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的含义

篇1

关键词:高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55-02

自从1950年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已经从单纯的外交需要转变为集外交、商业、文化等多重需要于一体的格局,赚钱、工作和生活的多重需要越来越成为很大一部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目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单纯讲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类别留学生的需求了。现实要求对外汉语教学要更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更能体现汉语工具性的特点,要更快地让留学生顺利进入跨文化交际的层面。为此,就必须深入挖掘对外汉课堂教学的内涵,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艺术,遵循教学规律、学习规律和审美原则,在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调控各种手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

一、课堂总体设计的艺术性

课堂总体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对外汉语教学艺术性整体体现的重要载体。要真正实现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总体设计的艺术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备好教材和学生。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备好教材内容,在宏观层面,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性质和教学任务,把握好重点与非重点以及难点;在微观层面,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具体教材的体例和内容,从生词、课文、语法、课后练习都要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还要重视“备学生”,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系统不同、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不同、汉语水平不同、个人的民族心理和性格也不同。对外汉语教师只有了解每个留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长所短,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备好教学环节。首先,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要合理安排。对外汉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目的语环境下完成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讲解重点、布置作业等教学任务,就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教学节奏,切忌平铺直叙,要张弛结合,努力做到张中有驰、驰中有张。 课堂的实际授课情况就越具有艺术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二、贯彻情景化教学模式

情景化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有选择地设置生活中的真实性或者类真实性的情景来学习语言点,从而实现对外汉语交际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曾说: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话语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才生意义。在对外汉语课堂这个学习交际场内,任课教师和所有的留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困惑、期待和思想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只有在双方的互动下,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出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情景,才能使留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使留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和运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或者教具等教辅设备,通过有目的地“引起活动”,为学生建构一个语言交际环境或者氛围,使学生真实或者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行动,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自信、愉快、乐观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焦虑、厌恶、沮丧的消极情感会使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下降。对于情感因素的研究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把注意力转向学习者。

1.要激励和赏识学生,爱护学生的自信心。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赏识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汉语基础差、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如果教师能欣赏他们的优点,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他们就会产生努力向上的愿望。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探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2.要学会用幽默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学习态度。在相对陌生的汉语环境中,留学生上课时容易出现畏难、紧张和焦虑等情感屏障,尤其是学习语法点时,留学生常常感觉紧张、枯燥。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自始至终驾驭课堂,要敏感地发现问题,适时地采取应对策略,在课堂上随时以幽默化解这些问题,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把课堂搞活。

四、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具有特定的对象和独特的语言艺术。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对外汉语教师只有把握好语言艺术,在课堂上才能和留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沟通之桥。

具体说来,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以下要求:(1)发音标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必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否则就会影响留学生的学习效果。(2)课堂指令要简练而明确。课堂指令一经发出,学生就很清楚做什么。(3)语速要慢。语速要控制在80%以上的学生能听懂的程度上。(4)举例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生活。词汇、语言的解释要简明,举例说明不要脱离留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5)语言充满激情,有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发挥汉语节奏感强的特点,增强自己的授课效果。(6)多肯定多鼓励。对于成年人来说,第二语言的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对每一个留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毫不吝啬地使用鼓励式的语言。

五、教师体态语的艺术

体态语又称体势语或态势语,即运用眼神、举止、神态等无声语言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对方的行为,涉及到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体态语是一种暗示因素。教师通过手势、表情、动作等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对课堂和学生的调节控制,达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的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部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师,面部表情要跟随着课堂情境的不同而变化,老师的表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焦虑和疲劳感就会降低。另外,目光语也可以表达出比语言更深切、更微妙的含义和情感。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目光和表情,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身体微微前倾,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一边听一边肯定,这样既能表示出你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期待,又能激起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

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艺术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它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创设一种适合学习者认知需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使对外汉语教学的教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在语音教学中,特别是学习发音难度较大的ü、üe、sh、s等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发音部位图、舌位唇形图等,利用动态的图像、音频来展示一个音的发音过程,通过唇形的圆展和舌位的高低来辨析音的区别。在汉语词汇教学特别是成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快更好地让学生真正理解成语中包含的文化意蕴。如学习“拔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动画视频把这个典故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具备直观的感受之后,再揭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和蕴涵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科学规律,欲速则不达。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了。

七、跨文化交际的艺术

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能够排除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顺利地进入到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际层面。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文化特征会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集中体现出来,但是,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更是中外多种文化接触和碰撞的典型场域,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文本,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呈现出来。据有关调查,不少留学生认为,如果在介绍中国历史时能够兼顾同一时期自己国家的历史则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社会风俗习惯时,既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又引导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和讨论,便能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能使他们感同身受并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知到跨文化交际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 敬雅兰.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3] 戴曼纯.情感因素及其界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4] 曲伟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 康健.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篇2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 词义特征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引言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的有关领域(许余龙,2002:18)。对比语言学虽然同时研究语言间的异同,但侧重的是语言间的差异,其对语言的共同点的研究,也正是为了找出它们间的不同之处。语言学中有形形的词义理论,它们概括未指示论、意识论、用法论、记事论、符号关系和言论行为论,郭聿楷、何英玉(2002:19)在《语义学概论》中把词义的实质概括为词承载的信息实体。在语言体系中,词义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心理现实,是人的思维意识反映现实的产物。

实际上,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汪榕培,2002:31)这里所讲的对比研究是指以语言对比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预测外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寻求策略,促进外语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英汉词汇进行具体比较,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

2.英汉词汇对比

2.1英汉词义特点对比

任何语言的词汇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词的形式和内容这对关系来看,同一个词可以表示多种意义和概念,这种现象叫做一词多义(郭聿楷,2002:24)。大学英语中的assembly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它作动词有集合的意思,如We assembled the school gate.作名词用时有会议的意思。assembly line的意思是生产线。汉语用词要求规范、严谨、精确。如汉语中的“设备”在英语中相对应的就有appliance,apparatus,facility等。但这些词表示的意义不同,appliance是跟电有关的设备;apparatus是跟医疗有关的设备;facility表示一般生活中普通的设施。它们在英语中的用法也不相同。

2.2英汉词义的“非对应”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和文化上都有很大不同,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最主要是受文化因素制约,由于中、英文化形态、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的巨大差异,使某些词语和表达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语用意义,而这种差异必定反映在词汇上。英汉词汇系统中有大量的词表面看起来一一对应,但实质上含义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作“非对应”。例如汉语的“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文化的象征,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有“活跃、喜庆、吉祥”之意,因此,龙常和吉祥的事物用在一起,如“龙飞凤舞、龙凤吉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等,在汉语里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由于“龙”在英美人头脑中的印象是“凶恶、可怕、罪恶”,他们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感到无法理解。英语民族的人们一定会理解为“望子成凶”。因此,“望子成龙”对应的词汇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许多英语报刊顾及英美读者这一习惯,将“四小龙”译为“四小虎”(four tigers)(李玲,1993:113-115)。

2.3英汉词语搭配对比

词语搭配在不同语言里面都有不尽相同和独特的方式及搭配习惯,英汉词语亦如此。如,汉语中当年说敌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胡志明当年说敌人“拿起棍子打自己的背”是同一个意思。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形容事物的发展速度,英语中的同义词是“像蘑菇一样”(like mushroom)生长。“狗”在汉语文化中常常是卑鄙的同义词,有汉奸走狗、狼心狗肺种种说法,欧美人口语中常用“狗”(dog)泛指人,涵义却普遍是正面的,如“幸运儿”(a Lucky dog),“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时”(Every dog has his day.)。“外快”在汉语中一般指在本职工作之外所赚的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英语中的side money更接近“外快”的含义,如Lao Zhang made a huge sum of side money in the past few years.而side在英语中作形容词时,有“侧面的”、“从侧面来的”、“次要的”、“附加的”及“旁边的”等意。由此可见,英汉词语搭配在不同的语境中差异很大。

2.4英汉词语互借情况对比

黄远振(2001)认为汉语文字理据性大,而形态理据性小,也就是说汉语以表意为主,不太方便或不太容易接受外来词。顾静(2005:58)认为,完全音译而不加任何解释的词汇实例在国内国外的报纸刊物中并不多见,一般仅限于一些已被收入英语词典的汉语词汇,如wushu(武术),yin(阴),yang(阳),taichi(太极),fengshui(风水)等。英语中大多数英汉借词随着社会的变化,有的词词义、词性已发生变化,与汉语原有词义相去甚远;有的词已固定不移,仍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的词语,如fengshui(风水),kongfu(功夫),wushu(武术),kowtow(磕头)等进入英语语言和文化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汉语中有的是旧词新用,即原有汉语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走后门”、“小皇帝”和“小姐”等;有些是根据汉语习惯新造出来的词汇,形象地表达了各自词汇所蕴含的意义,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如包子、饺子、馄饨、烧卖、粽子、豆腐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词汇量也在不断增加,当今世界正在“英语化”,英语已经成了全球流工具。而汉语也正在走向世界。科学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许多新事物,使得英汉语中涌现出大量的名词,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大量缩略词被广泛使用。汉语词汇如给力、世博会、世园会、奥运会等。英语有VIP、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3.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由此可见,英汉词义差异的错复杂性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棘手之处。加强英语词语对比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尤为重要。第一,教师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教英语单词。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营造英语氛围把汉语作为辅助手段,并有意识地对英汉词语的差异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语境中应用这个单词,从而加深印象。第二,教师要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进行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同义词的理解和运用。英语中同义词的数量丰富,在词义、用法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者也有不少困难,学生的外语学习势必有更多困难。英语的同义词有一个显著特点,每组同义词中各个词所表示的词义轻重是不同的。如在教英语写作时,走出房间,普通的词是:walk out of the room;小偷走出房间应该说:slip out of the room;小姐走出房间应该说:sail out of the room ;小孩走出房间应该说:dance out of the room ;老人走出房间应该说:stagger out of the room。教师也可以利用反义词对比教学生新词。在词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具有反义性的前缀ab-,dis-,mis-,in-和后缀-less教给学生,如abnormal,disclose,misplace,inadequate,incorrect,uselessness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两类词的各自特点,启发学生,利用联想方法对课堂上所学词汇加以掌握。最后,教师要把词汇学习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的内涵与文化语境有关,处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人,在理解某些词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背景介绍、英汉对比等方法展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增强英美文化意识,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词义的透彻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词汇。

4.结语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使英语词汇学习变得轻松容易,事半功倍。同时,词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语境,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接受词汇知识,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把所学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练习、实践,这样,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聿楷.语义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19,24.

[2]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5(1).

[3]黄远振.词的形态理据与词汇习得的相关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4]李玲.“龙”的英译.吉林大学学报,1993:113-115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31.

[6]王宗炎.语言对比小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篇3

《一次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主要内容包括: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后继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熟悉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故在教学中,我首先由两个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承接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主要以教师提问师生共同思考得出答案并进行师生互评。

在出示例2时教师先出示上节课的“登山问题”:

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5℃,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时,他们所处位置的气温是y℃.(1)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

问题: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登山温度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画出图象)图象是什么形状呢?(一条直线)实践出真知,大家用描点法动手画一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师板书:画出函数y=-6x,y=-6x+5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由例题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函数y=-6x与y=-6x+5的图象。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对两个函数的图象进行比较,我用几何画板对学生得出的猜想进行演示进而得出:

(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y=kx+b(当b>0时,向上平移;当b

通过例2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得出只用合适的两点就可以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简便方法。再通过四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并发现一次函数y=kx+b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从“数”与“形”两方面去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然后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原因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此之前学生门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定义。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差,学生虽然已经经历了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但是对于函数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将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故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对解析式的比较分析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通过具体函数图象猜想一次函数的形状和k的正负对于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和函数性质的影响并不困难,但是学生容易停留在只从“形”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不会用函数和变量去思考问题,即从“数”――解析式的角度加深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意识地加强对一次函数y=kx+b与正比例函数y=kx解析式的分析与比较,突出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会,使学生逐步地增强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策略:

1、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以往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次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定义时对于课后的一个实际问题的练习掌握情况不好,因此这节课从这个问题复习开始,起到承接以前学习过内容的目的,同时对这个问题稍作改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出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函数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作用。

2、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实践探索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归纳结论,利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增强与形结合的直观性,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函数图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学、好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画法,谈谈想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件中的动画过程使数与形的关系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感知。

4、在由具体函数y=-6x+5与函数y=-6x的图象关系抽象得到一般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直线y=kx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我将抽象的过程分两步完成,先由函数y=-6x抽象到正比例函数y=kx,再由函数y=-6x+5抽象到一次函数y=kx+b,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向一般过渡。

5、在小结的设计上给学生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不一定全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只要是学生的观点正确又的确是他的知识收获则我就给与认可和鼓励。

6、在作业的布置上,通过阅读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及时复习、梳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巩固性作业使学生巩固落实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探究作业为下节课学习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作铺垫,起到与下节课衔接的作用。最后,为了拓展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知识视野,在练习和作用中,我又设计了一个思考题,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4

一、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含义

“所谓国情,一般是指―-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最基本的现实状况。任何国家的国情都不能脱离其历史和传统而独立存在。”而国情意识,就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国情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公民对国家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认识和反映。“一切从国情出发”就是尊重历史和历史的发展,就是尊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国情又具有整体性,举凡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化体系、教育结构、道德传统、民族精神等,都属于国情的范畴。国情是历史和传统的产物,知国情必先知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与国情的关系,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使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向。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内容

1.进行国情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都要认真钻研《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认真钻研高中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运用。国情教育必须寓于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历史教材,以便得出结论。教师在讲授时,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充满感情,表现出主观上的爱和憎、赞美和批判等鲜明的阶级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感染学生。

2.进行国情教育要学会运用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或者求异存同,从而探寻正确的道路和适宜的措施。国情教育要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认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阶段,才能看清中国的历史进步、发展趋势和前景。国情教育只有将它放到同一历史时期内,进行不同国度的横向比较,才能找出国情中的长短差距,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各种问题的答案,才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起。

3.进行国情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在历史教学中,讲国情中的积极有利因素,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讲国情中的消极不利因素,要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学生心理上能够产生一种民族的紧迫感和忧患感,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我国的国情。

4.进行国情教育从实际出发。国情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不能正确认识的问题。

5.进行国情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不仅《中国历史》能够进行国情教育,《世界历史》同样也可以进行国情教育。这是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环境的作用,同时,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世界历史,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本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脱离世界历史这一大背景的国情教育,容易使学生的认识产生片面性。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中历史课教学设计应对国情教育作通盘考虑,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与国情教育的有机结合。

篇5

【关键词】 专题;变式;性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解题”,可是我们以前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都采取题海战术,结果老师、学生都被题海拖得筋疲力尽,效果不理想. 如何摆脱题海,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尝试使用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的交替使用. 专题教学就是专题讲授和专题训练,一个章节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题.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本文以《反比例函数性质》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首先把《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节设计五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专题二、反比例图像位置的影响,专题三、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和交点坐标,专题四、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专题五、面积不变性.

心得1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分析 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设计”里凝聚着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念和追求,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设计”使课堂时时处于自我流动、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设计”的课堂始终充满悬念,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篇6

关键词:英汉对比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 教学实践

一、引言

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1]然而事实证明,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学生要达到上述目标,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另外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的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从教材的选用(首要方面)、教学安排等方面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英汉对比知识,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新实践。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当前外语教育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虽然翻译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迅猛崛起,各种翻译教程和有关指导、参考书充斥教材市场,但就这些书的总体质量来看还不尽如人意。有些书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翻译实例和练习,但是缺乏分析总结和翻译原理阐述,难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另一些翻译教程虽然也对翻译技巧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但一般仅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分析着手,直接讲解翻译中的语言技巧,如英汉语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互相转化,并没有从两种语言在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入手解决翻译技巧背后的翻译原理问题。语法结构分析只是语言形式表层分析,不够深入彻底,忽略了翻译方法背后的不同思维习惯和语言传统的根本问题;它虽然可以用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但难以满足已经具有中级以上外语能力和已达到较高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对全面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2]因为教材的选用不当(首要方面)、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囿于限制,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造成了本文开头所说的“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都是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

三、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选用

当代翻译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学生从初、中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逐渐放弃对语法形式表层分析的依赖性,从而更加注重话语语篇中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分析,强调传统语言文化所制约的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对翻译转换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应该突破从语法形式转换表层讲解翻译技巧的局限,从其他角度(如文化语言学)阐述英汉两种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强调二者的不同倾向性。[4]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所选用的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一书。综合而言,该书以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作为英汉互译的原理,通过典型的翻译实例和循序渐进的课内外翻译练习、练习提示和译文评析,能够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英汉互译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使用该书,学生能够明确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对特征、习惯性差异及其对翻译方法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同时,该书为了突出语言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保持“原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程结构不以体裁为标准划分章节。经过5年的使用,教材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教学安排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周期为2学期,总计36周,周课时2节。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翻译概论2学时、基于英汉语对比的英汉互译原理2学时、英汉互译原理的应用4学时、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理论与实践8学时、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期末考查2学时。

第二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形合话语与意合话语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抽象概括与形象具体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指称、替代重复与省略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正说、反说与问说互译理论与实践10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翻译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翻译作业本身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边总结边运用,通过亲身感受在实践中巩固与提高;强调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从理解原理到课内外练习,再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分析、巩固对原理的把握,以此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促动;强调把课堂内外的作业与练习摆在第一位,首先要求学生在不参阅参考译文的前提下及时独立地完成课外作业,为课堂分析与讨论做好准备;尽量围绕学生作业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每章/节的中心主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从正确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作业中的失误与欠妥之处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是一门实践技能,英语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英汉对比知识,了解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等。而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方法,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互相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汉语教学、听力课、第二语言、MHK考试、文化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经过对母语的自然习得和入学后对母语的规范学习,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语言思维体系和语言表达习惯,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学习、工作及生活中。而目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什么是第二语言呢?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学习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语言。通常我们把幼儿园时期习得的语言称为母语(一般是本民族语言),如果在母语之外再学习一种语言,就叫做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则不然,第二语言是不同于母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体系,当学习接受这种新的语言时,难免要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而且第二语言的教学的起点、达到的终极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等,都不同于母语教学。如果说母语教学是“文”与“道”并重的,讲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那么第二语言教学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学习者首先要学会使用它,能够用它交流和交际,然后才是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

本文就以第二语言作为出发点,并且凭借近两个学期 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授大学汉语听说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关思考展开下文。

听力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已经名冠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教学之首。到目前为止,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汉语学界普遍认为,在汉语交际各项技能中,“听”是沟通使用最多的技能,亦是知识获得的首要途径。自从吕必松先生在1978年提出的新教学总体设想,提倡把听和读作为教学重点,听力课才初步得到关注。可以说,听力课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课型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末。

汉语听力教学目前在我国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例如,我院几年来也一直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语》系列丛书,除了基础汉语即精读外,还配有《读写》和《听说》教材。在一年来给预科民族学生教授汉语听说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院目前这门课在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简言之,听力课依然是“讲生词-听录音-讲答案”的听力教学模式,显得既单调又落后。

具体的,首先要从听说课在预科教学中的比重说起。听说课是我们预科汉语必修课之一。近几年来,每周的课时为4课时,即每周两次课。听说课的课时量和其他课程,如基础汉语课与读写课相比还是比较少的,以上两门课的周课时量分别为14、6个。这样的课时安排,首先就让同学们感到这门课不是很重要,只不过是一门辅助课,可“听”可“不听”,无需太认真。同学们下意识就对这门课不够重视,上课效果怎么又会非常好呢?

其次是在课堂上,尽管时代变迁,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而我们的听说课依然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还是带着录音机进教室 ,先解释一下紧接着要做的听力部分,如“听对话或短文,做练习和课文部分”会出现的生词,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再提问。很多时候,同学们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则是继续听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笔者的方法是先让同学们迅速看下课本上每题分别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对即将要听的内容先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有意识的去听各段录音。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能正确回答问题或者是压根儿开口说话的学生一直是那么几个人。 还有就是我们听说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多样,并不符合班级内来自新疆各地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几年来我们一直使用听说课教材的第一册,个别学期仅上了第二册的前两课等。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同学认为教材太简单,听老师这样认真卖力上课没有意思,而也有一部分同学觉得吃力,很多时候是一窍不通,答非所问,甚至仅仅摇头或干脆低头表示没有听懂。笔者在新疆师范大学预科系进修 时,发现他们是按分数 分文理高、中、低班,三类班级分别上的是大学汉语系列教材的第三册、第二册和第一册。最后是我们语言教学班级人数过多。一般来说,语言教学班级的人数在20左右比较恰当。 而我院一个班则是去年40人,今年30人左右。

事实上,自从由HSK转型至MHK之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同时注重“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项的成绩后,同学们的弱项“口语”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即考试之前他们最担心的是口语部分,而往往成绩不理想之处也是口语部分。尽管是高校学生了,可很多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都存在“能不开口说(汉语)就不说”,即使开口可也很难准确表达,很难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能力(Canale & Swain 1980),所以它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于语言关系有着天然的联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且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 提高听力课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因素。虽然各级学校层面近些年一直提倡“教师和学生互动”,可是每次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首先总是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态度。 如果希望听说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备课。

听力课教材内容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不是听听录音就能应付的了的。为实现交际的准确性,必须加强汉文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该语言的相关知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听汉语时,由于不熟悉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尽管所听材料中没有新词术语、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经常会感到听不懂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教材中不仅包含语言知识,而且还囊括中外文化知识,具体如,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春联的内容、关于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王羲之、书法家米芾、神医扁鹊、作家鲁迅、如何给老年人祝寿、心理学问题、“中国人和外国人分别到朋友家吃饭时会怎么做?”、“外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等中外文化常识和一些具有较好寓意的对话和短文。笔者认为,每次听力不能以“听完录音并能把后面的问题回答出来即可”为主要教学目的,而是要进行积极详尽的备课,力求在课堂上在“听后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多给学生解释上述相关的、隐含的文化和常识。这样,不仅达到了“听”的目的,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综合汉语知识,反而会引起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并且提高同学们参与听说课的积极性。

二、 让同学们预习新的听力部分

预习,原本是常规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它在我们的听说课上则是形同虚设,任课老师(可能)很少让同学们去预习下堂课的听力内容。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听力材料中有很多生词,而且一部分是成语。学生有时对个别词语很陌生,导致整个文本都听不懂,甚至马上表现出厌烦情绪,干脆不参与课堂了。结果,教师自编自演,放完录音自己再给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读出来,给学生再一一解释,最后告诉(!)学生练习题答案…… 其实,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教师做好准备,可以让学生上课之前自己去预习查找。事实上,如果有些学生上课前已经了解了(其他同学还不知道的)部分新知识,上课时表现也就会稍好一些(因成就感),因此,听说课教师应该逐渐鼓励并要求学生预习,最后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教育更深受技术的影响。目前,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室的设备、测试的操作等等,与过去的形式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大学汉语课型中,听说课应该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型。适当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辛苦程度而且还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新鲜愉快的学习环境,所以可以说听力课与现代技术息息相关的。比如,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复习周开始前,笔者组织了两个班的学生去我院图书馆看电影 ,效果不错。

参考资料:

[1] 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

[2] 谌梅芳.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继续教育,2013.

篇8

【关键词】焊接原理与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应用型人才

2009年,铜陵学院被批准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把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优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围绕这一目标要求,需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焊接原理与工艺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传统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实验课也因课时少,实验内容多,实验设备少,而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因此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焊接原理与工艺这门课与实际技术工艺和工程应用联系比较密切的特点,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掌握焊接知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它包括以下具体方法:

1.讲授法

在课堂上,将项目展开后,通过演示操作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进行总结并引出一些概念,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

2.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好方法。

3.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把理论知识通过操作练习进行验证,系统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这样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整合,安排在专门的教学实验一体室进行教学。下面浅谈下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1] [2] [3] [4]所面临的部分问题。

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改革

要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对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改革是必须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把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脱节现象严重,而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联系比较密切,在学中做,做中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性。这样就要求把实验课内容进行分解,整合到相对应的章节中,制定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如在传统焊接原理与工艺教学计划中有焊条电弧焊的实验,要求学生操作下列步骤:

1.将电焊机各种线路接好。

2.选定焊条类型及直径。

3.预调焊接电流值。

4.采用短路或划擦方法引燃电弧。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可将这些实验内容穿插到理论教学中间进行,如讲过焊条电弧焊的电焊机设备后,即可让学生把电焊机与电源、被焊工件连接好;在讲过焊条的功能、分类和选用后,让学生根据被焊工件的材质和厚度来选定所用焊条的类型和直径;在讲过焊接工艺后,让学生根据焊条直径和焊接电流之间的经验关系来预调焊接电流值;在讲过电弧的引燃方法后,让学生进行短路和划擦方法引弧。

同理,可将传统教学计划中的钨极氩弧焊实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实验、埋弧焊实验、小铁研式实验和无损探伤实验等实验课进行分解,整合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过程中。并且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即使实验课内容中没有的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也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教学实验一体室的各种设备和材料进行演示教学和学生自作验证。

总之,在进行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改革中,要做到教学时时处处围绕“实践应用”为中心,并抓住这一中心永远不放松。

二、授课教师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在我校,理论课授课教师多为从高校毕业后未经过企业工作锻炼直接任教的,大都缺少实践操作经验,教学仅能从理论上进行讲解;而实验课指导教师多为在工厂工作过多年的教师,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教师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改革。

1.双师教学

双师教学即在授课过程中同时配备两位教师,一位教师负责理论授课,一位教师负责实践操作指导,并且两位教师一主一辅,主辅不断交替。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时讲到焊接接头形式,另一位老师可将典型的对接、角接、搭接和T型接头工件展示给学生看;再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钨极氩弧焊演示焊接时,另一位老师可对焊接速度、焊枪的倾斜角度、焊枪与工件之间的距离等工艺参数做出讲解说明。双师教学需要教师之间形成默契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可以互补长短,教师不必进修培训即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教学成本高。

2.单师教学

单师教学即仅有一位教师进行授课,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一肩挑。目前大多教师都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教师进行学习进修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单师教学教师需要较长的培训或锻炼时间、一定的培训或锻炼成本,但却是一次性投入,长期获益。授课教师可以自由掌控教学过程,但单师教学需要课前教学准备时间长,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大。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学校可结合自身情况选用。

三、教学配套条件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在教学实验一体室进行教学,教学实验一体室与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有很大差别,教学实验一体室不仅包括多媒体设备、黑板、学生座椅等普通的教学设施,而且还包括各种实践教学设备,例如各种电焊机、无损探伤设备、工件等。因此教学实验一体室需要很大的场地进行合理地布局,例如理论授课地方应设置隔音屏障,避免因场地太大,学生听不清教师讲课。各种不同的焊机合理地排放,对于部分设备还要设立隔离间进行单独的摆放,等等。因为焊接的本身特点,在教学实验一体室内尤其要注意安全防护工作,学生实践操作所用防护服和面罩要齐全,消防设施要齐备,并且教学实验一体室要大量设置排风扇,保证通风良好等。

总之,焊接原理与工艺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改革牵涉到了方方面面,目前的教学现状离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要培养优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要从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抓起,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兴会.谈焊接专业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4,4:63.

[2]曹元军,秦松祥,李曙生,等.焊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

100-101.

[3]王凌.焊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9:169.

篇9

关键词:教育;意识;教育技术

一、教育的本质

裴斯泰洛奇提倡自然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美无缺之人[1]。斯宾塞的教育观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2]。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即交往,“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3]这些理解都有道理,但并未完全解答教育的本质。国内亦有诸多理解。比如教育的“生产说”“培养说”“个体社会化说”“交往说”“自我建构说”“生命说”“指导学习说”“自由说”“存在方式说”“文化传承说”“教育就是教育说”等[4]。这些理解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出发对教育进行阐释,仅仅描述了教育的某个侧面,并未揭示教育的本质。要揭示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看到教育是一种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比如科研、工业、商业等等。教育仅是其中一种而已。只是若无教育这种实践活动,人类自身再生产将被停止掉,社会本身就丧失了生产与发展的动力与目标,最后会导致人类衰落和社会倒退。要揭示教育的本质,还要看到其关涉人之生成。人需要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教育实践的根本特征在于其要为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能够使得个体能够朝着特定方向成长与发展。这就是教育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区别。此种教育实践是独立于社会生活的教育实践,有着教育自身所独具的方式,比如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需要追问的是,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究竟指什么?人具有主体性,这决定了其自我建构和成长都是自主的和自由的。马斯洛和马克思的观点都表明,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的核心是意识目标的实现。意识实现其目标之后,结果反馈于意识自身,会使得意识处于一种新的状态和水平。这就是意识生长,它是教育学最根本之原理。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为意识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是教育之根本特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这一判断或命题能够从已有学者的观点中得到印证。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其观点是对的,但没说透,因为教育是意识的生长。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即交往。其实教育不仅是客观的人际交往,更深层的是人的意识的相互作用。“个体社会化说”“培养说”“自我建构说”“文化传承说”等等对于教育的理解都能够从某一侧面或角度印证笔者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判断。既然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那么需要追问的是,人的意识的生长之内涵是什么?

二、意识生长的内涵

阿伦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判断”。思维指一种心智活动。其反面是“无思”。可将思维理解为思考。意志代表着人的一种精神能力,在这种能力中“意愿”与“不意愿”同时发生,象征着人的自由。判断指的是意识的反思能力。笔者认为,思维、意志、判断构成了意识的三种功能,或曰意识功能的三个维度。按照阿伦特的理解,思维、意志、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从图中能够看出思维、意志、判断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识指向外部世界。它可被划分为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此划分对应着哲学所谈及的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如此,我们就得到了意识内容的三个维度。将客观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科学思维、科学意志、科学判断。科学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从静态来理解的,科学思维指的是科学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科学思维的目标是指向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客体及其关系[5]。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科学思维是指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此种思考和认识的过程显然是一种意识活动。从意向性来说,科学意志体现着意识对科学的追求。我们能从许多科学家身上看到科学意志。比如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而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上百次实验,艾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而不懈探索地做了上千次实验,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放射性物质而身患癌症。科学判断是对科学的反思。科学反思,就是对科学发生发展的历程、科学活动所带来的成就与危害、科学研究自身的逻辑等进行思考。科学反思与科学思维不同。如果客观世界是A,那么科学思维是思考A;如果科学思维是B,那么科学反思是思考B及B的结果。科学反思决定着科学意志的走向。将伦理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伦理思维、伦理意志、伦理判断。伦理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从静态来理解。这是指伦理思维方式。简言之,它是对伦理现象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它需要一定的伦理学知识做支撑。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伦理思维是指一种心智活动,此种心智活动表现为对伦理世界进行思考。伦理意志是对伦理的欲求。它体现着伦理精神。关于伦理意志,胡塞尔提出了意志真理。这指将伦理意志作为表征生命的整体意志。意志真理追求的是可能最好的生活,它是最高善的实现方式[6]。伦理判断是对伦理的反思。伦理反思不仅仅是对伦理思维及其结果,也对伦理意志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说,一切跟伦理相关的,都能够成为伦理反思的对象。甚至伦理反思本身及其结果也是伦理反思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说,判断是意识三种功能中最高位的,可以称之为意识元能力。伦理反思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其学术结果是元伦理学。将审美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审美思维、审美意志、审美判断。审美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静态来理解。这指审美思维方式。简言之,它是对美进行考察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审美思维指的是审美这样一种意识活动,或曰对美或艺术的思考。审美意志表现为追求审美精神。或者说,审美意志是对审美的欲求。它是意识对审美的倾向性。对艺术家而言,它是其“灵魂”。人们的审美意志不同,表现为对美之追求各异。审美判断也称鉴赏力判断。我们将其理解为审美反思。它不仅仅是对审美思维及其结果,也对审美意志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说,一切跟审美相关的,都能够成为审美反思的对象,甚至审美反思本身及其结果也能成为伦理反思的对象。以上九种意识活动整体表征着意识的内涵。理解了意识的内涵,就能来讨论意识生长之内涵。从意识功能与意识内容的3x3模型出发,可以将意识生长的内涵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意识生长是指意识的三种功能在能力向度上的增长,即思维、意志和判断能力的增长。第二层含义,意识生长是指意识的三种内容(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的不断丰富。通过九种意识活动的开展,意识的三种功能即思维、意志和判断以及意识的三种内容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就会不断地生长。意识生长的条件是,需要为意识的三种功能提供合适的意识内容,这个意识内容就是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中存在的能够被意识所加工的原材料。何谓合适的意识内容?这个问题可从心理学出发来解答。维果茨基的“邻近发展区”概念可以用来判定哪些意识内容是“合适”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能够为意识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可以被用来做选择“合适”的意识材料的依据。厘清意识生长的内涵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从意识生长的内涵来看,这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促进人的意识在思维、意志、判断三个层面作用于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的能力之生长。此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符合哲学论的意识本质观。人的意识的生长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长。既然如此,教育实践就应为个体的意识的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这样一个外部文化环境能够使得个体的意识能够朝着特定方向生长。人的意识是生成的,具有主体性,这决定了教育不能直接干预人的意识的生长,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意识的生长。这种间接的影响方式表现在教育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外部文化环境。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该如何被提供?这是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与教育技术学息息相关。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含义;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具有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素质教育,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源自于素质概念的提出。素质教育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个是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一个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形成创新能力;一个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一词的含义应该理解为人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也指人的解剖生理特点等。人的某些素质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形成,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活动获得和形成。所以,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和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共同形成人的品质属性,是各个层次的高度融合,而不是单一层面的理解。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确定的方向,即为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让人才的概念具有新的含义,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提高。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系统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目标全面的特点。青少年活动中心不属于学校教育,也不属于家庭教育,而是属于社会教育,是三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成立和建设,具有极其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在经费来源、活动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特征,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比如,科学知识、兴趣特长、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不同与学校的考试评价,这里的学习检验更为科学化和人性化,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比如,在青少年中心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基地以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为目的。连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活动、户外生活体验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尊敬长辈,体会父母在自己成长中所付出的心血。

2.科学实施教育方式

在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能力的形成。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他们的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老师依然不太能放得开教学的手脚,学生依然是听得多,参与得少。而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则不同,在活动中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宗旨,那就是在活动中育人。所以每一项活动都是师生的互动。体现了活动中形成能力、活动中提高素质、活动中获得知识、活动中具有创新等特点。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脚。青少年活动中心本着学生参与教学的原则,提倡学生进行手脑互动的训练,手眼协调的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训练,学生亲自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种参与式的活动中,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都得到了训练,青少年在这里茁壮成长。

3.广泛实施教育内容

青少年活动中心较之学校教育而言,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能力形成的本质属性。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的校外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形成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青少年在多方面形成能力,开发自身具有的潜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好基础和辅助。比如,开展的夏令营活动、艺术节活动、素质教育拓展等内容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没有校内教育的多种束缚,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突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