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充分认识深化乡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郊区乡镇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高,河道水网密布,基层水务工作面广量大。现有的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成立运行以来,在农业水利技术推广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乡镇水务管理系统和网络。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水务管理机构经费来源不落实、职工队伍不稳定,以及水利设施失修、失养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深化乡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实施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要举措。20*年实行市、区县水务一体化管理以来,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作为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大量的防洪、除涝、水资源保护、农业灌溉、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充分考虑水务行业的专业性及其重要作用,理顺基层水务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深化乡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精神,结合郊区水务工作实际,全面推进管养分开和事企分离。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进一步提高履行农业水利技术推广、服务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1、精简统一、综合效能。合理界定乡镇水务管理机构的职能,优化结构,减少交叉,权责统一,提高效能,处理好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的事权关系。
2、明确职能、保障经费。进一步明确乡镇水务管理机构承担防洪除涝、水资源管理、抗旱节水、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水污染防治等公益性职能,切实保障公益所需经费。
3、分步实施、平稳推进。统筹研究管养分开、事企分离的改革方案,同步制定配套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预案,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使改革平稳有序、工作不断不乱。
(三)实施办法
1、乡镇水务管理机构设置
(1)统筹规划,规范设置
各区县要按照乡镇机构改革的要求,结合水务工作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地域面积、河道水闸等水利工程设施数量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流域状况或行政区划,在现有乡镇水利排灌管理站的基础上,规范设置乡镇水务机构,并要妥善处理好乡镇水务机构与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
(2)以条为主,条块结合
乡镇水务工作专业性较强,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郊区的实际情况,乡镇水务机构在区县范围内仍应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管理模式。以条为主,就是把乡镇水务机构仍然作为区县水务局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条块结合,就是乡镇水务机构工作人员在防汛抗灾等以块为主的相关工作中,服从乡镇指挥;区县水务局对乡镇水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考核考察时,应充分听取所在乡镇的意见。
2、明确工作职责
按照“明确公益性职能”的要求,在进一步强化乡镇水务机构所承担的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根据本市“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将乡镇水务公益职能纳入乡镇水务机构职责范围,其主要职能为:
(1)按照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要求,负责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的宣传贯彻。
(2)协助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在乡镇,编制辖区内水务中长期规划、专业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并负责辖区内各类水务专项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管理。
(3)负责辖区内的防洪除涝、水资源管理、抗旱节水、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水污染防治等涉水事务的日常管理。搞好小型水务设施维修养护管理,加强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4)负责辖区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水务血防等业务的组织实施。
(5)负责辖区内中小河道(水系)治理,并做好相关长效管理工作。
(6)负责所在乡镇的防汛防台工作机构的日常工作。
(7)协助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关供水、排水方面的行业管理工作。
(8)完成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3、人员岗位确定
根据乡镇水务机构的八项职能和业务在新形势下的延伸与拓展需求,各区县可根据乡镇水务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结合当地水务工作量和覆盖面等,科学测算、合理确定乡镇水务机构工作人员岗位,并相应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确保乡镇水务工作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4、落实机构经费
按照“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的要求,对乡镇水务机构定编实有人员经费、必需的运行和维护等经费由区县财政核定后拨付。各乡镇水务机构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编制财政预算。
5、搞好改革配套
一是严格人员管理、规范用工形式。乡镇水务机构要在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妥善清理非在编人员。要在解决落实乡镇水务管理机构运行经费的基础上,按照“事企分开”、“市场机制”、“放活经营”的原则和要求,妥善分离所办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规范企业劳动用工。
二是加强改革单位的资产、资金监管。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各区县政府和水务局要成立统一的财务清算小组,做好对改革单位的财务和资产的清算,特别是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严防乘改革之机突击发钱发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篇2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用十分突出,做好明年财税工作,对于我市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起好步、开好局,为我市跻身全国两百强,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因此,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做好今年财税工作的特殊意义。按照这个指导思想,2006年我局的工作基本思路是:
一、支持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为我市跻身全国两百强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审视面临的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动态,积极开展调研,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为建设“平安我市”提供财力保证。
(一)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投入,壮大财源,增强地方财力
增强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事业和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对相关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六六产业。及时兑现市政府鼓励发展各项财政贴补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整合各项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
财政支出要以推进跻身全国两百强建设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急需、急办的教育、交通、公共卫生项目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是充分发挥国资公司“非转经”资产作用,努力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加大对交通设施、城市基础建设等项目的投入,重点做好黄衢南高速公路我市段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三是要坚持和谐发展,加强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以及以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城乡公共卫生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五项社会求助体系成果。
(三)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
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业工业化”政策落实、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经济薄弱村办公用房建设、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等资金的落实,、以及各类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农民培训、农村税费改革后续工作落实。
二、努力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为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管理
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深化部门预算为手段,按照“控、保、压”的要求,编制2006年财政预算。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按公共财政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不属于政府办理的职能分离出来,减轻财政压力。继续抓好乡镇财政管理,积极配合做好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关注乡镇财政运行状况,适时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系。
篇3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人事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去年,全市人事编制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招才引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人事编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该说,人事编制工作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此,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面对国家和省在新形势下对人事编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人事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强人事编制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事编制工作的重点是管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利用人才资源,其目的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如果没有人才谈不上发展,如果没有发展“以人为本”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加强人事人才工作,才能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二是加强人事编制工作是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开发、开放”两篇文章,加快“三带十区”和“七个百亿元产业”建设,实现更大更好更快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利用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人事编制工作是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的现实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无论是哪一项改革,都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处理得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稳定大局,所以我们要站在改革稳定的高度来加强人事编制工作。
二、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今年人事编制工作
今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人事编制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人事编制工作。
(一)全面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要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储备工作。不断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引进的载体上,一是利用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吸引人才。围绕能源、矿产、化工、基础原材料等七个百亿元产业建设,围绕多宝山铜矿、电石化等51个项目建设,制定人才规划和政策,吸引人才。二是利用园区集聚人才。结合西南工业园区、五秀山俄电加工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引导、鼓励人才到园区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在引进的对象上,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面向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引进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力争今年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30名左右。在引进的途径上,一是靠政策引进。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处偏远条件较差,要不惜重金,不惜代价,通过优厚待遇吸引人才。二是靠招聘引进。采取现场招聘与网络招聘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招聘方式,引进高学历人才。三是靠节会引进。通过举办推介会、洽谈会、人才交流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业人才到落户。在做好引进人才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提高。
(二)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国家和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从我市看,目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有8600人,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要通过扩大“三支一扶计划”规模,派送一批,今年全市计划派送100人;二是通过引导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力争实现创业100人;三是通过提供平台,见习一批。目前我们正在制定《XX市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方案》,准备在全市选择1000名籍大专以上毕业生,有计划地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见习,既能解决单位和部门人才短缺的问题,又能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对大学生自身而言,也是一个增加阅历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过程。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大学生见习工作。
(三)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要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这个中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做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准备工作。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事权,理顺市县关系。修改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对市直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科学设岗。并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适时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四)严格控机构编制增长。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和新一轮改革在即的形势,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机构设立、升格和人员编制增长。原则上在新一轮改革前,对超编单位实行只出不进、只减不增。对公务员的录用实行总量控制、缺额控制。对新增机构年底前不再进行研究。
三、加强领导,确保人事编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事编制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摆上日程,准确把握工作的原则和方向,及时研究解决人事编制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人事编制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牵头部门的职责,主动为政府决策出主意、提建议,当好参谋助手。组织、劳动、财政等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支持人事编制工作,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二)要增加资金投入。改革需要投入,人才培养需要投入,人才待遇奖励需要投入。所以,我们要多方筹措资金,政府要投一块,行业主管部门要配套一块,效益好的企业要资助一块。通过建立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5月26日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按时按质,扎实推进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威信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006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2007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2006年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06年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威信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5月26日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按时按质,扎实推进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0*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20*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20*年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年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篇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按照市委提出“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的战略部署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基本要求,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和体制改革为突破,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务体制,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转型和制度创新,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把建设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山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与市场化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把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改革的人文关怀,提供公平的竞争和准入机会,又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要素合理流动。
——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于更高发展水平的改革,致力于对稳定更高要求的改革,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促进的原则。集中民智民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进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改革。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建立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实施,积极利用CDM机制,加快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动。(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科技局、县工业园区参与)
2、继续深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各类要素公平、公正、公开配置和向有活力、有效率、有竞争力的改革创新领域集聚,做好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责任单位:县监察局牵头,县经贸局、县农业局参与),建立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改善发展民营经济的体制环境。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控制力、竞争力,继续加大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改革力度。完善相关政策,解决好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政策意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介机构的发展。(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县国资办、县人劳社保局、县人民银行参与)
(二)、着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县范围内推进乡镇财政管理和化解乡镇债务、健全村级组织运转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牵头,县发改局、县人劳社保局、县编办、县农办、县民政局参与)
5、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机制。加快编制新农村规划,制定出台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的优惠政策,研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牵头,县下山脱贫办、县建设局参与)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倾斜的保障体系及多元化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全面实施农村住房保险,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保公司参与)
6、积极推进中心镇改革。“扩权强镇”深化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按照《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力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建设局、县农办、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县民政局参与)
7、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改革,建立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牵头,县工商局、县供销社参与)
(三)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8、不断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按照大部门体制的要求,理顺交叉重复职能,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探索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规范管理的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加快水利工程体制改革。(责任单位:县水利局牵头,县发改局、县人劳社保局、县财政局参与)
9、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理分离的原则,加快教育、医疗、水利、公用事业等体制改革,逐步探索建立“管、办、评”等分离的新型模式。(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建设局等参与)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责任单位:县人劳局牵头,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参与)
1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整合,减少审批事项,创新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责任单位:县府办牵头,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法制办、县监察局等参与)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探索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11、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1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力建立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信用信息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以主体信用为基础、以道德法制为支撑、以健全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强部门合作,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进资源与信息共享,建立比较完善富有*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撑。(责任单位:县府办牵头,县经贸局、县人民银行、银监办及各专业银行等参与)
1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就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社会覆盖。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责任单位:县人劳社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参与)
14、推进公平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重点研究解决教育投入和规范收费问题,研究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政策,加快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乡镇流动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结对帮扶机制,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发展民办教育,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责任单位:县教育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参与)
15、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前期调研,开展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完善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加大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县卫生局牵头,县药监局、县发改局参与)
16、深化文化体系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为企业的改制步伐,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制定非物质遗产保护政策。(责任单位:县文广出版局牵头,县人劳社保局、县国资办参与)
17、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体制机制,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推进林产品深度加工,加快形成高效生态林业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县林业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加快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促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责任单位:县旅游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
18、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实现对外贸易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发展加工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积极扩大进口贸易,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积极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提升工业园区产业层次,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提高工业园区的经济外向度。加强县经贸职能部门队伍建设,强化外经贸行政体制改革。(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
篇7
发展无止境,改革永远是“进行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这为福泉市深化编制改革划定了“红线”。
一方面是各部门因工作任务重,强烈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的“刚需”;另一方面是中央要求“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底线”。福泉的机构编制改革工作似乎遇到了“瓶颈”。
“担心有问题,其实没问题;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善于循规律,绝不碰底线……”黔南州委常委、福泉市委书记黄伟在多个公开场合的表态,为福泉深化机构编制改革扫清了思想障碍。
于是乎,福泉市编办开始深入调研,并形成了全方位反映问题的《福泉市编委办关于同层级机构编制动态调控使用调研报告》,市委书记黄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华祥看后表态,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坚决支持这项改革。
2015年7月,福泉市机构编制改革启动,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改革措施先后落地……机构编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呈现出渐次展开、破浪前行的景象。
注重谋篇布局
勾画改革蓝图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如何坚持把中央的顶层设计与福泉市的实际结合起来?如何把顶层设计贯彻到福泉市深化机构编制改革中来,推动中央重大改革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福泉市集各方智慧,开出良方。
围绕“盘活存量,创新管理,促进发展”的思路,以“强基础、守底线、重创新、惠民生”为工作重心,行简政之道、强服务之责、惠民生之本,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机构编制从传统的“数量管理”向“质量治理”方向转变。
积极按照省、黔南州编办关于控编减编工作相关要求及州编办《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结合福泉实际,制定福泉市控编减编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各编委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控编减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控编减编工作。同时,市委常委会、市编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机构编制控编减编工作,协调解决控编减编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加大控编减编工作宣传及问责力度,将控编减编工作成效作为用编计划、编制调控、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使福泉市各乡镇(街道)、部门对控编减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同时,加大对控编减编工作不到位、成效较差的单位主要领导的追责,对于影响全市工作开展的,单位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一等奖”,个人不得评优。
注重问题导向
突出改革重点
由于各方面原因,近年来福泉的机构编制出现“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失衡,一些部门职能减弱而机构编制较多,出现编制闲置或人浮于事的现象;另一些部门职能强化而机构编制偏少,出现编制紧缺无人干事的现象。
为解决好机构编制出现的诸多问题,全面加快“五个福泉”建设步伐,福泉市积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发力:
――以“守底线”为核心。把握关键环节,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为底线,发挥编制部门“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强化对部门职能职责的监管,依据职能增减对部门机构编制动态调控,实现机构编制在同层级之间有增有减,增减平衡。对职能弱化或取消的机构实行整合或撤销,收回编制,实现机构编制资源合理配置与社会需求的科学对接。
――以“管动态”为主线。建立“编制部门管总量、部门调整报备案”的管理机制,编制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各单位行政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机构总数,由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内对其内设机构、下属事业单位设置及编制配备提出调整方案,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即可。
同时,根据职能变化,每年10月底以前,部门在编制总量内可内部进行一次动态调整。编制管理部门每2至3年对同层级之间机构编制开展一次动态调整,确保部门有编可用、有人可用,彻底打破过去编制“终身制”。
――以“出效率”为根本。动态调整收回的编制作为“周转编制”,统一由编制管理部门进行登记管理,主要用于解决涉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民生事业等部门存在的人员结构性矛盾、人少事多、运转困难的情况。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地对周转编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使用效果明显、周转到期后仍需安排的可再次进行申报;对使用效果不明显或自收到批复一年内未使用周转编制的,予以收回。
――以“严控管”为保证。按照“从严控制、计划管理,统筹使用、确保重点,留有余地、逐步配备”的原则,对编制使用进行统一管理,坚持“一支笔”审批。严格审核各单位的编制申报使用计划,严禁用编单位无计划盲目申请用编问题,树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空编单位按需进人的管理体制。
“通过对编制的动态调控和周转编制两项措施,福泉打破了部门和部门以及部门和乡镇之间编制的‘私有化’,打通了人才的流通通道,激活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释放了发展活力。”福泉市编委办主任王进如是说。
注重整体发力
统筹协调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关联性、整体性和科学性。
福泉市在持续深化机构编制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其它领域的改革,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整合编制资源,配合构建权威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福泉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自2015年3月试点启动以来,全市行政执法机构由原来的33个调整为现在的19个,编办配合涉改部门划转执法编制73个、人员49名到综合行政执法局。
――配合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学校机构编制动态调控报备管理机制。针对教育编制“一核管多年”的情况,按照“市核、局管、校用”的原则,将教师编制调整权限下放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结合学段、学生岛桶喽畹仁导是榭觯在编制总额内提出学校教职工编制分配方案,按需设岗、因岗设人。
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生向城镇集聚,福泉三中由于学生人数减少,编制数从191名调整为现在的125名,而福泉二中由于学生人数增加,编制数从123名增加到161名。
――围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新建立公立医院“四同”人员聘用制。探索在全市公立医院开展“四同”人员聘用制模式(同岗同酬、同交职业年金、同享退休待遇),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机构编制人员动态调控使用。
目前,福泉市公立医院按照“四同人员”招聘标准,先后引进12名“四同人员”充实到医院一线岗位,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从有编用到有人用的转变。
――整合扶贫开发和全面小康机构设置。整合扶贫局和小康办,设立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联合作战办公室,并对扶贫局内设机构及下属事业站所重新进行设置,撤销“扶贫开发统计监测站”,设立“精准扶贫管理中心”,并从其他部门“动态调控”1名行政编制、5名事业编制充实到市扶贫局,确保扶贫工作“有编进人、有人做事”。
率先在黔南州设立乡镇(街道)扶贫工作站,分别核定不少于5名事业编制,配齐配强各乡镇(街道)扶贫工作人员。
篇8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在已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规范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在本区内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体制,实施预算外资金收缴分离改革,从机制和制度上确保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同步进行,严格遵循“总体规划、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完善服务、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收入收缴程序、规范支出拨付程序等三个方面。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整个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改革现行的预算外资金分散收缴管理制度,推行收缴分离,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财政部门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取消主管部门和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健全票据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缴的监督管理。
(一)财政部门设立财政专户
取消主管部门和所属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由区财政局在银行设立财政专户,实现预算外资金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财政专户主要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活动,按执收单位、分收入项目进行核算。
(二)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改革现行预算外资金分散收缴方式,采用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1、直接缴库。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缴款凭证与收款收据合一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人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直接到受理收缴业务的各银行缴款,将应缴款项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对某些没有条件实行直接缴库的收费项目,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收款票据,直接向缴款人收款后,由执收单位按日汇总填制《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当日到各受理收缴业务的银行将所收款项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三)健全票据管理体系
实行预算外资金收缴分离改革的部门和单位,除采用集中汇缴的收费项目仍保留专用票据和通用票据外,其他收费项目均使用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作为收费收缴凭证,实现缴款凭证和收费票据的合一。《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专用票据及通用票据的管理业务全部纳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对票据的购买、发放、使用、核销等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
(四)加强收入收缴监督管理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缴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户和票据的监督管理,有效实施以票控费,利用预算外资金收缴信息网络,对收入收缴实施全过程监控;各级主管部门和执收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银行要按照国家和市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收入收缴、汇划清算和信息反馈业务,财政专户开户银行还需负责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收费资金的归集工作。
三、收费的基本模式
预算外资金收缴主要采用大厅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大厅管理模式:就是将进入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厅的执收单位收取的收费纳入大厅集中管理,由财政专户的银行在大厅设立收费专柜,集中收取大厅内开票的收费,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分散模式:就是在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厅外开票的收费,执收单位开票后,由各受理收缴业务银行代收,并按日汇集当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四、健全收缴监管机制
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共同负责落实各项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缴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收缴体系的监控机制,开展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年度稽查工作,促进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收缴责任。对在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中,违反有关纪律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改革的实施步骤
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坚持积极、稳步推进原则,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第一步,2005年下半年,根据市统一部署,我区作为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改革第一批试点区县,先行对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分批试点(见附件一),统一使用市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管理的票据管理改革和缴款形式的改革。
第二步,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力争在2006年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实施收缴分离。
第三步,在总结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经验的基础上,将收缴分离的范围扩展到政府性基金、附加收入等其他预算外资金,同时根据市财政局的总体工作要求,争取在2007年前完成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六、其它规定
根据本实施方案,由区财政局负责制订具体收缴管理办法。
附件1、收缴分离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名单
篇9
关键词:新疆;标准;培训;管理;教师;内容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explaine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o carry out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ork, and the three Xinjiang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an not do without” a brief discussion illustrates away do not open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not do without the training efficient personnel, the training content innov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Keywords: Xinjiang;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 Explore and Discuss
前言
标准作为一种规范性文件,已成为企业效益增强和自身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伴随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标准的功能和作用,发现标准的使用和起草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更关乎到企业的兴衰与成败,且标准化人才之争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无疑对员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过程中[1],标准化培训尤其重要。随着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众多企业对标准文本的重视程度和编写制定企业产品标准的需求量在不断攀升,而作为全疆唯一专业的公益型标准化服务机构,标准化培训工作是标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特点要时刻紧跟社会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满足接收对象或学员对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渴求。诸如此类的标准编写知识培训或宣贯班,作为一种标准知识的传播途径,就为什么开展培训、如何有效的开展,以及就怎样的内容开展都是培训的关键。
1、新形势下开展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自2015年3月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以来,明确了改革目标是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健全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提升地方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4月印发了国质检标联[2015]133号文件,其中与标准培训相关工作就有明确指出:“抓好标准宣贯,提高社会各界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宣传培训。围绕重要标准、重要专项、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加大标准化宣传……研究制定标准化人员培训计划,系统编制标准化基础培训教材,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满足政府、企业,特别是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这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已把标准化培训工作提至重要的工作日程,凸显出新形势下标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标准化工作者的我们,需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落实改革任务要求,不断开创地方标准化培训工作新局面。
4月下旬国家标准委又印发了《2015 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通过深化改革,紧贴需求,强化实施,提升水平和夯实基础五方面来全面保障标准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其中提升水平方面提到标准化培训服务工作的关键部署:“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大宗商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举办面向俄罗斯、中亚和东盟等国家(地区)的标准化援外培训”,另外夯实基础方面又提到:“制定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规划,加大各类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这就说明标准化培训工作至关重要,更是基础性的保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点,只有提升了水平和夯实了基础,才能为标准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例如2015年2月4日在广州顺利举行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上,来自农业部畜牧业司的副司长王宗礼就欠发达地区的标准化工作强调了“突出重点,强化培训;聚焦难点,开阔思路”等观点。
面对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浪潮,作为疆内屈指可数的公益型标准化科研院所,将很有必要通过结合实际来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自然也就突出了新形势下高质量的开展标准化培训服务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项工作标准化的推行,能使企业从质量、环境、卫生、安全和效率等全面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业内单位和地方单位的认可。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高端制造后给公司带来积极的市场效应,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向高端发展后赢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2]。
2、新疆标准培训服务的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疆地域中,标准培训需求调研不充分,只有长年不变的固定月开展的培训班,一是培训管理缺少硬性规定,缺少条理性,执行力不强。当一个偌大的公益型标准服务机构,没有系统的培训制度,缺少培训中各环节合理的工作责任人是件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二是培训教师队伍发展过慢,课件重复。多数企业宁愿花钱到内地学习也不愿参加本地区内组织的专业性标准化培训班,原因是担心老师水平不高,学员们更不想频频见到连年不变的ppt课件。三是培训内容过于枯燥、不新鲜。培训内容大有完成任务之嫌疑,令广大学员们没有学习的持久性,大都属于“一年客 ”,来年培训者又发生了变化,仿佛培训是“东一斧头,西一榔头”的模式或者是老套的“满堂灌”模式。学员从未固定,没有说像“割韭菜”模式般,连年都有,越来越多,而是凸显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模式较为局限、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3]。
若想明显地增强标准培训工作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和进一步健全各相关方协作的标准服务应用机制,那么标准培训工作将需要从理念上发生根本改变,特点上需要全面革新,从实际工作实践中发生全面的变化和创新型的改变。因而新形势下开展新疆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三个离不开”新特性的出现将为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关键支撑。
3、新疆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三个“离不开”
3.1离不开培训管理制度的有效
国外的标准化工程师行业的有序发展和标准化工程师的高素质表现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有效的标准化工程师能力考试制度。我国国内的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地也早已启动了标准化工程师资格考试制度。有考试就会有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发展并存,当然新疆标准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
经调研了解部分企事业单位由于太过强调进度,而忽视了员工对标准的理解程度,使员工忙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操作,而意识不到使产品质量等级较低、工作质量粗糙的原因其实就是未依据合格有效的标准来生产或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致使企业或部门经济效益受损。因此,企业领导或标准化培训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大力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并及时建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测验衡量方法和对参训人员的长期动态管理,以遵循国际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
3.2离不开培训教师队伍的高效
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导的标准化培训为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技术委员会工作、培养企事业标准工作人员及宣贯重要国标的实施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两年更加大了培训力度,使更多的标准化人员掌握标准编写的新规范、新要求,提高了标准化人员的标准编写能力,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业素质的标准编写人员。同样,标准化工程师及标准化服务机构是以追求技术知识传播与发展为目标的,若对其监管不力和规范缺失,会导致整个标准化工程师培训行业风气的下降。因此,标准化工程师行业发挥政府的引导及行业协会的监督规范作用非常重要。
在新疆标准培训范围内,作为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需熟悉和掌握GB/T 1.1-2009的相关要求,才能有效参与标准的编制,确保标准编写的质量。具有老师级别的标准化工作者方可具有培训他人的能力。正所谓“桃李满天下”的根本在于要先拥有一颗内心朴实无私、充满营养和正能量的大树。新疆标准培训服务机构内部应基于培训标准化老师队伍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新颖的工作模式,目的是规范培训工作,提高学员们培训的实效性。而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对标准知识的掌握程度,得体现在学到了什么,而学习到的东西得凭借老师的教授,大都是由专业培训教师的水平来决定的,因而之所以说离不开高素质高效率的标准化教师队伍,是因为经过得到他们的培训后,能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的标准化专业人才,作为标准工作主力军,以供满足从事标准化研究、制定、管理、推广等方面的工作需要。
3.3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
紧跟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满足标准时代变革的新方向,更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例如为做好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使有关人员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相关要求,统一绿色建筑评价尺度,推进全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健康发展,新版标准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宣贯培训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通过组织开展宣贯班,利用新疆不同地域的不同主题,突出多种地方特色的不同推广机制,集中有方向、有目的的组织开展理解、宣传、讲解或培训班。
标准编写培训,国家标准培训,行业标准培训,企业标准培训等,这些内容的创新基于开设企业标准需求的培训课程。建立对企业有关标准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对相关从事标准人员知识、技能、素质与工作标准的差距对比,确定培训需求导向,本着“为什么,学什么;用什么,教什么”的指导思想,以标准工作要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积极创新培训理念和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大规模地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培训。课程清单要全面、系统,既要有与业务能力增长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也要有配合核心课程的其他辅助课程,课程设置做到“即专又广”。
4、结语
针对新疆标准化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培训教师专业性不强、培训内容陈旧化等弊端。作为标准化工作者应时刻紧跟社会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满足标准学员们对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渴求。尤其面向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就离不开培训管理制度的有效,离不开培训教师队伍的高效,更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吴峰,李一凡.开放教育研究.《培训师制度的国际视野及对我国培训师制度设计的启示》. 2015,21(1):114-120.
篇10
【关键词】工会企事业;改革方向;公益性;营利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工会企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推进,应当不断认识和提高工会企事业改革发展理念,正确定位工会企事业单位,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式,利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契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结构,明确我国工会企事业改革方向,增强我国工会企事业的综合经济实力,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1 我国工会企事业改革方向及必要性
工会企事业建立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完全可以发挥工会的社会职能,根据国家规定,工会企事业的资金由工会全资建立,保证工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工会拨付。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社会效益是工会企事业经营的主要目的,确实为社会提供高标准服务,工会方面实行免费服务或低价服务。发展初期,工会企事业在税收方面受到国家的减压政策,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会企事业的发展状况堪忧。
当前,我国工会企事业单位面临着双重挑战,为此应制定营利目标与公益目标的双重目标。确保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性,需从工会企事业的市场行为中获利,公益又需要我国企事业为全体会员提供。由于工会企事业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管理处于行政管理下,造成了工会企事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工会主要领导的调动,工会中没有长期的发展计划。在企事业管理中,人事问题仍然按照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无法赶上现代企业改革对于考核和激励的先进标准。
我国工会企事业面临自身改革困难,更面临外部困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使我国多数处于服务性质的工会企事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针对我国工会企事业单位状况,尤其是因管理体制的陈旧造成的问题,工会组织的经营管理遭遇重重困难。工会企事业已经意识到解决此类问题的迫切性,努力稳定工会企事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工会组织都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多数采用的改革思路是依照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工会企事业管理,做到权责明确和管理科学。虽然这种改革对工会企事业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使工会企事业树立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增强工会企事业创收服务新思路。因此,工会企事业改革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政策,圆润化公益性和营利性矛盾,走正确的工会企事业单位改革道路。
2 剖析我国工会企事业改革方向
遵循我国工会企事业单位特殊性,严格区分工会企事业与国有企业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方案。根据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的哲学思想,抓住工会企事业改革的主要矛盾――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矛盾。深入研究工会企事业的社会职能,按照不同工会企事业所经营的业务范围,分别制定改革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我国工会企事业社会职能不断变化,以期更加贴合社会公益发展。社会的发展促使着工会企事业单位的职能发展,由原来的单一职能发展到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围绕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开展工作,为职工分忧解难,单位创新维权载体,拓宽维权途径等多重职能。因此,工会组织实现职能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工会企事业单位,工会职能的改变导致工会企事业工作内容的变化,工会的地位、范围、作用必然会发生变化。在转变过程中,部分工会企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会有所下降,如旅行社、俱乐部、文化宫、体育场馆、疗休养院等各种经济实体,对于此类企业必须在改革中剥离工会系统。而对于那些公益性和福利性较强的、能够充分体现工会职能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例如具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工学校、各种科技协会等,仍然可以停留在工会系统之内,将这些工会企业纳入工会劳福事业主体。
3 我国工会企事业改革的具体方式
3.1 确保剥离方式的正确
根据不同企事业的改革特点,确定需要退出机制的工会企事业单位,借鉴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将其逐步剥离工会组织。一是利用收购与兼并进行撤资。即利用工会组织为工会企事业寻找愿意兼并工会企事业单位的具有雄厚资金公司,也可利用工会持有的工会企事业资产,用来交换大公司的股票,再将大公司股票出售来进行单位剥离。利用这种改革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利用大型公司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销售理念,增强工会企事业的自身竞争力。二是进行工会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出售,在核清资产后,工会组织将自有资产出售给个人或其他公司,作为工会退出企事业的渠道,这种改革方式可以确保企业不在撤资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3.2 保留企事业管理理念
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是目前国际划分的通用部门。工会企事业单位与市场部门和政府部门存在明显的区别。非营利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非营利性组织不具有明确的牟利动机或宗旨,不具有利润分配机制,非营利性组织的财产收益不归属任何个人。根据非营利性组织的特点,工会企事业必须具有非营利性。公共产品是工会企事业的主要提品,然而工会的主要职能是提高职工素质,积极拓宽维权途径,增强创新能力,创新维权载体等,这些都可以充分体现为公共产品的特性,来拥有具有更大的外部效益。由于社会公共产品的特点,公共产品是属于公众提供方式,工会企事业无法从提供公共产品中获利。因此,工会企事业的经营必须具有公益性,工会企事业不具有明确的牟利动机或宗旨。
工会企事业不存在利润分配机制。全体工会会员为工会企事业提供的主要资产来源,而工会的财产收益不归任何个人所有,工会组织同时具有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特性,民间性存在于部分工会企事业的特点,原则上工会组织属于我国民间组织。而工会组织中的职工参与是自愿的,工会中的收入因此属于自愿缴纳。因此,工会企事业具有鲜明的非营利性。虽然工会企事业不完全具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但在长期的工会企事业发展,社团集体所有制已经被定义为其所有制形式,并且工会企事业的经营范围属于公益领域,因此,我国工会企事业改革可以采取非营利组织的相似的管理方式。
4 总结
我国的工会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应确保工会企事业的规模的确定,不应盲目扩大工会规模,正确定位企事业性质,对部分公益性较差无法体现工会职能的企业进行剥离,保留部分公益性较强,并能充分表现工会职能的企事业。工会企事业剥离的方式可以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方式,按照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来进行。对于保留的工会企事业,按照非营利组织的方式改革方向,确保工会企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袁伦渠.工会企事业单位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初探[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1).
[2]张莉莉,刘延平.我国工会企事业改革方向的剖析[J].生产力研究,2007(11).
[3]邹毅.新闻宣传在工会工作中的教育引导作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8)
-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
- 下一篇:经营管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