3]冯鸟东,崔亚强,余淇.高等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新起点、新问题、新思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9-12.

[4]王玮,廖勇.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评介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2):26-32.

篇5

报告着重揭示了五大新兴技术趋势,它们代表了未来数字化龙头企业所关注到的重要变化:

一、为我互联:

商业高度定制化。随着日常生活用品接入网络,客户体验也随之成为在线活动,从而形成了众多深入个体生活方方面面的数字渠道。据调研,企业表示正在使用或试用的客户联系新渠道包括:可穿戴设备(占受访者比例:62%)、互联网电视(68%)、互联网汽车(59%)及智能产品(64%)。有远见的企业正在改变其构建新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并且已获益颇丰。为了把控这些个人体验的接入点,企业正努力打造高度个性化的体验,以此吸引和取悦客户,但同时必须确保这一做法不会影响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大部分企业(60%)都通过投资于定制化技术获得了有效回报。企业如果能在“为我互联”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就会成为下一代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二、成果经济:

硬件缔造实际成果。智能硬件正在弥合数字化企业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最后距离。随着领先企业开始拥抱产业物联网,他们正抓住机会将硬件与传感器纳入其数字化工具阵营,并利用这些高度互联的硬件组件来满足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不是增加更多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实现更有意义的成果。事实上,87%的受访者均认为应该更多地应用智能硬件、传感器和网际接入设备,引导企业越来越多地从销售产品和服务向销售成果转变。84%的受访者表示,企业借助植入产品的智能硬件可以深入了解客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以及客户期望的使用效果。这些“数字化颠覆者”们明白,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已不能再靠销售产品,而是要靠销售成果——这是全新的“成果经济”。

三、平台革命:

新生态、新产业。数字化的产业平台和生态系统正推动下一轮的突破性创新与颠覆式增长。随着数字化经济的进步,那些基于平台运营的企业抓住了更多的增长和赢利机会。事实上,75%的受访者认为下一代平台的引领者将不再是大型科技企业,而是产业内的实体企业和领军企业。近四分之三(74%)的受访企业正在使用或试用产业平台与数字化业务伙伴进行数据整合。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这类平台的使用降低了成本,消除了技术障碍,而且激发了新的市场格局,使得不同行业、不同国别的企业均可参与其中。简而言之,基于平台的生态系统就是新的赛场。

四、智慧企业:

超大数据+智能系统=出色业务。目前,先进的软件已能够帮助员工作出更快、更好的决策。然而随着大数据的迅速崛起,以及处理能力、数据科学和认知技术的进步,软件智能已能支持机器作出更有依据的决策。80%的受访者都同意,这是一个软件智能的时代,应用软件和工具将越来越具备类人智能。而78%的受访者认为,软件很快就能够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根据学到的经验作出决策。软件智能的最新成果将推动企业更高层级的进化与探索,并在整个企业中加速创新,从而将卓越运营和软件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

篇6

关键词:数字化 幼儿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75-02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底只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川,吴小春.数字影像技术对基础教育观念变革的促进[J].当代教育科学,2014(20).

篇7

【关键词】无线传输;图像质量;电磁波;衰落

1.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利用图像信息采集的扫描技术,对相关图像信息进行模拟化处理,然后把连续色调的模拟图像转变成电子信号,经采样量化后转换成数字影像,即图像的数字化处理。

当模拟视频技术与现代无线网络视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基于图像的数字化以及压缩加密、实时控制、无线网络通信传输等技术,将模拟摄像机采集的视频信号数字化并压缩加密后,通过编解码器、无线网络传输,用户就可以观看实时图像。但是,经过传输的数字化实时图像够清楚吗?即数字化图像无线传输的图像质量。

1.电磁波传输中影响因素

建筑物、树木、车辆等对无线方式传播中的电磁波有相当的障碍作用。在遇到上述障碍物后发射的电磁波会发生衍射、反射或散射等现象,接收机端接收到的信号,因此而叠加了各种各样的干扰信号,造成了许多影响:

⑴在超过很多倍波一长的距离的情况下,远场平均功率会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它减少的速率应大于d2。

⑵在同样超过很多倍波长的相对远距离的情况下,实际接收功率会在平均功率上下随机变化。此时,一个很不错的近似假设就是功率以分贝(dB)为单位,服从均值为平均功率的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数位方差在6dB到IOdB范围内。此时得到的功率概率分布就会被称为对数正态分布。这两个影响实际接收功率和远场平均功率,一般表现的为在相对远的距离下大尺度衰落发生的变化。

⑶在距离很近时,在波长的范围内可以测得的信号将会大幅度变化。对于在移动的接收机,小距离内信号发生的较大变化是快速发生的信号的变化,信号的变化速率与接收机的移动速率为正比例关系。此种小尺度的信号变化,是由于多路的接收信号合并而成的有益或有害的相位干扰造成的,此种现象涉及到了多径衰落。

2.电磁波信号阴影衰落

2.1信号阴影衰落与原因

⑴信号阴影衰落

建筑物、树林、山丘等大型物会阻挡、障碍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会造成起伏的电磁波,造成电波大片的阴影区域,使得信号的场强中值缓慢变化,从而引起衰落。被称为阴影慢衰落。气象状况的改变,使得途径的电波折射系数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造成同一地点的接收信号场强中值也可能随时变化。由于在陆地的移动通信中信号场强中值随时间的改变会远小于因地形引起的慢变化,因此,通常会忽略。

阴影衰落反映的是在中等范围内,波长量级为数百的接收电平均值变化而引起的损耗,其通常遵从对数正态分布。

⑵ 慢衰落主要原因:①路径损耗;②由于障碍物的阻挡产生的电磁波阴影区;③与移动台和障碍物的相对速度、电磁波工作频率、天气的变化等有关。

2.2路径损耗与多径衰落

⑴路径损耗

路径损耗系指在接收和发射之间的传播环境所引入的损耗量。损耗在电磁波在空气中传输时发生,原因是由于空气会对信号产生过滤作用,特定的电磁频率可能会被空气障碍,产生过滤或完全阻塞现象。大尺度路径损耗是指有效发射功率与平均接收功率的差值,是用来测定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信号平均衰落。其衰落模型主要有布灵顿模型、自由空间模型和EgLi模型等。

⑵多径衰落

瑞利衰落信道是一种无线电信号在传播环境中衰落的统计模型。此种模型是假设信号在通过了无线信道之后,其信号的幅度会是随机的,此种现象即“衰落”。此信道模型可以描述由对流层和电离层反射的短波信道和有密集建筑物的城市环境。

在无线通信环境中,经过折射、散射、反射等多种路径传播的电磁波到达接收机后,其总信号强度将服从瑞利分布。同时又因为接收机移动和其他的原因,信号相位和强度等等特性又有起伏变化。若接收到的信号之中除经折射、散射、反射等方式传来的信号之外,还有从发射机直接传送到接收机的信号,则总信号强度将服从莱斯分布。

多路信号传送到接收机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有先后,也就是有相对的时间延迟。若这些相对时延远远小于一个字符的时间,多路信号基本不会造成字符间的干扰。此种信道的频率响应在有用频段内由于是平坦的,此种衰落被称为平坦衰落。

与之相反,如果多路信号间的相对时延与一个字符的时间相比较不能被忽略,则当多路信号相互迭加时,不同时间的字符就将被重叠在一起,这样就会造成符号间干扰。此种信道的频率响应在有用频段内由于是不平坦的,此种衰落被称为频率选择性衰落。

慢与快衰落,常指的是信号与一个字符时间相比较其变化的快慢。若在一个字符的时间里,信号变化不大,则可认为是慢衰落。相反,若在一个字符的时间里,信号存在明显变化,则可认为是快衰落。

对于存在了能够散射无线电信号的大量障碍物,这样的无线传播环境能够被瑞利衰落有效的描述。若在传播环境中有足够多的散射,那么激励信号被接收机接收后会表现为多个独立的随机变量叠加的方式。

若是此散射信道之中没有主要的信号分量,这一条件通常是特指没有直射信号,那么可以得到此过程的均值为0,并且相位服从[0,2p]的均匀分布。即是信道响应的包络或是能量将服从瑞利分布。若是信道中有主要分量,如直射信号,那么信道响应的包络将服从莱斯分布,而相对应的信道模型即为莱斯衰落信道。

通常会将信道增益用等效基带信号来表示,即用一个复数来表示信道的相位和幅度特性。即瑞利衰落就能够用此种复数来表示,其实部和虚部将服从均值为零的独立分布高斯过程。

接收端和发射端间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与信道衰落的快慢相关。这种相对运导致了接收信号多普勒频移效应。例如一瑞利衰落信道其多普勒频移的最大分别是l0Hz和100Hz,载波频率GSM1800MHz,它相对应的移动速度分别是6km/h和60km/h。须特别注意的是信号“深衰落”的现象,此时的信号能量衰减可达数千倍,即是30-40dB。

3.数字化图像无线视频传输的影响

因为衰落现象造成了无线网络的带宽与频率资源更为有限,所能达到的带宽远低于有线网络。由于公共移动通信网络其单个终端的有效带宽相当有限,往往需要同时承载语音、数据等传输业务,高带宽的视频监控数据易发生丢包,而且可用带宽经常发生波动。无线信道的误码率比较高。特别是当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时,可用带宽和误码率指标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此必将影响视频图像的传输质量。

4.减少传输对图像质量影响的方法

4.1录像文件质量

录像本身文件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采集信号时,主要关注的是源视频采集和被测视频采集的无线网络视频服务器的录像文件质量。

①将制作好的AVI格式的视频源在测试计算机上存成相应的文件名及存在相应的路径上。

②将制作好的视频源通过DVD播放机输出到W-NVS的输入端,然后由W-NVS编码后通过其无线发射模块发送到其接收服务器上,再通过其管理软件进行录像采集,录像格式应设定为AVI格式,将有用的视频保留下来并存成已设定好的文件名。

4.2分辨力、分辨率、峰值信噪比和帧率

视频分辨力是对一帧等宽黑白相间的线条图像,能分辨其黑白线条最小宽度的能力。对于分辨力的测试主要是依靠测试人员主观的判断,因此,必须要由测试人员观察得到。

分辨率是一帧图像能被人眼分辨出的像素数。表示经过W-NVS编码-传输-解码后视频的清晰度,反映了是否有像素丢失的情况。

峰值信噪比是参考视频的数字信号在压缩前的信号能量与对其进行压缩一解压后失真视频的数字信号的能量之比。其数值表示了在此过程中视频被加入了多少噪声,与源视频文件相比的色彩还原性,有无失真等情况。

帧率指图像序列中每秒所包含的图像帧数。此测试指标能够反映经W-NVS传输后得到的视频的连续性,是否存在丢帧的现象。

4.3设计、制作视频源与测试软件

由于没有成型的视频源,需要分别制作相应的视频源以完成对其的测试工作,即:a.分辨力视频源;b.分辨率及帧率视频源;c.峰值信噪比视频源。在视频测试图设计完成后进行合成。

测试软件设计主要有:视频预处理、帧率测试、分辨率测试、峰值信噪比的测试等。

参考文献

[1]陶磊.无线网络视频传输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北京邮电大学,2012.05.01.

篇8

1 机械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汽车设计行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信息传播速度和领域的提升和扩展,各国在汽车机械设计技术方面的交流己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互联网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基础,在现代管理理论支撑下,根据全新的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真正达到和实现计算结果最优化,己经成为汽车制造和研发中的新的规则。其中,数字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核心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机械设计进行之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专业软件的绘制功能,计算机系统能够在实体的设计模型制作之前,利用电脑的3D技术,以汽车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全部生产环节,进行与每一个环节相对应的数字设计工作,即我们在工程技术领域所说的建模。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汽车整体设计,或某一个机器部件、机组部分进行数字化的信息模拟,随后,根据数字化模拟的成果,对汽车的整个研发产品在从生产到使用的全部周期,进行所谓的汽车生命全程模拟和跟踪。这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和演练的过程,会省去研发和设计中的实际制造费用,也为现实的汽车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过程提供参考和意见,具有经济效益和技术支持的作用。 

2 机械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好处  

  可以说,积极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对汽车技术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数字化技术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可以使汽车技术研发的全过程系统化。以往,在机械设计领域,系统工程学是依托信息学、控制论、统筹管理等科学方法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为解决工程问题提供最优化设计及控制的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机械工程研发中的系统化开发与监测的问题。一部汽车在设计和研发过程中会经历几百个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统计和管理相关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利用。其次,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汽车生产和研发的精英化。发达国家的品牌汽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一直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其在性能和外观造型的优势,能够非常好地满足我国新起步的精英阶层的心理需求和工作需求。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加入可以提升我国汽车制造的精英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升汽车的J睦能和美观等方面的水准。

篇9

[关键词] 乳腺钼靶X线检查;数字化;质量控制;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81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094-03

目前,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普查中[1]。该技术具有操作过程简单、精准性高、检查费用低的临床特点,是临床常用排查乳腺疾病的主要方式。有关报道指出,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0.7%,低于核磁共振成像[2]。钼靶X线拍摄出来的图像质量与临床医生的诊断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与操作技术的熟练度、责任心、日常机器数据的校正有关系。研究发现[3,4],在乳腺钼靶摄片的过程中应用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摄片的甲级片率,保证图像的质量。本文根据目前临床乳腺钼靶的摄片现状,研究在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质量控制对拍摄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钼靶X线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年龄23~51岁,平均(27.9±1.1)岁;体重46.5~71.4 kg,平均(59.6±1.5)kg。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钼靶X线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且此期间均进行图像的质量控制。试验组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28.1±3.1)岁;体重47.9~73.1 kg,平均(58.8±12.4)kg。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5,6]

选取的400例乳腺钼靶拍摄者均知情。且患者均>18岁。研究方法均按照我院伦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

1.3排除标准[7,8]

①妊娠期患者;②哺乳期产妇;③有精神病家族史者;④有呼吸系统病变者;⑤患者不同意。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质量控制,仅行常规乳腺钼靶X线检查。试验组则在乳腺钼靶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质量控制,具体方法如下。

1.4.1技术培训 我院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由放射科技术主管负责,对从事钼靶X线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主要包括:①仪器的使用;②投照;③图像采集等。并且规范辅助人员的日间操作,确保实习生、短期进修生等其他编外人员熟知技能操作,提高图像质量的甲级片率。

1.4.2规范摄片程序 整个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摄片程序必须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保证乳腺钼靶摄片的质量。其中,常见的乳腺摄影包括轴位、侧斜位。如果临床医师没有特殊的医嘱,则轴位和侧斜位可以满足临床医生的诊断,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基础。(1)首先,要认真核实患者的申请单,根据医生的医嘱和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向患者讲解乳腺摄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保证患者能较好地配合。告知患者因压迫板挤压乳腺,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所以要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让患者积极配合。在进行检查前,让患者脱去上身的衣物,确保充分暴露出,便于钼靶的操作和摄片的准确性。(2)然后在技师工作站登记患者的信息,确保拍摄和患者信息准确无误。通过图像的采集系统进行摄片的选择和视图,确定曝光条件,做好摄片的准备工作。(3)用手拖住患者的,进行压迫板的加压。充分确保患者的伸展开,减少摺叠等情况出现。并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保证患者整个摄片过程的舒适度。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情况,防止下压等状况。(4)摆好患者的后,嘱患者保持w位不动,紧闭操作门后进行曝光。曝光后进入计算机图像采集系统。

1.4.3监督投照过程 在主管技师的监督下,责任技师进行以上相关操作,确保各个环节均严格按照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规范操作。一旦发现责任技师在拍摄过程中出现不当或者不正确的行为,应立即停止操作,并纠正操作人员不当的行为,保证图像的质量。

1.4.4定期维护保养 每周四上岗的技师要进行操作机器的卫生打扫,并进行钼靶X线的重启和校准工作。校准前应清洁探测器及丙烯酸模体,对图像采集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查看图像是否存在外来物或准直器干扰。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钼靶图像指标,包括①轴位CC;②侧斜位MLO;③内外侧位ML;④局部加压;⑤放大摄影。并记录图像质量的达标率。

1.6评价标准[8]

(1)甲级片:按照要求所拍摄的部位无丢失,且投照条件适宜,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好,黑白分明。同时不存在伪影或者显影过度情况。检查部位准确无误,左右标记清晰。(2)乙级片:拍摄部位没有包全,投照条件较差,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差。黑白存在一定的混乱,存在伪影。(3)不合格率:不能用于临床诊断。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标准钼靶片

双乳CC位标准影像见封三图4a,双乳对称成球形,呈切线位,无皮肤皱褶,腺体组织与脂肪组织充分分离。双乳MLO位标准影像见封三图4b,双乳对称成菱形,呈切线位,无皮肤皱褶,乳腺下褶皱充分展开,胸大肌显示充分,腺体组织与脂肪组织充分分离。

2.2摄片质量影响因素

影响摄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乳腺外表改变、置入假体、乳腺炎、乳腺肿胀等。试验组实施质量控制后上述影响因素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图像达标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经过质量管理控制后的图像甲级率、乙级率、不达标率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清晰度钼靶X线乳腺摄影是目前乳腺癌疾病诊断应用最广泛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9]。该技术具有操作过程简单、精准性高、检查费用低的临床特点,是临床常用排查乳腺疾病的主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钼靶X线设备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钼靶摄片的质量愈加重视起来。目前,临床上针对钼靶乳腺X线摄影应用质量控制管理进行干预有着较好的作用。同时,实施质量控制也是为了让受检者的辐射风险保持在最低限度[10,11],且有效地提高乳腺钼靶摄片质量的甲级片率。质量控制的优势主要包括(1)定期维护保养。在患者进行乳腺钼靶检查前,要对压迫板和探测器设备进行清理,并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板面的消毒处理。在患者检查结束后,清理患者的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皮屑组织等。(2)质量控制。定期进行设备数据的矫正,并让专门的管理人员检查设备管理、校准。校准前清洁探测器及丙烯酸模体,对图像采集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12]。并且让每天的上岗人员进行乳腺钼靶X线机器的检测,并记录当天的温度和湿度。同时配合物理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检测,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13]。(3)全面的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提高乳腺摄片的图像质量,保证临床医师的进一步诊断,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做好合理维护和日常保养可以保证设备性能稳定并延长使用寿命[14]。与此同时,设备的性能和适应环境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医院在保证摄片质量的标准下,不断提高影像质量标准,开发适当的管理程序,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化操作,做好质量控制,使每张乳腺钼靶片都能符合影像诊断要求[15-18]。同时,高质量的乳腺钼靶图像还为放射科诊断医生阅片和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基础。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后可以使得操作技师养成一个良好的摄片习惯,减少由于图像质量而出现重复摄片而带来的辐射风险,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出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经过质量管理控制后的图像甲级率、乙级率、不达标率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钼靶乳腺X线摄影应用质量控制管理进行干预有着较好的作用,明显提高摄片图像的甲级片率,保证图像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精准、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邹万姣,曹满瑞,朱志军. 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检查实施质量控制后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1):54-56.

[2] 王青宏,朱健,王晓强,等. 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化操作与质量控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86-187.

[3] 宋伟兴.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J].放射学实践,2013,28(10):1010-1012.

[4] 洪凤鸣. 乳腺癌应用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诊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2(15):318-319.

[5] 孙莉薇. 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与彩超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2):40-42.

[6] 梁红. 乳腺病变X线检查技术研究进展评价[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2):128-130.

[7] 陈佳儿,林建浜,江红,等. 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技术探讨[J]. 医疗装备,2014,2(4):11-12.

[8] 杨皓,黄惠茹,沈岚,等. 提高全数字化乳腺X检查质量及疾病检出率[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20-422.

[9] 张秉宜,张郁林,韩玲,等. 高频彩超及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1):14-17.

[10] 李蔓,韩历丽,高倩. 临床体检、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 25(3):202-206.

[11] 杜北珏,郑穗生,赵红,等. 数字化钼靶X线与MRI检查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2):214-217.

[12] 徐瑾,蒋震,沈钧康. 非钙化型乳腺癌的乳腺钼靶X线的诊断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30(13):2106-2108.

[13] 李晶,赵武,回影,等. 乳腺癌钼靶X线检查的漏诊及误诊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5):2899-2901.

[14] 蜗虹,雷振,张祥,等. 乳腺癌钼靶X线假阴性诊断的影像学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3):2744-2746.

[15] 张建友. 多发钙化的钼靶X线特征及其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关系[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7):159-160.

[16] 刘金全,庄伟雄,童志明,等. 乳腺钼靶摄影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41-42.

[17] 舒松,周坤. 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附82例分析)[J]. 医学综述,2014,20(2):345-347.

篇10

论文关键词:数字技术,印刷出版,影响

1 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主要就是指借助多种信息,例如声、像、图、文等进行信息的加工、传送、还原以及存储。数字技术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速度快捷。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速度快,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化印刷出版行业的需求[1]。

2)保密性强。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能够对一些重要信息资源进行保密,避免重要信息被窃取等问题的发生。3)效率高。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印刷出版行业中还能够提高整个印刷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数字化技术对出版文化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对出版文化的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对出版媒介的影响、对出版观念的影响、对印刷出版产品的影响、对出版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等等,下面结合具体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数字技术对出版媒介的影响

在传统的印刷出版行业中,印刷出版的媒介主要为纸质,例如报刊、报纸等,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印刷出版媒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出版市场已经全面形成,很多现代化的数字读物相继诞生,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也改变了出版文化[2]。具体如下: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建立印刷出版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了印刷出版的效率,将出版媒介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多样化的出版媒介,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出版信息的存储,能够实现大量信息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2 数字技术对出版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印刷出版观念中,主要是利用实物传播渠道进行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数字技术在印刷出版行业中不断的应用,出版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知识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在实物,而是在印刷出版行业中,以数字化信息为渠道进行传播,如各种互联网渠道、各种移动终端等,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知识和信息获取方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对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2.3 数字技术对出版产品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对印刷出版产品的影响方面,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出版产品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在数字技术未出现之前,出版产品的形式较为单一,农业论文主要以图书、报刊的形式出现,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产品、网络出版产品以多形态的形式出现,扩大了出版产品的传播范围以及社会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出版产品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会出现更多的形式,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及使用需求,同时对印刷出版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4]。

2.4 数字技术对出版产品营销方式的影响

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实现了文化及信息的传播,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另外一方面也具有盈利的目的。印刷出版行业结合社会的需求,出版相应的产品,并进行出版产品的营销。在传统的印刷出版产品的营销方面,主要以纸质出版市场为主,通过不断的占领纸质出版市场的份额,获得相应的利润[5]。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与印刷出版行业的有效融合,印刷出版产品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互联网营销、利用数字化广告获利等等,在此种营销模式下,印刷出版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优化升级,对整个印刷出版行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立足当下,结合目前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将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以提高整个印刷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

3 结论

实际上,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代表着我国知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印刷出版主要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进行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出版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数字化技术与印刷出版行业的融合最为典型,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推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优化

升级。

参考文献

[1]董中锋.论出版文化的亚文化[J].出版科学,2016,13(1):154-155.

[2]丁心镜.新形势下出版文化的历史创新与时代担当[J].中国出版,2013,11(15):109-110.

[3]馨闻.西藏出版文化产业园及八瓣格桑花推介会召开[J].出版参考,2012,15(25):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