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地方的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改革,从而使城乡教育出现很大差异。农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灵活运用差、知识面较窄、反应能力较低等。面对具有众多弱点的农村小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有一个共同感:对于一个问题翻来覆去的讲,学生一知半解或是完全不懂。为此,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不妨谈谈如下几点自我建议:
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相对比较差;学生获得的一些知识主要依赖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课外辅导;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大部分孩子怕羞、缺乏表达能力;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应从尽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方面,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心灵感化的过程中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引导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处处,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知识,知识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强迫性学习改变为主动的自愿性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数学是较为抽象而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讨厌数学,觉得数学难,没兴趣。对此,我们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视生如子,亲密接近他们,热爱他们,以爱心去教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把老师当成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激励和表扬会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教学科,化枯燥为有趣,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相反,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批评与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怕老师,这样学生就厌师厌课,从而产生逆反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研究书本知识,尽可能的将书本知识变为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或问题以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应用于各科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必须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即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了解学习内容,初步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做出“勾划记号”的一种方法。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听课才能学好数学课。听课是教学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掌握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听课。如何听好课呢?在听课时必须一心一意专心听课,不要三心二意的身在此而心在彼。在上课时,教师多次提到或重点强调的某些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抓重点,做笔记,将知识重难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最后要认真完成课堂练习,这要求教师布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的设计一些开放的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本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研究。
一、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大多数小学生都会感到乏味无趣,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巧妙设疑,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讲解“角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角的事物,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学生观察到的角进行动态演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与同桌交流意见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桌椅、黑板、练习本、课本、红领巾、三角板等物品的角,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和直角”。这种从形象的生活物品引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和动力。
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其思维模式主要是结合具体动作和经验的形象思维,并跟随相关动作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和做游戏等特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剪、折、拼、摆、画、量等,同时要求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各个感官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按如下程序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①拿出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认真观察比较,说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②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它的面积是多少?③试一试,用8个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有几种摆法?面积是多少?这样既能让学生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能感受到动手实践的乐趣。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分析、解决等各种能力,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解题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脑部思维侧重于具体形象,因此,对于这种复杂的图形显得力不从心。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简化问题。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和“量”,如果过于追求形式,过多使用多媒体,不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新鲜感,也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只有合理使用、适当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有益功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相信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肯定会结出丰硕果实,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是小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仍是习惯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但是这并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况且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发展。鉴于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内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尤其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首先,教师要注重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单一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重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改变授课方式哦。最后,教师要重视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灵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中。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同学们:二年级时候我们学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单位,还记得吗?之后教师可以过多媒体展示一张三个小朋友在讨论数学书厚度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等数据结果,填写到黑板之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结果。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结合了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既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激活数学课堂,使之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发展。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践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尤其是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活动以达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
数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研究问题,并深入课堂,得出正确结果。例如四边形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图形。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练习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交流,从中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四边形的判定,并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反馈,从而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在上述例子中,教师通过设置结合生活实际回忆、交流互动、探究、实践等活动,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创设各种教学活动,以达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最终达到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是以考试为主,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从学生各个方面入手,完善教学评价,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我国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全面的发展。
若要摒弃原有的教学评价,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二是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现有的评价体系完善数学课堂评价。比如说在教师在探究性课堂活动中,可以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从活动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入手。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表,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质量。另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完善教学课堂上的评价,重点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评价。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完善测评体系,注重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效、个人素质方面客观评价学生。这样才能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重视结合新课改核心思想和教学,细化、落实科学、全面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改变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此,教师要重视从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从而推动我国新课改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邓爱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134.
篇4
一、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
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倾向等,它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感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氛围变得开放和谐,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开发与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其次,教师要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要注重打造幽默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神经因素.
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这样一个小游戏:让全班男生与女生分成两个大组在两个不透明且分别装有同样多的白球与黑球的袋子里摸球比赛,看哪组能够摸到最多的黑球. 当男生组与女生组摸了几次之后,男生组好像发现了袋子中的秘密,大叫不公平,这时教师适时引发提问: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算公平?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思维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了,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为后面的概率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二、开发与利用生活实际教学资源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际生活中充满了很多数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可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激励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挖掘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如商品打折数据、促销广告、购物发票、手机话费、车票与衣服标签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这一方面体现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依托呈现某市场公布的蔬菜鱼肉价格表,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小丽与妈妈到市场买菜准备买1千克黄瓜、1千克白菜、0.5千克芹菜、1.2千克鲤鱼、0.75千克刀鱼、1千克精肉等,请同学帮小丽算至少要带多少钱. 通过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学生学会在复杂的信息数据中寻找自己的需要的信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此外,作为一名新型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知识,尝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安排引导学生自带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抽纸盒等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亲手将纸盒展开,观察纸盒的构成、纸盒每一个面的长与宽,最后计算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和. 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了.
三、开发与利用图片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展示生动具体的图片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系,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定义,并学会判断平移与旋转. 再如,学习比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张同样内容尺寸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哪张图片看起来比较舒服和美观,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引出尺寸比例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会感受到比例的重要性. 另外,在学习加减乘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丰富有趣的信息,如几杯牛奶和果汁、几个苹果与菠萝等等,在多彩化的图片信息里,学生的视觉得到了洗礼,学习起来也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再来分析数量之间的多少、倍数、分数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描述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既可以用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倍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四、开发与利用生成信息资源
篇5
【关键词】以学带教;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规则,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还要求我们立足和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根本,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以学带教”是立足于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棠湖中学“三段教学”的丰富教学经验之上而制定的教学模式。所谓“以学带教”教学模式就是要求以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在课中学生互帮互助以促进提高,教师讲解要富有创新,以学生的学带动老师的教,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这种“以学带教”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促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为小学生主体品质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造就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以学带教”的模式,在这里,简单谈以下几点个人看法:
一、充分树立主体教育观念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涉及到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能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主体意识较强的学生会开拓思维,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想象,加工转换,以全新的方式开拓认识新领域,从而带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自觉性是指学生自发自觉,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意识到外部的教育要求和自身发展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当作是自己的培养对象,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综上所述可知,创造性是“以学带教”的主要因素。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产生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比如,在进行“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过程时,我通过创设一个“帮助水果娃娃找数”的游戏来设计教学环节。首先我让每位同学扮成一种水果,同时每一种水果又代表了一个数字,当同学们听到自己可以变成不同的水果时,都瞪大眼睛,认真听讲,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问题。一个简简单单的游戏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又调动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就在这种良好的心态和环境下完成了有关“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较好的把握学生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参与,相互交流,在组织疑难问题中发挥主体作用
很多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事情,与数学课程教学并无多大关系。可是,“读”对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就是说,“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数学题意,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并通过查阅、阅读和实践去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并大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对于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设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求解答途径。比如,在教授“倍数和约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事,首先,引导学生们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阅读,并做出一定的思考,类似以下几个问题:倍数和约数可以单独存在吗?倍数和约数的关系一般出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阅读,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解答,教师可进行适时点拨并对某些问题做补充回答,如此一来,便充分发挥了“以学带教”的作用。
四、以学生为中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人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学是否能获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才能发挥学生们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也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要以真情并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厚此薄彼,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加以更多的鼓励。此外,教师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赞扬和和善的目光也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在学生之间树立起人格魅力和威信,只有获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学生们才会虚心、有礼的接受教师的教导,才能更进一步的转化成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的学习动力,这也是“以学带教”的前提所在。所以,“以学带教”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带教”教学模式带动着传统数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转变,随之,我们也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作出一定调整才能适应这种新时代的转变,所以,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弹性课堂,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中灵活应对各种课堂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我们不能排除这些“意外”,而是要把这些“意外”衍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学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是“以学带教”的三大基本原则,它强调是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打破传统观念,转变角色,成为一个好的指引者和组织者。具体说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旁观,同时适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用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有为”。
【参考文献】
[1]魏春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J].现代阅读,2011,12.
篇6
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 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20-02
教学艺术是教师熟练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你将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活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那就是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课堂导入体现“趣”字
导人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导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
一堂课的导人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全程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导人。其导入方式有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作、强化感知,或基础训练,以旧带新,或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寓教于乐……无不殚思竭虑,追求卓越。
例如:用“刘翔跨栏夺冠”来导入“速度”,用“姚明的身高”来导入“高度”,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人“年、月、日”,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中的“趣”字。
2课堂新授体现“实”字
新授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
首先,新授教学要充分运用迁移规律。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新知识互相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同化,即把新知识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二是顺应,即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接纳新知识。这两种作用方式都以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为前提。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其次,新授教学要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例如,用“刘翔跨栏夺冠”来导入“速度”,用“姚明的身高”来导入“高度”就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发生的过程。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速度或高度,获得其相关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速度或高度的概念。这样的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圆润自然,通达顺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新授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我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和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我完成了任务的40%。”;“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我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课堂练习要求“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课堂结束要求“活”字
篇7
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特点,进行了有选择的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用科学方法从感觉到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继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悬念等情境中慢慢进入思维轨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L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短短几句话,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用情境引入概念时也要注意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要注意感知材料的典型性,所呈现的材料必须尽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尽量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二、加强实践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托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有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结论获得的过程。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抽象出一般概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刚才还热闹非凡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托腮冥想,陷入了思考。有一学生站起来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三角形真的比四边形更稳定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操作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纷纷借助学具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四、联系实际运用,拓展概念
篇8
(一)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口算方法.
(二)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视算:
11-812-717-914-6
2.口算:
50+930+84+607+80
3.先说运算顺序再口算:
30+(11-4)40+(15-8)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教师边口述边板书例1的第一问,23减2得多少?(23减2得21)
师:你是怎么想的?(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3减2得1,20加1得21)
(2)以旧引新
师:23减2得21,如果用23减7呢?(教师边说边板书例1的第二问,23减7呢)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
2.学习新课.
(1)设疑引欲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23-7,并与23-2比较找出这两道题的不同之处.(23-2个位上的数够减,23-7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减法,我们称它为退位减法.(同时板书“退位”二字,把课题补充完整,然后教师放投影片,让学生亲眼看到从3根小棒中拿出7根不够拿)
师:3减7不够减怎么办呢?
(2)指导探索
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2捆,右边摆3根,想一想:要从中拿出7根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教师不加任何提示,以充分体现“放手”.教师注意行间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摆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①先拆开1捆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7根,剩下的3根和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6根,再把6根与1捆合起来是16根.
②先拆开一捆是10根,与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13根,再从13根中拿出7根,剩下6根,最后把6根与1捆合起来是16根.
③先拿3根,再拆开一捆是10根,从中拿去4根,剩6根,最后把6根与1捆合起来是16根.
④把两捆都打开,与3根单根的放在一起是23根.从23根里去掉7根还剩16根.
23-7=16
(3)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几种方法都对,因为得数都是16.那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下(如果被减数比较大是83或93呢)同学们得出了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把被减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十几的数,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所以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4)形成表象
师:你们讨论得很认真,请同学们按照第二种方法再用小棒摆一摆.(学生边说边操作)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是怎样摆的.
(5)概括算法
师:看算式,谁能说说怎么想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同时擦去其它方法的算式)
板书:
想:3减7不够减,从20里拿出10,13减7得6,剩下的10再加6得16.
师: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数不够减时,分三步进行计算:
①分——先将被减数分解出十几.
②减——用十几减去一位数.
③加——把差和剩下的几十合并起来.
(6)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2.课本第72页做一做第1题.做完后指名说第二行每道题的计算过程,教师同时把题目抄写在黑板上.
3.做一做的第2题:
想:0减6不够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简缩思维过程.
师:观察黑板上的每道题,想一想得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比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少1?(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将被减数分解出十几)
师:运用这个规律,怎样算就能又对又快呢?(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用十几减,十几减几等于几;十位上少1,这就是最后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用简缩后的思维过程把黑板上的每道题再算一遍.(同桌同学互相说悄悄话.)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减一位数是本单元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分散难点,采取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设计了3组复习题,20以内退位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带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做铺垫.通过找新旧知识的分化点,点明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并充分利用学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说算法.”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究新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理解减的方法,掌握口算过程.在“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通过讨论确认“最佳”的口算方法.
在掌握任意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迁移,学会整十数减一位数的方法,在学会一般的计算方法后,又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
篇9
关键词 教学行为 有效性 类型
1什么是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总和,从教师教学行为的功能和构成上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两层含义:(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直接的教学行为,即那些看得见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教学组织方法、课堂上的多媒体演示、亲自的示范操作、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等等,这种看得见的教学行为,具有较强的可感性,能很直观的展现课堂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结果,这种直接的教学行为在表达上既有教师的习惯因素在内,也有教师为了某节课内容而进行的临时创造性的教学行为表达。而这里的习惯性因素,使得这种教学行为有很大的无意性和不由自主性.而临时创造性的教学行为又有其不可改变的单一性和唯一性,只适用于这节课和这个教学内容,但它们的目的都归K在教学目的上,也就是说,无论哪种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一个教学目的服务的。(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世界观、价值观、意志力等看不见却可以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内在的教学行为。《孟子》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课堂教学的内在教学行为上,教师要始终保持自己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朱”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在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而教师所具有的这种高素质正能量的内在的教学行为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自己的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中能不露痕迹的传达出来,这种对学生持久性的影响,也有利于帮助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自己的教学行为,规范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熏陶影响下,能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有助于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2何为教学的有效性
从教学结构和功能上看,教学行为有特点:教学行为的目的性、教学行为的社会性、教学行为的规范性、教学行为的一致性、教学行为的创造性、教学行为的角色性、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其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教学行为特点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教学行为最直接的目的,教学行为必须有效,学生才能学到知识,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那么何为教学的有效性呢,也就是说怎么做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呢?
宏观概念上来说,所有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行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是指这样的教学行为带来的效果和效率,我们称之为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衔接流畅度、教学步骤的完成度、教学方式方法选用的适当度和准确度、教学活动组织协调的优化度及这些方面相互协调最终获得的教学效益的最大值。 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用最少的时间和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在内涵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效果、效率和效益。课堂教学除了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基本规律外,可以把教学看成一个工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生产产品所必须的材料,而学生学习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则是最终的产品,产值的多少决定了效益的高低,产品质量的高低又决定了产品的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看产量,即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付出多少及学生的参与度,而要看学生最终学会了多少,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质量和产量同时都高,才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有效果,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2)角色意识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点。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授课行为一定要有“对象”意识,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自教自乐中。只有教会了学生怎样学,才能更加有力的促进自己有效的教。
(3)课后练习的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最直接的体现。学生学会没学会,通过课后的练习,教师基本完全可以掌握。那么课后练习题在安排上要有科学性,要有目的性的分类:检测教学效果的习题型和巩固知识熟悉度的习题型。总的来说,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
3教师课堂上的行为有效性意见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行为,具体来说,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关系上,要体现出引导与帮助。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已经从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新式教学方法。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对学生来说更有效,更加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竞争。
(2)在师生关系上,要体现出尊重与赞赏。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不要以“我是老师”自居,态度上显出高高在上,要懂得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人格,同时进行必要的赞赏,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和谐的进行课堂教学。
(3)在讲练策略上,要体现出精讲与精练。题海战术练习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了,因此,在课堂的练习讲解上一定要用最简短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语言的嗦会造成逻辑上的模糊,对学生来说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同时教师要记住,信息时代,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能浪费别人的时间,教师的精讲和精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可用时间。
(4)在问题刺激上,要体现出创境与设疑。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必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学生对象,要进行适当的创设情境和设置有效的教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在关注差异上,要体现出分层与异步。学生的基础不同,自身条件等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同步的达到同一个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最终达到了教学目的就是有效的教学。
(6)在动态生成上,要体现出促进与应对。“动态生成”对应“预设”,教学行为实施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对教学过程的发展有个大体的预设,但因为教学行为是人在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差异与预设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促进与应对的能力和方法,利用动态生成的结果促进自己的教学效果的提升。
(7)在媒w运用上,要体现出整合与巧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范围。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教师要懂得如何把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改变过去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行为。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技术的运用上要做到“巧用”,千万不能画蛇添足,反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8)在学习评价上,要体现出发展和开放。发展的评价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成长着的小树,不同时期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要把学生的现在跟他的过去对比,看是否有进步。而开发则要求教师要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要看到学生的进步方面也要看到学生落后的方面,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对学生评价,对自己也要进行教学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要体现出反馈与调腔。对存在问题的有效反馈能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反馈要有针对性,该敏感的问题要谨慎处理,该马上解决的问题要马上进行补救。同时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不要总把目光放在所谓的“问题生”身上,要懂得适当的放和适当的收,压力要适当,才能起到效果。
(10)对待自我上,要体现出反思与改进。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而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进行中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而且在课堂教学后跟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全局性的反思与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4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下面以教学实例进行说明与阐释
例1,创设情境教学行为法:《角的初步认识》,创设情境:粗心的小明早上上学的时候,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同时利用多媒体把三角形的一条边挪走,之后问: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采用拟人的方法,把数学问题人性化,拉近了学生和问题的距离。
例2,作业上的分层次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要关注差异性。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玩过关的游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去一关一关的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义务教学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师的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努力使每个教学行为都能有效的进行,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将成为今后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10
1“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即创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需要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就是要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遵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既要看到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是教育的客体,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看到学生又是自我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师生角色功能的互换上,即教师从知识经验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经验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知识的主动探求和自主地学习。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应体现为民主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
2“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构建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主体性的教育思想,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主”原则。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他具有调控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和教育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经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三个过程”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和发展。
2.1积极引导,激发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讲述知识,教师要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指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教师的任务一是“引而不发”;二是“开路搭桥”。教师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创新的设计,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对未知知识探个究竟,从而引发学生自学的内部动力,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合,使知识“深入浅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学生常常把球误认为圆,他们把皮球、元宵与硬币、井口等混为一谈,当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如果事先准备好一个乒乓球,当学生的误解出现之后,把它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说明圆是一种平面图形,而球则是一种“体”。为什么有的同学把球误认为圆呢?学生思索着……这时我当作学生的面把乒乓球沿着接缝处分开,请大家观察乒乓球的横截面。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了:“球体的截面是圆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错了,而且知道为什么错了。
2.2学思结合,启发创新。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联想与归纳、类比一样,也是探索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更主要的是推测两类事物或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产生问题、引出思考,是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认知的迁移,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2.3有效组织,指导实践。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知行合一”就是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践的情境。①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毛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怎样找钱?这样对学生学习人民币的面值,角币和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帮助,也可以在课下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3“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