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医发展;机遇;反思
近代以来,在以工业社会文化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背景下,西医东渐对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冲击与影响,二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长时期的碰撞与摩擦下,中医渐次边缘化,挣扎在生存与废止的边缘,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后现代文化是一种解构性文化,它对于社会过度追求科学与技术的弊端提出了反抗与消解,提倡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由以往更多地关注技术和物质而转为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的张扬。在此文化语境下,为重视自然、重视人性的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由此形成了中医与西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多元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氛围。
1 过度追求科学技术的异化过程导致的生态危机给中医发展带来了转机与曙光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指出,科技的异化过程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最终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1]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主要依循,技术是人类用于改造自然并且使之向人类设想的方面发展的有效工具。但它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和质量的过程中,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后果。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全球生态恶化的现状已经在警示着人们,没有决对可靠与环保的科学技术。现代社会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态恶化所造成的恶果已经昭示人们:人们滥用科学技术,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异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西医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之上,是现代科学的组成部分。西医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西医无论从诊察还是治疗手段上,已经愈加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唯技术论使西医发展渐渐显露弊端和问题。过度依赖于技术,使西医没有太多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以生物医学模式而失去人性化,现代医学不得不关注面临的种种道德困惑。比如,在人类与细菌病毒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过分相信了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抗生素的作用,在疾病治疗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抗生素,最后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已经捉襟见肘。此外,在一些慢性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方面,科学技术再未发达,但是治疗的效果很难见到,凸显出技术在人类医学发展中的局限性。
在这样背景下,追求绿色无毒副作用的中医中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医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去除病邪获取健康的目的,在恢复人体的内生态平衡方面成效巨大,这也是近时期以来,人们重视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后现代主义倡导文化的多元性给中医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医学体系,它们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医疗模式。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蕴含了东方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生命哲学。而西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是以科学主义作为评判基础和标准的。在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科学主义成为评判学科是否科学和先进的唯一标准,中医独特的东方哲学背景一直以来成为学界诟病的一个因素,其学术理论和诊疗模式被视为不科学而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缘由。
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后现代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倡导多样性、差异性和个体性,它否定一元性的、同一性的、一致性的存在,它对固有的文化和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为此,科学主义不再成为社会的唯一不变的学术追求,对学科是否合理先进的评判标准也出现了多元化标准,科学主义不再成为评价学科先进的唯一标准。在此学理背景下,中医不再被人们张贴上不科学的标签,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判中医,在学术认识和思想领域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认可,因此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中医的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潮的涌入和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批判和摈弃,经过近百年的中医文化碰撞和交融,中国文化正在大规模的高速吸纳西方文化等域外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西化因素在日益加强,中医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越来越贫瘠,中医因之进入到一个发展的瓶颈时期。上个世纪末以来,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学界开始审视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发展的议题。“以1984年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讨会’为标志,全国范围内围绕着反思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蓬勃兴起。”[2]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的出现直接助推了中医文化的研究,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与土壤的滋养。
3 后现代主义对人性的重视提升了中医以人为本治疗理念的认识
“技术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和深化,但是异化的技术却正在不断侵蚀人类的生活世界。”[3]科学技术确实给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正在日益改变着世界和社会的面貌。但是过于追求技术,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出现了人性的自由在技术困境中不断退化以致于堕落的境地。作为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的西医学也出现了类似的困窘。现代医学到了20世纪60年代步入了转折时期,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由于分子生物学、抗生素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医生相信现代医学什么都可以去做。技术的力量助长了医学的家长制权威,医学界普遍认为病人需要的是耐心配合医生的各项诊疗程序,治疗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怀。人们相信,医学技术的进步将逐步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过度关注技术所导致的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危机和问题。由于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将对付急性传染病的策略应用于慢性病防治上不再灵验。伴随着高新医学技术出现的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人们认识到虽然现代医学的基础更加理性,但原应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医疗实践却越来越偏离人的价值。因此,需要反思现代医学,人本身才是医学最终的决定因素。在医学发展中,人文因素渐趋关键,学界应该考察医学与科学进步的良知问题,而不应该简单追问人的生存与存在,而是追问应是何种生存、如何存在。
在此文化背景下,学界对医学本质的定位由纯粹的治疗病理疾病进行转变,认为医学首先是一项社会事业,其次才是一门学科。医学从诞生之时直到今日,都表现为追求人的幸福这一道德责任。由此可见,以“人”为主要关照对象和诊治模式的中医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作为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医学体系,中医吸取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和开放性,同时重视把人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加以考究,对人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发展,以提升人的整体健康平衡作为主要诊治原则。这种诊疗原则,符合当下医学从以往重视生理状态下的个人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
篇2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它是一种群体文化。《教育大辞典》中定义教师文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一些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三个层次且够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些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社会同构体,是集教育者个人素质、学校教育观念以及社会价值理念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的反映。它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外显于校风、教风,内隐于教师心灵。具体而言,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形式上看,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群体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包括教师的言语符号、教师的服饰举止、人际交往方式等;从文化内容上看,教师文化则表现为教师团体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包括知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各方面的总和,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
而农村教师的特定生存境遇决定他们与城市教师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当前的农村教师文化与新课程文化不相一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阻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阻碍农村教师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教师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它内化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指导教师的行为。但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还不尽如人意。他们专业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育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再者农村教师知识陈旧老化。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行为失范.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例如教学行为失范。农村教师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以“口述与板书”为主; 农村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中心主义,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农村教师在知识本位主义的影响下,基本上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目标上,把教育限制在认知的范式内,甚至把完成知识教学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再者交往失范。教师与教师的交往基本上是以“独行者”的角色履行教育教学任务的,他们经常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和真诚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交往失范。随着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老师也不能很好地与家长交往,也就阻断了教师文化向农村社区传递的重要途径,于是,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也逐渐边缘化了。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提升农村的教师文化,使农村教师文化坚持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
第一,提升农村教师文化理论素养。
提升教师文化理论素养是教师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实践及文化反思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教师通过文化主体精神的觉悟与唤醒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知,逐步实现对自己教师文化的不断超越。农村教师地处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弱地区,这就要求其应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既有现代文化内涵、又有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教师文,以适应农村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立足课程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
农村教师要以新课改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我国农村的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修修补补上,而要致力于学校员工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在农村,为了推行新课程,必须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农村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内在的价值取向一致。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新的课堂活动十分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这要求农村教师要以开放的胸襟,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优势,融合现代教师文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开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天地。
第三, 转变农村教育的教学评价观。
提升农村教师的评价能力根据心理学归因机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强化受众的某项行为。教师在对自己和同行的评价时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评价观,要求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课程内容以服务应试为主向以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转贴于
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第四,构建开放型教师文化。
开放型的教师文化以教师的教学和发展需要为基础,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而建立,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及由此推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开放型的教师文化具有良好的交流学习传统,经验丰富的教师将乐意把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构建开放型教师文化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使得学校必须为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提供制度支持,一旦开放的氛围形成,这种文化便能激发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无形中形成群体的合力,成为农村教师发展的动力。这种开放型的教师文化有利于克服传统的农村教师文化的封闭性特点,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农村教师文化.
第五,加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篇3
论文关键词:张国荣,传统文化因素,现代流行文化,文化价值
张国荣(1956―2003),中国香港乃至亚洲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国荣的一生是赋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作为一名流行音乐的演唱者和词曲创造者,一生共出版个人演唱专辑80余张;作为一名享誉亚洲乃至全球的电影演员,一生共演出电影作品50多部,先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外语片男主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等。2009年“张国荣”作为一个特定词组被《辞海》所收录。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在香港文华酒店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人们对于张国荣的关注反而更加的强烈了,很多原本不喜欢或者更本不知道张国荣的人,开始关注张国荣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甚至其中有一大批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张国荣歌迷、影迷的群体,一时间流行文化流域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后荣迷”的现象,并在网络中迅速流传,每一年张国荣的“生日”和“祭日”都会成为网络媒体、报刊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所关注的文化现象,怀念之风盛行。很多人包括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都对这一现象大惑不解,虽然在欧美流行文化领域早已出现过并一直存在这种“逝者文化流行”现象,但是放在中国却似乎并不多见。首先,中国地域广大、地域性文化差异大,流行文化的发展速度快、更新淘汰率高;其次人文历史论文,现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受西方影响比较多,属于中国原创的因素不多,“创始人”在中国流行文化领域较少,且影响有限;最后,现代流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在大陆地区,作为流行文化领域的精英和代表,往往很难拥有较久的文化沉淀性。因此,张国荣现象给我带来了很多思索,透过对张国荣个人以及其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作为一名现代流行文化代表者的张国荣,却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或许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了张国荣现象的出现以及张国荣作为一个特殊文化“符号“的产生和持续流传。
一、张国荣个人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生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中国香港一个多子女的手工艺人(父亲是一名颇有名气的裁缝)家庭,从小在外婆的隔代照顾模式下成长,可以说张国荣成长的环境是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家庭色彩的。由于多子女家庭的特征,张国荣性格中具备了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特质,比如谦和、友善、懂得分享但又比较谨慎;20世纪70年代,张国荣前往英国Leeds University攻读纺织及时装,求学之路具有典型的中国人“子承父业”的取向,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张国荣更加直接的接触到西方文化,并受到影响。后来由于家庭经济无力支持其学业,张国荣选择回到香港,1977年以“亚洲业余歌手大赛”亚军的身份进入纷繁复杂的娱乐圈,开始了自己自食其力、艰苦创业的历程,从默默无闻的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执着追求、不断尝试和努力,完成了人生的“求索”之路,并最终获得个人事业方面的巨大成就,或许张国荣演义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梦”。这种经历使张国荣的个人形象成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成功”途径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这一模式下成就的张国荣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欢和欣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张国荣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1.张国荣的歌者形象和歌曲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作为一名流行音乐演唱者和创作者,其艺术生命大致可以分为三段,1979年到198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张国荣主要发行的歌曲作品以时尚新潮的英文歌曲为主要形式,本人展现的艺术形象也是青春活力、时尚灵动、洋化明显,虽然收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总体来说并不成功,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张国荣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巨大考验和挑战,“天将降大任”的传统思想或许成为这一时期他安慰自己最好的良药人文历史论文,当然对于他的喜爱者,张国荣也成为他们在人生奋斗时期遇到不顺时的一个感情寄托和情绪宣泄的出口;1982年到1989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张国荣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通过一系列粤语歌曲成为流行音乐明星。放弃英文歌曲选择粤语歌曲,是张国荣能够顺利走上艺术高峰的一次重大决策。粤语是中国的一个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不难发现粤语是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发音方式、句式形态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此外,作为殖民地的香港,粤语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国荣选择“下里巴人”的粤语歌曲作为他的突破口和主要表现形式,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追求质朴、珍视乡土情切的价值选择的;从1989年张国荣退出歌坛至今是张国荣歌曲演唱与创作的第三阶段,在张国荣歌唱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张国荣选择了暂时退出乐坛,为新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非常符合中国人“强而不欺人”的道德判断,为其作为一个艺人的“德行”加分。在这一时期,张国荣经过几年的沉淀,与1997年又重新复出歌坛,完成艺术转型,歌曲演唱和创作,突出了“新”、“雅”、“温”的特点,歌曲中的填词部分更是选择了具有古典诗体特点又兼具小资情调的林夕的创作,将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兼容并蓄的特点符合了港人和中国大陆地区听众进入21世纪前后的中西融合的文化选择。
2.张国荣的演员形象和影视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作为一名演员张国荣也经历了诸多尝试,他可以演绎现代文艺青年、叛逆少年、英雄警探、邻家大哥、中年男性等社会角色,同时也能驾驭边缘人群、同性恋题材、无厘头夸张等内容,这些角色在多变的中国社会中,总是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实际情节,张国荣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展现的是阳关、积极,同时又简单、纯真的外在特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加之现代媒体宣传的作用,张国荣从外形到角色被定义为“漂亮”、“干净”、“斯文”、“优雅”、“亲切”、“质朴”,这些词语正是中国人尚儒思想的外在标准。在张国荣的诸多影视剧中,使之享誉国际的正是具有中国社会特色又极具戏剧冲突、悲剧色彩浓厚的《霸王别姬》,张国荣演绎的程蝶衣一直受到评论家的高度认可,其形象鲜明、深刻且悠久。除去“同性恋”感情的可能原因,张国荣在这部电影中,充分展示了一个优雅、纯真、执着的中国文化领域“艺人”的形象。从宋代以后人文历史论文,中国文化更多的偏向于“尚文”精神,看重和谐,其中对于男性的较高层次文化要求集中表现在,既要斯文、优雅,又要讲究原则、勤奋、善良、执着。而张国荣的影视形象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并通过他完整的演绎得以体现。
三、张国荣社会形象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张国荣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现代传媒文化的产物,媒体在宣传中将张国荣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和宣传,有意无意中扩大了对其身上优秀特质的展示,关于张国荣星路的艰辛、爱情的坎坷、艺术的执着、为人的善良和乐观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容得以广泛宣扬,使得张国荣的形象具体、鲜活又高尚。尤其是张国荣意外离世之后,中国人对“英年早逝”长久的惋惜之情,也是促使“后荣迷”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国荣作为一个著名的艺人,在艺术生活的同时,往往选择比较低调的生活方式,并且注重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追求,关心社会、关注弱势、乐善好施,这种低调和平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风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国荣现象的出现包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色彩,是具有底蕴、赋有生命力的。从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在现代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价的价值,对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国荣.baike.baidu.com/view/6360.htm
[2]洛枫.张国荣:禁色的蝴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大燕.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略论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云梦学刊.1998年第01期
[4]周忍伟,陈荣杰.中国文化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江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一、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标志性的文化形式。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还有价值观等。企业文化还可以具体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一些相对而言的硬性标准,比如产品的设计形式和规格。而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所宣传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生产经营的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把握住大的方向不发生过大失误或变动,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企业文化除了领导者的重要作用外,还是整个公司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文化发展好了,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在对外的形象,也会使员工工作更加具有积极性。
二、现代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讨论: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形象的形成和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形象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群众及合作伙伴对企业的接纳和认同。总的来说企业形象包括舆论形象和外在的标志想象。这两者都是企业需要特别重视的内容。例如著名的咖啡企业星巴克,它是美国本土咖啡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从1971年至今已经跨越了几十个春秋,并从美国发展到世界各地。这样一个企业究竟是如何如此迅猛的发展完成蜕变的呢,显然与他们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首先从外在形象出发来谈谈星巴克的成功之处,说到星巴克大家应该首先浮现出脑海的是其明显的双尾鱼标志,这个标志如今不仅仅是星巴克咖啡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种潮流与时尚的代表。这个标志已经深深的刻画在年轻人的脑海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星巴克文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星巴克注重的是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服务,他们的经营成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因为他们并不是依赖广告营销而是口口相传的宣传。星巴克将品牌作为重点,将员工的建议和顾客的需求放在首要,这样的企业品牌文化是星巴克能够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一个企业的形象对企业现今和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一个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领导者做领头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的努力与奋进,如果员工自身都不认同自己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那么公司将是一盘散沙,无法在企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所以做好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的是主心骨的作用。国家如果缺乏民族凝聚力,将不能更好的前进,遇到大灾难时也无法拥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灾难的决心。同样的,企业如果缺乏凝聚力,则会使企业丧失核心能力。海底捞火锅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值得企业借鉴。当人们听到海底捞这三个字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它优质的服务,其次是它美味的口感,当然这都是企业文化在其具体产品上的一种表现。在如今不正规原料的滥用背景下,海底捞一直坚持“无公害,一次性”底料的原则,这不仅让消费者吃的放心,还提升了员工的企业认同感。海底捞的员工对客人或是对自己的同事都是微笑有礼貌的,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员工之间的配合度也大大提升,加快了效率和服务质量,减少了推诿的现象。海底捞一直注重基层员工的建议与需求,对于服务性行业来说这是重点,只有从基层反馈回来的信息才是最真实最贴切的。海底捞没有制定过于刚性化的指标和制度限制员工的创意,而是让员工充分参与到决策中来。这样的一种企业文化使得海底捞的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每个人都能融入到企业这个大环境中来。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如果能够引导员工在优秀的企业文化环境下朝着统一的大方向前进,那么企业将不再是容易折断的单根树枝,而是一课具有抵抗力的大树。这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和吸收社会优秀人才具有大的吸引力。
结束语:
篇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都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只有懂法、知法、用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从
杜会的需要还是从中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强化中学生的法制观念都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班主任应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5.集体主义观念。不少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关心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前途和利益;只强调别人、社会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却不知道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有的甚至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有本事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协作。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常常是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6.市场经济观念。要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就要进行商品价值、价格、价值规律、税收常识、债券、股票、股份制常识等等内容的教育,强化商品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
7.新观念。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科技挑战、市场经济挑战,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固步自封肯定要落伍,因循守旧肯定要碰壁。为了使今天的中学生在明天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强化他们的开拓创新观念,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8.自强自立观念。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自强自立的观念。当今的许多中学生既未经受动乱年月的煎熬,又未经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家长过多的关心爱护,滋长了他们的依赖性,一遇挫折便消极悲观。自卑起来,这不利于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的竞争。因此,我们应强化中学生的自强自立观念,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克服自卑感,做生活的强者。
9.时间观念。这是早已有之并不断为人们所重视的观念,在当今的班主任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予以强化。现在不少中学生,时间观念不强,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白白消耗于武侠小说、游戏机之中,这是一种表现。另一突出表现则是学习中打消耗战、疲劳战,用大量的时间投入,获取很低的学习效率。这是很可惜的。
篇6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基层治理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广和探索龙头企业联系农民的机制,种养殖户和企业要形成利益联合体,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让农民分享到产后各环节的利润,使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互动。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竞争优势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药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养殖业;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加工创税和对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流程,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篇7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小幼衔接 多元参与 微剧本 共建共享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需求。儿童读物百花齐放,动漫作品层出不穷,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规模空前,精品课程资源日益丰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文化生活,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针对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孩子的文化作品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儿童发展的需要。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文艺是儿童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从小幼衔接的教育角度探究文化产业发展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共建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参与 丰富文化产业教育资源
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如何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创作出凸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起始年级衔接教育特点,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作品呢?
谆谆告诫我们“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在儿童的世界里,教师、家长和同伴都是他们最直接的学习资源,他们身边发生的有趣的、感人的故事都是儿童文艺创作的好素材。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还要善于发现儿童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对生命的珍爱,还是对生活中意志力的锻炼,教师和家长都能创造条件,让儿童在经历成长的过程中,收获经验和思考。这些有价值的素材,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积累,在实践中创造和积淀,从而成为文化产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欣慰的是,在儿童文艺作品的创作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但如何让这些文学和艺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立足于儿童发展的角度呈现,并能将儿童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实地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教育儿童,就需要发挥广大文学家、艺术家和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关注现实生活的作用,让其适合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合着时代的节拍,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文学和艺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
二、贴近生活 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近日,在安徽新闻网上看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将联合摄制《父子宰相》,我们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精神大餐的期待中,也想撷取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探究如何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创作出让儿童能爱看、爱演、有思考、能传递“礼让”美德的优秀作品。
近些年,“六尺巷”作为桐城的一张“名片”被多次搬上舞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但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的孩子,他们很难对整个剧情有所了解,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剧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立足于儿童实际生活,让儿童成为文艺表演的主体,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六尺巷”给人们带来的启迪;以儿童的生活为背景,将“六尺巷”的故事以剧中剧为载体,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展示在日常解决同伴矛盾的过程中,让儿童从中学习“友善”的待人方式,潜移默化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礼让”的魅力;以微剧本为脚本的创作方式,使儿童在贴近自己实际生活情景的故事中易于接受教育,并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受到黄梅戏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进而能通过学演黄梅戏,更好地达到美德和艺术教育的双重效果。
微剧本《“六尺巷”的故事》改变了单纯叙述张家和吴家因为宅基地引出“六尺巷”由来的故事形式,而是以小朋友凯瑞和冬晴在公园游玩因为去处不同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的时候,一个小哥哥上前将爷爷给自己讲的“六尺巷”的故事,以黄梅调叙说和诵读的方式劝说凯瑞,一个小姐姐结合老师给同学们讲“六尺巷”的故事,以黄梅调简述和演唱,表达自己对老师讲的“六尺巷”故事的理解。以儿童故事剧中呈现“六尺巷”由来的故事和儿童在学校学习《六尺巷》的故事以及经过“六尺巷”诵读宰相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情景为媒体背景,将“六尺巷”的故事融入儿童的生活中。凯瑞和冬晴从故事中懂得了“礼让”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思考和感悟的过程。“附近游玩的老人耳闻目睹着孩子们的变化,连连点头……”的场景,预示着“礼让”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编剧情节简单,儿童易于理解,儿童化的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黄梅戏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表演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能从中受到教育,增强对黄梅戏艺术的喜爱和感受能力;孩子们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练表演,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更好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在儿童心中,进而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三、搭建平台 创新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班班通网络和设备的顺利运行,科大讯飞研制的配套小学教学资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和安徽教育资源网的建设,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为全面提升信息化教育效率,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但现实中,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了解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适合孩子,却难以兼有高质量的艺术素养;艺术家能将优秀的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提高视听效果,却难以开发出适合儿童学习和学校应用的教育资源;更由于一些基层学校教育中对一些来自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不足,缺乏对基本素材的提炼和加工能力,致使资源流失,优质资源没有得到精加工获得再次应用的机会。因此,结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355号建议的答复》中找准的现阶段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尤为薄弱;经费投入水平仍较低,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且难以稳定;办园体制、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乏力”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要求和应对“细化措施,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的一系列举措,我们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多次开展资源征集给我们的启示中,深深地感到微剧本的创作和优秀传统文化剧本的改版可以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演艺来展示艺术生活,编演的过程可以完整地呈现,让原生态的艺术浸润儿童心灵的同时,给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教师提升儿童艺术素养的资源,通过全省征集认证,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素材和资源选用平台;通过让经过专业认证的作家作品和艺术专业人才走进学校,为教师和孩子提供专业的艺术文化教育,教师和艺术专业人员可以共同完成文化艺术作品的编排和制作。通过打通教育与各行业的界限,让优秀的教育资源经过省级专业鉴定,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从思想内容、编排摄制效果上得到保障,为开拓更多的市场资源搭建平台,实现在项目统筹中艺术和教育专业人员的互通互融和资源的共建共享,让适合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孩子群体的作品更多地服务于基层教育。
前不久,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成功举办,好戏连台创意不断,人们对戏曲文化“从娃娃抓起”也有了一定的期待,尽管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对戏曲都感兴趣,也不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学习戏曲的必要,但作为一种戏曲文化很有必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从中获得艺术感悟和传承发展的机会。黄梅戏进课堂,对于小学和幼儿园来说缺的是黄梅戏艺术教师,缺的是适合儿童理解和学习的黄梅戏艺术教育资源。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生性好动和好奇,黄梅戏艺术教育是满足孩子们在手、脑、口、身体全方位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专业艺术人才深入孩子们中能和教师一起发现孩子们的需求,创作出更贴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艺术教育资源。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探索和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作发展、共建共享的组织机制,不断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我坚信省教科院专家汤玉璋老师提出的关于“小幼衔接的整体性研究”成果,一定能惠及广大教师和学生。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和有识之士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创造出儿童心目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篇8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集中体现,在企业不断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政治、经济与技术等多个方面,可以实现企业行为的高度一致。企业文化是突出企业影响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体现出企业价值的重要元素,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向外界传递服务宗旨的具体手段。依照不同企业在发现阶段方面的差异,可以将企业具体划分为制度、精神与物质三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核心动力是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与长期的发展理念,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会影响企业人事组织与各项制定的制度与建设;制度层包含企业在管理、组织与领导等方面的机制,企业所制定的各项约束政策是制度体制的集中体现,能够对企业文化起到一定的规范性作用;物质层包含企业环境、企业办公方式以及建筑风格等,作为一种外在的企业文化对于消费者与内部职工的影响最为直接,是企业个性的突出体现。企业文化一方面能够对企业职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效率与经营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团结员工,提升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职工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团结企业员工。若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文化表现出了充分的认同,则会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由内而外地体现出一种积极性与自主性,若企业内部的一种工作团队对企业文化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并对认识文化有着较强的认同感,那么这一个团队在日常工作中的步调则会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克服困难的勇气会更加强烈。除了凝聚员工力量与激励员工之外,企业精神还能够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员工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收获到物质方面的回报,另一方面也能够体会到精神方面的满足,使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预期,提高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稳定性。
(二) 激励员工发展,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将企业员工的精神力量充分的激发出来。企业部门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做好企业价值导向与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发挥员工的潜能,诱发员工的智慧,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的约束下会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使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为其他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向职工分配部分股权,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看待,一定程度上提高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技术方面,部分企业还提出了“产品与个人收入挂钩”以及“竞争上岗”等激烈政策,在员工福利待遇方面也进行了加强。另外,也对在技术与管理才能方面的比较突出的员工更多的股权,或让使独立的负责一部分企业重要的工作事项,提高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以上几方面的做法均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方面使企业员工得到发挥才华的空间与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
(三) 约束员工行为,促进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企业文化对于鼓舞和指导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对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准则的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良与完善。另外,企业文化也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寻找协调其他各部门工作的方法。将各项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活动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从员工行为与心理两个方面将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出来。企业文化虽然不是硬性的制度要求,而是可以在长期的感染与宣传过程中形成一个无形的软约束力,员工在日常工作会自学地遵守一些制度之外的准则,使各项工作可以在有序、有效的环境下开展起来。另外,由企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约束不可以被当作是一种强制的制度要求来执行,员工在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上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只有在员工欣然接受企业文化的条件下才能够将企业文化的软约束力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
(四) 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一方面对于内部员工有一定的指导与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向社会各界传达企业服务宗旨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的信息化时代,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能够使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通过文化建设手段将企业的经营优势宣传出去已经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都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只有提高企业的影响力,才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倾向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许多消费会影响到产品与服务的品牌形象,这就需要企业综合运用电视、网络与报刊等媒体传播渠道,对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为企业的品牌注入更多的价值,提高企业在社会与市场上的影响力。
三、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与发展方面的理性水平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若要形成一个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与员式长期的努力来能够完成。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价值即是一种核心文化,这就需要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用户与消费者潜在的、长期的需求,严格按照市场需要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另外,企业也要对行业以及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判断与预测,立足于长远,综合考虑社会、环保、人才、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对企业在财务、从事、技术等方面的决策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为了能够使企业文化在员工群体内部得到充分的认可,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的薪资水平与福利待遇,在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基础下,需要最大程度上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水平。另外,企业也需要针对员工的具体需求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比较为员工提供专车接送,开办各种不同主题的Party,开展茶话会活动,了解企业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企业需要尽量组织各方面的资源来解决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在企业员工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的前提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够体现出应有的意义。另外,企业还需要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调节,对于不按照要求执行各项任务的工作人员,企业需要严格根据有关规定提供适当的处罚,对于优秀员工则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长此以往,则能够在将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深深植入每一名员工的头脑中,进而形成一个长期的意识观念,进而实现对于企业员工工作方式的硬性约束。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发展
现代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就要做到不断的创新与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形成先进的经营理念,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开始出现,那么在这里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企业文化进行定义:广义的企业文化指的就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企业文化指的则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价值观念等,如企业的精神、让企业立足的特色、运营准则及战略目标等事物的总和。
企业文化不是一瞬问形成的,而是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形成的,其被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所共同遵守,将企业精神作为主要核心,包括企业的发展目标、行为规范、价值准则等诸多组成部分。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途径
(一)考虑企业内外因素,选择正确价值观念
企业在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同时要注意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点在哪里。首先就要考虑企业发展的性质,一个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选择。每个企业的性质都是不同的,所以要首先正确判断自身企业的性质如何,选择企业合适的价值标准以及观念形成。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是不同的,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领导者自身的觉悟判断。之后还要判断员工构成以及内部结构。每一位员工本身的观念都很重要,要尽可能安排到正确的岗位,衡量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念。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需要强调人的作用,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识,就要通过对人的尊重、理解来凝集人心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广大员工的参与,针对不同企业及不同类型员工,规划出具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健康发展。
(三)选择感情投资,增强企业意识
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员工努力,不断提高内部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意识到他们自身的重要性,让他们不再只是为了个人而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说企业要注重每一位员工生活问题,在各个方面关心员工,为员工着想,激发员工的归属感,这也是目前感情投资的正确价值,也更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观念。
(四)领导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
企业领导如果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是对员工最大的鼓励,这就是所谓的榜样效应。领导者以身作则是一种强大的号召,能够带领全体员工共同塑造更高的价值观。领导通过日常工作给下属一种真挚的感情,让员工体现到信任感,感觉到领导的真诚就是对企业文化最好的身体力行。领导注重于员工沟通,可以从各个角度激发员工的好感,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益。所以说,领导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就是对整个企业文化的鼓励。
(五)通过加强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凝聚力
第一,企业文化的塑造要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向上的流动,企业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员工之家”来加强科室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科室之间形成协作力,员工形成一种凝集力,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共同建设企业这个大家庭;第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和交流。通过请专家授课,讲授企业文化知识,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认同感。同时组织员工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特色文化,不断提升本企业文化内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积极强化平时行为,巩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平时工作就是他的体现,所以要不断强化平时行为标准,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才是企业文化成功树立的结果,这个时候企业文化才会被肯定,从而形成坚定的价值观。
(七)通过员工培训,培育营造企业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将会不断冲击着企业员工,造成员工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企业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让员工学到自己想学且有用东西,赋予他们新知识,提高工作水平,增强业务技能,充分展示出他们的才华,使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有所建树。
(八)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永久的,它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企业文化形成后就已经开始对员工产生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更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改,直至能够起到最大的效益收获。所以说,企业文化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一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②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③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④
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⑤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⑥
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政治发展中包含政治稳定的内涵,政治稳定中同样包含政治发展,且两者互为前提。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深受压迫、饱尝贫穷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全力以赴投入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事业,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许多国家,这些成就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安定,从而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甚至是因为政治的不发展和不稳定又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倒退。原因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者没有同步、协调进行。不实现政治现代化,就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二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不发展和政治不稳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它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安定或动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而引起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一项目标的进展同另一项目标的进展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而在另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严重破坏政治稳定。同样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可以激发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它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当然人们可以有秩序而没有自由,但他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而那些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政府为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飞扬跋扈的上校们以及骚乱闹事的学生所左右和摆布,少的就是权威。⑧
三
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动力和途径。没有改革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紊。 同样,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