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我们应改革原有的常识教育,融入现代科技内容,从幼儿身边的科学教育开始,引导幼儿在各种探索活动中,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考和操作,经历科学发现过程,并在探索、发现、操作、制作中体会到科学知识的运用及技术的实际作用,使幼儿更深刻更直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深远作用,使幼儿从小就在思想深处打下科学意识的烙印,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将来科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实际简要谈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途径。
一、集体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幼儿实际
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学活动究竟要教孩子学习什么,获得什么,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引领着教学过程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制定符合幼儿实际的教学目标,如小班上学期的一节科学活动《给小动物喂饼干》,目标是让幼儿能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并进行给小动物喂饼干的游戏。孩子们一开始很兴奋,游戏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很快有几个孩子只顾自己玩别的了,因为这三种形状幼儿在课前早就熟悉,游戏没有难度,幼儿很快失去兴趣。所以,制定目标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2.教学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歌唱教学总是坐在教室里,老师唱幼儿跟唱,一遍一遍的重复学习,幼儿没兴趣,老师也教得累,因此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某教师进行歌曲教学《春天好》,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草地上,请幼儿感受阳光的温暖,找找蝴蝶,摸摸小草,并且教师嘴巴里哼唱《春天好》这首歌,10分钟里教师一直带领幼儿观察周围,没有要求幼儿学唱歌曲。回到活动室,教师用钢琴边弹边唱《春天好》,幼儿跟唱。随后教师请幼儿来扮演歌曲里面的角色,很快大部分幼儿学会了歌曲。这位老师利用幼儿的无意识记忆,在游玩中轻松让幼儿学会这首歌曲,教学形式的创新对有效教学有重要作用。
二、区角游戏活动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3.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
三、生活活动
1.幼儿一日生活课程化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由此可见,幼儿的生活活动即是课程。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保持敏感,抓住可供利用的教育时机,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价值,使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
2.幼儿生活活动游戏化
当孩子们离开父母的庇护,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生活问题,生活技能的习得决定着他们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速度和发展。然而,生活技能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既枯燥又困难,孩子们没什么兴趣,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大,他们往往不愿意自己动手穿裤子、折衣服等。以游戏的方式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可以激发他们自主活动的愿望。
篇2
一、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对于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好感,他们往往以极其善良的童心对待自然界有生命、无生命的所有事物。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科学教学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因此,在科学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还应更多地侧重于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教学中,要在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同时,较好地完成渗透环境教育的任务,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唤醒、激发和弘扬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天性。这种唤醒、激发和弘扬,必须在学生积极的、强烈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才能实现。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现组成大自然的许多事物,如动植物、水、空气、岩石、土壤、天气、四季变化……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自然物体的外形、构造及自然现象的变化,欣赏它们的美;指导他们亲自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制作叶画、石头画、泥塑,动手创造美。
例如教师讲述“生态平衡”相关主题时,可以出示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照片,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味这些照片的意境,从而有效的渗透“人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要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价值观念。教师有责任着力营造这样的教育氛围,通过审美化的手段渗透环境教育,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赏析,使学生萌生保护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不受破坏的责任感,与学生一道陶醉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使学生在主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油然而生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意识与愿望。科学学科中丰富多彩的自界世界的教学内容,洋溢着自然之美的光彩,也为科学教学过程引入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条件。
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增加环境教育的吸引力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的普遍存在,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会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环境污染物存在。而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学生因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因而结合环境污染实际,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始终注意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环境问题的结合,结合教材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如:(1)为什么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2)白色污染是什么,如何减少白色污染?(3)为什么要使用无铅汽油?(4)为什么城市要淘汰助动车,提倡电动车?(5)为什么废干电池要回收?等等这些当今热点环境问题的探讨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考虑结合现实环境问题施教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能较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生动活泼的科学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如,近年来内蒙古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在教学中可就这一环境问题为主题,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设计争议性问题,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敏锐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谁做出影响环境质量的决策?他们为什么要作这些决策?是依据什么来制定的?有没有考虑长远后果?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或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而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阶层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多种解答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以积极的态度,以容纳、鼓励、欣赏的方式使学生对某一环境问题或现象持有自己态度与想法,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教材第四册“电与磁”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一方面核能可以说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核电站与核能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受到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的核事故便是前车之鉴。学生看问题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然而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却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四、利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技能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决定了科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科学实验操作,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分析、构思、设计环保装置,培养学生在实验中乃至生活中预防、减少直至消除环境污染的分析、判断,设计、实施等基本技能,让学生从接受环境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在科学实验课教学对学生环保技能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规范实验操作
科学实验总是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不仅是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安全、培养实事求是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需要,同时,也是环境教育的需要,科学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操作规程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环保问题,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通过环保意识的提高来自觉遵守实验规则和操作规程。如制取气体时,对多余的有害气的处理方法,如何嗅气体气味,药品的正确取用,实验中废液、废渣的处理,仪器清洗等,在规范这些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环保技能。
2.控制反应物用量
学生做实验时,经常不按要求的量取用药品,错误地认为“用药越多,现象越明显”。而实验教学中用药过多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和现象,还可能造成对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强调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这样既能节省药品,又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开发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80年代由美国几所大学首先发起的化学实验改革,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药品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携等优点。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由于剂量小,完成实验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实验更加直观、明显、安全,极大减少了燃、爆、毒、腐蚀等危险性,同时,也将实验废弃物的污染微量化,有效的防止环境污染。
4.补充环保监测实验
篇3
关键词:中职商科 创业教育 定位 实现途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是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教思想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就业导向的职教理念向纵深发展,创业导向理念逐步显现,开展以培养创业素质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商科创业与创业教育目标
1.商科创业
从经营的角度看,商科创业体现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方式的新思想,体现经营管理理念、手段、经营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创业者将具备商业性的创业意识付诸行动,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是创业者对市场机会追踪和捕获的管理方式,它以商业机会和利润为驱动,强调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以及经营管理团队协作等经营技巧。[1]
商科学生创业不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企业,他们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策划,改进管理手段,进行营销推广等活动来展现自己创新的商业意识和商业行为,从而创造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管理方式等,这些改进和创新,是中职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也是创业行为的表现。
2.中职商科学校创业教育目标
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总数的1%(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且成功率低。由此推测,中职学生创业的比例也不会高,形成对开展中职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质疑。
其实,中职商科创业教育不要把创办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创新的素质,即创业素质。创业素质由创业意识与动机、创业者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构成,是学生产生创“新”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中职商校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2]
二、中职商科学校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定位分析
1.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本质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者柯林・博尔明确了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他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中职商科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系统的一个专门类别,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2.中职教育发展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市场机会如何出现,如何被发现和捕捉,如何被创业者开发和利用,使之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职商科学校的商科属性与创业活动的商业属性高度吻合,使创业素质成为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
就学生终身发展而言,开展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丰富了中职商科教育的内涵,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就业目标,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展创业活动,实现职业生涯高层次发展。
3.中职学生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首先,学生因其年龄因素、资金原因、知识技能等原因,难以实现创业目标。但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的培养,增加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积累,可为其打下良好的创业基础;其次,中职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易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最佳时期;再次,中职生具备较强的尝试精神,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业素质的有利条件;最后,商科创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跨越“习得性无助”障碍,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素质。
4.社会发展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业教育丰富了就业导向的内涵。因此,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让中职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中职商科学校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实现途径
1.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动机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的缺点,他们对创业的认识朴素而朦胧,比较感性。如果没有创业动机的驱使,难以转化为理性的创业意识,更难以转化为创业行为。所以,创业素质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创业典型案例宣讲,增强创业教育的感染力和可信度,不断的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的动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拓展训练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个人心理活动和创业心理活动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创业的自信心和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创业培训,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
开展创业素质教育,还需开展专门的创业知识培训,围绕创业项目策划与运营管理,资金来源和使用计划,以及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计划等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和完善基本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活动基本规律,制定可行性高的创业计划书,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提升创业素质。[3]
开展创业知识培训最直接的做法是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广的SYB创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涵盖了创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通过培训,让学生选定创业项目,拟定创业计划书,自主经营,将学生置身于创办企业的真实过程,丰富创业知识和技能。
4.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技能
商科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创业园或跳蚤市场,为学生经营实体店提供条件,还可以结合商科特点,指导学生依托互联网经营网店,甚至将两者结合,同时开展线上线下(O2O)经营活动。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践证明,创业实践能很好地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创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中职商科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才能使创业教育充满生机,使中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方画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中职定位,职教之声,2011.12
篇4
关键词: “两课”教学 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
“两课”教育要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构建“两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内校外社会实践空间组织实地参观、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等,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是促进“两课”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1.改革教学内容
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两课”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然也应坚持这一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新问题,实际在不断变化,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所针对的问题在不断变化,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所以高校“两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才能把握实际,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合点,达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归根到底必须围绕增进“两课”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这一中心。改革如果脱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无论教学方法怎样先进,教学手段怎样现代化,都会将理论教育变成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术,都会窒息理论课的现实生命力。因此,“两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保持“两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在内容上的重复;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地详讲、略讲、不讲,让学生自学等。否则,理论离现实越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减。
2.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它是学生走向社会,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但由于目前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来源等还很困难,在人力、物力上都会受到限制,教师不可能搞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意义,可比较的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如建立农村社会调查基地,既要选择经济发达、农民生活比较富裕的乡村,又要选择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相对贫困的乡村;同样,建立企业社会调查基地,既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大中型企业,又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小企业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辨别能力,使他们能更加认清国情,使他们对“两课”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1)建立“两课”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去参观访问,撰写小型调查报告或社会现象分析报告,记入学生成绩。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以就近、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典型教育意义突出。便于短期操作,便于与课堂内容及时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且方便教师组织、指导,便于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也可以保证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不会打乱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如果难以组织大批学生统一安排社会实践,可以在各班中选调部分学生代表,分期分批进行,他们要负责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系统地向全体同学作汇报。另外,还可以配以图像等方式,增强实地感。如果影响到其他课程的进行,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需确定一个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独立操作的,需要学校和学院的配合。如果组织大批学生下去,人数多、规模大,时间安排比较难,还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老师,需要和其他学院进行协调,另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经费。如果利用正常上课时间下去,可能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需要教务处协调。
(2)在校内开展诗朗诵、教学录像、演讲赛、知识竞赛、参观展览、撰写学科论文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参观展览就地取材,随时可以操作,只要有相关的展览就可实施。放映录像、电影的实践教学形式已经被很多学校采用,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材料的典型性等特点,而且对“两课”而言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撰写学科论文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理论学习深入程度的考核手段,不需要经费投入,不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而且占用的时间比较少,可以边学习边思考,逐步积累。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学生一周时间专心于论文的撰写,以保证论文质量。参观展览、购买影像资料需要学校提供经费等的支持。演讲赛、讨论和知识竞赛,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开展的次数不可能很多,因此学生数量越多,相对而言参与的人数就越少,效果越不明显。
(3)结合假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任课教师可与院学生工作处、团委配合布置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可由学生根据实际自行拟定调查题目,于放假前发放到学生手中,并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开学后学生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递交小论文,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报告会。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两课”的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实效,方便易行,能解决目前学生多,难以组织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难题,是比较经济一种的实践教学方式,且符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模式需要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成绩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因为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要在新学期开学以后才能出成绩,和教务处的成绩管理要求脱节。如果能有学校支持,教师可以在期末把试卷成绩和平时其他方面的成绩先上报学院教学秘书,待开学后一个月之内把成绩综合,上报教务处成绩管理部门。这是这种社会实践操作起来难度最大的地方。
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所欲达成的目的,是实践教学的终极追求,是主导实践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教学目标不同,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事任何工作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没有相应的方法要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志则把工作方法比喻成“桥”或“船”。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拼船就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都说明,方法是人们为解决一定任务而采取的工具、手段或操作的总和,而教学方法则是人们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工具和途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方法的运用,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别,完成同一项任务,能够运用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在诸多方法中,有的可能达事半功倍之效,有的可能达事倍功半之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引导人们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会延缓或阻碍教学任务的实现完成。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为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使学生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
4.改革考试方法
“两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所关注的最终目标是:理论是否能真正运用于实践,能否真正解决实践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理解、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考试方法应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改革“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命题不能过死,单纯记忆性的题目要少,理解说明的题目要少。为了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要保持“活”的特色,题型就要灵活多样。如简答、填空、辨析、改错、简述、判断、说明、立论、驳论、写论文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变换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创新“两课”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丰富理论,使理论因实践的丰富而五彩缤纷,从而强化对“两课”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信心,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穆晓睦.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7.
篇5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指“通过教师在单位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曾这样说过:“教学有没有效率,不能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标准,而应该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低效教学,而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便是教学有没有实效的唯一指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实效已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必然趋势,市、区教育局也一再强调要打造“高效课堂”,一股课改新风正在张掖大地上吹起。可是,当真正走进一线课堂,你就会发现: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低效课堂”甚至“无效课堂”屡见不鲜。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举例,多数教师依然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沿袭着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课堂少活力,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我们的课堂集体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或低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之原因
1. 没有意义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配合教学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予以回答,这是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他们提的多是浅显的问题,没有深入文章中心字面内容,多数是引导浅显的上半句,学生回答下半句,把文章过一遍,没有给学生实际思考和开拓创新的引导性提问。
2. 忽视了读书和积累。
3. 由于授课时间四十分钟的限制,老师怕完不成教育任务,授课成了老师教材宣读的讲堂,占用了整个教学时间。课程充满了词句训练、篇章深入分析理解的教学,缺少了引导学生从朗读去体会文章精华的时间,从而学生没有自己琢磨、活动的时间,最终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文章空洞,没有鲜明的主题。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 着眼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的管理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这一点,后期才能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习惯。所以,课堂授课要从语文的性质出发,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字以及词句的有效积累,多读,多积累,还要强调熟读,多写。
2. 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在授课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推荐好的篇章或提供好的图书目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掌握字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自己寻找、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难点自己突破的能力,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自主学习。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大学;课堂教学;困境;实践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经验和体会,在简要概括当前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困境的基础上,剖析了长期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详细阐述了突破困境的思路和探索实践,以期为相关高校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多媒体教学困境长期存在的原因剖析
当前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如下:(1)大学教师的“PPT依赖症”更加严重;(2)学生的思维过程被“课件流程”取代;(3)大学课堂变得更加感性和平面化。
笔者认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困境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数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不重视教学。在当前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现象。教师的岗位(绩效)津贴、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等,主要与高水平论著发表数量、科研课题级别及经费数量、获奖等级、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以及教学工作量挂钩,很少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相关联。因此,怎样用最少的精力去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必然成为教师的现实考量,PPT也就成了既让课堂现代化,也让教学轻松化的“双赢选择”[1],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依赖PPT的维持性教学。
(2)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大学教师职前没有师范教育的学习背景,他们只在职前接受为期1个月左右的岗前培训,其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先天不足。特别是近十年来,多数高校因规模扩张急需师资而大量引进教师,新教师入职后,既没有助教阶段的培养,又因强调科研而忽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致使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前既不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新型教学设计方法,又缺乏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以及对传统和现代媒体的正确认识,仅仅凭借个人的计算机基础以及对多媒体的理解和感悟来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由于缺乏教学中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的能力,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得不照搬教材或网络中的文字。这种浅层次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必然导致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效果反而不及传统教学中教师用“粉笔+黑板”讲解的教学效果。
(3)多数高校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尽管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学课堂的常态化,但多数高校对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却严重滞后于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要搞好其教学,广大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策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实现途径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整合理论因其本身的普遍适用性而远离各种具体实践,目前尚难支撑微观领域的整合实践[2]。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还需要教育技术整合专家和一线教师协作研究并推出切实有效的策略。
二、突破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困境的思路与探索实践
根据上述原因剖析,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校在突破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困境时的思路与探索实践。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
制订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是提高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质量的首要举措。为此,我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1)评优评奖方面,2009年,我校启动了“三年一轮”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
(2)职称评定方面,我校从2010年起探索建立了教师职称评定分类管理办法,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类,分别制订了不同类型教师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现已推荐晋升了一批教学为主型教师,引导了不同类型教师关注教育教学。
(3)薪酬分配方面,2009年,我校将与教学工作量挂钩的教师岗位津贴划拨到二级学院,引导二级学院制定向教学效果好的一线教师倾斜的分配政策;2012年底我校又在绩效工资改革方案中,探索建立了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通过设置教学工作量的教学效果系数,引导广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4)业绩评价及奖励方面,2007年起,我校就将不同级别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课堂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材、教改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纳入与科研成果同等级别的评价及奖励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2.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课件质量差、教师照“屏”宣科的“PPT依赖症”现象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差的必然结果。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004年,我校启动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并且通过创新培训方式,显著提高了培训效果。
(1)多层面多维度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我们针对经管类高校教师因学科背景影响,缺乏内在使用新技术的动力等现状,在学校启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采取“培训-应用-保障-激励”等措施,多层面多维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及精品课程建设网应用等多层面的培训,建设“教师教育技术支持中心”、课件生成室,引进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网等,制订多媒体教学课件标准,开展多媒体课程认证和优秀教学课件评选以及网络辅助教学应用评比等。
(2)探索构建了基于需求导向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尽管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上一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教师多媒体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为此,我们研究并构建了基于需求导向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氛围等方面均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其自主选学为前提,力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坚持学用并举的培养方式。坚持在不同时间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按照知识树、知识点设计并公布培训菜单,让教师自主选择参训时间和参训内容;同时编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实用手册,开放教育信息化学习平台,供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且通过将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与教务管理系统对接,使全校开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均可在该平台上开展辅助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做中学”和学以致用。
二是创设面向问题的培养内容。我们编写出版了教师培训参考书《基于问题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包括7类知识树、76个知识点,涵盖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活动、教学媒体的应用、PPT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素材处理技巧、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和网络素养基础知识等,供教师培训和自主学习使用,强调问题导向的知识传媒,真正做到于文化自觉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三是营造持续发展的培养氛围。通过开放“教师教育技术支持中心”,为教师的个性需求提供一对一技术服务与支持,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帮助;坚持每年开展优秀教学课件和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应用评比等评优评奖活动,营造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的氛围;自主开发“讲座网”,营造跨越时空、牵手名师名校、打造“学术的殿堂、思想的盛宴”的网络学习环境,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
3.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营造重视教学的校园文化
为了帮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促进全体教师采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创立重视和研究教学的校园文化,2012年3月,我校在重庆市率先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先后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与指导以及旨在提升全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专家报告会、教学主题研讨会、网络课程学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教师教育技术支持等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1)释放教师潜能,创新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模式。为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与指导”活动。坚持每学期按照“六个一”即一次启动会、一堂录像、一次听课、一次交流、一次回访、一次总结会的步骤,分批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通过专家教授观看青年教师的上课录像,观摩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与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等,实现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有效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追求教学卓越,全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面对问题推出“知识树、知识点”自主选学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编写出版著作,作为培训用书,支持教师的自主学习;针对学科特点专门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以学院为单位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先后受邀为外语学院、经贸学院、管理学院、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等部门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全校300余名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网络课程学习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3)创立教学研究文化,定期举办教学主题研讨会。为促进全体教师采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创立重视和研究教学的校园文化,改变过去不重视教学研究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的局面,中心定期主办了教学主题研讨会和报告会,力求做到周周有活动,着力营造新颖、浓郁、富有成效的教学研究氛围。例如,组织开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等教学主题研讨会,为学校出台相关教学改革方案提供了有益借鉴;组织开展的教学名师面对面、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网络公开课剖析等教学研讨会,让老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谈教学感受,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成就;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教学艺术、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互动探索等教学主题报告会,让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领悟知名专家的思想、理念和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熊丙奇. 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 依赖症”[N]. 科学时报,2009-10-20.
篇7
关键词:教学智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82-02
关于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智慧是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靠程序性知识和教学技术就能解决的,它对智慧具有内在的和必然需要[2]。教学智慧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设计环节――用教学智慧建构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小学英语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学生上,放在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放在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上,要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变应付性为实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力”,张扬师生个性,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妙预设,创设情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学得,更多的是习得。学习英语,就像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通过背诵、记忆来掌握,这样的学习困难且容易遗忘;而习得则是在一种环境下,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情境中去,这样的学习轻松且不易忘记。因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老师的智慧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英语。
(二)独具慧眼,挖掘题材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生为本,遵循“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价值。虽然现在关于小学英语的书是铺天盖地,其形式也是五彩缤纷,然而其内容却是参差不齐,这不仅需要老师用其智慧的眼光去发现优秀的教材,更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教材,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
(三)匠心独运,设计练习
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借助作业练习来完成。作业练习是每堂课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作业练习能适时地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服务;优秀的作业练习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优秀的作业练习也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光芒,可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思维、封闭思维的弊端,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元、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实施环节――用教学智慧实现动态生成
教师要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智慧回归课堂,真正实现用智慧演绎精彩的课堂生成。
(一)妙手偶得,妙笔生花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将焦点集中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以及学生的主动发展上,课堂上有互动、有交往、有对话、有沟通了,课堂形成了教学生命场,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不乏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事先布置好的。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随时捕捉那些大家所忽略细节,然后加以挖掘利用。比如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怪要求、怪表现等,面对每一个这样的“怪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正如马克斯・范梅南讲到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等等[2],只有当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上的“小插曲”,我们才能转不利的环境为有利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正视错误,因势利导
“错误”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积极思维时闪烁的瞬间火花。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教学中的一些“失误”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这一点上,可以转移话题、转换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为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等。
(三)捕捉异端,点石成金
小学生思维活跃,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给我们出于意料的答案,然而这些答案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无疑是可贵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答案时,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正体现了教师智慧的灵光。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的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创造的火花。
三、教学反馈环节――用教学智慧完善课堂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学之初,教与学都需要通过回馈式反馈做好教学的各种准备;教学进行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须借助于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或学的行为;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学双方都要知道有关教或学的结果反馈,从而强化各自适应的行为和巩固成功经验,并使错误的反应得到有效纠正。由此可见,教学智慧在教学反馈环节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3]。
(一)及时反馈,实现高效
课堂教学结构安排,一方面要符合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看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就要及时收回学生的信息反馈,小学英语教学要讲讲练练,边讲边练。每一次练习都要及时反馈信息,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公开地予以纠正,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调整教学程序,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二)全面多元,肯定鼓励
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反馈评价,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反馈评价的激励性作用。智慧教学的评价,能充分把握好评价的尺度,肯定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自己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评价,并要求师生们一起很乐意地倾听他的心声,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双方都得到发展[4]。
(三)智慧反思,追求完善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既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这就要求教师要智慧地反思,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达成通融共生、自由和美的课堂教学境界。
总结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地教、智慧地学,教师教得学生更智慧,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5]。小学英语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知识建构、关照生命成长的过程,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课堂,是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合作的场所,这样的课堂集统一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为一体,这样的英语课堂教学必然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3]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4]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卢红,刘庆昌.论教育智慧[J].山东教育科研,2001,(4).
Teaching Wisdom: A Way to Improve Primary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RAN Juan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篇8
关键词:民族预科 教育管理 办学思路
一、正确定位,制定切合自身生源实际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精心组织教学
正确定位就是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从事民族预科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高校举办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了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而采取的特殊政策措施,是民族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民族高校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民族预科在内涵上,具有“补”和“预”的两重性,“补” “预”结合,以“预”为主。“补”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预”是指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基础,培养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意识、能力和方式、方法,养成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通过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对预科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进一步贯彻了教育部对高校民族预科课程设置的要求,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开设了《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国情概论》、《计算机》等,这几门主要课程的课时占课内学时总数的70以上;按照学校提出的“重基础,宽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设置了大文大理两个方向的专业必选课,即大文类开设《阅读与写作》,大理类开设《物理》、《化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和《国情概论》两门课程替代了原来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因为该课程与大学一年级同名课程完全重复);另外还开设了《体育》课。这一课程设置方案既保证了重点也体现了与本科一年级的衔接,体现了“补”和“预”的统一。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
二、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湖北民族学院既实行校、院(指二级学院)、系三级管理以院(二级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又实行全校资源共享。预科部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实体单位按二级学院对待。预科部重点配备了《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数学》、《国情概论》等主要课程的专职教师,其它课程则由相关院系的教师承担(即兼职教师)。这样既保证了把预科也作为专业学科来进行建设所必需的基础力量,又利于教师在校内的交流,更利于教师的业务提高和职务晋升。
在课程教学上我们实行“强化基础、精讲多练、统一要求、因材施教”。所谓强化基础,就是严格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精讲多练就是突出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一般内容则简要讲解或指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或分析研究进行综合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提炼升华;统一要求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组织课程考核;因材施教重点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知识扩展(扩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考核的要求),区别对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学需要。
三、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按照 “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要求,从教风入手,狠抓学风建设,结合预科学生实际,逐步形成了教学和教育管理并重的办学思路。
学风和教风相辅相承,只有在好的教风影响下才能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先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根据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风范要求,我部教师根据新的教育形势不断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关心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善的人格。
我校预科学生来自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省区,但主要来自湖北的少数民族地区(80%以上),湖北是教育较发达的省份,预科生与当年本科一年级新生的高考分数差距不是很大(一般低20分,少数人甚至高于本科生分数线)。因此,我校预科学生与本科一年级新生有许多共同点,这是我们把预科学生当作大学生看待和要求的基础。同时,预科学生整体也有一些独特之处,如文化基础相对差一点,由此产生的心理负担就重一些。通过我们观察和分析,造成他们分数差一些的主要因素并不一定是智力性的,更多的是习惯性的,不少的同学都是因为刻苦精神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按照国家教育部 “民族预科班的教育管理应当遵循生活上关心爱护、校纪校规上严格要求、教学上耐心细致的原则” 的要求,根据我校预科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加大教学力度的同时,把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突出的环节来抓,引导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和逐步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在教育管理上,我们探索了一条“四要求、五提倡、六抓手”的基本工作思路。
“四要求”是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提出的四项要求,即对预科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实、严、细、情”。“实”就是不能把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或写在纸上,而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严”就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制度过硬,即贯彻同志指出的“对青年既要满腔热情,又要严格要求”;“细”就是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不简单粗暴,要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预测、分析、研究,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去;“情”就是针对预科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思想上有包袱,怕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要关心爱护他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与学生交朋友,把教育工作建立在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
“五提倡”是教育管理的五项工作方法要求,即提倡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倡正面教育为主,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工作,提倡示范式教育,提倡多肯定学生优点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
“六抓手”是把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六条主要措施,即“一抓纪律、二抓学风、三抓干部、四抓管理、五抓活动、六抓安全”。
抓纪律既是“四有”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集体生活环境中使学生的学习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从学生进校起,我们就对学生提出以职业精神来对待自己大学预科生活的要求,把学校有关纪律要求落实到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重要环节中去,严格考勤、制度兑现。
抓学风首先要求学生以职业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主张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基本态度,课堂、自习等学习的基本形式必须得到保证,笔记、作业、竞赛、考试是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必备手段,讲座(我们每学期举办一个学术讲座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专题讲座5次以上)、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活动是开阔视野和锻炼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抓干部是班级制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抓手。学生干部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带头学习。尊重、关心、支持、指导各学生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积极工作,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工作条件,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并实施奖惩。
抓管理就是分类制定有关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职责,详实记载,精确统计,以量化的数据作为奖惩的依据。
抓活动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引导、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抓安全既是综合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基本责任。对此,我们不厌其烦,如遇突发事件,我们要求班主任和主要领导在10分钟之内必须赶到事发现场。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个性化教学; 张扬个性; 完善自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26-01
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就必须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气氛活跃;有的老师言简意赅,思维缜密,令人折服;有的老师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才华横溢,让人崇拜敬;有的老师感情丰富,循循善诱,和蔼可亲,让人亲近。这就是教学个性,这就是独特风格。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人的固定特性,贯穿着人的一生,甚至影响着人的一生。教师的个性是教师知识、技能、素养的综合表现和感情、意趣、人格的集中展示,是不墨守成规的探索,不人云亦云的创造,它有利于教育规律的更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环境中,那么,怎样才能以个性化的独特方式渗透到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一、个性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性化教学,让学生的个性更张扬
个性化教学就是主张教学重在发挥的价值,打破清规戒律,挖掘人的潜能,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从而张扬人的个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人格,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和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当然,没有教师的个性,教学的个性,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首先要有个性化的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二)个性化教学,让教师的生命更亮丽
个性化教学激励着教师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在不断学习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过程中,促使自身成长,一步步走近名师。
(三)个性化教学,让课改的前景更灿烂
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则是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课后做练习的模式,不再是标准化,模式化,被动化的学习。当然,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意性的教学,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应该是把握大纲,在不断积淀自身内涵,追求专业发展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遵循《课程标准》,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有个性,有激情,有创意的教学。民族要奏响复兴的乐章必须依靠个性的创造,个性的教学是语文教师必然的选择,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二、个性化教学实现的途径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营造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民主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
1.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和自主学习为出发点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抬得起头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自我。
2.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个性化教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关注个体,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学案中的教学资源,把学习中的发展,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为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提供扩展,延伸的平台。
(二)准确把握教师的角色,钻研个性化教学艺术
既然每个学生都是“待发掘的金子”,那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灌输”,而是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颗金子都闪光。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把研究重点从教法转到学法上去,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策略的选择直至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要求“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有轻松幽默的一面。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感受和关切的东西,充分利用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2.展示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3.体现技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高品位的个性教学艺术能结合教材、学案自身的多层次性,问题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根据 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个性化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一个个鲜活迥异的学生统统嵌入差异不大的“模子”进行培养,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新课改的理念催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师要创造不同凡响的个性化教学,就要别出心裁,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让其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重点方向,通过学生独立的探究及相互协作,找寻新问题的答案,充分给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实施个性化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出现,应建立起相应的个性化评价机制。对教师来说,改变听课,评课的传统观点,评估质量从终极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充分评价其教学个性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欲望与热情。对学生来说,可以实行学生自身,同学,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制度,这样能对学生比较全面的作出中肯的评价。评价可以从平时练习分析,学习质量形成性分析,学习质量终结性分析,课情分析等四方面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反馈,实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实施课堂评价,纸笔评价,分层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地给学生做出具有个性的评价。语文教学中要表现为个性的很多,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是,三个一:一张铁嘴,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教学中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真正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总之,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五光十色,包罗万象,语文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博览群书,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才能像一把钥匙,启开封闭学生个性发展的大门,语文教师具有先进的理念,创新的精神,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灵活的教法,幽默的谈吐,不俗的气质,才能为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这项“伟大而崇高的创造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包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兴起,如何适应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再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和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学生由知识“接受器”转变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气氛由死气沉沉转变为愉快的教学互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此文就结合我21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艺术的运用作一阐述。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的,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兴趣是在一种好奇的情景和需要的基础上萌发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需要创设这样愉快的教学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于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能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英语是学习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进行引导和点拨,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英语,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坦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1.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牛津初中英语》都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因此我们课时备课离不开整个单元的主要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从第一课时贯穿到第十课时。如7A第二单元第一课时,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是这个单元的导入部分,通过这节课,可引出本单元的话题,并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埋下伏笔,起一个铺垫的作用。本课时的话题是色彩、服装和性别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结合色彩和性别的关系谈一谈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个课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对于色彩的不同运用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色彩和性别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随时代而产生变化。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会带给学生一种轻松安全的感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积极地思考、大胆地置疑,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所提出的见解或许会与科学事实不相符合,但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并及时地予以点评。当然也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方法,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而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学科的喜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该科老师的喜恶,而老师是否被学生所接受,又取决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方法、评价是否公正,老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到这些方面,调整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并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秀教师不是把课堂当作教学艺术展示,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并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表现应有的热情和宽容,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兴趣浓了,学习自然也能进入到良好的状态。
第三,语言艺术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和谐课堂的重要方式。宜昌外国语学校邓迎新老师的做法:要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动机,不但要巧妙设计教学,使学生乐学,而且要求教师努力建构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他在课堂上语调时而高,时而低;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时而缓,起伏跌宕。他认为教师优美铿锵的语音、语调会让学生产生对语言美的遐想和追求;教师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打动感染学生,英语教师还应具有幽默风趣、充分发挥身体语言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方面。这种身体语言包括微笑传递、眼神接触、手势语言、耸肩表意等,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感染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对老师的喜爱与钦佩会转移到对英语的兴趣与迷恋,因此会形成强大的学习动机。
3.选用合适的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活动效果。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要精心创设情景,采用合理多样的方法。以PPP教学法为例,在Pre-task Preparation这个过程中,一般以复习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可以设置一些密度较大的分大组开火车活动,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进行复习,比如Quick Response,背单词,可以互相出题回答等,While-task Procedure新授部分可以设计Pairs等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还可以合理使用实物、图片、挂图等直观教具,采用多媒体及视听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4.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出现使当今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形象化。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讲到某一时态,要使学生从不熟悉到熟练运用,我经常用投影仪例举一些典型的句子,反复巩固。还有考前的语法集中训练,使用多媒体方便省时,从而减少板书时间。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教学重难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5.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