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科学技术;基础教育;能力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火车头技术。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它的每一次突进,都能使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科学技术,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了人们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人们有便利的交通、快捷的网络平台、寓教于乐的多媒体,让人类实现了遨游太空、游弋四洋的梦想……尤其是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科技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

二、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我们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将事物一分为二,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来说,同样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他们也存在着对立的矛盾之处。

(一)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的积极作用

1.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有经济能力投入到子女的基础教育当中,彻底改变了过去学在官府和贵族的局面,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国家更加注重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的措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用等,给那些远在西部落后、偏远的农村孩子和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在家的孩子带去了福音。据资料显示,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与此同时,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去年达到99.27%,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

2.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它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和舞台。它能够创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它创设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它的虚拟仿真效果,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宏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它的特殊性使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机会,扩大教育规模。现代教育技术的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优化了教学质量,给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了良好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3.教育体制改革

面对突如其来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产生的深刻社会变革,传统的基础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了,且不相适应的弊端日益突显。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这就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定位于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立足于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育中做到: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着力推进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办学体制改革上,着力推进落实学校办学自,改革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基础教育发展环境,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在管理体制改革上,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体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制度。

(二)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消极作用

1.学生的部分能力有所下降

对于现在“嚼着泡泡糖”“玩着电脑”长大的一代新新人类,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变化,往往无所适从,普遍存在着“有知识无能力”的现象。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似乎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对高科技产品是无比精通,然而一些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却在一点一点丧失。①生存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可以代替亲自动手的机器,如果离开了洗碗机练碗都不会唰,那么他们又何来独立生存的能力呢?②人际交往能力,电脑、手机似乎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大量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和虚拟的世界,长期的在待在虚拟世界,他们已经不知不觉丧失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了。③克服困难和受挫能力。现在的孩子缺少必要的锻炼,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极其脆弱,很容易轻言放弃,甚至出现以生命为代价的遁世现象。

2.学生日益成为应试的机器,愈发无个性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基础教育跟上其步伐迅速发展。基础教育本应该培养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然而,不少人却扭曲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涵义,日益把学生培养成了应试的机器、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分数成了盖在学生身上的戳”,成绩的好坏在基础教育中仍然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片面追求成绩、升学率,严重损害了学生心灵的成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过早地强调精确和熟练,抹煞了孩子的天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制约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传统基础教育的痼疾正在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禁锢了学生大胆置疑的思维,学生日渐沦为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木讷和机器。

3.优良传统道德的丧失

篇2

科学的结论、规律很多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来的。所以通过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例如,在“温度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演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看图,最后学生归纳概括出温度计使用时应该注意三点(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等到示数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仍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并进行分组实验测水温。

二、思想品德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与训练

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爱护公共财物和文明守纪。在实验中,有很多仪器参与实验,如不遵守实验室纪律和实验操作规程,就容易损坏或打破仪器,故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小心操作,爱护仪器。

经过训练,学生形成了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每学期学校都有两三周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准备实验操作考试。这时,学生能整洁有秩序地进行实验,不用教师操心,也不会损坏仪器,科学实验中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如实地反映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事实、测量数据。

当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上的论述不相符或测定的数据有偏差时,也不能随意更改,这就要求学生做到诚实。要认真分析、检查,找出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的中学生智力正常,但少部分智力正常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差,没有信心,积极性不高。通过实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乐于、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其他科基础差,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教师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让他们上教台协助或做演示实验,他们成功了,教师就应在学生面前适当表扬他们。

篇3

关键词:化学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化学课堂

一、化学创新可以创造条件、发掘并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创新可以给学生一个愉快、开放的教学氛围,同时也会创造一个友爱、平等、互助的环境。在创造的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泥,不断地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不再惧怕老师,敢于质疑,敢于问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应有的培养和发挥。

二、化学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创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及现象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因此,教师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化学创新,那么学生的成绩提高就完成了一大步。例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都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如果没有好奇心可能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在化学创新教学中通过实验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中实验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参加化学实验,自己通过实验获得知识,例如高锰酸钾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以及它放的

顺序。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的实际科学,化学成果也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被应用到了科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又解决不了,这些话题可以激起他们不断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为什么铁容易生锈?怎么样可以保护铁被腐蚀?为什么钢不容易腐蚀?为什么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度?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激起,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出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因此会更加认真地听教师接下来讲的内容。再比如,为什么酸雨会导致庄稼损失惨重?在讲解时可以插入一些图片,并且解释酸雨到底怎么导致的?它还会对什么造成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去预防酸雨的产生?化学的不断创新帮助学生解决

问题。

三、化学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化学创新的联想和想象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同样在学习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氧气的制成需要哪些材料?都有哪些物质可以制成氧气?以及装备的选择,同时也应该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猜测,教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鼓励,并且表扬。

对事物的观察也是化学创新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巧,也是发现科学并探索科学的基础。很多人认为实践是最重要的,但是实践只是将创意和实践综合在一起。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要求学生不断地从试验中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和不同的反应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去仔细观察,不断地形成习惯。如,氯化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的方法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能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哪里有不懂的问题,通过自己努力尝到成功的滋味。

四、化学创新可以提高自主能力

1.化学创新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解决浅层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包含一些课内知识,也包含一些课外知识,一些课内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知识,但也和本次章节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先自主阅读,然后进行讨论,如果遇到不懂的可以自行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在不懂的情况下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

2.化学创新可以使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有难度的问题

化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其中充满了很多难的问题,教师不应该马上就告诉学生答案,应该通过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解答。讨论由浅入深,不断深入,一点点解决难题。讨论是开发学生思维、探究能力最好的方法。由于学生可能课前没有预习,因此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定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辅导、整理、总结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问题”,课堂的总结主要是对学生有问题的部分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对学生的惯性思维进行点拨,不断地引导,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总结,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后需要教师的“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在自己的归纳上教师总结得出结论,说明此次教学目的以及知识的运用范围。教师在总结时做到“收放得度”,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应该留下让学生探求的空间,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实践―认识―具体实践,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五、化学创新的“收官之笔”――教学效果

考试是检验学生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体现。学生课后的复习和总结反思,是学习规范不可忽视的。一直应该践行“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

1.细选资料,组编习题

由于不断地教学改革使越来越多的辅导资料混杂在一起。出现很多教材和练习内容不符的,辅导资料难度过大,这也给辅导教师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因此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素养来为学生挑选资料;同时教师每堂课的练习都是有针对性的。

2.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因此就会导致很多重难点的遗漏,我们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重点,补知识点,记疑难点。同时要求笔记字迹工整,建立错题本,不断地反思总结等,这对教学成果有重要的作用。

3.课堂练习和作业

课堂练习是对新学知识的测试,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应该涉及各种题型及一些灵活性的习题。

高中化学不像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那样系统化,高中以实际的实践为主。内容上主要以生活实际为主,并且在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更加注重化学学习方法。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化学课程中遇到的难题。

任何在原先习以为常的课堂进行变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不断有新问题产生,这对化学教师来说更是个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及实验课的探究,在改革中提高教学效果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N].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一、儿童科普读物

儿童科普读物隐含众多开展科学教育的有利因素。从功能上来说,儿童科普图书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给科学概念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情景。科学概念通常比较抽象,而儿童科普图书通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增加科学的可理解性与可阅读性,把科学融于一定的故事内容中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奇妙的数王国》将许多数字,如分数、小数等拟人化、形象化,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多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说明,这些特殊的处理方式会减少儿童对科学的畏惧,增加他们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来说,儿童科普图书通常都是图文并茂,书中包含的图片与注解能减少儿童的困惑,帮助儿童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美国“神奇校车”系列丛书是将科学融入到故事中的典型代表,实现图画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另外,它还借助侧边栏、对话框等把某些科学故事以附加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的教育元素。而且,儿童科普读物的呈现形式较为生动直观,与儿童形象思维的认知方式不谋而合。以法国“第一次发现”科普丛书为例,该丛书将高精度的图画与神奇的胶片材质相结合,借助手电筒、放大镜等工具将一个个直观、逼真、生动的世界展示给读者。

从语言方面来说,儿童科普读物的语言特点在于它的浅显易懂,既能表达复杂的科学观点,又兼具趣味性与讲述性。基于语言方面的特性,国外许多科学教师都会借助儿童科普读物开展“大声朗读(Readˉaloud)”课程,许多家长也会选择儿童科普读物作为科学课堂以外的重要科普阅读材料。除以上典型案例的剖析外,一些研究表明,儿童科普读物与科学教材相比,和现实生活的相关程度更高,能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科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儿童科普读物含有丰富多样的科学主题,阅读多种类型的儿童科普图书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内容、主题之间的联系。儿童科普图书与其他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措施(如修建科技场馆、建立科普基地、培训科学教师)相比,是最简便、成本最低、覆盖性更高的科普资源[2]。因此,便捷可得性也是儿童科普读物运用于科学教育的有利元素。

二、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儿童需求的多元化,中国出现了科普漫画、科普童话、科普绘本等形式多样的儿童科普读物。基于对儿童科普读物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帮助读者开阔视野,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科学文化。科普读物内容涉及世界的方方面面,儿童透过它能够进入一个精彩纷呈的科学世界。由于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不同国别的儿童科普读物蕴含不同的科学文化。以“可怕的科学”(英国)、“第一次发现”(法国)、“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为代表的西方儿童科普读物强调科学本身的直观性与客观性,特别关注儿童的观察体验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版)”(中国)、“小牛顿爱探索”(韩国)、“从小爱科学”(韩国)为代表的东方儿童科普读物则更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散发浓厚的人文气息。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孩子能感受到不同的科学世界与科学文化,拓宽眼界。

第二,为小读者提供一种易于接受的探究科学的方式。科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生硬、难以理解的,但儿童科普读物却是生动的、易于接受的。以“可怕的科学”系列科普图书为例,它的内容风格是“寓学于乐”型的,是学习与娱乐的有效结合体,书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含量较大,但作者却能通过轻松幽默的笔调把小读者的注意力抓得牢牢的。此外,书中穿插许多好玩又简单的实验,小读者只需要借助白纸、土豆、面粉等生活常见材料就能完成,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相比教材而言,儿童科普图书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思考与感受科学探究,而教材通常会将科学概念或科学实验步骤等科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孩子,并且儿童科普读物设定的一定问题与情景会激励他们主动进行思考探索而非直接接受知识。2001年,国际基础科学理事会建议将图画书、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类型的科普图书平衡地整合到科学课程中,因为每种类型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的建构知识的机会[3]。科学家传记能够增加小读者对科学家、科学生活的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科学发明发现类书籍能够帮助小读者了解科学方法及其运用;科学小说更能使小读者形成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参与科学探究;其他类型的科普图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堂中未涵盖的科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某个科学领域产生兴趣。

第三,为儿童科学学习提供广泛的题材与多样化的视角。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百科类儿童科普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与《DK儿童百科全书》等书籍包含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科学知识。这类图书涵盖的科学内容丰富而广泛,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借助这些百科全书对所学科学主题做相应的拓展。例如,教师要讲授“动物的蛋”这一主题时,可以提前安排学生查阅与“蛋”有关的科普类百科全书,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该主题做资源共享或相关方面的讨论,丰富他们对这一特定主题的认识。《101个有趣的实验》与《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等操作探究类儿童科普图书主要以介绍科学实验、方法为主,科学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技术史少年读本》属于介绍科学发展的科学文化类儿童科普读物,精选大量有代表性的科学人物与事件,以时间和逻辑顺序介绍科学技术演进的历史,借助该图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程与科学文化。《科学家工作大揭秘》、《影响孩子一生的大科学家》等儿童科普类图书以介绍科学职业为主,科学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书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职业、了解科学家具备的种种特质。科学教师还可根据科学学习单元与主题的不同去寻找内容相关的科普读物,丰富科学课堂,拓展科学学习资源。

结合对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分析,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中,科学教师可以借鉴如下做法。第一,通过给学生列书单的形式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把儿童科普读物合并到科学课堂之中,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材料。陈列书单应包含学生乐于学习的一般话题,如对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与某个科学领域相关的职业等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当前学习单元相关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信息,阅读包含科学事实热点的报刊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对现实世界的重大意义。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各样的儿童科普读物,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与报告要求,建立自由阅读中心,提供各种科学期刊、图书,学生可自行分组阅读,每组阅读完后,交流其中提到的概念,或每位成员选择一本与阅读话题相关的书进行研究,然后将汇总内容分享给大家。第三,教师可以选择含有现有研究话题的书,把书分为若干部分,然后给不同学生分配不同的章节,最后请每位学生复述分享章节中的重要概念或组织大家讨论。分配的规则是将较长、较复杂的章节分配给能力强的学生,短而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又能保证所有同学在同一时间段完成阅读任务。上述做法仅仅是将儿童科普读物融入科学教育的部分路径,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中国关于儿童科普读物在课堂中应用的实例并不多,因此,如何将儿童科普读物更好地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需各位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期待儿童科普读物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注:本文所指的儿童科普读物主要是儿童科普图书,也包含儿童科普报刊、绘本等。科普图书相当于英文中的“science book”、“science trade book”、“popular science book”等。

参考文献:

[1]Saville, K.Understanding Science Concepts through Trade Books[D].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Retrieved from http://facstaff.unca.edu/jmcglinn/Karthe_whole_paperrev.doc,2005.

[2]张秋林.论科普出版与儿童成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7-07.

篇5

一、尊重幼儿好奇心,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幼儿的科学探究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它能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选择主题需是幼儿感兴趣的,他们才有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这一点在平日的科学教育中也做到了,但我们却过分强调孩子的自由与自主,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指南》指出,科学教育活动要力图实现“幼儿积极主动地学,教师积极有效地教”,这是一种互动与同构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幼儿通过自己亲手实验和操作,要能够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应帮助幼儿进行归纳、设计,在保证他们能够有探究兴趣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学习。

在创设“奇妙的天气”主题时,当时我们考虑到天气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且蕴含了丰富科学内容的活动,决定调整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在亲自观察、测量、记录、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天气的变化,了解天气的特点和规律,发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幼儿在动手做中学习科学、学会生活。

二、明确有价值的目标定位,体现科学自身的特点

就宏观目标而言,应从小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孩子从小懂得要用事实来说话。就某一个具体活动而言,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与孩子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中,要善于捕捉到儿童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来,引导孩子积极思考、争论,引导幼儿不断朝着科学目标的方向迈进。如果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师在组织上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如提出问题没有核心目标,泛泛指向粗枝末节,特别是问题指向缺少一致。这样引导下的活动,显然难以使幼儿经历真正的探究过程,更谈不上获得探究方法与科学概念。

在“奇妙的天气”活动中,为使幼儿准确判断出室内各处的温度是不是一样的,便鼓励幼儿用测量、记录的数据获得具体结果。以此证明虽然是同一间房子,各处的温度也有所不同,重点在于幼儿探索实践的过程。

三、教师必须给孩子以有效的指导,让幼儿每一次探究都有收获

《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幼儿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与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因为仅凭孩子对某个问题的关注,自发地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很难获得有意义的结论、准确的科学知识等。因此,我们以“让孩子的每一次探究都有多收获”为目标,开展了“奇妙的天气”系列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关键性提问,引发他们的每一次探究。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及时的。幼儿的任何一个探究活动,都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要保证探究顺利进行不断深入,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比如,冬天的早晨,幼儿看到了窗户上结的霜,教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霜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的第一次探究,结果证明幼儿的猜想是不对的。面对探究中遇到的暂时挫折,我们要耐心等待教育时机,再次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最终使幼儿发现了霜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正是这一次次有价值的探究,才使他们真正有了收获。

其实,成功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在于小时候获得了多少冷冰冰的科学知识,并不在于小时候就懂得了多少科学大道理,而在于小时候便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从小就在脑海中形成了一系列可能令其终身都难以忘却的问题。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因此,启发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幼儿不断探究世界的欲望,激发幼儿不断提出新问题,应当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多媒体教学 制作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202-02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它把文字(text)、图形(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fio)、动画(animation)以及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实践当中。

多媒体英语教学近年来己在我国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主要特点是全方位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和其他有关的感受,包括欣赏、兴奋和记忆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多媒体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在大学英语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课件好比教科书,是学生用以学习的犯本。课件的设计与编制应既有特色又重点、难点突出。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单元主题,掌握所学知识。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制作平台

多媒体课件目前已经向着普及化方向发展,因此,合理地选择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PowerPoint是一种专门用于制作演示的多媒体幻灯片工具(国外称之为多媒体简报制作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课件。利用PowerPoint,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各种文字,绘制图形,加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所以PowerPoint软件是目前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最为广泛的合成工具软件。当然,flash软件在制作课件时也经常被用到。

(二)多媒体课件脚本的设计

课件的脚本是课件的规划蓝图和制作基础,是对课件的宏观控制,体现课件制作前的策略过程。脚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类知识点、媒体表现方式、交互界面的设计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确定课件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具体内容安排,编写好脚本,做到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层次分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脚本的质量将决定课件的质量,没有科学准确、构思严谨的脚本,就很难制作出高水平、高教学效益的课件。

我们长春工程学院的学生现学习《大学体验英语》。虽然我们都有现成的光盘,但光盘的内容很多,有些适合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有些适合学生课后自学,有些要讲的内容光盘中没有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总体把握,酌情增减,甚至重新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一节课到底怎么讲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步骤,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学环节。

下面是《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单元A篇文章所采用的模式:即分成Background Information,Warm-up Questions,Language Points,Passage Analysis,Exercises,CheckYourself六大步骤。

(三)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搜集与整合

多媒体素材可以分为数字、文字、文本、图形、动画、解说、音响、配乐等等。数字和文字一般在课件编制时从键盘上录入,而文本通常利用word等字处理软件预先编制成文本文件存放在磁盘上,供课件制作时调用。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字号要尽量大,字体要醒目,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在英语教学中,插入图形和图像更有助于梳理内容、促进思维、激发兴趣。一般直接从网上获取图像,插入到课件中就可以。当然也可以利用扫描仪扫描,利用数码相机采集等。在不影响显示效果的前提下图像要尽量简单,数量也不易太多。在课件中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音乐、歌曲也是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也可以从CD、录音机中采集。在英语课堂教学课件设计中,合理地运用这些多媒体素材,能使课件运用时有更好地效果,能获得学生欢迎。

二、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大大丰富了“目的语输入”的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教学拥有多渠道的输入方式,学习者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不同手段获取的语言信息,不仅利于理解和接受,而且更利于掌握和记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英语语言习得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向学生播放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英语音频或视频文件,如:新闻节目、英文歌曲、名人演讲等,让学生沐浴在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与音频、视频等信号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眼、耳、手、口和大脑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英语教学更加多样化。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材取材广泛,涉猎大量的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以及政治、宗教、名胜等多种背景知识,还有一些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所学课文的背景有所认识,便于他们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明确而深入的了解。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练习机会,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所组成的三维空间,从词汇、语句、语篇进行直观教学。由于改变了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量直观的、动态的、有声的外语课件,会直接将语言符号与相应情景信息传输给学生,使学习内容更具体,从而突破难点,加深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听大量的英语材料开始模仿,既而张口说英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加和谐,从而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确定课件播放的快慢,把握内容的重点、难点。由于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在不断的反馈教学信息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过程,最大地发挥教学潜能,也最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地位应该是附属的。为了确保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转,教师必须做更大量、更细致的工作。教师不仅仅需要认真备课,而且需要熟悉各种教学软件的设计流程、内容、操作方法,构思组织教学的各个步骤,以及明确教学的预期效果。有时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要制作侧重不同的教学课件。

很多教师说:“不能为了显示多媒体而采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带给外语教师的挑战决不仅限于机器操作方面的培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丝毫没有减少。我们应该始终坚信,只有教师才是不可替代的知识源。教师则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譬如熟练的口语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渊博的语言文化知识,充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朋友般的引导和极大程度的耐心。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机器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能与学生互动,只有教师才永远是课堂的灵魂。

篇7

这里的“主导”并非如传统教学观念里的控制、主宰思想,而是在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引导,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是主导性主体的教师与发展性主体的学生共同作用的交互性过程,为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性地掌握知识,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善用激励机制

教学从来都是一门艺术,使用正确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种境界,教学中的激励机制,不是单纯的奖惩条例,而是一种换位思考,教师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对学生达成某一目标的期望,也是对学生自我成长的期待。

(1)以对世界经济、政治潮流的分析或名人轶事的叙述等来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让学生明白学习并不只是家长老师的期待,更是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为自己而学”就像一句魔法咒语,摒除来自外界的压力,让自我发展来得更自觉与积极。

(2)当学生有理想却缺乏实现理想的动力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学习内容的各个领域或者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适当地提出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期望,以引发其内在潜力。

(3)由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而兴趣爱好往往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这需要教师细心的引导,在枯燥的物理概念知识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去引叙评论。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应当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心理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与积极的评价,通过表扬和鼓励,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激发学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学生充满信心。

激励教学是一个实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良好地交流互动,才能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效。

2 培养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理解,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中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等过程即掌握概念、建立物理模型等的过程密不可分。

教师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发现与探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大胆假设,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帮助学生解决容易陷入思维盲点或者不利的思维定势影响等问题,让学生顺利纳入正确的思维轨道。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在研究电流或者空气等看不见的事物时,通过实验,给与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讽如研究振动发声,可以在扬声器的纸盘上放上乒乓球,或者把震动着的音叉与水面接触,通过乒乓球的跳动、水被溅开的现象使学生形象地了解震动发声的道理,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科学的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讨论辨析疑难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研究性的思维能力。

3 调控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双方以愉悦的姿态来享受教学过程,活跃教学双方的思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指标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是教师教学技巧的运用,更是教师敬业精神、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

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驱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设立一个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在《浮力的应用》一课中,提出问题:为什么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教师适时地拿出一铁块放在玻璃杯的水中,铁块一沉到底,这一现象与之前提出的问题好像是互斥的,学生的好奇心立马被勾引起来了,这时候鼓励学生积极猜想推理,将想到的答案都说出来,以“答案多样性”为前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是错误的回答,也要给与“大胆思考”“勇气作答”等积极性评语,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作答题目的士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4 指导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的获得,比某一知识内容的获得来得更宝贵。

4.1自学导读,有目的地学习

导读部分是一章内容的框架与大概,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便于课程教学里的师生互动,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有条理的课后复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满堂灌,学生虽然听得懂,但是没有阅读和研究课本内容,对课本知识认识不够深刻,基础知识不扎实,一旦遇上比较复杂的问题就不知所措,而自学可以扎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引入新课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不能随意阅读,没有目的地阅读会分散注意力,效果不佳。

4.2重视实验,图文结合

物理实验课能让学生兴致勃勃,但是也容易造成课后遗忘实验过程中的细节,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的实验学习,培养学生在趣味中重视实验过程,阅读课本时,要求看图联系实验、看图联系文字、看图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实验内容的科学记忆。

4.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篇8

【关键词】人文教育;排球课程;高职院校;渗透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施以人文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高职排球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下文就围绕高职排球教学课程,就人文教育在其中的渗透进行简要的分析。

1.人文教育与排球教学的联系

人文教育主要是强调人性教育,它是以完善人格为主要宗旨,以促进个体能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人文教育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人文教育告诉一个人在面对自然、面对社会以及个人时,如何去正确的对待,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自己。高职排球教学属于一门艺术,是一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1]。在教学过程中,在突出“健康第一”这一理念时,还需要兼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职排球教学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不应该成为机械以及单调的传授过程,而是应该形成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局面。

2.在高职排球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排球教学中,高职体育教学仍旧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渗透人文教育思想,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思想对排球教学的重要性。即便是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着去开展人文教育理论,但是因为他们对人文教学的特点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2.1未领会到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

一直以来,高职体育教师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开展排球教学时,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这样一来,就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就制约了人文教育理论的运用效果。人文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再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巧妙的营造一种教学情境。并且,在各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调控。而这就对高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排球技能知识。但是许多教师未能领悟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施以情感关怀,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导致排球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2.2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人文色彩

因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没有领悟到人文教育的精神,此外,加上他们缺乏相应的经验,导致他们在开展人文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许多教师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这就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省事,就将教材中的内容搬到教学之中[2]。此外,在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教授学生几个技术要点就让学生自由活动,也不管学生究竟是否掌握,也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这就导致排球教学就成为学生自娱自乐的场景,人文教育也就更无从谈起。

2.3未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之所以参与排球学习,主要还是因为通过学分考试,在这种学习态度的影响下,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也就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不高。

3.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职排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还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高职排球教学并不是将一些技术要点讲述给学生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思考,例如某些技术动作如何去执行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仅仅是能够完成这项技术要点就可以了。另外,在传授技术动作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如果学生在运动困惑时,教师应该耐心的为他们解释,对他们多施以情感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对自己的重视,进而更加努力的去学习。

3.2丰富人文教育的内容

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实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再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开展不同的人文教育策略。此外,高职体育教师要利用闲暇的时间去进行培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3]。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排球教学中的一些技术重点与难点通过慢放或者是回放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动作的技术要点。或者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个动作,或者是比赛的战术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通过这种方法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排球教学课变得更加有趣。此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课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排球课的学习也至关重要,要让他们了解到适当的锻炼能够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能够放松他们的身心,继而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能够更有助于今后的专业课学习。让他们不能够为了完成学校的学分而应付排球课程学习,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体育赛事或者是奥运中国女排获奖瞬间,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集体主义精神。

3.3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

每一个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因为性格特点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掌握排球技术要点时也会有所差别,此外,由于身体的病痛或者是心理的影响也会导致学生的技术掌握。但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都没有考虑到这些方面,他们在教学时仅仅一味的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讲述动作要点,如果学生未能及时的掌握,有些教师要么是直接忽略,要么是出言讽刺,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会导致他们在排球学习时呈现不自信的表现。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运动天赋,所以他们的动作技能的掌握自然会有所差别,此外,有些学生因为感冒、发烧等其他因素,导致他们的身体状态不在巅峰期,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动作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多对学生开展人文关怀,当学生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或者是心理产生不自信的表现时,一定要予以及时的开导,要耐心的为他们讲解动作要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技术动作要点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此外,要多对他们进行表扬,让他们相信自己。

在高职排球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能够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然而,高职体育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排球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就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如此,就能够更好的在排球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进而促进排球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胡芳豪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政权.人文教育在高职排球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4,27:125+127.

篇9

一、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中国现代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又具备英语实用技能,同时又了解异族语言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英语教学继续做出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国内外英语应用环境的需要。2007年9月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特点作了明确说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1]

根据这一文件的指导精神及现实需求,全国各大学进行了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现有的大学英语两年制必修课的基础上相继开设一些(必)选修课程,像“商务英语课程”、“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等等。这些选修课程既可以教授给学生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目标语的文化内涵,从而知晓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增强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以满足当代中国新时期对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要求,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性意义。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的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提出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学习个体的智力都各有差异,都有其自身的智力优势、学习特长和发展快慢特点。学校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来教授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让学生们学有所长,术有专攻。

该理论注重学习个体的综合全面的发展和个性发展,积极开发学习个体的潜在能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正是顺应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此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不同的以适应学生自身智力特点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由选课。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精心挑选设计课程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以适合不同学生智力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成为可能,使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能够发挥学生自身智力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们综合运用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后续作用

大学英语选修课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传统大学二年制以英语基础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必修英语课程的有力补充,其后续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大学英语选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起的后续性作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努力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一)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选择应不同于大学英语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读写能力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并进行交流,具有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要以此为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性实用能力。“影视赏析”、“旅游英语”、“酒店英语”、“商务英语教程”、“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掌控东西文化冲突的能力,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绥化学院开设的系列大学英语选修课为例,从2011年起,绥化学院相继开设了“文秘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迄今为止已成功地进行了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们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拓展了英语知识面、增强了英语应用能力,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欢迎。全部选修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使用方便,内容量丰富并生动有趣,授课信息易于学生们接受,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形象、直观、生动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创造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锻炼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的授课方式,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大多采用盛行于欧美大学的研讨性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在多媒体课堂进行,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回去阅读并查阅相关资料、安排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身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表述出自身的观点,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发问和辩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式补充与讲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3]。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开设跨文化交际选修课,首先,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态度。其次, 可以培养学生们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再次可以培养学生们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及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而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正是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晓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外语应用能力。是对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强有力的补充和延伸[4]。

绥化学院开设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选择丰富的教学素材,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我们不仅要培养人才的外语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其文化素质来提高学生们的全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使用外语这门工具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不仅对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新教学的需求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长期单一化片面化造成了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观念,不断提高必备的基本能力。有了高素质的教师,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教育才能成为现实,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薄发,才能在教育教学上应付自如,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量[5]。

篇10

关键词科技教育;素质教育;作用;措施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必将日益发挥重大作用。我国如何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国际竞争?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而按照以升学为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意识。因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而科技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措施两方面进行浅析。

1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1.1科技教育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技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很多学校对此进行了探究。首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切身问题为突破口,设立课题,开展科技活动,拉近科技与生活的距离,就能引起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寻找、收集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就在身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用事实告诉学生们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只要立下创造志向,学习创造技法,就能发挥创造才能。

1.2科技教育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科技教育内容融入了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如科学、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语文等学科,根据学习内容,将综合性科普知识、高新技术、科技发展动态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给学生,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辅导教师常留下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这些问题知识面广,灵活性大,一般无法完全依赖课本来解答,于是对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1.3科技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因此利用科技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1.4科技教育能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若能及浅谈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汪登霞(重庆市江津区实验小学)时点拨,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让学生看到了家乡、学校丰富的资源,有的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了解资源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国情教育,如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意识,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2]。既然科技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实施呢?

2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2.1加强学校科技教育的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紧迫任务,科技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的决策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目标,具体落实。1)立足普及,扎根课改,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科技创新教育全面地由课外向课内各学科渗透,力争最大限度地使学科教学之内与科技教育之外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统一,完美和谐的科技、文化、品格的教育观。2)目标分层,措施得力,积极开展分层递进多元互动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科技活动参与面广、普及率高。活动课程面向广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方面感受科技的力量。3)增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学校在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各项科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活动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购置科技教育的硬件设备及津贴、奖励之用。4)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科技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有的学校开展了校园艺术与科技文化节活动。这样的校园艺术与科技文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很好地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进行了素质教育成果的大展示。5)坚持能力培养、注重特色。(1)重实践,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2)善用脑,培养良好的思维力。(3)探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会联想,培养大胆创新的想象力。(5)指方向,培养积极向上的自主探究的能力。(6)扬特长,培养合作能力。6)建立好科技活动的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活动监测评估制度是提高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手段。建立各年龄段学生的科技素质标准和评价指标,明确学生科技素质测评方法和表述形式对今后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3]。

2.2切实加强教师科技素质和科技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者,是科技基础教育的导师,教师的科技素质的高低和科技教育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对青少年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提高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加强教师科技素质和科技教育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改变目前学校科技素质教育滞后的状况。1)注重把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摆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将学校校本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载体,同时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土壤。3)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这不仅对于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明显效果,而且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积极的突破作用。

参考文献

[1]韦锦兰.浅谈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对素质教育培养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138-139.

[2]隋景香.浅谈生物科技活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