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环境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教育环境

篇1

 

科学课程与环境教育的密切关联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初中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可见环境教育是科学课程的任务之一。环境教育涉及的课题都是综合性的,既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到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同时要根据初中的心理特点,强调在做中学、在行动中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用科学原理描述问题的性质之外,更需要积极地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用实际行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提炼、分析、运用,在学科教学内容和目标实施的同时,也要融合环境教育,在教学中加以有机地渗透。

 

总地说来,科学课程中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7年级部分主要有:海洋污染,淡水资源,土地沙漠化,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生物对环境的监测和评价作用,生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8年级部分主要有: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汽车尾气,废水、废气、废渣等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等。9年级部分主要有:噪声污染,磁污染,光污染,核污染,酸雨,白色污染,有毒化学物品,光化学烟雾,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空间资源开发和空间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其意义等。

 

在科学教学中融合环境教育的实施

 

环境教育需要有效载体

 

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环境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利用课堂内、外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具体方式比如:开设环境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主题班会;环保专题讲座及演讲比赛;进行环保活动相关的团队、夏令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无论何种方式都要避免说教,需要利用适当的有效的教育载体让学生去感悟,从而自然接受,使之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与能力基础。

 

环境教育内容融于学科知识教学,应贯穿学科教学之中,结合各具体学科的知识进行环境教育。需要强调的是,环境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还要与活动、特别是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环境教育要渗透于学科知识教学

 

科学学科有明确而系统的知识要求,在科学教材体系中,环境教育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具体的学科知识教学,所谓的环境教育就空洞化了、没有了生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主要通过融合于学科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题材,把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酸雨的危害。又如以物质的性质研究为切入点,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思考尾气为什么要点燃?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处理?这样既巩固了对一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又介绍了环保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再如,以实验教学为注意点进行环保教育,对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要身体力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练习,将环保知识编制成习题,加强环保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自然状态中,培养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要融于生活融于活动

 

环境教育要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有真真切切的体验与感受。环境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感受到的事例,学生看到的事例进行环境教育。通过不同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在身边,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同时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现实环境问题,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获得的体验更丰富也更深刻。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根据教材环境教育内容设计出的相应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得到体验。比如:通过河水采样及水质分析了解当地河水污染情况;蔬菜、水果、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调查;调查本地区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情况;测定土壤的酸、碱性;雨水pH的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数的测算;调查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的材料及使用情况,提出解决途径,等等。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实施环境教育时要注意灵活性。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知识点需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选择环境教育主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经验、考虑教师的能力与经验,还要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相结合,渗透到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这样既完成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也关注了环境教育目标的达成。

篇2

城镇是处于农村与城市的中间,城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即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又可以发挥城市的先进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孩子创造广阔的学习天地;并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科学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学科学的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到大自然中去,在游戏中积累科学经验

 

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佳场所。我园位于灵城云路社区,被广阔的农村包围着,有潺潺的小河流过,有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去大自然中探索种种有趣的现象。在“各种各样的树叶”、“野花真美”、“不同树”等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看一看,找一找不同的小树叶、野花,闻一闻各种野花不同的花香,摸一摸各种树干,以体验异同。

 

例如:冬天,一场大雪让孩子们欣喜无比,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后,我提议孩子们用脸盆装满一盆雪放在温暖的活动室里。当雪融化时,我故意开玩笑地说:“咦?刚才脸盆里明明装满了雪,现在只剩下这么一小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许多孩子天真地向我保证他们没动过,有几个孩子则认为雪已经融化成水了。第二天早晨,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只杯子到室外装满雪,并请他们思考:“雪融化后,杯子里会有多少水?”当大多孩子非常肯定地认为一杯雪会变成一杯水时,我就启发他们:“真是这样吗?还是等等再说吧!”孩子们纷纷将杯子放在他们认为雪会较快融化的地方,结果出乎他们意料:一杯雪只能融化成一点儿水,大约是原来的四分之一。有的孩子似乎不相信这个结果,他们在杯子上画上记号,记录水的高度,然后再次盛雪,再去融化。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积累了有关“雪与水”的经验,而且发展了观察、测量、比较、描述、推理等多种能力。

 

2.在种植、饲养活动中探求科学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其实劳动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在室内开设了自然角,在室外开辟了饲养角和种植园地。如春天,饲养小蝌蚪、栽蔬菜、养些小野花;夏天,养些螺蛳、河蚌;秋天,放置一些种子、果实等。由于,我们城镇离农村近,可以吸收农村有利的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一到春天,我就将蚕宝宝请进自然角,请住在农村的幼儿每天从家里带桑叶来喂它们,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卵——蚕蚁——蚕宝宝——茧——蛾——卵。看到一条条软绵绵的亲手喂养的小蚕渐渐长大,幼儿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饲养角也是幼儿爱去的地方,我们饲养过家兔、鸡、鸽子等,饲养家兔时,我和孩子们一同打扫兔舍,逗兔子玩。夏天,孩子们怕兔子“中暑”,决定将兔子的“棉衣”换成“单衣”,即把长毛剪掉一层,当有的孩子担心到冬天会冷时,我便鼓励幼儿到时注意观察这一情况,看看兔子是怎样过冬的。通过饲养活动,幼儿掌握了饲养兔子的方法,增加了对兔子的感情认识,也产生了爱护动物的情感。

 

3.利用本地特有教育资源开展活动

 

“社会即学校”,我们积极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广泛联系各种适合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因地制宜地运用社区的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泥是怎样生产的”,“挂面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特别是我们灵璧广产灵璧奇石,无论是天然石还是工艺石,名声都响誉中外,不让孩子了解我们的土特产,是很不公平的。

 

依据这一目的,我们带领孩子们去爬山,通过看石子、捡石子、玩石子、摸石子、敲石子等一系列的活动,初步了解石头的性质,对石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带领孩子们参观各个奇石馆,引导他们发现除了有造型各异的山峰石、花纹不同的龟纹石、还有色泽不同的璧灵石、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磬石,最后再带领他们到文化馆,请馆内工作人员演奏一段磬石乐曲。孩子们都听得入了谜,便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怎么石头会唱歌”、“它唱歌真好听”、“太奇妙了”。这样孩子不仅了解到我们灵璧奇石的质地特征,还获得了一些关于灵璧石的一些认识,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家乡真美的自豪感,便在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烙上了一印。建设新家乡的美好愿望也便油然而生了。

 

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认为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当活动中出现没有预料到的“小插曲”时,可根据情况改变原定“程序”并作适当引导。②活动可不受时间的限制,如果孩子兴趣正浓,可延长时间。③要就地取材,走出“条件差,没有材料进行科学活动”的困境。④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和社会条件,改变单一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形式。⑤科学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利用环境; 合理有效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32-001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都是追求儿童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及培养“完整”儿童,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身心发展远未发展完善。我们强调情感教育的原因是因为情感教育是培养“完整”儿童的有力保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积极的情感素质是幼儿健康人格的体现,面对日益激烈的现代竞争社会,从小培养良好、健康的情感和态度显得尤其重要。但是,无论教师或家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忽视对幼儿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致使当前社会科技在进步,智慧在发展,但情感困扰、情感障碍、情感冷漠却随处可见。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面对智慧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人像阳光,如雨露,没有情感的体验便没有完美的童心。

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这一代人的科学素质。利用科学活动这一手段来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高科技社会。

我园地处农村,有着极其丰富、蕴涵科学教育内容的本土资源,田野间潺潺流动的小溪,生长旺盛的农作物,茂密的芦苇滩,一片片精心管理的蔬菜大棚――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泥沙水石、小动物等。“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一系列优质科学生活资源,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具有独特的地区特色。

一、幼儿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要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

环境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环保小卫士》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特地组织孩子们去参观了周边的一条小河,当孩子们还未到达目的地时,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有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捂起了鼻子,但在老师的“做一个环保小卫士”的倡导建议下,孩子们还是纷纷主动伸出了小手捡拾起了小河边的垃圾和废弃物品。在活动中,不时地传来孩子们稚气的抱怨:“这里的人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呀,什么东西都往小河里扔!”“这儿的人太坏了,应该让他们自己拣!”“我家门口的小河里可没有这些脏东西,河水也不臭,妈妈还在小河里洗衣服呢!”“老师,河里的垃圾怎么办呢?”出于对孩子们安全的保护,我们和孩子们也只能对可触及的地方做了力所能及的清理。真正的环境保护还要靠全民齐行动。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感触比较深刻,接连好长时间都有家长反映,孩子们回家会主动捡拾周围的垃圾,还发动家人一起开展环保行动。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看见垃圾也能主动地捡起来。

在幼儿园里,我们和孩子们还一起创设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自然气息的“自然角探究区。”在自然角里有孩子们自己种的大蒜、黄豆、绿豆、萝卜等,一片绿意葱葱――在这和谐、自然的环境里,孩子们每天都有惊喜的发现:“我种的菜发芽了!”“这朵花快开了!”当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游戏、谈话等形式了解到有关空气、废物污染都会给这些花草树木、小动物带来伤害时,纷纷对损害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表示愤慨与伤心。当问孩子们如何保护地球时,孩子们总结出许多办法。有的说:“我们不仅要保护海洋,还要保护森林……”有的说:“应该让放污水的工厂关门!”在这个环境保护系列之后,幼儿都能自觉协助老师照顾花木,还互相提醒同伴说话声音压低点,不要制造噪音呢!

二、灵活运用随机教育手段,抓住情感教育的最佳契机

“科学始于好奇”,天生的好奇心使幼儿对成人见怪不怪的现象却大感惊讶。他们喜欢老师精心准备的科学实验活动,还喜欢在科学发现室里摆弄瓶瓶罐罐,更喜欢的是自己偶然发现的天空中的飞鸟、地上爬行的蚂蚁,这种偶发性的科学活动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由于这种活动幼儿更感兴趣,求知欲更强,抓住这个随机教育的契机,不仅可以为幼儿带来更多的收获与思考,也同样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在我们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着许许多多的教育锲机可以利用,竹林、小树林、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油菜田、一座座蔬菜大棚,不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好场所吗?我们带孩子去小树林测量;组织孩子们去油菜田看花、写生;带孩子们去竹林看竹子拔节,我们一起挖竹笋、拣竹套;到芦苇滩里挖芦根、采芦叶,邀请奶奶一起包粽子。我们还和蔬菜大棚主人联系参观蔬菜大棚,测量棚内外的温差变化;对菜农进行采访,学习西红柿、黄瓜的点花技能;比较正常蔬菜和大棚内蔬菜的生长异同,孩子们还向菜农学习了好些种植技能。许多孩子发出了赞叹:农民伯伯的本事真大!回园后,我们开展了种黄豆、栽黄瓜等多种种植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品尝到了劳动的喜悦,还激发了幼儿对农民们的尊崇与热爱。

篇4

 

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环境中物质循环的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这就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因此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初中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在地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利用教材内容直接开展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教师在教材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应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学习《空气》的时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此部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在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 “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又例如学习《水》的时候,先通过教材中的数据使学生了解人们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极小部分.再播放有关“水华”、“赤潮”生成及其后果的视频使学生对水体污染有了直观认识.最后又给学生观看非洲等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图片.学生课后感言:想不到看似选择洗衣粉这么小的事情也包含着环境保护的大道理.

 

2.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很多科学实验过程或生成物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学生认为教师虽然在讲环境保护但只不过是讲讲道理,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中,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作为开放性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防止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最后想出再接一导管将一氧化碳回收至酒精灯处燃烧再利用的办法,使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再例如硫酸铜的制取实验中,原理上有许多种方法,如可用浓硫酸直接和铜反应,也可用将铜在空气中加热,再和稀硫酸反应.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尽量减小环境污染,合理选取药品.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物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把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力争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减少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练习题中加深环境保护意识

 

练习是教师教学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控制方法.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是比较受学生重视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老师也可通过练

 

习,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在编制练习时,可将环保理念与具体知识结合去观察解释社会热

 

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环境保护中常出现的概念如绿色化学、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例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全球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前景.练习题如下: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

 

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要求答出两点)

 

①_______;②_______.

 

(3)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尾气中的CO与氮氧化物(NO)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有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为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NO发生了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科学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如把探究性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时间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例如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出是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学生以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喷不同浓度的pH的模拟酸雨,再数同样颗粒的萌发种子喷清水作对照组.经过半月观察酸雨对其的影响,包括量作物茎,叶和根的长度,得出结论.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可以采用不同组用不同的作物如水稻、菜豆、绿豆、小麦等.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生物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了解到水体污染的危害性,但本地区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让学生对本村或本镇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通过具体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也是时代对我们下一代的要求.

篇5

【关键词】:科学 推进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想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好,肯定是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社会的环境变化非常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变得复杂起来。本文针对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科学对策措施进行了的分析讨论。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之交互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从环境的构成要素来看,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又包括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

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西方世界中的各种理念和价值观等纷纷涌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于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以及传统和现代并立的局面。多元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的内涵,可是对于人们的思想上的冲击不可否认也是相当大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困惑或者混乱,从而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各个国家或者民族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入,文化间的渗透以及融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合适的契机的,在这个时期内就可能发生各种文化冲撞,甚至是激烈的摩擦。

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意识也会不可避免受到西方世界的各种思想和理念的冲击,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要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较为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界也出现了不少的理论思潮,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所谓的美国式的民主制度,美国式得意识形态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对我国民众带来的思想上的影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企图制造一些“中国”,并妄图以此挑战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理念。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也要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因为国际形势的缘故,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再加上文化的渗透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面临环境上的巨大压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信仰的怀疑,从而导致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或者在思想上发生了混乱,将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优化思想政治环境的意义

1,应对市场经济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财富畸形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一段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忽视,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无视纪律的自由主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观念滋生,理想信念失落,价值观扭曲,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社会凝聚力减弱,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迷失了政治方向、丧失了政治立场。因而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来应对这种非传统威胁。

2,制止消极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的来源、传播渠道及其内容都趋向多样化,无论是影视、广播、书刊、报纸还是互联网,都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不可或缺部分。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越来越受到传媒的左右。有些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利用传媒的便捷、直接、广泛性,各种有害的灰色或黑色信息,致使各种腐朽思想、黄色信息充溢其中,严重侵蚀了人们的思想。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长足发展,

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政治改革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展开,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会得到调整,人民收入的差距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所以在这一时期内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可以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世情,增强大局意识。使经济能更好的平稳向前发展,使政治改革能有效的展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科学优化的途径

1,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等宣传阵地的同时,提高对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国际互联网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优势,加大网上宣传力度,抢占网上信息制高点。当然,加强网络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要对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力求升华,不断推出精品,营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思想侵略。

2,抢占舆论阵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信息传播及时,直接面向群众,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历来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要切实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宏观调控,积极扶持、发展和引导正确健康的舆论,认真转化不负责任的舆论,坚决消除、制止消极有害的舆论,决不允许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舆论占领我们的舆论阵地。

3,密切关注心理情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者达到知、情、信、意的统一的,最终落实到行上。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充满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这种不平衡性更加严重。在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控制和引导其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同时,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通过与教育对象的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增加教育对象的信任感,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育活动才会有效才,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结语

思想教育要和科学管理相结合,不能以管理代替教育,也不能以教育代替必要的管理。科学

规范的严格管理,有助于人们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有利于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梁大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及功能[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2007,(01)

篇6

一、在化学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在教学进程中,应适时,适当的将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当讲到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为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把实际生产中防潮、治污的化学方法利用到化学实验中去,消除三废污染,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的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我们共同的乐园――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组织学生对校园的水质、大气、噪音等进行化验、分析和测定,掌握实验技巧和能力。节约用水,在校园内植树、种植花草,爱护校园,并组织护绿队为学校社区服务。”通过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兴趣、责任感和积极性。

四、结合当地污染实际情况,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的普遍存在,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环境污染物。而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学生因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因而结合当地环境污染实际,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城市近几年汽车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城市大气中CO、烃类污染物含量急剧升高,这些污染物经过一系列转化,进一步又形成了光化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人们的眼睛、呼吸系统受害等。再加上发动机、喇叭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Abstract】In student’s life background and the experience has the simple understan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they are rich in the fervor, dares to move, communicates abilit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pect and the family member, is rich in the fervor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ccessful aspect and gives free reign to the imagination, but dares to the undesirable tendency to face directly and to hav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Because the first day student are few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classroom upholstery lead must live existing from the student the background,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interest embarks, is being intimate with the nature, shows loving concern the life, treasures the environment then atten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Teaching design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环境现象,感性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②认识教材及课程标准所反映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概念: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等。

    1.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构建师生互动的平台,通过学生获取环境保护成果及环境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及信息,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升华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②根据年龄特点及地区情况(农村),学生能够认识环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为。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激活他们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将激情转化为环保的行动和行为。

    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小鸟的爱,上升为对大自然的爱;珍爱生命之情,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理;从环境保护的成果激发学生更加爱护环境;从校园环保意识延伸到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村”意识。②自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行为拓展为学生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行为,尽而延伸为环保责任意识行为。从环保行动转化环保习惯,从习惯养成行为,从行为升化为责任意识。③从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学生活动、师生活动,情境畅想的环境教育平台,树立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教学设想根据《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一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经验中对环境保护有浅显的了解,但他们更富于激情,敢于行动,在环保方面与家庭成员沟通能力强,对环保的成功方面富于激情和畅想,而对不良现象敢于直面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初一学生对环保的体验较少,所以课堂铺垫导语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在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珍惜环境进而关注环保。逐渐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教学流程

    3.1引入环保的课题。让本班学生阿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有一群小孩子在树下大呼小叫的围着,走近一看,原来一只小鸟不知从何处跌落在此处,嘴黄黄地,扑闪着小翅膀向小学生示威,但摇摇晃晃地走不稳,更不用说飞起来了。怕孩子们弄死小鸟,我把小鸟捉起来,带到家里。给水,它不喝;给馍它不吃。中午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我们一家商量怎么养活这个可爱的小鸟,爸爸说:“这只小鸟名叫黄莺,是吃昆虫的益鸟,所以它不吃谷米,请从厨房拿点肉割碎喂它。”果然,它嘴张的很大,啾啾的叫着,吃的好高兴。从此,每天的饭桌上多了一位客人,每次吃饭都撕一点肉给它,有时放学路上,捉几只虫子,它吃的好欢。不知不觉,它长大了,全身羽毛长长了,嘴也不黄了,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它的叫声引来了它的朋友,一只,两只,……。我们家成了鸟的乐园,我家的果树成了它们的家园,而且草莓、果子各菜从没有虫眼,早上它们按时叫我起床,爸爸、妈妈和我每天听着它们欢快的歌声,更加幸福、欢乐。

    故事讲完了,全班同学长久的鼓掌。

    3.2将课题引向深入。

    活动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为阿楠的爱鸟护鸟的行为鼓掌,也为这只小鸟的成长欢乐鼓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美好的家园,不仅是人的家园,也是小鸟的家园,放大一下家园,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大部分同学在农村,结合这个故事,同学们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那些好的变化(要求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写在纸上,贴在黑板上,最后总结出不同的变化,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在黑板上)

    生:校园里看到了多少年没有看见过的麻雀,这是环境好的现象。

    生:我们村里退耕还林,树多草长,野鸡(雉)很多,走路不小心会踏在脚下,(大家笑)而且野兔也很多。

    生:学校前面的河滩里有水,而前几年这个时候没有水,说明环境变好了。

    生:我们庄子里来了一只“四不象”,(麋鹿)被大家抓住后交到公园,说明环境好了。

    生:我家的大榆树上鸟越来越多了,说明环境变好了。

    生:农村几乎每家都有猫了,前几年耗子药药死了很多。

    生:我家的小鸡被老鹰、鹞子抓完了,说明鹰、鹞子多了,环境变好了。(全班大笑)

    师:同学们,大家发言很积级,说的很好,通过以上现象(教师总结在黑板上的同学们的发言),我们感到很高兴,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但是,也有不足方面,与环境保护相反的行为,我相信同学们从身边的事例,能够说也破坏环保的现象。(要求同活动一)

    活动二:

    生:有些同学在树上掏鸟窝,造成小鸟家庭家破“人”亡。

    生:人们抓鹰、鹞在市场上出售。

    生:秋后在玉米地里撒网拉野鸡、抓鸽子,有些人到保护区抓雪鸡、斑鸠等鸟。

    生:我村退耕还林的地成了砖厂,无人过问。

    生:外商投资修建的淀粉厂的污水污染了下游的河水,炼铁厂(硅铁厂)的烟污染了空气。

    生:尕护林石海、黄草坪旅游区(积石山县国家 AA 级旅游区)人为破坏严重。

    生:一次性卫生筷破坏环境,塑料袋污染土地、河水。

    活动三

    我们刚才搞了两个活动,同学们对我县环境保护方向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说的很具体,说明同学们有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还有什么建议?同学们根据上面的两个活动继续讨论。

    生:爱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旅游时要有环保意识。

    生:珍爱生命,珍爱水资源。

    生:不用塑料袋、不用耗子药、不用禁止的农药。

    生:从自己做起,不抓小鸟,不掏鸟窝,不捞小蝌蚪,不捉野鸡、斑鸠。

    生:让我们的父母亲也要有环保意识,不要将农药瓶子扔在水里或草滩上。

    生:从我做起在饭馆不用一次性卫生筷。

    生:建议给环保局写一封信,让污染河水的淀粉厂停止生产,制止乱挖河床沙石。

    生:根据《动物保护法》,严禁捉鹰、鹞。对卖买保护动物的依法处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多,更主要的是我们以后要做的很好,要有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劝我们的父母亲要有环保意识,劝我们的兄弟姐妹做环保的卫士。

    3.3激情畅想 。同学们!刚才的三个活动,大家说的很好,说明同学们平时关注环境保护。请同学们做好自己父母亲的工作,在家庭中宣传环保知识,劝自己的兄弟姐妹做环保小卫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待于你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我县的经济要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同时,要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环境和资源,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环保誓词,全班共同朗诵,作为同学们环保的誓言:

篇8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学;困境;教学改革

国内多个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都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水、大气、固废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如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污染控制工程基础》、清华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原理》、同济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学》。我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也开设了《环境工程学》这一门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较全面掌握水与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特性等。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和课程的特点,笔者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 课程教学中的困境

1.1 学生工学基础薄弱

《环境工程学》涉及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部分流体力学、化工原理、水力学等工科课程的内容,而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工学基础薄弱,在课程设置中无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让这部分内容不影响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工程基础薄弱对实际工程的了解仅仅限于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缺少实际认识, 从而在真正设计时无从下手;学生在设计时缺乏对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相关资料查阅的能力, 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存在问题。

1.2 学时少,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我校该课程采用的教材一直沿用的是蒋展鹏主编的《环境工程学》,现已经历三版(第三版为蒋展鹏和杨宏伟主编)。教材主要系统的论述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污染防治技术与污染控制工程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3篇内容[1],及主要涉及三大污染控制工程,内容范而多。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学时只有51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是一个需要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同时,该门课程本身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由于总课时偏少、内容多, 教师教学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该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和渗透不够, 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1.3 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事关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2]。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只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多媒体工具使用单一,只是简单的将教材内容编辑后照搬到幻灯片上,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2 教学改革

2.1 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范,课时少,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技术和工艺流程不断涌现,因此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根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针对教材相对于实际工程工艺的滞后性,增加一些环境工程学方面尤其是污染处理技术方面的新知识,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相关知识的储备。同时注重新旧工艺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新工艺的改进之处,甚至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三大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且学生工科基础薄弱,因此对于涉及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如流体力学、化工原理、水力学等工科课程的内容时,一般不做深究,对于设计方面的内容,亦不做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这些学科一些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环境工程的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和选修本专业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鼓励学生多查阅当代环境工程新技术、新理念的中英文文献,作为本学科知识的课余补充,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了解国内外在污染控制方面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态度与技能。

2.2 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将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和现场观摩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在环境工程学术领域中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采样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以丰富的图片、逼真的动画及实地录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简洁的文字叙述和深入的语言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直观化展示将涉及的装置、材料的外观和运行状况等信息进行生动描述,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可以可节约课堂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3]。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整堂课都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此外,对于一些繁琐的计算过程,板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多媒体教学。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赴学校相关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弥补课堂教学对相关工艺和设备直观认识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针对某种污染,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关污染物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让学生也走上讲台,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2.3 加强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程的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环境工程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与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课程紧密联系。实验课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我校的本门课程不设实验课,设单独的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两门课程的衔接和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兴趣,结合国家级和校级的创新型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对工艺流程的设计改动,加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生和导师的相关科研工作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展鹏, 杨宏伟.环境工程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语文学科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和作用决定的。“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二者选一的关系。环境教育要求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所以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密切联系,因为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是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还由语文教学目的所决定。“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存亡与兴衰的大事。祖国优美的环境靠一代代人去创造。努力保护和改善祖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有时还体现在语文教材上。许多课文的内容,特别是科普说明语文同地理、生物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涉及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弄清楚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必须渗透环境教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领悟了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进行渗透教育呢?。

一、从字词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要讲清其词义,渗透环境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有些名词如“龙”、“犸”等,看来与环境教育无关,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花三两句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环境教育。“龙”除了传说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及帝王的象征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脚有尾的爬虫”如恐龙、翼手龙等。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湿地,吃大量的藻类植物。地球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早就灭绝了。“犸”是古哺乳动物,近似现代象,身披棕色长毛,门齿向上弯曲,以绝种。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毁,珍禽异兽就会灭绝,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目的地请学生在课内外收集一些词语,即可使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使教师见缝插针地渗透环境教育。比如:收集跟竹有关的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是因为中国盛产竹。现在多生长在南方,秦汉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丰泽,气候比现在还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还盛产竹。这样,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真不可一日无此君耶。”(苏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如果古代气候也像现在这样,黄河南北就很难植竹,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多有关竹的成语了。可见,生态环境同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

二、从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科普说明文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环保方面的知识,例如:《黄河象》、《只有一个地球》等,像《只有一个地球》的第四自然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环境教育的材料,课堂教学时不能一晃而过,教师可画龙点睛地指示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成功的环境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

篇10

关键词: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生活水平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伴随的却是全球大气、水、土壤和生物遭受到毁灭性的污染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日益严重的干扰,自然资源受到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正在退化。环境科学作为一门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新兴学科因此蕴育而生。作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重要窗口的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并且其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教师及学生的欢迎。但是随着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因此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1]。

1.教学内容

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种类较多,其中多汲取了国内外已有教材的精华。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Straller编写的Environmental Science,以及其后前苏联学者编著的《环境学原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Miller.G.T.Jr.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Sustaining the Earth末期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s a Living Planet[2]。在国内,最早出版的相关教材是刘天齐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些行业部门院校结合本行业或本部门的专业特色,采用本行业或部门的编著出版的教材;一些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环境科学概论》(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1999年6月第2版)、《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1995年6月第2版)和《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编著,2004年7月第1版)。其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概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微观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宏观方面的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清楚,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内容的过多设置,与其他课程有较多的重叠。我主要针对杨志峰编著的《环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1.1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一门课程的总体安排,也是授课的主要依据。同时,教学计划也是实施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着教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

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在调查、研究、预测、论证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2)课程体系。即为实现培养目标必须考虑的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的模块、名称、学分、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比、课内课外学时比等问题的分层次科学设置,均应清楚说明;(3)开课时间;(4)教学责任者。即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环节与课程之中,确切地指定由某院(系)直至某人完成;(5)教学程序。即通常所说的教学步骤;(6)教学方法。包括授课的方式、方法、手段,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甚至相应的思维方法。教学计划是上述六要素的有机结合[3]。

1.2结合实际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选择由杨志峰、刘静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保护概论》(2004年7月第一版),该教材在各高校中被广泛采用。本书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以及本科非环境专业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和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类课程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还可用于成人在职环境教育与培训的参考资料。

该教材章节偏多教材应联系实际精讲,其他内容进行简要介绍。首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强化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并充实新的科技成果;其次,由于课时少,而环境科学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不可能在规定的学时中将所有内容都讲到,因此要求教师要精讲;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也要求教师必须联系实际精讲,增强趣味性和知识性。授课时,联系具体的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来讲述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一些具体数据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给学生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5],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掌握重点。此外,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充实和更新现有教学内容,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引入这些新内容,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收集已有的总结性图文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考试方面方式上,研究生以撰写总结和探索性作业和值得商榷性试题开卷考试相结合;环境类和相关专业本科生以章节作业和闭卷考试为主;其它专业选修课以自主性作业,解决常见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案为主。

确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授课模式,形成了从教案、电子课件、环境案例、环境专家讲谈到题库的体系。突出主讲教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传授的主导作用;改变授课形式,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作用,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教学观摩、经验交流、首次讲课试讲制度;采取学生评教制度,通过让学生填写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答复,认真处理学生的意见;继续完善教学通报制度,监督教师教学工作。形成了良好的质量监控体系。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生产实践中的环境科学概论实例,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建议该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的结合,集文本、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视听的组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使客观事物以视听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富有吸引力[6],因而在现代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大大减少课堂板书时间,增加教学的内容,且教学内容可以随时更新与补充。例如讲解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机理时可以通过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污染物的扩散方式与污染物初始浓度、扩散时间、排放高度、气象条件、地形等的关系,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容易理解,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备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查阅、下载相关文献资料,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此外,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下载相关环保视频,课堂上结合相关章节给学生播放视频。

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需灵活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如果讲课过快,就会造成学生对大量信息的被动接受,导致不理解、疑问增多。反之,如果讲课过慢,就会造成学生的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适当控制好上课节奏,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同时注意与学生互动,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

2.2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能起学生的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广泛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看法。互动式教学可以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互动式教学能使师生在共同思考探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气氛活跃、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气。对部分容易理解、掌握的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收集相关资料后进行总结,由学生在课堂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教学方式效果非常明显,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口才和胆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2.3结合实际教学

《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以概述性为主。如果一味地只讲概念、原理,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枯燥,所以讲课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实际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增加他们的实际知识,也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授课时,多列举一些实际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或者通过一些部门的权威数据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环保问题;鼓励学生多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在学校环保协会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利用环保纪念日(如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环保宣传,回收废旧电池等。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环保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8]。

3.结语

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自我充实和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和创新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会更加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定义.http://baike.省略/view/19692.htm.

[2]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

[3]陈梦然,周玉俊.对地方综合性高校修订教学计划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3):84-86.

[4]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章玲.上好高校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0,(4):34.

[6]陈莹,刘宇航,奕娇.对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9-90.

[7]王强.多媒体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