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创新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新安县五头镇的4个村,转变传统发展思路,瞄准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高端需求,整合政府、集体和农户等多种力量,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以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对接市场高端需求,探索丘陵贫困地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路子,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一是有效地对接了城市市场。农业的提质增效需要置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中,及时捕捉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新安县五头镇选择油用牡丹、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的政策导向下,瞄准了城市高端消费市场,体现了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取向,有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是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方向。新安县属于缺水地区,整体耕地地力差,不太适宜粮食这种高耗水农作物的生长,五头镇因地制宜发展耐旱的油用牡丹,其本身具有观赏价值和深加工附加价值,又利用当地乡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发展资源节约型的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
三是充分调动了政府、集体和农户的力量。政府的支持引导在起步阶段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洛阳市和新安县两级政府对于前3年油用牡丹每亩600元的补贴,有效缓解了油用牡丹种植前3年不产生收益的投资压力。并聘请高校对牡丹基地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整合资金,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等;4个贫困村成立了集体性质的舜王农业公司,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基地建设的前期招商和管理工作,以及配套的牡丹种植的技术支持、生产资料采购等托管服务;农户在取得租金收入的情况下,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可获得打工收入,亦可利用当地的规模化服务从事油用牡丹种植。这样,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发展了集体经济,同时贫困的农户也参与进来。
篇2
铁路资产未来可能打包上市
铁道部的新调整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下称《规划》)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将由原规划的10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
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在新闻会上表示:“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新建约4万公里铁路,铁路投资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
另据陆东福介绍,2010年前规划中的铁路项目主要分三类:一是京沪高速铁路等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到2010年建设规模将达1.6万公里以上;二是包头至西安、太原至中卫(宁夏)、准格尔(内蒙古)至朔州(山西)等煤运通道项目,到2010年建设规模达近1万公里;三是资源开发性西部干线铁路项目,到2010年建设规模将达1.5万公里。
铁道部规划司司长杨忠民表示:未来可能会整合客运专线和既有铁路网,以整体上市的模式来融资。比如,京沪“通道”将拥有京沪铁路、京沪客运专线,这样具备条件的“通道”可能将旗下资源捆绑上市,“目前铁道部在逐步研究推进,时间表还不确定”。
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方案浮出
低于80美元与国际接轨
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并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涉及国计民生的这一重大改革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一位接近高层的人士27日表示,拟议中的新定价机制方案将根据不同的国际油价水平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同时调价幅度也有了明确约束。
新方案规定,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同步调整;当国际原油价格高于80美元/桶时,扣减加工利润率计算国内成品油调价额;当国际原油价格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另行确定。
此外,目前浮出的这套新方案内容还包括,在一个月内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累计不超过800元/吨;连续三个月内调整幅度累计不超过1600元/吨。
千亿中央投资细化方案落定
农村为最大投资领域
1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迄今为止,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经大体落实到项目,“现在已经下达的计划超过了40%”。
张平介绍,目前中央政府1000亿元的投资,方向已经确定。主要领域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
张平表示,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安排原则:一是加快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二是在已经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中,选择符合投资方向的工程;三是安排“十一五”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中已经确定的项目。
■国际
英国
百年连锁零售商濒临倒闭
英国大型连锁零售商Woolworths本周四称它即将破产,公司已经任命了独立行政人员,试图挽救生意和它的25000名雇员。
这家有着100年经营历史的企业,已经任命了底特律的金融服务公司作为接管者。
Woolworths的母公司Woolworths集团公司说它旗下的超市和娱乐公司的供应商,也已经被置于接管之下。而Woolworths和该娱乐公司已经向法院递交了申请书。
另外,拥有超过100个店面的家具连锁店MFI周三也请来了接管者。Woolworths和MFI两家连锁超市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挣扎了很多年,而这场经济衰退将这两家公司最后送进了“棺材”。
索马里海盗
严重威胁国际海运贸易
海运公司人士近日表示,索马里沿海海盗猖獗迫使许多船只绕行南非好望角,而不通过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这威胁国际海运贸易,导致货船行期和运费增加,日用品库存紧张。
据肯尼亚《旗帜报》27日报道,由于担心在索马里以北的亚丁湾海域遭受海盗袭击,亚洲最大的海运公司之一、台湾海运公司TMT和其他海运公司一样,决定其从中东运输原油至欧洲国家的油轮绕行南非。
业内人士表示,避开苏伊士运河这一最短航线,绕行南非好望角,将导致从海湾地区至地中海的油轮行期增加15天,行期和航程增加一倍;从海湾地区向北欧运输原油和成品油的船只原来通过苏伊士运河通常需要19天,而现在绕行好望角则需要再增加14天。
篇3
农机技术是否先进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所以,应用合理的方式来推广农机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农业管理者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对此,笔者研究了怎样利用农机技术推广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探讨了如何把农机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农业管理之中,希望我国的农业在新技术支持下可以持续发展。
1限制农机技术推广的因素
1.1受到农机推广模式的制约
很多农机运营模式中都存在着众多的因素制约着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特别在技术普及模式和农业政策模式当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农业技术管理会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发生波动,使以前制定的推广方案无法适应现实管理,因此就延误了技术推广的实际进度。通常结算是和技术推广工作相统一的,可是因为受到结算效率的制约,导致技术推广方案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还有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方案,知识资金不能稳定,这样就无法普及农机技术。所以,推广技术的工作人员应该了解农业的实际流动情况,然后再对推广方案进行制定,这样才能做好推广工作。
1.2管理方案随着运营方案的改变发生变化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运营方案经常会发生变化,此种情况下,管理方案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农机推广的资金流动与其管理方案是组合到一起再进行实施的,因此,如果一项工作出现问题,那么另一项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可目前农机管理者在规划配套管理方案时,经常对一些重要因素不加重视,进而导致资金的运营效率得不到提升,管理方案无法落实,且还无法按照规定来推广以及普及农机技术。所以想要顺利进行农机推广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
1.3农业技术的发展受到了技术管理的制约
在农机技术推广运作速度越来越快的过程中,技术管理方式创新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果可以把此问题有效解决,将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创新的管理方案为农业管理中的重点部分,创新方案的能力需要技术发展能力的支持。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创新农业推广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推广运行情况可以衡量我国农业在农机管理方面是否实现了创新。我国很多农业管理企业在管理方面在世界上依旧处于中下游的位置,这表明我国在农机推广方面还未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2农机技术推广同农业发展间的关系
2.1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非常重要
我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机技术的推广,因为农机技术在农业逐渐机械化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由政府负责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先进农机进行劳作,以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也为农业发展的一个转型。农业机械化即人们通过不断推广农机技术,并逐渐将一些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还没有较高的转化率,这也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所以,农机技术的推广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2.2主要农业以及农机技术的推广同农业规划与操作间存在着关系
农业操作以及规划在技术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们都能够对农业技术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还能够反映农业每时每刻的发展情况,并且还都够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3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由政府操控农业技术的推广,想要将农业所具有的管理职能发挥出来,就需要认真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中,农机技术不断得到了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农业也在此过程当中逐渐的建立起来,并得以飞速发展。
3应用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方式,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农业技术具有三个管理模式:其一,对制度进行规范化处理;其二,对管理操作进行精细化处理;其三,对组织工作进行协调化处理。创新化的技术推广管理即将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由工作人员有针对性且仔细认真的进行管理,此过程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认真对待自身工作,并将其认真完成。想要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并确保将当天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就需要当相应的工程完成后,及时检查技术推广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必须进行改正,并将技术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处理掉。其实创新化的技术推广管理在技术推广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为核心部分,想要将推广项目认真做好,就需要学会应用一些创新手段和技术,以此指导技术推广工作的运行,进而使先进的农机技术可以得以有效普及,并扩大相应的使用范围。只有了解到创新所具有的作用,才能够掌握它内在的真实涵义。针对其内涵而言,在于把握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推广问题、技术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技术推广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以促使农业管理体系可以正常的运营,并促进技术推广工作获得更高的效能。
针对于创新性而言,技术推广工作中如果涉及到了分工合作,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精密配合;农机推广要和其推广进度、推广环境等方面进行紧密协调,同时还要与相应的部门、机构等做好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针对于创新性管理而言,即分解和落实创新管理战略和目标的过程,使整体的运作战略可以贯穿到所有管理环节中去,并将其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创新性管理还能够促进管理执行能力的提升。当一个项目明确了自己的运营管理方向以后,就需要和技术推广情况相结合,根据稳当的创新想法,明确困难点以及关键环节,有步骤、分阶段的完善运转体系,以促进一些相关体系可以快速发展,最后结合所有的创新推广模式进行农机技术推广,使创新化的农机技术功能在农业发展中突显出来。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确的一点为,在推广创新化农机技术时,应该将创新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从创新角度看,是把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和一些不确定性进行结合,从而笔者认为推广创新技术能够将农业带到一个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上。
4结语
篇4
有创新思维、无思维定式,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新目标、新方案,不断开拓新局面,创出新路子。可以说,不断创新是创业者不断前进的关键环节。
目前,市场上不是缺少普通的商品和一般的劳务,而是缺特殊的商品和特殊的服务。创业者只有加强市场调研,刺激和创造需求,抢占先机、出奇制胜,生产适合需求的新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创办的企业得以立足和持续发展。
【案例】
发展特色养殖带动群众致富
张凤江,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人,宿迁地区青壳蛋鸡养殖创始人。张凤江认真地研究市场,他通过深入的市场分析认为:我国禽蛋市场将逐步进入供过于求的超饱和状态,蛋鸡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依靠特色取胜,必须依靠科技发展。但蛋鸡养殖的特色在哪里呢?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2001年,张凤江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县农林局兽医站的支持下,一次性从省家禽研究所引进父母代青壳鸡蛋种鸡1000套,开始了蛋鸡养殖的第一次转型。由于青壳蛋鸡体型较小,适应性强,耐粗饲,多种营养元素的转化率高,补充人体必需的而日常饮食所缺少的微量元素,其蛋壳的青色可成为其天然防伪标志,且鸡肉里的黑色素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鸡种,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满足了人们讲究营养、追求保健的生活要求,所以青壳蛋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较之传统的蛋鸡养殖有了很大的提高,张凤江当年养殖收入一下子突破了3万元。
2002年5月,张凤江动员其他4户养殖户成立梅花镇青壳蛋鸡生产合作社,并向本地群众免费提供青壳蛋苗5万多羽。合作社成立后,成功注册了“梅花”牌青壳鸡蛋商标,并于2003年4月被国家认证为首批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5月、2006年12月分别被评定为知名商标,2006年10月被评定为江苏省宿迁市“名牌产品”,有力地推动了青壳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
点评:本案例中张凤江之所以能创业成功,主要原因是:
(1)他在创业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注重产品特色,积极引进青壳鸡蛋种鸡。
篇5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银行体系?如何站到全球金融战略高度来设计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改革方向?如何推进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全方位发展,才能让中国银行和金融成为左右全球格局的主要力量?才能让中国成为制定全球货币和金融规则的主要成员?
30多年变革和创新,我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尤其是最近10年,成功实现国有大银行的改制、重组和上市,创造了多项全球IPO纪录。中小型股份制银行亦纷纷登录资本市场,城商行、农商行高速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产业基金、债券投资基金以及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工具和产品日新月异,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超出了所有人预料。截至今年3月底,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占我国全部贸易结算量的比例已经超过12%。随着香港离岸市场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迅速拓展,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前景充满厚望,人民币也开始迈入国际储备货币行列。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我国银行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异常严峻,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不容低估。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发展迟缓、金融产品创新严重匮乏、资本市场制度重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出口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吸引外资世界第二、许多产业产量世界第一,然而整体金融实力却很难与发达国家比肩和抗衡。
最近几年银行信贷资产、总资产、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正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之反映: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依靠信贷扩张,信贷扩张依靠货币宽松。
“三依靠”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代价巨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与GDP之比高达239%,信贷余额与GDP之比高达123%,M2与GDP之比高达180%,这些指标都属世界最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扩张和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财富创造的边际贡献率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信贷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日益减弱。
面向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内生增长动力。要激发内生经济增长动力,首先需要金融体系的全面创新和变革。综观国内金融现实和国际金融大势,思考我国银行业未来改革的战略和策略,不能纠缠于所谓银行“垄断、暴利、乱收费”等浅层次上面,不能纠缠于一些无关国家金融总体战略的琐碎小事。
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富于想象力的银行金融体系。以全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助推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以深远谋略,争夺国际货币金融制高点,都是我国银行金融体系改革的历史使命和基本目标。
篇6
(一)国内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特点截止到2013年,国内有1080所高等院校开设新闻与传播类本科专业共7个,其中广告学专业365所、新闻学专业307所、广播电视学专业225所、编辑出版专业80所、传播学专业55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43所、数字出版专业5所。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及其相关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我们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收集了国内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
(二)省属高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目标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人文学科和农业科技结合。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是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学人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促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趋势。第二,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并重。“上手快,后劲不足”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代名词。培养目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倡导理论与技术并重。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对国际传播视野的具备,对网络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是未来传播工作者角色转换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中之重。通过横向比较各个高校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两方面的知识能力是必备的: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二者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相对于理论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共性而言,各个高校传播学的应用课程设置则差异较大。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不同级别的学校其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类别和教师学缘结构决定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师资源,突出特色办学,也是各校传播学专业追求的目标。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的安排顺序”以及“课程的实用程度”是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程度的主要变量。合理的开课顺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会更加系统和完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会得到更好的激发。
(一)优化专业基础课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选定了4门学理性课程。其中“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的导论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是没有异议的;安排在二、三个学期开设“广播电视概论”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作为两个专业方向相对应的概论性课程,可为学生在第三学期期末选修方向课提供参考;第七学期开设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一方面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想要考研的学生提供支撑。另外,我们还安排了3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人文基础课,开设在第1学期;“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构图、色彩及空间构成的感性认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加强音乐修养,更好地为后续课程及实习服务。
(二)完善专业必修课及方向选修课“摄影艺术与技术”、“平面设计”两门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联系紧密,作为其后续课程在第2学期开设;“视听语言”与“摄像艺术与技术”以及“音像编辑”课程相关性很强,可以组成课程群,故同时放在第3学期开设;第4、第5学期的课程分别对应方向选修课和实习设置;第6学期的“媒介策略传播”与海外高校课程设置接轨。在第7学期的“媒介运营管理”则是顺应了传播学的发展需要,由旧版的方向选修课改为专业必修课。
三、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应引起省属高校足够的重视。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内容都对应各自学期开设的课程群,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两周的教学实习,安排相关课程的4位专业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比较合理,这样在指导效果上能够保证有较高的质量。在广播电视方向的学生主要制作影视广告、广播广告等等;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同学主要制作多媒体广告、移动终端广告;两个方向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制作平面广告。这样,“广告制作”实习最终的作品就会非常丰富,也体现了不同方向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TRIZ理论 高职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64-02
一、TRIZ理论的实质内涵
TRIZ是苏联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250万件世界各国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是俄文теориирешения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зада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英文音译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的缩写。TRIZ这一理论体系是由解决技术问题以及实现创新的各种算法和方法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技术进化理论、最终理想解、40个发明原理、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和76个标准解、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科学和技术知识效应库等一系列原理、方法和工具。TRIZ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供了系统、科学而规范的方法。
二、运用TRIZ理论解决创新问题的步骤
TRIZ理论中蕴涵的原理、方法及工具,为解决高职教育中的创新问题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般是:第一,把将要解决的特殊问题表达和转换成为TRIZ标准问题;第二,采用TRIZ理论相关工具及方法得到TRIZ的通用解,再设法将该通用解转换成具体问题的解,使之在实践中得以实现,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创新问题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
可见,应用TRIZ理论可把一个复杂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繁多的难解过程,科学转化为精确的运作过程。
三、TRIZ理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TRIZ理论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TRIZ理论完整的创新理论体系以及程序、原理、分析工具和创新工具将各式各样极端复杂的创新问题转化成为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法,把创新从毫无边际的发散性思维转到按程序步骤一步步逼近的逻辑性、规范化的解决方法上,帮助人们有效地控制创新全过程,从而实现解决创新问题的有序、快速和高效。学习和掌握TRIZ的创新方法及工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二)TRIZ理论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创新有规可循的理念。传统的创新方法过多依赖人的心理因素,认为“创新无规律可循”,有很大的随机性、无序性和偶然性,束缚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导致创新教育普遍停留在创新意识的启发上,采取的大多是以零散的、具体的创新事例为主的经验式的培养。而TRIZ理论的出现打破了只有依靠灵感才能创造发明的传统观念,使得创新变得有规可循,TRIZ理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规范及培养提供了科学有效方法和工具的支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以系统传授。
(三)TRIZ理论有助于快速提高创新水平。由于TRIZ理论是在分析和研究了250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因此高职生学好TRIZ理论、掌握TRIZ的方法及工具,就好比实现了 “集千万发明家于一身”,自身的创新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80%的发明问题都属于TRIZ的标注问题,人们只要熟练掌握TRIZ理论的方法,即便在没有令人难以驾驭的灵感和顿悟的降临的情况下,人们也能一两步就快速得到创新方案。
四、应用TRIZ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由于TRIZ理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国外的许多高等院校把TRIZ理论作为作为一门课(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教学。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也有不少学校开始了有关TRIZ的教学探索。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应用TRIZ理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在模具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中,开展了五个方面的探索。
(一)通过讲座普及TRIZ理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高职学生普遍对自身的创新能力缺乏信心,创新意识不强。主要原因是对创新存有偏见,把发明创造与著名的发明成果、发明专利相提并论,把创新视为天才的“领悟”和 “灵感”,感觉是高不可攀、高深莫测和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们通过讲座,普及TRIZ理论,通过TRIZ理论的众多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讲座中,我们用TRIZ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通俗易懂的40个发明原理与创新的案例来启发学生从中找出发明的原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并非“天才”的专利,创新其实是有规可循的。同学们只要认真学习,掌握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每一个人都可以创新,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自信心的目的。
(二)开设TRIZ理论的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面向全院学生(重点是模具专业学生)开设有关TRIZ理论的公共选修课,让喜欢实践及创新的学生有条件进行TRIZ理论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TRIZ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对高职生系统而全面地全盘讲授这些高度综合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对的创新活动是解决所在单位生产和服务中的矛盾问题,包括技术革新等。这类创新问题的解决,TRIZ理论主要采用的是40个创新原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把40个发明原理、矛盾矩阵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我们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以案例为主线,把TRIZ理论、方法贯穿在实际案例中,通过具体形象的创新案例分析,以及大量的实际案例训练,使学生容易理解TRIZ的基本理论,熟悉TRIZ的创新流程,掌握TRIZ的40个创新原理和矛盾矩阵等原理工具的运用,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日常教学中融入TRIZ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习惯。由于TRIZ建立在普遍性原理之上,故其原理和方法均可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应用。日常教学中,即便是上专业课,教师也可以潜移默化、有意识地把TRIZ理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目标明确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习惯。例如可以结合专业授课,适时举出一些TRIZ中的、与专业有关的创新案例,让同学们应用TRIZ理论展开讨论和思考;讲到现实中某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可教学生灵活运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启发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找多种解决途径及方案等。比如我们在从事模具设计方面的三维造型教学时,就运用分割、组合、多维性等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来科学组合和分割特征,从而构成结构、功能不同的模具零件,这么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模具造型方法的认知和理解,解题思路也大大扩展,促使同学们平时都养成自觉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好习惯,当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就能有意识地运用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学会系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运用TRIZ理论,充分彰显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绝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学生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大胆运用所学的TRIZ方法去发现问题,并善于用40个发明原理等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如:以模具专业为例,近几年我们在模具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指导同学们应用TRIZ方法和工具进行科学分析及方案设计,使得学生们不仅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对设计思想进行准确阐述,而且能优化设计方案,有创新、有亮点,理论与实际结合点突出。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开展课外创新实践以及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效果更是明显。
(五)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具体如下:
1.要正确认识TRIZ理论。尽管TRIZ理论被誉为创新的“点金术”,但并非掌握了TRIZ理论的方法和工具就意味着人人都能够完成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必须以创新者牢固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广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
2.要注重教师对TRIZ理论的学习和掌握。TRIZ理论是一个引入国内时间不长的、全新的理论体系,大部分教师对TRIZ理论了解还不多,非常有必要对教师们进行TRIZ理论方面的培训。只有在大部分教师都掌握了TRIZ理论并熟练运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运用TRIZ理论开展相关的创新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TRIZ理论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供了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实践证明,在高职创新教育中引入TRIZ理论,对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至关重要作用,TRIZ理论的实践应用值的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侯圣智,牛占文.TRIZ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9)
[2]刘建立.运用TRIZ理论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9 (5)
[3]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赵新军.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354)
篇8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篇9
第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教育的环境
进行创新教育,关键是营造一个全新的、宽松愉悦的、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环境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彻底抛弃“师道尊严”和“灌输式教育”等陈旧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建立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思想上交流的民主平等关系;教育的艺术也是爱的艺术,人们传为美谈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透了就是爱的效应,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欣赏、肯定和赞扬学生,激发他们去发现的信心和创新的勇气。正如《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先生所说的:“如果不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你怎么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呢?你怎么会容忍他们的不同观点呢?你怎么会允许他反对你呢?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从何谈起呢?”
第二、关注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
中学生的创新学习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应该是有区别的。学生的创新学习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再创新”。虽然现行教材一般只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知识的结论或逻辑推导过程,但很多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挖掘和创造性的处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来,完全是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的。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一些史实的介绍,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科学家是如何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又如在学习“中心法则”时,补充介绍科学家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人体胰岛细胞中得到的信使RNA作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获得胰岛素基因,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让大肠肝菌制造出人的胰岛素,造福于糖尿病人的过程。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奥秘过程中的种种奇思妙想,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创造欲,教师可乘此机会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即使学生的一些认识和设想有的可能还很幼稚,但这些思维的火花中,很可能孕育着长成参天大树的创新种子。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确定的事实、系统的概念的掌握不再是主要的目的,而更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手段。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学会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科学史的挖掘,不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新技术、新成果的渗透,就等于放弃了许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
第三、大力倡导实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获取的是现成的结论和知识,其大脑兴奋性就会降低,思维的惰性就会呈现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在新编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实验的数量增加了,类型也大大丰富了,许多的实验可以安排在新知识的讲授之中或之前进行。特别是新大纲还安排了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这一切都为改革旧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它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理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自主选择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最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创新,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说,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亲身领悟体验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真进行实验教学,开足开好学生实验,多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实验.更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心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的掌握和实验结果的死记硬背,转移到诸如问题和假说的发现和提出、研究方案和方法的优化设计和改进、研究材料和用具的获取和选择、研究现象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等方面上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如设计生态农业模式、探讨果实和贮藏保鲜方法、调查基因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等。
第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0
一、分工深化和广化、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内生互动机制
1.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传统升级路径全球价值链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由于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各不相同,位于较低附加值环节的企业都拥有充分的动机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一般认为,企业攀升行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如图1所示,路径1是指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环节攀升的方案,路径2是指本土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攀升的路径。理论上看两种路径是可行的,但实际上,由于这两种路径都是在既有的全球价值链内部进行的攀升,必将直接影响全球价值链链主的利益份额和市场地位,因而极有可能受到来自链主的强大抵制力,出现升级阻滞。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产品价值链上,从加工制造环节到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环节的技术距离升级跨度比较大,如果不顾客观条件强行要求本土企业升级,势必导致企业在这一惊险的跳跃中摔得粉身碎骨。
2.技术、分工和市场的内生互动机制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作为本土企业升级的两大动力,以其一己之力难以推动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实现有效升级,两者之间需要通过分工作为中介环节实现内生互动。这种内生互动效应的实现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第一,产品创新产生分工广化效应,工艺创新产生分工深化效应。第二,社会分工深化和广化的市场扩张效应。一方面,分工深化使得产品生产所经历的环节增多,产品价值链延长,这使得对于中间产品的需求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分工广化增加了市场上产品的种类,在广度上直接扩大了市场规模。通过分工深化和广化这一中介环节,可以将技术创新和需求扩张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构成了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实现建构性升级的动力基础。(1)产品创新的分工广化效应。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吸引新的消费需求。通过知识学习和技术模仿,竞争者或行业的新进入者将新产品作为竞争的主要工具,原本在企业内部生产新产品,便剥离出来成为新的产业部门,这就形成了产品创新的分工广化效应。分工广化意味着新的劳动方式的出现,也即新的劳动方式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分工广化一般是指社会分工内生拓展的现象。例如在音频播放设备领域,先后出现了唱片机、卡式录音机、随身听、CD、MP3等多种产品类型,新产品从既有企业内部分离成为新的产业门类,产品创新活动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广化。(2)工艺创新的分工深化效应。分工深化是相对于分工广化而存在的,在分工广化程度或社会分工程度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分工深化是指某个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有所增加,其内部工序和组件数量得到提高,同一个产品需要更多的异质劳动力共同参与其创造过程。分工深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或降低其成本,这实际上与工艺创新的概念不谋而合。工艺创新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工艺流程的改进或工艺环节的增加,一般来说,工艺创新都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和加工工序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效果的。因此,企业内部分工深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开展工艺创新活动的表征。以汽车这一产品为例,现代汽车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它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与最早的汽车产品相比,尽管现代汽车仍然是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电子系统等四大部分组成,但是,子系统内部的复杂程度已经大为提高了。以车身为例,相对于早期汽车极其简单的非封闭式车身设计而言,现代汽车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壳体、车前板制件、车门、车窗、车身外部装饰件、内部覆饰件、座椅、通风、空调调节装置、安全防护装置等等,其产品内部结构和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都大大提高了。(3)分工深化和广化的市场拓展效应。分工深化和广化将直接推动市场扩张。一方面,在全球化个性化的技术—经济范式兴起的背景下,由产品创新引致的分工广化更好地满足了细分市场消费者的个性要求,市场空间将实现异质性的快速扩张。分工深化促进了劳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实现的递增报酬将成为生产率提升的源头,与生产率提升相伴随的是有效购买力的提高,而这是市场容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市场容量的提高,使得产品价值链中的各个不同环节独立出来进行生产成为可能,迂回生产的程度得到提高,这又进一步加快了分工演进,这意味着分工与市场之间的动态机制会产生某种良性循环。(4)创新、分工和市场扩张的内生互动机制。定量测度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能够更为清楚地阐述创新、分工和市场扩张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义经济系统中互相独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两两协作关系为“渠道”,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有三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主体,则这个经济系统中有三条协作渠道(如图3-A),如果有四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主体,且每个人都消费其他人的专业产品,则这种完全协作分工关系中有六条渠道(如图3-B),若有五个主体则有十条渠道(如图3-C)。总结这种协作关系的形成规律并推而广之,可以得到计算协作关系的一般化公式:其中f为经济系统中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f的大小测度了分工程度。渠道中实际发生的物质和信息流可以称之为经济流量,在完全协作分工的经济系统中,每条渠道中都拥有两个对称存在的流量,此时渠道内的流量数M可以表达为: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都能够提高M值。分工深化主要是指增加产品生产的工序和环节,通过提高中间产品传递次数和工艺信息沟通次数,从而提高M值。而分工广化是指增加产品种类,通过增加不同产品之间的市场交易次数,从而提高M值。在基于GVC理论的升级路径上,之所以不能通过分工深化和广化形成升级合力,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本土企业单纯开展技术研发,由于产品建构的规则、界面都被跨国垄断者掌握,本土企业会被嵌入全球价值网络而无法自发增加生产工序和环节,这就无法提高M值。第二,本土企业单纯开展品牌营销,由于其在产品谱系中的地位已经被界定为劳动密集产品或一般性资本密集产品,本土产业也难以通过增加产品门类从而提高M值。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基于GVC理论的传统升级路径实际上无法推动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因此也难以实现技术跃升和市场拓展的良性互动。这表明,对于任意经济系统而言,其系统分工度是其子系统分工度的加权和。分工的可加性意味着,部门内部和企业内部的工艺创新和分工深化,能够推动产品创新和部门之间的分工广化,而分工广化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拓展,因此,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和市场扩张的拉动力实际上是内生互动的,它们的叠加能够形成本土企业升级的“合力”。
二、从产品价值节点到国家价值空间:本土企业攀升的第三条路径
与既有的攀升方案不同,新的攀升路径是建立在自主创新“推力”和国内需求“拉力”的联动基础上的,我们将其称之为“第三条路径”。这条路径的特点是,本土企业并不是在既有的全球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而是在自主建构的产品价值链上进行“建构性升级”。将分工作为中介环节推动本土企业实现攀升,其核心含义在于:分工深化和广化为本土企业形成多样化技术路线提供了更大的价值空间,使传统意义上的点状升级演变为线状升级和网络升级,乃至进一步提升为立体推进和空间升级。与单纯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升级路径相比,第三条路径表现为“产品价值节点—行业价值链条—产业价值网络—国家价值空间”。
1.攀升的第一阶段:从产品价值节点到行业价值链条新的升级路径设计如下:①构建基于国内需求的产品价值链(图3中的产品价值链1),由于面对国内市场,这条产品价值链的附加值水平要低于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价值链。②从产品价值链1的加工制造环节做起,通过分析国内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图3步骤A)。③通过创新活动,深化产品内分工,拓展产品间分工,广化产业间分工,以此实现市场规模扩张(图3步骤B)。④在更大的市场容量基础上深化产品内部分工,提高加工制造规模,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向更高层面的产品价值链2攀升(图3步骤C)。⑤在产品价值链2上重复以上步骤(图3步骤D和步骤E),从而实现产品价值链的螺旋式上升。新的升级路径与基于GVC理论的路径1和路径2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新路径是在自主构建基于本土市场和国内需求的产品价值链基础上实现的,尽管在初期这种产品价值链的附加值较低,但新方案体现的是自主攀升、灵活切换的后发优势。第二,从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下游的营销品牌(图3步骤B和步骤E),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攀升,而是体现了技术、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紧密联系,如何利用好这种内生联系,是新方案实施的关键所在。而既有的方案1和方案2则无法体现这种联系。第三,新方案中的企业并不是在既有的全球产品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而是通过构建自主的国家产品价值链,实现链条整体上的跃升,最终达到全球产品价值链的附加值水平。也就是说,国家产品价值链的跃升目标是形成本土企业具有话语权的全球产品价值链,实现跳跃型跨越。第四,与Ernst&Kim首倡的“OEM-ODM-OBM”攀升路径不同的是,企业向上游技术环节和下游营销环节的跃升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时间顺序,而是交错推进、内生融合的。
2.攀升的第二阶段:从行业价值链条到产业价值网络如图3所示的攀升路径可以看作是本土企业升级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新的攀升路径不仅是单个本土企业自主构建产业价值链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企业集群和产品价值网络的过程,不仅是形成单个独特的技术路线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立体的技术簇群的过程。例如,在研发设计节点上,既有专业从事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同时也有从事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的研发设计企业(如图4虚线a所示)。在加工制造节点上,既有从事产品深加工和核心部件制造的企业,同时也存在仅从事初加工和简单包装、组装的企业(如图4虚线b)。在营销节点上,既有从事一般性批发零售的终端企业,同时也有专业从事品牌运作、渠道整合的高端商业体(如图4虚线c所示)。这些企业集群与不同层次的产品价值链一起,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这就成为产品价值网络的雏形,而当本土企业自主构建的产品价值网络跨出国界,就成为本土企业掌控的全球价值网络。
3.攀升的第三阶段:从产业价值网络到国家价值空间将分工广化、分工深化、区域分工广化和深化等纳入本土企业的攀升路径中,就不难发现,由分工联系起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不再仅仅是平面上的对接,而是实现了立体的全方面对接。也就是说,以分工作为中介环节的攀升动力,能够推动本土企业实现由平推式发展向立体式发展的跃升,从而将产业价值网络进一步提升为国家价值空间(NationalValueSpace)。图5表示两个具有投入-产出关系的产业Ⅰ和产业Ⅱ内部的企业攀升路径。
三、研究结论
构建自主的国家价值空间,实现与全球价值网络的全面对接,并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是本土企业面临的重大历史责任和现实命题。本文从企业攀升动力这一角度切入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认识的第三条攀升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土企业的攀升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单纯依靠国内市场或自主技术的产品价值链附加值较为有限,因此,在本土企业攀升的初始阶段,其附加值水平距离全球价值网络还较远,这决定了本土企业的攀升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逐层升级的过程。本土企业应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突破和品牌提升,利用分工深化和广化实现技术创新推力和市场扩张拉力的良性互动,沿着“产品价值节点—行业价值链条—产业价值网络—国家价值空间”的路线,最终实现攀升目标。
2.本土企业应从产业和区域两个层面出发进行攀升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两种攀升动力的联合作用下,本土企业将不仅在“产品—行业—产业”这条主线上实现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企业将从区域层面构建自主的国家价值空间。本土企业可以充分挖掘本国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积极利用空间上的比较优势,实行基于空间转移的升级战略。企业可以利用东部地区在技术、区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发展技术研发和品牌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积极打造总部经济,而中部地区侧重发展中间价值环节(少量研发、集成、关键部件制造等),西部地区则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价值环节(原材料、加工组装、制造等)。
3.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广化是构建第三条路径的关键所在本土企业通过分工深化实现升级的主要做法是,在产品价值链的细分环节持续保持分工优势,通过将某一价值环节进一步细分,形成其他企业无法模仿或模仿成本极高的异质性技术要领,从而成为行业中的“隐形冠军”。通过分工深化所形成的技术门槛,将有效地阻止竞争对手的模仿行为,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有利于本土企业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通过分工广化实现升级的主要做法是,通过跨行业投资实现企业主营业务的全面转型。但企业在原涉及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或者发现更为有利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可以向其他产业投资而实现跨行业的战略转移。一般而言,本土企业往往是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进行转移。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分工广化既有可能是向业已存在的行业转移,也有可能向尚未开发的新产业转移。工业企业可以在各工业细分行业之间转移,甚至也有工业企业向农业和服务业转移,实现打通三大产业的社会大分工广化。本土企业同时开展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实现升级的主要做法是,企业不仅在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深耕细作,在某些关键环节取得领先优势,同时,紧密跟随产业发展潮流,横跨多个行业进行投资,以此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 上一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 下一篇:牛奶市场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