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摘要: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集聚等基础条件,而且现代服务业集群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本文通过对典型CBD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的总结,提出了CBD现代服务业集群大致经历逐渐形成、快速集群、稳定发展和延伸扩散四个演变阶段,梳理出了CBD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特点,并命名为蒲公英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央商务区(CBD) 现代服务业 发展阶段 蒲公英模式
中央商务区(CBD)是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由于其产业发展特性,CBD也成为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高地。近年来,国内外CBD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在经历了逐渐形成、快速调整、稳定发展等阶段后,开始呈现出新的蒲公英式的发展特点。
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在市场自发形成CBD集群雏形后,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集群。其中,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愈发明显。在快速集群完成之后,现代服务业集群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产业促进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CBD功能区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CBD内企业的增多和集聚不经济的出现,区内企业纷纷外迁,现代服务业集群开始出现延伸扩散现象,更大范围内的、多中心的CBD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将重新形成,并呈现出“蒲公英模式”发展现象。
(一)集群逐渐形成阶段
由于资源、区位、市场、人口等因素,使得集聚经济效应、供需因素作用和市场发展过程等要素共同促成了CBD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形成。
美国纽约曼哈顿CBD的发展肇始于18世纪末,曼哈顿岛因其特殊的港口优势为货运提供便利条件,早期的仓储业和批发业在此自然集群。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为航运人员服务的金融保险业迅速发展。随后陆续有公司总部、专业服务事务所进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建成巴特利花园城,强化了其作为金融和商务办公中心区的地位。
(二)集群快速调整阶段
现代服务业集群逐渐形成之后,一般要经历集群快速调整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关联企业数量的增减变动呈现出量变的过程,这一现象在CBD中多为市场的自发作用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刺激所致。一般来说,CBD现代服务业集群快速调整通常会呈现出相关企业数量大幅增减、集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政府通过引导政策逐渐发挥集群引导作用等特点。
北京CBD金融业集群目前尚处于快速调整阶段。2004年白领服饰有限公司宣布从CBD迁往亦庄,其后北电网络、LG、摩托罗拉、爱立信、惠普等高新技术企业也纷纷搬离。2006年2月,曾经迁出的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从广州回迁北京CBD。2008年,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尔保证保险北京代表处等众多跨国金融机构纷纷入驻。北京CBD现代服务业集群整体呈现出调整优化态势。
(三)集群稳定发展阶段
在CBD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稳定发展阶段,集聚于CBD中的现代服务业数量仍在继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停滞,原有企业继续分享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增值。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辐射带来许多相联系的配套集群,形成较复杂的生态群落。
稳定发展阶段的特征是集群成员数量多,产业链基本完善,成员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集群内土地、能源、资源价格升高,服务企业间竞争激烈,集群呈现出特色鲜明的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状态。
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蒲公英模式
现代服务业在CBD内集群不仅会带来集聚经济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同时也会带来集聚不经济的排斥力和约束力。在一定的规模下,集聚经济起到主要作用,集聚利益吸引着大量企业集中在CBD;但随着CBD发展和规模扩大,将会逐渐显现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规模不经济现象。此时,CBD内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将会呈现出延伸扩散现象,呈现出蒲公英式发展特征,在更大范围内逐渐形成新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一)集聚不经济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延伸扩散
集聚不经济指社会经济活动由于空间过度集中所引起的额外成本费用或收益效用损失。CBD内因现代服务业集群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体现在交通拥挤成本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安全风险逐渐加大等方面。
伴随着CBD内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不经济效应,超出集群效应的规模适度递减,迫使一些现代服务企业将办公区迁往城市其他地区,而把企业总部设在CBD。从CBD内释放出来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将开始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开始新的形成过程,并逐渐延伸扩散成多中心式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生态群。
(二)集群结构演变成多中心空间布局发展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CBD的空间演变历程,可以把CBD的发展总结为区位发展、结构演化、功能发展、国际渗透等四个阶段。不同城市的CBD空间发展模式也不相同。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纽约CBD主要是继续保持曼哈顿地区现代服务业的高度中心化密集发展;巴黎拉德方斯CBD和伦敦CBD的现代服务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商务区的更新或扩展;东京CBD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是以丸之内为中心,有新宿、涩谷、池袋、临海四个副都心共同组成的网络式多中心空间布局发展模式。
综合来看,CBD的空间演变呈现逐步向延伸或跳跃式扩展的趋势。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在扩散的过程中实现了分散和集聚,城市空间结构也由最初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演变。从19世纪末至今,CBD先后经历了城市化、商业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郊区化、商务化发展阶段(20世纪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当前的多核化、集群化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当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选址更加灵活。CBD已经开始从区位上脱离城市中心区,在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区域产生新的城市功能中心,形成城市另一个核心或副都心。较大规模城市或历史性城市,如东京、巴黎、纽约等地形成的城市副都心,是与CBD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一个CBD与多个子CBD是共同构成城市服务业布局的主要网络。CBD新一轮的空间位移重新上演。
从我国国内CBD的发展情况来看,以北京市CBD发展现状为例,2008年5月,北京市金融办出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全力打造“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总体空间布局。截至目前,西城区金融街、朝阳区北京CBD、海淀区中关村西区、东城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丰台区丽泽商务区以及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等金融后台园区乃至顺义区国门商务区等不同形式的商务区都正在推出CBD式的发展规划,在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连续刺激和国际现代服务业产业梯次转移的帷幕下,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延伸扩散发展。 上述CBD现代服务业经历的集群形成、调整、稳定发展和延伸扩散的周期性发展阶段,类似蒲公英生长、展叶、开花和撒播种子的过程。这种发展方式恰似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延伸扩散方式。蒲公英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在肥沃、疏松、湿润、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发育良好,也适宜于城市环境,这和CBD现代服务业占据第三产业高端、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也有异曲同工之比。因此,本文以“蒲公英模式”来比喻概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四阶段发展特征。
参考文献:
1.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3
2.Richard Bearak.New York City’s CBD-Origi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2002
3.藤田昌久,雅克•弗朗科斯•蒂斯.集群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杰.中央商务区(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城市社会经济影响显著,同时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现实发展诉求强烈,推动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发展,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但目前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镇商业服务设施的关系不明,现行规范标准滞后、针对性研究不足,可以说本文针对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发展概况
旅游型城镇应当具备良好的旅游资源,配有旅游接待设施,交通条件优越,更为关键的是旅游业已经或有条件发展成为其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1]。本文研究的旅游型城镇以县城镇为主要代表,对旅游型城镇界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即旅游综合收入占城镇生产总值的5%及其以上。
通过对关中地区35个县市(包括县和县级市)近两年国民经济与统计发展公报相关数据整理发现,其中全年接待旅游人次超过30万的县市达21个,占全部县市总数的60%,这些县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省级、国家级旅游资源。但部分县市旅游业尚不足以成为该县支柱型或主导型产业之一,结合本文对旅游型城镇概念的界定,根据关中地区各县市国民经济与统计发展公报数据计算可知,扶风县、华阴市、乾县、凤翔县、岐山县、眉县、千阳县、麟游县、礼泉县、太白县、凤县和陇县12个县城镇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全县GDP总量的5%以上,因此,以上12个县城镇即认定为旅游型城镇(如表1.1、图1.1)。
表1. 1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旅游业发展概况
2 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中区域旅游总体上呈现人文古迹分布密集、历史文化价值极高,旅游产品附加值低、传统观光游占主导,中心城市孤立发展、周边城镇发展缓慢等特征。关中众多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处于快速兴建当中,相关设施配套存在许多共同问题,选取关中地区代表性的三个旅游型城镇扶风县、乾县和华阴市,对城镇商业服务设施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期对关中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较为深入细致的认识。
2.1娱乐康体设施较缺乏
总体来看,关中地区各旅游型城镇娱乐康体设施较为缺乏,部分娱乐功能缺失或配套条件较差,无法为外来游客提供较好的休闲娱乐活动,除核心传统景区以外缺乏其他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游客旅游活动内容单一;此外,目前的娱乐康体设施配套落后,也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2.2设施等级结构不合理
整体上关中各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与广大游客及居民的使用需求不协调,设施规模等级普遍偏低,需求量较大的中档服务设施数量不足,部分高档服务设施缺失。实地调查中,扶风和华阴需求量较大的中级旅馆数量不足,缺乏一定比例的高级旅馆;各类旅馆的经营状况随季节波动明显,特别是家庭式的简易住宿点除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外多是闲置状态。同时,扶风、乾县和华阴的餐饮设施也同样以中低档次为主,滞后于游客和居民的使用需求,中级餐厅数量亟待增加,高级餐饮设施应适当设立。
2.3业态形式传统、地方特色不足
对扶风县、乾县和华阴市居民随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通常选择城市集中(综合)商业区的城镇居民分别占到78.9%、64.3%和76.7%,但目前城镇综合性商业片区较少,整体上商业业态较陈旧、等级规模偏低、功能内容雷同、空间布局方式较为传统,以沿街商业门店为主,住宅底层商业形式尤为突出,缺乏大型商业综合体及新型体验式商业服务设施。
通过对扶风县、乾县和华阴市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和问卷调查显示,仅扶风县商业服务设施的特色性相对突出,但乾县和华阴市商业服务设施特色性不足,游客满意度相对较低。整体来说以这三个城镇为代表的关中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地方特色性亟待进一步凸显。
2.4旅游商品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关中各旅游型城镇旅游产品主要包括特色手工艺品和特色食品,此外扶风县依托法门寺佛教文化,拓展了部分佛事用品领域。但各城镇旅游产品的加工、展示和销售主要依靠景区内部及周边部分沿街商铺和摊位,普遍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观光和消费环境亟待提高,行业发展成熟度较低。
2.5旅游服务与生活服务兼容度较差
旅游性商业服务设施与生活性商业服务设施几乎完全分离,这是造成旅游性商业服务设施季节波动性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扶风县以关中风情园为核心的旅游服务区人气较低,以游客和政府对外接待为主要服务对象,居民使用率偏低;华阴市华山游客服务中心及玉泉院附近的特色餐饮其服务对象几乎全部为华山游客,当地居民使用较少。
3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3.1 建立区域旅游网络
建立健全关中地区旅游职能体系,对区域内各旅游城镇职能等级予以确定,选取旅游服务节点城镇,配置与其区域旅游职能定位相适应的旅游服务设施,与区域中心城市西安形成良好的职能互补关系,缓解中心城市西安的旅游服务压力。
3.2 明确生活性与旅游性商业服务设施关系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将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按照旅游性、生活性和两者兼容性三大类进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相对应,提出针对关中旅游型城镇切实有效的商业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3.3 提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设施指标配置方法
商业服务设施以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基础,设置商业服务设施最低指标;同时,以引导商业服务设施健康发展为目标,避免配套滞后或重复建设而设置商业服务设施引导指标,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动态监控。
3.4 提高商业服务网络与旅游网络耦合性
城镇对外交通道路、景城联系通道和城区旅游线路等通道沿线,串接众多商业服务设施和观光游憩点;旅游服务性与生活服务性商业中心融合发展,提出兼容服务型商业中心的布局理念。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服务业 特点 不均衡 双轮驱动 环境
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推进全市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1-8月份,全市纳入限上统计的206家重点服务业企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营态势,但与滨州、潍坊、淄博等相邻市对比,我市重点服务业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重点服务业运行呈现“两快、两高”特点
1.发展趋势较好,增速快。1-8月份,全市重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营业收入79.78亿元,增长13.2%;营业利润12.46亿元,增长5.3%。
2.重点行业发展快。随着全市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与之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逐步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有力地拉动了全市重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1-8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0.9%、21.7%和23.6%,贡献率分别达到35.4%、29.0%、24.8%。
3.生产业主体地位高。由于金融业未纳入重点服务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目前生产业仅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8月份,生产业企业数占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数的比重为75.2%,实现营业收入69.98亿元,占全部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87.7%;营业利润为12.0亿元,占全部重点服务业比重为96.5%;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为2.0亿元,占全部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为93.8%;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为76.9%。在重点服务业中占据主体地位的重点生产业,对行业的发展起着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4.企业集中度高。1-8月份,营业收入大于10亿元的企业1家,营业收入占比20.3%;营业收入介于1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12家,占全部限上单位的5.8%,营业收入占比44.9%;营业收入小于1亿元的企业193家,占全部限上单位的93.7%,营业收入占比仅为34.8%。
二、当前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1.从与周边市对比来看,载体建设上存在差距
在重点服务业统计中,与滨州、潍坊、淄博三个相邻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载体的数量上,三市重点服务业企业总量分别为242家、620家和487家,我市企业总量占三市的比重分别为85.1%、33.2%和42.3%。
四市重点服务业企业数量情况 单位:个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行业发展不均衡
重点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共9个门类和2个中类。
从营业收入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增长较快,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最快,达到20.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负增长,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速最低,仅为-37.1%。
从营业利润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7.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个行业营业利润为负增长,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48.6%。
从增加值来看,除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外其它行业均增长,但是增幅差距较大,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速最快,均达到了3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最低,仅为3.6%。
3.从企业发展情况看,规模较小企业亏损面大
规模较小企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操作便利、转型方便、改革成本较低等特点,并且敢于在一些环节先行先试,成为改革的窗口和试验田,有利于先进体制机制形成,从而为大企业的改革提供宝贵的改革经验。但是规模较小企业由于资产较少、人才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在国际国内经济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很多规模较小企业无法维持正常运营,持续亏损之下,必然退出经济序列。1-8月份,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大于1亿元的13家企业中仅1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面为8.3%;营业收入小于1亿元的193家企业中79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面达到了40.9%。
三、促进重点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着力做大做强服务业企业。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单元,只有企业的快速成长,才能推动行业的发展。我市与服务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从根本上是企业的差距,特别是重点企业的差距。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我市应在财政、金融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促进重点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有前景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为我市的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篇4
【关键词】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目前,中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
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曾撰文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前四年以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28位上升到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南通市通州区 服务业 转型发展 思考
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信息技能相对比较密集的服务业,它主要依托信息技术、高新科技和技能而转型发展。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三高”、“三新”、“二少”的特征,“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三新”即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二少”即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占比较大,而且发多用展比较充分,一般情况要占GDP的70%左右,但南通市通州^第三产业仅占34%。
一、国际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带动了对全球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服务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就业人数显著增加,大多数国家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超过从事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总和。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三高”、“三新”、“二少”的特点,因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量兴起,在发达国家要占到50%以上。由于制造性企业的专业服务外包趋势明显,同时制造业大规模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业,两业之间良性互动、相融共生。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现代服务业正在洗牌、重新分工,劳动密集性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把附加值较大的现代服务业留在国内,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实际是“知识化”或“信息化”。
二、当前南通市通州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目前,南通市通州区现代服务业单位个数为1548家,主要分为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娱乐业四个行业的发展速度排列靠前。2016年12月底统计,南通市通州区现代服务业年末资产总计55.37亿元,营业收入288.02亿元。
(一)潜在优势
南通市通州区与沪、苏、锡、常隔江相望,北依苏北平原腹地,当前正值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目标的深入推进、江海联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沪通铁路建设,以及通州区加快融入南通市区的重要时期,区位优势明显。通州在整体上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居民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苏中16个县(市、区)中排名领先,综合实力雄厚。
(二)短板与不足
目前,南通市通州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0.9%,比江苏省的46.2%、南通市43.9%分别低5.3个和3个百分点,发展水平明显偏低。2016年平均每户现代服务业单位资产规模为3672万元、营业收入1057万元,仅南通市平均水平的30.1%和29.0%,单位平均规模偏小。该区现代服务业投资额中房地产投资额24.44亿元,占49.1%,而其它诸如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社会保障等较具现代服务业代表性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5.75亿元,占11.6%,内部投入结构不合理。
三、南通市通州区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建议
(一)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
在产业关联和网络传导两个效应叠加基础上形成的集聚,具有汇聚各方面资源,使得服务手段更加集成、更加先进,从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好环境。为此,南通市通州区现代服务业要坚持低碳循环、多元生态、集约集成的基本原则,发展以“规模、集聚、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要通过综合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做大做强特色板块经济,推动通州现代服务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17年可围绕南通市规划的“三城同创”、创新之都、花园城市目标,增加现代服务业产业间的关联度,加快旅游、科技、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物质流、信息流传递,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及其内部各产业的高效融合,叠加生成集聚效应。
(二)推进现代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转型发展不是否定现有的服务业体系,而是通过对现有的服务业产业链各个链条上的价值创新来实现,促使从制造业中分离出专门从事物流、销售、研发等服务业的部门,或促使原来低端服务业企业以重组、兼并等形式向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国际上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业来整合重构原有业务,从而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等许多著名的制造业企业,其服务业价值在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夏杰长,张晓兵.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46):3-10
篇6
【关键词】 生产业 新兴生产业 传统生产业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生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已成为全球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产业内涵与外延
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1962年Machlup 率先较为明确地探讨了生产服务的概念,他认为生产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H. Greenfield(1966)、Browning和Singelman(1975)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则提出了生产者服务的概念。这从服务对象的视角,表明生产是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我国学者李江帆(2004)、朱胜勇(2009)、盛龙,陆根尧(2013)等人也认为生产业是为三次产业的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而非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生产业是经济的粘合剂,它能够促进经济交易,刺激商品生产,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在对生产业内涵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又对生产业外延和范围进行了界定。Bhagwati(1984)提出生产业具体包括产品研发、信息及财务咨询、法律和金融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它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它公司提供的服务。我国学者万千欢等(2014)在进行广州市生产业影响因素研究时,则将生产业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虽然国际上对服务的分类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生产业是一种中间需求业,他们进入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过程,并且一般都具有相当的知识含量。据此,本文结合国家《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研究京津沪生产业发展现状时,把生产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六个行业,以利于比较分析。
二、生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从2005―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京津沪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3.37%、21.6%和15.65%。其中,天津增速分别高于北京、上海8.23个百分点和5.95个百分点。这与天津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有关。但从生产业增加值绝对额来看,2004年,北京生产业增加值为3097.1亿元,天津为993.44亿元,上海为3246.29亿元,天津分别低于北京、上海2103.66亿元和2252.85亿元。2012年,该差距扩大到6347.93亿元和5562.76亿元。数据显示,北京生产业增加值居三大直辖市之首,上海次之,天津明显落后于其它两大城市。尽管天津增速较快,但绝对值却与北京上海的差距拉大。
从生产业内部发展来看,2012年北京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生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海紧随其后。尤其在金融业领域,两大城市呈现并行发展态势,分别达到2536.9亿元和2450.36亿元,而天津仅为1001.59亿元,不到北京、上海的50%。在批发与零售业领域,上海的优势更加突出,上海为3291.93亿元,北京为2229.8亿元,天津为1680.33亿元。而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领域,三者相差不大,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为895.31亿元、816.3亿元、683.56亿元。由以上分析可知,2012年在新兴生产业领域,北京优势明显,上海次之。在传统生产业领域,上海优势较为明显,北京次之。天津生产业发展无论在新兴还是传统领域,都明显低于北京、上海。
2、生产业就业比重比较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从分析结果来看,2004―2012年京津沪生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整体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北京比重为36.59%,天津为23.24%,上海为29.69%,北京分别比天津、上海高出13.35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在2007―2009年生产业从业员出现了急剧上升,幅度达到6.49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北京奥运会的需求引致有关。2012年北京比重上升为50.11%,天津为27.09%,上海为35.66%,相比2004年,三大城市生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3.52个百分点、3.85个百分点和5.99个百分点。无论从生产业就业比重还是上升幅度,北京最高,上海次之,天津最低。
从生产业从业人员内部构成来看(见图1),2012年北京较为均衡,呈现齐头并进的态势,其中传统生产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两者从业人员比重之和为40%,新兴生产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四大行业从业人员比重之和为60%。而天津和上海传统生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大,两者之和分别为67%和63%,新兴生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之和仅为33%和37%,与北京生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重呈相反趋势。由于新兴生产业多数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说明北京在技术人才方面明显优于天津和上海。
3、生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分析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量之和。因此,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贡献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变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量增量/GDP增量)×100%
从生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趋势来看,2007年为一个拐点。2004―2007年,北京生产业贡献率较高,其次为上海,天津生产业贡献率最低。2007年,天津生产业贡献率达到53.76%,比2006年高出34.68个百分点,仅低于北京7.96个百分点,且高于上海7.46个百分点。这与2006年7月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研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很大关系。2007年之后,北京、上海生产业贡献率呈现交叉发展趋势,2007―2012年平均为59.67%和64.01%,而天津一直徘徊在40%之下,明显低于北京和上海。
分行业来看(见图2),2012年三大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贡献率普遍低于5%,但金融业贡献率明显较高,其中北京为19.75%,天津为14.47%,上海为17.54%。在批发与零售业领域,天津和上海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北京,分别为12.78%和25.45%,北京仅为5.54%。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领域,北京和上海的贡献率均在5%以上,其中北京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海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贡献率均在10%以上。而天津在该领域的贡献率均低于5%。这说明天津新兴生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弱。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生产业增加值来看,上海在传统生产业领域如批发与零售业优势较为明显,北京次之。北京在新兴生产业领域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具有明显优势,上海紧随其后。天津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兴领域,都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从生产业发展拉动就业来看,北京最高,上海次之,天津最低,其中北京研发人才和技术人才比重明显高于天津和上海。从拉动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近年来北京、上海贡献率始终在60%左右,而天津一直徘徊在40%左右,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低于北京和上海,这与天津新兴生产业发展不足有关。
目前,生产业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优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充当了粘合剂。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生产业:一是加强政府推动。北京、天津生产业分别在2008年和2007年出现突发性进展,与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推动有直接关系。因此,应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生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大力发展新兴生产业。新兴生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引领未来生产业乃至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应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三是重点提升传统生产业。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生产业如批发与零售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就业稳定作用,并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应将信息化嵌入到传统生产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2] 吕政、刘勇: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3] 孙林岩:服务型制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 驻马店市服务业;发展
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使我市服务业在新时期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驻马店市服务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现阶段,我市一进入工业化中期,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无论是发展趋势还是现实需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政府政策支持
全国、我省、我市均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扶持政策。
2、对服务业的需求迫切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现代进程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都对服务业产生了迫切需求。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387亿元,同比增长10.4%,人均GDP17671元,驻马店的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需求迅速扩大,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另外,不断增强的居民消费能力,也已经成为推动生活业发展提速升级的重要力量。
3、国内、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
驻马店市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承接省内、省外和国外服务业转移的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驻马店服务业较快发展。
二、驻马店市服务业发展思路和优先领域
着力在思想上实现突破,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服务业的新理念、新办法,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我认为应优先发展具有我市比较优势的传统商贸服务业、用于商品集散的大中型专业市场和现代新兴物流业,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1、商贸服务业
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积极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网络。高度重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商业和社会生活服务业,建立城乡统筹的商品配送服务网络。加强生产、主销和集散地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完善贯通城乡的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流通营销体系。运用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推动连锁经营、专业配送、仓储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乡村连锁便利网络。建立完善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幅射全市乡镇及周边县市的物流中心,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豫南商贸流通中心。
2、现代物流业
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省际间物流业务合作,开发驻马店在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东输中的枢纽作用,引进来,走出去,建立沟通省内外的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我市产粮大市的优势,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推进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建立大型粮食物流企业,争取形成粮食物流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的局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产业协作,重点发展驻马店与沿海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其他物流枢纽城市的物流业,特别要加快发展与重点海港城市的陆海联运业务,实现无缝连接,提高商品在驻马店现代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努力将驻马店打造成为豫南物流中心。
3、其他服务业发展
金融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金融业。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发展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为重点,推动我市金融业加快发展,显著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功能。房地产业:加大投资引导,发展壮大房地产业。适应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开发结构,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围绕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工业信息化改造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产业集群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壮大一批信息服务龙头企业。加快建设3G移动通信网络,推动基础通信网络、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的企业融合,不断拓展网络增值服务。
商务服务业:加快整合重组,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适应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多样性,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基础设施,支持发展社区物业、家政等服务,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农村服务业: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满足日益旺盛的农村服务消费需求。
三、加快驻马店市服务业的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系改革
围绕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服务业,深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和鼓励生产企业内部物流运输、采购营销等的剥离,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运用先进理念、技术和信息网络,加强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市内市场与室外市场、跨行业服务业服务市场之间的衔接,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畅通的服务业市场体系。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扩大优质服务资源共给。积极发展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业。选择部分县、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健全服务业对外开放机制,积极承接国内外、省内外服务产业转移,鼓励和引导外资进入现代物流、地方金融、文化、旅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积极吸引知名企业地区总部及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落户我市,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业态,推进服务产业创新。大力开拓省内外、国内外市场,支持服务业优势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工程包,设立采购分销、研发设计、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机构。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启业和品牌,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区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二)放宽市场准入
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贸、社会资本开放,除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外,个部门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
(三)加大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价格、土地等扶持政策。加大财务投入,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每年安排部分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扶持高成长业企业发展,通过示范带动,鼓励社会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扩大创业投资对服务业投入,加大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力度。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方式、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将服务业人才培养列入重点培训计划,定期选派服务业高层管理人员到服务业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增设紧缺专业,与企业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培养服务业急需人才。按照服务业发展需要,尽快完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积极开展评定工作。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路径
广东省佛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基础雄厚,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但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下,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佛山市实现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而在佛山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如何实现其内部结构升级成为关键问题。
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结构
为更好地反映佛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在佛山市服务业中选取六个行业作为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即现代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现代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文根据1994年至2006年这些行业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
(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从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中六个行业从业人员1994年至2006年的变化看,各行业的劳动者绝对数量在2004年以前波动不大,但2004年至2006年,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都在增加。房地产业从业人员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4年后也大幅上升,但科学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缓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3年至2006年问几乎不变,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量近年来逐年下降。2006年,佛山市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六个代表性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到25%,这一比例显然过小。
(二)佛山市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产值结构。首先,在现代服务业的代表行业中,只有房地产业产值在12年间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整个服务业增长速度,其它行业的产值在12年间增长速度较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慢。其次,从各行业产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看,绝大多数现代服务业的产值逐年增加,但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大,这不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及优化产业结构。2006年,佛山市金融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个行业的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总计不到30%。现代服务业的相对滞后影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也形成障碍。
二、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地区结构分析
佛山市的总体经济实力很强,2005年佛山市五个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区)之列。其中,顺德和南海两区的综合实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的第二位和第六位。以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三个行业为例,根据佛山市五个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可考察各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首先,在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方面,顺德区和南海区占较大优势,明显与其余三个区拉开距离。2004年以前,两区的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都保持十个百分点左右,尤其是南海区紧靠广州,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以两位数的比重遥遥领先,2004年后,其比重开始下降,顺德区超过南海区。总的来说,两区基本保持领先地位并高于其他区一倍。其次,在金融业方面,南海和顺德依然占前列。2004年,顺德区的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5%左右,高明区在2003年增长得较明显,禅城区的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1%左右。再次,在房地产业方面,顺德区近年来发展较快、较稳定,南海区发展更迅速,2006年已超过顺德区,而高明和三水区的发展则较慢。总之,五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较明显的差距,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三、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和相对比重都不足。相对于佛山市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和相对比重都不足。在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六个代表行业中,除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外,其他行业的增加值都不高,而且它们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也不明显,作为重点支持的金融业仅占5.5%,近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的房地产业在佛山也只占10.3%。
(二)经济效益不高。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服务业的总产值偏低,二是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只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在资源上支持现代服务业才能提升其经济效益。目前,在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广州和深圳,相比之下,佛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这与佛山市作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地位不相符,需要用一定的政策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其效益。
(三)各区的发展不平衡。总体说,在佛山市的五区中,顺德区和南海区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总体经济水平高于其它三个区,顺德、南海区现代服务业代表行业的产值对GDP的贡献也明显大于其他三个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与区内经济环境有关。第一,与制造业发达程度有关。顺德区和南海区经济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比较发达,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较大。因而,现代服务业在这两个区得到较早、较快发展。第二,与拥有专业服务技能的人才有关。在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大部分服务于制造业。如,金融业和会展业,因此劳动力的进入门槛比传统服务业要高,需要有一定专门技能和知识。而经济发达地区能吸引更多拥有专门技能的劳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与各区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有关。各区的优势不一,南海区有区位优势,与广州相连,在广佛经济圈中充当重要角色,有数个大型物流园区,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佛山市现代物流业的仓储、配送、运输的需求,而三水区和高明区在房地产方面有很大潜力。
(四)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不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佛山市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制造业飞速发展,但作为制造业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却未能跟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及GDP的比重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随着佛山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佛山制造业将面临结构升级的挑战,而佛山现代服务业生产供给能力低,难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四、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一)重点发展三大生产业。佛山市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依据本地现有的资源和竞争优势,着重发展三大生产业第一,发展金融服务业。首先,从制度上着手,完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改善信用环境;加强对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运营的引导和规范。其次,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完善政府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公共服务,鼓励本土金融机构与外来机构的互联互动,鼓励服务创新。再次,鼓励支柱企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全市金融服务需求。最后,统筹城乡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针对佛山市五区之间的区际金融市场发育差距明显的现状,在重点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业对整个经济的杠杆作用,协调地区发展。
第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促进物流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注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实现保税物流企业发展变革;建设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第三,发展会展业。佛山市会展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家具展、陶瓷展等已初具规模,但要进一步发展会展业需从以下方面考虑。注意会展业的区域定位;整合场馆资源,统筹展馆布局;设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注重会议展览业协会的运作;培养会展业相关的专门人才;注重会展促销及会展品牌建设;会展与旅游业整合发展。利用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整合发展目标,整合管理机制和产业部门,构建具有会展和旅游功能的新型会展旅游产业。
(二)要立足广佛、着眼泛珠、面向世界来发展现代服务业。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高屋建瓴,拓宽视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开拓一切可开拓的市场。佛山毗邻华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广州,充分利用广州丰富的产业资源,是佛山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天优势和必然选择。广州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随着2010年亚运会的日趋临近,广州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将逐步加快,佛山应以“广佛都市圈”的建立为契机,在承接广州产业转移的同时,改善制度环境,建立人才、科技引进机制,为两地间要素流动和经济互动创造条件。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无论是生产业,如金融、物流、会展、研发设计等,还是社会服务业,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这些服务对象是服务市场的需求者,服务对象需求量的扩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能为现代服务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因此,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不局限于佛山本地区或局限于“广佛都市圈”,更应着眼于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甚至要面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要适时地引入国外大的、成熟的跨国服务企业,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以科技与制度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加强科技创新。从自主创新的三种形式看,佛山市自主创新优势不明显。因此,科技创新应主要采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和技术引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是佛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捷径。现代服务业技术集成开发与技术引进再创新需从观念、技术和人才三方面着手。首先,引导企业从观念上重视技术研发投资,把创新和变革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其次,吸引全球或全国范围内运作良好、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业企业投资本地,利用模仿和学习提升本地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再次,吸引有高知识积累和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落户佛山,激励他们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创新,发挥多项技术的协同效应。
篇9
内容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要解决就业难现状,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文章以河南省为例,指出其服务业水平很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为我国其他地区以服务业带动就业有所启示。
关键词:服务业 就业 带动作用
中国三产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认为,中国就业潜力在第三产业,建议把加快三产化作为降低失业率的战略措施。2009年11月10日在兰州召开的《中国城市和地区三产化排行报告》学术成果会上,《报告》公布的排行情况显示,北京、上海、天津在我国31个省区市中位列前三甲;最后三名为云南、江西、河南。三产化是第三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发展过程。三产化的程度越低,反映此地的产业结构越落后,也反映此地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和就业潜力越大。其应加快发展河南省服务业,改变目前“就业难―服务业滞后―就业难”的恶性循环,形成“就业率高―服务业发展―就业率高”互动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就业现状。
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服务业发展水平常被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服务业地位的上升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两个方面。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0%-70%,个别国家更高,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该比值也占到45%-60%。与此同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就业人口从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各部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服务业从业人数在整个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51.6%上升到2006年的70%以上,美国、欧盟均接近80%。同期内,发展中国家该比重从41.8%上升到60%左右。因此,随着各国国民经济服务化的加强,国际间相互提供的服务也日益活跃起来。
如印度的服务部门是经济增长中最有活力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信息通讯技术部门的增长,该部门占到产品出口总额的20%和国家GDP的4.8%以上。出口还带动了就业30%的高速增长,从1999年的28.4万增加到2008年的220万人,间接就业达300多万人。相当一部分服务性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业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由1978年不到5000万人,增长到2006年的2.46亿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2.2%。这表明,服务业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基本保持平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07年为30%,但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它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也在增加。2000年,河南全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结构比重为64.0∶17.5∶18.5,2007年这一结构演变为50.6∶25.8∶23.7。
1.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河南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由于服务业不发达,就业人数受到限制,河南省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口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2007年,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已达到4511.97亿元,增长13.9%,占全国总量的4.5%,但这只相当于广东的33.5%,江苏的46.9%,山东的52.0%。2007年,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而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9598.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3%、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4%。由此可知,河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发展滞后于GDP增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河南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批发零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优势地位,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接近50%,文化、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和新型服务业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充分。金融保险业规模小,其增加值仅相当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20%-30%,金融业比重只占全省服务业的6.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4.5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占4.2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04%。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实现增加值447.44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9.9%。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高。
(二)河南省服务业发展趋势
河南省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均呈上升趋势,1978年,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8.9%,到2007年,就业比重达到23.7%,上升了14.8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是稳定的,即农业比例减少,工业、服务业比例增加,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工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也开始变得有限;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虽然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吸纳了农业、工业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提供就业的主力,但总体上看,服务业的产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同农业、工业相比非常小,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GDP增加值的近50%,近一半的劳动力依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一方面,河南省服务业刚刚起步,产业结构仍然以农业为基础,以传统工业为支柱;另一方面,劳动力大量从农业和工业中转出,不断地向服务业转移,造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制约了就业规模的发展。换一个角度看,以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吸纳就业的空间还十分巨大。
河南省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分析
(一)河南省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开始加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当物质产品的短缺基本消除后,经济增长必然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带动。就河南来讲,2008年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说是正当其时。河南省服务业发展2007年开始提速,2007年底,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1366万人,服务业完成税收444亿元。据测算,单位服务业产值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工业的5倍,服务业每增加100万元投资,就可以新增1000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重要途径。随着社会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人们需要更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些都要依靠发展服务业来满足。
(二)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少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少。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员为17.1万人,金融业从业人员为20.9万人,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为24.2万人,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为7.7万人,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4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为11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为6.9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从业人员为33.4万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尚不足整个服务业的两成。河南省服务业每年新吸纳就业人数超过80万人,2012年服务业就业总人数将超过1750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将达到29%。也就是说,2012年后河南省每10个劳动者中有3个人是从事服务业的。
加快河南省服务业发展以促进就业的对策
对正致力于实现新跨越新崛起的河南来说,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目前就业难的出路。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服务业应面向国内外需求,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主要是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会展、商贸服务等。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发展高成长业,主要是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商务服务、家庭服务等。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突破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瓶颈,提出一些加快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领域
近年来,河南省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拓宽,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有所增加,对于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06年底,河南省服务业吸引合同外资838893万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38.8%;实际利用外资389793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38.5%。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首先是房地产占的比例最大,合同外资28331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7492万美元,分别占服务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的33.8%和35.3%;其次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合同外资28513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3071万美元,分别占服务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34%和46.9%。
河南省服务业对外资开放最早、发展较好的行业是商贸、餐饮、旅馆、房地产,但河南的金融、保险、证券等会计、审计、法律和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河南省应在今后几年内,继续组织和参加包括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和厦门投洽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宣传河南良好形象,大力吸引外资。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金融、保险、证券和咨询等行业对外开放,把外资重点吸引到这些领域。
(二)明确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河南省为进一步带动提高全省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着手开展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郑州、洛阳、开封、鹤壁、固始五市县开展试点)等项工作,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明确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一是依托中心城市和产业基地等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抓好园区,增强聚合力。依托中心城区、工业聚集地、交通枢纽,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快打造特色优势集群和产业基地。实践证明服务行业存在集聚发展的规律,集聚区是适应这一规律的布局形式。要加强布局规划,聚焦强势行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河南省具有比较优势又可以形成集聚区的是商贸、物流、金融等领域。服务业集聚区要布局有规划、发展有目标、认定有标准、建设有支持。
二是要抓好服务业品牌工程,增强辐射力。大力实施服务业品牌工程,精心培育品牌,大力发展品牌,壮大提升品牌,力争在各个行业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服务品牌。2009年3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河南农民工风采展”,集中展示河南省劳务经济发展成果,进一步树立河南农民工形象,促进河南劳务输出。2008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1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11亿元。目前,河南省已经有15个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68个县(市)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网络,8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河南省已经培育出“安阳建筑”、“鲁山绢花”、“长垣厨师”、“遂平家政”、“唐河保安”、“永成纺织”和“禹州电子”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
(三)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河南省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强化发展措施,全面推进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优势产业的二次创业,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主体作用更加明显。将传统的商贸、餐饮业与旅游等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是需要当地消费水平来支撑的,最好的办法是与有广大需求的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既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保持进而增强传统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比如,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商贸、餐饮业的支持,又能进一步促进商贸、餐饮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河南省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尽快把河南省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旅游业发展快速,郑汴路沿黄“三点一线”和太行精品旅游已成规模,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加快推进,全省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旅游大省的地位基本确定。旅游业全面升温,接待海外游客数量由1979年的1.12万人次提升到2007年的88万人次,旅游创汇由1979年的101万元增至2007年的3.18亿美元。2007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数达到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327亿元,分别在全国占第7位、第6位,河南逐步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但是,与一些省市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还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四)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
河南省一些城市在家庭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带动了就业。目前,郑州市有家庭服务企业700余家,从业人员4.8万多人,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占60%。郑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近35万个,累计安置就业人员14万人次。洛阳市现有家庭服务企业97家,从业人员6500多人,80%以上的家庭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和90%以上的家庭服务人员实现了持证上岗,每年还输出家庭服务员1000余人。虽然家庭服务只是服务业中一个极小的分支,但是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32个特大城市和43个大城市的调查推算,家庭服务每年可提供的社区就业岗位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不仅对缓解就业压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都将发挥重大作用,而且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2
2.黄诗义.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原因及提升策略[J].商业时代,2009(15)
3.牛青杨.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动态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
4.王军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8(15)
5.王彦武.发展河南服务业的分析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篇10
【关键词】环境服务业;发展趋势;对策
环境服务业是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项目或工程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置及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环境功能与其他服务等相关的服务[1]。环境服务业在我国方兴未艾,前途广阔,但在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上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很不相称,如何加快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目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剖析,探讨并研究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1.1发展水平低、产业化程度弱,环境服务业的份量不够
近二十年来,环境服务业市场增长率达到25%左右,比同期环境保护产品制造业的市场增长率高出近1倍,但是环境服务业在环境保护产业中所占比重仅有10%左右,远低于国际环境服务业占环境产业总值的50%[2]。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规范环境服务业的法规,特别是环境服务业核心的污染设施运营服务缺少法律支持依据[3]。环境保护的公益性使环境服务业的主体如城镇污水处理、废物收集、处置等由政府包办,市场化程度受到制约。⑵专业化水平低,经营效果差。环境服务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既缺乏专业化经营模式,专业化层次也较低。
1.2重工商、轻服务,环境服务业的潜力未能有效发挥
受传统发展模式注重工业、制造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服务一直被视为公共物品,由政府大包大揽,缺乏竞争意识,运营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企业利润不高甚至亏损运作,严重影响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环境服务业的潜力未能得到发挥。
1.3管理体制协调性差,制约了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
环境服务业的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机制,造成行业监管失调和管理不力。环境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准入门槛较低,业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企业体制上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环境服务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环境服务业还无法成为环境保护行业的核心产业。
1.4市场机制不健全,限制了环境服务水平的提升
环境服务业的市场还不够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缺乏严格的审计、监督、绩效评估和责任机制。环境服务业专业人才、市场化运作人才严重不足,限制了环境服务水平的提升。
2.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2.1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核心的环境服务业会迅速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约束性指标,加上原来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减排压力无疑加大了;同时“十二五”规划加强了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任务。因此,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核心的环境服务业将有机会获得较快发展[4]。
2.2固体废弃物管理、污水处理工程、咨询与设计等将成为未来环境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对照我国环境服务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容易发现我国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置与管理上非常落后,这说明我国环境服务业在这些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必然随之提高,对固体废物、污水的处理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预示着这些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5]。
2.3环境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将得到改善,环境服务模式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其他纲要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大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多渠道建立和筹集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拓宽环保产业的融资渠道。这预示着环境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同时改善环境服务模式,拓宽环境服务市场,提高环境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多方参与竞争和提高,改变传统的单一环境服务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将是必然的结果。
3.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3.1积极扶持重点领域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
以“十二五”规划为政策导向,将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服务作为环境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建立、拓宽和规范环境服务业市场。围绕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到整个行业,促进全行业快速发展。
3.1.1在环保工程领域,推进重点减排领域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的发展步伐,重点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着力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染治理设施的工程总包和第三方运营服务,引导发展以系统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环境服务。
3.1.2在环保技术咨询服务领域,重点发展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咨询服务,着力发展污染防治技术咨询服务。通过咨询业务、商务服务、项目管理和投融资管理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为环境服务类企业客户提供绿色可持续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
3.2加快产业化进程和促进产业转型,提高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和速度
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刺激环境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培育市场,推进产业化进程,完善生态产业链;通过提高环境服务业占环保产业产值的比重,推进环保产业转型,从而提升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完善以特许经营为主导的垃圾处置、城市污水处理等配套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全面实施垃圾、城市污水及危险废物处理等收费制度。鼓励各种资本积极参与污水、垃圾的处理。
3.3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解决环境服务业竞争能力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是环境服务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也是环境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的动力。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⑴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有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⑵建立环境服务业研发风险补偿机制,大力支持环保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的步伐;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⑷建立环保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机制,加快建立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专家评价辅的新兴环境技术评价体系。
3.4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创造环境服务业良好的发展氛围
没有比强烈的公众环保意识更能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了,公众意识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础。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普及环境保护教育,将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来进行,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公民文明的行为准则;支持和鼓励民间自发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
3.5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适应环境保护需求和执法力度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在法律法规配套方面也不足够。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从而规范环境服务业的市场行为。禁止低价竞销,无序竞争的行为;禁止各地方、部门随意推行自己的环保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环保产品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环境服务企业的信用制度。
4.结语
随着环境服务类企业在2012年5月的“京交会”参展,备受关注,环境服务业将是日益受到追捧已无可置疑。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和完善是环保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低碳经济的基础,需要大力扶持和政策引导。我们应该通过加快产业化、推进市场化,并以优先发展重点领域、以点带面等策略促进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葱. 对我国环境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 经济纵横,2008(5).
[2]王颖晖等.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服务业研究[J]. 经济纵横,2009(1).
[3]李宝娟等.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环保产业,2011(1).
- 上一篇:社区工作调研报告
- 下一篇:乡村振兴五年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