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来聚焦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应当站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高度上,从更深层次理解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更广的领域寻找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清晰而明确地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就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加强体育素养培养

我从事体育教学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不但没有聚集“核心素养”的培育,甚至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发展体育教育会牺牲掉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意识,尤其对生理卫生知识、锻炼常识等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体育素质明显偏低。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明显不符合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还有,很多学生不是站在增强自身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高度进行体育锻炼,而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娱乐等,缺乏稳定的锻炼动机和持久的习惯养成,往往一达到目的就停止了。针对不容乐观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小学体育一线的老师要抓住当前极力倡导培育“核心素养 ”的重要机遇,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大胆冲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教学中,以学生健康锻炼为先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聚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愉悦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内向的学生一般能遵规守纪,但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不浓;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不足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坐不住,在操场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这名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我抓住该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安排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并向他说明做好器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教育他要胜任这项工作不但要有服务意识更要有表率意识,即在方方面面特别是纪律方面要做同学的表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该生不但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而且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也明显增强。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老师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关系,体育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展示的舞台。

三、创新体育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篇2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 问题 有效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也被予以高度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的体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高尚情操,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培B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体育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平时养成的体育方面的修养。对大多数人而言,小学阶段是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1.1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1)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兴趣。通过体育活动主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且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确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2)体育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穿插体育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基本规则,增加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常识以及对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

1.2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主要有体育锻炼技能与自我技能评价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技能,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自我技能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拥有自我认知能力,在多种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1.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运动素质、健康素质两大方面。运动素质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体育活动的能力。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

2目前我国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体育教育

早在1982年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个性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尽管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一直致力于素质教学的深化改革,不断增加教学、教育支持,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体育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对学生体育学科的安排并不合理。此外,很多体育课堂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据,这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体育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体育技能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2师资力量有不完善

体育教师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他们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例如:体育课的教学、学校早操的安排、运用等基础训练以及学校各项比赛的组织等,这些活动都是体育教师的工作范畴。目前,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数量较少。在体育教学方面,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体育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比例失调,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正常需求。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在中小学中每位体育教师一周的工作量为12~14课时,工作时间为8h。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数量较少,因此很多体育教师课时数量远远大于规定的标准。

(2)缺乏专业知识。运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它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然而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给身体带来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轻微的运动损伤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严重的运动损伤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导致学生死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缺乏对运动强度的评估能力,给学生带来了潜在的伤病隐患。

2.3硬件设施相对缺乏

硬件设施主要是指活动场地以及活动器材。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教育的物质保障。一些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体育教学设施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在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学生运动场地面积相对较小、运动器材配备不完善。硬件设施的缺乏使体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因此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还是早操内容为主,这也使小学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最终导致学生缺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提高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每个学科来说,师资力量都起到关键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达到了1:400左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的1:350,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可以让师生数量达到合适的比例,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其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过程中,要保障招收门槛,保障每位体育教师都拥有专业的知识水平。

3.2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能避免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损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实践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通过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体育教育的优点及其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

(2)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强度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采取强制性教育,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体育强度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体育内容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3.3增加硬件设施建设

(1)运动面积。学校应该保留一定的户外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之中。(2)场地、器材。活动场地与活动器材也是户外活动环境的硬性指标。在场地建设方面应该减少化学成分的使用,避免给学生身体健康带来隐患,活动器材的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年龄与活动需求。(3)营造绿色氛围。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学校应该保证植被绿化率,为学生营造绿色的体育活动空间。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并对当前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以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惠彩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55):33-34.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 核心素养 体育文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43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青少年作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单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要求,而忽略了对他们审美观念、音乐素养、体育素养等其他方面基本素养的培养,由此对音、体、美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不够重视。虽然这种培养策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但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只知道一味学习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读书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艺,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悲哀的,不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新形势的教学背景之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关注到,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议题。

所^的体育素养指的是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也就是在体育方面的素养。除去先天体格的影响因素,更重视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水平、体育技能等总共七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不小的难题。长久以来因为整体教学环境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的原因,体育课的形式非常的简单,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短跑、长跑等田径方面的训练,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打篮球、踢足球的形式,更有甚者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不高,比起在操场上晒太阳跑跑跳跳,他们更愿意进行室内活动,长此以往,不利于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与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在我们国家的开展。对孩子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要从小学开始抓起,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精力与动力。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必须重新审视新时期下的体育教学环境,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从各方面入手,为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本论文试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三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

体育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它不仅包括对各种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基本介绍、还有各种突发事件下的基本急救知识,学好体育知识不仅对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必要的时候还能用来自救,因此对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讲课方法不够重视,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反过来又严重打击了教师的讲课热情,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使体育知识的普及成为体育教学中薄弱的一环。

传统的理论课程一般都是在室内进行,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体育教师可以从这一点进行反思,改变自己体育教学的方式,由室内教学拓展到室外,或者利用体育器械、多媒体等多种工具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会被课堂内容所吸引。

例如,在进行篮球基本知识的讲解时,我会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在教室内进行,利用篮球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引入环节先向学生提问“一场篮球赛一般场上每队队员有几名”,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篮球“门外汉”的学生来说却是熟悉又不曾注意到的问题,由此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吸引他们听讲的注意力。接下来就篮球规则给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并结合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观看在比赛中犯规的片段,帮助他们对篮球规则中难懂的术语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之后引入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篮球球星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方式使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普遍愿意参与到讨论之中,提高了课堂效率。接下来第二课时,把学生带到体育馆或户外篮球场中,教师一边重复上一节课的规则问题,一边给学生演示,然后在管理好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几人一组自由练习,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有利于他们对基本体育知识的掌握,而且动静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基本体育技能的训练

所谓的体育技能,指的是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的掌握程度,包括了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对各项体育活动的完成度还有待提高,但教师不能由此松懈,要利用各种资源,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培养学生在完成各项体育项目方面的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并培养兴趣,从而受益终生。学生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时候,由于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很容易遇到困难或者瓶颈,或者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自己而使训练停滞不前,作为体育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改正,这样才能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前进,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三、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

篇4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剔除虚空的教学目标,着眼于评价授课者所定的教学目标:一是否具体,即学生能否清楚自己在体育课上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这可以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判定;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即设计的体育活动是不是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成的,这可以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定;三根据课堂结束时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判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第二,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审视授课者如何规划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活动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及教材对活动设置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对于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否合理,对于向学生提出的运动是否具有合理的技术难度等。其中还必须进行前瞻性的估测与评价,即根据授课者的教学设计,预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没有可能真正接受运动技术教学以及相应的身体练习。

第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这一环节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方法评价的核心,因为本研究更多的是面向教师而言的,是以促进更为科学的教学行为发生为目标的。这一环节评价的内容较多,例如教师的口令是否洪亮清晰,示范行为是否准确优美,语言指导是否到位易懂,保护是否合理有效等等。评价方法关键在于判断授课者能否通过自身的教学实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合理地渗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能否结合学生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及时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等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环节的评价还体现在对教师即时智慧的判断上,即对授课者能否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突况)作出恰当的教学选择,如果能,我们就可以给予本节体育课以较高的评价。从体育课的整体架构与效果上讲,评价的重点在于能否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是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评价主题。

第四,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一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不仅仅在于教师单向传授的水平,更应该通过学生的收获来评价,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质量”好与差的唯一依据。这一环节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精神状态与运动水平,评价他们能否熟练地应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笔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常态的体育课堂上坚持从以上四个维度对体育课堂进行评价、反思,则我们的体育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更高的水平。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方法摘要

作为理论准备与铺垫,文献资料法是离不开的,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这一研究方法绝非所谓的虚的方法,而是具有实实在在指导作用的方法,不经历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审读,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也很难知道类似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而作为一种实证研究,实验法与调查法也是两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实验课、研究课的思考,我们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产生切实的感知经验。而调查法更多地面向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知道学生的需要,可以知道学生经过一节体育课后有哪些真实的收获。只有基于实验与调查,才有可能得到真实可信的数据与结论。

三、研究总结与反思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研究是一项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并重的事情,对于初中体育教学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基于实践的研究可以丰富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可以丰富体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更科学地提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水平。相反,如果评价方法失范,则我们的初中体育教学有可能走向迷茫。

篇5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的枯燥和乏味,令许多大学生和家长痛心疾首,很多学校开展体育课,只是简单的做一些跑步、拉伸等简单的体育活动,根本没有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这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一定的惰性,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由于一般趣味性的体育项目都带有竞技性质,比如篮球、排球等,学校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少开、不开。至此,使得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全局工作中“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受传统体育教学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认为体育就是为了达标,很多学校把体育课上成了体质健康测试课,本末倒置,功利色彩严重。根据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弊端。

1.1体育活动内容单一

体育课程的设置没有新颖性,缺乏趣味性,总是跑跑跳跳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由于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生理运动是否已达标,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往往带着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进行体育练习,这不仅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方面以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布置教学场地器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用心去让每个学生能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有限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大学生由于受专业课程的压力随之增大,生怕浪费时间,整天就是看书做作业,但无暇顾及身体健康与否,造成成绩一路下滑。因此,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信任、鼓励、表扬等方式来开启学生封闭的心灵之门,让他们在自信中释放压力。减压最好的办法就是体育锻炼。针对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在注重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将体育专业书本知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1.2教学项目被割裂

随着世界体坛运动的跳跃式发展,高校体育也呈现出摇摆式的发展模式,各项体育教学项目以多以分散式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施教,学生不是在学项目,而是在学一个个被拆分的技术,使得体育本身具有的人文属性和“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如何抓好专业体育项目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都缺乏较为专业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教师数量与专项能力存在缺口;缺乏教材,评价测试手段有待完善;比赛是培养兴趣、激发锻炼主动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各级校队;消除体育教师对于意外伤害事故的思想顾虑等是体育教师现在所面临的五大难题。

1.3体育评价应试化

体育考试是评价学生体育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人们对于唯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的痛恨,各级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针政策,然而,体育考试仍然带来了一些负面现象。那就是越临近体育考试越是“恶补”,加大训练量,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这些做法颇有些“应试”的影子。大多数学生天生喜欢运动,特别是男同学,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条件。要培育专门的体育师资,提升教材的规范化和体育课程的科学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他们锻炼,不能只去应付体育考试。身体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培养孩子热爱运动,养成运动习惯方面入手。教育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在长期的时间里不断的对其进行强化、教化、重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专业体育教育人才目标进行实施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强、内容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优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改革,其二则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革新。当前,中国体育改革的主要难点在于怎样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渡到专项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前的体育课像其他的文化课一样,受到驱动机制的影响,具有应试倾向,因此我们所要改变的体育课程的形式,实际上则是为改革体育课的驱动机制,让体育兴趣成为驱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的主要动力,推动专项体育课,以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据此,率先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体育改革全新的方式、路径、管理和保障模式,从而带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变革,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2课程创新,实现多元体育教育改革的优质发展

课程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体院应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自主教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自主活动课程、自主评估课程。凝练出“全人教育”的课程目标,构筑“生本、一体、多元、综合”的体育优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探索课程和主题德育校本课程等三大板块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创新带来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多元优质发展。学校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合理开设体育基础课程、拓展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加快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创新体育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加大体育课程整合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在学校层面,体育课程改革包容三项内容:一是体育创新课程实施,通过课程、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二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三是拓展体育课程内容,丰富体育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育锻炼体验及感悟,提高思维的敏感度和流畅度,提高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质量。学校应从学生培养目标、成长方式和学生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构建科学地校本体育课程体系和体育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学校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挖掘课适合当代大学生锻炼需求的体育课程资源,调动师生参与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3定位优质体育课程设置,释放体育课程新活力

在体育课程引领、规划、建设、实施、管理、评价等六大方面作为定位优质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驱动力,促使各高校体院校领导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教育者本色。教育局应及时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材调研,鼓励学校对体育课程计划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加强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管理,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课程评审认定,并鼓励学校引进和开设国际体育课程,与此同时,结合提升高校所要求的素养工程,从学生评价到课程评价入手,改变过去重视“课堂”忽视“课程”、“重结果”忽视“重过程”的做法,引领学校开发、利用、享受体育新课程,创建具有生命活力体育课堂,从而形成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

4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及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促进了教育质量跨越式提升。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特色发展道路上,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起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契机,重点改革开展游戏和运动想结合的体育教学,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要机遇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权利。榆次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课要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实行体制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围目标,推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积极优化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应及时以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依托现代化科技教学资源优势,深度推进现代体育教育制度建设,深度推进高校体育课程基层改革,以体育专业目标培育创造性体育人才,完善学校内部完善课程治理,实现体育教育的高端化、集聚化、多元化。

5结语

篇6

摘 要 中国和泰国是处在不同制度下的两个国家,所以在教学上会存在许多差别。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和泰国中学的体育教学,认识到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不足,并通过借鉴泰国中学的一些体育教学经验,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并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从而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健,能力和个性更加发展和提升,为我国从体育大国逐渐转变为体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 泰国 中学体育教学 差异分析

一、中泰中学体育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目的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立足于学生,促使他们能够掌握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运动技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泰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个性特征与美德。其中美德是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礼貌的行为。泰国学校的佛教色彩比较重,因此泰国中学体育教学过程别重视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德行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礼仪习惯。

(二)教学内容

现行的中学体育大纲主要是基于基本运动技能并结合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身体基本活动主要包括走、跑、跳、投、悬垂、支撑等。这些基本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就是发展和提高这些基本的活动能力。而泰国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分为核心必修课、可选必修课和自由选修课三种。在核心必修课里,供选择的必修课包括健康教育和体育。自由选修课包括当代传染评论、当代工作和环境中健康问题评论、体操、田径、篮球、足球、网球、游泳等等。另外,如果学生已经在必修课里学过选修课的内容,学校可以适当组织教学活动相互补充,或者提供更深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方式

中国的体育课堂侧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师掌控整堂课的节奏,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会选择有针对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经常使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言语法、直观法、游戏和竞争法等。泰国的体育课堂氛围比较宽松活跃,教师在课堂中只起辅助引导学生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欢快的学到知识和技能。泰国的体育课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用各种游戏来完成整个课程,在心灵放松的状态下,自主学习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的差异

泰国倡导人文教育,很多学校努力将体育纳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泰国的学生将体育作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在锻炼中感受快乐。相比中国的教育虽然目前也极力倡导 “以人为本 ”,但中国的体育课堂毕竟是束缚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许多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只为能顺利的通过中考或者高考。和泰国的学生把体育当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比,中国的体育课堂成为了学生的压力。

(二)教学能力的差异

泰国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一定是学校固定的教职工,他们是否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任务,教师自身的运动竞技水平并不看重,看重的主要是他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教学才能,是否具有某个运动项目的指导才能。在中国,中学的体育教师几乎都是从体育院校或者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他们都需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这样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而其中专业技能表现突出的教师更占优势。同时中学体育教师更侧重于对中学生初高中体育升学考试内容的练习,尤其是针对初三或者高三。

(三)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

我国自古以来就把体育定义为是强身健体,所以我国的体育课主要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佛教可以说是泰国的国教,在泰国有90%或者以上的人都信奉佛教?几百年来,无论是自身的风俗习惯,还是文学?体育等各方面,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泰国的体育也是遵循着这种佛教礼仪制度,佛教礼仪的成型,为泰国人民塑造了道德标准,促使其形成了崇尚谦让?喜好稳定与和平的风姿?所以,由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泰国对于体育课的要求就不像中国那样比较重视强身健体。

三、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现代身体健康观念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灌输与教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训练,以便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要改变过去以“教”、“灌”的方法体系,注重引导和启发。改变过去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遵循惯例”转向“独立实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培养新型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日常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因此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

(四)树立快乐体育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多样性、乐趣、健康、游戏与独立性共存,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功能的作用,使身体和心理的协调、 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掌握、学生的个性融为一体,并看重学生的道德和礼仪教育,促进快乐体育,树立快乐体育的意识。

篇7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关系;相互融合

运动是物体变化的一项普遍现象,它是促进万物生长,宇宙运转的基本方式,也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运动和健康息息相关,事关人类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和政府重视体育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措施,是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如何有效推动二者的融合上做一探析,力图为当下的体育教育添砖加瓦,并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建议。

一、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快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发的诸多文件中,重视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耳详能熟,尤其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的实施,更是极大地满足了我国西部落后地区体育教育活动器材的配置,有力地配合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甚是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能够积极促进学生总体学习水平的提升。体育教学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等手段强身健体,锻炼思维,提升素养,而且还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状况,个性兴趣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以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投入到其他知识文化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推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第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娱乐性特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空间非常大,可以在学校操场上、广场上、大自然中,不同的环境必然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实践证明,在愉悦的心情下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也就是说,阳光体育运动一方面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趣味化的、娱乐性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阳光体育运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一方面,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又可以增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的扩张必然生发创造性能量的释放。另一方面,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学生作为运动的主体,他们的身心格外活跃,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活动项目中,他们都会以活动主角的姿态真正融入,比如在竞技类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方施加的压力,集中注意力,提高防范警惕,有效释放其作为一方主体的潜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情感认同。

二、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的相互融合

1、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现实中,二者同时存在并不相互矛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永无止境,学习也将永不停息。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完满的身心和健康的体魄相互配合方能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辅相成,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运动的参与者,教师、学生、家长分别在运动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而学生则处于核心地位,他们不断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转换。因此,学生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体育教学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二者在活动内容,运动目的等方面是一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体质,促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最终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有效推进体育教学改革,阳光体育运动功不可没。首先,阳光体育运动的灵活性启发了体育教学改革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生规范练、强化练等错误教学观点,体育教师可以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质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素养;其次,广泛猎取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彩性特征,积极运用趣味运动模式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再次,要改变体育教学是辅课的错误理念,将体育教学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并列入学校重点教学标准范畴之内。学校可以根据班级课程设置的不同,将体育课调整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尤其可以借鉴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户外、走向大自然的特点,多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更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加强锻炼。

3、多方力量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学校体育课程也强调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将学校体育课程融入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不但可以减少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本,还可以增加学生与外界交际交流的机会。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优良体质,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行业职能,通过政策上的指导、经济上的支持、技术上的辅导等方式积极参与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总之,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深入人心的大好事,它对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已经不言而喻,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拥有强健体魄的民族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刘欣然,黄玲.对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分析[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500-502.

[2] 郭淑玲,付荣,刘卫东.论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J].北京:中国西部科技,2009.15.84-86.

[3] 李鸿江等编. 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大背景下,教师更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榜样和领头羊,如果失去了教师的督促和示范作用,体育教学的效果比如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为人师”,还要做到“为人友,为表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悉体育教学课程大纲的内容,了解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结合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特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另外,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的爱好,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高校体育教学的难度很大,较之初级阶段的体育教学有了更长远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也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要跟得上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树立“百年树人”的宏大志愿,立志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重视体育课程的教授,而且要注意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教育,帮助学生们成为全面进步的优秀人才。教师应该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要涉猎体育相关的多种理论和实践内容,为开展创新性和改革性的体育教学提供强大的保障。例如,体育教师在教授篮球课的时候,一定熟知篮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篮球的基本特点,并逐一的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首先建立对篮球的理论认知,其次才是实践运动的参与。再如,在教授乒乓球课程的时候,不要仅限于二人的对战,可以开展小范围的小组乒乓球对抗赛,教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并不时的进行实战知识讲解和疑难点分析,帮助学生们不仅提高实战水平,还可以在对抗练习中找到乒乓球的乐趣,并努力坚持下去。

要革新体育教学理念,挖掘学生兴趣,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其实就是兴趣驱动学生自觉参与到社会化的体育活动中去,只有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体育的宏大目标是为了培养身体健康、意识积极和能力出众的优秀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应该顺应这一目标,把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风尚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们真正爱上一种或几种体育运动,并作为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锤炼意志品质。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中,不乏课程内容的改变,也包含很多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但是最根本的改革措施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快乐体育的氛围下把运动作为自己的爱好,实现终身体育的效果。

例如,在足球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展示足球的基本技巧,如带球跑、脚颠球、头顶球、射门、传球等,让学生们感受在绿草地上、蓝天白云下进行的足球运动,魅力四射,并且健康时尚,这样的话,学生可以自然被足球运动的魅力吸引,并自主的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一堂简单的足球练习赛,让所有喜欢足球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享受每一次球、每一脚传球的乐趣,在集体中实现个人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统一。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那些内心本来就喜欢足球的学生,自然可以更多的接触和参与足球运动,并将其作为日后运动健身的第一选择,成为终身体育的范本。

要树立长期运动锻炼的意识,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引子和示范,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身的运动乐趣所在,并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促进运动技能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格和价值观,实现身体和思想的全面发展。无论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不能满足于课程大纲的要求,而是要跳出条条框框,引导学生进入自由体育的境界,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典范和引路者。

要加快课改步伐、寓教于乐,实现学生体育文明的升华

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改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这种改革,不是单纯的改变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而且彻底根除严重滞后的体育教学理念,树立一种新的高校体育教学规范,完善学生主导的体育运动机制,让学生进入快乐和自由运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健康的成长,快乐的进步,均衡的发展,全面的提升。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融合;运用研究

一、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小学生处于贪玩的年纪,体育课程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后,体育课的实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简单的对学生安全的教育转变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体育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与其他一些辅的手段进行身体的发展,增强体质,在传授强化身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意志品质。[1]在部分小学中,有的教师以体育课不重要为名,抢占体育课的课时,有的学校将团体活动课简化为体育课,这样的做法都违背了体育课程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的正常实施需要校方及教师的配合与安排,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我国建国60周年以来,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期,体育课程从未被取消,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体育课程越来越重视。体育课不是简单的嬉戏玩耍,而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培养一种积极的兴趣爱好。

二、小学体育课程的不足及有效措施

小学体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教师忽视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特别是一些重要学科的教师经常占用体育课。学校也需要为小学生的健康买单,建立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制度设立后需要对违反规章制度的教师采取惩罚措施以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保障了小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益,但在体育课程中,部分学校缺乏体育锻炼器材。[2]硬件设施的完善也是体育课程推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场地及设施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体育课程所带来的精神与文化。在部分学校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学校需要合理调配人员保证学生接受最良好的体育教育。面向社会招纳贤士,争取增加专业体育教育人士,带给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

三、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在部分教师眼中,小学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她们丝毫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深刻影响。体育课程的形式多样,但在灵活的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小学体育主要教育学生要形成自己个性化、自主化的发展等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特性。

(一) 小学体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的推行,加大了学校对体育课的实行力度。在体育课堂,学生们可以获得放松的时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反思我国的教育制度与考试模式,这些都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并且在其他课程的课堂上,学生们更注重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忽视了自己对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对相同的问题只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解题步骤,缺乏个性。体育课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相对轻松自由的户外环境使学生对体育教师传授的技巧与知识有思考的过程,并在自由练习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形成个性化学习成果。体育课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并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 小学体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体育课程教育的优点对于大多数家长与教师都较难理解,真正专业的体育教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会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是轻松愉快的,在体育课上学生有独立思考活动的时间,这包括了学生人格的独立,在独立的人格下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做自己思想的主人,真正投身于自己的学习事业。对不同的学生而言,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是存在不同的重点的,在自我主导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自己的弱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强化。研究表明,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学习效率较高,且掌握较牢固。这些优良品质便是小学体育相比于其他学科所产生的优势。

四、小学体育与各学科的联系

身体健康是每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每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体育课帮助不喜欢运动的同学进行运动,逐渐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向学生们传递了独立自主的、坚韧顽强的体育精神。在各科的学习中,都需要坚持不懈,自主思考的过程,而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没有多余的课时帮助学生们培养这种精神,体育课恰到好处的在教学进程中培养了学生这样的品质。小学体育是我国小学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影响着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3]小学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五、总结

在时代的前进下,我国素质教育也在不断的推行实施,小学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良好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文化内涵。小学体育的教学不拘泥于传统的简单模式,带给了孩子们丰富的学习经历。体育教育不容忽视,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完善自我,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学校将积极配合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场地与设施,教师也将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育教育,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为大家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只有在各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和谐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浩,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学校体育学,2013(10)

篇10

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确切的落实,应该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一个标准,让体育教师能够根据质量的标准反思自己教学过程。

1.1让每位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课中的自我价值感,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最大接受学习的机会。合理的安排学生练习,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排队等待中,使不同体质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满足学生的需要,确保每位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使体质差的学生平等参与,并加强关注。

1.2教学内容不仅有意义并且有趣味性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影响教学的价值。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新课标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提出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各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并确保其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内容应多样化、趣味性;促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互帮互助,并提高自己及他人的健康意识。

1.3教学方式多样化

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讨厌体育课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标中提出了现代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在选择教学方式的同时应该明确了解各种教学法。教法选择应严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1.4合理并负责的实施课堂教学

负责任的落实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必要保障,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责任心也是一名教师的素质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以:

(1)保证每位同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对体质差的学生加强关注。

(2)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保证每位同学的安全,保护学生。

(4)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5)不得用体育来惩罚学生。

1.5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检测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才能科学、合理新课标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从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健康行为几个方面进行,同时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运用。

2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教师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树立正确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思想

2.1.1转变观念,具有生成性教学的意识大部分体育教师一直受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案进行上课不懂得变通,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低。新课标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而笔者则提出生成性教学的意识,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

2.1.2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两者之间是互相、平等的关系,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聆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不是满足学生所有需求,让学生控制整个课堂,而是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反复的揣摩,对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意见进行落实。

2.1.3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师应明确当前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德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优化内在的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2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

2.2.1不断更新现代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转变,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只重视技术教育的理念,转变为重视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不断的适应学生的心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评价运动技能又要评价学习态度、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

2.2.2提高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就犹如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每届学生接触的事物不同,使学生的心理发生着变化,每位教师都应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摒弃过时的知识,适应学生心理。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

2.2.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是实现课程标准改革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科研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功感。新课标的提出,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需要教师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前沿知识,不断的充实、调整、优化自己,提高科研能力,为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