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交通规划;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41-03
一、项目背景
交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对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是最早引进国外先进的交通仿真分析软件,并用于实验教学的研究机构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国外交通仿真分析软件虽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始终存在着理论基础要求高、输入输出过程抽象、使用方法复杂等问题,并不适合理论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的本科学生。近两年交通工程系开展的毕业生调研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应该在本科阶段课程中加强实验环节、培养动手能力,而现有的实验工具有限、实验手段单一且使用不便。
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系统在教学中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3]。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不断支持,越来越多的交通数据得以开放。因此,通过建设一套交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把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交通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作为虚拟教学实验系统的基础支撑。再通过用户交互界面,让学生充分认识交通数据的内容,并结合具体课程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数据挖掘分析,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
开发“交通规划虚拟教学实验系统”的目标,就是针对交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设计一个高度图形化、形象化、综合性的虚拟实验教学工具。学生能够利用这种虚拟实验教学工具,更加“简便和直观”地模拟交通工程专业课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供给分析、交通方案评价、交通状态分析、交通行为分析等),弥补现有的交通仿真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理论基础要求高、操作过于复杂、综合性不够等不足。通过开发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使学生能够在计算机实验环境中及时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系统设计原则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将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规划:针对提升实验效率、提高实验质量的紧迫需求,充分考虑依托GIS技术,建立交通规划虚拟实验系统,为提升学院实验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2.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资源,实现资源的更高效、更规范、更安全、更可靠管理和共享;
3.应用主导:以技术和体制上的可行性为基础,采用主流成熟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可利用设备和设施。
三、系统功能
1.总体设计。本系统拟将出租车、公交车、定点数据等多源交通数据接入虚拟教学实验系统的数据平台,具体功能模块分为数据获取、数据编辑、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数据导出、作业提交、作业展示(见图1),系统功能流程见图2。
2.详细设计。
(1)数据获取。数据获取主要指获取两类数据:城市GIS数据和实验车辆数据。系统初始化后,根据实验需求,加载不同城市的GIS数据(见图3)和不同类型的实验车辆数据(见图4)。载入两类数据后,可以看到城市路网结构和车辆轨迹数据,为开展实验做好准备。
(2)数据展示。如上节所述,系统获取数据后,即在系统界面将数据以图形形式展示出来,可直观观察实验车辆与城市道路网络的空间形态。学生可设置多种条件查询道路网络的基本信息(见图5)、实验车辆信息、各时段车辆轨迹信息等。对于一些外部数据,例如从百度地图下载的兴趣点数据,学生可以将其编辑到GIS数据中,并进行自定义的分析。
(3)数据分析。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主要包括交叉口评价、道路评价、路网评价。交叉口评价包含平均排队长度,交叉口拥挤度(见图6)。道路评价包含旅行时间、路段延误、平均速度、路段拥挤度等(见图7)。路网评价包含平均速度、拥堵路段比例、拥挤指数等(见图8)。除直接使用系统功能外,学生也可以直接调用原始实验车辆轨迹数据开展自行分析。
(4)数据导出。学生通过虚拟教学实验系统得到的结果,可以导出成电子表格。学生既可以将导出数据作为最终结果保存,也可以将导出数据作为研究的中间数据,继续深入挖掘。图9为导出结果示意图。
系统还提供一个内部网站模块,用于学生提交作业。网站分为三个权限:管理员、教师、学生。管理员负责账户分配,按学籍号分配学生权限,学生按学籍号登录系统,提交作业。教师登陆后可在线浏览学生作业,对于优秀作业,可以公开,所有学生可以看到。同时设置师生交流区,可以针对作业进行交流沟通。
四、结语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已成为国内大专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并计划分年度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本项目利用计算机系统把实验内容、理论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融为一体,为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提供有力工具,逐步实现交通规划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文福安.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1).
篇2
工部局在小学方面开设的“华童小学”,先后有:克能海路(北区)小学、荆州路小学、新闸路小学、华德路小学、汇山路小学、蓬路小学、新嘉坡路小学等。对这些学校下部局是如何管理的?笔者收藏的历史档案中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述两所小学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从中可见70多年前的有关情况之一斑。
两份报告单中,一份是“工部局荆州路小学”的,另一份是“工部局北区小学”的。说是“成绩报告单”,对开形成正反四个页面,内里有着几方面的内容:一页是必须的封面,一页是学业“成绩记录”,一页是学生的“请假规程”,一贞却是对家长、学生的“希望”。
学业成绩分为优、上、中、下、劣五等,其中下等、劣等属于不及格。有意思的是,这一页面成绩记录只占半页,另半页却是:学生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及“缺课记录”,这些显然是属于对学生的“操行评定”了。
学生“清假规程”,非常具体地规定了学生可予请假,也就是学校能够接受学生请假的各种原则,这些原则是:
1、几学生因事或因病缺席均须请假。
2、学生请假,须得学校允许,方可离校。
3、学生请假,须有家长口头或书面证明,方可允许。
4、因病不能来校请假者,须由家长用书面报告学校。
5、事假的范围,规定如下:
一、喜事或丧事:
二、家长及家中监护人均须远行,无人照料,必须随同出外者。
三、因家中有人生病,必须在家看护或工作者。
四、其他不得已之事项。
对家长的“希望”一页更详,共为六项:
1、请贵家长不要轻易让小朋友缺课,因为缺课对于学业的影响很大。同时我们还请督令小朋友于不得已缺课时来校请假。
2、我们每天早晨八点三十分上课下午一点半上课,请责令小朋友准时到校。
3、我们发现许多小朋友的学业进步太慢,最大的原因,便是课后不知自修。切望贵家长每日督促小朋友在一定时间内做指定的功课。
4、小朋友的睡眠顶要紧,请督促小朋友早眠早起。晚上至迟九时睡,早晨六时半或七时起身,每夜至少睡眠九小时以上。
5、清洁是健康的要素,请时时注意小朋友的清洁:每天小朋友到校的时候要带洁白的手帕一块和一只干净的茶杯,这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务请贵家长替小朋友预备。
6、下列各事项对儿童健康上很有关系,请特别注意一
一、每日早晚刷牙
二、常剪指甲
三、衣服常换洗
篇3
金茂雪山语的规划设计由美国JWDA公司担纲,建筑全部采用了丽江当地的纳西建筑风格,设计师在空间中运用现代设计手法重塑纳西的院、廊、庭、门、窗……再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室内功能布局环节里,设计师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把雪山风景引入到室内外,达到互相交融的效果,户户可观雪山。同时,考虑丽江多民族聚集的特点,将白族、纳西族、藏族的元素植入在室内配饰中,使项目与丽江的风土民情产生共鸣。项目沿袭了金茂品牌对品质的苛刻与考究,每一栋别墅都以君悦酒店标准进行精装,为业主打造五星级体验,讲究艺术式的空间设计和完美细节的打造,暗藏奢华。
先保护再开发
大型综合性度假地产项目依托自然资源为核心进行开发。人必然会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身处都市就很难有出世的体验,所以度假地产首先必须有让人能够静下心来的自然环境。因此,度假地产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无论规模、效率、资金、人气,都在向自然资源优势的区域靠扰、聚焦。金茂雪山语十分幸运,占据玉龙雪山脚下,并拥享世界遗产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项目的整体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占了一块好地只是度假地产的开始,从前期的规划、建设到后期的运营、管理才是决定一个度假地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由于金茂雪山语项目地块原为世界遗产公园,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开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发方方兴地产遵循先保护再开发的原则,结合丽江本土资源,提出“净心度假”这个概念。在设计之初,将项目定位为香巴拉,意在清空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博大与精妙。同时让人心灵安静,重新发现自我,再次获取内心力量,带着新目标回到熟悉的世界。
为了使户户都能看到雪山,设计师团队将所有建筑无一例外地扭转了13°,同时还进行了各栋住宅的可视角分析和坐落分析,最终通过减小容积率、增加楼间距、将别墅交错排布的方式,实现了每户住宅都至少有一扇窗可以直面雪山,更有效地增加了其室内的日照时间。为了实现尽可能舒适的度假空间,设计师团队数易其稿,经六次演变,把容积率从0.60修至如今的0.382,最终削减了726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水是园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茂雪山语保留园区内三块原生湖泊,同时沿用丽江传统的“古镇水街”形式,将原生湖泊作为水源沟通于各个组团之间,以求达成户户临水的佳境。数条人工水系,日夜川流不息,园景与玉龙胜景相映成趣、别有天地。在物业设计上,金茂雪山语涵盖多种业态,包括雪山湖院净心别墅、君悦酒店、J-LIFE商业等,旨在满足休闲度假的需求。
在园区的东南腹地,开发方建议拔掉两栋别墅,改建成一座中心花园,以增加这部分居住者的舒适度。通过形成别墅自有院落景观与外景观相围合的手法,创造了别有洞天的围合式中心花园。这种有生机朝气的空间界定,不仅让丽江建筑那种源于骨子里的“自然”不彰自显,更让居住者拥有更为丰富的身心释放体验。
纳西元素诠释东方禅意
按照自持酒店物业的标准,方兴地产打造出叠墅和独栋两种不同类型的度假产品供客户选择。叠墅类产品是君悦酒店套房的升级版,全套精装修,家具家电配备齐全,达到拎包入住的条件,装修标准为5500元/平方米。从面积设计上,小叠墅产品面积在80~100平方米,大叠墅产品面积在100~120平方米之间。叠墅产品均按套房设计,考虑到丽江属于全年适宜的度假胜地,金茂雪山语度假物业添加了长期居住的属性,每户均设置了阳台、露台和开放式厨房。空间设计上摒弃了普通酒店客房常规的平层做法,将客房单元以立体的形式组织起来,同时每一户均为独立入户,既增加了空间情趣同时又保证了尊贵私密性。
金茂雪山语独栋产品细分为四类,包括:具有浓郁纳西风情、可以灵活组合的四合产品,面积在180~200平方米左右,赠送面积约达建筑面积的40%;纳栋是最主力的独栋类产品;另外还有两种私人度假顶级产品及会所型产品组成了整个可售物业。所有的独栋类产品全部精装修。
篇4
关键词: 职业测评 学业评估 专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即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简称专业发展规划,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的全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成长观念,根源于职业规划的概念与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阶段性规划。目前,大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还很不完善,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普遍缺乏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的指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改革的目标和关键,建立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的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的专家指导系统意义重大。
一、系统设计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和开发专业规划系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要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低成为当前就业工作要考虑的新问题。麦可思调查了长三角地区85所高职院校,对6.3万名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分析。月收入和专业对口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1]。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越多,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越低,工作的稳定性越低,离职率越高,就业质量就会降低。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开办专业数量与对口率、离职率的关系图
目前,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数量普遍较多,就业质量不高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学校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制订个人三年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更能适应企业和岗位要求,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设计和开发专业发展规划系统是培养新生专业适应能力的需要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后,普遍对专业学习迷茫,不适应。鉴于高职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和专业发展问题,我国许多高校已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2],如:给班级配备班主任和专职学生辅导员;建立“导师制”,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大一年级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引导整个大学教育;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等,但这些措施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三)设计和开发专业发展规划系统是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需要
目前,我院正在试行“1+1+1专业导师制”[3],第一个“1”是指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换,最后一个“1”是指从大学生向准社会事务工作者的转变,中间一个“1”是指处在两次角色转换当中的“学业精进期”。三年学业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为“1+1+1”,在每个“1”的阶段中,都有双重专业导师(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全程参与,从思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规划,给予其三年的学业发展指导。但是,导师们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众多,事实上,并不能很好地给予每名学生全程化、个性化、系统化的指导。
为此,笔者提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的专家系统,使学校的“1+1+1导师制”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该系统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系统化、专业性的指导,把导师们从繁重的指导任务中解放出来。
二、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
(一)编程技术及相关工具
系统的各模块均采用ASP/+ISS6.0技术实现,利用微软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ASP具有跨平台性,不需要考虑每个客户端的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 2008提供了高级开发工具、调试功能、数据库功能和创新功能,帮助在各种平台上快速创建当前最先进的Web应用程序。
(二)流媒体传输技术
系统的职前课堂点播模块使用实时流式传输的流媒体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用户边下载边播放,而不需要等整个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再播放。实时流式传输与顺序流式传输不同,它使用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和传输协议,可以在传输期间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做调整,可以对播放速度、快进、后退、暂停等进行控制,既可以观看前面的内容,又可以观看后面的内容。
(三)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使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ADO(ActiveX Data Objects,ActiveX数据对象模型)是微软公司提供的COM组件,作为访问数据库的接口。ADO是最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它建立在COM的体系之上,它的所有接口都是自动化接口,因此在C++、Visual Basic、Delphi等支持COM的语言中通过接口都可以访问到ADO。ADO通过COM接口访问数据,可以访问各种类型的数据源,既适合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数据库应用程序,又适用Excel电子表格、文本文件和邮件服务器。特别在一些脚本语言中访问数据库是ADO的主要优势。
(四)数据库的连接池技术
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提高数据库连接使用的效率和系统的性能。在Web应用系统中,ADO通过ODBC驱动程序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每一次数据访问请求都必须经历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存取数据和关闭数据库连接等步骤,而连接并打开数据库是一件既消耗资源又费时的工作。对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由于数据库访问不是很频繁,可以在访问数据时,创建一个新连接,用完后关闭。对于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系统而言,大量的学生同时在线职业测评和学业评估,需要频繁发生建立连接、关闭连接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的性能必然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因为请求需要建立通讯,分配资源,进行权限认证,经过实际使用,这些工作很少能在一两秒内完成,因此对于连接的使用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4]。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连接池允许应用程序从连接池中获得一个连接并使用这个连接,一旦一个新的连接被创建并且放置在连接池中,应用程序就可以重复使用这个连接而不必为每一个连接请求重新建立一个连接[5],不同的数据库访问请求就可以共享这些连接。这样,通过重复使用这些已经建立的连接,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极大地节省系统资源和时间。
(五)Agent人工智能技术
Agent技术来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DAI领域,也称智能主体。在分布计算领域,人们通常把在分布式系统中持续自主发挥作用的、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主动性特征的活着的计算机实体称为Agent[6]。从逻辑上讲,一个分布式系统可以定义为由多个相互作用的Agent组成的系统,各种分布式系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中Agent的角色和交互方式上的差别[7]。
基于本系统专业评估模块对学生专业学习评估的要求,将“Agent”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学业评估模块和专业规划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被视为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不同层次的流程组成的,其中每个流程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Agent的子系统[8]。如对学生基本信息库与学生档案库处理的信息处理Agent,对学生自我评估作分析的数据挖掘Agent,系统分析与评估的Agent,系统预测与专业规划Agent等。每一个Agent都预定义的工作流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且可以根据与定义的工作流程自主地从一个流程转到另一个流程,也就是从一个Agent传递到另一个Agent,多个Agent协同工作,实现专业评估功能和专业学习与发展计划生成功能。
三、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案
(一)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基于Web的高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专家系统由人机接口、应用平台、信息库管理系统、应用支撑层、基础设施层五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总体架构图
(二)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三层B/S体系的网络架构,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就可以使用该系统。ASP应用程序所有代码都在服务器上运行,浏览器不参与接受脚本程序,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因此,系统升级和维护主要在服务器上完成,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在B/S三层体系结构下,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层被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地单元,使客户机无法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有效地防止了非法入侵[9]。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系统的本质是高层次、智能型的专家系统,它必须具备某个专业的专家知识,了解不同学生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调用agent(可以理解为:智能助理)对他们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和帮助,并智能生成其学习计划与专业规划[2]。
1.专业引导模块的设计
本模块主要有前台学生用户页面和后台管理员页面。在该模块中,前台学生用户主要是浏览专业信息和下载学习资源;后台管理员和管理专业信息及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上传,利用无组件上传与Web集成技术;对于视频文件,用Helix Server或Windows Media Server构建流媒体服务器。
2.职业规划测评的设计
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是职业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测评包括职业性格、职业倾向、情商测试、职业潜能与能力测试等。本系统职业测评模块的使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学阶段、大学中期和就业前。职业测评本质上是一个在线考试和评估系统,测评结果作为学业评估阶段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的依据。
3.学生信息库模块的设计
学生信息库模块即档案袋模块,其主要记录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在校期间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和荣誉、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长,职业测试、系统评估结果与建议、专业学习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及计划的执行效果,等等。此模块具有实时更新、连续追踪等功能,为评估模块开展有效的评估提供基本的、可以参考的信息。档案袋模块由班主任、辅导员在系统的WEB平台上完成。
4.学业评估规划的设计
评估模块是系统的核心,该模块主要采用Agent人工技能技术的实现。本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自我评估的评估指标有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学习习惯、专业基础和对本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认识、自我的学习感受和反思,等等。学生每个月进行一次过程性评估,每学年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估。系统评估模块是一个嵌入了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即通过专家的经验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感兴趣的方向。系统评估要在学生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学习的子方向。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都要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发展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专业学习的深入、自我评估的不断进行,系统评估将逐渐成熟,并能够适时调整思路,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专业学习建议。在学业评估中,职业测评结果和学生信息库(成长档案记录)为系统评估提供了依据。通过相关模块的结合,为学生确定今后的专业学习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5.专业规划的设计
专业规划模块是本系统的关键。在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模块中,系统会根据学业评估模块中关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建议和学生信息库模块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帮助学生逐步制订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主要流程是系统自动生成初步的专业学习计划、专业导师审核系统计划、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执行和完善学习计划,逐步形成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
四、结语
本课题从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指导的全程化、个性化、专家化出发,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1+1专业导师”制试点工作,同时结合我在学院从事就业工作和担任职业生涯指导老师五年的经验及与兄弟院校同仁交流的经验,决定利用B/S模式结构的优点,搭建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的专家系统。当前阶段,已经完成了系统方案的设计,下面要做的工作是学业评估阶段评估指标的选取与优化,以及使用相关技术实现系统的开发。随着系统的运用,必将促进我院专业与教学改革,推动我院人才培养,提高我院大学新生专业的适应性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旺生.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再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2010,4(12):11-13.
[2]程君青,唐伟.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系统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31-33.
[3]王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3):56-57.
[4]江莎.基于Java的数据库连接池的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
[5]王春梅.基于B/S架构的高校就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7.
[6]段宗涛.多Agent系统研究与开发[D].陕西:长安大学,2002.
[7]姜凤敏.普适计算环境下基于Agent的数据流处理机制研究[D].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3-06
引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仅代表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与水平,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自2001年开始,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列为单独的学科申报。因此,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梳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管窥教育技术研究的取向与趋势。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量化分析与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合理化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更好更快发展建言献策。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本文最终选择并确定运用内容分析法。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明显、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分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文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与要求,将研究类目设计为立项课题数量、类别、分布和主持人四个维度共九个方面的内容。
2 内容抽样
研究样本来源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公布的历年立项数据资料,其中2002年没有申报和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因此该年度没有课题立项数据。除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外,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学科领域,也有诸多教育技术类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因此,本文将与教育技术学科有联系的立项课题全部列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10和SPSS V17.0,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获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共计395项,逐年分布情况详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联合申报的“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是研究样本中唯一的双主持人课题。对于该课题,本文在统计课题总量时按1项处理,其他维度则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0.5项处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立项课题数量与立项率
(1)立项课题数量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和学界重视。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的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2001年的106项为历史最高值,而2004年的8项则是历史最低值。整体来看,立项课题数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1-2004年的下降阶段,立项课题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2005-2007年的回暖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4年有明显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2008-2012年的攀升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7年进一步增加,一直维持在30项以上。笔者认为,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不仅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量的影响,还与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课题申报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也代表着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多寡。
(2)课题立项率
立项率是指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占当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总数的比例。自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一直处于起伏波动状态,但整体趋于平衡,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2004年5.3%的立项率为历史最低值,2006年9.6%的立项率为历史最高值,从2010年开始立项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从课题总量来看,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累计立项5384项,总立项率为7.3%。从学科分布来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14个学科,学科平均立项率为1/14,即7.1%。不难发现,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之外的八年里,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普遍高于总立项率和学科平均立项率。由此表明,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教育学科群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2 立项课题类别与主题
(1)立项课题类别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分为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和教育部规划六大类别。从2006年开始,规划办取消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的评审与资助。表2数据显示,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8项,所占比例为2.0%;国家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分别为45项和28项,对应比例为11.4%和7.1%;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课题和规划课题数量分别为181项、63项和70项,对应比例为45.8%、16.0%和17.7%。由此可见,教育部重点课题是规划办的首要资助目标和重点资助对象,其次是青年课题的资助。这表明国家不仅重视教育技术主体研究力量的巩固,还注重新生研究力量的培育。遗憾的是,教育技术类国家重点课题立项数量偏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作为教育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在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变革和发展过程中,还无法产生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革命性影响。
(2)立项课题主题
通过对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还有利于归纳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2001-2012年间获准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研究主题覆盖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学科基础理论,到网络与远程教育,再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教育教学应用,内容十分全面、丰富。表3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对网络与远程教育给予的关注最多,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相对较少的是教育信息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教育应用。究其原因,一是由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时代背景决定的,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得如火如荼;二是由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内在需求决定的,不仅教育技术学科本体理论需要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是迫在眉睫,加快教育信息化更是刻不容缓,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教学应用也是时不我待。总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突显时代特征,研究主题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问题紧密相关。
3 立项课题分布
(1)区域分布
分析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不仅能够揭示我国不同地理区划间教育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差异,还有助于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笔者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地理区划,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两者合计247项,占全国立项课题总量的62.6%;其次是华南地区的50项,所占比例为12.7%,其中广东省立项41项,贡献最大;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对应比例也相差无几。统计结果不仅准确客观地反映了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也揭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东西部之间、不同地理区划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力量极度不平衡。
(2)省市分布
2001-2012年间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省、市、自治区有30个,立项课题覆盖率为96.8%,是唯一没有获准立项课题的省区,统计结果详见表5。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省份,获准104.5项课题,占立项总课题的26.5%。处于第一集团的有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对应比例均超过7%,上述地区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区域,高校众多,整体科研实力雄厚、水平突出。处于第二集团的有吉林、湖南、湖北和天津等17个省区,立项数量为6~12项不等,所占比例均在2%左右。立项最少的则是安徽、福建和云南等八个省区,立项数量为2~4项不等,对应比例均不超过1%。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省市分布情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对教育技术的认同程度,以及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三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机构分布
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立项的机构分布情况,详见表6。统计结果表明,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2001-2012年间高等院校共获准立项课题280项,占立项课题总量的70.9%。紧随其后的是教科院、教科所、教研室等研究机构,获准44项课题,对应比例为11.1%。此外,广大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电化教育馆、继续教育中心和教育服务机构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为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市医院牛梁同志申报的“新型计算机医学考试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课题,获批200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由此可见,参与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研究主体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4 立项课题主持人
(1)隶属单位
分析课题主持人的隶属单位,可以从微观层面剖析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2001-2012年间,获准4项以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单位共有23个,数据详见表7。不难看出,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16所高等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29.5项课题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华南师范大学(28项)、南京师范大学(17项)和华东师范大学(16.5项)。同时,立项课题还集中在教育部直属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央电教馆等部门。当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和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2)核心主持人
核心主持人是指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数量较多,在教育技术领域影响较大的课题研究负责人。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普赖斯公式,可以计算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的最低立项数。依据取整原则,本文将立项2次及以上的主持人确定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共计31人。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先后主持过3项课题,其余29人主持过2项课题。分析发现,31位核心主持人均为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且大部分主持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先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先生等,由于年龄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较少主持课题,但他们的学术贡献是划时代的。
三 思考与讨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和终身教育观念的不断普及,教育技术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是,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都将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1世纪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教育技术后续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教育技术学科地位
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这不仅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还给研究人员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一方面,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认识课题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地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不断增加立项课题的数量和比重,努力提升立项课题的级别。当然,教育技术的学科地位,不仅仅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体现,更主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学术成就、贡献、影响和学界认同来体现。
2 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是《规划纲要》确立的基本国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技术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同样,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公平的课题研究机会,也需要公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统计结果显示,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过度集中于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强的高校。虽然这与学校办学层次、学科发展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等客观因素有密切联系,但是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不公平。只有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才能更好地统筹学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一是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传、帮、带”方式,一对一地对口支援西部、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课题合作方式,快速提升落后地区的科研水平;二是规划办要在保障促进教育技术均衡发展底线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基础薄弱但有发展潜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课题立项机会和科研机会。
3 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均衡
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广泛分布,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区域均衡发展。但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雄厚的财力支撑有利于促进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将进一步拉大区域间教育技术的发展差距。为了克服马太效应,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区域平衡,在名额分配上应该向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院所适度倾斜,同等条件下要对它们申报的课题优先立项资助。在优惠政策照顾的前提下,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机构更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保证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另外,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可以尝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应该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以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度降低经费支持额度。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是只缺项目不缺钱,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则是既缺项目更缺钱。
4 紧跟学科前沿,深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技术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以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本体理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面对日益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必须不断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和实践领域。在兼顾新兴研究领域和主题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现有研究领域与主题,如教育技术学科基础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等研究领域,需要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科学的实证研究。
篇6
关键词:参考区间;常规化学项目;儿童
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通常是正常个体检测结果的95%分布区间[1],也是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了基于参考区间研究数据的相关行业标准,如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制定》[2]、WS/T 404—2012《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3]和WS/T 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4]。由于儿童在生长发育、营养状态等方面与成人有明显差异,所以其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可能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对儿童相关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健康评估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于2017年对参加全国室间质量评价的儿童医疗机构的实验室进行了儿童常规化学项目参考区间的调查。本研究对各实验室回报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儿童常规化学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基于Web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软件系统向2017年参加全国EQA的妇幼保健院及儿童医院检验科发放参考区间信息调查表。此次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5家实验室,调查13个常规生化项目[钾(potassium,K)、钠(sodium,Na)、氯(chlorine,Cl)、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尿素(urea,Urea)、肌酐(creatinine,Cr)、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的参考区间来源、分层方式、方法、仪器、试剂、校准物以及使用的参考区间是否进行过验证等信息。
1.2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剔除明显错误数据(包括未填报、参考区间上限等于或低于下限)。使用Excel 2007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各项目参考区间的来源、分层情况(按性别和/或年龄)进行统计,计算参考区间上、下限的中位数、众数和变异范围,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按性别和/或年龄分层的项目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回报情况
对395家实验室发放了儿童常规化学参考区间调查表,有122家实验室回报了数据,回报率为30.9%(122/395)。回报结果的医疗机构的级别及性质分布见表1。
2.2参考区间来源
对儿童13个常规化学项目的回报结果进行整理,结果显示参考区间来源主要为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简称《操作规程》)和试剂说明书,其中《操作规程》占29.4%~37.7%,试剂说明书占26.3%~37.8%。
13个项目中,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的实验室比例均未超过50%(44.5%~50.0%)。见表2。
2.3各项目参考区间分层情况
在13个常规化学项目中,K、Na和Cl项目未分层的实验室比例达98.2%;Ca、P、TP和Alb项目未分层实验室的比例为91.2%~92.4%,仅有9家实验室按年龄进行分层;Urea、Cr、ALT、AST和GGT项目按性别进行分层的实验室比例分别为8.4%、23.5%、16.8%、20.2%和22.2%;ALP项目参考区间的分层相对复杂,有35.0%的实验室按年龄和/或性别进行分层。见表3。
2.4未分层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13个常规化学项目中,65.0%~98.2%的实验室未对参考区间进行分层。对参考区间上、下限的中位数、众数和变异范围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项目的中位数和众数值基本一致,有部分项目的参考区间上、下限变异范围相对较大。见表4。
2.5按性别分层的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Cr、ALT、AST、ALP和GGT项目参考区间按照性别进行分层的实验室比例相对较高。除ALT项目参考区间上限、AST和ALP项目参考区间下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项目的参考区间上限和下限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见表5。
2.6按性别和/或年龄分层的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有65.0%的实验室ALP项目的参考区间未进行分层。参考区间上、下限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参考区间上限的差异相对较大,见图1。有35.0%的实验室按年龄和/或性别分层。按性别分层,上限和上、下限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9,P<0.01;t=3.106,P<0.05);按年龄分层,<1岁、1~12岁、13~15岁和>15岁各年龄段之间的参考区间上、下限及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年龄段内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2.7按方法学分组的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酶法的Cr参考区间上、下限与苦味酸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LP项目中,不同方法参考区间的下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色法的参考区间上限中位数稍高于速率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速率法使用的缓冲液种类较多,参考区间的变异范围相对较大,见图3。因此,参考区间的设定应与实际检测方法相匹配。
3讨论
本研究对全国122家医疗机构检验科所使用的儿童常规化学项目参考区间的现状进行调查,虽然未收集到所有实验室的结果,但此次纳入统计的实验室覆盖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我国临床实验室儿童常规化学检测项目参考区间的实际情况。
篇7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交通规划 实验教学 多层次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domestic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field experiment class, produc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design, open experiment and graduation design combination of multi-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n each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link means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engineering applied traffic planning multi-level experiment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4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解决的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以及模型方法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全过程以及交通规划的步骤与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这门课程既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讲授交通规划类课程时应该充分掌握课程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模型与计算机规划软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知识吸收的最大化,。
我国很多高校针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均开设了实验教学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规划专业人才,有必要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发各层次实验教学项目。
国内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各高校的交通规划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实验课,但在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南大学本着培养交通规划、物流系统规划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以工程项目为依托教授理论知识,并开设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同济大学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课堂操作实验(20学时上机)和交通规划课程设计(2周)。长安大学交通规划课程依托教师所承担的国际合作规划项目讲授理论知识,并以西安市长安路公交走廊优化分析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讲授交通规划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模型的软件开发。吉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方向开设了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展开。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规划课程实验环节侧重软件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学习CUBE、TRANCAD、EMME/2、VISSUM等交通规划软件,开展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和停车场规划。北京交通大学编写了交通规划实
践指导手册,针对交通规划所涉及的交通调查、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的相关实验环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交通工程专业教师也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梅振宇、黄志义、项贻强、王福建等人[1]在分析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4个层面,即专业感性认识、课程模块模拟操作、业务实习和综合训练层面,构建了交通规划专业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东南大学的陆建、王炜[2]在总结10多年来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突破实验课程建设的单一模式,面向工程实践,拓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对交通规划类课程要求的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于景飞[3]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了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秦焕美【4】总结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室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和方法。长沙理工大学况爱武【5】从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特点出发,探讨了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 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开设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明晰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验体系框架,是做好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规划课程针对城市道路网规划,讲授了从交通与土地利用分析、道路网络拓扑建模、交通需求预测到交通方案评价的整个规划流程,每一个环节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体现规划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交通规划对象是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第二,复杂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公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场站枢纽规划与设计、停车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等,应用面广。
第三,学科交叉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涉及运输经济学、数理统计、预测学、最优化理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基础。
第四,发展速度快。交通规划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跟踪学科发展新动态。
第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性。交通规划工程中既有大量的定量计算,也有很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只有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对交通规划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程概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2 实验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对于本科生这个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是立足于认识交通规划工程的特点、培养工程概念以及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系统学习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开展认识实习,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规划的流程,掌握交通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需求预测、影响评价以及软件仿真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以上考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验教学、外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六个模块、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图
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3.1 课堂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重点培养交通规划中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软件操作能力。课堂实验教学内容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案例、公路网规划设计案例、道路网通行能力分析案例、交通项目影响评价案例、慢行交通规划案例、停车场规划案例等;二是,与交通规划密切相关的软件操作学习,包括: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交通需求预测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等。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3.2 外业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外业实验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力,结合实际规划课题或者模拟开展居民出行调查、交通流特征调查、交通基础设施调查等基本调查内容。从调查人员调配、调查表格设计以及调查实施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3.3 课程设计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整体流程的把握,加深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和原理的理解,是对学生知识综合性的锻炼。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任课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
3.4 生产实习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生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工程的感性认识,强化对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培养初步的交通规划经验。生产实习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开展:第一个渠道,本校教师承担的交通规划课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第二个渠道,学校与规划院、科研所合作,提供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岗位。
3.5 开放型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开放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理论的深入理解,扩宽学生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放型实验并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型实验,而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兴趣主动申请参与。开放型实验形式灵活,内容可以涵盖数据挖掘、交通规划建模、以及交通仿真软件二次开发等。这些实验可以结合实际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实验,需要学生掌握交通规划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6 毕业设计内容分析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交通规划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在交通规划的某一领域展开较为深入地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深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
结论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诸多高校开展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由6个模块、4个层次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对体系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论文是对我校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工作的总结,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理解深刻,学生能够较为熟练掌握交通规划软件完成简单的交通规划工程,具有较好的工程素养,符合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振宇, 黄志义, 项贻强, 王福建. 交通规划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设计[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8):125-127,133.
[2] 陆建,王炜. 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0-12,25.
[3] 于景飞. 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43-44.
[4] 秦焕美. 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50-53.
[5] 况爱武. 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教学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63-64.
篇8
混合式学习是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手段以及多样化的应用方式综合进行教学实施。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课程中的设计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教学程序设计中,如下图所示。课前,教师提供课程案例资料并提出学习任务,学生按照要求运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这部分以个体学习为主。
课堂中,教学程序设计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教师作为倾听者、观察者,通过成员间的讨论,了解每个人的思路。第二部分,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后,开始形成本小组的任务实施内容。教师在此是引导者、咨询者和调解者,学生从讨论分析中,总结重要的知识点,形成小组观点和任务实施方案。第三部分,当方案完成时, 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对每个成果进行评估打分,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第四部分,成果展示后,大家进行相关总结,从经验和知识方面再一次加深学习印象。同时,教师应总结重点、难点问题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课后,利用互联网,学生进行作业练习,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则可以答疑解惑。
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中的实施
以物流规划仿真技术:了解各种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的异同点为例:
(一)学习目标
理论知识目标:了解仿真技术在物流系统的应用,能够分析各种仿真软件的异同点。技能训练目标: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素质能力目标: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前
教师将一段仓储作业管理的虚拟仿真资料,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班级共享文件中,学生在看过案例视频后,通过互联网自主进行学习。
(三)课堂中
根据四部分教学程序依次进行。小组组长,按照抽签的形式,从几个仿真软件名单中,任意抽取一个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课堂前,学生已经自行收集了仿真软件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共享资料,再进行讨论,确定最终小组展示成果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幻灯片软件制作本组的展示成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组介绍的仿真软件与其他组的异同点,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任务实施中轻松化解。根据抽签顺序,依次上台介绍仿真软件,教师做好评估工作。学生将本组的仿真软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后,对比各个仿真软件的区别及优、缺点。最后,由老师进行统一的总结,并将重、难点知识:各种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的异同点,进行细致剖析和总结概述,以达到加深和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四)课后
学生运用线上仿真软件平台,模拟仓库管理全过程并进行仓库管理规划设计。如果碰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线上班级群找到教师。
四、混合式学习在课程中的评价
混合式学习引入课程后,学习效率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
(一)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兴趣大幅提升。教师提前制定规矩,在课堂上适当使用手机,作为查找资料的工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以前,所有知识点是教师不停地想要灌输入学生的脑袋中。改革后,课堂前线的资料收集活动,引起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带着疑问和好奇心来到课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积极与小组成员及教师进行讨论。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改革后,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以及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小组任务方案的制作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协同合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高教师教学成效
以前,教师辛苦备课以及在课堂上满头大汗地讲解,却换来了学生的走神或者厌烦。改革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感。同时,也对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教师跟上时代的脚步,保持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篇9
一、统计学硕士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课程缺乏
2011年统计学专业才作为一级学科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统计硕士的教学尚未形成体系。统计学专业在研究生专业中的开设历史短,各大高校对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及各个研究方向的培养计划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模糊。课程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统计硕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统计基础才能更好地从事统计的研究工作。统计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理统计基础较好。统计硕士的培养计划中,专门培养统计能力的课程较少,其余多是根据每个导师所研究的领域安排的课程,与统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尤为缺乏。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统计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统计硕士的教学形式却还很单一。统计硕士教学多是板书或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只有极少数的课程由学生讲解或讨论。这些少数的课程是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讨论,加深了学生在自己研究领域的知识领悟,但统计学基础知识并没有巩固。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应用广泛,通过各种软件来实现取据的分析。高校开设的软件课程一般包括SPSS、Matlab、R软件等,掌握这些软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中来运用。教学实例的欠缺,让统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或应用统计知识时困难重重。
二、方法建议
1.合理规划研究方向
目前统计学硕士教学中存在统计学各研究方向教学模糊。合理地规划各个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是培养统计硕士的基础。如今统计学渗透于各行各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统计学研究方向的划分,需要结合统计学实际的运用及当前的研究领域。不管研究方向如何设置,都要着眼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及与之相结合的学科,例如教育统计,应该结合统计知识与教育学的知识,而不是单方面的教育或统计知识,统计学的作用就是运用统计知识处理解决其他学科的实际数据等问题。
2.适当增加教学课程、教学实例
研究生的课程较少,统计学更需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再运用于实践。增加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增设统计学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统计学是研究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的结果正确地推断出某种现象规律的科学。统计学教学与实际例子密不可分,增加教学实例不仅能加强专业方向的研究,还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以及加强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3.采用多元化教学
统计硕士的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改变目前教学单一的一种方式。通过数据收集,根据所学统计知识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及提出建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运用,而且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除了统计软件的教学,学生还可通过感兴趣的实际案例来学习掌握知识。学生讲课的形式也是一种可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前准备要讲的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结束语
篇10
一、数据的搜集与获取
在《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就业能力及要求》的调查中,将调查问卷划分为在校学生卷、毕业生卷、用人单位卷和教师卷,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基本能力要求、在校生的认识、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意见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从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四个角度比较不同主体的认识差异,以期改进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用四套问卷,对郑州市某高校近几年的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在校的大三、大四学生、统计学专业的全部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各类问卷350份,收回325份,回收率92.86%,调查结果有效。
二、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就业岗位多在经济管理领域,就业的工作岗位有国有企业统计人员、政府相关部门职员、金融保险业职员、民营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等,多属于文职人员或者企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其中,30%左右的学生从事与统计相关的工作,70%左右的学生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服务性工作。综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专业教师的调查结果,统计学专业总体的就业能力较强,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多学科的学习背景,使得学生在用人单位能够适应统计、综合管理、市场营销、数据分析、证券投资等不同岗位的要求,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从问卷中也发现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一些不足:
1.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
统计学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盲目、无计划、茫然的行为,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许多专业。对“大学期间的规划”的调查显示,仅26.8%的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有计划,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对就业方向有大致的规划,这部分同学就业能力较强,就业时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和单位。73.2%的学生在大学四年较少计划或者没有计划,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自我认知不清晰,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相对劣势,行业观念淡薄,对未来就业和工作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些同学的就业优势不明显,竞争力有限,工作机会比前者要少一些。
2.就业观念略显偏颇,偏好稳定的国有单位
对“就业单位选择偏好”的调查显示,统计学专业学生对待遇稳定、工作压力较小的机关事业单位偏好最强,其次是金融企业、国有工业企业,三个单位的比例分别是78.6%、66.4%和56.8%。偏好稳定性强的用人单位是每位同学的本能选择,但从区域经济单位的构成看,这三类单位多属于大型单位,在河南省的比例较小,不足10%,90%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因此,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略显偏颇,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
3.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需加强,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距离
从学生问卷和用人单位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认识上有差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在具备管理知识、人文知识修养、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63.3%的用人单位认为还需要了解工程技术类知识、机械制造类等理工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在工业企业工作提供基本条件,学生在后者的学习上略显欠缺。65.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工作后存在进入角色时间较长、动手能力不强、灵活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英语水平、管理类知识等知识能力更重要,对通用知识能力重视不够;从素质能力看,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三种能力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结果对比,学生的认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学生工作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原因。
4.学科理解力不够,与工作岗位结合不密切
统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工具性较强,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继而提出决策是专业特点和优势。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调查显示,选择“经常应用”的比例高达67.3%,这些同学在就业岗位中经常应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统计思维模式基本形成,习惯利用数据发现规律和问题,并能够辅助日常工作,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持肯定态度。选择“较少应用”和“不应用”的比例总计32.7%,这些同学在就业岗位中较少应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统计学学科的理解力不够,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的辅助工具,与工作岗位的结合不够密切。
三、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参考上述的调查结果,针对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完善“知识”+“素质”的复合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现有的统计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知识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的实际应用体会较少;素质能力的提高部分依靠教学计划中有限的实践课程,如毕业论文、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等实现,考核的方式比较简单,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高效果有限。结合前述的调查结果,逐步完善“知识”+“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在培养宽厚学科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大实践课的力度,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既强调统计学专业的工具性和方法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2.营造师生共赢的学术环境,加深学生的学科理解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调研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积极的学术环境。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和调研,积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和思路,锻炼学生的文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能力,达到所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目标,加深对统计学学科的理解。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