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网络课堂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 网络课程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课堂教学以其直观性、可重复演示性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新选择,其直观、简明、便捷的教学特点深受新时期学生的喜爱。所谓网络课程,就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技术,预先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网络的便捷性可以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地了解教学内容,获取教学知识,评估教学的效果,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针对如何解决女性健康的问题,帮助女性进行疾病诊断和常规保健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提高学生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课堂,通过使用图片、影像、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能够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授与护理有关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护理知识,既方便将复杂的护理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1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网络课堂的内容形式单一

网络课堂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现在的《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的情景就是将网页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师在镜头前讲授,另一边是讲课内容的文字书稿,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出网络课堂的优势。

1.2网络课堂互动交流较少

互动交流不仅是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网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充分的互动交流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建设却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没有设立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们通过分工协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方式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使得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1.3网络课堂教学设计不完善

网络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应关注设计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更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学习是否增长了护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护理技能等,这才是网络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但是,现有的网络课堂设计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及时跟进了解教学的目的是否实现、学生对网络课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工作。

1.4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不足

网络课堂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服务,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但是《妇产科护理学》的网络课堂资源较少,现有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堆叠,没有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简单实用的教学资源,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体系,以致学生即使想通过网络课堂学习也缺乏相关的教学内容、案例以及实践技能操作。

2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2.1丰富《妇产科护理学》的网络教学资源

一方面,组织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根据《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任务要求,从护理的理论知识、护理的基本技能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旁征博引、吸收借鉴相关的资料,丰富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组织专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类人才,将传统的书本知识转换成图片、影像、声音、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将复杂、难懂的护理技能以直观的影像等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反复揣摩,提高学习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2建立情境化的网络课堂教学方式

一方面,网络课堂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就《妇产科护理学》某一方面的知识通过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等方式,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建设可以建立网络虚拟教室,对同时在线学习的学生进行分组,布置问题让他们相互讨论、找出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建立网络答疑系统,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或没有学会的护理技能,通过向教师留言,由专业的妇产科护理学教师进行答疑,通过互动问答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篇2

关键词: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华中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75

何谓课堂?《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指出,“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称课堂。”①何谓大学课堂?词典、辞海中并设有专门的解释,但身处大学校园,笔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以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及以数字网络在线学习为主的“第三课堂”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铁三角”。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拓展课程以“第二课堂”为落脚点,涉及网络课堂、混合课堂、传统课堂等多种课堂模式。其中,《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课堂没有盲目开设混合课堂、研讨课堂等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了理论实践“二加一”模式。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笔者将以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探究当前大学课堂的亮点与不足,并提出思考。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课堂的现状

如表1所示,该门课程将理论授课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专题授课。笔者从2015年3月至4月分三次参加该门课程的学习,发现:三次课堂出勤率分别为81.63%、75.51%、85.71%;天气情况分别为晴、晴、中雨;课堂教学均包含导入、整体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三个方面。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课堂的亮点

(一)理论结合实践的“二加一”模式

课堂的英文单词“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那么阅读的实施者是谁?说出来这个动作的执行者是谁?纵观我国大学课堂,改革的浪潮不断,前进的脚步艰辛,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2005年,学校推出网络视频课堂,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网络进行延伸与改变。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教师会对每个学生登陆课堂的时间进行查询,监督学生学满规定课时。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相处方式的改变,虚拟网络迅速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却显得不太顺畅。

2013年初,学校首次推出新型授课方式――混合式课堂,“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每班不超过40人,上课时间以网上学习为主,面对面的答疑、研讨时间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学时的30%。”

2013年12月1日,校长杨宗凯在第十二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表示,“本校计划未来3年内,所有本科课程今后都将录制成视频,教材上能学到的全都放到网上,课堂主要用于讨论问题。网络课堂和混合式课堂将成为本校的常规课堂。”

时至今日,华中师范大学网络课堂与混合课堂模式全面落实,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仍扎根于课堂。十年的改革之路,输入了新鲜血液却并未根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与此同时,网络课堂和混合课堂存在的不足也逐步显现。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2014年5月发放的混合式课堂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可知,32.69%的同学平均每周登陆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32.49%的同学平均每周登陆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的时间在1-2小时之间,6.33%的同学平均每周登陆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

分析2013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发放的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部分),笔者发现,54.01%的学生认为完全网络课堂的学习负担最大,22.46%的学生认为传统课堂的学习负担最大。

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没有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面对网络课堂与混合课堂会选择刷课的方式“应付了事”。华中师范大学的素质拓展课程课堂对三种课堂模式均有涉及,所取得的效果各异。《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课程没有采用网络课堂、混合课堂,也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关注到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学习,强调理论和实践学习结合,强调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收效可圈可点。

参与的学生表示,该门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网络媒体资源,通过解析当下热点和生活小事进行理论学习,基于理论学习进行团体辅导,切实体会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实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是建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二加一”的模式能够较好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推进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的主力军,不断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和有效途径。”②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这一特点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和职业发展刚好契合,故该门课程对推进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大有裨益。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课堂的不足

(一)课堂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

授课教师应该带领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户外体验活动,将全体学员分成若干组,学生带着相机发现和拍摄校园里“文明与不文明”现象,最后完成《身边不文明现象记录卡》或《美丽校园・文明现象展示卡》,并在校园进行展示。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在团体辅导时关注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建设,而非文明现象的采集,同时欠缺作品展示环节,与计划有偏离。

(二)大学课堂局限于大学教室

笔者通过三次课堂学习发现,不论天气状况如何,大学课堂主要的实施场所仍旧集中于大学教室,团体辅导也不例外。故笔者认为该种大学课堂仍旧停留在《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所提及的关于“课堂”含义的最低层次。

四、结论

《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课堂的教学情况是素质拓展课程课堂教学情况的一角,而素质拓展课堂的教学情况又是大学课堂的一个缩影。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有大师,大师在大学课堂,而大学课堂仍旧没有期望中的大气,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大学课堂之大,不在于楼宇之宏伟,不在于面积之宽广,不在于规模之庞大,而在于学风、在于人心。

(一)大学课堂之大在于学风

大学课堂之大在于学风的大气,而非学分。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是为学分而学,因此盲目上课、刷课,那学风蔚然的大学课堂也会变味。有学者提出,“要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化就要实现大学生在第一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中所取得成绩,以及在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中所取得成绩综合评价的科学化。”③事实证明,学分只能作为一种硬性指标约束学生的学习,要彻底改变大学课堂教学情况就要营造一种崇尚学习的氛围。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安排课程。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发展需求和年级差异制定不同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教师要善用教学资源,注重理论和实践衔接,增加知识讲解和技能传授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打造综合实践课堂。

2.适当采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真正走入课堂。

3.完善课程考核。考核方式应当做到因课而定,因需而定,更加多样化。

4.利用校园资源。定期举办各种基于学生需求的讲座,邀请校长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交流,邀请知名教师进行品德教育,邀请优秀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形成一种爱学、能学、会学、善学的氛围。

(二)大学课堂之大在于人心

大学课堂的学术氛围并不是大师坐镇、增加课题难度就可以营造出来,学生个人是否想要学习、对学习是否有意愿更为重要。

人心既指学者的求知心,也是指教者的包容心。

于求学者,“去标签化”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辅导员或许没有教授博导专业博闻,但他们是较为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需要的人。我们应当以一颗谦虚的心接受知识,以一颗平和的心交流探讨,才不至于让大学课堂失去人情味。

于传授者,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课堂以何种形式呈现都需要深思熟虑。受访教师表示,“当前的大学生不是一个麻痹、不关心时政热点的群体,只是我们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建议,一方面,教师可以用适量的素材和视频来吸引学生,走到学生中间。另一方面,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要启发诱导学生,而非控制强迫学生。大学课堂对教师的心态要求较高,一颗有容乃大的心极为重要。

在此鸣谢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和接受访谈的两位教师。

注释:

① 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863.

② 李正军.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66.

③ 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6-39.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产品设计;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01-02

一、研究背景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产品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主要教授产品设计的一般程序和相关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造型基础、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等课程知识,运用标准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展开设计实践。本课程因涉及多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且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掌握的方法与思路都非常丰富,故而这门课对学生来说需要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作业操练。针对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我校的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网络课程教改实践中,我们将网络课程构建起来,并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建设了以课堂为舞台、网络为后台的双平台教学模式,和实现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同时使教师也能够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密切有效的监管和辅助推动,以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二、课堂与网络的教学职能与教学特点

从授课形式和教学效果来说,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职能各有特色。课堂教学比较形象直观、有序高效,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容易感染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对一指导,而且有些需要辅助练习的信息材料不易方便获得,学生的思考练习也就无法更加有效进行。网络教学具有时空开放性、信息丰富性、交互便捷性的特点,学生能够被丰富的知识所吸引,能够更宏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可以随时查阅各类知识点并进行练习和自测,教师也能够与之一对一进行监管和交流,但是课程重点难点的解析在网上传达不够形象生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能很透彻,学生的积极情绪难以调动。

因此,此次在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综合运用课堂平台和网络平台,使课堂与网络教学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创设了系统性的双平台学习环境。

1.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辅助他们建构知识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格外注重情境的创设,突出面对面互动交流直观性特征,师生在这里能够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进行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和情趣的沟通,双方的交流兴致和参与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①启示引导的教师舞台,课堂首先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倾注智慧与经验的表演舞台。在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这门课中,课堂教学主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堂教学重点讲授课程概论和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等主要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其他一部分课程知识内容则简略讲授,留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由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因此课堂上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展开重点教学,主要突出两种教学手段:一是使用情境创设手段导入产品设计相关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形式传达,以融入情感、贴近生活、用语生动的情景描述与相关视频引人入境,将产品设计课程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娓娓道来,并以设问形式调动学生共鸣体验和同步思考;二是选取典型性、深入性的教学案例阐释设计流程、设计方法、设计理念,采用分步解析的手段,将产品设计案例的背景内容如市场环境、过程中的问题与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生动解析,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同步思索与探讨。这些过程中,绘声绘色的“表演式”教学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视频工具,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框架和学习策略。②交流互动的学生舞台,课堂教学的另一职能就是提供给学生社会交互与展现成就的空间。本次改革中课堂教学专为学生提供了一部分时间建设社会交互舞台:一方面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们在课上展开讨论、发表见解,通过作业讨论过程,学生们习惯于“头脑风暴”的热烈讨论,大大提升了思考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学习任务完成后,将由各个学生团队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成果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将对展示成果进行提问、评析、建议和打分。这种交流也令学生的思维和应答能力都变得灵活流畅。在作业展示时,课堂上众目聚焦的讲台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公平竞争、互动交流的舞台,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课下主动学习、丰富自我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从大家的提问和建议中获得启发,进一步地完善自己的作业成果。

2.网络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后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也说明了网络教学作为学习后台和大本营,在本课程中将承担更多自主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将承载学生更多的学习精力和提供活动与交流空间。每一阶段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就需要进入网络课堂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深入地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远程监督和指导,在学习方法和课程内容上加以指导,辅助学生顺利完成网络课堂作业。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网络学习任务主要有非重点章节和参考资料的学习,以及完成课下作业。产品设计网络课堂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如下运行模式:①阶段性的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方式是本课程改革欲达到的重点目标,这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本课网络课堂中针对各个知识单元,由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多个完整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分为四个阶段:任务布置、任务求解、任务点评和任务终评。任务布置阶段,教师在网上布置各个学习任务;任务点评阶段,学生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调查、分析讨论完成学习任务,适时通过网上答疑向老师求教,教师可以一对一地为学生解答和指点;任务点评阶段,结合了课堂教学,随机挑选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任务成果(如设计定位作业中要对某类产品的消费者群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准确描述),师生共同点评,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并修改作业;任务终评阶段,最终作业上传网络后,再由教师进行终评,给出该项作业成绩。②情境化的网络教学,美国著名情境认知研究专家布朗和科林斯认为,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他们不能孤立地镶嵌在个体的大脑之中,而是通过情境中的文化活动或工具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因此要让学生在网络教学中能够真正进行有效学习和动脑筋思考,不能靠教条的知识罗列,而应引导学生进入与现实相联系、容易理解的情境。在本次网络课堂的课程建设中,特别安排课程课件各个章节知识点都有情境化的案例说明,如商业化产品设计思想方法一章中,产品开发、市场分析、消费者研究等都营造了富于感性的案例情境启发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并以大量图片、丰富描述、视频资料等方式渲染内容生动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同时,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展开同步思考。情境化教学令学生能够从理性和感性上理解课程目标,思考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令学生形成自我观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兴趣。③师生共建的学习资源,产品设计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实际生产以及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的设计应有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在作业过程中常常需要查询和参考相关资料,因此,网络课堂还提供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新鲜信息,主要包括新科技与生产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现实的和概念的产品案例和新鲜设计思想与方法等,使学生不断地接收到较新的设计潮流与热点信息之中,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思路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上的发言也就愈加踊跃。这些信息资源由师生共同建设,学生们参与到学习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通过对实际设计信息的自主理解与加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与相关知识结合,进行主动建构和联系应用,不再僵化理解课程理论,而是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④畅所欲言的网上交流,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交流的方便性和多元性。此次网络课堂建设为促进交流,搭建了答疑系统、论坛系统,实现网络交流功能。同学们如果在学习和作业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随时在答疑系统咨询教师,教师会保障每周有二到三次查看网上的学生问题,使学生的疑问得以解答。网上论坛供学生们彼此交流,供学生们共同探讨和分享学习上的新发现和彼此在设计上的想法、经验等。教师通过答疑系统和论坛系统保持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的关注和了解,在课堂上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来激励和表扬学习积极分子,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如表扬优秀论题,请论坛版主发言等。

三、教学改革小结与展望

此次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与网络的双平台教学建设具有启发性、驱动性、监控性、搭配性的系统化教学环境,使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兴趣激发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和积极表现者。毫无疑问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改方案初步运行中也呈现出种种的问题,如学生较多,任务驱动时间难于一致把握;小部分学生难于调动其网上自学积极性;教师对网络进行监管和经营比较费时费力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探索解决的方法,网络与课堂双平台的教改方案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进程中继续不断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网络学习;激励;机制

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来说,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更具生动性等特性。网络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能充分体现学员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时代性,网上资源的无限共享性和无冲突性等特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但是网络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缺少辅导教师面对面的评价和监督,学习的完成要靠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等。因此建立网络学习的激励机制是网络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为广大市民的学习提供服务的重要保证。

激励原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其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和目标3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连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激励机制就是这些有效方法的一个有序集合。网上课堂的建立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一个基本载体。如何通过这一载体可持续地引导社区居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建立网上课堂的学习激励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愿景激励

愿景是人们心中或头脑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个人愿景是个体对自己未来发展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当一个个体拥有清晰的个人愿景时,便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他去实现这个愿景,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组织愿景是指当一个组织有了比较一致的共同意象或景象时就可以称之为组织愿景。组织愿景一旦形成就会在组织中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一种无可言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创造出人与人互相关联,融为一体的感觉与体验;这种感觉与体验遍布在整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之中,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的始终,并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贯通起来。组织的共同愿景对组织中的个体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个体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个体学习充其量只会出现被动的“适应型的学习”。

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课堂学习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关系,即使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内部诱因,也能从外部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学习缺乏课堂学习固定的外在激励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主要依靠学习者的个体特质、个人素养来激发与维持,因此更有必要对学习者实施愿景激励。对于网络学习群体而言,个人学习愿景就是提高技能、丰富生活,完善人生。共同愿景则强调团队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是建设学习型社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激发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学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等举措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参与活动的学习者会认真思考学习的需要和目标,从而在头脑中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景象,逐渐树立起个人学习的愿景和组织学习的共同愿景。学习口号一旦征集成功并在网上公布以后,由于这是学习者自己提出的学习口号,必将会对学习者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弘扬区域传统特色文化为实现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础。

愿景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斯洛与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系统论。网络学习中的个人学习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网络学习中的个人学习是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中最佳实践。网络个人学习能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网络个人学习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们实施愿景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唤起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复苏,激发起人之潜能,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原景激励的作用。

作为现代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论,在网络组织学习中起着宏观的指导作用。网络学习中的组织学习,除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外,还渗透了系统论的指导思想。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归纳在一定的系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组织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行为,系统行为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在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效应、连锁反应,从而有的方矢地推进愿景激励的实施。

二、兴趣激励

兴趣激励是诱发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特点。网络学习环境的图、文、音、视等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开放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创意、高效便捷、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课件和辅导,都能给网络学习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极大的兴趣。但是一旦网络学习者对这些模块熟悉之后,他们的兴趣也随之慢慢减弱了。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网络学习环境,不仅仅是一次性地整体改变,而且还要不定期地改进网络学习环境的某一部分,以此来吸引网络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兴趣。

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是激励学习者参与网络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网络学习内容应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于中心城区的白领阶层,可设置一些适合职场需要的学习内容,比如英语学习,职场技能,科技情报和专业电子期刊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则可设置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课外辅导等内容,以吸引他们经常上网学习。网络学习的形式应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励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知识竞答室,测试学员在网络学到的知识,可以向通过测试的学员授予相应的称号,只要坚持学习参与测试,就可以获取从小学生一直到博士的头衔;此外,还可以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弹出式礼包,里面的礼品是随机获取的,可以是金额不等的学习币,也可以是免费学习券,还可以是实物兑换券等。

兴趣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追求本我。从弗洛伊德观点看来,兴趣就是人追求自己潜在的本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有着区别与他人的自我与本我,我们实施兴趣激励,其实则就是唤起潜在的本我,从而激发起人的学习潜能。兴趣激励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其思想内涵就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追求潜在的本我,兴趣激励的过程,也就是追寻潜在本我的过程。兴趣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通过满足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征服感,从而充实自我,追求本我。这里既有人类无意识感知外部世界的动物属性,也包括人类主动追求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社会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激励就是通过追求潜在的本我,从而达到提高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目的。

三、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向学习者授权,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的认可,公平、公开的奖励制度等等。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

对网络学习群体的精神激励可以包括采纳他们的建议。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才智,但究竟如何激发他们,则需要动一番脑筋。实践证明,让学习参与者提建议就是一个好方法。网络学习的群体可以就网上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提出他们的建议;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则根据学员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对网上课堂进行定期调整。网络学习群体一旦发现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则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精神激励还包括让网络学习者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在学习平台上开设网上展示厅,学员可以上传个人满意的摄影作品、书画作品和手工艺作品等。对于作品点击率高的学员,网络平台的管理者还可以帮助学员在网上开设个人展厅,集中展示某一主题的作品。此外,还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设置学员学习积分排行榜,对于积分排名在前的学员可以评选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学习之星,并颁发荣誉证书。对于坚持学习并通过测试的学员,则分别授予从小学生到博士的头衔,。对于多次获取荣誉的网络学习者,还予以奖励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精神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各种需求是有一定层次性的。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激励的主要作用机理就是通过满足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即通过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来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精神激励正是通过不断地引导、激发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精神需求,从而为个人学习引来源头活水,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就是精神激励最大的优点与特点。

四、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奖金、奖品等,通过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机与积极性。

参加网络学习的学员可以获取一定的学习积分,学员学习积分是指学员(市民)完成网络课堂的学习内容,经学习过程量化考核,从而反映个人学习成果的情况。学习积分的获得一方面通过经常登陆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则通过学习、测试和参加论坛的讨论获取学习积分。获得学习积分的同时就获取了学习币。一个学习积分可以兑换一个学习币。具体的积分获取途径如下所述:

(一)课程学习积分。每完成1学时课程学习获得1学分,单门课程最高学分不超过3分,单门课程少于1学时超过0.5学时,获得0.5学分,不足0.5学时课程不计分。课程进度为100%,完成80%进度即给学分,达不到则不给学分。

(二)课程测试积分。采用答对率进行计分,学员在完成某门课程测试或者完成某门指定测试,达到60%的答对率(即合格),就可以获得该门测试的学分,每门测试的学分设定根据具体测试内容随机设置。一般情况下为1学分。

(三)论坛讨论积分。该积分主要包括发贴、回帖等方法讨论内容。

学习币可以参加在线抽奖活动,也可以进行实物兑换。在线抽奖可以随机获取各种金额不等的奖品。50个以上的学习币起就可以参加网络课堂的在线抽奖,每参加一次抽奖要扣去10个学习币,奖品为5-100元人民币价值的奖品。年底学习币将进行归零处理,也可以按照50%比例留存到下一年度。每100个学习币可以兑换1元人民币价值的实物。网络课堂管理平台的管理者每年在预算中留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物质奖励。

对于网络学习的积极分子,要定期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选出来的学习之星,除了给予精神奖励之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给学习者颁发一些学习用品,如鼠标、键盘或者U盘等作为奖品。也可以奖励学员免费参加社区开设的收费面授课程班,还可以直接奖励奖金。这里必须阐明的一点是:在目前我国所有的成人网络学习中,物质激励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它只是精神激励的一种物化形态。网络学习中物质激励还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点。当我们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特点之后,就可以更正确地运用物质激励这个基本举措,达到促进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竞争激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其潜在心理都希望自己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积极成长,努力向前。当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与特定的竞争对象发生碰撞时,其个人的超越意识就会油然而生。不服输的竞争心理人人都有,强弱则因人而异。即使一个人的竞争心很弱,但他的心中也总会潜伏着一份竞争意识。我们可以利用人的这种心理,为网络学习群体找到或设立一个竞争的对象,让对方知道竞争对象的存在,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主动展开竞争,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竞争激励包括个人学习竞争,街道学习竞争和单位集体学习竞争等。个人学习竞争包括个人学习积分排名,获取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网上展示厅的点击率,论坛的跟贴率,获取各种学位头衔,升级为志愿者等等。除了开展个人的学习竞争之外,还可以在网络课堂开设街道学习排名竞争,定期在网上公布各个街道参加网络课堂学习的总人数和总的点击率,每年都对排名在前的街道进行奖励,可以通过授予学习型街道先进集体称号并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此外,还可以开展单位集体的学习竞争,定期在网上公布各单位集体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总人数和总的点击率。对于每年排名在前的单位集体,可以授予学习型单位称号,并作为评选文明单位的重要指标等。

竞争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用生存,不适者亡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竞争激励顺应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相互竞争,从而激发起机体自身的活力,达到推进事物发展的最终目的。

竞争激励能激发各种机体自身的内在潜力,产生一种超越、战胜对手的欲望与行动,在这样一种互相攀比,互相竞争、互相超越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产生1+1>2的互动效应,从而达到推进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竞争激励是推进网络学习重要手段,正确地把握与运用竞争激励,能有效地促进个人与组织学习的积极性与持久性。

六、合作激励

合作激励是指力图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改善网络学习者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网络学习的合作激励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合作;专项志愿者与学习者的合作;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与学习者的合作。

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合作包括学习者之间开设的各种论坛。网络学习者可以在论坛讨论各种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者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学习问题。对于跟贴较多的论坛,网络平台管理者可以将这些论坛设置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也是对学习者积极讨论的一种激励。对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分子或者学习骨干,可以发展他们成为网络课程的专项志愿者。他们定期到网络课堂开展在线服务,志愿者在线服务每小时折算一个服务学分,计入志愿者服务学分,不足一小时的计入累积。如果志愿者每年在线服务时间未满2小时,登陆查询时,显示提醒级别为公益人士。如果已经超出2小时服务时间,显示提醒级别为热心公益人士。如果服务时间满20小时,升级为爱心大使。通过专项志愿者的在线服务,帮助网络学习者解答各种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如果学员和志愿者都无法解答,那么网络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与网络平台管理者的合作来寻求帮助。

网络课程学习毕竟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成人网络学习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网络学习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激励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群团效应、协同说。合作激励是通过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产生一种群团效应,达到以强带弱,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目的。根据协同说的观点,在整个合作机制的系统中,系统内部的合作与协同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系统中,只有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才不会破坏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才可能产生有效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整个系统有序、健康的发展,才能达到系统整体推进的目的。一个系统内部如果没有合作,没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孤军突出,单打独斗其实并不是好现象,没有合作,就不能达到系统内部的相对稳定,就不能有效地推进系统的整体发展。

篇5

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主要以学生教学评价(SET)为依据。大多数的研究者和教学管理层也公认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获益者,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是教学效果唯一最具有可信度的指标,并设想该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准确体现教育价值和发展趋势(Alfred P. Rovai. 2006)。Algozzine et al.(2004)指出,学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初衷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仅限于师生之间的具有私人属性的形成性评价。然而,经过数年的演变,SET已越来越发展为帮助学校管理层作出鉴定的终结性评价。正是出于此变化,美国教授Birnbaum’s(1998)在加利福尼亚一所公立学校,对208位教师进行了调查,65.4%的教师认为,严格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会造成负面影响,72.1%的教师承认为了提高评价的分数,有过对教学应付了事的经验。因此,本文对本校200名学生进行了有关网络辅导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旨在探究:网络辅导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和网络辅导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

一、“课堂面授+网络辅导+网络自主”外语教学新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对本校本科生一年级英语79班、80班、88班、86班和二年级英语75班、76班、82班、91班,随意选取200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150份,专业涉及学生外语水平低、中、高三层次,以求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式。问卷共22题,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

总的来说,学生对教学模式较满意。对自主模式下的个人学习效果评价却存在不同看法,认为效果一般的为67%,较满意的41%,不满意的34%。对于“哪种课堂英语学习效果最好?”学生打分为:多媒体教室57%>普通教室47%>网络辅导32%>网络自习16%。“对英语教学效果评价参考的标准”,可看出,学生评价标准存在多样性,但“教学方法、英语学习氛围、教学态度、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还是普遍公认的参考指标。

访谈中有学生说:“网络辅导课面对的主要是电脑,并且两个班同一教室,缺乏有效互动……”,“网络有时因脱线不能正常学习,有时因上机技术不熟练浪费时间……”,“网络课辅导不针对个人,自学抓不住重点……”Vonderwell’s(2003)研究表明师―生、生―生的及时交流是网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流的延误或中断使学生学习受挫并降低学习动机。Logan(2002)调查也发现电脑技术问题是学生网上学习的障碍,提出网络学习中的交流有四类:教材内容、逻辑思想、电脑技术和学习情况评价。22%学生学习上的问题都针对电脑技术方面。因此,学生因技术问题导致该网络课程学习受挫,在此种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是不真实的。(Marry K. Tallent-Runnels,2005)。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学生基本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虽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学习效果不佳(68%),原因有:不知如何寻找合适的自学内容(57%)、自学时间不合理(49%)、网络自习次数不够(49%)、不知如何安排自学内容(48%)、自学资源缺乏(32%)。学生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有不同期望值。对于多媒体,学生期望能在所创造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外国文化并进行集体口语和听力练习,利用先进设备高效率、轻重分明地讲授精读知识点(播放相关影视86%>课外知识拓展84%>口语练习47%>听力练习46%>精读课文授课38%);对于普通教室(黑板―教材)应利用互动性较强特色,弥补黑板不足,多进行输出性语言技能训练和答疑(读写练习47%>口语练习44%>课文难点答疑40%);对网络教室,因互动性较弱,网络资源丰富,学生每人一部机子的特色,可由学生“量身而做”自觉进行听力、阅读能力训练并巩固学习效果(听力课本内容78%>课外相关听力资料72%>课外相关阅读资料59%>预习复习精读58%)。

二、网络辅导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

1.一堂好的网络辅导课堂。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现有的水平,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并通过演示、讲解、辅导、检查等方式,引导、帮助、督促和监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解决学生在外语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课内外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辅导(束定芳,王惠东2004)。所以,好的网络辅导课应真正体现网络课堂的“搭桥”作用,从教学主要获益者――学生进行评价,即“以学评价”。通过考察教师本人的言语以及教师所布置的网络任务来探究教学活动是否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通过学生参与的状态来探究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我要学”。

2.有效性教学评价方法设计。参考Mary K. Tallent-Runnels(2005)的教学评价标准,笔者将我校原有学生评教量表的4个指标项:教学态度(权重10分)、教学内容(权重31分)、教学方法(权重21分)、教学效果(权重2分)进行了更改,突出网络辅助外语课堂的特点,认为有效性网络课堂教学评价新维度应包括三方面:网络课堂任务评价(Evaluation of Task)、教师(Instructor)和学生(Student Information),拟订出17个细化指标项,采用通用的五分法(strongly Agree 5、Agree 4、Neutral 3、Disagree 2、Strongly Disagree1),使评价能更加科学、准确、客观地反映教师课堂授课的情况。

篇6

亿万人回答十万个为什么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曾指出,互联网正在改变知识的属性,正在重新塑造新型“知识的力量”。而带领几代人走进科学知识殿堂的《十万个为什么》如今也走进了互联网,在网络中征集问题与答案,让网友有机会参与到撰写《十万个为什么》的队伍当中。

日前,《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单位――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百度知道,针对广大儿童的提问,征答平台向全民征答。网友可以选择自己所专注或感兴趣的分类去回答有关问题,而征得到的所有回答,都将由专业的编审团队审核,一经录用,回答者的名字就将出现在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

在此之前,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全国范围组织了“十万少年儿童问十万个为什么”活动。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和网络征集相结合的方式,总共征集到三万多个问题。著名评论家曹景行建议,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让中小学生、老师及社会各方面人士参与给出答案。所以此次少年儿童出版社与百度知道的合作,便让“十万少年问十万个为什么”走向了“亿万人回答十万个为什么”。百度知道相关负责人对网络导报记者表示:“此举能让知识的价值在快速传递中得到最大的体现,从而打造更完善的知识分享体系。”

社交网络课堂含两段链条

在信息过度泛滥、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补充的今天,社交网络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网络应用,对于公众来说,已不仅是用来交友,联络感情的平台,还是获取知识的新“课堂”。

例如百度知道推十万个为什么回答平台,就如同将课堂中的问题与回答汇集成册,供众人学习。不过这仅是社交网络课堂最基本的形式,而此课堂真正的魅力体现在其隐藏的两个链条上。

第一个链条是知识链。

以豆瓣和知乎为例,在豆瓣读书上,用户随便点击一本书,都可以发现页面下方列着相关的好几本书籍,如同一个书单一般。用户还可以经由这些书中的任何一本,发现更多的相关书籍,由此无限延伸下去。此外,通过阅读页面下方关于该书的读书笔记和书评,可以从多角度对其内容进行了解。对于知乎而言,相对于概念性的解释,它更着重于整合发散性的思维。知乎的邀请语便是“这里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更多不同经验,观点和建议,我们希望能让最合适的人来回答最合适的问题。”此外,用户在提交问题时,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标注“关键词”,以同样的关键词为线索,其它类似的问题就会出现在这个问答页面的右方。这些都形成一条知识链,用户通过链条可以获得大量看似没有组织,但却含有内在联系的信息。

第二个链条是人际链。

用户在豆瓣上点开的书籍旁边,还列着谁在读这本书以及谁读过了这本书,相关的推荐书籍也基于这些用户的阅读记录。特别通过阅读读书笔记和书评,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观点相近或者感兴趣的人,用户可以去浏览他的页面,如果觉得此用户值得交往,便可以发送一个关注,或者写一封豆邮建立联系。通过这条人际链,用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建立起广泛的人际关系,并且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不同的观点。

可以说,知识链构成了社交网络这个大课堂的内容核心,而人际链则是为用户在知识链上获取信息时加入了“人”的权重,使得课堂真正地社交化起来。

学生也可做老师

如果说网友通过社交网络的知识链与人际链,来获得知识信息并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就像是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的话,那么作为“同学”的网友们还有机会站在讲堂之上,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其他人。

例如知识社交网站六达网,它着力打造个性化知识社交,用户在上面除了可以通过问答,加入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之外,还能通过知识分享和互助,将个人知识的积累、沉淀、集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申请,还能成为一名网络老师,开设智慧厅网络实时课室,将自己的学识技能、知识经验与其他用户更好地分享互助。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思政教育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84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新型媒体技术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微信、微博、QQ以及博客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中,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不仅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扩充,同时还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基于此,为了能够让我国的高职思政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是所有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新媒体时代中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1 全面提高学生的抵制力

相较于国际中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可知,在高职思政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一方面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对于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获取欲望;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他们的日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2 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与资讯的数量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需要让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在一个清醒的状态,在搜集网络信息的同时应具备质疑意识。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即为帮助学生准确的解读网络信息,在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当中准确的判断其价值和作用,不仅不轻信、不散播未经查实的信息,同时还要杜绝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的侵扰。

3 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整合新媒体资源,尽快占领高职思政教育高地

在最近几年来,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促使着我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工作学习均出现了不小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是师生来说,由于他们每天都要同知识与信息打交道,因此更加容易去接受或制造新鲜事物,在无形当中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中的信息传播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者,如果想要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与时俱进,优先针对网络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富有正能量的信息挑选出来,利用这些新媒体资源来辅助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以及组建谈论组等形式来密切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

3.2 传授搜索技巧,鼓励学生参与教案更新

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着贴近生活实际的优势,为了能够提高思政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教育者应当在课堂当中尽可能多的引入一些教学案例,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让他们针对案例中的事件与人物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从而加深高职学生对思政概念的理解。

事实上,挑选与深入分析教学案例的全过程就是一次难得的媒介素养训练活动。思政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运用PPT或讨论组等方式来将自己所寻找到的教学案例展示出来,同时还要对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解读。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自行开展案例搜集活动之前,教育者需要先对他们展开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指导,缩小学生的搜索范围。媒介素养的指导工作可以依靠校内电子图书馆的文献搜索引擎来开展,思政教育者根据课程内容来为学生介绍几个参考书目,同时向学生提供几个可以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站,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获取健康媒介信息的能力。

3.3 构建网络课堂,丰富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已经开启了校企合作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摆脱掉了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也同样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搜索一些新的教学途径,努力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QQ群、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APP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健康完善的思政政治网络教学课堂。

思政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课程中的基础理论,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教育者可以编辑几个短小精悍但内容有趣的短句或短文来推送给学生,扩充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案例介绍。教学案例包括时下新闻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教育者将案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关联到一起,以此来吸引学生阅读;最后,职业素养。教育者要根据专业与学生的喜好来调整思政课程的教育重点。例如,商学专业的思政课程应当主要教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工学专业的学生则需要重点教授忠诚与奋斗;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重点强调版权保护与脚踏实地等等。

参考文献

[1]安蓉泉,梁武梅.为思政教育搭建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实践[J].观察与思考,2013(04):35-39.

[2]周曦.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01):60-64.

[3]刘亮.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亚太教育,2015(07):159.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运用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不仅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互联网,所以互联网字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作品欣赏,利用网络进行绘制工作,还需要利用互联网查阅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前沿的消息来更新自己的消息库,所以互联网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谈谈互联网+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 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眼界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要渠道,学生没有主动接受知识的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专业本身所需要的外界影响。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不仅仅只有课本教材这一条,还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教学资源。教师从网上搜罗一些比较新颖的环境设计理念,以及比较新潮的设计作品,这样通过互联网展示给学生能够使学生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并且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接受到来自生活或者世界作品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素描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现代美术作品中比较受欢迎的迹象静物设计,通过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对静物进行素描的规律以及空间线条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示多种静物图,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现代的设计风格以及理念,还能够使学生的设计素描功底更加牢固。

2 进行线上交流,扩大信息交流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十分有必要的,让学生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感知自己在设计作品时的不成熟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设计出更加动人的作品。但是仅仅通过班上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远远不够的,学生之间需要更广范围的探讨。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e-mail,远程或者是文件传输进行交流,这种相对封闭的交流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乐于接受的,因为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很多事情是不想说给别人听的,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受到尊重,并且能够让学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来源,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使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有益信息,能够有助于自己的设计作业的顺利进行。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设计理念中时十分不科学的并且无益的,所以,教师设置这种线上交流平台,能够使学生及时的受到其他设计者的点播,这对于学生的设计工作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

3 营造网络环境,实施个性教学

互联网构建起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它有很多的个性特点,所以这就为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网络选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病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相对开放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帮助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教室营造的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自由的学习,并且激发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进行《视觉传达》的网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视觉感受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绘图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视觉观念,并且将学生所绘制的图像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视觉差异,并且从中汲取到有益的观念,所谓的视觉传达需要以网络作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感知,只有这样视觉差异的影响才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4 虚拟实体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无论是何种专业的教学工作,都离不开教学评价这个过程,教师综合评价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总结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定,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网络,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课堂相结合。例如,学生将自己通过设计学习,将自己的构思或者作品投放到互联网的教学平台上去,让自己班级以外的其他师生进行评价,这样得到的意见不仅能够更加广泛,而且学生更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加客观的建议,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上其他人的建议便能够评定出自己的学习效果怎样,从中吸取经验,争取在下次的作品中做得更加完美。从教师方面二眼,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收获,或者对于教师工作的建议,但是不排除有些同学难以启齿,所以教师可以开辟一台网络途径让学生向教师传递信息,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阐述自己设计理念的能力,更能够从学生的建议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师生之间构建起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所以,这种将虚拟互联网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师生而言是十分有帮助的。

5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专门为社会培养,建筑设计人才,以及室内室外设计型的人才,这对于建筑面积,绿化面积日益扩大的现代社会而言是十分紧缺的人才,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针对现代社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的信息社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互联网对于现代建筑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让学生在步入这个行业之后,尽快适应现代信息互联网技术带给工作的便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权衡好互联网带给学生的利弊,让学生能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取得持久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网络;作文;QQ群;空间;交流平台

一、利用网络阅读与搜集资料,开阔视野,关注天下大事,评论社会焦点、热点的问题,提高判别是非能力,提高论说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推荐学生进入几个有名的社区。如:天涯社区、百度社区,经常能看到社会热点问题,如拆迁房,腐败楼,民心工程,食品安全,村官选举等社会热点问题,看看人家如何发帖评价的,网站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辨别是非,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作为教师,我会经常找一些材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让他们写评论,然后要求他们上网搜集别人的评论,在班上交流,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辩证看问题的思想,那么学生写议论文时就能得心应手。老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应该是思想的正确引导者。我还经常推荐很多不错的文学作品网站,朗读网站,让学生在网上娱乐的同时能自觉去欣赏一些优美的作品,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现实延伸到虚拟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富有现代生活气息,又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创建群空间,提倡开通个人空间或博客,文章或日志,提高写作兴趣

传统作文模式基本上表现为“学生教师”或“教师学生”的信息单向传播过程,“读者”这一环节往往局限于教师。可以说,教师是学生作文的“最后的读者”,也是“唯一的读者”。因此在信息循环过程中不能引起足够的反馈效应,出现了只有作者缺乏读者的尴尬,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再者,传统以纸质作文本作为作文的载体,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要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作文创作,作文修改,作文评价。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创作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我让班级创建一个写作兴趣的群,开设群空间,学生交流作文心得,相互推荐好文章,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看到过的优秀习作或者自己写的作文发表在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开博客或个人空间,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或自己平日的感想心得写成日志,出来,坚持至少一周一记,老师可以在学生的写作兴趣群里经常指导他们,经常看看他们的文章,看看他们写的日志,做适当的点评,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之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的留言肯定感到新鲜与自豪,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我就曾经对班上的一位女生写的诗歌大加赞赏,她发现了我的留言,信心得到很大提高,对写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她在群里告诉了其他同学,引起别人的羡慕,学生写文章文章的人数大大增加了,点评的数目也多了,我也要费很多时间登陆空间去逐一点评与表扬,不过回报远大于付出,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提供交流平台,互发帖子进行相互点评,增强协作意识,培养虚心接纳各种意见的意识

我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或按座位分成小组,通过计算机网络单独或共同合作完成文章,通过BBS互发帖子的形式进行网上讨论、意见交流、互相评价等。通过这种网上的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别人文章精彩的一面,感受别人思想不同侧面和领悟别人情感不同的宣泄,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增长了写作的灵感,从而对自己的作文方式产生了新的理解。如果是小组同学的合作,那么在交互协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统一认识后才向小组之外的成员信息,这样不但可以进行互评,更可以培养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采纳和聆听他人的建议、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的能力和品质。一个学生文章后,跟帖多了,帖子中有赞扬、批评,也有建议。随着点击率的增加,习作中不足之处在众人面前暴露无余。于是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提建议,即使没有被老师浏览到,仍然可根据批评建议加以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关注的范围由老师扩大到学生,教师也彻底转换角色,成为评改活动的主持者,既能激起学生参与评议、评改的热情,营造活跃的氛围,又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网络平台带来的平等地位与空前的自由,自己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只,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自己作文修改的能力与评判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意见的习惯,真是一举多得。

四、从网络课堂的自由转换

篇10

【关键词】情知教学理论;网络课程;情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47―05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越来越多网络技术成熟的校园尝试通过开始网络课程以弥补传统的校园教育环境的不足,以期借助网络课程,开辟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以及教育机会平等化。有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网络课程的优势有目共睹的,它满载着学校、教师开拓崭新教育空间的希望,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于教与学不利的元素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之难、交流之难、反馈之难以及学习动机激活之难等方面。[1][2]

为了优化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兴趣,学者们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过程与步骤、其教学应用模式与效果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形式、课程本身的维护与管理、支持网络课程的平台的研发乃至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学习风格以及性别差异引起的网络学习差异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尝试[3],他们的讨论主要触及了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公布的《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及的网络课程所应具的六大关键特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可用性、技术性、媒体特性和文档资料[4]。《标准》的出台无疑让教师在实践中有章可循;然而,《标准》中的六大特征及其领衔的33个二级指标着眼于网络课程的技术环境以及“认知”的建构,但抓住这些关键特性,是否就能成功地运作一个网络课程呢?

毫无疑问,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共同支配下发生的,其效果也是两者共同作用的成果,如果说实现“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5],那么对于无论是用于辅助还是替代传统教学形式的网络课程来说,这也是它理应实现的目标。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上述的“显性环境”,“隐性环境”也是值得重视的,如用以促学的情感策略等。就这个方面的相关讨论不多,也缺乏实证数据支持。为此,本文利用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基于情感策略的设计如何优化网络课程进行了实证分析,试探讨“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哪些情感设计有利于网络课程的软环境的优化。

二 情•知教学理论与网络课程

1 情•知教学理论的内涵

情知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是由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构成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体系。冷冉分析、比较了当时的教学论三大主要流派――新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教学论以及情感教学论后,博采众长,整合出独具特色的“情•知教学理论”。该理论体系突出了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的辩证统一,避免了上述三个流派理论之不足及片面性。冷冉认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考试本位化,教学效果结论化,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而情•知教学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其教学心理化的本质和以情化人的核心思想。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有发动、强化、支配的作用。冷冉把情感因素的功能归纳为三点:一是情感因素与知识、智力一样同属培养目标;二是情感因素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是学习基础;三是情与知是相辅相成的,情感可以起着推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作用,促进认知。学生的学业表现优劣受认知即智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如其动机、情感、信念等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得巨大。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上,才能培养“知、情、意和谐统一、现实的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的新人。”[5]

情•知教学理论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要求,其内涵可概括为七个方面:(1)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同学关系;(2)适宜的学习环境,无强烈的光、色刺激,无噪音,无恶臭;(3)课堂情调有疑问,有惊讶,有迷惘,有争论,有笑声,而以愉快为基调;(4)学习的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时而平行发展,时而合而为一,不存在厌倦和思想溜号;(5)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只在必要的时候,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6)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性与情绪性因素,给学生以指点,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7)在教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情知教学,在情知教学的环境中进一步教会学习。[6][7]

一言以蔽之,情•知教学理论富于“人情味”,强调师生/生生关系、环境创设、情感交流、适时反馈、思想引导以最终达致以情促学。

2 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的情感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两部分组成: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8]。

把情•知教学理论引入网络课程的建构是基于承认学习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对于学习的成败具有性,从而必须在网络课程里增大情感的导入,在设计与运作网络课程时每个细微支出都配以情感设计。其实,早于1989年Sheerin就提出了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应具备7大元素――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评分标准(举例说明)、有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有意义的活动(可促进学习动机、有趣、值得学习)、过程选择(允许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风格)、反馈和均衡的材料结构(配有适合各种水平的学习以及其主要学习目标应大同小异)[9]。在网络技术尚未发达、网络课程远未流行的年代,Sheerin提出的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构建清单略为简单,提纲式的清单并无深入解释具体内容与操作,然而其先锋意义在于把大量心理学的元素引入网络材料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并赋予其重要地位,突出感官刺激(通过呈现方式)、动机刺激与维系(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反馈)、承认学习风格上的差异。

随着网络学习的铺开,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情感课堂中的情感设计并基于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建议,众说纷纭。借助情•知教学理论,可把各项设计梳理成氛围与环境创设、师生/生生关系培育、情感交流、反馈、思想引导等五项。

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网络课程的建设者首先应在网络教学中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使学生在一种智慧化、人性化、人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自由交流和学习[10],教师要在网络学习环境要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灵活的人际交互和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学者们建议教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另外还可通过BBS、聊天室、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等工具来创设更公平、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11];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能为网络课程所利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博客也被认为是建立起师生间关联的有效工具,它既有助于实现师生“思想”共享,也有益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把个人隐性知识与情感显性化的过程中惠泽了学生的情感培养[12]。同时,网络页面的布局与设计、学习导航设计、内容结构划分、利于学生的情感产生和交流的非语言的符号的运用以及网络学习材料的选材等也不容忽视。[13]

除了利用技术,还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和控制学习活动激发、调动、维持、控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某项任务后在讨论板中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互相评价以提高其高层次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群体合作意识[14],实践中还发现当教师把协作活动融汇到作业甚至测试中去,学生可在促进合作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能力[15],此外还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减低学业挫败感,构筑健康情感。

此外,反馈方式的改革对学生情感而言是股不容忽视的塑造力量。增大在反馈设计投入,从原则、格式到呈现方式的革新可增加反馈的有效性,同时借助鼓励性、纠错性的语言,时配以亲切的表情符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节学生情感、建立亲切健康的师生关系。[16][17]

三 情感策略优化网络课程环境的研究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情感策略的引入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 哪些情感设计对优化网络课程相对有效?

2 研究方法

被试:被试对象为广东某涉外型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计9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73人。所有被试对象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修读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及网络使用知识。所有被试对象于2006-07学年均参加了历时一学年的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英语》辅助课程的学习。

步骤:第一学期始,《综合英语》网络课程按照《标准》中的六大指标33项二级指标进行设计,具备网络课程的教学、作业、测试、反馈评价等核心板块。第二学期始,笔者在第一学期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尝试以情感设计优化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

设计:实验课程主要从教学、作业、测试、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入手,以情感设计为显性技术环境润色,具体操作与目标如下表:

数据:研究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获取数据:(1)Blackboard系统录得的每位被试对象在06-07学年参加《综合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含访问次数、关注板块、网络使用习惯等参数);(2)问卷调查:在06-07学年第一、第二学期末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所用问卷相同,由13个问题组成,其中3个为开放性问题,其他10个均采用李科特量表进行测量,1到5分别代表“非常同意/满意”到“非常不同意/满意”。

统计手段:本次调查共收回90份有效问卷。收集到的上述两组原始数据借助SPSS14.0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

四 结果与讨论

1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与参与度

从表1和表2可看出,在第二学期末,被试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有所提高,Paired Samples T检验的结果显示满意度的统计值为:t=-6.671,Sig.=0.00(< .05),同时,置信区间没有跨零;此外,通过由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表3和表4数据统计所得,学生在第二学期探访网络课程的频率(t=-6.027,Sig.=0.00 < .05)和每次停留的时长(t=-4.203,Sig.=0.00 < .05)都有明显增加,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基于情感因素的充分考虑而设计的网络课程,及在有效刺激、维持、控制等情感元素的引入后,学生对充满情感关怀的网络课程更为满意,更愿意参加,在经情感优化网络课程环境里的体验持正面态度。

2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描述

分别在两个学期期末,学生在给出的同样一套含40个描述网络课程的词汇中,选出10个他们认为最能描述网络课堂特征的词汇时,学生所选的词汇有所变化,可见学生对经情感设计改良后的网络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除了一些在第一、第二学期均上榜的词汇外,有个别词汇,如“提高学习兴趣”、“导航清晰”进入了排行的前十。另外,“页面设计合理”、“具激励作用”、“具激励作用”等词汇的中选百分率也大大提高,这表明情感设计促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态度及情感有正面的变化。而从学生所选出的词汇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体验的评价正是与设计意图相符的,情感策略与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从而也解释了其于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提高的原因。(如表5)

在所采用的情感设计手段中,以教学博客、个性化材料共享、三文治式评价反馈最受学生欢迎。可见,越是能直接抒感的元素,越能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刺激学生的情感。而一些相对隐性的情感促学手段,如网络协作的活动,受到学生的认可度较低。虽然如此,这些隐性手段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其不容易被学生感知与测量,因此其效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 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情感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刺激了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和满意体验。若教师要提升网络教学的效度,就要实现“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培育网络学习的良好气氛,刺激学生在线学习动机,有意识地增加网络课程中的情感设计,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富有情感关怀的教学氛围,消除各种教学障碍,打开以教育为目的的情感渠道,把学生从孤独无助的网络学习体验中解脱出来。而这对网络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设计之始需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时代观念、心理需求等,并且应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环境与使用习惯,以便设计真正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和使用环境的课程。如条件允许,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估,这样可使得设计的中心一直围绕目标群体,也能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静,杜艳.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反思――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协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7):183-184.

[2] 陈兵.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98-99.

[3] 谢幼如,刘,高瑞利,尹睿.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46-49.

[4] 教育部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2003年)[S].

[5][6] 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7] 宋庆泮.“情•知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普教研究,1995,(6):46-49.

[8] 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9.

[9] Sheerin, S. Self-acces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324.

[10] 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7):52-56.

[11]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52-54.

[12] 陈美芳,项国雄. Blog在课堂教学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30-32.

[13] 吕薇华.创设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J].教育发展研究,2002,9:115-116.

[14] 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中国远程教育,2004,(5)(上):37-40.

[15] 李西刚,王淑娟.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交流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