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现象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化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观念游戏”,“现代性文化”观念内蕴着“理性”向“合理性”转化的症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代性文化”开启了大众或公众基于“合理性问难”的文化批判向度。立足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视阂,“于丹现象”毋宁说是对“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中国站在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派或现代群体的置换;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是当代文化再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开发资源。加速人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加快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自觉呈现却是关键的关键。
一、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呈现——“于丹现象”
文化“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川。对于这一“复合体”作出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从而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便构成文化哲学的研究视0或使命。而作为一种自觉的哲学形态,文化哲学的基本规定范式、总体批判态度和理性重建勇气都是人类文化实践和文化“创制”所关切所追求的价值鹊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文化的适应性和文化的规范性二重功能的圆融性理解和理性适度把握。一般认为,文化的适应性即对文化现象的认同;文化的规范性则指范导性的原则说明和批判性的理性考察。二重功能互相制约、彼此牵制,共同模塑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走向和社会文化现象的演进擅变。简而言之,文化是在人类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育积淀升华并反映人的本质性维度的“真实”存在。其一经形成,便通过“内化”作用承诺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衍生出不同的人生意义。并且,文化本身在此“内化”过程中得以建构,得以传播,得以发用。
“现代性文化”观念肇始于16世纪的西方,它以人性解放和知识统一性两大“神话”为哲学依据。一般来讲,其思维模式为二元对立或主客二分,价值逻辑上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方法论上站在“科学主义”的立场上,认识论上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社会历史观上高扬“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观念游戏”,“现代性文化”观念内蕴着“理性’,向“合理性”转化的症候。这一点已由马克斯/韦伯的“祛魅后的诸神不和”所隐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代性文化”开启了大众或公众基于“合理性问难”的文化批判向度。不可否认,“现代性文化”在现代社会共同体一系列领域的精心“设计”进程中业已彰显其功效,正如哈贝马斯所预言的“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设计”。但同时,对“现代性文化”的疑惧也绵延起形而上的文化认同危机和针对“价值一意义”真空地带的后现代文化“超越”之旅,尽管步履维艰,“样态”百出。而正是在这疑惧与建构中,“现代性文化”获得了自我批判与自我调适的能力和空间,从而在与社会大众的深刻照面后愈来愈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现代“文化霸主”地位,呈现自己现代“文化批判”的“普遍理性”向度。这里所谓的“普遍理性”向度,不仅指技术性向度,更多地指向其公共性向度,规则性向度和超越性向度。
“于丹现象”的出现即为一范例。抛开这一夜串红、倍受青睐的浮光抨影,静心审视和反思这一文化现象的合理性、合法性,我们会不约而同地问到:这一现象背后究竟向我们昭示了什么?其合理性何在?有何意义?为何走红?如何解读?问题使人反思,反思使人发问。而发问本身就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本体论澄明。
立足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视阂,“于丹现象”毋宁说是对“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
二、现代性文化的呈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性文化”自近代传播发育到中国以迄,“科玄之争”的阴霆就象幽灵般萦绕在我们心头,激烈较量,复扎博弈,成了挥之不去的争论话题。抛开“现代性”内在的冲突和风险性后果,以现代公民社会的“文化整体性人格”作价值承诺,客观公允地讲,“现代性文化”的“教化”和实践无疑大大提升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伴随综合实力的增强,继之而起的是社会价值信仰的迷茫和本土文化寻根的“热情”。就个人层面讲,“现代性文化”撕裂了农耕文明时代地域性传统纽带和“程式化”社会关系,形而上的“文化一价值”认同危机由此而发,并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和在“复兴”中获得“文化一价值”上的心灵阪依,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生态平衡。
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21世纪初,整个社会经济高速运转,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渐看涨。在此大背景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获得与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一致的大振兴。这是时展的要求。而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在平衡社会发展、大众心理失衡和价值归宿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它提供了生活的准则、行为的规范、生命的态度、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分化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公正原则要求重新定位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平衡的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于丹现象”正是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向我们走来。可以说,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中国文化实践从“应然”走向“实然”的特殊“样态”,是中国文化站在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这也是文化规范性的内在要求和使命。
从大众文化与大众自身的精神需求处着眼,“于丹现象”的出场,以新瓶装旧酒的“工夫”极大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慰籍。不同的是它选择了一种“与时俱进”的道路,尝试用古琴弹奏雅乐的时尚消费文化之路。这种大众文化传播与消费,以集体无意识的当代文化需求和时展为契机,创造了中国“现代性文化”实践的新范式,呈现了“现代性文化”批判的新理念。虽然不免有“学术生态破坏”的质疑声。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解读?谁来解读?曾经定于一尊的学术权威何以与大众沟通?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问题,即文化创新问题。
三、现代性文化呈现的条件
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派或现代群体的生成置换,即融人“现代性”的阐释视阂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话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质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创生;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是现代中国文化再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开发资源,而现代中国处在经济高速运转、文化商业化的伦理变迁之路上。
“于丹现象”向我们昭示的正是对以上两方面的文化创新自觉做出的努力和尝试。“现代性文化”工程的当代实践呼唤着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1)他们具有自身的学识修养与个性解读方式,通过自己的“创造式阅读”,“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俞吾金语),坚信“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的自觉的历史意识,把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普世化”在大众面前,形成与现代社会相一致的主导性价值观,阐释并守护“现代性社会”的当代意义,从而开启现代文化社会“公共领域”的创生之路和当代“意义世界”的自为拥有空间。(2)但是,这些新质型“公共知识分子”所开创的这项“工程”必须负载着现代高科技与现代传媒,以迎合以“市场经济的契约性社会整合为方向的”现代“经济一文化”社会。在现代信息社会和商业化产业化包装打造的社会转型期阶段,跨时空地解读、普及跨历史的文本经典,不是收敛趋同,而是发散繁衍;不是简单的还原和对接,而是文化搞客与时俱进的文化再创造,包括作为“第四种权力”的现代传媒的介人。这也是文化的适应性。
从道理上讲,一种文化模式自觉或不自觉的显现映射着一个民族特定的生存方式,而一个民族不同阶段的生存方式选择也规范着特定的文化模式及文化现象的话语权。中国现代性文化在经历了更多的基于“制度选择”而大众世俗生活由于“双向挂空”而精神家园依然无所依凭的21世纪初阶段,“庙堂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神圣化”走向“通俗化”,“本本主义”走向“信息化时代”,“学术训话”走向“平民化”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再创造和传播普及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实际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之举。从更现实处着眼,中国目前以“民生”为本位的“和谐社会”实践(或构建)必须以“文化整体性人格”做价值承诺,在现代性文化的“酱缸”里汲取营养。而“民生”本位关涉的层面是全方位的,“文化民生”或者“民生文化”理应包括在中国现代性文化实践创新框架内。当然,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让“于丹现象”就保留着它的开放性吧。而且,文化践履活动本身不以真假为判断尺度,而是根据大众可接受的程度来估价。
四、加快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自觉呈现
厘定文化现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批判范式,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在文化中国的中国文化人骨子里的最强音。然而,一当面对文化学人的种种努力,“不为者”对“有为者”不是振聋发馈的质问,便是以“作秀”的美名嘲笑,真可谓“批判有余,建设不足”。如此这般,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就成了遥遥无期的等待,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就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消饵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思想肌体中。也正因此,我们需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新焕发生机,以此为中国社会转型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养料和理论支撑。
篇2
【关键词】纹身;现代意义;文化解读
一、都市纹身现象的历史演变
现代都市社会是一个蕴含各类文化元素并允许个体极度张扬个性的大容器,在这个大容器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群体――纹身群体。他们的产生和演变是与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密不可分的,具体而言,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市纹身现象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近代社会反叛低俗、帮派标志以及现当代张扬个性、时尚崇拜的三大发展阶段。
二、纹身群体的界定和图案的辨识
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纹身的现实意义和诉求不同,因此纹身的主体以及纹身图案也存在差异性,在原始社会,人们纹身是出于对自我庇护以及获取异种超能量的祈求,纹身图案多为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以及某些具有强大力量或生命力的动植物,如老虎、狮子、麒麟、巨龙等等。到了近代社会,纹身者主要集中到城市社会特定的帮派或黑道群体中,纹身图案则选取一系列令人惊悚或恐惧的猛虎、巨蟒、窟窿头等,这些纹身图案一般都具有某种身份标志和认同的意义。而到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纷纷加入了纹身队伍,尤其是那些思想开放前卫、极度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的青年人,并且它也逐渐演变成一种蕴含丰富意义的个体私人现象。这时的纹身也不再仅仅采取穿刺或刀刻的手段,而是出现了另一种更具流行色彩和便捷性的装贴式纹身,纹身的图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某些动植物以外,还增加了各类漂亮的花草虫鱼、几何图形、文字数字、人物形象等,它们分别蕴含了纹身者自身所赋予的特定涵义。
三、纹身现象现代意义的文化解读
现代都市纹身现象由于其纹身主体、纹身图案和纹身动机与目的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使得其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纹身现象,对这一时期纹身现象的深入解读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现代纹身现象的本质及其社会影响。有学者运用社会互动的视角,将纹身现象解释为一种获取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方式,也有学者从纹身的现实影响出发对纹身现象作了考察。本文借鉴和吸收不同的方法论视角,运用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尽力客观地考察纹身现象,通过文献回顾和资料查阅,指出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可以对纹身现象给予“自我庇护”、“求财免灾”、“好奇尝试”、“个性张扬”、“情绪宣泄”和“时尚崇拜”六种文化解读。
(1)“自我庇护”型纹身,是指纹身者主要出于寻求自我保护的需要而进行的纹身,这种诉求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祈求的自我庇佑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种借助于纹身来寻求外力帮助的祈望,但现代社会的自我庇护型纹身主要是针对现代社会中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的人,因而具有这种纹身动机的个体往往是都市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寻求保护的情况下,诉诸纹身艺术来祈求内心的安定和信心。(2)“求财免灾”型纹身的主体主要是商人和某些特定职业者,这类人往往选取佛珠、元宝、蛟龙、观世音等作为纹身图案,祈求自身的财运或工作过程中的平安顺利。(3)“好奇尝试”型纹身,这一类纹身者往往是青少年或青年人群体,他们仅仅是因为对纹身现象的好奇心理驱使其加入了纹身队伍。(4)而“个性张扬”型纹身与“好奇尝试”型纹身的主体具有较大重合性,一般也是社会中的年轻一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以及产品的高复制频率,使得个体往往成为亿万个相似个体中的一员而毫无个性可言,这对于极具个体张力和自我意识的青年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于是他们总是走在时代最前沿尝试着各类最新鲜的事物,这类纹身者往往倾向于将纹身显露于众,寻求自身更直接的与众不同,并以此来获得某种自我满足感。(5)“情绪宣泄”型纹身则主要是指现代都市社会中出于情绪发泄或释放压力而进行的纹身,这类纹身主体不仅包括某些大企业或公司职员,还包括一部分越轨群体。在现代都市中,也有某些都市越轨群体,他们与近代社会的黑道和帮派团体成员纹身有着某种亲和性,他们纹身往往是出于拉帮结派、逞强斗狠、发泄不满、自我放纵的原因。(6)最后一种关于纹身现象的文化解读是将纹身视为“时尚崇拜”的体现。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普通民众与明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的情况下,某些明星的纹身行为往往会被视为时尚的风向标而成为广大青年争相模仿的对象,于是纹身便很容易作为一种对时尚的崇拜而在社会上风行起来。
参考文献
[1]赫・布鲁默.符号互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刘敏.纹身:一种秘而不宣的符号象征[J].社会.2001(7)
篇3
论文关键词 古代诉讼 诉讼文化 现代诉讼文化
一、传统诉讼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化所创造的成果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模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领域。这样就可以看出,文化体现在法律方面就是法律的制度、法律的思想,以及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因而,法律文化包括:法律制度文化、法律思想文化以及法律行为文化等层面。
古代的诉讼文化是经过长积月累被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普遍认可的一种诉讼模式,是法律文化的一个方面。作为内在于一国国民和社会普遍意识中的精神要素,其不仅影响着司法制度设置和运行,还支配着人们参与诉讼的心理和方式。
二、古代诉讼文化的内容
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其诉讼文化的含义大都是以民众抵制诉讼、惧怕诉讼、并且以诉讼为羞耻的。
(一)统治者力图构建无诉的法律制度
在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要达到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积极推崇息诉的政策,期考核下级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也就是看其断案的数量,如果一个官员所判决的案件越少,也就说明其治理有功劳,也就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地方官员也就是在这种考核标准的指引下对其所遇到的案件纠纷往往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用说教的方式劝说双方当事人私下、自然解决。
司法制度的设计,还有对诉讼的追求更是没有独立性可说。司法权被各级行政长官所掌握。虽然有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为代表的中央司法机构专门行使司法职能,但是当其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就集各种只能为一体了。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听从皇帝的旨意办事,司法权是要绝对的服从皇权的。在中央行使司法权的各级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说。在地方,更是没有专职行使司法职能的法官,各级的行政长官既是当地的父母官,同时也对本地方的司法工作全面的行使职能。
(二)普通老百姓长期形成的无诉观念的法律思想
在严密的封建统治秩序之下,老百姓就自然而然的对诉讼产生一种恐畏。遇到纠纷大都会是在私下解决,很少去对簿公堂。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所谓的“无讼”,是社会因为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人们不敢轻易涉讼,他们认为一旦涉讼,与对方的关系就变成敌对关系了,并且他人也会认为自己是见利的非君子。另一方面,掌权者在遇到案件纠纷尤其是一般的民间纠纷时往往不会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的,而更多地使用调解的方式使纠纷得到化解,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由于古代的法律大都被认为法即刑,人们往往把诉讼与刑法处罚联系到一起,这样就更使得人们不敢进行诉讼了。
(三)形成诉讼之外多元化解决纠纷途径的行为方式
美国社会学学者布莱克认为,人们并非把法律视为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实际上只是因为缺乏其他解决手段才导致了法律的增长。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们就是以自然村庄为单位聚居的,往往就是一个村落有几个家族组成,这样统治者统治者为了分担自己的统治压力,往往就是采取授权家族的族长或是宗法组织的家长解决纠纷的权力的办法。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避免了国家权力单一解决纠纷的局面,人们对待纠纷也就不只是能用诉讼来进行了。一般来说,民间诉讼“两造非亲则故,非族则邻,情深累世,衅起一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族长或是家长行使自己的授权解决纠纷以维持本辖区的稳定,通过多元化的诉讼之外的解决纠纷的途径使得案件没有经过司法途径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即使出现了极少数的当事人将案件纠纷向地方父母官提起诉讼,其诉讼的程序也是缺乏明显的程序形式要素的,这样就更谈不上程序正义的内容了。古代立法基本上都是法律的综合体,刑民不分、实体与程序不分,这样就使得程序法没有独立的司法地位。程序本身不仅对制约司法官员行使权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诉讼结果的正当化具有保障作用。先生曾生动地描述过传统的法官办案方式:“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大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脑’,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诉讼中人治主义的盛行、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丧失。
三、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诉讼文化
(一)传统诉讼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1.因对无讼的过分推崇,压制人们对权力的追求
法即刑的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存在,导致人们因惧怕法律而疏远法律。在这种法律观念支配下,人们没有形成权利意识、权利追求被不当压制,遇到纠纷与冲突,不到万不得以是不会将对方对簿公堂的。在这样的大氛围中人们往往是遇到侵权时能够使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就谢天谢地了,而不会奢望得到合理的补偿,反而对其掌管行政的父母官充满敬畏之心,对法律的权威信仰并不存在,民主、自由、权利等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都不能正常的发展。
2.司法权力行政化,司法专横和司法腐败结伴产生
传统法律文化使我国的司法体制、法院机构设置、法官制度、司法运行过程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的色彩。从审判权的首要含义看,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时往往是积极主动的,而审判机关则应该是被动的方式行事。由于古代社会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不分离,行政长官作为司法权行使的主体时,行使司法职能时也都是主动的、积极的对其干预,积极主动的调查证据、询问当事人,有时还恐吓当事人,想方设法把案件给解决掉,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司法的腐败。从法官的产生来看,都是由上级任命的,就得按上级的意志办事,判出上级易于接受的结果,而不管结果是否公正。从此可以看出只要是审判人员的产生方式得不到改革,司法权就极易纵,进而滋生腐败。
(二)传统诉讼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1.解决纠纷手段的非诉化,有利于判决的易于接受
在古代社会的各种纠纷往往是通过私下的和解而得以化解的,这种私下和解相对比那种剑拔弩张紧张关系的诉讼来说气氛要缓和的多。这种非诉化首先是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相对缓和,双方都可以坐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而又相互的妥协,最终得到一个双方都要易于接受的结果,这样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非诉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司法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益
关系缓和的非诉讼调处方法有助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手段的法律,是一种硬性的以解决矛盾、纠纷为目的的,当事人在进行调解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平衡双方的利益出发,进而得出双方都易于接受的结果。硬性的诉讼方式本身有时只能使当事人被动的接受司法的结果,并不能使当事人从内心伏法。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道德情感教育方式更容易触及人的内心,在双发都参与的过程中使纠纷得以化解,进而出现上诉的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当他们遇到败诉时往往会对判决结果不服,而提起上诉,这也就使得上诉滥用的问题十分的突出,司法资源不够用,实质是浪费十分的严重,然而通过和解达成的结果,就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使司法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运用。
四、对构建现代诉讼文化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进行法治社会建设的今天我们不光要引进国外的经验,对我们的传统也要看到效用,取其有益的部分,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也有鞭策作用,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构建更加符合历史潮流的民事诉讼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讨。
(一)构建和维护好司法权的独立性
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国家机构,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假如一味的使判决结果符合上级的口味的话,当事人不会从内心接受其判决,进而会质疑其判决,转而去寻求别的救济途径,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就会厌恶诉讼,这样的结果不单加剧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危机,还会使其抵制法律。所以,只有实现了司法的独立,让法院不受外界的干预,做出真正独立的判决,才能保证判决的公正性,逐渐培养起民众对司法的信心,真正实现对法律的信仰,这样公众就会自然而然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其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法治观念得以养成。
(二)公正执法,彰显法律威严
在宣传建设和谐社会主旋律的今天,主政者为了达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使一些判决结果违背公平正义的含义,这样的话当事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诉讼来维护合法权益,而是通过私力救济解决纠纷或矛盾。只有在社会中树立对适用法律作为最终的判决依据的话,完全的避开一些的政策的指导的话,公众对完全根据现行法律所作出的结果也是必须接受的,这样才会遵守法律的威严。朱苏力教授也说过“当法律规避不可避免甚至有必要的情况下,法律规避也许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规避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规避者意识到国家制定法或一种权威的存在,当他们努力规避国家制定法时实际上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国家法律的规则。”最终要做到彰显法律威严的目标,就要事事依法办事。
(三)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作为非诉解决机制发源地的中国,我们要看到非诉解决机制的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中对利益主体矛盾、纠纷繁杂的有效解决所起到的良好效果。不要把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唯一一种方法,我们要善于运用包括协商和解、仲裁以及行政处理等非诉解决手段对纠纷的解决,矛盾的化解。只有我们善于把非诉的解决纠纷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作为一个解决纠纷、矛盾的统一体,使其程序衔接恰当、功能互补,那么我们就可以使其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使我国显现解决纠纷的多元化、有效性,以实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
篇4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语文化;影响;
希腊神话(Greek mythology)是古希腊文化中最重要的成果,希腊文化不仅给英语文化带来影响,也给世界语言文化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人们如果想更好的学习英语文化,那么就可以从希腊神话入手,从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神话故事进行深入了解,并了解古希腊神话对英语文化的语文、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掌握英语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人们英语文化的能力。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有着个性鲜明的十二位主神,他们有着明显的价值观、有着最求自由的权利,并且不受任何事的束缚,这也给欧洲文化带来很大的促进,影响着欧洲文化的发展。
一、希腊神话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
对于欧美语言文学来说,希腊神话的影响是深远的、积极的,欧美很大文学作家也都有以希腊神话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例如,《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等作品,都是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作品,有效将古希腊文学的传统融入到古罗马文化中。而且很多文学家都通过希腊神话获得了非常多的灵感,也给后代创作神话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给文学家创作带来有利的条件,而且在神话故事中,良好的语言文学艺术能够赋予神话故事生命,而且神话色彩也能有效丰富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化,在文学语言艺术发展中,希腊神话故事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特也有效的推动了欧美语言文化的稳定发展。
二、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西方新闻报道当中,也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的语言,而且在西方人们生活中也包含着很多希腊文化,这也说明希腊神话给欧洲语言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说明古希腊神话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文化。而且语文语言的形成很多都是由希腊神话人名而形成的,尤其是人们常用的月份名词中,January一月,是由希腊神话中两面神Janus而来的,而March三月,是由战神Mars而来,May五月,由maia掌管生殖和生长的女神的来的,而且还有很多生活当中常见的语言都是由希腊文化内容所形成的。也有很多词汇是由古希腊神话天空中的星系形成的,在西方英语语言中多数的天空星词汇源于古希腊神话,比如,Jupiter, Venus, Neptune, Pluto木星、金星、海王星、冥王星等星系命名都是希腊神话中本身的名称,可想而知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并且也要很多的英语语言中的短语、时态、修辞方法等等都是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它给欧洲英语语言文化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有效推动了欧洲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
三、希腊神话对英语文化中价值观的影响
在西方远古时期,人们的能力相对比较有限,人们觉得主宰整个大地的是神灵,很多人也将自己的愿望托付给神灵,认为神灵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希腊是远古文明主要的发源地,希腊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和人类情感等想象成主宰一切的神灵,认为天、地、闪电、风、爱情、命运等都是神明,人们觉得这些神可以主宰世上的一切,认为人类也是神灵创造出来的,而且希腊神话中也有很多英雄,而英雄的传奇和价值观也给英语文化的价值观也带来巨大的的影响。在希腊神话着英雄都是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比如,奥德修斯,他带领希腊人勇敢的战胜了特洛伊,还有大力士赫拉勒斯,能够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很多人都非常崇拜具有智慧和力量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这样使得很多人崇尚英雄的价值观,这就给西方人的价值观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希腊神话中有正直勇猛的英雄也有奸诈阴毒的敌人,而且希腊神话中的神也是具有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的,他们的精神和品质也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希腊神话比较影响着西方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西方人比较提倡自由、享乐、人权等主义,也比较强调人人平等、尊重爱护等观念,这也是希腊神话中众神所追求的,因此希腊神话给现代英语文化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四、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影响
希腊神话在现代英语文化中,不仅仅只对英语单词和语言有影响,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也有所影响。在现代英语文化发展中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也收到希腊神话的影响,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比较喜爱利用希腊神话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也很多文学家给人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供人们欣赏,而在欧美文学中希腊神话的影响能够体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比如萧伯纳的《卖花女》就是以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作品。希腊神话不仅影响着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也对现今英语文化电影的拍摄有所影响,很多以希腊神话为素材的电影也相继出炉,比如《雷神之怒》、《特洛伊》、《诸神之战》等等作品,电影通过用夸张的神话故事、曲折的剧情、深厚的文学艺术有效的吸引了观的目光,由此可见,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结束语:
希腊神话是欧洲英语文化的起源,希腊神话用夸张的神话故事和鲜明的人物特点给英语文化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力也有着非常大的,我们要想理解、学习、掌握英语文化,那么可以有效通过理解希腊神话故事为着入点,这样人们能够有效掌握英语文化,并且也能有效了解英语文化的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希腊神话对欧洲语言文化、英语语言文化发展、英语文化的价值观等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希腊神话是英语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英语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敏.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分析[J].作家,2015(4):182-183.
篇5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一个显著特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各民族文化始终保持和维护着本民族的优秀特性而发展,同时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国作为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对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安定团结、经济繁荣及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延边地区是朝鲜族聚居地,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是整个东北亚区域的中心枢纽,这为延边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延边朝鲜族与韩国、日本等广泛的海外关系又为延边多元文化格局提供了良好的人际环境,进而有力推动了延边多元文化格局的发展进程。因此,延边是具有鲜明多元文化特色背景的地区。
然而,具有鲜明多元文化特色背景下的延边,在高中教育方面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形成的民族教育体制正在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观念发生冲突。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是现代高中教育的新课题。下面就延边地区多元文化影响现代高中教育的现状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延边现代高中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突出
家庭问题在延边地区较为突出。朝鲜族赴韩国、日本等出国潮一方面促进了延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家庭问题,直接导致延边地区高中培养人才事业的突出矛盾。调查显示,延边朝鲜族高中学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出国、父母离异的比例分别为50%、30%、10%。在延边地区,差不多有50%以上的学生得不到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而延边地区汉族高中学生虽然大多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仍有外来务工、居无定所的家庭,依然存在着突出的心理教育问题。这对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品格有极大影响。
二、多元文化冲击延边现代高中教育的影响
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朝鲜族聚居地的延边地区汉族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朝鲜族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朝鲜族学生入学汉族学校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而朝鲜族教育日益呈现出弱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族学校可能因为生源枯竭而“关门”,这样一来朝鲜族的民族教育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进而导致丧失生机和活力。
上述问题正在威胁着朝鲜族民族教育的正常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好如下工作:
1. 解放思想,更新民族教育观念。勇于打破传统的民族教育观念,树立新型、先进性的民族教育观念,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朝鲜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国际交流、学术研讨会等途径,学习国内外优秀民族的教育经验,树立现代的民族教育观。
2. 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只有学习和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视野来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行为时,才能深刻地诠释本民族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关健,是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的价值观。要取长补短、自主适应,才能建立一个多民族文化各施所长、联合发展、和平共处的守则。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成因;对策
在高校文化发展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和接触的是正面的文化宣传,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到在主流文化之外,高校大学生当中还存在一种反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以抵制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一旦发展起来势必会对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界定
对于反文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就认为所谓“反文化”是指某些团体试图分享社会价值,却受到不断的严重挫折,起而反抗并以现有文化规范或价值体系为目标的一种亚文化。他们认为反文化实际上是“亚文化”的一种,但是由于各项规范、价值观等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对立冲突,在生活中并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和允许。关于大学生反学校文化,英国学者拉森也给出了一个简答的定义,也就是指一种“集体的、社会性的破坏行为”。他认为大学生反学校文化主要目的就是与学校文化进行全力的竞争。笔者认为所谓的大学生反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其思想和主张与学校主流文化相矛盾和冲突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主流文化构成一种排他性,由此形成的一种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成因
(1)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个人本位意识逐渐增强,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被学生认识和接受。同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网络的兴起冲击着原有的文化秩序,各类不良文化也被大学生熟知。而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反而起到的是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学生的心理发生扭曲和变化。
(2)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其父母多为“60后”,他们本身的文化知识就非常有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的,而不是耐心的说服教育,“棍棒教育”的模式让很多学生在初中、高中就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初中、高中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强力压制,而到了大学以后比较宽松的管理模式,让他们可以比较自由、放肆地发泄他们对正常文化的不满,这是导致反学校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等教育发展中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地强调了学生专业课成绩,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三、高校如何减少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不良影响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高校不能流于现有形式和内容,不能只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工作,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并不能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高校应该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出课堂,带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2)帮助学生在心理上筑起一道不良思想文化的防线。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现实需要,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文化、文化等,这些文化本质上都是反学校文化的一种。教师要详细分析这些文化形成的原因、主张和本质,指出这些思想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不良思想的本质,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
篇7
关键字:吉祥物;传统文化;现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39-01
中国传统吉祥物是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传统吉祥物,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光大,而不是遗忘与抛弃;作为一种优势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保护,更应该开发与利用,让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的全运会以及正在举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给我们的带来了高涨的热情。我们在关注它们宏大气势的同时,也对它们亲近可人的吉祥物很关注。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对传统吉祥物的现代应用进行阐释,探讨其产生的审美文化背景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现代吉祥物的审美文化背景
何为吉祥物?显而易见,吉祥物是体现吉祥观念的事物,是吉祥观念的载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吉祥物,而是“人们在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和特点的基础上,经过着意的加工,用以表达人类向往和追求吉祥幸福、喜庆欢乐、和谐美满等情感和愿望的事。”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吉祥物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其外在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的人为赋予的审美情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及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畏惧色彩逐渐减少,征服与把玩的意味增加。从图腾崇拜、青铜饕餮到剪纸窗花、毛绒玩具,吉祥观念从膜拜祈福转而为美好愿望,随历史长河伴人类左右。追求幸福和吉祥,憧憬着未来,遐思着美好,世世代代的人,无不如此。“人有精神生活,要营造精神家园,这才是人的本性。”人类早期在创造吉祥物的时候,相比较而言更多地是侧重于吉祥物被赋予的审美理想,而较少考虑其固有属性。“它们大都不是写实的,很大程度上是综合了几种动物的特点“造”出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人类在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我的同时,也进一步弄清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科学意识的飞跃,必然使吉祥物身上所披挂的神秘外衣受到冲击和清除。这场冲击和清除的最后结果,使寓意着陈腐观念的吉祥物被摒弃或被改造;使象征当代人思想观念的吉祥物被孕育、被创造,跻身并崛起在吉祥物王国中。
生产与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交叉,面对新的情况,吉祥物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开始积极地设计创造符合我们要求的吉祥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2009年济南全运会的泰山童子,以及炙手可热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海宝,都是在现代环境下产生的。现代吉祥物从传统走向了现代,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现代市场经济人性化发展的结果,其观念外化和视觉直观性容易激发观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增强消费者对活动的信任感与亲近感,增强活动的感知力。
二、现代吉祥物的审美文化特征
现代社会的大活动不仅吸大量的观众,高级建筑师,也吸引了大量设计人才。吉祥物,凝聚了设计者对于活动理念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举办地悠久深远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文化价值。
现代吉祥物融合了现代化社会的形式要求与传统社会美好的内蕴,既有对活动主题的阐释,又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背景。例如刚刚在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它以汉字“人”为创作原型,既保留其质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属性,又采用艺术手段赋予其灵活生动、活泼向上之感,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首次尝试以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实在是一次创新。“人”字既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在世界范围上,也反映出“人”的相互支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城市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2009年全运会的泰山童子是黄色的皮肤,红色的上衣,清楚的轮廓,一个拟人化小男孩形象栩栩如生。设计者在细节上也是精益求精,泰山童子的耳朵形如泰山云朵,象征吉祥如意等。在展现现代体育精神的同时,也传达出齐鲁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精神打动着人们。它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即繁荣、欢乐、激情、健康、好运,代表了齐鲁儿女对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真挚祝福,并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在吉祥物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当地文化也是重要的标准。奥运会的福娃,即可当做中国特色的代表;全运会的泰山童子,可以是齐鲁大地的代表。泰山作为齐鲁大地的代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伟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进入设计者的视野。山为石形,石为山骨,设计者以此为契机,创造性的以泰山石为创作原型,融入主观的审美理想来完善和丰富泰山童子的审美内涵。“作品中的特征越显著越占支配地位,作品越精彩。”泰山童子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充分的体现了其山东特色,通过这一的健康形象,不仅体现出泰山作为山东标志性地理的特色,又传达出“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主题和健康的生活观念。世博会的海宝,可以当做上海的代表。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球盛会,吉祥物设计必须包含中国的文化特征,彰显中国的文化精神,反映上海世博会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
吉祥物一旦生成,便作为活动精神的载体,随各种活动会在空间上迅速展开,扩大了吉祥物的影响,推广了活动精神。更重要的是,其吉祥物有着外在的可爱形象和内在的丰富人文内涵,必然使它突破年龄隔膜和地域限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知和喜爱。从而,使得它能够作为一个有纪念性和文化内涵的标志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各种形式的纪念品和发行物也将承载着一定的意蕴,变成具有永恒收藏和纪念价值的物品,永远的留存。作为一个吉祥物,它既是对中国传统吉祥物的继承与发展,又是未来吉祥物的创作典范。作为一个艺术品,如同许多艺术品一样,多年之后人们仍能从中获得。吉祥物的形象作为一个艺术品的代表,在兼具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情况下,以其自身的艺术性将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在时间的横轴与纵轴上流传。
三、现代吉祥物的审美文化价值
现代吉祥物是创作者智慧的结晶,它作为一个具体的审美对象,对社会起着广泛的审美文化价值作用。例如其内涵的文化意蕴,满足和扩展了人们的审美文化需要;其简介传神而美好的形象,积累了人们的审美文化经验;其反应的现代性及前瞻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文化想象。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顾鸣塘.石趣[M].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3]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罗筠筠.审美应用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郑国铨.山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远程教育;影响;策略
[作者简介]朱庆好,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浙江杭州310030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69-03
网络文化一般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一切人类创造和交流活动及其所衍生的所有产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等形式”。现在,网络文化曰渐演绎成为占据人们生活主流的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看到,因为与网络的长久接触,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多媒体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开放教育构建了相当完备的大众传播系统。这一系统也成为网络文化生存和传送的重要空间和通道。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依赖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下面我们从网络文化的特征人手来分析网络文化对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技术性、平面性、虚拟性等特点。
(一)开放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的开放性。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活动。二是主体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文化活动,可以自由地访问各种文化资源,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开放的网络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限制,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机会和权利。而且,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信息,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和意见想法。
(二)技术性。网络文化也是一种技术性文化。事实上,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为网络文化的批量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于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使网络文化的生产忽略了对精神内涵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性,我们看到无数同质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充斥着文化市场。掩藏在虚无繁荣背后的是廉价而浅陋的模仿,商业意义解构了文化的创新和个性特征。
(三)平面性。献媚于大众是网络文化获得市场的主要手段。网络文化总是寻找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内容,然后再按照适合大众消费的形式加以包装、制作。目前许多网络文化的包装和存在形式非常考究,最大限度地突出视觉刺激性。于是,我们看到在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外衣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历史积累失去了它的历史厚重感和永恒性。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理性追求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普遍地以单薄的、肤浅的平面性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四)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人们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的信息世界,完全不同于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现实世界。二是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在网络世界,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虚拟身份、虚拟形象等进行网络活动。三是网络行为的虚拟性。网络世界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活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二、网络文化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负面影响
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学习工具。“网络文化是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看到,网络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你教我学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网络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一)视听文化容易助长青年学生华而不实的价值追求
根植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有着丰富的视听化表现形式。打开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大量色彩斑斓的广告,应接不暇的流行时尚,眼花缭乱的图像画册,无所不有的视频广播,悦耳动听的美妙音乐等等,视听化正在成为网络文化主要的传播方式。视听化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的视听神经,使人趋之若鹜。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网络学习资源的制作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在拍摄制作这些学习资源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提高视听效果,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得不增加大量的图片、音响、动画等等,这固然可以增加生动性和视觉冲击力,但是视听文化却很容易对人的理性思维造成伤害,“在文字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是内向的、素朴的、严肃的、理性的、善于思考的,其价值观念可概括为务虚不务实。……而在图像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却开始变得外向、奢华、浮躁、感性甚至非理性、重享受重娱乐讲究玩的就是心跳,其价值观念可概括为务实不务虚。”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如果长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其理性思维将会逐渐退化而感性思维不断扩展。青年学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深度阅读和理性思维训练而在整个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变得虚幻而漂浮。对于名利的追逐往往胜过对于价值意义的追求。我们看到芙蓉姐姐、风姐的哗众取宠,实际都是被网络虚幻的价值追求所蒙蔽而萌生的华而不实的人生追求。
(二)网络文化容易腐蚀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主要依靠网络开展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对其的影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一打开电脑,信息就会自动跳出,无法拒绝。网络文化如影随形。可以说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是在网络文化的“怀抱”中长大的。“时下的媒介文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加盟,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网络文化是娱乐文化,能抚慰大众心理需求,使他们忘记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压力。但网络文化往往采用夸张、煽情的手段,营造出虚假的情感世界,把青少年淹没在感官享乐之中,使他们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实际的行动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奋斗的最重要的基础阶段,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当下的人生追求和学习目的。他们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沉溺于网络文化往往会使他们安于现状,逃避现实,忘记现实环境的种种困难,忘记自己不太完美的生存状态。缺乏深层含义的网络文化披着华美的外衣,消解了青年学子们锐意进取的远大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腐蚀了青年学子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三)沉溺于网络文化会使学生失去更多提升
精神品质的机会
网络文化在现代科技和商业利润的共同导演下。以网络为载体,延伸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咫尺天涯,无论身在何处,网络文化总是唾手可得。然而网络文化并不是免费的晚餐,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等物质和精神作为交换成本。对于工作与学习兼顾的开放教育学生来讲,一方面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工作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来自家庭和学习的生活压力。然而网络文化却无处不在,时时诱惑着他们。于是时间和金钱就在浅薄搞笑、轻歌曼舞、闲情野趣的简单阅读和五彩缤纷的视觉刺激中悄然而去。轻松而舒适的心灵鸡汤让青年学生无限向往和沉醉。
无孔不入的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挤占学员对高雅文化的阅读和关注。高雅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人类社会增加文化积淀,提供精神导向,这才是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文化,青年学员真正需要的也应该是这样的文化大餐。因为网络文化的挤压而导致青年学员错过了主流价值、经典文化的接触时间和可能,从而失去了部分提升精神品质的机会,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岁月。
(四)网络环境使青年学子的自控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网络上流传的信息用海量来形容决不为过,用真实与虚假混杂,健康与污秽并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等来形容也决不是耸人听闻。只要你打开网络,各种低级趣味的“有害”“有毒”信息就会扑面而来,网络文化失范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所不在。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朋友缺乏足够的判别能力和自制能力,因为网络文化的毒害而走向犯罪的例子比比皆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受到文化垃圾的污染,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受到伤害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网络为人们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从传统教育的被动者转变成学习的主导者。网络环境打破了高校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威地位和约束。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觉和自律心理,没有足够的自控和自制能力,如何应对这些文化垃圾的诱惑和腐蚀?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的。
三、对策思考
(一)对网络文化的双重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我们应该看到网络文化的出现“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与共享化,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增强了文化对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归依与追索,密切了文化与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普通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切近和介入”。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文化因为追求商业利益而表现出的迎合大众,诱惑大众,从而导致庸俗化和严重的娱乐化倾向。深刻而崇高的内容被抛弃,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对浅薄和低级趣味的追逐滋生出大量的文化垃圾,污染文化环境。认清了网络文化的两面性,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坚守精英文化阵地,同时采取兼容并蓄的策略,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一方面对网络文化不排斥、不盲从,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也要能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走进网络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认清网络文化。
(二)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特点,因势利导
网络文化能够得到青年人的青睐,除了包装形式比较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之外,内容上也无疑比较切合青少年的兴趣需要。比如,开放而自由的文化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共享能够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外,当前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出,追求个性的独立。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变堵为疏,利用网络为青少年构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资源,建设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根据学科特点将网络文化中相关的知识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去,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
当前大众媒介环境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净化媒介环境主要“借助政府、行业和受众的力量加强对媒介环境的社会监督”。政府对大众媒介环境的监管责无旁贷,应当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不规范的行为加强监管,给予限制,防止有害信息的随意刊播与。媒介的从业人员则应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更多地提供反映高雅旨趣和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人生追求;重视媒体固有的社会责任、主体功能、品位格调等,为青年人的顺利成长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网络的能力
青年学生对大众媒介的功能与作用认识往往不足,存在着片面性和表层性;对媒介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媒介素养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什么是媒介素养?所谓的媒介素养“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要抵制大众媒介,而是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为自己服务。网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全面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够认清其优缺点。
[参考文献]
[1]于海波,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J],长白学刊。2009,
(3)
[2]张洪洋,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山 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文化[J],探索与争鸣,2008,
篇9
一、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研究的层次,与时俱进,使学术研究和“花儿”传播发展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协调发展
理论研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花儿”的发展方向,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花儿”未来的命运,目光一定要长远。要让“花儿”从单一地反应爱情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理论研究要为宣传宁夏的各种文化资源服务,要为富民强区做贡献。“花儿”本身就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容,以“花儿”宣传宁夏地区的各种文化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理论研究要为“花儿”的传播发展搭建平台,要为实践开拓空间,提供机遇和机会,为传统文化走出本土创造条件。理论研究还要重视人们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分析和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动向,关注市场动态,扬长避短,使“花儿”在文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地位。
二、要加快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尽快包装出几个优秀的、能够在外界打出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物出来,为“花儿”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在事物的宣传、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然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也绝对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并不是说业已成名的“花儿”歌手带出来几个学徒就是人才培养,这里所指的人才培养是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结构体系支持下的,规范和科学的“花儿”人才的培养。这种科学的培养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需要在大众中形成一种保护和开发民族艺术文化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要把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才智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培养才会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
三、要让一些具有专业音乐创作能力和一定文化修养并对“花儿”有一定研究的人来进行创作,不论是谱曲还是作词都要提高层次。
要多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宣传和演出,甚至可以巡演。宁夏早期的大型“花儿”剧《曼苏尔》一度影响很大,甚至在全国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可以这样说,优秀的“花儿”剧是“花儿”向产业化方向迈进的一个方面。“花儿”剧所蕴含的美是相对全面的,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对“花儿”产生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四、提高“花儿”演唱者的文化水平,特别是要提高“花儿”界领军人物和品牌人物的受教育水平,从而提高“花儿”演唱者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花儿”演唱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应该从现在抓起,将“花儿”融汇到素质教育里面去,让她走进学校,开设一些以“花儿”的学术研究和以“花儿”为内容的声乐和器乐方面的学习。同时对一些艺术团体现有的“花儿”歌手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表演水平。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花儿”传播者文化素质有限的问题,保证新人才的培养,为精英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解决人才的断代危机,同时又可以树立“花儿”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为开拓市场,加快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五、文化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花儿”的文化品牌建设意识,认清市场,把握人们的文化需求心理,加大宣传力度。
这些年来,宁夏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乘风破浪,积极举办了一些有利于宁夏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型活动。“花儿”要瞅准这个机会,把握好这个机遇,将自身发展和时代进步相结合,把现代生活的内容融入到“花儿”中来。
六、加大音像市场的整顿力度,规范市场监管机制,统一协调市场秩序,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切实净化“花儿”的产业市场。
这一措施的实施,并不只是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它同时也是“花儿”事业本身的责任。“花儿”界要和各相关部门配合,步调一致,思想统一,灵活应用市场机制自我调节的功能,提高“花儿”音像制品的质量,鼓励出版多姿多彩的品牌音像制品,提高音像制品自身的防伪能力,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要加大正版音像制品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购买正版,杜绝盗版。开通盗版监督热线,奖励举报者,以提高消费群体打击盗版的意识和积极性。
篇10
1.传统文化是设计文化生存之本
传统文化抽象与现代设计是交互影响的。传统文化抽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积淀,很多时候表现为含蓄而内敛;现代设计主张个性、创意、时尚,体现出现代人的诸多性格,其代表着勇于实践开拓、敢于冲击的一面。在很多现代设计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提升品位,内在和外显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事实上,传统文化抽象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就艺术而言,它是由人创造的,这里的“人”是不可能离开民族而存在的,特别是离不开本土的文化,即所谓的“民族性”。以“鱼”为例,中西方对鱼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区别,鱼在中国有着美好的象征,当设计中出现鱼时,中国人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抽象符号所连带的一些特殊意义。而西方由于地域性和文字差异,对鱼所产生的联想是不一样的。没有脱离了“民族性”的设计者,也就使得设计存在“传统性”和“民族性”,设计文化存在于斯,长于斯,自然就像于斯。传统文化的抽象性的传布、流传和系统性的特性决定了其文化的不可逆转性。设计者的思考源泉是统一的,他们拥有同一个本源,其传承过程的漫长特性又让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设计者捕获的灵感,从此加以深化和个性主张,完成一件件形态各异但是殊途同归的作品。例如,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和国内其他设计者的设计在文化层面而言,他们拥有同一个本源,即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抽象性:中国特征。由此,发现了一些所谓的逆传统的设计思路,其实只是逆转了形式而在阐述传统的抽象性。在时信通畅的当下,中西方文化没有显现出绝对的冲突;相反,在艺术上普遍认可“艺术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规律。中西艺术的融合使得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的抽象意义变得更宏大。就设计艺术而言,给受众带来愉悦和共鸣这一条件下,文化抽象变得没有国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去关心发生在国外的思潮,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关注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流和学习中,文化的抽象性意义作为一种介质在作用着双方,所以也就有了《功夫熊猫》这样的中西合璧作品,还有了“鸟巢”奥运主场馆。现代设计因中国传统文化被国际的认知度而逐渐发挥其能量,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取得立足之地,是需要根植于庞大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才可行的。换言之,现代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才能使设计经得起历史的沉淀,经得起世界的考量。
2.现代设计不可避免地源于传统设计
以非洲艺术为例,大型非洲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据数据显示,从1990年开始(直到现在),西方国家内部举办的大型非洲艺术展览不下30个,包括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馆和英国的皇家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等都举办过当代非洲艺术大展。非洲艺术不是野蛮、愚昧的偏见,它代表了原生态文化,以反映自然界最原始的状态为特色,这是非洲艺术的魅力所在。深入研究非洲艺术,我们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它们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精神积累,也就是都非常注重题材的象征意义。非洲的文化抽象性符号在某种意义上说比中国体现得更为直接,比如,非洲直白地描绘他们的众神,或者是抽象性的拟人形象,它们作为中介缓和亡灵和生者之间的关联。所以当拟人形象一出现,他们就明白图像的具体象征。这些图像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抽象性一样,具有传布和流传性、系统性。回头看红火的非洲艺术的当下,他们在做些什么。在大型非洲艺术展览中,我们除了发现原生态的艺术外,还看见了借鉴和引进现代先进技术而进行创作的非洲艺术品,他们尊崇原生态,却不抵触新技术,这就是非洲艺术中的现代艺术。现代设计艺术的根源在哪里?从非洲艺术例子中,我们发现,技术的先进性是可以比较的,艺术却不存在谁落后的问题。也就是说,懂得弗洛伊德理论的和懂得加缪理论的人不见得可以在艺术上结论谁优谁劣。艺术的未来,即艺术的可发展性是决定选择对错的标准之一。传统文化中的抽象性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人,其系统性也决定了现代设计艺术的未来依然是离不开传统文化元素的。所谓的国际化,在某种层面上是督促当代设计艺术家如何去传承、利用、发扬本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3.现代流行趋势与传统文化的抽象性
流行趋势与传统始终是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现代设计者会大胆地假设很多种设计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流行”之后,文化趋势又回复传统;当然这里所说的传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律,它也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的。以传统的中国国画为例,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后,我们已经吸收了大量外来的优秀文化,丰富了国画的本体,同时还多了阐述表现方式的现代审美观。即使是一成不变的京剧“脸谱”,在京剧的相关技术上也是进行了很大的努力,声光电、多媒体的运用等,新技术运用于舞台。由此我们发现,传统和流行其实并不矛盾和冲突,只要不是生硬地拼接,有了敏锐的感知能力,古老的传统可以流行起来。相对于传统文化的抽象性而言,流行趋势是一种探索,是前哨,它为我们感知未来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可以使自身从容地适应和发展。例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传统造型将其“符号化”,也就是典型的抽象性运用。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而在于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图形符号的背后蕴藏着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从并非统一的国际化眼光来看现代的流行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各国、各民族始终没有违背传统文化、风格而特异流行。比如德国设计始终坚持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美国设计风格是轻松、乐观、自由;法国的设计面貌是豪华、奢侈、非大众、非民主的;丹麦的设计则坚持冷静、严肃、绝对功能化的时尚风格。由此也可以确定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抽象性设计在国际环境中,需要坚持的是一种风格下的个性化展现。越来越多的时尚设计师或者是潮流设计师在积极创新和实践的同时,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世界民族文化,运用本土文化传统的抽象性来表达艺术主题,丰富现代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和古今、内外的文化融合。这也是当代设计艺术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主题。
二、从来没有走远的现代设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