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羞怯;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羞怯是指在人际情境下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引发的不自在的情感和行为倾向[1]。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婴儿后期(2~4岁)就应形成自主性,战胜羞怯。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还因为羞怯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则会形成社交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体验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羞怯的个体由于不敢表达自己,易被同伴排斥,在班集体里难以找到归属感,因而易长期处于烦恼、压抑、孤独的心境,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可见,羞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积极心理学认为,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不仅包括传统心理学对人性消极一面的关注,通过对心理疾病的修复来使人达到心理健康,更应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挖掘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达到自身潜力的充分开发,从而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
国内已有对羞怯的干预研究表明,以心理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方案是改善大学生羞怯的有效方式[3]。遗憾的是,已有研究缺乏对初中生团体辅导效果的验证,而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发展性辅导研究甚少[4]。本研究将尝试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中,探讨其对初中生羞怯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取安徽省淮南市某中学羞怯水平较高的学生30人,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对照组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
2. 研究工具
羞怯量表:该量表由Cheek和Buss修订,共13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羞怯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α的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45天重测信度为0.88。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王极盛编制,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性10个维度,共6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
团体辅导活动效果调查表:该调查表由黄月霞编制,由6个单选题目和3个开放式问题组成,Cronbach’α的值为0.75。
3. 研究方法
实验组成员参与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共7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作处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分为创始、过渡、工作、结束4个阶段[5],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设计,以“去问题化”的视角看待每一个成员,从积极认知、积极品质、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四个方面对成员进行干预,以达到他们潜能的最大发挥。具体活动设置见表1。
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结果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羞怯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各个维度及总均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的差异比较
表3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五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成员自评
表4显示,所有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都是比较满意的,没有人对团体辅导做出否定评价,都喜欢参加本次团体辅导,认为参加此次团辅增加了对自己和别人的了解,使自己更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去,并能够将所学到的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愿意介绍别人参加这个团体。
调查表还包括三个开放式问题,分别对“我最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我最不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从辅导活动中我学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加以回答。在“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上,成员谈到喜欢的是团体辅导的氛围,这么多人可以在一起讨论,有辅导老师的指导,团体游戏活动非常有趣,并且认识了新朋友。在“最不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上,成员谈到活动太短,希望能多开展几次,每次时间再长点。成员在回答“从辅导活动中的收获”时,谈到了敢于主动开口讲话,不像以前那么担心了,学会了更乐观地看待问题,知道了怎样和别人交往等。
四、讨论
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干预下,被试降低了羞怯水平,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验证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在干预前后取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支持方面,团体辅导方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以心理资本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以“去问题化”的视角看待每一位成员,促进他们的积极成长,重视从他们身上挖掘优势。每一次辅导所设计的各种积极心理小练习,比如“优点轰炸”“快乐回忆”等,都有助于成员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设计方面,团辅方案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设计。活动注重趣味生动性,各个活动又遵循着由浅入深的自然发展。被试都是有着同样羞怯现象的学生,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产生一种“原来他人和我一样”的感觉,有利于共同探讨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交流,这样团体凝聚力也就提高了。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氛围营造方面,始终坚持开放性、包容性、支持性。羞怯个体内心渴望与别人交流,但羞于情感表露,压抑了自己的自然情感。而在团体中,历经7次的团体辅导过程,成员之间相互熟悉,能够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自我表露更加自然。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对氛围的营造尤佳,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宣泄情感、互相支持的互动平台,从而能帮助成员在团队支持中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6]。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切切实实地帮助羞怯的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也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好的启发,是一种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的方法。
[1]王晓乐.初中生自尊、羞怯与生活适应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6.
[2]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3]焦小燕,盖笑松.成长小组活动改善大学生羞怯症状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53-657.
[4]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97-402.
篇3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国内很多职业院校引入了团体心理辅导,并且其逐渐成为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快速地得到了推广和运用。近些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速,随着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学生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心理健康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充分发挥职业学院学生的个人潜能,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内涵。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对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人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发展良好的适应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学生之间的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其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团体辅导尽管与个体咨询不同,但是也是相辅相成,并不是相互排斥。为了使学生实现自我,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当时然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帮助当事人维护心理健康。而在职业学院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从而促进班级内交流。[1]第二,价值。首先,学生顾虑少。“成长性团体”减少了学生的顾虑,在团体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打消了职业学院学生对接受心理咨询的误解,并且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其次,服务对象多。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同时针对多位职业学院学生开展工作,而个体心理咨询一个工作单元职能对一名职业学院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对象多,影响广泛。同时,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帮助有着共同发展课题或相似心理困扰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另外,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是在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中体验,学生情绪高,大家围坐在一起,成员间相互鼓励、支持、帮助,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觉察、表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性与思考,令学生感到好奇。在团体中让学生感受到同学的温暖,为学生的生活打开另一扇窗户,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为职业学院学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已经逐渐成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能够缓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相对不足的现实矛盾。[2]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通过适应性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在新生入学后,为了帮助新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校园新生活,职业学院要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团体辅导活动,加深学生自我探索和了解,使他们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帮助新生进行角色转换,使他们尊重差异,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从而对学生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帮助。另外,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够在班集体形成初期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并且在团体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也能充分地了解到新生的个体特征和整体状况。如:在自画像环节中,新生对团体辅导具有很大的兴趣、热情,参与程度很高。他们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宽容待人,接纳不同;并且有人认为帮助他明确了奋斗目标,喜欢这个集体。[3]第二,通过特殊群体团体辅导,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对于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团体辅导可以采用合理情绪ABC、焦点等疗法,通过开展“我的宿舍我的家”、“贫困生自强不息”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职业学院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使他们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可贵之处,缓解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学习到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办法,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如: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有的学生看到比自己还贫困的同学,能够积极进行反思,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阳光;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能够反思自己的恋爱观,了解到良性心理行业行为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三,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通过广泛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弥补师资不足的现实矛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职业学院可以通过访谈、甄别等方式,针对全体职业学生公开招募,组成“我的情绪我做主”、“感恩父母”等成长性团体,使学生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分享,并把团体中的收益带回学习生活中。如: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有的学生认为人际沟通具有很多学问,要不断地练习;有些学生认为要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要感恩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要懂得珍惜父母和未来的岁月;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别人关注的力量,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教育,进而也增强了职业学院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相应的专业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团体辅导,应该结合其特点和需要,加强合作,才能做到长期化、专业化。
作者:吴晓芸 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政工作者的应用实效研究[J].科教导刊,2015(03).
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训练;自我效能感
1.引言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来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和教师、家长的“惟成绩论”思想的严重影响,多次的失败经验、错误归因、消极情绪等使学生经常遭受挫折,出现自卑、对现实不满等心理问题,最终造成自信心下降,即自我效能感低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与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和自我监控密切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与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相比,展示出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更多地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在低成就学生身上的表现尤为强烈。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十分重要的。
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中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操作及学习评价均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以“暖身活动”、“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等活动营造一种舒适、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活动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学生在这种学习情景中更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增强适应能力和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郊农村,城郊农村的人们往往是全国第一批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他们经济富裕,生活无忧,可是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片空白。同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师往往偏重于分数,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当作“思想品质”问题来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从我校入学新生的心理档案中发现,有9.1%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怯懦、自卑、抑郁、孤僻等,自我效能感低下,存在较大心理压力。
为此,对城郊农村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提高训练,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假设:(1)通过训练,学生的个人评价水平获得显著提高;(2)训练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训练前有了显著的提高;(3)通过训练,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训练前有显著的提高。
本实验研究旨在尝试寻找团体心理训练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中的应用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丰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辐射周边的学校作出一些贡献。
2. 实验过程
2.1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团体训练实验干预法,并在实验干预前后对被试进行问卷测试。
2.2 被试
本研究选取南海大沥许海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初一年级4个班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16人,共221名。
2.3研究时间
本研究于2004年9月完成第一次测试,于2006年12月完成第二次测试。
2.4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两个问卷,个人评价问卷(PE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2)。
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 PEI),由Shrauger编制,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选取其中的五个分量表:学业自信心、人际交往自信心、体育活动自信心、外貌自信心、交谈演讲自信心。采用4级评分法。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R)该量表包括努力、进取心、坚持性三个分量表。量表共12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1 表示非常不符合,5 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自我效能感越高。三个分量表的Chronbach α 信度系数分别为0.55,0.74,0.72,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各因子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70~0.82 ,明显高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0.43~0.44 ,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
2.5 研究设计
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我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如失败体验、归因方式、外部评价、环境刺激、难度等是否成为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的重要因素,及影响程度。
这里主要研究团体心理训练是否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将着重分析和调查团体心理训练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程度,并对学生进行二次调查,调查团体心理训练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6 实验程序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把同质的学生归为一组,然后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小组平均训练时间为4周,每周一次。每次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分别为:团体形成、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暗示等。活动以故事、游戏、讨论、角色演练、行为训练和分享体验等形式为主。活动既有室内又有户外的,有些还带到户外拓展基地进行专门训练。每次活动后都布置家庭作业,目的是使成员进行自我强化,写出自己在团体训练中的收获、感受、对团体训练的建议、练习团体中学会的新行为新技巧等。研究者每次都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建议增加或调整下一次训练的内容。
2.7数据处理
将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后,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3.0)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团体训练前后自信个人评价问卷(PEI)的差异分析
注:*** P
结果表明,学业自信心、人际交往自信心、交谈自信心得分在训练前后具有显著差异,训练后的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前。
3.2 团体训练前后自我效能感水平差异分析
注: **P
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的进取心、努力、坚持性维度训练后均显著高于训练前。
3.3 训练前后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注:*** P
表3结果表明,04~05 学年下学期各科成绩均显著高于04~05上学期各科成绩。
3.4训练前后各项比赛成绩对照
表4结果表明,05~06 学年度参加各类兴趣班的人数和获奖人数均多于04~05学年度。
4.结果讨论
4.1团体训练前后的自信个人评价水平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业自信心、人际交往自信心、交谈自信心得分在训练前后具有显著差异,训练后的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前。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了用积极、肯定、支持、建设性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善于发现并赞美别人的优点,愉快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篇6
【关键词】 心理辅导 隐性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4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心理辅导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数学校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却鲜有研究。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我兼职作了心理辅导工作。此外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也在考虑如何将心理辅导课程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是因为社会各界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的课程教学功利化。
在新课程培训中,我系统的学习了“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从书,其中《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一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该书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要反思总体学习方案中哪些学习领域才最有利于总体课程目标的实现?总体学习方案按照不同方式组织时,对人的发展各有什么不同影响?该书也对这些问题引经据典的进行了回答,但是因为理论性较强,对我校的课程整合缺少具体的借鉴意义,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化,而且在思考与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适逢我校心理咨询室筹划组建,作为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我也正在思考,如何让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教材、新理念,尤为突出的是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正在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步入人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在此前提之下,课堂心理辅导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其重要地位。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心理辅导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
首先明确一下“心理辅导”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其次明确一下“新课程改革”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导读》一书大致下了这样的定义,“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在明确了两个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后,我们再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心理辅导的内容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主要应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二是如何整合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管理是教师重要教学技能,这些问题在过去众多的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的著作中,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三是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业,提高自信与学习技能,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明确了两者的关系之后,如何进行整合呢?心理辅导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要教育者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念。进而树立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的新型教学观念。其次还要树立广义的知识观,认识到学习不仅是包括知识的贮存和提取,而且还包括知识的应用。第三,还要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即要认识到许多基本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二,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一个人需要大量的基本知识,许多基本知识构成其他能力,如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组成部分,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工具。第四,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正确学习态度的养成,以及合理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掌握。
如果心理辅导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话,我们会有如下预期:首先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教师不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手段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乐意学习,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教师教学有热情,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其次是学生加强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学会关注现实,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或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去消化理解书本知识,并且能动笔去写出自己的体验,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人格的提升。就像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被誉为“知心姐姐”的卢勤所说的那样,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用爱的感觉滋养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用爱的激情回报孩子。如果这样,我们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而是一个民族。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二十讲》许海新,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郑希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篇7
摘要: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而且关涉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在大学期间,针对心理问题,运用班级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对自己、职业和未来形成清晰的轮廓,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班级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1zcj316)
作者简介:郭增波,男,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研究、法学理论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67-06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也给日趋严峻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使本来就“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难上加难”。[1]然而,很多用工单位却叫苦招不到称心如意的职工,“珠三角”和“长三角”连年出现“用工荒”。[2]“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表明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错位,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不高,职业发展能力偏弱。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0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约占75.3%的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将来如何晋升和发展也缺乏设计。约有24.7%的同学表示做过设计,但有明确设计的仅占5.1%左右。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探讨利用班级心理辅导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最初的自我认识,到职业认知,再到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和灌输,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良的心理表现
(一)由学习和生活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自身及环境等各种原因,经常出现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复杂的情绪反应,产生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等心理焦虑。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6%未及时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的过渡,学习吃力,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约32.1%学生在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性格内向和不善交流而缺少知心朋友,产生许多感情问题;有18.2%的学生在学校就通过各种途径隐约获知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认知和经验,没有勇气甚至害怕去面对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挫败感以及对未来职业和社会的恐惧,使他们的心理产生焦虑,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
(二)因不能正确认知自我产生的心理问题
全面、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是健康的就业心理的基础,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身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产生自卑感;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则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自负。
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在大专院校中往往是较低的,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不如普通本专科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大学生[3],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占到受调查总数的87.9%。加之,因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基础建设落后,配套设施不全,学院规章制度不完善和师资力量偏弱等问题,使部分高职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落差,调查中,有约78.4%的高职学生对目前就学的院校不满意。由此导致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职业目标规划偏低。
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和社会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甚至超过了普通本专科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心存优越感,眼高手低,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
(三)对职业认识模糊引起的心理问题
清晰、明确和科学的职业认识是健康就业心理的必要条件。由于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认识模糊,造成职业认知盲区和灰色区。
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除了来自于课堂上专业教师的讲授,大多来自网络、电视和报纸的相关报道,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或不系统的。缺乏相应的职业体验,也限制了他们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知,继而导致对自己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职业兴趣的取向和适合自己个性职业种类的选择,很少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估,使得多数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特征认识得比较模糊(69.6%)。这种自我认知上的不足,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时的盲目心理。
许多高职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习惯性地依赖父母和老师,不积极主动计划自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热情,对于职业和就业,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主动了解职业就业的相关知识,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从而造成职业目标不明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认知模糊、自我规划意识缺乏。[3]甚至缺乏基本就业技巧,如整理个人推荐材料、收集和选择适合的就业单位,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等。在调查中发现,仅有20.5%高职学生因为喜欢而选择目前的专业,有57.9%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由父母做主选定的。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
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除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外,还可以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新模式。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人具有社会性特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要与各种人交往,建立各种形态的人际关系,而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这种人际关系的适应。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类心理问题就可通过从复原人际交往情景中重新纠正交往行为加以解决。班级心理辅导能够提供适当的社会交往情景,班级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彼此进行交往,相互启发和诱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和提高,发现自我,尝试学习和改变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团体性优势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强烈追求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希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渴望获得友谊和关爱,渴望得到同伴、父母、老师、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班级心理辅导这种团体形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热情。[4]
在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讨论分享环节,团体成员间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如一面镜子,通过别人从多角度来看待自己,不但发现自己的短处,还能发现自我的优点,从而比较客观地进行职业定位,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克服在面对专业和职业问题时的自卑、自负和盲从心理。
(二)班级心理辅导程序的人本性优势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及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将这些在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放回到类似的情境中去加以解决,既具针对性又简单有效。(1)班级心理辅导能够营造良好气氛,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组员心理产生安全、信赖和温暖的感觉,自己感到被他人需要和接纳,自然就有归属感。班组成员可从中获得力量与支持,在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增强自信,避免盲从和对他人的依赖。(2)加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学生会发现他人也有类似自己的问题,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减轻,甚至在参加活动中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他们之间也能够建立起互帮互助的真正情谊,共同克服和战胜在职业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3)班级心理辅导过程可以给成员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通过宣泄可以有效释放压抑性心理负担,恢复到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少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积蓄了许多不安和忧虑情绪,宽松、安全而又互相关注的心理辅导小组为这种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
(三)班级心理辅导形式的灵活性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辅导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游戏、观看视频、演讲、讨论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组织和实施
丹麦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者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在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除了在实施的不同阶段具有心理咨询相关技能和对团体氛围应有敏锐的察觉和组织利用资源的现场应变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质,如亲和力、客观、诚实、耐心、有同情心等。[6]
(一)制定辅导活动目标
班级心理辅导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最终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班级心理辅导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辅导活动的不同阶段,都要设定相应活动目标。
1.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通过心理辅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现理想抱负和自身价值的可能性。
2.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学院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极大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3.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心理辅导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克服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中的困境,提高长期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不仅实现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还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缓解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
(二)说明辅导活动方案
1.辅导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以自然班为一个团体,人数在30-50之间,并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成立5-8个讨论小组,每组的成员设定为5-8人。高职三年,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二年,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笔者认为,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机合适。在高职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和自己专业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心理辅导,无论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还是就业,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2.辅导活动共设计五套步骤,每套步骤设定四方面的内容,每套步骤活动时间为150分钟。
3.班级成员分别在第一步和第五步活动结束时填写“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其结果作为班级心理辅导事中效果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的指标参数。
4.辅导活动场所最好选择多媒体的教室或活动室,有利于开展活动,便于师生交流互动。
(三)设计辅导活动步骤[7]
根据所制定的辅导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设计出具体的活动步骤(见表1)。
(四)效果评估
活动效果评估是对班级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效性的评价,是整个心理辅导活动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不仅影响活动进程,而且,对于积累辅导者的指导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干预具有基础性意义。评估分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及反馈评估三次进行。(1)事中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个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通过观察或问卷方法对活动情况进行适时效果评估,能够掌握班级成员的个体表现和整体表现,并随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法、手段和内容,及时变换辅导步骤,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如在自我认识部分的自身评价环节,按花名册顺序请班级成员对自己做出评价,大部分成员都不愿开口,好像也不知如何开始。出现这种状况,辅导活动就难以进行,就需要及时变更辅导方法。改为每位成员在名字下面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对自己做个总结并写到纸上,纸收起来后,辅导老师按顺序请每位成员进行解释,就能顺利完成本环节的任务。(2)事后评估。班级心理辅导结束后,填写评估表,对整个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活动对班级成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以后举办此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对两次“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表明,班级心理辅导课程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积极作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比如,“本辅导是否有利于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学生回答“是”的比例由事中时的32.1%提高到事后时的70.7%;对“本辅导能否解决高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回答“是”的比例由15.3%提高到38.6%;对“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有意义吗?”,回答“有”的比例由9.8%提高到44?3%;对“本辅导对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回答“有帮助”的比例由13.4%提高到57.2%;对“本辅导对于大学的学习”,回答“有非常好的影响”的比例由7.4%提高到32.4%。(3)反馈评估。为了解班级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持续影响力,在辅导活动结束后的3个月到半年后,通过问卷、访谈或调查的方法,选取30名曾经接受过辅导的学生进行反馈,获得辅导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通过反馈,心理辅导活动对班级成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地面对人生和大学生活,逐渐克服了不良的就业心理,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经常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有了更加清晰和详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搜狐教育.就业现状:专科生不挑研究生不怕本科生遇尴尬[EB/OL].[2013-12-10].http://kaoyan.eol.cn.
[2]新快报.珠三角长三角齐遇用工荒部分企业缺工三四成[EB/OL].[2012-02-10].http://sina.com.cn.
[3]潘小莉.不良心理对高职生职业规划的影响[J].甘肃教育,2111(12):20,20.
[4]杨婉,邬瑞斌.应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科教文汇,2010(11):197.
[5]张彩霞.团体咨询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3-74.
[6]苏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中职生自信心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2(11):44.
篇8
最近几年,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教育部门规定:各级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条件开设课程的必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用专门的师资和固定的学时保障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高中生面临着很重的升学压力。在这种重大压力面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突显。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考试焦虑的缓解、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1团体辅导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作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该种教育模式适合学生的学情,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2.2辅助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班主任工作中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等于是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2.3学科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敏.农村高中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4,9:88~89.
[2]叶华文.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校园心理,2013, 11(2):114~115.
[3]赵娟.徐彩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2015,1:44~46.
[4]杨冰娟.探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 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201.
[5]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19~120.
篇9
【关键词】 行为,成瘾;心理疗法,分组;治疗结果;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17-03
Impact Evalu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nternet Addiction Adolescents/Guo Ming*,Yu Fang,CHAO Xue-lin,et al.*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nternet addiction teenagers,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preventing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Methods Thirty-tw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volunteered to receive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treated by group counseling and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The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and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were used to assess the impact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nseling.Results
Twenty-eight students finished group counseling.The effectiv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7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21%,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cores of
SCL-90,GSES and CIAS before group counseling(P>0.05).In the post test,the scores of SCL-90 and CIA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scores of GS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5).Group counseling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in improving scores of SCL-90 ,GSES and CIAS.Conclusion
Group counseling has obvious effect o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enagers.
【Key words】 Behavior,addictive;Psychotherapy,group;Treatment outcome;Adolescent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网民数已达1.23亿,其中学生占36.2%。国内研究报道,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10%左右,其中大学生为4%~13%,中学生高达15%[1-2]。网络成瘾最早于1994年由Goldberg提出,但至今对其诊断标准仍未达成共识。Mitchell[3]将其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网络成瘾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及身心健康,但现今国内外还缺乏防治网络成瘾的有效方法。为研究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治疗效果,探讨网络成瘾有效的干预措施,笔者于2007年1月开展了本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昌市大学、中学的72个班级共计大、中学生3 666名, 使用台湾大学陈淑惠等[4]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筛选出网络成瘾学生411名,其中有39人自愿接受集体心理治疗。39名自愿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CIAS≥78分,并符合Bread等[5]在2001年提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2)上网时间不超过4 a;(3)年龄在16~22岁之间。对上述39人按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为治疗组,按匹配条件选择1名学生进入对照组;反面为对照组,按匹配条件选择1名学生进入治疗组。入组学生配对的条件为:(1)性别相同;(2)年龄相差≤2岁;(3)网龄相差≤1 a。共选出32人(治疗组、对照组各16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干预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人退出,将退出者以及与其配伍的学生共4人不纳入统计范畴。故治疗组、对照组各14人共28名学生完成了全程的心理治疗,其中男生18名,女生10名;年龄14~24岁,平均(19.40±5.52)岁,网龄(2.95±1.10) a。
1.2 方法 治疗组接受为期1个月的集体心理治疗,每周2次,每次60~70 min,共治疗8次。内容包括:让网络成瘾的学生了解集体心理治疗的意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针对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主题交流和讨论,将性格、生活背景相类似的学生组建成团体互助小组,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共同努力,互相激励,强化积极的行为,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对照组的学生在治疗组完成干预后再接受集体心理治疗,为等待治疗组,在等待期间由相同的心理治疗师给予非特异性的支持治疗,支持治疗的次数、每次治疗的时间均与治疗组相同。
1.3 效果评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7]及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评定。SCL-90用以评估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GSES评估个体对有效地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主观感觉或信心,CIAS评估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上网行为。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结束时各评定1次。
1.4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均输入SPSS 13.0,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疗程结束后对28名学生进行评定,有14人不符合网络成瘾的诊断,其中治疗组11人,对照组3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79%,对照组有效率为21%,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显示,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
2.2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状况及上网行为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干预前SCL-90各症状因子、自我效能量表及CI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结束后治疗组的CIAS、自我效能以及SCL-90各症状因子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仅有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3个症状因子较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研究发现,治疗组上网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及SCL-90各症状因子在集体心理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在成瘾问题上,自我效能感一直被广泛研究,它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 继而影响成瘾行为的最初发展、改变以及保持, 能合理说明成瘾行为的预防、戒断和改变。研究证明,自我效能对吸烟、赌博和海洛因依赖等有重要影响,与游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8-10]。GSES在国际上广为使用,中文版的GSES也有良好的适用性,尤其是应用于大、中学生[7,11]。理论上,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缺少对处理生活事件能力的自信, 易发生逃避心理和依赖行为;而高效能感者对环境的控制感较强,可能成功应付个体面临的成瘾行为。治疗组学生在干预后自我效能水平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该研究的干预措施对预防不可自控的上网行为及促进社会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杨放如等[12]在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时,采用了SCL-90来评估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临床疗效。本研究也发现,干预前网络成瘾者除存在不可自控的上网行为外,还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以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较为突出。干预后发现,对照组学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不良上网行为及各种心理问题均有所缓解,且从2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及上网行为变化值比较可发现,治疗组学生的上网以及心理问题缓解更为明显。在集体心理治疗完成后1个月对2组学生随访发现,治疗组无一人出现病理性网络使用,对照组则有1例患者症状反复。表明集体心理治疗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自控能力以及上网行为有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集体心理治疗为成瘾的青少年创立了一个无压力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情感支持,集体中的成员可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借助集体的力量帮助自己矫正不良的上网行为,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而治疗者可在治疗过程中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且集体心理治疗较个体心理治疗要省时、省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这些优势都是其他疗法所无法比拟的。国内学者也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如杨彦平等[13]曾经对20位网络成瘾的中学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最终也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对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依恋有显著性疗效。白羽等[14]对接受集体心理干预结束后6周的网络成瘾学生进行随访,也肯定了集体心理治疗对网络成瘾者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学生经集体心理干预后强迫症状的改善不如其他症状明显,可能是这些网络成瘾的学生本身就具备强迫性素质,在短期内不易彻底改变。这也可能是导致他们形成网络依赖的原因之一。
此次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样本量偏小、未进行长时间随访等。另外,由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家庭教育方式、同伴间的压力、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15],这些因素会对团体治疗的效果产生弱化的作用,故本研究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参考文献
[1] 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96-798.
[2] 谢静波,汪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87-389.
[3] MITCHELL P.Internet addiction:Genuine diagnosis or not.Lancet,2000(19):632.
[4] 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剂量特性研究.台湾中华心理学刊,2001,45(3):279-294.
[5] BREAD KW,WOLF EM.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so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ation.Cyber Psychol and Behav,2001,4(3):377-383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7.
[7] 张作记.行为医学常用量表手册:特刊.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185-186.
[8] 马晓冬,郭本禹.成瘾行为研究中自我效能的几种类型.心理科学,2001,24(6):744-745.
[9] RYAN KM.The gambling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An initial psychometric evaluation.J Gamb Stud,2003,19(4):339-340.
[10]赵敏,李旭,王祖承,等.预防复吸方案对海洛因依赖者焦虑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 785-5 787.
[11]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4-295.
[12]杨放如,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43-345.
[13]杨彦平,崔丽娟,赵鑫.团体心理辅导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矫正中的应用.当代教育科学,2004(3):46-48.
[14]白羽,樊富珉.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47-250.
篇10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职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有关调查资料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专业课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专业课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专业课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职中专业课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这个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专业课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初中课程而言,职中专业课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专业课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专业课学习要求。
高二阶段是专业课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中阶段专业课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高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专业课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和学习辅导的目标,我在开展学习辅导工作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辅导——主要有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情绪、磨练学习毅力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喜欢上××课”、“学习是苦还是乐”、“成功之路”、“我的理想”等辅导活动,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学习方法辅导——主要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有一个小窍门”、“学习医生”、“学习格言集锦”“学习经验介绍会”等辅导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学习环境辅导——主要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适应及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创造的小天地”、“欢乐的留影”、“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小组”等辅导活动,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环境;
4.学习能力辅导——主要是开发、培养、训练各种学习能力。如开展“注意力训练”、“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想象力训练”等辅导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5.考试心理辅导——主要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掌握考试策略、减轻考试焦虑、做好应考期的身心保健与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在困难面前”、“放松训练”、体育锻炼、考试技巧知识讲座等辅导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三、学习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1、实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开展预防性、发展性辅导。根据目前较多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能力、身心健康、考试心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问题,因此,我围绕这些方面,加强对全体学生进行团体式的辅导。在每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如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等),按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次预防性、发展性的团体辅导活动。透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使全体学生不知不觉地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改善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果。 团体辅导可采用下列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1)讲授式,如专家讲学、专题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