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和优化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和优化

篇1

[关键词]河北零售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08-02

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所有的活动,最终成为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从总体上讲,河北省内资零售企业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零售业的商品销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一直保持80%以上,是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上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整个流通体系仍处于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行状态。本文将就河北省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以期对本省零售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1河北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北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另有外资巨头的不断觊觎市场,竞争越发炽烈,本省零售企业在竞争中反映出来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日趋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供应链管理理念滞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河北零售企业还存在许多并不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现象。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具有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物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实际情况是,首先,零售企业大部分还固守陈旧的竞争观念,认为供应链上个各个环节仅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其某一环节价值的增加必影响另一环节,从而导致各个环节都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外,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不真正了解,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产品采购、存储和运输等环节的操作管理过程,把供应链管理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物流管理。

12尚未真正建立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

据笔者在河北省内调查,大部分零售企业对供货商的供货准时情况反映较好,近一半的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时间在一年至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供应链结构趋于稳定,但是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尚未建立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双方处于利益对立状况。零售商和供应商经常在价格上进行博弈,把渠道伙伴作为产生利润的来源,导致双方无法建立互相信赖的协作关系。

13供应链信息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苏宁电器等都已经配备了较先进的物流网络系统、信息化网络和应用系统等,相比之下,河北省零售企业的信息技术比较落后。首先表现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尽管企业投资建设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并不少,但多半侧重于引进一些物流信息技术,如POS(销售终端),EDI(电子数据交换),EOS(订货系统)等,深入程度不高,而且较少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缺乏信息系统的理性规划。再有,表现在与供应商信息的共享程度不够。本省零售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还未能形成规模优势,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机制,对零售业供应链普遍支持不够。

14零售和物流人才短缺

供应链管理引入中国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内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浅,相关专业人才也很少。目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发展、传播和实施,阻碍了零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步伐。据调查,在河北零售企业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为3%左右。零售和物流人才短缺,专业知识匮乏且更新速度慢,加之零售企业大部分又不重视加强对员工的系统培训,导致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人才非常匮乏,这已经成为限制本省零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河北零售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

为不断提高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笔者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21转变观念,加强与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协调

观念转变是整个供应链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一环。首先,连锁零售企业要树立合作双赢的竞争理念,从追求供应链整个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和决策,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其次,要树立系统的供应链理念。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环节和流程的系统集成,既有内部资源的整合,又有外部资源的整合;既有物流的管理,又有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只有在系统化的思想下,以信息流为基础,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运作,强化各个环节成员的协调和合作,以建立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敏捷度高的供应链管理机制。

22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联盟

零售企业不应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而应借助于自身与消费终端最接近的优势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伙伴,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制造商和零售商应把对产品价格和营销资源的关注逐步转移到对各自内部流程的再造和对接上,以及通过整体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不断降低彼此的经营成本、提高双方的赢利能力。实现供应链共赢的关键是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做好本企业能长期控制的、能创造出特殊价值的、有竞争力的关键业务。

23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管理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面。从河北零售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信息化应用程度还有待加强。首先,要注重完善内部的基本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效率,为向供应链管理打下基础。其次,要完成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并在此前提下,要逐渐将供应商的信息与本企业对接,应用EDI系统和EOS系统,实现基本信息的电子化传输。最后,要加强信息系统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与世界先进企业相差的主要地方。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要有更深入的沟通,共享需求信息、存货状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信息,并且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生产商可以实现“即时生产”,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准确地安排生产,零售企业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市场所需的商品。

24培养高层次零售供应链管理人才

管理和技术的竞争终将归结为人才的竞争。目前河北零售业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本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晚,管理和实践人才缺乏的局面,企业应积极组织并参加供应链管理的研讨会,在更新观念的同时,对国外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和完善,学习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逐渐壮大省内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队伍,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

3结论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理念的悄然变化以及国外零售业巨头入驻带来巨大冲击的多重压力,河北本土零售企业必须树立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强化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企业协作,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充分掌握与应用先进的供应链信息管理技术与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在服务于顾客和社会的同时拥有真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林小兰,蒋鸣鹛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探讨[J].商业时代,2012(18).

[2]陈芳芳,陆剑河北省零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6).

篇2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会使整个电子商务供应链变得完全透明起来,企业可以实现对每一件产品的实时监控,对物流体系进行管理。企业可以监督和信息共享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情况,还可以分析和预测产品在供应链各阶段将会产生的信息,通过各阶段产品信息的预测,估算出意外发生的概率或未来的趋势,能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

1供应链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e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成为供应链的最早来源,之后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发展演变为现在的“供应链”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生产出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系统将产品销售到中间客户或终端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链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总的来说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络结构模型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由 Michael E. Porter 在 1985 年提出,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物流有效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旨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并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将正确数量(Right Quantity)的正确商品(Right Product)配送到正确地点(Right Place)的一套管理方法,使生产销售总成本达到最低,供应链管理最为重视企业间合作。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优化企业内的物流链并拓展至企业外部伙伴;然后,在需求波动的时候取得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灵活性;最后,提高价值链阶段的透明度。一家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其最终想达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通过提高交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达到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第二,借助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达到降低公司的成本的目的;第三,错误成本去除,异常事件消弭,使得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

3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3.1 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成为实现协调与合作的关键。但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电商企业中其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各方面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爆仓和物流效率两个方面。如果某电子商务公司缺乏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机制那么将会直接导致爆仓后果。如何解决供应链中的需求不确定、供应不确定、生产不确定、环境不确定等难以对付的问题是当下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信息流管理、资金流管理和物流管理构成供应链管理的三大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使得信息和资金透明、快速并准确地在供应链各成员节点之间传递,极大地改善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管理和资金流管理。突破改变传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范畴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供应链上企业不再各自为政,应把企业内部及与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往来业务视为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透明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新要求。由于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终端客户、银行、物流中心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同时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也能进行信息互通,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传统模式而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节点孤岛连接起来,实现真正的业务信息集成和共享。在交易环节,电子商务需进一步做好完善物流管理环节,尽量缩减供应链中物流所需时间,使物流管理与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实现统一同步,进而建立起一个真正强大的、反应快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就必须按照以下的策略进行安排:

1)采取第三方物流(3PL)方式积极改善企业外部物流情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与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一般为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完成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契约的物流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物流一体化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组建完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革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实现均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基础,因此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内联网和互联网的有机集成,能确保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资金流畅通,能确保供应链高效运作。

3)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 ERP 系统。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通过流程再造,着重改善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物流速度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使企业适应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4)加强协同整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企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竞争。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要想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在供应链范围内加强相互信息共享的意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相互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减少错误信息传达,降低不必要的浪费,最终提升经营的效率。

5)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建设。客户关系管理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客户关系管理突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地域和组织限制,将终端客户、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整合,真正解决供应链中上下游管理问题,各节点反馈信息折射到供应链的各环节,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

4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当前任何企业求生存求发展不可避免将遇到的战略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所遭遇的问题,提出了在物联网技术下如何优化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流程,并结合社会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供应链管理模式,最后分析出以物联网技术为前提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由于本作者能力和精力有限,加之电子商务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物联网的新技术、新思想更是不断涌现,本文研究非常有限,不够全面和深入,希望以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深入学习了解掌握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宋俊德.浅谈物联网的现状与未来[J].移动通信,2010,7(15):8-10.

[2] 袁东亮.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3] 李华.物联网下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2011(05):107-108.

[4] 张国华,吴冬方.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128-133.

[5] 郝中超.物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有形商品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7):54-55.

[6] 晏玲.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商品流通的影响探析[J].商业时代,2011(17):30-31.

[7] 傅翠晓,黄丽华.电子商务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32(08):

51-57.

[8] 王伟.物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方法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战略联盟 信息指令

供应链管理是体现当前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商业活动相互有机衔接所必需的系统综合与总成本控制思想和管理的模式,使其能够从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和费用控制出发,将供应、生产、销售、运输、库存、信息等诸多活动融为一个整体。而现代供应链管理所具备的市场服务意识,能够支持用户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提高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认为:现代市场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由企业与企业共同构筑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则更加强调构筑供应链上的不同主体(企业)的战略联盟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到消费者终端连接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它的三大要素是:计算机及通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的组织架构和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表现在:以顾客的需求为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的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作出管理,强调速度和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物流是指按照市场的要求,将产品从供应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即对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实施一体化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则超越个别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所有企业的物流实施一体化管理,也就是说用链中的企业共同对供应链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产生于对物流管理的研究,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物流管理,它同时还包括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所创造的效益也不是单个企业的物流管理所能比拟的。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加快贸易循环,节省库存,运输及生产成本,增加流动资金,可以提高企业的对外服务质量。企业竞争的背后其实就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具有高效率供应链的企业才能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某功能性饮料的市场领先者为例,2000年正式导入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管理模式,通过在技术上,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和规范,产品在发运过程中的破损率为千分之一以下,丢失破损率为零,在准时配送率上有很大的提高,加快了产品配送的速度,与第三方物流在产成品物流服务上,逐步形成了一个基于供应链关系的战略联盟,有效地支持了市场营销的竞争。但从企业整个后勤保障系统要求来看,怎样支持企业经营水平,发挥更大潜力,是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其后勤保障系统还需有效整合,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出成品,产品供应整个物流供应来看,还要强化原材料供应环节的管理,促使企业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能相互协调,从而发挥现代供应链所特有的综合能力。

首先,要减少因原有库存材料资金的占有率,理论上实现原材料零库存的概念,提高资金的使用率。目前该公司原材料采购采取的是传统的订购方式,需要运输、需要中途中转等诸多环节,而且,原材料到库后,有时受到产量、生产时间及产成品库存的限制,加大了因原材料资金使用周转受到的限制。因此,在原材料供应这一环节上,必须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实际使用率为目标进行管理。针对实现采购中的环节,可以建立以外包管理原材供应的模式展开。比如,通过外包企业设在基地周边的原材料库,由外包企业来管理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形式就可以直接将材料调入生产线,根据实际使用原材料,支付外包管理企业或是供应商的费用,这样既能减少原材料的资金使用压力,又可以转移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和承担的货物风险,控制原材料的库存和成本。

其次,将生产基地生产的产成品与第三方物流有效衔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质量。根据产品市场的需求,强化配送公司的责任和服务。如果在产成品完成严格的检验后提送公司进行管理和按工作指令配送,同时提出管理配送的考核标准,例如准时率、破损率等指标。那么,在物流供应链的配送这一环节就能得到优化,在原配送成本基础上,完善配送效率和服务保障。

信息指令,在各供应物流环节程序化开展工作之后,是指挥中枢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有关键的作用。物流部将围绕市场为中心,向各个供应配送环节的工作单位发出信息指示,使我们的要求随时反映在物流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真正将物流服务与客户需求融为一体,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监督检查。

总之,引入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围绕市场供求信息,及时根据市场所需物资调动,保障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整合

一、从CRM的发展过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ract management ,CM) ,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变成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客户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customer 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渐研发了销售自动化系统( sales force automation ,SFA)、客户服务系统(customer service & support ,CSS)以及销售现场服务等典型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集成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 , CTI)、呼叫中心技术。从CRM系统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关注核心企业全面外部关系,此后由于企业认识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固化将“客户”简单地理解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然而随着供应链的出现,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之中,核心企业不仅要处理来自最终用户的信息,更要分析来自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最终成效。

由此可见,传统的CRM(见图1)在提高企业收益,提高所在供应链的效率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这个管理上的伟大成就应用到供应链上呢?这就需要对CRM进行改进,把服务对象由最终消费者进行向前的延伸,结合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图1 传统的CRM流程简图

二、CRM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使供应链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也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同时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企业间相互信任,保证信息高质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业同步协调高效率地为顾客提供具有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顾客个性化。SCM集成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配送优势、响应优势、成本优势,通过建立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安全顺畅流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与CRM的整合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提供个性化、高价值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信任与顾客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促进CRM成功,使顾客、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者的整合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过程

把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图(见图2)

图2 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概念图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了解他们客户价值的主导者、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的财政目标,企业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要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确认差异。这里,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整合战略。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即决定实行方案。企业要决定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

(5)计划初步一体化和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

(7)设立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过程。如果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善。

(8)跟踪结果和修正目标。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评价计划实施结果。这种标准或者建立在企业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或者是竞争者的绩效水平或者两者皆有。根据实行的结果,企业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标。

四、小结

供应链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实现了供应链以及企业的透明化。单方面来讲,客户关系管理是专注于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会更全面、更进一步。同时它的运作可以完善供应链管理流程。CRM正是通过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从这个角度也是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种提升,并实现最终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刚.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分析.情报杂志,2003.39-41.

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库存;协同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产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保证供应链环境的质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体系的两个方面,这两部分的规范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产品价格浮动与公司的效益和利润。因此,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研究具备相当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保证采购、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协作,提高企业利润,是众多学者亟待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现代贸易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的定义源于1982年,奥弗尔、韦伯两位咨询人员提出物流管理被供应链管理所提升,并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高层管理者能注意到该点并协调企业各节点的矛盾性。但对于独立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已经被实践开展起来。后来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在大量专著中都有涉及,其定义分别有以下几类。供应链世界论坛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的,是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关键业务过程的集成管理。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与库存查询,订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的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上述定义中的基本思想一致:供应链管理,即通过集成管理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直到到达顾客手中,供应链管理能有效管理从原材料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领导、执行、控制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

2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的背景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主要差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多为订单采购模式,只有拥有客户的订单需求,才会驱动订单的采购,因此也称作“订单驱动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信息传递效率高、供应商应变力强、可不断修正计划保持供需的一致性、减少成本消耗等;第二,供应链环境的采购管理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其将采购双方的关系从一般买卖转变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库存管理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良好的库存管理体系能给企业提供缓冲和应急功能,避免企业因特殊事件而出现问题,如21世纪初的李宁公司就曾因库存管理的问题导致市值出现急剧下滑。采购和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紧密相连,采购管理是库存管理的成本管理方式,库存管理则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参考条件。统一来看,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企业获取更多效益,减少成本花费,如原材料、运输和库存消耗等成本对企业管理的制约。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联系不够密切

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本质上息息相关,两者不可或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未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两者进行了割裂和分离,最终导致生产管理出现了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第一,库存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基础,若无库存管理提供支持,采购人员无法了解企业的库存状态,使得采购缺乏数据支撑和计划依据,极易导致企业内部货源出现重复、短缺、资金浪费等多种问题。第二,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大幅度下降。一般采购管理需要率先了解企业内库存管理实际状态并进行综合分析,两者分离会导致两方都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和控制,对企业整体运行极为不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联系不够密切所导致的质量降低也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

3.2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和库存管理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这使得企业内部两者的合并相当困难,难以实现深度交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使得企业需求很难被满足。目前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现代企业缺乏满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信息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基础;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信息普及和处理质量都相对较差;最后,企业内员工个人信息化素质水平不足,难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制约着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协同化发展。

3.3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

现代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的问题极为普遍。企业内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采购、库存管理及两者的协同管理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管理体系不明确、职务责任分配不明确及执行力差等,制约着现代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企业内管理人员也未起到监督职能,监督缺位,企业内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3.4库存控制策略针对性不强

库存管理对于企业的供应链影响很大,企业一般会通过已知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从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供应商来说,必须要提供可靠的交货数量和质量,但总有些供货商的货物质量堪忧。这种状况使得市场中货品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部分货品需求可预测,另外一部分不可控的局面。这种供货商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库存控制策略便能统一和解决,但很多企业所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库存控制措施,无法应对这些状况。

3.5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风险主要有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对其进行细化,则有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分销商选择风险、物流运作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六种。其中道德风险及信息传递风险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传递错误等原因所造成的,极容易导致供应商为寻求利益以次充好,或者生产和销售理解存在分歧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出现。生产组织和采购风险使得生产中缺乏柔性,极容易因某环节的疏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停滞。分销商选择风险则有可能导致竞争失败,甚至供应链分崩离析。物流运作风险则是供应链管理中难以实现高效物流运作造成的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则是因为上下游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不同,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工作结论相悖的风险,很容易造成供应链崩溃。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促进采购和库存协同管理的对策

4.1改革管理体系,强调准时采购

若想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进行协同化发展,必须要从体制上将两者整合起来,优化管理系统,改革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将采购和库存管理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其作为企业的关键部门,设置企业内的管理职位,从而使得两者的管理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其次,改革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办法的创新和完善,要改变传统库存管理方法的冗杂性和粗糙性的特点,简化库存管理的业务量,把握对少数物品的关键管理。保证管理方法趋向条理化、精细化发展,避免管理出现质量混乱。准时采购(JIT采购法)作为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作为管理体系改革中的采购方法,该模式有助于集中应用和反映采购信息,并且在需求层面上按需提品和服务。采购过程既不提前,也不延迟,因此叫作准时采购。准时采购的应用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要求都更高,取决于全社会的管理水平,在选择中应慎重而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决策。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库存,提高材料与外购件质量,并减少成本花费

4.2创新优化信息化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共同进步,必须要进行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给两者的管理奠定外在基础。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频率互动,确保企业内更体系化、精确化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能够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反映。一旦出现采购或者库存数据的变更,都能迅速反馈给系统,从而便于企业处理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现代企业也需要提升员工素质,最大限度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

4.3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联合库存管理

现代企业的采购和管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失去监督会导致管理工作懈怠,影响工作效率,严重制约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必须要对分管采购和库存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细究各环节员工的素质水平高低。通过企业严格的监督体系,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企业还必须要依据发展状况对采购和库存管理环节设定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保证能即刻处理解决。同时,也应该加强联合库存管理,让供应商和客户对库存计划进行协同处理和制定,避免“牛鞭效应”的出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4.4结合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对于企业来说,VMI策略的实施是依托于订单标准而处理的。企业必须要和供应商共同了解供应商订单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及相关信息;需要建立EDI标准报文,强化企业的功能性,将订货、交货、票据处理等环节都交予企业处理。对于企业来说,VMI的关键点在于企业库存管理是否透明。一旦两者之间的库存信息系统是透明化的,企业就能及时了解供应商的库存变化量,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需求,从而促进采购和库存的协同管理。

4.5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和合作性关系,或者叫双赢关系(Win-Win)。两种关系模式的采购特征有所不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以贸易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供应商需为企业采购需求反应实时现状,时间要求比较紧张,因此要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人员在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验收步骤进行依次检查审批,后续销售出库之前也需要评定货物质量,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形成长期、高质量的合作,对企业供应链的优化有很重要的帮助。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企业建立更完整、高质、高效的商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内部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都是货物供应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该项管理关乎于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等诸多方面。想要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保障企业的合理性,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需要对实践应用进行优化。对企业内部咨询、内部招标的合理规范,能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促使企业的物资采购及库存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尽力将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协同管理,促进三者的信息化发展。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战略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明亮.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167-168.

[2]张竞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2017(2):205.

[3]姜慧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网络理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69-73.

[4]孙佩锦.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物资采购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9):38.

篇6

(一)“7R”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可以概括为“7R”:要把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正确的产品与服务(Right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内(RightTime)以正确的价格(RightPrice)和准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以及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达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这句话总结起来就是“7R”,而它的目标就是要让企业的物流成本达到最小,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二)以客户为主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动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任何的物流供应链它最终只有唯一的一个利润来源——客户。因此为了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客户为导向,按时按质量将客户所需求的产品送达到客户的手中,客户是否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意成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双赢”的内涵

在物流供应链各个节点中的企业,它们双方虽然处于供和需的状态,但是在进行供应链的管理时,必须要把这种供需状态转变为双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各个节点中的企业必须要结成长期稳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四)“合作”的内涵

在供应链管理中,不单单是要注重自身企业内部的协作关系,还必须注重建立供应链管理的组织中的协作关系。协同合作是优化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自身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合作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合作理念的关键所在。

(五)“资源共享”的内涵

处于物流供应链之中的企业必须要积极的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开放内部资源,要勇于授权给他们,同时通过企业双方的协调管理来达到双方的资源共享,来促进供应链的长期稳定运作。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

在供应链管理中通常追求整体的最优化,因此必须依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臃肿,各个部门仅仅考虑自己部门的利益而不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了供应链管理遭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的阻碍。它们把客户看成是第一对手,供应商当成第二对手,公司内部的其他机构则成为它们的第三对手;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没有合作精神,都希望利用其他部门来让自身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的思想与供应链的核心内涵是完全相背离的。在供应链的管理者,上下游的成员必须要具备积极的团队合作观念与整体价值观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用户的需求,就必须依靠上下游成员拥有较高的物流要素的集成度,从而达到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当然这是和上下游的供需衔接分不开的,但是过去的企业物流管理观念总是认为自身企业的利益才是第一目标,它们将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当成对手,不能达到无缝衔接。

(二)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要科学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必须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管理的手段都是以全面系统的信息体系作为支撑的。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还是有极少数地区并没有得以普及,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样就给异地组织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据调查,当前我国涉及到制造业、商业等SCM重点行业的企业中,真正建立了完整的SCM的企业并不占多数,上海光明乳业与雅戈尔集团等公司已经开始建设并完善这一系统,而很多企业也纷纷表示已将此计划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但是目前看来实现全面的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极大的削减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中非常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内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就是企业核心产品及其竞争力,让其在供应链上定位,同时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但是因为企业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企业想要在所有的行业中都占据一席之地也是基本上没有可能性的,所以企业应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放到自身竞争力较高的核心产品上。这样一来才能成为供应链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就这让企业自身难以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三、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产业链之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就好像市场的完全竞争,传统的企业和它在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往往是对立的关系,部分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恶性竞争,将合作方作为经济效益的来源,利用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来获取自身利润的目的。这种与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进行成本转换的手段具有短视效益,根本无法为企业带来现实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单单靠自己的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依靠供应链整体才能够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

(二)要直接面向用户需求

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和它的运行模式必须是将客户的满意视为最终目标的,对于客户所需产品服务的变化情况要第一时间的作出反映,以最低的经营成本来达到产品和服务的最高经济效益,让产品与服务在企业之间,供应商到客户之间最高效的流动。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需求,让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过去的推动式向现在的拉式所转变。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形势之下,市场主要以买方为核心,企业必须要注重客户的服务,将满足客户的需求当成是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要直面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突出企业优势与特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客户的消费水平也日益增强,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不稳定性的大大提高,我国企业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又不能准确预测的市场。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为自身生产规模较小反而更加具有灵活性,能够第一时间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这是很多大型企业没有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逐渐被产业界所注重的形势下,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一些优势与特色,充分的对其进行挖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现代供应链管理让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都必须努力开发具有自身特性的核心业务,同时让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都能够获益。

(四)提升信息管理的水平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依靠信息共享来开展的,它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视,这样才能让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资源封锁现象和把有益信息占为己有的现象,最终常常造成信息失真而出现的“长鞭效应”以及为了搜索更多信息而付出的不必要的成本。企业必须要以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作为基础,努力建设发展自己的信息化体系,提升本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

四、案例分析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有一个非常好的供应链系统可以让它的供应商们直接进入到沃尔玛的系统,这个系统称为零售链接。任何一个供应商可以进入这个系统当中来了解它们的产品卖得怎么样。供应商就可以知道这种商品卖了多少,而且他们可以在24小时之内进行系统更新。供货商们可以在沃尔玛公司的每一个店中及时了解到有关情况。另外,沃尔玛不仅是等待上游厂商供货、组织配送。同时也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产品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沃尔玛总是能够最早得到市场上最希望看到的商品,当其他零售商正在等待供货商的产品目录时,沃尔玛的货架上已经开始热销这款产品了,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就能够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对沃尔玛物流供应链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沃尔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它的一整套先进、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系统。沃尔玛在全球各地的配送中心、连锁店、仓储库房和货物运输车辆以及合作伙伴如供应商等都被这一系统集中、有效地管理和优化形成了一个灵活、高效的产品生产、配送和销售网络。当前,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加紧信息化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其中有部分企业也在实施和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但实际成效却很难与沃尔玛相比。原因在于某些供应链管理软件更多的是由IT技术人员来开发的,而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管理理念却很难模仿。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构建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可能会遇到经验、人员、资金上的困难,更多的则是面临着国内企业基础管理较弱、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沃尔玛现象”而引发的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建设潮流中,我国正迎来一个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好机遇。

篇7

[关键词]ERP;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45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引 言

1.1 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背景

为全面落实《中核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基于经营/利润中心的定位,解决中国核电本部和各成员单位信息化水平不一、集成化水平较低的问题,2013年中国核电制定了未来5年信息化规划,决定启动人财物一体化平台(N1-ERP)建设,彻底解决新项目信息化从头开始、重复建设的问题。业务范围包括需求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和基础信息管理等。项目建设的途径在于从基础数据标准和规范化入手,统筹标准化业务流程建设和业务协同运用,构建符合中国核电管控体系要求的,业务规范统一、安全实用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核电及成员单位供应链管理水平。

1.2 信息化系统对于中国核电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1.2.1 满足单位供应链管理业务需求

中国核电原有各成员单位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一,日常业务依旧存在纸质单据流转、效率低下,数据无法共享、无法为决策和分析提供依据。通过实施集成供应链系统,可有效提高整体供应链运作效率、减少跨模块业务接口工作量,将业务操作提前,为后端业务执行打好基础。

1.2.2 满足中国核电业务发展需求

随着中国核电业务不断拓展,上市的要求更加迫切,新建电厂的不断成立,使得中国核电对物资分类体系、供应商库统一管理、库存总额控制等管控性需求愈加急迫。在人财物一体化项目实施前,业务数据的收集只能通过体外的方式,耗时耗力且准确性不能达到预期。通过实施ECC、SRM、BPM、BI等系统,中国核电可按照需要直接提取数据,为实现快捷、准确的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

2 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

2.1 项目实施方法论

ASAP是SAP公司推出的一套使项目的实施更简单、有效的快速实施方法,包括使项目得以成功地实施所有基本要素的完整实施方法,例如:ASAP路线图、SAP工具包、SAP技术支持和服务、SAP培训和SAP参考模型。路线图共有5步,包括项目准备、业务蓝图、实现过程、最后准备、启动与技术支持。

3 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效果

3.1 固化业务流程,建立供应链管理标准规范

项目构建起全过程的采购管理系统,实现贯穿“需求计划――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各环节的采购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提升了中国核电与成员单位的采购管理能力。通过梳理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领域流程,形成具有通用性的管理流程,符合中国核电与成员单位的供应链管理需要。

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业务领域较多,经过项目组的蓝图设计、合理的系统配置和相关开发,将系统以流程的形式加以固化。通过系统实施,将物资和供应商分类等在中国核电层次实现统一,所有成员单位在使用ERP系统时能提供同一口径和度量的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利用建立基础。此外,通过ERP的物资管理模块,为中国核电建立起统一透明的物资库存视图,提高库存可视化水平,并利用强大的平衡利库功能,将所有物资需求纳入计划管理,提升物资计划的准确性。

3.2 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业务协同平台,实现全过程管控

ERP系统提供了供应链的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了对采购计划、采购寻源、合同签订等环节的集中管控,能及时反馈采购进展异常状况,提升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系统支持对合同执行、到货计划、物资入库、采购结算的跟踪,以便提高采购到货及时率。

系统通过SAP BPM平台作为统一的业务审批平台,除服务验收在ECC端执行审批外,其余采购文件审批均在BPM系统中完成。SAP系统ECC/SRM与BPM审批系统进行集成,根据审批策略在BPM中进行相关审批操作,且审批结果回传至SAP ECC/SRM。通过ERP实现物资管理业务与财务核算一体化以及工程项目、设备维修的统一集成,将物资业务和其他业务做到真正的协同和集成,消除信息孤岛。

3.3 建立决策支持平台,提升决策效率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在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物流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物流企业针对运输、保管、包装和装卸等基本物流环节,以物流功能和成本为主要管理对象,以提高物流部门的短期效率为主要目的,以物流部门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为主要方法的管理方法。而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企业的整个生产、物流、销售过程为主要管理对象,着重于企业内部业务的管理,以提高提高企业短期与中期的物流效率为目的,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为主要方法的管理方法。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供应链管理兴起并逐渐取代了单一的物流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着眼于整个业务链所涉及的各个企业,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追求整个供应链上的长期的整体效率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思想主要基于如下三点:一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佳化。部分最佳不能带来整体最佳的重要原因,在于一系列的业务流程中会出现瓶颈问题,供应链的业务衔接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制约关系,如果不能考虑到中心制约因素,把握瓶颈之所在、并加大力度解决,就不会得到整体上的最佳效果;二是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要想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最佳化,需要配套企业与供应链中从事核心业务的企业共同努力,如沃尔玛与宝洁、帝拉都百货与理兹.库雷邦公司、佳世客与花王都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这种合作把原来的企业间交易关系变成了一种联盟关系;三是供应链管理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基于消费者的视角考虑系统的优化。供应链上的各相关企业越来越需要以消费者作为判断的基准,不仅零售商如此,对于供应商和制造商同样如此。其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活用消费者的购物信息和各关联企业的内部信息,削减库存和供货周期,缩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充分利用信息有利于为消费者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二、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利润的实现方式发生变化,生产领域成本降低的潜力已逐步削弱,物流领域被看作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物流已开形成一个独立的功能部门,专门经营全社会的物流活动和相关服务,并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发达的立体运输网为桥梁、以众多中心仓库为枢纽的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

在物流过程中,只有物流各环节间有机的衔接和协调才能使总体物流功能优化,因此对于物流的管理必须依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建构完善、畅通的物流系统,使企业能以最低的实体分配成本提供最佳的销售服务。而信息和知识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和经济资源逐渐融入物流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仓储运输中被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仓库、运输、装卸、包装各环节从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从而使物流从总体上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仓储运输管理阶段,延伸到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了专业生产的细化和优化。商品运输条件、物流设备和通讯技术的不断改善和创新,也为流通市场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三、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将管理的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外部供应链,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现金流、物流、信息流是供应链系统中相互并存又相互联系的三种运动形式,如果将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引入供应链,必然会带来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规则和新的变革。信息技术将成为供应链发展和物流效率改善的重要推动力。

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运行环境是鼓励创新、知识共享和价值创造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重点主要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的基于知识的网络,才可能完成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商业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下文将详细探讨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1.积累、保存企业内外部知识

传统的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只是单纯的产品购买和销售关系,供应商无法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应用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之后,供应商可以适时地向企业供货,并及时反映市场的动态情况,对企业产品的款式、外观和包装等方面提出建议,企业可根据供应商的意见调整生产。通过企业内外信息与知识的互动交流,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企业外部知识内溶化。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知识是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将这些知识存入企业的知识库,可避免因人员频繁流动而造成损失。

2.挖掘、共享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

在强调供应链管理的时代,必须分享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信息分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协调和满足各种需求。要做到信息分享,管理层必须清楚知道顾客及供应商想知道哪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是否已经准备好且能有效管理,还要知道如何将这些资料、信息或知识,排出优先级,并且在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中被共享。

条形码技术是最核心的可以共享的物流数据,货物的条码化是建立整合供应链的最基本条件。条形码作为商品信息的载体,不仅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建立了联系的纽带,而且为电子信息交换提供了通用的“语言”。

3.日常物流知识化

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同时传统的物资供应过程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的运用,客户任何一个需求、供应、配送的信息都会通过企业信息与知识网络选择最快的路径,企业可以实现敏捷供应和科学决策。例如每一规格的商品都将编码,不但编入品种、规格、材质及技术要求等信息,而且可根据企业的隐性知识提供近期货物送达时间、路径、路况等。

4.供应链变通与知识创新

由于供应链上各组成部分的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提高供应链的效率的要素之一是变通,并进行知识创新。供应商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提高应急能力,不使系统中断。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的企业强调员工的知识更新,定期进行员工培训、鼓励员工学习,不断深化企业的知识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由于不断的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站在时代的前端,随时调整其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有利于企业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5.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传统的物流企业大多需要置备大规模的仓库设施,往往出现很多组织松散、机构庞大、难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问题。为了保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将商品送达需求者,需要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技术改造。应用信息技术与知识网络,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特点与供应特点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资源通过虚拟企业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发挥物流设施和服务的最大化优势,扩大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优化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效率和服务功能。

6.建立供应链的协作网络

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对企业一般的业务信息和企业知识进行集成与共享,在完善的供应链知识网络环境下,实现供应链整体的效益最优。当所有供应链参与方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那么它们对最终市场的影响会达到最大,而较大的影响会导致较大的收益,所有的供应链参与方都可以通过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得益。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在共同的供应链目标指引下,也会使得物流管理变得更加简洁和高效起来。

作者单位:张永军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王文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等著.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89-95.

[2]李玉勇.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供应链管理[J].物流管理,2007,2:34.

篇9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

1 企业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企业物流管理的使命是计划和协调所有活动,以便在达到期望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作为连接市场和供应的基础。从原料管理到最终产品送货,物流深深渗透到企业中。从下图可以说明这点:

从系统的视角出发,物流管理它要求协调物流和信息流以扩充市场,也要求企业跨过供应商直接进行操作。与传统企业所遇到的典型问题相比,现代企业要想达成横向一体化的目标,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定位策略。举例说明,多年来营销和制造在企业中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单独存在。制造重视效率:大规模生产、较少的组织结构变化和产品标准化。而营销重视的则是:由多样化带来的竞争优势,包括服务品质和多样化的产品。最好的状况也只能是两者并存,最坏的状况就是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在当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营销被广泛地接受了,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制造和营销活动再各自为政,就无助于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了新的内涵,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因此,从本质上讲, 物流管理就是一体化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从系统的角度审视企业。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管理。后勤学首先使用在军事方面。二战以后,美国公司为了高效地管理材料采购、储藏、交通和设施地点规划,首先将后勤学引进工业领域。在面临今天全球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重新审核进入和流出的供应渠道,以及相应的操作价值和管理策略。有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企业投资改进供应链管理。高效管理供应网络是对全球市场的顾客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前提。

依照传统思想,大多数企业把自身看作一个独立整体,认为必须同其他企业竞争才能生存。这多是受到达尔文“适者生存”概念的影响,然而,如果因竞争反而导致相互间不可预见的合作,那么该理论就不攻自破了?这里因有一个不同的理论,即供应链一体化。

2 企业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必须认识到供应链的概念不仅是“物流”的简单扩展。物流管理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则认为仅仅实现内部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下图说明了一体化是如何逐步达成的。

第一阶段,各商业职能如制造、采购等彼此间是孤立的,它们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例如,为了优化制造成本,制造部门在长期生产运作上下功夫,不考虑是否增加库存,不关心库存空间的需求状况,更不在意对运作资金的影响。 第二阶段,企业认识到了相关功能间最为基本的一体化要求,如配送和物料管理或采购和实物控制。很自然的,第三阶段就是要建立和执行端到端的计划框架。第四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一体化,是第三阶段的进一步扩充。在这一步协调好上游至供应商和下游至消费者的关系。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3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伴随供应链竞争时代的来临,出现了很多指导管理者的理论。总结起来,就是“4R”――快速响应(Responsiveness)、可靠性(Reliability)、弹性(Resilience)和互相关系(Reliationsships)。

快速响应:在这个要求“及时制”的世界,能以较短的时间窗响应客户需求是企业一项重要能力。为了企业必须以需求推动生产而不是依靠预测进行生产,及应依靠敏捷来进行交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的就不只是公司自身,而是整个供应链。

可靠性:提高物流可靠性的要点之一是提高供应链可视性。设法令供应链更开放,使端到端一路清晰可视。

弹性:当今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多变。商业和经济环境既不确定又不连续。结果是,供应链容易中断,商业的连续性受到威胁。以往,供应链的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是成本最小化或服务最优,现在则是“弹性”。弹性具有更好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富有弹性的供应链有许多特征,其中最主要是在它最易受到伤害的地方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互关系:竞争优势可以来自一种双赢的模式,既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越高,竞争者就越无法打破它们的链条。

快速响应、可靠性、弹性、互相关系的四个理论为成功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基础。

4 优化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把过去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部过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外协加工和组装、生产制造、销售分销与运输、批发商、零售商、仓储和客户服务等,实现了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过程。这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都选择最优秀的公司并与之合伙,还需要建立新的商业系统和流程以使得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更为有效。在公司的内部供应链关系被理顺后,被调查的公司将迅速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供应链和物流等方面的评估体系,对服务与质量进行评价。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计划与策略。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进行协调、集成。比如在企业内部,采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管理)等强调各部门合作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企业外部,采用外包制并减少零部件供应商数目,并与它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共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另外,将顾客需求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内部,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全部目的在于,保证供应链成本增幅较小的,同时,按客户要求提供服务。以市场制定物流战略,要能够用持久的、成本效益高的方式实现“服务完美度”。

只有事先确定好标准,才能有效地控制服务绩效。从根本上讲,服务标准只有一个,就是100%满足客户期望。为此供应商需要清楚、客观地理解客户需求,同时要使客户期望的服务形象化。也就是说,供应商所愿提供、所能提供的服务应与客户期望完全匹配。

由客户指定的标准最为有效。因此需要进行客户调查和竞争性标杆研究,以便设计出每一种市场细分的客户服务标准。某些重要领域必需制定标准:订单周期、库存可得性、订单规模限制、订单便捷性、送货频率、送货可靠性、文档质量、索赔程序、订单完美性、技术支持、订单状态信息。每一项标准都可定量衡量客户需求。不仅如此,它们也都用于与竞争性绩效比较。

5 对未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者的启示

要成为成功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者,对7种商业转变应具备管理技能。下表列举了管理者对7种商业转变所应具备的技能。

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代表性的技能,但它也充分说明,在信息系统和变革管理等领域,企业建立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已经势在必行。因为这些技能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和自身慢慢地融会贯通就可以获取的,而必须通过适当的管理教育项目的培训才能牢固掌握。

参考文献

篇10

复杂多变的新经济环境给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企业应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新规则恢复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并以此优化供应链,应对持续的需求变化。

新经济环境比前几年更加多变、复杂,并存在结构性差异,这种情况在商品与服务的流动方面更加明显。为探明当前不确定的环境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深度,我们调查了全球29个国家中664位供应链管理高管。研究发现,环境的复杂性加剧使这些高管们每天必须应对大量挑战。

面对的挑战

当前,供应链管理高管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主要有:

1.波动性:客户需求的波动一直是供应链高管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另外,客户对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对响应能力、严格的质量标准和低成本具有更高的期望。同时,供应链管理人员遇到了供应链的质量和可靠性低下的问题,以及物流限制和瓶颈,这些妨碍了交货绩效和客户服务水平。

2.可见性:随着供应链合作伙伴数量的增多,它们对于准确的、时间敏感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供应链和产品开发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协同和整合仍是主要问题。尽管技术持续增强,但在制定决策时,对于全球化的即时信息缺乏可见性仍是一个重大问题。

3.价值:企业价值的创造对供应链管理和业务运作提出了压力。端到端供应链成本与渠道存货优化是主要的挑战,其他的挑战包括如何保护利润和降低流动资本。人才真空问题在新兴市场最为突出,近90%的高管将该问题视为一项挑战。

优化供应链绩效的新规则

管理供应链是一个持续且严酷的挑战,为克服诸多棘手的难题,企业需要遵循三项新的规则。

借助可预测的需求降低波动性

应对市场形势的波动性和由此导致的客户需求模式是供应链高管面临的最大挑战。许多企业仍通过稳定业务应对这种波动性,有远见的企业则利用分析智能实现供应―需求同步和资源分配以应对市场波动性。远见企业的领导者指导其企业在需求管理、预测、商业智能和分析、S&OP(销售与运营规划流程)规划及客户协同方面的投资。

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与需求行为、通知与信号的同步,远见企业通过将S&OP应用到企业的 “四面墙”之外而改进需求管理和预测能力。它们不仅寻求销售、营销和运作部门的协同一致,将销售统计与运作规划整合,还向网络化S&OP演进。它们与关键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分享预测、生产、供应和补库计划,以确保所有方面采用同样的数据。它们更加关注将客户和渠道意见融合到S&OP流程中,通过市场分析和洞察力以及实际客户需求信息,来调动客户和渠道对优化和调整计划与实际情况的积极性。

供应与需求之间复杂的同步需要所有供应链职能与合作伙伴的智能,这样才能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与其他企业相比,远见企业的领导者大力投资先进的分析和市场智能技术,以支持客户的协作。远见企业与客户协作,实现真正以需求为驱动力的S&OP,并根据实时的同步信号作出调整。它们使用市场智能、先进的分析和多样化的客户沟通战术,更好地预测需求。

然后,根据这种预测性需求,它们在流程中采取修正行动重新分配存货,在流程中作出供应和资源决策,甚至重新配送在途产品。例如,由于广告促销,仓库接近无货状态,这时可以重新确定一批货的线路。客户补库、供应商管理存货和其他战术保证了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被运送到正确的地点。

利用协同的洞察力获得可见性

目前,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流向全球大多数地方,但供应链管理人员仍然需要努力获取准确、即时的信息才能开展全球业务运作。有效地获取、管理和分析信息并与全球合作伙伴协作制定实时决策,是供应链管理人员主要的关注方面,并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有远见的企业通过网络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并采用商业智能共同作出快速决策。

远见企业的领导者采用商业智能和先进分析技术,以分析、监控并检测对客户服务有影响的变化,包括从最高优先级的事件到最小的交易。从根据实时销售点或准确订单数据对预测进行更改,到供应商的生产日程调整,直到运输商的货物在途状态,他们都能迅速了解并采取对策。

绩效管理和事件监控包括评估容许阈值,自动利用修正行动或者利用人为干预的提醒而响应业务规则。远见企业集成并同步各方的端到端信息,收集相关的事件数据,以根据计划监控活动和绩效。它们在多种媒体或多种设备上实施仪表板,主动地管理其供应链。它们将“探测与响应”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即“预测与行动”。例如,从来自仓库货架的自动补库信号预测到潜在的缺货状况。存货余额被自动检查,因为与该产品相关的业务规则是针对该客户的。系统生成一个自动交易,并传送到配送中心,以供立即发运产品。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

远见企业创建“虚拟指挥中心”,将实时信息、事件处理和先进的分析技术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全面连接使整个供应链网络能够以协同方式规划并执行决策。它们汇总或者细分信息,用于进行趋势分析,自动执行业务规则,并根据性能标准提供行动建议。

最后,它们利用智能设备获取实时信息,主动监控产品与服务的流动,尝试这种做法的企业(而非基于劳动力的追踪与监控)已经实现了收益。由于许多行业中的产品生命周期可追溯性日益成为受关注的主要问题,智能设备的使用可能会更加普及,用于标记产品的位置,以及运输产品所用的集装箱和运输方式。

通过动态优化增强价值

供应链管理并不仅是协调供应和需求的关系,最终,它必须围绕公司的财务目标来制定并执行供应链战略。高管们面临着供应链运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持续压力,供应链网络中的每次交互都代表更有效率、更有成效地开展运作的机遇。

有远见的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优化其全球网络、存货定量和整体成本结构与流程。它们用可变成本结构代替固定成本结构,通过合作和外包从企业外部的灵活性、规模、技能和专业知识中获益。它们采用模拟模型和试验性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以及场景计划和建模方法,评估成本与其他运输因素之间的权衡关系。

存货和网络优化是它们培养并投资的两方面战略能力。各个阶段的存货都经过全面评估,包括从落地(原材料)、消耗到淘汰的整个过程。它们采用分析和建模方法不间断地优化存货水平和级别。网络优化通过多种方式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过去,企业注重配送网络,而现在,许多企业将战略采购方面的考虑包含在其网络设计中。

远见企业在进行网络建模时也将持续性考虑在内,包括碳管理、水管理、能源用量和废品管理,这是为了制订更加成本高效的可持续实践。

远见企业在努力控制风险。在开发最佳的网络时,它们考虑了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其他相关利益方(法规与金融)的合规战略和实践。它们以物流为重心,将所有供应链功能领域中的风险战略和控制实践进行端到端的整合。最先进的远见者采用根据概率而调整的风险评估,根据建模和场景模拟而调整并优化存货,从而达到避免风险的目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远见的企业通过动态优化而增强价值。动态优化是一种全面评估、持续建模和完善的概念,目的是实现整个网络的最佳成效。这种概念将优化建模技术应用于所有流程――产品、信息、决策和财务,持续地同时进行。

全球市场在未来几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企业努力优化供应链,并且应对持续的需求变化,采用新规则恢复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远见企业已经开始利用新十年的新规则获得了收益,您是否准备好加入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