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7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近三年的调查发现,普遍就业率并不理想。2016年我国高校新增毕业待就业人数756万人。而调查发现,我国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但对于高校新增毕业学生并没有过多需求,很多企业宁愿付出更多资金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意低薪聘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从根本上分析,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的经验,往往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很多大学生培养了很长时间,能够胜任具体工作需要时,又很难留住此人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很多企业并不希望聘请刚毕业的学生。而从大学生角度调查分析,《2016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显示,62.5%的以就业本科大学生对自身的薪酬待遇并不满意。而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学生并不会考虑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是就业机会与期望不能得到统一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二、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予以高度重视
对众多高校指导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中发现,我国高校目前并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普遍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在大学生即将进入企业实践的时候,通过临时充电,为学生做部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不能让学生在短暂的课程学习中,马上树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方向上的内在联系。这是我国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的失误,也是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偏差。纵观就业率较高的学校,都是在入学之初便开始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而且职业生涯的课程内容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都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2、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沟通的机制
许多高校在就业问题上,没有提前向企业咨询具体需要人才的方向,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并不能?c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了很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往往是企业在岗位中不断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不仅耽误了学生发展,也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这是高校未与企业做好沟通的原因。
3、就业指导发展方向过于片面,没有利用更多的发展空间
我国高校目前还是处于向企业推荐学生的阶段,或者将学生推向社会后让其自己寻找工作机会。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更加不利于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可以有很多方式,即便是让学生灵活就业也要做好正确引导。而且多数高校也没能利用好高速发展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引导更多的就业渠道与发展空间。这不仅是高校的失误,也是社会实践工作的狭隘。
三、社会实践如何指导大学生就业
1、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在高校中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为辅助大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分析自身优势,找准就业方向,实现终身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那么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从重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开始。以下我们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进行分析。
首先,对学生进行MBTI职业性格测试。分析学生的性格确定适合就业的方向,是否时候该职业的发展。通过霍兰德SDS的职业兴趣测试判断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本专业中适合技术研究或者更适合行政管理。当能够确定学生在职业上的选择,以及发展方向后,便可以这对学生的特点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然后,通过测试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就业方向,以及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该方向的学习和实践。对于适合从事技术方面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进修,以及资质评定。而对于适合该专业上行政管理方向的学生,应当培养其在本专业之外进行更多的辅助专业学习,如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行政自动化等一系列专业的课程。从而区分学生的发展方向,令其发展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其进行不同社会实践工作的安排。如适合市场营销方面的学生,可以引入到企业的销售部门进行实习。而适合行政工作的学生,可以引入到企业的人力部门考察学习具体工作内容。那么适合技术发展方向的学生,也可以推荐到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学生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上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人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商议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指导和规划。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教学安排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也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定期进行跟踪指导。解答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以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其中普遍需要教师指导的方向,包括学生人际交往上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平衡好心态,服从企业的管理制度,学习企业的文化发展,学会和领导沟通,虚心向前辈请教。从而适应企业,适应工作岗位,应用社会实践工作。
2、重视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为其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那么为了让学生毕业之后顺利参加工作,就要从企业的方向考虑问题。企业需要员工,是需要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的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也需要高校与企业直接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增加交流,了解企业需要人才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为了与企业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一方面,专业教师要走入企业中,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到高校中来,考察高校专业教师对学生指导教育中的不足。而为了更好的促进双方合作,以及建立长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应当在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也可以聘请企业内的优秀员工,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不定期的访谈或者指导。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与双方合作,建立长期共赢的互动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
而企业方面也应当注重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领抢夺人才的优势。通过开展深度合作,不断促进双方合作的成果。通过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为企业创新提供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接收高校实践的优秀学生,为企业注入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从而不断提供企业员工工作状态的积极性,保障企业良性运转。而促?M双方合作,不仅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也应当大力扶持,通过优化相关法律,为双方合作建立高效机制。那么双方成果的合作,将成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方式。
3、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就业渠道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模式。而高校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内容也可以依靠不断扩大的网络资源。根据我国倡导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概念和意义,针对时展的需求和探索。为高校学生创立网络资源上的创新就业渠道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指导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发展空间,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机遇,而且要特别重视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网络资源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已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有一部分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专业技能的完善,可以通过自身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颇为专业的项目,利用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例如,一些利于生活需要的小发明,通过申请国家专利的认可,在网络中发起众筹,从而获得了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广泛的认可。为灵活就业打开了新的形势。而且调查中发现,很多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已经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在一些网络平台中销售部分商品,而且多数学生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些方式都是高校应当利用和推广的重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强大作用,完善社会实践工作。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包装和自我推荐,与社会资源开展高效的互动。现代企业在开展企业招聘的时候,更多会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推广进行招聘工作。在一些大型的就业网站,如51job和前程无忧等,都有很多大型企业的招聘信息。高校的指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寻找适合自身的工作机会。不仅要从专业方向上不断充实自身的就业能力,而且要从高校学习之初就在课余时间寻找相关专业的兼职活动。从而树立大学生自主实习的意识,以及不断丰富实践内容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的指导教师应当明确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要规避网络中一些负面的信息。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向上,纠正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正确思维,以及合法模式。
篇2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动作业——一种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学生主动作业指导意见》。
镇江市红旗小学学生主动作业指导意见
一、 主动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作业观:作业既是学生的独立学习,又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设计、讨论、实验、体验和交流等。
二、 主动作业的目标
1. 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基础性的作业形式,更提倡开放性的、研究性的、综合性的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设计的“质”。
2. 注重学生作业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主动作业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作业逐渐转变成自觉“需要”进而“喜欢”。
3. 作业应该重结果但更重过程,关注学生作业的态度,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4. 注重作业的评价,通过作业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建立激励评价的作业反馈机制。
三、 主动作业实施的要求
1. 按课时布置,并有明确规范的要求。课堂必须留有5-8分钟的作业时间,不得占用全班学生的下课时间。
2. 份量适当,符合减负规定。(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不得布置午间作业)
3. 内容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4. 作业的设计要精心,避免家庭作业的随意性,避免繁琐、机械、重复的练习,注重布置一些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实践性作业。
“指导意见”从作业指导思想、目标、实施要求以及主动作业的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理念,规范了教学(作业)行为,成为学校引领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行动纲领。
学生主动作业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有效教学的反馈机制。
1. 抓作业设计,提高有效性。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必须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和形式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
(1) 作业的针对性。针对目前学辅用书多而滥的情况,我校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作业,要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达标训练,必须对现在的配套练习(《补充习题》《练习册》)中的题目加以选择。为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规定同备课组可选购多种学辅用书(学生不买),结合学情,进行剪贴、拼盘、整合,在合作互研的基础上编制适量的个性化习题集,供组内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2) 作业的层次性。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要关注“扬长培优”的学生,更要关注“无长有短”的学生,提倡教师设计“小灶”作业,如让“有长生”做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少数学困生设计一些专项训练,安排一些基础题,逐步提高他们的生长点和自信心,这样,增强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 作业的多样性、综合性。在设计作业时,我们提倡老师在作业的形式上注意多样性,在作业的内容上体现综合性。既有笔头作业,也有口头作业,如讲故事、复述等,更有实践性作业;既有长作业,也有短作业;既有单纯的学科作业,也有综合性作业,如写小论文,办报纸,写采访报告、观察日记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追求“有效性”作业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作业态度、作业习惯、作业的能力影响着作业的实效性,因此“怎样练”就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巩固的目的,从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体现作业的有效性。
(1) 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培养一个良好的作业习惯却不容易,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从小处着眼,抓好学生的作业习惯,如作业前复习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审题、认真书写、认真检查),按时交作业的习惯,及时订正的习惯,遇到难题勇于思考的习惯,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惜时习惯……为了把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我校修订了教学常规,明确规定:每节课必须留有6—10分钟的作业时间,必须有80%的学生在课堂上、在老师面前完成作业。
(2) 培养学生的作业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点石成金不如送学生“点金的手指”,因此,只有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解题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倡导老师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读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给检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思考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 注重作业的评价、反馈,落实“有效性”。作业的评价、反馈是作业中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不抓实,必将导致功亏一篑。所以,我们在强调批改的重要性的同时(有发必改,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改必评),特别强调作业的反馈和教师的反思。
篇3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工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制度安排;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抓手;是财政部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以建设管理会计体系为抓手,引导、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的关键时期。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按照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的“4+1”有机体系开展。其中,“理论体系”是基础,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指引体系”是保障,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开发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示范;“人才队伍”是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信息系统”是支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支撑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咨询服务”是确保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
加强管理会计标准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单位提供有力的抓手,确保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单位中的应用效果,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标。
1.关于管理会计基本指引
2016年,财政部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将管理会计普遍规律上升到标准,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要素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提炼,为单位全面准确理解管理会计、科学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有利于加强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同时,《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构建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回答了会计理论界关心的管理会计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理论问题,统一了各方认识,协调了各方意见,为引导会计理论界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关于管理会计应用指引
按照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将应用指引划分为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营运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决策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和其他等应用领域,每一应用领域下再按照具体工具方法排序,即包含若干项工具方法指引。
3.关于管理会计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设坚持典型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统一框架结构、基本要素、质量特征等案例标准,形成案例规范格式文本的基础上,分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等情况,逐步提??若干管理会计案例,并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同时,既提炼总结管理会计整体应用案例,也针对管理会计的某些领域和应用指引中的相关工具方法提炼专项应用方案。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尤其是以深入实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抓手,积极指导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从记录价值向创造价值拓展,是顺序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管理会计体系应用
1.在应用环节上
管理会计贯穿于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个管理环节,融合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循环,贯穿于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的始终。在规划、决策环节,管理会计在业务活动开始就介入其中,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加工、通过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似定,从支持其定位、目标设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并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在控制环节,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设定定量定性标准,强化分析、沟通、协调、反馈等控制机制,支持和引导单位持续高质高效地实施单位战略规则。
在评价环节,管理会计可以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等,合理设计评价体系评价单位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估和完善,以持续改进管理会计应用。
2.在应用领域上
管理会计强调财务与业务活动融合,涉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领域,辐射单位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单位价值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战略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工具方法,从战略分析、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等环节,指导单位加强战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单位实现战略目标。
在预算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滚动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工具方法,促进单位提高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报告、考核的水平,促进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工具方法,促进单位优化成本结构,削减无效成本,拓展成本控制和分析维度,提高成本控制和分析精度,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在营运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等工具方法,强化营运控制,提高营运效率和质量,优化单位营运管理。
在投融资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等工具方法,降低投融资风险,健全投融资决策机制,优化融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专业发展的传承特征。从19世纪早期的“学院派”建筑教育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教育在德国包豪斯出现 ,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一直是本专业的核心之一,是提高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核心模式
1 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99―2005年,发展建设时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19号 )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七部委以教职成[2004]13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
1.2 第二阶段:2006-2010年,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提高质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1995年《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1.3 第三阶段:2010-2015年,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为抓手,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 (教职成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人〔2012〕9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
即将修订或出台的法规、文件:
修订《职业教育法》、修订关于教材建设的意见
颁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出台《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即将召开的会议:第七次全国职教会议
高职教育的教改已经从宏观发展到中观和微观,教改的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最紧迫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开发、专业师资队伍个体能力、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要素调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含
教育理念(基础要素)
教育目标(核心要素)
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可以含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基地、教学模式、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等。
2.1 关于教育理念、观点
高校的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
九融合:校长与厂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课堂与车间、作品与产品、理论与实践、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无法传授,只能靠训练来有效解决。知识是完成任务的工具,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知识本身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做事服务的工具。
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道沟,这道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有了知识,就有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教师观念上一个误区。
职业院校学生不是来泛泛接受知识的、盲目积累知识,而是来通过学习能在未来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
2.2 关于教育目标
专业课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不能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实施者。
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标准,不能以课本为标准。要教课,不要教书。从课本到课堂需要一个教学设计过程。
善于从直观实例出发,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先学后做”的习惯,采用“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
2.3 人才培养构建要素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叙述: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12号文)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9号文、12号文)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8号文), 与行业(企业)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12号文)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8号文件);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12号文)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8、9、12号文件)
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9、12号文件)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8、9、12号文件)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8、12号文件)
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8、12号文件)K
2.4 关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1)办学模式:校企合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宏观):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中观):
各学校细化(微观) : 123、 411、2+1、12368、333
(3)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宏观)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行动导向(中观)
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先学后做)(微观)
教学模式要适应培养模式,适应生产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实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4)教学形式
班级式(行列式、中心式、圆弧式)、分组式、个别式(个别交流、自学、独立工作式),现代师徒制
(5)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演讲、问题、讨论)、直观演示(实验、实物展示、实物分解)、实例讲解(案例分析、现场考察)、问题讨论(师生、学生、团队)、情景教学(模拟教学、项目、表演法、障碍排除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法……
(6)教学手段
场所、布局、媒体(实物、教具、视频、多媒体、软件、网上学习)
(7)教学组织
多学期、分段式地组织教学,选择相适应的形式、方法、手段
2.5 关于培养目标及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依据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具体标准。通常以较为具体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描述,包括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拓展知识与能力。
对培养规格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容:一是要划分清晰,不要混淆;二是不要遗漏内容;三是在后面的课程目标中能找到影子,前后呼应。
【调研:职业能力建设司(处)、行业、企业、人才市场、毕业生跟踪、教育领域等】
2.6 关于课程体系
(1)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第二阶段――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阶段――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2)课程体系构成
由文化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与工学结合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其中,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大体为1:1,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70%以上。
新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职场)
传统学科体系: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理论和实践分离开设(考场)
(3)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内容:课程标准、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评价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等。
其中:课程教学资源包含文本库(教学文件、课程介绍等)、图片库(设备图片、内外工作场景图片等)、音视频库(教学录像、任务演示、工艺流程、职业环境认知等)、动画库(业务流程、业务操作、法规宣传等)、案例库、素材库、政策法规库、行业特色资源库、考试培训库、习题库、试题库等。
2.7 关于考核评价
考核方式:自评、互评、主持(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等)评价;过程考核(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创新创意等)与成果考核(小结、展示与交流评价)相结合。
考试地点:教室、基地、在线考试等。
考试形式:笔试、面试、实操、成果展示、能力证据考核、免试等。
成绩构成:不同类型的课程,构成要素的权重不同。
3 结语
河南建职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为主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和管理人才)。
三个阶段(“2+0.5+0.5”)、三种课程类型、三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
双主体、双体系、双证书、双师、双基地
“三”个类型(学校、企业、学生)的人员或“三”个层次(领导、职工、学生)的人员“舞”动起来办充满活力的学院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螺旋递进、真题实做‘2.0+0.5+0.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19号)[Z].
[3]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Z].
[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
[5]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
[6]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七部委以教职成[2004]13号)[Z].
[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Z].
[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Z].
[10]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Z].
[1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
[1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Z].
[1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
[1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15]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征求意见稿)[Z].
[16]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人〔2012〕9号)[Z].
篇5
关键词:化学作业;分层设计;化学电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1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5
分层作业,是指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它倡导“以生为本”的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而设计的层次性练习题,目的是使所有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目前高中化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已经落地,考生除语文、数学、英语外,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化学学科由原来的理科必考科目转变为选考科目之一,随之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也发生改变。面对化学学考与选考,学生如何更好地选择与适应,教师如何更好地改变与创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不分文理科,班级中化学学考生和选考生并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个性差异相比以前更为明显,教师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作业模式,很难兼顾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新高考改革的关键词之一是“选择”,尽最大努力给学生选择权。因此我们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作业,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势在必行。
二、化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措施
1. 作业对象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确定作业对象即学生的分层类型为三种:第一种是确定只参加化学学考的学生,第二种是可能参加化学选考的学生,第三种是可能会在高校继续学习化学相关专业,有化学职业倾向的学生。
2. 作业难度分层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作业难度分为三个层次:A类:学考范围的题,全体学生必做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能了解、辨认、描述、区分、举例、比较,达到“知其然”;B类:选考范围的题,化学选考的学生必做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能理解、说明、判断、分类、归纳、解释,达到“知其所以然”;C类: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题,面向有化学职业倾向的学生,属于选做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及原理应用到新情景中解决问题,达到“应用自如”。
3. 作业类型分层
苏教版教材中设置“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旨在创造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因此作业设计同样要跟上步伐,改变形式单一、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的题型,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补充整理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有“说一说”、“查一查”、“做一做”、“试一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4. 作业数量分层
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不同,完成化学作业的时间也不同。为此,在作业数量的设计上要进行分层,只参加化学学考的学生要求完成的作业最少,一课时一般为10题左右,可能参加化学选考的学生要求完成一课时15题左右的作业,为有化学职业倾向的学生设计的作业最多,一般为一课时20题左右。
三、化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笔者以苏教版化学2专题2第三单元中“化学电源”的课时作业为例,谈谈具体的分层作业设计案例。《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学考要求)为: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发展要求(选考要求)为:能判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的流向,并书写电子反应式。作业设计过程中,笔者紧扣教学目标,严格恪守巩固知识不超“纲”,训练能力不超“标”的原则。
1. 常规性作业
案例1
第1题 A类: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对这种电池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铝合金是正极 ②铝合金是负极
③海水是电解液 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第2题 B类: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驱动LED发光的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氢氧燃料电池中OH-向b极移动
B. b端通入氢气,是电池负极
分层意图:这三题都以新型电池为背景,但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难度螺旋上升。第1题最基础,只要求学生判断出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即可,属于A类题;第2题考查了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属于选考范围,定为B类题;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一个陌生的化学反应和图中所给信息,综合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电荷守恒、离子反应等知识判断出电极反应式、两极的实验现象以及离子变化的物质的量,属于思维能力较高的题,定为C类题。
2. 整理性作业
案例2
A类:(1)请查阅资料,找一找在通讯、交通、医学等领域还用到哪些新型化学电源?它们具体的用途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有哪些优点和缺陷?
B类:(2)请根据你查阅到的这几种化学电源,尝试找出它们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C类:(3)在获取电池反应的基础上,请尝试写出以上几种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分层意图:本题考查了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第(1)题只需要学生做好整理和归纳,较为简单,定为A类题;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找出组成电源的材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定为B类题;第(3)题要求学生将资料提供的信息转化为化学原理,需要学生熟练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原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定为C类题。
3. 探究性作业
案例3
实验室有两瓶未贴标签的试剂瓶,分别存放着金属镁、铝。
A类:(1)请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至少一种方法要用到原电池原理),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B类:(2)请将第(1)题中所用到的方法能设计成原电池的,画出原电池示意图,标出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C类:(3)请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走进实验室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报告。
分层意图:本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运用课本知识和合理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小结,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精神。第(1)题需要学生掌握镁、铝的化学性质,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行区别,较为基础,定为A类题;第(2)题要求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准确写出原电池电极反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定为B类题;第(3)题要求学生走进实验室,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需要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定为C类题。
4. 实践性作业
案例4
B类:(1)请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制作一个或几个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的电池?请写出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步骤与同学们分享。
C类:(2)请根据自己制作的几种电池,对比发光二极管的亮暗,分析电池电流强度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层意图:本题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针对化学爱好者,定为B类题、C类题,而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不同进行分析、归纳、小结,难度更大。
四、 实施成果与思考
我们备课组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证明,分层作业的理念符合新高考要求,符合目前化学教学的现状,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明确了学考和选考的考查要求后,能够更准确地做出选择,为我校本学期实行的化学学考、选考走班制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增设整理题、探究题、实践题等题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作业真正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以及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值得思考的是,分层作业实施后,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变化,如何建立一套有特色符合我们学校学情的评价机制,是我们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为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号)、《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8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对象与范围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小煤矿是年生产能力30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包括基建、技改、资源整合及正常生产的各类矿井。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煤矿、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中的小煤矿和其他国有小煤矿,可参照《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116号)执行。
(二)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是加强小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国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90%左右,其产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突出,违法、非法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事故死亡人数和重特大事故起数占全国煤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对落实国务院确定的从*年下半年算起,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到2010年明显好转的目标,任务十分紧迫和重要。
3.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小煤矿是我国煤炭开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其健康发展,必须依法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现小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煤矿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状况。
(三)指导原则和目标
4.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要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点遏制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重特大事故;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管,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地方人民政府要落实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本地区小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5.在完成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工作任务的同时,通过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到2010年,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实现“煤炭工业‘*’规划”的要求。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小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6.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矿井设立矿长,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下同)等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矿长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生产、辅助单位要配齐具有相应安全生产管理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7.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小煤矿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下同)、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8.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小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制度;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障职工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落实职工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和组织事故抢救;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维护企业安全生产诚信。
9.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其中配备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并确保每班都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井下检查监督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10.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小煤矿每周至少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主持召开1次安全生产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办公会议决定事项要明确责任,形成纪要,并在下次会议检查落实,留有记录。
(二)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1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矿井设立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12.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规定绘制矿井相关图纸,图纸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与实际相符,采掘工程平面图每半月要实测填图一次,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严禁超层越界开采。
13.确保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严禁巷道式采煤,确保系统完善,运行可靠。年产6万吨及以下的矿井、年产6万吨以上矿井的一个采区只准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
14.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一通三防”专项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每旬组织1次对矿井全面测风,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应根据实际随时测风,严禁采掘工作面微风或无风作业。对风门、局扇等设施明确专人看管和维护。矿井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并确保传感器安装符合规定,系统完好,监控有效。采掘工作面要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工,及时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情况,杜绝超限作业。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必须落实“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掘进工作面实现“三专两闭锁”。矿井按有关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并保证有效使用。开采自然发火煤层必须落实综合防灭火措施。所有矿井都要建立防尘系统,落实综合防尘措施。
15.加强矿井水害防治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受水威胁的矿井和区域必须建立探放水队伍,配齐探放水设备。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对矿井水情调查,查明矿井和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水害防治的专项措施。
16.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技术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经专家论证,矿井在技术上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立即停止生产。
(三)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17.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生产、安全、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井下每班必须确保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带班人员要做到与工人同下同上,深入采掘工作面,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区队加强现场管理,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区队和班组。
18.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人员酒后或带火种等下井。要建立各生产、辅助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坚持作业现场带班,加强现场检查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从严查处“三违”现象。现场存在安全重大隐患时要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存在险情时必须立即将人员撤出到安全地点,并及时上报。
19.加强现场作业管理。每个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煤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向现场人员贯彻后认真执行,生产和辅助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对贯通巷道、排放瓦斯、处理自然发火、探放水等工作,煤矿技术负责人要到现场指挥和管理。
20.加强现场的顶板管理。井巷推广使用锚喷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金属液压支护,2008年底淘汰木支护,严禁无支护从事采掘活动。要建立采掘工程质量班组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当班的质量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确保采掘工作面支护优良和作业安全。
21.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22.加强爆破材料和放炮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爆破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爆破材料的储存、运输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非矿用安全型炸药;保证矿井爆破材料“领、用、销”的数据记录真实、一致;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规程》,坚持“一炮三检”(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分别检查现场瓦斯,瓦斯超限停止操作)和“三人连锁”(班组长、安检员、专职放炮员三人共同认定后,才许放炮)放炮制度。
23.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建立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年度达标计划和考核标准,努力实现小煤矿采、掘、机、运、通等系统及地面设备设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24.落实职业危害的防治。配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和防护设备与装置,认真落实现场防治呼吸性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切实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按标准为职工免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四)加强隐患排查的管理
25.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按有关规定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维简、折旧等费用,保证隐患整改的资金投入。每年制定安全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安全资金要设立专用账户,专款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要制定专门计划,落实资金,明确专人负责。
26.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煤矿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井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生产辅助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随时进行隐患排查。煤矿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每季度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提交隐患排查整改书面报告。
27.认真做好停产整顿、节日放假停产检修和复产验收工作。停产整顿的小煤矿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限期完成整改。节日停产放假或检修的矿井必须制定和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恢复生产前,煤矿企业要制定具体的复产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对员工要集中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煤矿整顿、整改完毕后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
(五)加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28.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制度。新建、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的生产规模,应符合煤矿建设项目产业政策。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必须由项目单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报有关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时期,各地区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新建项目。
29.实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编制《安全专篇》,通过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后组织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后方可投入生产,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0.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资源整合、基建和技术改造的矿井,必须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严禁资源整合期间突击生产,严禁基建过程中边施工边生产,严禁在改扩建区域进行生产。施工单位要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按照设计核准的建设工期组织施工,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建设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负相应的管理责任。
(六)加强劳动组织和用工培训管理
31.加强作业现场劳动组织管理。煤矿必须严格按煤炭生产许可证登记能力组织生产,实行科学的定额定员管理,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建立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对井下人员实行入井、升井登记制度,实时掌握井下人员情况。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杜绝两班交叉作业。
32.严格井下从业人员准入标准。煤矿对招用的井下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必须按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完成其就业前的培训,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为井下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严禁使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井下作业。
33.严禁以包代管或层层转包。煤矿不得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一律不得生产。煤矿违规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34.保证安全培训条件。煤矿要明确培训管理责任,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场地、经费、教材、教员及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确保按规定落实对职工的培训。自身不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小煤矿,必须与具备资质的培训基地签订教育培训协议委托培训。
35.落实全员安全培训。煤矿对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不少于72学时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并在有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实习满4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井下作业人员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相关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七)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36.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煤矿要制定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
37.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矿山救护队,配备救护装备;不具备单独设立救护队条件时,应当落实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救援。
38.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煤矿企业负责人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严禁发生事故后逃匿;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不得提供伪证和虚假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按规定及时存储或补齐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资金。
三、加强小煤矿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一)健全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
39.落实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政府作为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要完善小煤矿安全监管机制,充实和加强本地区煤炭行业安全监管力量,制订本地区煤矿安全发展的整体规划,研究制订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依法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推进小煤矿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施煤矿的整顿关闭。小煤矿要自觉服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40.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监察、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相互配合,统一行动,落实对小煤矿的安全监管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煤矿生产中的违法、违规和非法生产行为。对不服从政府依法监管,存在非法、违法行为的煤矿,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罚款、停产整顿、吊销相关证照、依法关闭等行政处罚。
41.严肃事故查处。严格依法依规追究事故责任人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发生事故的小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予以资质处罚:对发生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或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一次死亡1至2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暂扣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责令参加复训,合格的退还其两个资格证书,不合格的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对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一年内发生两起一次死亡3至9人责任事故矿井的主要负责人,吊销其《安全资格证书》和《矿长资格证书》,5年内不得颁发。
(二)扎实推进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42.加强组织领导。煤炭行业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层层抓好落实。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43.发挥员工监督作用。小煤矿要组织员工参与、监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特聘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制度,为群众监督员履行职责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员的安全生产现场监督作用。
44.发挥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典型事故案例和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予以曝光,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群众和媒体举报煤矿违法违规生产、重大安全隐患、瞒报伤亡事故等。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加强基础管理、搞好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篇7
问:《基本指引》的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基本指引》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件,其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4+1”体系,即,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加咨询服务市场建设。指引体系建设是其中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制定基本指引是指引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制定应用指引和案例示范起统领作用,应用指引的框架设计、案例库的体系搭建等都将根据《基本指引》展开。但是,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只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和基本认识的总结升华,并不对应用指引中未做出描述的新问题提供处理依据。
二是有利于加强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应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形成普遍适用的指导性标准,明确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和要素,为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准确理解管理会计、科学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
三是有利于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基本指引构建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统一了各方认识,协调了各方意见,为引导会计理论界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问:《基本指引》起草的过程如何?
答:《指导意见》印发后,我们立即启动了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研究制定工作,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秉承科学民主决策精神,进行了多次调研、座谈,历时近两年,制定周期长、制定程序严格完整、征求意见范围广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起草阶段。我们于2014年10月启动了《基本指引》起草工作,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利用前期研究成果,探索《基本指引》框架结构,提炼基本指引核心内容。随即,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座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指引》草稿。
第二阶段,形成讨论稿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借鉴了我部管理会计发展规划专项课题中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课题成果,并多次进行座谈,听取其他专项课题组、财政部管理会计部校共建课题组等意见;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深入海尔、华为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英、美国外管理会计专业团体,就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展开专题讨论,并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基本指引》的主要问题交换了意见,提高对相关内容的全球共识;征求了全体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和会计司司内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基本指引》讨论稿。
第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我们按照反馈意见和实务需要修改完善了讨论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于2015年12月29日印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3月31日,同时,专门向部内相关单位征求意见。此外,赴山西、河北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借助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听取了部分企业财务高管意见。截至2016年3月31日,共收到来自有关部委、部内有关单位、地方财政厅局、各地专员办、高校、企业、咨询服务机构、个人等各方面意见89份。总体上,大家一致支持财政部尽快《基本指引》,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并普遍认可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以要素为主体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希望我们抓紧推进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和案例库建设工作。
第四阶段,送审稿阶段。我们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整理、研究,修改完善后,再次组织专家座谈,就某些重点问题专门听取业内专家意见。综合各方意见后,再次召开司务会进行讨论研究,报部领导批准后予以。
问:《基本指引》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何?
答:目前,国际国内尚无成形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可供借鉴、参考。为保证《基本指引》框架结构及其核心内容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我们对国内外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系或规范等的概念框架以及相关著作等做了系统比较和梳理,并广泛听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咨询服务机构、国外管理会计专业团体、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管理会计课题组等各方意见。
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在《基本指引》中形成了涵盖目标、原则、要素等的基本框架,并以要素为主线铺陈章节。第一章为总则,包括《基本指引》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管理会计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总则中提出的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这四个管理会计要素进行了展开;第六章为附则,包括《基本指引》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等内容。从公开反馈意见来看,各方普遍认可《基本指引》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的,认为其逻辑清晰完整,内容科学务实,重点明确突出,对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具有指导意义。
问:如何理解《基本指引》中四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
答:《基本指引》总结提炼了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这四项管理会计要素。这四项要素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机体系,单位应在分析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全面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并提供有用信息,生成管理会计报告,支持单位决策,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其中,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单位应用管理会计,首先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包括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管理会计建设和实施相关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信息系统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法律等环境。
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开展。在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的基础上,单位应将管理会计活动嵌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环节,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闭环。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
管理会计信息是开展管理会计活动过程中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基本元素。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活动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旨在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满足管理需要的信息,是管理会计活动开展情况和效果的具体呈现。
问:《基本指引》是否强制执行?
篇8
为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我市煤炭产业退出转型,依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特别规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和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煤矿整顿工作。坚持明确主体,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管,加大整顿力度;明确责任,加大安全生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加大政策引导,鼓励煤矿退出转型;加强领导,完善煤矿整顿转型工作机制。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有序、稳定、规范、安全地推进煤炭产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确保“十二五”底前全面完成煤矿转型任务。
二、明确主体,强化责任落实
(二)县、区政府作为深化煤矿整顿,促进煤矿转型工作责任主体。要根据全市“十二五”煤矿退出转型总体目标的要求,制定本辖区内煤矿整顿转型具体工作方案,并做好组织实施和煤矿转型的社会稳定等工作。
(三)各级煤矿监管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对煤矿安全及工程质量管理较差,人员素质、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应积极探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委托技术力量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进行托管,提高矿井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各煤矿企业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安徽省煤矿安全供用电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皖政办〔2010〕36号)、《关于加强地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深化整顿关闭工作的规定》(皖经信煤炭〔2010〕174号)等安全生产相关规定,完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严格领导干部和安全管理人员轮流下井带班制度,每班必须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井下现场带班;加快推进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尤其是要用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全面推广井下人员管理定位系统,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进一步完善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等,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三、严格监管,加大整顿关闭力度
(五)加强煤矿劳动组织和用工管理。各煤矿企业招收井下从业人员必须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工伤保险及其他法定险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一经发现违法违规用工,立即依法实施停产整改。
(六)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尤其是顶板管理。井下主辅巷道必须采用锚喷支护和钢支护,严禁使用木支护。回采时必须采用正规的采煤方法,严禁采用局扇回采。一经发现违反规定,各相关执法部门要立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七)加强煤矿瓦斯管理。全市所有煤矿企业必须安设瓦斯监控系统,并对各类传感器进行定期校验。井下安全设备传感器、分站的数量必须满足井下实际需求,并保证正常运行。一经发现违反规定,各相关执法部门要立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八)12月1日前,所有矿井必须达到二级以上煤矿安全质量标准。逾期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要立即实施停产整顿。
(九)技改矿井在批准技改期限内,没有完成技改工程量或技改工程验收的,原则上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等相关手续。
(十)技改矿井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设计,自批复之日起,半年内未开工的,其批复结果自动失效。
(十一)技改矿井如果违反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违法组织生产或边技改边生产,县、区政府要立即依法予以关闭。
(十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停产整顿的矿井,经整改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和超层越界开采的煤矿,县、区政府要立即依法予以关闭。
四、明确责任,加大安全生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
(十三)煤矿企业因故停产,需经煤矿所在地县、区政府批准后,方可组织恢复生产。
当年发生2起死亡事故或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煤矿企业,县、区政府应依法予以关闭。
(十四)各乡、镇政府辖区内的煤矿企业,当年发生2起死亡事故或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县、区政府辖区内的煤矿,当年发生3起死亡事故或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县、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五、加大政策引导,鼓励煤矿关闭退出转型
(十五)市政府设立煤炭产业转型奖励财政专项资金。对“六证齐全”、采矿许可证未到期,同时与县、区政府签订提前关闭退出转型责任书的煤矿企业,按每万吨奖励20万元和提前一个月退出奖励2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十六)对2015年底前退出转型的煤矿企业,在我市投资、合资、合作非煤项目,只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均可享受市招商引资及相关优惠政策。
(十七)对退出转型煤矿缴纳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予以返还;国土部门征收的采矿权价款剩余部分,由国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规定予以返还。
(十八)对退出转型的煤矿原投资者在原用地上办企业,可根据土地用途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利用原采矿用地进行工业项目投资的,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
(十九)县、区政府要研究制定本辖区内煤矿退出转型的经济政策和监管措施,并加快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在转产扶持、经济补助、就业培训、困难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六、加强领导,完善煤矿整顿转型工作机制
(二十)全市煤矿整顿转型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县(区)分级负责。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试行)》,根据洛江区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区小学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的通知》(泉洛教初[2005]33号)通知精神,我们抽调各基层小学教导主任协同中心小学领导、教研人员等组成两个评估组,于2005年11月2日至3日对全镇小学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评估。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材料、实地考察、个别交流、小组评议等形式进行检查评估,进一步规范我镇小学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强化教学管理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教学教研质量。
一、主要成绩:
(一)学校管理工作常规
重视课程计划管理。各小学做到严格按省颁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材和教师,并能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和执行课程计划及课程标准,力求在课程开设上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不偏向。敬德中心小学是这方面的典型,一直坚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其他一类区和建兴小学相对来说也较规范。
严格教学环节管理。①落实要求。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考核)都作明确的要求。②加强检查。各校重视对教学环节的检查和指导,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普检或抽查等形式,检查教师备课教案和学生作批改情况;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教师听课节数达到要求。
养成教育与“三风”建设有成效。各校能重视养成教育与“三风”建设,有日常规范评比细则,坚持每日评比,周小结,学期表彰。升国旗制度健全,国旗下讲话材料归档完整。
规范资料档案管理。各校都能重视档案管理。学籍档案设置齐全,有专人管理。重视把教学教研资料作为学校常规管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有专门的资料柜,分类建档工作较为规范。敬德中心小学还建立了资料索引目录,便于教学教研资料的归类存档和查找,取得良好成效。
后勤管理规范。各校环境卫生整洁,各室设置规范,器材排列有序。学校财产登记造册,大部分专用教室使用率高,有使用记录。
(二)教科研工作常规
教研氛围渐为浓厚。绝大部分的基层学校都能根据《洛江区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结合自己实际,制订可操作性强、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学期初认真制订教研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常规的教研活动;各校还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洛江区小学校本教研专题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切实有效地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敬德中心小学认真抓好区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即将接受结题验收;敬德、世壁、翁山、建兴还各有一个课题也正争取区级立项研究。各校还能认真落实《洛江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稿)》,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途径,着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是奕聪小学能发挥教师特长,开发并实施了“南音教学”这一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成效。
活动开展渐趋正常。各学校都能以教研组为载体,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听课、评课、议课活动,举行公开课、研讨课等活动,一类区5所学校教研活动形式相对来说较为丰富,既有听课评课、读书活动、经验交流,也有录像课的观摩研讨,还有针对某些教学实际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等。
评价机制初步形成。各校都能积极探索对师生发展的评价,评价机制初步形成。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等级加鼓励性评语加特长进行多元评价。
(三)教师教学工作常规
计划制订。各学校的教师对计划的制订基本养成了一种习惯,开学前或第一周就拟订好学科教学计划,大部分的教学计划具备了规定的项目,措施也较为具体,有效规范了教学计划的拟订与撰写。
课前备课。检查中发现,大部份教师都能做到提前备课,并有一周以上的储备课。教师对备课工作都非常认真,教案写得比较详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备课项目相对来说也较全,课时数较足。大部分教师逐步重视教学反思,能按要求认真进行,不仅中青年教师写教后记,老教师也能认真撰写,对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
课堂教学。这次评估虽未深入课堂听课,但从巡视、检查教师教案及平时的听课检查中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在课改春风吹拂下,不断学习、模仿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也逐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桎梏,推动着课改前进的步伐。
作业批改。很多教师能根据年段要求、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作业;绝大多数教师作业批改及时,有的还采取等级加鼓励性评语,并做好批改后的反馈和补救;作文批改注重面批面改。柏山小学语文教师对作业的设置和批改都比较有特色,是本次评估发现做得最好的一所学校。
课业辅导。很多教师都重视培优扶弱工作,做到计划、对象、时间、措施落实,并把主阵地落实在课堂,切实加强个别性指导。大多数学校在差生转化方面一直都较为重视,辅导差生工作到位,效果也较好,培优扶弱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考试考核。各校教师都能认真做好平时的单元检测,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各校教师都能自觉地严格遵守期中、期末考试及评卷的有关规定,近几年的期末检测和评卷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作弊行为。老师对试卷的评改较为认真,有批也有改,重视语言激励,个别老师连部分考试作文都附上了批语。对考试、检测后的简单质量分析,各校教师都能重视,不仅期中、期末试有较为详细的试卷质量分析,成文备案,平时的单元检测后的质量分析也逐步引起了重视。
二、存在问题:
1、规章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①相当部分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各校虽能积极探索对师生发展的评价,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但还很不成熟,可操作性不强。②有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未结合本校实际,只是草草订出来或是从别的学校复制一份过来应付检查;③部分学校领导忙于事务,检查督促不到位,一些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2、教师校本业务培训工作有待加强。①一些学校业务学习无目的、无计划,随意性大,次数不足,记录也不规范,有个别赶造充数的现象;②有不少学校未能认真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学习有针对性的业务理论;③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未能做到持之以恒,流于形式,且参差不齐。
3、教研科研活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①相当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仍停留在听课、评课等常规活动上,且大多局限于语文、数学,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很少或根本没有开展;②教研活动未能结合学校实际定出研究专题,未能抓住本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来进行研究;③少数学校领导忙于事务,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少,部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教师甚至把教研活动时间用来拉家常、谈时事等。
4、部分教师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①教学计划和备课方面。部分教师教学计划不规范,备课教案项目不全,课时数不足,有偷工减料行为;教案基本步骤不明晰,重知识罗列,轻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以抄代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体育、音乐、美术、自然、思品、社会等综合科目的计划、备课教案较少,或是编写过于简单;有部分教师把写教后记看作是一种负担,敷??了事;②课堂教学方面。一是有些教师教学行为不很规范,不坚持用普通话上课,坐着上课,个别教师教育学生欠耐心,有讽刺、挖苦学生现象;二是部分教师不思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模式陈旧,教学效率低;③作业布置与批改方面。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批改作业粗枝大叶,批语过于成人化、公式化、雷同化,没有针对性和鼓励性;有部分教师对作业错漏的补救不到位;④课业辅导方面。部分教师培优扶弱工作计划不周,措施不力,方法不灵,差生面大。
5、资料积累和建档工作仍要进一步加强。①个别学校不重视平时资料的积累,教学、教研方面的资料欠缺较多,为应付检查,生造、补写档案资料;②个别学校未设立有专门的资料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建档工作不够规范。
三、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学意识。一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抓好业务学习,立足校本培训,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的途径和方法。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领会课改精神,了解学科改革的新信息、新理论、新成果。向教师推荐课改方面论著,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1本教育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5000字以上,以进一步提高业务素养。二是抓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要求经常对自己的读书笔记、教案、教后小记、工作总结等进行反思,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总结的基础上提高。
2、严格教学常规,重视管理创新。教学常规的管理,是教学管理中一种相对稳定的管理形式,也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经常的管理活动。①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继续修订、完善《洛江区罗溪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意见》、《洛江区罗溪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检查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和《罗溪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细则》。各校要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完善或重建质量指标、奖惩方案及教师德、能、勤、绩考核实施细则,努力改革教师评价制度。②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各校要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课外活动、考核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全学期普查不少于三次,每月开展一次“四查”(查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听课笔记)工作,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师工作量化评估及奖惩挂钩。中心小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人员到基层小学进行常规检查评估。抽查的项目重在上课、备课、辅导与作业批改,抽查的形式以听课、走访学生为主。学校检查与中心小学抽查的情况及时通报、反馈,对被督查教师的常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反馈给学校,真正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③创新集体备课。各校一定要认真抓好集体备课工作,不求花样,务求实效。针对大部分学校每个年段只有一个班的实际,我们拟以整个中心小学一个年段为试点进行集体备课,每单元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通过研讨,集大家智慧,设计出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并输入电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实际,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案,并允许不用手写本的教案,减轻教师写教案的负担,让他们更有时间研究教学,从根本上摆脱教案与课堂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镇小学的教学质量调查,统一命卷、统一考务、统一评卷。对调查结果及时认真进行分析,写出诊断性的质量分析报告,并汇编给各学校,以利于及时整改,共同提高。
3、推进教科研,深化教学改革。①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要明确教育教学科研的功能与作用,把握好教育科研的运行过程,使之行之有效,真正实现“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办学思想。②营造教师参与研究的氛围。各校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健全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机制,重视科研骨干的培养,围绕学校教学实际,积极开展研讨与实践活动。要特别抓好教研组活动,加强教研组工作管理,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在执行常规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也就是提倡教师在常规工作中进行“行动研究”,常规工作中“行动研究”意识的树立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③认真抓好校本教研。认真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和专题研究。有区级以上立项(或申报立项)课题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课题管理,认真开展好研究与实验;没有区级以上立项课题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申报。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案例研究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重点研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验中教师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把学习、设计、行动、反思贯穿始终。教师应当在案例研究中研究学生、反思自己,既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又要借鉴、分享他人的经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专题研究要从本校实际出发,重点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有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4、规范档案管理,加强资料积累。档案资料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设立专门的资料柜,有条件的要设立资料室,对教学教研方面的资料,教导主任要亲自负责管理;要重视原始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及时收集、整理和分类归档。
篇10
关键词:独立董事;中国化;上市公司;完善措施
为了发挥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防止目前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全面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目前,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遇到种种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制约。本文认为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实现独立董事制度的中国化。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涵义和功能
关于独立董事的定义,不同国家和地区均有不同的界定。对此,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清楚地表明了独立董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独立性。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屡屡出现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现象。因此,现阶段独立董事的作用首先应该是监督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确保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独立董事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则表现在他们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除了拥有一般董事所具有的权利:出席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议权、报酬享有权、监督权等,中国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还赋予了独立董事六项特别职权:重大关联交易提前认可;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召开董事会;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公开征集投票权。
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国外成熟的独立董事制度,中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时间并不长,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有不少问题急需解决。
(一)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在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健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上“一股独大”,经营上“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则十分普遍。值得关注的是在部分上市的民营企业中一股独大的现象也很严重,家族控股非常普遍。这表明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大,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同时在公司内部,董事会与经理层过分重叠,也导致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平衡。缺乏多元化股权制衡为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发生不正常关联交易提供了便利。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过低,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即使想要履行职责,也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无法行使权利,甚至遭到罢免。
(二)独立董事薪酬问题
为了将独立董事这一制度真正推行下去。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按照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津贴的支付方式,大体上有两种类型:津贴和“车马费”,即独立董事每年从董事会领取的固定数额的报酬和每次参加董事会会议领取的交通费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独立董事的总体薪酬一般低于其劳动价值。回报过低,且承担的风险较大,这种薪酬与责任不对等的情况显然无法对独立董事履行职责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而从薪酬支付对象来看,独立董事直接从上市公司领取报酬,实际上就是从大股东手里拿钱,这使得独立董事对公司及公司的管理层形成一定的依附感,无形中使独立董事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这也是造成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重要原因之一,碍于情面,独立董事极有可能对公司违规行为采取沉默放任的态度,弱化监督职能。甚至与大股东同流合污,共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谋取私利。
(三)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冲突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英美法系“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即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既是决策机构又是监督机构。而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二元制结构,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独立董事作为一个新的外部监督力量,势必与原有监事会之间发生冲突。比较《公司法》和《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就会发现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存在着明显的重叠交叉。首先,两者都将公司财务的检查监督作为核心内容。把公司财务监督权同时赋予两个监督主体,这就产生公司机构关系混乱的严重局面。其次,二者都有权监督董事、经理的违法行为。然而,到底哪种监督机制起决定作用,法律却没有进行界定,这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再次,二者都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从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来看,在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后,对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定位与协调却只字未提。这势必会制约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发挥,并且影响到上市公司整体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措施
确保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制度的设计。因此,为了保证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国情下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完善中国化的独立董事制度。
(一)改革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就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而言,关键在于公司股权的多元化和合理化。也只有在股权相对合理的条件下,独立董事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为国有股的减持提供了一种快捷灵活的方式和可能性,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国家和法人持股比例,降低股权集中度,让股权制衡体现在董事会的运作中,为独立董事制度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截至2006年3月,中国证券市场已(拟)股改公司数量达700家,超过两市全部1354家A股公司的50%,市值所占比例达六成。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实现公司产权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手中若能掌握足够的股权,便可以以外部监督者的身份对公司进行监督,与内部执行董事抗衡,使公司治理机制不会因为内部人控制而陷入危机。因此,继续推进体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进程,既可以为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制度性基础,也是规范资本市场,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二)明确独立董事激励机制
参考国外企业的做法,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独立董事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采取固定报酬与股票期权相结合的方式。上市公司与独立董事签定合同时,可以根据该独立董事的以往工作业绩和社会声望,确定每年固定领取的报酬。同时,为了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必须对薪酬发放方式做出改革。独立董事的薪酬支付者必须是独立于上市公司的第三方,所有进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薪酬不直接从上市公司领取,而是由证券监管部门根据各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收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用于对任职的独立董事固定薪酬的发放。如今,股票期权已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激励方式。这种激励措施将独立董事的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相挂钩,将充分激发独立董事为公司经营出谋划策的热情和潜能。但是必须把握好独立董事的持股量。比较合适的数量是让独立董事拥有大约相当于该公司一个中小股东所持有的股票数量。独立董事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就会用心去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持股期限上,为避免独立董事与公司管理层合谋,操纵公司业绩,可以考虑将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激励采取延后支付的方式,将授权和行权时间安排在其任职期满之后。
(三)理清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
独立董事拥有对董事会决议的表决权,从而能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施加影响,具有一定与董事会和管理层相抗衡的力量,但是由于在公司治理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不能实施日常性的监督,信息不一定畅通。而监事会是一个常设性的监督机构,对公司日常运作比较熟悉,但是一般不参与公司日常决策,只是在事后对董事、经理的行为予以监督。两者结合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共同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立体监督体系。只要完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协调互补机制,完全可以变职能重叠为多重监督,提高监督绩效。首先,建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信息共享制度,定期召开只有独立董事与监事会成员参加的会议,相互交换信息,共同研究和探讨公司经营情况和发展。其次,建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磋商机制,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可以对公司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并建议对方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并且联合对公司特定的问题进行调查,交换调查结果和解决方案。再次。建立解决独立董事与监事之间冲突的机制,明确在股东大会内设立仲裁制度,就独立董事与监事之间的冲突进行调查、协调和裁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由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而引发的对公司监督机制的关注和尝试,在客观上会促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良性发展。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公司治理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辉,王承云.独立董事的中国化道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邓菊秋.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王立成.我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1).
4.龚兴隆,杨明伟.股权分置改革后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J].新理财,2006(6).
5.邵少敏.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6.许维利.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本土化[J].会计之友,2005(7).
7.朱锦绣.对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冷思考[J].特区经济,2005(6).
- 上一篇:大学老师年终述职报告
- 下一篇:村干部农业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