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育培养方案

篇1

高师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点也从1987年的300多个增长到500多个;并且有硕士点30个。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怎样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与其携手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讨的课题。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专门研究布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也在全国教育科学科研培训会上强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应该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在地方所属高师教音乐普修课十几年,最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中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几乎是乐盲,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阶、音高、节奏、节拍都不清楚。据学生们讲:“小学时上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学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乐课还经常被换成语文或数学课;到了中学,学校为了抓升学率,音乐课基本就没有了。”

而在基层高师,也就是地方所属专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延用着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课程方案(试行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农村音乐教学的实际脱节,且滞后于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甚至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等同于音乐表演人才来培养,把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标准作为衡量以讲台、课堂为主要定位的教师的标准。以技能代替素质,把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引向技能教学的误区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对基层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作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音乐教师不知道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甚至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也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语,甚至语文、数学等课。这与新世纪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在部级、省属高师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然而,这些地方所属基层高师,肩负着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图示: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适应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音乐师资,由沧州师专音乐系牵头,组织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属基层高师在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把目光集中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教师的焦点问题上。从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入手,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通过零距离接触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径,掌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拟订出相对合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匹配的、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层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达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基本目标。

类似这一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师资的培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能力)、课程类别多样、各校特色鲜明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相配合的基础上,重视音乐教育学,重视民族意识和品德教育,并且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管理科学严谨、评估体系完善。德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将音乐理论知识、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组织教学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倡音乐教师应当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和革新者。日本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侧重教育思想准备和音乐专业修养,其课程结构包括一般教养课程、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使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有其历史形成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各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各区域高师之间也有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因此,不同地区、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针对本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而进行。尝试将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本校、本地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所以,课题组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不同国家、地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得失研究。

4、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5、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6、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贯彻实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改革方案。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逐步改善目前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尤其是北方农村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

2、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状。

3、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详实的、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为21世纪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展型、综合型、开拓创新型的教育师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指导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各地所属高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都有其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与方式。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历史与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实践与经验总结法,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体察、指导,直接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切身体验来指导基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篇2

关键词:高师;音教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随后国家颁布《新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开始实施,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也拉开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帷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学术界关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文章与科研课题也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反思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与成绩。然而,这离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不难看出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探索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是直接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关注和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并践行于音乐教学实践中,是每一位高师院校音乐工作者的职责。

一、现代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观念,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1]现代教育理念,是当代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未来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的对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它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现代教育理念为我们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学生发展的课程观,多元、科学的评价观,开拓创新的教学观等等。这些崭新教育观念呼吁现代教育应培养人格完整、素质全面,具有开拓创新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合格人才。这样一个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规格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去完成与实现,这个载体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承担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显然应当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并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将其渗入到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历程中,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改革的作用是弱位的。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高师音乐教育开始在改革中艰难前行。那时,学术界就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不同特质进行争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提倡音乐教育师范性,脱离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一时期,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在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特质的层面上的学术争鸣,体现高师音乐教育在努力找准自己定位阶段的不断探索,明确了高师音乐教育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办学目标。但是,由于这些理念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学术争鸣中,缺少国家、行政和教师的积极而有深度的参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院校和教师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改革态势。

90年代,国家出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修订大纲,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强了音乐教学法课程,增加了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拓展了公共课和教育类课程,突出了高师音乐教育“如何教”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教育学科与音乐学科严重割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把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有机地运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在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各院校进行了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体现着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由于受高师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指导,不能把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观,很好地践行在教学实践中,故改革成效不尽人意,也未被推而广之。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实施,把高师音乐教育又推向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各高校从基础教育改革中看到了此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使过去不被看重的音乐教育专业,立即成为教育学科的朝阳产业,在各高校应运而生。接踵而来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匮乏,场地与基础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从此高师音乐教育的重心转向解决扩招后所需的基本教学设施与师资等问题。对自身的教育改革与服务对象的教改态势关注减弱,无暇顾及高师音乐教育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在高校扩招的十年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不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评价机制、教材修订等方面,都更加接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期间,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却出现了因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之需而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从高师毕业生的求职现状,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领域出现滞后与偏差,这一现象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2004年国家颁布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2]方案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义,把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实践环节。必修课:强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体现了课程学科化。选修课:分限选课与任选课。限选课突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应用;任选课涵盖了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音乐历史文化类课程,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类课程,音乐表演类课程,音乐创作类课程,美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为提升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地方和学校课程激发了学校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为传承本民族与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实践环节是我们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内容,每一类实践都是我们培养目标的综合展现,也是我们修订培养目标,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实践中的问题

从国家颁布的课程指导方案来看,它是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精神,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方案。尽管还有待完善,但是它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根据课程指导方案的意见,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结构修订。然而,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各院校情况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的问题。例如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结构上做了改进与修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仍旧老一套。从表面上看对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学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问题是,这些改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什么,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关注的对象是什么,教改将达到怎样的目标与要求。多数院校的改革内容主要是课程整合,教学形式的改变,拓展社会人文类课程等方面。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一种简单、初级的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因此,亟待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

1.在课程整合中,多数学院较少考虑整合后的课程对学习者是否有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有的地区在课程整合上,不是简单进行繁、难、偏的删减,就是多门课程的简单集成,而从破坏了学科的逻辑结构,使学习者更加困惑。

2.在教学形式的改革中,理论课教学,除了有的学校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外,多数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格局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多数教师仍把技能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较少强调和关注音乐作品的表现意义,以及较少对怎样用技能技术去表现作品等问题进行探究。

3.在社会人文类课程拓展方面,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虽然做了增加,但课程种类和课时较少,选择范围较小和实效性课程较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开发更少。

4.教学实践是师范教育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遗憾的是,目前这一重要环节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多数学校对教学与技能实践组织甚少,实习、见习的次数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是让学生回家自主进行。这些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无法帮助学生较好地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

四、改革实践中的建议

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改成效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教师是实现教改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是关乎中国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之因。怎样做好现代教师的职前学习与职后培训显得至关重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未来音乐教师。毕竟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策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因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学习和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新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更加切实、有效、深入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

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谈几点建议: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育理念,构建现代教育教学观,转变自己的教育角色,从主讲者变为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求知的兴趣。这些观念的建立是实现课程整合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课程组合,它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考虑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综合性、实效性。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整合内容。同时,也要注意高师音乐教育课改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改的异同性。基础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体验过程中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美。高师音乐教育属教师教育,它必定具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因此,在课程整合中需要尊重各学科的逻辑关系,开创新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如:高师音乐基础理论课就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否可以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渗入综合音乐文化类知识,辅以优秀音乐作品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改变原有枯燥、乏味、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与学习程度上,要考虑基础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能承载后续课程的基础需要。

2. 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应考虑学习者在有效时间内需要达到的专业基本技能,有一个适应基础教学工作需要的基本标准。根据要求组织该学科教师到基层学习、研讨,以制定合理、适用、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集体课组织学生对技能课中遇到的问题、难点进行讨论和探究式学习。教师做好思考引导和问题解析的相关资料,学生做好提问资料和学习笔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职前培训中感受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乐趣,而不是以单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课堂形式。那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在未来基础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小组课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同时,注意共性与个性问题的准确阐释与良好示范。良好的示范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应贯穿对学生在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学生探讨如何 “奏”、“ 唱”好一首音乐作品或练习曲,而不是纠缠于技能问题,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 高师音乐教育应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的排头兵,因为,它具有优于基础音乐教育开发此项课程的优势与基础。可与基层音乐教师共同探究和开发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类课程,促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高基层教师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其次,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音乐文化传播者,其辐射性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师音乐教师如能带领学生进行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对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在校有了这些学习经验后,才会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

4. 教学实践是学生走向准教师的重要环节,教学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实践的过程无从谈论教学。同时,从体验和经验中学习,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形式。因此,教学实践应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或指导下进行。如:一年级需要设立见习期,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情况,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每一次的见习中,他们将深切地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以及职业所需的扩展性知识。在高年级的实习期,应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公开课、讨论课的教学实习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实践体验” [3] ,培养学生修正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改进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技能实践中,应重视组织讲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激情。加大学校与社区的艺术实践机会,重视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及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运新衰,系于教育” [4],教育成败,系与教师 ,教师成败,系于理念。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当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从政府重视、学校实施,有效推进教师职后培训。只有在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此外,近十年高校的扩招、转型、升级等原因,造成高师音乐教育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服务意识减弱,对改革势态的关注严重不足,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引领者势态被削弱。高师音乐教育只有重树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的服务理念,为国家发展的改革理念,才能真正全面地融入到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层面上来,培养更多新型、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使高师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论大学的教育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200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12.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音乐;时效性;策略探讨

中学音乐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学音乐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学音乐教学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的意义

中学音乐教学对于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中学音乐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中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中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有利于其健康个性的塑造和养成。其次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学音乐教学重要是针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情感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阐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探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中学音乐教育最大的作用是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符合,中学音乐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能够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学方法

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师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和执行者,需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中学音乐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需要音乐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尤其是音乐专业知识,即教师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赏析能力、音乐表达能力等,只用教师具备了扎实的音乐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终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学音乐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

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教学中形成了“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忽略了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中学音乐教师要主动的学习和了解教育部出台的各种最新教育方针,并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教学方案。一方面中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过程的讲解,让学生探讨音乐作品蕴含的丰富主题和情感思想;另一方面,在进行音乐作品演唱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学。

(三)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模拟情景

中学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围绕学生开展,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中学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着充分的了解,选择学生当下感兴趣的题材进行音乐教学,并引导学生抒发和阐述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心得,让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引入合作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

合作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探讨,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目前合作教学在我国各学校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并在实际法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合作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努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意识,营造出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合作教学的主题设置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并能够适当的拓展;班级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之见的差异性,实现各小组间整体水平的相近;做好课后总结评价工作,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工作,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方案进行深入的改进,因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五)建立教学考核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由于音乐课程属于“课外性”课程教学,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敷衍教学现象,为此中学需要建立对音乐教师的考核制度,将学生的音乐学习侵情况、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严格的考考核,同时完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工作懈怠的教师进行头口批评或者记过处罚,充分调动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中学的音乐教学整体水平。

三、结语

随着现代素质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中学音乐教学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整个水平和效果,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文文.对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结合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

[2]刘翠珍.刍议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17.

篇4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建设。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顺应形势,大胆革新,在全国首次试点,提出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制”本科层次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的方案。从2010年开始进行正式招生,进行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所谓“六年一贯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设置“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采取公费定向培养方式,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巧、教育技能、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以此达到小学教师本科层次的学历要求。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综合培养、精心打造,并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促使毕业生回农村小学任教至少八年以上,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小学的师资供给。培养方案在整体规划与设计上体现“六年一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有机衔接”的特点。“分向发展”指的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分专业培养,音乐教育即其中之一。“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制度的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生源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对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而言,音乐学方向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小学教师待遇低。这种现状决定了大多素质较好的高考生填报志愿时刻意回避了小学教育专业。第二,专业选择。由于音乐学专业考生在录取时只要通过了专业考试,其文化录取线要大大低于其他专业。这一现象促使那些文化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高考无望的学生纷纷选择音乐学专业。大批毫无专业素质生源的泛滥,其灾难性的后果可想而知。第三,普通高校扩招的影响。开设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属于二本,其招生层次决定了生源的先天不足,在其他重点院校扩招并先行录取的基础上,可供选择的生源已所剩无几。第四,年龄因素。高中毕业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岁及以上,这种年龄如果之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那么无论是生理机能还是调式音准、音乐感觉等专业能力方面的训练,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所有这些,直接导致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生源的不足的现状。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招生制度上进行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起点、择优录取。从初中毕业生中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优先选择权。为确保公平、公正,省教育厅明文规定,考生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省级师范高中的录取线,同时必须参加由培养学校组织的包括文化知识笔试、教师职业发展的潜质测试和艺术专业技能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再将考生成绩按照综合排名进行择优录取,以此确保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从年龄上保证了音乐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效果。初中毕业生正是15岁左右的年龄,此时进行声乐、器乐、舞蹈及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等音乐专业训练正是恰当的时候,能取得较好效果,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第二,公费教育、定向就业。现在普遍实行的收费师范教育制度,读大学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受。加上音乐专业学习的高投入低回报,致使大批优质寒门子弟不愿意报考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而采取公费教育制度,学生的经济负担将大大缓解。同时,定向就业的政策,免除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后顾之忧。第三,六年一贯、缩短学制。初中毕业之后,通过六年的学习即可拿到本科文凭,这不但比正常的高中——大学要节约一年的时间,还免除了高考的压力和落榜的风险。所有这些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他们的报考,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优质生源保证。

二、培养方案的创新,保证了师范教育的本质

长期以来,关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师范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一直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前行。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如何体现自身特色与目标?怎样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方案相区别?怎样处理站稳讲台与站稳舞台的辩证统一?……关于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并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和可供参考与推广的模式,导致音乐教育方向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经常处于本末难分、两难为用的尴尬境地。许多师范本科生在毕业以后并不能完全胜任教师的工作,出现“高师生不会教学”的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分科培养,综合发展,定向就业”的原则,并采用二·四分段分专业方向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2年按中职学生注册学籍,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和通识课程;2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4年。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其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全面、音乐专业知识扎实、音乐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实施音乐教育和一定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建设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队伍和培养小学音乐教育带头人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这一目标,从培养规格、修业年限、最低学分、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实践性教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型(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型(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学科的交融与结合)、创新型(新型师范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概念等)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性。

三、课程设置的创新,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办学定位,“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音乐专业技术技能以及能够胜任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方法、观念和能力而展开。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高、精、深”的学习模式,侧重与强调学生学习进程的规范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学习效果的突出性。整个课程开设共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较之高中四年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共性、个性与小学教育的特性培养,突出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强调实践能力。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具备基础教育必需的教师技能,课程包括现代汉语、数学、历史、美术、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师范本科音乐学专业应有的技能技巧及教学能力,课程包括基础声乐、基础钢琴、舞蹈、音乐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等。通过“任选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界面,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张扬个性,课程包括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舞蹈、合唱指挥、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等。在“辅修课程”中,规定每个学生须从“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辅修课设置一览表”中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其他任一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模块,共20学分。使学生在自己的主修专业之外,学习另外一门辅修专业,为今后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打好基础。在“实践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舞台排练及表演等艺术实践能力,使之即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并能组织艺术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音乐会、班级晚会、专业汇报演出等。通过教学五个板块的优化整合,有序进行,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小学音乐教师,顺利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思想观念教育的创新,强化教师职责

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安心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的。因此,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流失量非常大,而且缺乏充足的候补。

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发育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到成熟时期。在进行基本素质教育、教师技能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同时,“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思想观念的教育上也十分重视,且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在长达六年系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心理引导、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大对学生的爱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教育职业在思想上、情感上达到认同、接受和喜欢。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从而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未来的教师职业中,任劳任怨、坚持不懈,为祖国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五、就业体制的创新,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又稳定了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以及毕业包工作分配制度的瓦解,现实的社会生活让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巨大压力,导致高校入校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不明确,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为推动农村小学教学体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县(市、区)教育局协同财政、编办等部门,确保定向培养生有编有岗。同时,省教育厅规定,考生录取之前,考生由其家长、生源所在地县、培养学校三方签署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的协议,规定公费定向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县市区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8年,并载明对不按协议就业者的处罚条款。这种新型的教育就业体制,既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缓解了就业压力,目标明确,学习安心,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让广大农村小学有了师资来源和队伍稳定的保证。

从2010年招生以来,“六年一贯制”目前已有三届在校学生,这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还处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之中。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优势已经崭露头角,但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完善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还任重道远,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5

关键词:新时期;师范生;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3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中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在决定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这一决策,体现了国家和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重视和肯定,这不仅给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挑战。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师范生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们不仅吸收前辈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承担着传递知识、文化和音乐素养的任务。正因如此,对音乐师范生的教育才显得格外的重要。那么音乐师范生音乐教育过程中有什么弊端?社会对音乐系人才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改变这些弊端,发展新的模式和形式对音乐师范生进行教育?下面就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现阶段的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弊端和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生源就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原料,生源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的成果,影响了师范类音乐学院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音乐学院大学生对学校的选择。这样循环往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将会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影响生源的原因大约有如下几项:

1.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很多名校有更多的名额给前来求学的大学生,其硬件设施、就业前景成了优秀大学生的首选,名校吸收了大部分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

2.各省会是各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优秀大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选择这些人口较多、机会较多、教学质量相对较高、大学数量较多的省会城市的学校,这些因素吸引了一部分的优秀学生。

3.除省会以外,很多城市由于靠海等原因,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一些大学生更喜欢这些城市的发达经济、独特的文化。

4.一些原本未设有音乐专业的学校也成立了音乐系,无形中分散了一些音乐系优秀人才,使优秀生源更加分散。

(二)教学质量有所下滑

1.由于各高校每年都在进行扩招,一些高校往往只增加学生的数量,并未为这些增加的学生增加相对应的教学器材和教学资金,尤其音乐学院是个需要大量音乐器材和场所的专业基地,这些器材的缺乏确实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也影响了音乐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训练,进而限制了他们音乐专业素质的发展。

2.大学校园的教学风气与以往有所不同,教师把工作重心偏向于科研等学术成果的研究上面,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质量。

学生还不完全具备自主思考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上有着一定的迷茫,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帮助,在专业素质和音乐兴趣等方面进行培养,引导学生走出对专业的迷雾,指导学生产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专业方面的素养。

(三)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误解

随着高考制度恢复,人们陷入一个误区,即通过正常高考才是人生的正确道路,只有在成绩不理想、考大学无望的情况下,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行音乐方面的考试,他们竭尽全力地让自己的孩子走进各种名校学府,而忽略了孩子的自身兴趣。很多对音乐有天赋的学生在家长的逼迫下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专心学习基础知识。这样就将一些真正喜爱音乐、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推出了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外,而真正进入音乐系的大学生也许是被迫学习音乐的学生。这就影响了音乐教育与音乐人才的完美对接。

二、新时期音乐师范生的教学改革方案

在分析了音乐师范生教育的弊端与问题之后,进行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是极其重要的必经之路。如何在新时期引导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音乐教育之路呢?

(一)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系的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高个人音乐素质和个人修养,多到国外和国内音乐教育成功的学校去学习和交流,多阅读与音乐教育有关的书籍,多练习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为正确引导学生走上音乐教育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系的教师还应端正自己的教育奉献心态,一切以学生的未来和教育事业的未来为中心,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音乐师范生人生导师,并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成为一样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二)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正如上文所说,在当今高考制度的影响下,一部分考取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是为了找到通往高等教育的捷径,往往没有真正喜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这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着未来的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音乐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法上进行改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场景或教学模式,在各种场景下给学生以音乐的启发,让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机会,比如一些音乐会、演唱会、音乐沙龙、音乐剧、音乐电影等,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产生对音乐的热情。在教学手段上,应多思考一些能快速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方式,摆脱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效果。

(三)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作为教师,不应只进行书面的理论讲解,应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音乐素养。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音乐宣讲会、音乐沙龙、音乐交流会等促进教师与学生进行音乐方面话题讨论的聚会或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发言的氛围中感悟音乐、品味音乐,教师不时地穿插在学生中间,给学生话题的指引与音乐理论的指导,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或者倾诉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从别人的讲述中吸收对音乐的认识。经常进行这种实践性讨论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观念,也产生了与人分享音乐知识的习惯,有助于音乐素养的形成。教师还应经常带领学生们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与音乐专业著名学者、教育家沟通的机会,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坚定进行音乐教育的决心;同时要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与音乐有关的试讲活动,如去幼儿园或者孤儿院为孩子们进行音乐试讲,或者定期带学生参加一些音乐教师实习的活动,在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实践性教育,帮助师范类音乐系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而为音乐教育事业而努力。

综上所述,对音乐师范生的音乐教育研究是件有利于国家教育发展、有利于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音乐专业的教育者要以发展音乐教育事业为己任,为国家和音乐教育界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音乐教育课程是每个学校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对中职的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学前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两种选择,所以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扎实的专业课基础。在音乐专业课方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二是实践的培养。首先,音乐文化素质培养,作为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包含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精神三个层次。但是如同其他一切教育一样,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灌输和给予,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其内在的感受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音乐欣赏能力的人,使他们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快乐,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音乐美的爱好和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导致个体的精神陶冶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等功能与效应,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通过音乐来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与全面的素质的目的。当然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一跳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循序渐进,使学生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将音乐文化的内涵慢慢的吸收,并形成自身自然掌握的一种技能、修养。同时培养还要注意自我修养培养和接受教育培养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升学能力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在音乐专业课里主要有钢琴、声乐、视唱等科目。钢琴课里主要包括:音乐理论知识、钢琴基本技巧练习以及儿歌伴奏。钢琴基本练习首要的一点是会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钢琴价值的欣赏等方面的培训。钢琴弹奏本身是一个表演与创作的融合体,是一种反应内心的音乐行为,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钢琴的理论学习最重要的是注意两点,其一是音乐理论基础的学习,主要包括和声、乐理、复调、音乐史及美学等方面的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和声进行理解,钢琴的教育首要的也是要学习和声及伴奏方面的知识;其二是对音乐理论之外的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一些音乐史简介、文学历史书籍等,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更好地理解曲子的创作背景、风格表现和内容主旨等。技巧的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练习。首先是基本功的练习,主要包括度双音、和弦、琶音、音阶、八度及踏板等的运用,还包括对键盘的熟悉等一些基本功的训练;其次是对触键方法的练习,通常钢琴有三种基本的触键方法,分别是半连音奏法、连音奏法和断音奏法,在对这三种触键方法熟悉的基础上,要对24个大小调的琶音、音阶及转换进行了解,并在熟悉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尽快熟悉键盘;接下来是对视奏的训练,视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视谱能力,从而加深对键盘位置的记忆;最后是对曲面的有效选择,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练习程度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练习,曲目大致分为练习曲和经典曲两种,曲子的练习过程最重要的是对和声和织体进行分析,努力学习钢琴伴奏的手法和技巧。儿歌伴奏的练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初级阶段主要是熟悉一些基本的手指练习,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在24个大小调上进行专门的和弦连接练习,这种练习通常采用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和分解和弦三种织体进行。这个阶段主要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歌曲进行训练,以保证伴奏的连续性效果;其次是中间阶段,主要是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金属和弦、副三和弦以及其他的一些和弦,同时丰富织体,这个阶段要适当的选择一些程度较深的钢琴曲进行练习,重视伴奏的变化性;最后也就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在具备理论基础、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运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钢琴伴奏演绎到艺术的层面,进行美感的表达,融合进儿歌的感觉,实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声音表现方式,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表现音乐的最基本乐器。歌唱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人类潜能的挖掘和激活。声乐课教学目标的设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不同特点、水平的同学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其符合每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二是应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目标的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三是应突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在目标的设置上既要做到有利于学生掌握声乐基本理论、提高演唱水平,又要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歌唱教学能力。四是应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在目标的设置上要力求内容全面规范、进度安排合理,应明确提出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应具备的歌唱技能等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应该是幼儿声乐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应该把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能力培训目标。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容就应与音乐专业课内容加以区分,不能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容应主次分明,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表演、演唱技巧等能力为辅。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内容上讲,它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对音准、节奏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觉和对音乐中各个要素的记忆能力,从而熟练掌握读谱的技能和丰富的音乐语汇,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音乐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幼儿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幼儿教学中更好的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这就对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其音乐教学学生应该掌握学前音乐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接受幼儿音乐教育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幼儿园音乐课程设计、编制具体音乐教育方案,并能对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富于创新能力、具有综合音乐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型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需要优秀的幼儿教师,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是我们的责任和追求。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传统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洋溢着时代气息,强调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原则,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有了质的变化。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高师声乐教育改革也己提上日程。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只有培养出适应基础教改新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贯彻和执行改革的目的和意图。自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音乐课程被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在2011年教育部针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整和完善。基础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歌唱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反射到了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培养模式中。因此,需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声乐课程的综合性设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打破师范声乐教学上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创新型,而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教育,在各项事业改革的大潮面前也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基础上,即专业音乐教育加教育教学类课程。这种直接的套用模式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轻教学理念的行为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不热爱教学、不懂得教学的局面,

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对教学工作只是按部就班,依大纲行事,缺乏探索教学、安心教

育的意识。必须实现以教育技能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这种模式逐渐脱离了培养目标。也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同时还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声乐课一般是贯开展大学的所有阶段。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歌曲、本土的地方民族音乐。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秒之处。

二、声乐教育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围绕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性地从声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歌唱能力,还要有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以及声乐唱歌的教学能力等。但多年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多以示范性的教学方式,缺乏声乐理论的教学。尤其是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声乐理论没有系统的讲授,导致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准教师只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没有掌握必备的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只知道自己歌唱,而无法进行教学,讲不出唱的理论。而实际上声乐的教学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运用,还有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理论知识就像一颗树的根基,如果没有扎实巩固的声乐理论做指导,那只会停留在一种感性的、表面的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和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就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所以,要把声乐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角度进行全面的讲解, 比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基本原理、发声器官的构成、声乐与艺术语言、声乐发展史等。从而让学生认知与了解声乐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为今后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成为不仅能唱,又能讲授如何唱,具有较强声乐唱歌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

(二)集体声乐教学的尝试

一对一教学是传统的、沿用至今的声乐教学方式。它能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综合素质等特点,选择适合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材施教,充分地开发学生音乐潜能, 突出学生的艺术个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声乐教学果明显,符合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好途径。但是,针对我们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适用,我们将来面对的中小学,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而不是专业学生。

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尝试集体声乐教学。集体教学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比如:歌唱的姿势、正确的呼吸方式、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发声器官的构成、喉咙的打开、共鸣训练等等。同时在中小学中开展合唱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方面合唱教学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合唱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协作精神和高尚完美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占有很重要的位也可以利用集体声乐教学进行合唱、重唱形式的声乐训练,如:男女生合唱、对唱、二重唱、三重唱、小组唱等。把集体声乐教学与一对一声乐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声乐教学方式,让一对一学习与集体课学习互补,营造出“活生生”的教学形态,在集体声乐教学中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合作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三)重视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是也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属于舞台艺术实践的范畴。不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实践是在声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延伸与完善,是声乐课堂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现方式。缺乏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声乐教学需要依靠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却是我们声乐课堂的一种真实的反馈,理论与技巧的最好表现形式。把声乐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声乐教学,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创编实践活动,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声乐艺术潜力,锻炼他们在各种晚会中、音乐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节目的编排能力。将声乐的节目多样性的展现,比如:情景剧、音乐剧、歌伴舞、合唱等。通过声乐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声乐理论知识,还巩固了声乐技能技巧,使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所以,重视声乐实践教学,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振兴民族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培养出适应中小学《标准》要求的音乐教师,这将是高师音乐系科今后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与创新,让声乐教学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教育出版社,1999.

[4]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

篇8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造就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反之民族音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其间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乐记》中记载了“感于物而动”“德”与“艺”“道”与“欲”以及乐教理论的音乐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族音乐自古以来就追求含蓄、自然、流畅的艺术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教育思想。《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以此教育早已成为继承与发展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紧密联系,成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③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民间歌曲中凝聚了人民多少个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经过了这样教育的人,将会有高尚的艺术趣味,对他所听到的东西,会有正确的判断力、艺术的鉴赏力,而不会被谬误引入歧途。”④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深入了解本国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促进学生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从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来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民族音乐教学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当国外的音乐文化随着其经济迅速发展时,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缓慢前行。随着国外音乐文化的强势袭来,在我国形成了一股学习国外音乐的热潮,美声、西洋管弦乐器的学习、教学几乎充斥了所有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国初期的教学计划几次修改并没有摆脱前苏联模式(西方模式),虽然几十年已过去,但我国现行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仍然保留着以欧洲音乐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不同之处只是添加了类似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这一类以内容介绍形式出现的理论课程,对于民族器乐的学习也只是一种技巧性的训练而已,完全忽略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我国当前注重演奏技能训练的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对音乐文化的教育,导致许多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这更加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整、全面的民族音乐教学、教育体系。首先,增设中国民族音乐理论课为必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国乐理等,同时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贯穿整体课程始终。其次,各专业要有相应的民族音乐系统课程。如民族声乐专业要学习戏曲、曲艺以及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乐器;作曲专业要增加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课程。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找到有民族音乐文化的办学特色,转变教学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民族音乐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研究与改革,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以此推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二、在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五声音阶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其他音乐体系“柯达伊教育体系突出抓住了五声音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⑤

柯达伊认为“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他们特殊的音调体系。即使在所谓的文明世界,在那些钢琴使用统一调音的任何地方,不同的国家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奏着音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国家的音乐家所演奏的作品,就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在文学和视觉艺术上也是如此。从荷马到威尔第;从莎士比亚到裴多菲;从希腊艺术到伦勃朗到拉斐尔,那些最强烈地表现出艺术家民族性格的作品最具有世界性的魅力”。⑥不同国家的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音调体系,这种音调体系背后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根基,柯达伊将匈牙利传统五声音阶完全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当中,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创造出匈牙利独有的音乐体系。从柯达伊对匈牙利“五声音阶”的贡献来比较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音阶”的发展来看,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柯达伊专门致力于发展本国的音乐体系——五声音阶,他认为“合乎逻辑的教学方法要求我们从简单的开始,然后向复杂的前进。过早地堆积了许多困难的教学是不适当的、不合理的。应该首先给儿童没有半音的曲调,只有在牢固地掌握了他们以后,再谨慎地引入半音。强把七声音阶的东西放在早期教育中是决不能唱好曲调,这个时期即使是敏锐的听觉也总是在mi-fa这样的地方搞模糊。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61-01

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一、音乐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音乐学专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音乐类考生文化分数线低,扩招经济效益好等综合效应,音乐教育出现所谓“过快、过热、过大”的火爆现象。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1、专业的趋同,全国各类音乐专业教育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特色不明确。2、生源好带来的扩招,生源的质量明显偏低。3、教学条件的投入严重不足,学生掌握高科技设备条件有限,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音乐专业人才,建立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及专业岗位相适应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办学特色,这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基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要求: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2.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4.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由此可见,大学音乐即要遵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以科学原理及人工自然为研究对象,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

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音乐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技能。3.具有独立进行中学音乐教学、表演范奏、创作实践的基本能力。4.具备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动态。7.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认证。

三、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实施学分制,初步形成“以生为本”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三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四是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围绕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强化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必须构建不同学科门类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基础课程不仅要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打基础,同时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专业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推陈出新,紧跟学科专业发展要求,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出发,贴近支撑专业的产业或行业发展需要。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的关键。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习环境建设:1.制定学科竞赛方案,定期举办专业竞赛。2.加强师范生技能比赛,提高教师基本功训练。3.加强学生见习工作,指导学生实习。4.重视实习,提升实习效果。5.积极开展教师顶岗实习工作,进一部提高实习质量与效果。6.把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认证纳入学分制管理,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拿到与专业相近1―2门国家职业资格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篇10

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且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借鉴刘荣于2D05年4月在《教育探索》上发表的文章《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评述》一文中的观点,教育界研究者普遍认为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由五要素构成:教育观念、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并且随着教育发展尤其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育研究者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中出现了新的关注点,如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等。

一、探讨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

1 教师专业素质,即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等相关知识。

2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应广泛了解的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这是为师最为重要的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具备高深的音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他首先应该是某一艺术门类的专家,他应该精通他所从事的那门艺术,并且对这门艺术研究的较深,既具有这门艺术的深厚功底又了解这门艺.术的整体状况和前沿动态。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能这样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话,应该说这样的教师就具有了相当深的专业造诣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是声乐、器乐、音乐理论三大类专业技能课程。作为教师来讲必须在其中的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并且能够胜任其教学工作。其中声乐、和器乐教学均属于表演性质的技能。根据赵宋光先生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所述,表演类的教师应具有以下专业素质:1.有较好的基本功。2.掌握、积累和演奏一定数量的曲目3.教学中能胜任教学试奏的要求4.有分析大量作品的能力。音乐理论类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他们除了对本门课程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之外,还应在此基础上,有开设其他相关课程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是“精中求博”的专才。

三、作为教师应具备教学专业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只具备高深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成功组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素质:

1 具备不断接收先进教学观念的素质。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即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本质转变;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2 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卓越的选择教材,因材施教能力:精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恰当的教具使用能力,广泛的教法借鉴能力,优秀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的科学教研能力等等。

3 具备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能力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教师已不能再遵循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教师,要求高师教师本身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像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成功地进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教学改革。

4 具备客观评价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涉及对教师自身表现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两个方面的工作。前者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过程,重在评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是否符合教育学所阐明的有关原理或公认的“好的教学”的特征:后者主要指向学生通过教学所取得的认知、情感的、动作技能的进步水平。“君子日参省乎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客观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不断发现教学中每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达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教师应改变通过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音乐教育是重实践的学科,要具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位教师无论教什么样的专业,都离不开文化积淀,音乐教师更是如此。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数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实现音乐教育的教育与审美功能。然而现在在许多师范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存在着“没文化,没素质”的偏见。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受音乐类学生高考成绩低,学习过程中重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音乐系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汲取,而忽视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现状所影响。

为改变这种状况,为素质教育培养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

1 不断学习的素质。我国大教育家朱熹所做的“半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句诗形象的隐喻了,作为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工作岗位上从容不迫的做好工作,必须要达到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的境界。

2 对各类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外,还应有意识地实行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师教师必须具备对多学科进行整合重构的能力,才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对各种知识在头脑中进行重构的方法,不断建构综合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五、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时刻起到表率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感化教育学生,律人先律己,做到身教、言教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点滴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教师职业是一个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崇高事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感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孟子日“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尊重自己从事的事业,才能够在工作中产生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从而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爱岗敬业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对待教学工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三)以人为本,关心热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