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转型发展 实施策略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媒”关系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范龙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提出“人媒交互与共生”的观点,即认为“人与媒介,注定永远处在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交互生成’的关系之中:人通过使用媒介而使媒介成为‘媒介’,媒介则通过被人使用而使人成为‘人’——人与媒介各自本质的获取,是双方彼此赋予的结果”[1]。这种“人媒交互与共生”是“人—媒”关系应追寻的理想境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培养媒介化社会中个体的媒介素养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当前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虽成长于媒介化社会,但由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故对媒介的认识与使用极易出现偏差。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他们适应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于促使其成长为人性完整而丰富、超越时代、与“媒”共生的未来人。联系我国实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尚未普及,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学校较之于家庭、社区等更具现实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专著等相继出现。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有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作出简要总结与评述。
一、研究背景
1.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有待完善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欧洲,至今国内外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英国学者David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我国学者张开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通过教育手段应该掌握的一种体验媒体、解构媒体、分析媒介讯息和制作媒介制品的技能和素养。”[3]媒介素养教育,即促使个体具备这种素养的教育,其在1997年由卜卫系统地介绍入我国。在这近二十年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伴随媒介影响力的深入,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如表1);第二,研究内容——涉及概念界定、内容建构、施行原则、推行意义、问题反思、发展趋向等;第三,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思辨研究,又有实证调查研究;第四,研究思路——既有对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又有对本土化理论构建与实施的思考;第五,研究视域——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初步体现跨学科视域的聚焦与融合;第六,研究对象——笔者通过整理2001年至今的460余篇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的主题,发现研究关注对象的多样化(如表2),特别是对于学生受众的研究,涵盖了“学前儿童”、“中小学生”、“青少年”、“高中生”、“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英语专业学生”、“高职学生”、“军校学员”、“医学院学生”、“公安院校学生”等众多视角;第七,研究风格——选取的切入口较具体,贴近时代生活与研究热点;第八,研究呈现“不均衡态”——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关注“受众”较多,特别关注“大学生”与“青少年”群体。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远多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即有关研究中具体到学校教育角度的较少,反映出研究“泛而不深”的特点;研究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开展起来。
表1 2001—2012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表2 2001年以来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期刊论文的关注对象类型统计
2.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不仅是完善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且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大众传媒正在快速发展,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业。”[4]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缺位。特别是在媒介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这种教育的“缺位”,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为其成长埋下隐忧——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对媒介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下图);因“媒介问题”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增多等。学校对于中小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小学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性、持续性、强制性、制度化等特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展开了研究。
图 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电脑功能
数据来源: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于2004年11-12月所开展的“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
二、研究内容
1.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方面更为匮乏。因此,我国当前的研究仍在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特点
媒介的形象化、娱乐化、商业化,同质化等特点[5],使青少年在面对媒介及信息时遭遇新的挑战。
(2)媒介接触状况
戴怡平提出:“媒介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效果是累积的,青少年的媒介接触影响其观念和行为的形成。”[6]当前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特别是接触新媒介的人数、渠道、频率等均明显增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7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1.62亿网民当中,青少年学生比重已达35.8%。
(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小学生所处的心理时期是复杂的,表现为:他们的社会性与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但自制力欠缺,易受影响而盲信盲从;思想活跃、敏感,好奇心强;易偏激、冲动,产生逆反心理等。
(4)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当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表现为:在思辨层面,对媒介信息缺少辨别能力及主体性批判意识,进而导致非理性认知及行为;在技术层面,片面使用媒介的娱乐化功能,沉迷于“追星”与“网络虚拟世界”,而利用媒介获取、加工、创造、传递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
(5)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国政府认为:“如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与学生的基础教育正确结合,就能对他们成年后的‘公民性’产生巨大的有利影响。”[7]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众传媒接触与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相关,而人的心理素质或人格力量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8]现代社会在科技发展、媒介全球化与市场化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去中心化、意义碎片化、商业利益化的传播浪潮。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中小学生更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以促成自己现代公民身份的转变。
(6)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伴随教育研究的深入,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作用不是让学生认识媒介并运用媒介,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主体自身及主体间的多向度理解,体验视域交融的生命质感与美感,进而收获全面而丰富的生命内涵。
2.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整体上仍处于准备阶段。尽管一些中小学作出了积极尝试,但是影响尚未扩大。主要问题有:重视程度不够——迫于升学考试压力或受限于眼界;概念界定不明——例如,将“媒介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素养”等,而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其实施方向;具体规范缺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仍未建立规范;机制保障欠缺——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估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资源匮乏——必要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与专业师资、课程教材等软件资源配置亟待完成;师资培养不足——教师在职培训与师范生教育缺少系统性;社会协力薄弱——缺少相关社会力量的配合,较之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团体及社区所发挥的显著作用,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显得力量单薄。
3.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1)宏观层面——引导与支持
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颁布相应的教育政策,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从法律与制度的层面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予以保障。具体来说,应引导传媒产业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媒介环境的监督,从而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提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施行的宏观框架,建立媒介素养考核评估机制,支持完善相关资源配置,从而为其推行构建适宜的内部环境。
(2)中观层面——指导与辅助
①高校:应在研究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有益经验的同时,研究其本土化推行路径;积极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质资源与理论指导。
②社会组织: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应加强[9],不仅调动媒介机构的力量,还应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与教育组织,以辅助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
③社区:应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补充。在我国,社区在媒介素养教育推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微。伴随新媒体的出现,有学者还提出通过“实际社区方式”与“虚拟社区方式”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10],富有启发意义。
④中小学学校: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主要场所。应加强与高校、社会组织、社区等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在职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体系;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将教师与学生的媒介素养测评纳入到已有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媒介素养拓展平台,如,鼓励其参与校园广播台、校报、微博及网站管理等工作。
(3)微观层面——转变与交往
在“参与式文化”与“后喻文化”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应以真正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为前提,采取超越“保护主义”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往而非单纯的说教来实现,关注学生主体性反思意识及互识、共识的理解精神的生成。与此相关,周大勇提出青少年自主建构媒介识读体系的四个步骤:“知晓—分析—反思—行动”[11],对中小学教师具有启示意义。
4.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设计
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即可概括为媒介的“认识”与“运用”两个层面。[12]戴怡平认为其包含五个方面:媒介结构;媒介类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13]张新明等认为其包含三个方面:媒介知识、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14]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讨论,还未具体到中小学层面,但均可体现教育内容对“媒介”本身的超越。
5.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
(1)独立模式
宫淑红认为:“随着媒介消费的日益增加,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15]张开等认为:“在小学阶段,媒介素养可以独立课程的姿态加入小学课程体系,这样既能达到小学阶段教学互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分辨力和综合素质,又能达到丰富小学生生活和减负的目的。”[16]有学者提出:“媒介素质教育的所有目标只有在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时才能有实现的保障。”[17]在该模式下,还可讨论课程类别,如主修、选修、辅修等。
(2)融合模式
有学者认为,就我国实际而言,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融合在国家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推行。陶营田提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小学的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已经包含有媒介素养的成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18]已有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所作出的研究——李海源谈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李凤芹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也有学者探讨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3)渗透模式
有学者认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可通过“隐性课程”渗透实现或是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展开。例如,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报社等。
6.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模式
一是“网络型”,即由下而上自发推进;二是“纵向型”,即由上而下指引推进;三是“放射型”,即主要由个别机构推进,而后逐渐在中小学中推广。目前,“纵向型”模式得到较多学者认可。即应将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指导中小学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越性,上下协力承担此教育重任。
7.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享有媒介自由的同时,不为这种“自由”所奴役;促成教育的理解性[19]——由师生主体间理解发展到主体与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由人对媒介的理解拓展到人与媒介的交融与共生;促成社会的和谐——在社会参与中享有理性的自由与自由的理性。
三、研究不足
我国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表现为相关论文、专著、论坛会议、调查项目、研究机构等的出现。例如,中青网开设“媒介课堂”专栏;“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召开;深圳举办“媒介素养进百校”系列培训讲座;上海成立首个媒介素质“青少年教育基地”;张洁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团队与黑芝麻胡同小学展开合作;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中心在长春市四五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
但整体上看,相关研究亦存在不足:起步晚,数量少,反映关注度较低;论述西方相关概况的理论研究较多,针对我国实际的实证研究较少;感性认识较多,批判性理论论证较少;热衷于关注新兴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忽视对传统媒介影响力的研究等。
四、研究趋势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应在进一步明晰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以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为前提,其中包括正确对待媒介的发展趋势。鉴于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相关研究可能呈现出数量上增长的趋势;并应增加更多的实证调查研究;伴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应逐渐转向重视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推行路径的构建;日后的相关研究会愈发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与优势,特别是心理学,其可能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开辟出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范龙.“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人媒交互与共生[J].国际新闻界,2011.7.
[2]蔡帼芬等.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7][16]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军林等.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6][13]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
[8][17]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5.
[9]刘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10]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周大勇.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12-7—9.
[1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
[14]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M].中国电化教育,2006.6.
[15]宫淑红.对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
篇2
关键词: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农村小学教师;美术专业课程;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14-02
一、湖南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美术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差
由于农村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学员设备、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专职美术教师不足极大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专业教师缺乏成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大碍。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更没有美术专业教师,而目前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老师年龄偏大、美术基础仅限于个人爱好,根本谈不上美术素养。美术师资不足,兼职教师素质低,就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他们肤浅的美术知识,陈旧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所以农村美术教育中就出现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状况。没有发展的、变革的目光,美术教育就依然停留于原地,就缺乏培养有审美情趣人才的活力。
二、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生源的特殊性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湖南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创新和完善小学教师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我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独家承担培养任务。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行分专业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实行小学学科(课程)全覆盖,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且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带头人。
2010年9月,已按计划面向全省招收了1400余名优秀初中毕业生,采用二・四分段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部负责培养,注重教师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后四年分到各专业系部进行分专业培养,目前已处于分专业培养阶段。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自偏远农村,其美术基础几乎为零。目前,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重教师技能培养要求和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有些不相适应,也是造成当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实用美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传统对美术师范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专业学习要求,注重绘画技巧的学习和研宄,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这使得师范毕业生在面对中小学生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表达,造成教与学环节的脱节。
三、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能力培养
(一)学生能灵活掌握各种美术工具材料
美术的每种工具和材料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熟悉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取长补短,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工具材料美化校园,为校园活动和各科教学增色添彩。除了能购买的工具材料外,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变废为美。教师还根据女生人数众多,做工精细的特点,不断利用新材料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上不断推陈出新。材料多样化教学与小学美术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处处体现实用美术教学特色。
(二)拓宽师范生的艺术眼界,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为了解决农村师范生艺术视野狭窄的问题,教师尽量带范作来上课,特别是师范生的优秀作业更具有说服力,或使用有带大量图片的课件进行教学,提供尽可能多的图片资料。学姐学长的优秀作业不仅开阔了学弟学妹的眼界,也增强了他们学好美术的自信心。师范生通过借书、买书,网上查询等方式,寻找设计素材,不断提高美术作业的质量。美术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各级各类小学提供的美术展览,开阔了师范生的艺术视野。
(三)制定与实施美术教学技能考核相关制度
为了继承与发扬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门为农村免费定向生制定了教师技能考核制度。技能考核包括普通话、美术、书法、音乐、体育,英语口语、舞蹈等。美术的考核内容为教学简笔画和板报设计。通过对两届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学生学习美术字、板报设计和简笔画的氛围很浓,美术教学技能的水平提高很快。
(四)为师范生提供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的机会
由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师范生一进校就确定了专业方向发展,为了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各个系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如美术兴趣班就有剪纸、丝网花、陶艺、创意版画、电脑美术等。兴趣班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开设校本课程在兴趣班试用,拓展新材料的使用,还能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城市课程资源,让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美术教师利用周末频繁组织师范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美术展览,贴近原作与绘画大师近距离的接触,这样师范生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努力创造机会组织优秀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小学美术特色活动,并邀请知名美术教育专家来学院举办讲座,尽可能多让师范生了解小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同时系部每学期都举办实用美术作品竞赛,通过举办美术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小教大专部每学期都举办各种美术竟赛活动,如剪纸、手抄报设计、综合材料设计等除了给获奖者颁发证书,还举办获奖作品展,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美术竞赛的积极性。参加比赛的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有所提高,学生的参赛作品由单件到系列作品,逐渐养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习惯。
将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入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教学改革,在继承与发扬教师教育重美术教学技能训练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儿童美术教学与电脑实用美术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技能的培养模式,已初显成效。改革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教学现状,使师范生掌握实用美术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小学各科教育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综合能力素质,坚定教师职业取向,树立现代教师理念,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小学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四、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研究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和学生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范围较为广泛,但始终围绕着学生美术学习、教师自身技能、反思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美术教师除课堂之外,还需更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和美术课堂、美术课程和学生美术学习的联系较为紧密,这说明美术教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讲授教材上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也要通过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美术教师自身在提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术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品质,并能在美术教学中将它们传递给学生。
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具有美术教学能力,首先一定要了解小学生的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美术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学会用小孩的思想来思考问题。美术课上要让学生学会动脑、发挥想象和动手能力,需要美术教师运用自身的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
能够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怎么教美术”、“为什么教美术”的条件性知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心理学、教育学、儿童美术心理学及美术教育原理等等,是为美术学科知识提供基础;还包括实践性知识,实际的美术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制定的能力。美术教师在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所要具备的课程情景知识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得到锻炼、总结、升华,成熟为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的。
五、结语
面对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高师美术课程设置,培养出专业扎实、知识广博、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一专多能的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构建合理的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是时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它涉及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千秋大业,是头等大事。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12CTM019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01.
[2]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G].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4:326.
[3]《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编辑室.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资料选[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2-23.
篇3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师 师资状况 自身素质 学习与培训
[作者简介]关峻峰(1974- ),男,吉林白山人,北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83-02
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断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教师,担负着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美术师资状况
在我国,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来自师范美术院校或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思想的直接动力来自于科学与实业,是一种强调技艺学习的美术教育,师范美术院校与专业美术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以美术技能的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师范美术院校只是在课程设置中比专业艺术院校多加入了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相关的教育类课程,且这些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只占较小的比重。这种“重技”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直接导致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分离的教育现象。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推崇艺术家、轻视美术教师的思想倾向,导致当前这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用艺术家思维,而非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思维进行师范美术教育活动,他们中很多人更重视的是美术专业水平的提高,而缺乏对先进美术教育理念的学习与实践热情。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明确,高师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高师美术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师,绝不能以职业艺术家自居。
我们并不是反对美术教师为个人美术专业能力的提高所做的努力,而是强调美术教师作为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画家往往给人以自由散漫、特立独行的印象,但作为美术教师则一定要处理好自由与规范、艺术个性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高师的职业特点要求高师教师既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又是培养造就高素质教育人才的专家。“懂美术,不懂教育”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简单、僵化,在美术专业课的学习上延续了过去作坊式的教师传授技能、学生照着练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我表现意识强调不足;灌输式的艺术理论课的学习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考过就忘,学习效率低下。
高等美术师范院校中的部分美术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缺乏认识,大多不熟悉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缺乏认识,他们习惯于用专业美术教育的方法教育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缺乏美术教育的专业素养,认为只要画好画就能做好美术教师,对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教育远离了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不利于师范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推进,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新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明确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美术师资,我们是要为普通美术教育培养艺术师资,而不是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通过高师美术教育使这些美术师范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教学能力,使他们懂教育,知道如何设置美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美术史论相关知识,了解少年儿童的心理,知道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在我国,美术从业者大都要挂靠某单位,学校尤其是高校是其首选,因为我国艺术品市场虽方兴未艾,但并不完善,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艺术家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很多艺术家通过在学校做教师来安身立命。这种状况使许多不是真心愿意从事美术教育的人进入美术教育队伍,他们懂艺术,但未必懂艺术教育,他们势必会以其言行影响学生。这对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大,因为他们多是艺术家思维,以这种思维模式培养出来的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并不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艺术课改之后,这种不适应现象更加明显。
为人师表是要求教师凡事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学高当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在美术师范院校比在一般院校更加具有示范意义。师范生正处于思想性格形成阶段,极具可塑性,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他们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各种资讯的传播及获取十分便捷,这些资讯良莠难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努力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美术领域内,面对大量艺术形式、艺术思潮的涌现以及艺术家对“自由意志”的追求,美术师范生容易出现价值判断混乱的问题,美术教师的一言一行、着装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美术教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思想的开放性,时常被指责奇装异服、行为散漫,作为高等师范美术教师要引以为戒。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书,同时还要育人,要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美术教学活动的特点,使美术教师更应该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美术教学活动的“个别性”特点,使美术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这就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美术教育具有“情感教育”的特点,艺术作品饱含丰富的情感特征,美术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及人格等各方面将受到美术教师与艺术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
高师美术专业教师首先应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术教学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是一门强调技术性的实践课程,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美术教育又不仅只是美术技艺的传授,还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论、美术技法理论、艺术批评等方面的学习,且用理论指导实践,各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对专业技能的提高还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美术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对整个美术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及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
高师美术专业教师除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教授学科知识的相关教育理论与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美术课程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高师美术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师观、学生观及课程观,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有较深刻的认识。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运用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对高等师范教育更显重要。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师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高师美术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创作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即研究教育教学现象的理论能力,表现为教师把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善于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合作活动,毕竟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视野,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高师美术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掌握最新专业动态、美术教育理念、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及导向。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新的艺术现象、新的美术及美术教育理论陆续产生,高师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适应社会发展,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教育政策及教育导向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作为师范教师必须对我国的教育政策给予关注,如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导向、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等。
高师美术教师还要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对美术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并对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为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理解艺术、理解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影响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所以相对于专业美术院校,师范美术院校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开展高等师范美术院校在职美术教师的学习与培训途径
第一,组织开展深入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明确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性质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观念,加强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前沿的联系。高师美术教师一定要明确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教师职业教育,其有别于培养其他美术工作者或艺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明确高师培养目标对高师美术教师意义深远,只有恰当强调了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高师美术教师才不会偏离方向,才可能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高等师范美术院校也要经常组织各种学习,探讨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研究中小学美术师资需求,尤其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后对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提出的新的要求,师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方向。
第二,针对师范美术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到有师范美术教育先进教学经验的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师范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带回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师范美术教育方法,也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针对存在问题举办讲座或答疑活动,对师范美术教育状况提出意见并进行指导,以此促进师范美术院校改革及师范美术教师自身的发展。
第三,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及艺术教育理念。高师美术教师除了要不断地学习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外,还要对美术教学实践及美术教学理念进行大胆的实验和探索,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示范课、讲课比赛等教学活动,努力实践,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第四,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系中,倡导完善自我培养能力,建立终身学习观念。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个体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外力的推动,教师自身的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能力将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教师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才可能建立终身学习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终身学习是提高内在素质、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高等师范美术教师必须认识到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提高高等师范美术教师整体素质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高师美术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的成败,进而关系到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高师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小学美术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情感的教育。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美术教育这种重要作用的发挥都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基础之上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和新课改的实施、发生在学校的许多恶性事件和学生的厌学愤世等不良心理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对人才的培养,而新时代人才的标准以健康丰富的情感作为基本的评价依据。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中的优势
情感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大一方面表现在美术对情感道德的重要影响。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能够在促进人的道德教育以及道德提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育人重要阵地的学校,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美术课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的优势。第一,美术课本身具有的情感性使学生在感染和熏陶中,潜移默化地促使了情感的升华和表现。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爱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第二,美术作品中形象化的形式克服了其它学科枯燥和抽象的缺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美术作品本身是形象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龄阶段,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阶段,小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很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美术活动还直接地处理人类的情感,表达高尚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对美好生活憧憬和向往的美感;宣泄郁积于人心中的恐惧、烦闷、孤独、愤怒、焦虑和狂暴等不良情绪。”
其次,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扩展了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美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既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也不仅限于技法的传承,而是在静态的环境中,自觉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整体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不仅是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因素,同时也是教学的手段和教育的目的,小学生可以通过绘画的画面表现、宣泄自己好的或是不好的情感,美术教师通过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注意事项
首先,小学阶段的情感教育要符合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分别处于前运算阶段(3-8岁)和具体运算阶段(9-14岁),依据皮亚杰的这一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儿童的这些特点,任何刻意揠苗助长的行为都会适得其反,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因势利导组织教学。教师在肢体语言等方面都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情感教化的目的;在游戏教学中,无论教师设计什么样的游戏或者多个游戏,都应注意这些游戏都应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单纯的为了让学生快乐而游戏,否则就失去了游戏的价值和教学的意义。
其次,小学生对美术教师的依赖性,使得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表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想感动学生就需要感动自己,使自己首先投入其中,而且这种情感必须是教师的自然流露。
教师丰富而纯洁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美术教师在情感教学时只有自己先入情,学生才能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
再次,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无论是美术教学还是情感评价环节,都应注意:一切以学生为主,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积累,播种情感的乐土。如在欣赏领域中美术作品的内容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并且要包含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近现代的、全景的、局部的,因为人物形象较容易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针对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美术作品的选择,选取的美术作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作品进行欣赏。
最后,美术课的情感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且还包括在课外活动以及与美术有关的每个过程中,不仅包括显性教育的教学还包括隐性教育的感染,这就扩大了美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不仅给教师而且给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下,学生的才能才能得到施展,情感才能得到释放和宣泄,在释放和宣泄时,升华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在这领域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总结完善,在此,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证。
参考文献:
[1]孙际敏,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1
篇5
摘要:当下我国正如火如荼的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小学美术的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并且被越来越重视。美术其实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它能提高人们的视野和想象力。对小学生美术思想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固有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重点强调的应该是对学生独创性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独创性;小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
小学是未来学生培养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小学教育做的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国家素质教育的成败,同时,小学教育也是改造、构造社会个体的基础性阶段,只有在一个宽松、活跃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一、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增强学生思维性、审美力的重要一环,能提高学生对世界外物的认识和解读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不应当是一味固定的模式,应当追求创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1.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外物的能力
任何事物只有先通过观察才能理解,只有进过外象的观察才能了解其本质的内容,所以观察是很重要的2。在美术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外物并从自己所看到的角度在纸面上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和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有耐心去观察,从而养成一种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
2.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记忆
通过对学生观察的理解可以知道观察就是为了更好的总结其本质和特征,对所有问题的认识就是在不断的观察、理解、再观察中积累的。美术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去运用色彩整理出其所看到的外物并绘画出来3。通过绘画可以使学生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各类不同事物的区别,增强辨别能力,提高其对事物的记忆力。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会给绘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可能就是永久性的。
3.能够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活动,是观察者通过表象的观察,在其脑海中进过加工形成的新的事物形象或者对事物更深次的理解,如看到树叶变黄,知道秋天临近。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对生活或者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在小学生的学习中要从小培养其对外界事物的想象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绘画教育,让学生们在空白纸上绘画出其能想到的东西,在漫长的教学中不断增强其主观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美术教学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们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这里可以随意描画,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无拘无束的自由
二、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性的建议
美术教育具有巨大的优势,做好美术教育是关系到个人成长、未来建设的大事,应当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本文以下将对如何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这一目的提出几点建议:
1.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对学生的小学教育目的就是为以后让其更好的接受知识和各种挑战打下基础,小学教育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复杂且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适应学习、生活节奏,就要做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学会主动去学习,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小学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再以直接灌输理论而应特别注重实践。比如带领同学们在春天的田野里去写生,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进行学习,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察,有人会描绘出绿油油的麦田,有人则会绘画出悠闲的白云等。由此可知,美术教学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能有不同但丰富多彩的效果。这才符合教育的目的。
2.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景构造
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外部因素,试想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是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对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美术教育中也要特别注意对教学环境的改进。如果要是在课堂上富有激情的讲解,学生肯定也会被带入其中,达到身临其境、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在美术课堂上渲染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要多鼓励,增长其对该课的兴趣,而不能一味的否定,最终造成学生对美术的放弃心理。要让学生轻松学习,去享受美术课程。
3.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可能能带动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不在是课堂的决定者。所以要培养一批适合现代教育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培养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做好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讲课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及时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且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6。怎么样才是优秀的教师那?首先就是老师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中间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样的教师也是符合新课改下教学的优秀教师,是一名合格的能够带动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载《.陕西教育(教学)》,2005年第7期
[2]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3]李新云:《浅谈小学美术的创新性教育》,载《教学心得》,2011年第3期
[4]林珊:《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之所见――智力和个性得以体现和培养》,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篇6
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教师的作业课、自由课、轻松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于是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就成了终生“荒废”。我认为导致小学美术现状的原因有::
(一)社会和家庭因素
随着年级的升高升学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对学生的分数越来越重视,分数决定孩子的命运。家长还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家庭组成社会,大环境影响导致误认为美术不重要。
(二)学校因素
教育管理的不严谨,新课改还没有真正深入教师的课堂,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们也把美术课改上其他课。师资力量匮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很少,上美术课就是依葫芦画瓢,学生感觉枯燥。这就遏制了学生的美育。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设置
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难以深入实施,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教学设施落后,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Jil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选择美术素质较好的教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分管学校美术教学、美术特长生培养、学校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学校美术总体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教研,开展活动
1.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得不到开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理论导向,没有教育研究成果作借鉴,加上美术教师自身美术素质不高,他们多半是美术爱好者,优秀一点的美术教师也仅限于师范学一点点。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学校美术教育活动高水平,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2.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科研活动,循序渐进,不可盲目不讲方法不讲顺序。教师兴趣一来就教,活动一来就搞,上面布置的是素描就搞素描,是色彩就搞色彩,是创作就搞创作,不管学生是学了还是未学,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因此,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科研活动,美术欣赏是不可忽视的。多年来,农村美术教学很少上美术欣赏课,而重点是临摹,再其次是写生。因此,导致有些学生一本书课上完了,还不知道书中欣赏课内容怎么欣赏,欣赏什么。美术欣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眼,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还可以陶治学生思想情操。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欣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如山区学校可进行竹工、木工制作;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编管或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篇7
小学美术教学体会趣味性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营造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我的课堂上,孩子的行为方式永远是自由的,他们不会也无需永远都坐在教室里,尤其一年级的孩子总喜欢时起时坐,情绪高涨时还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他们的思维空间更是自由,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对我说“不”,可以画与众不同的画,即使偶尔犯错误也能被宽容……就这样在课堂上给孩子“一路绿灯”,还他们学习的主动权,让其无拘无束地在知识的花海中吸取所需的蜂蜜,让创新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小学生较普遍的好奇心理,导致他们对新奇事物激发出强烈的探求欲望。我们应当针对学生此心理特点,实施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爱画画的兴趣。努力把讲台营造成舞台,让学生有勇气进入了创新制造领域表现,促成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设计的美术课容易激发学生对绘画学习的热情,同时又能让他们拓宽眼界,,激发起更大的兴趣,达到促进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的不断增强,学生的主观艺术创造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
二、创作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灵魂、鼓励学生自我体验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创新是美术教学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美术教学贯穿始终的重中之重。创作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情操和良好品德,还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儿童创作画是小学美术课的重头戏,培养想象力是做好创作画的关键,而兴趣则是做好创作画的动力源泉。在创作画指导中,要多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回忆、想象中提炼创作题材,这些都是儿童创作画的上好题材。
鼓励学生自我体验,就是鼓励学生自己通过事件亲历,对事物的接触感悟以及多次的有效尝试,从而了解熟悉事物的性质,对美术而言,就是通过对工具材料的熟悉过程中学会擅于运用美术技能技巧。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力做到少儿精,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应当勤于观察,对看到的学生较好的美术作品作业,要及时给予表扬。并且把他作为典型来讲解,吸引其他学生对这位同学感兴趣是怎样做到的,促使学生向榜样学习。
三、美术教学应不断强化学生对审美意识的感受
美术课教学应当努力做到给广大小学生们以敏锐的灵感及一双灵巧的双手,用它去发掘美,去创造美,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具体应注重如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欣赏
小学生虽年龄小,可好奇心却很强,为他们设计欣赏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所认识,欣赏那些与现实生活挨边的美术作品。最后促使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比较及想象。凭着所欣赏事物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没有什么比让学生对上美术课心怀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了。
(二)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注入一定程度情感交流内容,对于广大处于潜能开发阶段的小学生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情感目标,促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小培养他们以审美的角度去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同时,教师要把感情渗入到多姿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些有亲和力的语言及动作来调节美术课堂的气氛,收到了十分显著的
四、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趣味性较强的课件,让这些图片摆放在小学生的眼前,辅以相适应的优美旋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我的经验尝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实施多媒体美术教学,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会明显改进。
(2)对小学美术在强化对他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欣赏、工艺美术及设计课的力度。
(3)不断探索美术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侧重的是对全体同学的素质教育。多媒体那些近乎游戏式的寓教于乐内容,尤其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的实践活动。
五、美术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必要的延伸
有些孩子对美术有特殊的天赋,这些美术兴趣超常生,渴望得到美术教师课堂以外更多的辅导,不少孩子的家长也常常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认为,美术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开展美术课外活动,对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美术兴趣与特长,发现和培养美术超常学生,具有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要坚持自愿与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在活动中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很多经课外美术兴趣小组培养的特长生,有的步入了艺术殿堂,有的成了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庆幸:在他的学生时代有一个好的美术启蒙老师,他们都得益于老师的热心、认真的课外辅导。
总之,上好小学美术课,需要依靠我们长期实践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局面。使大家明白,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只有坚持不断地改进优化教学方法及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实现突破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解决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充分地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国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教育教学参考,2012,(5).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学校教育,其目的显然不是将每名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收获,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1.深化教材,督促学习
上好一门美术课的前提是研究、深钻教材,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把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美术教育所追求的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重视好人文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以及权利,致力于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明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达到此种目标,美术教师应当充分理解教材的精神内涵,了解教材作者的编写意图。
2.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科学、务实的教学设计和张驰有度的教学节奏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美术课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绘画方法,学生不仅学不进去,反而会产生厌恶感。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都是需要教师准备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应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争取更高的教学效率。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安排,在一堂课上多层面地要求学生,使他们尽可能地在各个方面得到比较均衡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教学课件,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学得快乐并收获成功。
3.重视个性,融于团队
小学生生性活泼,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调动集体情绪,集体情绪有利于带动个人情绪,直接致使小学生产生热爱美术的情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将直接作用于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小学美术课的重要问题就是教学资料的短缺,学生对美的感悟力难以得到发挥,因而现代化的教学用具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图像和视频,利用这些视觉上的冲突才刺激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以便实现教学效果。对于搜集合作资料,这一过程把积累知识这一过程加以集中,使得学生见多识广,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对于美术学习有着难以忽略的作用,尽管我们在平素都注重讲授自主探究,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创作,自主发挥想象力,但团队合作确实在学生走人死胡同难以得到质的提升后,能起到把学生拉出创作瓶颈的作用,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乐于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美,去感悟美教师可以通过"绿油油、黄澄澄、红艳艳"等词出发,引发学生对此类词的联想,为美术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同时也为新课做铺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色调下的美术作品,通过现代的文化资源,充分丰富儿童的审美、触觉以及视觉体验,要求学生对色彩进行大胆洒脱的描写,从而激发学生充分的创作热情,让学生自身感悟到色彩的迷人魅力,感悟到美术的迷人魅力。
4.用合适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越俎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不规定绘画形式、风格,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认识材料、反复试验,从而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不断变化绘画步骤,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实践中获得美术知识,总结经验并形成绘画兴趣,顺利完成美术教学目标。通过采用师生集体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弱化甄别与选拔,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篇9
(一)湖北地区农村现有的主要民俗艺术及特点
在湖北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被人们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工艺和文化。例如红安的土家绣花鞋垫、阳新县的布贴、仙桃和鄂州的雕花剪纸、老河口的木板年画等。就阳新布贴来说,阳新布贴又名“补花”,是刺绣的一种,在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上用做衣服的边角碎料贴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再用针线沿边刺绣,呈现出漆黑点金的色彩效果。作品具有浅浮雕效果,用于装饰衣服鞋帽,布枕童玩等,常承载着母爱。其造型野逸不求形似,纹样众多,以寓意象征和心象造型。其组合构图不拘时空,天上人间亦或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极度自由。其取材民年间故事、民俗风情、戏曲人物,如观音座莲、金鸡鲤鱼、凤戏牡丹等图案。纵观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阳新布贴取材方便,制作方法简单,造型构图不拘一格,色彩表现力强,非常适合引入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当中。除了阳新布贴以外,湖北农村地区其他的民俗工艺也极具魅力,将这些民俗艺术应用到中小学的特色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湖北地区民俗艺术应用现状
在现在实行的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开始将一些民俗艺术融合到课程当中。例如2010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科书,其中的第八课要求学生用剪纸或者拼贴的方式表现十二生肖或自己的属相,可拟人化。在2013年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材中,《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一课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身边的民俗艺术,教师再将其中一些代表艺术给学生们进行欣赏以及分析评述。但是类似这样的课程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一些专业的素描训练以及名画赏析,可能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些是陌生而又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上,与农村孩子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不符,简单划一,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致使农村孩子的知识水平与教材出现了断层现象。另外,教师在世纪教学中刻板枯燥,一味地加强绘画的技巧的训练,主要以临摹为主,让学生依照范画依葫芦壶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严重阻碍了其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无法发挥创作精神,长此已久,学生的思想开始懒惰懈怠,就会演变成老师出示什么,学生就基本不动脑筋的画什么,致使他们对于课堂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淡然。
二、湖北农村地区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引用湖北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其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良好的资源和素材。那么我们在积极传承这些文化并且将其引用到美术教学中,是具有科学依据和全面要求的。
(一)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的契合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合乎我国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契合。美术教学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在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作为美术教师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来教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叙述美术的价值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里的“传承”、“交流”实际上指各个地区和不同种类的民俗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民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传承交流,这一点看来正是美术新课程与民俗艺术的最大的契合之处。此外,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阶段目标分为“欣赏•评述”阶段、“造型•表现”阶段、“设计•应用”阶段、“综合•探索”阶段。教师在指导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美术特色
教育中农村地区独特的条件在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特色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应该积极推广的。农村虽然在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等很多方面不及城市,但并不意味着美术教育在农村的实行就比在城市实行艰难得很多。相反的是,客观上农村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优势,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就地选取教学教材资源的机会,富有生命力的地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流传下来的的民俗艺术和工艺种类更多、技艺更完善一些。作为农村的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他们身边周围的、耳濡目染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系的、有民俗特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从自己周边的事物以及亲身感受中先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而转化为自由想象。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真实地展现本地的民俗艺术,并加以一定的转换,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融入进去。
(三)民俗文化
引入美术教学的要求在将民俗文化引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时,我们应注意一些要求。首先,湖北省内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民俗艺术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学,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强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方法。美术教师应该突破瓶颈和限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发民间乡土资源,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其次,同一地区不同种类民俗艺术有不同的特征,各类民俗艺术的文化背景、实践的复杂程度、素材可选择的范围等,根据这些特点可将课程分为欣赏课和实践课,从而带领学生完成“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目标。最后,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当地民俗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的作用民俗艺术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开阔了更宽广的空间。第一,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教学资源,在美术实际教学中可以收集到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及儿歌谚语等来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民俗艺术通俗易懂,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朴素的美术教材。第二,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扩展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完成在民俗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方面、保护与传承方面以及借助民俗艺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探索。第三,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华传统艺术的思想精神,了解中华文明,既将审美意识提高了,又让他们作为家乡人和中国人而光荣。第四,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朴质简洁的民俗工艺品,体现了装饰性和形式感,有着超越时空的想象,无固定死板的规则束缚,符合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三、总结
篇10
访问者:赵蓉
时间:2015年1月
受访者简介:
丁维东,1959年5月生于江苏海安,中学高级教师,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参与编写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材;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级教研课题8个;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外书画艺术大展并获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科技拔尖人才”。
赵蓉(以下简称赵):丁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采访。能够采访到“心源美术教育网”的创建者,有机会听您讲述“心源人”的故事,真是太好了。
丁维东(以下简称丁):赵老师您好!感谢《中国美术教育》对最基层县—级美术教育的关注。借此机会,除了要感谢全国的同仁对“心源美术教育网”的关注与支持,也希望能与大家在今后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赵:请您先介绍一下海安县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丁:“教育之乡”是海安一张靓丽的名片。海安东临黄海,南接上海。在“节点城市,动车时代”和“枢纽海安,物流天下”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海安教育紧扣时展脉搏,顺应县域经济、文化发展节律,始终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我县现有专职美术教师共168人,并确保每—所学校都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美术教师。同时,从2012年底开始,通过在“心源美术教育网”建立全县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专区,实现了美术教师资源网络化管理,为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包括美术课在内的艺术课程,含高中在内,美术课开课率达百分之百。美术专用教室、设备设施配备等已成为教育督导评估、教育教学视导和常规管理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了美术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应有的地位。
我县美术教研力求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参与对象全面化,以及成果呈现的现场化和视觉化。近十年来,连续举办了一系列暑期美术教师专业培训活动,邀请社会书画名家为美术教师举办理论讲座并进行技能技巧的辅导,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将每年5月定为“学校艺术教育月”,在此期间,全县中小学均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向社会呈现学校艺术教学成果。
赵:您是一位资深教研员,我们想向您取取经,您是如何组织和开展美术教研工作的?在这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难题,又是如何克服的?
丁:过去,时间、空间、经费、组织管理等因素制约着海安县美术学科教研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美术教师,极少有机会参与县级教研活动;美术学科教师交流零散、管理不便、效率不高。
近十年来,我县在美术学科教研方面一系列扎实的工作。首先,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美术专业教师队伍人员流失的局面得到有效扼制。让一些转教其他学科多年的美术专业教师“回归”美术教学的一线,实现了美术教师队伍的稳定。其次,充实美术教师队伍新生力量,提升了我县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与专职化程度。尤其加强了偏僻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配备,彻底解决了农村学校专职美术教师缺乏的老大难问题。第三,就是抓活动、练“内功”,以促进美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赵: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丁:先说说抓活动。“活动”,就是指美术教师的教研活动,它是学科思想、教研理念和研究方法等的综合化载体。它给予参与者的不仅仅是—次活动本身所产生的效应,应该还包括活动过程、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之中所蕴含的发展理念与行为方式,所有这些都对参与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引领作用。我们始终坚持常规教研活动与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同时并举的教研思路,用心打造区域美术学科教研特色。
—是深入基层的“一周两校”教学常规调研。学科教研员走进学校,参与教研组活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教研员与教研组老师们—道将各自学校的调研活动过程与情况到心源网,延伸“一周两校”调研活动的空间,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每次的“一周两校”常规调研活动中来,拓展其受益面。
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区域特色的教研活动。特色教研活动做到面向全体学科教师、面向所有学段学生,让所有的学科教师和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至今已经走过21载的一年一度的“海安县美术学科教师迎春笔会”,不仅是县域学科的年度盛会,同时也为是县域内每—位美术学科教师教学展示、研讨和美术才艺展示的平台。为提升笔会的交流层次,切实提高教师美术创作能力,每届笔会都邀请县内外书画家与教师们—起挥毫,并给教师们提供示范、指导,在交流互动中促进他们提高和发展。为了增强“迎春笔会”的教育功能,营造校园美术文化氛围,我们有计划地将笔会延伸到全县各镇区学校举行,并组织学生观摩书画笔会活动,所有书画作品均转赠给学校,用于校园环境布置,因此,也赢得了学校和师生们的欢迎。而《心源美术教育报》的推出,是“心源美术教育网”开办以来的—项重要举措。每年数期,每期4版,彩色印刷,期期精雕细琢,内容充实,集“心源美术”网络教研精华,展海安美术教师风采,是“心源”教研方式的另一种延伸。
再谈谈如何练内功。“内功”,是指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2014年,我县县委、县政府着力狠抓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提升工作,要求县文联、宣传部和教育局联合举办“海安县美术教师才艺比赛”和“海安县美术教师才艺比赛获奖作品展览”系列活动,全县所有中小学美术教师全员参加了本次活动,这是其一。
其二,我县有—个坚持了30多年的年度“全县中小学生书画现场比赛”活动,这是检阅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中小学生书画创作才能的—个艺术盛会。它以“现场、命题、限时、独立”为形式,以艺术教育价值追求为指向,以创造、个性和功力的评价为引领,以体验“我参与我快乐,我创造我成功”为情感目标。每届书画赛的获奖作品均在全县各镇区学校巡回展出,并在心源网美术展览厅展出,充分发挥评奖、展出的导向作用。
其三,“心源美术教育网”始终坚持特色栏目的“实时互动性”,从2005年网站创办至今,坚持每周一上午8:30至10:30开展全县美术教师实时互动话题研讨。“实时互动”集“理论研修、理性思辨、文本表达、成果共享”于—体,每周—个教研话题,教研员、骨干教师和学校教研组轮流担任话题主持人,全县美术教师通过实名认证后参与研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研效率,而且极其有效地提高了美术教师的教研水平。截至2015年1月,该栏目已产生教研话题373个,共有9900多条教师的讨论信息,为我县广大美术学科教师的日常教研提供了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支持。
赵:海安县的网络教研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那您认为,网络教研与现实教研之间该如何平衡,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教研目标的达成?
丁:我们深知,“现实教研”永远是学科教研工作的主体,“网络教研”则是“现实教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与延伸,“现实教研”中的问题与事件可以在“网络教研”中探讨、争论和推敲,而问题的最终解决、措施的最终落实,仍然要在“现实教研”中进行。
我县在十年前就开始了“现实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改革与尝试,“心源美术教育”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近年来,我县组织了大大小小近百次“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美术教研活动,如“视觉思维表达训练及户外采风”“心源‘春苗’爱心行动”“全县中小学生书画作品网上评选”“视觉思维教改实验巡查”“新教师工作情况调研”“课堂案例的反思与评价”“通州—海安两地教研交流”“2012美术教师基本功网络大赛实时直播”,等等,为“现实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赵:请问您在美术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心得?
丁:在培养美术教师的道路上,我始终认为,个人努力是内因,职业环境是外因,二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调动社会与人脉资源,并对它们加以有效利用,促进美术教师个体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正是所谓美术教研“生态化”的目标。以我的经验,提升美术师资水平的秘诀,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聚合共研”“顺应自然”“和谐共生”和“尊重多元”。
在一个学校里,因为美术教师人数较少,常常显得势单力孤,特别是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他们往往处于边缘状态。而开展县域美术学科网络教研,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分散的美术教师得到聚合,构建起学科教研生态圈。因此我们提出“聚合共研”的理念:共同的学科背景和话题,可以使他们产生共鸣,激发研讨的兴趣。
网络教研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性,上网已经和一日三餐一样变成教师每天的自然需求;同时,网络教研可以让教师自由表达、平等交流、展现本真,由“被教研”转向“要教研”,是一种有意义的教研,因此,我们的教研活动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顺应自然”。
我们的网络教研倡导建立和谐、协同、共赢的机制,在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中,积极展现自己、悦纳他人,增进相互依存,达到高层次的视界融合,实现互补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建“和谐共生”的教研生态文化。
从个体间的关系来看,多样就意味着丰富,而差异之中必然蕴含着价值,网络教研强调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和个性的包容,肯定每位参与者的价值,在研讨中注意弱化所谓“权威”,更注重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个体的需求来看,参与者的基础不同和兴趣不同,决定了他们需求的多样性,而网络教研丰富的栏目设置和多样的研修模式,则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赵:“心源网”上有关于“退思堂主青蓝工作室”的介绍,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培养优秀美术师资的摇篮吧?
丁:是的,这是为我县美术教师量身定制的第一间网络帮扶工作室,它是“青蓝工程”的新形式。说起来,传统师徒结对式的“青蓝工程”在我县已实施20多年了,对促进新教师尽早入门、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只能局限在学校内部,难以在校际之间,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去实施,因而其效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我县加大了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工作的力度,新教师比例越来越高。新人职的年轻教师不仅需要业务上的“传帮带”,而且情感与生活上也需要关怀和帮助。由于他们大多分配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同学科的专职教师陪伴与帮助,在专业发展上都面临着瞎打瞎拼的现实。利用“退思堂主青蓝工作室”,我与14名年轻美术教师分别结对,建立了新型的“网络青蓝工程”,进行了“青蓝工程”网络化的尝试。
工作室的功能初见成效以后,“心源美术教育网”又陆续推出了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的若干个网络青蓝工作室,如“仲跻止青蓝工作室”“闯荡三十年青蓝工作室”“心耘青蓝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均坚持“现实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读书引领、课堂研究、教法传授、方法指导和活动展示等途径,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尽早进入良好的职业状态,养成良好的研究意识和习惯,学会教学研究的方法,体验工作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增强职业发展的信心、。还是以“退思堂主青蓝工作室”为例,它分设“消铜轩”“研教馆”“退思堂”“铸器室”“习武厅”“心语斋”等6个子栏目,这些既是工作室活动计划、工作要求的工作平台,又是教师们展示和交流自己读书学习、研究过程、工作成绩和生活心得的园地,还是同行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一扇窗,所有“心源人”随时都可以了解工作室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参与到网络活动中来。
赵:我想,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平台,才能实现整个美术教师团队的“共发展”。
丁:你说得没错。据统计,近8年来,我县美术教师有4人获省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市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有10多人次,获二等奖的有40多人次;获国家、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一等奖的有32人次,获二等奖的有5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百余篇;其中,仲跻止、张小香、王小燕、曹爱群、胡宝学、傅洪滔、赵兴来、史有军等20多位老师均有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通过心源网组建的网络团队在我省中小学网络团队比赛中获美术组一等奖第一名,并作为参赛团队的代表做参赛总结发言。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平台,才有了我们现在这支整齐而优秀的美术教师队伍,我们距离“打造一流水平的美术教师团队”的目标也更近了。
赵:丁老师,我知道您一直潜心研究艺术发展史、美术心理学、美学和教育学等理论。今后您有哪些计划?
- 上一篇:对体育教育的建议
- 下一篇:社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