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1

教育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4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在世界教育学,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3.现代教育越来越面向全体公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说明现代教育具有

A.生产性 B.公共性

C.科学性 D.终身性

4.一个学校的传统和仪式属于

A.教师文化 B.学生文化

C.物质文化 D.制度文化

5.以下诸因素中,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主观能动性 D.教育

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7.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这种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属于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神学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培养学生的品德 B.发展学生的智慧

C.增强学生的体质 D.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9.决定课程结构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

A.学生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授方式

C.学生的学习兴趣 D.教师的知识结构

10.在教学活动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学应遵循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1.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12.以“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为建制形式的班级组织结构属于

A.直线式 B.职能式

C.直线职能式 D.职能直线式

13.在学校咨询与辅导中,“深入共感”主要属于

A.训练行为的方法 B.改变认知的方法

C.调整情感的方法 D.精神分析的方法

14.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可分为

A.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B.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C.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80年 B.1986年

C.1993年 D.1995年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学校文化

17.教育机智

18.课程标准

19.教学方法

20.法律救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1.简述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23.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24.简述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为必答题,26题和27题任选一题,两题均答者,以前一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联系实际阐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26.联系实际阐述教师应如何处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27.联系实际阐述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篇2

人类美术遗存的整体概括--范梦《世界美术通史》读后 张世彦,ZHANG Shi-yan

中国绘画学--从概念指涉到学术逻辑 张强,Zhang Qiang

论重彩绘画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 王福才

摄影术的发明对19世纪欧洲绘画的影响 宋悌

竹影婆娑入画来--谈中国画竹理论的发展 杨晓霞

娱乐片的"正名"与出场--关于一种观念和心态的描述 何群,He Qun

试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意义 韩婷婷

《麦克白》:从话剧名作到歌剧脚本 闫笑雨,YAN Xiao-yu

论舞台灯光的时代性及造型特征 李黎

内在听觉与视唱练耳 金桂生,Jin Gui-sheng

我国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 王忠,Wang Zhong

长号演奏的呼吸问题 姜大鹏,JIANG Da-peng

《诺恩吉亚幻想曲》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浅析 陈一鸣

匠心独运异曲同工--钢琴曲《牧童短笛》与《花鼓》的比较分析 留钕铜

钢琴"四手联弹"与音乐综合素养--论音乐学(师)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 张力

关于对音乐学(师)专业中学音乐教学法课程现状的思考 查汪宏,冯巍巍

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丁波

我国法制演进过程中的文化关照 杨丽娅,YANG Li-ya

福柯与美学现代性 李晓林

各国外语教学概况综述 李解人

浅谈学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时登瑜

"美术系教师习作展"座谈会发言摘要 常勇

论造型艺术 丁宁,Ding Ning

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感觉"初探 李济民,Li Ji-min

试论恩索尔的绘画表现艺术 吕慧

设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荆雷

广告与网络媒体 杨华,Yang Hua

电视与广告 张咏梅

原意义的启悟 李涛

明代戏曲形态流变 张维青,ZHANG Wei-qing

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 曲江川,杨弘

丑角表演"过"之论解 苏笑神

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审视和思考 宋莉莉,Song Li-li

肖邦的谐谑曲 蒋晓苏,Jiang Xiao-su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贝多芬歌剧《费黛利奥》重唱、合唱段落分析 安宁

五线谱首调唱名视唱技能剖析与训练 李彬

师旷与新泰师旷墓 孙元昌

论声乐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费秉欣,Fei Bing-xin

"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 彭丽,Peng Li

钢琴学习中的背谱问题 李迎霞

试论网络环境下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 崔璐,Cui Lu

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 王少杰,Wang Shao-jie

谈现代教学管理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黑富华

浅谈艺术学校的审美教育 张海燕

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 邵建芝

歌唱中的意识支配作用 王硌,WANG Luo

谈艺术性歌唱 吴美华

谈歌唱表现力的培养 钦苏潍,Qin Su-wei

五线谱在笛子教学中的应用 郝益军

笙的改良与笙音乐的发展--37簧圆斗笙的思考 牟楠

柳琴曲《剑器》赏析 殷增琴

京剧曲牌"将军令"分析研究 霍玉魁

浅谈打击乐的高级演奏技巧--滚奏 袁晨斐,Yuan Chen-fei

J·S·巴赫的《帕蒂塔》 戴娱

肖邦《b小调钢琴前奏曲》分析 张勇

钢琴教学应适应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于青,查汪宏

浅谈音乐学(师)钢琴教学 李静

试论新世纪的舞蹈批评 岳音,Yue Yin

试谈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郑八一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身韵"的作用及教材选取的目的性 修立婷

浅谈舞蹈中纯技巧表演与艺术化的技巧表演 凌建军

健美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朱瑛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文化景观--读张维青、高毅清的《中国文化史》 李衍柱,LI Yan-zhu

背景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于光

试论古诗词中的色彩对比与美感生成 任世忠,庞涛

浅议镜头语言在艺术院校电化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刘明

二胡运弓新辨 张令杰,ZHANG Ling-jie

《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王志成

关于琵琶教学中的触弦与弹挑练习 杨秀玉

扬琴与扬琴音乐的发展 吴顺章

从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看其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琛

试析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美学特征 袁伟

美的方式离不开感觉--兼评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理论 邵桂兰

欧洲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彭小俊,PENG Xiao-jun

浅谈艺术院校电子文件的形成及其管理 刘丽

我院新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健康教育 刘新民

从唐诗宋词的意境嬗变看文人画的存在形态 张洪忠

雪蕉与雪竹--关于王维绘画禅理表现的一个模式 周怡

装饰空间层面的再认识 王梓炀,Wang Zi-yang

现代设计的多元态势 文汉,Wen Han

花草:设计中的恒常装饰主题 王少君,WANG Shao-jun

关于悲剧审美的感悟与思考 侯宏,Hou Hong

简论戏剧形体语言造型训练的设立及其主体 庄虔华

新时期电影美学思潮嬗变 石秋仙,Shi Qiu-xian

从观众的接受心理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 刘强

电视节目策划人的成功智力分析 李冬梅

抒情的新闻--从《第7日》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宋倩茹

偶然音乐--非理性化的创作 邵桂兰,Shao Gui-lan

简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 蒋晓苏,Jiang Xiao-su

对提高钢琴伴奏质量的几点看法 于莉莉

声乐教学应重视视唱练耳的基础作用 李静

心理鼓励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康德妹,Kang De-mei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郭传联,陈同英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 王东涛,Wang Dong-tao

关于笙的教学与演奏的思考 牟楠

琵琶发音技巧的掌握 杨秀玉

物质音乐文化的三大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周景春,Zhou Jing-chun

略论书法的"古"意与"生"气 栾义鹏

21世纪初大陆武侠片之新景观 韩婷婷

论几部悬疑推理电视剧的得与失 宋晓英

浅谈我国群言式谈话节目良好谈话环境的营造 衣晓莺,颜红梅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历史简述 王珉

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 张志远

我国元朝时期声乐的发展状况 王忠,费秉欣

《魔鬼的颤音》及梦的心理分析 邵桂兰

崔世光钢琴作品《山东风俗组曲》和声技法分析 于聪

钢琴演奏技术的获取途径 窦青

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探讨 朱瑛

走向综合的艺术课程--发达国家艺术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李于昆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21世纪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胡建国,张月霞

高校品牌形象建设探微 张清

新时期结构小说的叙述学分析 李景平

篇3

摘 要 啦啦操是一项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新兴集体体育项目,在塑造身体形态和良好性格品质、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将啦啦操引入六中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对六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自身品牌建设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啦啦操运动 六中 课程 可行性

一、啦啦操运动简述

啦啦操运动是在音乐衬托下,队员通过身体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最高境界的一项新兴集体体育运动项目,主要分为舞蹈类啦啦操和技巧类啦啦操两类。它将各种跑、跳、走、基本体操与健美操的律动,现代舞、体育舞蹈的腰胯动作,各种翻腾、空中人体抛接、托举的空中造型融为一体,多样化的动作、流畅的衔接、合理多变的空间运用等,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创造空间。相比健美操,啦啦操的动作简单、竞技难度较低,但节奏性更强,更具感染力,能够营造一种十分欢快而热烈的气氛。对学生而言,多参加啦啦操运动能够有效防止沮丧、失望、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促进队员们的交流和磨合,有效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六中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意义

(一)锻炼效果显著,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啦啦操一般分为舞蹈性啦啦操和技巧性啦啦操,一段完整的啦啦操动作时间通常是3-5分钟,身体动作丰富、变化多样且难度各异。无论是舞蹈啦啦操还是技巧啦啦操,都要求队员具有良好的协调、柔韧和灵敏素质,同时对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就目前中学生力量素质普遍下降趋势而言,啦啦操的学习未尝不是一种较好的缓解或改善手段。另外,啦啦操运动形式灵活,运动负荷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性格特征等来编排和教学,可以满足不同运动层次的学生需求,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

1.意志品质方面

啦啦操动作从初步的学习到自动化阶段,都要经过反复的模仿、练习、巩固和磨合,这个过程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这就对学生的抗挫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失败后新的挑战,队员要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调整心理状态投入下一次的学习,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收获成功。学习过程中,队员直面困难、不怕挫折的坚毅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坚韧品质逐渐得到增强,这对学生而言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自信心方面

啦啦操运动在国外被喻为“欢笑运动”(smile sports),无论在何种场合,啦啦操表演者始终都以无限的活力、灿烂的笑容来面对观众,感染观众。无论是柔美的舞蹈动作,还是高难度的托举、空中翻腾,以及快节奏的连续跳跃等,每一个动作细节,运动员都要以较强的自信心来完成和展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必不可少。啦啦操运动可以让学生在欢快而热烈、动感的音乐中尽情释放、展示自我,激发运动兴趣和自我展示热情,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从而达到缓解学习压力和培养自信的目的。

3.团队合作意识方面

啦啦操是一项团队项目,音乐节奏感极强,动作速度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强调整体效果,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能达到团队整齐一致的动作效果,队员们必须相互信赖,彼此支持鼓励,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经过反反复复的沟通交流和协作配合才能形成默契,从而共同完成某些技术技巧动作,打造属于自己团队的风格。在啦啦操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对每一名队员的团队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为能达到学习效果队员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先,学会协调或改正一些特别的个性。因此,这项运动能够很好地提高啦啦操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4.个性培养方面

啦啦操运动来源于美国,传承了美国文化的张扬特性,在遵从整体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个体表现性。在保证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的同时,队员也可以将自己的热情与个性尽情展示发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随着不同节奏和风格的音乐,队员贴切地将情感体现在表情上,动作也随之多变甚至夸张,每个人都由始至终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力求将各自激情表达到最高境界。同时,编排在动作中响亮的口号、难度各异的空翻筋斗、激情的舞蹈和各色造型,每一个都独特新颖,创造了新的闪亮点。

(三)有利于体育课程的结构调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主动化发展,啦啦操是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新兴项目,将运动、激情、表演和难度融为一体,其强烈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完全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体育课程结构注入新的血液。

(四)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支撑,又需要活泼的文体活动氛围来丰富,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向着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

1.活跃校园气氛

目前,我校体育活动注重“全民参与”和“快乐体育”,即全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从中寻到锻炼的快乐,提高锻炼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即已成为体育工作的重点。

啦啦操运动极具艺术表现性和感染力,能够调动观众热情、活跃氛围、促进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舞蹈啦啦操形式刚柔并济、热情奔放,符合当代学生们的爱美天性。技巧啦啦操的技巧性活泼多变则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创造欲和好奇心,并磨练其意志和耐力。将啦啦操列入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推广学习,不仅完全符合当下中学生的审美要求,而且啦啦操的多种风格的交织融合和灵活的难度控制,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层次需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和展示机会。当下中学生的独立性更加突出,他们会自发组织一些校内或校际活动,且内容多样,啦啦操作为青春活力的典型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被学生们所喜爱,从而达到活跃校园氛围的目的。

2.作为全新的对外宣传的窗口,提升我校形象

当前,广东省内已有番禺中学、仲元中学的啦啦操在省内和全国赛成绩较好,广州市范围内中学啦啦操开展也正处于上升趋势,目前已有执信中学、八十六中、铁一中学、四中、三中等多所学校开展,其中执信中学、八十六中已有一定规模,相对其他学校较成熟,在市级比赛中成绩较好。他们的啦啦操队伍可以外出表演或参赛,烘托活动效果的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对外宣传本校的途径,提升本校在广州市或广东省范围内的整体形象。就体育文化方面而言,我校历来扎实做事,也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在对外宣传方面尚有一些欠缺。就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以啦啦操为新的突破口,尽早开展课程并组建校队,加强队伍管理和创新,突出自身品牌打造,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我校的形象和影响力。

三、六中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条件保障

(一)师资力量方面

操科学习是体育教师的必修课程,鉴于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与啦啦操技术间具有动作迁移性,且我国目前专业出身的啦啦操教师基本是由经过短期学习的体育教师担任,因此我校体育教师完全能够胜任啦啦操的教学。目前,在六中校区内任教的体育教师有13名(初、高中),其中3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8人(男女各4人)。就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操科类体育选项项目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年轻教师,且一般集中在高一、高二年级。也就是说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教师共2—4名即已足够。如此看来,我校的师资储备充足,完全有实力开设啦啦操课程。

(二)场地器材方面

啦啦操的学习受场地限制比较小,只要有一块平坦的空地即可完成教学,像我校的体育馆二楼、舞蹈室、田径场、排球场、甬路空地等均可以进行合理运用。啦啦操运动的器材要求比较灵活,可以徒手,也可以借助花球、彩带、绳、棒、旗、扇、棍等辅助器材进行编排利用。我校器材室的各种器材比较齐备,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们自创编排的学习需要。

(三)学生学习意向方面

2011—2012学年度上下学期的选项课教学过程中,曾先后开设了健美操课程,所选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主动性也很强。课堂上学生们与自己组内队员间的积极探讨、交流并密切合作、协调配合,是其他教学项目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在自创新部分,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作、想象的余地,效果甚佳。学习过程中,笔者曾做过一次关于对健美操课程学习意向的调查(问卷),调查人数共100人,其中92%的学生都表示喜欢这类课程。由此看来,能够发挥学生主动创造性、表现性,凸显个性的项目被我校学生接受。啦啦操作为一项脱胎于健美操,而又比健美操更具活力和激情,更具创造、表现力,更能张扬个性的项目,一定能够被学生所热爱。

四、六中开设啦啦操课程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学习应及时更新

啦啦操运动的开展目前在广州的大学范围内日益盛行,但在中学范围内的推行情况尚为有限,可以说是刚刚起步阶段。体育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啦啦操专业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文化、技能素质,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要求。

(二)校内加强对啦啦操的宣传

啦啦操对于我校学生而言毕竟是全新的项目,学生的接受还需一个过程。我们应当在开课前期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如利用我校的显示屏、橱窗、公告栏等播放或张贴啦啦操相关介绍、海报和视频等等。特别是今年9月份,我校带队参加广东省健身活力大赛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对啦啦操做个更好的宣传,让学生对啦啦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

(三)学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平台

我校的文体活动较多,像游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节日庆典、艺术节、体育节等等,我们都可以将啦啦操列入其中,或活动开幕,或助威加油,或列为比赛项目等等,都可以把这些机会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啦啦操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五、结论

啦啦操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目前全国正处于啦啦操推广阶段,我校可以借此契机,开设啦啦操课程、组建校队并深入开展啦啦操运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还可以活跃校园氛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校品牌形象的提升,这在课程设置和学校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校已经完全具备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条件,且我校学生对啦啦操运动具有较大的情感和现实需求,因此,我校应该顺势所需开设啦啦操课程。

参考文献:

[1]马英.拉拉队运动与健美操运动项目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8).

[2]张丽君.“三操”(艺术体操、健美操和啦啦操)的比较分析[J].体育世界.2010(8).

篇4

论文摘 要 美育是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文化活动,它是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健美操美学教育的角度分析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美学渗透的策略,以此促进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的发展。

健美操是一项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它不但拥有技术,而且具有至高的美。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风靡全球,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蕴涵着独特的美学,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遵循着美的规律,包含着美的内容。

一、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简述

高校健美操的美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因为健美操无论是在动作、造型、姿态还是在队形、服饰、色彩、音响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美”,具体来说健美操运动从美学角度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体美。身体美是指“人体经过体育运动获得的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而显示出来的美”。它不仅是人体表面形态的美,也是一种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美。身体美包括肌肉结实美、柔软弹性美、筋骨强壮美、身体曲线美、匀称美、姿势美、肤色美等。

(二)动作美。健美操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复杂的动作为基本练习,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健美操动作组合包括基本步伐和上肢动作两部分,多样复杂的步伐与复杂多样的上肢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下肢动作的完美结合,卓越体现了动作的高度艺术性。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刚劲挺拔、朝气蓬勃、干净利落,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动作组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美。在健美操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队形不时变化出各种图案,时而聚集,时而分开,时而激越,时而瞬美,队形交错变化、自然流畅、不着痕迹、丰富多彩,在队形方向、位置、路线等排列组合的变化中,给人以动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音乐美。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音乐美包括节奏美、风格美、情感美、曲式美等。健美操所采用的音乐多是节奏鲜明、动感强劲的迪斯科音乐、拉丁音乐等,速度较快,每分钟140-160拍左右,一般是4/4拍或2/4拍,节奏鲜明,激情热烈而富有爆发力,强劲有力的旋律可以使人的听觉和动觉产生强烈共鸣。

(五)精神气质美。健美操既注意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注重将人的外部表现和内在神韵融为一体,即强调心灵美与人体美的统一。

二、健美操美学教育策略分析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审美发现。介绍具有特色的健美操或流行操,如街舞、芭蕾舞、拉丁舞、啦啦操等,充分展示健美操的魅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特色健美操的不断加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实现健美操教学基础性与时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普及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二)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审美知觉作为一种审美能力,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或机械模拟的再现,而是追求超感性的审美真实。在进行审美感知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如进行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黏合、夸张、变形、浓缩、抽象)等,以促进审美理解,激发审美情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健美操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情感的投入,怀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热爱,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心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亲近感,使教学气氛和谐、愉快。另外,健美操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根据不同性格、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方法,给予每个学生以恰当的激励与引导,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四)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一方面可通过配以音乐的芭杆练习、手臂动作组合、小跳组合、垫上身体控制、姿态组合等练习进行美感体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现代舞中的华尔兹、布鲁斯等基本舞步的教学,充分发挥胸、腰、髋潜在的表现力,启发学生去想象、体验美的心理感受。

(五)组织自评互评,提高并检测审美能力。教师要采用各种互相观摩、分组练习和自主练习等形式,给学生观看、鉴赏、自省、互评自评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实事求是地对自己及他人的动作进行评价,分析优缺点,以此提高学生表演及欣赏健美操的能力。

另外,从教者提高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对健美操的美学特点充分了解,从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美学渗透,充分发挥健美操运动的美育优势,对学生实施艺术化教学,使教学充满美感,焕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育林.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2] 靳晓丽.对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讨[J].职业圈.2007(20).

篇5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作用的层次来划分,学前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 )

A.个体功能 B.正向功能

C.显性功能 D.派生功能

2.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除了具有生活节律性、保教渗透性、活动多样性、内外互动性外,还具有( )

A.制度的规范性 B.班级的组织性

C.年龄的统一性 D.活动的集体性

3.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前公共教育和( )

A.学前家庭教育 B.幼儿园

C.托幼机构教育 D.社区学前教育

4.把课程设计过程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这样四个步骤的研究专家是( )

A.博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5.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园本教研 B.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C.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D.在职培训

6.对儿童发展的知识和幼儿教育原理的理解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不仅能在实践中对理论运用自如,而且有足够的动力支持他去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习惯于自我反省、思考,也喜欢探索创造。这属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中的( )

A.适应阶段 B.顺应阶段

C.发展阶段 D.专业化阶段

7.现代我国托幼机构一般包括( )

A.托儿所、幼儿园 B.幼儿园、学前班

C.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 D.学前班、幼儿园、少年宫

8.社会本位的课程思想改革,最早比较系统化地反映在柏拉图的( )

A.《理想国》 B.《爱弥尔》

C.《教育论》 D.《明日之学校》

9.下面全部属于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是( )

A.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

B.园艺区、种植区、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

C.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种植区、活动室的墙饰

D.园艺区、活动场地、动物区、活动室陈设的变更方式与变更频率

10.下面不属于建立优质师幼关系主要策略的是( )

A.对幼儿消极的社会性行为不闻不问 B.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C.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 D.参与幼儿的活动

11.多元智慧理论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教授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是( )

A.加涅 B.加德纳

C.布鲁纳 D.戴维·韦卡特

12.认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和研究者的理论是( )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3.美国的“早期开端”与“追随到底”方案、英国的“确保开端”方案等方案的实施主要体现了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中的( )

A.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

B.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

C.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

D.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14.在教育,最早提出教育价值问题,指出课程的各门学科应对社会生存提供效用,并对课程学科作出分类安排的是教育家( )

A.斯宾塞 B.杜威

C.吉鲁 D.胡塞尔

15.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只能是跟随幼儿的发展,教师就像园丁一样。这主要违背了( )

A.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B.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C.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D.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16.以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为问题的出发点,这样的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是( )

A.幼儿园的项目活动 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C.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 D.幼儿园学科教学

17.有的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主要采用课堂集体教学的形式,主要是老师讲,幼儿听,很少有让幼儿动手操作与活动的机会,游戏更是受到忽视。这主要违背了( )

A.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B.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C.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D.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18.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前课程方案是( )

A.B—E方案 B.HIGH/SCOPE方案

C.凯米课程方案 D.结构主义课程

19.通过教育使人们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理解的提升,对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即对于人类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贡献。这主要是指学前教育的( )

A.个人经济效益 B.社会经济效益

C.个人精神效益 D.社会精神效益

20.师幼关系较为稳定、同伴关系确立、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形成,幼儿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这是属于哪一年龄班级生活的特点?( )

A.小小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21.下面不属于学前教育功能主要特征的是( )

A.整合性 B.客观性

C.单一性 D.方向性

22.实践中,有些幼儿园在布置环境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档,投入了大量资金与人力,最终却发现幼儿根本不感兴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主要违背了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 )

A.挑战性原则 B.效用性原则

C.适合性原则 D.丰富性原则

23.师幼互动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儿童之间不同观点、意见、见解的相遇、相映和碰撞。这主要体现了优质师幼关系的( )

A.互动性 B.民主性

C.激励性 D.互主体性

24.幼儿的说谎、欺骗、霸道、破坏行为及对抗行为等属于( )

A.生理方面的行为问题 B.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

C.心智发展方面的行为问题 D.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25.活动室的规划模式,即活动室的空间规划,属于幼儿园环境中的( )

A.户外环境 B.户内环境

C.自然生态环境 D.活动场地

26.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强调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中的( )

A.丰富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适合性原则 D.效用性原则

27.从活动形式来看,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待日等属于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的( )

A.宣传工作 B.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

C.教师的日常工作 D.征集意见工作

28.下面不属于现代优质师幼关系主要特征的是( )

A.控制性 B.互动性

C.分享性 D.激励性

29.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达教育意图,按学科的逻辑知识组织教材,系统地传授人类文化遗产而展开的教学属于幼儿园教学策略中的( )

A.接受式教学 B.发现式教学

C.合作式学习 D.探究式学习

30.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幼儿发展

B.在良好的师幼关系状态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便于教师组织与管理幼儿

D.为顺利开展教学创造条件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广义的家庭教育

32.支架式教学

3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34.问题解决模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适合性原则。

36.大班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7.简述当前师幼关系单向度的主要表现。

38.幼儿园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40.试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10分)

41.小孩子能懂什么?启发式教学根本行不通,还是要让他们反复背诵,比如,让幼儿读经、背诵古诗,他们现在理解不了,只要记住就可以了,长大后自然就理解了。所以,教育幼儿就是教师讲,幼儿听与记。

作为幼儿教师,根本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去设计活动计划,现在不是有很多幼儿园教材吗?只要买一本,按照教材上课就行了。让幼儿教师去设计课程,根本行不通!

作为教师,就是要有威严,你说的话,小朋友能听,即使你说的不对,你让他上西,他决不上东,这就是威严。所以,不能对小朋友太客气了,否则他们就不怕你了,你就没有威严了。

篇6

关键词:异地养老 积极老龄化 人口迁移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 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标志着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预计2020年将达到 2.43亿,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异地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新兴异地养老目的地。

异地养老前沿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人口迁移研究长期重点关注青壮年劳动力基于就业需求的流动特征,对于老年人基于生活需求的流动特征研究较少。本节简要评述国外异地养老前沿理论,并分析国内外异地养老现状特征。

(一)异地养老前沿理论简述

Litwak等于1987年提出了老年人的“三阶段”迁移理论。他认为在第一阶段,“年轻”、已婚和富裕的老年人会选择迁移到环境较好的宜居地区;在第二阶段,老年人会因为丧偶、健康恶化、贫困、半失能等原因,而选择接近家庭成员或迁入熟悉社区;在第三阶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以致失能,则会迁移到专业机构以获取继续照护。Litwak等奠定了西方老年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此后Conway等(2003)研究发现,低龄老年人愿意迁往具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地区,高龄老年人则会因为高生活成本而被迫迁移。Calvo等在2009年的实证研究将老年人迁移划分为“计划”和“被动”两种,“被动”迁移者往往遭遇了离婚、疾病、丧偶等冲击,更倾向于出售房产和与亲戚共同生活,但迁移行为能改善老年人的福利和精神状态。

(二)异地养老的国内外发展实践

异地养老是养老服务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形成的产物,指老年人到异地生活并从事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异地养老是老年人完善人生历程、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的重要方式。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平均两年迁移率是10%,在1992-2004的12年内,有30%的老年人迁移了住所,获取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生活环境是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冬季,美国有81.8万名老年人在佛罗里达过冬,而夏季则有31.3万名老年人北上避暑。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人迁移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拆迁搬家、随迁、投亲靠友等因素,但近年来异地养老迅速崛起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依据空间尺度划分,我国异地养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从跨省大尺度来看,每年前往海南三亚市和广西巴马县“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分别为40万和15万;从省市区内中尺度来看,北京到2020年将新增的约14万张养老床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外的新城、乡镇和农村地区,上海将城郊异地养老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来临的重要方式;从县市内小尺度来看,以成都市为代表的西部劳务输出地区,积极探索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集中机构养老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的异地养老功能

异地养老具有促进积极老龄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功能:

(一)异地养老促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功能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取代传统的“健康老龄化”理念。“积极老龄化”就是为老年人创造最优的健康、社会参与和安全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过程。“积极老龄化”理论对老年人不再仅从传统的“需求视角”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而是从“权利视角”保障老年人参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的功能,最终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对独立、社会参与、人格尊严、社会关爱和自我实现等权利。通过将“积极老龄化”的先进理念贯彻于异地养老产业的规划、设计和运营之中,能够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早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流行病学的转型赋予了异地养老更重要的功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1990至2020年间,发展中国家非传染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比重将从36%上升到57%,老年人疾病防治的重点将转移到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上。异地养老及其伴随的休闲娱乐包含大量的身体活动,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运动机能,降低意外跌倒受伤的概率,有助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

其次,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异地养老必然伴随着老年人惯常生活环境的转换,进而增加与旅伴、养老服务者、异地居民等的社会交往,能够减轻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助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独立生活能够削弱老年人的依赖心理,培养老年人的独立精神,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旅游和休闲娱乐过程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知识积累,实现向积极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后,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异地养老本身包含娱乐休闲活动,老年人通过能够借此机会欣赏美景、品味美食、享受娱乐、购买特产,将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异地养老让老年人能够追求退休前无暇顾及的人生目标,有利于老年人丰富人生经历,完善人生历程。

(二)异地养老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功能

异地养老集养老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康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它能缓解老年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通过建设面向城乡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进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构建“老龄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和人居环境。

第二,它能推动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500亿和3235亿元,综合考虑两大产业的融合程度,2015年我国异地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异地养老将老年人的惯常生活空间置换为宜居的养老场所,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居民生活空间的最优配置。城市中心区老年人到郊区、农村甚至外省市养老,既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养老服务,又能够有效减少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拥堵状况。农村老年人到基础设施齐全和服务条件完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既能够消除随子女迁入城市后带来的城市扩张压力,又能够降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巨大成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使“土地养老”向“养老金养老”模式转变,能够打破我国“老人农业”的现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我国异地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构建

构建我国综合性的异地养老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内容:

(一)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正确认识异地养老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为异地养老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养老服务价格、文化体育消费、交通景区票价等方面给予老年人适当优惠,降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成本;再次,在异地养老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增加老年人的决策权和谏言权;最后,消除老年人在异地养老各环节中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二)经济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异地养老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应该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异地领取、服务和结算体系,破解老年人迁移的空间障碍;再次,鼓励老年人以多种方式灵活就业,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最后,在居民退休前协助其制订退休理财规划,保证退休以后资产保值增值。

(三)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培育发展异地养老产业,保证老年人在异地养老过程中能享受到全程无缝化专业服务;其次,国家应该针对老年人需求,积极改善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最后,应该研究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旅游休闲权利,培育完善家政服务产业体系,让老年人实现家庭照护和个人休闲的良性循环。在有条件的城市试行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以优化城乡土地(空间)利用和增加老年人收入。

(四)健康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老年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长期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考虑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测评,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量身打造异地养老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以异地养老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功能。

(五)环境保障体系

首先,在全国形成适宜异地养老的多元化养老目的地体系和旅游线路体系;其次,国家应该出台老年人旅游景区、交通和生活用品的设计和服务标准,形成异地养老的全程无障碍标准化服务流程;最后,将异地养老服务质量作为考察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上形成争相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新局面。

(六)行为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老年人规划退休生活,在老年人中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老年人示范积极的异地养老活动,让老年人正确认识到异地养老对于改善身心健康、保持相对独立、增加社会参与、维护人格尊严、实现自我发展等的重要作用,增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次,国家可以建立起老年人的学习网络体系,向老年人灌输“学习即休闲”的理念,增强老年人获取异地养老信息的能力,增进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国家统计局,2011

2.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Z].民政部,2011

3.Litwak,Eugene and Charles F.Longino.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The Gerontologist,1987(3)

4.Conway,Karen Smith and Andrew J. Houtenville.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Old:A Closer Look at Younger Versus Older Elderly Migration[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2)

5.Calvo,Esteban,Kelly Haverstick and Natalia A. Zhivan.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oving Decisions for Older Americans.CRR WP 2009-16[Z].Chestnut Hill: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2009

6.Smith,Stanley K. and Mark House.Snowbirds,Sunbirds,and Stayers:Seasonal Migration of Elderly Adults in Florida[J].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2006(5)

7.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8.WHO.Global Survey on Geriatrics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生活性;转变

非物质遗产是现代化的一种产物,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中,可以从中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多样化及多元化引发了国际上的思考,尤其针对其合理及合法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现阶段国际社会现代化与全球的语境中,对传统及本土文化的一种需求。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受到怎样的保护,并有效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实现这项诉求,也是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1]。

1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仅从社会以及整个学界的认识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效具备了历史、社会、文化、精神、审美、艺术、经济、教育以及科学等相关介质[2]。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而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对其“本真性”的把握也越发困难[3],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来说,其中的相对稳定性可直接简述成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因为在文化样式中有加强的可辨识性存在,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辨识性特性予以确定,不过这些并非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而且它实际是有过程性存在;其次,因为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较大的关联。但其关联性存在复杂因素,如果从本质上来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主要是将征物与文化中的关联性有效反映出来。并且如果要以长期历史角度来进行分析,有些地域中的人们,同非物质的生活及生产形式有密切联系,而此群体中,其文化心理特征会深入到文化的延续当中,不过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也存在于历史的不断变迁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基因”所衍生出来的价值。并且此价值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绵延性时,我们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生产及生活的一种实践,也是在人们的群体与文化认可中,提供相应的精神与行为依据,让所有认同的形成级变迁都能存在鲜活的力量;第二,这一种衍生的性质可充分体现在群体文化结构的不断沉淀当中。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了解到生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对历史、自然及社会中关系及价值的一种自我判断,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才能对其群体文化的心理结构进行持续不断的沉淀,能对今后的社会发展环境有更好的适应,同时也能更为成熟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所存在的“共生”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延续,可与全新文化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以此获取人们的认同。

2.1共生关系

在以往的农耕社会当中,尤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精神生产方式,还是应用制作工艺美术产品来传承这些文化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融入的非常自然,也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那些以美术与音乐形式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出现。现阶段有一些技艺型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质生产来获取利润,比如像:手工工艺与传统的医药,尽管生产出了基本物质形态成品,但其中却将人们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充分展现出来,并且从此传统技艺中能将人们对自然及地域文化的理解很好的传递出来。仅从文化的我发展方向来说,非文化遗产在与现代性的结合中没有存在较大矛盾,而且现代性所形成的生态环境提供出一个能有效实施文化变迁的方法及手段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出在非物质遗产中所含有的内涵有十分丰富的现代色彩。而针对如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有效推进传统文化在其生态系统能不断向现代性所转换。

2.2生产与再生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系统,它充分的借助了美术、音乐、文学与舞蹈等相关符号中存在的多样性叙事手法,以此将人们对社会、生命、历史与自然等价值的阐释有效传达出来[4]。而在其中现存的物质载体也在持续的转化中衍生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化符号,并且还能积极参与至传递及生产意义当中。而在此过程中人们从事着生产工作,把在群体生存中所了解到的所有图景细致的建立出来,而且很好的将集体性中存在的美学与智慧有效融合进去。因此,在人类生活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要在持续进行的社会生产中,对它进行有效的延续与传承,而这也是继承社会意义的一个过程。实际上,现今我们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不仅需描述某种文化系统中的符号来源于其特定背景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对其进行重新的解读时,在符号化过程中来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新符号对广大受众群体的意义能否充分的激发出来,并非被动符号的消费者,这也是现今我国对人们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见“共生”关系的研究目的[5]。

3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3.1缺乏集体性

现阶段我国并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来促进广大社会公众能积极的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我国政府所采取的手段是通过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等方式,让广大公众能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6]。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价值多数体现为人与文化的互动,也只有保证非物质遗产对于人符号意义生产具有的一定载体价值,针对非物质遗产出现的去符号现象的遏制,推动人们生活和非物质遗产间共生文化价值的实现,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进非物质遗产的延续与发展。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延续需要人们积极的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上来。基于文化自觉这一方面,文化和人之间相互协调与互动,文化从内在去影响人与塑造人,同时人也在自发的创新与调适文化,而对文化的认知能够经过社会中的教育和宣传来实现,可文化的自觉性却需要通过文化自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实现。所以说,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缺乏集体性。

3.2生产保护体系的局限性

首先,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呈现出来的精神与物质生产基本就是两个浑然相反的生产方式,仅将符号与精神生产当作成为重要目的的传统曲艺以及民间音乐与文学来说,缺乏直接商品的相关流通性,所以,“生产性保护”更与民间美术、传统医药及技艺等项目相适应[7]。不进如此,现阶段我国一些地域在实施生产性保护的时候,以此呈现出很多借用该理念名义来过度进行利用及开发等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开发及经济的结合过度,不单单由现在的手工生产工艺已经逐步被机器生产工艺所取代,而且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生成相关产品从而获取的利润也在慢慢掩盖此文化特有的内涵。

4从“生产性保护”转至“生活性保护”

现阶段,很多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逐渐与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远,并且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当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也因为社会中五花八门的文化形式而不断减少,因此,人们需要重视人们的文化自觉[8]。而这种存在的时空分割关系首先就需要改变,要以此建立起保护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场”,还需要使人们能密切的接触传统文化,并积极的参与进去,不仅如此,人们在对文化历史的对比差异以及判断都需要自行进行不断调整,而在全新时代背景中,必须要将人与文化最为适当的互动方式找到,只有这样,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传承下去,并对其进行大力发展。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从“生产性”往“生活性”保护不断转移。这并非是有效完善“生产性保护”,只是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技艺与行为这个层面,转变为人们生活与其代表的文化符号的关联层面。可以说,现阶段仍要让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具备其内涵与意义,让人们能再次认同传统文化[9]。我们需要重新了解非遗存续的文化空间。所有的符号意义都无法离开特定文化空间,而仅有对应的文化空间中其符号才具有一定的意义[10]。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有类型项目的相关保护,都必须要有其文化空间,而作为一种生活的“场域”,它不仅不能刻意再现文化生态环境形态,也不能让群众及生活基础的文化恪守脱离开来,必须要将人们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能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及交流的对应空间。而这不仅要让我们能对一些传统节日或民俗予以保护,同时也给提供更为繁华的公共空间来不断提倡传统文化,通过再次生产这种社会空间让人们能更为深入的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意义[11]。并使人们能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意义的创造与生产中来。要让所有人的生活都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紧密的联系,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开发模式上,因为一些投资的主题投入了太大的资本,使社会群众在参与遗产项目时并非自由参与,有很多传承主体也因经济实力不够,所以在文化多样化的社会中缺少了一定的话语权,因为这种方式让很多传统文化项目渐渐的远离了社会大众,从而也缺少了生活基础。不仅如此,因为非物质遗产在其历史上的传承主体存在跨民族以及少数民族,所以,在进行“生活性保护”时,需要要对该文化空间中传承的区域性与限制性予以尊重[12]。

5结论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应用生活的态度来了解,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将其不断的进行延续。贯彻落实好“生活性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提贴切的保护形势,同时也是我们在对待自身传统文化应该要具备的正确态度。要想将我们共同精神家园守护好,就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且还要在新文化领域中进行持续的沉淀。以此提高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大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3(2):223-224.

[2]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研究———以湖北宜昌民间故事讲述家孙家香、刘德培和刘德方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56-1257.

[3]胡惠林,王媛.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3):222-223.

[4]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1):199-202.

[5]熊诗意.湖南通道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3):245-246.

[6]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C]//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4):332-336.

[7]朱以青.生产技艺的生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视角[C]//山东省民俗学会、枣庄市民俗学会成立筹备委员会.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石榴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省民俗学会、枣庄市民俗学会成立筹备委员会,2013(3):179-182.

[8]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212-2214.

[9]李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5):195-196.

[10]柳红波.人力资本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微观机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4):164-168.

[11]古力米克热•莫合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12):2221-2224..

篇8

【关键词】班级精细化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90-02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抓好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最为重要的工作。班主任平时除了有班级管理任务外,还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班级管理本身事务繁杂,再加上当前中职生大多自我约束力弱、责任心不强、做事往往依赖班主任,这就造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学生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防止工作上的遗漏,必须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使班级的工作事事有人管。本着这个原则,笔者参照企业的管理办法对班级采取精细化管理,把班级的工作精细化、具体化,使每一个时间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指导学生工作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精细化管理简述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抓细、量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要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全过程和全面的精细,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成效。精细化管理方法包括建立岗位职责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考评结果应用体系等几个部分。

在实践中,我们不必全盘照搬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效果,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来所用,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管,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精”和“细”。因而班级精细化管理内涵应包含:一是“精”,即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突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确定每个时期的班级工作重点,重点工作重点做,管理才能立竿见影。二是“细”,即将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细化,并制定一套完整而又详尽的班级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三是“化”,即班级管理工作要制度化,重点强调把制度落实要到位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使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成为一种习惯。

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一)做好思想保障工作

为了很好地实施班级精细化管理,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热情,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中职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就是做得再好也没有用,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关心,特别是班级管理的事。对此,班主任应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让学生明白优秀是一种习惯,养成好习惯的学生也是一名优秀的学生,要让好的行为内化为潜在的意识,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学生、班级的自我管理,为班级的精细化管理打好思想基础。

(二)建立班级精细化管理制度

班级的精细化管理要有精细化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起可操作的、精细化的班级规章制度。例如,在广西广播电视学校,班主任根据《广西广播电视学校学生管理文件规章制度汇编》中的《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学生奖励评比办法》、《班级评比暂行办法》、《学生处分规定》、《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规定》的规章制度,草拟一个《班级精细化管理细则》,将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要求都包含在细则中,在班级例会上把自己的意图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每个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再组织班干部共同制订“班级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让他们在同学当中征求意见并进行宣传,然后制定出讨论稿。班主任此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级精细化管理细则》,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班级精细化管理细则》应包含《教室精细化管理细则》、《宿舍精细化管理细则》、《清洁区精细化管理细则》,涉及安全、纪律、文明礼仪、劳动卫生、宿舍内务等班级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

(三)制度到位。落卖到人

在班级的精细化管理中,做到“专”(专人负责专门事务)、细(职责分工细致,责任具体明确)。根据《班级精细化管理细则》中工作的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岗位,设有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宿舍舍长、关门关电管理员、会议管理员、台椅管理员、门窗管理员、张贴管理员、卫生工具管理员、讲台管理员、卫生死角管理员、电视机管理员等。将细化了的工作分配到个个管理岗位,由相应的人来管理,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人管,使每个人都是管理者、都是班级里的主人,制定并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细则,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并落到实处,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篇9

[关键词] 营销策略 年轻一代 网络营销

麦肯锡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市12岁~17岁的青少年每年的零花钱高达600亿元,中国家庭每年在青少年子女身上的花费近2300亿元,两者相加的市场规模达2900亿元。由此可见,年轻的一代已经成为了消费的主体,在他们的身上有广阔的市场可以挖掘。而在一定程度上说,年轻人群体较之以往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还缘于互联网的崛起。网络对年轻人的黏度最高,比如在12-17岁的美国人当中,87%都使用互联网。而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的统计报告则显示,30岁以下的网络用户占到了总人数的72.2%。年轻人成为网络的绝对使用者,许许多多的企业纷纷转向于定制年轻人产品。毕竟青年人手中可供支配的金钱日益增多,来自年轻消费群的收益,在企业营业收入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从年轻时开始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既定方针。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因特网和电子数据交换为代表的全球网络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流方式,也使得传统的商务活动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营销是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新事物,必将成为2l世纪的一种主要营销方式.

出生于20世纪80后的这一代是很强势,很主观的群体,同时又是一个极易受他人影响的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国内整个上网人群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再考虑上网时间因素(年轻人平均在线时间较长),实际上整个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绝大部分为年轻人所拥有,尤其是8O后一代人。所以年轻人已经成为最具消费能力的群体。

现在的年轻人经历的是一个没有动乱和饥饿的盛事时代,享受着生活的多姿多彩,他们早已习惯了生活的轻松舒适,因此对生活有更多的需求,年轻人永远在不遗余力地追求更好更新的产品资讯和服务。因此,商家以后的营销策略很大一部分要转向年轻人,通过网络等现代手段来赚年轻人的钱。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1.网络营销理论简述

(1)网络营销的定义。网络营销是通过在线活动建立和维持客户关系,以协调满足公司与客户之间交换概念,产品和服务的目标。这个概念包括了五个要素,过程,建立和维持客户关系,在线,交换,公司和客户双方需求的满足。

(2)网络营销内容。网络营销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①网上市场消费者和消费行为分析;②网络产品和服务策略;③网络营销价格策略;④网络渠道选择与直销;⑤网络促销与网络广告;⑥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

2.一些网络营销研究理论

国外研究网络营销的理论比较早,国内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一些。国外的网络营销理论研究比较系统,因此我主要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如拉菲.(RAFI A MOHAMMED)他对媒体,新经济,宽带,以及在线服务营销,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集中研究了媒体和定价问题。罗伯特.菲谢尔(ROBERT J FISHER)研究经理和消费者的联合策略。伯纳德.杰沃斯基(BERNARD J JAWORSKI)他主要研究电子商务。戈登.帕蒂森主要研究网络促销方面,利用电影业的互动营销。

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其中在B TO B营销中有一些理论也很值得借鉴。拜瑞.斯瓦斯丁(Barry Silverstein),详细论述了B2B网络营销提升经营利润的七种网络营销策略,即①利用网络产生和评估提示;②利用网络事件宣传产品和服务;③在网络上完成瞬间回复;④通过网络产生订单;⑤利用网络强化与消费者的关系;⑥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社区;⑦利用网络来创建管理合作计划。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营销新论。国际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现今的问题在于营销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需要超前的新营销范式,那就是全方位营销,需要将客户需求管理、内部及外部资源管理和网络管理整合起来。

三、公司在年轻人网络营销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网络营销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才开始被我国企业尝试。现今公司在年轻人的网络营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竞争意识不强,对网络营销认识不清。绝大部分企业还只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上网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均衡。

3.网络利用率不高,营销方式单一。大部分上网企业的网络营销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宣传促销上,而且网络促销也只是将企业的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挂在网上而己,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并对企业形象及产品做具体、系统的介绍,网络利用率低。

4.网络营销产品少、范围不广。目前,我国企业网上营销的产品主要集中于电脑及其配件、软件、图书、汽车等有限的几类特殊产品,面向大众的服装、食品、日用品,家电等上网者甚少。

5.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效益不佳。对网络营销这一特殊营销方式的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策略。

四、改进年轻人的网络营销策略

1.网络营销环境建设

(1)网站建设。网站的设计好坏是吸引年轻人的主要手段。现在的年轻人很注重自己的外在包装,所以也会很看重企业网站的设计和外观,是否够酷够眩,内容是否够全面。在互联网上的网站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①信息型站点,②广告型站点,③信息订阅型站点,④在线销售型站点。一个进行产品销售的网站是一个电子版的产品目录,是一种虚拟的商店。这类站点既可以销售有形产品,同时也可以销售无形产品和提供服务。不管企业想要采取以上哪几种的网站形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吸引注年轻人的目光。

(2)传统媒体的新用。年轻人非常喜欢音乐和体育运动, 他们关心世界杯或NBA这样的重大体育赛事非常地狂热。不仅是男孩,女孩也喜欢体育运动。她们像男孩子一样狂热崇拜着世界著名的运动明星。而且有线电视几乎覆盖了世界上举行的所有的体育运动,这样使体育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吸引着年轻人目光。赞助一些赛事和制作自己产品或公司的MTV将更有利于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同时拍一些关于产品的短片,或者将广告做成一个连续的故事,也是很吸引年轻消费者的一种策略。

(3)客户端建设。客户端建设主要可以从客户界面,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三方面来改进。年轻人最喜欢尝试新的事物,所以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体验服务,吸引消费者。年轻人都希望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伙伴,所以公司可以从这个方面来抓住年轻消费者,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适当的发些贺卡或者免费的体验服务,使年轻人产生产品归属感,营造顾客忠诚。

2.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1)提供时尚和信息的产品。年轻人比任何消费群都关心最新时尚及信息,因此厂家应该瞄准年轻人这一巨大的市场。现在的世界到处都充满了刺激,电视、电脑、收音机甚至手机都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年轻人的世界充满了电子化的刺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特征,任何一个厂商想开发出贴近年轻人的产品,都必须重视电子技术给产品所带来的巨大吸引力。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关注新技术及新电子产品。

(2)讲究个性化服务。年轻的一代是最讲究个性的一代,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外在形象或是自己使用的产品和别人一样,他们讲究个性,“有型”,因此,企业通过网络的虚拟性可以提供服务者的个性要求。同时在送货方面尽可能的方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最好一站式够齐。

(3)产品品牌建设。要利用MTV等媒体,要以最短的速度向全世界数百万年轻人宣传自己的品牌。对于年轻人来说,品牌就是他们的象征,同时它也起着各种各样的桥梁作用。品牌是通向全世界文化的护照,是通向成功的门票;品牌体现着趣味、魅力和更好的生存机会,更体现着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美德。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到大都把品牌看作自己的象征.品牌可以给予年轻人强烈的自信心及安全感,而且他们对品牌的忠诚是稳定而持续性的。

3.网络营销价格策略

年轻人并不把价格看作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年轻的一代,一般经济较充足,又习惯提前消费,他们敢于成为新时代的“负翁”。因此厂家只要把价格看作一个调节策略,适当的给年轻人一些优惠就可以,不要把它当作主要的营销手段。

4.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年轻人讲究方便,快捷,他们不想让商家浪费自己的时间。企业可以借鉴直销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年轻人都比较“懒”,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喜欢在家里购物,所以企业要努力将自己的产品和网络联系起来。

5.网络营销促销策略

(1)有创意的广告。针对年轻人的广告不仅要有高度的目标性,而且还必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为他们是家庭购买行为的主要影响者。在中国,70% 的购买决定是由这些年轻人主宰,因此在中国年轻人是最重要的顾主。

(2)组建网络俱乐部。网络俱乐部是以专业爱好和兴趣为主题的网络用户中心,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的网络用户可以随时交流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在网上开设或赞助与之产品相关的网络俱乐部,把产品或企业形象渗透到对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用户,并利用俱乐部把握市场。企业可以联系现在的明星效应,利用自己的产品组建各种粉丝俱乐部,将明星和产品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俱乐部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和消费者沟通。

(3)发挥EMAIL的功能。现在年轻人上网一定会看2个程序,一是聊天工具,如QQ,MSN等,二就是邮箱,所以通过EMAIL进行网络营销将会成为未来营销的主流。所以,商家最好和一些促销活动结合起来,让年轻人觉得你不是在为做广告而发邮件,但同时又会起到广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拉菲.罗伯特.菲谢尔:网络营销.第2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吕英斌储节旺:网络营销案例评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沙秀臣:安立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A].东北大学,2003

[4]杜世海:现代企业网络营销策略[A].北方交通大学,2001

[5]徐立新:中国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A]. 武汉理工大学,2001

[6]兰荣娟: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A].西南交通大学,2002

[7]于艳辉田乃硕孙微高春燕:击中下一代消费者[EB/OL].GE环球企业家.COM

[8]崔鲜珠: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市场攻略[J].中国广告,2004,1:178-180

[9]孙丽玲:寻找顾客差异,满足市场需求――目标市场差异化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9:22-23

[10]魏庆:浅析基于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营销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92-93

[11]郑新安:体育营销:年轻人引领品牌成长[J].MARKETING&

MANAGEMEN,2006:58-59

篇10

关键词:艺术内涵;手法

艺术,它是通过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向人们阐述自己的艺术理念。通俗的比方下,所谓的艺术手法,在笔者看来就是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们的“肉体”。通过“肉体”的体现,让人们去认识“灵魂”――也就是艺术思维的内涵。

因为艺术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范畴,笔者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也不能理解到那么全面,就稍谈下笔者通过此次北京的多个艺术区考察所收获的见解和感受。

一、建筑的发展和其的形式表现

此次考察,我们参观了诠释着中国建筑从古至今发展史的故宫、长城、水立方、鸟巢。

确实,它们都是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风格的转变进化,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所以,它们的象征性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古代建筑上。

北京现所保存的古建筑多是清朝时期的建筑群体。在盛名上,当然是以故宫为重中之首,但这次笔者想多说一下的是恭王府,也就是曾经和的府邸。因为较之皇家宫殿的霸气和富丽堂皇,恭王府更贴近生活。这里笔者想引用一句话,那便是“设计来自于生活,设计服务于生活”,恭王府的构造和细节设计更具有当时的生活气息。

通过导游的讲解,恭王府还有很多在细节上的设计。当你步入府邸,首先看到的是“头宫”。头宫门上,镶嵌着63个金色门钉。皇宫的宫门九九八十一个门钉,可见和选择七九六十三个的用意。配上狮头扶手,当你推门而入时,不禁如临古代宫门。

在恭王府中有件物品异常珍贵,那是清朝康熙皇帝所题的福字碑。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直到建国初,在一次接见外宾之后在花园无意中发现假山上面石头的形状象龙头,按说龙头下必有国宝,于是马上请郭沫若和一些清史专家过来,打开被封的洞门,发现了福字碑,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当年写给孝庄太后的福字,而盖在福字中央刻着“康熙御笔之宝”的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

此福字为什么后来被称作“天下第一福”?是因为此福字在写法上颇具设计风格意味。此字暗含“子、田、才、寿、福” 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

通过对恭王府的一些设计别致的要素的简述,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为了祈福,在各方面进行推敲,然后通过一定的手法,将这些内涵给突显出来。这些揣摩后的“设计因素”,不仅能美化整所建筑,而且更能让当时的人们感受到对福运的祈祷。

从古代建筑回来后,看看我们当今现代的建筑。在北京,现代建筑较为突出也最新、最现代的,当然要数鸟巢、水立方以及国家大剧院等。

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的主赛场,鸟巢、水立方的建筑风格非常先进,也非常突出。

我们此次考察的第一个参观点便是水立方。水立方外膜远观起来就像一个个水分子按照不规则方式排列起来,3000多个这样的水泡泡交融在一起,形成了这座游泳中心的美丽外表。水立方这个名字意指水的立方体,是设计者们集体讨论后确定的名字,极恰当地表现了这座游泳场馆的特征。水立方的外观设计也体现出H2O(水)的设计理念。水立方名字灵感来源于一个方盒子、许多水泡泡和许多水分子。(如左图所示)与主场馆“鸟巢”的设计相比,“水立方”体现了更多的女性般的柔美。方形的游泳中心与圆形的国家体育场一起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方形在中国传统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北京就是方形网格的城市格局,所有的民宅、故宫、四合院都是方形。所以水立方被设计成方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格局。

在我们看来,水立方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较为古时建筑的内涵表现手法上,现代建筑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直白,更偏重了手法的表现形式。这些建筑都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以及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艺术的现代表现

在这次考察中,一是以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景观为考察对象;二就是以现代艺术作品为考察对象。这次又选择了中国美术馆和798艺术工厂作为艺术作品考察点,通过对这2个地方的专业考察,来激进和启发我们的艺术思维。在这些地方,确实看到了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让我最为感触的,依然是现代艺术家在表达思维上所用的表现手法。

艺术的表现,让我们有所闻有所见的,虽然是艺术本身,但它的存在,是通过“表现手法”这一媒介来实现。现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艺术观的发展,从中国解放后的“英雄颂歌”时代,到现在的“平凡世界”,跨度不大,但变化很大。

这是798沿路的几个小型雕塑,在笔者个人看来有时候一些装饰雕塑的作用就是如此简单。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它也是为了服务和丰富生活而存在。从古代的建筑绘画上,到现在的街边雕塑,它们都是为了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798艺术工厂的作品给我的感受并未有多少强烈感,也许是因为作品和氛围的内涵并未有多少深邃的缘故吧。这些作品普遍上更注重的是表现的形式感,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涵义的权衡天平下,它们都偏重于表现的形式手法上。虽未有太多的艺术思维和内涵在其中,但不乏美感。更多的作用则是为了美化生活,装帧生活,丰富生活。

不同于798艺术工厂的形式美,中国美术馆所展出的作品则是偏重深邃思维内涵的艺术作品。现代艺术,在我所见所闻的范围中,似乎已经将各种媒介素材,风格形式都逐渐模糊掉了。譬如吧,一副油画作品,它的媒介素材也许不仅仅只是油画颜料,添加了更多的综合素材,为了去表达油画颜料所不能表现的形式感,一副平面艺术作品,也许会加入立体元素,这些现象都是所谓形式上的进步和发展必然的结果。

这次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展厅是现代表现主义艺术展。我个人甚有兴趣,所以在以艺术作品来阐述我的观点时就用这些作品和感受来述说下。

查阅资料《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一书,在对表现主义的定义摘取以下资料:

“表现主义,它是一种不同于古典艺术风格主义的艺术风格。它包括了后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巴黎画派的部分画家风格等等。这种风格也是在中国现代艺术中极容易被接受和产生广泛影响的艺术思维。

表现主义在内容上适合了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追求,语言形态是具象的、自由的、审美的和个性化的。表现主义在本质上不是反映新的视觉关系,而是一种个人意志和精神的表达、一种情绪的发泄。在形式上它体现出对传统的蔑视,但在材料工具和文化内涵上又与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能直接表达社会历史的主题。

此次展览作品中,年龄段的跨度很大。老中青三代画家的作品的数量也没有多少悬殊差别。不过在众多作品中,青年艺术家的试验则更具多样化,更注重形式上表现手法。

说这些作品是通过油画媒介来构成的,但不乏看出在构成形式上,运用了很多设计因素。例如左边这幅作品,作品本身是用一幅幅小型油画所构成的一幅整体作品。但仔细看它的构成方式,编排手法,很容易能看出它其中的版式设计,一种由多样构成统一的设计语言。恐怕在此真的可以说当今艺术作品是包含着传统艺术和设计艺术语言的综合艺术作品了。

上面这些作品和90年代的作品又有不同,首先在作品对象上,90年代大多的表现主义作品依然是以人物的精神扭曲为对象,或者是表现艺术家内在压抑情绪等。而现在我所见的作品,虽然有不少是延续了这一阐述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新的形式感和色彩表达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思维。

此次北京考察,让我收获颇多,不仅见识到很多优秀的国内外艺术作品,而且更是让我在对艺术这个大范畴的理解上更进了一步。所见的现代艺术多是偏重于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当然,这是在具有相当的艺术内涵的前提条件下而存在的。

结语

现代艺术,不论是新传统艺术还是新兴的艺术设计,都是为了在艺术手法和内表现上达到一个既能平衡双方,又不让其中任何一方有失“质量”这一目标而不断探索着,特别是如今的中国艺术,它正在飞速地发展着。

中国的艺术正逐渐由学习借鉴的阶段向成熟的本土化方向发展,不论任何艺术种类,都更具生活化,而且对艺术种类直接的风格区分也是越发模糊了。不过这些都是代表着艺术发展的某个年代的产物,一切都会进步。

艺术的作用就是如此,它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