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的实施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计划的实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计划的实施

篇1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继续保持我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优质率,确保我市粮食自给水平的稳定。要将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田,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全年80万亩粮食种植任务的完成,稳定我市粮食生产。要建立下管一级的粮食生产责任考核制度,2012年底市政府将通报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县(区、管委会)给予奖励。

二、落实惠农扶粮政策

要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订单直补、农机具购机补贴、再生稻推广补贴、水稻种植保险、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国家、省、市一系列惠农扶粮政策宣传到乡镇、村、组,做到家喻户晓。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见成效,保证种粮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着力提高粮食单产

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单产水平。要扩大创建规模,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高产创建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努力打造高产示范基地。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抓好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为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奠定一个好基础。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要抓住大兴水利的契机,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整合投入、连片推进的建设要求,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完善节水灌溉、道路等设施,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同时,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篇2

关键词 计划管理 生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已经崛起,但管理水平与全球的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前一段时间企业界风行的MRPII推动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与以丰田为代表的JIT拉动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界以各种形式纷纷登场,同台竞技,众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在生产管理上能有大的提升,但实际效果如何,只有相关企业自己知道。笔者认为,企业不应局限于这些条块理念,而是更应结合自身生产特点,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本文正是就此展开相应探讨。

一、时菱公司的计划管理现状

(一)时菱公司生产运作方式

生产计划接受市场营销部的工程命令单(营销订单)―计划评估―上载EXPLANNER ERP运行―采购订单计划下发―采购品交期跟进―部品纳入、检查、集结―部品出库指示―生产使用―完成发货。

(二)时菱公司产品开发周期、采购周期、生产周期

联合体投资,由三方参与投标,对于时菱公司而言,当前所需的、比外方投资数量更为重要的东西,便是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时菱公司的设计开发、采购分配在某一项目取得后,就已经决定好,即设计科接受三菱公司的SOSW、SOS表、图纸、实验规格书,对其进行确认后录入做成BOM,登入系统。生产计划根据市场营销部的工程命令单做计划评估上载EXPLANNER ERP运行,采购根据既定分配额开始采购计划筹备。

(三)物料的跟进、到料情况跟进

物料采购计划的分配在项目取得后就已经明朗,即分为时菱自行采购件、时代电气支给件、三菱支给件。也就是生产计划根据不同采购方式对物料进行跟进、处理。

(四)物料质量情况及品质控制

时菱自行采购件:合格率低、抽检数量大、效率低,发生品质问题时,由时菱采购与供应商协调、解决。(选定供应商后,供应商的技术与时菱的技术、工艺,先期协定技术标准与判定方法,确保供应商能按时菱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供应商生产发生的疑难问题由时菱技术支持的供应商提出,时菱可提供先期技术指导。采购对关键件、重要件先期处理采购,交样时间提前,或在供应商交样前去供应检验。

时代电气支给件:相对于时菱自行采购件合格率稍高,发生品质问题时由时菱品质、计划与供应商协调、解决。

三菱支给件:合格率高,品质相当稳定,首检一般一次过,但若发生某一部品品质问题就会整批不良,再加之地域的问题,处理、解决时间周期长。

二、生产管理问题分析

订单合作形式,造成物料不能及时纳入,生产计划被动。投标完成取得后,时菱公司就已基本明确客户的交货期,即从生产计划到物料采购与组织生产,这中间不出异常的LEAD TIME是相应固定。在不改变运营方式的情况下,这一周期也可认作生产的科学管理周期。期中计划上载的提前期、采购的周期、生产周期几个结点是必须确保的。这样才有利于正常的组织生产相关活动。

但实际上目前时菱公司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第一,时菱公司系合资企业,在接收到客户订单后需与合作企业确定相应的合作形式与物料采购方式,并签署相应的合作协议。此期间往往因各种原因不能明确,造成计划不能按规定时间上载,后续的工作不能按正常流程进行,影响长纳期件与关键件的采购与协调处理时间,造成被动地调整生产计划,采取压缩中间环节的处理时间、加班加点等方法消极应对。

第二,物料流通过程中数据、信息难以掌握。大部分三菱支给件因为海关通关问题,出现只能被动等待或根据经验预估物料到料时间的现象,照成生产计划、生产安排的不确定性。(提前多少时间能发现这一问题)

第三,当客户交期与售后服务发生冲突时,需要挪用正常生产支给品物料(三菱支给件没有余量)进行售后维修时,会出现因挪用件不能在指定时间返还而影响生产进度及客户交期的现象。

第四,当生产过程中发生品质问题(图纸、设计、实验参数等)只能通过在职日方管理人员询问三菱确认后才能进行作业(一来二往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

第五,人力评估的风险,2015年上半年,时菱公司面临着大环境生产任务不足、订单消减、变更、人员富余的情况,走出去找市场,安排员工上岗解决就业问题,是当时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配合公司决策,实施如何合理安排、有效利用资源(人员、生产项目),创造最大产值,也是生产计划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六,仓库的管理方面,三菱对仓库的现场规划、系统支持等方面下足功夫,但是目前仓库在沿袭了这些好的管理方面上并没有发挥自主管理方式,物控功能未完全实现,对专项生产、专项物料没有提前预警的机能,造成某些重要物料在生产所需时才发现在库数据与实物不符。所以,生产计划必须依当时的物料到货状况重新进行生产计划的调整,没有针对物料的在库项目进行A、B、C定期盘点管理,只是应公司财务要求进行每年2次盘点(6月份、12月份),对辅料的管理(消耗与实际是否一致)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只是实施双位管理),即当某一辅料出现小于安全库存后,用仓库员提报数据进行采购。

三、改善的思路

(一)联合体共携达成目标

按生产投产所需完成的工作项目,做成总推进计划,根据5W1H原则设定担当、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间。定期进行完成情况与进展的确认,把握总体的完成情况。形式可设定为电话会议或定期报告各自的进展,由专人汇总。对受阻点大家共享,也便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二)计划控制性管理

一切以生产计划为源头开展工作,强调生产计划的严肃性。按定期产品投产前确认会议、物料控制会议、品质控制会议的方式导入。

第一,生产推进会议。当接到订单后启动,由项目推进担当做出总的推进计划,各职能部门根据总推再做出各自的具体实施项目完成计划。定期(每天、每周)举行确认会议,报告各职能部门的项目完成情况,形成整体的控制局面。

第二,物料控制会议。采购部在生产开始前一个月,每周报告物料采购到位情况。特别对是长纳期部品的状况把握,以便有时间进行协调与处理。生产前半个月,每周报告二次物料到位状态,各生产区间在生产前一周开始,每天统计不足物料清单交采购部,采购部与生产部门核对物料到位准确性,确保物料及时到位,并情报共享。(报告需按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分类,并结合生产投入顺序)。外协、外购件在生产前10天必须回厂,以确保有足够的检查时间与品质处理调整时间。装配生产开始前一周物料集结,每天报告物料不足情报(含内制物料)。

第三,品质控制会议。一是每个生产现场必须设定专项看板。内容包括管理的物料清单、生产进程状况、问题点汇总表。二是《问题点汇总表》统计内容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问题与疑问。含来料不良、尺寸超差等质量问题,同时也包括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定位困难、无工装作业问题,工艺没有明确加工顺序与步骤,图纸不能理解与错误,加工不到位,装配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三是生产开始后,每周定期召开品质专题会议,对提出的问题点进行通报、分析,研究对策,找出解决方案。另外,生产部随时报告生产进程情况。

(三)改善生产中瓶颈工序

生产任务饱和的情况下,生产计划编排以试验设备限制问题点优先考虑最大化调配生产。目前,新设备虽投入,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问题,还是存在造成短时间阶段性的假性不足(如有地铁项目存在的话),解决的办法也只有让人员倒班作业,设备不停止。这里客观需要多人具备操作设备与掌握作业方法的能力,前期可进行多能工的培养,以便对应生产。

(四)物控功能的运用

第一,对在库物料进行A、B、C管理,分关键、稍次要、次要件进行盘点。建议对专项生产部品设定专项管理台账,并每天进行更新与维护,以便核对账物一致性,提前发现短缺物料,找出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起到提醒生产的作用。确保物流适时动态地得到反映。

第二,对生产计划的售后服务用部件建立相应的报、批、领流程,对通用部件可设定一定的安全库存,对专项部品及仕向部品必须判定后期的采购能否满足生产,不能满足生产时,生产计划需提出应变方案,做成对应计划提供高层、营销判定。

四、结语

第一,生产计划执行过程是一个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统筹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对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改善和对生产计执行效果的提升可影响企业的综合力。

第二,生产计划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团队协同力的高低。一个部门的机能与能力是有限的,好的方案与计划必须依赖相关部门的支持。

第三,在工作中不要仅站在本部立场上单独考虑问题,还要多与相关部门协调与沟通,理解并掌握相关部门的运作流程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协调与变通,制订适合自身的、科学可行的生产计划。

(作者单位为中车时代电气株洲时菱交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研究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南省的规模化生产,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股份合作规模生产模式、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结合调查中的典型案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一)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是指由一些熟悉粮食生产种植技术并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较多的土地经营权,将农户闲散的耕地租赁过来集中耕种实现规模化生产。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是我国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来比较早的一种经营模式,他的经营形式灵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种粮大户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粮食生产种植经验,该模式有利于激励农户不断摸索新的栽培技术,探索节约生产成本的耕作方法;有利于自愿学习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加强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采用农业机械生产作业,对农业生产的投资积极性较高。这种模式在湖南省最为普遍,根据湖南省农业厅组织对全省的调查,2010年湖南省租赁转包耕地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95049户,涉及耕地面积487.2万亩,产粮达396.5万吨,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的8.6%和13.2%,种粮大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30―50亩,该生产经营模式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应该重点推广的。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民符和平,多年来,一直以规模化水稻种植作为致富产业,在惠农政策支持下,他不断扩大水稻种植规模。2004年租赁稻田315亩,到2007年租赁稻田405亩,当年种植双季水稻共计795亩,全年产量达360余吨,实现纯收入近14万元。2008年,进一步扩大水稻的租赁面积,租赁了125个农户的水田810亩,双季种植水稻1620亩,全年产粮食1600吨,纯收入达30万元,成为该县有名的 “种粮大户”,荣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的主要表现是:根据自己的种植实践经验,对租赁而来的耕地采取较为实用的种植管理方法,根据耕地面积较大且分散的实际情况,将耕地按区域分成几个作业单元,聘请当地的种田能手管理生产,同时聘请一位专业农技人员负责生产技术指导,承包的耕地产量明显高于全县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水平。

(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是指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利益共享等原则,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为主导,集体统一组织部分粮食生产经营环节,发挥集体优势,形成粮食规模经营的一种生产模式。一般是通过对不愿意把自家承包土地流转出来的农户,采取平等协商、合作经营的形式,由合作社按市场最低价格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耕田、收割、插秧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并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农户按合作组织的统一要求进行标准化耕作,只需向合作组织缴纳少量的服务费,收获的粮食全部归耕种的农户所有,由合作组织按市场价格收购。这种模式能有效促进粮食的统一生产经营,促进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种生产模式正在粮食主产区蓬勃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省佳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筹建于2008年9月,同年12月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入社会员2312人,涉及4个乡镇,13个村,96个村民小组。合作社以湖南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为支撑,按照科技化、集约化、综合化的要求,整合利用农田、旱土、荒山等土地资源,建立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粮油生产基地,打造成集种养、加工、销售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合作社。2009年全社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其中生产资料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农机具近100万元,聘请和雇有农业技术人员17人,初步形成了4个水稻种植区和1个油菜种植区。2009年佳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志勇被评选为“全国农科教推优秀人物”。

专业合作社规模生产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原则,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在生产管理上实行“三级业主管理”的办法,即每个乡镇设1个种植产区,每个行政村或1000亩耕作区域设立1个种植分区,每个村民小组或100亩种植作业区域设置1个小组种植区,每个作业区配备1名管理业主组织生产经营。生产所需各种农用物资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降低了价格,每亩田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200元左右。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本社的实际情况,统一制定生产计划,各管理业主分生产区域负责,严格按照合作社统一要求进行粮食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实现统一浸种、育秧、耕田、插秧、施肥、喷药和收割等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2009年该合作社的水稻生产每亩增产15―18%,粮食亩增经济效益270元左右。

(三)股份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股份合作规模生产模式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合作制组织,农户入股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依据股权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土地经营模式。按股份合作形式流转农村土地是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土地经营中的成功应用,农户既拥有依附在土地物质形态上的承包权,又拥有土地使用权抽象价值形态的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成为参与农业合作生产经营的资本,实现了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攸县网岭镇北坪村全村24个村民小组,526户,总人口2018人,现有劳动力1030人,其中580人常年在外务工,共有水田2117亩,林地面积600亩,旱地面积800亩。2008年7月由村支书刘福元等人发起,提出实行以土地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经营生产方式,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依法注册,开始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制生产模式。共有424户入股,占全村总户数的81%,土地入股流转面积168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9%。

股份合作规模生产模式主要做法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农户20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股份合作制组织,该组织将农户入股的土地按区位优势合理划分区块,以5年为一期邀请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或个人参与公开竞价招标。中标的公司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2010年聘用当地劳动力60余人,预计全年支付该村工资达80万元。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使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专心在外务工经商,以前他们“心挂两头”,一到农忙,又要回家干农活,现在他们将自己承包的耕地入股流转给股份组织,使他们从“半务工,半务农”中解放出来,彻底的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束缚,全身心投入非农产业,促进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有效减少了土地抛荒现象。

(四)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是指农户把土地承包给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土地的有偿流转,龙头企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业,通过连接农户,以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带动农户从事粮食专业生产,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通过直接租赁农户土地或雇请农民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施一体化经营,实现公司与农户双赢的生产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有利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便于公司积极投身于农业基础设施建立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添置,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优势,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产品的应用、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户增收。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不宜普遍推广,重点是让他对当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万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化程度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租赁土地5100余亩,其中农田4500余亩,旱地600亩,与农户合作经营5500余亩,涉及4个乡镇,12个村,96个村民小组,2800多个农户,形成了“公司+农户+市场”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主要做法是:根据土地的分布状况,采取统一经营和分块经营相结合,集中连片的土地,由公司统一经营,分散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土地,实行公司统一管理,业主承包经营,通过两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对于愿意流转出自己土地的农户,以组为单位签订期限为10年的合同,按土地等级每亩每年250―300斤稻谷折价,外加每亩每年60元的利润分成,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5100余亩。对于不愿流转出土地的农户,采取平等协商、合作经营的方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生产技术指导,农户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耕种,公司年终综合收益按每亩60元的标准返利给农户,实现盈利共享。

二、湖南粮食规模化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点

(一)农户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影响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于有些农户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理解存在误解,以为自家承包的土地就是自家的私有财产,加上农民拥有的 “耙头顿得稳,作田还是本” 传统观念,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加上我国农村土地所具有的对农户特殊的生产和生活保障功能,致使很多农户对土地流转持有极为消极的态度,有的承包户宁愿让土地荒废也不肯把土地转包给种粮大户经营,造成“有田的不想种,想种田的没田种”的怪现象。

(二)粮食规模化生产中土地的分散,很难集中连片耕种

规模化生产普遍反映土地面积数量虽然扩大,但由于我国实行家庭平均承包土地的制度,各家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同,流转后的土地98%都存在“插花田”,没有集中连片,结果造成机械化作业难以顺利进行。再者流转后的农田都未经过统一整改,小丘田、高岸田、低洼田较多,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均,难以形成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大丘水田,粮食生产耕作还是主要依靠人工投入,影响了规模化生产的效率。

(三)土地流转秩序不规范,规模化生产的土地经营权不稳定

在规模化生产流转的土地中,大多数租赁承包主要是自发的行为,口头协议居多,没有书面合同,个别农户虽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但内容不全,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在租赁承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纠纷。另外土地流转的期限较短而不稳定,影响了流入土地的农户对土地回报的预期,不敢贸然对农地的进一步投资,影响了机械化的采用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粮食规模化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生产融资难

普遍反映影响种粮经营规模的最大因素是融资难,融资困难成为制约粮食规模化粮食生产正常运转的最大瓶颈。由于种粮大户的经营规模较大,其资金的投入也比较大。目前,农户贷款的主要渠道是农村信用社,从银行贷款只是成立了公司的农户用企业资产抵押才能获得,但贷款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资金缺口很大。

三、借鉴和启示

(一)要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必须实行粮食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稳定我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单靠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种植粮食作物已不能解决问题。再者农户仅靠种植几亩田也不能摆脱贫困,导致粮食生产成为农户的“副业”,大量的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的劳动力、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已按照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始合理配置,而土地要素流转不畅导致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格局,给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在我国规模经营将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保障粮食的产量安全。没有规模经营,粮食生产效率就很难提高。但对粮食生产的经营规模的大小要有一个“适度”的标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适宜面积要与经济社会、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条件不同,其经营的面积也应该有异,根据我们的分析,一般的农户家庭经营耕种面积应控制在100亩以下,其他经济组织生产耕种面积应控制在1000亩以下比较合理。

(二)要发展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必须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

随着新时期农村形势的发展,现行土地承包制已有一些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地方,当前土地承包办法应根据情况变化调整完善,合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鼓励探索土地承包权的各种有效流转形式。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土地承包的基本取向应该由“均分承包经营”的格局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转变。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享有承包土地面积的经济收益权,耕地的使用权由实际种植的种粮大户或经济组织享有。这样将有利于愿种田、会种田的农户或经济组织通过土地的流转得到所需要的耕地,不愿种田的农户能得到其承包土地权所应得到的经济利益,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保障粮食的耕种面积。通过加快土地的有偿流转,最终变“无偿承包”为“有偿承包”,变农户“均分承包”为根据农户或经济组织的种田需要“适度规模”承包。

(三)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必须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搞好土地整改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以降低规模生产的成本,增强抗灾能力。借助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的平整,使农田集中连片,为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要搞规模经营,必须在土地承包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整合各部门对农业的投资,重点对粮食主产区的小丘田、高岸田、低洼田的整改,使小田变大田,让土地集中连片。要对农田整改平整,这就得改变原来各家各户土地交叉分配的状况,使原有承包方式发生改变,才能使原来农户交叉耕种的田地重新集中连片;也只有利用农田整改的机会,打破每家耕种8、9块小丘农田的局面。把经过农田整改后的土地,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评估每块土地的承包价格,然后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发包,让愿意种田、承包租金高的种田能手集中耕种,不愿耕种的农户享受其拥有承包权所应得的经济利益。

(四)要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必须规范政府“资出多门”、调动社会各界对粮食生产的投资积极性

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增强、“以工补农” 方针政策的确定,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粮食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土地整改建设。整合分别由农业、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重点探索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涉农资金建立“农田整改基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自己平整农田,根据整改效果及投资情况,经社会中介评估后,其投资费用最后到“农田整改基金”据实报账报销。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效益不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粮食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有限,农业信贷资金投入规模不能满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需要。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小型水利、农田整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吸引民间资金、私人资金、外国资金投资粮食生产设施的建设。对农业投资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现阶段重点加大对农田整改的投资力度,以配合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方向、促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

(五)新型种粮主体的培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但由于煤炭企业在生产计划经济管理上存在指标不平衡、市场观念落后和环保意识欠缺等问题,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目前,提高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是改善煤炭企业现状最有利的途径。

 

1 煤炭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指标不平衡,统计工作不完整

 

综合指标构成企业计划。大多数煤炭企业都根据计划人员的工作经验实行分散性指标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技术经济的深入研究,在技术交流上无法统一配合,不能形成技术经济的指标体系。而对于指标不平衡的矛盾问题,企业管理者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解决,从而无暇顾及计划工作的内在情况。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计划工作效率便提不上去。在统计信息上,要求信息需要有层次性和目标性。但由于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在统计信息时,仅限于在企业范围之内统计,对企业外的信息全然不知;又因为统计工作只抓报表的完成度,忽略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再者,统计数据的效果不理想,使工作咨询与监督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导致企业计划对信息的需求量无法满足,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管理。

 

1.2 市场观念落后,忽视经营计划

 

企业生产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因此,大多煤炭企业都以生产作为企业计划的依据,大量开发煤炭资源,忽略对市场方向的调研。另外,运行部门在企业计划管理的工作上,以“卖家心理”上的市场需求不断地生产产品,而忽略“买家心理”上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不能满足市场价格上的销售,从而出现大量产品库存堆积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资源的消耗,还浪费了企业不少的资金。为了减少产品的库存量,企业会采用降低产品价格或赊销方式进行销售,这不利于企业的资金运作,且经济损失严重。在经营计划上,由于经营环境随市场变化,管理部门对经营活动难以控制,导致计划管理始终低于市场管理;又由于企业在经营计划的落实与监督上不严格,导致管理失效;再者,经营计划方案长期不创新,导致经营计划落空。

 

1.3 环保意识欠缺,安全意识薄弱

 

大多煤炭企业只看重经济,忽视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性。长期开发煤炭产品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比如,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的钛、镍等重金属含量极高,如果长时间不处理,水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型悬浮体及碳煤粒,导致水中的动植物死亡;且污染体产生的气体被人体吸入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企业在开采煤矿时,对地表面也会造成影响,比如采矿区倒塌、水土流失等。在安全管理方面,由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在员工安全的管理上不够全面,导致事故频频发生,这不仅给员工的身体造成了伤害,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据相关数据统计,仅 2007年发生的煤矿伤亡事故就有2 345起,因此,煤炭企业应对煤炭生产安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

 

2 煤炭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指标平衡,完善统计工作

 

加强指标平衡,首先需去除分散性指标管理,提倡综合指标一体化。开展技术交流会,使指标间相互配合,利于促进计划工作的整体性;然后加强计划指标的研究。通过数据计算的方法,分析各指标间计划工作的协调性。提高计划工作的质量,有利于缓解指标间的制约关系。目前,企业管理者存在经验不足、计划操作不精练等问题,因此,企业应培养更多的全能型计划管理人才,提高计划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要想完善统计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提高数据统计的质量。根据管理机制,严格核对员工的业绩报表。②积极收集外部信息。收集市场经济外部信息,并结合企业本身的情况加以整合。③重视数据分析,并对其进行预测。将基本的报表任务完成后,研究计划指标间的关系,着重分析数据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进度,并开展科学的预测工作。

 

2.2 树立管理观念,提高经营认知

 

树立计划管理观念。在企业管理中,计划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市场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从而优化和整顿企业自身的管理资源。计划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的正确调配,合理利用经营活动对管理产生的效果,进而实现新的管理理念。由于欠缺合理的管理计划,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很难立足,生存受到严重的考验。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知,多汲取外界的经营经验,重视销售能力的培养。计划管理作为企业的生产方向,应有的放矢,以效益为经营中心,全面优化计划工作。管理观念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因此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2.3 实行节约理念,建立安全机制

 

要实现此目标,需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合理排放污水,并对废水进行处理,将污染指数降到最低。处理后的废水可用来冲洗道路及煤矿器械。②对煤矿中遗留的煤柱和边角煤进行回收,用来填充坑洼道路;对生产中的废弃木头、铁质支架等进行回收,用于下次生产。在煤矿生产中,实行节约理念,将废弃物重复利用,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③在员工的安全问题上,应合理分配员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员工的饮食营养;工作时,发配手套、头盔等护身工具,保证员工安全生产;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减少员工的劳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系数。

 

3 结束语

 

总之,煤炭企业应重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解决问题的对策,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提升计划生产中的管理效果。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方向,树立管理观念,提高经营认知,完善统计工作,健全节约理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计划质量。

篇5

植棉收益逐年下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棉花面积占种植业的3%,产值达10%。近10年来,我国棉花面积从8889万亩下降到不足7000万亩,下降趋势明显。特别是黄河流域,棉花面积从3864万亩减少至2918万亩,年均减少157万亩。

山东省德州市是黄河流域重点产棉区之一,鼎盛时期棉花面积490万亩,产量占全省的1/3,但近年来植棉面积逐年下降,2008年289万亩,2010年150万亩,2012年130万亩,2013年仅有110万亩,5年时间下降了62%。

棉花生产周期长、环节多、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且作业环境艰苦。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棉花生产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据调查,2013年德州市植棉物化成本(不包括人工)达538元/亩,包括肥料270元、机耕40元、种子50元、农药80元、耙地15元、机播15元、地膜23元、灌溉30元、拔棉柴15元。若是植棉面积大、雇人拾棉花,拾花费平均0.8元/斤,亩均360元以上。

按亩产籽棉450斤、平均售价4.25元/斤计算,亩产值1912元,按农民种自己的土地、自己拾棉花计算,不包括人工费,扣除物化成本538元/亩,亩收益1374元。若按租地、雇人拾棉花计算,亩成本已达1288元,亩收益仅有624元。也就是说两口人租种10亩棉花年收益6240元。

种粮收益:按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小麦平均亩产1060斤、玉米平均亩产1100斤,小麦平均1.20元/斤、玉米1.10元/斤计算,种粮食亩产值2482元。小麦物化成本540元/亩、玉米物化成本520元/亩。亩产值扣除种植成本(不包括人工费)再加上每亩125元的种粮补贴,种粮亩收入1547元。

种棉花与种粮食比较,在不计算人工费用的情况下,种棉花每亩少收入173元。种粮食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男劳力外出打工挣钱,妇女在家打理就可以了。

棉花是劳动密集型的大田经济作物,管理环节多、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用工22个/亩左右,人工费用1000元/亩左右。在长江、黄河流域棉区,籽棉的人工采棉费用为350~500元/亩;在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人工采棉费用已高达660~1300元/亩。而种粮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小麦、玉米两季用工13个左右。种粮食比种棉花少用工9个左右。

目前,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妇幼,农村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这导致以手工为主的植棉成本大幅上涨,种棉效益下降。手工采摘棉花,用工量大,条件艰苦,季节性强,采棉旺季,即使出高价,也很难雇到人。

近年来,农民尤其是农村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种棉花。

机采棉试点增收明显

与先进植棉大国相比,我国棉花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比较高。在美国,籽棉采摘成本约80元/亩,仅为我国人工采棉成本的1/5~1/16。美国生产100斤皮棉用工量平均0.5个工日,而我国高达12个左右。

2013年,山东省供销社在全省5个县进行从棉花播种、喷药、化控到采摘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

滨州市沾化县供销社组织利国乡南五村93户社员,组建了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000亩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负责示范基地棉花从种到收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工后皮棉的销售及专业合作社的运营、决策;沾化县供销社作为服务主体,为棉农提供从覆膜播种、培苗、中耕施肥、病虫害防治、化学控制、机械采摘、清理加工等环节的全程机械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农资直供、优质棉种供应服务。

实行机械化作业后,棉花培苗只需5天,喷药仅需4天,耕地锄草仅需3天。往年男女老少齐上阵,如今只需两台400马力拖拉机作业。机械化的推进不算机械采收的收益,仅播种、田间管理环节,每亩就节支近100元,同时解放了村里80%的劳动力,他们或外出打工,或自主经营,或在社区干活,每人每天收入都在100元以上,一年按8个月算,每人每年收入24000元。据测算,按亩产450斤籽棉计算,每亩棉花机采较手工采摘节支300元左右,加上播种、田间管理节省的人工100元,每亩能增收节支400元以上。

潍坊市寒亭、寿光、昌邑的3000亩试验田,亩产籽棉500斤左右,每亩较常规棉增加产量50~100斤。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后,每亩降低生产成本280元,仅播种一项,采取膜上播种方式较传统方式播种时间由13天缩短到5天,每亩节省人工费15元,节约棉种1斤(9元),出苗后减少人工抠苗、盖土环节,每亩节省人工费50元,三项合计每亩较传统方式可节支70元以上,效率提高了一倍。几方面加起来,每亩将直接为农民增加收益480元。

机械化是棉花生产的根本出路

种棉用工多、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当前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根本出路,采棉机是棉花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的棉花是由机器采摘的,美国、澳大利亚、南美等农业发达国家机械化收获率达100%;西班牙、保加利亚和希腊等中等农业发达国家的部分棉花也是由机械采摘;农业欠发达国家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机采棉技术也发展较快。

目前,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2012年机采率仅为8.26%,且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区,黄淮海棉区机采试点才刚刚开始。2013年深秋在山东滨州、潍坊、德州及河南安阳等地的机械采收试验表明:摘锭式采棉机采净率为87.4%~93.3%,采收效率为7~10亩/小时,含杂率约7.4%;指杆式采棉机采净率为86.3%~92.5%,采收效率为6~8亩/小时,含杂率约为10.8%。

为解决我国棉花机械化的需求,山东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天鹅棉机公司及其在美国的研发中心联合国内知名研究所,经过5年共同研发,成功研制出完全民族品牌的采棉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依托行业科技专项资金研制出了复指杆式采棉机。上述两企业还研发了配套的籽棉预处理装置,采棉机采摘的籽棉,经场地预处理清杂后,被送入棉花加工车间,完成轧花直到皮棉打包,整个流程全部实现机械化。

棉花全程机械化需合力推进

目前,我国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种植连成了片,已有600万亩左右的机采棉面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棉花种植相对集中,一个种植户植棉面积可达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这有利于推广棉花机械采摘。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人工整地、播种、灌溉、采摘等已不适应当前棉花生产的发展。要想稳定国内棉花面积和产量,就必须提高棉花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特别是采收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在黄淮海地区才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一是农民群众认识不足,多处于观望状态。二是要选育适合内地气候和机采特点,铃期短、吐絮早而且集中的早熟品种。三是机采棉的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不一样,须规模化成片种植,应迅速适应新模式。四是采棉机价格昂贵。目前国内使用的采棉机多是进口机械,每台200万元以上,在没有面积做保证的情况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不敢购置。五是目前的轧花厂没有与其配套的清杂工序,要加工机采棉就要花钱增上清杂设备。

篇6

一、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实施

陕甘宁边区制定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政策,从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粗放落后的实际出发,依靠走群众路线,在总结边区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生产技术经验并加以科学改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而制定的。这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政策针对性强,具有见效快而效果好,群众易于接受而便于推广等特点,因此迅速在边区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实施和推广。兴修水利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建设,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边区兴修的水利事业大概分为两类,一类为水利灌溉工程,如修筑水渠、建水库、增加水浇地等;一类为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埝地、修水漫地、打坝堰等,这两类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作物生产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边区各级的帮助和支持下,边区的各种水利工程迅速开展起来。在兴修的许多水利灌溉工程中,兴修规模较大的有靖边的杨桥畔渠、子长的子长渠、绥德的随惠渠、延安的裴庄渠、安塞的新乐渠等。边区各级还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采取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合资合力修建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如打水井、修水渠、修水坝等,增加了灌溉农田面积,增加了农作物产量。1937年边区成立时,全边区水浇地仅有801亩,随着边区兴修水利事业的发展,水浇地的增加,农田灌溉面积逐年扩大,1939年增加到7293亩,1941年增加到25615亩,1943年增加到41109亩。[1](P710)水漫地泥质厚,肥多水足,极宜农作物生长,收成比旱地多一倍以上,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942年,三边分区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修建水漫地、打坝堰这一农业生产技术,当年修筑了水漫地1000余亩,取得了很好的粮食收益,这一项农业生产技术很快在全边区推广。1943年,三边分区修筑水漫地4万多亩,其中3万亩已种植农作物。修筑埝地是关中分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一种改良土壤、增加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它同修筑水漫地一样,都是由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发明的一种农业生产技术并迅速在全边区得到了推广。仅在关中分区赤水县,1941年底就修成埝地4000多亩,1942年又修成埝地3200多亩。边区各级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采取积极措施,提倡和要求精耕细作的农作法,推广提高农耕技术,以深耕细耕多耕,多积肥多施肥,多除草勤锄草,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和加强田间管理,增强土地的肥力和抗旱能力,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边区的农民群众响应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号召,积极改良农业耕作方法,绥德分区农田的四分之三以上能够做到精耕细作,陇东、关中分区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深耕两次以上。为多施肥,边区广泛开展了积肥运动,出现了“天天垫圈”“人人拾粪”的景象,边区还推广赤水、吴堡等县评选积肥英雄、拾粪英雄的办法,来鼓励积肥运动。[1](P737)为了推进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广农作物的优良品种,进行牲畜防疫工作,边区于1940年正式建立了光华农场,下设农艺、畜牧、园艺三个部门,专门进行选育培育适应边区耐旱耐寒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牲畜优良品种、以及进行牲畜防疫工作研究并在边区各地推广。

二、边区实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实效

水浇地面积的增多,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如1943年延安裴庄渠灌溉农田1072亩,当年就增收粮食321多石;1943年三边分区修筑的水漫地3万余亩,当年增收细粮4500余石;1943年关中分区赤水县修建埝地7260余亩,当年增收细粮1089石。边区各级倡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的各项改良农耕技术的活动,增强了土地的肥力和抗旱能力,不仅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而且对于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提高和改良农作技术的积极性。边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粮食产量的号召,积极参与到兴修水利、改良农作法、精耕细作和加强农田管理增加粮食产量的活动中。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中,农民群众在当地的引导和帮助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了互助合作的修筑水利工程,生产劳动,加强了劳动生产合作,增强农民之间的团结,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也提高了抗日民主的组织能力。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边区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实践。边区在广泛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修建较大的水利工程中,除了组织农民群众参与,边区还投入资金。如修建延安的裴庄渠,边区就投入资金2.5万元。边区创办的光华农场,集中了边区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作物及牲畜优良品种的繁殖和培育,对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晋林

篇7

金融危机的教训

同上届大会举办期间整个化纤产业饱受世界金融危机阴霾的笼罩相比,本届会议举办之时,中国的化纤产业似乎已从重创中恢复过来,并整装待发。

据介绍,2009年我国化纤行业经济运行率先见底、走向复苏,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更表现出上升周期的良好态势。但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郑植艺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了中国化纤工业的两个弱点,一是中国化纤工业原料的发展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仍然滞后,而且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话语权;二是中国化纤产业及下游纺织品进出口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从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化纤净出口国。郑植艺分析,中国化纤产业的原料以及终端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高度关联,将继续成为其运行与发展的软肋。同时希望行业工作者在研究“十二五”发展中,要解决“内需拉动”和“资源制约”两个重要课题。

在谈到中国化纤产业的“十二五”发展方向时,郑植艺指出,中国化纤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总量规模、技术和产品结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十二五”期间,在“自主创新”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指导思想的框架下,化纤产业将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在以下 4 个方向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即规模化(总量的素质、结构与品质)发展、差异化发展、新型材料化以及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发展。

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的四大要素

“安全、环保、能源、新材料”四大因素促进全球高新技术纤维产业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尽管取得突破性重大进展,但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不论是产业化核心技术、类别品种、标准法规,还是配套设施、应用领域的开拓能力、竞争力、环保节能等方面差距都甚大,特别是低水平追风上项,风险极大。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叶永茂提醒广大生产企业要赶紧理顺思路,找准定位,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高效、健康、科学有序良性发展,将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成本、拓展应用领域真正做到实处。

产业用纤维:理性投资,重视下游产品配套开发

本次大会上,高性能纤维及其下游的产业用纺织品仍是关注的焦点。据全国特种合成纤维信息中心主任罗益峰介绍,目前我国正在研发和已投产的高性能纤维已达 20 多种,功能性纤维几十种,只有少数品种尚未研制。其中,一些主要品种已实现了产业化,少数品种具有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在高性能纤维方面的投资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现在,这已经不止是企业层面的投资问题了,一些地方政府也希望借相关项目的建设来发展地方经济。在谈到这一现象时,一些专家非常担忧。他们表示,很多新上的同类项目在技术和工艺路线上大同小异,一些品种尚处于边生产、边探索、边改进的阶段,因此希望国家出台相关准入条件,遏制盲目投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但现在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质疑为什么我国的高性能纤维不能像涤纶行业那样形成巨大的规模化效应,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本次大会特设了产业用纺织品专题论坛,以帮助产业用纤维生产企业更好地了解下游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投资决策和新产品开发作好功课。江苏旷达汽车织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华介绍了中国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汽车用纺织品对纤维的特殊要求,建议多开发抗静电纤维、耐高温纤维、阻燃纤维、超细纤维、有光纤维、异形纤维、有色纱线等产品。

风力发电叶片是碳纤维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其在叶片中主要应用于 3 个位置:叶片根部,用于增加叶片的抗弯矩;承力主梁,用于提高叶片的强度和刚度;后缘增强,用于提高叶片的抗剪切能力。但价格及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碳纤维在大型风电叶片中的应用。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指出,要在风力发电叶片中推广应用碳纤维首先必须解决技术和成本问题,大丝束碳纤维的应用技术研究、真空灌注工艺用树脂体系的配套研究和碳纤维/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智能纺织品是未来纺织服装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施楣梧博士在介绍智能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时表示,目前智能纺织品尚处在探索阶段,技术多数未成熟,相对成熟的产品主要有相变蓄热以及形状记忆等智能纺织品;另外,目前市场上对智能纺织品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泛化,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功能材料的水平,且对其功能存在夸大甚至神化的现象。

生物质材料:解决好原料和环保问题

目前,国外已有多家企业涉足生物基材料的开发,并成功推向市场,如DSM(帝斯曼)公司的生物基丁二酸、DuPont(杜邦)公司的生物基 ―― PDOTM 和Sorona® 聚 合物。

作为生物质纤维重要发展方向的纤维素产业而言,资源、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因素关系到行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和新时期的要求,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产业发展趋势及需面对的问题值得行业及企业深入思考和研究。

现阶段,我国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品种主要是粘胶纤维,还有少量的Lyocell纤维、离子液体纤维等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正处于研究阶段。原料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我国生物质纤维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近 10 年来,世界纤维素纤维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达9%。粘胶纤维产业作为我国生物质纤维材料最重要的部分,近几年随着技术进步,总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面对发达国家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特别是粘胶纤维产业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当前,粘胶纤维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且生产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新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低,产品开发未能与下游产业应用进行有效接轨,粘胶环保治理与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尚未达到同步发展。如何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竞争力将是我国粘胶纤维行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虽然溶剂法生产纤维素纤维具有一系列优点,且我国已有多家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进行此项研究并取得初步成功,但由于发达国家已占得先机,加上知识产权制约及技术封锁,使我国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纤维素纤维原料的开发进程缓慢,生产用原料相对单一,致使纤维原料供求紧张,因此原料缺乏将对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为解决原料短缺,同时兼顾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的新产品,目前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开发已从棉短绒、木浆粕延伸至农副产品(如棉杆皮、香蕉麻、菠萝麻、甘蔗渣、桉树皮等)、海副产品(如海藻酸等)。

作为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的企业代表,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自2007年开始与东华大学合作,先后开展了离子液体的合成、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与再生、离子液体纤维工艺及装备等研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年产 30 t离子液体纤维中试线的设计及关键设备的开发。该公司董事长逄奉建建议通过以龙头企业组织产学研用四方结合共同开发的途径促进新溶剂的开发,并以生物质纤维综合开发为目标建立原料基地,解决再生纤维素纤维发展的原料瓶颈。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石油化工;生产

【中图分类号】TE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2-0120-01

1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1.1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各个企业都在从多方面不断的改善自己。就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如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如何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控制来协助生产过程,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动化控制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方向,好多企业是借助过程控制仪表来完成工业生产过程。

1.2生产装置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高温高压的生产环境为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生产装置是石油化工生产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计算机控制下开展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充分满足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2控制仪表的发展过程

控制仪表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在控制仪表出现的初始阶段,最为常见的控制仪表就是就地式仪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DDZ电动单元仪表正式问世。又经过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人们又开发出了以DCS过程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又对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进而开发出了第四代智能控制系统,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3DCS在扬子石化生产装置上的应用

3.1什么是DCS

DCS的全称是DistributedControlSystem,中文的意思是集散控制系统,属于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的主要作用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一个DCS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上位管理机、通信网络以及现场控制站。在上述五个部分的协调之下,DCS系统才能实现其功能。

3.2DCS的特点

3.2.1监控操作方便在工作过程中,DCS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一旦出现意外情况,DCS系统可以进行报警处理,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解决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

3.2.2控制功能丰富

DCS系统的控制功能十分丰富,DCS可以借助各种复杂的控制算法和逻辑运算实现多种控制功能,包括预警功能,监控功能,连锁保护功能等等。

3.2.3信息和数据共享

尽管DCS系统拥有多个相互不影响的工作站,但是不同的工作站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3.2.4系统扩展灵活

DCS系统具有扩展灵活的特点,不同的生产过程需要的DCS系统是不一样的,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DCS系统进行配置。

3.2.5安装维护方便

就硬件而言,DCS系统的硬件设备都属于标准化的设备,在安装时是非常容易的。就软件而言,DCS系统的软件功能非常强调,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软件在运行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反映给相关人员。

3.2.6系统的可靠性高

DCS系统中的微处理器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的危险性。此外,DCS系统中冗余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4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现阶段,微处理器的体积逐渐变小,性价比也越来越高,现场检测仪表和执行器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初,IEC提出了61158标准,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标准,简称FCS。

4.1基金会现场总线FF

基金会现场总线简称为FF,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场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通常被安装在生产现场的最底层网络,总的说来基金会现场总线是一种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主要作用是度量生产过程中的变量,并对生产过程的相关信号进行控制等等。基金会现场总线具有下述优势①较高的系统开放性,可以和任何具有相同标准的设备兼容;②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③系统结构具有高度的分散性,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更高;④抗干扰能力相对较高。

4.2PROFIBUS总线

PROFIBUS是ProcessFildbus的缩写,PROFIBUS总线也是使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的提出者是德国西门子公司。PROFIBUS总线主要包含三个部分①PROFIBUS-DP,也就是设备;②PROFIBUS-PA,也就是过程自动化;③PROFIBUS-FMS,也就是报文规范。

5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多个领域,就石油化工领域而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是石油化工生产向着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一体化教室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57-02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相距甚远,主要的问题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核心是知识本位,没有形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对此,各高职院校纷纷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实施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务求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能力需求。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对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而言,主要的方式有“教学做一体化”和“厂校一体化”;一体化实施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和应用理论。这种授课方式势必不能在常规的教室进行,而单纯的实训室也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建设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分析

经过对石油化工行业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究,确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具有常减压、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聚烯烃等石油化工生产系统操作和常用设备维护能力;具有控制石油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能力;具有石油产品质量检验能力;具有现场化工仪表和控制仪表初步使用能力;具有泵、换热器等石油化工典型设备的选型能力;具有初步识图和制图能力;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由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要围绕以上能力来进行,主要通过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石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油品分析等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来实现。因此建设的一体化教室必须能满足以上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指导思想

一体化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以够用为度,以实际生产或模拟实际生产的任务为教学载体,力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厂校一体化”,但是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安全和准入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使得石油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即使去到企业中学习,由于上岗证和安全的问题,学生只能看而无法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就无法实现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校内一体化教室中完成,一体化教室建设必须保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同时要有相应的软件来实现企业职业岗位氛围的模拟,让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学习环境上要求能够开展情景教学,团队讨论协作、会话、展示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一体化教室必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使学生达到“做中学,学中做”。

三、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的构建

(一)安全教育功能区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前提,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习惯是一体化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在构建一体化教室时,设立安全生产教育区,通过安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学生互动、对实训场所进行安全分析和学习一体化教室安全管理守则等方式,对初次进入一体化教室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忽视安全的严重后果。同时在整个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强调安全问题,对违反安全生产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扣分甚至停止其使用一体化教室的资格,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形成安全生产意识。

(二)团队活动功能区

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提供便于团队开展讨论的桌子,可以展示的白板和投影仪,教学所用的模型、催化裂化的生产线模型,主要为非操作性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团队活动功能区主要可以完成一体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讨论、协作、决策、展示等活动;教师可以在此区域进行指导、评价考核、归纳总结等活动。

(三)实践设备区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设备主要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间歇反应器、石油的常减压精馏、管路拆装、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和石油生产工艺的实训设备。在每个设备旁配备操作规程、安全要求、设备流程图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可以满足专业岗位能力中对实际设备的认识、操作、简单维护、生产工艺的认识和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使用这些实训设备时,要融入流程图的读识、操作原理、影响因素分析、故障分析处理等内容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仿真操作区

仿真操作区有50台电脑,安装了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催化裂化工艺仿真、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仿真、乙烯热区分离工艺仿真、聚氯乙烯工艺仿真、合成氨工艺仿真等石油化工类仿真软件。主要解决学生无法在工厂实际操作、而学校又无法提供设备等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石油化工典型生产工艺的流程、操作和要求、工艺参数的控制调节、故障分析处理。最终实现学生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典型工艺的认识、操作、故障分析处理、开停车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6S”管理,模拟职业氛围

规范化管理是任何一个场所能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6S”源于企业的“5S”管理,内容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后又延伸出安全(SAFETY)项目,则成为“6S”管理。其主旨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在一体化教室的管理中,实施与企业管理类似的“6S”管理,能保证一体化教室正常运转,并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时,进行“6S”管理教育,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管理要求进行活动。实施“6S”管理主要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定、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认真工作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创造和维护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讲文明,懂礼仪,提升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缩小学校与企业管理的差距,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准员工。

在整个一体化教室中布置贴近工厂实际的安全生产标语,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照片、企业文化等材料,力求营造浓厚的实际生产氛围,实现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熏陶。

一体化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一体化教室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一体化教室构建中必须体现实践活动是核心功能,理论学习是通过实践为载体进行的,因此要体现出实践活动的特征。一体化教室要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特征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硬件支持。一体化教室除了理论和实践功能之外,还要承载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的软件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浅谈高职做学交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J].职教论坛,2010(23)

[2]李丹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3]肖海清.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4]徐素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 广州化工,2012(7)

[5]温守东.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石油教育,2009(4)

篇10

    [关键词] 会计需求;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

    一、会计需求的演变

    (一)会计需求的演变

    会计是伴随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满足人类的生产活动的需要。随着人类生产发展水平的提高,剩余物品的出现,为了合理分配这些物品,萌生了人类最早的计量、记录观念与行为。而后,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把会计作为国家行为,产生了官厅会计及其职能部门,在当时的国家财政经济组织体制中,设置了会计部门,配备了会计官员,在会计事项处理方面采用了一定的会计方法,并有了一定的规范,会计工作已能够正常展开。

    今天的会计工作形式与理论主要起源于商品经济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年代,我们常把它称之为“传统会计”。传统会计理论局限于从“会计主体”内部建立起会计理论,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首先,会计人员历来受雇于企业,使其习惯于从“会计主体”内部进行思考,会计必须基于业主产权的立场,建立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其次,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企业会计的历史,以为会计理论似乎只能从“会计主体”内部出发,但实际上现代会计理论形成之初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活动的背景和基础之上的,当时,“会计主体” 概念的产生是由于需要区别企业与个人的资产,也就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中划分出属于“会计主体”的局部空间。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在经营上相对独立。会计理论已经从“业主产权主体”会计理论发展为“企业产权主体”会计理论。这时“会计主体” 的概念是独立的,但是会计并没有脱离从个体出发建立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观念。

    (二)当前对会计的需求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会计也随之迅速发展,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会计的需求各有不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会计的发展。

    第一,企业的所有者或潜在的投资者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决定是否向某一企业提供资源。第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据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第三,债权人要求企业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以了解企业举债经营及资金流转等状况,并作为他们判断公司偿债能力及本身信贷决策的依据。第四,供应商要根据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以决定是否继续与该企业保持业务关系。第五,客户关心商品和劳务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情况,通过分析有关会计信息,可以做出是否继续与该企业保持购买关系的决策。第六,企业雇员需要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为此,他们要获取和了解会计信息以坚定他们为企业服务的信心。第七,政府和其他一些机构通过企业的信息反馈,了解企业资产运营及社会资源配置情况,从而进行宏观调控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法规。

    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需要各有差异;甚至在同一类别的信息需求者中,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内容也有差别。这样,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推动、制约着会计活动。但是,各个方面普遍均能使用会计,则更明显地表明了会计的技术性属性。

    二、从个体出发的传统会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已经使用了几千年,在以个体会计信息需求为主的年代,其基本还是有效的,但从个体出发的传统会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个体出发的传统会计活动不能确切描述经营活动中的经济联系。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联系,是两个以上个体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联系活动。无数相互交错的个体之间的个体活动联系,构成社会的经济活动。全面、正确地描述和记录经济活动必须考虑它们是一种经济联系,同时记录双方经济行为及相应的经济活动联系内容。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准确、真实地描述经济活动,这即是从社会化的角度描述经济活动。

    其次,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双方互为参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个体性地描述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割裂了经济活动的社会联系,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是不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因素。

    再次,从个体出发的会计信息需求、生产和使用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即,会计信息的来源是社会性的,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使用是社会性的,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会计信息的生产是个体性的,个体性的会计信息生产与社会性公共产品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产生了信息生产成本可能没有相应效益回报的矛盾,使得个体性的会计信息生产没有积极性,很容易出现在个体利益驱动下生产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

    从经济活动的全局空间或个体行为的局部空间出发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观点。这是由空间问题引起的会计理论上的分歧。所以,应该研究会计信息生产的社会性问题。对传统的从个体出发的会计活动,至少应该充实其信息内容,保证其对经济活动记录的真实性。此外,会计信息化和网络化也要求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

    三、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性

    当前知识经济所引起的技术资产日益重要,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与经济活动的密切结合,造成经营活动形式、经济组织方式、投资(和融资)渠道和资产构成等的多样性。它们需要会计能够全面地予以反映,提供满足需要的会计信息。但是,传统会计把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局限于个别“会计主体”的内部,不能充分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因此,要求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由此,探讨会计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它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企业会计信息的个体性生产,对于没有相应回报地生产公共信息产品,缺乏积极性,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传统会计准则是从建立一系列社会公认的会计准则,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并不能完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一方面说明了会计建立在“会计主体”内部基础上的观念是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会计应该以社会为背景和以社会经济活动为基础才更加可行。会计的社会化,才更有可能记录相互交错的经济活动信息,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监督的高效率。

    (二)克服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在手工作业条件下的传统会计制约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必然造成会计信息生产不及时与传递的延迟。因此致使各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收到信息的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从而造成其所采取的决策与行动的效果不同。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处理会计资料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势,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信息生产的不及时问题。而这些也需要通过社会化的会计信息生产才可能解决。(三)解决会计信息来源、使用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同,但是其共性是要求会计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而起源于个体需求的会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首先,会计信息的个体生产者不会为了满足社会性的需求而增加信息成本。所以,受利益驱使的个体性会计信息生产无法制约,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各个个体的经济状况,需要从经济活动中各个个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出发,方能真实、充分地描述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各个个体的经济状况,否则缺少可验证性。所以,应该从解决不同需求、成本问题和验证性等问题入手,把个体性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转化为社会性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

    (四)满足社会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管理、调控的需要

    以“会计主体”为基础的会计活动,记录与反映的是 “会计主体”的内部信息,不能反映各个“会计主体”之间的联系,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情况。但是,出于社会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管理、调控的需要,不仅需要会计信息的真实,同时也需要了解社会经济活动中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联系,以便正确地掌握它们之间的需求、供应关系,科学地制订经济政策,合理地调配资源。因而,出于社会对经济活动调控的需要,也要求建立以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会计。而且,在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条件下,采用社会化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有条件且有能力满足社会和国家对经济信息更高层次的需求。

    (五)节约信息生产的成本

    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之——就是节约费用,增加效益,目前有许多企业聘用记账的会计服务公司,这则反映了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的一种趋势。在会计服务公司里,会计人员按照社会经济活动的共同要求建立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会计服务公司的会计工作人员而言,“会计主体”的概念只是区别不同实体的观念。可以说,会计服务公司的工作,为会计以社会背景和以社会为基础而进行的会计工作,进行了实验,提供了研究会计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四、传统会计理论与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