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行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互联网行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互联网行动方案

篇1

《行动计划》明确了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行动计划》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新型生产模式培育行动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等七大行动计划。

两化融合方面,到2018年,形成一套完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1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150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6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

智能制造方面,到2018年,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培育20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

新型生产模式方面,到2018年,重点行业形成一批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培育一批国家级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和众创空间示范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

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到2018年,国内工业软件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测试验证平台,培育20余家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军企业。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方面,到2018年,建成一批面向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能力。

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方面,到2018年,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直辖市、省会主要城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30Mbps。

篇2

为落实《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制定并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评论

人工智能解决了从工厂生产到服务与咨询类工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问题,解决了居民生活便捷性与舒适度的问题,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工智能决定未来国家的生产效率、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以及国民生活舒适度。此次《行动实施方案》从人才的培养到技术研究的资金支持,再到人工智能具体行业应用发展方面均做了相应的部署,从产业发展的全周期进行相应支持,对整个行业的成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解决连接的问题,提升连接的效率,人工智能解决智能连接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问题,所以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升华,对国家生产效率与竞争力的提升有更直接更深远的影响,我们认为此次《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方案》是去年《“互联网+”指导意见》的升级版,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提出具体目标:到18年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8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从我们对于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进程的划分以及市场规模的预测来看,以智能客服与服务机器人为代表的第一波应用到18年市场规模将达1000-2000亿,18年左右以深度咨询与智能助手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波应用将开始商业化,整个人工智能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000亿规模。

建立并开放基础数据与计算资源,降低研究开发成本。《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设文献、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建立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深度学习的提出带来人工智能行业技术上的突破,从而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但是深度学习准确率的提升是基于海量数据与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所以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来讲是有资源上的门槛,此次政策上推动数据与计算两大底层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实现了研发成本与门槛的大幅下降,能够有效地推动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产业化。

加大研发投入,占领技术制高点。《方案》指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国家级创新中心,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应用技术研究。我们认为未来国家将进一步通过科技立项与联合实验室的形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投入,从资金层面支持前沿技术的研究,占领人工智能源头技术,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加快人工智能+具体应用的试点与推广。文件指出要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机器人、可穿戴交互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通过支持像无人驾驶等前沿应用的测试与试点,从产业政策上支持像智能机器人等应用的推广与普及等举措来促进行业的发展。

资金与人才保障。《方案》指出将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等多种渠道,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行业的发展,对于成熟企业鼓励与支持通过债券解决资金问题。人才方面将从高校资金支持上以及学科设立的引导上加强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引进,以及优秀人才的培养,保障行业人才需求供应。产业发展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才与资金,方案从资金与人才两大核心生产要素方面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将极大地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篇3

以十三五规划落实为指引,全面部署落实全省信息化工作

召开一次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回顾五年多来《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统筹研究全省信息化发展工作;

做好国家信息化顶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在浙江省的宣贯工作;

做好《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数字浙江2.0”发展规划)》和《浙江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相关工作,推进全省信息化领域中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开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和全省区域两化整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继续做好对全省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优化工作流程,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估为抓手,形成地区间比学赶超发展氛围。在此基础上,年度信息化发展和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为主线,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

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试点区域建设。抓好26个“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6个试点区、160家两化融合综合示范试点企业建设,进一步按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加紧实施机联网、数字工厂、绿色制造等项目。加强对首批18个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指导,确定两化融合的相关考核内容,推动示范区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相关示范试点工程。制定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验收管理办法,并对首批8个两化融合国家综合示范区和4个专项示范区开展检查验收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典型案例总结宣传推广。

积极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引导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开放技术、人才、渠道等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生态,支持内外部创业创新。在全省创建20个制造业互联网“双创”示范平台,其中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至少创建1个“双创”示范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结合特色小镇、高新园区、开发区,建设“双创”空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制造业互联网“双创”示范平台。组织举办中国产业互联网“双创”大赛。

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开展协同制造;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定制转变,发展C2M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模式;推进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发展面向智能产品和装备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重点在服装、家电、家具等消费品行业和汽车、机床、叉车、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行业培育100个个性化定制和一批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示范试点企业。鼓励企业申报国家有关基于互联网的制造新模式示范试点项目。

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全省2000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建成1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培育100家数字工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云、RFID(射频识别)与图像识别等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工厂内人与机器、机器与物料、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和数据实时采集,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链,促进基于数据的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高效协同,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精细化管控能力和智能化决策能力。

实施中小企业上云计划。聚焦中小企业云应用,依托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或行业性云平台,培育10万家上云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使用云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网上销售等活动,实现客户、供应商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推进中小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合作,基于电商云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制造、营销、物流和金融服务等高效协同的一体化新生态。组织召开云计算应用和产业推进大会,办好云栖大会,开展企业上云专项培训。

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机制保障”的原则,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机器联网,推进30家机器换人行业试点,举办百场现场交流会,新增培育省级工程服务公司20家以上。落实“机器人+”行动计划,编制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指导意见,完成新增工业机器人1万台目标任务。推进感知互联的智能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网络终端、工业机器人、数控装备、智能成套装等高端装备产业。

继续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推动企业信息化从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阶段登高,从内部纵向集成向企业之间横向集成和产业价值链端到端集成延伸,提升全产业链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全省2000家重点工业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达到85%,制造执行系统普及率达到50%,机器联网率达到35%,供应链管理普及率达到70%,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普及率达到60%,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额和销售额占总采购额和总销售额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55%以上,进入两化融合集成创新阶段的企业达到35%以上。

扎实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重点抓好工信部批复的118家企业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积极争取新增30家企业列入今年的工信部贯标试点。在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分别确定10家和5家贯标试点企业。贯标通过评定的企业数力争突破60家。加快培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创新能力,依托两化融合咨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力争在工信部的两化融合发展地图上有新突破。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以应用需求为引向,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提升两化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以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设计、集成和应用能力为重点,支持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开发和应用试点。培育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优秀解决方案的推广普及;培育一批服务于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新创建10家云工程云服务和工业信息工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强两化融合产业链企业的合作,构建服务于两化融合的产业生态。发展集聚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的产业互联网小镇。配合工信部召开全国两化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现场会。

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抓好《浙江省“十三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出台支持软件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落实好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产业统计制度。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9个示范基地、10个特色基地和15个创业基地建设,提升杭州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水平。加强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建设,开展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重点发展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新四基”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全面提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供给能力。

培育大数据产业。贯彻落实《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扶持并培育一批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服务的龙头企业、一批创新型大数据应用类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体系。组织开展第二批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企业培育试点工作,建立一批大数据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推动创建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培育数据资源交易市场试点。

加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保障。按照《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指导企业做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明确工业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细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加快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开发并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工业控制系统。开展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深化智慧城市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发展

组织开展对20个省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的检查验收及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加快智慧政务、智慧高速、智慧交通、智慧车联网、智慧安防、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服务、智慧物流、智慧消防等示范试点项目在全省推广与覆盖。

加快9个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并筹备建O一批示范试点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集聚区与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在温室大棚、畜禽养殖、大田生产、生态环境监控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引导互联网企业建立一批农业销售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

强化城镇光网覆盖,城市全面具备100M以上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争取5G试验网建设。实施农村海岛“扫盲除点”工程,基本具备50M以上接入能力。推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细化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铁塔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新技术产业应用示范项目,推进杭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全面推进全省三网融合。推进数据中心集约化绿色化,推广公众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提速降费。

以营造发展氛围为目标,积极组织各类活动

牵头做好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信息化工作部工作,组织筹备好大会期间的新技术新产品、浙江分论坛和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双创热土项目对接活动等重大活动;

筹办好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充分发挥制造业和互联网双重基础优势,力争把大会打造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新平台。

筹办好中国工业大数据(萧山)峰会等,通过活动平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前沿技术,推出一批典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宣传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和商业新模式。

篇4

《“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是商务部贯彻国务院部署的具体政策,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消费潜力。《行动计划》提出了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未来对于引导生产、促进流通、扩大消费、吸纳就业以及改善民生将产生重要意义。

据统计,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属于第一个部委层面的专项行动计划。今年以来,部委相继为“互联网+”鸣锣开道,包括发改委、卫计委、工信部、交通部、旅游局、农业部、能源局、商务部。

商务部“互联网+”行动计划剑指电子商务领域,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副司长聂林海介绍,未来,商务部门以“互联网+流通”为载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宏观引导方面的职能,加大公共环境建设投入,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传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就业增收新渠道,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其主要目标是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商务进中小城市、电子商务进社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打造安全高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产业升级版,实现流通方式的不断创新、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流通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在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商务部还制定了具体目标:力争在2016年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网上零售额达到5.5万亿元。力争在1到2年内,在全国创建培育200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示范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不低于30%;创建6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150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50个传统流通及服务企业转型典型企业,培育100个网络服务品牌。同时,推动建设100个电子商务海外仓;指导地方建设50个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完成50万人次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商务进中小城市、电子商务进社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跨境电子商务,这几个方面的发展目前都刚起步,未来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亟待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来进行相关引导与扶持发展。例如电子商务进农村,《行动计划》把其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因为我国农村市场广阔,农村人口占14亿人口的56%,农村消费潜力巨大。

“十二五”以来至2014年年底,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速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实际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

因此,促进农村消费可以说是刺激消费的关键点。而要促进农村消费,就必须打破原有落后的流通体系。毫无疑问,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正是转变农村流通方式的突破口。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工业品和生活用品下乡及农产品进城的便利渠道,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农村电商环境。

事实上,农村电子商务的潜力已经显现。在近两年的大型电商促销活动中,农村市场显示出强大的网购能力。因此,国内大型电商企业阿里巴巴、京东等已经开始抢占农村市场,以进一步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它们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对于整个电商行业来说,农村市场将成为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

前景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当前农村基础流通设施非常落后。在商务部召开的一次例行新闻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曾提出,“互联网+流通”有两个瓶颈问题:“最后一公里”与“最后一百米”。因此,下一步,完善农村基础流通设施,转变落后流通方式迫在眉睫。

除农村之外,当前,中小城市和农村快递配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尚与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如果中小城市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以提升,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将有很大规模的提升空间。

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亦是如此。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跨境电商零售额达到4492亿元,增速44%。进口1290亿元,增速60%;出口3202亿元,增速40%。预计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将快速发展,到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将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0%左右。

因此,在促进跨境电商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一系列方案,包括加快建立健全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服务体系,协同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商检、结汇、退税等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支持涉外会展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服务;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创立自有品牌,多渠道、多方式建立海外仓储设施等,提升电商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

聂林海说,要努力建立海外营销渠道。目前,境外零售都是通过快递进行,效率较低,国外消费者可能要一个星期以后才能收到。如果先把货物运到国外放到仓库里,国外消费者能够很快收到货物,可以给当地国家增加劳动力就业,提供税收,提高其积极性。

商务部既承担电子商务,又承担促进消费,促进“互联网+流通”的任务,对于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消费,发展“三农”都有积极意义。

篇5

上半年行业发展稳中有升

业务收入逐步企稳,利润小幅回升

1-4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2146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4.3个百分点,相比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高4.7个百分点。1-4月,软件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341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去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低于收入增速5.2个百分点。由于软件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各类业务的毛利率均出现下降,同时企业为加快业务转型和市场拓展,研发投入、营销投入均较同期增长较多。

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安全保持较快增长

2015年1-4月,软件产品增速回升,信息技术服务和嵌入式产品增速小幅减缓。其中,软件产品实现收入3796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1-3月2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2137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1-3月低1.1个百分点。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6213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低于1-3月2.7个百分点。受运营相关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快速增长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占全行业比重升至51.1%,超过一半。

细分领域中,新兴信息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推进了电子商务消费需求与跨领域业务的增长,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成为软件业务增势最突出的细分领域。运营相关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4月收入增长18.9%。集成电路设计实现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低于1-3月1.1个百分点。软件产品中,信息安全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1-4月收入增长17.6%。

软件出口增速持续放缓

2015年上半年,软件出口和外需状况仍处于较低迷状态。2015年1-4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出口154亿美元,同比增长6%,低于全行业增速10.7个百分点,相较去年同期低7.4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7.1%,增速比去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外包服务出口方面,美国、日本等主要发包市场相对疲软,对外发包业务减少,同时,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承接地加速崛起。在此形势下,我国外包服务出口增速持续走低,1-4月增长7.1%,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3.1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步伐加快,中部发展平稳

2015年1-4月,各区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4月,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21.8%,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但仍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中部、东北地区增速跌幅较大,分别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82和1128亿元,同比增长17.3%和9.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2.4和12.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262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技术驱动成为主要推动力

云计算、大数据等进入新应用阶段

云计算领域,随着云计算模式逐步得到市场认可,云服务进入到政府及更多大型行业用户,传统的IT架构模式正在向“云+端”的模式转变,云平台将成为未来信息服务架构的核心,进而引发一系列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将推动大数据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个性化需求将更为突出。

开源将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主流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新技术不断获得突破,源于单一或少部分企业的力量已难以实现主导,依靠多元力量、汇集全球智慧的开源模式快速发展。下半年,开源软件将加快发展,引领全球新兴信息技术的创新。全球各大巨头将通过参与国际开源项目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争夺开源资源。

“互联网+”推动软件加快创新

随着互联网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互联网+”从第三产业逐步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扩散和渗透,成为重塑经济形态、重构创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软件是“互联网+”的重要支撑和核心,“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对软件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软件加快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在“互联网+”战略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智能制造将推动软件服务市场爆发式增长

2015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围绕智能制造的软件服务市场将爆发式增长。地方将密集出台相关配套方案,全国范围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将带动相关软件服务和工控系统市场的爆发。同时,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必要基础,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提速。工信部将下大力气发展前瞻性部署工业互联网的相关研究,可能出台一批相关措施,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发展,相关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将快速扩大。

完善部署 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加快双软认定制度改革,推动落实好国发4号文件等产业支持政策。同时加强对重点和新兴领域的监管。

加快软件创新发展

加强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智能语音技术、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实现创新突破。鼓励软件企业与农业、工业等企业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安全可靠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引导软硬件企业加强合作。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鼓励互联网企业发挥在服务能力、技术以及客户群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国内软硬件企业合作,合力推进以用户为核心的行业应用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强化安全保障体系

推动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突破及应用,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构等多方力量,集中突破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及系统恢复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开源社区和技术服务平台,为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安全的基础技术支持。另外,对中小微企业,政府还可通过统一采购等方式提品和服务支持。

强化信息系统检查及管理,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系统特点,建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核查机制,完善相应应急预案。

提升服务外包能力

篇6

2011-2015年广东电信通信基础网络累计投资超过600亿元,宽带用户超过1800万,光纤宽带用户突破500万,全光网覆盖全省80%的城市小区,行政村100%通光纤,可为用户提供高达1000M的上网速率。广东电信目前总出口带宽达到12T,占全国20%;国际出口带宽超过500G,占全国35%。拥有华南最丰富、专业、安全的云,73个云数据中心就有22个达到四五星级;机架3.8万个,并且拥有强大的CDN存储转发能力。

多年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南粤大地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在深圳、广州,从社区到工业区、从家庭到商圈,到处可见“互联网+”融入各行各业的身影。广东正全力奔跑在构建“智慧城市”的康庄大道上。

“互联网+社区”丰富智慧生活

深圳启动“品质社区”工程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对城中村、旧住宅区、城市街区等3类区域,共465个片区进行集中整治。

去年9月,常住人口3.3万的麻布村正式启动“品质社区”建设。“品质社区”改造前,麻布村的正规宽带市场渗透率低于30%。约有6000户的“黑接入”网络用户,村内随处可见横空乱拉的网线和老化线路,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互联网信息安全。深圳电信协助政府和社区工作部门,从管线整理、光纤覆盖、光纤入户、视频监控网络建设等四大方面全力协助麻布村一举升级智慧社区。

深圳电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全村的物理线路进行了清理整顿,消除火灾隐患,保证信息服务的安全。同时,在该村投资78万元进行光纤网络建设,两个月后全村实现光纤进楼、光纤入户,受到村民欢迎。

同时,中国电信还为该村提供“前端智能摄像机+VPN专网+监控运营中心”端到端的技术解决方案,组建完整的视频“安全网”,实时联动报警,显著改善全村治安条件。

麻布村的闪亮“变身”,只是广东电信全力推动全省各社区智慧升级,扎实助推光网城市的一个缩影。

深圳最新评出59个全光网城市示范小区,入选小区的光纤用户数均超过300户,光纤用户比例普遍超过80%的小区,其中中国电信的光纤覆盖率、光纤用户数大幅领跑。今年有望有更多社区借力光网城市建设热潮,升级智慧社区,让居民体验智慧生活。

“互联网+家居”提升生活品质

广东电信日前在深圳率先推出“1000M光纤超宽带”。这折射出“百兆普及 千兆引领”的超宽带时代已经来临。普通市民可以用1000M光纤做什么?中国电信融合光纤4G+、4K高清电信电视等最新发展成果,已推出“粤想家”视频通话产品,同时基于家庭百兆宽带打造智能家居应用,让生活更加智慧。

光纤宽带是居家生活连接缤纷网络世界的基础通道,用户通过电信电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精彩内容和丰富服务。其中4K高清画质更加清晰流畅,7天跨度的电视回看让人随时重温精彩,海量最新大片点播和各类在线直播可以满足全家人不同需求。

异地家庭和异地空间分享人群,现在有了新的沟通利器:家居视频通话系统“粤想家”异地家庭亲友视频通话从此更方便。“粤想家”可实现电视、手机和平板多屏相互拨打,只需把摄像头接到电视,手机安装APP即可,家里的电话就是电视的电话,遥控器数字键可以直拨电话号码,电视就是显示屏,一机两用,全网互打。

“互联网+制造”助力自贸区腾飞

在广州市南沙区的芬尼克兹公司生产车间里,自动递送零配件的机器车往来穿梭,按时准确地将各种配件设备递送到生产线上;大型自动机器人则伸展着超长的机械臂,有序地进行装配生产……

这只是该工厂自动化举措中的开始,未来,依托快速发展的无线宽带网络等技术,还将在工厂实现WiFi的全覆盖,让更多的生产机器人加入生产线,利用高速的互联网数据传输,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成倍增长。

广州市南沙区将在今年实现光网全覆盖,成为该市光网建设最为迅速的地区,互联网+正助力南沙自贸区经济快速腾飞。

在南沙的广州云谷数据中心二期,这里的机房面积达25000平方米,出口总带宽超过300G。当前广州的云数据服务成长非常迅速,目前全广州的数据中心服务都在满负荷运转,新增设备不断增加,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为满足市场需要,此前往往是电信运营商自建数据中心,现在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发展商承建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负责运营,目前南沙区的云数据服务也呈猛增的态势,该中心服务的客户就包括百度等多家大型公司。

广州云谷数据中心二期目前正被着力打造为当地新一代“云计算引擎”,助力南沙自贸区的飞速发展,为广州南沙的互联网+行动提供强大支撑,进一步拉动云计算产业链的规模效益。

“互联网+商贸”释放商机活力

广州市荔湾区有超过200个商厦均能让市民享受光纤网络提供的高速安全WiFi服务。近日,广州首个“互联网+”信息化示范商厦授牌仪式在站西商圈的环球国际商贸中心步云天地鞋城举行。全区开展商厦光网覆盖行动,是荔湾区传统专业市场探索互联网+转型的新路子,对提高区内专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

篇7

航天云网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科工顺应时代潮流的牵引性力量。它将依托中国航天科工线下雄厚的科研与制造能力,统筹发挥航天科工及全社会制造业资源优势,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方便、高效、开放,好用、管用、够用的线上线下互动全流程发展环境,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企业改造,促进制造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为提升中国制造能力和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截至目前,刚刚于2015年5月20日试行上线的航天云网点击量达6万余次,已吸引 2万2千余个企业用户。这些上线企业遍布湖北、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制造业发达地区,且已覆盖除澳门、台湾、海南、之外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仅包括作为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配套的大量中小型企业,同时也有茅台酒业、长城华冠汽车、老干妈食品、际华纺织、万和电气等全国500强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单位。

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它能为传统制造企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先来看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云网平台为企业客户服务的两个实例。

几个月前,以老干妈牌产品闻名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要研制一套二维码防伪追溯系统。这家企业每天生产250万瓶调味品,每瓶喷上唯一的二维码,希望成本控制在每瓶1分钱,比现在使用的系统成本降低一半。但他们在本省找了一圈,没有成功。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用户,该需求一经,立即有了反馈。老干妈公司办公室主任雷东说,公司现在已经得到山东威海北洋集团等行业内优势企业的积极响应并开展了方案对接。

深圳日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有与老干妈相仿的经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毕天富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急需研制一款波峰焊喷嘴,这种产品对材料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以日东自身繁忙的业务及技术储备难以快速解决问题。也是通过中国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网产业服务平台,得到了国防科技大学专家的解决方案。

旨在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可以制造出简单的产品,却很难制造出如商用飞机这样的高端系统集成性产品?为什么我国制造业人均创造的附加值与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业等方面差距明显。

面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种种重大挑战和机遇,制造业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脚步势不可挡。从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终出路看,仅仅依靠引进或者自主开发出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传统路径,还只是做对了一半。中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关注专业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更要关注业态变化与运行模式进化对于产业升级的巨大牵引作用。在“互联网+X”流行于各个行业的今天,互联网正在并将继续迅速地改变各行各业的运行规则,而且正在并将继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彰显出更多颠覆性破坏的进步作用。要想驾驭“互联网+X”这匹可能把企业带向美好明天,也可能把企业重重地摔在地上的“烈马”,仅仅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不仅风险系数很高,而且不符合互联网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互利共赢。

最近出台的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和产业界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航天云网正是中国航天科工为积极践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军民结合与民用产业新的发展形态需要而建设的。中国航天科工将集中优势资源,把航天云网办成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企业改造的社会平台,促进制造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的社会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努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航母编队”,提高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全新平台

当前,国内主要互联网公司大都集中在电子商务和传统消费品互联网领域发展,属于生活业平台,国内产业互联网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不够成熟。

面对互联网经济给我国制造业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历史性机遇,航天科工已经全面铺开以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为重点的创新活动,努力以技术创新牵引商业模式创新,以商业模式创新拉动管理创新,迭代推动转型升级、二次创业深入开展。其中,研究并推广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是一项战略性的重点任务,以此推动我国制造资源与互联网融合,通过产业化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中国航天科工重点促进以云计算、云制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作为生产业平台,航天云网以云制造为核心,通过内生和外延实现产业化发展,涵盖生产制造全过程和全要素,形成创意云、设计云、制造云、检测云、物流云、采购云、租赁云、投资云、商务云、贸易云、专家云和咨询云等多种云端形态,打造现代生产新业态。

中国航天科工相关负责人强调,航天云网不仅是提供渠道的媒介和提供交易机会的中间平台,其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为依托,采用开放的技术体系、开放的商业模式和低成本高效的管控与支持体系,形成一个“有照料的生产型服务超市”,以中国航天科工已有的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出发点,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种资源,保持并维护中国航天高科技、高品质,高信誉的品牌影响力,为制造企业用户提供“优的性能、优的质量、优的价格、优的服务”,构建一个由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驱动的多方共赢互利的现代制造业生态系统,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打造新的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兴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共享平台与环境。

作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全新平台,航天云网可以实现网上企业资源的充分共享、智能制造能力的高度协同、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业务协同,实现在线互联与共享,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鼎力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资源“云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进一步活跃微观经济,增强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双引擎”。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中国航天科工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

据中国航天科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省、地、市政府已主动与航天科工联系,希望通过航天云网这个媒介,深度获取我国航天工业体系的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航天云网通过特有的航天云端资源池和专家池的构建,及时满足各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此外,航天云网还将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园地,提供必要的创业环境,辅导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作为开放创业平台,航天云网以丰富的制造资源和能力云池为依托,构建开放公平的互联网创业平台与配套服务体系,将有效降低创业者及小微创业企业获取设计、咨询、融资等资源/能力的门槛,实现“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的有效整合。

与此同时,航天云网构建开放竞争的互联网业务平台,使创业者及小微创业企业获得同等的市场竞争机会,进而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厚积薄发、任重道远的航天云网

其实,航天云网并不是中国航天科工拓展“互联网+”业务的开始,在近几年接连上线、由中国航天科工建设的天智网、航天物资网以及航购网(现航天工业网)都已初具规模。

篇8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16-02

自从国家总理将“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人们看到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行业的重视与支持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当前,关于“互联网+”发展的推进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可见其发展前景之大。在政府的倡导下中国“互联网+”正在与各行各业融合,将传统产业吸纳整合至“互联网+”产业之中。目前已经呈现出向深度、广度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1 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企业与人员将不断增多

目前,从事“互联网+”服务业的企业正在逐渐增多,它们是介于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人们也常把其称为第三方。而目前,很多企I在冲入“互联网+”服务领域时已经落后于人,他们看到与其投入成本来做自己的服务,不如请第三方来做。而成熟的第三方也发现了服务市场的巨大魅力,全力着眼于第三方这一工作当中。因此,在未来会有更多专门从业“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发展壮大,将传统企业带入“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大量技术人才的支持,早些年电子商务相关专业被认为是就业最迷茫专业之一,然而近些年人们看到的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却是毕业生技术不专业,不能胜任“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需求。很多企业重金难求一位具备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设计的人才。未来,此类专业人才会越来越多,以适应“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

与专业人才不同,另一些服务于“互联网+”行业的一线人员也将迅速增多。近些年人们看到由于O2O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从事通过“互联网+”服务业的人员。如为美团、百度、饿了么等订餐企业送餐的从业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手机接单,然后取餐,再为顾客送餐,他们成了互联网服务的新人员。与其相似的还有网约车服务,司机的工作也是通过互联网接单,然后到指定地点接顾客,再将其送到指定地点,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结账。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服务当中,整个社会都会成为通过互联网服务的社会。

2 供应链平台整合

在“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阶段,更多企业需要通畅地进入“互联网+”的供应链平台,这将成为企业节约各方面成本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乃至行业发展而言,实现供应链上游下游的通畅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互联网+”可以将供应商、物流、现金流、客户都整合到同一平台上运行。在未来,能够设计出专业的供应链整合更多资源的平台,将成为各企业合作的主要对象。

3 O2O将迅猛发展

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当前有两个主要脉络,一个是O2O,即整合线上线下形成物联网的脉络。O2O源于Online To Offline,在翻译时,由音译进行了缩写,成了O2O,即将线上与线下通过互联网结合到一起,使得互联网成为交易的平台,将人们线下所需的一切商品与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供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例如,通过互联网订餐,近几年就在各大中小型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与商品相对应的是线下服务,如网约车服务,近些年也在迅速发展,神州、易到、滴滴等几家网约车平台供应商,将约车这种服务由线下搬到线上,由线上下单、结账,线下进行服务。未来,会有更多的产业加入其中,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全文化生活。

目前,由于政府对地“互联网+”产业的重视,各地出现大量“互联网+”企业孵化器。有人将2015年称为“互联网+孵化器整合元年”,可见这一年全国孵化器数量巨增。当前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新的产业领域已经成为各企业下一步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线教育、新能源等服务越来越丰富,可以说围绕“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圈迅速地将传统企业吸纳进来,并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线上贸易离不开线下实体的支持,而线下实体企业也脱离不开线上贸易。

另一个是基于创业思维的新项目推进。在政策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出现,传统的创业项目也就越来越好,以此来解决行业的升级。所以,接下来各地的孵化器将会主推“互联网+”项目。

互联网企业投资持股传统企业已经屡见不鲜,事实上传统企业投资或者收购互联网企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以往的传统企业转型研究中,有人认为入股与并购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这比传统企业高薪挖电商运营团队或者引入高科技人才更直接有效,引进团队和人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与企业原有结构及运营模式磨合,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转变运维模式的。直接收购互联网企业,企业的全部业务打包性地与传统企业对接,相当于互联网业务外包但又是内部的公司,双方的业务及职工又不受冲突,可谓一举多得。

不要看互联网企业价值多少亿美元,市值50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也就那么多,线下的资本要比线上多很多。大量的民间资本长期累积,过去这些资本都投银行、能源等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实体行业的萧条与不景气,这些手握大量资本的企业开始着眼互联网,很多专注互联网投资的基金都有传统企业的身影。

如果说过去是互联网企业主动找传统企业,谈及的条件等方面会非常被动,“互联网+”则会让传统企业主动找互联网企业。譬如在“治霾”这个问题上,污染严重的制造业以及传统检测设备的商家可能都会找到互联网企业,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及产品合作方案。“互联网+”政策能够促成过去这些商家做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这也算是将来一个趋势。

4 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主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会有更多数据被分析与利用,届时能够针对每一位终端用户进行的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服务主流模式。即通过大数据的采集以及云计算可以分析、判断客户的服务需求,然后获得个性化服务方案,由系统自动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将会全面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用户在互联网环境下造成的迷茫,减少时间浪费。

5 结语

“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当前已经成为继“工业思维”之后人类又一思维新形态――“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产物,未来,还会朝着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光.“互联网+”密集落地各省市有计划有行动[J].计算机与网络,2015(23):8.

[2] 李颖新.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另一片蓝海[J].中国高新区,2015(8):5.

[3] 李冶.“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将带来哪些机遇[J].中国经贸导刊,2016(19):38-39.

[4] 杨凯.布道“互联网+”[J].华东科技,2015(4):34-43.

[5] 王闻.互联网+是股什么风?[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5(6):22-23.

[6] 任真.互联网: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J].企业文明,2015 (7):26-29.

[7] 汪欣,高海燕.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9):71.

[8] 平凝.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J].中国皮革,2014(2):37.

篇9

陕西省工信厅副巡视员张喜平介绍,自2015年国家大数据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云计算大数据政策以来,陕西作为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率先举旗者和积极探索者,积极实施陕西大数据与云计算行动计划和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深入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以云计算服务产业发展,以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当前,陕西紧跟创新时代大潮,围绕秦云工程、城市信息融合工程、大数据应用和产业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陕西工业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众创众筹模式,打造服务产业转型聚拢供需双方的平台,为产业谋求发展的良机。经过一年的时间,工业云不断壮大,合作伙伴迅速增加,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百度开放云负责人刘炀表示,百度将携手陕西工业云,整合资源、落地西部,为用户提供信息化技术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能力。

陕西工业云立足陕西,面向工业行业,提供“创新改制、两化融合”的解决方案及优势支撑的运营级云平台。主要提供云资源、云应用、云智囊、工业协同设计、高性能计算等五大类服务,涉及99项应用,汇聚各类服务合作伙伴提供商30余家。目前,已有65家企业采购平台的33项应用及服务,产业促进效果明显。

国内首家众创众筹的工业云平台

工业云发展是培育工业大数据产业生态和带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实现工业互联和智能制造的信息中枢。随着国务院互联网+战略的推进和《中国制造2025》的印发,云计算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工作之一,工业云成为地方政府、信息企业和工业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

为推动“两化融合”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面向产业构建服务平台,推动陕西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9月陕西工业云上线,这也是全国首个采用“众筹”、“众创”理念建设的工业云平台。百度开放云即是陕西工业云引入的重要合作伙伴。据介绍,百度云基于16年技术积累的基础,通过开放核心基础架构技术,为公有云客户提供全系列、可靠易用的云计算产品,让企业轻松“上云”。

据了解,陕西省工业云中心由省工信厅批准,西咸新区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合资成立。作为全国首个采用“众筹”、“众创”理念建设的工业云平台,陕西省工业云中心以“平台+数据+服务”为商业模式,计划总投资1.6亿元,建设机房1000平方米。上线初期将提供平台类、应用类、数据类三大类服务,此后将为企业提供特色化、细分化服务,并探索大数据商业化发展模式。

开启互联网+工业的模式

近几年,各行业都希望抓住互联网+良机探寻各自的转型升级之路。陕西工业云抓住了此次良机,开始了互联网+工业的工业信息化新模式。

张喜平副巡视员介绍,近年来,陕西省强抓大数据与云计算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产业示范工程,推动和引导数据汇集,企业云集和产业聚集。陕西工业云作为秦云工程的首发工程,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在沣西土地上孕育出第一朵行业云。陕西工业云将携手百度开放云,以云计算理论为基础,整合业务及资源,让陕西拥有专业化产业应用导向与极具优势的技术和资源储备,为秦云工程后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与工业、制造业最紧密相关的工业物联网是百度开放云的重点发力方向。与国内其他公有云厂商不同,百度开放云物联网平台专注于行业,6月在国内首次推出针对工业物联网的物解析服务,支持工业领域最常见的Modbus等协议,用行业的语言与合作伙伴和客户沟通,降低行业应用上云门槛。同时考虑到当前企业的现状,为了帮助合作伙伴做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工业企业的落地,百度开放云还专门组建了相关的技术团队,提供技术咨询和落地服务,解决当前实际遇到的人才不足、落地难等问题,实实在在的解决企业的痛点。

形成新生态

这次大会不仅仅是陕西工业云和百度的签约大会,也是陕西工业云的合作伙伴大会。在互联网+工业的新型工业化信息模式下,陕西工业云将向这些合作伙伴们提供信息化技术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共同沟通开放、完善的云计算生态,让合作伙伴享受智能化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

陕西工业云总经理关阿鹏在合作伙伴大会上就“云图之下,共建一个新生态”这一主题做了主题演讲,提倡“生态共赢,成就事业”的理念,对互联网形态下的企业生存发展做了深刻阐述,赢得了全场的共鸣。

他表示,陕西工业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从最初工业云的概念入手,挖掘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以及了解他们的经营压力和危机,到最终逐步形成工业云的核心业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成立云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工业的新思维新为企业提品、服务和其它相关的支撑,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工业云。这是陕西工业云一年来的成果,也是工业云核心的商业模式。

篇10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电子信息司将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全面支持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16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瓶颈,协调各方资源协同攻关,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稳步推进“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落实电子信息领域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电子级多晶硅、高速光通信器件、高速连接器、硅衬底GaN基LED、IGBT等核心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指导组建“中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

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全部采用国产超算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功率型硅衬底LED器件的量产光效达到140流明/瓦,申请专利共计332项,该项技术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优化供给能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2016年,电子信息司大力发展智能信息产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支持武汉存储器、华虹“909”升级改造二期、成都中电熊猫、成都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全行业投资稳步增长,1-11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7亿元,同比增长14.7%。

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编制《“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

指导成立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组织开展行业调研、产业发展论坛。组织召开绿色计算产业生态研讨会,推动组建“中国绿色计算产业联盟”。

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培育新兴业态

2016年,电子信息司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信息技术与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传统领域融合发展。

组织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与浙江、北京、河北、重庆、吉林、湖北签订部省市合作框架协议。

联合国家卫计委选择杭州、武汉、绵阳、青岛、厦门、广州作为数字健康养老基地示范项目点,会同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组织编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联合国标委印发《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发高集成度低功耗北斗移动通讯一体化芯片并推动在智能手机应用,目前采用国产芯片的支持北斗导航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800万部。继续推动金融IC卡芯片的开发和应用,配合国家发改委实施金融领域IC卡应用示范工作,目前基于国产芯片的标准金融卡发卡量累计已接近3000万张,行业卡发卡量累计约10亿张。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瞄准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核心信息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设备攻坚工程,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推动在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战略部署,优化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组织实施“芯火”创新计划。

继续实施强基工程,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等支撑保障能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型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突破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技术,实现群体式创新突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导向,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标准化。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贯彻落实《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

制定实施通信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推进4G智能手机、行业应用终端、“天通一号”K端等产品的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制定《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发展指导意见》,提升虚拟现实产品供给,推进虚拟现实在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开展下一代数字电视技术与标准研究,推动智慧家庭终端产品整体更新换代。制定《2017-2019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提升国产显示材料配套能力,优化我国显示产品结构。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第六批规范条件申报工作,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研究制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

深化电子信息与传统领域融合创新,推动典型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