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普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普查的主要目的
全面了解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全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全市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全市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普查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不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的内容和时间
普查的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年度。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市人民政府成立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松青同志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名单附后)。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具体负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实施工作。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市财政局负责协调;涉及物资保障方面的事项,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负责协调;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市编办负责协调;涉及社团和非企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市民政局负责协调;涉及组织机构代码方面的事项,由市质监局负责协调;涉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普查工作人员在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事项,由市监察局负责协调处理。市政府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普查工作分四个阶段:20**年12月前为普查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建机构、落实经费、制定方案,组织试点和培训,开展宣传、督查和单位清查,召开经济普查工作会议、签订目标责任书;2009年1月至5月为普查登记阶段;2009年5月至7月为事后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审核、处理上报阶段;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为数据、资料开发和总结表彰阶段。
五、普查的工作要求
(一)坚持依法普查。所有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各级统计执法机构和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和普查数据质量。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
(二)确保普查质量。各级普查机构要严格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制订质量控制工作实施细则,对方案制订、业务培训、单位清查、普查登记、普查表审核、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抽查验收、数据和资料开发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对普查汇总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评估,以公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要认真做好普查资料的保存、管理及对外提供工作,加强深层次的开发应用,充分发挥普查资料的社会价值。
篇2
一、基本情况
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划分普查区13个,共动用63人参与普查,按实际经营地原则对全区范围内从事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及个体经营户进行登记。镇村两级普查机构针对涉及范围广、时间短、技术要求高、指标多的特点和难点,围绕领导重视抓落实、营造氛围抓宣传、规范管理抓细节、依法普查抓质量开展工作。
1.领导重视抓落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王春菊、镇长钱新宇为组长,副书记、主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经管科、财政所、派出所、统计所等10个相关科室及13个村、居委会为成员的经济普查领导小组。
为确保各阶段工作得到普查对象的理解与支持,我们以“依法开展经济普查,如实申报普查资料”宣传日活动为契机,以宣传贯彻《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为重点,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确保普查各阶段工作顺利完成。经济普查工作得到了成员单位和各村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主要领导直接抓,主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组建机构到位、人员落实到位、普查经费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营造氛围抓宣传。普查期间,镇村两级普查机构从注重宣传效果出发,发挥特色宣传优势,利用横横幅、标语、广播、宣传栏、橱窗等形式,向全社会宣传经济普查工作。宣传期间全镇共悬挂横幅65余条、张贴宣传画140张,公告140张,经济普查宣传材料1100余份,宣传品1757余份。宣传日活动期间,镇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钱新宇和成员单位领导亲临宣传现场,普查人员近30人参加活动,宣传工作达到了。
3.规范管理抓细节。在组织实施上,镇村两级经普办始终将确保数据质量放在首位。一是加强制度管理。制定了《经济普查工作目标管理督查考核办法》和《经济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等十一项工作细则,层层签订了《经济普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普查员选调制度,确定工作职责,确保基层队伍素质;二是全方位多层次培训。接受区经普办的培训后,镇普查办从普查方案培训开始,扎实推进,严格要求,狠抓培训参会率,组织培训村级普查指导员26人。针对普查对象组织专业培训4场,共培训131个法人单位,参训率达到100%。
4.依法普查抓质量。镇普查办坚持科学普查、依法普查,在数据质量上,采取报送普查表抓报表率,填报普查表抓差错率,审核普查表抓准确率,重点强调调查单位的留存资料、纸介质普查原始表和提交上报的普查数据“三一致”原则,确保法人单位的报表质量。
二、经济普查初步数据
(一)法人单位数量。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有经营活动的二、三产业法人单位131个,占全区总数7305个的1.8%,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减少5个。
从行业分布看,单位数量主要集中在工业,其中工业6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50.4%;建筑业4个,占3.1%;运输业6个,占4.6%;批发和零售业27个,占20.6%;服务业17个,占13.0%;房地产2.3个,占1.3%。
从单位增减变动看,第二产业70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5个,增长7.7%;第三产业61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减少10个,减少14.1%。在法人单位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2个,增长8%;批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少4个,下降28.6%;工业增加3个,增长4.8%。
法人单位主要行业分布及比重情况表
单位:个
行业
单位数构成%
单位数比增减比
±%
全镇合计131100136-5-3.68
第二产业7053.46557.69
其中:工业6650.46334.76
建筑业43.122100.00
第三产业6146.671-10-14.08
其中:交通邮电业64.64250.00
批发和零售业2720.62528.00
住宿和餐饮业10.73-2-66.67
房地产业(含 物业中介)32.312200.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7.614-4-28.57
教育43.13133.33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131家法人单位128家为内资单位,所占比重为97.7%,外商投资3家,占2.3%。在内资中私营企业1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14.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7个,占13.0%;集体企业18个,占13.7%;国有企业7个,占5.3%;股份合作企业3个,占2.3%。
法人单位经济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个
经济类型
单位数构成%
单位数比
±%
全镇总计131100136-3.7
内资12897.71333.8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32.33——
(二)法人单位资产总量。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3亿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2.8亿元,增长61.68%。
从行业构成看,资产比重最高的行业是制造业,企业资产达到4.3亿元,占全部资产总计的58.9%;其次是批发与零售业,企业资产1亿元,占13.7%。
资产总计行业构成情况表
单位:千元
行业
资产总计构成%
资产总计比
±%
全镇合计73890210045700261.68
第二产业44236259.87203047117.86
其中:工业43578558.9865117.39
建筑业65770.892582154.73
第三产业29654040.1325395516.77
其中:交通邮电业678279.184409753.81
批发和零售业10073013.6329849237.47
住宿餐饮业36350.494613-21.2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545611.57135484-36.9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6.98亿元,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94.4%,外商投资0.4亿元,占5.6%。
资产总计登记注册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千元
经济类型
资产总计构成%
资产总计比
±%
全镇总计738902100.045700261.7
内资69775394.443157361.7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4__95.62542961.8
(三)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97726.2万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54504.9万元,增长126.1%。
从行业构成看,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行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7.6%。在全部营业收入中,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47490万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56%;批发和零售业实现营业收入406536万元,占41.6%。
从营业收入增幅看,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第二产业55557.7万元,增加39586.2万元,增长247.86%;第三产业42168.5万元,增加14918.7万元,增长54.75%。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38946.5万元,增长近2.5倍;建筑业增加639.7万元,增长近4倍。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增加17166.6万元,增长73.09%。
营业收入主要行业分布及比重情况表
单位:千元
营业收入构成%营业收入比
±%
全镇合计977262100432213126.11
第二产业55557756.85159715247.86
其中:工业54749056.02158025246.46
建筑业80870.831690378.52
第三产业42168543.1527249854.75
其中:交通邮电业84730.8710117-16.25
批发和零售业40653641.6023487073.09
住宿和餐饮业6540.074782-86.3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980.566936-20.73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386.4万元,所占比重达94.5%;外商投资5339.8万元,占5.5%。
营业收入及登记注册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千元
经济类型
营业收入构成%
营业收入比
±%
全镇总计977262100432213126.11
内资92386494.5391711135.85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533985.54050231.84
(四)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917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减少646人,减少18.13%。
从行业构成看,全镇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工业1658人,占56.8%。
从从业人员增减变化看,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第二产业1715人,减少542人,下降24.01%;第三产业1202人,减少104人,下降7.96%。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减少574人,下降25.72%;第三产业中的住宿和餐饮业减少108人,下降72%。
从业人员行业构成情况表(来源:文秘站 )
单位:人
行业
从业人员构成%
从业人员比
±%
全镇合计29171003563-18.13
第二产业171558.82257-24.01
其中:工业165856.82232-25.72
建筑业572.025128.00
第三产业120241.21306-7.96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083.7164-34.15
住宿和餐饮业421.4150-72.00
交通邮电业1605.513716.7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07.9307-25.08
教育2869.8297-3.70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从业人员2519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6.4%;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398人,占13.6%。
从业人员经济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人
经济类型
从业人员构成%
从业人员比
±%
全镇总计29171003563- 18.13
内资251986.42738-8.00
篇3
一、前三个月工作回顾
(一)全力做好经济普查工作
1、精心组织现场调查登记。为确保正式普查表填报登记质量,我县高度重视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工作。在正式调查登记前认真进行业务培训,授课老师多次试讲演练,在培训中,将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指标作为重点,明确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分管领导在质量控制中的任务和责任。2009年1月1日入户现场调查登记,在调查登记过程中,县普查办领导亲临普查区指导检查工作,认真解决填表登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现场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严格控制数据质量。为全面指导好经济普查工作,强化对普查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任务,分清县乡责任,强化质量控制,我县将经济普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并分别制定了工作方案。通过印发《**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三下”“三上“企业及其他单位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和召开经济普查数据质量联审会议来认真贯彻省市有关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精神。
3、科学安排数据录入。县经普办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多次研讨,科学地制定了经济普查数据录入方案,分摊七个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录入,主要领导进行指导审核。既保证了录入质量,同时也为数据分析评估留下充足时间。
4、切实搞好资料开发应用。结合普查第三阶段工作内容,已做好普查资料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维护准备工作。为表彰先进,推进工作,对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评选,评选出国家级先进个人2人,省级9人;省级先进集体一个,优秀组织者2人;市级先进个人3人。
(二)全面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1、切实搞好常规统计调查。围绕县政府年初经济发展任务目标及重点工作分解方案,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专业到人。结合实际狠抓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继续做好各专业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录入、评估和及时上报;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统计分析,前三季度共完成18篇,为领导决策和引导部门抓好落实提供了较好统计服务。
2、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把握《统计法》的修改审议、《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出台的重要时机,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普法宣传和统计执法检查,把落实《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内容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贯穿于各项统计工作之中,切实增强纪律意识、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及其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规范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3、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统计资源,丰富了《**县200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统计月报资料》内容,协助乡镇统计站编印了各乡镇《200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实行季度统计分析报告制度,提高统计保障能力。规定了全年统计分析信息的基本任务,并将分析信息工作纳入年度统计工作考评。
(三)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全局党员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统计工作特点,重在查找问题和不足、创新统计制度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切实突出实践特色。局机关印发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实施方案,详细制定了“学习调研阶段安排表”和“分析检查阶段安排表”,通过向社会发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认真梳理出意见建议,并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我县经济普查工作再上新台阶”、“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全面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和“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等调研报告。开展了“四走进、四破解”“三个一”等主题实践活动,按“四走进、四破解”要求,走进贫困户,捐款900元,购进化肥6包480斤,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困难;走进浙浦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解决好完善统计台帐更好地准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问题。按“三个一”要求,在全局树立起了“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良好风貌。在查找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统计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完成后,转入第三阶段,落实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扎实进行整改,已完成阶段整改事项和目标,并建立起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的长效机制,上报了整个学习实践过程的工作总结,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了实处、
取得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统计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实效。
(四)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按“百千万扶贫帮扶工程”方案和要求,积极开展联系村帮扶工作,以“五+x”模式,为后坝村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在猫猫林实施造竹51亩;协助搞好计划生育、备耕春耕、抗旱保春耕、平安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干部职工“一对一”开展扶贫农户摸底调查工作,了解扶持发展多年来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帮扶工作实现帮扶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努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
局机关以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行政机关为宗旨;以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团结和谐、服务一流的统计队伍为目标;以打基础、强素质、树形象为重点,全面动员、人人参与,扎实开展机关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文明素质和机关形象。在节假日时间,组织全局职工开展“三八节”义务造竹、“五一节”歌咏比赛等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展示了新时期统计人的形象,提升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局机关先后被评为“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三星级机关档案室”,县级文明单位创建顺利通过考评验收并获得授牌。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显得不够,统计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党员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需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够,指导基层工作的方法还需改进。
二、后三个月工作安排
针对全年工作计划,后三个月统计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一是做好巩固和扩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工作。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今后要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更好地落实整改,继续推进统计事业科学发展和为科学发展服好务。
二是做好经济普查后续工作。第三阶段是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认真搞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主要是对全县经济普查成果进行公报,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
三是继续做好下半年的常规统计工作任务。创新调查方式方法,积极推行“在地统计”和联网直报工作,有效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继续开展统计普法宣传,特别是《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学习宣传,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统计意识,做好统计人员上岗培训、资格考试工作,完成全年统计执法任务。
四是根据县委出台的移民挂钩帮扶工作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干部职工,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移民对象户工作台帐,深入开展移民情况调查研究,多思维,想办法,落实措施,全力搞好移民工作,做到亲情移民,感情移民,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生活更加美好。
篇4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一)学习实践活动持续深入
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在局机关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局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经过5个多月的时间,较好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3个阶段的各项任务。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学范同志为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统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为了突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特色,结合县情和统计工作实际,提炼形成了“提升统计能力、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2、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规定的篇目,学习中央、省市县委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委领导的讲话精神。通过为每位党员定购学习教材,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网站”、“宣传栏”刊登各类学习材料等,丰富学习载体。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采取党组带头学、中心组引领学、支部集中学、个人交流互学,以及请党校、县纪委专家作报告、局党组书记上党课、中心组成员大会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活动中,共组织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5次,全局辅导报告会3次,党支部学习讨论17次,党组成员撰写学习体会8篇。
3、分析检查,理清思路。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撰写了分析检查报告。报告多次印发给局机关各科室、队,反复征求意见,几易其稿,不断修改完善,确保分析检查报告质量。在征求意见中,共收到上级统计部门、县级有关部门、镇(区)统计机构征求意见反馈表32张,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统计负责人、统计辅助调查员、统计调查对象代表和局干部职工、退休老干部征求意见建议52人次,局领导谈心谈话共12人次,共收到意见和建议36条。
4、扎实整改,搞好评议。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整改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整改落实的项目,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了整改落实的具体时限要求和具体措施,并对整改落实项目进行了分解细化,明确了负责的局领导和责任部门。同时,根据县委要求,我局设计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表》,印发给相关部门、局全体党员、退休干部、群众代表及基层单位等对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对活动表示满意的占98.7%,比较满意的占1.3%。
(二)国情国力调查稳步推进
2009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之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进入入户登记、数据处理和资料开发的关键阶段。我局紧紧围绕经济普查打好攻坚战,统计局作为经济普查工作的牵头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对经济普查工作的要求,精心组织,积极推进经济普查工作进程。认真做好入户登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等统计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放《关于如实提供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告知书》6000余份,营造经济普查的工作氛围;加强指导,注重质量,严把“四关”,即严把入户登记关、数据初审关、审核评估关、数据处理关,共入户登记法人单位3*7家、个体工商户2800家;做好普查资料汇总和开发应用工作,完成了《*县第二次经济普查汇总数据摘要》(简要本),落实了经济普查技术研讨课题;做好经济普查风采风貌的征集工作,以及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选,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实施经济普查的同时,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整理归档等扫尾工作;开展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按照上级部署,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统计基础工作成效明显
1、认真做好各项年定报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先后召开农调、工业、劳动工资、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等10多个专业年报培训会议,做到贯彻及时,要求明确。为提高培训效果,各专业精心准备,认真编写年报指标解释和操作方法。针对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加强组织协调,以确保年定报渠道畅通,确保统计人员工作到位,确保各项年定报的质量和时效。
2、建立和完善了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年初,局机关成立数据质量评估领导小组,确保各专业之间建立正常的数据评估机制,对镇(区)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和审核把关,对各专业经济总量前几名企业继续实施重点监测、重点联系制度。同时,积极督促基层企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健全基层单位统计核算制度,做到数出有据。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加大了对镇(区)统计人员统计制度、程序处理、网上直报、数据评估等方面的培训力度;针对重点耗能企业、大中型企业网上直报、工价、景气、房地产等一批新上网专业的网上直报工作和制度培训;举办了服务业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组织了全县700余家规上企业的统计人员有关能源、投资、劳动工资、科技等方面新业务知识的培训,参训人数达1500余人次。
4、有效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统计内网建设,改版更新了统计内网,及时加载统计信息,及时更新单位名录库。认真做好经普内网、*门户网站经普专栏的维护并及时加载有关信息。继续加强局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配套出台了*统计信息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备份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短消息催报平台”(农民信箱),将各专业基层统计人员联系方式录入平台数据库,给报表催报、会议通知等统计日常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同时,完成了县、镇两级统计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减轻基层会议压力,节省了时间和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统计方法制度不断创新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领域越来越广泛,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我局针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认真制订工作计划,分解细化各专业的岗位职责,把县政府下达的重要工作具体落实到各专业人员身上,统计方法制度不断创新。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工业成本费用调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网上直报。二是实施能源统计制度,规范能耗核算和数据评估办法,提高能耗数据质量,加强能源统计专题分析工作,主动参与能耗考核和减排考核。三是建立和完善了服务业全面统计制度,扎实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改进并认真组织实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统计,完善12个服务业行业抽样调查制度。做好民生统计工作,开展粮食监测统计,完善居民个人收入统计监测体系。四是组织和开展了民生民意调查,开展了食品安全感调查、出行情况调查、时间利用价值调查,开展了*市软环境建设调查,民主法制建设情况调查、廉政建设调查、*市评议各县区政府电话调查、“万人评组工”调查、人民群众对各镇(区)及各县级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五是组织开展了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一次性调查、全省5‰人口变动、劳动力、“平安浙江”调查,还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企业景气调查、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十一五”中期监测等10多项常年或临时性抽样调查任务。六是深入研究重点专业内在的数据关联,狠抓总量和要素统计,着力提高GDP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的匹配性。围绕国民经济核算需要,改进和完善专业统计工作,强化农业、工业、投资、贸易等专业与各类物价指数的统计调查工作,及时准确完成20*年年报和2009年各项定期报表。七是加强社会科技统计工作,研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统计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基层科技联络员制度和科技季度会审会议制度。八是加强镇(区)GDP核算工作,按培育“新市镇”的要求测算了20*年度和2009年各季镇(区)GDP。
(五)统计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1、县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县委张仁贵书记和沈晓红县长多次听取县统计局关于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汇报,要求全县各级统计机构依法统计,如实统计,认真做好各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工作,使各项统计数据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现状。王根良副县长、孙雄伟副县长也多次到县统计局调研,对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统计体制改革的进展表示关切,要求县统计部门要紧跟当前热点,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
2、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统计工作。为做好单位名录库的更新工作,提高统计单位的登记率,县统计局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发文《关于协助做好统计单位登记工作的通知》,年内共办理统计单位登记事项656件,其中,统计单位登记512件,变更登记144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2%、31.3%和7.5%。县发改、经贸、外经、农林、环保等部门也对统计工作主动协调,密切配合。这些对于更好地履行统计职能,解决统计工作在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推动统计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依法统计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一方面,我局积极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暨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法律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统计法》颁布周年纪念等活动,多次开展广场统计法制宣传活动。将统计“五五”普法资料、《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新《统计法》等宣传材料发放给社会公众,共发放宣传材料2500余份,在主要路口悬挂宣传横幅100余条,解答统计法知识咨询150余人次,发出移动短信5000余条,利用简报、信息、网络传媒等向社会进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依法统计氛围。5月8日,县统计局召开“五五”统计普法师资骨干培训会议,邀请市统计局法规处朱晓春处长作统计法知识专题辅导,96人参加了培训。同时,将新《统计法》的学习纳入了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另一方面,认真开展统计稽查工作。年内共对40家统计单位进行了统计稽查,通过对所查的单位统计基础工作、台帐、数据质量等方面认真检查,共发出稽查结论书15家、责任整改5家、当场警告17家,警告并罚款3家。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相关专业特别关注受处罚单位,加强对受处罚单位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通过统计法制宣传和统计执法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依法统计的自觉性,为全县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统计服务功能逐步优化
1、强化超前意识,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全面完成各项统计调查和报表任务的同时,根据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需要,每月4日与17日将工业生产、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以《统计快报》的形式送县主要领导,突出了工业数据的“快”。将县内工业前40强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送县委书记、县长和分管统计、工业的县长,满足领导对工业经济信息的需求,成为领导的工作手册。坚持为每季度一次的经济形势分析会提供分析报告,对我县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完成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统计调研、分析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其中多篇材料受到县委张书记的重视和批示。7月份,张书记在经营者对三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持谨慎乐观态度的材料上,“按保增长、优服务的要求,对目前企业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分类指导”。8月份,张书记在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情况汇报上指示,要求“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协调,落实保障,强化考核,提高服务业统计工作水平”。9月份,在部门统计工作调研材料上张书记批示,“能否在对我县统计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
2、强化中心意识,优化为党政中心工作服务。我局把统计调研、分析信息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局机关工作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全局干部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统计调研、分析信息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每月经济总量前20家企业环比数据波动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查和说明。对前10大行业发展速度的波动作出调查和说明。并对一般企业、生产出现剧烈波动的,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今年以来,共完成统计调研文章8篇,撰写统计分析22篇,统计信息49篇。配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编印了《数说*》(*—20*)、配合年初“两代会”,编印了《数字看*—解读20*》,受到了有关部门单位和领导的广泛肯定。还积极参与制定县委考核办2009年各镇(区)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细则,同时为各类考核提供了相关指标数据。
3、强化社会意识,优化为基层及社会公众服务。注重利用新闻媒介扩大宣传,及时将经济社会信息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宣传,扩大了统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统计部门的知名度。做好对外统计服务接待和统计咨询服务工作,做到不厌其烦,及时提供,全年共对外出具各类数据证明10多份。与外经局、工商局等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完成了对全县所有外资企业进行年检。完成了年度从业资格认定工作,通过培训辅导和考试,共有名统计从业人员新取得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做好报考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人员的服务工作。年内编印出版了《*统计年鉴2009》,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七)统计队伍建设得到强化
1、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建设。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了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统计精神。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新修订的《统计法》、《统计违法行为处分规定》等有关统计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思想理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自觉性。
2、加强统计队伍的能力建设。开展了统计分析信息写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开发利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技术培训,适应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加快了统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步伐,年内通过公开招聘,接收2名大学生进入统计工作岗位。
篇5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市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通过普查摸清我市第二、三产业发展状况,对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统计局各专业和区、县级市统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和智慧,采取措施,创新思路,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一是认真组织试点工作,将试点积累的经验及时在全市推广。区、县级市要在市级试点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本级试点,通过试点寻找解决难点问题的有效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普查方案和细则。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体,重点抓好经济普查宣传月活动,为经济普查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三是抓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调和培训。各级普查机构应按辖内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数量,配备足够的普查员,尽可能选聘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参加普查工作。同时要认真组织做好对各区(县级市)、街(镇)普查业务骨干的培训。四是认真抓好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要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名录资料,整理形成清查名册,地毯式组织清查,建立全市基本单位普查名录库和个体经营户数据库,为单位普查登记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五是要做好数据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普查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下半年,要召开农业普查总结会议;完成农业普查数据的开发应用工作,做好对农普重点课题的评审和定稿;完成《*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和普查资料整理归档。
(二)继续抓好能源统计工作
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力量和设备配置,为能源统计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重点抓好新增加能源消费和供应统计工作,做好年度单位GDP能耗核算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统计工作;进一步规范统计报表数据的收集工作;加大培训力度,今年主要抓好对区、县级市分管能源统计的局领导、能源统计人员和重点企业的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为能源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大对能源统计数据,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统计报表的审核力度,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切实加强对能耗的监测、预警和分析,为制定能源决策提供参考。
(三)强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统计改革
继续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市委、市政府《决定》,明确提出*市要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优先次序,服务业将长期作为*市的支柱产业。上半年,我市在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各级统计部门要继续完善服务业分行业统计方法研究;完成《*市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力争年内完成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物流业等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研究,尽快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做好其他服务业统计调查,各区、县级市其他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与全市服务业调查数据衔接,全面真实反映*市服务业发展状况。
继续完善区、县级市GDP下算一级和联算工作,做好民营经济增加值和现代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增加值的核算,加强对核算行业增加值相关指标的研究和监测,完善核算基础数据的监测机制,提高GDP核算质量。
改革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利用我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市农村多目标规模成比例抽样调查方法,整合农业生产统计、农产品生产价格及中间消耗调查、农村居民收入统计调查;组织做好农村居民收入调查网络的调整扩点工作,建立既能代表各区、县级市水平,又能代表全市水平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调查网络。
积极探索一套表制度,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统计报表体系,努力整合统计资源;完善在地统计,研究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专业在地统计管理模式问题;配合我市节能减排和建设宜居城市,加强对降低消耗、环保监控、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统计研究;适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新要求,完善劳动工资、就业、收入分配、价格、住房、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公共秩序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统计,提升统计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四)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重点围绕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等方面开展统计服务,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监测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映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努力为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统计调研分析报告;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级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提供考核依据;进一步抓好《*与国际先进城市竞争力比较问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统计信息;重点抓好与民生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反馈,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组织做好专题调查和调查报告,及时反馈社情民意;进一步完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做好与国民经济有关的社会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配合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工作,积极做好信息提供;完善统计信息公众网和政府门户网站统计部门内容,加强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及时做好统计数据,使统计成果惠及全社会。
(五)切实加强统计法制和基础建设
以《统计法》颁布25周年为契机,加大统计普法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做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统计法宣传旬的各项活动,通过报刊、电视、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书画展、网上征文等形势广泛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结合我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搞准搞全统计数据为中心,组织做好全市统计执法大检查,重点查处瞒报、漏报统计资料等违法行为。协助、指导区、县级市统计局对统计违法单位依法立案查处。组织做好全市统计执法规范化案卷评审抽查工作,对各区、县级市的统计执法依据、执法内容、执法程序、法律使用文书、案件立案审批、案件归档等进行一次全面抽查,推动全市统计执法规范化工作。
采取措施,进一步充实基层统计力量;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保证源头数据质量。
(六)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抓好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应用系统建设项目,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做好数据整理入库工作。积极进行软件开发研究,实现主题查询和多维查询;做好综合应用平台的开发,实现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及公众服务的需求。做好三期建设项目的招标方案,完成招标工作并启动项目实施。
进一步完善网上直报工作,根据区、县级市和企业反馈的意见,完善直报程序;加强网络安全和保密防范;加大对区、县级市企业网上直报的培训,切实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工作压力,全面提升统计效率。
(七)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统计队伍素质
篇6
年初,我局就将“五型机关”建设纳入全年全局的重要工作,在更高层次上持之以恒的推进,着力培养一支党性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队伍,把此项工作列入对科室(队、中心)目标责任制考核。局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全面抓落实。一是落实学习长效机制。坚持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二月一次学习制度,坚持局机关干部每周一学习制度,坚持“”制度。党组中心组成员每人做到“六个有”,即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专用笔记、有学习体会文章、有个人学习小结。二是加强学习阵地建设。今年来我局学习的硬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年初落实学习经费用于加强学习阵地建设,《大数据》、《统计实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法规汇编》等一大批书籍充实流动书屋,丰富了精神生活。三是丰富学习形式。除了原原本本地组织好学习会,我们还通过采取局领导上党课、中层干部学习论坛、邀请市党代表王国先讲课、网络视频专题教育、学习讨论、以考促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积极参加省局、市局统计演讲、征文比赛。四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每个科室队都有调研课题,年初确定了四大课题,班子成员一人一牵头,每个干部都参与调研活动,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又通过实践提升理论。五是强化宣传发动。坚持宣教常态化,多次组织主题活动,精心举办“党员活动日”,在白鹤镇红丰村开展“人人年年种树”活动。
二、建章立制,标本兼治,着力推进效能型机关建设,干部工作作风有新转变。
局领导班子一方面发扬好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做到既继承又创新。完善了《县统计局财务管理制度》、《县统计局会议安排和严格公务接待工作规定》等,严格各项经费开支审批权限;完善了统计局工作规则,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效能考核制,失职追究制,考勤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加强效能网管理工作,健全网上投诉办理制度,落实专人及时浏览、回复效能网投诉。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明确责任人、要求、时限等。每个科室队按工作职责,建立完善台帐,定期进行梳理汇总。今年综合科列入了县重点单位监管,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制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以公示制推行政务公开,以公开评议强化民主监督,以失职追究制严肃纪律的制度运行体系,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统计行风更加提升。同时,积极承担县纪委监察局关于对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
三、围绕中心,强化服务,着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统计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
一是加强调研,不断深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局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经常带领干部深入乡镇、企业等,就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调研,陪同省、市局和县领导到企业、社区、农村调研23次,局里下基层调研50多次,并对全县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分析数据背后原因,撰写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统计分析,提升了统计服务层次。今年以来共编写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等共计68篇。其中撰写的统计《关于提升“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率的建议》获得县委书记李志坚、县委副书记杨胜杰的批示;统计专报《关于2013年前5个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专报》获得县长徐淼的批示,统计专报《从上市(拟上市)企业看我县前5月工业经济发展》获得副县长杨尧生的批示,调查报告《7月份“平安”建设与宣传成效调查报告》获得县委副书记杨胜杰的批示。同时确定调研课题6个。统计分析、调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二是强化职能,努力做好统计监测工作。参与修订、完善2013年县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及时搜集、整理、加工和报送督查评议有关数据,全力配合做好每个季度市委、市政府对我县督查评议工作。每月以短信形式在第一时间向县领导发送最新统计数据,及时向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主要统计数据,专门为今年县“两会”编撰了有关参阅资料。三是创新方式,加大统计信息报送力度。为了让领导在第一时间了解我县专业发展运行情况,我局每月将专业生产、经济效益主要指标、专业经济目标进度完成情况,以《统计专报》形式呈送县领导;同时尽力做好为社会各界提供统计信息的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受统计数据咨询1450余人次,其中咨询电话接听数1030余人次,现场接待人数360余人次,其他形式咨询数50余人次,月度统计信息通过移动“e”管家向县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发送达5千多人次。我局动态信息省局录用22篇,市局录用69篇,采用量居全市各县市区前列,信息报送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信息窗”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四是拓展广度,强化经常性统计服务工作。服务“两会”工作继续加强,及时编辑出版《2013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专辑》、《2013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供两会代表参阅。认真做好统计资料月度卡片、统计专报、统计年鉴等统计服务工作,积极提供统计资料,满足用户需求,统计服务范围、形式、内容、层次等都有进一步提升。五是协调沟通,提高为乡镇街道统计服务的水平。利用以会代训和专题培训的形式加强对乡镇街道、部门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邀请市局吴敏慧处长来我县讲课。开展各类业务培训10多次,培训学员300多人次。建立局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工作制度,完善了统计调研联系点,建立了统计联络员制度,抽调8名中层干部挂职“三个街道五个工业镇”,此项工作在省局信息网工作交流平台上作了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局机关上半年到基层开展调研和检查活动60多次,调研、检查单位60多家。利用省统计教育培训中心等专业力量,在杭州开展了一期乡镇领导干部和统计业务骨干培训班,努力提升基层统计人员工作水平。六是培育和扶持统计中介机构。今年委托统计诚信事务所进行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参加培训人数共35人。根据市局和相关单位安排,11月份由中介机构组织全县统计人员进行网上培训。七是在执法中提升基层单位业务水平。今年以来,我局对全县31家基层单位进行统计稽查,共立案15件。在稽查中本着以业务指导为主,惩戒处罚为辅的原则,发现统计员对业务指标理解有偏差的,现场进行指导,并对相关指标涵义、口径、取数来源、统计范畴等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
四、积极创新,力求实效,着力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统计调查工作有新突破。
五型机关建设,创新是第一要务,推进是第一责任,我局坚持以创新推动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是“7上”企业全部实行“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将企业分散实施的各项调查整合统一布置报表,统一采集原生性指标数据,统一指标的涵义,全面建立便于企业填报、减轻企业负担的统一规范的企业一套表制度。二、服务全县中心工作有新举措。9项市定督评指标全面统筹、逐项谋划;“四大会战”项目实地跟踪、全面监测,项目进程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市局相关领导,进一步认知;市定考核指标未雨绸缪、参谋在先;重要经济指标实时分析、定期专报;统计指导员联系乡镇,从“闭门优势”转向“开门满意”。三是创新住户调查工作。我县的住户调查网上数据采取系统已初步建成,极大的方便记账户的记账上报工作,同时省去报表录入环节,并加强了数据质量的审核控制,实现了住户调查从手工记账到电子化记账、直报的飞跃。四是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服务业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全面启用。对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和服务业小微企业等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建立了我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库,为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和文化产业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继续探索能源统计工作。加强对全县全社会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统一测算、集中评估。定期对企业及全社会能耗情况进行核算、分析和评估。对定期报表中的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能耗等主要指标进行集中评估。六是改进其他各项统计调查方法。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新样本正式启用。目前新样本运行平稳。完善了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粮食监测样本区调查地块面积核实工作。七是经济普查工作有序推进。我县三经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单位基础信息规范化工作和划区绘图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并创新手段:一是建立单位基础信息收集常态队伍,涉及到普查单位基础信息的各部门特设一名联络员,二是将全县611个普查区均打印成A3彩色普查区图,将普查区图以及电子地图发到各乡镇进行实际核查。三是将多个普查小区组成的难以区分的自然村向省、市反映要求空白底图。四是利用直线分割网格化的方式,整个普查区图清楚完整,在全省也是首例。经普宣传工作有声有色、亮点纷呈。一是开通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官方微博,打响“经普”品牌。二是建立三大官方媒体(县电视台、《天天》报社、广播电台)固定的经普通讯员制度。
五、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着力推进和谐型机关建设,干部战斗力明显加强。
篇7
一、普查目标
(一)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各级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
(三)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
(四)提高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
(五)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的时点、范围、内容和纳入普查的污染物种类
(一)普查时点。
**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工业污染源,普查范围划分为重点普查范围和一般普查范围,分别做详细调查与简要调查。
(1)重点普查范围: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产业活动单位;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1个主要污染行业中所有的产业活动单位;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6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2)一般普查范围: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普查范围以外的所有工业污染源。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1)种植业污染源普查范围: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糖料以及麻、茶、烟草、中药材)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主要产区。
(2)禽畜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范围: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动物园。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范围:池塘、网箱、围栏、浅海、滩涂、工厂化养殖厂(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1)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等经营单位;(3)医院;(4)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5)民用核技术利用单位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区(县级市)、街道(镇)为单位,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和机动车污染情况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城镇的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工业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种植业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肥料和农药的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期等;农膜的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秸秆的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使用量、回收量等。
(2)禽畜养殖业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禽畜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禽畜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态等。
(3)水产养殖业主要普查鱼、虾、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鱼药使用情况,养殖进排水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包括: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种植业增加地膜残留量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1至2种;禽畜养殖业与水产养殖业增加COD、铜、锌等。
三、普查组织及工作任务
(一)基本原则。
在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部门分工协作,按照属地普查、属地填报、属地统计的原则,市、区(县级市)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普查机构任务。
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市普查办)由市环保局抽调5人,市统计局、农业局、卫生局各抽调1人集中办公。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由市普查办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和国务院《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根据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授权具体负责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实施、验收和上报工作;负责拟订我市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组织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组织普查培训;建立污染源普查“清查基础资料库”和“污染源普查底册”;对普查对象进行分类,向区(县级市)和各专业调查部门发放有关资料;指导选聘污染源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各区(县级市)和各专业部门组织污染源普查资料采集填报和数据库建立;组织开展监测和验收、筹备相关会议、汇总和分析污染源普查数据,建立普查数据库;负责指导和上报普查成果,并按规定普查相关信息;编制污染源普查工作简报。
(三)有关部门分工。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普查实施方案,安排专人协调具体工作,按照部门职能组织、指导和检查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积极参与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各部门分工如下:
1.有专业调查任务的部门。
(1)市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污染源普查。
(2)市市容环卫部门负责垃圾处理厂(场)普查和生活垃圾排放量调查。
(3)市水务部门负责生活污水处理厂普查。
(4)市卫生部门负责医院污染物、医用电磁辐射设备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普查。
(5)市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部分生活源和部分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
(6)监测站负责按全国的统一要求组织军队、武警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2.有工作保障任务的部门。
(1)市宣传、新闻出版和广电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单位做好污染源普查宣传的相关工作。
(2)市财政部门设立污染源普查专项工作经费,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及时拨付,监督经费使用。
(3)市统计部门配合提供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单位名录、2006年基本单位名录等与普查相关的基础信息,协助培训普查员,协助市普查办做好数据审核、统计与分析工作。
(4)市工商部门负责提供全市工商企业名录。
(5)市经贸部门配合做好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和应用,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6)市公安部门负责提供机动车登记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7)市国土房管部门负责提供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单位基本情况。
(四)各区(县级市)政府任务。
负责本辖区内的工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工作,具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组织选聘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数据录入员;组织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接受省、市普查办组织的培训,发放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证件;开展清查工作,核定辖区普查对象的名单和性质,确定普查对象;落实普查工作经费;组织辖区的普查宣传;组织普查对象填报普查表格,并组织抽查、审核,及时补正;组织数据录入,建立污染源数据库,汇总调查成果,按规定要求上报;编报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机构,发动大专院校学生,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普查员任务。
1.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污染源普查知识,掌握污染源清查、普查、质量控制等工作内容和技能。
2.认真做好清查工作,掌握普查范围,熟悉普查对象基本情况,并向普查对象进行普查宣传。
3.向列入重点普查范围的工业源企业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分别发放《工业污染源普查详表》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指导企业填报,并对填报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
4.向一般普查范围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普查对象分别发放《工业污染源普查简表》、《农业污染源普查表》、《生活污染源普查表》,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或经了解普查对象情况后代为填报;代填的数据要符合普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并经普查对象认可。
5.严格按照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现场查验有关设施运行状况,查阅相关原始台帐记录,做到不漏、不错、不重,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6.按照上一级污染源普查机构的部署,在国家、省、市各级普查机构进行普查质量核查时,配合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发现差错据实更正。
7.做好各种普查表的装订及交接工作。
(六)普查指导员任务。
1.积极参加专门培训,认真学习普查方案、普查表填报规定及有关技术规定和细则等,掌握清查、普查、检查、质量控制等工作内容和技能,辅助教员做好普查员培训辅导工作。
2.在普查机构统一领导下,负责协调本普查区的工作,及时将上级指示传达给每一位普查员,并了解和掌握普查员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保证清查、普查工作和普查资料交接的按时完成,确保普查员各项工作达到规定的标准(按不低于5%的抽查率对普查员审核后的报表进行抽查)。
3.对普查员的工作进行巡回检查,具体指导,发现问题认真查明原因,及时予以纠正;解答普查员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能自行解答的问题要及时请示上级给予解决。
四、普查工作保障
(一)技术保障。
技术路线: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上级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
1.科学编制方案。各有关部门、各区(县级市)政府要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污染源普查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分年度、分阶段的工作要求,科学制订污染源普查实施细则,并及时送市普查办备案。
2.加强监测。为加强污染源普查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重点污染源监测情况,市普查办成立了污染源普查监测组,建立了普查监测联席会议制度和监测质量控制制度,对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进行抽测,解决监测技术难题。各区(县级市)也要建立相应监测管理制度,加强污染源监测工作,建立监测台账和数据库,定期向市普查办报告污染源监测情况。
3.加强宣传动员。各有关部门、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加强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抓紧制订宣传方案,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普查宣传;要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突出宣传重点,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通过宣传使普查对象和社会公众明确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4.加强培训,建立普查底册。市普查办负责组织市普查技术骨干人员接受省的培训,并对各区(县级市)聘请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进行培训,确保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各地要根据市普查办下发的企业名录,结合统计、工商、经贸、环保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确定普查对象,建立普查底册。
5.加强数据审核。市普查办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部门、各区(县级市)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对于数据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区(县级市),市普查办要责令重新调查。各区(县级市)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度,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6.验收。各区(县级市)完成普查工作后,要按要求向市普查办申请验收。市普查办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污染源普查验收方案和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验收方案和评分标准,并对各区(县级市)的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直到通过验收。
(二)法律保障。
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规定开展普查工作,严肃处理普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经费保障。
我市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市和区(县级市)政府共同承担。各级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订与评审,宣传与培训,入户调查,专用设备购置,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维护、检查、验收等过程的费用。
为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对各区(县级市)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实行补贴制度。具体原则如下:
1.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区(县级市)普查机构和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培训工作由市级承担。
2.市对区(县级市)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补贴,按污染源数量确定补贴数额,即区分重点普查范围的工业源、一般普查范围的工业源、生活源,由市按适当标准定额补贴。
3.其他涉及的普查经费由市和各区(县级市)各自承担。
4.其他专业调查工作,由各专业调查承担单位做出预算,由市普查办汇总、经市财政局审核。
五、时间安排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年12月底前)。
1.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在**年9月底前按要求成立普查领导机构,明确普查工作的具体承办部门,落实普查经费。
2.制订普查实施细则。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根据市普查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结合部门和当地实际,制订本部门、本地区的普查方案实施细则,并在**年12月中旬前送市普查办备案。
3.普查监测。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要按要求开展普查监测工作,建立污染源监测原始记录台账及档案,及时上报污染源监测情况,并在**年12月底前完成本地区普查监测数据的整理汇总工作。
4.宣传动员。从**年11月开始,市和区(县级市)要分阶段突出重点,开展普查宣传工作。
5.清查企业、建立底册。各级统计、工商、经贸、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在**年11月底前向本级普查办提供普查基础资料,由各级普查办在**年12月底前建立本级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底册。
6.选聘普查员、开展普查培训。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根据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数,按适当比例选聘普查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我市青年志愿者、环保系统退休干部、在校大中专学生、街道办事人员、工业企业环保专职人员中聘请。对普查人员的培训要在**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普查阶段(**年1月至5月)。
1.组织填报普查表(**年1月至3月)。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可采取集中辅导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普查报表填报工作。
2.建立市和区(县级市)污染源数据库(**年3月至4月)。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普查办要及时审核、录入、校验污染源数据,建立本地区、本部门的污染源数据库。
3.建立全市污染源数据库(**年3月至5月)。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在**年5月20日前汇总并向市普查办报送污染源普查数据。市普查办要对各地报送的数据进行抽查审核,在**年5月底前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与汇总,建立全市污染源数据库,组织、指导普查源数据上报工作。
4.完成市普查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年6月)。
(三)总结阶段(**年6月至2009年7月)。
1.市普查办对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交流总结并验收(**年6月至8月)。
2.接受国家、省的普查验收(**年8月至12月)。
3.进一步修正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年6月至12月)
4.完成全市普查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年8月至12月)。
5.编制普查成果开发课题目录(2009年1月至3月)。
6.开发利用普查成果(2009年1月至7月)。
六、普查数据管理
篇8
关键词: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情景教学
传统的统计课堂教学是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教师采取讲台讲课的方式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尽管老师备课、上课很认真努力,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讲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不能兼顾学生的不同能力、个性化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程度不同等要求,这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统计积极性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等到学生出去实习或找到工作时,总感觉学校的教学和实训与实际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涉及的实际统计工作无从下手;自信心不足,语言交流、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能力都有所欠缺。课堂改革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在统计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基于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高职统计技术情境教学的课堂改革研究和实践,希望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提升他们的职业行动能力。
一、职业行动能力内涵
统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1]德国著名职教改革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认为,在社会向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背景下,专业知识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给更重要、更基本的能力。为了能够在当今变化迅速的劳动力市场中生存,学生必须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从概念上看,职业行动能力是在个人、职业和社会领域里所采取的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表现为“做事”的本领。其具体内涵是:职业行动能力首先是能够评价某事是否正确及某种方法对于达到目的是否实用的能力,其次表现为以何种顺序引入何种方法的决策能力。从内容上,职业行动能力是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组成。为了掌握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范例地、自我负责地、整体地以及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地学习。此外还应考虑个体的学习途径和学习需要。胡格教授认为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其专业能力很弱,教学的重点、能力培养的重点都应该放在方法能力上,随着教学的深入,专业能力越来越强,对专业知识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其方法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少。社会能力从开始入学到毕业总的来说变化不是特别大,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到教学的后期阶段,同样也很重视社会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就是运用了胡格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最初统计专业能力关注点最小,统计方法能力关注点最多,社会能力放在中间,方法能力建立起来以后,专业能力关注点越来越多。
二、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课堂情境教学改革目标
谷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指出:“完美决策=直觉+经验+数据,未来十年统计学将会是最性感的职业。为你打开一扇洞察人类本质的窗户。”统计职业的前景非常好,但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是摆在高职统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进入了统计教学改革的三叉路口:是选择按传统的统计专业知识课堂讲授进行教学,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辅助一些实训进行教学,或者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职教界对合格学生的标准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合格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人格魅力。为此笔者借助情境教学模式,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统计课堂改革,把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统计课堂改革尝试。在统计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直遵循了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借助六步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升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坚定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理念,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教学工作者向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转变,加大统计课程开发建设和课堂改革的力度,从演独角戏的个人精彩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
三、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课堂改革路径:创设学习情景
为了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笔者经过了实际统计工作过程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统计课堂改革的目标,分析了统计工作的典型任务,把统计工作转化为典型的工作过程,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最后形成统计报告;再通过课程开发,把各个典型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经过两次转化,实现统计工作过程到统计学习领域的跨越。在学习领域,根据统计职业能力递进的要求,目前创设了四个学习情景,即例行统计调查、问卷统计调研、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行业统计实战,根据学习情景,采用项目化或案例化的方式进行课程的系统设计。下面具体介绍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借助这些学习情景来提高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
(一)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
根据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的内容,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方式进行课程的系统设计。在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中,主要借助两方面的知识,即全国统计证考试指导用书上的知识和实际企业的一些统计报表进行情境学习。实际企业的统计实践情景主要是利用笔者在浙江省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搜集的从车间产量统计到公司整套报表作为参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每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确认一个组长,要求学生树立为自己负责、为团队负责等理念,教师灵活采用关键词法、旋转木马法、扩展小组法、交头接耳法、专家小组等方法,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
(二)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
如何对问卷进行调查和整理分析,是统计工作人员的一项职业能力。在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中,主要涉及到如何把已经设计好的现成问卷进行调研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在该学习情景中,教师在上学期结束前就提前介入,召集下学期要上统计课的各班同学,分发问卷,进行简单培训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在家利于调查的便利条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实际统计工作的学前体验。学生回校后,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质量进行打分,随着教学进度进行相应的问卷编码、问卷输入、问卷分析等操作。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传统的统计书涉及不多,教师相对工作量大些,可按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把相应的知识点做成相对详细的PPT供学生参考,作为学生完成任务的资讯之一,布置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整个任务安排尽量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组织教学。
(三)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学习情境
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学习情境与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相比,多了一项工作任务就是问卷设计。在本学习情景中,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首先要求各组寻找一个调研主题,确定调查目标并自行设计问卷,并开展后续的工作,一般也按六步法进行教学。笔者主要按照浙江省统计调研大赛的要求,要求每组学生进行调研方案的设计和实地调研,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完成后,要求学生把整个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工作过程及成果制作成8分钟的PPT进行自我陈述。PPT的内容包括调查选题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介绍调查方案(包括方案的科学性、先进实用和可操作性);简述调查报告(含调查活动的总结、调查数据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其中简述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汇报时间不少于总汇报时间的60%。要求4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自我陈述任务,然后每组回答教师的一些问题。在本情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把工作任务尽量分得仔细,教师给学生作为资讯用的PPT也应详细,要不断给学生信心,让学生不断在错误中总结经验,用心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如在每个任务完成时,都要求学生上台进行PPT的自我陈述,如调查背景和目的的确定汇报一次、调查方案的确定汇报一次、问卷的确定汇报一次等,让组跟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指出缺点等,这样才能保证最后任务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行业统计实战学习情景
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上的正式调查,接受行业专家的指导,学会统计实战的能力[2]。由于调查数据质量影响全局,相对责任更大,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其统计职业行动能力。由于受人数限制,学生大规模地去企业进行统计实践活动不现实,为此,笔者经常联系一些政府组织或行业组织让学生参与统计实战。到目前为止,参加规模比较大的行业统计实践主要有两次,一次是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二是学生参与规模最大的是2012年6月1日的交通流量调查。因为黄岩区交通状况存在行路难、行车难和停车难,这三大难题是急需政府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拿出交通流量流向调查数据。为此笔者在学院的组织下,带领300名学生先接受了无锡市明大交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给学生进行的交通流量统计技术培训,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培训后,全体调查人员在两位老师的带队下分成27组,参加了黄岩区交通流量调查,分两个时段,即早高峰7∶30-8∶30和晚高峰17∶00-18∶00,根据组长指示确认自己的调查站位以及调查方向,熟悉掌握车种识别和记录填写方法,在各自的指定路口进行交通流量统计。此外,笔者还带领部分学生参与了第三次经济普查,联系了统计事务所,让部分学生参与统计事务所的一些调查。
四、结 语
基于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统计课堂改革任重道远,在改革过程中可能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障碍,因此,教师必须坚定信念。在改革中,一定要牢记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让学生练习,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当教学改革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现行的改革模式可能出现了问题,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加强学习和调研,找出适合的改革方式进行微调整。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是教师从改变自己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表现就是一面镜子,教师要时时通过照镜子来反观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 效益 服务集成商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在中国从无到有,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业管理行业从不为人知,到目前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的主要数据,从普查数据看,2008年末,我国物业服务企业58406个,全国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2076.7亿元,物业服务企业在管房屋建筑面积达1254632.2万平方米,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2501195人。2008年末,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76.7亿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当地GDP的2.48%、2.48%和2.14%,若加上延伸服务的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将会更高。这突出表明物业管理行业对扩大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以及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贡献突出。
然而行业的迅速发展无法掩盖存在的问题,如行业利润偏低,众多物业服务企业收费难,总体收费率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制约着物业服务行业的健康、迅速发展。对于行业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但笔者认为根本问题是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
一、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的现状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8年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0家物业服务企业,有40.76%物业服务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平均亏年损额为37.22元,盈利的企业只有40.07%,平均盈利数81.28万的年利润,其余盈亏平衡,物业服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容乐观。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物业服务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当一个行业盈利能力存在问题,近半的企业都是连年亏损,说明这个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合理的经济效益,就无法留住吸引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无法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没有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就不能够产生客户满意率,会进一步影响行业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危及行业发展。
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行业盈利的问题,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势必会严重影响这个物业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物业服务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国家对物业服务行业界定为是保本微利行业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成为“亏本无利”企业。
1.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严重,导致物业服务企业收费率低
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这几乎是所有物业服务企业都面临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行业界物业服务收费率普遍偏低,平均在70%以上,甚至在有的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物业费的业主达到了50%以上。除少部分业主的欠费属于正当行使抗辩权之外,大多数业主都是以各种借口,如房屋质量问题、保洁不到位,保安服务不好等各种理由,拒缴物业服务费。如此之多欠费使物业服务公司不堪重负。虽说物业公司可以依据物业服务合同通过诉讼方式催缴物业费,但多数物业公司投鼠忌器,只好作罢。
2.国家对物业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物业服务费标准偏低
价值规律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严格的政府指导价,特别市普通住宅项目,物价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政府颁布指导价,物业公司在此收费标准的基础,按照一定的浮动率进行收费。然后政府指导价定价普遍偏低,物业公司执行此收费标准,公司合理的利润难以得到保障。不能体现价值规律,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3.物业服务成本连年增长而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增加难度大,阻力多
近年来,物业服务成本不断上涨,物业服务企业苦不堪言,物业服务成本上涨主要源于以下2个方面:
(1)物价上涨
近年来,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成本连年增长。物价增长,居民消费指数增长,特别是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须品价格增长幅度非常大,这使得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
(2)人工成本增加
众所周知,物业服务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在物业服务中占的比例达到70%以上,而在物业公司的人工成本中,保安、保洁人员的工资由占到70%以上。2010年以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随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其中上海市最低工资最高一档达到1120元。浙江省最高一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也达到1100元。这样以来使物业公司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如果不提高物业服务费,物业公司将会陷入经营困境。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成本的增加都会在服务或者产品的价格上得以体现,可以将增加的成本部分的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然而由于物业服务企业没有独立的定价权,物业服务费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不是由物业公司单方说了算的,必须是向物价部门申请,然后再经业主自治组织的同意,才能提高收费标准。物业公司想要提高收费标准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即使物价部门同意了,业主组织这一关也是十分难过。作为理性人的业主总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因此,在享受的物业服务质量无明显提高的前提下,是不愿意多掏一分钱的。
4.物业服务企业缺乏其他有效的创收渠道,收入来源单一
目前国内大多数物业公司收入来源及其单一,主要依靠向业主收取物业服务费,物业服务费在物业公司的营业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物业公司缺乏其他的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以来,一旦业主欠费较多,物业公司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物权法出台以前,物业公司还可以利用物业公共部位的经营活动取得一些较为稳定的收入,如电梯、楼顶广告,公共部位的停车收费,来弥补物业服务费的亏空。
物权法出台之后,这些收入也不复存在了,《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第七十四条“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三、提高物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
1.提高业主物业服务消费意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住房制度采用的是福利制社会分配体系,人们居住公有住宅,房屋管理和维修也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带有行政福利性管理模式。其经费来源有两种:一是收取的低租金(由于国家采取的方针是福利型的住房制度,故靠收房租是非常少的);二是大量的靠国家财政补贴。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房成为业主,使房屋产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由房管部门承担的房屋维修管理的职责也由社会来承担――物业管理也随之出现。
市场化的物业管理采取的是以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其管理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属于专业化的企业,它的服务是通过市场、采用经济手段进行社会化管理的有偿服务,是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开展工作的。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人们在得到住房成为业主后,与物业管理公可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由物业公司向业主提供物业服务,业主按照合同规定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向物业公司购买物业服务。《物业管理条例》明确阐明,业主应当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然后,相当一部分业主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房承租人转变为商品房业主的,享受惯了免费或者少付费公房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物业消费观念,只愿意享受服务,不愿意承担物业费,物业管理欠费问题十分突出。
对此,政府和物业公司要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和培养业主的物业服务消费意识,使业主树立花钱买服务的理念,自觉的交纳物业费。如果业主能够像去超市购物,自觉走向收银台结账一样去交纳物业服务费,中国物业管理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2.物业服务企业自身要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
(1)通过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减少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
在物业管理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不交物业费的借口是房屋质量问题,虽然房屋质量问题跟物业公司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它会给物业公司后期管理埋下很大风险隐患,因此物业公司要尽早介入减少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先天性质量问题,减少后期经营风险。
物业管理成本常常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制约,这是物业管理公司往往是很难控制的,通过早期介入,建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物业管理的经济性,从物业管理用房、住宅区内经营性用房角度考虑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运作。
在设备选型时,多进行设备、设施数量、型号、规格、结构、位置等因素所产生的不同运行成本进行比较,甚至从交通组织、出口设置,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精心考虑对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用支出的降产生影响,选择最优方案,从而有效减轻业主的负担。
(2)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物业管理企业应大力提倡开源节流、崇尚节约的思想观念,要求员工高度重视节能工作,树立“节能降耗从我做起”的观念,寻找节能小窍门,并把节约的窍门适用在日常服务工作中,从日常工作中节省能源,减少浪费。要求各部门层层动员,找差距,定措施,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大限度激发全体员工在工作中精打细算的节能意识。如应对水、电进行测算,防止公共设施设备的跑、冒、滴、漏等情况发生,更换声光控开关、改进线路等办法节约水、电;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企业职工节约意识,倡导“低碳”服务的理念,建立健全节电、节水制度。
3.国家应当逐步放开对物业服务的定价权,让市场定价
国家应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使物业服务费定价机制,逐步实现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定价,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真正体现物业服务产品的商品属性,实现优质优价的收费原则。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可以先从经营性物业着手,逐步到高档居住型物业,再慢慢扩大到普通住宅小区,对设施设备陈旧的旧小区,可以考虑政府向企业提供补贴或者其他税费优惠的措施,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接管。
4.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延伸服务也叫拓展服务,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提供的,在物业常规之外的有偿或者无偿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业主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建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业主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务等一些事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向业主提供特约服务或者延伸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庭保洁、食堂、代订报纸、家电维修,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一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满足业主的生活需要,为业主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物业服务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收入。
5.做服务集成商
业主服务需求是多样化,而物业服务企业所能提供的基础服务、特约服务以及所掌握的资源优势是有限的,而且物业服务企业在某些服务的提供上不够专业,成本较高。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做物业服务集成商,一方面积极了解业主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寻找分包方供给,充分发挥社会各方资源的优势,做好服务员,和监督员,服务员要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分包服务;监督员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对分包方做好管理工作。
四、结论
我国物业服务行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盈利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一瓶颈,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使行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当然物业服务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还是要依靠物业服务企业自身,开源节流,努力创新,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给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作为业主要认真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毕竟物业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物业服务公司,物业服务行业,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08.
[2]刘寅坤.行业发展形势数据解读.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10年3月.
[3]白云龙.对物业服务集成商模式的思考.中国物业管理,2008,(11).
[4]王龙贵.CCPG物业延伸服务探索.中国物业管理,2009.
篇10
按照美国管理预算局的《联邦信息资源管理》规章(OMB,CircularA-130,ManagementofFederalInformationResourcesof1996)第6条的解释,信息(information)是指“对事实、数据或观点等的知识的传递或描述,这些知识可以存在任何媒体或形式之中,包括文本、数字、图表、图形、叙述或视听形式。”按照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条的定义,“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从外观物质形式上看,“政府信息”表现为行政机关所持有或保管的文书、图片、记录、照片、摄影、录音、微缩片、计算机处理数据等可供听、读或理解的文书或物品。从实质内容上看,以文书或物品形式表现的“政府信息”包括客观事实和意见两方面内容。
政府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随着政府职能变迁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扩张趋势,尤其是进入福利社会和管制国家之后,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更是发展到极致,政府的信息形成权之合法基础探讨也随之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法理问题。概括地说,政府的信息形成权的合法性基础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正确决策的需要
认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1}(P109-110)信息形成权是政府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因为取得信息是进行行政活动的第一步,“行政机关如果不掌握必要的信息就不能进行任何有效果的活动,特别是在高度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行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迅速和准确的调查。”{2}(P327)“情报是燃料,没有它行政机器就无法发动。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对行政法很适合。行政机关要机智地行使其制定规章权和裁决权(实体法上的权力),就必须知晓委托它管理的那些领域里的实际情况。”{3}(P82)行政机关依靠信息运转,“没有信息,行政机关便不能从事管理工业、保护环境、欺诈行为、征收税款或授予拨款等活动。适当的决定要求精确的资料数据……。”{4}(P77)勿需赘言,准确、及时和充足的信息可以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而信息匮乏或不准确则将扭曲或者抵消行政决策制定的智识能力。{5}(P434)行政机关通过统计普查、行政检查、行政调查等手段获得信息或要求当事人保留和披露信息,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做出正确行政决策。
(二)信用社会的建立
阿克洛夫教授认为,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alinformation)导致了交易市场中大量“不诚实成本”(thecostsofdishonesty)出现,“在不发达国家,商业中的不诚实是一个严重问题”。{6}(P495)显而易见,不诚实的、没有信用的社会注定是一个没有公正和效率的社会,社会越复杂越需要信用来维系,越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证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立法来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史。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任迫在眉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规划目标中就要求“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目前,我国最大的信用问题是政府收集和公开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问题,因为“信息不完全比没有信息更糟糕”{7}(P7)
(三)政府管制权的衍生品
政府享有“警察权”(policepower),是指与自然权利相对的、政府对城市或乡村的管制或者治理,是政府基于保护目的而对个人施加的“管制权”(regulatoryPower)。[8](P272)政府的信息形成权是一种派生权,是政府享有的警察权力的衍生品,其基础是政府对社会生活和私人自由和权利的管制权。也就是说,信息形成权是政府管制权的衍生品,凡一个政府具有对社会的合法统治权,也就自然地拥有对社会的信息形成权和控制权,“行政机关要求私人按照一定方式和内容制作文件、记录和提供报告,属于行政机关正常的管理权。”{2}(P331)政府运用信息形成权,一是满足了国家安全对信息的需要,二是满足了社会良性发展对信息的需要。例如,《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艾滋病监测和信息分析、处理是卫生行政机关工作的一部分。
(四)直接保护私人权利和利益
在现代社会,“信息是支配性资源”。{9}(P790)但是,信息匮乏和不对称问题直接威胁着普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信息优势一方的权利,采取强制信息披露方式来保护公众的个人权利和利益。例如,有关食品药品的法律要求披露食品药品所含的危险物质、营养成分并进行风险警告;《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强制建立和保存患者病历,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被封存的病历、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信息载体具有特殊的证据效力;商务部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中规定网上交易参与各方应保存各类交易记录,旨在保障网上交易安全。
(五)为公共利益而有效执法
在信息时代,政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来完成自己最基本的功能,信息是政府为公众提供必要且有效服务的关键。在今天复杂的、迅猛发展的全球化世界里,政府依赖于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政府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比以前更加具有危急性,对信息的成功管理是政府实现自己使命的基础。以我国台湾省为例,为了保障“行政执行法”上公法金钱债务的强制执行,“法务部行政执行署”建制了各项网络联机数据查询系统,包括金融账户开户查询系统、税务电子闸门应用系统、全民健康保险投保记录查询系统、劳保投保记录查询系统、户役政查询系统、车籍数据查询系统等。我国《反洗钱法》要求在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特定的非金融机构依法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
二、政府的信息形成权的权力形态
政府“信息形成权”的权力形态表现为何种方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伯纳德·施瓦茨教授认为,在信息形成中,行政机关拥有三种权力:(1)命令制作记录和档案之权;(2)检查帐簿和档案之权;(3)用传票传唤证人、索取文件之权。{3}(P82)王名扬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行政机关强制取得信息的方式有三种:(1)要求被调查者按照规定的格式或内容制作文件或档案,或者提交报告;(2)检查被调查者使用的建筑物、文件和档案;(3)发出传票,要求被调查者出席作证,或提供帐簿、文件和档案。{2}(P330)汤德宗教授认为,政府获得信息的途径有职权调查、行政检查、强制申报和听证。{10}(P1045)
“政府信息”通常包括两大部分:(1)政府自身对信息的生成、收集、处理和配置;(2)由政府以外当事人披露给政府的信息。也就是说,政府信息既包括政府自身在履行职能时所生成、收集、处理、传播或配置的信息,也包括政府在履行职能时需要政府系统之外的其他个人、组织、社团、社区等生成、收集、处理、传播或配置的信息。{11}(P58)政府的“信息形成权”是政府对信息进行自主支配和自主形成的一种权力形态,它是一组权力,包括政府对信息的自主形成权、信息申报请求权、信息强制保留请求权、信息强制披露请求权、信息调查权、档案形成权和保持权、信息技术使用权、获得预算支持权和制裁权等九个类型。
(一)自主形成信息权
首先,行政过程中可能自动生成、记录和储存有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在多数情况下,“政府管理即信息”。{12}(P605)例如,在行政许可过程中,申请人为了获得权利和利益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向行政机关提供各种信息,政府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有关私人和政府自身的信息资料。其次,政府可以文件和会议形式来形成信息,开会既是从上到下传播和配置政府信息的行政手段,也是政府有目的性地生成信息的一种行政手段。再次,政府通过撰写分析报告来收集和处理信息。一方面,行政机关有义务撰写年度的或者阶段性的或者专门性质的信息报告或者工作报告,如《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要求财政检查组在检查结束的10个工作日内向财政部门提交书面财政检查报告。另一方面,政府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分类、鉴别、总结、分析和评估,撰写总结分析材料和评估报告并将电子数据送交有关部门,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年撰写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撰写的《2006年电力安全监管报告》,都具有代表性。
(二)信息申报请求权
政府进行信息收集可以采取自愿和强制两种方式。政府的信息申报请求权,是指政府强制要求私人提供信息,即政府强制有关当事人主动申报特定信息或者被动提供特定信息。典型的信息申报请求包括纳税申报、社会保障补助申请、财政贷款申请、就业申请表填报等,这些信息请求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交给行政机关,目的是实现行政使命,也因此把收集信息的义务强加给当事人。{13}(P119)
政府的信息请求目的是多样性的,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和规章都规定了政府信息申报请求权。例如,《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终了后,应当填写和报送《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证件和材料;《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缴费单位应当在每月5日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报送社会保险费申报表、代扣代缴明细表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资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三)信息强制保留请求权
信息强制保留请求权,是指政府强迫私人按照特定行政目的和特定形式的要求保存信息记录或者记载信息的文件,以便行政决策和执法使用。从我国信息强制保留的实际状况出发,私人的信息保留形式包括:制作和保存符合要求的文件、保留特定形式的信息记录。
第一类是强制制作特定文书,主要体现在会计、审计、税收、娱乐业、医患关系和金融业等领域。具体形式包括:(1)帐(账)簿,如《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2)名簿,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娱乐场所应当建立从业人员名簿,包括从业人员的真实姓名、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复印件等内容。(3)日志,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娱乐场所应当建立营业日志,记载营业期间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并不得删改,留存60日备查。我国对航海日志、轮机日志和车钟记录簿实行国家强制标准,强制按照法定形式和格式制作、记载和保存日志。(4)病历和处方,如《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病历管理制度,并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来保存与管理。《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由调剂处方药品的医疗机构妥善保存,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医疗用毒性药品和第二类处方、品和第一类处方,它们的保存法定期限各不相同。(5)票据,如《发票管理办法》和《票据法》中的发票、汇票、本票和支票。
第二类是强制保留特定记录,无论在传统的秩序行政还是在给付行政和环境行政中,都可能存在要求当事人保存必要信息记录的请求。例如,《民用航空法》规定从事飞行的民用航空器应携带民用航空器航行记录簿;《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娱乐场所应建立“违法行为警示记录系统”;《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确保能足以重现每项交易,以提供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分析交易情况、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和保存缴费记录;《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规定油类作业船舶应将油类作业情况准确地记人《油类记录簿》、装运有毒害或含腐蚀性货物的船舶应将洗舱水排放情况记人《航海日志》。
(四)信息强制披露请求权
信息强制披露(mandatorydisclosure)已经成为信息管制的最重要工具。[14](P619)政府要求当事人披露私人拥有的信息,包括食品营养标签、药品标签、服装标签、环境信息、雇主向雇工披露危险物、允许附近居民知道危险、市场交易信用信息、安全事故信息等。概括地说,政府的信息强制披露请求权表现为强制安全信息公示、强制交易信用信息披露和强制安全信息报告三种主要形式。
1.强制安全信息公示,主要是指对涉及消费者、劳动者和普通公众利益的必要信息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开披露,如《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必须在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上标出法律法规规定的信息;《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强制药品说明书和药品的标签标明和公示有关信息;《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依法设置和公告职业病危害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2.强制交易信息披露。现代商事活动不同于传统民事活动,它更具有流动性、易变性、技术性和垄断性,强制交易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在商事交易中,消费者、小企业、小股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强制要求处于信息垄断地位的商事主体公开自己的活动。例如,《保险法》规定保险监督管理机关有权要求保险公司提供业务状况、财务状况、资金运营状况等有关的书面报告和资料;《证券法》规定了证券交易持续信息公开规则,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重大事项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都必须定期或者按照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予以公开。
3.强制安全信息报告,主要是指对涉及事故、公共健康和秩序、环境和财经安全等公共事件的信息,以一定的形式向有关行政机关及时准确地报告、补报、续报和通报,例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食品卫生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都要求进行事故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法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法定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规定从事动物隔离、疫情监测、疫病研究与诊疗、检验检疫以及动物饲养、屠宰加工、运输、经营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死亡的,应立即向所在地的县(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审计法》和《会计法》分别规定了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规定应向港务监督提交索取清除污染费用报告书;《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电子银行入侵侦测与入侵保护系统,建立对非法入侵的甄别、处理和报告机制;《电信条例》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现电信网络中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违法的,应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五)信息调查权
“行政机关做出某种决定时,需要一定的情报,而该情报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收集。也就是说,调查是必要的。”{15}(P183)信息调查权是政府的一项固有权力,根据政府信息收集的目的可以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预先形成信息为目的的调查和检查,主要是指统计调查和执法检查;第二种是以事后形成信息文件为目的的调查,主要是指行政行为决定做成前的行政调查。
1.统计调查。以统计为目的的信息调查也是一种政府信息请求。按《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条例》,统计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享有统计调查权,有权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召开有关调查会议,检查与统计资料有关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在我国,由政府进行的统计调查活动非常频繁,如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国家性普查活动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资源普查、土地普查(调查)、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文物普查、污染源普查等等。
2.行政检查。行政检查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达成特定行政目的,对特定行政客体所进行的察查、搜集资料的活动,或者指行政主体以搜集、验证相关事实与资料为目的就个别具体事件、针对特定公民行使公权力之事实行为。{10}(P907)“行政检查”与行政调查存在着混同现象,在一般意义上,可以把“行政检查”等同于“行政执法检查”,是行政机关通过直接观察、调查、检验甚至采用搜查手段取得信息和证据的常规技术,以防止和矫正违法情形发生。我国很多法律将行政检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收集信息方式,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审计法》、《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民用航空行政检查工作规则》、《财政检查工作办法》、《电力监管机构现场检查规定》、《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等,分别规定了专门领域的行政检查及信息收集权力。
3.行政调查。“在现代行政中,行政调查作为行政机关获取信息、取得作出行政决定证据的基本手段,构成了几乎所有行政决定的必经程序和处置前提。”{16}(P129)行政调查通常是指对涉嫌违法行为的立案调查、对有关事实或者行为的核查以及事故的调查,是行政机关主动运用的职权调查,包括传讯、鉴定与勘验等方式。{10}(P1046)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反洗钱法》规定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发现可疑交易活动,需要调查核实的,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调查。
(六)档案形成权和保持权
“政府信息的最终命运是档案。”{17}(P53)档案的实质内容是行政机关进行调查所收集的和保留的各种信息。{2}(P343)档案保存是一种信息记录的保存,从主体上看有单位档案和国家档案。从形式上看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国家强制标准(GB/T18894-2002)规定了在公务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归档、保管、利用、统计的一般方法。从内容和功能上,档案主要有以下几类:(1)个人身份档案,如《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的婚姻登记档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的公务员任免和处分档案、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和“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等;(2)福利档案,是给付行政赖于进行的最重要的信息依据,包括劳动就业档案、社会保险档案、社会救助档案、低保档案;(3)行政执法档案,国务院2004年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行政执法案卷制度。
(七)信息技术的使用权
信息的一般特征是:扩张性、非耗竭性、替代性、传递性、散布性和共享性。{18}(P186)信息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在信息形成过程中必须依赖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备、软件、硬件、服务(包括支撑服务)以及相关资源等。在现代社会,政府任何一项信息活动都涉及到信息技术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如纳税申报可以采取电子申报方式、行政调查中可以使用先进的电子监测技术。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是:(1)提高政府记录保持的效率;(2)提高对欺骗、浪费、滥用信息的发现和预防;(3)提高法律实施调查。对于政府之外的当事人而言,政府经常使用的计算机技术有计算机匹配、计算机辅助事先核准、计算机归档。{19}(P630)
各国法律都对信息技术使用作了规定,一方面为了保障信息工具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国家强制标准《电测量指示和记录仪表及其附件的安全要求》(GB6738-86)对各种仪表的技术标准作了强制规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会侵犯当事人权益,因此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需要得到行政许可,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歌舞娱乐场所应按照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在营业场所的出入口、主要通道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并应保证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在营业期间正常运行,不得中断。歌舞娱乐场所应当将闭路电视监控录像资料留存30日备查,不得删改或者挪作他用。
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技术工具是税控收款机和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电子系统。对于前者的使用几乎没有争议,而对于后者的争议却非常之大。例如,交通执法中未经法定强制检测的“电子眼”所记录的车速结论缺乏准确性,不应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20}我国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采取法律授权原则,并且规定了相应的国家强制标准和生产企业资质条件。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国家有计划地推广使用税控装置,依据《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税控收款机产品生产企业资质的申请、受理、认定和监督管理都受到法律控制。税控收款机(fiscalcashregister)的国家强制标准包括机器规范、税控IC卡规范、税控器规范、银行卡受理设备规范、税控打印机规范、设备编码规范等六个部分。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也受到法律限制,如《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2006年)、《重庆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2006年)、《成都市公共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2007年)、《广州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规定》(2007年)、《辽宁省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2007年)等地方政府规章,授权县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监督管理,且不得侵犯和泄露公民个人隐私、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八)获得预算支持权
政府在信息形成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主要是设备和软件的购买、服务和辅助服务、职员、跨政府信息收集的付费等,如我国国家税务总局1993年开始推进“金税工程”,三期立项投资达50亿元。美国管理预算局负责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预算审批,信息与管制事务办公室具有预算拨款权,每个欲进行信息收集的行政机关的首席财务官必须与管理预算局合作,规划出一个完整的、准确的信息技术花费、相关费用支出和结果的核算说明。美国信息技术预算不断增长,1986年是143亿美元,1993年是249.7亿美元,1998年是289.7亿美元,每年大约以2.47%的速度递增,大约有77%的信息预算消耗在国防部、交通部、国防部航空局、商业部、能源部、农业部、教育部等七大部门。{21}2007年管理预算局对13个重要统计机构[1]的统计调查预算作出了评估:2006年为21.89亿美元,2007年为21.9亿美元,2008年为27.52亿美元。美国统计机关有80多个,按照《2007年度美国政府统计规划报告》的评估,其全部统计工作的预算是54.02亿美元。{22}(P1)
目前,我国政府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预算来源和支配还缺乏系统的、细致的法律界定,只有国务院组织进行的全国性统计调查的经费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农业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国务院在《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中,分别就土地调查经费和文物普查经费作出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决定。
(九)制裁权
政府对于未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行为有权进行制裁,制裁手段具有多样性。在美国文书工作中,制裁手段包括:(1)行政机关的强制或者法院罚金或其他处罚;(2)金钱赔偿或者公平救济判决;(3)对许可证、特权、权利、补贴或利益的撤销、中止、削减、否决等。
在我国,违反信息管制的制裁手段包括行政制裁、经济制裁和刑事制裁。行政制裁手段主要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处分措施,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娱乐场所未依法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设备或者中断使用的,或者未依法留存监控录像资料或者删改监控录像资料的,县级公安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经济制裁是指行政机关对于违反信息收集和处理规定的当事人的一种经济利益的不利处分,该种违反信息义务的惩罚措施直接剥夺了当事人的经济利益或者受益机遇,如《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缴费单位不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可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110%确定应缴数额;《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涉及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或三年之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刑法修正案(六)》(2006年)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当事人的信息义务和负担
信息是政府作出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决定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必不可少的信息只能从那些不愿意把信息透露给政府的、受调控的工业或其他方式那里获得”。{4}(P76)并且,当事人对提供的信息经常存在隐匿、捏造、歪曲的现象,因此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协助政府收集和处理信息就被设定为当事人的一项法律义务,违法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协助义务
按照法治行政原则,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有予以协助的义务;{23}(P166)当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时可以向与其无隶属关系的其他国家机关提出协助请求,被请求机关应当依法提供职务上的帮助。{24}(P45)政府在行使信息形成权的过程中产生两种协助义务,一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协助义务,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一种是作为国家机关的协助义务,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目前,我国立法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界定当事人的信息协助义务,前者是指当事人需要积极行动来配合政府收集和处理信息,如《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调查社会保险费征缴违法案件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协助;后者是指当事人除非法律规定外不享有拒绝权、抵抗权,如《统计法实施细则》将拒绝提供统计情况、使用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挠、抗拒统计检查的行为,界定为“情节较重的违法行为”。
(二)提供真实信息义务
向行政机关提供真实信息是行政相对人的一种义务。{23}(P167)当事人无论是在自己受益的行政行为还是在不利行政行为中,或者在纯粹的信息普查、检查、调查的事实行政行为中,都有义务真实地披露相关信息。例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人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对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进行检查时,政府采购当事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材料。《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农业普查对象应当如实回答普查人员的询问,按时填报农业普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和迟报。
(三)忍耐经济负担的义务
“信息在政府善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它也强加成本于公众。给政府提供信息需要花费时间。”{25}(P1)政府要求当事人报告信息,增加了他们的信息收集预算。{21}大量的表格阅读、理解、填写、送达、修正补充,耗费了当事人相当多的时间、人力和物质消耗。美国管理预算局在评估文书工作成本时,通常将文书工作的“负担”以时间单位来换算,例如,管理预算局1997年《信息收集预算》评估报告认为,受到独立管制机构影响的文书工作的公众负担时间大约是3亿9千万小时,用每小时26.5美元来评估,大约是100亿美元成本。{26}(P368)作为计算单位的“时数”(hours),是指为了公众评论而进行的信息收集、管理预算局的信息审查、行政机关对信息的评估所消耗的时间,包括阅读和理解信息收集本身和其他指令的时间花费,也包括编辑、记录、复审和发送这些信息的时间花费。除了以“时数”(hours)作为计算信息成本负担的计量单位之外,美国还使用“信息收集成本”(InformationCollectionCosts)这一术语,是指除了“时数”(hours)之外,行政机关要求公众提供信息所负担的其他成本,这些成本包括邮寄表格的成本、收集或者发送所要求信息的必要的计算机系统的成本,以及与表格相应的必需的其他费用(thefees)。{25}(P79)根据信息与管制事务办公室(OIRA)1999-2007年间连续的年度《政府信息收集预算》(InformationCollectionBudgetof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缩写为ICB)报告,整理出的美国27个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公众负担时数”情况是:1997约为6,998,690,000小时,1998年约为6,951,140,000小时,1999年约为7,183,820,000小时,2000年约为7,361,720,000小时,2001年约为7,631,740,000小时,2002年约为8,223,170,000小时,2003年约为8,098,790,000小时,2004年约为7,971,176,000,2005年约为8,240,510,000小时,2006年约为8,923,500,000小时,2007年约为9,165,180,000小时。美国27个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公众总成本评估”情况是:1998年约为51,924,100,000美元,1999年约为78,839,400,000美元,2000年约为88,545,000,000美元,2001年约为62,766,300,000美元,2002年约为59,063,300,000美元,2003年约为54,416,300,000美元,2004年约为70,158,239,190美元,2005年约为94,990,710,000美元,2006年约为62,375,800,000美元,2007年约为63,411,170,000美元。从上述数字中可以看出,政府信息形成权的运用已经给公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这些负担又需要公众来忍耐。
四、政府的信息形成权与当事人义务的平衡
(一)平衡的考量因素
经济管制、社会管制和文书工作管制是政府管制的三大类型。{27}(P110)“在20世纪60-70年代,信息强制披露是权利革命的重要内容,在80-90年代,信息披露更具有突出地位,目前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命令一控制管制的替代品。”{14}(P169)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有很多法律和规章进行信息管制,政府在运用信息形成权保护私人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同时,也给当事人附加了义务和负担,因此有必要协调政府的信息形成权与当事人义务之间的平衡关系。
1.信息必要性的判断
在美国,管理预算局具有信息管理职能:(1)参与政府信息和统计政策的实施和发展;(2)中央统计机关预算的安排;(3)批准信息收集过程;(4)控制信息收集预算。{5}(P434)在批准信息拟议收集方案之前,管理预算局局长应该判断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对于正当履行行政职能是否是必要的,包括该信息是否有实际效用。在做出判断之前,管理预算局局长可以给行政机关和其他利害人一个听证的机会,或者发表书面声明的机会。如果管理预算局局长断定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没有任何必要的理由,行政机关就不能进行信息收集。只有为完成行政使命所必需的信息,才可能被允许收集。行政调查权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抑制行政调查权的滥用也成为行政法治的一项基本任务,例如《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5条(c)项规定:“没有法律授权不得发出传票,要求提供报告,进行检查,或强制执行其他调查行为和要求。”{2}(P328)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也规定行政机关进行信息收集应进行必要性判断,如《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严格审查和批准统计机构送审的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不得重复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一次性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进行经常性统计调查;按年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季统计调查;按季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月统计调查;月以下的进度统计调查必须从严控制;编制新的统计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或者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保证切实可行,注重调查效益。
2.人权重要性的考量
政府在信息公开中会涉及人权问题,政府在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时也会限制或者侵犯人权,尤其是政府信息记录系统计算机化之后,个人信息中的隐私和政府信息收集、信息使用之间越发存在紧张关系,需要不断地平衡政府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19}(P630)政府强制当事人信息披露可能与宪法上规定的言论自由和沉默权相抵触,一切触犯人权的信息收集都不能被允许。以隐私权为例,在电子时代对隐私保护越来越困难,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最可能侵犯公民个人隐私。{28}在行政调查中,相互之间存在特殊信任关系的夫妻、牧师与忏悔者、医生与患者、律师与委托人,应该具有不予作证和提供信息的法定豁免权。{29}(P99)
(二)平衡的技术手段
1.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衡量
在美国,“获取情报是有效执行任何管理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为公共利益而获取情报的重要性超过了为了私人利益而拒绝公开情报的重要性。”对公民住宅的不可侵犯权必须从属于本地区的公共卫生和安全的需要;为了公共利益,对企业宅地的检查和家庭福利调查也是行政管理权的组成部分。{3}(P87-91)很显然,信息形成权作为政府管制权的一部分,为了公共利益而有效执法是其当然使命,在不剥夺私人法定权利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限制私人权利和利益。
2.政府的信息形成权的法律保留
政府的信息形成权必须有法律根据,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有信息形成权,有权力的行政机关也不是在任何时间、场合和事项上都有信息形成权,必须通过法治手段来抑制政府的信息形成权的滥用。目前,我国只有国务院组织实施的全国性统计普查有明确的、严格的、高位阶的法律规定,而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统计调查基本上是由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或者同级统计机构来规范或批准的。并且,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和国家统计机构只负责部分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信息社会所出现和需要的大量信息收集和处理问题并不在我国统计法律制度的全部调整范围之内,这导致大量的政府信息形成权的行使缺乏法律根据,或者所依据的授权法律规范的位阶很低。例如,《电力监管机构现场检查规定》、《财政检查工作办法》、《民用航空行政检查工作规则》、《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等,都是部门规章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由行政规章来界定或者限制基本权利和利益,这本身就已经违反或弱化了法治原则。
3.政府信息形成权运用的法律程序
政府具有信息形成权,但其运用时仍然需要得到有关机关的批准,政府的信息形成权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在美国,管理预算局负责各个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审批工作,未经批准的信息收集都是违法的,管理预算局每年都要在年度《信息收集预算》报告中通报这样的违法收集活动。{25}(P110-128)美国政府的信息收集包括内部和外部两道审批程序。第一道程序是拟议收集信息的行政机关的自审程序,要求行政机关设立一名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由其直接向行政机关首长汇报信息收集情况。行政机关需要编制信息收集计划、说明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规划程序。信息收集计划在呈送管理预算局局长审查之前,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必须审查和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描述所收集信息的功能、收集计划、公众负担评估等,还要详细列出信息收集目录、可控数量和最后日期,并且必须告知接受信息收集的当事人之所以被收集信息集的理由、信息被使用方式、信息负担评估和信息反馈方式等。第二道程序是管理预算局局长对行政机关信息收集计划的审查和批准程序,主要审查拟议信息收集的必要性、实际效用、对公众的负担,并且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计划须在《联邦登记》上公告,请求公众评论。行政机关的信息收集计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独立提出的,一种是包含在拟议制订规章中的,对于独立的拟议信息收集,公告和公众评论期不少于30天;对于包含在拟议制订规章中的拟议信息收集,公告和公众评论期与行政规章的评论期限一致。在《联邦登记》公告拟议信息收集60天后,管理预算局局长须做出是否准许收集信息的通知。
在我国,统计系统的信息收集已经形成了一套法律程序。按照《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统计调查需要编制调查计划和调查方案,并经主管机关逐级审批,统计调查计划应当列明:项目名称、调查机关、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时间、调查的主要内容;统计调查方案应当包括:供统计调查对象填报用的统计调查表和说明书;供整理上报用的统计综合表和说明书;统计调查需要的人员和经费及其来源。
我国的行政检查程序多由国务院各部门自行制定行政规章,虽然法律位阶很低,但是也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比较有益的行政程序。例如,《电力监管机构现场检查规定》和《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规定了相似的行政检查信息收集程序:进行现场检查应事先拟定现场检查方案并经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制作现场检查通知书;现场检查方案应包括检查依据、检查时间、检查对象、检查事项等内容;现场检查通知书应包括检查依据、检查时间安排、检查事项、检查人员名单、被检查单位配合和协助的事项等内容;应事先将现场检查通知书的内容告知被检查单位;必要时,可以持现场检查通知书直接进行现场检查;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出具现场检查通知书。
4.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的运用
在政府信息收集和处理领域中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主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信息收集和处理给政府自身带来的负担和收益,二是给公众带来的收益和直接经济负担,三是强制信息披露给厂商造成的利益损失。美国国会于1995年修订了《文书工作减负法》(PaperworkReducationAct),其目的是限制联邦政府以任意形式向公众收集信息,该法为信息与管制事务办公室设置了特别职责:(1)保证在政府之间进行有效信息资源管理活动;(2)保证政府施加给公众的文书工作负担最小化;(3)保证从公众获取的信息的收集、使用和配置的公共利益最大化。{21}
(1)政府自身的信息成本和收益
在信息管制中,信息可能非常昂贵,有时所花费的超过了所得到的;信息管制有时是没有效率的,甚至达不到预期目标。{14}(P626)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的文书工作成本是2360亿美元。{30}(P354)以信息披露立法而言,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年度信息成本约为20亿美元,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局(OSHA)的危险信息政策每年可能挽救200条生命,但是每年耗费的成本大约是3600万美元,平均每挽救一条生命花费约180万美元。{14}(P626)所以,政府对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也有必要进行成本一收益核算。
(2)公众的负担、损害和收益
1995年美国《文书工作减负法》确立了减轻信息收集公众负担的年度政府目标,1996和1997每个财政年度预计降低10%,1998、1999、2000和2001每个财政年度预计降低5%.但是,根据信息与管制事务办公室1999-2007年连续公布的《美国政府信息收集预算财政年度报告》,可知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2007年财政年度,公众的负担预计达到92亿小时,比2006年度增长了2.7%,但在局部上确实降低了公众负担。{22}(P4)
信息管制的直接目的之一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但是,政府信息披露管制可能使人们知情更少,因为多余的信息会造成消费者理解混乱。{31}(P380)我国的政府信息收集和处理很混乱,有些措施根本不能给公众带来利益而只是负担,如《户口登记条例》(1958年)确立的旅店暂住人口登记和报告制度,实际执行成本很高,也无必要;居民身份证的频繁升级换代给公民带来了很重的经济负担;使用电子技术阅读和反馈信息已经给公众和消费者带来一个新的问题—电子产品污染问题。
(3)厂商信息披露的损害
“信息披露的规定可能给企业造成两方面的结果,有些信息扩大了市场的需求,有些信息抑制了市场需求。信息披露可能给企业带来很高的收益,也可能带来很高的成本,甚至导致企业的停业和破产。”{27}(P100)法经济学家探讨了信息披露的“警告责任经济学”问题,认为产品生产者的警告义务是消费者获得产品危险性信息来源之一,这种警告义务将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产品危险事故警告与消费者购买力成反比例关系,产品事故安全警告强度越弱,产品事故成本越高,强烈的警告虽然会避免较大的事故成本,却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32}(P601-602)要求厂商披露完全精确的信息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提供信息。
5.当事人抵抗权的保留
“从行政法层面看,抵抗权主要被表述为个体对基于公权力而作出的行政决定所设置之义务进行抵制和不服的行为。”{33}(P16)例如,《行政处罚法》第49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行政许可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这些法律规定,意味着行政相对人有针对行政机关的抵抗权或者对抗权。在政府信息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以公民权利抵制行政权力也是公民自我救济的一部分,如《统计法》第12条规定对违反本法和国家规定编制的统计调查表,有关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9条规定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
五、结语
本文通过美国和中国两方面的资料和立法情况,分析了政府的信息形成权及其衍生问题。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信息管制(文书工作)在美国也是一个特殊问题,在研究政府管制成本收益时一般只计算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的成本和收益,信息与管制事务办公室1997年给国会的第一份《联邦管制成本一收益报告》(ReporttoCongressontheCostsandBenefitsofFederalRegulations)中将“税典的文书工作成本”从“管制总成本”评估中剔出,{26}(P374)2007年给国会的第10份报告《联邦管成本一收益报告草案》(Draft2007ReportToCongressontheCostsandBenefitsofFederalRegula-tions)中仍然没有讨论和评估信息管制(文书工作)成本和收益问题。美国通过独立的文书工作评估报告来研究信息管制问题,但是,这种做法还是遭到了学者们的批评。{7}(P13)而中国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文书工作和信息管制的权力合法性和成本一收益问题。我们必须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也是一个管制社会,信息管制成为当代行政国家和福利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政府在运用信息形成权时既给公众和消费者带来了利益,也带了负担和损害。当我们呼吁重视政府信息公开时,一定不要忘记政府正在进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公众而言仍然是利弊并存的。
【注释】
[1]它们是:商务部的经济分析局(BEA)、司法部的司法统计局(BJS)、劳动部的劳动统计局(BLS)、运输部的运输统计局(BTS)、商务部的人口普查局(Census)、能源部的能源信息管理局(EIA)、农业部的经济调查服务局(ERS)、农业部的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教育部的教育统计国家中心(NCES)、健康和人力部的健康统计国家中心(NCHS)、社会安全管理局的研究评估统计办公室(ORES)、财政部的收入统计和国内税收服务局(SOI)、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科学资源统计事务部(SRS)。
【参考文献】
{1}.反对本本主义[A].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3}[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4}[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M·列文·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M].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ArthurL.Morin.RegulatingtheFlowofData:0MBandtheControlofGovernmentInformation[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94,(5).
{6}GeorgeA.Akerlof.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3).
{7}ThomasD.Hopkins.0MB’sRegulatoryAccountingReportFallsShortoftheMark[Z]Washington:CenterfortheStudyofAmericanBusiness,1997.
{8}CharlesBuford.TheScopeandMeaningofPolicePower[J].CaliforniaLawReview,1996,(4).
{9}SharonL.Caudle.Federal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afterthePaperworkReductionAct[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88,(4).
{10}翁岳生.行政法: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12}HarlanCleveland.GovernmentIsInformation(ButNotViceVersa)[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86,(6).
{13}StephenG.Breyer,RichardB.Stewart,CassR.Sunstein,MattthewL.Spitzer.AdministrativeLawandRegulatoryPolicy:Problems,Text,andCases[M].NewYork:AspenLaw&Business,1999.
{14}CassR.Sunstein.InformationalRegulationandInformationalStanding:AkinsandBeyond[7].UniversityofPennsylva-niaLawReview,1999,(3).
{15}[日]盐野宏.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6}周佑勇.作为过程的行政调查[J].法商研究,2006,(1).
{17}刘飞宇.从档案公开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A].公法研究:第四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8}HarlanCleveland.TheTwilightofHierarchy:SpeculationsontheGlobalInformationSociety[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85,(1).
{19}PriscillaM.Regan.Privacy,GovernmentInformationandTechnology[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86,(6).
{20}李坚.出台电子眼强制检定程序已成当务之急[N].中国消费者报,2007-05-18(A06).
{21}OfficeofInformationandRegulatoryAffairsofOMB.ReportstoCongressUnderthePaperworkReductionActof1995[Z].1997.
{22}ExecutiveOfficeofthePresident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FiscalYear2007StatisticalProgramsof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Z].2006.
{2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4}王麟.行政协助论纲[J].法商研究,2006,(1)
{25}OfficeofInformationandRegulatoryAffairsofOMB.FiscalYear2000InformationCollectionBudgetof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Z].2000.
{26}联邦管制成本一收益国会报告[A],于立深译.刘恒.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7}席涛.美国管制:从命令一控制到成本一收益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8}王建新.北京“电子眼”不能拍个人隐私[N].人民日报,2007-07-04(010).
{29}宋雅芳.论行政调查中相对人协助义务的限度[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30}崔卓兰,于立深.行政规章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1}[美]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金朝武,胡爱平,乔聪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3}王锡锌.行政行为无效理论与相对人抵抗权问题探讨[J].法学,2001,(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