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手术室;物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31―01
现代医疗行业中,外科作为采取手术治疗方式为患者去除病原的的专业科室,一直呈现出风险系数高与难度系数高的双重特质,作为外科手术重要工作场所的手术室而言,极易发生手术室风险,即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发生可能致残、致伤或致死等事故的不确定性风险。要避免手术室风险的发生,对手术室的物资进行系统有序的规范化管理是有效的手术室风险规避途径。笔者所在的科室多年来以提高医护工作效率为目的,保障护理质量为宗旨,以规范化原则、标准化原则和制度化原则为指导,以信息化技术为保障,构建了规范化管理措施,对手术室的医疗器械等物资实行了效能管理,将各类器械与医疗设备的功能发挥利用最大,使医生的手术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使患者对医护工作也持认可态度。
1 手术室物资规范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手术室物资的规范化管理为外科的手术工作提供了先期性的资源保障,使术前的医疗器械准备全面无遗漏,术中工作有条不紊,减少手术人为失误率的发生,术后的废弃物得以及时处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的手术室规范化管理,使手术室的物资得以实现系统化统筹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医疗器械得以安全使用、物资的出库入库过程细化透明。笔者所在科室每年承担大量的住院手术任务,各类耗材使用数量为全院之最。在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之前,诸多工作完全依赖人工操作完成。以医用高值耗材的使用为例,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四十条规定:“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购进和使用医疗器械,必须有真实完整的购进和使用记录。购进和使用记录必须注明医疗器械的名称、注册证号、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购进单位、购进数量、购进价格、购进日期和使用日期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由于此前只能借助人工作业的方式对高值的耗材的使用信息对高值耗材的出入库信息进行统计,难免因为繁琐的工作流程导致出现统计疏忽,导致高值耗材的费用与物资的库存数量无法对应,致使在全院的总体成本核算中不能提供精确的物资使用数据。同时,高值耗材的申请使用过程也较为复杂,术前的准备的精细化要求也导致过程相对繁琐,此外由于医用高值耗材直接作用于人体,因而一旦因对其使用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纠纷的处理只能借助于手工追溯的方式。在实现了信息化技术规范管理后,强化了对高值耗材的质量监控,降低了库存的积压量,实现了资金的快速回流与周转,同时提升了手术室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速率,保证了安全物资的供给使用,控制了手术事故的风险概率。即便出现事故,也能凭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回溯功能,划定责任的归属。
2手术室物资规范化管理的原则
基于在手术室物资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2.1 标准化原则
根据手术难易程度的差异,医院制定了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室物资管理工作也应对应参照与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标准,以便借助医疗程序的管控降低手术事故的发生。
2.2 制度化原则
手术室负责人应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等规章为参照,制定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章程,对设备、器械、高值物资的使用保管形成成文制度,对管理责任加以划分,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保障物资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3 规范化原则
手术室护士长应结合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使用形式、使用形态为标准,对医疗器械加以分类判定,区分器械的使用期限与使用部位,以保证医疗器械的有序管理与应用。
3 手术室物资规范化管理实施模式
3.1物资入库管理
我院由医务处设备科与手术室组成采购群集,对于新增项目的购买,由手术室负责人提出申请,经医务处审核后,指定由设备科对供货商进行资质检验,合格后签订购买协议。手术室护士长以现有物资使用情况以及存量为准据,制定采购计划书。如此,规避了物资过期造成的损失,也实现了资金的灵活配置,避免了私底人情关系交易造成的劣质耗材流入库房。物资购进后,存放于手术室专用库房,并在库房内配置灭菌设备,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对物资进行定期查验,保证了物资的妥善放置保存。
3.2 物资使用管理
手术室护士长借助说明书了解新进设备的相关使用知识,并带领全体护士掌握相关知识。以专人负责的方式对精密器材加以保管,并定期采取检查保养措施。护士长安排专人负责手术器械的准备工作,在工作中将严把器械入库、严把物资感染、严把出库数量等责任落实到位。如对高值物资的清点必须由两人同时背对背清点,完毕后互相核对验证;在高值物资的发放时,查验外包装是否完整,对物资的生产日期与消毒有效期严格核对;对出库后未使用而返还库房的物资,要查验其包装完整性,对出现破损的物资必须废置原包装,重新包装,以环氧乙烷消毒后,方能再次使用。
3.3废弃物管理
手术室术后产生的废弃物品,由于其沾染上患者的血液与体液,故存在直接或间接感染性,应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防止因医疗废物的不当存放,导致发生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因此在术后,应当及时收集手术产生的医疗废物,对术后废弃物进行数据登记,载明废弃物来源、数量、去向等内容,并基于不同物理形态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以消毒、焚烧等方式加以处理。
4 结语
以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手术室物资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保障了医疗质量的实现,降低了手术的事故发生率。但也必须正视其应用的局限性,如对物资供应流程的设置,仍然是以传统的科室管理需要为视角,这种单向度的设置模式并未将患者的需求考虑在内,因而不符合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应以患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企业环境负债与其它负债,特别是与正常交易中的负债有很多不同点,这也决定了企业环境负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比其它负债会计要素具有特殊性。
一、环境负债的特点
企业环境负债是指由于过去或现在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承担的需要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义务。它是企业承担的各种负债之一,具有企业一般负债的基本特征,如现实性、主体性、强制性、可计量性和时限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
(一)环境负债不同于企业一般债务的表现是非直接交易性。企业的一般负债大多是由于现实交易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形成的,如购买行为形成的应付款项、使用人力资源形成的应付薪酬、由于交易形成的流转税、交易成果引发的所得税和其他税费等。企业的环境负债也有类似成因导致的,如购买排污权形成的负债;更主要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引发非直接交易性责任的承担。如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损害罚款和环境赔偿等,这不是确切的交易行为直接形成企业的现实义务,而是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后续确认和计量。
(二)环境负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企业到底承担多大的环境责任,具体表现为多大数额的环境负债,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它取决于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的强弱、社会环境意识水平、所在区域的环境要求和环境法律的完备程度、社会环境管理机构的监督与制约能力、企业的影响力等众多非交易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企业和个人均把废弃物的排放看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类的生活、企业的生产必然产生废弃物,就必然要排放,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当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时,又有很多人认为,整治环境污染是社会管理机构的责任,企业不应承担治理和预防污染的责任;现阶段,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均对环境问题给予关注,也承认企业和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注意开展环境保护,接受了对环境影响后果责任的承担。但是,即使企业可以计量自身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仍然不能够明确可能承担的环境负债的准确数额,因为前述的诸多非交易因素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强,法律和社会规范要求的环境控制水平低,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负债就可能相对较小;反之,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大。同样,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越强、其影响执法者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得到社会管理机构的庇护,其直接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小;反之,就会承受法律和社会规范规定的环境责任,环境负债就会多一些。
(三)环境负债具有相对滞后性。企业一般性负债,在相关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就已明确需偿付的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相对于此,环境负债的确定一般不是发生在废弃物排放或污染发生的那一时间,而往往会在排放或污染行为发生之后的某一时间被确认或提出。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环境污染和产品环境质量问题导致的赔偿责任,一般会与污染或产品交易的发生时间相差很远。
(四)环境负债具有追溯性和连带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本身的广泛性、影响的严重性和长远性。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其影响面积之大、损害之严重、时间之久远都是非常明显的。针对这种状况,各国的环境立法大多对环境污染的责任采用了追溯原则。美国1980年颁布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就凸显了追溯原则:造成危害物质泄漏的肇事者要承担全部的清理和恢复原状的责任。其中对责任人的界定如下:
1.已经产生废弃物的现有拥有者和经营者;
2.在处理废弃物时产生泄漏的拥有者和经营者;
3.处置有害物质的安排人;
4.选择处置有害物质的运输人。在日本,负有环境监控职责的政府也会成为现实的环境责任承担者,并因此承担环境赔偿责任。几年前,日本东京法庭针对引起大众注目的汽车污染影响健康的控诉官司做出裁决,判定受到柴油废气污染而引起相关健康问题的居民胜诉,日本中央及东京市政府必须支付赔偿金给这些居民,总共要向99位原告中的7人支付总额为7900万日元的赔偿。这个案例也具有追溯赔偿的性质。
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过程中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债务,有经营性质的,也有非经营性质的。但环境负债归根结底还是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负债,没有相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废弃物,也就不会发生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环境责任形成的负债,也是企业经营性负债的一部分。会计核算之所以把环境负债与其他负债适当地加以区分,一是要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生产者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合理、准确地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损害给企业财务上带来的损失;三是为了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环境业绩。
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由于环境负债既有企业一般负债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也比较复杂和具有不确定的特征。按照对环境负债的把握程度,可以把环境负债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不确定性环境负债。
(一)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
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废弃
物排放、有毒物泄漏、环境违法违规)引发的、经有关机构(法院、仲裁、环保执法)做出裁决而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负债。主要包括:排污费、环境罚款、环境赔偿和环境修复责任引发的环境负债。
1.环境违法违规责任的认定。环境违法违规责任是指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由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对排污者征收的排污费、做出的污染罚款决定而承担的环境债务。根据《环境保护法》及其有关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有权对预防环境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没有达标而建设项目投入使用、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设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而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予罚款的行为进行罚款处罚。
2.环境赔款责任的认定。环境赔款是由于企业排污对他人造成了生产、生活损害,通过协商、裁决或判决,企业应当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的事项。环境赔偿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排污和是否给其他人造成损失两个方面事实的认定。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民法通则》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已污染和破坏环境,侵害他人的环境民事权益的,应当承当民事法律责任,主要就是经济赔偿责任。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赔偿、财产损失赔偿等,实际上还包括后续影响性赔偿(对他人生产、生活的后续活动的持续影响)。有人认为,环境赔款还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李连华,2001),即企业只要在客观上对他人造成了人身、财产和环境权益的损失,即使没有主观的故意,也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对于企业环境负面影响来说,笔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无过错责任”,而是明显的“有过错责任”。这种“过错”就是企业排污行为的客观存在。如果企业没有排放废弃物、没有造成相应的环境污染或环境损害,企业还会承担由此造成的环境赔款责任吗?记得有过这样的一件诉讼:一居民在另一居民的房前建起了足以影响原居住者采光的高层住宅,原居住者要求后来居住者拆除其建筑,或者支付对其采光权的赔偿。后来者虽然没有主观故意的损害,但他侵害他人的权益已经变成事实,而这种居民享受自然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后来者的行
为是有过错的,是过错责任。交通事故中无过错责任最具说服力,相对于此,在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方面,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本身就是事实、就是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3.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环境修复责任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或污染的行为人在开发、利用或污染之后,清除污染、恢复环境原貌的责任。自治区经贸委、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局决定,在江河源头保护区内、青藏铁路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旁和主要草场、湿地进行沙金矿开采的29家矿山予以关闭,注销其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采矿许可证手续;还对19家矿山进行限期开采,1-2年进行回填复垦;同时对另外11家矿山企业做出了继续进行整顿的决定。有关部门还向其他矿山提出了加大对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投入力度的明确要求,如不符合采矿条件,同样将被关闭取缔。应当说明:这种责任既有法律强制性质,也有道德义务性质。(二)确定性环境责任的计量
环境责任导致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是很简单的,如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通常是由环境执法部门或司法程序确定。这些环境负债的计量也很简单,可直接根据环境执法机构的罚款金额或法院裁定的金额进行计量即可;相反,有些责任的认定和负债的计量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如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及其导致的环境负债的计量。对于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性的环境修复责任,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的提取比例和提取标准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自律性环境修复责任,可以根据企业决策机构或专业咨询机构的测定,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均衡企业社会责任、社会环保形象、环保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提取的标准和提取比例。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提取的比率和金额也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引发这种变化可能是多种原因,如:企业承受能力的增强和企业形象的更慎重考虑,企业可能提高提取比例;还有对环境修复费用的重新测定或评估,导致对环境修复责任的判断发生变化;企业环保目标的修正等。
(三)确定性环境负债的核算
p;对于环境罚款和环境赔款,在传统会计核算和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均视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财务事项。因此,一般记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之中,在环境罚款和赔偿确定时:
借:营业外支出——罚没或赔偿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现行会计制度下,对处于诉讼或纠纷的环境事项,要根据可确定程度的具体情况做出会计处理。对于可以评估预期的责任承担结果的环境纠纷事项,在最终裁决出现以前,应当合理计提损失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提费用——预提环境费用
对于不能合理评估预期结果的未决环境纠纷事项,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
由于处理结果完全记入营业外支出,因此可以说,上述会计处理是基于把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环境负面影响问题看成是与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及其会计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前文已经说过,企业的环境影响恰恰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若没有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环境影响。因此,上述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与企业环境问题的实际状态和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不相符合,应当予以修正。笔者建议:应当将环境责任的承担视为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的重要事项和指标予以考虑,所发生的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应视为必要的管理支出。至于是否要在交纳所得税时给予扣除,可以另行研究。建议上述会计事项应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环境罚款或环境赔偿裁定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计提可能的环境责任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提环境费用
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应当进一步把环境罚款、赔偿和修复责任看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本。因为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损害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这种支出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但毕竟是同产品生产、劳务提供、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应当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就事实而言,这种观点应当是合理的、正确的,但会计处理会比较困难;况且企业目前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制造成本核算,并非完全成本核算,所以,作为管理费用处理环境责任费用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四)非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非确定性环境负债,也称为或有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行为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责任。在过去的企业会计业务中,人们很少关心企业环境责任引发的潜在环境责任承担问题,只有在切实遭受环境处罚和赔偿时,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项目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缺乏稳健性,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应当借鉴或有负债的理论与实践来处理环境影响责任问题。如果环境责任发生,且其导致的损失金额可以合理地予以估计,就采用基础,计提或有损失: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
如果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责任的发生属于“有可能”状态,则可以不计提或有环境负债,但要在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如果企业环境影响责任发生的概率很小,则可以不预提也不披露。
篇3
为进一步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我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总体要求,现就加强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抽调专门人员,结合本地农药管理和种植业产品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各地要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农市发[*]22号)的总体要求和《农业部种植业系统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见附件)的具体安排,制定本地高毒农药和种植业产品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明确本地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专项整治行动的具体内容、工作月历及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加强工作检查和督导,确保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
二、加大农药监管力度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属的农药管理机构要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集中开展一次农药质量与标签监督检查(检查方案见附件2)。重点检查是否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按规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涉及跨省大案要案,要及时上报我部;对于查处过程中收缴的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药,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当地环保部门进行沟通,按照有关危险化学品处置要求,做到100%销毁。
三、强化无公害基地监管
一要开展产地环境整治。各地要对种植业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进行检查,产地环境(大气、农用水质、土壤)必须符合国家或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基地必须建立在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没有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废弃物、医疗污水和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污染的区域。农用灌溉水源受污染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农药残留量高且短期内不能转换的地块要坚决退出生产。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落实无公害关键技术。各地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综合生产技术的培训推广,严格执行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要进一步完善田间档案记录制度,摸索产地编码和产品编码方法,以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以包装上市的农产品为控制对象,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方案见附件4)。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出口示范基地可以按照GAP(良好农业规范)操作细则来组织生产,积极开展GAP体系认证试点。三要加大农残监测力度。各省(市、区)要以10万亩以上蔬菜大县、5万亩以上的水果、茶叶大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近期组织全面抽检,抽检率要达到100%。蔬菜以叶菜类为主在9月、11月各抽检一次;茶叶重点对9月或10月份的秋茶进行抽检;水果以苹果、柑橘和梨为重点在10月或11月进行抽检。
篇4
一、工作目标
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增加投入,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全面推进家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完善活禽经营市场动物防疫条件,规范活禽交易行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家禽消费习惯,有效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从经营市场环节传播扩散,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组织领导
为了使我县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工作顺利开展,经县政府同意,成立县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具体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徐忠玮(兼)。
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在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实行联防联控,逐步建立活禽经营市场秩序监管的长效机制。
三、工作内容
一是规范活禽经营行为。活禽经营市场(含活禽批发、经营的城市农贸市场、农村集贸市场)选址和建设要符合国家、省市有关动物防疫、卫生、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动监、商业、工商、卫生等部门要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开办条件,控制城乡活禽交易市场数量,城镇中心活禽经营市场、农村已有的活禽经营市场经营区域必须要有独立出入门,与其它农产品经营严格分开和相对隔离;要加强对各活禽经营市场的日常监督和联合检查,对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监管,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要责令其停业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二是加大活禽交易监管力度。要建立健全活禽报检制度,对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出栏出售的活禽,实施到场到户检疫,检疫率要达到100%,检疫合格的出具检疫证明,允许进市经营,对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活禽及其产品,坚决不得上市经营;要建立完善的禽类标识制度和执行责任追溯制度,对经我县活禽定点屠宰厂定点屠宰、依法检疫合格并附有验讫标志的禽类产品方可允许上市销售。各综合执法部门要加强巡查,严禁在我县城乡市场外经营活禽及其产品。
三是加强市场活禽宰杀管理。动监、卫生、商业、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对我县已确定的活禽定点屠宰场点建设和宰杀行为的指导和监管,严厉打击禽类私屠乱宰和违法经营行为,对不符合活禽屠宰防疫条件的屠宰场点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予以停改或关闭。市场开办单位要建立健全活禽宰杀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消毒、通风和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通过设置围墙等屏障,实行封闭管理,使活禽宰杀与销售隔离;从事活禽宰杀的人员要符合卫生部门的要求,取得健康证明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活禽销售人员和宰杀人员要佩带工商、商业部门制定的全市统一的区分标志,不得相互交叉。
四是加强市场卫生管理。市场开办单位要建立健全卫生、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卫生管理措施,对活禽经营、宰杀场所以及活禽笼具、宰杀器等坚持每日消毒,对活禽粪便、污物以及宰杀活禽的废弃物等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未经消毒的家禽粪便、污物以及宰杀活禽的废弃物进入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五是加强对活禽和从业人员的监测。县动监局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制订周密完善的监测方案,定期对活禽类产品、粪便、垫料等进行抽样监测;县卫生局要制订、完善以活禽经营市场和规模养殖场高暴露人员为重点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方案,加强医学监测。同时,县动监、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互相通报监测结果。
六是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各乡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政府和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间分工协作”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应急预案,加大防控物资储备力度,加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真正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强对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活禽经营市场一旦发生禽只异常死亡或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出现发热伴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要立即送医疗机构就诊,并说明其详细情况,卫生部门要及时进行诊治、排查和报告。
七是加强舆论宣传。电视台、电台、网站、报社等新闻媒体要对防控禽流感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科学防范知识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增强活禽经营市场管理单位、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广大消费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到不宰杀、不买卖、不食用病死禽。同时,积极倡导食用冰鲜禽肉,引导消费者转变宰杀活禽的消费习惯,树立更加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
篇5
一、全力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
(一)开展产地环境治理行动。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完成全县耕地质量环境类别划分。强化重金属污染源排查和管控,完成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整治任务。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安全利用(含治理修复)任务,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农业投入品管控行动。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规定,加强市场主体诚信建设,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基本达到100%。严格兽药经营许可,完善兽药追溯平台建设,推动二维码追溯管理。根据国家部署分期分批淘汰高毒农药,研发推广低毒、低残留农兽药产品。提升农药和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推进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县农业农村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出入厂(库)和库存质量检验制度。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收储质量安全监测。健全粮食产后烘干储存加工销售服务体系,抓好全省、市安排的涉及我县的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立超标粮食处置企业名录库,推进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合理化利用。积极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
(四)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贯彻落实《省畜禽屠宰管理办法》,严格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全面实施畜禽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电子出证。开展兽药抗菌药治理和小型生猪屠宰企业资格复核清理,严厉打击生猪牛羊家禽私屠滥宰及屠宰注药注水、禽蛋违规用药、牛羊肉“瘦肉精”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活禽销售监管,禁止销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活禽,推行牛羊家禽“集中屠宰、集中检疫、冷链配送、冷鲜上市”。执行省、市修订出台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办法,扩大补助范围,实现大型规模养殖场、屠宰企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7%。(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和等级评定,实施“明厨亮灶”、色标管理,落实索证索票等制度。持续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管,依托第三方机构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开展线上监测,落实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责任,推动实施送餐封签,保证线上线下同标同质。扩大餐厨废弃物收运覆盖范围,持续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实施全覆盖监管,集中消毒餐饮具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城市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把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纳入农村综合治理,严查“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翻新销售和假冒侵权,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开展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推进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明确农村集市管理主体,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全面了解掌握农村地区食品流动摊贩的底数和现状,加强农村食品摊贩规范整治,建立完善食品流动摊贩的监管档案和信用档案,严厉打击各类不法经营行为,指导乡镇(街道)落实食品摊点备案职责。推动建立农村食品配送体系。(县公安局、县城市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供销合作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建设与配备标准、食堂管理与服务规范,学校大宗食品定点采购覆盖率、学校食堂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和季度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巩固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成果,试点推进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鼓励学校食堂实行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建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推进落实校园周边食品销售承诺和风险警示制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从事食品经营等行为。(县委政法委、县教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开展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落实保健食品标签标注警示用语规定,组织实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体系检查,继续开展保健食品知识“五进”科普宣传活动。规范企业保健食品营销行为,加强直销管理、规范广告宣传,落实明码标价。严厉查处保健食品非法生产经营、非法添加,标签说明书宣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假借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对特定消费群体进行欺诈和虚假宣传以及传销等行为。(县公安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开展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格奶牛饲养管理,规范投料、用药行为,生鲜乳合格率达99%以上。加强奶站、运输车标准化建设和监管,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市场秩序。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信息化追溯体系,全面推行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原辅料管控率、自检自控率达到100%。组织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展检验能力比对。(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切实把好进口农产品监督关,严格猪肉制品监管,加强风险预警分析,严防非洲猪瘟等疫情传入。加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严防输入型风险,打击非法渠道进口和走私行为。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监管和冷链食品监管专仓的运营管理,实行进口冷链食品“亮码”销售,推进“冷链”系统的应用。(县交通运输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开展示范创建行动。深化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标准,完善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落实约谈、警告等制度措施。2022年前我县持续保持省级食品安全县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水平,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0%。(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
(十二)强化标准引领。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宣传贯彻和执行力度,强化跟踪评价,及时制定地方标准,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食品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标准立项和应用。(县科技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强化过程严管。加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监管,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养老机构、车站等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动态更新风险分级信息。科学划分监督检查事权,推进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实现监管数据共建共享。(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升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水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我县食品监督抽检和快检水平,健全抽检监测计划统一、经费集约和信息共享机制,适时召开部门间会商会议,定期分析通报抽检监测结果。农产品和食品年抽检量保持在5批次/千人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和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7%、98%,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达到100%。(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药品经营使用监管,加大对药品零售企业、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中药材市场、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化妆品集中销售区域等重点企业和区域的监督检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高风险、使用量大等重点品种抽检力度,加大对集中采购中选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基本药物等品种的抽检力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机制,将合理用药监测情况和处方点评结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分析评价,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建设,督促各级医疗机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能力。(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落实“处罚到人”、从业禁止、从重处罚有关规定,提高违法成本。完善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机制,加强行刑衔接和信息共享。开展“昆仑2020”和落实“四个最严”行动,继续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病死畜禽非法生产经营、添加非食用物质、野生动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等行为。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积极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加强食品安全领域行政诉讼监督。(县委政法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组织开展零售环节综合治理、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医疗器械“清网”、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中药饮片等专项整治。组织开展落实“四个最严”行动、药品使用环节专项检查、“昆仑2020”行动等执法行动,加强部门沟通配合,优化行刑衔接机制,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加强疫苗监管和监管能力评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疫苗监管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落实省疫苗管理联席会议精神,指导督促县级层面做好疫苗评估相关准备,确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疫苗冷链储存、运输能力建设,严格落实疫苗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处置过期失效疫苗。(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继续加大疫苗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实现全县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检查全覆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强疫情防控用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重点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抗病毒类药品、抗菌药品、止咳药品、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额温枪、检测试剂的监督检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七)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食安”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方阵,形成品牌效应,整体提升食品品牌形象,打造“食安”品牌馆线下线上品牌推广平台。(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全面推进电子证书管理。(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实施质量兴农计划,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完善以生猪屠宰企业为中枢的健康肉供应链体系。(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调整食品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冷链系统智能化管理水平、解决当下冷链系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及超能耗运行的现实状况,形成智慧冷链系统。继续推进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小作坊集中园区、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商务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提升快餐、团餐等大众餐饮标准化水平。(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县科技局负责)
(十八)推动中药传承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导中药材种植养殖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和追溯体系建设。(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探索建立医联体内调剂使用临床急需中药制剂的工作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制剂在医联体内共享使用,更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十九)加强政策激励和品牌引领。提升医药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优良产业生态,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品质鲁药”建设工程,发挥品牌正向引领作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落实各方责任
(二十)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构建以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负责)督促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进一步完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查管理制度,生产企业自查率达到100%。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大型肉制品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督促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启动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提升行动,年底完成数量不少于全部农批市场总量的50%。(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联合惩重失信主体。(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篇6
1 目前医院供应室的不足现状
1.1 建筑布置不符要求,面积偏小,线路上做不到强制性通过的方式,人流、物流没有严格做到由污到洁,三区划分不明显,无实际屏障,电源插座、地漏、污水处理等不符要求,生活区与工作区分开不明确。
1.2 年龄结构不合理,以老护士居多。另外由于部分领导重视不够,把无法安置的人员安排到供应室,造成人员队伍不稳定,相关知识掌握不均衡。
1.3 工作人员接受再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专业知识老化。有些工作人员自我防范意识薄弱,在污染区处理污物时嫌麻烦而不愿使用手套、围裙、护目镜等防护品,导致暴露部位及衣袖等被污染。器械管道清洁不到位,导管内还残留血渍等现象。
1.4 包装上有不规范表现,如用开放式储槽包装无菌物品,包布、治疗巾有污渍、破损或缝补痕迹,有些灭菌包过大过重超过了规范要求。
1.5 消毒灭菌操作有违规现象,物品摆放不按要求,装载量超过有关规定。
1.6 设备陈旧、数量不够,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导致某些工作不能按时达到预期目标。
2 医院组织决策
2.1 领导重视,供应室应设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并按规范要求设计建筑面积,布局合理。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采用先进现代化的清洗消毒设备,确保工作质量与效率。
2.2 人员配备合理,包括年龄、学历、健康状况与工作表现等,不仅要看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还要特别注重整体和系统的效应,这是人与人的协调,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护理人员的合理构成是可以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同时年龄与体力也是影响工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2.3 必要的技术支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有重点进行院内外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4 根据需要及时添加或更新设备,如高压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全自动清洗器、超声波清洗器、水枪、气枪等。
2.5 供应室物品实行网络管理,通过微机联网形式收发物品,供应室根据打印清单名称及数量下送下收物品。在紧急情况下,科室可以将需用物品或借用物品输入微机,电话通知即可。通过微机联网的形式给临床提供服务,这样可减少浪费和无菌物品的返流现象,节省人力、物力,更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3 供应室的细节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
3.1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供应室的环节控制即是供应室工作流程的管理,工作要求与质量标准协同管理,注重工作流程,实行细化管理,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强化,必须有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并可追溯,对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和实现供应室的发展目标。
3.2 在污染区要准备好各种防护措施,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在回收洗涤时戴手套、防水衣等,避免徒手接触废弃物,同时对特殊污染的器械设立标记。对医疗器械的清洗要规范操作。
3.3 注重细节,保证质量。首先认真清点器械、物品,分类存放。每个器械包选用合适的清洗筐盛放器械,同时设立标记,由于各科室使用的各种治疗包品种繁多,可以把各种治疗包所含内容名称设置好做成打包指南本,并可打印,以备核对。
3.4 供应室建立考核小组,制订考核内容,建立文件质量标准,由考核小组人员分工负责督查、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检查具体要求物品洁净、无破损、配套适用;包装正规、物品齐全、容器清洁严密;外包布与内放的治疗巾、孔巾要求清洁干燥、平整、无破损、各种导管洁净通畅、不变质、不变形;各种穿刺针无锈、无钩、无弯曲、洁净通畅、无裂隙,打包合格率与灭菌合格率均应达到100%。
3.5 严格消毒灭菌程序,做好全方位监测工作。严格按规范要求装载物品,每天检查灭菌器的性能是否完好,确保物理检测的准确性。此外可使用综合性化学指示卡,它能像水银柱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其指示性标识会顺着一个方向爬行,监测项目多准确性高,尤其使用于手术器械包的监测。对于各种监测结果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了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对消毒灭菌物品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灭菌设备、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监测管理。
篇7
【关键词】危险废物 环境管理 问题 对策 思考
2015年,危险废物的经营单位实际利用和处置量是1500万吨,大部分的危险废物都没有得到比较有效的监管,有的危险废物甚至被企业自行进行利用和处置,没有取得废物处置资质的企业会对一些废弃物进行接收和吸纳或者将其进行非法的倾倒或者掩埋。这种情况迫使我国必须加强对危险废物环节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一、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底数不清,去向不明
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危险废物监管的范围都仅仅局限在生产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当中,对于一些乡镇的医院所产生的医疗废物或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等产生的危险废物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收集。部分企业会把一些危险的废物列为副产品,或者将其当成一般的固体废物,没有进行相应的上报工作,甚至出现瞒报漏报的现象。
(二)处置设施布局不合理,转移难度比较大
截至2014年的年底,我国现存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利用处置设施的负荷率平均为32.2%,总的来说,设施的处理能力处于过剩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有着比较高利润的废物处理行业,例如废矿物油、废电路板等,它们的处置能力是处理严重过剩的状态。对于一些难以被利用或价值比较低的危险废物,例如:废酸、废盐等,缺少处置的设施。特别是在我国江苏和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他们的处置能力缺口比较大,而在中西部地区处置能力又出现过剩的情况。由于危险废物的转移手续是比较复杂的,同时周期长,因此一些处置能力富余的地区也不愿意接收跨地区的危险废物。
(三)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置十分猖獗
企业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处置成本比较高,而这些危险废物当中有的废物自身又含有比较高的利用价值,从而使得对危险废物进行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置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使得环境事故频频发生,成为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一种主要类型,不仅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会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影响。
二、我国危险废物环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固体的废物来说,生活废物、一般的工业废物、危险废物是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管理的,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联防联控的机制。同时在分类收集和处置方面的体系也不够健全,企业在对他们进行处理的时候,混装现象十分严重,甚至会把一些处理难度比较大,同时处置成本又十分高的危险废物参杂在一般的固体废物当中,导致在转移和处置等环节风险非常突出。在我国关于危险废物的名录还存在着表述不清及覆盖度不够的情况,例如非有机溶液和含有有机溶液中的部分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有的城市对危险的废物进行经营许可资质总量控制的措施,从而造成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垄断经营许可证的情况,最终出现坐地起价的现象。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资质,对公关监管人员进行贿赂或者在自身不具备资质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从中牟取经济利益,从而违法违规的开展处置工作。一些有着较高利用价值下游企业愿意进行利用的危险废物,由于企业没有办法申请到资质或者不愿意去申请相关的资质,最终只能对这些废物进行焚烧或者填埋,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污染。
三、改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对现有的基础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按照重点突出、综合利用和分类管理的原则,我国应该加快对相应管理办法及制度的重新修订和完善,利用制度的建设,更好地对现有的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进行推动。其实我国应该实行分类管理的制度,对一些处置工艺比较复杂,标准比较严格,同时处置成本比较高的危险废物,要严格地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此外,对一些处置工艺比较简单,同时风险十分小,要求并不高,大多数企业都具备处置能力的危险废物,尽量地降低审批的门槛,同时对审批的程序进行简化,适当的开放经营许可。
(二)优化和推进减量化和综合利用
我国还应该科学地制定危险废物鉴定的标准,逐步的对名录中的危险废物明确有毒有害的物质浓度进行明确,尽量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此外,还应该加快建立一个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的规范,强化综合利用过程的环境保护要求,把危险废物的处置设施配套建设情况作为环境综合评审的一个前置条件。
(三)严格环境的监管和执法
各级的环保部门应该摸清底数,全面的对辖区内的危险废物产生情况进行掌握,同时落实企业的责任,对于不申报者进行严肃的查处。同时实行电子联单制度,加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危险废物管理应用,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危险废物在转移和处置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追溯。加强危险废物在处置过程中的监督性监测工作,确保污染和防治的设施能够正常的运行,避免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
篇8
一、工作目标
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和《**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强化执法监管,着力消除风险隐患,围绕节日期间消费的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全县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覆盖执法检查,严防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时间安排
**年12月30日起至**年2月20日(为期2个月)
三、行动重点
(一)重点品种:肉及肉制品、蒸碗、乳及乳制品、米面及其制品、豆芽及豆制品、酒类、食用油、调味品、果蔬、水产品、其他休闲食品、各类散装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
(二)重点区域:节日消费集中的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摊贩、餐饮服务单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院、诊所等区域。
(三)加强蒸碗生产经营监管:1、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监控。要把好食品添加剂备案关,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建立可控的添加剂进货台帐,落实索证索票制度。2、加强食品原材料使用情况的监控。要把好食品原材料控制关,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巡查检查,严禁使用非食品用的原辅料加工食品;严禁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严禁使用违反规定的过期、失效、变质、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污染的原材料;严禁掺杂掺假。3、加强蒸碗包装材料质量监控。用于蒸碗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要有检验报告),并加贴印标签,标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关键点是严格要求购买有生产许可证的包装材料,与食品原料一并管理并建立好进货台帐。
(四)加强肉及肉制品监管: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基层食药所要明确工作重点、步骤、要求和措施,落实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深入开展生鲜肉经营监督检查工作,逐级开展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问题。2、食药监局、公安局、畜牧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县生鲜肉批发市场(含附设冷库)、集贸市场、农村集会摊贩、各大超市、肉食店、肉制品专营店、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进行执法检查,深入排查清理不合格肉品,监督生鲜肉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责任和义务,严禁食品经营者购进、销售、使用白板肉(即非经过正规屠宰企业生产的经过检验检疫的肉,下同)以及无“两证三章”(动物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动物检疫合格印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印章、生猪定点屠宰专用章)和腐败变质肉品。3、要建立健全查处生鲜肉违法行为的案件线索信息,确保发现的问题,群众举报和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查处,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省生鲜肉经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导意见》,认真开展生鲜肉销售备案登记、外地屠宰企业入市登记备案等制度,要采集中打击掺杂使假、收购加工销售病死肉、注水肉、劣质肉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生猪、牛、羊、禽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对案件线索要追跟溯源,彻底查明问题肉源头和去向,加大惩罚力度,做到“严查、严办、严处”。对购销病死畜禽和使用违禁药物、非食用物质涉嫌犯罪,一律由公安机关审查、立案。
四、重点任务
(一)紧抓源头,严把市场准入关。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机衔接机制,加大农产品产地、果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的农药残留检测及公示力度。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的执法检查,严格巡查抽检,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防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和病死害肉流入市场。集中开展畜产品、水产品等抽检工作,加大对“瘦肉精”、“孔雀石绿”、兽药残留超标等抽验力度。完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粮食出入库质量监管,严防霉变粮食、劣质粮和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
(二)加强监管,整顿餐饮行业。紧密结合节日期间餐饮消费特点,以旅游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站、特色街道、接待旅游团队宾馆饭店及餐馆、年夜饭承办等餐饮单位以及城区小餐饮单位为重点,重点检查餐饮服务许可、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原料采购和贮存、凉菜和生食海产品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餐具清洗消毒、食品及工用具生熟分开以及是否违规采购、贮存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餐饮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食品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并及时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突出农村自办家宴监管,严格控制各重点环节,及时消除隐患,坚决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严厉打击餐厨垃圾产生、运输、处置单位违反《渭南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的行为,坚决打击“地沟油”生产等违法行为。
(三)全面督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对全县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和现场制售场所进行全覆盖执法检查,严肃查处无证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未按照工艺标准组织生产、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企业在质量管理、购销存记录、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不合格食品流向老百姓餐桌。
(四)严格监管食品流通环节。针对群众节日消费必需的粮油及其制品、肉及其制品、冷冻食品、民俗特色食品、酒类、饮料、糖果等重点品种,以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三无”等为重点问题,全面开展食品经营单位经营资格检查,严肃查处无证照和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求食品流通企业按照规定储存条件保存销售熟肉制品、面制品、豆制品等。加大对双节期间需求量较大的散装食品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购销台账等制度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散装食品“三防”设施,严把准入关。
(五)整顿保健品经营秩序。以日常监管和抽检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较多、风险度高的品种为重点,对批发市场、超市、药店等经营场所加强监督检查。结合双节保健食品消费特点,对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广告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声称具有缓解疲劳、辅助降血糖、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的保健食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检,发现不合格产品依法予以严处。
(六)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开展元旦春节期间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大检查。强化药品经营企业节日期间处方药的销售管理。对地段医院、县级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进行排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辖区内各类媒体的广告监测,特别要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节假日,开展以食品、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的广告宣传,重点整治假借“义演”、“义诊”之名,进行虚假违法广告宣传和非法销售假劣药品、保健品及医疗器械的行为,一旦发现,由相关部门联合查处,确保药械安全。
(七)加强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严厉打击化妆品经营使用环节违法犯罪行为。严密排查化妆品经营(包括批发、零售单位)企业、美容院、美发店、洗浴中心、酒店,严厉查处经营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或套用卫生许可证号的化妆品,严厉查处无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无批准文号的进品化妆品(包括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和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或套用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化妆品批准文号的化妆品;严格化妆品卫生许可制度,依法查处化妆品使用单位非法自制化妆品并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行为,彻底查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过程中擅自添加禁限用物质的行为。严厉打击伪造冒用化妆品标签标识行为,全面整治化妆品标签、说明书存在的虚假、夸大宣传等违规行为。
(八)持续加强“三小”综合整治力度。今年全县范围内开展的“三小”综合整治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三小”监管工作任务仍然艰巨。监管部门对“三小”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要积极开展“回头望”,进一步查漏补缺,防止出现漏网和反弹;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严格监督抽检,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全面推广小作坊集中生产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监管资源,全面推进社会共治;建立完善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三小”业态标准化、规范化、痕迹化管理。
(九)强化节日期间应急值守工作。针对节日期间人员流动大,聚餐活动频繁,食品消费旺盛等特点,制定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立即响应,迅速采取控制措施,组织事故调查,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危害。严格执行24小时“三级”值班制度,及时公布投诉举报和值班电话,对食品药品安全投诉举报要迅速、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拒受。强化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对因瞒报、迟报、漏报并造成不良后果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监管责任。各镇(办)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对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责任,加强领导,扎实部署。各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食品安全“一盘棋”的思想,强化保障节日期间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意识,齐抓共管,夯实责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有效监管。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现社会共治。各镇(办)各部门要抓住双节期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年货集会、农村大集、民俗活动等特色场合,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科学知识,正确引导消费,鼓励广大消费者合理投诉举报,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努力形成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篇9
一、总体目标
(一)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有效推广,禁用农兽药使用和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杜绝,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完善应急机制、舆情监测及信息报送制度,杜绝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二)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投入品监管、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预警应急、社会监督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健全,生产记录管理、绿色防控等生产过程管控机制完善,全面实现可控可管可追溯。
(三)监管能力显著加强。依法监管、综合执法、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镇级监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队伍健全,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执法到位、服务有效。
(四)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投诉数量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达7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管理
1.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监管。100%落实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禽屠宰企业、收购储运企业、经纪人和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建立生产经营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公开生产经营主体违法信息。对纳入监管名录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及种养殖大户的责任告知率、培训率达到100%。
2.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制定监测计划,监测范围覆盖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种养殖大户和收购储运企业及批发、零售市场。市级全年定性抽检农产品样品数量不少于6000个,全年定量抽检农产品样品数量不少于600个。镇级监管站开展日常监管和速测工作,全年定性检测农产品样品数量不少于4800个。定期或不定期公开本地监督抽查、投入品监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等信息。
3.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引导和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质量承诺和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督促规模生产主体落实生产记录制度,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农兽药休药期(安全间隔期)等规定。督促屠宰企业落实流向登记制度。
4.加强农产品自律检测。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开展自检或委托检验。督促屠宰企业落实进场查验、肉品品质检验、“瘦肉精”检测等制度。督促农产品收购储运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进货查验、抽查检测制度。
5.建立病死畜禽及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机制。健全病死畜禽及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机制,确保病死畜禽全部无害化处理。
(二)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6.建立健全投入品监管制度。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严格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制购买制度,将养殖环节自配料纳入日常监管,确保实现农业投入品全部纳入平台管理。
7.规范投入品经营。督促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落实购买索证索票、经营台账制度。构建放心农业投入品经营和配送网络,确保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的农业投入品比例达到70%以上。兽药生产和经营单位全部实行兽药生产和经营规范。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集中处理,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8.强化投入品监测。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定期对区域内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指导,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有关规定。
(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9.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收购储运、屠宰及批发、零售市场等重点环节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兽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收购销售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私屠滥宰、虚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伪造冒用“两品一标”产品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曝光有关案件,营造打假维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10.开展常态化监督抽查。抽检范围覆盖生产基地、销售企业、批发、零售市场及主要农产品。强化“检打联动”,依法严厉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
11.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线索发现和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对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12.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制度,妥善处置突发应急事件,降低负面影响。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
13.加强环境监测。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相关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
加强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防治,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规划。
14.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定扬中市主导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汇编,转化成“模式图”“明白纸”等发放给农户。继续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积极开展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
15.完善质量安全认证。完善认证监管和奖补制度,建立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体系,推进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47%。
(五)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6.提升监管能力。进一步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检验检测工作部门和机构。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综合执法,执法工作落实到位。配备市镇两级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及交通工具。实施市、镇、村三级监(协)管人员全员培训制度,每名监管人员每年接受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集中专业培训不少于40小时。
17.加强基层队伍。加强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站规范化建设,达到“有职能、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巡查检查、信息上报、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监管制度。建立职责任务明确、考核体系完备的村级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18.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成覆盖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体系,有能力承担常规监测任务。
(六)完善创新制度机制
19.健全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制度。健全和修订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体系。
20.健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对接制度。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与加工、流通领域追溯体系的对接。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储运企业和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加工企业实施以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诚信管理等监管制度。
21.创新工作机制。推行社会共治,完善举报奖励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分散农户的责任落实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社会监督员、信息采集员等工作制度。
三、实施步骤
(一)2019年7月~8月(动员准备阶段)。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动员,确定总体目标任务,明确职责,部署创建工作。各镇(街、区)和相关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本部门创建工作方案,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2019年9月~2020年2月(全面推进阶段)。各责任单位根据创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围绕基本原则和标准,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探索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的新模式。要明确专人负责台账资料,依据《评价标准》做好台账资料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抓住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对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开展集中整治,达到“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监管能力显著加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目标。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跟踪督导,组织相关人员按照创建标准开展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做好创建迎检各项工作。
(三)2020年3月~2020年4月(完善提高阶段)。梳理评估前期创建工作,重点推进进展缓慢和成效不明显工作,完善提高取得一定成果工作,基本完成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四)2020年5月~6月(总结验收阶段)。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巩固创建成果,报请省农业农村厅验收。
四、工作职责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创建的综合协调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创建工作方案,组织、指导、督促、协调各部门做好创建工作。
(二)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负责创建相关宣传工作;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安全信息工作;
协同相关突发安全生产事件的舆情应急处置工作。
(三)市财政局负责统筹安排创建工作专项资金,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市农业农村局负责食用农产品种养环节及生猪屠宰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五)市市场监管局负责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质量安全监管,严格食品安全检查、巡查和抽检,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与制度机制;
协助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依法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
负责食品广告监管,查处食品广告违法行为。
(六)市城管局负责做好流动农产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农产品流动摊点的规范管理和整治力度。
(七)市粮食收储中心负责对国有粮食企业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测。
(八)市经济发展局负责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
(九)市供销总社负责本系统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经纪人及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构建放心农资经营与配送网络。
(十)市公安局负责配合行业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
组织查处涉嫌犯罪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负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现场的保护、秩序维护;
负责保障参与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人员、物资等车辆的优先通过和安全畅通。
(十一)市卫健委负责对突发农产品安全事件实施紧急医疗救援,并及时向市食安办报告情况;
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
(十二)扬中生态环境局负责加强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防治的监督指导,协助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
(十三)市商业(集团)总公司负责所属屠宰企业管理,加强屠宰场肉类品质检验工作。
(十四)各镇(街、区)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要求和工作职责,负责本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工作。
(十五)其他相关部门对照各自职责做好创建各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经济发展、财政、供销、粮食收储、公安、卫健、城管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区)参照成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明确专门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落实,确保创建工作如期完成。
(二)强化绩效考核。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考核,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对各镇(街、区)和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
篇10
2008年,面对发展环境中不利因素增多的新情况,全市商贸流通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扩大消费,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改善消费环境,采取有效遏制物价上涨过快措施,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使全市商贸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受居民收入增长和商品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76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8.61亿元,增长24.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8.27亿元,增长28.7%。分城乡市场看,市的零售额478.91亿元,增长24.7%;县的零售额123.95亿元,增长25.8%;县以下零售额206.90亿元,增长24.5%。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重心逐步由过去的“吃、穿、用”转向“住”与“行”,保健、通讯、旅游、信息、教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较快。全市物价总水平上半年呈现持续增长,下半年小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1%。在类商品中,食品上涨13.5%,烟酒及用品上涨2.5%,衣着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5%,交通和通信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8%,居住上涨7.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上涨28.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上涨27.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上涨50.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上涨31.5%,金属制品业同比上涨13.1%。
(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一是大力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全市14家连锁企业,新增门店8家,预计销售额达到2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二是强力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为有效提升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已有乐亭冀东果菜批发市场等13家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华盛等4家大型超市列入了“双百市场工程”的建设范围;*百货大楼等13家较大流通企业在遵化、丰润、迁安等9个县(市)区已建立各类农家店1700多家。
(四)粮食储备、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是粮食储备体系基本形成。为加强市级储备粮管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唐政发[2008]30号),全市5万吨市级储备粮已全部到位,其中原粮储备45000吨(小麦25000吨、玉米20000吨);成品粮储备5000吨(大米3500吨,面粉1500吨)。完成了3万吨省储玉米入库及验质确认,争取并完成了省储小麦指标11000吨及入库任务,竞价销售省储稻谷14500吨,轮换入库省储小麦9354吨。全市已有11个县区政府下达了县级储备粮计划,市县两级储备总计到位84000吨,从而夯实了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为我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加强仓储管理,确保储粮安全,全市科学保粮率达到100%,各级储备粮管理做到了“一符三专四落实”,实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坏粮事故。二是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作为我市《粮食应急预案》配套措施的《*市粮食应急加工调运供应方案》已制定下发,为做好全市粮食应急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市区确定了应急加工网点6个,供应网点27个,储运网点1个。同时各县(市)区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点选定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三是按照国家、省关于申报2008年棉花、小麦进口关税配额的具体要求,为2家纺织企业争取棉花进口配额7000吨。对全市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检查验收,为64家符合条件的棉花加工企业上报省办理了棉花加工生产许可证,对解决棉农“卖棉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拟新上400吨大型打包机企业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2009年趋势展望
(一)有利因素。一是扩大内需政策频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双防”转为“一保一控”,到把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降低小排量汽车消费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近期,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发(2008)18号),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保障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此外扩大投资、减税等一些重磅政策正在陆续出台,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居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提高。国家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国家发改委已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平均每斤提高0.11元),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资和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我市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全力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引导商贸流通网络和文化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这将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促进农村消费增长。三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在持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住房保障力度在加大,上学负担在减轻,新“三座大山”的压力在减弱,都有利于稳定居民预期,增强即期消费信心。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环环递进。我国经济受到冲击,经济减速难以避免。随着钢材价格的大幅下降,以钢铁产业为支撑的我市经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对就业、消费的连带影响不容低估。二是通胀压力依然存在。2009年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明显增多。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落,输入型通胀压力大为减轻。PPI已经见顶回落,本轮通胀领涨商品猪肉、食用油已经步入下行通道,外销产品转内销将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同时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不容忽视。货币发行过多的问题在“双顺差”情况下很难扭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资源性产品价格可能提上议事日程,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电力等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已势在必行。总之,在翘尾因素大为弱化后,2009年CPI将趋于下降,但通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反复,尚不能掉以轻心。三是楼市进入调整周期。经过几年疯狂上涨的国内楼市难以再续神话,目前投资性需求已基本消失,首次置业需求、改善居住条件需求也开始下降,房产价格下跌、成交量下降和地价、建材价格下跌形成了房产价格重估要求,房地产业调整将不可避免,底在何处,何时转暖有待观察。四是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我市的经济地位不相称。我市流通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低,业态结构不合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比重较小,经营方式落后,影响了现代流通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2009年的消费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但也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利好因素,初步判断我市商贸流通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
三、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大内需,积极引导消费,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要商品调控,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全力扩大消费需求,全力改善消费环境,全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全力促进全市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预期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力争控制在105以内。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积极培育消费热点。认真执行国家减免住房交易税费、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落实省放宽普通商品住房标准、调整销售住房缴纳营业税时限、对转让住房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财政补贴等刺激住房消费的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加快震后危旧平房改造步伐,努力增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引导房地产商降价促销,以满足不同层次住房消费需求。年内开工建设危旧平房19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61万平方米。以拓展农村消费和服务消费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节假日消费,引导商业流通企业开展民族风俗消费节等多种创意商务活动,做好节假日特色商品市场供应工作。
(二)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一是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和检验检测、结算、信息、监控、废弃物处理等五大中心建设。全市提速10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年内力争实现国家级标准化建设市场3家以上,省级标准化建设市场5家以上。二是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连锁超市便民模式”,促进全市农村商品流通,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消费安全。鼓励现有商贸企业把连锁经营模式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商品的配送比例。年内培育和规范发展农资连锁便民店1000家,农村日用消费品便民超市100家。三是扎实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实行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为主要品种的“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市建立销售网点100个,老百姓购买家电就近兑现13%的补贴。四是搞好城乡商业规划与布局,结合城市拆迁改造和“退二进三”,在城市统筹好大商场、超市、连锁、仓储式商业现代物流等商业的多样性发展与规划,促进各种业态合理有序竞争,功能互补;在农村治理整顿、规范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功能和档次,改善交易环境。
(三)加强粮、棉、油等重要商品调控。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认真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搞好上市收购工作。二是按照省《关于下达新增市级粮油储备规模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年内再完成9000吨粮食储备和1000吨食用油储备任务。三是完善我市粮食、食用油、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制度,加强粮油储备管理。按照《*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对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全面做好2009年的清仓查库工作。五是积极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积极发展棉花第三方仓储服务,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小包棉及其加工企业在过渡期后退出市场的机制和实施办法,促使小包棉企业顺利退出市场。六是实施“食盐安全村”建设工程。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国家防治地方病工作规划的要求,确保我市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食盐安全,提高人口素质,全市开展创建食盐安全村活动,利用两年时间,将全市5020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食盐安全村,实现食用碘盐合格率达到100%,严格落实碘盐供应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确保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七是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重点抓好全市粮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粮食现代物流、食用油仓储配送等项目建设,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八是做好淡季化肥储备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