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三)幼师学校要加大对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系统的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完善实验室的配置,经常开设生物学科普讲座、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学生选修与生物技术应用有关的选修课等;同时还可以把生物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篇2
关键词:科学研究;医学生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6-02
一、科学研究对医学生的意义
(一)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主,医学生在本科的医学教育中主要对医学诊疗知识进行学习,不重视医学研究,缺乏创新的观念。这决定了我们目前医学领域独特的医学建树较少,多为常规诊疗的局面。在和国外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由于医学创新能力的缺少,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一直在延续国外已经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观点,缺少自主创新。因此在学习阶段加强科学研究教育工作也即提前为医学生打下预防针,为未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于丰富医学生知识储备量
通过科学研究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当前在我国医学生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科研能力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较为狭窄,而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就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学生们需要对指导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者自拟的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发表文献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复习所有的相关文献之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献所阐述的问题,他们还要查阅更多的教科书、相关材料,这种学习过程属于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
(三)利于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医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分析提出问题后,自己必须动手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相符,所以如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如果调整试验方案,除了需要分析能力之外,还需要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重复多次试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毫无疑问对今后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可以使他们能够运用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甚至创造出更加适合病人的新的诊疗方法。
二、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墨守成规已经不再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前进,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新思维、新思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无论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是涉及民生的临床医疗工作都需要创新,决定这些创新的还是我们未来的栋梁医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高低及走向,所以如何加强医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目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医学教育中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增加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思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最新发展要求。
(二)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是我国医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所以要求所有医学工作者不断地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医学也在不停前进,大学里医学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临床日益更新的变化。所以要求所有的医学生除了在掌握医学基本诊疗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学、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的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除了教授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之外,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性能力、自学能力及归纳整合能力是非常必要及必须的。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已经落后,医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医学课程中加入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创造。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医学生在今后的诊疗实践中能够提升独立思考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的临床工作对广大医生的要求一定会提升,只会死背书本的医生很难适应新的医疗体系,所有医生除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对疾病的开拓诊疗更加重要。
(三)加强科学研究教育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甚至于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合作往往都集中在学生们的科学研究交流之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非常有利于这种合作交流。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抛开医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素质、医学课程的学习及科学创新研究能力的提升代表着医学院校教育的水平,其中科学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广大医学生来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对于整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社会医疗水平的前进往往需要的就是这些医学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医疗工作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一直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当学生们进入到医学院校后,教育则更重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国外的医学院校强调文献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回顾了大量文献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及必要,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的确在提出问题等方面要远远高于我们本国的研究生,这正是我们医学教育倾向于学习型,而非创造型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鼓励教授指导学生多进行学术交流,就某一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开放某些实验室,以增强医学生科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医学生教育除在本科阶段需要增加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更不应该被忽视。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虽然比较着重科学研究,但也存在地区、学校及科研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广大医学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时间比例,让医学研究生们能够在有限的几年中科研工作能力得到扎实的提升,但也要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只有这样综合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才能崭露头角。
三、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科研教育的重视度
科学研究对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因此,不仅是学校,国家都应转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医学生的科研教育工作。当前重中之重就是要给医学生指定本科科研指导教授,面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会。由于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但是我们目前能够考入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给医学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使其在文献回顾及试验阶段均有专门老师代教,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对本科生都是不完全开放的,学生无法在一个全面轻松、方便、能够使自身潜能全面发展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和培养科研能力。所以建议在配备了本科生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可能只是一些比较容易的操作,但对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科研设备的引进和完善
科研设备是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任何科学研究离开科研设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难以获得实际的成效。尤其是医学专业是极其严谨的一门科学,在任何一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出现疏忽,轻者是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不解,重者或许在学生参加工作当中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医学专业科研设备经费的投入,学校自身应加强对科学设备的管理,降低损耗以延迟设备的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与科研功能。目前本科生教学中的仪器设备是以往陈旧的设备,在操作上对学生本身的培养性不强,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少接触这些他们曾经用的实验仪器,在科学研究中无法跟上最新的实验技术发展。所以高等院校除了改变制度,准许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本科生实验所用设备。
(三)提升医学院校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医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之外,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也决定着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包括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科研活动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科学研究技术的最新信息,最新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跟自身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广大教授可以在介绍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提供部分领域科学研究的临床素材,寓科学于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采取提出研究问题,让医学生采取自学、分组讨论及回顾文献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领悟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基本程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性,以便于今后自行进行科学研究时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其次,要针对具体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老师放宽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研究教育积极性;同时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做到奖惩分明。高校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医学生的科学研究代教中,多服务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以达到广大教师愿意,并且踊跃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同时在教授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关审核措施,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教授水平。鼓励以课题组形式,多进行组内及组间学术交流,多举办科研讲座,提高科研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放松活动;肌体疲劳;运动恢复
体育教学课中的技术、技能训练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练习极易使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人体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体育课后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如果体育课后能采取一定的运动恢复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地补充、恢复,有助于学生以充沛精力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之中。
一、人体运动后疲劳产生的几种情况及恢复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时,人体时常处于激烈、紧张的练习中会出现疲劳,除身体疲劳之外,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疲劳。运动后充分做好恢复放松活动,对促进疲劳消除,加快身心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1.肌肉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运动锻炼期间,大量的血液流向参与运动锻炼的肌肉群,如在跑步时大部分血液流向下肢,以便有更多的氧气保障大肌肉群的供给。在运动锻炼后进行整理活动、肌肉放松运动等,血液能较快地恢复到安静时的分布状态。在肌肉锻炼后要及时地进行抻拉,以便加快乳酸的循环,减少酸痛。积极的恢复可以使肌肉完成下一次负荷练习。没有恢复的负荷极易产生疲劳的积累,而形成运动性疲劳等。
2.呼吸、血液循环系统的积极恢复。在运动之后呼吸循环等内脏器官还得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以补充运动时欠下的氧债。如果突然站着不动,那么身体的这种静止姿势就妨碍了呼吸的幅度,影响氧的补充。同时,运动后突然停止不动,血液由于重力的作用就瘀积在下肢扩张着的血管里,使静脉回流减少,使心输出量骤然降低,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大脑暂时性缺血,头晕甚至休克。如果在运动之后,采取由快跑过渡到慢跑,再过渡到走的整理运动,可以使神经系统有足够的时间调节下肢血管,使它们收缩以避免血液瘀积,就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肌体能力得到恢复。
3.消除心理疲劳状态。每位体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运动中出现的肌肉疲劳容易通过放松练习、休息而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出现的心理疲劳、心理紧张、心理恐惧,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影响还特别大,特别是一些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求高的项目。譬如:跳高、跨栏、分腿腾越山羊等。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完成动作或完成不好的同学,常会产生畏惧、羞怯的心理,以至于越怕越不敢练则越学不会。教师在练习中或整理放松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动机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的特点,注重锻炼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发挥学生的“热劲”,培养其“韧劲”,尽量依靠其内心的自觉性来坚持完成练习。要多采用正面引导、鼓舞性的语言,主动关心、帮助运动员,让运动员看到自己的能力,提高练习自信心,消除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对运动激烈、紧张的练习,除了对运动员进行肌肉放松,也可采用逗趣法,通过逗趣法使学生在情不自禁的笑声中调节和放松紧张精神,转移他们的肌肉疲劳感,消除心理疲劳。
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会使学生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并不是随着运动的停止而马上消失的。例如人体在激烈的运动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需要摄取大量的氧,但是许多运动项目,无论呼吸如何加强,也不能满足运动时对氧的需要,所以剧烈活动时肌肉常常是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尤其是内脏器官在运动停止后还要继续工作,以弥补运动时短缺的氧。突然停止运动而不做恢复活动,这不仅会影响氧的补充,而且会影响静脉血的回流,继而影响心输送量,造成一时性的脑贫血、血压降低等不良现象。所以恢复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恢复活动一般应包括深呼吸运动及比较缓和的运动,量不可过大,要使肌肉主动放松,使身体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
二、体育课课堂教学中放松的意义
1.体育课课时各环节内容练习中的放松。在体育课教学中,当一个环节练习内容结束后,针对练习情况必须对练习的肌肉进行放松。放松运动可以使学生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得到调整、恢复。调整方式如:间歇调整、原地踏步调整、深呼吸调整、按摩肌肉调整等等。当学生身体各指标得到恢复后,体力精神充沛而不易产生疲劳的积累。
2.体育教学课完成后,结束部分放松恢复。运动训练后,合理的放松运动,可以积极地使学生从体力上得到及时、更好地休息与恢复;各运动机能得到休息,调整到平静时候的身体指标;运动后的机体兴奋也基本恢复到平静时的状态,如:出汗、心跳、呼吸等运动表现后情况尽快恢复到平静时的状态。避免学生因为体育课后,由于疲劳没得到恢复,导致心情、心态、注意力、体能等不安定指标而影响接下来课堂任务的学习效率。因此体育教学后主动的教学放松恢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更好地为下一课堂学习做充分的调整,恢复课堂学习状态。
体育课教学环节中放松、恢复的好坏,对下一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习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教学任务完全结束后,恢复与放松练习,对恢复学生注意力、集中力、体力等情况,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恢复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下一文化课程学习的效率。因此在体育教学课中,各运动练习后,环节之间,完成教学任何后的放松与恢复,对学生的整个课堂学习及课后恢复文化学习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合理地处理好恢复与休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
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讲解理论、传授知识,必须精确地表达内涵。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比如:秦灭六国之前,赢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3E”相称;秦灭六国后,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时的赢政,应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又如:讲中英《》的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学生往往把银元和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又如:讲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就不能说成是祖冲之发明圆周率,因为圆周率是客观存在的常数,它是不能“发明”的。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语言来不得半点虚饰和造作,特别是在讲叙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时,一词一句都应仔细斟酌,要言之有据,不可为美饰其词、渲染气氛而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掌握逻辑性和精炼性
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很强。每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有前因后果。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因而历史课堂语言表达特别要注意层次性、逻辑性。要科学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必须得当。如: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可按时间顺序向学生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如在讲授“太平军痛击洋枪队”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转折、失败。这就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才能准确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历史课堂语言更要讲究精炼。“精炼”就是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语言“精炼”,是反映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要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讲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语言不简炼,或哕里哕嗦,颠三倒四,或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势必影响课堂有限时间的充分利用,影响教学效果。如:在讲《》的主要内容时,我们要概括为“一厂、二亿、三地、四口”四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点,做到精炼准确,便于学生记忆理解。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和情感性
篇5
文/沈建良
摘?要:德育课教学中积极的、良好的情感教育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手段的运用,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技工院校德育课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德育课?情感教育?尊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的感知、联想、理解、运用等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无时不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就像一个物体会承受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情感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大作用,其两面性主要表现于:积极的情感能够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强化感性认知,巩固认知效果;消极的情感会降低人们的“智商”,即削弱人们的感知水平。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感情的积极作用,触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进行教学,这是促进教学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过程。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课内外沟通的重要纽带。技工院校德育课情感教育包括:爱、尊重和赏识等方面。实践证明:在实施技工院校德育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真正把握好这几个方面的内涵,就能切实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实现育人功能的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一、技工院校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升温,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加上技工院校“先天不足”,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招生比中职学校更困难。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没被普高录取,甚至有的连中职也进不了的学生,这些人在初中时段很大部分就是被“遗忘”的人或是“多余的人”。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却自尊性强,又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自暴自弃;厌学、成绩偏差,组织纪律松懈,道德规范相对薄弱。但是,他们都处在生理的青春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如何引导技工院校的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人的认知和职业素养都是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培养积极、健康和向上的良好心理过程。那么,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效果,提高课堂的活性,真正实现育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技工院校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关键。
情感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情感教育是“爱”的教育。情感教育的“爱”包含了“尊重和赏识”,因为技工院校学生在初中时期,这类“爱”的教育的甘霖很难降临到他们的身上。他们渴望“爱”的阳光,期待“尊重、赏识和信任”。因而,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广大学生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赏识和信任。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更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学生对平等、自由、关怀的渴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调整教学内容、变革组织形式、优化育人环境、实施过程评价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德育课堂,确保德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从而找到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模式,最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中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时时关注,充分感受到关怀、尊重、平等与赏识,从而转化为内在的行动,深切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快乐,其产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德育课上活,修炼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最终实现德育课的教育目标。
二、技工院校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乏味、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缺乏激情、学生上课睡觉,这是当前技工院校德育的普遍现象。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管教而忽略了“道”,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缺乏体验和关注,这种非情感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个性品行,从而转化为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巨大动力。
技工院校学生绝大多数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一直处于“后进生”的层次,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是通病;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思进取是常见的现象,这些都让教师们很不省心,因而常遭到人们的白眼或冷遇。时间久了,使他们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进技工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多半是父母的意愿,是父母“逼”着来的;其次是因同班同学几乎都上了高中段学校,如果不进学校,就得干活,于是也就跟着进来再混几年。可是学习“力不从心”让他们找不到自信,看不见成功的希望。且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又多逆反心理,两种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情感就出现偏差。加上技工院校学生中的家庭多数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做父母的不懂也不善于或没时间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其间还有一些来自“单亲家庭”,他们不是缺失父爱就是缺少母爱。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或自卑感较一般学生强。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人心向上”是常理,他们同样期待被关注、被尊重、被关爱、被表扬、被赏识,十分希望在技工院校这个新的环境里找回曾经缺失的爱,找回自信心和一个新的自我,以展现新的风采。德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说过:“人生活在希望之中,一个希望破灭,会有新的希望产生。”进入技工院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希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看到新的希望,并鼓励他们实现新希望的勇气和信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并贴合学生的情感特点,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功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和教育,找准学生深层情感的“切入点”,肯定能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地成长。
技工院校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好交流,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以所用的教材为“切入点”,挖掘教材潜在的快乐因素,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德育导行。德育教材处处渗透着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所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必须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增强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从而憧憬美好的理想和远大抱负,以朝气蓬勃、旺盛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实习与生活中去。有人说:成功的教师要善于掀动人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最积极向上的,真诚善良的激流。使即使有很多缺点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不由自主地萌生出否定自己的错误,否定自己不良行为的愿望。所以,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教育艺术,巧抓教育契机,找到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即找准学生深层情感的“切入点”。
三、技工院校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情感教育是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的金钥匙。首先,情感教育的关键是“爱”。古语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才会乐意听你的课。一旦教师自身处于情感冷漠状态,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情感壁垒”,不能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此时,学生就会因为“不亲近”而“不信任”,难以与教师产生同频共振。而如果教师此番“苦口婆心”,学生往往会不领情。相反,如果教师自身情感丰富,并“以情动人”,就能征服学生。此时双方的教育过程就成为一种平等的、愉快的情感交流过程,真正达到感化育人的作用。
其次,情感教育中还应懂得“尊重”,重视“平等”教育,善于“躬下身”来与学生谈话和交流,课堂批评教育要注意场合,把握言辞分寸,决不允许讽刺挖苦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与快乐,从而学会并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道理,并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第三,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重视鼓励,赏识教育手段的运用。现代教育就是赏识教育,教学中要多看到或发掘学生身上闪光点,多用赏识的眼光和言辞,如课堂提问或教学生板演时要多用鼓励话,如“你行,我相信你!”“你的黑板字很漂亮!”等,善于赏识学生的每一滴细小的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从中让学生受到鼓舞并树立信心。著名教育家周弘有一次让自己的盲女周婷做了10道数学题,结果只做对了1道。周教育家非但没有指责,而是发自肺腑地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1道,爸爸在你这么小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婷婷听了高兴极了,越累越爱做数学题,结果在升初中考试时,数学考了99分,这就是赏识的魅力。情感教育要努力让学生生活在“你行”的世界里,从而树立起“我能行”,“今天我必须成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信念!
学生就像教师的影子,像教师的模仿者。所以在实施情感教育时,教师必须“正己身”,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情感触动情感,用心灵触动心灵。因此,教师要不断倒逼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体会,欣赏教学中的美,感受德育课中渗透的人文精神。发挥好“榜样”的功能,以“情”生“情”,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德育课教育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篇6
论文摘要: 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由于重视度不足,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认为艺术课程可有可无,忽视了艺术教学在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 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 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篇7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受到学生们的重视,但也被广大的学生们“仇视”。究其原因,无外乎因为这门学科抽象,复杂,枯燥。作为教师,也常常为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佳而苦恼。怎么才能让学生从厌学,苦学,肯学到乐学呢?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1]”那么每一位教师,施教中的“我”,怎么才能做到和学生很好的交流和互动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与时俱进”。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中的“与时俱进”,就是指任课教师要具备不耽于现状,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本学科理论实践发展前沿,始终坚持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的特征。只有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持续提升
生物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人们对于它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即使它的现代经典理论,里程碑式的成果,距今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学生们通过原来中学的学习,以及医学其他学科的渗透,对这部分内容都有一些了解。因此如果教师在生物化学课上依然讲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沉旧的内容,举一些已经无数次被提及的例子,学生们肯定觉得索然无味。比如有些老师只要提到克隆,就会提起小绵羊多莉。多莉从1997年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如果在当年,多莉确实是一个新鲜事物,它作为例子可以打开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对这项新技术有一个具体认识。可是在十五年后的现在,我们还停留在多莉身上,非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能还会给学生留下过于保守和落后的印象,而提不起兴趣了。
过去的20世纪被誉为信息技术的世纪,而21世纪被誉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特别是当生物化学搭载了计算机这门新技术后,每一天,每一刻也许都会有它的新理论,新成果的诞生。所以教师在讲解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住生物化学的研究前沿。比如,每一年的诺贝尔颁奖就是一个热点。这个时候,学生们也会关注究竟花落谁家。我们就可以在讲到相关的内容时,引入这一话题。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为其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这部分的内容正是生物化学基因表达部分,RNA转录所涉及到的内容。理解这些内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既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反之,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内容一成不变,僵化死板,就很难让学生欣然接受。
二对学生心理的及时把握
现在高校的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正是被称为“九零后”的一代。这代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比如智商较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自信又脆弱;张扬自我个性;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早在几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就是要求教师要准确掌握我们施教的客体―――学生的这些特点。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理想的结果。也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达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
比如,在讲解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这三种密码子很容易被学生遗忘。但是如果结合学生们的消费热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掌握。因为这三种密码子都是三联体密码,均以U开头,之后是A、G两种碱基的排列组合。理论上可以形成四种:UAG、UGA、UAA、UGG。那么在给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时,便可以说只有大家熟悉的品牌UGG不是终止密码子,剩下的都是。这样学生们在笑声里便记住了这部分内容。
此外,在学习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时仍然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课后就忘记。”[2]这种机械定式的方法功夫都停留在表面上,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点帮助收效甚微。《论语》讲:温故而知新。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很难懂,学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上课,很容易被大量涌入的知识点,信息量弄得头昏脑涨,手忙脚乱,继而就是理解了,记忆不住,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可如果在课前,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内,学生提前把讲过的内容和要讲的内容浏览一下,就会做到事半功倍。
三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方法是必须讲求的。
首先,荀子在《劝学》中讲:“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利用教具。这里的教具包括多媒体,模型,实验设备等。特别是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它具有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等结合在一起,使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知识形象化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3]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教师也要避免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具。而且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由于多媒体的便捷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了板书演示的过程,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如果未加注意,就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或过犹不及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
其二,生物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生物化学课每堂课的信息量都很大,如果授课教师从头讲到尾,不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接受,记忆,很快就会让同学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问题。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逆向学习模式,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去探索那些他们需要知道的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等一些国外的高等院校已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4]。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现在高校校园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互联网基本已经普及,学生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且分组进行准备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而且在分组合作中还增进了同学的合作意识,在讨论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的提问中,使得教师及时和同学沟通,加强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很多学生毕业后,对一门学科的印象,往往只剩下了对任课教师的印象。可见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可是如果一个老师,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样摇头晃脑,照本宣科的讲解,怎么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就是留下,恐怕也是一些消极的印象。所以,想让课程生动起来,首先教师就要灵动起来。讲解,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最怕的就是“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做一名优秀的演员,把授课看做表演,把学生当做观众。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激情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愉悦兴奋状态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实验课内容的及时调整
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几乎年年都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安排随着学时调整,教材选用情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可是实验课的内容受到实验器材,实验经费,课时安排等诸多元素的限制,总是滞后于理论更新的速度。这其实是一种很严重的理论实践脱节。
学生们处于求知最旺盛的阶段,所以他们更关注新技术,新理论。如果在实验课中,能让学生亲身接触到这部分内容,会吸引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们给学生讲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如果让学生亲自取唾液,亲眼观察到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后,与碘液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反应,效果肯定要好于单调地讲解理论。
五注重结合中医内容
生物化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现在作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在中医院校开设,自然要结合中医院校自身的特点,形成不同于西医院校的教学特点。比如在内容上,教师更应注重同中医内容的结合。特别是由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全社会都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问题。所以,中医治未病的很多调理方法,或是对已发病症的治疗吸引大众关注。所以,在讲解卵磷脂治疗脂肪肝的时候,也可以介绍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能。此外也可以在讲糖尿病的时候,介绍一下传统中医对于“消渴”症的诊断与治疗。这些中西医结合,或是西医中药结合的内容,突出了中医院校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更受学生欢迎。总之,授课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只有不停地前进,与时代同步,与科学比肩,才能够与时俱进,称为教育队伍中一名优秀成员。
参考文献
[1]郑华.我看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英语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9):140-149.
[2]孔璐,孔林,于培兰,等.联系诺贝尔奖进行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122.
篇8
【关键词】统计;医药;教学改革
Statistics Cour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of reform and integration
wujianyong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College Nanyang 473003
【Abstract】Appli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 as the target, statistics courses from the curriculum, course content, examination methods, a serie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Keyword】StatisticsMedicineTeaching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数据信息的正确收集分析和整理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数学思维方法正不断地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向医药学领域渗透,成为现代医药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医药科学的数学化进程也大大地加快了。
《医药数理统计》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对于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建立统计分析思维的入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对临床工作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整理,有利于学生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医药学中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但数理统计这门课与高等数学等学科思维方法不同,它基本理论比较抽象,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概率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是一门公认较难学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我们对这门课进行了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1联系医学实际,改革课程设置
为了改变学生对统计课的认识,提高其认知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将不同的数学内容分设在不同的年级讲授,并结合医学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先开设高等数学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在二年级再开设医药数理统计课等必修课。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临床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将理论教学与实际问题结合越来,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医药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实践中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方差分析、t 检验、U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等统计知识确实解决了不少医学实际,但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技能培训,部分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仍不分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不会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针对这种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及时转变观念,把教学重点转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并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达到学以致用。我们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差异去优化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使教材尽可能体现数学的特点、医学的特点、实用的特点,使知识结构更具合理性。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作了以下探索:(1)《医药数理统计》的授课重点章节在各检验分析部分,因此在不影响课程体系完整性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少概率论部分的理论学时数和授课难度。(2)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讲解,重点讲解如何选择统计方法,如何用统计软件如SPSS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应用。(3)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临床案例、例题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现代化特别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对大学生而言,《医药数理统计》知识点多,教学内容难于掌握,如果能借助图文并茂的CAI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将更加直观、生动。另外随着医学统计软件的日益完善和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计算出结果的内容,现在使用统计软件瞬间就能准确地计算出来,极大地方便了医学统计学的教学。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虽然统计软件包的使用为熟悉统计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对于那些统计概念不清,不能正确选择统计方法的用户来讲将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所以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学实践。
4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但考试有很强的导向性,考试方式不改就很难保证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和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
方法如下:(1)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不能受限于教材,试题安排上要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所占题的比例,适当增加考察创新能力的考题,淡化计算技巧,加强实践操作,注重能力的考察。(2)考试方式多样化。改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淡化学生对定理、公式的记忆,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的训练。(3)改变传统的纸质答卷方式,增加上机操作,要求每位考生都能用SPSS软件创建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并生成统计报表。
总之,我们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出大量具有医学和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们在临床实践中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这样即可以丰富医学研究方法,使医学问题研究得更深入彻底,又可以增强医学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使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更加健康良性地发展。
篇9
【关键词】 美国; 替代医学; 补充医学; 传统医学, 中国; 研究
Abstract: Researches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scale and investment are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pplication of TCM therapies, background of Eastern and Western knowledge, thinking model, as well as the recognition of TCM theorie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content and design of TCM researches.
Keywords: United States; alternative medicin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research
自20世纪后叶以来,国际社会对非生物医学体系的补充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观点和态度发生转变,重视和关注与日俱增,如专业医学期刊每年发表CAM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达1 200项[1]。中医药在世界范围也属于CAM的主要治疗手段和科学研究内容。如美国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于2005年底宣布新成立的6个CAM研究中心中有4个涉及中医药[2]。西方国家中,美国设立了专门的CAM研究机构,经费、人员等投入较大,并已形成相当的CAM临床使用规模和系统研究格局,故以其为代表分析世界CAM科研现状,并与中国的中医药研究作一对比。
1 美国政府对CAM研究的支持现况
美国专业研究CAM的机构规模不断扩大,规格日益提高,科研投入也快速增长,政府对于调查与评估非对抗疗法有着认真而全面的兴趣。1992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内部成立替代医学办公室(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OAM)以探索“非常规医疗实践”,年研究经费为200万美元,开始提供美国替代医药使用情况的基本信息。到1999年,NIH将OAM扩建为NCCAM,获得的研究资助力度也相应增加,成立当年即获拨款4 890万美元进行与CAM直接相关的工作。到2007年,NCCAM公布其2008年经费预算请求为1.217亿美元[3,4]。一般而言,实际的拨款数多于经费预算请求。除了NCCAM这个专门的CAM研究机构外,NIH其他19个研究所与中心也参与到其中,2005年,共耗资3.349亿美元进行相关研究[3]。见图1和图2。此外,美国其他科研院所和许多国际卫生机构也积极参与,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这样蜚声国际的教育机构早在2000年即争取到780万美元资助,建立CAM癌症中心,对其可能的抗肿瘤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作用和机制进行广泛研究[5]。
2 美国CAM研究的思路
2.1 美国CAM研究的方法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强调:是否使用CAM取决于这些疗法所显示的疗效与安全性;不论是生物医学还是替代医学,都应使用相同的原则与标准。但同时他们也承认,替代医学具有不同于生物医学的特性:(1)以综合治疗多见;(2)难以对所研究的内容下一明确定义;(3)多见个体化治疗,难以标准化;(4)治疗效果与施治者以及医患关系(如信任程度)有关;(5)CAM可能存在安慰剂作用以及患者期望效应(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的影响;(6)现有的标准难以评价CAM的某些作用,如心身健康的感觉(feelings of wellbeing)、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等;(7)不论是替代医学还是生物医学,即使其治疗都有明确的使用框架或选择范围,但操作者仍会根据他们的经验和直觉对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而替代医学在该问题上更为突出,这就使治疗效果研究非常困难。
基于以上认识,西方国家在开展替代医学研究时,虽然仍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是验证其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西方医学界也认为在RCTs不能使用或当其结果不能概括替代医疗的真实情况时,其他研究方案亦可运用以提供疗效相关信息,并期望传统的RCTs方法能与创新后方案结合起来提供更多有关CAM对健康影响的知识。这些创新的设计方案包括:(1)单病例随机试验(nof1 trials);(2)偏好RCTs(preference RCTs);(3)观测与队列研究(observational and cohort studies);(4)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5)综合治疗的研究(studies of bundles of therapies);(6)行为治疗的研究(studies of “manualized” therapies);(7)对安慰剂作用或期望效果的合并使用、测定或解释的研究(studies that specifically incorporate, measure, or account for 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8)属性治疗交叉分析(attributetreatment interaction analysis);(9)定性研究(qualitative methods)。
美国医学界认为,不能因为一种治疗方法没有达到某一特定的标准——如现代生物学机制——而将其排除在考虑之外。但是,这种机制的缺乏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对这种治疗潜在有效性的怀疑程度(不论是生物医学还是替代医学都一样)。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来证明资助这种治疗的临床研究是合理的。同时,需要得出更多的证据才能认定这种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2.2 美国CAM科研经费的分配情况
在生物医学领域,一般投入到基础研究的部分占到总研究经费的2/3,而临床研究仅占1/3。因为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依赖新的化学结构的发现或者科技成果带来的新的检测和治疗手段的发明,这在西医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可能获得,只能通过基础研究更多地扩展知识内容,理解疾病和治疗的生物学机制,然后在基础研究成果上,产生生物医学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如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直接促进了胃溃疡临床治疗新方法的采用和疗效的大幅提高。
替代医学异于生物医学这种临床使用对基础研究的依赖关系,故其研究不可避免地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替代治疗目前已被广泛使用,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认识倾向就表现在NCCAM将其资源的更大部分投入到临床研究。如2003年其临床与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为2.5∶1[6]。中国中医药的科研经费比例也呈现出对临床应用研究的倾斜[7]。见图3。
3 对比、分析中医学研究在美国和中国的异同
中医学需要保持辨证论治等自身特点来诊断和防治疾病,这目前仍是其取得疗效的重要保障,但同时,它不可避免地需要合理利用现代科技知识,不断增加新的研究方法来阐明这种异于生物医学的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了解尽可能多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2006年美国仅NCCAM就获得美国国会1.23亿美元的研究资助,其中有关中医药的课题共61项,资助额度为1 728万美元,占年度总资助额的14.08%。NIH所有机构每年有关替代医学课题的经费总和超过3亿美元,中医药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美国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在进行中医药的相关研究。据保守估计,美国每年用于中医药科研的经费超过4 000万美元。在中国,2004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承担政府科研项目的经费共5 335万元人民币[7]。由于中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即使两国财政支出中的中医药研究经费比例相同,其在具体的费用上也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在有意识不断增加对中医药研究资助的同时,还应争取多渠道的中医药科技活动投入,并且防止低水平重复项目占用研究资源。在此,以NCCAM于2006年批准的61项中医药研究课题为例分析、比较其与中国的异同。
3.1 中美对中医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NCCAM有关中医药研究的项目有:针灸研究,包括针刺、电针、激光针灸、艾灸、穴位按摩等;中药研究,包括中药复方、单味药和提取物;此外还包括气功(包括内气、外气)、太极拳和饮食研究等。其中,针灸研究地位突出,占到61项中的30项(49.18%)。这与针灸较中药等其他中医疗法在美国更被认可,使用更普遍,并在某些地区已取得合法医疗地位,部分得到保险公司认可的情况相符。
其次,中药研究共有13项(21.31%)。其中涉及一味中药以上复方的研究有7项,但有3项都将简化处方的药物作为主要研究目的之一,以便于质量控制,以及更好地找出有效成分。中药研究中的其余6项涉及单味中药如大黄或中药提取物如黄连素、竹提取物等的研究。
再者,共有9项关于太极和气功的研究(14.75%),比例较中国为高。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涉及的中医有效治疗手段更多,而有更多的研究对象,太极、气功的整体地位与民众应用情况在中国并不突出,故立项较少。但太极和气功与西方的冥想、静坐等形神锻炼方式有相似之处,而且西方重视心理以及非药物、非损伤疗法,所以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由于美国缺乏中医学的哲学人文背景并对中医基础理论存在知识鸿沟,所以其对中医的研究多停留在脱离理论的操作层面,对中医学理论研究基本不涉及,像2006年仅有一项有关肠激惹症的临床研究涉及中医的证(实证、虚证)。而中医专家医疗经验总结、中医古籍的整理等文献方面的内容尚未进入NCCAM的研究视野。
此外,NCCAM项目重视对新生低年资的年轻研究者的培训。其中有4项以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另有10余项课题都明确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个目的结合起来,并明确指出导师团和培训计划。这是美国针对中医药研究人员不足而进行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中国也同样存在中青年研究者不足的问题,但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尚不充分。
而且,NCCAM重视软科学研究,认为应积累必要的与中医学相关的经济、社会、心理、临床决策和使用疗效方面的知识与研究能力;探索其治疗费用、效果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医药与生物医学以及其他替代医学之间的关系。目前此类研究在中国开展较少,因此中医药与生物医学比较,其“廉”与“验”是否占有优势及其优势程度难以确切评价,并难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医药对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与经济负担的影响。
与美国具有发散思维的庞杂中医药研究内容相比,中国的中医药研究显得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中医的理论研究、中药研究和针灸研究等部分,其他如物理治疗、饮食、锻炼等疗法也有涉及,但并非重点。研究的思维方式也比较固定。
3.2 东西方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中医理论认可程度的不同导致研究设计的差异
从中、美的中医药科研设计中可看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西方素有的对所有尚未证明事物的质疑态度,使得某些研究内容与思路完全不同于中国。像安慰剂作用与患者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在中国,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一般将这些与治疗手段本身关系不甚密切的心理、社会因素,归于整体治疗和综合疗效范围;而同一治疗在同类证型患者身上产生疗效不一致的现象,也多与体质等个体因素联系起来。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针灸研究中表现较明显,中国研究设计的对照组多为空白对照,即比较针灸治疗与不进行针灸治疗对病情的影响,认为这样就足以说明针灸治疗的效果。但西方不同,他们对所有的中医理论如穴位定位、经络的走向、操作手法等都有质疑,而不会将其当作既定的事实接受;并且非常重视病人对疗法认同程度和疗效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的针灸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与假针灸对照,以证明针灸不仅有效,而且这种效果并非安慰剂作用;还设定同一经络上的穴位与非穴位对照;经络上的点与非经络上的点的对照;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转动和提插等手法针刺以及不进行手法的针刺对照;基于中医理论的个体化治疗与固定穴位治疗对照;以及相信针灸等治疗的患者与不相信者的对照等等。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2007年德国学者公布其研究结果,认为针灸与假针灸对腰痛都比已有的治疗更有效,有效程度没有差异[8]。这个研究设计包含了对中医经络、穴位等理论的质疑,而研究结果提示针刺为一种安慰剂或是一种简单的体表刺激作用。对于结果本身,因为这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已有的关于针灸的阳性结果并不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此结果的产生还可能源于设计方案的缺陷,如针灸治疗间歇过长(一周2次的频率)、操作手法失于准确、治疗取穴不当等等,使针灸疗效难以发挥至最大,而导致与其他的体表刺激产生同一水平的效果,难以与非穴位或浅刺激所产生的作用区别开来。但是,假西方学界之眼,其丰富的生物医学研究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总之,中医学研究进行到今天,已显露出方法学瓶颈。目前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确定疗效,了解机制,但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也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诊疗标准。美国的中医药研究是针对西方医学界重新认识与改造过的中医药内容进行的研究,而且结合了自身的医药传统、研究思路与客观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知识、文化、哲学和社会等体系的印迹,但其研究内容与方法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4 鸣 谢
衷心感谢NCCAM代副主任、国际卫生研究办公室主任Jack Killen博士热忱提供的2006年NCCAM中医药相关立项课题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Eisenberg DM.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report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personal reflections on its content and implications.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05; 11(3): 1015.
2 CAM at the NIH. New research centers announced. nccam.nih.gov/news/newsletter/2006_winter/rescenters.htm[2008324].
3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2627.
4 Kirschstein RL. Fiscal year 2008 budget request. nccam.nih.gov/about/offices/od/directortestimony/0307.htm[2008324].
5 Karen I. Alternative medicine center gets funding. jhu.edu/~gazette/2000/oct0900/09alter.html[2008324].
篇10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作为英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课程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通过作者观察、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可取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 上一篇:博物馆实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校园消防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