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创新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创新发展

篇1

1.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单一

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较大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提供贷款的动力,往往只有那些纳入国家计划以及财政资助的项目才有可能获得银行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目前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主要是针对流动资金贷款等短期小额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大企业的长期贷款,缺乏为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贷品种,缺乏对种子期和创业期的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

2.配套中介服务跟进不及时

即便一些银行有心推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实行贷款支持,缓解其贷款难问题,但因缺乏配套服务中介机构,新的贷款品种难以推广,从而制约信贷投放。例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资金投入不足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融资渠道,但由于目前农业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构普遍缺失,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存在评估难和处置难问题,加之相应的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金融机构对该类农业科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性不高,导致金融机构与企业无法完成信贷投放。

3.保险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所以农业保险一直是保险的一个短板。农业保险本身比较特殊,对政策非常依赖。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的保险还很不完善,涉农保险产品严重匮乏,没有完整的系统,过分依赖政府补贴等缺陷使得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很多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大都对农村的种养业提供保险,对农业科技创新不曾问津。而且农业保险资金来源单一,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参与不多,极少筹集农业科技保险资金,很难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支持,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再加上农业保险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未形成整体合力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某种信息交流不畅、沟通机会少等原因,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缺乏掌握,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标准

银行业监管部门需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指标体系与考核方式,制定出适应农业科技贷款的监管标准,从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业科技贷款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根据市场原则,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需降低贷款的门槛,简化贷款的流程,提高授信的额度,建立适应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从而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

2.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农业科技创新融资需求特点,金融机构需

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及抵押方式的研发与推广。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和稳定物流的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可考虑对其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而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应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对其给予信贷支持,简化审批贷款的程序。同时,金融机构需扩大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开展信托、信贷、债券、投资、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提供包括票据融资、委托投资、风险保障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做好农业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满足不同农业科技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充分挖掘供应链的融资价值,根据涉农科技企业的订单设计贷款品种,按照订单量发放贷款。

3.创新金融组织形式,跟进配套中介服务

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农业科技贷款的积极性,政府等部门可以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开展科技部门与银行之间的科技金融合作模式,跟进配套中介服务。政府可依托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型企业聚集的地区,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科技贷款公司,通过风险补偿、担保业务补助等增信方式,鼓励和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农业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差异化的考核机制,从而实现银行与农业科技企业的双赢。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各类创投基金以及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创业投资联盟、技术转移机构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及投融资载体的作用,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4.扩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发挥保险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

保险公司应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苗、农作物、农业机械及标准化养殖、畜牧品种改良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政府需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补贴比例,从而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和保险公司都较为担心的农业大灾,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保险公司亏损有效补偿机制,进而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扩大农业保险的险种与覆盖范围,增加农业保费补贴、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同时,政府应规范农业科技行业的保险市场,严打农业科技保险市场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农业科技的合法权益。

5.整合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篇2

1.1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引入一种新的产品(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获得一种新的原料(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和制度创新)。可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从一种或若干种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而技术创新的实施,必然要求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的调整及变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也总是要求原有市场的深化或者新需求的创造。因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互动的。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外部利益内部化等,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还在技术进步的形成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需要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和制度诱导。同时,技术进步能诱导相应的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缺乏技术进步内涵的制度安排即使可调动经营主体经营积极性,也毕竟难以维持持久的生命力[1-2]。

1.2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

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从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带来直接的“集聚效应”和间接的“基础效应”。“集聚效应”的产生原因如下:第一,生产的集聚意味着资源在特定的区位集中。这有利于产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企业协作网络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从而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条件;第二,生产的集中意味着资金在一定区域里集中,而资金的集聚、固定资产的积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生产和资源的集中意味着信息和服务在一定的区位的集中,导致信息成本的节约,提高交易效率;第四,生产的集中还意味着人力资本在区位的集聚。间接的“基础效应”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一般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从而给企业生产活动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一般地,间接的“基础效应”是随着资源的集聚而产生的,而“集聚效应”的发挥又依赖于“基础效应”的扩张。因此,产业集群促进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加快创新的速度[3-4]。产业集聚将使企业加速学习过程,使知识创造和扩散更加快速而高效,强化了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的地理集中还有利于吸引专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积累人力资本,并强化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从而使整个区域里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溢出效应是与距离成反比的,创新的知识从原创者扩散到产业区里的其它人员,从人力资本要素扩散到其它生产要素,从核心企业到相关企业,从支柱产业到配套相关产业。其报酬递增的作用,产生巨大的聚集作用,吸引区外其他企业迁来。而更多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建立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使创新条件更加完善。由此,产业集聚与创新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2对广东陈村花卉产业的实证研究

广东省顺德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陈村镇为中心的花卉专业市场。陈村花卉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相互促进,形成了包含企业、事业单位(如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了区内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了花卉产业的竞争力。

2.1陈村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陈村镇地处广东省顺德区北部,总面积50.9km2,户籍人口7万多人,流动人口5万多人,素有“岭南千年花乡”和“中国花卉第一镇”之称。该镇花卉种植面积达1500多hm2,花卉种植户超过10000家,拥有大小花场近6000个,2007年花卉产值4.92亿元人民币。这里荟萃了世界名花异卉,花卉种类已由过去以盆桔、盆景、荫生观叶植物为主约2000个品种,发展到传统花卉和时花、仙人球、洋兰、菠萝等高档花卉并举约6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和世界各地。花卉出口占据广东花卉出口总量的1/2、内地花卉出口总量的1/4。为推动花卉业走上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国际化贸易道路,1998年,陈村镇政府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原则,以陈村原有的1200hm2花卉种植基地、已有的花卉企业和每年一届的迎春花市为基础,运用“利用高科技,建立大基地,发展大生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花卉产业化发展战略,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投入巨资筹建陈村花卉世界产业园区。陈村花卉世界规划面积670hm2,目前已开发面积400hm2。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荷兰、泰国、菲律宾、港澳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花卉及相关企业共600多家在园区设立花卉生产、研发、销售机构,引入资金达30多亿元,年交易额近20亿元,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庭院树、盆景和棕榈科植物的交易市场,有着中国最大的洋兰种苗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年宵花批发和零售市场,占据着广东省花卉进出口70%以上的份额。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国际盆景园艺赏石交流中心、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最近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陈村花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兰花生物科技园、盆景大观园、综合批发市场、佛山古玩城。经营的主要园艺产品有:种苗(种子、种球、种头)、盆花、盆景、观叶植物、兰花、绿化苗木、园艺设施、园艺资材等等,同时还云集有一批园林工程企业和奇石、根雕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在配套服务上,建设了花卉研发、贸易、物流、会展、信息、培训等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快捷的花卉贸易及物流服务、专业化的会展服务、强大的信息资讯服务、高效的花卉培训推广服务,形成特有的多样化优质服务体系。

2.2陈村花卉产业的制度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制度创新主要有四点:第一,专业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陈村花卉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积极有效的推动,实现了“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和“市场企业化”的组织形式创新。由陈村镇政府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决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由镇政府专门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对陈村花卉世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招商引资、日常管理和配套服务。一方面避免了小生产分散经营的弊病;另一方面也克服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市场的低效率缺陷。第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经营体制创新。陈村花卉世界采用“政府搭台,花商唱戏,带动周边”的经营模式运作。公司经营市场、市场带动农户的“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十分适合当地花卉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行业特点,是传统花卉产业现代化的一条好路子。在产业区里,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龙头)主要进行各种配套服务,花卉世界园区内的600多个花卉企业(龙身)主要进行各种花卉产品的生产、营销、进出口贸易,带动了周边的6000多个花场和1万多个农户(龙尾)生产经营。这种模式使龙头、龙身、龙尾各自从事最具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使整个价值链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第三,从企业内部管理转向供应链管理,发挥中间性组织的优势,实现管理创新。在传统的观念上,企业往往会通过扩大自身的规模或进行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来获取范围经济,但这会带来机构臃肿,反应迟缓等“大企业病”,增加了组织管理费用。而陈村花卉世界产业配套较完整,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经营,可以把视野从企业内部转向整个产业区的供应链,只选择其中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环节进行经营,并和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来取得分工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由于园内企业地理接近,可以通过信任和契约来进行合作,整个产业区成为一个大的中间性组织,提高了产业竞争力。第四、创新了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园区内不仅产业链配套完整并得到延伸,同时,还形成了多样化配套服务体系,园区引进了物流公司、包装公司、植物检疫站、进出口贸易公司、公共汽车站,并设立了物业管理部、财务室、宣传部、展览部、旅游开发部、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花卉综合批发市场、休闲会所、度假区、大型停车场、展览中心、阅览室等。这样一来,园区附近的中小企业和花农可以获得廉价的公共产品供给。他们在经营上,可以减少对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分散了经营风险,享受了区域品牌的效应;在管理上,可以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决策迅速、反应灵活,充分享受了分工网络的优势。

2.3陈村花卉产业的技术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点:

第一,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与产学研结合。陈村花卉世界吸纳了中山大学、仲恺农学院、深圳农科中心、广东花卉研究中心、美国维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台湾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有研发能力的世界一流花卉公司进驻,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基地。由于陈村花卉世界是竞争能力强、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的花卉业龙头企业,可以集中区域网络内人才、资金、科研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技术辐射源,带动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覆盖,广东省科技厅因而在此设立了广东省农业(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专门从事花卉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推广、培训咨询和信息集散等工作,从而在组织制度上、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上充分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例如:陈村花卉世界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花卉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高档花卉快速繁殖研究”、“金桔抗寒基因转移的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对花卉危害面积较大的一些主要病虫害(如苏铁灰蝶、兰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通过有关人员现场指导花农提高花卉的品质。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兰花快速繁殖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取得成功,成为市场的著名品牌,加快了洋兰的国产化进程。国际著名公司美国维生公司带来了新品种开发与种子种苗繁育的新理念。

篇3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wadays.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 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 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4]皮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9(1).

篇4

对于农业品牌,今天我们应该去思考、去执行的,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品牌到底是什么?在传统经济学,或者传统管理学、管理营销学当中,品牌只是一个营销的手段。但其实品牌的来源、根基和本质是信用,是通过产品生产基础之上的符号生产、意义生产、价值生产来生产现有经济。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手段,更是一种信用体系,通过信用体系产生信用经济。

第二,当我们去落地执行的时候,要思考这一类型的现有经济和其他类型的现有经济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我曾经做过总结,品牌经济是提升经济价值的符号核心。当一个品种独特、品质优良的产品生产出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它的生产体系时就会进行符号的生产。比如说logo,这个符号后面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品牌生产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生产,还是微型价值的生产,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增加资源经济价值的关系。中国每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特产资源,但如果只打资源牌的话,必然不足以在市场上使用。关注点是要抓住消费者的心,构建与消费者的关系链。这个关系链有多L,落实到消费者的心中有多深,就能增加多少资源经济价值。

第三,品牌并不是通过价值的示范取胜。品牌的特征是基于一定的价值优势,但超越价值优势的价值经济。作为这样一种特殊实体经济,它不仅是符号经济,更是关系经济,还是价值经济。农产品适度规模化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品牌价值的个性化,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和品牌文化的个性化。这些个性化要通过专业的顶层设计把它完成,并且不断强化改善。

篇5

与会专家围绕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主题,从休闲农业文化建设、产业升级、创意与设计农业、休闲渔业规划、观光葡萄建设、台湾休闲农业经验以及都市农业、城郊农业、景观农业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

为快速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科学发展,此次会议提出了五点倡议。一要因地制宜,注重农业与农村文化的传承保护,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保护耕地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挖掘休闲农业的社会价值和科普价值,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金融、体制、机制的保障,夯实发展基础,真抓实干,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上水平、上规模、上台阶;

二要正确处理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大农业产业的关系,充分利用好现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资源做好休闲农业文章的同时,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进步,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产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聚合和龙头作用;

三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行业的干部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切实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从业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

四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结合机制,让农民收入与产业发展同步增长,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

五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深入总结和提炼休闲农业的有效模式,不断完善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拓展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切实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的水平。

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发展成就,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点。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自然优美的乡村田园风景,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休闲农业既可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是一种能让农民和市民实现“双赢”的农业发展模糊。

目前,广西按照“一县一个点,一市一条线”进行布局,精心打造了15条风格各异的休闲精品线路,打包向自治区内外游客推介,引领人们亲近自然、亲近山水、亲近田园,以提升广西休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篇6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措施研究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经过国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完成了用7%的世界农耕用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数量的壮举,还使得我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经济,有效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减少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业也开始了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然而,当年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问题,如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农村人口结构失调、农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的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等,这些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农村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1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农产品供需关系不协调

农产品的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基础民生,但是经过多年的经济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受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市场过于关注特定经济从产品的供给,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容易导致农产品结构单一并使之产能过剩或是不足,使得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波动,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另外,近些年我国因为农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与农产品自身的供需关系、农产品生产技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该主动的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优胜劣汰来淘汰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有效措施加速净化农产品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1.2农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经过多年的市场分析调查,农产品供需问题需要国家减少对其宏观调控的干涉程度,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则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干预力度。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有农业经济发展所占有的人口比例以及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受限。另外,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低下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长久影响下产生的问题,单一的扶贫政策和项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贫困农民收入问题,所以国家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

1.3农村经济呈现区域不均衡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城市之间受到地理环境和政策的制约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东部沿海周边的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得到省市内一定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极大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而我国东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广大东村因为地理环境限制,想要进行农业发展和农业转型难上加难,再比如山区地区散落的小村镇,想要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更是无望。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硬伤,国家应该重视其现有的实际情况,研究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

1.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生活设施直接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其设施是否完备也间接的显示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国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其中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失衡,基础设施的经济和公共效益低下,缺少有效的资金注入,使得基础设施的质量不过关。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后续的维护和保养,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相关的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实施,而缺少人员的正常维护,农村的基础建设自然显得破旧和落后。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后期的使用和运维比前期的建设还要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对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损耗和浪费。

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2.1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是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应该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重视对农产品的供应调控,注重把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但是在上文中提到过我国农业供给存在过剩和不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过剩的产能直接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造成农业资源极大的浪费,还使得那些真生需要的地区不能得到充足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则需要通过市场自由竞争,逐渐淘汰不合格的农产品,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国家应该通过物资的调度平衡地区之间的价格差距,让更多的贫困地区人民受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2重视经济宏观调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其中国家应该重视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的积极性。首先,良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活力的人口结构,现有经济发展环境让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遇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政府部门应该设立农业补贴,引用各项优惠的经济项目来吸引农村人口的回流,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基础,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限制。其次,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还是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应该进一步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和现代化,让农民专心生产,减少农民思想负担,更高效的集中进行产能调控,促使农民可以更容易使用到农业高科技产品,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率,扩大现代农业技术的发挥空间,增加地区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2.3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合理转型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受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挤压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将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政府将退耕还林与扶贫旅游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原本滞后的农业经济向旅游产业转型,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回流速度,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且良性的发展起来。

2.4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应该做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为将来农业农村经济转型打下好的基础。其次,应该加强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农民的基础生活质量,给当地农民经济发展提供信心和支持。

篇7

[关键词] 农业发展现状 发展循环模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5-01

目前,对于农业发展的形式,想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除了对农村现在的发展形式做下实际分析,还要对农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做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明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提升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要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发展,保证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一、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可行性

目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严重。为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农业生产体系中使资源能够多次被重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以投入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在生产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将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农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农业经济符合我国发展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中的矛盾,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优化了农产品从生产直至销售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了物质的再循环利用。

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有所不同,传统农业经济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再进行综合治理的生产模式。它是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模式,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循环经济发展目的是能够使资源充分利用,获得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农业资源要素中,可以分为一次性资源和可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经过使用后将不能重新被利用,这种不断消耗资源求发展的模式将注定不能够长久。认识到这一点,在农业发展中,就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要尊重经济及其生态规律,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业资源实行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来满足农业经济长久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由于受到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循环经济还不能够完全得以实施,但长远来看,农业循环经济终将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农业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具体发展模式

目前,在初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形成了下面几种发展模式:

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生态模式,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有机的相结合,形成一种能源消耗低,获得收益高的科学的生态系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模式。由于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在发展中有着非常深厚的资源基础,能够更有效的实行,并且能更快的达到所需要的效果,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辽宁省首创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机资源有机联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水平发展的效益和水平,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全面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从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例。

3.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可以利用农村的地理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实行中有充分的资源,保证了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为了农业发展创新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需要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模式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以此促进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能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就要依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推广力度,提高其对于农业生产作用的认识。为了能够使循环经济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将先前掠夺式发展变为现在的和谐式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改变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创新能够有效的服务于“三农”。

2.加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利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对于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达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促进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意识到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保持农业生产环境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此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中的需要。

3.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性工作。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保证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在农业循环经济运用过程中,要对其相关技术工作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以此保证农业经济能够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实现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及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就要在生产中总结发展的经验,不断创新适合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利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求得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卞剑梅.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2,33:96.

篇8

关键词:农村;动漫产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69-02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也是我国动漫产业从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进行跨越的攻坚时期。现阶段,我国的动漫产业虽然已经在数量上实现了大的增长,但是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何从注重数量扩张的规模增长转化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文化内涵提高,通过扩大内需来充分释放民众文化消费需求,这是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超过9亿的农民,是动漫产业发展不应忽视的巨大的受众群体。现阶段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忽略了我国的文化现状和国情,大多是模仿或依照发达国家的模式进行创作和设计,从而导致动漫产业发展、动漫教育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文化不相适应。根据中国当前的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面向农村进行动漫创作、促进动漫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暑期我们在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作品占60%,欧美动漫作品占30%,中国地区原创动漫作品所占的比例仅有10%。虽然近几年我国动画商业作品的产量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但是质量上乘且能够在国际上有较高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却屈指可数。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我们总结出中国动漫作品乃至动漫产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动漫作品概念认识的误区:造成中国动漫“幼稚”化的普遍认知。我国大多数人都错误的认为动漫作品的受众仅仅是少年儿童,是专门播放给儿童看的,成年人基本不会观看动漫作品。而在美、日等国,他们的动漫作品所面对的是所有观众,有各种风格、各种内容题材的作品,能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爱好的观众,甚至很多成年人都痴迷于动漫作品。

2、创作题材陈旧:动漫作品的题材选择是创作的核心基础,是否拥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是题材选择的重点。这一点,中国动漫作品就尤为缺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历史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尽数,我国的动漫创作者也挖掘和创作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但是一味的“深挖”限制了人们的创作空间,因为“吃老本”本身也是种惰性思维,固步自封的体现。即使中国文化再渊源流长,再具有魅力,但它终究是属于历史的,缺少时代气息,只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历史与时代相结合,才能被观众们所喜爱和接受。

3、角色形象简单呆板:动漫角色设计是动漫创作的精髓。从造型上来说,国产动漫中缺少令人向往和崇拜的角色形象设计,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粗略、幼稚的角色造型,如喜羊羊、灰太狼等。而外国动画中的角色设计,大多数都是造型精美,形象生动,完全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追求,并能让观众记忆深刻。如美国动画片中的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等。从个性刻画上来说,中国动漫角色除了早期动画片中塑造了少数经典角色之外,大多数是缺乏个性色彩。而外国动画里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平凡的经历,有自己的思想和闪光的一面,让我们振奋、感动、叹息。

动漫产业作为集政治、文化、教育、娱乐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不应该忽视广阔并具有极大潜力的农村市场,应当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动漫产品城市化倾向愈来明显,体现农村生产、生活题材的动漫产品严重缺乏。因此,将农村作为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并从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进行动漫作品的创作以及调整动漫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能弥补动漫专业教育资源与内容枯竭、动漫产业盲目发展、动漫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寻找中国动漫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探寻中国农村与动漫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和切入点,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在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中融入更多农村本土元素并体现动漫的民族性,进而形成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二、面向农村的动漫产业创新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的影视业中占据了大部分的受众份额。我国早期创作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堪称经典,但是当代具有中国文化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动漫艺术作品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和问题,而是农村文化在整个文化市场的弱势地位的一个集中反映。当代的创作者都认为当代农村题材不时尚,卖点少,没前(钱)途,这种浮躁、短视、功利的文化心态正在将农村题材创作推向边缘。这种“文化自卑”和“文化功利”心态严重影响了农村题材动漫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优秀的动漫创作人才纷纷改拍更热门、更商业化的题材,留下的部分坚守者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艺术生产机制支离破碎。当代动漫作品要想走出困局,根本着力点是内容制作上要用力出新。进行农村题材的动漫创作,首先应该发现和挖掘农村社会的深厚内蕴,把日益变化的农村用动漫语言记录下来;收集和关注城乡交融的新气象,在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上动脑子,立足农村但不囿于农村,用农村文化元素去赢得市场的尊重和接纳。其次,需要改变农村题材动漫作品的刻板印象,农村题材动漫作品要勇于尝试注入当代流行元素,探索多样化的风格表现。2009年首届全国高校原创动漫作品选拔赛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农村题材动画片《俺娘》获得一等奖,故事内容真挚感人,人物角色淳朴逼真,让人看完无不感动。要创作优秀的反映农村文化的动漫作品,要把握以下两点:

1、时代特色与素材收集。

农村题材的动漫作品是让人更好的了解农村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生活随时代变迁而改善的状况。动漫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会深受所涉及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真实的反映和表达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是动漫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在收集素材时,要细腻的整理出当代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和特点,在创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新农村的时代特色,力求表达出新农村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

2、贴近生活的角色造型。

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角色造型可谓是影片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受时代影响最深刻的一部分,动画作品中角色性格鲜明且造型吸引眼球才能引领观众走进故事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角色造型的创作中,设计者通常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认真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衣着、体态等细节,使之具有较为真实、可信、亲切的艺术特点,带领观众进入故事情节并产生共鸣。角色造型的构成元素源于生活,所以在创作之初设计者要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真实的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文化气息和风貌。

三、结语

中国以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为题材的动漫作品虽然在市场中还很稀少,但是却具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与我们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极大地丰富着我国的农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创作农村题材的动画片,其角色的造型、故事情节等设计既能体现出多元素的整合设计,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于动漫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前提和环境下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必定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的,也是符合动漫产业创新发展前途的。

参考文献:

[1]彭玲.动漫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

篇9

一、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央一系列农业政策文件精神贯彻实施的具体体现。如2016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日前农业部又印发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等等。这些文件的密集颁布,不仅彰显了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为深化农村农业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当前,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融合层次、产业链、附加值等方面都不理想,具体表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较慢,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适应“三产融合”需要的创新带动能力不足等。解决好上述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为主线,以科研创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持续推进河南农业产业的深层次改革。

二、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新理念,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加快河南省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必然会涉及土地、水利、林业等行业和农业资源方面的调整和布局,涉及相关政策、管理体制、管理队伍、人才、后勤、财政等方面的配合和协同,因此,迫切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和产业发展理念,借鉴融合理论、融合性思维的方法和帮助,为深化河南省农村农业产业化改革、农业管理体系改革提供理念上的先导支持。

(二)落实新精神,推进发展模式创新

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建设反促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融合现代农业、旅游业、生态园林、特色商圈相交织的现代化城镇,是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远景目标。另外,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是地方政府宏观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之一。

(三)寻求新动力,助推农业科技机制创新

创新驱动的核心在创新,需要建立与“三产融合”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运行合作机制。“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科技。”为了更好发挥创新在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中的引擎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依据河南、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资源流动和共享,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孵化水平。

(四)关注“新农人”,培育融合新主体

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积极推广智慧农民云平台服务,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创立以认证测试为基础的移动化和智能化培训教育平台。二是加强对“新农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先进管理理念,帮助其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鼓励其创办家庭式农场、农民合作社,引导其成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融合发展主体。三是做好树立先进人物、宣传典型事迹工作,强化“新农人”培育的示范和引领。

(五)打造新业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农业新业态是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内在需求。对此,地方政府应以农业新业态的培育为导向,重新梳理本地区农业资源分布和生产要素间的关联,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错位互补来查摆存在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在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探索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业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可行路子。在顶层设计、政策决策方面,突出前瞻性、整体性和可行性,把更新发展理论、健全体制机制、打造管理平台、组建专业队伍等作为抓手,融入整体布局之中;在实践路径方面,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结合地方优秀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

(六)发展产业区,助力集聚集群有机融合

集聚集群是现代农业“三产融合”的必然结果,体现为三类产业要素、生产环节、生产环境、支持条件等多方面的共享、互通,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代农业的内生活力,提升农业比较收益。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迫切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推动农业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从内部维度来看,以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为标准,发挥所长、弥补短板,建立起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从外部维度来看,体现为第二、三产业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和互补。通过内外两个维度的合力,促使由传统分散、零星的生产状态向集群化、规模化转变,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七)深化产权改革,促进农民资产保值增值

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上,首要的工作就是着力解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为农村要素资源进入生产流通铺路搭桥。一是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工作,让农民以土地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占有股份并获取相应的红利;二是鼓励农民以货币、实物、技术、服务等多元方式作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间接地参与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中来;三是创新农村融资渠道,鼓励具有能力的地方政府组建互助型金融支撑体系;四是提升村级经济组织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水平,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八)依托“互联网+”,发展现代电商平台

“淘宝村”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农村的诞生,有效链接了现实与网络。“淘宝村”的出现,是“互联网+”与现代物流全方位衔接的必然产物,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一是现代电商平台迎合了河南农村的文化氛围。河南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一个电商平台在村子的出现,会迅速产生带动效应,易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二是现代电商平台的规模化需求与河南农村优势资源的相对集中相契合。一个村子的电商基本上经营相似产品,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网络产业集群,并且在商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大大增强了农村电商的群体竞争力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

在中央力推农村产业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形势下,立足河南省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通过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河南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大e措。为了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既要力促“互联网+”与农业、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全方位融合发展,又要着力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协同共进;既要强化以整体性、全局性的思维来设计“三产融合”发展,又要突出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发挥其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既要调动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的聪明智慧;既要发挥政府在农村“三产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农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农机推广;创新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3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获得了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购机补贴,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推广工作面临新的局面。新时期创新农机推广工作,如何定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搞活农机推广事业,是摆在农机推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农机推广部门要树形象,争地位

农机推广是科教兴农的重要内容,最受农民群众欢迎。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把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取得党委政府支持、农民欢迎和为农机部门争名誉、树形象、争地位的重头戏来抓。应把推广作为整个农机工作的切入点,农机化发展的开路先锋来抓,主要领导挂帅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做到推广工作事事有人问,层层有人抓,切实抓出成效,有为就一定能有位。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要干的工作很多,要干好工作树立形象,就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抓起棱的工作,抓影响全局的大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抓的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作为农机部门大力宣传推广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技术新机具,就是配合党委政府抓中心工作,就是抓大事、抓有影响的事。

2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机推广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单纯以行政行为为主体的农机推广模式,正在逐步被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农机推广模式所弱化。相关部门必须因势利导,加以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以社会各类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农机大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型的农机生产组织,是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对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水平,引导他们带头使用新型农业机械非常重要。积极组织开展对农机大户的技术培训,及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新技术和新机具,搞好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等,将使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工作默守陈规、不思进取、必将逐渐自行灭亡。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实行全方位创新。一是要逐步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和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工程,是农机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推广部门才能年年有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离不了,推广部门才有位置。因此,各级推广站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把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搞上去;三是要多方筹资,走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产业化的路子。围绕农村市场搞科研,联合生产企业搞开发,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农机产品、高效的社会服务、广阔的销售市场、规范的管理机制,赢得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四是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拓宽农机化科技创新领域。目前,要着重注意抓好“三个延伸”。即由耕作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高效经济作物延伸;由农业的机械化向农业的设施化延伸。

4 推广与服务相结合,搞活推广事业

经验证明,搞好农机推广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走“推广――服务――创收”滚动发展之路,是搞活推广事业和自我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民营、私营农机生产企业猛增,个体农机经销商遍地开花,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农民购机优劣难以把握。推广部门应把在一线掌握的农民需求和农民的一些好的发明创造与农机科研和生产部门结合起来,把为农民无偿技术推广与有偿技术、机械服务结合起来,把选型指导与机具供应和售后服务结合起来,拉长推广服务链条。向农机企业和农民提供试验研究、机具改进、选型引进、示范推广、宣传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承包、销售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引导推广等全方位系列化、立体化服务。通过为企业为农民更好的服务,取得一定经济收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振兴农机推广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爱娟.农机推广的行为策略[J].农机化研究,2005,(03) .

[2]于亚学.县域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5,(01).

[3] 赵巍,邸晨霞.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5,(01).

[4] 陈希锋,李伟远,赵建刚,郭凤华,高英.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7,(02).

[5] 曹欣荣.衡阳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1,(04).

[6] 张世杰.重视农机推广体系建设[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