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校整体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138人,教职工58人,教师学历达标100%。学校坚持“教书先授能,育人德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努力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提升学校思想道德水平。
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我校生源大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生年龄在 6--16岁之间,学生的思想受农村地域性的影响较大。全校 138名学生中,其中来自百色市各地的学生90%以上。很多都是没入过学的,这种情况造成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及思想道德也存在差异。有些刚转来的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不是很有信心,认识不清楚,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另外,留守子女、隔代抚养子女也有一部分,有的会有娇宠和孤傲性格,自我意识较为强烈。
三、德育队伍状况分析:
学校教师大多有十年以上教学经历,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学校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育人队伍,师德师风良好。从结构上看女教师校多,青年教师较多。学校设有少先队,但还没有配备专职的德育负责人,现由教导处兼任德育工作。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大部分年轻富有活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识较强,整个团队呈现出积极、团结、向上的态势。能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制定行之有效实施方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牵头,所有行政人员和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组织机构,外聘法制校长,为切实加强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扎实开展工作,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显著提高,取得瞩目的实效。我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1、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将使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因此,学校以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入手,学礼、知礼、懂礼、守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运用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同时恰当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并继续从出操、路队、结队集会、卫生保洁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卫生保洁习惯的培养教育,少先队加大检查曝光力度,使存在于学生中的不良陋习逐步根除,并使文明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学习做现代文明人。
2、充分利用祖国各种重大节日特有氛围开展系列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活动,真正把德育教育深入人心。
3、每学期末进行表彰一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发奖,鼓励他们努力向上。
4、大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班会、班队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 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消防大队联手,每学期开学为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组织开展消防疏散演练,组织参观消防大队,进行安全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与学生谈心、评语改革等诸多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全面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提高育人效果。
6、每周规定星期一下午第二节,各班播放《德育学堂》电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要努力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空间,精心设计, 突出人文主题,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更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时时保持整洁,并有良好的秩序环境:地面无纸屑杂物和痰迹,墙面无球印脚印,无乱涂乱刻乱贴;做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每一个师生的心灵。
3、搞好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各班教室张贴物既有统一标准,又充分张扬个性,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
(三)密切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建立学校、家长、家庭三结合的联系网络。班主任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通过家长会、 家教培训会、 告家长书、 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五、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家校合力有待加强。家长多为外地进城务工人员,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学生的教育缺少应有家庭引导,造成学生在家与在校有着不同表现,双面性较强。另外,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刚从农村到城市不能很快适应和被接纳,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更多的难题。
2、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科研力度亟待提高。学校规模小,缺少研究氛围,且德育教师均为兼职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力,给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冲击,教师无法潜心研究德育工作,造成教育方法、方式相对简单,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差异,把教师自身知识更新补充和学生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用教师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化为教师具体的道德行为和德育工作方法, 进而在师生和谐交融中使学生自主、自觉、自动地接受教育。这种现状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4、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教育基地严重不足。受“安全、经费”这根弦的制约,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停留于说教、停留校内,很多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不敢开展,没有切身体验的德育就显得如此苍白。
三、存在问题及困惑。
1.教学成绩的评价机制使学校必将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德育地位相对降低,重智轻德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手段途径上过于强调形式,忽视了学生内心内在的需求,为德育而德育的现象比较严重。
3.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贫困学生、家长过于宠溺下的学生的增多使德育更为复杂。
4.还没有配备专职的德育工作人员,一般由大队辅导员或学校其它部门工作人员兼任,日程比较满,事情比较多,工作压力和内容比较大,精力多少有些不够用,影响了对德育实践的研究,使德育实施操作处于被动地位。
四、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
1、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坚持每两周一次的德育工作例会,明确工作内容,不断充实学习目标,使之主题化、层次化、有效化。要求班主任多学习、多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做一名“用心”的班主任。
2、开展班主任管理能力培训,促进管理规范化。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班主任外出学习。要求班主任平时要认真做好班主任工作记载。指导班主任开好班会,精心设计班会课教案,要求班主任围绕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常规管理等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并做好主题班会的资料积累。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3、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学校每年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宣传班主任好的工作方法,为“评优”打好基础。每个学期都要组织评比学校优秀班主任,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学校的校报予以通告表彰。要求每人每学期都作班主任工作小结,通过专题小结把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科学与科学地建设班主任队伍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4、对班主任老师的“倾斜” 。学校领导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班主任,既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提供锻炼他们能力的机会,积极支持和培养,使他们努力向上;又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在评优评先,表彰奖励,晋级晋职、绩效考核等政策上对班主任适当“倾斜” ,以充分调动每一位班主任的积极性。
五、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把握重点,创新模式,提高实效。
2、学校的各种德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和系列化,德育工作坚持做好课堂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特别是要加强课外德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形成合力。
篇2
一、增强德育理论课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德育课的实效性。因此,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德育理论课教学的新招、实招。
(1)增强德育理论课的吸引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主体性的德育理论教育。学生是价值主体,德育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德育理论课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要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从为学生服务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优势。
(2)增强德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努力使教学方式和方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符合中小教育教学的规律和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一是要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方法上的根本要求就是把单向“注入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中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二是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德育理论课必须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互动网站,把课堂延伸到网上,使德育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三是要改革考查考试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口试、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方法。
(3)增强德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从事德育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对待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德育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学生心里的共鸣。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二、构建学校德育和谐机制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学生德育的观念创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1)人与人的和谐。和谐教育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一所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其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因此,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德育的前提。
(2)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以及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深厚学风,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也能促使整个学校师生员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德育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校园文化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精心设计载体,让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决抵制腐朽、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如有的学校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学生手工制作大赛、辩论赛、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形式。
篇3
(一)教育质量有新提升教育基础不断夯实
1、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发展,全区每一街道(镇)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17314人,入园率96%,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开展试办幼儿园的全面检查,审批了51所“试办幼儿园”。召开幼教会议,逐步理顺街道中心幼儿园与村级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使全街道幼儿园做到了“四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召开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现场会,推进了我区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步伐。组织召开幼儿园课程培训会,编制幼儿园情况一览表,推动我区幼儿教育质量再上台阶。组织参加*市庆“六一”幼儿绘画比赛和教师主题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我区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开展示范性幼儿园的争创活动,省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市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
2、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发展战略,巩固了“两基”成果,基本达到高标准。强化学籍管理,促进了全区学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狠抓了“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校舍隐患”排查工作。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如期完成省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5个项目,建筑面积达11910平方米。投入269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田径场、改厨改厕、硬化绿化及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62个,面积42175平方米。“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81%,巩固率达到99.98%。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由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3、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实施高中入学成绩准入制度,设定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积极推进高中新课改,开展“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新课改活动,组织了12次学科培训,开设了13个学科专题讲座。组织校长、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高中师资质量。出版了四期《课改动态》。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科研论文。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初升高比例达到99.87%,比2000年提高31.2个百分点。普职教比继续保持1:1。
4、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作用,与62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投入134万元,加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造。开展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技师进校园的“双百”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区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748名贫困生受惠,总金额15万元,占在校生比例11.1%。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工程,全年投入180万元资助1397人次,占在校生总数的10.5%,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5、成人、民办教育持续发展。5个街道成立了社区学校,城乡成人继续教育网络全面建成;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600名农村预备劳动力参加了技能培训,277人毕业;*职业中专成为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3053人参加自学考试,实考2726课次,合格1410课次,毕业?人。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对全区130所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年度审查并公布结果。承办了在书生中学召开的全国民办学校品牌建设研讨会暨*省民办普通高中联谊会。加强民办学校调研,努力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教育创新有新突破,教育均衡全面推进
1、教育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召开了“开展教育精细化管理”为主题的暑期校长读书会,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通过聆听专家报告、专家和校长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加强了校长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举办了第二届校长论坛,有18位校长走上讲坛,就“教育精细化管理”作了演讲,并聘请了*大学、省教科院3位专家作点评,有力地提升了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水平。编辑刊发了学校精细化管理工作总结专题,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精细化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2、农村完小建设卓有成效。切实加大完小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助区政府举行了*区农村完小建设现场会,进一步加快了村完小建设。加大完小教育调研力度,组织开展联系学校及“完小”蹲点调研活动。分6个小组赴全区各联系学校及最基层的村级小学---“完小”,组织召开恳谈会,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师生的思想、生活、工作状况,摸实情,办实事,走访慰问完小家庭贫困学生。加强完小教研活动,开展了全区性的“中心校与完小科研互动式行动研究”活动,召开了完小教科研现场会。加强完小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面向全区农村学校的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比活动,提高了完小教师队伍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举行了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的赠送仪式,加强了完小体育设施建设;全区共投入560万元加强完小场地硬化和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80万元,完成了11所完小的场地硬化,专门补助170万元,维修改造了18所完小校舍。加快了完小的现代化建设,共投入了113万元购买了79台电脑,81套多媒体设备,3200套图书,提高了完小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站,举行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启动仪式暨现场咨询活动。选送心理教师外出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全区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网站和心理邮箱,开播校园心理咨询电台,特聘咨询师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成立了心理健康讲师团,开展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讲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心理。制定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年度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全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校网调整工作有序开展。按照校网调整规划,加大了小学校网调整力度,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一是撤并光明小学,将31位在职教师和35位退休教师分流安置到区实验小学、实验二小、云健小学和中山小学等4所学校。光明小学校舍现由实验小学使用,筹建“阳光教育基地”。二是顺利撤并*街道闻裕顺小学和章安街道就岭小学。两校教师得到了妥善安排,学校资产得到了合理利用。三是顺利置换原三中土地,置换所得资金3000万元用于*五中还债,减轻了五中的债务负担。
5、高考组织管理成效显著。加强对三考(高考、会考、中考)工作的研究、管理和指导。组织举行了二次全区模拟高考,首次组织了与杭州市的联考,创新了模拟考试思路。召开了区20*年高考总结、表彰暨质量分析会,下发了20*年高中教学质量奖,明确了20*年区高考目标。组织了区高考研究小组成员、普通高中部分业务校长、教学骨干到上虞、舟山等地学习高考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在全区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今年高考再创佳绩,我区文理科上线万人比68.68,居全市第一;文理科上重点线万人比5.13,全市第三,三区第一;市理科状元由*一中学生获得,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我区占4名,继续保持三区第一。
6、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助理公开选聘活动,制定了公开选聘校长助理实施办法,连续4天在7所学校的22名候选人中公开选聘7名校长助理,学校掌握65-70%的评定权力,其中全体普通教师拥有50%的决定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当家作主的权利,彰显教育人事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得到了全区师生的好评。二是全面贯彻《*区教育系统毕业生录用和教职工调聘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严掌握新教师录用条件,规范新教师录用程序,做到四公开(政策公开、条件公开、指标公开、结果公开),新教师招聘工作规范、合理、公正、有序,今年共录用新教师75人,社会反响良好。
(三)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德育水平不断提升
1、深入开展名师工程。认真做好市名师名校长的推荐评选工作,经过严格考核,4位教师被评为*市名师,2名校长成为了*市名校长。目前,我区拥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11人,*市名教师27人,*市名校长9人,按专任教师比例居全市首位。创新星级教师评比模式,在农村学校开展了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选。共评选出26名教师为*区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至此,全区共有星级教师592名。加大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创造优秀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区特聘教师制度,狠抓名师下乡支教工作,扎实做好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和区星级教师下乡支教及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工作,充分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2、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高。建立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和考试;开展网上“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大讲堂”,扩展了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规范教师档案管理;加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141名已毕业转正。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对初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开展小班化、多批次培训,提高了中小学班主任整体素质和能力。支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大幅提升,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分别达到100%、99.59%、97.51%、90.84%;高一层次学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81.72%、80.84%,居全市前列。
3、提升校长队伍素质。开展了学校德育副校长全封闭培训。8月,37个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在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为期7天的全封闭培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将军事化训练和众多专家的德育报告有机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德育副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全区小学校长提高培训,121位小学班子成员参训。组织35名校长助理和后备干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培训,严格校长后备干部考核,取消了12名后备干部资格;加大了对校长班子考核调整力度,共调整充实了23位中小学校长班子成员。提高校长岗位职级津贴,调动了校长工作积极性。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承诺活动和“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先进教师事迹。举办了第23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了各级各类先进102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先进11名,市级先进11名,区级各类先进80名,大力弘扬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开展了*区首届“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产生了我区首批“十佳班主任”。举办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加强了教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带生行为,开展了为期2天的暑期中小学师德专题培训,全区36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促进了全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召开了全区教代会现场会,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全程工作,充分落实了教代会的审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等“四权”。
5、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多措并举开展德育工作。承办了*市德育工作现场推进会,生态德育工作初见成效,《*区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受到了专家的广泛关注;加强绿色学校建设,开展区级绿色学校评比活动,10所学校被评为区级绿色学校;全面检查全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落实情况,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教育,开展了军训、主题班会、模拟防空演练等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和建党86周年的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演讲赛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区未成年人读书节,开展民族精神大讲堂、“好书我推荐”、“读后感征文”等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举办了第一届校园社团文化节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办精办好《自主教育》和《*家教》刊物,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四)素质教育有新成效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1、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一是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成功举办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了*省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个项目获奖;加强中学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7人获*省初中科学竞赛一等奖,占全市的一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二是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举办*区第二届中小学生体育节;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开展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和学校体育人才基地建设,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2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学校体育人才基地;编制了*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制定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实施方案,举行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活动,与体育局共同出资105万元,对全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添置、改造,促进了城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2、积极建设平安校园。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区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都达到了*省“平安校园”创建标准;召开全区性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和安全紧急会议3次,周密部署学校安全工作;举办“全国第六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实行学校交通协管员制度;实施“家校通”工程,为学校、家长联系搭建信息平台;开展了二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学生接送车专项整治;积极配合各学校办理投保手续,全区38所学校6万多名中小学生和53所幼儿园近1万名幼儿参加校(园)方责任保险。加强学校卫生工作,5所学校成为*省食堂卫生等级量化管理A级单位,37所学校被确定为各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管理,出台了*区学生食品配送实施方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配送工作;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年,预计教育事业总支出5.6亿元,其中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拨款达到252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7%。教育附加收入达到3653万元,比上年增长8.4%。人民教育基金收入达到3428万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重视教育装备投入,促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投入477万元,新增学生课桌椅5215套,新增多媒体设备191套(其中简易49套),新增计算机454台。目前,全区中小学拥有多媒体设备1324套,拥有计算机7040台。多媒体设备基本普及到每一个新课程教学班;学生数与计算机数比达到10:1,各校基本拥有满足教学用的计算机教室,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督政和督导,指导大陈镇顺利通过*市教育明星乡镇评估,目前,全区所有镇、街道成为*市教育明星乡镇。10所学校被评为“*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
4、关心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开展弱势群体结对帮扶工作。教育局机关60名干部与全区贫困户、低保户一对一结对,开展送温暖活动。局班子成员与10名贫困学生结对,开展资助活动。教育局机关与下陈街道明星村、海门街道建设社区开展结对活动,给明星村4户困难家庭送去了慰问金,切实帮助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权利,联合开展了2次对民工子女免杂费款和营养餐券现场发放活动,近6000人次受惠,金额达40万元,使民工子女享有了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五)依法治教有新拓展,教育形象全面改善
1、学校招生人事工作规范有序。一是严格规范了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开展“招生政策进万家”活动,加大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召开全区招生考试干部培训会,加强招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招生考试过程监督,严肃考试纪律,确保了录取工作规范、有序;严格控制学校招生规模,派出招生督查组,现场监管学校招生工作,并定期开展招生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招生监督。严格执行招生收费政策,建立了监督收费的长效机制,实行全程监控,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有效地规范了教育收费,基本消除了教育乱收费现象。二是严格规范了教师调聘工作,顺利完成了20*年全区中小学人事核编;坚持“统一管理、计划进人、考试择优、定编设岗”的原则,严格控制编制,严肃进人计划,严格控制区外教师调入和区外毕业生聘用,从严控制民办学校教师调入;全区学校教师正常调动共79人,其中区内33人;录用新教师75人。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
2、“恳谈日”活动积极开展。制定了“恳谈日”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先后在*一中、*五中、*中学、*中学、大陈实验学校和黄礁中心校等学校举行“恳谈日”活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落实整改,有效地缓解了教育矛盾,加强了局机关、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我区教育的和谐发展。健全局领导接待日接访活动。局领导接待日每月安排一次,全年共安排了7次,接待了14批次者,积极化解教育矛盾,促进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教。
篇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在市县指导检查组和县上联系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学习,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回顾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县委指导检查组还要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作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做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标准,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成效明显
(一)学习调研阶段的主要做法
在学习调研阶段,我们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任务。
1、抓组织突出一个“细”字,构建活动运行新机制。
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局迅速行动,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机制,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建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8项制度,指派专人对两所试点学校进行跟踪指导,为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精心谋划设计。在吃透上级精神、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实质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制定实施方案、设计活动流程,将整个活动分解细化为15个环节、47项具体活动,确定了重点学习内容、重点调研题目、重点讨论议题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落实牵头领导、责任人及完成时限,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建立了专门的学习资料展览室,在办公室制作了醒目的标示牌,悬挂了宣传标语,制作活动展板3块,分类装订活页学习资料17册。在天祝教育网开辟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分类设置8个栏目,编发简报12期,上传学习资料、交流心得、调研报告等文章69篇,已有1200多人次点击浏览,为学习实践活动搭建起了一个开放的宣传交流平台,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扩大了学习效应,提高了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2、抓学习突出一个“真”字,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新提升。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坚持学习标准,健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确保了学习质量。一是健全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员干部学习、考勤制度、外出党员补课制度,退休党员干部联系制度,讨论交流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为深入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明确学习内容。从党委中心组和全体党员干部两个层面,将学习内容分解为集中学习篇目和自学篇目,集中组织学习了党的*精神和规定的“三本书”、中央、省、市、县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三是领导表率带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写笔记,带头谈心得、带头讨论交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透一步,保证了40小时的总学时,建立副科级以上领导学习档案13本。四是创新学习方式。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实行集中组织系统学、抽挤时间主动学、主题辅导深入学、座谈讨论交流学、退休党员联系学等“五学”方式。集中组织系统学:每周组织党委中心组和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一次,每次2小时。抽挤时间主动学:党员干部抽挤空闲时间,主动学习自学篇目。主题辅导深入学:邀请县上联系领导辅导讲座1次、领导班子理论辅导4次、党校讲师专题讲座1次,举办“发展形象塑造工程”演讲比赛和理论测试各1次。座谈讨论交流学:举办领导干部讨论会、师生、家长代表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深化思想认识。退休党员联系学:选派1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名退休党员,送学上门,确保了100%的参学率。五是务求学习实效。通过强化学习培训,党员干部普遍做了20000字的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46篇,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接受了市委组织部何伟部长及市上指导检查组、县上领导的指导检查,县上在我局召开学习实践活动推进现场会,反映全县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4条新闻在省、市报纸上刊发,极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3、抓调研突出一个“深”字,发展思路得到新拓展。
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同时,深入开展调研,梳理查找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一是深入学校调研。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选定加快发展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12个方面的课题,确定责任领导、责任股室、调研时间、调研地点,分头深入基层学校,通过实地调查、座谈交流、征询意见、专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取策于民,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了有关情况,形成了12篇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的调研报告。二是广泛开展讨论。在集中调研结束后,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3次,对调研报告进行了再认识、再提高、再完善,准确查找出了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及原因,讨论制定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应对策略。现已将讨论成熟的《2008—2015年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分别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意见》即将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议讨论。三是认真梳理问题。坚持边学边改,即知即改的原则,通过上级点、群众提、自己找、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网上征询、登门走访、“三个一”联系、“一人献一策”等方式,征询原始意见建议58条,归类梳理建设性意见建议15条,其中县上分解落实的9条,教育局梳理的6条,现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整改落实了3条。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有用、实用、管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局机关的35项制度、职责和学校教育质量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4、抓发展突出一个“实”字,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认真落实市委开展的“六大”主题实践活动和县委开展的“发展形象塑造工程”,以“八抓八塑”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谐发展新形象塑造工程”为载体,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学习实践活动,一手抓当前工作,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一是转变了工作作风。在局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查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查宗旨意识是否牢固、查精神状态是否积极、查思想观念是否端正、查业务能力是否过硬、查工作作风是否优良为主要内容的“六查”活动,形成了党员干部争当教育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的浓厚氛围。二是落实了教育民生。前半年争取并落实公用经费534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434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经费176万元,共计1144万元。100名贫困高中生的资助工作有序进行。三是加快了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市、县“项目建设攻坚年”的安排部署,上报藏区项目53项,需投资87372万元;上报国家扩大内需项目45项,需投资43771万元;储备项目60项,需投资98480万元。今年拟新建校舍55551平方米,投入资金10524.39万元。目前,天祝二中综合楼、高、初中部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已开工建设,高中部公寓楼和初中部宿舍楼即将于近日开工;天祝四中学生宿舍楼及食堂建设工程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朵什乡松林初中学生宿舍楼建设工程已动工建设;续建的职教中心公寓楼、食堂和天师附小的学生宿舍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截止目前,已争取到标准化学校项目资金400万元,危房改造项目资金268万元,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项目资金739万元,共计1407万元。四是提高了教师素质。认真落实《天祝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施以名学校、名教师、名校长评选为主要内容的“三名”工程,举办了5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的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县级培训班,选派250名老师参加了市级以上的各类培训,选派80名教师赴天水参加了教学观摩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五是促进了学生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举行主题班会326次、悬挂横幅、宣传标语586条、刊出黑板报1245期。六是强化了质量意识。积极推进以片区、乡镇教育辅导站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活动,抽调20人深入全县19个乡镇教育辅导站和10所县直学校蹲点开展教学督导和视导,对小学和初中的部分学科进行了期中抽考,切实将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学习调研工作的开展,全局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谋划发展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1、理论武装明显加强,强化了“五种意识”。一是强化了加快发展的意识,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改革,从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了“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识,以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三是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意识,认真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谐校园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四是强化了改革创新意识,勇于解放思想,及时更新观念,不断增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五是强化了整体把握、系统思考的意识,正确处理了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保持了全县健康协调发展。
2、谋划发展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战略思维明显提升。通过理论学习和深入调研,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得到了大解放,进一步解决了教育长远发展如何定位的问题,明确了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线,以办公平优质、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目标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大局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思想作风明显改进,党员干部队伍呈现出全新的精神面貌。
3、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气象,塑造教育发展新形象效果明显。针对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县城中心广场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政策咨询大服务活动,现场解答群众关心的教育政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教育发展的意见建议,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整个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得到了市、县领导和指导组的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同志有顾此失彼现象,学习讨论和深入调研中形成的好思路、好方法如何转化为好制度、好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落实等。这些都需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予以解决。
二、务实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
分析检查阶段整体时间安排两个月,从5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既是对学习调研工作的检验和深化,又是搞好整改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县委转段工作会议精神,抓好三个环节,确保这一阶段工作取得实效。
1、充分准备,把握原则,召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一要认真做好主生活会准备工作。民主生活会前,要认真对照查找问题,充分运用深入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网上征询、登门走访、“三个一”联系、“一人献一策”等方式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工,重点征求基层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系统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党性党纪方面的意见建议,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汇总。
二要把原因剖析好。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整体把握,努力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刨根问底,形成统一认识。
三要把发言材料准备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开展谈心不少于10人次,其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开展谈心不少于5人次。要在谈心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发言材料,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好充分准备。
四要精心组织,把握方向,把民主生活会开成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的会议。专题民主生活会适当扩大列席人员范围,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老干部和党内外群众代表列席。在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同时,要组织党员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五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要紧紧围绕生活会主题,紧扣教育发展实践,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吸取经验教训,自觉改进提高。
六要把政策原则把握好。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对领导干部以往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要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不纠缠历史旧账,不纠缠个人责任,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
2、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党委办要及早着手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与完善,并争取在民主生活会前拿出初稿。分析检查报告撰写要实事求是,做到“四个充分反映”:一要充分反映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二要充分反映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三要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四要充分反映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同时要深刻检查分析,做到“三个突出”。要充分运用前一阶段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切实做到查摆问题突出客观性、剖析原因突出深刻性、明确方向突出科学性、整改落实措施突出可操作性。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通过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中层干部座谈会、民主人士座谈会、家长代表座谈会等对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专题讨论,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3、开门纳谏,集中民智,认真组织开展群众评议。
要高度重视群众评议,把群众评议作为发扬民主、接受监督、改进工作的重要机遇。一要确定好参评范围。坚持代表性、层次性和广泛性的原则,合理确定参加评议的人员,组织熟悉情况、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员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基层教师和家长代表进行评议。二要明确评议内容。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精心设计评议内容,组织广大党员、群众有针对性地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三要创新评议形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议方法,可以召开座谈会、评议大会,也可以书面评议,还可结合实际,探索其他评议方式。四要吸纳评议意见。要把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来,并采取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结果。
三、高度重视,确保圆满完成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
为了把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做好,真正做到征求意见要有广度,分析问题要有高度,开展评议要有力度,我就如何开展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精心组织,加强对工作的具体指导,确保把每个步骤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引导同志们正确对待群众意见,自觉地接受批评。
二要把握政策,注意方法。分析评议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对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要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对党员同志要从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出发,坚持正面教育,坚持正确导向,注意保护党员同志的积极性。
三要坚持标准,勇于创新。在分析评议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既要抓好“规定动作”,又要善于创造“自选动作”。要精心策划组织各种有创新、有实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整个活动有声势、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
篇5
【关 键 词】 继续教育; 领雁工程;培训创新
【作者简介】 徐红飚,浙江省温岭市教育局。
“领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一批农村教育的领军人物,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为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提供良好的师资保证。
“领雁工程”理论培训尽管方案详尽,计划周密,设置了不少培训模块和学习课程,但相较于信息时代的发达资讯和信息,培训资料仍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同时,面授、讲座等传统培训方式也妨碍了师生双向交流,局限了培训者的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因此,“领雁工程”理论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创新和改造。
一、品质指导:蹲点实践之创新
蹲点实践能促成理论内化并转化为教育实践,提高“领雁”学员的领导水平和执教能力。在这一关键环节,多提供资源,多搭建平台,多创设机会,无疑更有利教师成长。对此,我们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1.基地资源点面共享。基地学校有着丰富的培训资源,如果同时辐射更多的受训学校,更能凸显基地价值。而对学员而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借鉴学习更多基地学校的先进经验,则会大大提高培训效益。如我们在组织德育骨干培训时,前三天时间安排学员分组轮流去所有基地学校考察,了解每所基地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以便取人所长为我所用。然后,再去各自的蹲点学校进行重点考察、细致了解,观摩精品课,听取特色经验介绍,参与组织主题活动,举办德育专题论坛。学员们反映,这样的点面结合实践,大有裨益,富有成效。而在小学骨干校长班培训中,我们也安排基地学校分批接待受训小组,受训小组先后有序地考察基地学校。学员们在异校蹲点前罗列问题,拟定提纲,通过了解名校品质、观摩教育教学、考察校园文化、了解特色课程建设和校长管理策略等渠道,全方位开展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和案例诊断分析书等材料,以校长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全面提升了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实践水平。
2.指导教师主副配合。培训中,我们按照上级指导意见,对培训班学员进行分组,每五~六位学员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这名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负责开展业务指导。此外,这些导师有时又作为其他受训小组的副导师的身份出现。这些指导教师往往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学员更频繁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风采,就更能开阔视野,有更大可能拓展业务上升空间。如在组织小学语文和小学英语骨干培训时,为了充分利用名师资源,就让几名导师统一开设示范课,即一位导师上课,另几位导师和其他组学员都参与听课与研讨。不同导师、不同风格的示范课给所有学员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研讨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所有导师和学员们零距离交流,听取导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阐述和教学方法的说明,学员们现场理解、领会导师所传授的课堂教学理念。接着学员又由各自的主导师组织再研讨,让每位学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谈自己观课后的体会和感受。
3.好课汇报,“领雁”首秀。领雁学员在主导师指导和同伴互助下,通过多轮备课、修改、上课和反思,完成诊断课和提高课。在进一步打磨汇报课时,别组的副导师也参与进来,主副导师组团作再次修改、指导,直至相对完善。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骨干班里,要求学员人人上汇报课,并向所有学员及部分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开放。在受训教师公开教学展示活动中,学员们人人开设公开课,大家都既是上课者,又是听课者、评课者,课堂教学活动很热烈,再加上名师的跟踪指导,课堂执教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好课汇报,一方面打磨出了一批精品课堂,另一方面又为“领雁”学员提供了展示风采的秀场,而这一过程也是“领雁”教师初长成的过程,其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能力等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高效引领:作用发挥之创新
1.培训考核中发挥作用。随着“领雁工程”的深入实施,参加各级培训的教师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反哺当地教育,发挥“领头雁”作用。为加强“领雁”教师的后续培训管理,我市出台考核细则,规定“领雁”教师每年的引领任务,并注重考核资料积累,记录专业成长足迹。“领雁”培训是个动态过程,打造“领雁”不能一蹴而就。专业引领之于“领雁”教师也是一个新课题、一次新培训。因此完成年度考核任务既是“领雁”教师专业引领的过程,更是积蓄能量、保证日后稳健引领的“领雁”后续打造过程。考核细则里更侧重对“领雁”后续培训、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的考核,如师德表现、学科教学质量、承担公开课或讲座、完成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开展教学研究或课题研究等。“领雁”教师们以专业成长行动带动农村教师共同成长,在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发挥辐射作用。
2.阶梯式培训中发挥作用。“领雁工程”学员作学科引领时,在市(县)校两级培训学科骨干或开设观摩课、汇报课,与基层教师们分享培训体会和成长感悟。如邀请省市(地)级“领雁”教师为市(县)级德育班学员开设讲座,畅谈体会感受;请省级音乐学科“领雁”教师担任市(县)级培训学员的指导师,开设示范课,开展说课和研讨。三级“领雁”教师在市内、本镇(校)完成考核任务时,不管是承担公开课或是讲座,都在基层教师中作了示范辐射,而他们平时与同事之间高频度的共事合作,也更常态地进行着理念渗透和专业引领。如此,一期接一期,一茬接一茬,借智借力,逐级培训,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大好局面。
3.“送培送教”中发挥作用。“送培下乡、送教进校”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教师培训形式,既能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教作用,又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颇受农村学校和教师欢迎。开展“领雁工程”培训后,我们把“领雁”学员吸纳到“送培送教”团队中,统一安排他们与市内名优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赴基层学校上示范课、开讲座,与农村教师进行专业成长互动交流等,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这样,不但做到了在领雁培训中把培训阵地前移至农村学校课堂,寓培训于教学中,又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实践智慧,加速了“领雁”教师的成长。
4.校本联片研训中发挥作用。为推进区域内学校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校际之间校本培训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实践合作,我市组建了若干个“校本联片研训共同体”,通过召开学校联片研训发展推进会、牵头校长工作例会等渠道,进行人员互动、研训轮办、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构建“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校共赢”的校本培训格局。两年来,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联片主题研训12次,有示范精品课展示,有农村课堂的把脉问诊,有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讲座,也有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活动等分层有效引领的专题研讨。完训后的“领雁工程”学员作为生力军加入了这一联盟,“校本联片研训共同体”成为了“领雁”教师培训的延伸及其引领作用发挥的新载体。
篇6
继2012年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后,浙江省于2015年3月启动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全省各地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怎样的不足,下一步工作如何实施,这些问题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期“视点”,特刊出如下一组文章,其中包括省教育厅教研室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以及课程改革有特色的部分学校的先进经验介绍,以期能对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有所助益。
2015年3月下旬,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省正式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为了解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文件精神落实情况,总结义务教育课改先行学校的先进经验,2015年4月,省教研室17位教研员分5组赴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衢州、义乌等地开展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调研活动。各调研组认真听取市、县(市、区)和学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汇报,仔细翻阅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实地查看学校拓展性课程开设场地、设备,共走访中小学校25所,召开座谈会12个,听课19节,参加座谈会的校长、教师、教研员近160人,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430份。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得到基层广泛认同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教育局和中小学都高度重视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各地对省厅文件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组织当地学校校长参加了省厅召开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视频会,各基层教研部门和学校也都组织相关的单位与教师在第一时间学习文件。不管是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是教研系统的领导、教研员,大家都比较认可这次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座谈会上,校长们普遍认为《指导意见》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化教育理念,把教育的落脚点落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其愿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教育的真谛,让广大教师看到了教育的春天,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导意见》给了学校很大的自,有利于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设。
对包括校长、教师、教研员在内的共430人的问卷调查显示,56.9%的参加调研人员表示“非常赞同”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34.14%的教师对此理念基本认同。座谈中,大家表示选择性教育思想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仅有助于他们培养兴趣爱好,了解自身特长,而且还能为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成长提供机会。调研显示:75%的教师表示“应该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23.8%的教师表示认同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但觉得“现有条件有限难实行”;还有1.2%的教师表示不要多开,因为“会影响考试”,或认为不要开设拓展性课程,因为“走形式没必要”。
同时,对于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几项重点工作,如增加课时安排灵活性、严格控制区域统测等工作,参与问卷调查人员表示“非常赞同”的比例均超过了40%,具体如表1所示。
(二)学校对《指导意见》持肯定欢迎态度,开始积极落实、完善各项要求
许多校长反映,自2003年课改以来,学校已经慢慢形成了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目标的校本课程,并具有相应师资队伍,在改革过程中也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积累了不少经验。《指导意见》将原来学校层面进行探索的东西用行政文件固定下来,为学校进行下一步的改革深化提供了方向。有校长说:“以前困惑于不知课程规划的空间在哪里,都要开齐开足,可是课程哪里来?但现在看到附件,感觉基本解决了。”有校长说:“看到文件很激动很兴奋,给了学校开设长短课、大小课的权利与义务,很有激励性。给学校的课改吃了定心丸。”
不少区域和学校在深入学习《指导意见》后,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在已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如杭州市在确定第一批10所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基础上,继续开展指导培训及第二批试点学校申报评审工作。又如安吉县近几年一直要求校校都有校本精品课程和学校特色项目,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走访的部分学校表示,近几年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社团活动实施、校园环境建设与文化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从一些学校的文件条目中,调研组也可以看出区域、学校在政策层面对教育改革的支持,感觉到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量。
(三)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有一定基础,部分学校率先破冰,对改革有信心
调研显示,不少学校都在拓展性课程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如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基于“积极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积极学习,自能发展”的课程观念,开发了“巴学园课程”。学校有效整合国家课程,开设了国家校本化课程,如语文学科的“生命绘本”、数学学科的“数学文化”等课程,奠定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如“校园心理游戏”“陶韵瓷风”“我爱发明”等,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如杭州天长小学始终秉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进行三级统筹规划,完善具有天长特色的基于差异发展观的课程体系,并确保这一体系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课程的多样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很多学校提到,尽管之前没有提出拓展性课程的概念,但学校在规范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在社团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其本质也是丰富学习经历、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的尝试,与深化义务教育课改主张的拓展类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慈溪中心小学组建了京剧、书画、舞蹈、器乐、摔跤、科技、泥塑等几十个社团,并每周安排1~3次的校级或班级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又如江山城北小学建立了特色社团课程,每个星期固定2节课时间进行活动,并配备专门的社团活动教室,还外聘一些专业人才作为指导教师,效果很好。
这些校本课程和各类活动的开设为现阶段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后阶段学校系统开发拓展性课程,整合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但我们也发现,在通过网站、报纸、视频会议、微信、微博等方式的学习之后,目前只有40.73%的教师了解拓展性课程重点指向“供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课程”,还有19.5%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就是社团活动,13.71%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就是研究性学习,对拓展型课程的理论内涵有待进一步学习与了解。
(四)省厅前期各项重点工作为完善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几年,省教育厅在义务教育阶段先后开展了推进小班化教学、中小学教学改革等重点工作项目。本次调研显示,这些工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和配套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上,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储备。
如杭州第六中学借助杭州市首批小班化实验学校的优势,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把学校课程中的核心领域课程、广域选择课程、个性特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将必修、选修整合,率先在2014年秋季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并将七、八年级打通,让学生分层选课,“让吃不饱的吃饱,让吃不了的能够消化”,为各层次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正在进行的七、八年级小班化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常规工作项目制、德育工作导师制改革,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如浙江省小班化实验学校慈溪市逍林镇东小学为学生建设了选择性课题体系,他们实施了三年的童心社团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运作,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学校为了给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课程腾出时间,进行了长短课等方面的尝试。再如慈溪横河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理论学习探讨准备、初步实践探索、深化拓展、嫁接小组合作等阶段,真正形成了“学为中心”的课堂。学校的“六步三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性教学,以助学稿为载体,以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训练为结构,促成了学校生本课堂模式的形成。
(五)评价改革有亮点有探索,对学生个性评价有期待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参加人员对严格控制区域“统测”、规范校内考试评价的规定表示“非常赞同”(52.24%、47.15%)或“基本认同”(34.58%、46.65%)。调研组从座谈会中了解到,不少学校都有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等方面的探索。有的学校实施了等级制素质评价,不再分分计较。有的学校采取星光大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台,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如常山第一小学进行素质报告册的评估监测,建立学生电子档案,一个学生的素质报告单由每一个任课教师写评语,全方位与家长交流。又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采取学生个人“学习护照”的方式开展评价,每一页用雷达图客观分析、记录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综合素养或学力变化情况,较为科学地描述学生群体或个体素养的优、劣态势。这既有助于反映每个学生多个时段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也有助于家长通过“学习护照”来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征和行为素养等。
二、调研集中反映的问题与困惑
调查显示,教师和校长们认为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开发和实施拓展性课程有困难”(19.30%)、“课程整合实施难度大”(18.79%)和“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压力依然存在”(18.27%)这三方面。
综合问卷及座谈情况,基层对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与困惑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现有师资难以胜任课改工作的问题
1.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关键因素,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理念还不到位,理解和领悟力有限,还跳不出学科的范畴看教育。同时,因为水平和能力,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任务。调查显示,教师们认为开发拓展性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专业水平的限制,有67.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难以胜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目前,大多数学校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拓展性课程,个别学校则利用家长资源开设拓展性课程,很难做到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出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农村学校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更容易拉大城乡学校的差距。
2.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过重
《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学校对于课时安排有了自,在保证基本课时的要求下可开设有长短课、大小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周课时工作量偏大成了校长自主排课的难题。如温州现在使用的还是1998年制定的标准,而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研中不少教师表示,学校教师编制没有达到省平均师生比,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多数教师跨学科或多岗位工作,如音、体、美、技术类教师除学科教学外,还有大量的社团指导工作。繁重的任务让教师也很难投身于课程的开发开设工作,课程质量也难以保证。
3.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够
在关于教师培训的调研中,教师们指出,关于课程规划、课程开发的培训很少,而且现有相关主题的培训邀请的专家大部分是高校教师,重理论而少实践,不接地气。他们希望教研系统以后可以多开设一些针对校长、教师的关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的培训班。
(二)课改工作的科学性、正确性谁来把关的问题
1.整合实施难度大
调研显示,“课程整合实施难度大”排在推进课改存在困难的第二位,这一结果与座谈会收集到的问题高度吻合。不少学校,甚至部分品牌优名气响的学校,也提出整合实施是课改的难点所在。校长们提出:学科整合该如何整?怎么整才是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整合?整合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任务和地位?学校如何定位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以何种途径体现?对应的评职评优渠道和工作量计算如何更切合课改需要?这些都是亟待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合力解决的问题。
2.校本课程缺乏监管机制
不少学校提出校本课程质量如何把关的问题。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才是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随着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学校自编教材越来越多。谁来为这些校本教材的质量把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正确性、适切性如何定义等问题都是基层学校推进课改工作的困难所在。
3.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困难重重
不少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表示不清楚,对于其属于基础性课程或拓展性课程表示不明确。调查还显示,将各学科课程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中最难的前三项分别是“统整资源难度大”(占25.37%)、“组织活动难度大”(占19.40%)、“缺乏指导用书”(18.72%)。此外,社会、家长的不认同,校外活动安全问题压力等问题也在座谈会中有所反映。
(三)评价改革与课程改革有效对接的问题
1.对区域统测规定的有效实施表示有顾虑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但很多校长和教师对这一措施能否真正落实表示怀疑。如何从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很多与会人员觉得难度很大。特别是初中学校,普遍觉得课时紧张,中考压力大。多数初中认为,中考指挥棒不改变,课程改革空间很小,因而对深化义务教育课改持观望态度。在调查中,“区域性统测压力大”排在深化课改困难前三位,也反映了基层教师对评价改革与课程改革能否有效对接的疑虑和困惑。
2.缺乏方便操作、功能强大的评价平台
校长们表示,学校在学生评价上已经开始进行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但档案袋式评价方式工作量大、保存不易等问题影响了评价方式的改革。不少学校希望能由省厅开发与学籍管理系统相配套的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便于教师或学生自己操作,从而客观有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真正落实全员育人。
(四)配套政策保障能否有效支撑课改工作的问题
在调研走访的学校中,不乏温州二中这样的传统优质学校,基于优质的生源和强大的师资,学校对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评价育人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也不乏杭师大东城中学这样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校通过对办学理念、教育质量观的重新梳理,依傍杭师大的专业资源,从“育人”角度出发推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提升。从这些学校改革的经验来看,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绝不是课程、教学或评价的局部改革,更应该是全方位的互为支持的政策性改革。
1.硬件设施不配套制约课改发展
对浙江省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小学而言,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必然需要更多的专用教室,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不够的问题必然存在。调查中,“硬件、设备场地跟不上”排在推进课改困难第四位。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人口密集区域,硬件的问题更是校长们的头等难题。
2.教师职称、经费问题
在座谈中,教师对在现有职称评审体系中如何投入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开设工作提出了困惑,他们认为很难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去做“无用功”。不少公办学校的校长提出,拓展性课程开发开设、聘请外聘教师等工作均需经费支持,但很多公办学校难以靠自身解决。
3.班额偏大无法推行小班化教学
不少教师反映,大班额问题很严重,尤其在县城中心学校,班额都很大。班额不减,很难实施小班化教育,也很难实施有个性、差异化、有选择的教育形式。
三、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虽然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理念和任务表示认同,但调研发现,有的校长、教师对深化课改工作心存疑虑,有的地方仍认为深化课改工作只是走过场,尚没有真正将深化课改的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深化课改的目的是丰富学校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强化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理念转变问题,继续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切实转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观念,把选择性教育放在首位,把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深化课改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系统建构,帮助学校做好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要组织各方力量指导中小学校分析自身优势与特色,找准定位,明确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制定学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建设规划,构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结构严谨科学、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统筹安排,统整资源,大力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
学校要正确认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关系,突破惯性思维,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主动与高中、科研机构、社区、社会团体、企业行业、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面向校外,面向社会,切实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既要统筹安排,做到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及课改经验共享,也要帮助学校做好与高校、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等部门组织与协调工作,充分利用、统整校外课程资源。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一批适合当地学校选择的拓展性课程。
(四)改进课程实施,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学校要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学校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主题模块形式的实践活动。
(五)变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校要坚持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并重,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深化课改的各项要求。在科学规划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开设各类拓展性课程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六)加强培训,切实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针对调研所发现的师资专业水平有限、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等问题,各级教研部门和师训单位都要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拓展性课程开发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省厅师范处要重点抓好教育行政领导、校长培训,使他们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提升教育行政领导的课改决策力、指导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省教研室要重点抓好教研员、骨干教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培训,提升课程发展的规划设计能力、课程开发的研究指导能力、课程实施的引领推广能力。省内各主要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紧紧围绕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实际需要,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实效,积极主动地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贡献。
(七)搭建平台,多元辐射课改先进典型经验
针对农村、海岛等边远地区师资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全省深化义务教育课改联席会议机制、区域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总结推广课改先进经验,定期召开课改经验研讨会,多元辐射课改先进经验,指导、帮助薄弱学校进一步转变思想、拓宽眼界,切实克服因资源不足造成的区域间、校际差距扩大化的问题。
(八)科学指导,规范落实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指导意见》把拓展性课程设置权、排课自交给了学校,但放权决不是放任自流,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督导部门必须加强深化课改的专项督查,通过督查促使学校严格遵循《指导意见》的要求,确保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校要正确处理扩大办学自与规范办学行为的关系,必须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把选择性教育放在首位,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和各学科的周课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