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传统文化

篇1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古代的思想家和管理者,早已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住人,也就是通过引导人的身心,管理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谁能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做好人的管理。在呼唤管理创新的时代,当一般程序性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已日益成熟时,也就给大量的非程序性管理带来了创新空间。就中国管理理论薄弱的特点来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形成新的人本管理模式,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

2.自我管理的伦理管理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3.无为而治的管理目标

道家强调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也将“无为而治”作为管理的目标,强调通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事实上,如果一个组织中所有的部门、机构和人员都能自觉按照组织目标来管理好自己,那么管理者也就“无为”了,而他们如果真能“无为”,则“无为”也就实现了“无所不为”。过去,行政职能部门将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管理者尽管做了很多,也很辛苦,但企业失去活力,员工失去积极性,结果与初衷相背。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不再是本部门、本企业内部的事,而是全球性问题,这就更需要管理者“无为而治”,以实现“大治”。

4.法治的管理原则

从管理理论上讲,管理的最佳原则是法、理、情的有机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法规、制度为管理原则,同时还要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并以情动之。传统文化,讲究“法、术、势”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没能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常常片面认为中国文化自占就只讲“情少“理”,忽视了其丰富的法治思想,就很容易使我们的管理实践片面化。因此,全面了解、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合情、合理更合法成为中国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构建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对于更好地在世界竞争中取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弘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利于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强调刚健自强。《易传•象传》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天的运行是刚健的(因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人能法天之“健”,张阳刚之气,成完美之德,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在天人关系中,强调人是核心,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后来成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人文精神。

2.“重义”“先国后家”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构建凝聚力强、管理效益高的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推崇重义轻利、尊公蔑私、贵理贱欲,主张以民族、社会、国家、集体、家庭或家族利益为重,主张民族性高于个性,群体重于个体,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或整体利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世代相传,造就了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造就了多少为了民众利益或者为了组织利益、为了集体利益而克己奉公的模范人物。今天,我们要塑造现代管理文化,就要弘扬这种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理想融为一体,创造出崭新的现代管理文化来。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塑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管理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几千年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更因为中华文化具有综合性(兼容性)的特质,它能够不断吸收、兼容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

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构建现代管理文化,不仅因为管理文化必须适应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需要。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中华文化要立于各种优秀文化之林,就必须彭显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只有这种建立在自己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管理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渗透

1.关于管理对象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的基木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各家立论不同,却无不承认民在立国安邦方而的重要性,因而都主张重“民”。

2.关于管理组织

(1)企业员工行为管理的“律”与“和”

企业是一个群体组织,既有带强制性的“律”,也有自觉行为的“和”。“律”包括他律和自律,他律是借助于教育、惩罚、强制等外力约束个体行为的规范形式;自律是依靠个人进行自我约束的规范形式,制度强调他律的一面,是整合个体行为符合组织整体目标需要,但组织活动离不开个体的自觉和责任感,所以,也要依靠自律部分的自律和整体上的他律能较好地平衡矛盾双方: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尽量发挥自律作用,更好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和”是群体和谐,是整体优势面临激烈竞争考验的企业,应该大力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这里需要的正是人们崇尚服从与依附的集体主义精神。

(2)企业织结构设置的“权”与“情”

“威”是一种权威、敬仰与威性,是不容动摇的力量。企业是一个生产性的组织,有着严密的管理,这体现在“威”的运用上,同时“威”也是企业“社会政治”的象征,但是,企业又是一个人家庭,家庭里的“情”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管理中的“威”有“分威”和“集威”,组织结构设置中“分威”与“集威”矛盾的平衡,常常要根抓具体企业的性质、规模、环境等确定,如大企业采用事业部制则趋于更多的“分威”,有助于下级的主动性,创造性;小企业采用自线制强调更多的“集威”,有助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企业的“集威”与“分威”矛盾不是静止_的,随着影响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变动而运动。儒学中“情”是一种“仁爱”思想,主要包括爱人之心、怜悯之心、宽恕之心,即“爱”需“仁”,没有原则的“情”是徇私,让职工觉得企业这个家无“家法”可循,但是仅有原则而无恻隐之心,则是“无仁无义”,企业员工感受不到家的温情事实上,“威”与“情”之间也是矛盾的统一体。

(3)企业管理中的“纵”与“横”

纵向管理即高层、中层、基层管理;向管理即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科技、生产、营销、财务管理等。纵向管理其实质是“威”与“情”的和谐,横向管理是企业内部矛盾的调和,多种经营要素的优化组合。“横”也包括横向比较,与国内国际同类企业比较,以便在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两者的相互结合、适宜,必须有科学的组织制度作保证,在纵向结构上,应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突出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单职制,少设或不设副职,使企业变“扁”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应尽可能分散权限,发挥基层积极性在横向管理结构上,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协作,对能源、安全、质量等综合问题可采用委员会制,跨系统直协调,也可以通过建立例会制、专业搭接等制度解决。

3.艺术化的处事技巧

微观层面上的管理方法难以尽述,就中国古代的管理手段而言,“中为道”不失为其中的精华,“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管理的合理与适度对实践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中庸为准则的管理方法,给了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中庸思想不但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遇到棘手的管理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作为扎根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并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也会为营造一个愉快、归属感强的企业内环境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

篇2

在作者眼中,百多年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现代人思维的根基尚可商榷,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譬如:在论及“天人关系论”时,他肯定了该理论中包含的人文情怀;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也属于法里含情,有其合理性;现代人以科学的标准量度宗教,他则提出专注于研究人类精神与情感生活的宗教亦属于科学;对于人们崇尚理性的科技思维方式,作者则觉得传统文化中以直觉的智慧去认识世界也有着可取之处;有些人用西方理念为标准误读中医,作者却盛赞中医为“国医”,将其视为具有一套望闻问切系统的内观解剖学,应保留其主体性。

对于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力图使之大众化的某些做法,作者则不循惯例,认为对小众的文化不必苛求其大众化,最佳状态应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于“人文化成”,即“以人为本”。以两个层面去体现:“以史为鉴”与“以天为则”。楼先生通过梳理《周易》《诗经》《尚书》《韩诗外传》等典籍,总结出“天”在华夏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他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他把人文关怀视为情感的投资,认为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应当提倡科技伦理。他觉得科技创造要用人文精神作为指导,否则盲目实现一些科技目标,未必不会给人类带来负面效应。

作者突破了现代人审视中西方文化的惯性视点,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认为西方科学重在探索“物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旨在追寻“人道”。一个是以“物”为根本,另一个是以“人”为对象。侧重点不同,各有短长,不必厚此薄彼。而应该择善明用,并序兼容。

传统与现代,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非此即彼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对象,国人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弭。传统文化的精神、逻辑思维方式不断受到国人质疑,其主体内容在现代人的错解与误读中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行渐远。楼宇烈则主张要“做传统文化下的现代人”。他直言,一个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相融互补而成,同时融摄了其他思想学派的精髓。治心以佛,治身以道,治世以儒。传统文化充满正向力量,譬如:礼、义、廉、耻等文化因子在现代社会尤为匮乏;华夏文明的“致中和”等思想,在这个交流与竞争并重的时代下,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探究与推广意义;传统书院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学为主与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仍历久弥新。

编辑通过对老人的讲座录音、学术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等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娓娓讲述着这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见与思索,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桥梁。传统文化的希望何在?楼先生的答案宛若空谷传音:“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从这两大趋势看,中国回归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 著

篇3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运用到现代设计工作中去,是存在其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在造型特征方面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这与现代设计的个性化,艺术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讲,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特征可以从如下角度来探析:其一,从传统文化造型特征的角度入手,我国传统历史时期的传统图形,都集中体现出艺术造型方面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传统瓷器为例,在自然事物母体的基础上,将东西方传统纹样附着其上,充分展现出中国民族特色造型;其二,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图形,还是传统文化中的装饰,或者是传统文化的文字,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比如,比如君权神授思维等,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象征载体;其三,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的烙印在古代艺术作品上,而古代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精神和道德的追求,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跨领域的。无论是在园林设计中的对称,还是在室内空间布置的色彩图案选择,或者是平面网页设计中的图示布局,都有可能运用到传统文化元素。详细来讲,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析:

1.从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展现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满足现代人审美情趣,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当前设计师普遍的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意义的传统文化图形图案,实现再次造型设计,以更加浅显的展现出其民族性的特点。比如我国唐装服饰上的龙纹刺绣或者其他绣花,都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服装上的效能,由此塑造和展现出来的服装民族性,也是当前唐装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可以彰显出现代设计作品的民族性,这不仅仅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和展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对于意境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创新的时候,要以特殊的手段去进行处理,以保证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华,以此为切入点去开展设计,既保证了传统形式美感,也能够展现其民族性的特点。

2.从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需求朝着个性化和价值化方向发展,人们的购买设计产品的动机更多的是从情感因素上去考量,这也符合传统美学情理统一的理念。这里的情,是指具备一种真挚的情感;理,是指礼仪。本着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目的,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因素的利用。具体来讲,积极关注以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树立人文关怀设计理念,在展现设计作品实用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人性关怀,使得消费者感受到设计作品的情感。其二,充分考量消费者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因素,保证其展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创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三,注重产品颜色,造型,材料创新设计,适当的将感情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产品的意义得以不断升级,这也是实现设计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思路。

3.从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体现的角度来看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源泉。从美学角度来讲,要求对于自然描绘的时候融入人的品格,情操,使得其成为人性的载体,这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共荣。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就是这样去要求的:其一,树立设计绿色观念,使用环保性材料,在创意设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工艺,以保证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其二,坚持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处理好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人,产品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三,树立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量其再利用性,保证在进行初次利用之后,可以再次将其纳入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去,以实现实际设计成本的降低。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个性化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50-01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得我们的国产漫画一下子被遗忘在角落里,中国漫画市场也基本被日本漫画所占领,漫画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很大了,还没有算漫画的产业连,这些不仅是我们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经济的损失。日本原来的绘画艺术相对中国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漫画表现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他们的漫画手法可以应用到我们现代设计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工业产品效果图的表现,当然我们国画的技法更是值得我们做设计的人来潜心研究,使之被应用到现代设计的效果图表达中。有些作品又把传统文化的东西与现代设计的新生事物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日本在后来的漫画开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反观我们的国画艺术,其潜力是相当具有开发价值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设计倾向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是提供和产生创造潜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中国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

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篇5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传统文化;新语境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转折的时期,经济结构与社会急速发展变化,国际资讯的畅通和文化交流的扩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现代陶艺将如何自处?陶艺媒介的语言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如何获得既能和当代艺术生活体验相适应,又同时具备东方气质和传统文脉的意义。

现代陶艺的创作必须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与创作观念,因为中国现代陶艺存在西化的误区,使中国的现代陶艺离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远。并且只有回归到民族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现实中,才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陶艺的出路。

1 现代陶艺概述

1.1现代陶艺的概念

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现代陶艺并非泛指现代所有的陶艺,而是指在艺术追求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相对独立性、它不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创造作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是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它超出了传统陶艺的视觉和造型习惯,从某种意义上看,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体现和观念的展示。

现代陶艺不仅仅追求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并在作品上倾注了自由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感悟,而且也彻底地抛弃了传统陶瓷产品“实用”观念的局限限制。使现代陶艺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是会聚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充分利用陶瓷土的材料的特性,以陶瓷材料为媒介进行探索的艺术形式。

1.2现代陶艺的由来与发展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形态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单纯和最简洁的,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在20世纪中叶,古典主义由于内在主体性的缺乏而最终解体,在大工业革命肆虐的时代下,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为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的回归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存在主义、未来主义在此得到了升华与凝固,现代陶艺的兴起与发展,应证了上述变化,而这一切又是现代主义麾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陶艺的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对中国艺术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困惑与探索并存、守旧与创新交织的年代。中国的现代陶艺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10余年的实验性探索,中国现代陶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逐渐形成健康发展的氛围。她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正以发展的趋势延伸到众多领域。

1.3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

现代陶艺继承了传统陶艺的独特气质与魅力,从物质材料和工艺制作的角度看,现代陶艺是传统陶艺的延续。而传统陶艺讲究规整的造型、严谨而有序的装饰和明显的实用功能。现代陶艺既承传着传统陶艺的成形方式,也努力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以更加灵活多变的造型、更加丰富的装饰语言、更加多样的窑变釉色,传递着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现代艺术的信息,承载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现代文化的精神寄托。

但在观念上和审美认知上,二者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传统陶艺是历代陶工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现代陶艺却是作为个体的陶艺家的独立创造。传统陶艺多是以实用为目的,工艺性很强且有严格的技术分工和技术规范,因此,大大限制了创造主体的自由发挥,而现代陶艺恰恰是在这两点上与传统陶艺拉开了距离。它不仅在外观上改变了陶艺的审美形态,而且还在功能上改变了其实用目的、使之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成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因此,现代陶艺纯属于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陶艺从传统陶艺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艺术“主干”上的一个“分支”。

2 现代陶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柳宗悦说过:“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诚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陶艺综合材料的创作是最大的结合,传统文化精神中的观念经过现代的洗礼,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民族血脉的积淀会为艺术作品留下抹不去的痕迹,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中国现代陶艺也无不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1现代陶艺体现人文精神中的“自然”

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中把握自己的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的。因此,对中国文化精神而言,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之魂,而中国艺术审美体验则是哲思之灵。和谐、妙道、圆融之境是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最高境界,其讲求的都是“自然”二字。同样在陶艺中也是离不开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将传统工艺材料和现代、自然相连接的天衣无缝。现代陶艺对于陶瓷材质的追求恰似古人,不加修饰的、肌理状态的、手拉坯体的质朴和以回归自然为主的造型主题相结合,使现代陶艺回归到其形态意识的本源,将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完整描述出来,正是体现人文精神中“自然”之魅力。

艺术是时代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陶艺创作自然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纵观现代陶艺的发展,从萌芽之初到走向现代,从混沌之源到遍地开发,无不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交织。陶艺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把握精神与语言的统一,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找语言的自然表现。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艺体验,从某种角度探向陶艺的深层,追求的是与自己新林、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

2.2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在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使得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继承了传统艺术的文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再创造,极大扩展和丰富了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艺术内涵。这些源自传统材质和具有秩序感的象征性传统艺术元素语言,结合极具抽象力的现代艺术符号表现特征,强调个人内在精神的体验,注重自我价值的体验,对这些艺术符号的再创造呈现出的温和、宽厚、从容的瓷质品性大大延伸了作品主体。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路的陶艺家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 性的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一批陶艺家满怀热情地把陶瓷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以力度感的追求,以神奇结构和异度空间的构建,寻求物化审美主题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他们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唯希望在泥土的随意捏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从文化意义上来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关怀价值。

3 现代陶艺的新语境

现代陶艺的创作必须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与创作观念,因为中国现代陶艺存在的西化的误区,使中国的现代陶艺离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远。要想取得中国现代陶艺在深层次上的发展,必须探索具有民族性的原创语言。但是这种原创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西方的语言套用中国民间的或传统的某些符号,因为那种创作形式就像用英语叙说中国的某一民俗一样拗口,难免有不能尽言的缺陷。

中国是一个具有8 000年烧造史的陶艺大国。历代陶工们所创造的精美绝伦的陶瓷珍品已成为人类文化中一份独特而宝贵的遗产。传统陶艺凝聚着华夏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和超卓的文化品格。中国陶瓷文化的丰厚传统,正是现代陶艺家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而中国现代陶艺也只有立足于本土的文化基盘之上,才有可能再造—个陶艺大国的辉煌。

篇6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宽泛,相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化,具有民族性、草根性、传承性等特征,其主脉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所谓“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基础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农耕文明、农业文明的产物。没有农业文明,我们今天就没有文明,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更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劳作中总结出了一门绝活手艺或技艺,一辈辈地传承,传给了爷爷,爷爷传给了父亲,父亲再传给你.你再传给儿子,就是在这代代的传承中,经验在不断积累与丰富,每一代人都可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加之自己在实践中的点滴创造,一点一滴地积东,一代一代去传承,最终成为传统,形成传统文化。这一切都跟农业社会、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孕育发展的,最终成为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农业文明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性决定了农业文明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也造就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有近四百个地方戏剧种,这些都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不能否认这些剧种大部分因在当下面临自身传统与现代化的不适应而流失,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但这绝对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就是特殊的、悠久的农业文明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农业文明重视传承,它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代一代积累传承下来的。另外,因为有传承,所以整个农业文明从它的产生、发展、鼎盛到逐渐衰落,在整个过程中它的精神实质,包括审美观、价值观都是一脉相承的,伴之农业文明产生的传统文化也是在社会的不断变革与进步中得到优化传承至今的。如最早的诗经是四言的,发展到五言诗、七言诗,到了唐代诗歌达到了顶峰,出现了齐言体诗,到了宋代,宋词的出现打破了齐言体的形式,而改用长短句。宋词代替唐诗,或者说唐诗代替诗经,明清戏剧代替宋词,这些都是发展,都是传承,但其精神实质、价值观念、审美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唐诗和宋词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根本的区别,无论从豪放派、风花雪月到爱国主义诗词和唐诗没有本质区别,内容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形式。另外,在传承性中也包含着牢固性的一面,也就是它内在的不变性、稳定性。比如我国自古有之的“诚”、“信”、“勤俭”的社会美德;“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这些忠孝仁义传统与中华美德,一千年,两千年都没有变,也不能变。这是农业文明的特点,更是我们要保护的优秀传统。农业文明在面对今天高速发达的现代文明,其历史的局限性不断被凸显出来,在现代化面前很多传统的东西表现为不适应甚至落后,有被现代化所淘汰的危险。正是因为农业文明的局限性决定了在其土壤中孕育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也有糟粕的基因,这需要用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地剖析,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有批判地继承。谈到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不能不从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来分析。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鲁迅先生曾在1925年《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过一段话,喊出了当时的强音,曾经震撼无数五四青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青丹,全都踏倒他。”这里的“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时期的遗书;“百宋千元”指清代两大藏书楼,分别因藏有100部宋版书和10(X)部元版书而著称;“天球河图”是指古代的传统历法及八卦等;“金人玉佛”是珍奇的宗教工艺品;“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则是珍贵的中医药财富。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恰恰几乎都是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认为,“脱离反帝反封建狂飘突进的时代环境而用今天的标准和视野来苛责奋迅先生,当然是不应该的。但是,在so多年过后,在我们跨越生存、温饱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再用那时候的偏激观点来粗暴地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相当不公正的。”“在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精华’与‘糟粕’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着大量在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视为‘糟粕’,而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认为是‘精华’的文化。”所谓的糟粕,也就是不能适应今天主流价值观的那些思想、行为方式等,但这些所谓的糟粕在当时年代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只是在今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与现代化的精神存在相悖的一面,我们不提倡不倡导而已,如旧社会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传统落后思想,与传统丧葬习俗相关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相关行业、相关产品,以及束缚人性,残酷的“三寸金莲”、“凌迟”、“车裂”等传统的落后的行为方式、封建陋俗及古代酷刑,等等。但这些所谓的“糟粕”,不为今天时展所接受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事项,也属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包容的态度,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客观真实地挖掘、记录与保存遗产的所有文化基因与元素。因为这些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真实的直观体现。对其进行保存层面的保护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文化研究价值及教育启示后人的价值,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区别对待“保存”与“保护”两个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否能适应今天现代化的发展都首先要完成“保存”层面的抢救性保护,而对能够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为新文化的创造起积极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是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继承与弘扬式的保护。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

西方的现代化不仅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还有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根据原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与思想两个层面,思想的上层建筑也可称之为意识形态范畴。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它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鲜的西方文化,难免会发生冲突与碰撞。传统文化就好比是身居高墙内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在面对高墙外的世界时会表现出或好奇,或羞涩,或排斥等复杂的内心状态。传统文化面对现代化所产生的冲突“更多的则是指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而物质上的冲突并不主要,故人们又把它称为‘深层型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是指人们对保护理念、目的、价值、意义等的认知,以及如何采取适宜各类别、各项目的保护方式与方法的探索上。我们谁都不可否认,现代化带来了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快速腾飞,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产生了很多不曾有过的现代文明。我国目前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我国现代化不仅仅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其实从“”就已经开始了。但仔细审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会发现在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绩背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痛苦、血汗、曲折,走了太多的弯路,损失了太多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的传统。我国的现代化毕竟不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不是在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自然孕育的、瓜熟蒂落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是受到外界因素的迫使。这些就决定了现代化必然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剧烈的冲突,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往往都是以本土传统文化的失败与妥协而告终的。假如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没有八国联军、没有外国列强的入侵及战争的威胁下,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变法来实现的话,它必然是自然的、健康的,在整个过程中也不必完全地抛弃自身的传统。但当时的现代化是把传统文化看成是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不折不扣的绊脚石。比如“”提出的“打倒孔家店”,以及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慷慨激昂的陈词等,都见证了当时的社会趋势是要现代化,要科学,要民主,不要传统,视传统为现代化的天敌,要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我国的现代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的。当然,在今天我们不能仅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存在的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所幸的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现代化从起步到现在的时间还并不长,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现在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还为时不晚,关键是要吸取经验教训。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懊重行事,对待现代的高科技要客观地认识,特别是事关人类生存及食品安全的相关领域,更引起重视,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畸形”发展。比如现在很多母亲十月怀胎剖腹生产,而非顺产;现在吃的转基因食品,激素催肥的鸡、鸭、鹅等家禽,反季节培植的蔬菜与水果等,可以这样讲,这都是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与物质的丰富,但这其实是违背人类自然生理需求及动植物生长规律的,从长远考虑是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我国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开始意识到顺产对于母亲与胎儿身心发展的益处,也逐渐开始认识到用传统方式生产的非转基因食品,传统方式饲养的溜达鸡等家禽,以及应季蔬菜和水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人们在对待传统问题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人们在里身当前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重新审视与理性认识的过程。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优质基因愈来愈多地被重新发现,并为现代所服务。如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复苏热”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这绝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术探讨,而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焦点的重塑国人文化认同的理性回归。“一个民族,尤其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必须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重新寻找文化定位,找到遗失的自我。”目前,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在面对强势的西医文化面前,所表现出的自信与自觉,以及世人对它的重新认识与认可,也完全说明这一点的。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篇8

(一)现代室内设计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化室内设计领域,往往有些思想“前卫”的室内设计师主张抛弃传统,打造全新的设计观念,以提升现代室内设计的独特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这些设计师反对传统设计和某些装饰观念,但其依然在设计过程中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痕迹,在不经意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洗礼。这种不脱离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主要是由于古往今来设计都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往往会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室内设计师的思想和灵魂。

(二)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渊源

某种程度上讲,室内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又是室内设计的渊源。从纵向角度分析,任何社会时期的室内设计都与当时的生产力紧密相连。室内设计装饰的素材往往自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然后由设计师根据自身的丰富经验进行加工。从横向角度分析,室内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往往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并且有着自身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对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描述,是不同审美、价值观念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艺术的源泉。

(三)室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思想和文化往往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在进行多种风格的室内设计时,一方面,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与审美观念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设计作品会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也会借助“室内设计”这一媒介得到充分传播。也就是说,每一种风格的室内设计在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同时,其自身又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借助室内设计这个媒介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室内设计除了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之外,还应该为满足人们的视觉艺术审美需求做出努力。现代室内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围合面及其内含物,并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结合业主对多样化的美观需求,将室内设计分为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两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将传统文化作为室内设计艺术的根本理念,使其反映出一个民族和当代社会的精神,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科学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设计既要传承文化,又要体现当代社会的特征,将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艺术完美结合,并且和谐统一,是当代室内设计的职责。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总结整理

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可以使用总结整理的方法。比如在传统图案设计中,如果直接运用那些寓意过于复杂的纹图,可能会让受众难以理解,因为过于复杂和晦涩的纹图不利于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需要总结整理。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追求,可采取“中庸之道”,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多样化风格相互融合,使用总结整理的方法,突出整个设计的主题,从而反映出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在设计室内灯具时,为了使整体风格突出,可提取传统图案中的纹样与色彩,并进行总结整理,加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和现代装饰风格,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传统图案独具匠心的一面,而且还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突出整体设计风格的主题。

(二)直接运用

与总结整理法不同,直接运用法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接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突出整体设计风格与主题。简言之,就是对室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从传统文化元素的种类、装饰符号、传统色彩和题材等反面进行直接运用。以现代中式风格为例,设计师可以将中国红、中国画、明式家具等具有中式风格的传统元素提炼出来,直接与现代风格进行有机结合,相互通融,使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运用此种方法时,需要考虑到适度的原则,否则会给人繁冗复杂之感。

(三)凝练升华

此种方法往往对于室内设计师的要求较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比较高明的方法。凝练升华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传统元素,根据建筑和室内空间的特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将可用传统元素进行分解,从而达到凝练升华的目的。要使传统构件布置统一、风格突出。如果直接将传统装饰构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往往会给人累赘、堆砌之感。为了营造现代中式风格,满足现代人对美的追求,设计师可以将构件元素的材质、结构以及色彩进行创新,使其凝练升华,更加完美地体现中式风格与时代特征,并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三、结语

篇9

人们常说,设计的历史是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每一个时代的设计,都能展现当时的时代特点,可以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一直以来,中华文化都注重从人文与世界的关系中去认识世界,探讨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认为人文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的家居设计注重人与家居的和谐统一,让家居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充满了人文情怀。家居设计的目的是把人和家居相互结合,让人的内涵、性格、文化素养和家居艺术的风格相互统一。中国传统家居设计整体性让传统家居设计的空间形态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美丑,而是更加注重是否体现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经验。这种经验难以用一般的抽象符号来表达,因此只能从文化的角度把握传统家居设计的精髓。中国传统家居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设计理念具有独特的内涵,值得现代设计者去借鉴、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审美经验的积累,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文化感悟,为设计师自由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中国传统家居设计中人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传统家居设计人性化的美学思想内涵,这正是现代家居设计领域应该去学习的关键。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居空间设计的协调性

每一种现代化家居的设计风格都蕴含着文化背景。如果设计师想设计出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必须对传统元素做深入的研究探讨。我们要创作出极具文化内涵的现代家居作品,应该适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将其适当运用到现代设计理念当中。由中国传统元素迸发出的设计灵感,让现代室内家居设计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同时,充分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标准。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传承方式,现代室内家居设计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种设计不单单是单个文化符号的胡乱拼凑,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理解之后的融会贯通,以此来提高当代人的审美。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居设计的相互融合

现代室内家居设计经常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注入了新的灵魂与血液,其具体的运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符号的体现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和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符号的代表。中国传统图案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历经岁月的洗礼,展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意境,让设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中国传统符号作为现代家居设计的装饰元素,可以升华设计的内在气质,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活环境。通过“简单抽象、元素运用、重新组合”等装饰手法,利用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艺术气息与生活气息相互融合的设计特色。在现代家居设计中,设计师尤为重视墙面的装饰效果,墙面设计也是展现设计师艺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进行墙面设计时,可以运用中国传统图案纹样作为墙面的图纹,可以达到很强的美感。地面设计可以利用具有比较有特色的图形作为大理石的纹理,这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造型、又更加具有艺术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卧室空间是属于非常重要的区域,根据主人不同性格选取不同含义的图案进行装饰,可以让家居设计更具个性化。比如说一对鸳鸯可以寓意夫妻关系和谐,古松和竹子代表老人健康长寿。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所表达的以物达意思想。

(二)中国传统装饰构件的巧妙运用

中国传统装饰构件样式繁多,比如带有传统装饰的中国古典家具,很多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以及传统装饰陈设品等。古建筑中的木质结构梁架的建筑,使其室内显得更加宽敞、自由。花窗、门等构成独特空间,将室外风景引入室内,让室内更具空间内涵。而室内的各种装饰品,又成为居室内部空间划分极具装饰性的构件。在房子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如果进行实体分割,会让本来不大的空间显得更加狭小,如果通过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隔断来划分空间,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空间的通透,此时当然少不了家具。中国传统家具民族性鲜明,明式家具造型流畅、结构合理、坚固可靠,利用木材自然的纹理和色泽美,让家居更具文人气质,在艺术造诣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在某种方面,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特色的家具可更容易唤醒人们对于历史情感的回归。在家居设计中,明式家具和紫檀木地板的结合,风格典雅,适合书房设计。加上几个精致的门环,让柜子显得更加富有生机,让空间在保持庄重沉稳的同时不失繁琐。餐厅设计用红檀木餐桌,搭配羊皮灯,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正是中国传统的寓意。将中国传统家具中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家具中,既保持了传统家具优雅的艺术效果,又具有现代家具的简单实用。

篇10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实体;共时态;整体  

  

文化活动既然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那么,文化活动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体现“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传递前人生存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传统文化。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间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群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人要成长,“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这说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不管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并形成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当然不会是躲在久远的过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就存在于人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存在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我们固然也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成见和思维定势,但我们必然要调整、修正、剔除和补充它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马上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维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成果,我们就这样也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存在、发展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它从物质技术、行为规范、精神意识等等层面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这样看来,文化包含两部分: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它们作为文化的一体的两面,是共时态地位居于个人、社会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的本身。  

为此,应该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时代化”理解的误区:把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传统文化之後的时期,而在此前存在、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属于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谈及对现代化作时代性的理解时曾经指出:我们不应该将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从个人对生存活动的态度来说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依教授则说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现代的。”这个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鉴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之所以人们会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首要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企图到前人遗留下来的书面文献材料中去寻找传统文化。这就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进而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最好是不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保存的可抛弃的东西。由此出发,人们还认为:古代书面文献材料所表述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实,且不说这个观点只注意到了历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释性,只说它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古人书面文献材料所记述的东西,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或本来应该实现却并未实现的理想,有的则是虚伪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饰,还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从某种立场出发的、有倾向性的、为某一群体利益服务的主张,……。另一种表现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或发生的原因,总之,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例如说:“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于遭到这步田地了。”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