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标准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建筑设计;解决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就促使农民的宅居地面积缩小,主要就是为了切实的保护农业,保护耕地,毕竟农业才能够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序,而且新农村的建设是将农村原有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的改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农民不满意,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下我们就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就进一步的新农村建筑设计要掌握的原则,切实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是对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要进步和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必须是一致的,我国地大物博,新农村的建设是对农村地区的全面改造,从住房问题和建筑面积的规划上,就将农村的落后、贫穷面貌进行了全新的突破更新,而且我国的国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将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条件,更大程度上推进对农村的普及,改善农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现象。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就表现在对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而且新农村的住宅一定要符合农民对于生活基本条件的要求,才能够全面的建设推广。所以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当前的推广发展较慢,但是只要能够将农村宅基地的住房建筑设计整体质量予以重视,加大技术投入就能将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落实和推进,同时解决住房建筑设计问题才能够建立起适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住宅,才能够从真正的意义上达到对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2.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新农村的建设就是为了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所以农村的建筑设计就成为了单元房式的高层叠加,这不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农民对自己的理想住宅建筑要求就是有屋有院,扛几把锄头回来能够看见自家的炊烟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将这一理想画面全面的打破了,层层设计的单元房格式,是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进进出出的都是泥土,整个生活住宅的质量也不可能上升,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建筑过程中设计一定要科学,还要切实的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民俗传统,在节约耕地的基础上全面的开展设计和规划。

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只要能够从建筑设计中实现尊重人的标准,那么农村的旧面貌就会全面的被更改,而且实际上的农村地区更多的农民希望自己能够居住高楼洋房内,只要设计能够将农民生活的细节要求和住宅条件进行规划和布局,就能够将农村地区的住宅建设全面的推进改变。再加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地区的新建设还要参考节能技术进行推广,从而在建筑结构上提供安全,在生活设备上保证节约能源,新农村的建设就会更加有力的推进,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意义才有保证,在进一步的新农村住房设计中就会将人性化的标准推展开来。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实践方法

1.立足现实进行调查

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延续我国的文明和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由于长久的农业经济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脱节甚远,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而且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不理解,更不用说认同了。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传统要求、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将农民的住宅要求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进行追踪,从而找到最适合农民理想中的住房设计理念,再加上农村地区大多数的群众是比较认同现代化的建设的,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将现代化建设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第一步,在住房上实现了现代化的设计和建设,就能够实现农民对于洋房的追求,因此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回迎刃而解,建筑设计也能够有效的实践。

2.实施资金补助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

大多数的农民都有恋旧情节,对于老宅感情深厚,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农民的小院要求忽略掉,从而新农村的推广和建设被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制约,宅院就像是村民的感情寄托,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对宅院的要求和建设,所以从感情和现实中都对新农村的建设实施提出新的难题,要全面的推进新农村的住房建设就是要把现实的问题面对,将要实施新农村建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借助评估部门的科学评估措施,对于将要拆除的老宅子给予经济的补助,使农民收益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新农村的推广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将会是我国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实施方式,节约建筑用地是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分析,耕地保护好才有经济的有效循环发展,并且农村地区将会是未来我国工业经济集中开展的根据地,为了将来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村地区的基本面貌一定要全面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首要体现在住宅条件上。因此实施农村旧宅基地的拆迁补助是最有效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

3.实施宅居地的科学规划

农村地区的住宅要求就是将农民的住行全面的解决,在住宅设计上除了要设计空间宽松的住宅面积,更重要的还有对于农民的出行方便的设计,建立地下停车场或者底层车库,建议扩展地下空间建筑。所以建筑的设计不能再是一味的高层叠压,而是讲究实际的结合当地村况进行落实设计。

要使设计科学合理就必须进行实地的勘探和考察,将当地的土质、地理情况全面的综合分析,再进一步的实施建筑的设计,从而在进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可以被支持的依据。

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对屋院的要求,但是建筑设计可以从室内空间距离上满足村民的要求,在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在飞快地发展,相信新农村的建设只要是能够将建筑设计工作按照村民的实际要求开展,即使是高层建筑,也能够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彭必荣,郭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设计浅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

篇2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顺乎民意的一项德政工程。这次会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从搞好农村用地规划管理,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征地足额补偿等方面,切实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着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切实保障国家和粮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安排,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扩大建设用地比例,扩大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等,使规划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要,认真做好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足用地空间,从而使新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导农村和农民节约集约用地,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目的。

2.2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战场在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宅基地复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一是宅基地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首先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拆迁户的集中搬迁有利于新农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的模式减轻了广大农民向新农村点集聚的经济压力,也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2.3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地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用地的无序发展,确保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侵占城镇用地规划指标,使农村用地向中心镇集中,用地指标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而其中涉及到的土地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要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主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功能;合作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39-04

引 言

新农村建设实施几年来,取得诸多成绩,如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路硬化打开对外的窗口、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风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延缓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速度。要想快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并重新设定新农村建设路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农村经济发展很快,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支撑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则非常缓慢、农民收入的也非常艰难。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幅度的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因此城乡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这样一种状况已经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要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1]。在目前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过大的差距。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农民的增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进而使城乡差别拉大的趋势得以控制。

2.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将中国作为他们推销商品的主战场,那么我们国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势必首先考虑本身的市场需求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然而随着金融危机重创后全球经济急需复苏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却日趋加剧,最近的欧盟针对中国皮鞋征收的反倾销税事件极具有说服力。在这样一种国际大环境下,我国更应重视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又可以直接形成农村投资需求,带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那么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则会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3.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低,关键是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较差,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通过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社会氛围将促使农民相互比较形成赶超的风气,有了这种积极的比劲儿,农民才会不断发展事业,提高综合实力的行动。这样才会促进农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知识积累到社会能力培养锻炼,不断使农民成为现代全面发展的农民。可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村容整洁,这一标准要求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污染治理将完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垃圾的集中处理,畜禽的集中养殖以及粪便的处理,污水的集中倾倒这一系列的措施,将完全改变农村过去脏乱差的状况。同时,这样集中处理垃圾的污水之后,使得污染物得到治理,农村生产环境也得到改善,并且有害物质被集中处理,不能进入到农业生产环境中去。避免“白色污染”的产生,同时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农民的生态意识,能够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功能

1.新农村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

现今的农村没有一套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无法脱离自我服务的状况。这样一来不仅农民得不到优质的社会化服务,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资源,不利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新农村的建设为解决这种现状提供了可能。新农村可能有效地收集和整合农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提供物质保障;新农村还可以从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文化渲染,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奠定文化基础。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这样即可实现农村各项社会事情的发展,通过市场化动作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

2.新农村具有社区组织化功能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都是独立的、分离的,农民无法一起经营、一起致富,从而使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生活方式依旧是旧式的农村生活方式。农村也需要像城市一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也需要一种具有社区组织化功能的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能够在组织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生活的秩序得到保障。农民过分的独立,使其生活缺乏组织化,致使农民之间缺乏正确的沟通交流,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团体。新农村建设将有效激励农民组织意识的提高,激发农民建立种类合作组织,通过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组织的建立,让农民也成为有组织的群体成员,这种社会组织功能将便于农民共同发展和进行高品质的生活。

3.新农村具有农村城镇化发展功能

过去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中似乎存在着一种误区,这种误区使人们效仿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试图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来居住。然而发达欧美国家的道路基于这样两个事实:第一,农村人口相对较少;第二,工业部门为初级工业部门。现在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众多,工业部门较为复杂而不需要素质较低的农民(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进城大多只从事高负荷的建筑行业最底层的工人的原因)。因此那种依靠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必须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在充分利用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这种模式将大大提高农民的流动动力和适应能力,有效实现中国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改善生存环境着手,试图使农民适应这种城市人生活的环境,从而逐渐得使农民也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城市化并不是非得住在高楼大厦里,并不是非得开着豪华的私家车,用着进口的厨具。城市化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一种从价值观到消费观的一种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一种转变的动力。

4.新农村具有缓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在国民经济总体来看,其发展程度是十分微弱的。工业方面则是在建国初期就一直依靠农业来维系自身的高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对工业的这种支持作用至今仍然很强烈的存在着。比如教育问题,现实的农村是把农业收入投入到教育投资中,而这种教育投资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却往往留存于、应用于、贡献于城市。总之,基于这种支持,我国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的二元经济格局。有一种话说“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这话也着实体现了中国现在的社会经济格局。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则从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僵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工业部门产生的价值应用于农业部门,从而为农村经济增长添加了有效的助力器。农业会得以发展,农民面貌得以更新,农村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得以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尽管还会长期存在,但从国家到各级政府的努力中,可以使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得以缓解,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就地城镇化①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的过程对于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特别的推动作用。这种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思路,将完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状态,并且按照城市化的模式来建设农村,将有效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现实基础。

5.新农村建设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差距的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就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具体的政策来引导要素的流动,来引导经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新农村建设通过财政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资拉动来重新配置资源进而引导国家经济的合理发展,既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有效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以求各地区各层次的协调发展。确保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性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的问题,带动农村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诸多功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其多种功能的实现,而放弃一些表面工程,以有助于国家全面战略实现为第一目标和策略。

1.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亚核心” ②[2]作用,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现实基础和农村现实,尽管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很多,但真正落实到每个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就相当有限了。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想实现农村城镇化得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是否能起到国家想要的效果还很难说。新农村建设几年来的效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不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这一绝对主体的自身主观能动性,光靠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来建设,那么新农村建设的最初设想就根本无法实现。结合农村实践,和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要想实现农村建设的快速实现,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打破新农村建设的表面含义,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建设一个新村,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在农民自己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国家就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各省市县的具体情况,对新农村建设实施县(市)、乡(镇)、村三级统筹规划。

2.按城市标准规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当地原有的基础(经济、政治、自然、社会),首先搞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将县(市)作为国家、省(市、自治区)核心城市之外的“亚核心” [2]进行规划,从交通路网建设到供排水管网建设,从市政设施建设到服务网点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其未来五十年的市容率来规划设计并结合当前需要逐步建设。搞好县域“亚核心”建设的基础上,再合理建设镇、村规划设计建设,这其中要重点规划重点村的建设。综合考虑三级发展规划,高标准进行城镇化发展建设,就是要尽快将偏远小山村的农民转移出来,为其提供生存的空间,将过度分散居住的农民转移到更适宜居住的地方,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保障能力。

3.以生态标准进行新农村建设

农村现在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处理、饮水、用厕等一系列关系到农民生活的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没有一种可以使得农民生活习惯得以改善的生态保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指标,以该指标的要求来建设新农村。不能因为大量的建设工程而进一步恶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在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提高城镇化率,使更多的人集中居住在城镇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态增殖效应,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化并且有利于污染的防治和垃圾处理。

4.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过度松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的任何行动都缺少组织,既浪费生活资料,又浪费时间资本,同时,又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民,更加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冲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引导农民组建各种有助于农民形成整体的组织[3]。通过各种合作组织的功能效用,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科技知识、形成学习型家庭,促进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4]。提高农民组织化可以促使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维护农户的利益,同时也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符合企业的标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可靠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售价格,同时,在人们日益关注消费的阶段,合作组织可以集体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减少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消费市场欺诈现象,堵住假冒伪劣商品销往农村的通路[5]。

5.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村两级政府有许多事情要做,但却无从下手,因为这两级自取消农业税后没有财政来源,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两级政府没有积累。有一些村级组织,不但没有积累和财政收入,因为管理不善,经营能力差,导致负债很多。所以农村公共品的提供只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投入,这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不足的部分,乡村就没有配套解决方案,加之现在农村的事业均不允许向百姓摊派,许多公益事业做不起来,新农村事业就大受影响。当前如何破解农村遇到的实际困难,真正发挥乡(镇)、村两级政府的功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发挥两级政府的功能,那么这两级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将为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途径。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来直接增加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本级政府有了自我支配的财政收入,就能根据本级需要,对国家投入进行配套,将这一事业很好地完成;二来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活跃当地的市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品的提供都将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活跃的第三产业发展,将有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来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相关的服务。而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又将是一个深刻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四、结 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六年,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农民生产生活都在提高。但新农村建设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新农村建设参与者没有将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把握好,强调外化的东西,却忽略了一些内在的东西。针对新农村应该具有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农村组织化功能、农村城镇化功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功能的需要,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所侧重地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深入下去,并真正地解决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注 释]

①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

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②所谓“亚核心”,是指经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区和边缘区之

间的次级核心,是局部边缘区域的核心区。“亚核心”作为经

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和边缘之间的次级核心,与核心、边缘

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亚核心”是局部边缘地区的极化

中心。第二,“亚核心”是从属于“核心”的次级核心。第三,

“亚核心”是“核心”和“边缘”的纽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要强化县域中心城镇的“亚核心”作用,强化其人口集聚

功能,以减少大城市因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压力,还能够减少农

村人口过多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彭京宜,等,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第2版)[M].北

京:红旗出版社,2006:12.

[2]刘国斌,赵儒煜.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9(1):151-157.

[3]李 恩,孙 贺.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索――基于社

会功能视角[J].农业经济,2009(8):84-86.

[4]李 恩,李 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与塑造新型农民的关系研究

[J].学理论,2009(7):93-96.

[5]李剑阁. 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24.

Functional Analysis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i En,Liu Zhiqiang

(College of Quartermaster Techn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62,China)

篇4

(一)调查准备阶段(2015年7月)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13个新农村建设点实行合理分工,明确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各村道路、住房、厕所、环境卫生、村情村貌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谋划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编制好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宣传启动阶段(2015年7月至8月)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制订实施方案,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专门部署,迅速启动,形成合力推进的氛围。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下发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入到农户进行宣传。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经济带的规划设计。

(三)项目实施阶段(2015年8月至11月)

1、集中力量,稳步推开。在8至10月集中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8月至11月集中开展以“六改”为核心的村基础建设工作。

2、各建设点根据实施方案和实施项目的规划要求,全面开展各项整治项目的建设,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一般自然村点督查验收阶段(2015年11月至12月)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将加强对各新农村建设一般自然村点督促检查,通服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

(五)中心村点项目改造升级阶段(2016年1月至11月)

以“三化同步”的理念,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中心村整体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中心村道路、给排水、电力、广电、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化中心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村建设为标准,以村容整洁为目标,边建设边整治。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使农村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借鉴城市社区的管理方式,积极推进中心村管理社区化,完善配置“10+4”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公共服务网络,在中心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提供与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个发展阶段;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对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过于复杂,指标很多,把握起来有困难,同时很少有针对村屯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尽管有些省份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但也只适合本省情况。为使新农村建设目标明确、建设过程有章可循、建设结果有据可评,全国性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亟需建立。笔者参考国家统计局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已有研究成果和各地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提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全国性的研究较少

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的针对全国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章很少。李立清等构建了包含五十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体系中没有阶段目标、指标标准值和指标权重。公开发表的各地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较多,重庆、湖北、浙江、黑龙江、福建、江苏等省已出台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涉及村级的指标体系很少

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成果涉及村级指标体系。朱孔来为村级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七大类二十六项指标,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农民幸福程度、农民素质水平”两方面指标,但没有指标标准值和指标权重。另外,苏北经济信息中心以村为单位设计的《苏北全面小康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有二十六项考核项目和五十一项考核指标,只有考核指标标准值,没有指标权重。

(三)评价指标过多且复杂

目前,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最少为二十六项,多的已超过五十项。其中,有些指标设计重复,如,把村干道绿化率和森林覆盖达标率同时设为村容整洁的指标;有些指标设立有待考证,如,在村级指标体系中设立“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所占比重”;有些指标过于复杂,既设立考核项目指标又设立考核指标,如,在生产发展指标中设立“产业发展、经济合作、规模经营、粮食生产、就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等七个考核项目,又设立“人均GDP、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粮食种植面积、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订单农业覆盖面、龙头企业发展、人均村级财力”等十项考核指标。

(四)大部分指标体系内容不全面

普遍缺少人均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水平,使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难以比较。在生产发展方面,普遍缺少金融指标;在生活宽裕方面缺少农民消费能力指标;在乡风文明方面缺少农民文明程度和信息化指标;在管理民主方面缺少村干部素质指标,等等。

二、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对象和阶段

新农村建设基本标准应是统一的,要适合于全国每个村落。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针对国内所有农村的行政村屯。而且,本评价指标体系不只适用于政府和学术机构,农民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评价本村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本评价指标体系将新农村建设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新农村建设初始阶段、中期阶段和基本实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初始阶段是指新农村建设逐步启动,“新”字体现在新路、新房、新规划、新能源、新粮补、新农合、新民俗、新收入、新环境、新生产、新生活,等等。本阶段从2006年开始用5年时间,到2010年基本实现第一阶段目标。新农村建设中期阶段是指新农村建设的部分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开始满足农民及农业生产需要,农民上学、看病、养老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农民的衣食住行开始城镇化,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一村一品”,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本阶段从2010年开始用5年时间,到2015年基本实现第二阶段目标。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阶段是指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农村已开始城镇化,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已得到满足,农民上学、看病、养老问题基本解决,农业实现市场化生产,农民素质市民化,农民数量明显减少,我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全面小康指标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本阶段从2015年开始用5年时间,到2020年基本实现第三阶段目标。

三、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程序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一定原则,遵照一定程序,使评价指标体系更科学,更接近实际,更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转化成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必须具备:一是兼顾性。应兼顾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尽可能是人均指标。二是可能性。考虑指标收集的可能性,尽量减少指标数量,尽可能是统计指标。三是可接受性。指标的确定必须让农民接受,尽可能贴近农民。四是实用性。为各级政府服务,尽可能是可考核的指标,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首先,制定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有关文献、国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国内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成果、各地有关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国外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等方面来制定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次,征求各省(市)农业、社会保障及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与部分省(市)的县和乡村干部进行座谈讨论,征求农民意见。再次,根据所制定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征求意见结果,严格遵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确定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进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四、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程序,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等五方面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共设置量化指标二十个。

(一)“生产发展”指标

包括农民人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与率、农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民小额贷款发放群众满意率。其中,农民人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反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比重越大说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与率反映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以市场导向发展经济的表现形式,参与率越高说明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农村生产越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达。农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反映农民生产基础性投入水平,水平越高说明生产方式越先进,农业生产越发展。农民小额贷款发放群众满意率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水平,目前资金投入水平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二)“生活富裕”指标

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民看病费用的承受能力、农村自然屯超市普及率。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硬性指标,这个指标达不到标准,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差距都无从谈起。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反映农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缩小,农民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也将不断缩小。农民看病费用的承受能力反映农民生活的富裕程度,这是指对大病费用的承受能力,目前的新农合只能解决农民看病的部分费用,一半左右的费用还需要农民自己解决。农村自然屯超市普及率反映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消费水平很低时,农村不会有超市,而只有农民的消费能力能满足农村超市设立的成本回收界限,农村超市才会兴旺起来。

(三)“乡风文明”指标

包括农村人口受高中以上教育比例、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互联网入户率、农村有洗澡条件的户数比率。其中,农村人口受高中以上教育比例反映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目前农村的初中教育已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急需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反映农民文化娱乐水平,也是反映城乡实际差距的指标。互联网入户率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的信息化程度。农村有洗澡条件的户数比率是反映农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看似简单,实际影响广大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村风尚。

(四)“村容整洁”指标

包括农户卫生厕所比例、沼气池数量占村民户数比重、垃圾处理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这四个指标基本反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改善,达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村容整洁的目的。其中,通过建立卫生厕所和沼气池及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通过自来水普及率的提高,提升饮用水质量,治理水源污染问题,逐步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五)“民主管理”指标

包括村级发展规划、农民对村务政务公开的满意度、村干部大学生率、一事一议制度普及率。其中,村级发展规划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制定并公开村级发展规划,使农村发展问题的决策真正受广大农民监督。农民对村务政务公开的满意度是反映村民自治的重要指标,也是落实村民自治的重大行动。村干部大学生率是反映村干部素质的重要指标,能反映决策民主化水平和决策科学化水平。一事一议制度村民参与率反映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程度,反映农村民主化程度和民主管理水平。

五、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方法

(一)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阶段,设计时间是三个时段,这要与国家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时间一致。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2003年制定的,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变化,这个依据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而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只能是新农村建设指标标准值的参考,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的标准值不低于农村全面小康水平。

(二)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对整个评价指标体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理解,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依此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再根据实践探索,通过层次分析、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整个指标体系权重。

(三)利用综合法进行评价

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计算各指标的分值,某项指标分值:实际数/标准值。第二步:计算各指标得分,各指标得分=各指标分值×权重系数。第三步:得出新农村建设程度,新农村指标建设程度=各指标得分之和。

六、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点多面广,内容复杂。由于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人文、自然特点也不相同,即使建立一套全国通用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地方也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

因此,本文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探索性的,对某些地方的村屯会有较难的操作性,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6

【关键词】 农电工程 作用 前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能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电与柴米油盐一样,是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一般来讲,电能使用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生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如何才能发展好电力事业,怎样才能利国利农,使电力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农电工程角度加以解决,而充分认识和解决农电工程的成因、作用及前景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打造坚强可靠的农村新电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1年5月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通知,要求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需求,进而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根据中国政府网5月16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电网普遍得到改造,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全面取消,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我国曾于1998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农村电网结构明显增强,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大幅降低,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出台的《意见》确定了相关工作重点:对未改造地区的农村电网(包括农场、林场及其他独立管理地区的电网),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遗留的农村电网未改造问题;对已进行改造,但因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较低问题的农村电网,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实施升级改造,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进一步减轻农村用电负担等。

2.农电工程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坚强农电网 建设坚强的农村电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农电负荷发展情况,建设网络坚强、设备先进、电能质量优良、供电可靠的农村电网,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协调、稳固发展。

2.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农电优质服务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电职工队伍建设,认真开展职工道德教育,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技能。健全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树立“民心工程”服务品牌。积极搞好电力“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使农村用电享受到与城镇同等的服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系统培训、技能比武,使农电员工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深入开展基层供电企业创一流和同业对标工作,提高电力企业综合实力。推进农村供电所规范化建设,牢固树立电力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从用电客户最关心的用电问题入手,全面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确保农村供电可靠率、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到标准要求。加强供电服务窗口建设,完善常态服务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

2.3提高供电质量,促进农电供应水平的极大提高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农村电网的科技含量,在网络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网络供电质量,满足农村用电的电能质量要求。强化农村供用电管理,提高农电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全面实行用电“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坚持“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通过“民心工程”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全面兑现“十项服务”承诺。认真做好“户户通电”工程,把其纳入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确保实现户户通电目标。

3.农电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篇7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搞好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三清、四改、五化”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四新一好”为重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我“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二、总体目标

­----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1、扩大白瓜籽种植面积,发展优势产业项目。预计2006年达到1500亩。并与收购方签订回收合同,以保护价收购。

2、依托山产品大市场,鼓励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预计2006年达到10万袋,三年内力争达到100万袋,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

3、与鸡西林源牧业合作开发养殖肉牛项目,加大肉牛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肉牛“放犊还牛”工程。2006年引进西门塔尔品种肉牛500—1000头。

4、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5、项目建设工作。根据洋草村畜牧业发展较快的情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在畜牧业上大做文章。2006年与鸡西林源牧业合作肉牛的养殖项目发展到500--1000头,力争三年内发展到3000头,实现规模化养殖,争取更大效益。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全面开展“三清、四改、五化”工作,全村在今年内完成“三清”工作,“四改”工作力争借助生态家园沼气建设项目进一步全面落实,2006年完成“两改”,没完善的进一步完善,没吃上自来水的争取上面支持,今年能吃上放心水。村屯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对道路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村屯环境得到改善。

——农业保护体系完善。全村优势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总量的70%以上。继续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实施科学配方施肥和“三三轮耕”制度,尽最大可能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农村文明法制提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普法活动,各类宣传教育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以创建“文明村镇”、“新农村、新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建设文明村镇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基层组织活力增强。按照“五个好”要求,稳步建设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班子集体。配齐配强村级班子,优化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拓宽发展党员渠道,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党建致富链活动扎实开展,开展率要达到100%。

——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建立村级绩效考评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承诺述诺制度,深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推行“村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执行”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确保村民自治在法制化的轨道有序运行。

三、实施步骤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的时间步骤,结合洋草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高标准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下步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调查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4月)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推进新农村建设,明确工作职责。

2、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各村道路、住房、厕所、环境卫生、村情村貌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谋划村屯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

(二)启动实施阶段(2006年4月至10月)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制订实施方案,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专门部署,迅速启动,形成合力推进的氛围。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下发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入到农户进行宣传。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村屯建设、产业发展、经济带和景观带的规划设计。

3、集中力量,稳步推开。在3至6月集中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村屯环境整治活动。7月至10月集中开展以“四改”、“五化”为核心的村基础建设工作。

三、推进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富民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篇8

一、项目基本情况

耿武村位于仲兴乡西北部,全村632户,2607人,有9个自然庄,总面积8800亩,其中村庄占地1900余亩,通过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将原有9个自然庄拆并为耿武、双丁、欧庄三个新区,需拆迁600户,拆迁面积11.3万平方米,新建农民新居600套,85000平方米,规划占地280亩,新增耕地1600多亩,耿武新农村建设采取以“村民为主,村级负责,乡级指导”和“科学规划,统一建设,配套齐全,节约耕地,突出特色”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耿武新农村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上海瑞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承建,计划该项目于2011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二、采取主要措施

土地整理是项目建设的龙头,为抓好该项目顺利实施,乡党委成立了以孟庆伟书记为总指挥、朱卫生乡长为常务副指挥的项目指挥部,下设建设组、摸底调查组、宣传工作组、后勤保障组和工作办公室,加强对项目工作领导,分管领导和班子成员具体抓好项目实施。

(一) 认真勘测、科学规划。县国土部门邀请省规划设计院和南京规划设计院分别对村庄土地进行现状测量、制图和制定复耕规划。遵照“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沟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项目要求,根据实际科学设计出田块、水系、路网,便于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二) 加强引导,尊重民意。通过对项目区所有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和征求意见,组织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三次到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学习考察,98%以上群众均表示支持此项工作。

(三)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工作组指导下,组织村民对村庄整理前田块、宅基地等进行丈量登记,重新确认,对地面附着物,主要是房屋进行丈量和登记,排查矛盾,解决纠纷,为此后补偿和土地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施工、保证质量。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施工,三个新区统一建设,均安排监理人员入驻,组织群众代表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五)公平分配,消除隐患。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整理出的土地和新建农民新居分配原则和方法。根据村民实际,除公共设施及户均宅基地占用外,整理出土地重新分配,界定土地权属,由村民签字确认,统一流转,即“帐分、地不分”。对农民新居分配按房型结构实行抓阄分配,消除人为因素。

三、关于新村建设

根据群众意愿和实际,确立了耿武、双丁、欧庄三个规划新区,以“农村特色、城镇标准、皖北新村”为主题,以“宜农、宜居、宜游、怡人”为目标,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为原则,在规划上,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水、电、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中心,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休闲娱乐、老年公寓等功能齐全。目前老年公寓建设完成。

在建设上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新建二层楼房600套,单套面积158平方米,并设有后院、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比较符合本地特点。600套农民新居正抓紧建设,100套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明年4月份将全部完工。

四、关于农业产业调整

该村原来是国家土地治理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加上这次土地整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本条件。在项目上将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将整理出1900亩土地化为特色农业区、现代农业试验区等两个功能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关于土地复垦

根据县政府要求,保障县重点工程用地,在双丁、耿武、小薛家三个自然庄实施边建设、边拆迁、边复垦,目前已拆迁82户,砍伐树木1.8万棵,在拆迁方面:坚持走群众路线,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农民意愿办事情,采取农户申请,村委会同意,乡政府奖励,并签订自愿拆迁协议书,由农户自行拆迁。对于拆迁有困难的,村委会予以一定的帮助,形成“拆迁户舒心,干部顺心,政府放心”农村拆迁新模式,从而确保拆迁方面完全尊重民意,不仅完成了县政府下达300亩的土地复垦任务,而且还完成了740亩县政府重点工程用地指标。

虽然该项目任务重,资金缺,工作量大,风险高,难度大,政策性强,但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努力下,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征求农民意见,按农民意愿和要求修正和整改,确确实实让群众满意。

六、几点启示与思考

1、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政策与愿景宣传为前提:新农村相关政策宣传及规划愿景宣传,是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关键,让农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2、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加强领导与协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求较高职位县级领导主抓新农村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需求量较大,像耿武村600户,整村推进整个项目需要资金约1个亿,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问题。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项目整合、多元化投入、社会多方参与,方能解决资金投入问题。耿武村是以土地整理项目为龙头,依县政府文件规定,按净增耕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解决农民新居建设启动资金,同时选择较为实力建筑商垫付一部分,确保农民新居顺利建成。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在道路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争取财政补贴,供电问题采取申报农电整改项目争取供电部门支持,自来水问题采取申请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水利方面采取申请水利项目,现代农业建设申请国家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所有这些都得上级部门支持和乡村两级积极争取才能实现理想目标。

4、旧村拆迁彻底、农户搬迁新居是新农村建设成功标志之一。拆迁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操作不好会引发各种矛盾发生,甚至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更甚导致新农村建设失败,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给政府背上沉重负担。因此,拆旧工作一定要结合实际,反复讨论,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科学合理制定拆迁方案和补助方式,公平、公正、公开,营造良好拆迁氛围。农民配合拆迁,农民自愿拆迁,杜绝强行拆迁,确保好事做好,干成事、不出事。

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应紧紧围绕惠农富农来进行。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央决策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趋势和发展规律,要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因势利导,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启动和扎实开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繁荣经济、富裕农民。新农村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外力推动,必须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为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积极探索内源式发展的新路子,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江苏的华西村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实施“注重激励,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几百亿元的富裕村。黑龙江省的兴十四村,始终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发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相继建成35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人均收入1.3万元,8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成为以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应认真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优质粮食、绿色食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牵动力的农业项目,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农业产业开发带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完善农副产品和农村要素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以农机合作社等为重点的各类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调整和优化布局作为前提,坚持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各类乡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长远发展趋势,从整体上调整和优化新农村建设布局。如果不考虑各种现实条件和客观趋势,一哄而上,必然事与愿违。前些年,个别地方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各村屯普遍投资,平均用力,而在短短几年内由于行政村大幅度撤并,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应认真汲取这些教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加快推进小城镇、城郊村、镇中村以及中心村的社区化建设和改造,努力构筑“县(市)城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或中心村”的三级新村镇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坚持城乡联动、以城促乡。国外经验证明,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强国,必然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农村的大面积衰亡。我国的农村建设也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末,每年城镇化率提高0.7个百分点,本世纪初的几年内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比现在提高近30个百分点,15年内现有的农村将至少有50%走向消亡。应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城乡互动、以城促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打破城乡差别和身份界限,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引导相当数量的农民向城市转移。结合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建设符合农民购买力标准的经济适用住房,并适度减免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用,为农民进城安家创造条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门槛,吸引农民入城落户、购房、就学、经商。深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使进城农民公平地享受与市民同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并允许进城农民享受原有的合作医疗和义务教育补助等基本扶持政策。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高标准搞好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一个切合实际、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最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对中部地区34个,西部地区17个,东部地区23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99%。即使个别村庄有规划,也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或缺乏前瞻性,或贪大求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启动之际,应把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坚持以人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区域发展一体化思想,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按照上述原则,规划编制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真正体现“新”的要求,确保超前性、科学性、可行性和艺术性。市(地)级规划重点强调总体布局和产业发育,县(市)级政府要聘请规划专家,针对实际为所辖村镇设计几种不同方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蓝本。乡村有针对性地选择规划蓝本,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重点村镇做好近期详细规划,确定示范点,启动建设工程。注意搞好各部门和行业的专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形成完整配套的规划体系。

篇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加强小城镇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规划与建筑的紧密结合其重要性是必然的,要突出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用科学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规划是龙头,规划要先行,新农村建设要先有建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展建设部门在村庄整治中的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屯,并与乡(镇)、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注重体现民俗风情,展示民族特色。在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研究项目和有效载体,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使农村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才能更体现农村建设的新。在规划中我们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突出了先导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整治村容,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

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仍然较差,住房砖瓦化率不足40%;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住房呈现建设布局乱的局面。一些农村随意建房,建新屋不拆旧宅,有新房无新村,造成用地浪费。近几年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村按规划建设砖瓦化住房和节能房,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环境卫生还很差,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体全机制、稳步推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建设部门要引导推广适用的新技术,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家要以生产发展为本,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基础,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走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以农民为主的村镇整治路子,为我县新村建设全面进步服务。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整体建设的现象,道路不畅通,没有排水设施,没有科技文化场所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这此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规划坚持以加快村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村镇原有基础设施的特点,突出不同村镇的不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其次,要高标准改造并完善镇内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交通、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镇内小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三,要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积极寻求并探索重点中心镇生态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新举措,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