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南疆高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10-02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多次会议上,反复要求“新疆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以改革开放的文化来引领。”为新疆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组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专家、召开座谈会、参观、走访等形式,搜集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录音资料,了解到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贯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精神文化建设,崇尚顽强坚韧、扎根荒漠的胡杨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注重针对性、系统性、动态性和严格性的制度建设;在行为养成、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反渗透教育,自觉抵制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对校园文化的干扰;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南疆高校比较注意校园设施的建设投入,倡导中华一家,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美化环境的育人工程。

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学校的共同心声,为此,笔者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上,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部署。南疆高校要把加快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高校领导应当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倡导者和灌输者,校领导对校园价值观的积极倡导和表率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学校领导要统领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由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联合出台实施方案,对全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全校动员,上下联动,高位推进,在全校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

二是统一机制。南疆高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建设目标,纳入学校对各部门的年终考核里,首先明确各部门建设职责,建设项目责任人。其次,制定出建设的步骤与时间。形成全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教学学院配合开展,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是统一规划。南疆高校需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从学校发展、校园建设、培育新人、课程设置、管理育人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大学总体规划之中。在校园环境建设设计上更加凸显学校精神的“胡杨”与“红烛”的人文内涵、“师范”与“农业”教育理念。学校对外使用标识系统上,应统一风格、颜色、标志设计,让人一看便知,记忆深刻。

四是统一流程。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出台、建设项目实施、专家评估验收、师生参与效果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平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还需统一部署、统一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流程,这样既避免了建设工作中出现缺失,又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效果。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上,落实“四个层次”

一是凝炼大学精神,构建精神家园。南疆高校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将中华精神、新疆精神、兵团精神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大学精神——胡杨精神。南疆高校都建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胡杨精神的本质表现。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献身精神。南疆高校要发挥大学传播优秀文化,引领社会前进,道德示范传承的作用。真正实现“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强化制度,守土有方。作为祖国西北边陲,在新疆办大学,首先担负着为国家、自治区稳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在新疆南疆办大学,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这一任务的意义更加突显。在南疆流行一句话:新疆的稳定看喀什,喀什的稳定看师院。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学生行为或活动文化建设方面,把维护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反渗透,作为文化行为、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守土有责”作为全校师生的坚强信念。

南疆高校应坚决贯彻区党委的决定,稳扎稳打,安排到位。坚定不移地站到、反渗透斗争第一线,不畏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做到“守土有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且,要做到高校在反渗透、反、讲法制、固边陲上的“守土有方”。

三是加大投入,环境育人。南疆高校,北倚天山,西枕帕米尔高原,南抵喀喇昆仑山脉,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环境较差,条件艰苦,既无地理优势,又无经济优势。在读学生人数众多,学校既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为广大师生创建优美的工作学习氛围,建设具有中华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独特的人文理念为一体的环境文化,同时,也需营造高雅优美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精力、平衡心理、鼓舞士气、激励热情,确保以最佳精神状态投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重视主体,行为养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这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首先是学生要学习教师,做教师知识的传承者,做教师精神的发扬者。

其次是学生要学习“自己”,依据学校的具体目标按规定进行严格的“自我加工”。

再次是向社会学习,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刻苦学习、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关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

篇2

【关键词】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中国梦是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也是人民幸福之梦。可以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也需要引导广大青年增强爱国情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还需要以中国梦来凝聚强大精神能量,统一青年的思想和认识。

2013年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教党[2013]2号),对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作了总体部署,提了具体要求。通知明确提出要采取征文大赛、主题宣讲、网络文化和书信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多种途径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可见,活动包含的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和核心,是各种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平台和依托。以中国梦来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主要目标。可以说,以中国梦为引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促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已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要求。而医学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必然有其特色。

一、以课程改革和建设为基础,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推动中国梦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组织编写中国梦的资料汇编,并详细讲解中国梦形成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梦的相关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同时加强中国历史和中国基本国情及世界发展形势的要求,启发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同时,要加强中国精神的教育。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当前中国梦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国际形势,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对待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引领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并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邀请校外专家和职业道德模范来校作报告,使学生加深对医学职业发展的认识,将个人发展和对社会奉献相结合,合理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二、以节日、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为契机,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理想、并通过国医节、护士节、医药文化节等节日,精心组织庆祝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通过团日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和国耻纪念日、国庆节等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深化情感体验。同时,在主题班会上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的系列活动,使中国梦精神深入到班级、到每一个学生中去。

三、以成果评比展示和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比活动,通过“中国梦.天使梦”主题征文活动、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中国梦之声”歌咏比赛开展书信大赛、摄影比赛、国史识竞赛、职业规划大赛、书法大赛、成语比赛、读书比赛等方式掀起学习中国梦和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热潮,并通过中国梦学习标兵评选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时,通过校园广播、画廊、图片展、摄影展、诗歌作品展等方式营造良好“中国梦”的主题校园文化,并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媒介推动中国梦宣传与学生发展的良好互动。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关键,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口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关键因素,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医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开展广泛和形式多样的义务献血活动、学雷锋活动、社区和乡村义诊活动、医学知识普及、敬老院服务等定期、定点的活动,让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念。

五、以加强学校组织领导为保障,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是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高度关注、精心组织、加强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首先,学校应当切实改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中国梦的宣传和实践,如成立中国梦研究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学生处、团委、各系部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协商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对各班级、各协会、研究会和青马工程实施领导,形成中国梦教育活动的任务书、计划书、实施方案和成果汇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进行反馈、修订调节,使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走向深入。

篇3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运行;考评;机制

各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重要推手,是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文明修身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

什么是学风?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学习的风气”。学风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力量,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规范等的总体反映。广义的学风内涵更丰富,是指学校领导的办学之风、学校管理人员的督学之风、学校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校研究人员的研究之风以及学校学生的学习之风的总和。广义的学风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大学精神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什么是学风建设?简单的理解学风建设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的过程。广义的说就是高校为了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严谨的教学之风、良好的学习之风、科学的治学之风的整个建设过程,关系到全校师生。

二、学风建设的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风建设的运行机制应该包含思想认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政协同、家校联动等内容,有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措施、切实的保障、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这样学风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该校构建了“学风建设植树模式”,即:以思想认识和兴趣导引为树根,以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树干,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枝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土壤,以部门协同和家校联动为养分,努力培育“尊师、好学、励志、笃行”的学风树形。(一)思想认识和兴趣导引。不断统一学风建设思想,确保广大师生对学风建设认识到位。一是把学风建设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二是把学风建设纳入党政工作要点;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学校“青春榜样”荣誉称号获得者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保证其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是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想信念,弘扬校训和校风精神,激活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二是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三是加强人生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四是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积极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五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力度,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二)制度建设。该校构建形成了一套学风管理制度体系,并采取多项措施健全完善学风管理督促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文化竞赛奖的奖励力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及竞赛;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红黄牌制度、毕业授位制度,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和帮教;进一步坚持校院两级巡考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生诚信教育,正考风促学风。(三)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广大教师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用优良教风引导学风。二是加强管理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每年一届的学生工作创新论坛、每年多期的辅导员沙龙及辅导员工作坊等平台,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三是加强后勤安全保障队伍建设,努力追求服务育人,用优良的后勤安全服务保障学风建设。(四)校园文化建设。该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确保学风建设土壤丰厚。近年来,该校持续打造了校训文化、国防绿文化、励志文化、青春榜样文化、志愿者文化、阳光心理文化等多种文化品牌,长期深入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尊师、好学、励志、笃行”的浓厚氛围。(五)部门协同和家校联动。该校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学风建设的规划、部署、指导、督促工作,并制定了《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把学风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二级部门;各教学单位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和工作小组、负责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院级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并落地落实落细。该校实施家校联动,邀请家长助力学风建设。大部分教学单位均已建立“学校—家庭”互动机制,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特别是与“问题学生”的家长沟通,邀请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监督工作。实践证明,家长,特别是特殊学生的家长参与其子女的大学教育,能够更好促进这些学生成长成才。

三、学风建设的考评机制

学风建设的考评机制对高校学风建设有着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在构建学风建设的考评机制时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和可操作性原则,从学风建设总体指导思想、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及实施效果、第二课堂活动、学风建设效果和特色项目六个维度进行构建,并设立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权重和考评标准。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该校学风建设的考评机制由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构成,并为每一个二级指标设置了一定权重的分值,有加分项也有减分项,详见表一。在高校学风建设考评过程中,评估材料是很重要的一环,材料必须真实、准确,因此在考评机制中可以从相关职能部门查阅的数据则均有相关职能部门提供,这样数据较客观。

四、结语

高校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必须以学生为本,坚持把学风建设放在和人才培养同样重要的位置,二者紧密结合,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集体参与,人人有责,构建完善的学风建设运行及考评机制,这才是高校学风建设的着力点。

作者:阮丽娜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英.浅析构建高校学风建设机制[J].知识经济,2013(11)

篇4

(一)核心概念界定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沃土,是一种体现高校的硬件设施、精神风貌、制度体系、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特色的综合文化。文明程度高、文化气息浓、活动种类多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焕发学校的青春活力,而且能够鞭策师生的言行举止,弘扬高尚品德,提升人文素养。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和学习模式,具有教育性与健身性、趣味性与娱乐性及易接受性与挑战性的特点。它通常利用典型的场景或环境,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完善人格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教育模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它可以激发个人潜能,提高学生的领导力、沟通力、耐挫力,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通过运用归纳法的学习过程,每位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每位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各自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这种以“互动体验式学习”为模式的素质拓展培训在国内已经成了体验式学习的代名词。

(二)拓展训练的校园活动文化特性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活动的内容、开展方式以及文化内涵等直接呈现出校园精神风貌。传统的校园活动比如各类社团活动、球类比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方式不仅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而且提升其交际、实践、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拓展训练以独特的体验式学习为教育模式,以培养团队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克服心理行为障碍和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精心设计各项训练活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更能吸引参与者的眼球,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成效。拓展训练的校园活动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拓展训练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拓展训练采取精心设计的项目活动,让人接触一个全新的远离喧嚣的生活状态,通过各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活动,启迪大学生思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实践动手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类似攀岩、空中单杠等挑战高难度的拓展训练项目,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激发潜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熔炼团队。

2.拓展训练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测试已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一项基本标准。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受挫往往会走极端,从而酿成悲剧。拓展训练强调“先行后知”体验,通过精心设置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借助独特的训练方式和特定的器材,让学生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在安全的、充满支持、真诚、富有挑战的心理实验场中主动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切实体验到每一个项目给心灵带来的震撼,不断克服心理障碍,锻炼挫折容忍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3.拓展训练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不愿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等表现。一些经典的拓展训练项目比如海上求生、过电网、扎筏等,促使学生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模式,充分运用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来克服所面对的共同挑战,激发大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使其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进而促使他们在亲身体验过程中自我成长。

4.拓展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适应力

娇生惯养的学生一旦离开父母,往往表现出生活不能自理、环境适应力差。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完善人格为目的,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团队合作学习方式让参与者努力克服阻力与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训练项目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同舟共济、磨练意志,提高抵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团队凝聚力,领悟做人道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日后更好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供帮助。

5.拓展训练有益于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引导,通过精心设置系列新颖、刺激的场景,借助独特的训练方式和特定的器材,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活动方式营造生动、活泼、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团队拓展为契机,让学生体验激情挑战自我的团队精神与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感悟“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内涵,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结合思维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90后”,他们从小备受呵护,具有自我意识强、社会适应性差等特点。部分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时,缺乏自信,迷失方向,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足,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集体意识薄弱、团队协作能力较差。拓展训练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佳选方式。相同的“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将拓展训练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宽了思维,而且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育人手段、途径和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拓展训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

为了提高资源整合的集成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本文对拓展训练理念进行创新,并对训练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提出“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原则”的训练模式。注重以学生为本,以素质培养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领悟其中奥妙,磨练意志,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进而提升自身素质。具体的训练模式如下所示:

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围绕高校校园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拓展训练项目,以同学们亲身参与“体验式”活动为方式,以反思—感悟—分享—交流—整合—再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高峰体验为提升,使学生感悟不断积累,促进同学心智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拓展训练项目。

2.坚持主动参加与协调安排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引导教育相结合

参与活动的学生大致可归为两类:积极主动参加和被动参加。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活动阐述以及引导教育,从中获取愉悦的体验,感悟成长的快乐,积累人生经验,提升个人素质。拓展训练中的体验和感悟最终提升为经验和素质,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坚持三个原则:多元化设计、多层次互动、多角度提升

在拓展训练内容设计上,量身定做,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不同的拓展内容和方案。对于新生,为其提供各种交流互动平台,设计有利于提高适应力的项目,如过电网、空中单杠、信任背摔等;对于大二学生,可为其设计室内分组群体讨论、户外实施潜能开发项目,如高空断桥、牵引横渡、野外穿越训练、团队体能竞技赛、攀岩、速降等;对于大三学生,设计求职场景进行职业心态、领导能力的训练;对于大四毕业生,设计情景进行择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各类社团,设计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的项目。多元化的内容、多层次的互动使得拓展训练更具时效性、针对性,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学各个年级最有针对性的和最棘手的问题,而且引导同学从游戏和活动中感悟和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三、拓展训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组建一支优秀的拓展教师团队

拓展训练项目的顺利开展须在专业拓展训练人员的安全监控管理下进行。聘请校外人员开展活动不是长久之计,而组建一支校内拓展教师团队才是明智之举。专业拓展教师须具备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户外运动等方面的经验,才能客观地、及时地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和安全监管。因而,可以优先从富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中挑选合适人员进行培训,打造一支优秀拓展教师团队,提高专业教师整体软实力,确保拓展训练能够良性开展。

2.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一系列经典项目。为保证拓展训练有序、顺利进行,可以开设相关拓展课程,在体验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行。这种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受挫时及时得到支持与鞭策,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战胜自我,实现体验中的自我成长,因而大大提高训练成效。

3.校园文化融入拓展训练教学

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参与者都能去体验、感悟。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限于阐释活动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可以将学风、考风等针对性校园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拓展训练教学中去,两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四、结语

篇5

全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规模、校容校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28所,公办幼儿园3所。

1.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以来,先后争取新农村卫生新校园、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累计2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项目全覆盖,学校基础设施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2.“两支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积极组织全区教师参加中省培训,开展校本研修,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推行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各级管理岗位,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课堂达标、课改成果展评和评教赛教等活动,重视教育科研和“两考”质量管理,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教育强区”骨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李台等3个镇办先后被命名为“省教育强乡镇”;中学、高新中学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区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晋升为省级示范化幼儿园;高新小学为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4年,我区通过“普及实验教学区”验收;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区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教育文化体育管理职能繁杂,督导、教研力量薄弱;教师队伍长效补充和流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校长的选拔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办学条件不够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亟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实力,都需要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振兴教育事业,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科技、人才、园林、富裕”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双高双普”、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和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强化管理和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振兴教育工程”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改革,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实现教育全面振兴。

(二)主要目标

2013年“双高双普”达标并通过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基本建成,2015年“教育强区”通过省级验收。

——学前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到2015年,每个镇办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城乡社区建有配套幼儿园,消除入园难问题。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95%以上,全部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均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100%达标,教育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均衡配置,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打造2-3所省内知名的特色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

——职业教育得到发展。2014年建成区职教中心,以大职教的发展思路,整合区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把区职教中心打造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1.加快幼儿园建设。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公益性、普惠性、多形式”的建设原则,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并安排配套资金,推进镇办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到2015年建成5个镇办中心幼儿园,10所以上城乡社区幼儿园,基本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彻底消除入园难问题。

2.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园舍条件基本满足入园的基础上,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全区3-5周岁儿童的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3.实施科学保教方法。加大幼儿园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指导,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城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促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二)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4.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抓住省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区的有利契机,按照“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标准一致、设施配置相当、师资配备均衡、服务质量均等”的思路,重新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好择校和残疾儿童就读问题。

5.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配置科学、设施完善、装备合理、功能齐全、分步实施”的要求,对全区中心校以上的学校进行教育装备均衡配置。根据有关规范标准,配齐配足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装备、图书和体卫艺器材等设施,完善部室、操场建设,建成校园安全监控及报警指挥系统,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达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依托教育网,建成覆盖全区、连接省和国家的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校园校舍管理、学籍管理等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力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校长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学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用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主动发展。要在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书香校园”、“墨香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人文气息浓郁,教育内涵丰富的目标。

(三)实施“高中教育提质升位工程”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高新中学、中学的扶持力度。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化解高中办学债务;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高中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给高级中学在人、财、物等方面充分的办学自,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8.激活办学机制。进一步激活高中办学机制,鼓励和支持各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轮岗转岗机制,畅通教师进出渠道;完善内部分配绩效制,完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促进目标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9.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普通高中内涵优质发展思路,引导高中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为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集中优质师资,强化质量管理,教育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增加升入国家名校优秀生数量,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在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基础上晋级省级示范化高中,引领全区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四)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10.规划新建区职教中心。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区职教中心选址新建(原校址划归张家岗小学扩建),重点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场地校舍不足,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匮乏等问题。完善职教师资补充机制,出台地方性行业准入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11.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校企合作、依托学校、镇办联动”的办学机制,有效整合我区各部门职成教机构,将技校、劳动、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员工培训、农民培训和入区企业的职工培训统一整合到区职教中心,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这一品牌优势,创新办学思路,把区职教中心建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发挥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

12.加强城乡成人教育机构建设。加强镇办农技校和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区、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开展活跃,效果良好。

(五)实施“两支队伍建设工程”

1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实行归口管理,统一由教育部门按规定调配。建立教师队伍常态补充机制,确保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色教育正常开展。审慎、稳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序进入、轮岗交流、培训培养、退出分流”机制,实行教师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管理细则,实行分配向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

14.推进校长任用制度改革。校长是实现教育突破性发展使命的关键。中小学校出现校长岗位空缺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推行校长任期制和期满交流制度,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期时间原则不得超过两届。加强校长队伍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

15.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带动计划”,认真做好名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不断壮大名师、名校长群体。按照三年一届、动态管理的要求,逐步扩大数量,带动校长、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以优厚待遇招聘引进一批外地名师和名校长。深入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队伍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支以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

(六)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6.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探索出具有本区特色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推行探究式学习,培育推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课程教学管理、创新高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估机制,推进教与学两个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7.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区、校教育科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和校本研究,有效解决新课改和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教师全员参与校本研修,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到2015年建成艺术体育类和文化建设类等特色项目学校2-3所。

18.扩大教育帮扶交流合作。在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积极组织开展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交流服务、网络支教等活动,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继续抓好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宝鸡中学、交大附小等机构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省内外知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七)实施“一体两翼建设工程”

19.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单设教育局和文体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增加机关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使之更好行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0.加强教研、督导机构建设。推行“以教育行政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教育督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教研室和督导室硬件建设,建成省级标准化教研室和督导室,配足配齐各科教研员和专职督学,设立教研督导专项经费,保证教研和督导机构能够充分开展工作。

21.充分发挥教研、督导机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引领作用,全面建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的教研指导机制;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评估与监测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定期对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保障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八)实施“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22.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行为,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向学前、高中覆盖。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教育财政支出达到或超过公共财政支出的省定比例。需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23.科学统筹资金使用。在保证日常运转经费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经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统筹城乡、校际之间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各类资金进行规划整合、板块整合、项目整合,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24.加强教育经费资产管理。加强教育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资金监管制度,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推行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财政局研究制定《教育财务管理办法》,探索为学校方便快捷服务的新机制,充分尊重学校采购教育教学用品意愿,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校经费,做到及时、全额拨付学校,在教育局的监管下使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省《实施意见》和区《决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重要措施。区上成立由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由主管副区长担任主任,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半年一次例会,研究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程类项目要落实项目推进责任人,对改革类项目要确定项目指导责任人,同时明确项目单位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宣传,正确引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加快教育改革创建教育强区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教育部门要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实施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未来几年我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地统筹推进。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分类、分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列出工作计划和推进时间表;教育部门要加强《实施方案》推进工作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敦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工作落实;要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过程性指导,特别是对改革类项目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项目单位,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推进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四)政策支持,多方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对《实施方案》的支持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实施意见》中出台的各项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建、人社、编制、宣传等部门和单位,要从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尽全力为《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提供便利和优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需要向上沟通协调的要积极主动争得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要在涉及规划立项、土地供应、资金投入、资产处置、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强化统筹。

篇6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注意事项;发展战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工作,通过重点建设高水平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这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适时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契机,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作,使高职教育走上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条件

1 政府的大力推动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稳步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从启动之初便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的投入主要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予以资金引导――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并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在建设计划过程中,中央财政在5年之内安排了2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高职教育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来进行建设和发展,这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各地政府也在地方财政中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在示范性院校推荐和遴选的过程中都对学校的选择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论证,确保了人选院校的足够优秀,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有能力完成示范建设任务。同时各地政府还将示范性院校的建设纳入了本地高等教育建设规划之中,在政策、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

2 优越的办学条件

示范性院校建设的起步之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详细制定了拟人选示范院校的基本条件,如提出“应是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等人选条件,还要具备“良好的建设环境,特别是地方政府和院校举办方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应达到建设计划的要求,并列入年度预算,能保证及时足额到位”等条件。在申报的过程中,教育部和财政部首先进行了初步审查,除了“限额核查”外,还进行了“违规核查”,在此基础上,才最终确定示范性建设院校。因此,入选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领导力、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一般高职院校。

3 良好的社会声誉

由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占有相对有利因素,因此,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就办学规模而言,各示范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超过万人的学校,其规模可以与普通本科高校相媲美;就招生规模而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比较稳定,大都在2000人以上,部分院校甚至超过了5000人;就学生的报到率而言,新生报到率相对较高,绝大多数院校的报到率在90%以上,有的甚至在95%以上;就学生就业率而言,大多数院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有些甚至在95%以上。可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注意事项

1 重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宣传工作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充分挖掘全体教职工的智慧与力量。因而,需要充分做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彻底改变思想观念,掀起“头脑风暴”,形成“人人建设示范”的局面。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相关知识,努力使广大教职工更加深入了解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文件精神,为示范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振奋全院教职工的精神;同时,要及时报道建设工作进展情况,鼓舞教职工的士气,为示范建设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要让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示范性院校是建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认识到示范性院校建设重在内涵建设而不是办学条件建设,并让宣传工作跟进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整个过程。

2 注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施工作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申报过程中,学校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建设方案,也可以称为示范建设规划。但是,最科学和完满的规划,如果不能付诸实施或者是不能有效实施,都将是一纸空文,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示范性建设就出不了成果,完不成任务,学校依然成不了示范性学校,甚至还有被淘汰和取代的危险。因此,在立项建设示范性院校开始后,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建设方案只是示范性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点。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示范建设工作部门,由专职人员来负责各项建设工作的实施,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学校的各项示范性建设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

3 强化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能力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成果应对其他普通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示范推动作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发挥它们的示范性、引领性、品牌性和辐射性作用,让它们的功能释放而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形成示范成果之后,应该将这些成果全面推广辐射开来,让更多的院校、更多人了解到学校的成果,对成果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吸引更多的高职院校关注示范,试点示范成果,共谋发展。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1 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

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工作。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名称虽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但每个示范性建设院校教育部只批3-5个重点建设专业,且明确指出示范性院校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而不是办学条件建设,并明文规定了中央支持的财政只能用于重点专业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建设,它不仅要解决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同时还必须为其他普通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宝贵经验。那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呢?首先,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设置机制;其次,要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性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再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应根据示范性院校的建设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标准,构

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对队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工程,也是示范性院校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总量适宜、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的、与学校发展和专业设置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是“双师”素质建设。一方面可以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推进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事业单位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横向项目和产品技术开发等合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对企业来的人员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二是“双师”结构的建设。一是建立一支动态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二是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三是“双师”团队建设。一是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二是对于选拔和培养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资金、设备、保障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3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结构要严格以专业建设的需要为依据,重点专业重点保障,高质量地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训练功能,应尽力向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要吸纳企业的力量,建设方式可以考虑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的组织实训与生产的方式,并形成学校企业共建共管的局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选择管理好、现代化水平高、效益好的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动态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校园文化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一要准确定位,建设体现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校园文化;二要创新思路,构建职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三要突出特色,建立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要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5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程度更加深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教育国际化合作的主要领域。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丰动对外开放,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激烈的合作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示范性院校要通过交流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进发达国家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质量。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竞争,拓展学校毕业生和从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6 深化改革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

示范性院校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仅仅依靠加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证效益,学校还必须深化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一是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内部管理中要适当借鉴和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二是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做好决策和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推行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和应变能力;三是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的效率。

7 品牌特色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品牌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办学品牌和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的需求,研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注重对学生职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办学的个性化,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新”。这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闪光点,也是示范性院校的生命线,对其他高职院校具有吸引力,从而达到推广和示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捷军,论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66-68。

[2]龚建国,周学军等,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09,(9):51-52。

[5]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27-31。

[4]姚云,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解读与评审过程――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范唯处长[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59-64。

篇7

关键词:医药类高职院校;药德教育;实践与思考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是确保“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医药领域安全事件多发易发,暴露出我国医药行业的诸多问题。药品安全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危机,也是人才和教育的危机。作为培育医药行业准从业人员的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更具特色的育人品牌。基于以上认识,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医药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重要培育基地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站在推动产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药品安全的高度,将加强药德教育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作,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形式和载体,注重结合融入,持续渗透贯穿,将药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深化了对药德教育的认识,初步探索出了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新途径。

一、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药德教育,是医药类高职院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重要经验,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用的有效途径与关键环节。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所认知理解、认同内化和实践外化,使其真正走进群众、走进实际、走进生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扎实推进医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药德教育,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实要求,是培养合格的医药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加强药德教育,是促进医药类高职院校更好地依托行业办学、融入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医药类高职院校一般都具有行业办学的特点,依托行业办学、融入产业发展是此类院校办学的普遍规律,也是其发展的生命线。要加强与行业互动的紧密性、确保与产业联动的有机性,就必须在社会价值层面与行业产业取得有效共鸣,使学校人才培养整体工作的“顶层设计”——价值定位与导向能有效衔接行业产业的深层次诉求,从而实现双方互动融合的可持续性和可生长性。着眼于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所遭遇的信任危机,类似于近年来发生的、引起社会恐慌的“齐二药”事件、“毒胶囊”事件等等,无不显现出部分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职业道德缺失、职业操守沦陷的事实。加强诚信意识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培育,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影响深远。从学生时代开始加强“药德”培养,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一个合格药学人才的基本素质,并且在今后严格自律。[1]立足医药行业使命,着眼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医药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医药类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首要内容和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开展药德教育,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明德尚行、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对促进医药类高职院校凝练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加强药德教育,是凝炼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的现实需要。2012年年初,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的“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同时强调:“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规划》还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并明确:“支持具有行业学科特色的院校发展,为行业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以上内容与要求,为医药类高职院校进一步立足行业凝炼特色、优化体系彰显特色提供了有力依据。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这种职业性特点,往往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偏重职业技能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纵观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挖掘,就医药特色文化构成而言,此类院校在药德教育和医药价值观教育层面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文化建设有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校园文化的积淀必然是按照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顺序逐步累积,最核心的精神文化需要累积演进到一定程度才会实现质的飞跃。医药类高职院校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基于专业特色深化的校园文化革新与超越,就必须激发全体师生的文化自觉,在推进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上下功夫。

二、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1.丰富药德教育元素,打造“远志医药职场训练营”的校园文化品牌。针对综合素质拓展类文化活动多、专业素质拓展类文化活动少、德育类文化活动缺失的局面,学校对已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强化和提升,努力建构满足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需求,符合学校办学特色要求,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齐头并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平台——“远志医药职场训练营”。营地一期共十四个项目,大多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均考虑了有企业精英参与或企业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注重渗透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如设立了远志大讲堂、中药文化论坛等,邀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和优秀校友来校围绕诚信和药德为主题谈认识和体会,如中药鉴定大赛、实践技能交流月等;组织学生去制药工业企业学习考察,培养医药行业未来从业者科学、严谨、诚信的职业素养,如职业经理人大赛和(医药)营销方案设计大赛,就规定参赛选手必须有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的经营管理或营销的实战经历,增强道德体验的环节,等等。这些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贴近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与了解企业文化,切身感受到职业素养和诚信药德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2.构建药德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诚信•药德”主题教育活动。首先是在学生层面,课堂内开展了“教师人人讲诚信、课程门门谈药德”活动、“食品药品安全即时事件跟踪”教学活动等,鼓励教师把“诚信•药德”价值内涵融入课程教学中。课堂外组织编写了《药德教育案例读本》、组建了专业法规学生社团、举行药害事件模拟新闻会、在实习实训期间争做诚信药德的宣传员实践者等活动,构建立体化的药德教育体系。其次是在教师层面,以“师德师风扬校园”“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为载体,选树一批在敬业奉献、乐教爱生、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团结友爱等方面表现突出、师生认可度高、事迹感人的教职工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职工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师德。最后是在学校层面,学校领导分头带队深入与学校办学密切度高的地区,开展大走访活动,先后走访校外20余家食品药品类企业、30余家市县药监部门及100余位学生家长,广泛征求社会群众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使学校进一步增加与地方产业的联系,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体会到自身肩负的推动行业及地方发展的重大使命。同时,学校还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等,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内容,不断赋予主题教育活动以新的内涵,建立主题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廉洁教育进课堂”活动。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廉洁教育进课堂活动”,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从起始阶段的进校园、进课堂推进到进人才培养体系,进医药教育的全过程。一是保证学分要求。将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保证了一定的学分与课时要求。从2013年起,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廉洁教育1》和选修课《廉洁教育2》,授课时间为大一全学年。二是自编讲义。为凸显食品药品行业特色,学校自编《大学生廉洁教育讲义——以食品、药品行业为例》和药德教育案例读本,其中对食品药品行业领域的60余条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观,自觉抵制行业的行贿受贿行为,远离商业贿赂。三是注重考核。建立了“廉洁教育进课堂”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学生评教等活动,对教材和教法等不断给予改进和完善。四是打造优质师资。不断加强廉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建队模式,以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为授课主体,还聘请了部分纪检系统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的层次和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廉政视野。

4.注重服务实践育人,深入开展“药学健康服务进社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利用专业特色和优势,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药学健康服务进社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开展了“百名药师进社区”、“呼唤诚信,倡导药德”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子活动,把药学健康服务送到社区和居民家中。在活动中,师生们为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建立了“订单式”个性健康档案,对他们的病情进行记录监测,对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还提供定期上门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师生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深化对药德的体认,使广大师生自觉将药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应突出的几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等新变化、新问题,时刻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2]当前,相当一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对药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加强药德教育还缺少创新举措。鉴于此,医药类高职院校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加强药德教育的规律,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育人特点,加快构建药德教育新格局。

1.突出渗透性。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学风建设到考风整肃,从新生始业教育到毕业生实习前教育,医药类高职院校也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及行业特征,坚持把药德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药德教育的职责,形成全校育人的合力。其次要强化“全程育人”的意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互为促进、有机统一,将药德教育体现在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中。三要强化“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发校内外各类德育资源。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实训实习阶段,聘请了30多位企业负责人、带教师傅等相关人员兼任药德教育导师,将药德教育贯穿到岗前强化训练中,注重医药道德行为养成,增强了药德教育的实效性。

2.突出实践性。要深入挖掘校内实践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始终贯穿落实诚信与药德教育,进一步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与社会的紧密互动中不断深化教育效果。

3.突出示范性。要讲好“药德”故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校内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资源,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教育人、引导人,不断提高师生对药德教育的认同感,从而自觉践行药德。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编写出版了《药德教育系列读本》《药海星光——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校友风采录》,开设了《近代宁波药商与宁波帮》选修课课程,讲好“药德”故事,极大地增强了药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4.突出长效性。要与制度建设同步,及时把药德教育中所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转化为相关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把实践成果提炼成制度成果;要与理论研究同步,要设立药德教育的专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逐步将药德教育的实践成果提炼成理论成果,最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订了加强药德教育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规划,在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工作等相关制度时,将药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此外,学校还先后设立20余个校级科研项目“药德“专项课题,组织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参与研究。

作者:王华锋 王玖姣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423.62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04―02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国家根据教育目标来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家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给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定的法定地位。校本课程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校向内涵型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甘肃省各地学校的校本课程大多还处在实验和尝试阶段,其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材中心研究部主任张炳意,以期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一些思路,并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记者:根据您的调研情况来看,甘肃各地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如何?

张炳意:新课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各校积极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培植学校的文化特色,探索性地开发了一些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与学校的教育基础和课程观念,尤其是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发挥紧密相关,这也就造成了地区和学校间的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

记者:调研时,在课程开发方面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学校或具体课程?能不能举例说明?

张炳意:前面提到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校之间。我们即将举办的全省优质课程资源展示活动,会以展板和实物的方式予以展示。这里我主要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各地各校的一些做法。有些市、区教育局以行政推动的方式,积极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积极引导校长和教师开展课程的理论研修,并探索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规范,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了专业性研究和实践。有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以中心校为核心,采取联片开发的方式,整合开发资源,克服了课程开发中的重复与力量不足等问题。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些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形成课程开发的研究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水平,这样的学校很多。还有些学校采取选订的方式,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框架,把一些好的教材选订后进行二度开发后使用。

记者:在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下,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张炳意: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具有多样性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既包括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包括学校课程的开发活动。

记者:我省各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张炳意: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必须经过研制、论证、规划之后才能实施。开发学校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或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是一件严肃的、科学性要求较高而且任务复杂的活动。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课程观念更新较快的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状况好一些,城市的学校比农村学校好一些;二是在观念层面有以偏概全的现象,一些学校误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要编教材,课程就是“教学”,课程就是“教材”;三是在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需求分析、课程规划、实施及评价等机制,在课程形态上基本以文本教材为主;四是校本课程制度建设缺失,还没有建立必要的督导、评估和审核制度,开发缺乏经费保障;五是在开发中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从校本课程涉及的领域看,以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诵读类课程居多,而反映学校或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促进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相对较少。

记者: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等原因,无力去开发课本课程,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张炳意: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畏难情绪、开发能力有限、没有时间等,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教师开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问题等。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有了经费就一定能够开发出好的校本课程吗?经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吗?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认为要“少而精”,要切实做好课程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工作,开发一些确实需要的课程。课程开发以往都是课程专家们的事情,老师很少关注课程“背后的故事”,当老师也成为课程设计的主人的时候,必然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有一个逐步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为此,首先应该增强课程意识。事实上,当课程改革在解决好课程的问题以后,必然关注到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而提升课程执行力,参与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最好平台。其次,要做好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建设,要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作量的考核、教师评价、奖励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让教师能够放手去做。第三,要建立一些有助于增强教师开发能力的措施,如加强理论研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通过派教师外出学习,请专家讲学等引领带动。第四,应注重培养课程开发中的“关键人物”,集中力量培养一两名骨干人物,组建研究共同体,“关键人物”要做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引和外联工作,以此来带动和提升整体的发展。

最后,我想那些规模小、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采取联片开发的方式,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注重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或者采取选订教材后二度开发的方式,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记者:我们知道,甘肃各地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校本教材要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请问我们应怎样去挖掘一些当地文化?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张炳意:的确,我省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对此,我想要有个文化梳理的过程,要把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主流文化呈现给学生,把能够增进学生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增进学生对社会、经济、文化认识和理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载体,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展示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课程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问题,把体现学校特色的问题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之中。

记者:学校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什么问题?

张炳意:我重点就教材编写中的程序性内容做一些说明。教材编写首先要在学习领会有关校本课程的精神、掌握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内容的基础上,确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其次,要设计教材的特色、结构和体例,并通过多种方式征求专家和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这是教材编写的核心。第三,设计教材的呈现方式,并写出一两个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师试教等办法修改完善,确定教材编写的最终体例。第四,根据确定的体例分工进行编写,编写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搜集资料,与大家分享,展开讨论,反复修改,通过研讨、试教不断丰富完善,同时,要与排版、美术设计等老师做好沟通,明确编写意图。最后,由教材主编进行统稿、定稿工作,保证教材的体例统一,写作风格一致,消除知识性和科学性错误等。

记者:有些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炳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对该课程,国家只出台基本的指导纲要,规定相应的课时比例和4个内容指向,至于具体怎么实施,则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需要学校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

在课程门类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于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技术来实施,这是它们的基本关系。在课程性质上,它的课程名称、内容指向以及课时要求等由国家确定,具有强制性,学校不能改变,但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等由学校决定,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有关要求进行自主开发或选用,学校在开发时可以与校本课程通盘考虑,进行合理分工和协调,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记者: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篇9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融合

一、全校联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推机制

一是创业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实践发现,我校紧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学生从进校起就能感受到创业文化并融入其中,耳闻目睹各种创业要素是如何组合并发挥作用的。校园创业活动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书本的仿真的,学生的创业教育是被熏陶而不是说教出来的。

二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就业创业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

三是出台系列制度和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赛事、申报创新创业课题、创客项目申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等纳入教师职称评定。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申报创新创业课程,并对于立项的创新创业课程给予奖励。

二、“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业促进学业

一是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群。从2015年开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渗透到整个教学组织活动的全过程,配套修订、制定了相关学籍管理制度、学分认定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大纲原则性意见,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二是“专业+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各类项目导向教学工作室达278个,学校以“一工作室一公司”的项目布局,成立“校中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三、“分层递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一是开设全校性的创新创业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同时以创业讲座、创业赛事、基地巡展、创业协会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二是面向具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开展创业SYB培训、创客空间、创业沙龙等活动;三是面向有创业项目的同学开展创业孵化,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基地、项目工作室进行创业孵化,接受导师辅导。

四、多级创新创业实践机制,高质量护航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依托“益阳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湖南省创业孵化基地”, 创新“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师生创业项目实行“三级孵化”。

一是“专业+项目+工作室”的一级孵化。让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作室就是课堂,工作室就是公司,将学生学业紧密结合创业;二是各院系创业孵化区的二级孵化。通过各院系的创业赛事、项目遴选会等选拔出优秀的项目,入驻各院系的创业孵化区,形成创业的基本雏形,让学生的专业成果面向市场,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师生共创、师创生随的模式为主;三是学校大学生创意创业街的三级孵化。学校通过校级、市级、省级的创业赛事和项目遴选会选拔,遴选出典型的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意创业街,主要采用生创师导的模式;四是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核心区的创业实践。益阳市政府完成工程建设,免费用于我校师生创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经过学校的三级孵化直接进入园区进行社会实践。

五、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助推学生创业成功

一是科学划分基地为“一园一楼一街五区”。一园: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核心区。园校一体,政校合作,“无边界”对接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师生创客们直接入驻园区,确保其孵化的连续性。打造成益阳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引爆点和创新创业引擎区;一楼:学校尚艺工作楼(整栋楼),主要用于师生创业项目以及公司入驻并建有学校“创客空间”;一街:即大学生创意创业街(简称“创业街”)。大学生创意创业街坐落于学校校门口,先后有21支专业特色鲜明的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入驻创业街的团队均为在校生;五区:即服装创业孵化区、环艺创业孵化区、视传创业孵化区、装饰创业孵化区、湘绣创业孵化区。

二是完善考核,明确责任,科学管理大学生创业基地。学校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创业项目遴选、管理办法》等,确保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设有专门的创业基地管理办公室;全程服铡H胱は钅渴敌行D谧ㄒ到淌Α⒋匆档际和校外创业教练的三重指导,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政策倾斜;基金扶持。学校对入驻创业街的项目全免租金,提供经营必要的设施设备,并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主要用于扶持、奖励创业街的入驻项目。建设以来,基地运行良好,对助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主要成效

一是育人成果显著。每年接受创业普及教育的学生2300多人,接受创业培训的学生300人次。学校成功培育出全国大学生百强之星1名,省级大学生创业之星2名。近两年获得各级创业比赛项目22个,其中湖南省黄炎培创业比赛一等奖2个,在2015年湖南省首届互联网+创业比赛中4个三等奖。

二是师生创业项目孵化面不断扩大。目前,我校的师生创业实践主要采取师创生随、师生共创、师导生创三种模式,入驻省级创业基地的项目已有51家,此外校内278个项目工作室免费给师生创业项目入驻。

三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两年来,学校先后接待了湖南交通职院、湘潭医卫职院、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兄弟院校来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交流。学校获得2015年全国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先进单位称号,我校成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共同发起单位和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