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县河镇中心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乐学”高效课堂,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地外校成功经验,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以课改促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关注每位学生成功,师生共同成长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强化管理,领导重视,抓住推进校本研修的关键。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每年都把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校本研修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学校成立以中心学校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教研、教师培训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实行领导分管教研组责任制,带头听课,带头参与教研活动,并要求在教研组内首先是带头学习,其次是服务,最后才是管理。
二、建章立制硬考核,努力建设校本研修制度化新局面。
为了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培训学习,中心学校出台了《县河镇中心学校教职工专题学习制度》、《县河镇中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县河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县河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县河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奖励制度》等,并出台了优秀研修小组的评选条件和校本研修奖惩办法。为了使其更具有约束力和深入人心,我们先后在2018年、2019年召开的教师会上将《制度》分发到各研修小组进行讨论并提交到教代会上讨论通过后正式下发到各学校(幼儿园)执行。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使学校的校本研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规范了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学校并将教师的研修活动的考核与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晋级晋职、岗位设置等挂钩,将教师研修学分转换成年度综合考核分,在《教师年度考核评分细则》、《学校常规管理考核评分细则》、《教育教学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研修活动。
三、培养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支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市县级骨干老师,在校本研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对各级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我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导师制”,要求各级骨干教师传帮带一个新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开学初,新进教师在 9 月份先听“导师”课,然后请“导师”指导教学设计与试讲,先上一节课,一个月后上一节“合格课”,学校评委组与其他老师听课评课,评定为合格为止。第二年的 5 月份上一节 “展示课”,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努力借助外部资源: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锻炼的舞台,组织开展了学校的外出学习老师上一节“汇报课”或是开展一次专题讲座,让他们在讲台上展示学习所得。三是有计划地请进来。我校充分利用协作区、学区及支教老师的资源,有计划地邀请县教师发展中心、兄弟学校的学科专家来校听课、评课与讲座,使“专家引领”在我校校本研修中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四是给骨干教师搭建一个锻炼的舞台,我镇积极承办了2018年12月“国培计划2019-中小学校长工作坊第二坊总结会”和2019年4月竹溪县中青年教师大赛的语文和生命安全赛区的参观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观摩学习和承担各级各类“对外公开课”,“向下送课,向上献课”的活动。 2018年6月又申报了“五yue德育文化+红色教育”一个“十三五”市级课题。围绕着学校的课题,我们逐渐明晰了研究的范围和内涵,切入点放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上。
四、做实教学常规研修,积极创新渠道。
1、学校校本研修包括全体集中研修(由行政办公室主持,校长、副校长轮流进行专题讲座或辅导,每周一教师例会时进行)、教研组长集中研修(由教务处组织,每周二、三、四下午分别是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进行)、班务研修(由德育主任组织,每周二上午进行)、校务研修(由校长组织,每周一上午进行)等多种层次,根据各自实际在学期初拟订相应的研修专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各研修组采用问题式研修、教学诊断式研修、案例研修及以实验课题为导引进行的研修等多种模式,其形式呈现为讲座式、中心发言人式、讨论交流式、个案评析式等多种形式。这些常规研修我校一直坚持扎扎实实开展,形成了我校务实的校本研修氛围。
2、为教师研修、培训提供时间保障,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设备和资源。①建立学校级研修模式;②各级研修活动教处统一调课;③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及校园网。
3、在做实常规研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拓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每学年上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校本研修计划等,老师们可根据各自实际确立自己的近期规划和中长远目标。学校有联网的电子备课室,每周定期向教师开放并进行教育技术培训。2018年,学校部分教师自发建立了“县河语文、县河数学”微信群,老师们在课堂上困惑随时在群里进行交流讨论,随着校本研修的开展与不断深入,其讨论主题与交流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群管理员这样号召:“这里是县河教师的天地,是校本研修交流的茶座!欢迎大家在此对县河的校本研修畅所欲言!”
五、坚持“三主”,即:让校本研修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成为学生受惠的主渠道。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我们注重了校本研修成果的转化,放大校本研修效应。
1、让校本研修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经过几年校本研修的探索,在县教育局的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先后被县、镇授予“小学调研考试优胜单位”“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十堰市教育局命名为“文明校园”。
2、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要求和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主讲镇校级公开课,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学竞赛与课堂研究,积极参加校内课堂研究、听课评课,多数教师能通过这些渠道完成校本研修的学分。绝大多数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在每年师德师风考核中,家长评教师和学生评教师有90%以上的老师得分在90分以上。随着研训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也得到了明显提高:95%以上的老师能熟练有效地采集网上信息、开发课程资源、下载改造或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均有了明显的变化。学校规范了《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的填写并由教务处纳入教学常规,每学期末组织专人进行检查、评估,填写参与率100%,合格率100%。
篇2
关键词:小学 管理 西部地区 农村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教育投入缺口仍然较大,管理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名西部地区农村小学领导,在多年的经历中,深知农村小学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充分体验到了农村小学校长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工作之艰难。
1.主要问题
1.1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坏了也缺乏资金买新的,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
1.1学校班子权责不清,致工作效率低下。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紧张,导致一人多责现象严重;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是本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管理牵涉到的因素更多,管理起来不容易,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1.2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教师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而不重视自身的发展。加之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分追求成绩,导致对学生乃至教师在思想教育上的漠视,培育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软环境较差,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滞后。
2.对策探析
2.1加大财政支持。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使学校能够购置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三是提高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
2.2创新管理理念
2.1.1塑造学校精神。学校管理关键是做好学校的精神重塑,精神是信仰和信念的依托、理想的支点、动力的源泉,主要是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
2.1.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目的在于发展人,在于激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老教师发挥经验丰富、勤恳踏实的作风,处处关心、帮助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让中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验,事事尊重老教师;让年轻教师充分展现创新实践、科学教研的能力;领导和教师的关系融洽,遇事不推诿,群策群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的人际氛围。对学生的管理上也坚持以人为本,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社会个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尊重与关爱每一位学生,树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
2.3健全管理制度。“管”要依法而治,管而有度;“理”要依情而理,理而有节。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更需要一套完善而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2.3.1完善管理制度,激发主观能动性。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要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对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职责做了详细规定;对德育、教学、体卫、美育、劳动教育等目标化、制度化形成规程;对财务、校产管理、校园净化绿化、专用教室管理、书籍档案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等进一步健全、量化,以制度规范教职工的言行,建立起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良好氛围。
2.3.2严格考核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一是研究制定考核细则。制定各项工作考核办法,经过自上而下的研究讨论,修改完善,达成共识,形成考核细则;二是在严格落实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工作成绩考核与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突出教学工作全程考核这一重点。三是提高考核透明度。凡学校组织考核的结果都向全体教师公布或公示。四是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做到评先评优不举手,严格按照考核走。形成激励竞争机制,人人力争上游,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的良好局面。
2.4提高教师素质
2.4.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一是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抓好师德行风建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使广大教师严于律已,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2.4.2抓好教师基本功训练。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二是建立教师培训制。利用学校的校本研修时间,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教育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完善全员听课制度。校长、中层干部深入课堂,采取听、说、评、研等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开展新教师上见面课,全校教师上转转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合格课,提升教师备课和上课质量。四是积极主动申请教学研讨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五是要采取请专家进来讲学,走出去参观、学习、培训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西部地区教育现状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效益,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参考文献:
[1] 李志雄,小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文化[J],中国国外教育,2013年第2期.
篇3
然而,长期以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与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缺乏形成巨大反差,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反差成为困扰乐山教育人的一个隐忧。
如今,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以教育信息化为标志的教育现代化水平迈上了崭新的台阶,让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小凉山麓、在大山深处、在贫困山区,山区教师和农村学生跟城市师生一样,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今在乐山市所有中小学校成为现实。
从推进建设到规范有序管理
2004年,乐山市犍为县、市中区成为西部首批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点县,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该项目列入当年市政府“惠民行动”重点项目之一。市、县两级政府按国家项目管理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工程项目办公室,市、县、校层层签订项目管理应用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人,每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记载,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006年年底,市中区在项目模式三设备接收、分发和安装调试中,由于方案周全、组织严密,使重达百余吨、多达46个品种、价值近500万元的设备,前后不足11个小时,分别由66辆大货车送到33个项目学校,并提前1个月在全省率先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为加快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力度,2007年乐山市教育局自我加压,决定在全市其余县、市、区同步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并出台《乐山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科学、规范、有序地实施和管理。
据乐山市教育局局长刘建丹介绍,乐山市从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到2007年最后一批工程建设结束,工程总投入达4157.9万元。实施远程教育项目4年来,乐山市教育局技装处按照“省不漏县、县不漏校,市级督促、检查、指导”的原则,组成市、县两级项目工程验收组,对照工程项目的各项要求,严格进行工程验收。与此同时,先后组织3次大规模的检查督导,深入到全市200多所项目学校,检查项目管理应用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确保了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应用规范有序。
如今,乐山市234个乡镇总计354个教学点、471所农村小学、234所农村初中、28所高完中已经全部完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架构,11个县、市、区建成以354个模式一“光盘模式播放点”、71个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234套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基础,三位一体、级级递进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覆盖。
乐山最边远的马边三河口中学语文教师杨艳深有体会,以前课堂上凡是需要朗读的环节必须由她亲自示范,有时连续3节课下来嗓子都会哑,现在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特别轻松。以前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学生对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现在借助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兴趣更浓厚、视野更开阔了,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进入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播放城里特级教师教学光盘,教师边点评边提问,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通过卫星下载大城市特级教师教案,提高了教师素质。
“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帮助我学习理解了知识要点。”彝族学生阿由兴月告诉我们。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推广运用,使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在乐山,还有37万多名像阿由兴月一样的学生,通过远程教育项目了解大山外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享受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给他们带来的巨变。
从更新思想到学科教学整合
与此同时,乐山教育人也开始思考:如何借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东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2006年,乐山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现场会,与会140多人前往沙湾区、犍为县项目学校观摩在多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下、光盘环境下的现场课,提高了各地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拉开了大幕。
《乐山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应运而生,市对县、县对校、校对教师,都将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应用、培训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全市上下提出了“领导带头、骨干示范、教师普遍使用”的工作要求,规定了每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上课节数,并加强了考核和奖惩。学校每学期制定远程教育工作计划,重视过程管理,做到了计划、实施、总结“三到位”,实现项目管理和运用效果的最大化。
培训教师增强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是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的重要举措。乐山市项目办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考核办法。每年组织举办“远程环境下应用培训会”,配合四川省举办的赛课活动,组织各种赛课、交流活动和现场观摩学习。几年下来,市项目办为项目县、校培训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562人次,送省培训368人次,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应用,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视野。
井研县学校在应用初期,采取“逼迫”的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规定教师上课必须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现在,很多教师已从“要我用”,发展到了“我要用、争着用”。
结合乐山实际,市项目办还专门成立了远程教育研究室,指导学校对远程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组织学校骨干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碰撞”、“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等专题培训,使全市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远程教育优质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的疑点、难点。
从2006年开始,乐山市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省、市级远程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得到全市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十一五”期间,乐山市成功申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5个,确定市级课题1个。沙湾小学主研的国家级课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校本管理与应用研究》已经出版第一本研究论文集,其他课题也在进一步修订实施方案。
至此,全市农村中小学拉开了校际间科研共享、广泛整合,利用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序幕。
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均衡化
有人说,从地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力度和各项举措中,可以知晓一个地方政府和当地教育部门对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解程度。据乐山市副市长徐建群介绍,近年来乐山市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实现以县域均衡为主的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乐山市教育局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即在对以县域为主的区域内学校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中心的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实现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思维共商、协同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乐山市政府积极与省、市电信部门加强协作,省、市电信部门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作为后台技术支撑提供网络支持服务。2007年,乐山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并投入运营,第一批接入学校30所。目前,乐山市11个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全部实现了接入教育城域网并建起门户网站,全市80%以上的学校也都将在今年实现接入并网。乐山教育城域网的合作建设方式为全省首创,全市基本实现了“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教师培训工作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架构。
乐山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和乐山市教育城域网网络管理中心,专门负责远程教育项目和城域网的建设、管理、培训、应用和技术服务。犍为县教育局设立了项目运转专项经费,各县也在人员安排紧张的情况下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队,负责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指导和具体管理。
为不断更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乐山市政府拨出专款120万元,配置了成套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同方思科城域网版教学资源,作为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补充,免费向学校开放下载。同时,摄制市级优质课50节,评选出教师优质课件52件、学生电子作品71件,免费供全市学校使用。
乐山市“天网”、“地网”资源的相互补充和完善,极大地满足了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有车无货”的矛盾,减轻了学校购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经济压力,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共享。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吕申堂说:“资源内容很好,仅就免费接收资源一项,全区每年就可减少十多万元的支出。”
目前,乐山市教育局与县、市、区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与学校会议也可采用网络会议方式进行。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了网络素材的收集整理、制作教学教案的能力,校内教师的交流和校本研修依托网络资源,与省内外教师建立了长期交流互动。校际网络和教育城域网不仅为城乡学校的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拓展了乡镇学校的视野,拉近了全市学校与全国教育先进地区的水平差距。
篇4
全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规模、校容校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28所,公办幼儿园3所。
1.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以来,先后争取新农村卫生新校园、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累计2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项目全覆盖,学校基础设施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2.“两支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积极组织全区教师参加中省培训,开展校本研修,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推行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各级管理岗位,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课堂达标、课改成果展评和评教赛教等活动,重视教育科研和“两考”质量管理,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教育强区”骨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李台等3个镇办先后被命名为“省教育强乡镇”;中学、高新中学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区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晋升为省级示范化幼儿园;高新小学为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4年,我区通过“普及实验教学区”验收;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区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教育文化体育管理职能繁杂,督导、教研力量薄弱;教师队伍长效补充和流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校长的选拔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办学条件不够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亟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实力,都需要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振兴教育事业,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科技、人才、园林、富裕”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双高双普”、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和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强化管理和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振兴教育工程”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改革,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实现教育全面振兴。
(二)主要目标
2013年“双高双普”达标并通过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基本建成,2015年“教育强区”通过省级验收。
——学前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到2015年,每个镇办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城乡社区建有配套幼儿园,消除入园难问题。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95%以上,全部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均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100%达标,教育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均衡配置,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打造2-3所省内知名的特色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
——职业教育得到发展。2014年建成区职教中心,以大职教的发展思路,整合区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把区职教中心打造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1.加快幼儿园建设。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公益性、普惠性、多形式”的建设原则,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并安排配套资金,推进镇办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到2015年建成5个镇办中心幼儿园,10所以上城乡社区幼儿园,基本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彻底消除入园难问题。
2.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园舍条件基本满足入园的基础上,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全区3-5周岁儿童的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3.实施科学保教方法。加大幼儿园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指导,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城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促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二)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4.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抓住省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区的有利契机,按照“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标准一致、设施配置相当、师资配备均衡、服务质量均等”的思路,重新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好择校和残疾儿童就读问题。
5.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配置科学、设施完善、装备合理、功能齐全、分步实施”的要求,对全区中心校以上的学校进行教育装备均衡配置。根据有关规范标准,配齐配足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装备、图书和体卫艺器材等设施,完善部室、操场建设,建成校园安全监控及报警指挥系统,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达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依托教育网,建成覆盖全区、连接省和国家的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校园校舍管理、学籍管理等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力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校长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学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用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主动发展。要在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书香校园”、“墨香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人文气息浓郁,教育内涵丰富的目标。
(三)实施“高中教育提质升位工程”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高新中学、中学的扶持力度。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化解高中办学债务;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高中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给高级中学在人、财、物等方面充分的办学自,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8.激活办学机制。进一步激活高中办学机制,鼓励和支持各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轮岗转岗机制,畅通教师进出渠道;完善内部分配绩效制,完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促进目标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9.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普通高中内涵优质发展思路,引导高中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为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集中优质师资,强化质量管理,教育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增加升入国家名校优秀生数量,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在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基础上晋级省级示范化高中,引领全区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四)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10.规划新建区职教中心。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区职教中心选址新建(原校址划归张家岗小学扩建),重点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场地校舍不足,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匮乏等问题。完善职教师资补充机制,出台地方性行业准入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11.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校企合作、依托学校、镇办联动”的办学机制,有效整合我区各部门职成教机构,将技校、劳动、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员工培训、农民培训和入区企业的职工培训统一整合到区职教中心,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这一品牌优势,创新办学思路,把区职教中心建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发挥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
12.加强城乡成人教育机构建设。加强镇办农技校和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区、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开展活跃,效果良好。
(五)实施“两支队伍建设工程”
1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实行归口管理,统一由教育部门按规定调配。建立教师队伍常态补充机制,确保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色教育正常开展。审慎、稳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序进入、轮岗交流、培训培养、退出分流”机制,实行教师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管理细则,实行分配向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
14.推进校长任用制度改革。校长是实现教育突破性发展使命的关键。中小学校出现校长岗位空缺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推行校长任期制和期满交流制度,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期时间原则不得超过两届。加强校长队伍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
15.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带动计划”,认真做好名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不断壮大名师、名校长群体。按照三年一届、动态管理的要求,逐步扩大数量,带动校长、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以优厚待遇招聘引进一批外地名师和名校长。深入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队伍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支以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
(六)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6.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探索出具有本区特色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推行探究式学习,培育推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课程教学管理、创新高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估机制,推进教与学两个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7.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区、校教育科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和校本研究,有效解决新课改和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教师全员参与校本研修,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到2015年建成艺术体育类和文化建设类等特色项目学校2-3所。
18.扩大教育帮扶交流合作。在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积极组织开展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交流服务、网络支教等活动,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继续抓好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宝鸡中学、交大附小等机构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省内外知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七)实施“一体两翼建设工程”
19.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单设教育局和文体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增加机关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使之更好行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0.加强教研、督导机构建设。推行“以教育行政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教育督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教研室和督导室硬件建设,建成省级标准化教研室和督导室,配足配齐各科教研员和专职督学,设立教研督导专项经费,保证教研和督导机构能够充分开展工作。
21.充分发挥教研、督导机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引领作用,全面建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的教研指导机制;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评估与监测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定期对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保障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八)实施“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22.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行为,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向学前、高中覆盖。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教育财政支出达到或超过公共财政支出的省定比例。需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23.科学统筹资金使用。在保证日常运转经费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经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统筹城乡、校际之间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各类资金进行规划整合、板块整合、项目整合,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24.加强教育经费资产管理。加强教育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资金监管制度,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推行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财政局研究制定《教育财务管理办法》,探索为学校方便快捷服务的新机制,充分尊重学校采购教育教学用品意愿,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校经费,做到及时、全额拨付学校,在教育局的监管下使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省《实施意见》和区《决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重要措施。区上成立由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由主管副区长担任主任,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半年一次例会,研究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程类项目要落实项目推进责任人,对改革类项目要确定项目指导责任人,同时明确项目单位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宣传,正确引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加快教育改革创建教育强区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教育部门要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实施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未来几年我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地统筹推进。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分类、分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列出工作计划和推进时间表;教育部门要加强《实施方案》推进工作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敦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工作落实;要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过程性指导,特别是对改革类项目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项目单位,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推进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四)政策支持,多方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对《实施方案》的支持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实施意见》中出台的各项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建、人社、编制、宣传等部门和单位,要从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尽全力为《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提供便利和优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需要向上沟通协调的要积极主动争得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要在涉及规划立项、土地供应、资金投入、资产处置、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强化统筹。
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其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省、地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县教育工作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同时,安排部署2011年的教育工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教育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一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国、省、地、县教育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结合威宁教育发展实际,按照我县“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以迎“两基”复查、“普实”验收工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全县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得到顺利推进,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小学校(点)471所(个),在校生259636人,中学61所,初中在校生81490人,高中在校生13721人;小学入学率达99.1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62% ;有幼儿园4所(民办3所),在园幼儿5103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5人;现有小学专任教师9968名,学历合格率为97.2%,初中专任教师3659名,学历合格率为98.7%;现有小学校舍面积650621平方米,生均2.51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积325960平方米,生均4平方米,高中校舍面积90624平方米,生均8.5平方米;小学图书2199569册,生均8.5册,仪器468套,初中图书1536872册,生均18.9册,仪器69套;88所学校开通了宽带,远程教育模式ii学校379所,模式iii学校38所,49所学校装备了计算机网络室。
二、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推进“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工作
今年10月份,我县接受地区复查评估团对“两基”工作的复查及“普实”验收。11月份,接受省人民政府的复查验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确保顺利通过验收,我局紧紧抓住提高普及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扎实推进“两基”复查及“普实”验收各项工作。一是为确保省、地“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全县启动实施2011年学校建设项目132个,建筑面积15.1027万平方米。同时,2011年第一、二、三批校安工程332个项目学校工程建设按上级要求相继启动,新建校舍面积13.687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面积36.3992万平方米;二是先期投入经费2499.6万元,建成小学实验室326间,中学实验室198间,多媒体教室146间,购置仪器柜1580个;三是填平补齐小学成套仪器476套,初中成套仪器69套,小学音体美器械482套,初中音体美器械61套;四是投入大量经费补充图书1151126册,使小学图书达2199669册,生均8.5册,初中图书1536872册,生均18.9册,高中图书472599册,生均33册;五是职业教育稳步提升,教育基础得到夯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开展工作,职校现有在册学生1513人,有“同心智力工程”招生学生461名,学校还开办电大教育,现有在读本专科学员1600余人;六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达92.96%。以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省地对我县的“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1月29日至12月3日,省人民政府组团对我县“两基”及“普实”工作进行复查验收达双合格,并评出了七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威宁四中、羊街中学、哲觉中学、金钟中学、玉龙中学、威宁一小、白马小学)。2011年12月中旬,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率教育局班子成员到威宁考察学习。
(二)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一年以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强化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工作,优化教师队伍,使全县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结构日趋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效益日趋明显,基础教育特别是初高中教育成绩喜人。今年,全县参加普通高考3858人,一本上线212人,二本上线1132人,三本上线1240人,本科共计上线2572人,上线率66.67%,专科上线1184人,本专科共计上线3768人,上线率97.67%,高考成绩综合评比居全区第一。中考全区700分以上4人,4人均在威宁,全县660分以上考生除毕节外居全区第一。
(三)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在国家、省、地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实施薄改工程、大班额改造工程、校安工程等各类教育工程,大量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使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105万平方米,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学校办学的需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培训合格师资
通过不断整顿,补充、招考、培训、扩大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素质,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今年,新招录特岗教师1789名(其中国家级特岗895名,县级特岗894名),高中教师110名,配合人事部门组织完成了360名小学教师的招考工作,全县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充实。同时,加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一年来,共培训中小学校长、站长1500余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培训教师16000人次。“国培计划”全县3227名教师参加培训,参培率、合格率、有效学时率均达100%,优秀人数3189人,优秀率达98.82%,名次居全区第一。积极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过关和优质课评比大练兵活动。通过各类培训,大幅度提高站校长、教师综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全县“十一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11月份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并受到省地专家组的高度赞誉。
(五)站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站校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学校的关键,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局严格执行《威宁县站校管理实施细则》、《威宁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制定各种工作措施,使站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教师从教行为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六)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切实加强了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使各项经费的管理使用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是出台了《威宁县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意见》、《威宁县教育局关于学校财务报销暂行规定》等管理制度,校财局管工作效果明显,受到省教育厅计财处组织的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地区的反馈会上,作典型经验向全区推;二是认真配合县财政局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贫困生寄宿生生活补助等经费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三是指导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做好编制经费预算工作,管好用好经费,严禁用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补贴,严禁私设小金库,严禁学校乱收费;四是配合县财政局按省教育厅在5月份对我县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建立长效机制,重抓师德师风建设
为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局和各站(校)都成立了以局长、站(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威宁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年终考评和绩效工资挂钩,把任务层层分解,全面落实,责任到人。同时,印发了威教字[2011]41号、42号、51号文件,大力开展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十个不”的承诺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和“六风”建设活动。由于各级领导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站(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校风、教风、学风得到根本转变。
(八)、进一步抓好各项综合工作
1、以“五心”教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抓好德育工作。根据省、地对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全员育人职责,努力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节俭教育、感恩教育、妥协教育等活动,认真组织好“祖国好、家乡美”诗文大赛、“颂歌献给实验区”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增强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自信自强、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爱家乡、爱父母的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狠抓德育工作,师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养成,文明程度得到较快提高。
2、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教育系统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落实了目标责任。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廉洁教育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县教育局会同纪检、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建立健全学校收费巡查制度。组织人员对35个乡镇教辅站和县直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教育人事工作。积极配合组织部,成功推荐副科级以上干部11名;积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除公开、公平、民主推荐选拔任用所缺站校长外,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为发现和培养潜在人才,公开组织教师进行笔试、面试,建立“站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使一批掌握一定管理理论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师进入人才库,并对进入人才库的人员进行跟踪考核培养,为培养合格的站校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完成1324人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按照事业单位聘任要求,完成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及聘任工作;完成初级2420人,中级385人,高级59人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及推荐工作;筹备了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庆典活动,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200名。
4、维稳工作。坚持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做好全县教育系统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认真查找分析不稳定因素的起因,积极排查化解,把矛盾消化在基层。今年共受理举报件75件,其中县委宣传部网络舆情信息转办3件,互联网信息3件,县“三级联动”领导接访转办3件,地区局交办4件,县委局转办8件,县人大室转办3件,县纪委室转办6件,上级领导签转督办信件7件,当事人亲自送达和通过邮寄方式来信38件次,举报电话5件次。现已办结73件,其余2件正在办理中。四是对来自各乡镇各校、社会各界人士反映的问题逐个加以分析研究,积极调查处理,对重点举报单位进行督办,对重点人进行帮助和教育,均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同时,全面完成了1999年整顿在册的1800名代课人员的调查清理核实工作。并以威教字[2011]185、186、187号文件对959名原代课人员作辞退处理,对58名原代课人员作一次性补偿处理,继续聘用了404名代课人员。最终为县委、政府解决代课人员待遇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基本稳定了代课教师队伍,为有序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招生考试工作。以严肃考纪考风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措施,以人为本,依法治考,全面加强教育考试环境的综合治理。今年有效组织适龄儿童入学,完成初中招生32796人,基本完成普通高中招生和职高招生任务。认真组织完成1462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统一考试工作。
6、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做到“应贷尽贷”。受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828人次,办理贷款1275.8万元。同时,办理“招商局集团助学助教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45名,资助贫困优秀高中生150名;办理“深圳---贵州助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学生60名;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17494人次,金额1309万元。
7、教研教改工作。教研教改工作始终坚持以“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强化优质课评比、校本教研、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等为重点,促使全县教育教学强根固本,提质增效。今年以来,认真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及研讨交流,初高中政治、初高中化学、高中生物等优质课评比及研讨交流活动,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393人给予表彰。高度重视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推荐上报优质课23节,评选上报优质课件、优秀论文省级353件(篇),地级25件(篇),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全面开发。2011年3月2日,赫章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率教育局班子成员到威宁交流学习。
8、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为确保师生安全,我局进一步完善机构,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强化防控措施,切实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力度。一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我局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强调学校的安全、稳定。二是明确职责,加大学校安全管理力度。局机关各职能股室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公安、交通、卫生、消防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网络式安全防范体系,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三是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学校综治、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初步形成了人人重视、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综治、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四是各站校始终坚持学校教育“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严防事故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局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安全防控水平。
9、工会工作。认真抓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切实履行工会职能,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利益,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教代会为载体,抓好学校民主管理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工委留守儿童组织机构,认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10、教育督导工作。遵循“督政为主、督学为重”的原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加强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督导检查,切实帮助学校指出问题,帮助学校认真整改,促使其提高办学水平;认真督促各乡镇抓好迎“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各项工作;积极督促各学校认真抓好“整脏治乱”及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11、结合威宁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制《威宁县2011---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威宁县“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贵州省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教育规划》,明确了威宁教育发展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目标。并编制了《威宁自治县“两年提速”发展教育规划》、《民办教育实施意见》等。
12、积极推动威宁民族中学西校区建设和威宁民族中学“申办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相关工作。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11月22日,威宁民族中学“申示”已通过初评;积极和省教育厅对接,协调相关部门,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幼儿园建设、威宁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等相关工作。
13、积极组织教辅站和县直中小学人员,对全县教师档案进行整理归档,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省委组织部于10月23日组织专家验收,达到一级标准。黔西县教育局2011年2月27日至28日到我县考察学习。
14、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以教学育人,环境育人为原则,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一年来,认真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化建设,以培养优良校风、学风为目标,努力将“尊师、爱生、文明、守纪”的校风和“勤奋、踏实、认真”的学风铸就成校园精神,促进了学校精神文化、形象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文明育人的环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大、政协有力支持和监督的结果,是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各涉教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是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努力的结果,总结成绩的目的是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更好地抓好以后的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虽然近年我县教育从各个方面发展较快,但各项指标与全国、全省、全区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甚至差距较大,按我县提出“两年提速”发展要求,问题多,困难大。
(二)教育结构不均衡。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全县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只达1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接近42%。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不足,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三)部分站校的管理,部分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四)我县城镇、农村初、高中学生住宿问题亟待解决。我县地域广阔,校点分散,初高中学生入住率需达80%以上。全县现有学生宿舍10余万平方米。到2012年,初中在校生大幅度增加,现有住宿条件不能满足学生住宿需要。按生均2平方米计算,还需新建宿舍面积10.43万平方米,需建设资金12516万元,由此产生大量的资金缺口。
(五)我县地域广阔,校点多且分散,师生数量大,基础差,历史遗留问题多,安全、、维稳问题是教育系统需要长期重视的问题。
(六)普通高中改扩建、学前教育工程建设、职教基地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等工程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威中西校区建设协调工作难度大,进展缓慢,很多工作亟待推进。
(七)、特岗教师接转后工资财政压力过大、威宁民族中学“申示”等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四、二0一一年工作安排
(一)按照县委提出的“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和“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好各项制度,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威宁教育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积极配合好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包括职高)等各类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并加大督查力度,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使工程尽早投入使用。
(三)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加强教师考核管理。积极开展校长、教师培训,提高校长、教师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配合省教育厅,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评估试点县”、“校本研修基地县”教改和培训工作的要求,大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大高中(特别是职高)考试及招生宣传工作,确保完成2011年高中招生任务。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大幅度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五)深化以“五心”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德育工作,编写好以“五心”教育为载体的乡土德育教材,唱好“五心”歌。按照“六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学习,推动思想解放;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良好氛围。力争使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明显增强、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明显改变,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六)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拓展以威宁职业技术高级中学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抓好现有职校及“同心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农、科、教”统筹发展的路子,搭建“职业教育综合发展平台”,优化办学机制,增加职教投入,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七)继续补充整合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威宁民族中学“申示”相关工作,全力推进威中西校区建设,确保二评顺利通过,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促进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八)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推进科研兴校,加大教研网络的建设力度,逐步在威中、二中、三中、四中建立远程教研系统,建立一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教育科研队伍。
(九)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把学校管理与“整脏治乱”、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新型农村中小学精品校园。
(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教师补充和培训计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建设一支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十一)认真做好大学生贷款和贫困生资助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贫困生资助面,构建和谐教育发展格局。
(十二)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教育环境秩序的和谐稳定,解决好代课人员的稳定问题。
(十三)加大教育科研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抓好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实验工作,统一组织全县性的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活动。积极向省、地各级推荐优秀课件和优秀选手,加大交流力度。继续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充分依托已建成的教育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十四)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加强对各类教育经费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财务管理系统,规范使用生均公用经费以及其它教育经费,发挥好资金使用效益。
(十五)认真落实好“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切实转变部门工作作风,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 上一篇:医保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 下一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