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学习感悟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路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路学习感悟

篇1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学电路专业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数字电路专业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相关课程的综合实践(理论设计、实验箱搭建和实物展现)。

新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阶段教学设备的束缚,教师依旧倾向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其他形式的教学,如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等综合实践课,造成学生理论和实际动手不能较好地结合。

那么如何上好数字电路理实一体化的实践课?

一、时间的安排

现阶段学校对数字电路安排了每周六课时的课程量,教师对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都不放过,每一节课都是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基础知识和实验各占据近一半的时间,六节课下来做的实验少说也有五六个,若遇到简单的则更多。一学期下来,学生做的实验数目相当可观,但真正能够把所做过的实验达到理实结合,并进行创新的少之又少。学生仅停留在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对于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太多的想法。过多的课时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本身思维和想法的培养。这种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都疲于追求“量”的结果,而忽视了“质”的培养。

要想使得这种局面改善,势必要进行教师主导时间的压缩,增设学生创新课堂。利用四节课的时间讲授大纲内的内容,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抓住学生的思路,又能更好地利用余下的时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正确面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联系

教师主导过程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教案应轻内容而重组织过程和训练方案,应尽量避免在教案中罗列大量的教学内容。

在理实一体化的课堂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明显,包括知识的讲解,实验的演示,实验的指导和出现问题的解决,等等。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让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想法,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思维方式、方法,进行思想上的积累,提高独立思维的能力。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激发其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知识材料,为实践服务。

学生丰厚的电路知识的积累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指导,事实证明完全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做法是不可取的。数字电路教师应该由有意识灌输转向有意识引导,由不作为转向有作为,由散乱状态转向科学化。因此,教师在主导性教学上应做到以下方面。

1.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夯实基础。

2.加强记忆积累,让学生记教学中的定式等,并教给有效的记忆方法。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运用知识改造实物,将无趣的知识转化为和自己相关的东西,做好创新准备。

在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独立思想和能力性的人,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感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成为本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将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综合,教师运用丰富的积累、真切的感悟指引学生释放观念,引导学生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想象,那么,教师怎样要求,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本能呢?

1.采用“实物示范”教学的方法。进行形象化教学,开导、诱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形象化教学,不仅能使他们知道“是什么”,而且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2.提倡更加开放的思想。现在我们提倡创新,就不能只让学生去被动地接受,在教师划好的固定框框内发展思路,也不能束缚他们自由的想法,认为是异想天开,不存在价值。

3.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会热爱生命并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的理解和悲悯,才是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些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4.强调真切深刻的感悟。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改良与完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能力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去感悟,在生活中感悟,只有这样理实一体教学才能走向有效和高效。

职业学校学生大都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接受能力也不平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形象思维比较好,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后,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做法,摆脱了纯理论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显著增强。理实一体化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本性,从学生的根本质量上使学生得到发展和完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中学生仍然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身心,不能尽情参与课堂的研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投入情感,关心体贴学生,不断调节课堂,为课堂教学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抛弃一切顾虑,全身心地投身课堂学习中。科学实验也发现,当个体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时,其各个器官都会变得更加灵敏,记忆效果也会增强,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时调节课堂气氛,都能给严谨的物理课堂注入快乐元素,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舒展身心,激活思维,从而吸引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努力探究,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契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指引学生步入问题的探究氛围中,让学生不断感悟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理解该知识点。创设情境一定要契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要,选择最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创设开启思维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离不开问题的牵引,恰当的问题设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和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巧妙地呈现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质疑,进而展开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在拔河比赛时,是赢的一方受到的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受到的拉力大?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当然是输的一方。此时,我断然否定:错!双方所受拉力一样大。寥寥数语,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便充分将学生的错误暴露了出来,同时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也激起了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创设引人入胜的实验情境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也是物理学科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实验,给学生创设实验情境,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现学生由生动直观的具体现象到抽象理性的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讲“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教师可创设实验演示情境:首先将一小灯泡与一节新干电池串联,组成一个简单的闭合电路,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然后将同一灯泡与两节旧电池串联,再次构成简单的闭合电路,学生再次观察。提问:同一小灯泡,在两个不同的电路中,其亮度有何变化?为什么?此时教师适当点拨:两节旧电池给小灯泡供电,小灯泡为什么反而会变暗?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了矛盾,在他们的大脑中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从而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

3.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情境

俗话说,听到的不如看到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领悟,这样既丰富了物理课堂,又可让物理知识变得鲜活直观。

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电梯升降的视频;在讲“失重”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神九”航天员在飞船中生活的情景;等等。

此外,在物理教学中,对于那些不易控制或存在一定危险的实验,教师都可借助计算机模拟,给学生呈现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悟。

三、创设教学情境需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需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仅从教材或根据教师的主观遐想,为了创设情境而设置情境,否则,情境创设不仅不会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让学生感到厌烦。

2.情境创设要不留痕迹,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3

关键词:教育教学;电流;分析;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64-02

《电子技术基础》是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时候学过了《电工基础》、《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安全用电》等课程,学生已经接触过电工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维修电工这个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这门课的理论性比学生之前所学的内容会更强些,接触的内容也会更深一些,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在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中多下功夫。《电子技术基础》主要分为《模拟电子电路》和《脉冲与数字电路》两部分,其中 "三极管的电路放大作用"就是《模拟电子电路》中的一部分内容。

1.内容分析

三极管是一种最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它的工作特点和内部结构与之前所学的二极管类似,而三极管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电流放大作用。放大电路主要是利用电子器件(三极管、电阻等)把微弱的电信号(如电压、电流或功率等)增强到所需要的数值的电路。对于本节内容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三极管的内部结构、工作特点及其组成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上。为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应该进行如下的工作及分析:

1.1 大纲分析。结合《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多查询一些资料,明确《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在如今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再确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1.2 教学内容分析。半导体器件是最常用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元器件,常用的半导体元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单向晶体管等,本节课所涉及的三极管位于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模块教材《模拟电子电路》中第二章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中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对于整个模拟电子电路的理解与学习极为重要,三极管在电子技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掌握三极管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常的学习模拟电路。

1.3 授课对象分析。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普遍的特点:理论基础较差,主观能动性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但也有其优点:学生年纪较小,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注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学习。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是维修电工专业第二学期的学生,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维修电工方面的基础,已经接触了电的有关方面的知识,但因其自身基础的限制,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依旧不足。本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放大电路的应用,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接触了半导体器件--二极管的相关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基础,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再依据国家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加强,根据"小课题、小目标"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目标方面完善本次课:知识目标:(1)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分类和基本结构(2)理解三极管的电流分配规律,记住电流分配关系(3)理解电流放大原理;能力目标:(1)通过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到电路输入与输出的实际情况(2)通过电路过程学习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电路,自主研究模拟电路工作原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放大电路分析,由简入繁、逐步循序渐进地学习,养成科学、文明的学习态度。

3.研究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为了完成本次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图片展示、视频、动画、FLASH软件和实验探究为依据的探究式教学;也可以以利用EWB软件等观察实验等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层层教法相融合,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讨论、观察实验来感悟三极管的电流分配规律和放大原理。应用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电路的原理。

4.教学过程展示

4.1 复习与导入,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复习,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一是考察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二是加深学生的印象,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导入新课时,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分析音响的主要功能,让学生对其内部结构产生疑问,然后引出核心元件"三极管",进而引出三极管的主要作用"电流放大作用"。

4.2 布置学习任务,理论知识导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三极管的结构,电流分配规律和放大的原理。让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析,通过讨论和自学、查资料等形式理解学习内容。根据任务分析,给学生讲解一些三极管的基本知识,包括内部结构、符号、外形、分类及命名方法等。

4.3 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式学习。首先,利用FLASH动画模拟演示,利用动画让学生明白三极管放大电路内部电流的方向,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基极电流IB变化和集电极电流IC变化的关系,明白三极管的一个重要的特性--以小的基极电流控制大的集电极电流,且发射极电流IE=IB+IC。

其次,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数据,探索三极管放大原理。由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结论。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进一步的讲解,完善结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细化学生的工作任务,苛求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1)先根据学生对万用表的使用情况,讲解万用表的使用以及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2)实验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情况,提出不足、改正错误、肯定成绩、加快时间、提高动手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行理论知识的升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将三极管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查询资料,找到三极管的应用范围。

4.4 学后反思

教师完成本次课的学习后,要要求学生根据本次课的学习,分组进行讨论反思,写出学习反思,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分别列出,并讨论出弥补不足的办法。

篇4

关键词:科学复习自主复习 提高效率

【中国分类法】:G301

如何在科学复习中让学生自主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呢?下面,从以下五点加以说明:

一,基本概念习题化

科学概念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建立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了知识,许多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这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时只会从单一的方向考虑,缺乏知识的广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准确和完整,是教师是复习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小灯泡大电学》课题复习中,我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有一只“6V12W”的灯泡,问“6V12W”含义是什么?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这些问题是比较基础,然后提出: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再加上一个条件,能不能设计出更多的新问题?例如:①该灯泡正常发光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②1千瓦时的电能可使该灯泡正常发光几小时?③若把“6V12W”的灯泡接到3V的电路中,该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④两只分别标有“6V12W”与“12V12W”字样的灯泡,在正常发光时,谁更亮?⑤若把“6V12W”的灯泡接入9V的电中,要使它正常发光,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⑥若把“6V12W”和一个“6V6W”的灯泡串联在电路中,哪个亮些?⑦若把“6V12W”和一个“6V6W”的灯泡并联在电路,哪个亮些?⑧若把“6V12W”和“6V6W”的两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则它们通过的电流之比? ;两端电压之比?;实际消耗的功率之比? ;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之比为?;产生的热量之比?。⑨若把“6V12W”和“6V3W”的两个小灯泡并联在电路中,则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 ;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实际消耗的功率之比为? ;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之比为? ;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⑩如果想实际测量一下小灯泡在电路中的功率,能不能说出你的办法……通过以上一连串的问题,把电学里面的重要概念、串、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电功率的计算等通过习题方式进行了整合,学生也拓宽了思路。

二,知识结构系统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地球上的水" 复习时先让学生梳理"水体的分类和比例"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等知识结构中的要素.重点分析水循环三种类型,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意义.在考点梳理部分我们将关键和重点词语篓空,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关注填空的内容,加深对内容理解.其次通过精选题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所复习知识

三,例题习题情景化

在习题复习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习题课摆脱以往的枯燥单调、重复低效现象,让教学更趋于生动、真实、有效。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情境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总是对习以为常的事物视而不见,但对与自己原来的认识偏差较大,甚至完全相反的事物感兴趣,充满好奇心。若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创设一种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习题情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激烈的思维冲突,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认知冲突进行探究,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某一次习题课上,笔者在板演一道计算题时,将往届学生常犯的错解写在了黑板上,没等写完,下面已经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就是这样解的,有的说错了,应该怎样怎样。笔者让学生讨了一分钟,然后请不同解法的学生都站起来说说他们的理解。学生通过争辩、讨论,最终发现了错在了哪里。

四,训练方法生活化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使复习取到抓纲务本,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和考标,正确处理记忆,练习,测验的关系.同时进行训练时还应渗入乡土气息,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心本地的经济生活,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科学生活化复习是指:在科学课复习教学中时时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仔细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联系,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教学资源,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给新知识的获得一个初始的固着点,然后经过同化或改组使新知识成为学生知识框架的一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如在“物质的密度”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星期天,小明帮妈妈到副食品店买花生油,副食品店的售货员由于一时找不到盛油的提子,就用盛酱油的提子盛了500g花生油给小明。小明说:“你把我的油盛少了,这些油不够500g。”售货员却很不高兴地说:“我用500g的提子给你盛得满满的,怎么会不够500g呢?”创设完这个情景,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小明和食品店的售货员,谁说得有理?为什么?”……(课尾:出示花生油和酱油的密度值,计算分析500g酱油的提子盛花生油,花生油实际上只有多少克?起到前后呼应作用)再如,在学习七年级科学第一册《影响物质溶解性快慢的因素》这一节课时,可以设计泡咖啡的场景:请一位同学为老师当场泡一杯咖啡,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学生用热水泡咖啡,加入方糖后,搅拌。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家里凑巧没有热水,冷水能泡咖啡吗?泡咖啡的情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这个场景的设置使学生全身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增强了实际体验,并切身感受到科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起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的作用。

五,在复习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更是如此.科学复习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是21世纪的未来的建设者,在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1, 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复习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2, 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3, 给予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科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

实践证明:新理念、新形式下的科学复习课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型课堂秩序。复习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科学课堂的复习效率,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去设计课堂问题链,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了教学魅力,真正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感悟科学的思维美。

参考文献:

(1)学习日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吴雪慧 2008 年11期

(2)省教育厅 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篇5

一、引入活动元素,感悟探究之美

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目标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小学科学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引入活动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互助设计与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互助合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如,《电产生磁》课程内容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电产生磁的实验证明”活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将指南针放在闭合的电路回路附近,发现开关闭合后,指南针偏转,并且电流越大,偏转越强,表明磁性越强,得出“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结论。通过拓展延伸,分析出运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检测电路是否有电流。结合电与磁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活动掌握电产生磁的原理,由实验过程强化实践能力,由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总结与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二、引入诗歌元素,欣赏诗情之美

诗情画意似乎是文学类学科的表达用语,其实不然,它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运用也可以极为巧妙与有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多学科综合是教学的主流方向,将诗歌元素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打造诗意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月相》教学,教师引入“月有阴晴圆缺”,学生自发地回顾起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或嬉戏、或调侃。之后,教师提问:“你们看见过月亮有哪些圆缺的模样?”之后,学生想到满月、月牙儿、半月等,教师同时引入相对应的诗歌,并结合科学内容,讲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将诗歌引入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绘画元素,强化画意之美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挖掘学生潜力,奠定学习与能力基础,可以引入绘画的意境美,以绘画线条的流畅、鲜明对比的色彩、不拘一格的造型吸引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情感。如,《花的构造》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上黑板画出平时见到的花、美术课程学习到的花以及自己想象的花。之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与书中花的构造(雌蕊、雄蕊、花瓣、萼片)相对比,说明学生画出的是花的哪部分,以及缺少哪部分。再结合视频资料,将有标示的花的精细结构展现出来,与学生分享、讨论。又如,《月相》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由学生绘画出头脑中的月亮,并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变化相联系,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个月月相的变化过程。通过引入绘画元素,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画意之美,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想象、联想、拓展与延伸。

四、引入谜语元素,提升语言之美

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学必须使用的方式。语言多种多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与交流。引入谜语、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感悟到科学课堂的灵动美、趣味美。如《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一课的教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引入了谜语元素,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灵动性。教师阐述“‘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专吃害虫保庄稼’这是哪种动物?”“‘能走路,会游泳,风吹忙缩头,雨打便收尾。身穿铁甲衣,是个胆小鬼’这又是什么动物呢?”借助谜语,说出某些动物的特征、习性,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互动与分析,在知道答案后学生恍然大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惯,也提升了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

篇6

项目教学车载产品课程设计

一、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解

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

二、《车载产品与维护》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车载产品与维护》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与生产、科研、职业技术脱节。目前,项目教学法恰恰符合职业教育的需要。项目教学法通过由教师设置任务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实际操作训练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兼顾生产性经验和学习性经验的获得,这正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项目教学法根据工作实践中真实任务设计所形成的项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任务的真实性、整体性的理解,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学习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车载产品与维护》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协助、协调和监督的作用。(2)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资源并以实践为中心。我院一直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更是加大建设的力度,授课环境不断完善,建成了理实一体化教室,车载产品原理与维护实验实训室,配备了教学所需的各种车载电子产品及维修工具,而且随着车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实验实训室也不断引进新的产品。这样在授课时就能够将学生实践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自觉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从做中学。(3)针对课程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①项目课程,本门课程由三个项目组成项目课程,纵向上三个项目之间按照并列式的逻辑关系安排任务。横向上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个模块,一个项目与其对应模块是分解的关系。②项目课程下的模块内容。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工具材料、教学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4)以项目完成的综合情况为评价的角度的原则,在评价时,不仅要看项目成果,还要从对学习、研究、实践等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创新精神、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

四、《车载产品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车载产品与维护》课程简介

《车载产品与维护》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也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车载产品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本门课程介绍了方便在汽车运动中使用的电子产品,如车载MP3、MP4、GPS、车载DVD、车载电脑、车载电视等及相关产品的维护。

(二)教学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设计了5个项目。项目一:车载收音机的故障检测与维修;项目二:车载CD机的故障检测与维修;项目三:车载DVD的故障检测与维修;项目四:车载导航仪的故障检测与维修;项目五:倒车雷达与倒车影像。5个项目涵盖了课程主要的知识点,授课时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掌握车载产品的内部结构及维修方法,当课程各知识点讲完时,项目设计也相应完成。

(三)教学目标设计

本门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车载常用电子产品的组成和基本原理;(2)技能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维修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掌握常见维修方法,使其符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3)情感目标。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团队意识,注重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取舍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根据项目内容和目标设计项目任务书并下发给各项目小组。项目任务书包括组号、成员、项目名称、学习目标等内容。车载收音机的故障检测与维修项目学习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掌握电烙铁、热风枪的使用方法;掌握调幅/调频立体声收音集成电路;掌握放音电路;掌握快进/快倒静噪电路;掌握音量调节电路;掌握双声道音频功率放大电路。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相关资料搜集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团队合作力与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及自我表达力;培养职业素养;协调能力。

2.项目小组接受任务后组织讨论分工。分工时按照真实岗位规范划分任务和工位,使得本课程授课内容和社会用工单位接轨,真正培养一批符合需要的技术工作人员。

3.项目小组成员学习、搜集、整理项目知识和相关信息。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到图书馆、上网等渠道学习、搜集与本项目有关的知识点。

4.项目小组接受指导教师对相关知识点的辅导后设计制订实施计划。

5.按照实施计划实施该项目。项目一中,是对调幅/调频立体声收音集成电路;放音电路;快进/快倒静噪电路;音量调节电路;双声道音频功率放大电路这五部分电路进行分别的拆装,了解各部分电路组成及原理后,进行小组之间相互设置故障,然后进行维修。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势;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评价;创新教学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教育要创新机制,教师要创新教学。而如何将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电工基础》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教材,教会学生轻松学习

《电工基础》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许多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直流电路、磁与电磁、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等。由于电路和现象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解题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要求、企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轻松学习。我总结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包。

1.1 掌握电路的两个定律及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电路的两个定律是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三个定律是指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两个定律和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是分析计算各种电路的基本依据,所以要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电阻、电容、电感这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定律。掌握欧姆定律,不仅要掌握部分电路的,还要掌握全电路的。掌握基尔霍夫定律,不仅要掌握电压定律,还要掌握电流定律。在正弦交流电路中,要注意掌握电阻、电感、电容这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相量之间、有效值之间、相位之间的关系。

1.2 掌握磁与电磁的两手定则及三个定律。

磁与电磁的两手定则,是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三个定律是指磁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两手定则及三个定律是学习电磁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交流电路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掌握运用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磁路的欧姆定律、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明确左手定则是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依据,右手定则是判断导体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依据,磁路欧姆定律是定性分析磁路的依据,楞次定律是判断线圈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依据,电磁感应定律是确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依据。

1.3 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三大类方法。

由线性电阻、独立电源组成的电路叫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线性电阻电路有三大类方法:等效变换法、网络方程法、网络定理法,这三大类方法同样适用于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所以,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三大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等效变换法就是利用等效网络的互换,将电路简化来分析计算。要重点掌握电流源和电压源的定义、串联和并联的概念以及等效条件。在解题时要正确画出等效电路图,可先把电路中尚未进行等效变换的部分按照原样画出,再找出等效网络所接的端纽,然后在端纽间换上等效网络,进行分析计算。

网络方程法就是选择一些未知量为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它包括节点法、网孔法和支路法。要重点掌握它们分别以什么为未知数,需要列几个方程,怎样列方程,列出的方程有何规律可循。

网络定理法就是应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来解题。用叠加定理分析线性电阻电路时,首先要画出每一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图,然后求出每一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下的结果,最后叠加。用戴维宁定理解题时,首先将电路分为待求支路和有源二端网络两部分,然后求出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画出等效电路,最后根据等效电路求解。

1.4 掌握各种类型电路的定义,选用正确的解题方法。

《电工基础》分析的电路有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

直流电路是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路,它分为简单直流电路和复杂直流电路两种。简单直流电路用欧姆定律和电阻串联、并联、混联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计算。复杂直流电路用基尔霍夫定律和等效变换法、网络方程法和网络定理法来计算。正弦交流电路是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接正弦规律变化的电路。分析和计算正弦交流电路,主要是确定电阻、电容、电感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数值关系、相位关系及功率。三相正弦交流电路是由三相电源供电的正弦交流电路。要掌握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特别是负载作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结时电压和电流的关系。非正弦周期电路是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不按正弦规律做周期性变化的电路。分析非正弦周期电路,要应用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定律,把非正弦周期电路转化为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阻电路来分析计算。

2.从层次上进行教学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他的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创新。

2.1 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又要不囿于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要改变现有教材中对知识点的陈述性排列结构为小课题探索研究性矩阵结构,强化知识点的建立过程教学,将平铺直叙、权威定论式描述方法改变为论证求解、层层剥笋、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问题研讨方法。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权威论断性知识点的继承性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开拓性学习。

如我在设计“电磁感应现象”定性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教案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设计导体运动、磁场不动的实验和磁场运动、导体不动的实验,独自进行验证并评价观点。把操作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自主探索发现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让学生分享创新发现的成功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介绍陈述性的知识答案,而是努力创设“望梅止渴”的情境教学,把“梅子”(知识点)打扮得引人注目一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教学环境,启发引导学生在列举磁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时会遇到几种情况,分析比较各种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2 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更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非静电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2.3 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企业对职专生的要求和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让学生重分认识到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对职业的挑战将更加复杂多变,职专生要有关注自身未来前途命运发展的危机感,从而增强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教育学生要胸怀爱国之志,增强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紧迫感。并且列举本校优秀毕业生的自主成才的具体事例,从而激励学生增强创业成才的自信心。

我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 10分钟左右的自主探索学习时间,做到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建立直接的联系,从思维辨别中感悟学习。以思维训练为目的,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对学生的创新观点及合理想法进行评价。允许学生采取逆向学习法,从质疑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从论辩中学习。

通过上述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平时言谈上唯唯诺诺、精神上恍恍惚惚、思想上闭门造车的学生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信任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2.4 进行教学评价创新,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走出单一以分数评价的误区,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评价学生。

更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差的绝对静态评价标准,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自主探索能力、成绩上升幅度等发展过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对动态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我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为评估依据,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做学科成绩评价时,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时的行为表现、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是否积极完成作业等作出定性评价,按照 20-30 %的比例纳入考试总成绩,作为平时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分数,以解除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改变原来的“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获”为“辛勤耕耘者一定有好回报”。让理论基础较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潜力分或教师的心理期待发展分,从而保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上进心,通过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用自己的语言教会学生轻松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法;中职;电工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56-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树立创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电工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枯燥,操作教学繁琐,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本文就电工实训中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讨论、自主合作、自我总结方面进行探讨。

自主阅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动地建构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电工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自行摸索出认知规律,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在讲授电阻的识别与测量时,我发给学生从几欧姆到几兆欧姆阻值不等的许多色环电阻,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色标法的相关内容对所发的电阻加以识读与区分,通过多次观察和读数,加深了学生对色环电阻的感性认识,在领悟色标读数基本规律的同时,大大激发了识别电阻的热情。在他们感受到色标法的魅力之后,我又让他们仔细阅读万用表的说明书和训练讲义中万用表欧姆档测电阻的基本内容,让他们用万用表欧姆档来测量刚刚读过的色环电阻,检测自己色标读数的理论值是否正确。这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下面知识的介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次教学结束,我都事先分发下次课要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晚自修等时间通过阅读先行预习,使他们对即将讲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上教师只要稍微指点学生如何操作及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即可,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实践,从中自己去探究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实践表明,自主阅读方法要比教师一味枯燥讲授效果好得多,它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减轻了实训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本领和技能。

当然,教师还可因材施教,对表现较突出的学生,引导其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如各种手册、与教学相关的各种的网站,乃至教师的网页,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来自行获取更多相关知识,以使他们“吃得饱”。

自主探究

现代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在电工实训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来自主学习,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感悟与技巧。

如在学习电子装配电路时,我总要让学生先根据所要装配的电路进行电子元件的筛选,将装配电路所需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件进行分类检测,然后再进行元件的安装与电路的焊接、调试。又如,在进行电力拖动训练时,在学生接线之前我总要让他们对照电路图进行元件的选择及走线图的绘制,然后再让他们接线。在完成线路连接之后,让他们进一步对照电路工作原理进行电路的检测操作,自行根据现象来分析判断接线的正确与否。实践表明,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电路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全员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体验感知知识获取的过程及艰辛,使他们在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的同时,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对实践操作悟性较差的学生也不放弃,而是要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他们,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激发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与勇气。当我听到一名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高举双手大呼“我也会了!”的时候,由衷地感到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情感教学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我们的实训教学千万不能忽略情感的教育功能,因为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自由讨论

篇9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物理提高教学效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可谓日新月异。笔者所处的深山区初中,尽管经济还很落后,但已实现了“班班通”, 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上课、上网。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上,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教师上课随着课件被动走,师生都疲于赶进度,赶课件,无法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不出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这样的课以信息技术弱化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唯技术主义偏向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平时不用,上公开课时才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花架子,搞的是形式主义,这些都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初衷。应用信息技术目的是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于物理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信息技术对于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有着特别的优势。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创设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通过感悟和体验,逐渐产生学习兴趣并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讨论,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大大增强。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压强》一节时,我制作课件《生活中的压强》,播放视频中北极熊妈妈在冰面行走时会跌进冰窟窿,而小北极熊却可以正常行走,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出示图片对比“人在雪上行走”和“人踩在雪橇上走”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陷得深,另一几乎没有陷下?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认识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这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两者关系的兴趣。课件还通过图片 “铁路的枕木”、“推土机履带”、“刀刃”,还有“楼房的地基”、“书包带”等,以及视频“平遥消防队员勇救跌进冰窟窿的人,先用竹筏不行,后用气垫救人“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能很快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设计也很好的体现学以致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课堂空间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拓展课堂空间、加大知识传授密度成为可能。传统物理教学中的教师板书、演示实验费时很多,影响了课堂知识传授的信息容量。这一缺陷已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克服。计算机技术以图形语言、动画语言等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由于在新授课时学生已经做过实验,怎样在复习时上出新意呢?我设计的复习课件采用Flas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教师只要点击蜡烛,就可以拖着移动蜡烛,而蜡烛所成的像也同时移动,物距变化从大于二倍焦距、等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等于一倍焦距、到小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像距的变化也一目了然,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成实像时“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原来两三节可才能复习完成的课,现在一节课就可完成。通过软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学反馈

师生互动,及时检测,及时反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计算机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可以使时空距离缩短,使师生间的沟通加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迅速搜集统计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和进程。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电子白板将上课的授课情况进行录制,在课后让学生整理,这和“翻转课堂”应用有相似之处,我把积累的视频,放到邮箱里面,学生某一块知识不熟练,就可以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学,节省教师重复性劳动。还有在实验考试时,教师的演示学生不易全部观察,我利用摄像机全程录像,放到教室电脑里,学生对不会做的实验,或不清楚的,随时观看,节省课堂时间,针对性很强,教师的辅导压力减轻,也很好的体现因材施教,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在复习课中,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当堂展示,直观性强,节奏快,这样做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的解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控制教学的进度。

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篇10

一、了解学生选择探究教材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3课,前两课是《认识简单电路》《导体与绝缘体》,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只是粗浅的认识,要让学生《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暗盒里的电路如何通过观察检测器的现象来判断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然后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提升。因此在《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之前必须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在学会制作简单电路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两节电池串联,注意正负极链接不同,电池不同极如正负连接,小电珠发光程度是更亮了;而当电池相同极连接,小电珠则是不亮;再用一节电池,串联两个小电珠,观察小电珠发光程度是更暗了。学生有了这方面基础,教师让学生制作检测器,学生就可以根据检测器中小电珠的变化来判断暗盒中的电路结构,为学生《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思考,有所感悟,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灵活的“用教材教”,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做好学生科学探究的引领者。

二、从易到难教给探究方法

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合理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安排素材,紧紧围绕检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探究。如根据学生的能力先检测暗盒外只有两个触点,里面可连接着是电池,或是小电珠,或是导线,或是不相通的导线,学生可用电池、小电珠、导线组成检测器,判断暗盒里面是什么。然后再检测暗盒外有四个触点,且电池、小电珠、导线是两个触点相连,最后再检测六个触点任意两点相连电池、小电珠、导线的暗盒,检测次数增加,难度加大。这样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暗盒设计难度分等级,由学生自由选择暗盒难易,这样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孩子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检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记录的过程、解释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暗盒的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科学的态度。今后,当我们碰到类似的暗盒,有时无法打开它,我们可以通过已学的知识,借助外在的一些现象判断内部问题,同时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大胆推测激活探究思维

学生不能直接看到盒子里面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但又可以通过对盒子外面检测器的检测,推测里面电路的连接方式。学生在经历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