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科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福建省科技馆福建福州350005
摘要: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育应该成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正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最主要阵地。
关键词 院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项目;科技场馆;青少年;促进
1 科学教育在国外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科学教育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造成一些强国的崛起:如蒸汽机和纺织业之于英国;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之于德国和电力、铁路和钢铁业之于美国。西方国家由此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国家将科学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冲破了被教会控制的经院教育,实行了科学教育,即在中小学中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在我国,科学教育进入课堂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901 年,清政府决定将旧式诵读经书的学校改革为现代化的学校;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全国普遍实行。这是科学教育进入学校的开始;民国初期,中国政府在小学课程中设置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自然课和常识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国民希望强国的想法;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以来,科学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先后公布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重新编制了小学《自然》课的大纲和教材以及完成了《科学(3耀6 年级)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小学科学教育八套教材的审定。这说明我国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着力把科学教育提高到与传统的语数英物化课程并重的高度上来。
2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0 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20 世纪以后,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后,当代的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国家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把科学教育当作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将科学和语文、数学一样确立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世界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测项目(PISA)对15 岁的青少年进行素质评测,以前只评测语文和数学,自本世纪以来增加了对科学素质的评测。2008 年,PISA 把科学素质的评测列为重点,给予很大的重视。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在早期建立的科学概念,掌握的探索技能以及确立的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其成年后所具有的科学素质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科学教育是脑科学、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2.2.1 青少年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健康、以及脑的组织结构等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早期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最好,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却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
2.2.2 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2.2.3 早期发展对青少年气质和社会情绪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们一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对社会来说也是和谐和稳定的基础。
2.2.4 早期发展对于感知和认知能力,对于身体健康,对于预防不良发展倾向等等都有重大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的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他们后来的学习、工作,以至成年后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某些方面后来可能做些弥补,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3 在科技场馆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
根据我国科技部科普统计数据,截至2012 年底,我国建筑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 个,其中含科技馆364 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32 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39 个。青少年是科技馆教育活动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众,科技场馆是开展校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硬件设施急剧扩张的同时,科技馆要吸引公众、尤其是让青少年“走进来”,并且“留得住”,就要在软件,尤其是科学教育项目的研发上下功夫。科学教育项目研发也是解决目前科技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
4 科学教育项目在福建省科技馆的开展情况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始创于2012 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四家主办单位希望通过展评活动,向社会、中小学校和科技场馆推介这些教育项目,提高人们对科技场馆非正规教育价值的认知。同时,主办单位还希望活动能传播创新的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激励更多的科技场馆研发创新性的科学教育资源。
在2014 年第二届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中,福建省科技馆推荐了两个项目:“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和“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这两个项目都极具当地特色,深受参与青少年的喜爱。
4.1“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
寿山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其色泽瑰丽雅致,品种丰富多样,目前有160 多种,在石间世界可谓倾国倾城。其中“田黄”价比黄金,几乎是历代皇帝刻制“御玺”的专用石料。“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旨在以福州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寿山石为依托,让孩子从欣赏、体验、实验探索、刻制、交流等方面经历对寿山石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
项目流程有:
淤赏石:到“寿山国石馆”参观。
于探石:到“寿山石矿洞景区”探索寿山石挖掘的方式和形成的奥秘。
盂捡石:在景区捡石区捡自己心仪的石头,辨别石头质地。榆磨石:在磨石区打磨石头,形成自己的寿山石毛坯。
虞研石:在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岩石分类和辨别方法,对寿山石的硬度、种类、成分、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愚刻石:在专家指导下了解篆刻历史,学习篆刻方法,并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
舆写石:制作寿山石探索海报,表达自己的体验及收获,传播寿山石文化。余谈石:邀请各界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座谈交流。俞挺石:进行网络签名,支持“爱我国石、爱我家乡”活动。本项目的特色有:
4.1.1 深入、系统的探究过程
本活动从考察体验开始、到动手实验研究、到亲手磨石和篆刻,制作海报以及网络签名等,充分考虑到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感性认知和体验,到实验及理性分析,最后到情感升华和表达,探究过程系统、深入。相对单一的课堂授课,孩子在其中所收获到的科学知识、方法、态度、精神以及情感体验是极其深入的。4.1.2 与学校科学课程衔接紧密与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认识岩石》、《岩石会改变形状吗》等内容契合,很好地实现了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
4.1.3 文化和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
本活动把岩石形成、寿山石形成及成分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寿山石文化艺术体验过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极具文化内涵。4.2“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
这个科学教育项目方案旨在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教育,使参与本项目的中小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的教育理念,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同时启迪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认识到保护闽江口湿地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并可结合福州当地的区位优势,开展两岸科普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 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对闽江河口湿地鸟类活动的观测,了解认识闽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初步学习鸟类活动的观测技能。4.2.2 青少年的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做和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养成勤于思考、认真探索,努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4.2.3 青少年的科学态度、兴趣的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规,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品质。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近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自项目开展以来,参与的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观赏鸟类纪录片、参与观测知识讲座,并实地进行了湿地考察。在考察中中青少年们完成了观测、记录、写生、填写考察报告等多项任务。在活动中青少年们深刻感受到湿地、飞鸟、人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体会到湿地的脆弱,大大增强了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的意识。这比任何一堂青少年只能正正经经坐在教室里,教师讲授,青少年只能被动接受的生物自然课程的效果都要好得多。而且,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参与兴趣,科技馆还组织他们进行湿地写生比赛,制作湿地水鸟书签,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
篇2
本届比赛吸引了117名14-21岁的青少年参加,他们来自36个国家,共涉及79个项目。评委会由欧洲的科学家组成,其中有2名是曾在该项竞赛中获奖的选手。比赛最高的3个奖项分别由来自爱尔兰、波兰和奥地利的选手获得,他们的项目分别为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研究,奖金为7000欧元。加拿大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项目赢得了欧盟成员国之外的国际选手奖。
参加该项比赛的多是欧洲各国国内比赛获得最高奖项的选手,因此欧盟比赛获奖项目的质量和参赛项目的平均水平较高,学生的研究素养和规范也比较好。
此次比赛是欧盟委员会设立的一个吸引青年人选择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项目,因此特别回应了欧盟的科研政策,提出了科研领域里要促进性别均衡,鼓励女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此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整合性的科学教育、企业和社会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等都是竞赛期间比较热门的话题。组织者对比赛未来发展的预期是全部欧盟国家参赛(目前还有3个国家未参加),选手中女生过半,社会科学的项目数量有所增加。欧盟的组织者面临的挑战是欧洲语言和文化差异对比赛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评审工作质量,即如何评估评委的工作水平。
2012年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科学教育论坛也同期举办,论坛由英特尔公司赞助并牵头组织,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教师、企业的教育项目管理者、非政府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者、科技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受邀参加论坛。这是第2次举办这样的科学教育论坛,上一届在伦敦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提高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学教育(STEM)水平的交流和合作。
欧盟正在倡导和推广科学教育改革,论坛的主旨报告从欧洲青年人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讨论了STEM教育改革对于欧洲的重要性,提出企业对教育的责任不仅是投入,还要参与教育改革以解决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力资源。欧洲的科学教育面临着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科技迅猛发展让课程内容与现实关系不密切,探究式教育改革推广困难等共同的问题。为了广泛推行科学教育的改革,欧盟战略包含5个方面:STEM课程改革,企业广泛参与到与学校、教师、学生各层次的教育合作,加强科技博物馆、科学中心的建设,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欧盟层面,将致力于对各国的教育改革成果进行整合,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工作,例如欧盟企业家圆桌会议和European Schoolnet这两个组织进行战略合作,建立欧盟科学技术数学工程界的协调机构InGenious。
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学精神 健全人格
文学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审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或高扬生命的船帆,或在审美的里陶冶性情。过去讲文学常常直达思想内容,有的甚至将文学等同于政治,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即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潜在因素,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这一教育过程即语文的审美教育,它和青少年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紧密相连。
那么,语文的审美教育如何促进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作为文学课欣赏主体之一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的魄力,从而进入审美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陶冶?我从审美精神的四个特性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进而理顺它们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关系。
一、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
什么是审美?借用周宪的话,美学的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审美的游戏性历来是中西美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审美无功利性,这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后来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又有发展,他把审美教育看成是美同人的自由生命的游戏的冲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分裂,健全人格精神,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以及丰富的人性,而艺术就是产生于这种自由的审美的游戏。如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与二老的爱情的挽歌,与作家在生活中“偶然”与几个女子相遇又发生情感的交汇后产生的压抑有关,作品是对爱的希冀的忧郁的歌。
审美无功利是指它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审美判断。如看到珠宝,我们没有想占有它,而对它进行美的欣赏;如欣赏花,不需要像植物学家知道它的机体构造(目的功能),我们只欣赏它的外在形式。
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突出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但它又是通过借助特定的形式来表现情感的。如鲁迅的《社戏》,表达儿时的天真、嬉戏,人类对纯真童心的渴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借助艺术审美形式,强有力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在表达自己感情的过程中,在物化了的艺术媒介中,又再次深刻地体验了所表达的感情。读者也是通过作家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体味作家传达出来的人类的情感,从而领会文学的意义。人类的情感包括:爱自然,人类对生存的关注,人的亲情,爱美的事物,坚强、求生,人对死的恐惧,无畏、忧郁,反对异化,等等。如《泰坦尼克号》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求与本真,《我与地坛》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变形记》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在今天,讨论“审美无功利”命题对我们深入理解新教材的导向,反思过去教材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进入审美的游戏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周宪先生指出:“在一个充满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王夫之:“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俭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肢而心不灵。”说的就是人被功利考虑压迫的窘境。显然,在这个日益商业化、专业化的社会里,青少年的感官日益钝化,目的日益功利。而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唤起他们的本真的童心和天真,使他们脱离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成规,舒展自己的天性、情感和想象。在这方面,林语堂认为,真正的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文学精神如要成为普遍的,要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就必然把文学视为游戏。
二、审美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
审美精神中的超越性是和游戏息相关的。游戏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一种超越精神。
韦伯说日常生活带有“铁笼”的性质,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原则控制了人的行为。韦伯认为审美是有某种“救赎”的功能。我认为韦伯的说法揭示了审美的一个重要潜能,这个潜能不是受教,而是一种世俗的“救赎”,亦即一种超越。
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想象的空间,这就打碎了琐碎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个体身上的种种局限。但审美活动为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打破这些局限创造了可能,你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想象经历无限复杂的遭遇和命运,比如《阿Q正传》;在悲剧和喜剧中遭遇一生都会碰到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在唯美的写景状物中体验似曾相识、似有若无的情感,比如《荷塘月色》。这正如你在绘画作品中看见从未见到过的色彩和景观,比如凡・高的《向日葵》;在聆听音乐时感受到无比振奋的情感,或者一种淡淡的忧伤,比如《某一晚上》《祖国啊,我的母亲》。当你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共鸣时,当你深刻体验到蕴含在作品中的复杂情绪时,当你随着情节展开而与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时,你便暂时摆脱自己的生活局限,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现实对我们的种种限制在这时都不复存在了,你原本的有限的精神阅历变得无比丰富起来,这种审美的超越和情感的体验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当然,美学精神所包含的超越性还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的终极感情,即对人的意义、民族的命运、人类未来的关怀,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的精神
美学精神有助于弥合由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特性来说,种种对立与分裂日益显著,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侵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从众行为遭遇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从根本上说,美学精神就是和谐,恰如美本身的和谐品格一样。
如果我们试着认识新教材建构的观念,会发现它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教学。(苏教版《语文》)具体就课文来看,都渗透了人对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教育唤醒了作为接受主体的青少年对美、对和谐的潜意识。巴金的《繁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刘白羽的《白蝶之恋》,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泰戈尔诗,冰心诗,等等,作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对自然美的赞美,有表现人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畏,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审美观照方面,有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秦文君的《伟人细胞》,田晓菲的《十三的际遇》,泰格特的《窗》,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对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审美观照的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如果在语文课本及语文课堂的感染下,青少年能够多一点审美的人文关怀,多一点美学趣味和修养,便可超越日常生活的局限,变成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四、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
我们每天遭遇的日常生活事件,充满了媒体、影像、广告、时尚、偶像、成功典范等等。较之于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的从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众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个性。有心理学家做过典型的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出独立判断时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以至宁愿做出和群体一致的错误判断,而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受到空前的压制,日常生活通过种种策略,不断使人调适和社会化,从而塑造了大量的‘常人’和‘庸见’”。在这里,总有一种信念: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时,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有人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解,或C解……然而,在文学的审美世界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则被视作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任何理解和创新都是一种过渡,都为其他理解留出了余地,都是独立的判断。有人把这种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B解+C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突出了审美理解的相对性和个体性。
以王愿坚的《草》和宋学孟的《柳叶儿》为例,文章向我们传达了忆苦思甜、发扬艰苦奋斗的情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倡导我们勤俭节约,保持传统的优良作风;有的同学联系自身,认为学生中攀比之风愈演愈盛,就是因为不知道父母挣钱不易,不知道什么叫做苦日子,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朴素教育和吃苦教育;有的同学则认为,艰苦奋斗的传承不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在于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并非要大家都要穿布鞋、吃草根、喝米汤,对流行趋势不管不问,对世界变幻充耳不闻。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在任何困境和挫折中都能表现为百折不挠、永不低头、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平和从容、处乱不惊、宠辱两忘的心态。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展现了人热爱生命的本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所有价值创造的载体,所以,在任何极端状态下,都不能放弃生命。只要你有生命,只要你有信念,即使苟且偷生,即使含辱忍屈,即使命运多舛……这就消解了传统分析作品时产生的纯粹崇高和理想的观念,而使意义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
人们习惯地认为鲁迅的《药》批判了资产阶级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药》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其实这两种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创作《药》的一九一九年,鲁迅的思想主要还是强调个性解放,强调先觉者的巨大作用,对于群众,主要是批判他们的愚昧和麻木。对于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肯定和歌颂的态度的。
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实际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试图表现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地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这种独立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一定会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人类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正处变革浪潮中的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进行思考、总结和探索。我认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性,以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为纽带,带动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这就是在实践“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范登清.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语文天地,2008,(8).
篇4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传统的科技教育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青少年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导致科技知识教育十分枯燥,不能有效的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喜爱和探究的热情。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也会导致知识的获取不全面。而科技馆的设立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作品的展览,科技知识、科学原理的讲解,能够让青少年更加直观的看到、摸到书本中所讲述的内容。实物操作配合理论的讲解使得科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同时还能让青少年通过自己进行操作,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书本中讲述的知识、讲述的原理,对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补充,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2、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对于青少年来讲,科技馆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是新时展的主题之一,想要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要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科技馆的能够满足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要素。虽然科技馆中的展品科技含量有限,但是储存的科技资料十分丰富,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馆更能够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能让青少年在科技馆进行活动时,对科技事物进行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燃起青少年的科技热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并促进青少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
3、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
作为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的场所,科技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有着很多的文献资料和科技书籍,涉猎范围十分的广泛,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与教科书相比,展馆中的书籍科技知识更加深奥,展品也蕴含超过课本上所叙述的科技含量,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原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知识,补充了书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与教科书的简单介绍相比,科技馆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介绍更为详细,能够通过模型和模拟技术,将科技原理完整的表现出来,会更加有效地让青少年进行理解。除了与教科书上相关的科技内容之外,科技馆还展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让青少年对祖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作品的展览,比如纳米扩展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强大力量,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科学展览能够加深青少年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的了解,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定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
4、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
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除了对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动手能力,动脑的同时动手,培养更加全面的科技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科学原理是正确的,是有效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科技馆恰恰能满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需求。在对科学原理和试验进行实践时,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了解实验的步骤,清楚试验的结果,能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技馆提供给青少年的实践机会十分宝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教育的缺陷,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馆作用的策略
1、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
想要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各种促进作用,就要从源头出发,增加青少年与科技馆的交集。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学校应加强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的次数,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参观科技馆,观察科技馆的科技产品,阅览科技馆中馆藏的科学知识作品。同时,要有纪律、有组织的进行活动,保护科技馆中的展品不被损坏。还要加强教师在参观中的引导作用。将科技馆中与教学相关的科技知识原理指出,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加深和补充,还要对青少年不懂的技术和原理进行解答,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指导方式,来让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扩展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
2、进行现场教学
在科技馆进行现场科技教学是一种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开放式的场所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让青少年了解知识内容,更加细致地学习科学原理,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现场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一些展品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操作失误,损害科技展品。同时,在对展品进行操作时,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青少年解释现象中的原理,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对科技手段进行解释。
篇5
[关键词]科普教育 实践探索 创新
1目前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科技馆以展览教育为主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贫困地区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或科技馆都还是一种奢望,因此科普活动比较单一。
贫困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知识土壤贫瘠,是科普活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科普扶贫”、“科技下乡”,进行“科普希望工程”,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除增加那里的科普投入外,中小学生可由专门的科普工作者组织科普宣传团队深入边远郊区进行科普教育下乡宣传,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有条件的地区可新建科技馆等科普单位,进行科普活动的定位宣传,以缩小“城乡差别”。
认识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必然能打造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用来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科教兴国战略的起点,因为它关系到农村贫困地区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两个文明建设。
2创建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
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构建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产生引力、动力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机制,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必须进行模式创新。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并集成应用。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合力。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依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科普对象的独特性、情境性、丰富性和社会性特点,制定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普新模式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探索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这一浅显语言深刻地描述了经济、科技、教育的三重关系。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至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源就在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民的基本素质较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更要重视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3.1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本组织方式
3.1.1 学校主导型
学校组织各种科技类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及科学俱乐部,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如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技书刊,收看广播电视的科技节目、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访问科技专家,组织专题讨论会、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学科探秘、科技制作、种植养殖、发明创造等活动。美、英等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3.1.2 科教交融型
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
3.1.3 社会与学校互动
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为科技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假期举办综合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组织青少年进行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科技参观、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短期研习活动等。科技团体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国外科普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
3.1.4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美国能源部门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既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又更加重视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教育主渠道,从而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实施途径,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界和社会各界联手,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探索和构建科普教育新模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能源环境、生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项从儿童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创新并构建能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学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3.2.1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本模式创新
以科普的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新课标”,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利用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大型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环境。
3.2.2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模式创新
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机制。
3.2.3 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3.2.4 不同地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以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探讨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5 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大部分青少年在农村,促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农村青少年科普学校—社区—家庭协同是农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点,要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养殖、种植的便利条件,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供青少年观察、研究。使青少年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论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寻找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就是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篇6
一、树立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
科技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学校。我们倡导基于教师、面向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幸福成长、学校持续发展。
1.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关注青少年科技兴趣与爱好的养成、创造天赋与潜质的挖掘,自主探究与时空的创设、学生精神品质的锤炼。在普及中提高,引领青少年体验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为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环境。
2. 名师梯队的建设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基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名师梯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需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政策引领、舞台搭建、服务支持、经费落实;各校有计划、大规模、多层次地开展校本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工作。
3. 学校特色发展是实现科学教育创新的土壤。学校要担负起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责任,立足实际,用科教新理念、新思想,指引学校的办学发展方向。营建校园科教文化,培育、凸现学校的特色与品牌。
二、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渠道:校本课程
我区将科普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渠道,很多学校结合课程教育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如景秀中学开设《学会创新》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初一学生开设“学会创新”课,形成了“1+2校本课程模式”,即每周用一节必修课来培养全体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用二节选修课来补充和延伸科学的知识内容;福田小学开设《我要飞翔》校本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爱好航模的学生开设“航空模型”课,形成了“1+3校本课程模式”,即每周四下午用一节航模知识课程来补充航空航天模型知识,探究航空模型的结构功能和飞行状态调整方法,用周二、周三、周五下午用三节的活动课来进行操作和实践。这类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学习和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促进了全区各校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展示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平台搭建
篇7
网站媒体携手并进,科普宣传再开新路
暑期特别策划活动是此次青少年科学梦工场试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的新尝试。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重庆科技馆在宣传思路上求新、求变,从五月份开始重庆科技馆就联合包括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以及大渝网等在内的各大媒体,相继进行多次宣传报道。同时,为配合媒体宣传,拓展宣传效果,重庆科技馆还在官网上专门开设了媒体聚焦、公告栏目等板块将梦工场的活动安排、预约方式等信息及时更新,方便广大市民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梦工场的最新动态。
实践证明网站与媒体携手进行科普宣传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家长和同学的陪同下来到科技馆青少年科学梦工场现场进行报名咨询,许多课程在开课之前已经满员。
关注青少年成长需求,科普教育始换新颜
青少年科学梦工场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在科普教育的课程设计上实现了两大创新:一是在课程设计上增设了亲子互动环节,让学习成为家长和学生沟通互动的桥梁。这不仅有助于改变家长和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长久以来的对立立场,使双方可以通过学习的互动体验更能理解对方,更加易于沟通。二是将学生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不同的体验课程,充分照顾了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知识能力需求,使科普知识真正地做到了孩子心里。
无门槛准入高标准投入,科普试点开创新局面
本次活动主要面向7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为了使广大青少年能够走进科学、了解科学,青少年科学梦工场采取了完全免费的形式,家长只需按照网站上的联系方式提前预约即可,无门槛准入的形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青少年对于科学的热爱。
与无门槛准入相对的是重庆市科技馆的高标准投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所有开设的课程在上课前都经过了科技馆教育活动部门的严格把关,开课当天教育活动部门的负责人也积极参与到了课程的参评中。
篇8
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青岛市科协、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体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共同举办的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科技人才涌现,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是山东省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基层赛事。创新大赛自1982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27届,在全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举办创新大赛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科技,喜欢动脑,善于创新的青少年;建立了一支热爱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同时,创新大赛也已经成为全市每年一度动员和吸引广大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展示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的重大盛事。
本届创新大赛主题是“创新·体验·成长”。共收到经11个区市大赛基层组委会和市少年科学院预选推荐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246项、教师科技教育活动方案25个、教师科技创新成果项目25项、优秀科技教师论文55项、科技实践活动成果49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115幅。与往年相比,青少年科技发明作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远超往届,这是今年大赛的一大亮点和突破,充分说明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取得的可喜变化,说明此项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本届大赛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市广大青少年和教师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这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全市上下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反映了青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水平。
3月2日,创新大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根据《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竞赛规则》,对全部申报的作品和项目进行了“背靠背”的封闭式初评,共确定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136项、科技实践活动成果20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92幅。
篇9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对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积累,拓宽视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均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随着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和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其中尤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表现的更为明显,对其个人学习和成长等均具有一定影响,利弊各异。本文主要从网络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并探讨了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网络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渐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其身处并成长于网络化生活环境中,极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虽然快速、便捷的网络技术可拓宽青少年文化视野,使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薄、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故当前环境下,笔者结合这一社会现状,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以纠正其不良思想,帮助其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与青少年的思想发展与政治观念的形成等联系密切。故现阶段,各级教育部门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加强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以培养其自律意识,做到健康、文明上网。当前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提前了解和明确教育目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教学重点,重视并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结合青少年好动、活泼、好奇心重等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信念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在校内开展一些“公益讲座”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或者学校可聘请教育专家在校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文明健康上网”、“如何正确运用网络知识”等,使青少年在参与课堂教学或知识讲座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其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向青少年宣传与“网络”有关的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其法制观念,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与自律意识。
二、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当前环境下,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故现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灵活的课堂教学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首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尊重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向其讲解网络来源、功能、生活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青少年、网络、社会等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占领“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引导其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主人,以顺应时展,满足青少年学习需求,并帮助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开拓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辟和占领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由原来的“平面化”、“单向化”发展至“立体化”与“交互化”,使其能够在轻松、平等的网络平台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与便捷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心爱护青少年,促进其健康成长
对于青少年来讲,其身心发展尚处于断乳期,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孤独感,导致其心理闭锁,与教师、家长、朋友之间产生距离,不愿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思想与情感等,此时网络便成了大多数青少年最佳的倾诉、交流与情感寄托对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多关心爱护青少年,以情育人,引导其助人自助,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教师需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个人性格,并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信任、帮助、爱护与理解青少年,在此基础上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互相之间的情感,使青少年愿意或乐于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内化教学内容。其次,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该课程教学并未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故现阶段教师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需及时改进和革新教学方法,并重视情感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政治思维与道德品质。
总之,对于青少年来讲,快速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其思想影响较大。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并重视其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教师还需关心爱护青少年,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何丽娜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校外科技活动 创新 实践
青少年是 21世纪的主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直接影响着新一代国民的素质以及未来国家的强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地处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开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我们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活动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我们努力探索校外科技活动的新平台、新模式、新载体、新特色、新团队、新渠道,力求让创新的科技活动,成就花季少年的理想。
一、国际视野,搭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舞台
教育国际化的一大进步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环境是学习的中介和桥梁,在科技教育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的“隐形课程”,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为此,我们努力将科技元素融合在场馆环境中,充分为孩子的科技梦想建构实践的空间:户外小品“远航之舟”――是船模试航池;艺术墙饰“美丽园区”――是园区经典建筑模型展;大厅中组合的立体轨道――是学生体验拼装四驱车的天地;访客中心“电子版图”――让每个学生为运用新科技找到自己的学校而自豪;“中心”立体动态建筑模型――则生动演绎出作为江苏第一家绿色建筑的特殊水处理系统……整个“中心”处处通过环境诠释隐形的科技教育功能。
中心一层则以“科技”为主题,围绕“用科技缔造美丽、用科技引领生活、用科技创造未来”的核心理念,建设了高标准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
二、开放互动,引领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模式
谈到教育,人们一贯强调其规范性和科学性,科技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正式性和严肃性是通常定位的主要特质。
而“中心”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我们的追求绝不是学校规范教学的简单延伸,避免第二课堂、第三学期,积极探索科技活动的娱乐化趋势,努力寓教于乐,不断增加科技活动的情趣是我们的目标,模拟世界的科技运动娱乐、访客中心的互动签字版、入口处的三维检索区都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建成的。
我们立足于校外的角度,利用其独特资源优势和的科学氛围,以及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的参与形式,形成了“实践――体验――启迪”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新模式。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引导学生主动地和周围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三、开拓创新,挖掘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载体
“中心”努力探索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尝试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的科技活动。
点――主要指短期的科技活动。如“中心”每年春季的科技节,组织与科学家的对话、家庭科技制作现场秀;“中心”一年中承办及参加了近十次全国省市各类科技赛事,如暑期全国创新大赛、四月的江苏省机器人大赛、秋季的模型比赛……营造了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新的制高点。
线――指具有连贯性,承前启后的各类科技活动。如“中心”建立了各类科技社团,组建未来工程师工作室,让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科技探索、认知建构、能力培养。
面――主要指不断扩大校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享受高品质的科技活动。“中心”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组织数以万计的学生来“中心”感受科技魅力;通过“快乐驿站”,为乡镇和民工子弟学校送教科技教育下乡;通过科技家庭日,在社区、商场举办免费公益科技活动,把科技的萌芽遍撒园区每片土壤。
科技活动的新载体是现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大课题,只有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科技活动常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多元整合,打造青少年科技工作新团队
众所周知,一个优秀教师能带动一个学科,尤其在校外教育领域,科技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中心”根据自身特点,积极通过公开招聘、诚意邀请、区域组合等多种形式招募了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为高品质的科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目前,我们科技教师团队组主要采用专家引领、专职保障、兼职充实三种形式户外补充。
专职人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吸引了具有近多年科技教育经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
专家团队――由省市区一批知名科技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视野宽、资源广、业务精,为中心科技活动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兼职教师――广纳周边区域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组建而成,让他们在工作或退休之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五、凸显品牌,实现青少年科技活动新特色
我们在注重科技活动普及的同时,紧紧围绕“创成果亮点,树科技形象,塑品牌活动”的目标,坚持走品牌战略,通过扶持、强化、优化等环节,不断壮大品牌的阵营,不断提高品牌的分量,使校外科技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具体做法凸显三个新:
新主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国家近年来倡导的科技生活主旋律,我们紧扣时代科技新内容,举办“低碳童年,爱心飞扬”的元宵节大型生活用品交流会、“低碳生活――你,我,他”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习绿色的生活方式。
新人群――我们不断扩大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队伍,十二五规划目标是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人次在全区覆盖面达100%。为此,首先是充分利用基地主战场,在培训的同时更通过免费科普电影展、科普作家讲座、吸引学校社会实践、组织观看科技比赛提升参与率。
新成果――为了全面体现国际化,我们加强与国外有关组织的联系,拓宽青少年参与国际科技交流的渠道,努力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能够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进。自2009年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时间内,学生共获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奖217项,其中全国金奖四项、江苏省一等奖65项目、获江苏省团体奖22个,尤其是在今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中心”共获得一金一银一铜,名扬狮城。
六、互惠多赢,拓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渠道
社区推广扩大影响面――坚持拓展科技活动的范围,定期在周边小区开展小型科技活动,如模型拼装指导、科普展览等;节假日在流动人群密集的商场、公园举办四驱车现场赛、知识问答等;赴乡镇、民工子女学校送科技教育下乡……
家庭活动提高实效性――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模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居民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废物利用等系列环保活动,通过每个家庭的低碳生活促进全社会的现代科学生活方式。
企业参与实现互惠互利――在主动争取相关政府机构扶持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企业的加盟,如由园区建屋集团冠名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每年40万元的资金支持保证了名师团队、活动层次、成果显著。此外,同超市、大卖场等联办科技家庭日、馆内建设污水处理展示区等,真正实现了企业扬名、学生得益、中心发展的多赢。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青少年科技活动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青少年科技活动更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将不断地创新校外科技活动的模式,为青少年的科技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协青少年工作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回顾与展望.
[2]陈欢庆,杨光时.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科技领航,花季圆梦
――浅谈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吴剑清
围绕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平台、模式、载体、特色、渠道、教师团队等内容,阐述了以国际化的视野、互动开放的形态、开拓创新的精神、多元整合的方法、突显品牌的策略、互惠多赢的追求而展开的创新探索以及有效建构。
校外科技活动 创新 实践
青少年是 21世纪的主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直接影响着新一代国民的素质以及未来国家的强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地处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开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我们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活动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我们努力探索校外科技活动的新平台、新模式、新载体、新特色、新团队、新渠道,力求让创新的科技活动,成就花季少年的理想。
一、国际视野,搭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舞台
教育国际化的一大进步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环境是学习的中介和桥梁,在科技教育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的“隐形课程”,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为此,我们努力将科技元素融合在场馆环境中,充分为孩子的科技梦想建构实践的空间:户外小品“远航之舟”――是船模试航池;艺术墙饰“美丽园区”――是园区经典建筑模型展;大厅中组合的立体轨道――是学生体验拼装四驱车的天地;访客中心“电子版图”――让每个学生为运用新科技找到自己的学校而自豪;“中心”立体动态建筑模型――则生动演绎出作为江苏第一家绿色建筑的特殊水处理系统……整个“中心”处处通过环境诠释隐形的科技教育功能。
中心一层则以“科技”为主题,围绕“用科技缔造美丽、用科技引领生活、用科技创造未来”的核心理念,建设了高标准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
二、开放互动,引领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模式
谈到教育,人们一贯强调其规范性和科学性,科技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正式性和严肃性是通常定位的主要特质。
而“中心”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我们的追求绝不是学校规范教学的简单延伸,避免第二课堂、第三学期,积极探索科技活动的娱乐化趋势,努力寓教于乐,不断增加科技活动的情趣是我们的目标,模拟世界的科技运动娱乐、访客中心的互动签字版、入口处的三维检索区都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建成的。
我们立足于校外的角度,利用其独特资源优势和的科学氛围,以及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的参与形式,形成了“实践――体验――启迪”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新模式。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引导学生主动地和周围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三、开拓创新,挖掘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载体
“中心”努力探索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尝试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的科技活动。
点――主要指短期的科技活动。如“中心”每年春季的科技节,组织与科学家的对话、家庭科技制作现场秀;“中心”一年中承办及参加了近十次全国省市各类科技赛事,如暑期全国创新大赛、四月的江苏省机器人大赛、秋季的模型比赛……营造了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新的制高点。
线――指具有连贯性,承前启后的各类科技活动。如“中心”建立了各类科技社团,组建未来工程师工作室,让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科技探索、认知建构、能力培养。
面――主要指不断扩大校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享受高品质的科技活动。“中心”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组织数以万计的学生来“中心”感受科技魅力;通过“快乐驿站”,为乡镇和民工子弟学校送教科技教育下乡;通过科技家庭日,在社区、商场举办免费公益科技活动,把科技的萌芽遍撒园区每片土壤。
科技活动的新载体是现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大课题,只有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科技活动常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多元整合,打造青少年科技工作新团队
众所周知,一个优秀教师能带动一个学科,尤其在校外教育领域,科技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中心”根据自身特点,积极通过公开招聘、诚意邀请、区域组合等多种形式招募了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为高品质的科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目前,我们科技教师团队组主要采用专家引领、专职保障、兼职充实三种形式户外补充。
专职人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吸引了具有近多年科技教育经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
专家团队――由省市区一批知名科技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视野宽、资源广、业务精,为中心科技活动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兼职教师――广纳周边区域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组建而成,让他们在工作或退休之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五、凸显品牌,实现青少年科技活动新特色
我们在注重科技活动普及的同时,紧紧围绕“创成果亮点,树科技形象,塑品牌活动”的目标,坚持走品牌战略,通过扶持、强化、优化等环节,不断壮大品牌的阵营,不断提高品牌的分量,使校外科技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具体做法凸显三个新:
新主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国家近年来倡导的科技生活主旋律,我们紧扣时代科技新内容,举办“低碳童年,爱心飞扬”的元宵节大型生活用品交流会、“低碳生活――你,我,他”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习绿色的生活方式。
新人群――我们不断扩大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队伍,十二五规划目标是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人次在全区覆盖面达100%。为此,首先是充分利用基地主战场,在培训的同时更通过免费科普电影展、科普作家讲座、吸引学校社会实践、组织观看科技比赛提升参与率。
新成果――为了全面体现国际化,我们加强与国外有关组织的联系,拓宽青少年参与国际科技交流的渠道,努力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能够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进。自2009年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时间内,学生共获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奖217项,其中全国金奖四项、江苏省一等奖65项目、获江苏省团体奖22个,尤其是在今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中心”共获得一金一银一铜,名扬狮城。
六、互惠多赢,拓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渠道
社区推广扩大影响面――坚持拓展科技活动的范围,定期在周边小区开展小型科技活动,如模型拼装指导、科普展览等;节假日在流动人群密集的商场、公园举办四驱车现场赛、知识问答等;赴乡镇、民工子女学校送科技教育下乡……
家庭活动提高实效性――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模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居民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废物利用等系列环保活动,通过每个家庭的低碳生活促进全社会的现代科学生活方式。
企业参与实现互惠互利――在主动争取相关政府机构扶持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企业的加盟,如由园区建屋集团冠名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每年40万元的资金支持保证了名师团队、活动层次、成果显著。此外,同超市、大卖场等联办科技家庭日、馆内建设污水处理展示区等,真正实现了企业扬名、学生得益、中心发展的多赢。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青少年科技活动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青少年科技活动更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将不断地创新校外科技活动的模式,为青少年的科技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