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计划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计划的作用

篇1

[关键词] 林业调查 规划设计 林业生产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S7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34-01

林业资源是五台县的大资本,但产业发展更需要牵住市场的牛鼻子。最近几年,本着“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五台县党委、政府在客观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特色产业。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精心开展关于“生态”和“文化”方面的造园实践,精心培育特色林,2012年,就五台县共植树造林150公顷,林相改造107公顷,建核桃基地40公顷,公路沿线建成10公里生态绿色长廊,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林业生产更加科学合理。

1 林业调查林业规划设计概念分析

1.1 林业调查概念分析

林业调查就是林业部门按照国家赋予的权利和智能,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的前提下,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林业建设和林业生产各项工作开展之前,对林业生产和建设所涉及到的范围进行地质勘查、环境因素分析、林业生产能力评估以及社会效益分析等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工作,结合最终的调查结果为林业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从而确定林业建设和生产的目的性以及时效性。针对林业调查工作的难度和调查范围的不同,将林业调查分为了不同的调查类型。

1.2 林业规划概念分析

林业规划工作开展主要从短期和长期发展对林业建设生产工作进行分阶段和整体部署。林业规划内容在制定和部署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地区林业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保护森林资源角度出发,为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考虑到林业建设工作短期和长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地区林业建设的实际需求,林业规划等级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一般情况下,结合林业建设级别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级林业和地方性林业。

1.3 林业设计概念分析

林业设计工作是要充分结合林业调查和林业规划总体要求,按照林业建设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将调查结果、规划设计等抽象性的文件、政策、数据转化为可见的文字、模型和设计图等表现形式。按照林业设计要求,林业设计工作可以划分为总体设计、项目设计、建设工序设计。而按照工作进展设计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初步设计、施工过程设计和后续管理设计,根据不同设计要求可以将林业设计进行科学划分。

2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2.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是开展林业生产建设工作的基础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建设稳步前进,林业生产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从生态文明角度分析,林业生产和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工程。过去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是以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力植树造林,实现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国民经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工作,而要想林业生产建设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以价值估算和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林业建设生产实际需求,从整体方面对林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评价和评估,高效控制好林业建设资金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做好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从而制定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林业生产宏观战略方针。

2.2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有利于明晰林权

林业经营过程中,承包现象十分常见,除了天然林之外,其他各种林地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在林业承包过程中,由于合同权利和责任不明晰,林权归属方不确定,很容易产生林权纠纷,而进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一方面可以调查清楚林木的使用权和整个林地的归属权,另一方面针对林权拥有者和承包者之间存在的林权纠纷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降低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纠纷,降低林业经济损失,保护好个人权益。此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还可以结合相关规定为参照,结合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进行科学划分,保证各方利益均衡,从而保证林业生产工作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更好保障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2.3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有利于林业资源的保护

林业建设生产的前提条件是要全面掌握和分析好森林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结合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而具体的建设生产计划。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森林资源的种类和质量进行收集和汇总,通过数据分析,反映出当地林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从而真正的了解到林业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与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帮助林业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林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森林资源保护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通过积极开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帮助林业部门获取正确而详细的数据资源,结合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森林保护方案,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在林业生产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林业生产建设、产权保护和林业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未来需要我们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促进林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粮食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85-1

1 提高地力

公主岭市采取深耕加施农家肥的方法解决提高地力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深耕首先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底墒。深耕可以疏松土壤下层,使土壤的含水部位下移,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即增加土壤的底墒。农谚所说的“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能加强土壤的透气性,从而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再次有利于消除杂草和病虫害。同时也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加牧草及饲料作物的产量。深耕可深层施肥,有利于逐步熟化下层土壤,增加根系吸收营养范围。深耕可以打破旧犁浅耕形成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疏松土壤,并把地表的杂草、作物的残体和根茬埋到底层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耕后耙地可以把农家肥均匀地混合到耕层中,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范围。从而改善耕层的水、肥、气、热条件,提高了土壤地力,扩大作物根系的生长领域,促进了作物生育。

2 培育壮苗

机械化播种做到了开沟深浅一致,种子定量均匀的落在湿润而平坦的种床上,覆土薄厚均匀并能做到先使湿土回位再覆表层土避免夹干,并实施机械化苗带重镇压技术,保墒性好。并且机械播种效率高,能够适时把地种在火候上。近几年,公主岭市又推广了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更好的解决了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壮苗的问题。

3 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转化

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和载体,当前,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要精耕细作,必须依靠机械化的使用。以玉米为例,现在玉米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近年来以农机为载体,从精量播种、保护性耕种、高效植保、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这些农业的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主要依赖于农机的作用。提高了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挖掘了粮食增产的潜能。比如说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能够把化肥均匀的施到种床下,使颗颗玉米都能得到等量的肥料,是人、畜力所难办到的,而且机械化精少量播种能够做到深施肥,使种肥分离,节肥节种提高肥效。机械施肥比人、畜力施肥效率高1.5倍,肥效提高17.5%。深施肥比种肥同床出苗率提高10%,肥效提高25%,节省种子10%,增产10%。土地深松,能使玉米每亩增产200斤,水稻的机插要比人工插增产100斤。

4 增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机械化提供了防灾减灾装备支撑,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为实现粮食抗灾夺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作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怎么样保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保障粮食的丰产丰收核心要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两个基本问题。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承担起这两个使命。只有培育好农机手,才能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才能解决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只有依靠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和引领,把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集成化,才能不断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才能种好这个地。所以,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应用的重要作用。

4.1 防春旱

实行秋翻秋整地和早春耕地,加深了耕作层,增强了耕层土壤的团粒结构,使耕层能容纳较多的反浆水分,切断了表层的毛细管,堵塞了土壤水分散发的通路,减少了水分消耗,减弱了表层的导热能力,减缓地表由上向下的化冻速度。尤其是近几年公主岭市推广行走式抗旱播种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春旱影响播种问题。

4.2 抗夏涝耐风刮

机械化耕整地不但实现了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齐苗、壮苗,而且后期发育良好,根深叶茂,夏季既抗涝又抗风抗倒伏。与人畜播种相比植株倾斜大于60℃的株数减少34.4%。

4.3 躲秋霜

公主岭市无霜期仅为140天左右,秋霜来的早。同是最佳播种期播种,人畜力播种,开沟深浅不等,复土薄厚不均,苗出的有早有晚,不齐不全不壮。而机械播种苗齐苗壮苗全,秋季成熟早,可以躲过早霜侵袭。

4.4 消灭病虫害

公主岭市近几年推广了药剂机械喷洒技术以来,由于机械喷洒效率高、效果好,有效的提高了植物保护能力,把病虫害消灭在初发期。

5 缓解劳动短缺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在留在农村的农民在劳动观念上,也要有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机械化程度的水平,已经确定了农民的种植意愿。农民种粮不再是苦力活,提高了种粮的意愿,减少了土地的闲置。同时,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加快了作业的进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不需要再男女老少齐上阵收割玉米了,依靠人力秋收要搞一个多月,现在我们大量的农机机械承担了秋季玉米收割的主要任务,只要一个星期左右就基本上收割完成,全国也就是20多天。并且机收机翻同时进行,使这个过程缩短15天的时间,赢得了宝贵的农时。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以后,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总之,实行农业机械化,解决了人畜力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大规模粮食安全生产,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60.5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1.46倍。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是粮食生产的先进手段和载体。

篇3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煤矿安全生产;冲击地压;火灾预警;粉尘;安全意识

现阶段,随着煤矿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井下生产的安全性尽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煤矿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以郑州大平煤矿“10·20”事故为例[1-3],该事故是由于井下巷道局部通风不畅,导致煤与瓦斯突出之后瓦斯逆流,进而导致西大巷瓦斯气体浓度上升,高浓度瓦斯气体在遇到电机车火花后发生爆炸,从瓦斯突出到爆炸发生,整个过程仅30min,若能够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对巷道入口及巷道内部的瓦斯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控,在瓦斯浓度达到临界值之前自动切断电源,并及时向巷道内的作业人员发出警报信号,及时疏散作业人员,势必能够有效降低瓦斯爆炸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煤矿在井下作业中大量应用了自动化控制、监测系统,以大同煤矿集团为例,通过建设“智能化数字矿山”,充分发挥了自动化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开采作业效率,同时还有效保障了井下作业安全。从安全管理方面来看,塔山煤矿以先期完成的各类系统为基础,结合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建立了覆盖整个煤矿的以生产、经营、设计等多个层面为一体的综合化煤矿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作业人员、环境、设备等方面的详细信息统计,对于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对上述成果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煤矿自动化技术对于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作用,并就确保井下安全生产的措施进行讨论。

1煤矿自动化技术作用

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快速壮大,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①国有大中型煤矿对部分煤矿进行了并购、重组,该类被并购的煤矿由于规模、经营模式、安全管理水平存在差异,仍待进一步整合;②部分煤矿经过多年开采,进入到衰减期,开采深度较大,增加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③部分小煤矿因无序开采,导致大小煤矿间形成复杂的联通,小煤矿中的瓦斯、水等向大煤矿串流,大大增加了大煤矿的安全风险。对此,有必要通过应用自动化技术有效防治瓦斯、水、火等灾害,同时加快对小煤矿的技术改造和整合,确保煤矿生产安全。

1.1冲击地压防治

相当一部分煤矿的煤层及顶底板都较为坚硬,伴随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易影响工作面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并对井下安全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对此,以某煤矿为例,通过对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室内岩土力学分析,根据冲击地压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出的规律,本研究提出了浅埋深坚硬顶板弱化处理方法,为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另外,通过运用各类监测仪器,实现对煤矿各工作面以及巷道内冲击地压的实时监测,并对各测段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在经顶板弱化处理后,巷道内的冲击地压得到了有效控制,煤体与煤柱的压力下降较明显,有效保障了煤矿井下作业安全。

1.2火灾预警

火灾是煤矿常见的安全灾害之一,针对煤矿生产中的火灾隐患,需结合矿井具体结构,合理布置火灾监测点,建立全面覆盖的井下火灾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在系统安装完毕后,需经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之后方可投入应用,确保系统可长时间的可靠、稳定运行,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降低火灾隐患引发的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1.3粉尘治理

(1)液压支架架间粉尘治理。井下煤炭粉尘主要集中于每2个液压支架的前探梁之间、顶煤放置处、液压支架前连杆与掩护梁铰接的位置,需重点治理。针对该类区域的煤炭粉尘,可采用液压支架架间喷雾系统实现防治,该系统主控装置根据下风侧的接收器发出的动作信号实现对系统开启和关闭的自动控制,同时可设置系统定时开启和关闭,还可对喷雾系统直接进行遥控操作。

(2)煤炭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治理。煤炭在运输过程中,伴随物料的抖动、摩擦等运动会有大量煤尘产生,尤其在前部刮板输送机卸载处和带式输送机拐弯处,煤炭粉尘产生量较大,加之该2个位置的空气易改变流动方向,易形成涡流,进而导致煤炭粉尘随空气涡流进入采煤工作面。在候补刮板输送机的位置由于支架的阻挡作用,空气流速小,所产生的粉尘量稍少于前部。对此,可采用联动喷雾方式和水平喷雾方式治理粉尘。该类喷雾装置主要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监测输送带上的物料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从而实现对喷雾装置的自动控制。当传感器监测到输送带上的物料处于运动状态时,向主控装置发出信号,主控装置在接收到信号之后,控制喷雾系统开启喷雾。但由于该方式在喷雾过程中喷雾量较大,水雾易聚集形成水滴,因此,通常被用于输送带上的粉尘防治,但在人行巷道中则不适用,以免导致人行巷道含水量过高,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问题。通过利用自动化喷雾系统防治煤炭粉尘,可大幅度降低井下空气中的煤炭粉尘浓度,有效减少粉尘对井下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效益和生产效益。

2煤矿安全问题改善措施

(1)加强安全经费投入。煤矿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对煤矿生产安全方面的经费投入,通过研发、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替换陈旧的机械设备,并加强对新设备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研究煤矿各类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案,引进各类先进工艺、自动化系统,改善煤矿生产环境,加强对煤矿作业过程中各类因素的有效监控,全面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2)研发煤矿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设备)。煤矿企业需进一步加强对煤矿安全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设备和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精度及运行的可靠性。以现有的监测系统为基础,结合自动化技术对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减少数据采集、传输过程中的误差,提高电气设备的灵敏度,进一步提升瓦斯防治的水平。同时,通过合理应用对综合性防火灭火系统,可更为准确地预报火警,提高采空区火灾隐患的防治水平,保障井下作业安全。

(3)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煤矿员工的安全意识水平是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煤矿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将其作为煤矿生产工作中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提高员工操作各类井下自动化设备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动化设备对于确保井下安全生产的作用。

3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对于确保煤矿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分别分析了自动化技术在井下冲击地压防治、火灾预警以及粉尘治理方面的应用并就提高井下安全生产水平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对于提高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以及井下生产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庆彬.北宿煤矿斜井安全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2]赵涤非.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现代矿业,2015(10)238-239.

[3]张丽娟.煤矿通风系统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J].现代矿业,2015(8):243-244.

[4]单麒源,商宇航.双鸭山集贤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J].现代矿业,2015(7):130-132.

[5]李勇.煤矿安全信息自动化探讨[J].中国煤炭,2009(3):89-92.

[6]刘温暖.综采工作面的自动化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J].煤矿安全,2009(5):78-80.

篇4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的研究和应用,使得熟料缎烧温度明显下降,这不仅大量节约了能源,而且还提高了熟料的烧成质量。另有资料表明,复合矿化剂还能使熟料中Al2O3生成C11A7*CaF2(氟氯酸钙)和C3A*CaSO4(硫铝酸钙)代替C3A(铝酸三钙),并使铁相组成接近C3AF2(铁铝酸盐),因为氟氯酸钙和硫铝酸钙都具有快凝、早强的性质,从而使水泥熟料获得快凝、早强的性质,改善熟料胶凝性质的优点。

为了验证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对节能降耗的作用,在我公司生料中进行试配试验。

二、试验时间

2016年7月21日下午15:00-7月28日上午10:00

三、生料配料方案

原料成份(表1):

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属于外加。

四、试验过程

1.试验地点为三号线,使用备用库存储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

2.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属于外加,初始配比为0.5%,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高配比为0.8%。

五、试验数据与分析

1、数据分析

(1)、(表2)

空白期平均标煤耗为101.1kg/t(表3)。

由于7.21-7.23日煤质变化较大,参考性质不大,取7.24-7.27日之间的平均标煤耗为96.575kg/t。

(2)、试用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期间,头煤用量减少明显,标煤耗下降明显,符合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特性;

(3)、试用萤石、石膏复合矿化剂期间,环保监测数据变化不明显,完全在国家环保相关规定控制范围内;

2、经济效益分析

(1)吨熟料标煤耗下降:101.1-96.575=4.525kg/t;

按标煤750元/吨,吨熟料节省成本:4.525×750/1000=3.39元;

(2)料耗比1.58,萤石掺加量0.8%(萤石价格135元/吨)计算,吨熟料萤石带入成本:135×0.8%×1.58=1.7064元

(3)每天标煤耗节约成本

(3.39-1.7064)×5657=9524.13元

按每年生产300天计算,年降低成本

300×9524.13=285.72万元

篇5

化验分析这项工作是每一化工企业都离不开的。由于化工企业是连续、稳定并和生产同步的,是一个复杂连续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物料活动、物料反应,经常还伴随着高温、高压等条件,并且活动介质多数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通过化验分析数据来指导工艺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显得尤其必要。多年来从事化验治理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化验分析数据对安全生产的作用为例,说明其对化工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的指导作用。

一、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必要条件,由于化工生产品中易燃易爆、有毒、高温、高压设备多、工艺、操纵要求严格,如果治理不当或者生产中出现错误, 就会发生火灾、爆炸、中毒或者灼伤等事故。轻则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重至造成人员伤亡,工厂毁坏。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安全的生产基础,现在化工就不吭能够健康正常的发展。 全生产时化工生产的保障,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生产的上风,必须实现安全生产,确保生产长期连续、安全的运行。

二、缺乏化验分析导致事故产生原因分析

(1)缺乏原料数据分析,以至于原料的不稳定性事故多。化工企业生产中很多化工原料的易燃性、反应性和毒性决定了易出现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的情况。而压力容器的爆炸及反应物的爆燃,都会产生破坏力极强的冲击波。

(2)缺乏生产过程数据分析,造成生产过程事故多。化工生产中的副反应、处于临界状态或爆炸极限四周的反应都易引发火灾事故。

(3)缺乏控制数据分析,设备破损引起爆炸泄漏。生产原料的腐蚀、生产压力的波动、生产流程中的机械振动引起的设备疲惫性损坏以及高温、深冷等导致的压力容器破损;设备设计不公道或加工工艺存在缺陷,都易引起事故发生。

三、案例分析

1.某煤气厂利用汽化剂(氧气和水蒸气)制取粗煤气,粗煤气经过一氧化碳变换、低温甲醇洗涤,合成甲醇后,甲醇吹除气(主要为甲烷)作为城市煤气。该厂在制备氧气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碳氢化合物这一重要指标,假如这套万立方米空分装置在空气分离过程中,液氧、液氮、液空中的碳氢化合物含量超标,没有及时进行放空置换处理,就会造成空分塔的内爆。化验分析提供的超标数据没有引起生产工艺职员的重视,曾经发生过空分塔的内爆,设施损坏。通过强化化验数据的管理,生产控制职员在化验员提供的正确数据下精心操纵,从而杜尽了类似事故的发生。

2.国家城市煤气标准规范规定,煤气中的氧含量小于1%,假如氧气含量超标,集聚达到6.6%的爆炸极限值,当碰到高温、高压或管道设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火花时,就会发生爆炸。某化肥厂在煤制气过程中,由于分析职员在量取色谱峰高时出现差错,分析数据不能代表生的实际情况,致使工艺职员没有及时调节工艺参数,从而导致管道爆炸,造成整个净化工段全部变成废墟的严重后果。根据这一事例,该厂对化验系统的所有分析职员进行了安全学习教育,化验职员能够自觉抵制人情数据;引进了更精密的色谱仪等仪器进行气体分析,严把化验分析质量这一关。杜绝了风险,成为优质的城市煤气,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由于生产工艺职员同化验员失职,对于灰分超标和限下率超标时,数据不上报,或改动后上报合格数据,造成了事故隐患。 为了保证化验分析数据的正确,通过巡检、复检、抽检和实检制度,制度规定从事化工分析的技术员,保证化验分析结果万无一失,每月由领导牵头进行一次复检,假如查出题目,追究到底。使化验分析的结果更加正确无误,保证了工厂的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四、预防措施

(1)把化验分析的原理应用于规划设计。要求对化工企业的选址进行严格规范。要充分考虑企业四周环境条件、散发可燃气蒸气和可燃粉尘厂房的设置位置、风向、安全间隔、水源情况等因素,增加分析检测和数据采集设备,从而能够及时获取数据,避免或减轻事故发生。

(2)把化验分析的原理严把应用于建厂和设备选型。化工企业的生产房应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和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防火分隔、透风、防泄漏、防爆等条件和因素。同时设备的设计、选型、选材、布置及安装均应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根据不同工艺流程的特点,选用相应的防爆、耐高温或低温、耐腐蚀、满足压力要求的材质并能进行数据采集和检验,从而消除先天性火灾隐患。

(3)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和检验和检测分析。一般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受高温、高压、腐蚀影响,设备材料就会出现性能下降、焊接老化等情况,可能引发压力容器及管道爆炸事故。此外还要做好生产装置系统的检验和检测分析工作安全。

(4)强化教育培训,做好事故预案和预案避免分析。化工企业从业职员要确保相对稳定,企业要严格职工的全员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特殊岗位安全操纵规程培训并持证上岗、处置事故培训等,要制定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不断进步职产业务素质水平和生产操纵技能 ,进步职工事故状态下的应变能力。并进行预案避免分析方案, 通过采样,检测和分析的方法避免预案发生。

(5)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检验和分析,杜尽责任事故。从领导到治理职员,明确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强化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检验和分析检测,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防止由于治理松懈,“三违”等造成事故。随着化工安全生产职责的明确,责任的落实,治理环节严谨,基本可以杜尽责任事故的发生。

篇6

关键词:文化的设计理念 市场竞争力 提升作用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21-01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能否开拓新的产品市场,进而占据较大的产品市场份额,以此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利润获取能力至关重要。党的十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宏伟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软实力在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方面的卓越成效。如何通过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来成功的实现中国文化思想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概述

21世纪全球进入到了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是以对产品文化为设计核心的创新观念,该理念强调产品的开发必须具有相关的主体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进行融合设计以期实现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产品功能定位都能满足现代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就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功能设计、视觉艺术、客户体验等多方面。

2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的特点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该设计理念已经融入到产品开发的各个方面,就其特色分析该设计理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1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的独特性

企业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物理空间而存在,所以企业文化就必须体现一定的地域性,该地域内的文化、风俗习惯都会对企业的文化设计理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该设计理念还会受到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熏陶。因此,成熟的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的首要标志就必须体现其独特性,而正是该理念的独特性使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2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继承性

文化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因此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也就随着其核心的依靠基础进而产生继承性,其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进行设计方案的规划。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对已存在的产品或将要研发的产品进行设计理念的探讨。三是全球联系日益密切,为了迎合不同的需求群体,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要同时的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2.3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人本性

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重视人的核心作用。在我国的企业中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企业在进行产品的设计的时候更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

2.4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要想实现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所以我国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可以依靠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同时适应社会时代的步伐要结合时代的主流元素,一个优势的产品设计方案是能够创造出最前沿的流行需求的。

3 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状

国外企业或着合资企业占据着我国很大部分的产品消费市场。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我国的自主品牌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只能定位于低端市场从而获取的利润也比较低下。除却我国自主品牌受到自身技术方面的限制外,就是我国企业缺乏独特的产品设计。设计真正的起源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中国被当时的时代环境所累未能成功抓住设计理念在产品中的运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设计更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活动的改变,一场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变革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4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文化强国,用文化来促进我国传统经济的转型,用文化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产品的文化创意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是如何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的是需要进行深刻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4.1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能够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随着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国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因此现在主流的消费群体的文化素养以及消费需求已经更新换代,对产品的文化内涵需求与日俱增。简便的信息沟通和消费需求的更新,极速促进了潮流文化的发展,更是引领了基于文化设计理念在产品中的运用步伐。国人的消费方式的日新月异,对于产品的文化内涵需求急速扩张。因此,企业的产品设计应渗入到文化领域以谋求企业特有的竞争力,来获取更大层次的成功。

4.2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能够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面对日益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我国企业要想生存并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因为,成功的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是利用该设计理念的独特性优势进行产品的系统创新研发。从而实现企业以独特性的产品立足市场,以差异性谋求市场份额,进而应用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完成对企业品牌形象的独特性的塑造,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3 基于文化的设计理念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却是标准化时代的衰落。企业通过传统的广告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只有企业的产品着重打造品牌质量,完善产品设计创新和品牌化运作的思路,在营销传播中才能获得客户的青睐。现代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产品的文化内涵,所以只有基于文化的设计创新理念才可以提升引导现代社会的人们消费需求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取高额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侯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3(1).

[2] 高燮初.略论文化在长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C]//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1997.

[3] 侯渝生,覃国良.浅谈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3).

篇7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生产建设;重要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46

1 新疆尼勒克县的林业生产建设现状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资源极其丰富,其中林业的发展是整个新疆地区的重点生态组成要素。其中尼勒克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犁河上游,中天山西段喀什河河谷地带。尼勒克县积极做好林业项目的申报和立项,积极申请国家级公益林营造林工程项目、喀什河湿地保护项目,强化了林业项目库的储备工作,有效保护河谷次生林及湿地,促进尼勒克县自然环境的改善。这也是整个新疆地区生态平衡的不断发展与恢复,但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开发,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为此尼勒克县为了改善这种社会环境,做出了一些实践性的政策予以改善,强调了林业工作在全国和新疆生态建设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将继续加大林业援疆工作力度。而且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尼勒克县按照“生态立县”发展理念,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思路,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支持,让这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响应了全县人民不断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而林业的生产发展是新疆地区的发展基础,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对象。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尼勒克县的百姓开始有了爱林护林的意识,毁林和盗伐林木的现象逐渐减少,这表明尼勒克县及林区周边地区全社会爱护和珍惜森林的社会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2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1 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林业生产的建设也要求必须做到协调稳定发展,从而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经济发展是关键,但发展的前提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对林业发展要进行科学化的规划。因此林业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协调平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要求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避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导致生态失衡,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而是需要在科学合理的指导决策引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3者协调发展的林业生产建设方案。例如尼勒克县在林业发展中,在2010年提出了为了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提出了“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快对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2.2 更好的加强对森林的保护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开始让人们引起关注和重视,并意识到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有关树种类型、数量以及质量等都有非常详细的内容参考,这就方便了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涉及森林保护方案。而且,在森林保护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下,让森林的保护切实落到实处。尼勒克县也是在政府工作的支持下,让山区农牧民亲身感受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护农田和草场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生态作用,得到当地居民及全社会的高度认识,林区群众爱林护林的意识提高。所以对森林的保护离不开林业部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在科学合理的数据资料的支持下,让林业部门对森林保护的决策更加准确和有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生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在进行规划设计中不断加强对森林的保护、相关林业部门的实践能力的提升,让林业生产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协调发展,并加快与时俱进的步伐,做到法律监督,不断促进林业生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1 梓潼县自然地理概况

梓潼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4°57′16″至105°27′35″,北纬31°25′27″至31°51′43″之间。背靠剑门山脉,东与南部、盐亭县交界,南与三台县、绵阳市游仙区相连,西与江油市接壤,北与剑阁县毗邻。县境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52.5公里,国道108线纵贯南北,省道302线横贯东西,宝成铁路、成广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幅员面积1442平方公里。

1.2 梓潼县经济社会概况

梓潼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5个社区。全县总人口37.8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5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9305%,农业人口32.230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5.0695%。2005年全县GDP达26144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55767万元,第二产业为69997.4万元,第三产业为35682.4万元,产业结构比为59.6:26.8:1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900.59元,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水平3105.3元。(2005年数据)

1.3 梓潼县农业发展状况

梓潼县资源众多、特产丰富,历来就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全县有栽培作物83种,栽培果树23种,饲养禽畜53种,养鱼44种。全县拥有水利资源总量为10.38亿立方米。地下矿藏已探明有石油、天燃气、煤等地下资源。

耕地面积43万亩,人均1.4亩,同全国人均人平相持平,比全省人均耕地多0.5亩。其中:水田19.7万亩,旱地23.3万亩,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10.5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53.3%,其中:农业生产总值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农业产值中粮食作物收入占70.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800余元。

通过以上概述可知梓潼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南地区农业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人地矛盾尖锐;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0%,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人均GDP水平较低,这些充分说明了梓潼县可以作为研究较西南地区山区农业的典型地区。

1.4 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情况

梓潼县目前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情况,但总体来说农村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也深深地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梓潼县运行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非常少,农业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未能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的问题,在瞬息变化的市场面前,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低。梓潼县在农业改革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总体而言并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的格局,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进行生产的小生产组织形式,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社会化生产是矛盾的,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非常落后,就是与国内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相比,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通过对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的情况分析可知,尽管这里农业生产组织水平程度很低并且严重限制了梓潼县农业的发展,但是这里有着一些发展很好的农业生产或供销合作社、乡镇企业带动农民等现代化组织模式,值得研究推广,当做促进我国西南山区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的范例。

2.落后的组织形式对梓潼县农业发展的限制

2.1 组织化程度低限制农产品生产链的延长

农产品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梓潼县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对于农产品的价值链控制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阶段。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的产业链条中,梓潼县农民大多处在最原始的生产阶段,而这也是整个链条中利润最低的环节。对于附加值较高、利润较大的运输与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忽视,造成了梓潼县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结果。

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与把握,离不开正规的、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而梓潼县普遍存在的小农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现实情况造就了梓潼县农产品出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失去利润大的环节的控制。

以梓潼县部分村庄辣椒种植为例,探讨落后的组织形式是如何制约梓潼县农产品产业链延长、高利润部分流失的:

辣椒栽培是地处丘陵地区的梓潼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农民种植辣椒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分散的组织形式与落后的生产技术,全县辣椒种植长期处于零星分散规模化、标准化较差的低水平种植状态,辣椒产量不高,产业链短小,导致长期以来农民种植辣椒的收入偏低。对于辣椒的深加工也只是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的粗加工上面,极少数的家庭作坊对辣椒进行加工,制作成辣椒酱去满足普通家庭的需求。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全县辣椒产量平均每年能达到八万吨,这些辣椒在收获季节只能依靠商贩花三个小时的时间用大型货车运至200千米外的成都市郫县销售,却没有想过在本地形成深加工链,充分利用附近县市的辣椒产量,发展辣椒产业。

可见,短小的产业链与低利润的生产环节正是由于梓潼县大部分地区生产组织模式的落后造成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控制高利润环节,需要改善现有的农村生产组织模式。

2.2 松散的组织模式使得农民忽视长期利益

良好的组织可以通过内部条例、制度对成员起到约束与促进的作用。在梓潼县,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民重视短期个人利益、忽视长期集体利益的不良习惯。以近年来梓潼县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为例,探讨落后的组织形式如何短视农民的目光,重视短期个人利益:

梓潼县近年来大力提倡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建丰木业是成都建峰饰材的子公司之一,该项目对于梓潼县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近年林权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缺乏有效利益组织的约束之下,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法律政策,不考虑长远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利益,乱砍乱伐,私下倒卖木材,使得最初良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了负面影响。

对于集体利益的短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利益相关组织的约束。如果使农民摆脱散漫的小农经营模式,更多的采取组织化管理,将林业保护纳入组织利益,通过这样的组织建设将会有力的约束个人的短视行为。

2.3 松散的组织抑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以小农经营为主要生产组织模式的梓潼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组织程度化低的抑制,尤其在面对进口粮食、现代化农场的竞争时,表现得普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小农经营模式使得农民处在无组织的分散状态,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获得市场信息,错过最佳进入市场的时期导致产品滞销,甚至面对采购商抑制收购价格也无力抵抗。在普遍供过于求的农产品市场,松散的组织意味着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分离,这严重削弱了梓潼县农民对采购方的议价能力,甚至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

3.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

农业“企业化”模式。

“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在法律上承认了耕地使用权的交易的合法性,从而使得耕地成为了具有了交换价值的资本。而实现了规划化生产、企业化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运销合作社充分利用了此项政策,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摒弃小农经营的落后生产形式,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敏感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规模化种植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经济作物。梓潼县部分合作社采用了现代化企业组织模式,充分实现了“农业企业化”。

农业企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聚集力量,装备和武装农业,既调整增量,扩大新经济增长点的生产规模,也调整存量,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下面以三台县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社与长卿镇海椒种植合作社为例说明农业企业化在我国山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形势。

【1】三台县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是以藤椒为主的农业技术种植转合作,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009注册。进过三年的发展,现种植规模已拓展至七个镇(梓潼、前锋、双胜、东塔、百倾、双乐、立新)。藤椒当年种植次年见效,3-5年丰产,产量是其他花椒的2-3倍。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5000元。

向阳红藤椒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政策获得大规模土地资源(以坡地、梁子为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吸引农民参与生产的政策上,该合作社在农民自负盈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民的收益,与农民签订最低收购价保障合同,并且给予农民销售途径的自由。

【2】梓潼县长卿镇中心村村民摒弃以往单纯的每年种植两季水稻的传统,集体种植四川地区重要的调味品海椒,在规模化生产代替传统小农经营生产模式后的几年间,中心村农民取得了可喜的收入:2010年,中心村海椒种植合作社每亩平均毛收入为5000元,其中海椒种植的成本大约只有约700元/亩,海椒平均收购价在0.7元——1.3元每市斤之间。在现代化组织模式与科学种植技术的帮助下,村民们鼓足干劲,创造了每亩纯收入4000余元的收入“奇迹”。

通过对三台县向阳红藤椒合作社与梓潼县中心村海椒种植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今后我可以在对我国山区农业组织结构改良的研究中,获取新的农业企业化学习案例,并且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现代化企业组织结构建设对农民收入方式与水平的影响因素。

4.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意见

4.1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中介机构缺失

“土地流转”政策是国家于最近几年出台的一项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土地使用权转移政策,这项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组织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关键作用。由于缺少专门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梓潼县土地流转实施比较困难。大部分土地流转工作是通过行政村做工作完成的,行政村一方面代表村委会与农民签订协议,另一方面又代表农户与承包商签订协议,充当中介的角色。而行政村并非土地流转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并在土地流转方面的非专业性,导致了土地流转无法实现承包商于农民的双赢,使得土地流转难以达成。

由于缺乏中介机构以及对行政村的不信任,部分农民选择直接与承包商签订承包协议,这种做法留下了许多纠纷陷患。由于农民与承包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农民在签订流转合同之时常常陷于与承包商的价格拉锯战,而承包商则在合同达成后发现土地状况纰漏的不充分。这样的关键角色缺失限制着梓潼县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不利于农村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善。

4.1.2 土地承包商较少

梓潼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面临着承包商(当地村民称呼为牵头老板)较少的问题。目前梓潼县有大面积未有效利用的宜农耕地,同时也有着利于发展规模化农业的相关扶植政策,但是这些情况并未使得梓潼县土地流转率大幅度上升。分析原因,上述两种角色缺失造成不便是一方面,还有承包商自身的原因。

4.2 控制农业成本

农产品种植主要成本构成:

篇9

关键词:气温;地表水;参数变化;水处理;溶解氧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125-03

一、概述

(一)镇江城市水源环境概况

镇江位于南京东南方,是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十字交叉口。长江流经镇江市,在市区北部长江形成一个牛扼湖,即内江,面积为8.8km2,是制约城市几条河流水文、水质条件的主要水体。虽然长江水流经南京等大、中城市和上游许多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然后到达镇江段,但由于长江流量大,稀释性强;流速快,紊流扩散作用强,自净能力强,仍然是理想的饮用水水源。以此,我们作为研究镇江饮用水源水质受气温影响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二)溶解氧在水体质量中的意义

溶解氧值(DO)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溶解氧越高,好氧生物生命活动越活跃,生物处理效果就越好,水质被净化的程度就越理想。

通过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数据,在我们整理这些提供的数据时发现,溶解氧的变化在与水温有紧密关系的同时,与气温也有着相仿的关系,如图1所示。五年温度呈现明显的相关变化,且变化幅度紧密相关。

(三)镇江2005年至2008年气温与水温变化

采集的四年镇江市气象局公布的温度数据,并计算每周的周平均温度,对四年的温度进行统计,并拟合得到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由数据统计得到:4年平均周气温:16.60℃;4年最高周平均温度:31℃;4年最低周平均温度:-0.714℃。

季节周平均温度及大致时间跨度如下:春季,在三月至五月间周平均温度为15.99℃;夏季,在五月下旬至10月上旬周平均温度为26.41℃;秋季,在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周平均气温为15.94℃;冬季,在十二月至来年二月周平均气温为4.74℃。

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到气温变化呈稳定的季节变化。因而着手以气温为依据研究气温与水中溶解氧的变化是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的。

总体上看,一年的温度变化呈二次函数关系,途中虚线为拟合得到的曲线,曲线方程如果用Y = A + B1*X + B2*X^2 来表示,则其中A、B1、B2的参数值经近似计算后分别为-8.8917,2.47355,-0.0438。其函数校正相关系数为0.9012,标准偏差为3.1074,显著性水平P

Y=-8.8917+2.47355×X-0.0438×X2 (1)

其中,Y代表气温(℃),X是周数(一年有52周,闰年有53周)。

二、气温对溶解氧的影响

(一)两者关系的初步定论

经采集选取2005至2008年四年的镇江饮用水水源情况,作为分析对象。

经过Origin7.5软件的模拟建模,我们以时间为横坐标,得到气温与溶解氧的变化关系。

如图3所示,温度指示在左y轴上,并且由图可明显看出一年内气温整体成倒钟状分布,中间高两边低形态分布。其中第5周是4年中最冷的一周,平均温度在-0.71℃,相对应的平均温度最高的是2007年的第31周,温度高达31℃。

对应右y轴的曲线是溶解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变化的大致范围在5.78~11.1之间,单位是mg/L。图中可见其变化呈开口向上的弧状,中间低,两边高,中间略有波动。

把两者的变化图结合后,得温度较低时,溶解氧值偏大,温度升高时溶解氧会有下降的趋势。表现了两者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在水处理的研究中,我们的要求是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解氧含量,以保证水体自净的能力。因此在水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溶解氧的含量较高,可以保证其效果,而在天气炎热,水温平均比较高的情况下,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必定低于必要的水平,这对于我们的水处理工作是不利的。

(二)建立相关性

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因素,若以气温为横坐标,以溶解氧的大小为纵坐标,标注每个点来研究之间的函数关系,可得到图4:

其变化大致成负相关,即随气温升高,溶解氧呈减少趋势。如图4,直线为拟合所得直线,其波动情况如图4中的折线。将两者关系拟合线性关系,得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Y=9.17573-0.06659×X(2)

其中Y代表饮用水水源溶解氧的含量(mg/L),X为气温(℃)。其中相关系数R为-0.59627,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显著性水平

(三)温度对其他参数的影响

1.温度对pH值的影响。利用实测数据用温度作为衡坐标,以水的pH作为纵坐标,绘制出了如上所示的pH-T相关图,如图5。可以得出,水的pH呈现出一种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最高大小变化可达到2,与气温没有明显关系。

2.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根据实测数据以温度为横坐标,电导率为纵坐标做出了如图6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到,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中电导率呈现出一种缓慢减小的趋势,但总体上与温度没有明显的直接关联。

3.温度对浊度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图7,以温度为横坐标,浊度为纵坐标的关系图。可得,随着温度的变化,浊度基本上不显示出什么变化的趋势,与温度的相关性也比较小。但是在温度为4℃的时候,浊度的值有突变。此突点可视为受其他外界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而产生。浊度与温度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浊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规律的波动。

4.温度对高锰酸钾指数的影响。同样,在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图8。以温度为横坐标,高锰酸钾指数为纵坐标。图中,同样可以得到,随着温度的变化,高锰酸钾指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小范围的波动,并没有受温度的很大的影响。同样的,高锰酸钾指数显著突变。它是由一些环境中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的偶然偏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温度的变化对高锰酸钾指数的变化有极其微小的相关影响。

5.温度对氨氮的影响。以温度为横坐标,氨氮为纵坐标,得到图9。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增大,氨氮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但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温度的两处特殊点,4℃、7℃、15℃温度下,氨氮的值有较大的波动。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是由于一些环境综合因素导致的偶然误差。事实上,通过上图也可以看出,氨氮与温度的变化没有必然的相关联系。

三、结论分析及利用方式预测

(一)小结

1.镇江气温以年为单位,统计观察得到温度大致呈二次函数变化关系,呈现的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1)式表现其数值关系。

2.镇江饮用水源水质指标中的溶解氧与当地的气温有着紧密的联系。用线性相关来建立两者的变化联系,可以得到相关系数R为-0.79513的一次负相关。(2)式表现其数值关系。也就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溶解氧的含量在水中呈下降趋势。

3.根据两个数学的建模,可以得到,在四年的最高温度31℃下的溶解氧值达到6.68mg/L,已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在最低温度-0.714℃时,溶解氧最高值达10.13mg/L,符合国家一级水质,且已达饱和。

4.由气温及其他参数间的建模比较,以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镇江饮用水体的其他参数与气温的关系没有明显数学模型关系。

(二)利用意义

1.普通的污水处理工艺采用的曝气系统往往需要耗大量的电能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为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在优化水处理工艺时可以结合溶解氧和气温以及季节之间紧密的关系,针对气温变化来调节曝气的强度。

2.选择在夏季温高条件下增加曝气强度,而在冬季相对减弱曝气程度,可以起到优化能源,调节季节变化带来的溶解氧变化等作用。

3.可以将曝气技术应用在自然水体中,以应对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结合镇江水体的溶解氧变化规律,以利用表面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调节地表水水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电力市场蓬勃发展,保障电力供应的任务日益繁重,在此背景下,对电力企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对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特点的电力企业来说,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设备维护、电力保障供应有着重要作用。生产计划是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均衡的安排和计划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更好的保障库存周转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对电力企业来说,生产计划根据周期的不同,一般分为年度和月度两种,根据年度和月度计划的总体框架可以再细分到周计划和日计划,从而为电力生产提供明细的计划和要求。

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生产的大修和技改

生产的大修和技改包括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维护、检修等计划。大修和技改的区别在于:大修项目完成后,不能列入资产,而技改可以列入资产。

电力一次设备众多,包括变压器、输电线路、电抗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障电网安全供应的重要条件,电力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设备的清洁、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改造等。

电力二次设备主要是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相关系统还包括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通讯和信息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等。电力二次设备相关系统的选择、正确、迅速动作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所以,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二次设备安排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具体过程,并定时进行检查和缺陷维护。

(2)运行维护和安措

电力企业的运行维护和安措主要针对电力安全运行策略的措施评价和实施计划。电力生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电力安全主要包括事故缺陷处理、安全性措施的评价和实施、重大事故的反措和技术改造,以及组织安全检查,及时进行缺陷和隐患整改等。

(3)电力基建和零购

电力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涉及的电力物资众多,且型号和性能各不相同,具有单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对电力基建物资的生产、调度和配套也是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力生产的材料采购、电力备品和备件的生产物资管理,相关人工、物资、试验设备的费用等。

(4)电力营销大修和技改

营销大修和技改主要用于对变台和计量采集装置、营业厅自助缴费机、智能电表、厂站采集终端等进行的改造和建设,用来提升电力营销水平,实现供用双赢。

二、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生产计划管理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也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问题。电力生产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技术水平高、业务复杂,且电力网络网架结构复杂、电力营销网点多,给电力生产计划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融入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还存在着生产计划完成不均衡、生产计划与实际执行不协调、不同企业间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在体制改革中,经过减员增效,用工水平降低,生产计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此外,生产计划管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性也有待加强。对电力企业来说,为规范输配电设备的定检、消缺、技改等工作流程,生产计划管理应与实际现场相结合,避免出现脱节的现象,而目前很多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还与实际现场情况有一定差异,或未能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

三、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

(一)推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型

电力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到长期垄断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建立高效、科学的生产计划管理体制,是转型期的电力行业面临的问题。

建立生产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对生产计划每个项目从项目下达后的每个时间节点、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计划完成时间和结算等都进行跟踪管理,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建设需求和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包含生产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二)提升生产计划的整体管理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随着智能电网大发展,电子化办公和自动化、网络化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电力生产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水平。此外,还应提升生产计划的看现场水平,从环境、设备、人员、管理、工作内容等方面,来明确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电力营销部、物资供应部、调度、输电、变电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职责,以确保生产计划管理与现场的相关性和指导作用,并及时进行跟进和调整。

结语:

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严格按照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计划进行调度,新时期下,只有进一步优化生产计划管理,才能确保电力“送得出、用得上、用得好”。

参考文献:

[1] 张靓熠.浅议提高电网公司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J].电源技术应用,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