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策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策略方案

篇1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教学策略;浙江省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特制定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简称“新方案”),并于2014年9月9日正式,新方案一,便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一、新方案新特点

1.七科选三且不分文理科

新方案中“选考、不分文理科”成最大亮点。高考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语、数、外3门是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考生从中选择三科作为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考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

七科选三,对考生而言,选自己想学且认为学得好又感兴趣科目进行考试,“选自己所长”、“选自己所好”,不仅可增加考生自主选择机会,同时也可减轻考试心理负担。七科选三,对中学而言,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高校而言,可以选拔合适人才。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减少过度偏科、过度应试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弱化“一考定终身”

新方案确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系统革新,学生拥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

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参加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除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其余3门选考科目可自行确定,选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高考录取成绩选取其中较高的一次成绩。2015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每年4月开考除外语以外的科目,10月开考全部科目。给予学生两次考试机会,可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心理负担。

3.“专业+学校”新录取方式

新方案提出考生报考志愿将由“专业+学校”组成,考生可自主选报专业,录取也不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考生报考“专业(类)”志愿时,拥有了更多选择权,既可报考同一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报考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报考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以往批次录取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先选择学校再选择专业,如果分数不能满足第一志愿的专业,就不得不被调剂到其它专业。但取消批次后,将形成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将以专业为导向,学生先选定自己的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高校,解决了因批次录取将学校放在首位,考生被迫选择自己不太感兴趣专业的困境。同时,以专业为导向的录取方式将倒逼高校的专业建设,但也会导致学生蜂拥选择热门专业,而使得其它专业受到冷落。

二、新方案对高中教学的主要影响

1.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

浙江省原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即会考)和高考都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但新方案把学(选)考时间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接近每学期期中。考试时间改变对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首先,学(选)考时间改变,教师的排课将受到不容小视的影响。按照新方案,学生的第一次学考一般会选择在高二第一学期的10月进行,相应任教学考班级的教师势必要在9、10两个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备考,但是学考结束后,学校一般不会再对相应学考科目组织开课,教师的任课势必要重新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排课。其次,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备考。原来学考安排在学期末,基本在新课结束后,大概有两个月复习备考时间,虽然时间不多,但复习备考是在学生新课授完后立即进行,复习效率显而易见。现在学生的复习备考基本要在两个月的暑假后进行,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难免存在部分遗忘或生疏,复习备考效率将受到一定影响毋容置疑。另外,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对原来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影响,以往如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在高一期末就结束学考,到高二文理分班后有的课程就不用开设。现在考试时间变化后,课程重新设置、学生选科、部分教师阅卷等都需要时间,这将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学生选课对教学的影响

新方案给予考生“7选3”的选考自,也就是“自主选择”成为学生基本的发展。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普通学考科目,均有两次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机会。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每一位学生对这7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选择权。这一制度安排将学生选课自从原来非高考性质的校本课程向高考性质的必修课程做了切实延伸,可大大拓展学生的选课自主性,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原有的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但在学生未确定选考科目之前,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这都是新方案实施之后,高中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规定参加学考学生只需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而参加选考学生除要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外,还需掌握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和两本选修模块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人为割裂开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较大,也是“发展要求”内容,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择在高二选考复习时为学生授课该部分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这部分学科专业知识,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章节相关内容,如何处理“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也是地理教师需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专业导向对教学的影响

“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导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高考指挥棒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对社会了解不够,中学又形成路径依赖,一心想提高学生总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盲目报考专业、随意选科、不考虑自身实际,最终导致个人发展受阻。高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了解相关学科特色、学科价值与其兴趣特长、职业理想的关系以及对今后专业发展的意义,并快速让学生能在众多科目中选定适合自己的优势学科,则是必为和难为的事情。

三、新教学策略的探索

1.探索依据“兴趣+实力+专业”选考科目

首先须注重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选科首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信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是其优势学科或未来会成为优势学科。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专业上下功夫,真正让学生学到感兴趣和希望学到的内容,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进一步研修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浓厚的专业志趣。其次须把握实力。高中生的自身实力是确定自己3门选考科目的重要依据。湖州二中根据学校在全省近年来的高考状况和新高考方案划分等第的比例,将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进行了等第划分,学生依据自己的等第排名了解自己最有实力的学科,从而进行科学地选科,避免盲目选科。另外,在自己实力相当的学科中,学生还应考虑自己所在学校教学实力强的学科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最后须考虑专业导向影响。新方案确定的“专业+学校”的新录取方式,在高考改革试点区上海、浙江公布的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中发现,如果选考物理,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的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7.63%和91%,所以物理成为专业不受限制最高的科目(见图1、图2)。因此,在高中生各门科目实力相当和兴趣爱好不变的情况下,可按照图1或图2的顺序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2.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

如何解决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至关重要。浙江省有的地市对高中学期假期安排进行了如下探索。

从2015学年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实行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教学计划安排,普通高中学校在原有寒假、暑假基础上,增加秋假和春假,同时相应增减暑假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学年开始时间:从9月1日调整到8月16日;第一学期第一学段:8月16日至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秋假: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至11月10日左右,时间为一周;第一学期第二学段:11月10日左右至次年1月下旬2月上旬寒假开始;寒假:1月下旬2月上旬至2月中下旬,寒假时间约三周;第二学期第一学段:2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学考选考结束;春假:4月下旬选考结束至5月初,春假时间约一周;第二学期第二学段:5月初至7月4日暑假开始;暑假:7月5日至8月15日,暑假时间六周。调整涉及新高一高二学生,新高三学生暂不实施。

浙江省其它地区目前也在积极探讨高中段调整放假时间的安排,省教育厅出台了指导意见。相信合理调整高中段放假时间是适应新学(选)考时间改变的必然。

3.探索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08-02

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物理教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概念和规律而展开的,特别是物理基本概念。毋庸质疑,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就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重,教学过程中过分期待目标的实现,不能潜下心来研究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不对概念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梯度适宜的层次化设计,教学效果常常不理想。本文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体会,以物理概念教学为例,探究关于概念教学中目标实现的一般途径与方法,与同行们共同商榷,让我们在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努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双主体”教学平台,更加自觉地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进行概念教学,让学生依靠优秀的物理学习素质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考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教学充满盎然生机与活力,彰显个性、尽展创造的潜能。

在通常情况下,概念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简单的概念,只有质的规定性,例如,光、声、静止、惯性等;另一类是相对较复杂的概念,不仅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这种概念也叫物理量,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等。简单概念的教学目标容易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复杂概念的教学目标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依次呈现。

实践证明,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是在交往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理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的呈现依据逻辑顺序可分为五个层次,现简单具体地叙述如下:①对概念提出必要性的认识。②初步认识概念并对概念进行实验探究。③对概念探究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④概念的形成,即把对概念的定义、定性描述同数学表达式相结合,分析概念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概念。⑤概念学习的目的体现,即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运用概念的技能。

下面笔者就以九年级物理中力学部分中的压强概念为例来谈一谈概念五个层次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策略。

一、提出概念名称、感知压强概念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关注的焦点。由于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结果,它原本都存在于鲜活的自然、社会现象之中,因此,要学好概念就必须首先引领学生回到问题的原生态去,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话题,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冲动。为此,安广中学的许亚莉老师(物理教学《探究——发展模式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验的承担者)在教授《压力和压强》一节时,首先用校园歌曲《脚印》创设了问题情境,同时结合通常情况下的人和滑雪橇的人在雪地上留下的足痕深浅不同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人为什么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脚印为什么会深浅不同?在教师引导互动式的对话中,阐释出了本节要学习的两个概念的名称,即第一层次目标。

1.脚印的产生——地面受到力的作用——压力概念。

2.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压力作用的效果不同——压强概念,概念提出的时机恰到好处。

二、猜想、假设影响压强的因素,形成对压强概念的定性认识

这一环节最大化地为学生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对话的方式参与学生的活动,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提高了学生科学、民主的意识和人文素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充满探究的氛围中,很快就猜想到了影响压强的因素可能有压力、面积和受力面积,师生通过讨论以及利用演示等手段在排除非影响因素“面积”后,教师马上提出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自主设计及小组讨论达成方案,并尝试实施方案、验证假设等合作探究活动。教师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进行恰当地引导,确保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之后,在教师的协调下,收集各组实验结果,为那些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小组提供展示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成果的机会。最后,教师利用方桌与沙盘小桌实验再次强化、凸显了决定压强因素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让学生再亲自用手施加等大的力相对地按压笔尖和笔尾等联系生活中有关压强实例加深对定性结论的理解。

三、用科学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建立、理解压强概念,写出压强的数学表达式

有了定性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要揭示压强概念的本质属性还必须再回到实际的情境中去,进一步提出新问题,深化对压强概念的认识,建立概念。教师利用小方桌,在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的情况下给出具体的数值后,提出如何精确地比较压强大小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速度、密度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就想到了用比例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即可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做法的基础上再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学生结论的正确性,师生通过分析、计算压强的过程共同归纳出了压强的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了压强定义,顺势而为地再分析压强的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研究压强公式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压强概念

为了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还应对概念建立过程中的情境、定性描述、概念的定义及公式等多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并讨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概念的用途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概念的认识。为此教者针对压强公式的应用过程,用纯数学观点提出了如下问题:是不是压力越大压强也越大呢?是不是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呢?并结合实例说明你的结论。让学生建立压强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进行思维发散与思维聚合的训练,在“概念——问题——概念”的辨析过程中认识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经过这一环节的探索,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压强概念立体网络式的认知结构,为概念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应用压强概念解决问题、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加深理解压强概念

认识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进行物理思维、训练学生运用概念的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应用压强概念解释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以情境为先导,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托、以物理思想方法为支撑,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的知识理论框架。最终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了完整的“概念图式”,实现了掌握压强概念的目标,为在不同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3

关键词:艺术院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策略

一、观念层面,重视更新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要扫清观念层面的障碍,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阻碍,鉴于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新教职工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观念层面的达成一致来确保改革方案实施中阻力的减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涉及到每一名师生,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所有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宣传渠道,如校园广播、校园报栏、学生团体、校园网络等媒介,实施了立体式的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努力在全校营造出“人人了解改革、人人重视挨个、全员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改革方案的认识,增强全体师生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明确工作职责,统一思想认识,振奋精神,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和切实地行动。在不断的宣传造势面前,改革方案定能赢得了全体师生的高度认可,从而为其实施的有效开展奠定观念层面的基础。

二、组织层面,精心开展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管理,通过组织层面的精心安排可以为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层面的保证。艺术院校为了确保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在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改革方案的实施,这一机构直接由学校的决策者领导,通过授予该机构一定的职责与权力来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组织机构本身在改革方案的实施中承担的是督导的角色,因此,组织机构建立以后,就要进行任务的分解,将改革方案的实施任务进行有效的化解,通过任务化解来做到各司其职,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开展。该组织结构应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模式,这样能够增强组织机构的弹性,面对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机构能够快速反应,从而确保组织效能的提升。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在该机构组织人员的配置层面,应充分地考虑到搭配问题,学校应将各个部门的精兵强将调集到该机构,建立了一只工作能力强、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团队,这支团队在能力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互补,从而确保改革方案实施小组的有效运转。

三、制度层面,积极完善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规范,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确保方案实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完善的制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度应具有动态性,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仅仅依靠一套既定的制度来有效的应对所有情况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制度应具有动态性,能够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灵活而即使的调整,确保制度能够解决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建立在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制度围绕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来开展,制度应进一步的细化,确保其能够被有效的加以实施;三是制度应具有公开性,制度应传达给每一个师生,让每一个师生都能清楚的知道制度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在具体行动中自觉加以践行。制度的完善仅仅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制度制定以后的执行,有制度而不执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要远远大于没有制度所造成的后果。为了确保制度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执行,艺术院校可以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这样一个追究机制的建立,彻底解决有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与追究机制建立相对应,艺术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对于那些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应予以奖励,通过正强化以及负强化措施的综合采取,有效的保证了相关制度不打折扣的履行。

四、人才层面,加强培养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支撑,毕竟各项工作的推动都需要人才来负责实施。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很多时候改革方案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就因为人才的匮乏导致方案的实施效果受到了负面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讲,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来为改革方案的实施解决人才瓶颈的制约。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方面是培训,培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知识更新加速的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在培训内容的确定方面,艺术学校应紧紧围绕改革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确定,通过强有力的培训,将确保改革方案能够顺利的实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运用激励来加强人才的培养,如果说外部的强化培训是从外部着力来加强人才的培养的话,那么激励机制的充分运用则是试图通过激发教职工内在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建设,将极大教职工队伍成才的渴望。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措施的采取将能够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确保方案实施的顺畅性。

五、考核层面,及时跟进

为了确保教学管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及时的进行考核也是非常重要,通过考核可以发现改革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考核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考核指标的确定,考核指标是进行考核的关键依据,无论是定量考核,还是定性考核都少不了考核指标,脱离考核指标来谈考核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考核指标有效性的关键应做到全面性、可衡量性、具体性等特点,因此,艺术院校要根据教学管理改革方案的内容以及学校的实际来进行指标的制定,确保指标的信度以及效度;二是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如果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那么考核也就沦为了为了考核为考核,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中,学校应更具考核结果来调整以及改变实施方案,从而保证改革方案与学校实际之间的匹配性。

六、文化层面,注重构建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的提升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积累沉淀的影响全体师生的理念、精神、学风、校风等内容总和。校园文化与上述考核、制度等内容相比就是其非强制性,校园文化依靠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全体师生的行为。鉴于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艺术院校应从物质以及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校园文化的构建,争取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想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的管理者统筹安排改革方案实施中所遇到的各个问题,通过在观念、组织、制度、人才、文化等方面的齐头并进,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静.高职艺术院校文化教学改革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2期.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策略;浅析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涵义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教学策略,是基于教育学、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校教师就某项具体教学活动,为达到教学目标,有目地的、有计划的制定的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从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教学活动,每位教师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不同。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子策略内容:一是认知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是对教学内容收集、加工、记忆和提取的方法和方案;二是管理策略,是对教学活动要素统筹管理的方法或方案;三是控制策略,用于对教学活动进程的控制,是对教学活动认知策略和管理策略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或方案。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基本情况

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或方式、经验等对教学策略的制定会产生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教学工作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教学理念强调的是理性,而非“主观思维”,国家的现行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许多中职学校教师对从事的职业教学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的整体教学动机水平较低,创新程度低。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与职业教育不如人意的发展现状都促使教师缺乏成长动力,情感上不认同,教学积极性不高,对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和意义缺乏理性思考,经常是“主观认知,经验判断”。在这种教学认知水平,教学动机、态度的基础上,教师很难为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制定教学策略。

2.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低,管理策略失调。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等多方面作好准备。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情况决定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组织者,而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充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有效的研究和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料、教师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最终导致教学活动内容肤浅,方法陈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牢或很少,教学管理策略失调,影响教学效果。

3.缺乏控制能力,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落实。中职学校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导致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处于“动荡”期,心理、言语和行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时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和行为。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将面对极大地挑战。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因为主观认知、成长氛围、考核制度等原因,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进程等环节管控缺乏积极性,失去控制,进而导致对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策略无法按计划实施,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有效落实。

三、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

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是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在制定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统筹考虑教学活动环节及因素,如教学活动因素发生变化,则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

1.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统筹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涉及到许多环节和主客观因素,每个环节和因素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用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相关性比较强,需要统筹兼顾。在统筹使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或课程的不同内容,分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2.制定认知策略,为教学策略制定奠定坚实基础。认知策略是教学策略的基础内容。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都是依据认知策略而产生。认知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整体实施效果。认知策略关注的是对教学活动环节、因素的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明确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在教学目的、形式、资源、评价以及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结合教师工作经验、学识水平等因素后在制定教学策略。在中职学校,教学重在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等情况,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

篇5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学习富有意义,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呢?笔者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案例

我们来分析针对《欧姆定律》一节课分别用归纳教学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设计的两则案例:

【案例1】 运用归纳教学策略设计的教案

1.导入:讲述欧姆为探索真理,十年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最终得出欧姆定律的感人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2.演示实验

步骤1: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步聚2: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记录有关数据。

以上步骤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完成。

3.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推理: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电压增大几倍,电流强度就随之增大几倍;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随着电阻的增大,流过电阻的电流强度就减小,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电流强度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通过以上推理得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关系。

4.验证推理:设计两组实验数据表,每一组中留有适量的空白,请学生根据推理的结果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同学生一道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5.归纳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案例2】 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教案

1.提出问题:教师指出,我们曾通过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灯就越亮,流过灯的电流就越大。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2.形成假设: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有可能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学生通过学过的有关电压与电阻的知识能够比较顺利的提出假设)

3.制订方案:固定电阻、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的电阻,保持电压不变,重复上述步骤,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最佳方案。

4.实施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与假设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6.评价:检验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小组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形成最终结论(有关作业与反馈,保持与迁移等环节在两案例中略)。

二、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案例分析

运用归纳策略设计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了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并经过归纳推理得出欧姆定律,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不但对定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相对于探究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省时的,而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案例中,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因此,不但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而且通过对探究乐趣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欲望。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需要对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价,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评价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物理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策略,只有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类型、学生的现状、现有的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考虑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最好”的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 教案;教学设计;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33-02

1 问题的提出

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教学思路的显性化过程,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梳理。在阅读中学教案设计大赛的教案过程中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所编写的教案普遍存在有悖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设计点,对这些错误点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对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集和网络中所出现的教案进行检索分析后发现,这种普遍性存在于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中。对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整个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案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中学教案编写的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教师会坚持每次课前编写教案以此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显性化。教师会编教案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和学期教案审核时。鉴于对教案本身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持有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和教案编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种种原因,多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会将其视为备课的必须步骤。缺少教案引导的教学可能会使教学过程发生种种意外,教师偏离教学目标,同时不利于后期教师的自审,阻碍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同时,由于平常缺少教案编写的锻炼,关键场合(公开课、技能大赛)下,所编写的教案存在很多的教学设计理论上的错误点。

中学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比较统一,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师比例较高。但从收集的具体教案上来看,中学教师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本身的掌握情况不是很乐观,具体体现在教案中的是设计的不合理和描述性的错误。

3 中学教案常见问题分析

教案中涉及的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较多,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教案里出现的概念性错误比较多,并且呈现出知识点上的聚集效应。教案在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从收集的教案来看其形式呈现多样化,但教案所涉及的本质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对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本文把常见的问题汇总为教学设计知识错误点和整体设计不合理两大方面,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举例和说明。

教学设计知识点错误

1)教材分析环节。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有些教案不指明所使用的教材名称和所要讲解的章节,只对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更多的是只说明教材名和课程的章节名,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做分析和解释。

2)教学目标分析环节。

片段一:教案《写秋抒情――制作模仿写字效果的动画》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学会对文字进行分离;学生能够对选定的帧进行翻转,并理解其原理;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

②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够通过自主学习Flash的其他功能,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任务去探究学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Flash的作用,用该软件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上述片段一的教学目标阐述中出现几种常见的概念性错误。教学目标的主语是学习者[1],“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此教学目标的主语却是教师。“过程与方法”阐述的应该是过程方法类的教学目标,但在很多教案中,编写中不能明确区分过程和结果,易将结果表述为过程。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第三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结果而非过程。

此外,对各教学目标的排序混乱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教案在对教学目标阐述过程中缺少层次性,没有遵循教学目标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1]。片段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帧翻转”比“认识和使用橡皮擦工具”这一教学目标更具有难度,且对帧翻转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会用橡皮擦工具的前提上的,而片段一对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表述违反了递进原则。

3)学情分析环节。

片段二:教案《我要做策划――数据的简单计算、统计和直观表达》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具有学会和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对学情的分析中,由于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够,常会出现着重阐述同一年龄或群体的共有特征,而忽视具体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忽视对教学前学生所拥有的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及环境的分析,即忽视入门技能和从属技能的分析。上述片段二对学情的分析看似是说出学习者的特征,但并不符合学情分析所要真正阐述的含义,只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特征的概括,没有具体说明教学班级的学生特征,同时对该教学对象没有进行教学前的从属技能分析,即没有分析这些七年级学生对Excel这个软件在教学前是否接触和学习过,以及该学校学生所处的计算机环境如何。

4)教学方法分析环节。

片段三:教案《用数据来说话》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示范模仿、小组合作。

混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是教案中常见的错误点,在具体的教案编写中经常出现两者互相取代。如上述片段三所示,对教学方法的概括中所提到的示范模仿就是一个教学策略而非教学方法。

有些教案的教学设计中会脱离教学内容,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做术语解释。如下片段四所示,对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做了一个简明的解释。教学策略只是一个框架,具体的应用过程会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教案编写时应着重解释具体教学时对策略的采用和设计,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术语解释。

5)教学策略分析环节。

片段四:教案《故乡》

教学策略:采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实行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三步曲,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境中学习。

教案中概括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应用的教学策略不相同也是教案中常出现的问题。最易混淆的是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重难点,很多教师在学习时没有真正理解其本质和区别,导致在教案中发生相互混淆,影响教案的科学性。

以上几种教案编写中常见的错误点的本质原因都是对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提高中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是提高中学教案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整体设计思想不合理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只提出课时所用时间,不对时间进行过程细分;对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前准备和教学后总结所分配的时间过长;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时间不好分配,给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学难点分配时间过多,给简单的教学重点分配时间过少,不易强调出教学重点;分配的时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

2)教学过程设置不合理。导入新课时,缺少引导学生将案例与所教新课内容进行联想的关键引导语,使得整个课前引导案例与课程脱离,从而没有实际性的引导用途;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没有连贯性,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案例单独存在、没有联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完整连贯,教学缺少层次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常见情况没有做估计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阐述过于理想化,增加了实际教学时的难度;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次序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次序,使得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所教学的内容完全一样,没有相应地增加新知识,单纯性地巩固知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设置解答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构建。

3)教学总结缺少科学性。教师自己做总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性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让学生做总结,教师没有进行总括性的归纳,使得知识的传授缺少聚焦点。

4 总结

教案中出现问题群聚的现象反映的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提高教案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选用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能力[2]。学校在教师正式入职前应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统一培训,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评价和审核教案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3-46.

篇7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重视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但是对课后反思却不够重视,进而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方案的优化和教师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积极对教学信息进行课后分析与反思,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设计、轻反思”的倾向比较明显。信息技术教师过分看重教学结果,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精彩、失误、创意、灵感等都没有在课后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整理,没有为教师日后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在加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课后的反思,及时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需要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关注为前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各类细节问题的关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学情信息进行有效搜集和系统分析,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来反思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为接下来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开展单向灌输性、标准性的教学活动,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和互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暴露自己,这样才能为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创造条件。例如,为了检验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安排一个“任务”,在课堂的末尾让学生根据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尝试,这样可以以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带着“任务”学习,而课堂末尾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恰恰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标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再制订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而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则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会直接决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由于多是提前进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与“学”之间的不协调,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不适应时,就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涉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互动方式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大小等。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避免灌输性的理论教学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动画制作”的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能否自己制作Flas,是否有自己的创造力等;同时,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动脑,才能更好地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持续优化。

三、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精彩与失误

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不仅要反思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反思精彩之处,还要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创意、灵感等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进行总结,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师精彩的设问,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的课程导入等,教师都可以进行很好的总结,作为教学经验进行积累,或者同其他教师进行共享并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败笔,教师更是要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在上课结束后要多加强教学反思,看教学设计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举例讲解分析是否恰当等,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敢于承认和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犯的错误,才能将这些教学信息作为优化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参考依据,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再次,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一闪而过的教学创意、教学灵感,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记录,因为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日后很容易忘记。如果能将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充实到日后的教学设计当中,将会对教学案例的优化提供很大的帮助。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意义;运用;方法

心理学认为:反思是人的一种积极地心理感知活动,就是活动的主体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省与评价,因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自己发扬优点与长处,弥补缺点与不足,达到不断提升自我的目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计划和合理的行动依据。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反思的动机与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反思的参照系就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又怎能进行反思性教学呢?我曾设计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观摩课。注意运用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如通过认读教师或学生自己的名字、商标名称等,创设识字的生活场景,将这节识字教学课融入到生活场景中,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我这样考虑是受益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理论。

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外,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教师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反思型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因为,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行然后知困”。学是促进自我反思内化动因。

二、要不断反思教学行为,矫正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偏差

反思自己的行为,应该包括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

(一)对教学态度、行为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二)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语文教学,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强调要背诵某些诗文,但收效不大。我认为可以采用“复背”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背诵熟记一批优秀诗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做法可以这样:一是复背的材料要精选;二是复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复背的过程纳入课堂;四是集中时间进行复背训练;五是开展背诵竞赛,寓“背”于乐,及时做好复背情况的反馈。从学生的收获来看,选取抓好复背的教学策略,的确有利于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后来,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表演动作,有的学生摆设小道具,有的学生参与评价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既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又学习了语文知识。

三、要加强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与课前课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教学计划相对而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设想,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教师要反思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例如,教师进行反思《挖荠菜》一文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富裕生活状况等,学生可能会对作者那种怀念荠菜的特殊感情不理解,学生甚至可能会谈及代沟问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策略 生活实际 互助式教学 导学案 反思

教育是一门艺术,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是需要我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在这里,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初中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教学策略。

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地理是一本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它的生机与活力,不要将它教成一门刻板的、识记型的学科。要努力体会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这个思想,让学生把生活融入到学习、把学习融进生活,从而使地理教学更加的生动、活泼和有趣。具体的方法有: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能够敏锐感知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2)强化生活实践能力,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从做中学地理。(3)帮助学生建立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他们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强化他们对于联系的敏感度。(4)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其自身的知识架构融合,摒除陈旧甚至是错误的生活体验,使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5)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二、建构互助式教学模式

现如今已经是素质教育时代,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互助学习、探索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模式之一。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三大流程来进行组织。

1.发现问题。这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改变,将老师单纯的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这一阶段开始,就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提出他们认为有用的疑问,然后组员之间先进行讨论,得到统一意见后,再让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最终确定问题。

2.解决问题。带着他们一致同意的正确问题,再次分组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一阶段,组与组之间先不进行沟通。

3.总结归纳。这一阶段,组与组之间将各自的解决方案和研究成果公布,然后全体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最佳方案,总结遗漏和不足,最终形成一个统一思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便能很快建立起来,最终形成他们自身的能力。

三、活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现如今,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应用正是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导学案教学模式贵在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一般包含以下三个过程:

1.课前练习,在练中学会自学。这是导学案的重要步骤,需要我们精心编排练习题,将教学目的、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等融进习题之中,让学生在习题中学会自学。

2.课堂实时互动和探索,落实教育目标,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3.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检测,突出重点难点,关注基础知识,逐级划分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不论什么学科,如果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缺少变化,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影响教学效率。在初中地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勇于创新和探索,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在这里可以举一些比较常见的方式:(1)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进来,比如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走上讲台,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思路来讲解新课。(2)组织知识竞赛,评优评先,提高学习兴趣。(3)引入实验,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认识。(4)组织实践考察活动,亲近地理,感知知识。(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等等。

五、反思式教学

教育是一个严肃地活动,作为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必须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才能使教育工作质量提高。反思式教学其实就是能够利用好“反思”这个武器的一种教学方式。概括来说,反思式教学包含的内容有:

1.反思教学观念,摒除落后的思想,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的不好传统。

2.反思教学设计,多学习、多思考,将好的教学设计方案保留和发扬,将落后的教学设计更新或者放弃。

3.反思教学过程,这是反思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关键部分,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优缺点,及时调整各改进。

4.反思教学态度,包括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工作态度要端正积极,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5.反思教学方法,方法千千万,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多总结、多归纳。

以上,只是从五个方面笼统地涉及初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其实,还有很多高效、有用的策略就摆在那里等着我们使用和发现,只要我们能做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提上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慧. 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 地理教育,2005(01).

[2] 王秋林. 地理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J]. 时代教育,2009(08).

[3] 闫龙.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应用;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我觉得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待业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二、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反思能力

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反思的参照系就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又怎么能进行反思性教学呢?我曾经参与一位青年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设计,这是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当时,我建议这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如通过认读教师或学生自己的名字、商标名称等,创设识字的生活场景,将这节识字教学课融入到生活场景,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观摩课获得专家老师的一致好评。我这样考虑是受益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理论。

当然,除了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外,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老师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反思型教师必须做到的。

1.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语文教学,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强调要背诵某些诗文,但收效不大。我认为可以采用“复背”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背诵熟记一批优秀诗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做法可以这样:一是复背的材料要精选;二是复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复背的过程纳入课堂;四是集中时间进行复背训练;五是开展背诵竞赛,寓“背”一乐,及时做好复背情况的反馈。从学生的收获来看,选取抓好复背的教学策略,的确有利于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2.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待业习惯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么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后来,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表演动作,有的学生摆设小道具,有的学生参与评价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既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又学习了语文知识。

三、反思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教学计划相对而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设想,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教师要反思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么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例如,教师进行反思《挖荠菜》一文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富裕生活状况等,学生可能会对作者那种怀念荠菜的特殊感情不理解,学生甚至可能会谈及代沟问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建构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教学评价方案,这种包括教与学在内的评价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人才观。新的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最新颁布的评价方案,都强调教学的评价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更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例如教学《挖荠菜》,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就不是仅仅看学生理解了哪些词,会读哪些字,在评价过程中,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如复述、概括文意等,这可以是一种定量的评价,可以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价,也可以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