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中医的学习心得

篇1

关键词:心理障碍 依赖心理 应试教育

本人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已有多年,深知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的危害,本人研究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

(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纠正错误;

(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1)、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2)、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3)、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4)、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三。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四。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fanwen.chazidian.com)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1)、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2)、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

"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1)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2)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4)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1)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2)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8.方法引导

篇2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育教学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具有自控性特征。绝大多数个体,其心理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够不断完善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知识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在于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教师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联接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古代把教师的职能归结为六字“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必然倍增。可以说,了解学生心理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教师与学生在没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斯德蒙•莫里斯在1977年《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非言语活动是先天的,许多信息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获悉。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暗示是孩子们重要的思维来源。”此处的非言语暗示,就是在对学生心理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铺相成的。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从而在学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不断修正和完善。良好的沟通又是学生准确揣度教师心理的一个前提。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处于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生过渡期,自信心增强,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显现,外界对其的良性作用无疑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生经常的接触者和导师,他们往往更充分地把握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息息相通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趋近于一致,不致出现南辕北辙的对抗状态。据此可以发掘学生创新学习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联结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说,学生在心里对某事物的认同,比数别人十遍单调的说教还有效,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效度和教育的力度。

2.学习心理学,能优化教师个体心理结构,增强师生互动的实效性。

不同的教师在心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并呈现不同的特点。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地驾驭和控制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而且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训练,提高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强心理的兼容功能,强化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凸显人格魅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指出:当低级的需要因有报偿而得到满足时,新颖的高级需要就有涌现的趋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学会合理确定自己的行为预期,同时不断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教育实施――反馈过程,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回应信息,组建心理自励机制。这样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创造出有序的后续行为,教师心理的偏差或失衡也能得到缓解和矫治。师生之间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教育体系将会呈现出良性运转的态势。

因此,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并且教师之间及其与领导之间形成合作、协调的关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教师在这种不断完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并且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相应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调适群体心态,辨证对待社会的多极影响。

教师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群体心态趋同的现象不可避免,社会的多极影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其特定的职业特点,特别需要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积极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采取更个性化的柔性手段应对,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现状,加强心理诊断,让他们掌握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和技巧,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某些方法,如自我暗示、心理换位等方式来调适个体心态,能使教师对当下的生存现状持一种宽容和期待的心理,并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来优化教育行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教育的价值。这种前瞻性的行为,必然带来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3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基础性教育学科,它明确地体现了技术的应用性、时代性以及变化性。新课程背景下,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信息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意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有效的、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笔者谈一些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才会去深入地研究它、探讨它、了解它、掌握它,并在实际生活中尽量地运用它、发展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学习效果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的疑惑及不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和指导,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保持着热情和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提高教学目标制订的有效性教学

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因此,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具体做法:

一方面,教学目标制订的层次性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有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阶段性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由小到大呈五个层次。每个层次的目标因其内涵不同,制订的目标也不一样。因此,在制订中首先就是要了解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制订中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在制订中能够抓住目标的内涵,明确教学方向,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制订合乎学生发展的目标,从而确保实施有效课堂。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并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信息素养。(2)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目标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3)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能够实施差异教学,既要统一,又要分层。(4)教学目标能够突出重点,重难点相结合。

三、改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几个学习任务,由学生小组分头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网页制作单元的训练时,笔者出示几种初步的设计模块,由学生自己设计添加信息,设计出完整的网页,看谁设计得科学美观,实用性强。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进行构思、设想、制作、试运行等。通过合力攻坚,两个星期后,进行课上展示,很多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简直是大饱眼福,出乎意料,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学,无形中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自然而然就能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采用任务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任务教学法坚持以任务为教学主线,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信息往往会无从下手,任务教学法将庞大的知识细分成多个子任务,在不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任务教学法可以分解成分解过程和执行过程两个环节,由整到分再由分到合,整个过程坚持化繁为简、逐个击破的原则,让学生带着任务探索求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在完成子任务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探索求实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知识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五、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

虽然很多计算机知识看上去是“死”的,但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确是一门高速发展变化的学科,创新是其改革前进的灵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因为创造从问题开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深入进行教研教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结构,有效进行课堂管理,合理进行教学评价,创设一个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小团队”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

一、创设情境,营造协作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学更容易组成“小团队”。

教育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需要学生积极承担 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易思多媒体教室”的广播功能,让学生欣赏选出的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作品和教师的范例,有精美的贺卡、内容丰富的小报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这是谁制作的?”“我能制作出来吗”……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 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造团队,明确协作目标。

1.合理分组,提高效率

“小团队”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它关系到今后协作的效率乃至成败,因此,“小团队”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团队”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小团队”内,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

一方面要考虑组员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动口动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员分工的合理性,因此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该目的。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3~5人为宜。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班级成员进行合理的分配组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互补的前提下尽量合理组成在协作、竞争等能力方面水平均等的小组。如在“制作某某主题网站”这个任务中,可以这样分组:把美工基础好的、操作能力强的、组织能力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学合理分配到每个学习小组,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又要注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及时发现由于小组成员问题而造成的影响学习的苗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2.明确任务,成员合作。

“任务驱动”的本意是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手段而已。因此,在任务的设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一个任务框架。

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应注意贺卡的完成应尽量调动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构图、色彩是否美观(2)新年贺词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时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可以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三、让出时间,发展“成员”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信息技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计算机的操作,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让“小团队”发挥的作用,发展自己的个性,得到属于自己的那种“渔”。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在教学《word》一课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学过的“画图”窗口,尝试用相同方法能不能打开“word”窗口。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然后我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的组成介绍。这样,学生积极地把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再如教学PowerPoint软件时,由于学生以前已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我就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学“word”中如何输入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修饰、如何插入剪贴画、如何绘制简单的图形等内容。由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容易就掌握了新的知识,并能很好运用。这样做到了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教师主导,团队合作学习

在培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意识时,一定要明确教师的作用,团队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在学习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同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选择合适内容

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呢?不,一般来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也可以选让学生自学,质疑,对学生独立不能完成的内容,改为“粘组合作”学习。这样,团队合作才有目的、有重点,避免了盲目从事,列开形式,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2.设计学习方式

根据不同内容,对合作学习的方式要巧妙设计,常见的合作方式有:讨论、操作、实验、辨论、在交流、根据学习提示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以及小组内成员互助学习(优帮差)。课前或课中,教师要精心构思设计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全部过程。

3.选准时机合作

同一堂课,同一个问题,让不同的人来进行探讨,会因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而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或者采用不同的探讨方法,不同“小团队”会得出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结论。因此,我们在采用“小团队”合作学习时要巧妙选准两个时机。一个是,我们要将设计好的“团队合作”在课堂中随机而巧妙地插入。另一个是在讨论时,也要选准时机,恰当把握讨论的“度”,使之既不至于因太容易而使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也不至于太羞涩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4.发挥引导作用

篇5

〔论文摘要]在教师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时会不同程度的遭遇到学生的抵触行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对新教学法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以推进新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在语言学习研究领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教学法强调教学中心应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即要求对课堂权利进行再分配,让学生自己掌握一些能影响他们学习的控制权。然而,当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教学改革中时,却发现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改变并没有做相应的积极的反应,反而以消极或半顺从的态度甚至是以公开的方式表现出抵触情绪,这使得新教学法不能顺利实施,失去了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因此,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对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害怕心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早已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都是由教师决定;但是当教师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就需要学生有责任感和自我指导能力,要求他们针对自己的短处进行锻炼,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尚未成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技巧;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学习上也不能做出让人放心的决定。wWw.133229.COm因此,他们在面对不熟悉的原则、做法,作业以及期望时会有一种害怕心理,这种害怕心理表现出来就是对教学法的抵触情绪。

2.学习量加大

学生不欢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这种方法会加大学习量。比如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师把说明的例子直接列出供学生学习;但是在采用新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旧式课堂里教师把学习要点列在黑板或讲义里的做法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们自己找出这些要点,这就会使学生们觉得学习比以前更加费力。简言之,学生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喜欢努力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痛苦。

3.失落感

克洛士(kloss)在研究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时曾指出当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时,会产生失落感。新的教学法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拥有更多责任和权利的新环境。虽然他们理解这种新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但是他们仍然渴望像过去那样简单的方式,有时这种失落情绪就以抵触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像学生自己说的那样:“我知道这种学习方法会促进我的学习,所以我尽量尝试去喜欢它,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以前的学习方式。”

4.超出了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尝试时可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学生实践这种教学法所需的策略方法都是以心智成熟为基础的,但是这种能力是学生在初始阶段所不具备的,所以他们反对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此产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确定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是由于作业太多还是出于担忧,或者是出于失落感还是因为交给他们的任务对于他们目前的水平而言太困难了。

三、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

了解以上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后,我们便可针对这些原因来采取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交流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需要经常并且公开探讨的。一些新教学法的原则、方法,作业以及活动等对于教师是非常清晰明了的,而学生并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培训。这种对新方法的不清楚会使学生感到焦虑。

为了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准备好花时间说服学生去接受这种方法,活动和作业。这不仅仅是解释如何去做,而是公开并且直接通过向学生说明这个教学法的一些不易被发现的优点来说服他们,例如:“设置这门课是为了促使你们更深入、系统的学习内容,我可以把答案告诉你们,但这对你们的将来是毫无意义的,你们还得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2.不断鼓励学生

科尔尼和普克拉斯(1992)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不关心并缺乏热情,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心理障碍,教师在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注意鼓励学生个人和整个班级以清除他们的忧虑情绪。在刚接触这种教学法时,学生们会缺少信心,这直接会影响到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教师,除了积极鞭策学生促使他们做的更好之外,在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并告诉学生失败和错误也是学习过程中能带来积极影响的一部分,由此来消除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法时的紧张情绪。除了鼓励以外,当学生的成绩值得肯定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反馈,即使他们只是在一个总计划的实施中作对了一部分,或者达到了较高的要求,就值得表扬。事实上,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些否定意见的时候,积极的反馈意见就更为重要了。

当然,教师的鼓励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完全信任的基础上,相信他们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自主的学习者。的确,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或者教会去做,有时候,他们失败了并且让我们失望了,但这不能动摇我们对学生的信心,我们应该坚信大多数学生都完全有能力通过这个教学方法学好。当你对他们充满信任的时候,就能很容易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以鼓励。

3.要求学生方面的反馈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除了教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学生也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学习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同时还与同学进行互相评价。评价既是为了打分,同时也是为了学习。在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们可以做个阶段小结: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做了什么?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仍需改进?如果我们希望下一阶段做的更好,应该做哪些调整?只要学生经常描述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课堂中的体会,就可以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或者轮流使用。如果他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就让他们去实施并对这些新的做法提出更多的反馈意见。

学生方面积极的反馈有助于教师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思考所有的活动,作业以及课堂教学,并做出改进。对学生来说,这个提供反馈和信息的过程能够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并给他们一种主人翁的意识。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兴趣 研究 建议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深感学习数学很困难,枯燥乏味。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其它各科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但老师若能通过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之美,数学学习就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了。本文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体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刚接一个新班,全班学生对教师及教师的第一节课都充满了期待,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老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你们上课?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幽默而不失严格,专业知识强,与学生心理年龄接近的老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感觉到老师如果长期都一脸严肃,学生会很不买账。有时把气氛缓一缓,还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在认识“无理数是分数吗?”一课时,学生都以为是分数,我说:“它们不是分数,表面看是分数,而实际它们是披着羊皮的狼。”学生们都笑了,而且对这个知识点记得很牢。

二、“跳出教材”备课

网上有很多优秀的教案,其精粹值得借鉴和学习,但不能照搬照抄,东施效颦,一定要考虑到本地、本班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好学习的鼓动点,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进,消得了”。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题不多,基础题就更少,所以一个知识点讲完,学生无题可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备课的时候,去学习资料中寻找适合当地学生的数学题,已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有些老师为了“负责”,把课后习题逐题进行讲解,学生既没学到东西,又浪费了学习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在做无用功。 对于一些农牧区的学生而言,汉语能力尚不熟练,上课当然云里雾里,“新人教版”的“综合运用”题和“拓广探索”题,对这些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我觉得倒不如丢掉这些题,备课时应跳出教材考虑教材,更多考虑如何“用教材”,要透过教材的实施和论证方法,挖掘教材的本质和内涵,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构思教学设计。

三、贯彻新课改思想,以学生为主体

很多老师为了把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讲完,整堂课只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甚至拖堂,一节课下来,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打瞌睡,做小动作,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对老师和学生的打击都很大,学生自然就会厌烦学习数学。因此,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什么时间讲,都应该讲究策略,把握一个度,讲得多了,不仅剥夺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效率肯定低。对于学生能做的题,教师尽量不讲,多给时间上黑板练习,然后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教师只对疑难题型答疑解惑。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老师也很轻松。

四、注重个体差异,促进人人有所发展

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因为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判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对数学课程教学过程有很重要的意义,能促进师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对数学课程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要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

2.树立全新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标准、全方位地正确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承认差异,尊重个体。

篇7

关键词: 母语迁移 心理动词 二语习得

一、引言

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迁移十分常见。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多样,除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这两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外,还可表现为回避现象(avoidance)和过度使用(over-use)。(Gass & Selinker,1992)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对等或相似,可以促进词汇学习,即对目标语产生正向迁移。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亦可能导致学习者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对目标语的负向迁移,或者导致学习者有意避免使用某些语言结构的现象以及为了避免使用某些语言结构,而过多使用一些简单和熟悉的语言结构的现象,这些迁移形式都违反了英语语体规则。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心理动词(psych verbs)是描述人的心理活动或者心理状态的一类动词,是典型的二元动词。第二语言习得中关于心理动词的研究发现心理动词存在一个论元和句法功能的颠倒匹配,这一现象给英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带来很大困难。感受者(experiencer)是指受感于这种动词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实体或人。(Crystal,2000)它与刺激物(stimulus)相对应。在心理表达中,有的句型是感受者占据主语(experiencer as subject/ES)位置,有的是感受者占据宾语(experiencer as object/EO)位置。感受者占据主语位置的心理动词以感受者为出发点,其语义结构为“感受者-动词(-刺激物)”,动词不含“使成”义,表示已经形成的心理状态。感受者占据宾语位置的心理动词将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归因于刺激物,即将心理过程看作是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过程,其语义结构为“刺激物―动词―感受者”。含“使成”义。如:

(1)Experiencer-subject verbs:

a.The child admires the Star.

b.Jim hates the man.

这类动词还有appreciate,enjoy,favor,love,respect,tolerate,deplore,detest,distrust,dread,fear,hate,resent等。

(2)Experiencer-object verbs:

a.The Star amazes the child.

b.The man disgusts Jim.

这类动词有alarm,awe,bewilder,captivate,convince, delight, disgust, enchant, excite, frighten, frustrate, horrify, overwhelm,surprise,shock,stimulate,tease,trouble,unnerve,worry等。

英语中感受者做主语的心理动词比较少,这也说明英语里感受者做宾语的使用更普遍。这两类心理动词论元和句法功能的颠倒匹配给外语或二语习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中国英语学习者通常会受汉语心理动词表达习惯的影响。

二、汉语在中国学生英语心理动词习得中的影响

(一)心理动词语义迁移

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经常会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来理解和使用目标语。原因主要是在外语学习者的头脑里,早已内化且固化了母语系统,这无形中对目标语这一全新语言系统的学习造成障碍。因而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当英语学习者接触到一个新的词汇项目,他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母语中与这个词语义相近的词条并将两者对等起来,即所谓的“假定同义性”。(俞理明,2004)例如,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如,I frighten the exam.(我害怕考试。)和I please the dog.(我喜欢那条狗。)而正确的形式应该是:I fear the exam./The exam frightens me.和I like the dog./The dog pleases me.这两个句子的错误之处正是由于假定同义性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对应汉语“害怕”和“喜欢”的心理动词包括EO动词和ES动词,即在语义上有相似性,可以构成同义句对,如I enjoy it 和it delights me就是这样的同义句对。而汉语所对应的只有ES动词,不含“使成”义,中国学生如果照搬汉语中的词汇语义就会出错。这些动词对,除like和please之外,还有fear和frighten,forget和escape,wonder和amaze,enjoy和delight,notice和strike,believe和convince,admire和impress,mind和upset,fancy和attract等。

(二)心理动词搭配错误

英语里有些心理动词如worry,puzzle等的及物与不及物形式同音同形,而语义和句法结构不同,不及物动词带上相应的介词后句法功能类似于心理状态动词,只表示状态。每个词都以感受者作主语,而刺激物表达在介词短语里,介词中心词因动词而异。这与汉语中这类动词的句法功能(即感受者作主语)相同,因此,习得中会经常引起混淆。如:

(3)a.Bill worries the cat.(比尔担心那只猫。)

b.Bill worries about the cat.

(4)a.I don’t bother the cat.(我不烦那只猫。)

b.I don’t bother about the cat.

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不及物心理动词时容易受汉语心理动词后接无介词宾语的影响造成介词搭配错误。除上两例之外,还有如:rejoiced about;marvel about;approve of;react to;cheer at;grieve for;hurt from;delight in;tire/weary of;anger over;puzzle over;thrill at;satisfy with等。

(三)过分使用兼语式

英汉心理动词的重要差异在于英语中感受者为宾语(EO)的心理动词本身含有“使成”义,是英语的典型词汇使役化结构,是无标记的(unmarked);兼语式结构(make-object -AP)则是辅助的使役化结构,是有标记的(marked)。然而,汉语正好相反:兼语式(使-宾语-形容词)是汉语典型的使役化结构,无标记;词汇使役化结构则是边缘性的、有标记的。这种类型学上的差异就出现在语言习得中。Wong(1983)观察到母语为汉语的二语学习者有过分使用兼语式结构的倾向,其频率比其它母语的英语学习者高出一倍。如:

(5)This new film will certainly interest you.(这部新影片肯定会使你感兴趣。)

(6)That made me a little disappointed.(那件事使我有点失望。)

在英语里,词汇使役用法(例5)表达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使动句(例6)表达间接的因果关系,这两种句式都很能产。但是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受母语中占主导的兼语式的影响,在习得部分心理动词时广泛使用兼语式。如:

(7)a.The book made Jack disappointed.

b.The book disappointed Jack.

(8)a.那本书使张三很失望。

b.那本书失望了张三。

以上可以看出,汉语中占主导的兼语式(8a)与英语辅使役化结构即兼语式结构(7a)相对应,而没有与英语直接及物动词的表达(7b)的对应形式。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EO心理动词时会过分使用汉语兼语式而避免使用直接的词汇使役化结构。

(四)偏向使用V-ed形容词

英语心理词汇使役用法包括宾语经验者动词及由其派生的V-ing形容词,这种派生的V-ing形容词词汇使役用法在汉语里几乎不存在对应形式。然而,宾语经验者动词还派生出另外一种非使役形容词V-ed形式,这种V-ed形容词在汉语中不仅有对应形式,而且使用很普遍。如:

(9)I was pleased with the book.

对这本书,我(感到)很满意。/ 我对这本书(感到)很满意。

(10)I was surprised at the news.

对这个消息,我(感到)很吃惊。/ 我对这个消息(感到)很吃惊。

(11)The book is pleasing to me.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很令人满意。

(12)The news is surprising to me.

对于我来说,这个消息很令人吃惊。

以上(9)―(12)例中的英语表达句含有宾语经验者动词please和surprise派生的V-ing和V-ed形容词,在英语里这两种句式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11)和(12)中V-ing形容词词汇使役用法在汉语里找不到对应形式。由于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汉语的表达习惯迁移到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中,导致出现过度使用V-ed形容词的现象。

三、结论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不同于母语词汇习得,它涉及两种词汇体系和概念体系的一一对应;而两种语言尽管有许多词汇在意义上大致对应,但几乎没有几组单词在所有词汇功能上完全相同。因而,由于母语的迁移影响,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心理动词时经常会认为汉语某些心理动词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与英语完全相同,从而造成心理动词语义假定同义错误和不及物动词介词搭配错误;而过分使用兼语式(make-construction)和偏向使用英语V-ed形容词则是过度使用的母语迁移现象。因此,二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使学习者认识到英语的本质特征,把握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以克服母语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Gass,Susan and Larry Selinker.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 Benjamins Pub.Co.,1992,32.

[2]Crystal,D著.沈家煊译.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Z].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8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之日起,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等一些教育部门就开始着手编制新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与此同时,教育部也抽取我国部分省市地区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湖北省武汉市也是实验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市区的初级中学基本上都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九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笔者对目前初中生对数学新教材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2 调查方法

2.1 问卷的编制

笔者根据教材的几个方面:教材结构、呈现形式、知识内容难度、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等编制了一份问卷,共11道选择题.

2.2 调查对象

以武汉市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具体的,于2006年5月从武汉市中学中分层抽取省重点中学1所、普通中学1所,再进行整群取样,从每所学校中抽取初二各2个班(共涉及4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216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94%.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问卷采用克郎巴哈α信度系数法来计算问卷的信度,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67,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对于问卷的效度则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分析法来分析问卷的内容效度,剔除那些相关系数不显著的项目,保证了问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按5级量表对A、B、C、D、E选项分别赋值5、4、3、2、1,并利用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程度

利用SPSS13.0算得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23,标准差为0.85,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为[3.11,3.35],由此可见学生对新教材总体的平均满意度为一般.再对不同满意度的人数进行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有42.7%的学生认为新教材一般,有39.7%的学生对新教材满意,但还有17.6%的学生对新教材不满意.

3.2 影响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2.1 不同学校、性别、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以看出,P值为0.130大于0.05,说明在5%的检验水平下(以下显著性水平均为0.05),优等生与后进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同样对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统计数据见表4,表5.

由方差分析可知其P值分别为0.131、0.181均大于0.05,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学生对新教材的总体满意度因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3.2.2 教材内部因素与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问卷的第1题到第6题是关于教材6个方面:教材结构、呈现形式、知识内容难度、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的问题,其均值与标准差如表6所示.

再将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的先进行Stepwise逐步回归考察哪些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结果发现教材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对总体满意度影响最大.再采用Enter法作回归,得到相关系数R为0.748,R2为0.56,说明这六个方面可以解释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56%变差,至于剩下的44%变差的解释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由方差分析表7.

可以看出F等于25.705,P等于0小于0.05,说明利用回归对总变差的解释是有显著效果的.由回归系数表8.

可得回归方程为:教材总体满意度=0.186+0.189×教材结构+0.340×呈现形式+0.105×知识内容难度+0.268×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0.067×习题数量-0.080×习题难度,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教材内部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并且只有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对总体满意度无显著影响.

表6中新教材六个方面的均值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新教材的表现,而表8中标准化回归系数则反映了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大小即重要性,将两者结合可构造出一个策略矩阵如图1:

由策略矩阵可以看到学生对新教材的呈现形式评价表现最好,同时重要性最高,说明这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与优点;教材的例题与习题表现不错,比较新颖,联系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重要性较高;教材的结构也较好,且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另外教材的习题数量比较合适,并且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一定影响;而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但表现不是很好偏简单,这一方面需要改进;教材习题的难度还可以,但不是很重要,所以这方面可以保持不变.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

(1)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一般,不同学校学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优等生与后进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2)教材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都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由强到弱,其中教材结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另外新教材的呈现形式反映最好,同时对总体满意度评价的重要性最高;教材的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结构、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反映也不错,但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反映不是很好偏简单,进一步分析得到教材知识内容与考试知识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关资料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知识内容比教材知识内容难,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难度看法的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可适当加大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另一方面加快考试命题改革的步伐,使考试的知识内容难度与教材知识内容难度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新福林.小学数学新教材“统计与概率”的实验效果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

[3] 崔克忍,高文军.对初中生数学形象思维中直感能力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1).

篇9

论文关键词:语言自主学习中心 自主学习 管理 辅导

论文摘 要: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伴随着外语教学和研究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为大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建有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章从管理的角度,针对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及辅导老师三个方面来分析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需要和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当今语言学习研究领域,自主学习已深入各大学者的研究范围中,成为热点话题。20世纪80年代它在欧美兴起,90年代在东南亚包括港澳地区的院校大批涌现。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不仅为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语言学习场所,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也推动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而自主学习的定义是由著名学者Holec在1981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自主学习是通后天培养在学习过程“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自主学习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确立学习目标、正确的内容进度、选择方法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过程。所以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方便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为了准确分析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问题及对策,本文对武汉9所高校(国家211重点院校3所、一本院校2所、二本院校2所、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各1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530份,收回432份,其中英语专业总计200份,非英语专业总计232份,有效率达81.5%。同时,本文也对陶水英等3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以便进一步了解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武汉高校学生提出的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和促进自身语言自主学习进步的建议。

一、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上

虽然目前武汉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本文根据调查数据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语言学习基本设备、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9所武汉高校中,其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同步容纳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占77.77%,1000人-1700人的占22.22%,1700人以上的为0%, 而面对武汉各个高校扩招的形势,高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可见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难以满足更多的高校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的需要。调查中,各大高校学生都反映学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过小,学校应该扩大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以有利于更多的学生能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

2、在语言学习基本设备上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3.52%的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用于语言学习的基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录音机等比较完善,但部分学校的语言学习基本设备功能不全;有49.77%的学生称其设备不很完善或不完善,很多设备老化,用起来很不方便;只有6.71%的学生称其设备很完善,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3、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

根据表1数据显示,有48.15%的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还可以,但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改进;也有44.91%的学生称其不够好或很不好,内容很落后,更新慢,不能满足学习;只有6.94%的学生称其很先进,能满足各个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另一调查表明,有32.41%的学生称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提供的语言学习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帮助,提供了很多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相关专业资料和课外知识;有40.28%的学生称其有点帮助,但也有些学习资源对语言学习用处不大,且很多资源更新慢、内容落后;27.31%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希望学校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配置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更强调听、说,再加上四、六级英语全国统考对听力有一定要求,很多学校纷纷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之后,在语言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模式上把重点放在听、说上,资源配置不平衡。除了提供好的听说资料外,学校也应该适当提供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相关专业资料和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二)在对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学生的管理上

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提供一个固定的语言学习场所,以增强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应用水平。但是,由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近几年在高校兴起的,对于广大高校学生来说可能还是新鲜事物,为此,本文从高校对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宣传和管理政策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1、对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宣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5.94%的学生称自己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来了解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相关信息的,而这也与本文调查结果一致;有16.66%的学生则称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宣传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他们主要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相关信息,如偶尔自己发现或通过学长、同学推荐;通过学校网络宣传或通过学校海报宣传的占23.42%。武汉部分高校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之后并没有向学生积极有效地宣传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相关信息,因此高校学生对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也只是表层上的了解,并没有深入认识到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这样,各大高校自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高校学生到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类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2、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管理政策

根据表2数据显示,有71.91%的学生称学校采取了相关的鼓励和引导措施来激发学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学习,而根据调查可知,很多学生一直坚持去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一方面靠自觉,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28.09%的学生称学校没有采取相关的鼓励和引导措施,这就说明武汉部分高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应该适度采取一些管理政策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如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成绩来增加平时分或是给予一定奖励,督促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使学生对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学习产生兴趣,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外语。

(三)在对语言自主学习辅导老师的管理上

从广义上讲,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问题就已经包括对自主学习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即对专业辅导教师的培训、图书管理员和技术员的管理以及对自主学习中心管理者的要求。但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中相关工作人员,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对此,本文特地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对辅导老师的管理上做详细的调查分析。 转贴于

1、辅导老师的人数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9.49%的学生称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提供的辅导老师人数不足;有19.21%的学生称其所在学校没有提供辅导老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与上文提到的部分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宣传相符合;也有17.59%的学生称自己不知道所在高校是否有提供辅导老师。可见,大部分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辅导老师人数不足甚至没有,不能够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建议和指导。虽然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里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是自主性的,老师只是隐性地在发挥作用,但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毕竟是近几年才在武汉高校兴起的,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新生事物。由于大部分学生仍依赖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语言自主学习方面还需要辅导老师在场进行辅导,教他们如何更好地使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利用那些学习资源来辅助自己语言学习,这就使得辅导老师人数是否充足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对辅导老师的培训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8.77%的高校学生称其所在高校辅导老师有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培训,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掌握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应用技术和多媒体网络应用技能,能很好地辅导督促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这类情况主要集中在国家211重点院校当中;有41.23%的高校学生称其所在高校很少有或是不知道有没有对辅导老师进行培训,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这类情况主要集中在二、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当中。这一数据说明,就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辅导老师培训问题,由于国家211重点院校师资力量和财政力量都比其他院校充足,其辅导老师经过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培训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适时检查学习进度,利于提高学生外语的学习水平;二、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对辅导老师的培训欠缺,培训内容少,不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很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在这方面需要改善。

二、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建议及对策

首先,根据问卷调查分析,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宣传工作上应加大力度,从老师引导,学长推荐扩大到学校大量的网络和海报宣传,让学生了解其功能和作用,提高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采取一定管理政策,如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成绩来增加平时分或是给予一定奖励等,从而真正从根本上激发高校学生去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其次,在规模上,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应该扩大,增加自主学习网络教室数量,改善自主学习环境;在语言学习设备上,希望学校能更换老化设备,改善电脑的配置,完善录音机、打印机等基本设施,提高网速,以便于学习;在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上,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除了提供与外语四、六级考试相关的、与语言课堂学习相关的听说学习资料外,应更多、更好地提供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信息、考研信息、典型的各类电影、教学视频、外语学习网站资料及增加更多的辅助语言学习的应用软件,如有道词典、日语丸、法语助手等,同时要加大信息量,促进语言学习资源的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实现高校间网络资源共享;从而达到资源平衡配置,使学生全方面地提高英语水平和丰富知识量。

再次,对辅导老师的管理上,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应提供足够的辅导老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对辅导老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使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耐心的教学态度,同时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能以更好地引导督促学生投入到语言自主学习中。

三、结束语

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不能搞形式主义、表面现象,而是要合理地管理,实实在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积极作用,进而真正爱上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龚文辉.浅谈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J].安康学院学报,2007(6).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导向性 评价因子

1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借助一个完整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能保证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

因此,打破单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活动,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因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发挥中的缺陷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广大青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这对于建立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非常有利。这一局面的取得,得益于高校对于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现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设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鼓励,解除制约和束缚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同时,也体现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那就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一定缺陷。

2.1 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

现有的评价办法是以量化为基础的定量评价体系,社会、学校通过给予各种奖励或学分,鼓励少数突出者冒尖。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指标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使得这项本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青年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发生。

2.2 学生知行存在较大反差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告诉学生,他们只需要按照学校设计好的规定动作来逐个完成,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很多现有的评价办法又没有明确地保证,如果学生完成了某些科技创新的自选动作,将直接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又没能有效地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和在自身实践上表现出很大的知行反差。一方面积极崇尚科技创新,一方面又缺乏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2.3 不同的创新类别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

创新成果只有尽可能地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征。但是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偏重,而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所以,现有的评价办法不仅存在评价指标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转贴于

3 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设置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人员、部门,涉及学校育人氛围的营造。不同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会提出不同的奖励措施、管理办法等,这些都成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不同的办法措施涉及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其评价因子的设计都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保持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1 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素质的提高

创新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创新素质,而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尤其是主体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实现“创新、创造、个性”的目标应成为大学生自发的要求;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则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评价体系应注重对个人或成员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对创新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促进协作。

3.2 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

科研活动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如指导老师、队员等,同时,科研活动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这就需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和和谐的沟通能力。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评价体系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使得“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

3.3 评价体系应坚持道德的指向

创新是必须经过比较才能体现出来的相对概念,而比较就会带来竞争。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带来竞争观念的树立。我们必须强调大学校园中竞争的和谐有序和良性互动,所以,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竞争的道德指向,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应成为我们评价体系必须发挥的一个重要导向作用。这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培养的优秀人才既要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同时又要有理想的支撑和高尚的品德。

科学精神应是严谨求实、不懈创新的,是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评价体系要能较好地克服现有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等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弊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3.4 评价体系必须既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普及

实现普通育人和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大学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和普及性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会应用各种资源,不断发展。这里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反映推动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又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来,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

通过施行“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

通过设置“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

3.5 实现技术和文化全面创新

在项目的认定上,要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交叉项目和有市场回报的项目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要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涉及人文创新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其科技价值和市场价值因其不确定性,所以更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置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同时更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 程津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