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进入实验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和其他非课改实验教师都作了全面动员,广泛宣传了课改的目的和课改实验的意义,以形成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以赖群雄校长为组长组成课程改革实验小组。校长抓课务的决策和协调,教师抓课改的管理和实施,明确各自职能,有效发挥组织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评估功能,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展。
二、师资培训,转变观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我校把抓教师新观念培训、交流学习放在首位。
1、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我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人每学期要自学课改文章,积极探索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学习,积极撰写反思。
2、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1)全校教师上探讨课并说课和提出自己的疑惑,大家积极评课,共同探讨、共同前进。
(2)充分发挥新一年样本班带头作用。举行新一年学科新教材、新教法展示课,各学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究,取得良好的成绩。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新课改的步伐。
(3)开展教研活动,宣传新课改的精神。我校举行主题为“放飞吧,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教研活动。精彩的表演使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气氛更加浓烈,真正起到师生互动的学习效果,实践了新课改的精神。
(4)新一年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之间进行评比交流评比,家长和学校进行评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带领学生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转变观念提高质量
新课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只有经过钻研教材,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思维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转换角色,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课堂质量,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最强音。这里仅就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出的人才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要求作为学习的个体要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素。然而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灌输式教学,在考试的指挥棒的统一指挥下,学生用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进度进行统一的学习,要求达到统一的标准。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千课一面、模式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高投入、低产出;这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难免会“举目四望心茫然”,自己希望的工作找不到,找到以后发现学的用不上,用上的没有学,想学又没处学,对工作疲于应付。同时,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忽视了占多数的“中差生”,忽视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呢?要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返
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这样就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而且在学生个体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就具备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创造的方法,也就是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成为不断创造的根基。(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目前,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如《科学》中已渗透到诸如生命科学、医学、农业科学、现境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质科学等许多科学领域,并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课的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挖掘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发挥实验科学的优势,设计趣味实验,如“喷泉实验”、“滤纸自燃”、“滴水生火”等,通过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的求知欲望,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创业史,典型事迹等,促进学生由兴趣向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面发展。
(三)教会学习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阅读。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长期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通读、精读、选读等阅读方法。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判断和分析获得知识。
2、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问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四、新课程教学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理念,我们在考试中进行改革。如数学组的考试试卷出现A/B卷任学生选做。规定做A卷分值乘以系数1,做B卷分值乘以系数0.9。
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可以选择A/B卷中的题号相同的题目来做。A卷乘以1,B卷乘以0.9,以得分高的计算总分,不累计加分。考试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成绩在及格以上,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分数在八十以上,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信心。
语文组在作文写作上进行创新。教师们认为,作文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所以在写作上,主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科技农业园区,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如一(1)班学生,在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带领下来到学校附近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参观蔬菜种植基地,受到很大教育,回来后学生写出了许多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
社会组老师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学生深入到工厂调查烟尘污染问题,上网查找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学生们写出的调查报告中,以所见所闻和所查的资料为根据,告诫人们重视环境问题。
科学组在教学中能根据生活中的现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科学论文。如学生对放养鸡蛋和圈养鸡蛋哪一钟更有营养进行研究,写出了许多小论文。
数学组开展数学与信心技术整合研究。使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独立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计算机交流(学生与网络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和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
五、注重发展,科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
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六、积极开展新课程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后盾,没有教科研的教学是不会有大发展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大,教师搞教科研的空间很大。学校抓住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力度,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才能够在新课程教学中掌握主动。
在学校教科组的指导下,教师们教科研热情很高。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用教学中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新课程理念,认真开展研讨。各备课组都能每周进行一次交流,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畅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体会。在教师们的相互交流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并能够认真想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在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反映配套练习与课本内容有很大出入,教师们就认真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对配套练习进行大量的删除,凡是与新课程标准不一致的内容大胆的放弃,不能因练习题的问题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能因为练习题的内容而改变教学内容。大家在讨论中认为,教学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标准,准确把握标准,才能把新课程教好。若瞻前顾后,忧郁不定,受制于课外练习,就会重新回到老路上。在这方面,社会组老师充分利用课外练习,他们把一些与新课程思想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了“探究性考试”的思想,使学生在探究试题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
语文组利用小记者活动,对参加者进行写作培训。主要通过培训使学生喜欢写作、学会写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科老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在网络技术运用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的利用网络这个工具进行认识世界、开拓视野。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各科都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关注国计民生的兴趣和习惯。
七、教学管理的改变
(一)课堂纪律管理。各校都有严格的纪律管理制度,加强纪律教育,对保证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校的管理上,对纪律的要求过于严格,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上课不能讲话的纪律要求,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上课时学生会突然有所启发,而想与同学交换意见,就免不了讲话。学生在脑子里有了好的想法,也想说出来,以感受一种成功的喜悦,释放自己内心的自豪感,想与同学分享一种学习的快乐,也会讲话。可以设想,剥夺学生讲话的权利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二)自修管理。现在很多学校在自修时都要求“静”,并以此作为评价一个班级纪律的标准。事实上,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假如学生在自修时遇到问题(这时很普遍地)需要问同学,由于不能在自修时发出声音,问题就无法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自修时,学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如果问题在学校不能得到解决,回到家里就没有人能够帮助,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断层,影响以后的学习。
(三)课外活动管理。新课程对学生活动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在实施中,教师总是尽量让学生活动少一点。事实上,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灵感,活动过程对学生智力开发很有帮助。而且,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得到性情的调节,能够放松身心。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考试分数管理。虽然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考试分数仍是学校、学生和教师非常关注的。分数的重要性在中考、高考和其他招考中始终显示着,它的地位具有不可撼动性。但是,对于平时教学中,若太看重分数,就会带来许多反面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对教师的评价。新课程要有宽松的教育环境。评价的“短期效应”与“培养的是将来的人才”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相矛盾。怎样评价一个教师的成绩,这是一个难题,许多从事研究的专家都没有解决。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方法,但它却是极其不科学、不公正的。众所周知,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学生能力,考试分数也不只是教师教学行为所致,它取决于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
(六)作息时间管理。虽然教育局规定早上8:00分上课,但事实上,早晨匆匆赶路的多数是中小学生。科学实验证明,睡眠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学习。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睡眠不足还会使人感到生活质量不高,使人情绪不稳定,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工作效率低下。现在,很多地方和部门都在调整作息时间。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早上8:00上课,同时缩短午间时间,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又能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把师生从疲劳的状态中挽救出来。
校做为基层学校,在课改方面目前只能不断深入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各方面的新意和要求。还可以做一些不影响教学大局的教学尝试,逐步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目前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具备,我校在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
一、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
在我校,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具,不能购买。例如,数学一年级教学中需要色笔涂色,学生家长部分不理解,不给自己的孩子购买,并且有的学生把钱花在吃零食上,没有购买。学校没有资金为学生购买。这只是小例子。新课程的新教案中,媒体平台中,有使用CAI部分,并且有些知识需要上网查询,FLASH演示,将起到几课时的效果。可是无论如何,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行。
二、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新课程实施中,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不利于教师放心大胆的开展新课程。领导仍然是喊口号,表示在改革面前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新课程改革对我校来说,目前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课程改革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个学校想改就改的事,更不是短期内就能大见成效的事。我把此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想想办法。
三、家长对课程改革质疑,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之一,家长也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学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但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我校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他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年级数学课要学生带色笔,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课桌椅分成小组形式学习,刚开始,很多家长反对,认为这样会使学生分神讲话,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成绩。对于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比,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的居多。因此,为了让实验班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有所了解,支持学校的课改实验,我校在一年级中开展家长听课咨询活动,家长逐渐表示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
篇2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大多数单位的领导已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认真及时领会落实《xx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并且制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办法具体,专人负责,措施得力,领导有方,顺利启动,活动有声有色。
2、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表现在许多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任或兼任教师为主,其他各科教师能够积极配合,出谋划策,主动参与,这些教师在做好本学科工作的同时,又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和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5日的竞赛活动,参加的单位有91个,参加人数有132,可谓规模空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3.参赛选手精神可嘉,成绩突出。他们勇于承担参赛任务,积极与人合作,查找资料,尽心竭力,设计指导,不厌其烦,制作课件,精益求精。
4、14位评委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公正合理,慧眼识珍珠。
5、县民族中学为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并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与会教师的肯定。
二、不足的地方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特性理解不够,领悟不深。电子演示报告不能很好的突出四大特性。
2、不能正确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内的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学科活动课。
3、主题活动的基本步骤不全面,电子演示报告中的“活动过程”不充分,也即对活动过程展示不够。
4、个别电子演示报告制作仓促,主题活动走过场,不能生成学生能力,升华学生情感。
5、清坪镇中心学校安排清坪民族中学参赛,但是清坪民族中学没有指定参赛选手,没有制作电子演示报告,致使清坪镇中心学校成为本次竞赛活动唯一缺席单位。
篇3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学校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学科是知识的生产体系和组织体系,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综合平台,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应始终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努力凝炼学科方向,促进学科集成,形成自身特色,通过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促进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不断提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基础是优质本科。学校认识到,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创建优质本科教育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基础。优质本科包括优质教育理念、优质师资、优质教学条件、优质品牌专业、优质教学管理、优质实践教学、优质教风学风、优质生源。优质本科是个建设性、总体性概念,是动态的、开放的。学校构建了具有鲜明地方高校特色的“五位一体,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增强教学为主、教学为重、教学为先的意识,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的局面。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是大学经营。学校认识到,大学经营是大学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大学经营的核心理念是开源节流、盘活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包括: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兴校之路;加强成本管理,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正确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抓住发展机遇,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学校各级领导班子不仅要懂政治、懂管理,还要懂市场、懂经营,要善于激活各种内在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大学潜能,使学校在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博弈中,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抓手是就业至上。学校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至上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抓手。“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是地方高校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作出的现实选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科学确立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推进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学校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人才队伍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要加强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在动态的人才培养中,以各种激励措施,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领军人物,促进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注重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尤其是大师,打造适应学校发展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识大体、业务上讲科学、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重视管理服务队伍的思想素质、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程度。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路径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学校认识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学校改革的根本选择,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路径。要稳步推进办学机制改革与创新,建立面向市场、尊重规律、科学决策的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发展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把教学学院建设成自主应对市场变化与需求的办学实体,加强教学学院与机关的考核;全面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确立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主导分配的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与采用竞争上岗、择优上岗、安排上岗、暂时待岗等方式实现减员增效的人事制度;推进后勤体制改革与创新,实行功能分开、管理配套、效益优先、服务到位的方针,释放后勤系统内在的活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黄冈师范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党委、行政一班人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突出抓好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文化引领。提出了“20字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九字发展观”(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八字校训”(厚德、博学、力行、致远),“数字黄师”(建设省属一流大学、紧抓二个省级重点学科、实施三大战略、支撑四种办学形式、推行五大改革、实施六大校园建设工程、形成七大学科门类、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构筑九大办学平台)等,学校的文化内涵及百年办学精髓得以凝练与深入人心,极大地提升了办学品位。
篇4
首先是自己担任教学的琵琶教学。琵琶是最重要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乐器类。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着名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琵琶的音质特点。其演奏技巧相当复杂,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模仿许多声音效果(如潺潺流水乃至战场上的人喊马嘶等等),十分逼真。
由于琵琶技法相当复杂,面对的学生又大多是低年级的学生,而且每个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一样,教学上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我自己不断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工作,看到孩子们由连琴都不知道该怎么拿,到现在能上台演出,学习了琵琶的弹、挑、轮指、双弹、分等五种指法,并逐渐对琵琶越来越感兴趣,在迎接中央教科所的客人到我校参观时获得了一致好评。
另外,对有基础的几个学生,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不仅完成了《送我一支玫瑰花》、《大浪淘沙》两首准备新年晚会演出的乐曲,还完成了《欢乐的日子》、《金蛇狂舞》、《阳春白雪》等曲目以及一系列练习曲的学习。
另外,校民乐队在本学期学习了合奏曲《康定情歌》、《美国民歌二首》,其中二胡的同学和琵琶的同学排练的民乐连奏——《华夏神韵》(包括《南泥湾》、《赛马》、《茉莉花》)参加了学校各项活动的演出,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并获得了好评。
篇5
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广东站展示了540名机器人舞蹈演员首次成为春晚的新成员。在节目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我国在制造业局部科技含量上的尖端性,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新经济坚实基础之一。国家人才的想象力、发明力、建设力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解决的首要问题,教育行业的责任重于泰山。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2001年颁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侧重方面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大部分课程都开始实施探究式学习模式。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是地方三级课程。
二、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新课程的改革下,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但在农村学校校本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存在以下不容忽视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新课改方案没有把学习内容和要求降下,课程编制专家存在本位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充实了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要求,教师课业压力大,教师不得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不足,由于教师没有系统性地学习课程,没有专家指导,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过于神秘,且缺少观摩学习经验,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理解尚处于朦胧阶段,开发可谓是无处下手。缺乏校内、校外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学校现有的设施、基本的教学设备都不能满足,更不用说筹划资金来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面临最大的困难。
三、什么是steam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继续保持经济领域全球领导地位,深刻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因此,他们首次地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集成战略[5],为保持国家可持续竞争力,必须全力培养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成为美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STEAM的课堂常常是解决基于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上,学生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展开研究,期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因素进行交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操作能力、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创立、验证和修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小组成员交流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低耗能,高效能的教学活动模式
笔者借鉴steam课程在实践中总结出了3种低耗能,高效能的教学活动模式,即在较低的活动经费、有限的活动器材条件下,根据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兼顾立德树人的探究式教学。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旨在抛砖引玉。
1.整合学科教学共同任务的辐射式教学法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注重三维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提倡利于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学习模式。因此,每个科目都有加入了一些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笔者发现,在部分科目教材中存在以同一个活动学习不同知识概念、技能学习任务。
2.以体育竞技游戏为“锚”的抛锚式教学法
布鲁克斯博士和戈尔兹坦博士,在《挫折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书中提出拥有高指数的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数),比IQ(智商)、EQ(情商)更能决定孩子的健康与成功,这也是教师在儿童人格养成教育中的核心职责。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愉悦又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能享受胜利带来的荣耀的只是少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大部分人正在承受着失败带来的不甘和无奈。当学生正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安慰学生和让他们勇敢承受失败的同时,更需要让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角色;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科学知识,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实践证明,教师要积极地完成角色转变,使新课改顺利进行。
一、教师应该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
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前提,因此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加工以及利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科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肩负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和求知的课程资源。如,在讲解《运动着的世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搜集风在吹、鱼儿水中游、水向低处流等各种运动的视频,在课堂上将自己总结的课程资源播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探究运动的兴趣,不断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就要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
二、教师应该转变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扮演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有明确定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完成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灯泡点亮。灯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物”,学生都知道灯泡要亮,需要连接电池或者电线,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连接。通过学生亲身操作,遇到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方法。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灯泡的结构,掌握“点亮灯泡”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转变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教师要转变为科学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拥有绝对的,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能够接受教师讲述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配角”。小学科学的学习主要通过探究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如,在讲述小学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研读教材,且将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教师要认真聆听,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线科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养,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小学科学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以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强化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显的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偏爱性。但是由于科学课程实际教学时间比较少,教学的环境也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科学课的实际趣味性或者探究性很难被发挥出来。进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懈怠感,整个科学课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激发出来。所以现阶段教学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对多媒体工具强化科学课趣味性做探究,以培养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最佳的前提。例如在《植物》这一章节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网上下载各种美丽的植物图片以及相关地区的风景图片,进而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现这些让人着迷的风景。这种模式下,学生对于植物单元学习的兴趣会逐步的增加,对于探究植物生长奥秘以及风景形成的独特技巧将会有更大的热情,进而整个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有了良好的前提,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得到了保障。
二、以多媒体教学工具优化科学课程的展现形式,促进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涵盖了非常复杂而有趣的知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往往不能简单的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插图展示来进行。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课程由于无法对科学知识做立体化的描绘,整个课程的教学模式显现的非常枯燥。在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对科学课的知识展现形式进行优化,即通过科学课相关知识的立体化展示,来促进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动物生长周期》课程教学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时间无法真正满足课程对动物生长过程的描述,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的插图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描述,整个课程教学显得非常的枯燥。而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之前或者暑假备课过程中先对蚕的生长过程进行拍照或者录影,并制作成为电子课件。而在课程教学时,教师就能够直观地为学生展现课程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到蚕这种动物从出生到成茧的整个过程,进而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了解,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借助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有效作用,丰富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科学课程的知识不仅仅在于教材中有限内容的讲授,很多时候,教师要想真正的丰富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面,就要尝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研究,以保障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让学生能真正地接触生活中的有效知识,以强化学生对于实际知识的拓展应用。例如在《天气》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课程内容以及利用云判断天气的技巧外,还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天气相关的儿歌和谚语,并在课堂中以教学录音或者教学小视屏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播放。这种形式下,天气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而学生利用基本所学来判断天气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填补小学科学课实验操作的空白
篇8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篇9
一、引入活动元素,感悟探究之美
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目标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小学科学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引入活动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互助设计与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互助合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如,《电产生磁》课程内容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电产生磁的实验证明”活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将指南针放在闭合的电路回路附近,发现开关闭合后,指南针偏转,并且电流越大,偏转越强,表明磁性越强,得出“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结论。通过拓展延伸,分析出运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检测电路是否有电流。结合电与磁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活动掌握电产生磁的原理,由实验过程强化实践能力,由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总结与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二、引入诗歌元素,欣赏诗情之美
诗情画意似乎是文学类学科的表达用语,其实不然,它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运用也可以极为巧妙与有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多学科综合是教学的主流方向,将诗歌元素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打造诗意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月相》教学,教师引入“月有阴晴圆缺”,学生自发地回顾起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或嬉戏、或调侃。之后,教师提问:“你们看见过月亮有哪些圆缺的模样?”之后,学生想到满月、月牙儿、半月等,教师同时引入相对应的诗歌,并结合科学内容,讲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将诗歌引入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绘画元素,强化画意之美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挖掘学生潜力,奠定学习与能力基础,可以引入绘画的意境美,以绘画线条的流畅、鲜明对比的色彩、不拘一格的造型吸引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情感。如,《花的构造》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上黑板画出平时见到的花、美术课程学习到的花以及自己想象的花。之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与书中花的构造(雌蕊、雄蕊、花瓣、萼片)相对比,说明学生画出的是花的哪部分,以及缺少哪部分。再结合视频资料,将有标示的花的精细结构展现出来,与学生分享、讨论。又如,《月相》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由学生绘画出头脑中的月亮,并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变化相联系,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个月月相的变化过程。通过引入绘画元素,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画意之美,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想象、联想、拓展与延伸。
四、引入谜语元素,提升语言之美
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学必须使用的方式。语言多种多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与交流。引入谜语、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感悟到科学课堂的灵动美、趣味美。如《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一课的教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引入了谜语元素,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灵动性。教师阐述“‘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专吃害虫保庄稼’这是哪种动物?”“‘能走路,会游泳,风吹忙缩头,雨打便收尾。身穿铁甲衣,是个胆小鬼’这又是什么动物呢?”借助谜语,说出某些动物的特征、习性,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互动与分析,在知道答案后学生恍然大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惯,也提升了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课程 合作探究 误区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应从传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课堂教学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打好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从这门课程开始接受与科学相关的教育。小学科学教师将学生领进科学殿堂,让学生窥视科学的魅力,因此基础阶段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小学科学合作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有效的教学对策,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提供借鉴。
1.农村小学科学合作探究存在的误区
根据总结的多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并调查记录了几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认为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合作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探究过于形式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科学课程的相关信息,很多教师以为科学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一样,只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需要讲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性特点设计教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偏离太远,导致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跟不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显得不知所措,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意义。
(2)科学课堂组织不系统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未接触过的,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时候小学生一进入科学教室,就会被科学教学的实验材料吸引,对于科学教师讲解的内容听得不认真,记录也不是很详细,导致其在探究活动环节的学习效率不高,很多时候科学教师还需要花费一定课堂时间维持课堂纪律。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科学教师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课堂组织行为。
(3)科学课堂活动不全面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但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加上科学课堂活动的不全面,导致能够真正参与科学课堂探究的学生很少,个别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探究主力,而其他学生则成了旁观者,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拉大。
(4)科学探究不深入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准备不是很充分,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比较缺乏。在小学科学教师开展的合作探究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动手操作,对于探究活动的目的、能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的能力等方面没有考虑,科学探究活动不深入。
2.农村小学科学合作探究有效开展的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合作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提出几点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合作探究教学的策略。
(1)深入挖掘科学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一般只是为教师提供一种教学思路。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例如:可以根据季节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对于《花的构造》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三月份,鲜花盛开的季节,科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室外观察花的构造。
(2)合作探究全程化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不全面的现象,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探究更加全面。首先可以利用农村特点,挖掘自然资源,在讲授《制作一个生态瓶》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制教具,例如:在讲授《观察水》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拿几个瓶子,分别放入糖、盐和面粉,然后观察其中变化,通过自身行动探究。
(3)完善评价方式
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逐步完善评价方法,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等同样要纳入其中。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的科学合作探究教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及时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科学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 下一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