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1

关键词: 现代体育文化 发展 价值意蕴

一、体育文化释义

(一)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从文化和体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文化的概念,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因此,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体育文化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二,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其三,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其四,从科学分类看,体育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文化既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又有着特有的个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因此它具有独立性的一面。

(二)体育文化的产生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处在不知不觉之中。

历史资料表明,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体育科技工作者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从此,许多学者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人文社会学角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方面发展。

原始体育都产生于人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是有着相对独立发展轨迹的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从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献中可知人类的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诸多文化自古就与体育活动相融合而不可分,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目的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且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原始舞蹈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包含着武术、杂技和原始体育的成分,在体育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往往是以“舞”、“戏”、“艺”等形式出现,如“消肿舞”、“角抵戏”、“百戏”、“射艺”、“舞艺”等,原始的“舞”就是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和渲染欣赏者,从而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自身的美感要求,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影响着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和繁荣。

(三)现代体育发展趋向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属于世界。”[2]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化与世界接轨,重新审视中国体育思想的价值所在,在保存好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弘扬其优秀的精华,把传统体育中的互助友爱、包容和谐、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思想光大,做到古为今用。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并逐渐将条件成熟的体育项目推向奥运会和职业化。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补充与丰富现代体育的内容,从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未来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新时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是全球化时代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形式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文化帝国主义使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存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先进体育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因而是体育文化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现代体育文化生成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现代社会,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趋势。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为要自觉树立以下四种文明观念:1.独立个性意识。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势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独立的个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须充分彰显个体的自我意识,尽可能形成丰富、全面的自由人格和个性价值;2.公平竞争理念。在古希腊,“公平的竞争”理念体现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希腊伟大的诗人荷马不断地教导希腊人,要“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并超越其他人”。公平是运动竞赛的灵魂和体育实践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人的最基本的诉求;3.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4.文化开放视野。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一国体育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这个国家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因此我们需要敞开胸怀,以兼收并蓄的心态广泛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外来文化。

二、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马克思曾经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3]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大量实践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体现了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二)现代体育文化的娱乐价值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开始有大量的空暇时间,这时人们不再满足物质需要,开始转向精神需要。在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网络传媒,体育文化开始全方位包围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文化业逐步形成了以娱乐性、观赏性、互动性为主要内容的氛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以最简单、最直观易懂的身体运动进行着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它比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来说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场上运动员向观众呈现他们最完美的动作,观众对运动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不需要语言、文字的互动交流是其它交流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现代体育文化的竞争价值

体育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正是人类对这一种竞技运动文化进行了改造,经济、文化才不断地获得创新与发展。体育的魅力在于健与美的协调发展、激动人心的比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深藏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充实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开拓自我空间。竞赛是体育的“杠杆”,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的最积极因素。通过竞赛人们可以检验和证明自身能力、水平和价值,培养勇敢果断、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四)现代体育文化大众化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出于共同需要,对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现代体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这是因为现代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

(五)现代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

体育的发展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并且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体育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体育文化虽然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却拥有可观的无形资产,如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徽记、会歌等的专有权和使用权。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企业愿意出资收购无形资产,以获得更大的广告和销售收益。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体育文化也为宣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中地位、升华国家凝聚力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在体育文化中,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三、结语

现代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了解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体育文化的产生、现代体育发展趋向、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五个方面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并对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2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传统 现代 理念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近百年以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我国教育培养了数之不尽的优秀体育人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文化、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现代体育理念涌进来,我国的体育理念业也已开始现代化进展,所以,相应的,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现代体育教育,或者说不完全适合。但是,从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仍然有许多精华之处,需要我们借鉴到现代体育理念中来。因此,本文就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一、体育教育的传统理念

总结传统体育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后懂得”和“锻炼后竞技”是最主要的两大特征。在这两种理念特征的支持下,教授者注重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以师者为中心,传授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最后以锻炼身体并在竞技结果上得以体现。

(一)传统体育教育的核心是技术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技术一直深受人们的热衷与喜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武术,技术代表一切。由于传统思想的作用,体育教育便从健身的理念中上升到技术的教育。于是,体育教育首先教育体育的理论知识,然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技术的教育。在技术的教育中,过重倾向于技术的精、准、高、远等技术标准,注重技术的规范性、技巧性、完美型。

技术是核心,竞技就自然成为传统体育教育成果的检验方式。

(二)传统体育教育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

在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中,强调“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由老师向学生单向完成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传承特征。

毫无疑问,传统体育教育中,教授者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学纲要的作用,并按部就班地实施教育。学习者是被动的,需要被动接受教授者所传授的体育知识,缺乏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保守的,符合大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传承。

另外,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式教育限制了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容易出现经验主义,还容易出现体罚学生的错误现象。

(三)传统体育教育的模式简单

众所周知,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是课堂讲解、操场练习、赛场检验三部曲,其中操场练习是主要环节,为了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需要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训练。虽然这样的训练结果是体育成绩的巩固与提高,但其枯燥却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影响并阻碍了学生自主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二、体育教育的现念

体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体育教育理念也同步向现代化理念倾斜,需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而转向师生协作完成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淡化“竞技”的思想影响,培养树立“终身体育”精神,从而确立现代体育新的价值与内涵。

(一)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教育、精神教育并重

现代体育教育打破了“技术教育”的传统局限,同时也不再以“技术比赛”作为体育教育成果的唯一检验标准。现代体育教育具有更宽泛的理念价值,把技术教育和精神教育提升到并重地位,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开拓性和深远性。

什么是“终身体育”?就是教授者授予了学习者基本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术,不再刻意追求学习者精益求精,而是要求学习者终身拥有体育技能,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交流,终身强健人们体魄,终身保持人们的体育精神。

(二)现代体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体育教育强调“以师为主”,强调单一技术传承,而现代体育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管创造性。同时,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不再简单地以教师作为主体,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合作互动,把学者放在主置,而把师者放在辅助位置。这样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代体育教育提倡“快乐体育”教育

由于现代体育理念的进步,催化了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在现代体育教育中,由于不再强调“技术竞争”,所以体育不再变得残酷,没有了过多的功利竞争影子,易于被学生接受,体育学习终于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的衍生,代表了体育教育的一种进步,是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学习体育一种新的追求,也体现了现代体育的一种快乐魅力。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理念是相对立的并相互存在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有利于传统体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却不利于体育现代化教育。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有利于体育现代化发展,但却难以保证体育竞技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体育工作者们应明确二者的差异,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现代体育教育、又不遗失传统体育精神的新的体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01):13-14.

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特征

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区范围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而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区体育建设水平稳步提高,社区体育已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认清社区体育的动力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社区体育服务的提供方式和消费方式;正确认识社区体育的服务特征,可以使社区体育服务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动力特征

(一)改革推动力

1. 社会转型给社区体育带来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从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化的转变;从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 。这种社会转型实质是从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生活习惯、余暇目标方面都存在差异。

2.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余暇时间增多。1997年国家统计局、卫生部、民政部等6单位对29个省市的71个城市约1.5万人进行了调查,与1990年相比,中国人生活时间的分配有如下趋势,(1)工作时间不断减少:1990年我国城市职工平均每日工作7小时19分钟,1997年为5小时37分钟。(2)家务劳动时间不断减少:1990年女性职工平均每日家务劳动4小时23分钟,男性职工2小时10分钟。1997年女性工作时间为3小时3分钟,男性为1小时43分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体育将向更普及化、更组织化、更高水平方向发展。在今后的10年中,城市职工的余暇时间将从每周的19小时增长到30小时,人们在社区生活的时间将大大延长,人们的体育活动主要在社区生活时间内开展。

3. 社区体育的法制、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社区体育工作都有专门的说明。1993 年12 月4 日,国家体委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97 年4 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在社区体育的主要职责与任务、组织管理与体制、场地设施建设与作用、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市、区人民政府和五个部委分别提出了要求。

(二)政府调控力

1. 建立政府授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建设离不开社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建设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

2. 制定适应我国实际需要的社区体育政策。社区体育政策是政府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对一定时期社区体育结构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国家或地方体育发展规划为目标,所制定的有关社区体育结构和社区体育组织调整的政策措施的总称。社区体育政策是社区体育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社区体育发展有赖于制定科学的社区体育政策。制定社区体育政策应先对本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再结合本地区体育资源的优势,经过科学分析后,确立主导性社区体育方式,通过主导性社区体育带动整个社区体育结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转变。

(三)文化推动力

体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从健康身体、娱乐身心出发,与德育、智育一道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容易被大众承认和接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为改善和充实大众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中华武术、气功、围棋、中国式摔跤、马球、赛马、龙舟、舞狮、健身操等,以及现在仍然在各个民族中广为流传并深受各民族喜爱的体育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等,都是社区体育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动社区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已经为我们发展跨世纪的体育文化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那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体育文化,并使它成为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出发解决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丰富我们民族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感受。中国人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应该选择“更普及、更大众、更民族”。

二、城市社区体育的服务特征

(一)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人的价值和自我完善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要求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人性化为核心。显然,仅是社区体育的普及已不能满足当代居民的体育要求,只有层次化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活动才能体现现代化的社区体育模式。根据居民不同的要求可以把居民按以下几种类别划分:(1) 根据年龄把居民分为小、中、老三个群体,不同年龄展开相应的体育活动,如中年人热衷于休闲、娱乐、时尚方面的运动,老年人喜欢健身性的运动。(2)体育锻炼群体和弱势群体。对于体育活动中的弱势群体,本着福利原则,动员他们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为他们提供真正的体育入口。(3)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对于流动人群,以尊重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为前提,动员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得他们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信息化服务

步入小康社会,信息化服务是关键,可以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宣传健身知识、活动信息、政策法规、先进案例等。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拥有全面的社区体育服务网络。一方面便于居民的学习和查询相关知识,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吸收其它社区的先进案例和经验来展开体育活动。(2)完善的反馈信息处理体系。处理好反馈信息可以准确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体育建设。

(三)生态化服务

生态城市与生态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强调以生态为背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城市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社区体育也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强调以促进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而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 物质层面L建设适应不同人群,具有社区自然特色的体育设施体系,使得健身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组织管理层面: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风俗文化、传统习惯和不同人群的需要,融入自然,开展一些生态体育活动,如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等。使得居民的休闲方式也开始从内敛式、封闭式向发散式、开放式转化,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3)体育价值层面:普及全民健身的公众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与健康发展理念。

(四)多元化服务

社区体育共有六大要素,即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和经费、管理者和组织者、社区体育活动。所谓多元化,是指要从多个方面为社区体育服务:(1)制度化:社区体育服务是一个整体性的服务工作,包括设施、指导、组织和信息。因此,社区体育服务制度化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和关系,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一方面使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另一方面,使社区体育的规范内在化,为社区居民所接受和认同。(2)规范化:社区体育服务的政策、制度和措施要规范化,即政府和组织指定的社区体育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要科学化、法制化,并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要规范化,即社区公建体育设施的选址条件、占地面积、功能和设备要求均应规范化使用,不得挪为它用。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和培训要规范化,即根据实际工作量和指导对象的数量,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配备比例及上岗前培训要求。(3)指标化: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指标是测量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通过社区体育服务指标体系有利于社区体育服务状况与发展进行评估,发现社区居民的体育要求,社区体育服务指标包括社区体育组织、设施和活动指标。(4)现代化:社区组织管理要体现现代化,具体表现在组织管理机构对场地设施的使用及对内部的人、财、物管理方法要科学化,考核和监督要符合规范化要求。信息现代化,社区居民可利用社区体育服务的网络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指导方法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健康观,掌握多钟锻炼方法和理论,对不同的对象制定出不同的运动处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国民素质的增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区体育。因此,关注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是对大众健康的最大关心。我们在了解了城市社区体育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社区体育的有效机制,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青. 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 ]宋杰. 对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

[3]申存生. 小康社会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定位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篇4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新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独特的自身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是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区域性广、练习方式多样,可以适合任何年龄、阶层的人群。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通常是通过人们参与来实现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够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塑造体格健壮和精神高尚的一代新人,同时还是富国强民、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各国民族交往和国际友谊,对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的先天性基础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产生、衍变,成为我国历史瑰宝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结晶,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喜欢,且为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人文历史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随着我国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这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必然会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

2. 分布的地域性,根据我国56个民族根据民族传统地域性特征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可分成五大板块东北板块、西北板块、西南板块、中南板块及中东板块,五大板块由于民族分布的地域不同气候的变化不同民俗民风的差异性,各民族便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3. 民俗性和娱乐性,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并且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同时,风俗习惯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铸成多姿多色共存共荣的民俗特征。如端午、中秋、春节仍然是百姓重视、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舞龙、高跷、狮子等娱乐体育活动成为超越时代存在的一种符号和民族传统。

4. 资源的整合性,体育资源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地域性、多功能性等,内含观赏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民俗性等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内容、范围、形式。规模不断发展通过资源的整合其质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的整合和利用能显示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征,彰显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这些特点也就是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的基础。

二、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现状

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既是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桥梁,同时又是承载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1989年,民族传统体育才成为本科专业,其专业尚处于摸索、模拟建设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是参照体育相关学科而设置的。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还有许多局限性,如基础理论薄弱没有重大发展与突破,自身价值和本体目标模糊。

(一)目前国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是从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中发展而来,国内外的研究几近于零,对该学科的研究仅有一些理沦方面的探索,数量少而内容旧,视野多局限于项目和技术本身,缺乏宏观把握和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及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必须承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还不成熟,学科建设中的问题还相当严重。目前为止,仅初步确立起应有的门类和框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仍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研究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病:(1)专业基础课内容交叉、重复,内容不足;(2)专业课内容单一,民族体育专业,目前国内仅以武术项目来代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足,没有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门的课程体系,专业内容不足、特色不突出;(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尚未形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课程设置科学化的主要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大多是武术专业出生,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专业的教师缺乏。(4)人文科学教学内容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是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文化的发展及世界文化成果的传播,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二)目前国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决定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迅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其专业的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专才型”向“复合型”转化,课程设置也由专一的“指定性课程体系”向多元的“柔性课程体系”转变,增加了辅修专业和设置了大量选修课,采用学分制,这无疑是一种突破性的进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教学中许多体育工作者提倡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专业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既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

(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

“传统体育始终只是作为手段和方法而存在,它建立在传统哲学和医学基础上的独特理论体系一直未被科学地总结和发扬光大,更未被作为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人们只是在用一整套外来话语解说着自有其理论架构和语词系统的传统体育”[。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迟缓的具体原因,经过我们对大量研究资料的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民族传统体育无法摆脱原生形态,当代大学生多数选择较为流行时尚的现代体育进行健身;(2)普通高校民族传统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以提高运动技术为目标的理念仍占主导地位;(3)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与场地器材不足,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缺乏。

三、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背后的文化分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也包括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教的熏陶最为主要,重视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儒学认为,人在德行修养方面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就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甚至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将体育视为培养人遵守礼仪、修炼情操的工具和手段。

(二)我国新形势下新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好机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不只是资本的广泛涌入,还有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争夺和文化的入侵,如美国影视文化、日本礼仪文化,韩国的跆拳道文化等,在中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追求与西方体育相一致的标准,更不是走同样的发展道路在整合传统体育与现代化、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的关系中,需要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综合创新观察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发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特征以及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性特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寻求一种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在“互补”与“对话”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气氛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学的任务是艰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何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碰撞中找到出路,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民族自身内在的文化(传统文化)为原始生长点,接受新兴的新文化潮流,由内向外发展,在现代科技进步和多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对如何处理主体发展与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东西方体育理念的差异,如何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融,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等等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前瞻性分析

21世纪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更需要吸收当代竞技体育的现代化、科学化的方法。目前当代竞技体育经过大量从事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训练、竞赛和普及推广的机制,而民族传统体育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些训练和教学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素质要求,通过整合与重组,建构以人格素养课程、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专业定向课程为核心,以自我完善课程为调控的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使之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新形势下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建构一套新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下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五、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式研究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同等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要体现时代性,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来满足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己任,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充分体现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精神,并以这种时代精神为主导思想,去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积淀,促使着该民族的身体活动形成独特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这正是构成该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为方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善待我们的资源。

3. 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迎合大众心理。

4.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许能使一切都商品化、市场化,但在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市场体系,它必须是完整的。

5. 建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

6. 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21世纪的中国体育,趋向世界性,民族性,将成为本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我们应主动出击,推出精品,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包装,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

六、结语

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国家大局等方面。同时21世纪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下转第82页)(上接第62页)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要吸收新的理念,走学科化发展道路,构建理论体系、完善技术体系、开拓教育体系等,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高等教育应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放宽限制,吸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传习者到高等院校来接受高等教育,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院校中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楚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

[2]贾玉树.从激情走向理性——全球化过程中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9(3).

[3]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2000.

[4]陈文卿,赵激扬.我国城市体育产业中民族传统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4,11(3).

篇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也包括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1、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它们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联系在一起的。

2、分布的地域性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分布着56个民族。根据民族传统地域性特征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可分成五大板块:东北板块:主要包括朝鲜、满、蒙古等民族。西南板块:主要包括藏、彝、苗等民族。中南板块:主要包括壮、瑶、土家等民族。…中东板块:主要由汉族组成。由于民族分布的地域不同,气候的变化不同,民俗民风的差异性,各民族便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3、民俗性和娱乐性

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不仅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将分散于各地,甚至五大洲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风俗习惯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铸成多姿多色共存共荣的民俗特征。如端午、中秋、春节仍然是百姓重视、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舞龙、高跷、狮子等娱乐体育活动成为超越时代存在的一种符号和民族传统。

4、资源的整合性

体育资源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地域性、多功能性等,它又内含观赏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民俗性等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内容、范围、形式、规模不断发展,通过资源的整合,其质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的整合和利用能显示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征,彰显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归位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价值整合,让其拥有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呈现出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五千年华夏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最好机会。为此,我们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挖掘中华体育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把优秀文化呈献给人类社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持续,不同的文化越来越多地交汇在一起,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也需要不断地整合与推广,让全社会广泛认知,让中国传统文化去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递进

中国传统体育的价值是通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阐发的,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以中和、和谐、协调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它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达到内心和谐,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推动体育与人的心灵和谐发展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契合,对于当今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提出“人文奥运”的宗旨,就无形地显示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价值递进所在。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回归

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为其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三,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特征,是一笔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可见,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上注重其价值回归是十分重要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注重优先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首先要重视中华文化源流中合理的内核挖掘,重新定位和认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涵义。其次,必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更为清晰和明确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优先建立、健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要将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发掘、保护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结合起来。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注重层次性

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风俗各异,民俗风情资源相当丰富。各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其鲜明的民俗民风是维系民族发展的内核。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上,应注重开发的层次性。第一层次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它是无形的。第二层次是文化生产的层次,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产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由于各民族长期的生活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文化特征,依照项目的内容、功能、形态,过滤筛选确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不断将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推广,有利于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换。第三层次是文化品的层次,主要指人们生活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一些活动。由于受民族因素、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传统体育文化铸成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地域民俗特征。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开创了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比如欧美国家的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可见,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上,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当今的体育,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我们要站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制定对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优惠政策。使我们的体育产业不仅要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扩大,而且要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和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

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可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生态德育体育 实践路径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Ecological Mor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QIN Zhibin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oci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lead to the basic concept of public moral education gradually lost, lack of social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social development, so peop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gradually began to realize the study of moral education problems with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sports science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to be practical research, so a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ecological; mor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construction

1 生态德育体育内涵研究

1.1 生态德育内涵

生态德育是现代化社会教育背景之下,将德育及生态性体现于某种教育内部的生态性德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环保教育及将德育整体归结为德育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同时还包含在生态、教育生态、环境生态等理论学基础之上,通过德育开展从而实现各理论学科之间的循环及文化交替,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自然、社会及文化生态是生态德育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相互分离且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2 生态德育体育内涵

生态德育体育内涵主要是指在生态等理论学基础之上,以德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思想及重心,使青少年学生在德育教育基础上,实现对体育学科的掌握及道德完善建立。微观形式上的生态德育体育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态化特征,其体育行为实践过程主要包含认知、理解、行为、反思等四个步骤,在这些步骤结束后,可实现对青少年学生体育乃至整体行为习惯、理解形式等的深化及内化。

2 生态德育体育现状分析

2.1 自然生态德育体育现状

(1)人与自然的关系难以得到有效处理。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体育的关系处理多限于人与人之间,甚少对人与生态各问题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因此导致目前我国受教育主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我国各学习主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生态道德意识及行为意识严重缺乏,体育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协调性未得到重视,因此难以实现学生体育德育以及生态的完善性教学。

(2)自然生态德育体育开展行为频率较低。目前,我国各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多体现于校园教学,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及运动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因此多在学校操场中实现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开展,该项体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开展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及农村在青少年自然生态德育体育教学行为开展频率上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与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虽然部分城市学校注重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实现德育体育教学,但是此类活动开展频率仍较低,因此难以实现学生身体素养、道德素养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及行为认知的完善性及统一性建设。

2.2 社会生态德育体育现状

(1)个人道德体育行为缺失。在体育教学中,家长及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训练,注重体育成绩的优劣,因此导致德育活动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意义完全丧失,导致学生德育体育行为出现一定的缺失。

(2)缺乏社会实践性德育体育教学。目前,随着社会体育教学认知逐步完善,体育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但目前我国多数学校在学生体育德育教学中,将学校作为唯一教学环境,缺乏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体育的影响分析,导致学生身体综合素养及道德观念难以提升及养成。多数学校并未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形式转换过程以及学生身体德行这一教学任务,因此易导致体育教学成效逐渐降低:一方面导致体育课程中的基础练习及强度锻炼指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少学生无兴趣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选择沉迷于网络或待在室内不外出。

2.3 文化生态德育体育现状

(1)忽视传统文化生态道德体育价值。传统文化中体育形式及体育文化均可体现地方特色,因此在德育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传统体育文化及本土体育文化的应用,可有效提升体育道德教学成效。据了解,目前我国在青少年德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传统体育文化及地方本土体育文化的利用,导致我国众多体育文化被埋没,进而导致造成体育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2)未注重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生态道德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文化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娱乐性,较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丰富性及多样性。随着社会日渐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众多的国外体育文化涌入我国,对我国青少年体育道德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体育文化有利于我国学生良好体育观念及道德观念的养成,在国外体育观念及文化的影响下,取其精华,实现自身良好体育道德建设,而目前我国各教育机构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国外体育优秀文化及项目教学,使学生在面对国外体育文化时,难以对其作出正确判断,致使学生体育道德观念难以完善养成。

3 生态德育体育的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

3.1 合理应用自然体育环境,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时,首先应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和谐平等相处的理念及行为之下,不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发展态势。此类行为及发展过程需要以幼儿及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教育对象,对此类学生主体实施体育行为及体育理念教学时,应将自然生态德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及生态观念,实现对学生德育体育的完善性教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一直崇尚且施行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而体育学科也将以自然作为教学背景,找寻其教学本源,促进原生态教学,实现体育素养教学及道德完善性教学。

学校可利用校园外自然环境,使学生充分结合校园外的自然环境,实现体育及德育教学。如在校外开展长跑及耐久跑等训练,结合滚藤圈、擒毛等原生态体育项目,借助学生较为熟悉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体育教学,增添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3.2 完善社会环境应用,促进社会及学校教学环境的整合

各学校在德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环境的结合,针对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社会环境。社会导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可对学生的社会思想及社会言行等予以规范,体育德育养成是将思想、学科等规范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规范,因此政府应注重对学生社会行为的教育及管理,制定合理的教育手段及教育措施,加强学校教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相互整合,指导学生实现体育德育建设。

3.3 注重文化环境合理应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首先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地域特征,将不同地方的特色原生态体育项目在教学中予以合理展示,同时各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文化艺术资源,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及文化遗产均是各民族地区生态德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各政府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及应用,不断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其次,各体育工作者还应注重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合理性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德育体育教学对象予以教学,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满足学生生态德育体育教学需求;最后,还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以现代文明完善传统文明,二者相互引导、相互发展,实现高效体育道德教学顺利开展。

3.4 完善体育学科课程建设

首先应注重对地方以及学校文化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其中包含文本、实物及乡土资源开发,文本资源主要是指关于体育的图书、史料以及图表等,实物主要指关于体育文化的地方遗迹等,乡土遗迹主要是指地区有关体育的民风民俗、优秀运动员人文资料等;其次还应结合德育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实际情况,依托于教学德育理念,实现对学生德育教学规范性内容的确立,以体育活动及生态维度实现对体育课本知识的确定,不断实现学生体育学科课程的建设,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德育体育教学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并针对教学进程及教学目标对其教学内容予以更新。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针对德育教学与体育教学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不断提升体育德育教学成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各教师在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将德育教学知识渗透于体育学科教学,不断实现德育体育的高效教学。

4 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德育体育研究内容非常繁杂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实现对其内容的更新与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逐渐碰撞且融合,使得现代学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及德育体育教学环境逐渐复杂,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德育体育教学现状,各学校及社会应以自然、社会、文化为教育背景,深入探讨其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德育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德育及体育的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储涛.身体德性论: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篇7

摘 要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了不断的冲击,对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着相应的不利影响。基于此,为了在现代社会更好地传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文在研究中尝试勾勒合适的传承与发展路向,为续存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壮族 困境 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经济功利给我国带来了快速的物质财富积累,但是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严重破坏。同时,全球化进程也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西方文化影响着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深受影响,逐渐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之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受到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影响,逐渐走向发展的困境,出现文化碎片化现象,亟待学理认知,寻找出路,以促进其健康绵延。

一、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困境展演

(一)现代西方体育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

现代西方体育已经占据我国体育开展的主流,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到学校体育,无不深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尽管健身效益有所提升,但是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对于广西壮族来说,在壮族的聚居地,人们通过与外界沟通交流开始了解并接纳现代西方体育文化,逐渐主动参与到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一系列现代体育活动中,在学校体育中中将现代体育活动作为教学重点,致使民族体育走向边缘。此外,各种相关现代化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在社会大众之间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健身观念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并且在广西与外界交流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受到影响产生了一定的转变,从传统的故步自封转向现代社会的热情开放,壮族地区少数民族民众对现代体育的认识和认同逐渐加强,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现代体育活动中[2]。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对该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在此社会背景下,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现代性,通过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融合开拓新的发展途径。

(二)现代社会青少年对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度偏低

随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特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接班人――青少年群体开始面临着来自现代社会体育思想的冲击,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相关体育活动也必然因为缺乏相应的时代感而受到忽视[3]。调查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传统的壮族民族体育活动只有少数人在参与,除大型民族传统节日外,青少年群体更愿意与现代体育文化相接触,发展自身现代体育文化技能。从长远看,青少年群体的这一生活观念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必然会导致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严重影响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竞技体育文化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逐渐加强,社会大众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的诉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国际体坛,不再热衷于从国际性的竞技比赛中争取奖牌,而是开始认识到挖掘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把将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社会推广作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新目标[4]。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必然随之受到响应的影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作为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强势的文化之一,必然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事实上,在我国壮族聚居地,绝大部分曾经广泛开展和流传的传统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被西方社会的竞技体育项目所取代,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争意识和超于对手意识,也对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的体现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可以说,西方现代体育观念的全球化不仅导致世界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体育文化出现同质化现象,而且还对各国社会大众的体育价值观念产生着相应的影响。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下被逐渐同化,也逐渐丧失了发展的原能力和机遇。也就是说,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与强势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相比,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极易在不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丧失主体地位,陷入发展困境,最终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逐渐走向消亡。所以,现阶段,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5]。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诉求

就当今社会来说,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社会中的竞技体育文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体育文化的主流,具有绝对领导地位,并且从近代社会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健身观念和生活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与外界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少数民族社会大众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受到这种普遍性社会观念的影响,对现代体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程度不断提升,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般在旧社会,受到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人们只有在农闲时期适当的选择参与民族体育活动,这种活动开展目的基本为娱乐和休息。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休闲体育观念也开始向健身体育观念转变,不仅希望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自身心灵美,还希望获得更大的形体美[6]。可以说,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能够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健身活动也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地体育项目的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过分强调体育活动高度娱乐性,转而关注体育锻炼的实际效果。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传承和发展,也应该重点关注体育文化的健身性和现代性,在保证体育文化民族性的同时,促使民族体育文化活动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壮族是我国汉族以外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广西一带,是我国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壮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其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反映之一,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在良性传承和发展,也应重视健身性和现代性,在保证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促进壮族传统体育活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

三、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向

(一)政府组织主导,注重投入与引导

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传承和发展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将其纳入到全民性的健身项目中,将传统的民间群众碎片化组织开展,转变为政府投入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并注重引导,形成常态性、规范性开展。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特别是一些带有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形式,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用于健身与娱乐,提升民族素质,对民族的强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7]。从壮族民族体育项目当前发展趋势看,其在社会群众中具有一定的根基,但是受困于现代化与全球化影响,需要政府组织参与进行支持与引导。同时,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自身民族性质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所以政府组织需要凝聚懂得民族传统体育的专家,探寻发展的决策方向。基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视,加大政策支持,通过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持,打开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其现代化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将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有机集合

现代社会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旅游业作为经济性和文化性较强的经济文化事业,其基本发展趋势表现出对文化内涵、形式的重视以及对建设发展过程中细节文化性的关注,一般情况下,旅游项目的文化性越强,竞争优势也就愈加明显。而对于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说,其要想在现代化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加强社会大众对其的认识,获得广大社会群众的认同[8]。所以,将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增强旅游业的文化竞争力,也能为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宣传机会,促进世界各地来广西旅游的人们了解与参与壮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来,使其传承工作获得新的发展局面。

(三)构建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博物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开始追求自由、快捷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忽视。所以,现阶段,十分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传统文化传承生态博物馆,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博物馆,人们能够系统的了解壮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史,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使社会大众心中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进而增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于实践[9]。同时,壮族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构建也能够让涉及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书籍、壁画拓本等得到良好的保存,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对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四)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壮族的宝贵财富,应该受到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以学校教育的形式,为其传承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学校是体育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摇篮,是促使原始民族体育形态逐渐走向社会化、规范化和普及化的重要途径。将民族体育文化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能够使其转变为现代文化教育活动中的必要构成元素,最终使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发展成为人类体育活动的重要分支。在实际操作上,壮族地区学校可以参照跆拳道、柔道等项目进校园的基本方法来对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适当的改良,使其更加适合教学、基本训练和竞技的要求,进而以学校为依托向青少年群体进行普及与推广,使其受到更多人的认同,为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了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保障。因此,广西壮族地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为其构建优质的传承发展环境,并为传承壮族传统体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结语

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应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多元挑战,仅仅依靠政府组织很难实现其良性传承,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专家学者参与、社会民众融入等构建立体的传承体系。所以要想在现代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从多角度入手,全面调动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维护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为区域民族体育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必凯,何卫东.广西花山岩画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5(4):51-54.

[2] 唐凯兴,黄克赞.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伦理思想析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1(2):149-152.

[3] 陈炜,许莹.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以田阳舞狮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03(3):94-99.

[4] 许莹.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以田阳舞狮为例[D].桂林理工大学,2012.

[5] 陈支越.试论黑衣壮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性特征[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3):36-38.

[6] 王学军,高大千.新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8):50.

[7] 王智慧.图腾崇拜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J].体育与科学,2012,33(6):12-17.

篇8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健身气功以及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性。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论述了目前健身气功在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为健身气功推动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健身气功 高校 体育文化

健身气功简便易学,对场地器材没有特殊要求,便于普及。它的健身效果明显,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学生接触健身气功后就会对健身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项非常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适合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就目前健身气功的特点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论述,将丰富和发展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推广的理论。

一、健身气功的特点

传统的健身项目(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经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之下,传统健身气功虽然不是体育赛事项目,但它有着独特性,且至今仍被广泛流传。

首先,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是养生。如“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易筋经”有变通、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即通过拔骨运动达到伸筋的目的。从现代运动学的视角来看,易筋经就是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等来提高人体肌肉、肌腱等组织的韧性和力量。而“八段锦”也是通过刚柔相济的动作,调息等方式来保健强身的方法[1]。总之,养身健体是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在当今追逐功利的时代,健身气功不争胜负、非功利性的特点比竞技体育更适合使高校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得到沉淀。

其次,健身气功的可参与性比较广泛。健身气功动作舒缓,几乎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人,身体状况一般的人即可参与,这与竞技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八段锦”和“易筋经”的动作难度、强度适合于大多数人。“六字诀”更是以吐纳、调息为主,它对人的体能、身体机能几乎没有要求[2]。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3]。体育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亚文化。由于体育具备了文化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性特征、创造性特征、适应性特征、限制约束特征等。还具备了文化的沟通功能、预测功能、判断标准功能、激励功能、生存功能等。同时,体育还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由此可见,体育被文化所涵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实践,谋求身心发展的一种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指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之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及其生存环境。可见,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体育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多层次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价值文化形态五种基本形态[4]。

健身气功走向世界不但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这会对传播普通高校体育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健身气功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它对人的身心的有益之处已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健身气功的传播使得我国这一悠久的健身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丰富高校体育文化,且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其次,健身气功传递着一种富有哲理的运动养生理念。健身气功不但以和缓、舒展的动作体系在所有运动中独树一帜,尤为重要的是,健身气功有着深厚的哲理基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的形体是生命的载体,气是生命的源泉,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生命。健身气功所倡导的形、气、神相辅相成的理念包含了中国哲学的生命观念和中医理论对人体的合理认识,如在高校中传播,显然会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再次,健身气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完善是健康的基础,健身气功无疑体现了儒家的观念,它强调通过修养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总的说来,健身气功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内涵也已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概念,这些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人生体悟和养生哲理既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也展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最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有较高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念己形成,并且有较强的自身锻炼能力,养成了一定的锻炼习惯。因此高校的健身气功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高层次,引领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体育人才与骨干。而且由于高校广大师生教职员工的学习与工作时间较为固定,健身气功活动较容易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健身气功在高校校园里的普及和推广,便于各种休闲、时尚、娱乐的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

三、结语

健身气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养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已经证明了健身气功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改善均有着显著的益处。练习健身气功能够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让人心无杂念、彻底放松、缓解大脑的疲劳、促进人的身心平衡。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设置不同的健身气功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优势,充分调动各学校人力资源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7(11):1504-1506.

[2] 魏胜敏.导引养生功六字诀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25-28.

篇9

关键词: 中国传统体育 人文特征 文化渊源

1.引言

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不仅起到强身、健体、娱乐的作用,而且起到教育作用,更是修身养性的有效途径,如武术、太极、气功、骑马、登山、围棋、象棋等。和现代体育相比,中国传统体育有它独特的优越性:第一,现代体育竞技性很强,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第二,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第三:大多数运动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如果方法不当就会造成运动损伤;第四,适合个人运动的项目很少;第五,它不适合部分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而中国传统体育就弥补了这些不足,可以使每个想运动的人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更有利于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现代社会日趋老龄化,老年人希望有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晚年,中青年人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压力大,需要放松身心,传统体育正好可以满足普遍人群的要求。且传统体育在运动和技术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只有当人们真正了解传统体育所具备的人文特征,才能更好地接受它、延续它、发扬它。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注重技术技能而忽略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研究传统体育中的人文内涵,可以丰富教育的内涵,使体育教材的人文内涵得到更好的挖掘与整合,使新一代的青年人通过这种教育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体育,从而使我国的传统体育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2008年奥运会的目标之一是“人文奥运”,即要以奥运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探析传统体育的人文特征,使更多的人明确传统体育的研究价值,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使中国文化事业更加欣欣向荣,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推向世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影响力。

2.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源远流长、延续不断,具有独特的人文特征。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使全民族思想、人格、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都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形成独特的民族的风骨与气度,培养民族品格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家、佛家与之并存发展,它们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交错融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在精神文化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结构体系;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情,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实践当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传统思想主要追求的是以下内容。

2.1礼。

在儒家词典中礼是一种正统的行为规范:“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由此可见虽然朝代在不断改变但指导思想并未改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要求人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可做出越礼之事。所谓“君君、臣臣、夫夫、子子”,儒家的礼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2义。

中国传统思想尚“义”,孔子认为要以“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在生死关头可以“舍生取义”,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且这种思想一直作用于中国人。

2.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人统一协调。孔子在《中庸》中表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天命、人性、道德、教化是一脉相通的,性属天、道属人,人道自天性中来,天是价值的总根源。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矣之,所以立命也。”他的观点就是人不需要祈祷,只要反求自身,尽心即可知性、知天,这样就使天与人统一起来“天人合一”。

2.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一种追求,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哲学和处世哲学。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颢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是一种非常高的精神境界,儒家认为处世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2.5修治齐平,君子至德。

“修治齐平,君子至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征。儒家主张“仁政”、“德治”、“为政以德”、“德之行辅”,道家虽要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但仍主张“修道、积德”,认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普”。《大学》云:“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德者,本也”,“富润屋,德润身”。“知所以修身,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大学》中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以内心的德为出发点,又回归于内心的善。八目指的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中心环节,“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这就是“修治齐平,君子至德”。

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体育是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以农耕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农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人追求稳定平和。这造就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冒险和开拓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社会发展起来的,随着封建宗法制国家的建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符合中国政治、经济和人们思想的要求,是我国几千年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它集宗教、哲学、人文、道德、艺术、科学于一体,对人进行全面教化,使中国的传统思想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使儒家文化成为正统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呈现出了巨大的惯性和社会影响力,其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具有明显的农业社会之农耕文化烙印。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由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演化而成的,以家庭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民族制度为背景,以个人修身实践为手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领域的体现,它与传统文化是不对等的互动关系:传统体育践行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在体育层面的自然反映。

4.传统体育的人文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是指:“武术、气功和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国近代体育史》何启君)它是在农业文化中繁衍出来的,具有农业经济追求平稳、和谐与宁静的特点,继而形成独特的人文体育观。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活动的灵魂与生命,它在人们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趣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人文教育是对人的精神、灵魂的塑造,更是对美好人生的塑造。在中国人文体现的是一种教化,一方面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另一方面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的基础,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理想,是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研究传统体育人文特征必然要对传统体育之人文精神进行研究。

传统体育的人文特征主要体现为:

4.1集德、义于一体。

中国特别注重礼仪,因此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都是以“德、仁”等伦理道德为前提。《礼记·礼射》记载:“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也,必先行引酒之礼。”孔子认为:“君子所争,必也射乎;辑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也。”他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这些特点在武术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武术讲究内外兼修,武德至上。人们往往把习武之人的道德看得特别重要,人们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来评价习武者。而习武之人也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下严格要求自己,形成了见义勇为、忠肝义胆的性格,现实生活中不断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光明磊落地去面对一切。他们大多先习礼、习德义,然后习武。“尚强重义”要求习武者在拥有高超武艺的同时,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即“内外兼修,修义统一”。最终在长期的修炼中领悟仁爱、守礼、信义、忠诚、宽厚的人生哲理,树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懂得爱国之德、处事之德、侠义之德和社会公德。

4.2人与天的和谐。

中国人几乎都认为天与人是互不相干的,把天单独地视为人类生存的生存本体,在“始生也者,天也”背后还暗含着养成之者“人也”的生命寓意。古人认为:“人头圆而脚方所以天圆地方,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他们用类比的方式把人与天看为一体,因此在体育中也愿“天人合一”,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两者相沟通,使个体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实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中国的养生体育,就是通过养生的方法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提高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从而充分发挥机体能动性,使人的身体和整个天地自然和谐,与四季变化相适应,在修身养性中培养自我特殊的生存能力和对外界物质世界的调理引导能力,以实现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的平衡和适应。

4.3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是我国传统体育的精髓。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即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这就是“人定胜天”,人才是天地的根本,这种思想在中国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所体现。如登山、赛龙舟等都是人们去征服大自然的运动,且这种运动注重锻炼人的身心,追求的是娱乐。在运动比赛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形成一种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人本与和贵的精神在这样的体育项目中充分体现。

4.4淡泊宁静,修身养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种淡泊宁静的体育锻炼形式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老子》的“守静”,《黄帝内经》的“精神内守”在体育项目中都有所体现,如太极追求的就是一种虚静状态,在“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气功追求的最高境界“化神还虚”就是以精神、意识达到虚静状态为标志。中国传统思想更有“重生贵己”的身体观,强调“崇德”利用“厚生”。《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认为“外邪”造成病患,因为“内伤”降低了机体的抵抗能力,“外邪”才乘虚而入,所以对“内伤”的防止极为重要。《吕氏春秋》指出人体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发生的病变,无不与气血的运行息息相关,“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认为生命运动的本质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等。在这些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保健、追求长寿是体育运动的一个主要目标。如“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追求长寿的运动方式。像现在依旧盛行的放风筝、登山、踏青等都是通过放松身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以达到修身养性、长寿健康的目的。

《大学》言:“致知在物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正心,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所以“志士仁人,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国人往往将个体融于集体,强调五伦,强调个人对宗族、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修身养性是一种追求,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4.5非竞技倾向性。

由于中国体育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之农耕文化烙印,人们习惯和谐、宁静及稳定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壮烈、惊险、刺激,更注重“真、善、美、和谐、统一”。即功夫讲“真”,用意讲“善”,技艺讲“美”,并使它们有机结合。这些在武术中有充分的体现,无论是身在其中还是观看的人都觉得是一种平静美妙的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重伦理、好中庸,强调“仁义”、“协和万帮”。“中庸为德,其玉矣乎”,“恶斗死,宁忍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舍功利取仁义,安于现状,不为人先。

中国传统体育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文化使中国传统体育的大多数项目都具有非竞技性倾向,如放风筝、踏青等几乎无竞技因素。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具有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蹴鞠。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国足球运动盛行一时,很多史料都有记载。《史记》载:“齐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但中国最终还是没有成为足球大国,其他有竞技倾向的运动也在历史长河中衰微泯灭,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体育不是独立的、纯粹的,它既是体育又是哲学,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体育的非竞技性。但中国传统体育的非竞技性使它更适合大众人群,如气功、太极、围棋、象棋、秋千等,使儿童、老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运动中来,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中华民族一直都有尊老爱幼的美德,所以传统体育的非竞技性是适合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育精神。

5.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的注释和渗透成为传统体育的精神特征,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更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体现。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发掘中国传统体育的人文特征,让世界看到它永恒的魅力,同时也要在不改变它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它在新时代的作用,以我们的体育精神影响奥运,从而影响世界。我们要传播传统体育文化,让中国的传统体育为世界承认接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过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传统体育在2008年大展风采,希望传统体育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李申.儒学与儒教[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5-100.

[2]崔建材,黄华.思想文明[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4-90.

[3]何启君.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39-68.

[4]沈刚,唐成.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444-446.

[5]王斌.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之哲学底蕴[J].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20-22.

[6]陈少宇.中国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J].体育学刊,2004.11-4:30-32.

篇10

城市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展城市体育文化对城市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体育文化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城市体育文化看作是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体育文化内容,包括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体育观念、内容、体制、形式,以及吸收并融入进来的外来体育运动的思想价值观。

文化组织视角任何一种社会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社会学一般将文化的结构分为文化元素、文化丛和文化模式三部分。文化元素也称文化特质是文化里最小的单位,即能单独发挥一项功能的单位。相关文化特质的聚合,构成文化丛。文化丛通常以某一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别的相近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它是一组在功能上相互整合了的文化特质。文化丛是可以传播的,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文化模式则反映的是一种特质或文化丛相互结合时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的形式反过来也反映着文化的结构性特征。它的形成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特性、风俗习惯等种种条件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使之与不同的社会中的不同文化区别开来。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因此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中国各地区就存在很大差别,久而久之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各个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具有城市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因地制宜的制定城市体育文化发展模式。

区域体育文化圈视角每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文化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模式和制度,形成文化的差异和变异。社会学家金波•杨和雷蒙•马克在《社会学与社会生活》一书中总结了三种原因:一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可利用的资源不同,发展的工具也不同,气候雨量限制了人们的活动。二是一个民族或社会被孤立的程度不同。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即各民族的兴趣不同。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导致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的理论基础上,拉策尔的学生弗罗贝纽斯最早提出“文化圈”概念,他在《非洲文化的起源》一书中提出“西非文化圈”以及若干属于这个文化圈特有的,即把这一文化圈同其他文化圈区别开来的文化元素。德国人类学家格雷布内尔在《民族学方法论》中系统探讨了这一理论与方法,试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比较。文化圈的界定是在一些人类文化的主要范畴上,如生活器具、经济活动、社会状况、道德规范、宗教活动上有相似之处的文化群体。奥地利学者W.施密特主张,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如东亚文化圈、北美文化圈等。城市体育文化是随着城市文化的产生、发展形成起来的,城市体育文化是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体育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继承发展和创新城市体育文化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逐步走向区位一体化,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内部各机制的协调运作,而且体现在区域城市的协同发展的方面。因此,以城市为基点,划定城市体育文化圈,根据城市体育自身发展现状,寻找合适的发展伙伴,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也是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苏北最大城市,同时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发展徐州的体育文化,既可以与连云港、盐城等苏北城市形成一个体育文化发展圈,也可以兼在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体育文化圈中寻求合作。黄瑞国、詹金添在《妈祖体育文化圈的界定及其意义》一文中将凡是信仰妈祖的区域内所发生的与妈祖文化元素有关的体育现象和体育活动,以及这些区域的体育赛事互动和体育文化产业合作等,称为“妈祖体育文化体育圈”。他们根据信仰民众所分布的地理位置来划分妈祖体育文化圈,有三个不同规模的圈的范围:第一圈是国内大陆省市信仰妈祖的国内大陆圈;第二圈是两岸四地的中华圈;以有关信仰妈祖所在的国家来划分可分为具有国际性质的国际圈,此为第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