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州委、县委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通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全方位宣传战线我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坚定主心骨,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信心跟党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营造浓厚氛围,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建成“两地一典范、美丽新九寨”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宣讲内容

一是“话发展成就”,讲述“三农”领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非凡成就;二是“晒幸福生活”,讲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三是“讲奋斗故事”,讲述农民群众如何靠党的好政策、凭自己的勤奋努力改变命运;四是“谈未来梦想”,展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三、组织领导

为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宣讲工作领导小组。

四、宣讲安排

宣讲活动8月下旬启动,10月上旬结束,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组织发动阶段(8月26日——8月31日)。制定宣讲活动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由局党组成员带队、相关股室成员配合参与,组建宣讲队伍,开展业务培训。

第二阶段:宣讲实施阶段(9月1日——9月20日)。全面启动宣讲活动,宣讲团深入农户家中、深入农民群众等开展宣讲。

第三阶段:总结上报阶段(9月21日——10月上旬)。将宣讲活动取得的成效及宣讲覆盖农民群众的情况进行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开展宣讲活动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宣讲活动开展情况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宣讲工作方案。

篇2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农业观光;旅游前景

1互联网发展对农业观光旅游的促进作用

1.1扩大农业观光旅游的影响范围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让旅游逐渐成为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在我国的法定假日,人们通常会选择旅游度过难得的休闲假期,农业旅游行业起步较晚,需要结合市场环境和人们的根本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产业品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文化交流水平,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让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通过移动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宣传农业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转变,让货物交易变得更加便利,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足不出户的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旅游信息,详细的景区介绍,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带动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旅游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够做好酒店交通的出行预定,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农村旅游业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农业观光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在互联网背景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2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工作、学习压力的不断增长,让旅游逐渐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出行规划提供了便利,农业旅游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特色旅游模式,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足、农业环境破坏等问题,想要促进农业旅游长足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旅游行业的影响力,许多网络APP开设了“旅游博主”专栏,向人们传递旅游经验,改变人们的旅游观念,激发人们对旅游的渴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扩展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渠道,通过新媒体(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能够不断的获取与旅游相关的信息内容,人们通过旅游宣传平台,随时的掌握旅游项目消息,结合自身的生活需求,参与到旅游行动中,互联网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微信、支付宝便捷支付形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能够让人们足不出户的进行旅游规划。

1.3互联网“饥饿营销”助力农业旅游宣传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筹资项目的向广大群众筹集建设资金,采取“团购+预定”的宣传形式,在获取资金支持的同时,提高农业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到广大消费者的目光,这种营销模式属于“饥饿营销”的一种,近年来,淘宝、京东等一些网络影响力较高的网络平台,相继推出了众筹板块。农业常见的众筹种类就是特色的农产品,为了促进农业旅游的开发,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降低资金风险。因此,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可以适当的扩大众筹覆盖范围,通过3D虚拟技术,将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蓝图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对农业旅游业的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观光旅游前景展望

2.1智慧型农业观光旅游体系

智慧型农业观光旅游体系建立,需要借用互联网技术中的020模式,制定出个性化、多元化、数据化的产品服务理念,通过庞大的互联网信息数据库,优化农业旅游宣传方案,在农业观光旅游宣传平台中应用GPS定位系统为游客进行实时导航,游客只需要在网络平台中输入导购、导览等内容,GPS定位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路径规划,游客也可以自动化设置旅游路线,通过网络支付预定休息的酒店,购买景区门票。一些网络APP能够帮助游客解决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并通过在线互动,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提供当地特产线上物流配送服务,为游客带来方便快捷的旅游体验。通过在农业观光旅游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服务体系,将游客一路上的游览数据和消费数据进行统计,并直接反馈到消费者管理系统,结合实际旅游情况,不断完善农业旅游项目内容[3]。

2.2农业观光旅游数据分析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自动化收集农业旅游数据,反馈到互联网数据中心,通过云计算分析数据内容,实现农业旅游数据资源整合,促进各旅游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主要的数据收集内容有:游客的基本信息,在一定时间内区域人流量的变化、游客的满意程度、游客的消费情况等等。旅游景区的服务人员,需要引导游客进行信息平台注册,收集游客的性别、年龄和生活收支等信息,结合游客的个人需求推荐合理的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旅游区内需要实现自媒体渠道全覆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宣传,让游客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方案,便捷的获取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游客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了解农业旅游观光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计算不同数据之间能够带来的商机,结合市场规模,预测农业观光旅游的未来发展前景。

2.3优化农业观光旅游的服务工作

想要促进农业观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结合游客的购买需求,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旅游新产品,为游客提供精准化服务,为了加强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引导,结合传统旅游业发展经验,设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导游形式。通过GPS定位,进行语音辅助导游,帮助游客更好的认识到景区具有的旅游价值,同时,农业观光旅游需要充分发挥出本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制定出景区服务规划,让游客能够体会到地区独有的异域风情和文化氛围。同时,要做好农业观光旅游的安全保障工作,在游客遇到突况时,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向景区服务人员呼叫帮助,在景区内需要设置专业化医务团队,保障游客的身体安全,配备保安巡逻队伍,随时做好救援准备工作,一旦出现意外,能够以最高的速度制定出应急预案。

2.4多样化景区游客体验活动的开展

景区活动项目的制定,需要围绕剪纸、刺绣、雕刻等传统民间手工艺来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文化瑰宝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但仍然具有影响力,农业观光旅游可以建立“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在景区内推行“田园风光观光游、传统工艺体验游”等项目,设计出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让游客有一个愉快的旅游体验,体会乡村独有的生活韵味,通过互联网技术,播放3D宣传动画,定期在景区开办民俗展览,让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陶艺、雕刻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22.5“互联网+旅游+农特产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农业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互联网思维,正确的认识的互联网技术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景区负责人主动学习和掌握移动支付平台、网络管理平台等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流程,通过对旅游数据分析,了解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动态,结合游客的根本需求,完善农业旅游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出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开设互联网课程帮助当地村民掌握互联网知识,在政府的组织下,建立旅游服务网站,让游客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旅游信息,促进农业旅游的有效发展。政府需要结合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互联网平台招商引资,加大宣传力度,农业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制定出有效的宣传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农业旅游的项目特色,通过电商平台,定期的推出旅游体验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需要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制定出完善的乡村分配机制,激发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助力区域经济建设,游客在游玩后会想要购买旅游纪念品,这一旅游环节承载着游客对农业旅游景区的纪念,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感官体验,景区需要创新农特产品包装,尽可能的满足游客购买需求。以此作为销售渠道,如:在农业生态果园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如果游客购买一定数量的果园农特产品,可以额外赠送旅游行程,激发游客购买欲望的同时为观光旅游景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篇3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团结一心攻坚克难

过去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在砥砺前行中实现稳步发展

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全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们承受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重点领域取得较好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稳步发展。

一、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发展为要、实干为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五年来,我们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支柱产业陷入困境、财政收入异常艰难等诸多因素,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运行。2017年本年度,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050元。

二、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外向牵动、务实招商,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五个一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将新市镇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调整到新城区,“五个一工程”与城市的有效融合,使城市规划面积由原来的40平方公里扩大到9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愈加明显,经济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双双晋升为省级园区。

——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深入实施“项目立县”战略,强化“五个一工程”项目集聚功能,发挥朱碌科杂粮工业园区、黑水现代生态科技园区、三家商贸物流园区、沙海膨润土园区的平台吸纳作用,推动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驻建平,项目建设数量、质量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招商引资取得较好成果。依托县域资源优势,重点着眼京津冀产业转移,坚持领导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多措并举,招商引资重视程度提升,工作力度逐步加大,推动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42个,实际到位资金132亿元,利用外资1.1亿美元,外贸出口1.2亿美元。

三、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产业布局愈加清晰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杂粮面积发展到110万亩,其中有机认证3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85万亩。建平小米、红小豆、荞麦、苦参晋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温氏、牧原、正邦三大生猪养殖企业落户建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2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97个,带动农户6000户,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得到提升。

——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以盛德日新、隆新矿业为代表的铁选企业,以唯科东明、慧营化工为代表的膨润土加工企业,以金正、联合利华为代表的陶瓷企业,以华润雪花、智慧沙棘为代表的轻工企业稳步发展,新引进的家居、新型建材企业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全县工业企业达到313家,其中规模以上43家。

——服务产业加快成长。会通物流、杂粮批发等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大槐树农村电商、“建平千佳购”等平台有序运转。牛河梁、燕长城、天秀山等景区提升工程加速推进。朝阳智慧沙棘、建平正信新材料实现挂牌上市。农商行改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盛京银行、锦州银行进驻建平,建设银行恢复设立。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60亿元。

四、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整体联动、功能提升,城乡面貌逐年改观

——城乡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按照产城融合、多规合一要求,聘请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建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启动实施“一河三园”建设工程。完成城区房屋开发311万平方米,小城镇开发144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36个、48万平方米。实施村级道路硬化318公里,维修改造农村公路453公里,新建垃圾池1500个、垃圾箱6000个,修建村级文化广场191个。积极争取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在我县建站,推动我县有序融入高铁经济。

——城乡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开展城乡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公益广告、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专项治理,城乡卫生环境和公共秩序得到有效改善。建设美丽乡村43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即将跨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

——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完成矿山治理1870亩,造林绿化64万亩,草原沙化治理33万亩,水土保持治理50万亩,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改善。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整治秸秆露天焚烧,取缔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22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564辆。提标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落实河长制,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动力得到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积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杂粮、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快资源整合,骨干企业发展优势更加明显。规范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去库存超过100万平方米。取消和停征48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消减机关公务用车272辆。

——“放管服”改革稳步展开。成立行政审批局,依法取消83项行政职权,将24个部门、188项行政职权集中划转。启动行政监管体制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事业编661个。农村土地确权及不动产登记工作有序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全部完成。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建平城市发展集团,7家子公司完成注册登记。深化政府采购改革,累计完成采购项目455个,节约资金4420万元。惠民补助资金全部实行“一卡通”。健全国库管理制度,部门预算管理覆盖城乡。

六、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共建共享,人民生活有效改善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创新实施杂粮种植、生猪养殖、肉羊养殖、就业安置和低保兜底、扶贫产业园“五个全覆盖”,积极推进金融、健康、教育等行业扶贫,加大驻村扶贫工作力度。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实施移民搬迁542户,全县70个贫困村、20116人实现稳定脱贫。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资1.1亿元,改造、新建校舍4.7万平方米。职教中心整体搬迁至富山新市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移址扩建第五小学和第二中学,城区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联合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投资2.2亿元,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县医院新建病房楼和一体化健康体检中心建设。实施体育场升级改造工程,启动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45处,修建“一事一议”村内户外道路723公里。发放各类就业补助1.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投资976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48户,建设保障性住房564套。

——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积极推进平安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持续改善。积极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工作扎实开展。普法工作成效明显。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有力,形势持续好转。

七、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施政、担当有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依法行政更加规范。始终坚持县委的坚强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20件、政协委员提案535件,办结率均达100%,满意率均在98%以上。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政府部门廉洁施政。深入整治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规范公务接待活动,“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

——工作作风持续转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在困境中谋发展,在实干中求突破,在服务中转作风,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此外,科技、物价、史志、人防、残联、兵役、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应急保障、侨务外事等工作持续加强,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发展!

励志图强加压奋起

强力推动2017年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各位代表,201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年初以来,面对去年我县“五个一工程”等重点领域工作在全市排名整体靠后的不利局面,政府一班人坚决贯彻县委的决策部署,积极争得县人大、县政协的有力支持,知耻后勇、迎难而上,精诚团结、加压奋起,横下一条心、誓打翻身仗。一年来,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埋头苦干,合力攻坚,推动“五个一工程”及重点领域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致力于推动发展,政府系统干事创业氛围愈加浓厚

围绕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政府系统广大干部心无旁骛、主动作为,面对困难不退缩,破解瓶颈敢担当,抓落实的能力明显提升,干事创业氛围愈加浓厚,推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各部门之间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份内事、没有局外人,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五个一工程”顺利实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和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致力于整体晋位,“五个一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加速集聚。经济开发区6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年底交工,新型建材产业园7条保温材料生产线项目快速启动,服务业集聚区红山物流商贸城项目开工建设,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主体完工,富山新市镇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一期工程进展顺利。一批重大项目的相继入驻,推动“五个一工程”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绩。

三、致力于补齐短板,城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

投资12.8亿元,启动建设城市道路22条、41公里,县城区“一环五横八纵”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投资4.3亿元,强力推进“一河三园”建设,??:映乔?涡钏?こ炭焖偻平??仙健⒈鄙缴?止?俺醪较蚴忻窨?牛??厣???罢?诩咏羰┕ぁH鹦舜笄沤ǔ赏ǔ担?行舜笄偶唇?度胧褂茫?∑椒看笄耪?谇澜?仁┕ぃ?鬯??沓?岜旮脑煊行蛲平??逵?√嵘?こ袒?就瓿伞3鞘谢?〗ㄉ枇Χ鹊牟欢霞哟螅?贫?鞘姓?逍蜗蟮玫饺?嫣嵘??钅咳胱さ某性啬芰Φ玫饺?婕忧俊?/p> 四、致力于破解瓶颈,要素保障支持更加有力

全年争取上级各类专项建设资金17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破解资金瓶颈,采取PPP运作模式,筹措资金14.9亿元,实施了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城区路网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努力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完成土地调规240公顷,批准新增建设用地111公顷,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工作。征收房屋1510户、25.6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47户、1.1万平方米,为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致力于大局稳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积极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稳妥解决维稳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筹措资金3亿元,使新市镇东西安置区1148户居民多年未能回迁的诉求得到解决。坚持分期分批、先易后难原则,有序推动困扰住宅小区业户多年的不动产登记证办理发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人员工资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乡企定向委培生及统招统分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圆满完成党的期间维稳工作任务,切实维护了全县大局的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收获伴随艰辛,发展凝结智慧。回首过去的奋斗历程,我们用改革的气魄、创业的激情、务实的工作,谱写了建平发展的新篇章。五年的发展实践,使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从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启示是:

——必须对党忠诚、依法履职。只有始终坚持县委的坚强领导,坚决落实县委决策,才能保证政府工作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才能保证政府工作有序高效,形成忠诚履职、共谋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抢抓机遇、推动发展。只有始终坚持发展、抢抓机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只有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思维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实现县域经济的新跨越。

——必须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只有始终坚持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激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增创建平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必须担当尽责、奋发有为。只有始终坚持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才能在全县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只有始终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才能不断取得各项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各级干部的辛勤付出,更与全县6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所有关心、支持建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稳增长压力较大。虽然我们全力推进发展,但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不足,支撑经济回升的基础还很薄弱,经济增长不快、财政增幅较小的问题依然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压力仍然很大。

——调结构步伐缓慢。针对“一铁独大、低端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优问题,虽然我们引进了一批家居制造、保温材料和资源深加工企业,但是尚未形成有效支撑,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强一产、优二产、兴三产的任务依然艰巨。

——惠民生任重道远。虽然我们全力以赴推进民生改善,实施了一批群众关注的惠民工程,但是部分惠民实事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在加强城乡管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强作风仍需加强。虽然我们注重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部分干部的担当精神不足,破解难题的能力和本领仍需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坚定信心务实进取

全面推进今后五年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振兴发展

党的为今后五年确定了新目标,开启了新征程。今后五年,是建平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做优发展空间、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的五年;是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五年。党的对今后五年的战略部署,为建平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辽西北、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和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的“五个一工程”发展战略,为建平县域经济发展明确了奋斗目标;刚刚闭幕的县十五届二次党代会,对全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建平振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我们必须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发展重任,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崭新的工作姿态,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振兴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以突破辽西北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计划为契机,以决胜脱贫攻坚为根本,以“五个一工程”为重点,深入实施“项目立县、产业牵动、城乡统筹、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壮大“矿业加工、家居建材、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四大产业,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切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全力推动建平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振兴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是: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在辽西北各县市前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县域经济三年攻坚计划目标。到2022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建平实际,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新突破。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实力建平。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紧紧抓住突破辽西北和县域经济三年攻坚计划两大战略机遇,以“五个一工程”为引领,推进三次产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突出抓好杂粮和畜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重点抓好矿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家居和新型建材产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积极推进电商物流和特色旅游产业,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提升城乡总体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实力建平。

——推动改革创新,建设活力建平。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以改革增活力、促发展。强化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推动建平加快发展。搭建政策平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注重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发展环境更加优良、氛围更加浓厚,着力建设活力建平。

——塑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建平。深入挖掘独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推动形成具有建平特色的文化名片。以牛河梁红山文化为根脉,以景区功能提升为重点,全力打造建平历史文化品牌,彰显建平对外影响力。加大对建平剪纸、绒绣等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强化对外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建平文化软实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倡全民阅读,着力建设文化建平。

——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美丽建平。坚持城乡统筹,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扎实开展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实施以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智能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六化”工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全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着力建设美丽建平。

——强化规范行政,建设法治建平。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使政府行为始终在法治框架下规范运行。坚持不懈地推进平安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下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切实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遵守法律、弘扬法治的浓厚氛围,着力建设法治建平。

——突出共建共享,建设幸福建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到2020年与全省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真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着力建设幸福建平。

明确目标真抓实干

奋力开创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1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圆满完成明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实现建平经济社会振兴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年要求,坚定信心,满怀激情,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本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201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达到1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达到34.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达到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达到7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13014元。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大胆创新破瓶颈,全力抓好“五个一工程”这个经济发展“主阵地”。继续强化“五个一工程”平台支撑产业、牵动项目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路网工程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五个一工程”整体形象和对外吸引力。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家居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建设,推动企业入驻达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开发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更多地植入人性化旅游元素,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使景区整体提升,尽快打造国家4A级景区。红山中心商贸集聚区要突出产城融合,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电商物流和商贸休闲等服务产业。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围绕全县种植、养殖等丰富的农业资源,以系列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项目的谋划和引进,实现整体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富山新市镇要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盘活闲置资产,利用高铁即将开通的有利契机,全力打造高铁经济商业圈和宜居宜业居住区。“五个一工程”各园景区要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引领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提升。

——盯住重点寻突破,切实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经济发展“强引擎”。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要倒排工期,强化服务,确保项目建设在层层推进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围绕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把家居产业、新型建材、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攻方向,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接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带动致富增收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动出击求实效,突出抓好招商引资这条经济发展“生命线”。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作强力推进,紧紧盯住京津冀产业转移,拿出主要精力,抽调骨干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要充分发挥“五个一工程”园景区和招商部门的主体作用,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场街要自我加压、主动上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有成果、项目建设有成效。

二、统筹抓好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提高工业运行质量

——立足提质增效,在盘活存量上狠下功夫。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铁精粉、膨润土等传统产业战略重组,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陶瓷产业改造升级力度,打造建平陶瓷品牌。强化对现有存量企业的保障服务,帮助企业融资金、解难题、破瓶颈,减负担、降成本、增效益。

——围绕增强后劲,在做优增量上持续加力。依托家居产业园,着力引进大型家居制造和配套企业,建设功能完备的家居产业制造基地。依托新型建材产业园,全力推进新型保温材料项目建设,打造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保温材料产销基地。积极扶持多彩耐压地砖等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开工的风电项目要按期投产,光伏发电项目要快速推进,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依托优势产业,在转型升级上做好文章。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开发优质高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矿产品精深加工、家居及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小升规”步伐,壮大规模以上企业群体。

三、统筹抓好特色农业和精深加工,坚定不移地加快现代农业步伐

——放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杂粮产业,扩大建平小米、红小豆、荞麦、苦参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坚决叫响“中国杂粮之乡”品牌。逐步引导培育壮大新型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建平特色的生态农业板块。继续加大节水滴灌推广力度。扎实推进农业共营制改革。

——注重规模扩张,实现畜牧业发展新突破。积极推进牧原、温氏、正邦等生猪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产业链生猪养殖基地。加强养殖小区、大场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在抓好生猪养殖的同时,稳步壮大肉羊、肉驴养殖规模,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接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全县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农产品加工园区。充分利用三家、黑水、朱碌科等园区的发展平台,鼓励引导农业合作社及小型农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兴业,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推动园区发展。

四、统筹抓好服务产业和旅游开发,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加快改造提升,做强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红山物流商贸城、南外环仓储物流园区建设进程,壮大物流市场,构建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格局。加快朱碌科杂粮批发市场建设,确保明年投入使用。有序推进粮食协会和服务业商会建设,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强化市场培育,做优新兴服务业。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与国内知名电商的合作,搭建支撑力强、辐射面广、体现建平特色的电商平台,推动建平杂粮等优势品牌走向市场。加快推进大槐树农村电商网点建设,推动形成覆盖全县的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体系。

——突出区域优势,做精特色旅游业。坚持以城带乡,启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加快推进牛河梁景区封闭、展陈提升和景观打造,努力争创国家4A级景区。积极推进天秀山、燕长城等景区规划设计和提升改造工作。深度挖掘建平剪纸、绒绣、民俗等文化旅游产品资源,精心包装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让建平特色旅游在拉动三产上发挥重要作用。

五、统筹抓好基础建设和产城融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县城城市品位。扎实推进城区路网建设,实施北外环、南滨河路、东滨河路等建设工程,形成“一环五横八纵”的城市路网体系。继续推进??:映乔?沃卫聿⒂诿髂瓿晒π钏??晟铺嵘?仙健⒈鄙缴?止?埃?涌焓?厣???敖ㄉ璨⑹适毕蚴忻窨?牛?帕Υ蛟?ldquo;一河三带九园”生态景观体系。加快中兴大桥、小平房大桥建设工程,确保早日建成通车。在去库存的基础上,科学有序推进和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建立部门、街道、社区联动机制,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工作。

——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按照党的要求,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加快推进富山新市镇建设。按照省级创建标准,扎实推进黑水黑毛驴文化特色乡镇建设。在此基础上,以宜居宜业为目标,继续谋划包装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大小城镇开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形象。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公路体系,强化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

——强化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重点抓好城市周边综合环境整治。积极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有序整合城区热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持续加大源头治理和保护力度,深入落实河长制及“一河一策”治理方案,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

六、统筹抓好深化改革和鼓励创新,坚定不移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聚焦降本增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城区商品房去库存力度,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开发。持续推进“营改增”工作。着力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补短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

——聚焦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适时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工作,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和涉企检查备案制度。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推进“多规合一”“多证合一”“一照通”改革,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监督。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延伸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培育壮大风电、光伏发电、家居及新型建材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群体。

七、统筹抓好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继续推行“五个全覆盖”扶贫模式,严格对照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及时做好动态调整工作,实现有进有出、长效帮扶、动态管理。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严格扶贫资金监管,坚决完成69个贫困村销号、11501人脱贫及贫困县“摘帽”的任务目标。

——全面抓好民生保障,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政策全部落实。强化社保基金征缴,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并推进全国第三次土地大调查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切实抓好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全力实施惠民工程,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1.继续推进??:映乔?涡钏?こ蹋?繁C髂瓿晒π钏??.继续完善提升南山、北山森林公园,加快湿地生态公园建设,适时向市民开放。3.继续加大老旧小区、城市路网等提升改造力度,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城市品位;4.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燕山湖引水工程,解决城区供水不足问题;5.在打通南外环路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总长度17公里的北外环道路建设工程;6.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总长度81公里的“大三线”道路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东北部5个乡镇公路标准;7.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我县应急指挥中心及城市规划展示馆建设;8.启动高铁站公路连接线及站房和站前广场建设;9.修建“一事一议”村内户外道路100公里;10.完成500户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

勤勉从政勇于担当

着力塑造新一届政府锐意进取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发展需要勇担当,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县域经济三年攻坚计划的重大使命,我们必须忠诚履职、勇挑重担,务实进取、廉洁从政,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做到依法行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县委权威,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至上理念,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定方式履行职责、推动工作,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在法治的约束下规范运行。

二要忠诚履职惠民生,坚决做到为民理政。坚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注重多下基层、广接地气、善听民意,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认真谋划、敢于决策,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少求面上光、多务民生事,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干,团结和带领全县60万人民,?哿ν?模?袷到?。??殴餐?辉5哪勘攴苡孪蚯啊?/p> 三要转变作风求实效,坚决做到务实从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能只开会、不推动,不能只行文、不落实,更不能推三阻四、回避矛盾、半途而废。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特别是对重点工作、重要任务,要拧紧螺丝、盯住不放,明晰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真正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四要攻坚克难敢担当,坚决做到高效执政。面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担当负责,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带头,盯人、盯事、盯结果,干练、快速、求实效,凡事定了就办、承诺了就干,做就做实、干就干好,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使政府工作一直释放活力、时刻充满激情。

五要以身作则严要求,坚决做到清廉为政。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进一步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自觉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大力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以正面典型为激励,以反面案例为警醒,教育引导政府系统干部从严要求、清廉为政,少做任性事、多怀律己心,切实在推动发展上真付出、真努力、真投入,全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树立新一届政府锐意进取、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篇4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今年以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安排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展望“十二五”农业规划。上午,大家观摩了乡镇的小麦田管、水利冬修、植树造林、“八个一”农业重点工程以及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希望同志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马上,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积极应对多重困难和挑战,保持了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取得新成效。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4.5万亩、总产110万吨,分别增长1.4%、3.7%,连续三年突破百万吨大关。小麦高产攻关“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全县共建立4个部级小麦高产攻关万亩示范片,32个乡镇千亩方和400个百亩点,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60万亩。实施了45万亩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建设,玉米单产最高达814公斤。蔬菜瓜果、甜叶菊、水产等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专业示范村56个。新增日光温室大棚400多个,新增钢架大棚1100多个,全县万亩西洋南瓜、万亩早春西瓜、万亩延秋辣椒和万亩大葱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全县蔬菜总面积达54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沪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引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入住园区,累计投资1700万元,租用开发土地1万多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新提高。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81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达到46万户。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4个,总数达到3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17个。成功举办了“县夏季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和“对接世博、牵手上海”优质农产品推荐会,实现了“展示特色产品、搭建产销平台,推动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宣传”的目的。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县新增10个省级示范村和1个示范镇,省级示范村总数达到26个。“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27个村的项目建设任务,拨付专项补助资金290万元。狠抓新农村示范典型建设,各乡镇先后确定示范村29个、特色村58个、规范村107个。农业“八个一”工程完成171项,占全部任务的67%。其中,完成农贸市场2个,农家乐基地7个,新农村示范典型1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31个,主导生产基地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1个,现代化农民超市32个,农产品品牌26个。

(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完成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500人,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000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口,完成2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和5个农村服务网点建设;155万亩小麦补贴良种全部兑现到农户。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基本完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启动实施。

(五)林业生产取得新进步。去冬以来,共完成成片造林1万亩,四旁植树350万株,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建设绿色长廊125公里,义务植树260万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县共勘界确权面积79000亩,占应改面积的100%。共颁发林权证5300份。林权证抵押贷款387万元。

(六)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6亿元,同比增长2.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新增规模养殖场106个,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5042个,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全县改良肉牛4.3万头,推广优质山羊8.9万只,生产三元杂交猪108.7万头,氨化麦秸20万吨,青贮玉米秸秆63万吨。“四良配套”养猪技术、发酵床无污染养猪技术、多户联建肉牛养殖小区模式得到快速推广。我县畜牧工作再次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分别荣获全省动物产地检疫推进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市动物防疫先进单位、全市畜牧执法工作先进单位。

(七)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成绩。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方412.8万立方米。修复加固堤防85.7公里,疏浚中小沟453条345.7公里,修建配套桥涵1800多座,恢复机井380多眼,新打机井420多眼,新打小口井5400多眼,完成综合治理片56处、治理面积4.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82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5.47万亩;改善防洪面积0.4万亩;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个,解决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5个种粮大户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涎河治理项目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等累计投资8700多万元,完成投资1020万元。

(八)农机化水平取得新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6.7万千瓦,农机配套比1:2.7。农机机械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化已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县共完成机耕210万亩,机播212万亩、机灌122万亩、机收177万亩。我县农机工作荣获全省农机系统劳动竞赛富民工程先进单位。

在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中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历史欠账太多,特别是我县河、涎河、谷河、润河等骨干河道淤积严重,排涝标准降低,急需进行疏浚治理。大部涵闸和桥梁老化失修,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和维修。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档次、辐射带动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生产格局尚未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仍不平衡,示范村建设步伐较慢,示范带动作用仍需加强。三是林木管护工作滞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林种、树种单一,生态功能比较脆弱,防护能力较差。四是农村发展许多深层次矛盾还未消除,农村工作新机制还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面的知识老化和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为突出,金融、信贷、信息等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在年和“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做好当前和明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当前和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其中畜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左右。具体任务是: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10个,争创国家名牌农产品2个、省市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新建户用沼气池2000口,培训新型农民9000人以上,畜禽饲养量增长8%左右,新建养殖小区50个,规模养殖场100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成片造林7000亩,绿色长廊工程125公里,农田林网15万亩。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一要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小麦、玉米等良种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百千万”工程,切实抓好60万亩小麦和45万亩玉米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力争小麦单产突破千斤大关,进一步巩固玉米亩产千斤县创建成果,打响淮北粮仓名片。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小麦旱情尚未解除,并且有继续加重的趋势,要把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到以抗旱保苗为主的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上来,切实加强浇灌、追肥、中耕、化除、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促进三类苗向二类苗转化、二类苗向一类苗转化,力争明年夏粮丰产丰收。要及时做好春耕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等农资的组织、调剂和市场质量监管工作,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二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坚持稳粮、强牧、扩蔬、调优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蔬菜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打造蔬菜品牌。要加快推进沪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抓好优质小麦、玉米、芝麻、红芋、西洋南瓜、延秋辣椒、甜叶菊、中药材、肉牛、生猪和山羊等优势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三要突出发展畜牧养殖。要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继续实行财政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重点实施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生猪产业标准化、家禽产业化和渔业富民工程,优化畜禽生产区域布局,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养殖模式,着重抓好优质山羊、优质肉牛、优质生猪、蛋鸡、肉鸭、肉鸡等六大优势生产区域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当前,要高度重视冬季动物防疫工作,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强化各项防控措施,落实防控经费,组织防控人员,开展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工作,确保我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四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当作农业的“生命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抓源头、抓标准、抓监管,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重点推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继续实行标准化基地补贴政策和农产品质量认证补贴政策,力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50万亩,争创1-2个省级以上标准化基地,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3个以上。

(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开展龙头企业推进年活动,把龙头企业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体系,推动政策向龙头企业倾斜,落实对龙头企业税收减免、财政扶持等措施。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做好银企对接,降低银行信贷门槛,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合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双赢。力争到年底,省级龙头企业增加3家,市级龙头企业增加7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同时,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重点抓好10-20个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

(三)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一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根据《县农田水利规划》,积极做好洪河、泉河、谷河和润河洼地治理项目申报工作。认真实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兴修,继续加强种粮大户水利工程、涎河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我县抗灾和减灾能力。要加快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良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实行田、水、路、林连片治理,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二要狠抓植树造林工作。抢抓冬春季黄金时节,切实抓好整地挖穴和植树造林工作,重点抓好长防林、农田林网、绿色长廊三大工程。每各乡镇都要绿化不低于5公里、每侧植树不少于2行的道路或沟河堤坝,完成不低于100亩的成片造林,改造不低于50亩的低产林。今冬明春的植树造林工作,每乡镇至少要建设2块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造林地块,作为观摩检查点。在冬季挖穴整地和春季植树两段工作期间,县政府将组织督查组进行全面督查,检查评比,奖优罚劣。三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要巩固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认真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续建项目,把农村学校、国有农场纳入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范围,扩大农村自来水覆盖面。大力开展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建设,着力抓好2000户沼气池和6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设,并以此带动农村居民改水、改厕、改厨,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四要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八个一”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典型建设,促进示范村及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积极整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要进一步巩固村庄建设规划成果,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规划建房。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22万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开展“两置换、两集中”试点,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突出抓好2个全市重点示范村建和5-7个县级重点示范村建设,乡镇要抓好1个乡级示范典型,打造2个特色村,整治3—5个规范村。要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有关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务工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田水平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此,我强调一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一要积极做好能繁母猪续保工作。年我县能繁母猪共参保6.59万头,参保能繁母猪死亡2900多头,累计赔付金额282.3万元,部分养殖户得到较好补偿。到明年1月7日保期将满,能繁母猪续保工作迫在眉睫。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和县农险办、畜牧局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形势,逐村逐户排查、摸底,确保完成上级下达我县5万头的承保任务。二要加快秋季玉米大豆受灾理赔工作。今年我县秋季玉米87.4万亩,大豆49.9万亩,收取农户担保费219.4万元,向上争取理赔款520万元。各乡镇、县工业园区要及时把理赔电子分户清册上报到国元保险公司,县农险办要尽快将理赔资金打卡发放到户,奖励各乡镇、县工业园区的农业政策保险工作经费随后下发。三要加快完成冬小麦承保工作。今年我县冬小麦参保目标是确保在70%以上。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规定,小麦的保费为每亩10.4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80%,农户承担20%,即小麦各级财政每亩补贴8.32元,农户每亩承担2.08元。各乡镇、县工业园区要迅速行动,确保在12月20日之前完成小麦参保率70%以上的任务。县农险办、农委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先进,督促后进,加快工作进度。

三、展望未来,认真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我县“进位争先、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全县农业工作重点围绕“保粮食、强畜牧、扩经蔬、增效益”的总体思路,紧扣现代农业发展这一方向,在抓基础设施、政策支撑、服务体系、科技兴农和依法治农等方面狠下功夫。到2015,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加12%的奋斗目标;粮食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110万吨以上;畜禽饲养量年均增长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60%;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产量年均递增10%;农牧产品加工值年均增长17%;森林覆盖率达到16.5%,林业总产值8.8亿元,活立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农机总动力160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开展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争创小麦、玉米亩产千斤县,打响“淮北粮仓”名片,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重点抓好高产攻关“百千万”工程,扩大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小麦、玉米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力争分别达到100万亩。

(二)加快结构调整,在优势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优质小麦、玉米、红薯、芝麻、蔬菜和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80万亩。要突出发展蔬菜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打造蔬菜品牌。重点沿省道线,以及界淮公路两侧创建3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若干条蔬菜生产经济带。

(三)健全体系,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增强我县农产品综合竞争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快农业标准的修订,完善标准体系,对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力争在有机食品生产认证上取得突破。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深入开展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奖代补政策,扶优扶强骨干龙头企业。要加快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强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

(五)实施重点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申报争取农业项目,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要以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沼气工程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六)强力招商引资,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招大商、大招商为工作重点,加大农业各类项目的建设力度。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政策机遇,组建专门班子,专心研究,争取项目,举全县之力,一心一意“大招商,招大商”。当前要突出抓好沪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转变我县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七)强化畜牧生产,在现代畜牧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加快实施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生猪标准化和家禽标准化三大工程。优化畜禽生产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羊、肉牛、生猪、肉鸡和肉鸭等生产基地优势区域建设,示范带动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广和扶持“牧+沼+菌”等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建立“畜牧养殖-粪便-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秸秆青贮-畜粪便-沼气-发电”等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从粗放养殖到生态养殖良性循环的转变。

(八)夯实农业基础,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将灌溉、防洪、抗旱、排涝、生态进行综合策划,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工程、河治理工程、谷河治理工程、洪河洼地治理工程、中小型涵闸除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大中沟桥梁维修重建、泉河洼地治理以及谷河洼地治理等工程项目的规划,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努力争取项目。同时,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保障农村居民用上安全洁净水。

(九)大力植树造林,在林业生产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防护林建设、平原绿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建设以及农村片林改造等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篇5

一、“十一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0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740.25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1位前移至第15位。预计今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跨上了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2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897美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0位前移至第7位。预计今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接近7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77.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86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0位前移至第13位。“十一五”前4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8.3%,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也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以上。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15.1∶45.4∶39.5调整为2009年的9.5∶52.5∶38.0。内蒙古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二)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全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构成由2005年的48.3∶4.1∶45.4∶0.7∶1.5调整为2009年的46.6∶5∶45.9∶0.8∶1.7。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981.7万吨,比2005年增加319.5万吨,已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75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区肉类产量达到234.06万吨,牛奶产量达到903.1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4.15万吨和212.04万吨,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农牧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全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大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前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0%。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涌现出了伊利、蒙牛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30多项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的工艺和设备。内蒙古有7户企业列入全国500强。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驶入快车道。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4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696.65亿元,年均增长15.7%。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7.3%提高到2009年的21.7%。围绕自治区工业化发展,先后建设了一批大型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从而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内需外需大拉动,经济发展不断增添新动力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重点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十一五”前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4%,累计完成20950.9亿元。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的基础上,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以生态、水利、电力、交通及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全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1%,累计完成投资10694.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用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5.51亿元,年均增长41.4%;用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累计完成投资2306.73亿元,年均增长24%。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使我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日趋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头与动力。全区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908.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54.68 亿元,年均增长21.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44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00.63亿元,年均增长19%。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由温饱型转变为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358.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55.31亿元,年均增长20.4%。

(四)对内对外大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以来,全区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产生不利局面,化危机为机遇,努力应对国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同时,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对外贸易。全区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51.6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9.3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20.6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美元。全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5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1.8亿美元,四年累计达103.92亿美元。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675户,比2005年增加2761户。摩托罗拉、百事可乐、奔驰、沃尔玛、麦当劳等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内蒙古,外资银行也开始涉足。

(五)城乡区域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构筑新格局

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和辐射逐步增强,正逐步形成与周边省区市、腹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9年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七个盟市生产总值达到7539.98亿元,占全区的6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81.62亿元,占全区的5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97.76亿元,占全区的65%。东部五盟市生产总值达到3354.67亿元,占全区的3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9.19亿元,占全区的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06.1亿元,占全区的31.9%。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内蒙古80个旗县及县级市生产总值达到4864.14亿元,占全区的50%。在2009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2009年末,全区城镇人口1293.4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53.4%,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大发展,和谐内蒙古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生工程见成效,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全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2005年的339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1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292万人增加到805万人。全区有87.47万城镇居民和121.08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十一五”前四年,城镇新增就业89.2万人。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环境治理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全区9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或者较好,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普遍增加。“十一五”前四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18.83%,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3.5%。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09年末,全区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2005年的96人增加到2009年的146人,其中少数民族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2005年的122人增加到2009年的186人,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09年,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75%和93.53%,分别比2005年提高5.1和3.4个百分点。全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6.05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2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7张和1人。全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5985元增加到2009年的30699元,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5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12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37元增加到2009年的15849元,年均实际增长1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89元增加到2009年的4938元,年均实际增长10.1%。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第14位和第17位,前移到2009年的第9位和第15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家用轿车、信息通信产品、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十二五”时期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们认为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5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时期,全区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我们建议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发展实现新突破。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十二五”时期,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和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在抓发展上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能有半点松懈。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不断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推动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区是全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要以构筑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深入贯彻节约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努力建设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网络。内蒙古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和公路为重点,加快运输通道建设,构建“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要以出区通道、口岸通道、煤炭运输通道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线建设和已有线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和提速力度,建成比较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及出区、达海通道。公路方面要扩大公路网络覆盖面,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尽快打通与相邻省区大城市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出口,实施乡村通达工程。加强口岸公路建设,形成联通俄蒙的公路运输通道。加强机场建设,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构建区域支线航空网。加快以天然气输送为重点的输气输油管道建设。

――加大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努力推进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适当扩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例与份额,增大居民收入再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决策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来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二)“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采取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时期,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贯彻实施好有关国家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6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下功夫,在进一步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上下功夫。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发展能耗低、技术含量高的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促进工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要切实采取措施,从政策配套、营造环境、完善制度等方面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在扩大规模和提高比重上取得突破。继续加大和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提升建设项目的层次,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经济稳步增长。要继续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根据内蒙古实际,加强现代农牧业建设,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传统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新型煤化工和冶金建材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稀土高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加快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今后我区要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升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打破服务行业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从融资、技术、就业培训等环节给予支持,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4.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建设环境产权制度。必须推动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有约束力的现代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开采、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用水、用地、用电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使利益相关者和受影响者共同分担由于资源开采所带来的影响。第二,严把高能耗行业准入关。从严控制高能耗项目,管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压缩部分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行业规模。要坚决贯彻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向我区转移;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辟能源供给新领域。积极实施能源多样化方针,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要强化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和污染浪费惩罚机制,增强节能减排实效。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自治区东部和西部两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鼓励西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6.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富民与强区并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务必使农牧民收入水平不徘徊,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切实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完善城乡商品商业网络,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产品与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二是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